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篇小子何莫學

| 公卫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公卫执业医师】

论语阳货篇小子何莫學篇一
《经部概论》

论语阳货篇小子何莫學篇二
《酬赠诗歌资料》

唐诗审美艺术论 何方形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十一月

第六章 唐代酬赠诗审美艺术论

第一节 唐代酬赠诗序说

一 酬赠诗的源流261 页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可以群”一语,实际上寓含诗歌艺术已经从审美化、功用化,同时也走向应酬化、普及化以及技巧化等方面的意义,即孔安国注中所说的“群居相切磋”( 經部,四書類,論語注疏,卷十七)。也就是说,首先借助于诗歌来群集士人,人们再进而相互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焦循《论语疏注》进一步发挥道:“诗之教温柔敦厚,学之则轻薄嫉忌之习消,故可群居相切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释为“合而不流”,(错误,应该是和而不流)与前者稍有差异,但在“群”与“居”这一本质层面上看还是可以贯通的。在社会上,善与人共处实际上也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孔子論詩可以羣夫合於衆之謂羣。集部,別集類,金至元,筠軒集,卷九

可以羣知所避就則出怒不怒 經部,四書類,論語全解,卷九

可以羣和而不流輔氏曰羣居之道雖止於和和而無節以至於流則又失己詩之言雖發乎情性而温厚和平然止乎禮義而未嘗流失故可以羣 經部,四書類,四書纂疏__論語纂疏,卷九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子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鯉孔子之子伯魚也事理通達而心氣和平故能言輔氏曰詩本人情該物理故學之者事理通達其為言温柔敦厚使人不狡不訐故學之者心氣和平事理通達則無昏塞之患心氣和平則無躁急之失此所以能言也

經部,詩類,詩傳通釋,卷首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朱注]诗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其言温厚和平,长于风谕。故诵之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程子曰:“穷经将以致用也。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

262 据统计,单是《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友朋会聚、邦交外事往来等活动中引证到《诗经》的内容与创作背景等,就有150多处,实际引用《诗经》240余篇次,诗歌作为一种社交话语所衍生的社会功能可见一斑。

皮日休在为自己与陆龟蒙相互酬唱的《松陵集》而写的《序》中着力强调;“词之作,固不能独善,必须人以成之。昔周公为诗以贻成王,吉甫作诵以赠申伯。诗之酬赠,其来尚矣。后每为诗,必多以斯为事。”

263陶渊明《赠长沙公》:“何以写心,贻此话言”建安时期,诗歌创作活动应酬唱和就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六《和诗当和意》指出酬酢之作的原始要求:“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所局也。观《文选》所编何劭、张华、卢谌、刘琨、二陆、三谢,诸人赠答可知已。唐人尤多,不可具载,姑取《杜集》数篇,略纪於此。高适《寄杜公》云:‘愧尔东南西北人。’杜则云:‘东西南北更堪论。’高又有诗云:‘草《玄》今已毕,此外更何言?’杜则云:‘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严武寄杜云:‘兴发会能驰骏马,终须重到使君滩。’杜则云:‘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迳欲教锄。’杜公寄严诗云:‘何路出巴山,重岩细菊班。遥知簇鞍马,回首白云间。’严答云:‘卧向巴山落月时,篱外黄花菊对谁。跋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杜送韦迢云:‘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迢云:‘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杜又云:‘虽无南去雁,看取北来鱼。’郭受寄杜云:‘春兴不知凡几首。’杜答云:‘药里关心诗总废。’皆如锺磬在虡,扣之则应,往来反复,於是乎有馀味矣。”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46663.html

    【论语阳货篇小子何莫學】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