【www.guakaob.com--实践技能】
实践论主要内容概括篇一
《_实践论_内容简介》
《实践论》内容简介藏良贤《实践论》写于1937年,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同志从哲学高度总结了北伐线争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斗争的历史经验,系统地阐明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原理,论证了党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思想路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全书的基本思想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休的历史的统一。围绕这一基本思思,毛泽东同志着重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如下基本原理:一、认识的基础是实践(1一5段)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点是不懂得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认为认识的基础是实践。实践之所以是认识的基础,是在于: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尼其是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人们认识的基本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第三,只有实践,才是检验人们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论来自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二、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6-20段)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两个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的既唯物又辩证的正确解决。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本条件是:第一,“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第二,“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就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这是认识过程更重要的一次飞跃。因为:第一,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之看重理论.就在于它能够指导行动,第二,应用理论于实践的过程,是检脸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纠正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才能够完成。三、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1-26段)人们在实践中,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达到了对于某一具体事物或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作为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来100说,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客观现实世界的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和发展的,永远没有完结,因此,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永远没有完结。如果思想不能随着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就会犯右的错误,如果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就会犯“左”的错误。“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结论就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所谓“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是人们的思想和理论,必须和客观世界的具体的历史过程相符合,和社会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过程相符合,随着客现世界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为了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沐的历史的统一,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处理好改造主观(IF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为了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遵循整个认识运动的辩证规律,这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只有遵循这个认识过程的辩证规律,人们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一步一步地从相对真理接近于绝对真理。(上接第104页)生产关系的矛盾才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而生产力则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决定因素。人们只能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来提出社会变革的具休任务。三、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历史上依次演进的社会形态大体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种对抗的根裸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尖锐
,并创造出解决资本主义对抗的物质条件,最后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使人类获得最终解放,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这样,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资本主义的灭亡而告终。10[
实践论主要内容概括篇二
《实践论》、《矛》
实践论主要内容概括篇三
《《实践论》的内涵、来源及其价值》
《实践论》的内涵、来源及其价值
作者:王小松
来源:《理论观察》2014年第12期
[摘 要]《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这篇文章不仅对中国的革命,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实践论》备受关注。本文从《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入手,分析其本质内涵。进而,探讨其两大主要来源。最后,突出《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实践论》;来源;价值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019 — 02
一、《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1937年7月,毛泽东同志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了《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什么是实践。本体论强调,事物是什么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指出。我们认识问题也是一样,首先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这样写到:“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①
这样,毛泽东首次在中国的哲学史上甚至外国的哲学史上全面、明确、深刻而且具体的说明了什么是实践——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详细、清晰地讲解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只有正确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称的上真正理解了实践是和认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的观点,又丰富发展了他们的观点。毛泽东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二者不能分开来讲。
(三)实践与真理。实践与真理有什么样的关系,它对认识真理又有何意义。关于这些,毛泽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只存在一个客观的标准即社会实践。对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二者既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一面,又有着相互统一的一面,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认识的辩证过程。毛泽东对于如何认识事物,作了全面而且详细的解释。首先他从感性认识开始,讲解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如何把握感性认识,怎样从感性
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如何达到真正的理性认识。为此,他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经过这一系列分析,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是正确的,然后还要用于实践,看看是否可行即用实践来检验一番。所以,不管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要以实践为基础。
(五)总规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认识的规律性做了一个总结:首先,先要实践。其次,形成或正确或错误的认识。再次,用认识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认识。最后,通过实践的检验再重新认识。这一规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二、《实践论》的两大来源
(一)传统文化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无论有没有读过书都或多或少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只不过是读过书的人要比没有读过书的人受到的影响、发挥的作用更大而已。毛泽东作为旧时代的中国人,7岁就被送到村上的南安私塾念书,在五年的时间里,它熟读了《论语》、《孟子》、《左传》、《三国志》、《隋唐》、《水浒》、《西游记》等有关中国哲学、历史方面的书籍。他16岁开始到湘乡一所“现代学校”学习,20多岁到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之后又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在这一段时间中,毛泽东的学识迅速增长。他对中国的古代文化已经达到非常熟悉的程度了。这一点从《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一题目以及他在《实践论》中运用的事例(例如《三国演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等事例,就可以很好的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深刻影响。
毛泽东从小到大耳闻目染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已经深深的根植于他内心。毛泽东一生极其重视研究认识论问题,在青少年时期就阅读过中国传统书籍,特别是青年时期毛泽东的知行观深受朱熹、王夫之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尤其是知和行的关系问题,到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才讲清楚。从孔孟到王夫之几千年以来,关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很重要的。首先,以孔孟、二程、朱子和王守仁等人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主张“知先行后的唯心论”。这一主张虽然不正确,但是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存在的。正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旁上,毛泽东才有可能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正确认识。其次,以墨子、王充和王船山等人为代表的唯物论者主张,“行先知后论”。关于这一主张,毛泽东也是辩证的来看待,他既强调行也注重知指出二者统一,即王船山的“行先知后,行可兼知”。所以,由此可见毛泽东写《实践论》时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是非常深的。
(二)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人历来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毛泽东的老师(岳父)杨昌济先生,杨先生不但对中国古文有坚实的基础,而且曾在日、英、德留学十年。他虽然成了康德和托马斯·格林的信徒,但是并不放弃12世纪著名哲学家朱熹的理学。杨先生曾经在所教的班级里写过:
“強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以此抒发他决心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培养经国济世之才的激越情怀。毛泽东说杨昌济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①
这不仅是出于对岳父的爱慕,而且表现出对老师的衷心敬佩。毛泽东自从认识杨先生以后耳闻目染,势必会受到杨先生的深刻影响,从而对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又很深刻的见解。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本人自从1920年阅读《共产党宣言》,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后,阅读大量马列著作。他在写实践论时,从中吸取了许多思想。例如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等。《实践论》对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总过程以及真理的两重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进行了全面、深刻和系统的阐发,尤其是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的认识论辩证法予以了高度概括和进一步充实、发挥,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大框架,把他们发展成为更适合中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说他们是《实践论》最直接、最重要的来源。
三、《实践论》的价值
由以上两部分,我们可以得出《实践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美结合,无论是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二是用《实践论》指导全国人民正确认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从而坚定不移地完成革命事业。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详细阐释了知和行的关系,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国化,把难以理解的认识论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党员以及知识分子理解,更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其中文盲特别多)理解使得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当时的复杂环境和革命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从而坚定不移地完成革命事业。毛泽东曾用《实践论》中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做过演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在当时挽救了一大批受教条主义影响的党员干部,也为革命事业指明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实践论》强调的知行统一,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指导了以后的革命胜利。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从实践出发,取得了一次次斗争的胜利,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赶走了美帝国主义,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可以说,这些胜利都是《实践论》的功劳。《实践论》不仅纠正了主观主义错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二)中国经济走向繁荣——改革开放
《实践论》不光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对改革开放的实施起了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思想和毛泽东写的《实践论》中观点不谋而合,实际上是对毛泽东实践论观点的继承。邓小平在党的关于党的若干历史决议上就说《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灵魂实事求是,就是《实践论》中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邓小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面对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大胆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不管白猫还是黑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市场经济”等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既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改革开放就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摸索着,用实践来证明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虽然还有很多政策需要不断完善,但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表现为;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人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军事实力显著增强。
(三)“中国梦”——改革进入深水区
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取得的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经济的发展导致道德的滑坡,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政府官员的腐败,钱权色交易等等。这些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尤其是今天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的困难可谓是“难于上青天”。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阻碍改革的进行,甚至亡党亡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上任伊始就采取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政策。例如: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等等。特别是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这几十年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映。面对新问题,关于腐败提出“八项规”“苍蝇老虎一起打”、“打破刑不上大夫”“依法治国”。经济上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教育上改革高考制度,实现教育公平。作风上公示领导人外出不封道、“八项规定”等等,都是对实践中问题的新认识。这些措施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我国的改革一定会走出深水区。“中国梦”也一定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实践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它不经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M〕.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谭文富〕
实践论主要内容概括篇四
《《实践论》、《矛盾论》的思想方法1(1)》
实践论主要内容概括篇五
《关于实践论的读书笔记》
关于<<实践论>>的读书笔记
系别:数学与应用数学系 班级:应数1102教育班
姓名:周聪 学号:11404221
这是毛泽东于1937年7哲学著作之一月所作。是毛泽东同志
最杰出的著作之一。《实践论》是以认识和实践为线索,系统阐述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在读了《实践论》之后,让我对认识事物有
深刻的理解,对我在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巧妙地与当时
中国的革命具体情况联系起来,处理“知”与“行”的统一,实践与认识
的联系关系。在书中提出唯物论中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源于实践,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
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生产
活动确实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但在现代阶段的社会中,生产劳动实践
是认识的基本来源同时还来源政治文化生活,阶段生活中的认识性具
有强大的社会性,无不印上阶级的口号。毛泽东同志认为“认识是不
断发展的。”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序言从感性认
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上,而这也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这跟需要
我们将认识放到实践中去。
《实践论》中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有谈到“感觉只
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
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
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只有真正将知与行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真正的才能和成功。
《实践论》中也提到了“实践出真知”只有用认识与实践创新出新的世界,改造世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巩固自己的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只有不断发展,认识只有不断检验才能顺应成为历史真实的真理,也是“人类认识是永无止尽的,永恒的。”毛泽东同志创作此书是针对当时中国历史形式,具体党内历史情况来看,通过对“实践论” 的强调,可以唤醒犯错的党内同志。注重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不要盲目的跟风逐流。
于是我们可知,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
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 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通过读这文章,我深刻体悟到认识与实践的重要性。通过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展真理,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有从理性认识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理论同时也应注重社会实践,避免“眼高手低”的出现。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做到“知”“行”统一。在知与行中提升自我的能力获得成功。
实践论主要内容概括篇六
《毛泽东《实践论》与《矛盾论》导读》
实践论主要内容概括篇七
《《实践论》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