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药学职称考试】
形容一个人的照片新面貌!新?新?的排比句子篇一
《(最新)2013年重庆一中3月语文试题及答案》
重庆一中初2013级12—13学年度下期定时作业
语 文 试 卷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
A、颤抖(chàn) 霎时(shà) 凛冽(lǐng) 果实累累(lěi) ....
B、澄清(chéng) 诅咒(zǔ) 贮蓄(zhù) 变幻多姿(zī) ....
C、雏形(chú) 酝酿(niàng) 洗濯(dí) 玲珑剔透(tī) ....
D、脸颊(xiá) 倔强(jué) 栖息(xī) 头晕目眩(yūn) ....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
A、训诫 寥阔 抖擞 禄禄终生
B、嶙询 梦寐 缀连 具体而微
C、硕果 嘹亮 清冽 小心翼翼
D、辍泣朗润 发髻 可望不可即
3.下面加点词在同一句话中的含义、用法与词性完全相同的是一项是()(3分) .....
A、这枯涸的溪流枯涸了少年年轻的心。 ....
B、窗外花枝招展的樱花树迎来一群花枝招展的少女驻足欣赏。 ........
C、只有抱着绝处逢生信念的人,才真有可能在山穷水尽时绝处逢生。 ........
D、看到瘦骨嶙峋的你攀爬在这座瘦骨嶙峋的山上,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身体........
里咚咚直跳。
4.对下列句中加点新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就是喜欢这种特别给力的歌,符合我的性格,心情不好的时候听听可以..
释放一下,然后再全力以赴去迎接那个阴天,把他变成晴天,创造彩虹。(精彩、刺激,能给人以力量)
B、中国地方两会本周起陆续召开,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的“新作风”吹进各个角落:没有了彩旗、标语、警车和鲜花,简化了会议、用餐„„地方政府朴素务实的新面貌让与会者和民众感受到“正能量”。(朴实、简洁、廉政、务实) ...
C、政府应该鼓励草根文化,维护文化财产及民间技艺,加强巡回展览演出,..
平衡城乡文化发展。(群众的,基层的,民间的)
D、你如果也想忽悠中国消费者一把,你就会明白“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的..
真谛,人们期望破灭,你必将万劫不复!(用力地晃动)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通过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使我们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B、《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
C、《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D、自古以来,传记几乎都是记载名人的丰功伟绩,而《名人传》却使我们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一样有他们的痛苦、挣扎和矛盾。
6.春日迟迟,风景无限。古代文人在春日特别喜欢衔觞赋诗,留下了大量的歌颂春天的佳句。请你参与其中完成后面的题。(5分)
(1)班级办黑板报需要你选择一句和春有关的古典诗句,请用楷书抄写在下面..
的格子里。(2分)
(2)在我们举办的迎春诗歌朗诵会上有一位同学准备朗诵元代白朴的一首散曲,但在摘抄时忘了标点。请你用斜线“/”为下面没有标点的这首散曲断句。(3分) 春 山 暖 日 和 风 阑 干 楼 阁 帘 栊 杨 柳 秋 千 院 中 啼 莺 舞 燕 小 桥 流 水 飞 红
7.综合性学习。(10分)
今年是重庆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卢作孚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校将要组织纪念卢作孚诞辰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综合性学习。
【链接材料】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材。其于1925年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
(1)材料探究。(3分)
民生公司主营航运业。1934年1月26日,记者陈友琴乘坐该公司民主轮由湖北省宜昌市出发,同年1月29日,抵达重庆。以下三则材料都摘录自陈友琴日记《川游漫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12月版),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至于生活上一切所必需,民生公司各轮,皆可供给,且有图书备阅,有各种音乐器具,供客玩弄,使旅客在船上,不感寂寞之苦也。
材料二:
山更高,峡更险,水路曲折更多,故最易覆舟。入川之轮,七十余只,无一未受厄者。……(民主轮员工)撑舟者撑舟,牵缆者牵缆,而轮船乃得势以上。
材料三:
午餐前,民主轮职员及船役演习消防。足见民生公司办事人之认真,其进取精神,能令人钦佩也。
根据材料,请概括陈友琴眼中民生公司有哪些优点?
(2)语序排列。(3分)
卢作孚先生擅长演讲,下面这段话是他在1936年的一场著名演讲词文稿的节选。可惜由于时间久远,其中划线的四句话语序发生了错乱。你觉得顺序正确的排列应该是?()
最重要必须全国一致。①亦不仅全国人民一致拥护政府而已。②尤须全国人民与政府一致。③不仅全国之军队、政治上之各派别一致。④必须中央与地方,公家与私人任何作为皆联成一气以树国防之基础也。
——卢作孚《如何应付当前之国难与敌人》
A.③①④②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①④③②
(3)情景对话。(4分)
卢作孚的孙子卢铿是重庆一中1966级校友,校团委派你邀请卢铿先生于本周五下午2:30在学校大礼堂做一次关于纪念卢作孚先生的演讲。你怎样说他才会来呢?请写下你要说的话: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
8、古诗文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1)水何澹澹,。(《观沧海》曹操)
(2),悠然见南山。(《饮酒》 陶渊明)
(3)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王安石)
(4),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5)山河破碎风飘絮,。(《过零丁洋》 文天祥)
(6),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我寄愁心与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9)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友人相聚的美好情景的诗句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水尤清冽( ) (2)佁然不动( ) ...
(3)往来翕忽( ) (4)悄怆幽邃( ) ....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1、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
A、本文选自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B、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C、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D、从“似与游者相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宁静幽雅,清新自然的。
12、《小石潭记》短短一百余字,向来以笔简意丰为人称许。清代学者何义门评点文中“闻水声,如鸣珮环。”一句说道:“水激石而成声,一句中将下两层都暗领。”意即此句明写水而暗写石,言简而意丰。请你任选文中一句,用精辟的语言点评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4分)
我选择:
评点: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20分)
封存时间
明前茶
①时间可以封存吗? 可以!
②叶庭春12岁那年,就见识过那神奇的一幕。在植物园标本馆,作为他考上最好中学的奖励,世伯老魏得到馆长的特许,带他去看他出生那天的植物标本。叶庭春记得彼时彼刻,偌大的标本馆里只有这一老一少的足音,被干燥后的植物标本封存在台纸和油光纸之间,散发出半是干爽纤维半是青涩植被的幽淡气息。一个标注了1990的标本隔档被轻轻推开,4月9日的标本是一枝垂枝樱,开到七分满的樱花在枝条上如瀑布一样垂挂下来,在干燥后发微微的醺粉紫。12岁的男生完全被震惊了,他出生那一年,那个春天,有过什么样的场景,连他妈妈..
和奶奶都没有对他形容过,人总是健忘的,但细心保管的植物标本却还原了被记忆抹去的一切。竟有那么完美的花枝代表这个世界欢迎他的到来,樱花没有开至三分满,五分满,花萼青硬如一个有待发育的小孩;也没有开至九分满,流露出行将凋零的感伤,一切都绽放得恰到好处,颜色、姿态、流动的气韵,似可见到那晚月光倾注在花枝上,带来的如梦光影。
③8年后,叶庭春的奶奶病逝,全家为她送行时,整个墓园恰好浮动着绿萼梅的香气,让人记起那句绝妙的诗:“天与清香似有私”,好像正是这股香气搭就了奶奶去往天堂的阶梯。那是3月初的阴冷早晨,叶庭春从守墓人那里讨到了一枝绿萼梅回家做标本。头三天,把它夹在吸水性强的纸张中,不厌其烦地换纸,仔细吸去花枝的水分,接着,用镊子屏息调整花枝的形态,不但避免了花叶压在一起出现的芜乱,还令梅枝表现出自然的形态,在他做好的标本上,几朵梅花侧转或翻转,尤如被清风吹动,可以观察到花朵的侧影和背面。
④从那天起,叶庭春养成了一个习惯,家中每有重要的纪念日,他都要做标本留存。上大三后,他更成立了“封存时间”工作室,专门制作内嵌花朵和植物的塑封书签,交与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弟学妹去卖,帮助他们在经济上提前自立。幸运的是,他就读的大学是有名的园林学校,由春至秋,有大量的花材和变色叶片可作为植物书签的原材料。特别是春天,洒红朱砂梅,深浓宫粉梅,紫白玉蝶梅和琉璃绿的绿萼梅们竞相开放,做出来的塑封书签,一侧配以做旧的照片,拍
形容一个人的照片新面貌!新?新?的排比句子篇二
《新集体新面貌》
形容一个人的照片新面貌!新?新?的排比句子篇三
《对口单招语文三份新单元试卷二》
试卷二
第Ⅰ卷(共46分)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占据/倨傲 咳嗽/瞌睡虫 鞭笞/嗤之以鼻 ......
B.扉页/绯红 莘莘/西洋参 猝然/一蹴而就 ......
C.羁縻/糜烂 咯血/卡脖子 丰硕/数见不鲜 ......
D.牛犊/渎职 忏悔/颤巍巍 古刹/叱咤风云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寒喧 回溯 松驰 皇天后土
B.辨认 影牒 荣膺 残羹冷炙
C.豆蔻 聘礼 修葺 金壁辉煌
D.攻讦 编纂 恻隐 斑驳陆离
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梦寐以求(睡醒) 有史可稽(考查) 鞭长莫及(够得上) ...
B.沸反盈天(满) 明日黄花(中秋节后) 长治久安(治理) ....
C.少不更事(经历) 迁延顾步(回头看) 殚尽竭虑(竭尽) ...
D.残曛烛天(日出的余光) 沉沦之渐(沾染) 天理昭彰(显著) ....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
A.除了银河系的星星以外,河外星系里还有无数的星星,真是不胜枚举。
B.新年晚会的节目十分精彩,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
起来。
C.地震之后,这里迅速盖起了房屋,恢复了生产,如果没有党的领导,要想取得胜利是
不堪设想的。
D.关于你们到北京去的事,我去找领导也没有用,因为师出无名,让他怎么批呢?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家庭的 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
他陶醉不已。
(2)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经济秩序极为混乱,物价 ,人民苦不堪
言。
(3)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全体职工都 总经理罗阳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 打动。
A.熏陶 青云直上 为„„而
B.熏染 青云直上 为„„而
C.熏陶 扶摇直上 为„„所
D.熏染 扶摇直上 为„„所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市政府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我
漏举的还有不少。
B.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
不得统一配备。
C.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三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
干二净。
D.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
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
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同一。
B.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学生。
C.李连军的字是那种很想“拽”却“拽”不好的字,没有一笔是直的,像他的身材一样,
是软的,有点儿“肉”。(形容词)
D.我们怀着感激之情回忆起我们得益于东方的全部东西,道德热忱,黄金规则。
8.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讳饰)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引用)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比喻)
D. 在人类的身旁,落叶悲壮地诀别它们的母亲。(拟人)
9.指出下列各句所用表达方式正确的一组 ( )
①有一天在先生家中吃饭,有几个同学都喝醉了酒,蔡先生喝的更多,不记得如何说起,
说到后来我便肆口乱说了。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
萧索的感触来的。
③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群山后退了一些。
④据测定,一个人坐着轮椅前进,要比他步行相同距离节省能量25%。
A.①记叙 ②议论 ③抒情 ④记叙
B.①记叙 ②议论 ③描写 ④说明
C.①议论 ②记叙 ③抒情 ④描写
D.①议论 ②记叙 ③描写 ④说明
10.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当代 散文
B.《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梁启超 现代 议论文
C.《寻梦者》 徐志摩 现代 诗歌
D.《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乔治·萨顿 美国 议论文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共两大题,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一)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
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
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
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
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
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
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
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花窗这样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
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
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
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如人意。
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
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
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 且
不“利已”,“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
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
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
化》
11.下列各项对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设问、比喻、夸张等。
B.“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一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对上文的概括。
C.选文既有具体实例的剖析,又从世界建筑史的广度和高度做了概述。
D.“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
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律,单调枯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12.下列有关语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街道千篇一律
和千变万化的统一给人的美感。
B.“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指颐和园长廊无尽的重复能给游人以特殊
感受。
C.“欲扬先抑”在文中的意思是:乐寿堂临湖回廊廊柱的“千篇一律”是为了更好地映
衬回廊墙上的花窗的“千变万化”。
D.“‘损人’且不‘利己’”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指一些街道上的房子互不和谐,相互减色。
13.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建筑与音乐、绘画都是在时间和空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
B.选文第一段中20个一连串的“一根”以重复的方式强化了“方”“圆”“八角”“六
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
C.“‘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话点明
了当时城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D.结尾段生动、形象地举出建造的楼房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对我们的建筑师们,对今
后的建筑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14. 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的论题是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B.建筑设计要努力做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是由艺术规律决定的。
C.作者善于从不同类别的材料中筛选出具有共性的东西,并发现共同的规律,进而达
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D.课文开门见山地讲述了建筑领域中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建
筑审美的独到见解。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15.这段文字选自( )
A.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B.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C.李皖《五月的鲜花》 D.孙犁《亡人逸事》
16.这段纪念文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五卅惨案
C.三·一八惨案 D.女师大学潮
17.对“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纪念刘和珍君 B.重在控诉黑暗社会
C.作者提醒自己,予以自慰 D.重在唤醒民众
18.对这两节文字意思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批判庸人的苟且偷生,赞扬烈士的斗争精神。
B.教育庸人要像猛士那样去战斗。
C.激励人们要像猛士那样去战斗,不要像庸人那样苟且偷生,强调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D.揭露庸人苟且偷生的实质的危害,激励人们学习猛士的战斗精神,为烈士报仇。
三、文言文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读音不同的一组是 ( )
A.木直中绳 才能不及中人 ..
B.耳得之而为声 为天下笑者 ..
C.合从缔交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D.当是时 ,项羽兵四十万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20.下列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是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 B.且知方也( 方法 ) ..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 责备 )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 ..
21.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唯求则非邦也与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知不可乎骤得 D.赢粮而景从
2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吾常终日而思矣 ....
23.下列各项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会盟而谋弱秦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舞幽壑之潜蛟
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4.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 ..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A.两个“之”用法相同,两个“于”用法相同。
B.两个“之”用法相同,两个“于”用法不同。
C.两个“之”用法不同,两个“于”用法相同。
D.两个“之”用法不同,两个“于”用法不同。
25. 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B.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2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凌万顷之茫然
C.客有吹洞箫者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是 ( )
A.既望——农历每月初一。
B.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作者心中的女神。
C.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六国对抗秦国采用的策略。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28.下列各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中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分别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B.《赤壁赋》一文紧扣清风、明月、江水等特定情景,使情、景、理三者融为一体。
C.《过秦论》详尽地总结了秦王朝由兴而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指出秦亡之速是由于“仁义不施”。
D.贾谊的文章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鲁迅曾说他与司马迁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
第一、二项
第Ⅱ卷(102分)
四、语言运用(3小题,共12分)
35.仿写: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4分)
要求:合乎事理,句式与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
形容一个人的照片新面貌!新?新?的排比句子篇四
《初一语文第一次月考题孟娇》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
初一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 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 基础知识(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天罡地煞gāng 笸箩 pǒ 撰文 zhuàn ...
B 猝不及防 cù 戏谑 xuâ 言简意赅 gāi ...
C 乳臭未干 xiù 寂寥 liáo 嘈杂 cáo ...
D 乐以教和lâ 瑟缩 sâ 苦心孤诣 yì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笑柄 恍然大悟 苍皇 大动干火
B 冗长 望洋兴叹 陶冶 六神无主
C 滑稽 刮木相看 伶俐 俗不可奈
D 分寸 指高气扬 诽谤 怨天游人
3、下列句子中对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的是( )(2分)
A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拟人)
B小提琴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 (反问)
C小时候,院子里的栀子花像阳光一样,洁白、灿烂、光明。(比喻)
D 当手指跳跃,风儿便不再悲伤;当黑白流淌,思绪便将痛苦遗忘;当旋律激扬,天地便只在我的心泉徜徉……(排比)
4、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他心惊肉跳,生怕老师发现他作弊。 ....
B 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里认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
C 现代飞机的速度,用一日千里已不足以形容它的快。 ....
D 一个人即使犯下再大的错误只要能悬崖勒马,我们都应该给他重新改过....
的机会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学习成绩能否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不懈努力。
B通过为期三个月的整治,使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C本次活动将持续大约三个月左右。
D晚年的他,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6、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忆读书》作者冰心,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谢婉莹
B《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作者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C《风筝》作者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
树人,浙江绍兴人
D《论语》是战国时期孔子所著,是一部记录了他的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7、名著导读(4分)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人物是谁?说说理由。
最喜欢:____________理由:
最不喜欢:______ ___ 理由:
8、诗文填空(10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可以为师矣
(3) ,却话巴山夜雨时。
(4)扬子江头杨柳春,
(5)来日绮窗前,
(6)怀旧空吟闻笛赋,
(7) ,天涯若比邻
(8)学而不思则罔,
(9)三人行,
(10)人不知而不愠,
9综合实践活动。(4分)
(1)下列几则公益广告,从主观情感和客观效果看,用语不够得体不够
礼貌的一项是( )(2分)
A.把美丽留给大家共同分享吧!——花坛寄语折花者
B.别对我动手动脚。——树木寄语
C.抽烟有害身体健康。——香烟寄语
D.我的形象全在你举手投足之间。——墙壁寄语
(2) 请你为“节约用水”写一则生动的公益广告 (2分)
二、阅读理解(30分)
文言文阅读(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解释下列加点字(3分)
(1)学而时习之( ) .
(2)有朋自远方来( ) .
(3 )可以为师矣( ) .
11、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2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 ,意思是 现代文阅读(20分)
我长大了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②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
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
代表你成为大人。”
③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④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
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
明你长大。”
⑤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了。
⑥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我总是得骑着自行
车上学。
⑦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我独自一人骑车
在回家的路上,车在拐弯时打滑,我重重地摔在地上。努力爬起来后,却
发现自己撞倒了一位瘦小的老太太。
⑧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
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
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⑨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顺。老太太丝毫没有责
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我并不
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⑩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⑾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
少些责骂。
⑿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像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
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
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
多陪陪老婆婆。
⒀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
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
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
担责任。
⒁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3、阅读7—14段,补全下列表格(6分)
14.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2分)
15.第7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4分)
16.家里“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像?(3分)
17、在作者看来什么才是真正的长大(2分)
18.“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三、作文(40)
1、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曾经掀起你情感的波澜?这些事或是让你感动不已,或让你羞愧难当,或是让你愤怒无比,或是让你感到庄严神圣,感到妙趣横生••选一件让你感触最深的事,把它写出来,字数不限,题目自拟。
2、人生路上风景好。一路与老师同行,在老师的教诲下我们受益匪浅,茁壮成长;一路与朋友同行,在朋友的影响下我们取长补短,携手并进••一路与书籍同行,在书籍的滋养中我们获取真知,提升品位;一路与拼搏同行,在拼搏的历程中我们砥砺意志,实现梦想••
请以“一路与 同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除外)
字数不少于500字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 初一语文答题卡
试卷满分100分 答题时间120分钟
1
2
3
4
5
6
7最喜欢:____________理由: 最不喜欢:______ ___ 理由: 8(1)
(2)
(3)
(4)
(5)
(6)
(7)
(8)
(9)
(10) 9(1)
(2) 10(1) 习:
(2) 朋:
(3) 为:
11(1) 译文:
(2) 译文: 12 通 ,意思是
形容一个人的照片新面貌!新?新?的排比句子篇五
《2013第三单元》
基础知识及运用 (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惘然(wǎng) 嗤笑(chī) 阴晦(huì) B.恣睢(zì suī) 胆怯(qiâ) 给予(jǐ) C.狗吠(feī) 戳穿(cuó) 妒忌(dù jī) D.诧异(chà) 过瘾(yǐn) 拮据(jiã)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鄙夷 隔膜 撅断 朦胧 B.恣睢 跌落 皱痕 煞白 C.阔绰 瑟索 栈桥 萧索 D.一缕 阔悼 打拱 嚼着 4.下列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神态描写)
B.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心理描写) C.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肖像描写)
D.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动作捕写) 5.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放乡》——《徘徨》 B.曹文轩——《孤独之旅》——《草房子》 C.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 D.黄蓓佳——《心声》——《儿童时代》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注音(2分)
①栈桥( ) A.zhàn B.jiàn ②惯例( ) A.liâ
B.lì
③别墅( ) A.shù B.yě
④褴褛( )
A.lánlǚ B.lán lóu ⑤拮据( ) A.jiâ jù B.jiã jū ⑥煞白( )
A.shà
B.shā
⑦糟蹋( ) A.tā
B.ta
2.按拼音写汉字(2分) (1)mì( )食 (2)quán( )骨
(3)wǎng( )然 (4)阴huì( ) (5)鄙yí( ) (6)sâ( )索
(7)亲qī( )
(8)bó( )鸪
3.给下列加粗字注音(2分) ①赚钱( ) ②计较( ) ③赔偿( ) ④阔绰( ) ⑤撬开( ) ⑥变更( ) ⑦拟定( )
⑧衣冠( )
4.给加粗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3分)
(1)阴晦( ) A.昏暗 B.夜晚
C.夏历每月的末一天 (2)素不知道( )
A.本色
B.平素 向来 C.白色的
(3)辛苦辗转( ) A.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B.经过曲折,间接
C.翻来覆去,来回转动 (4)与日俱增( ) A.迅速
B.聚集
C.一起
D.全,都
(5)狼狈不堪( )
A.足以 B.极点 C.忍受 D.能,可以 (6)永不变更( )
A.经历
B.改变
C.再,重
D.越发,愈加
5.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3分)
(1)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__________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A.颓唐 B.郑重其事 C.无所事事 D.若无其事 (2)别叫这小子又回来________咱们。
A.吃 B.吭
C.占
D.抢 (3)如果于勒叔叔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________呀!
A.惊喜 B.开心 C.高兴 D.激动 (4)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__________我们!
A.靠近 B.发现 C.看见 D.挨近 (5)你简直是______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A.疯 B.傻
C.呆
D.邪 (6)只要这个______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A.能干
B.善良 C.好心
D.阔绰
6.下列各组词语中,不成为反义词的是( )(2分) A.阴晦——晴朗 B.萧索——繁华 C.生灵——生物 D.舒服——难受 7.下列各组词语中,不成为同义词的是( )(2分)
A.苏生——苏醒 B.应酬——应付 C.掩映——映衬
D.隔膜——阻隔
8.下列各句不是比喻句的是( )(2分)
A.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B.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C.(他)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9.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2分)
(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 (2)我们上了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方。( ) (3)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
(4)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设问
E.反问
F.排比
10.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河边上有个小村庄。
②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把村里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③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碧绿的芦苇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雾。
④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许多芦苇。 ⑤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A.④—③—②—①—⑤ 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11.对“我只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
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悲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段文字属于心理描写。
B.“看不见的高墙”中“高墙”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C.“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清楚”是因为我时刻记得闰土的影像,“模糊”是因为好久不见闰土而记忆模糊。
D.“忽地模糊”中的“模糊”一词表达的意思是闰土的不幸生活使他改变了性格,“我”为他而悲哀,同时也表达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之情。
12.关于《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因此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 B.这篇小说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来表现的,所以没有主人公。
C.“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自始至终是写“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
D.“菲利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作者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反复无常的态度来揭示主题的。 13.下列各句中成语用法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李明同学把故事讲得那么引人注目,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B.学校里的好人好事真是罄竹难书。
C.在学习中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 D.足球运动员,个个都活龙活现地出现在运动场上。
14.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2分) (1)时间、地点、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
(2)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
(3)小说主要通过故事情节来展开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部分。( )
(4)环境描写也就是自然环境的描写。( ) 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乡》是作者鲁迅根据他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所见所感而写的,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下,农民破产、小市民生活日益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他希望探求一条新的道路的思想。
B.《孤独之旅》一文的标题的含义是:既指杜小康与父亲外放鸭的生活是一段孤独、寂寞的旅程,又揭示了杜小康的精神世界同样经历了漫长而孤独的一段历程。正是“孤独之旅”使杜小康在精神上、意志上都经历了磨炼,最终变得成熟了,坚强了。
C.《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通过对菲利普夫妇随着亲兄弟于勒生活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反复无常的态度的描写揭示主题,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叔叔,“我”是线索人物,菲利普夫妇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仅次于于勒。
D.《心声》一文通过小学生顾京京的故事,揭示了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社会、家庭要重视对学生的影响;在教育上,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要重视学生个体(成长少年)的感觉,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18分) 7.默写(7分)
(1) 今夜偏知春色暖,
)
(2)
(温庭筠《商山早行》)
(3
)落红不是无情物,
)
(4)在白居易《观刈麦》中反映人民辛勤劳动的语句是 , 。 。 (5 , 。
8. 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改正过来。(4分)
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①尽管我们很渺小,但应该必须让自己知道“我很重要”。对父母,我们是他们安享晚年的保障;②对朋友,我们是他们倾诉衷肠。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要敢于说“我很重要”,③这样,你的人生才会走进新的一页。让我们昂起头,④对着我们这颗无数的美丽星球上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1)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的词语是 (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9.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后,小强想一副对联来概括课文内容。他想好了上联,你能对出下联吗?(3分) 上联:十年思盼,远在天涯,手足好像摇钱树 下联: 10. 指出下列各句人物的描写。 (4分)
(1)杜小康忘记了父亲 ,朝一股鸭子追去。„„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 ) (2)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 (3)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
(4)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
阅读 (40分)
一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体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做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10分)
1.这段文字是通过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闰土的形象的,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闰土_______的性格特点。(2分)
2.文中画“”处的短语是________短语,“恭敬”在这里是________词。(1分) 3.这段文字对闰土的描写采用了_________手法,这种手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2分) 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的原因是( )(1分) A.天气冷
B.闰土的声音让我恐怖。
C.听到这种称呼,我感到惊异,少年时代的友情已完全被封建等级观念所代替。 D.对闰土这样来称呼我感到不自然。
5.文中加粗词语“可悲的厚障壁”是指( )(2分) A.“我”和闰土之间多年不见,生疏了。
B.封建等级观念使闰土这样的农民也深受其害,他认为我是有钱人。 C.我因心情不好,看不清闰土的面貌。
D.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我与闰土已不可能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
6.造成“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的原因是( )(2分)
A.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大。 B.闰土自己看不起自己。
C.“我”的思想已脱离了广大劳动人民。 D.闰土多年未与“我”联系。
二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子!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9分)
1.“狼狈不堪”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用波浪线画出对于勒进行肖像描写的语句,这一肖像描写表现了于勒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1分)
3.画横线的句子中,“我”心里默念的话,讲的是同一个人,却重复说了三次,第三次还加上一个“亲”字,其中深意何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指着女婿”对母亲“使了个眼色”,父亲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最有可能的是( )(1分) A.你说话这么粗鲁,让女婿听见笑话。
B.天哪,别让女婿听见了,否则咱们女儿的婚事说不定得吹了! C.女婿是个文明的人,你向人家学着点。 D.要是女婿知道了于勒的事,我们脸上都无光。
5.用横线画出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明其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特意交代“我们”回来时改乘了轮船,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作者的深刻用意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8分)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1.这三段文字在内容上主要是写“我”离开故乡时的( )(3分) A.所见所闻 B.心情感受 C.留恋之情 D.离愁别绪
12.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13.“我”希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是指怎样的生活?(3分)
14.文末又一次提到“眼前展开一片„„金黄的圆月”,其作用是什么?(3分)
15.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
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 (一)
四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文中的“他”是指 ;“我”是指 。 A.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B.作者鲁迅 C.小说情节的串讲人 2.分析下列外貌描写蕴含的深刻含义。
(1)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 深的皱纹。
(2)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3)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4)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3.选文从几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形象?这些肖像描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此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形容一个人的照片新面貌!新?新?的排比句子篇六
《语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