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药学职称考试】
写有杜鹃的诗句篇一
《描写杜鹃花的诗》
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
容情预警,融景于情
李白 唐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 净兴寺杜鹃花
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
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曹松 寒食日题杜鹃花
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
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成彦雄 杜鹃花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
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韩偓 净兴寺杜鹃一枝繁艳无比
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
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李群玉:叹灵鹫寺山榴
水蝶岩蜂俱不知,露红凝艳数千枝。
山深春晚无人赏,即是杜鹃催落时。
李绅 新楼诗
杜鹃如火千房拆,丹槛低看晚景中。
繁艳向人啼宿露,落英飘砌怨春风。
早梅昔待佳人折,好月谁将老子同。
惟有此花随越鸟,一声啼处满山红。
、
七律 咏杜鹃花
白紫蓝红莫一般,青枝半曳掩眉弯。但随日月天然色,却得春秋西子鬟。 风为香浮云静静,泉因容动水潺潺。那知秋遇鹤林友,也学僧情闲入山。
白紫蓝红:杜鹃花品种繁多,除红色外仍有白、黄、粉、紫、蓝等色 西子:杜鹃花又名“花中西施”
鹤林友:五代道士殷天祥,传他在镇江鹤林寺作法使春天杜鹃花在重阳节绽开
步周卓先生咏杜鹃花原韵 赞麻城龟峰山杜鹃花海
形自天工势万般 参差迭宕隐回弯
晴云蝶谷霞裁袂 晓日龟峰雾绕鬟
百里杜鹃摇炽熠 一帘飞瀑泛幽潺
登临若得吟中友 共把诗缘证此山
写有杜鹃的诗句篇二
《赞美杜鹃花优美句子,描写杜鹃花的诗歌》
赞美杜鹃花优美句子,描写杜鹃花的诗歌
三月的杜鹃,
连绵数华里,
争奇斗艳,
竞相怒放,
远远望去红遍山野,
可谓壮观。
“何须名苑看春风,
一路山花不负侬”。
走进山的深处,
云的深处,
春的深处。
晨雾随风朦胧,
山路弯弯悠长,
杜鹃花在弯弯的路旁红了,
一枝枝,一簇簇,
绽放在春天里,
悄然开满山岗。
拔开朦朦晨雾,
翘望春的来路,
一团团,一片片,
像晨雾里的火炬,
似彩云中的霞光。
野杜鹃不象花园的,
整整齐齐,
中规中矩。
它们高高低低,
参差不齐,
有如天仙不经意挥手洒落山野,
岩石旁,
草丛中无处不在。
有的杜鹃娇小玲珑,
象小家碧玉,
有的高大挺拔,
如贵妇典雅大方;
花开盛期,
可远观,
如火如荼,
红艳艳的漫山遍野;
也可近赏,
无论待放的花蕾,
还是盛开的花朵,
个个娇艳欲滴,
美不可言。
人在山中,
宛如仙境,
让人流连往返。
阳春三月,
满山的杜鹃花已红到了极致。【赞美杜鹃花优美句子,描写杜鹃花的诗歌】赞美杜鹃花优美句子,描写杜鹃花的诗歌。
五彩缤纷的杜鹃花,
仿佛是一群淳朴的山里姑娘,
去赶赴一个大喜日子。
好奇地簇拥着,
在推推搡搡之间,
鼓突着心事,
窃窃地私语,
争奇斗艳,
竟相开放,
漫山遍野的杜鹃花,
开在百鸟和鸣中,
开在清泉溪流旁,
开在云天相接处。
漫山遍野的杜鹃花,
如火焰热烈,
像红绸舞动,
似朝霞燃烧,
把春天绘成了一幅,
壮丽的风景画。
美丽的杜鹃花,
经过一个冬天的精心构思,
给春天的山岗,
披上一套最美的霓裳。
那一枚枚杜鹃花,
写有杜鹃的诗句篇三
《中国诗歌中的杜鹃》
中国诗歌中的「杜鹃」
2009-01-04 10:37
中国诗歌中的「杜鹃」
韩学宏
壹、前言
在中国文学中,文学家为了要表现自己抽象的情感,常常会借助现实生活中的物象来加以表达,以便读者较能具体可感的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引起共鸣。因此,对于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鸟一兽,都常会被文学家写入作品中。
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类,自然是文人所最喜爱描写的物象之一,不管是专篇歌咏,写成种种咏物的篇章,或是在作品中的字里行间,偶一提及,总是能让全篇作品生色不少。
在众多鸟类当中,中国诗歌歌中常常提及的,有雁鸭、鸳鸯、鸥鹭、鸦鹊、莺燕及杜鹃等鸟种,其中,笔者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杜鹃这种鸟类在中国诗歌中所展现的文学意象。因为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杜鹃鸟是「乡愁」之鸟的象征,其他的意涵则较陌生与不明了。所以想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这其中包括诸如杜鹃为何在文学中多与「蜀地」相关联,杜鹃为何会「啼血」?杜鹃鸟为何会通宵达旦的啼叫?杜鹃与春天的关系如何?杜鹃与黄昏的意象如何会关联?杜鹃又与「杜鹃花」有何关系?这一系列的疑问,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与厘清,这是我们在欣赏文学之余,以及研究文学作品之时,可以进行的跨学科研究。(注1)
对于文学中的鸟类问题的探讨中,传统的研究方式是以「咏物诗」的方式来作探讨,如曹淑娟〈杜甫诗中的鸷鸟意象〉、卓清芬〈唐代咏鹤诗的传承与发展〉等即是如此,而尝试从鸟类学角度来作探讨的,有张高评对〈宋代禽言诗研究〉堪称开风气之先,本文之研究,即是希望从鸟类学的观察角度,来探讨中国诗歌中杜鹃鸟的意象作,以期能更深入的了解杜鹃鸟在诗歌中的意象,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中的典型意涵。
贰、释名
杜鹃,它在古书中的异名很多,「如子规、杜宇、望帝、 ,都是它的别名;有蜀魂、谢豹、阳雀、子;甚至买危
、催归、怨鸟、冤禽等等,共达42种之多。」(注2)周镇先生《鸟与史料》一书,则罗列了37种名称,并且又在其后列了「布」鸟(含异名32种)及「公孙」鸟,并在「公孙」后说明:「公孙,全长33公分,它和布几乎同大,而且姿态、色纹、生态习性等均很相似。唯公孙胸、腹部之横条纹较粗大而已。这种情形在野外确实很困难辨认,尤(其)古人没有科学性观察,实(在)难免有(将)两种鸟混乱(之嫌)」。(注3)而周氏在同书中「布」末按语云:「布,全长35公分,羽毛色纹几乎和杜鹃相同。」(注4)可知「杜鹃」、「布」、「公孙」三种古书记载的鸟类,因「姿态、色纹、生态习性」等均很相似,难免会与今日的鸟种分类不尽相合,周氏于「布」鸟异名处,有「买危
」一称,引唐代颜师古注《汉书》云:「布,一名「买 危 」,盖闻其声,则农
买
危插以布也。」而周氏又在「杜鹃」异名处的「拟是鸣声,以及声音之讹转名称」处,列有「买危 」、「买 危 」、「买 危 」之名,(注5)表面上,与「布」处之「买 危
」,在文字上虽不相同,不过,如果从文字学上来论究,则以上四名应是「音同字异」之字,都属于拟声之鸟名,以形声字为主,「隹」与「鸟」在文字学属于象形字,分别为「短尾鸟」与「长尾鸟」的总名,在上述形声字中属于表示类别的偏旁「义符」,而「买」、「危」则是上述形声字中的「声符」,所以我们说以上文字是「音同字异」之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杜鹃」与「布」未必能如今日鸟类学般将它确指为其中两种的杜鹃科鸟类,笔者在此只是提出疑虑,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有待进一层的深入探究。而笔者在本文所要探讨的重心,也不在考证这三种鸟类在古代分合的情形,而是探讨中国诗歌中出现吟咏「杜鹃」的意象与义涵。
参、杜鹃与神话传说
周镇在「杜鹃」这鸟类在古书中众说纷纭的称谓中,将它归类为「神话上的名称」、「拟是鸣声,以及声音之讹转名称」、以及「其他俗称」三类。他所呈现的意义,在于从杜鹃鸟诸多特色中,凸显出「神话」与「拟声」这两个特色。此处即先从「神话传说」的角度来探讨杜鹃与神话传说的关系。在神话传说中,与杜鹃有关的,有两大类,其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杜宇」的传说,其二则是较鲜为人知的「谢豹」的传说。(注6)以下分别论述之:
一、杜鹃与望帝:
古书中有关杜鹃的记载,多指出在神话传说中它是蜀地(即楚地,指今四川省一带。)君王「杜宇」死后的化身,被视为是帝王之魂魄升天后所变化成的。古书中有好几处关于这一方面的记载:
(一)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全汉文」部分,辑有扬雄《蜀王本纪》云:
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山),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灵决玉山,民得安处。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
(二)唐宋时人伪托为为周师旷撰《禽经.杜鹃》处,晋张华注引东汉李膺《蜀志》云:
望帝称王于蜀,荆州有一人化从井中出,名曰鳖灵。于楚身死,尸反流,上至汶山之阳,忽复生,乃见望帝,立以为相。其后巫山龙斗,壅江不流,鳖灵乃凿巫山,开三峡,降丘宅,土人得陆居。后数岁,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 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 子规,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三)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云:
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四)梁昭明太子所编《文选》中所选左思〈蜀都赋〉注引《蜀记》云: 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云,宇化为
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五)清代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阚《十三州志》云:
其后有王曰杜宇,称帝,号望帝。……有一死者名鳖冷,其尸亡至汶山却是更生,见望帝,以为蜀相。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鳖冷,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故蜀人闻鸣,曰:「我望帝也。」
(六)元代陶宗仪《说郛》卷60所辑《太平寰宇记》云:
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
(七)杜宇神话,在民间亦有流传,面目与古籍记载者小异,略云: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为害人民,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恶龙闭之五虎铁山笼中。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赠以竹杖,入山中救龙妹,结为夫妇。治水有功,成为国君后,开荒屯垦,安居乐业,后遭忌而遭禁于山中。郁郁寡欢而死,死后魂灵化成小鸟,从山中直飞向故国。向其妻悲啼「归汶阳!归汶阳」。从此,每年春天农忙季节,杜鹃声鸣,人们就知道是国君杜宇来催促他们赶快耕种了。(注7)
由以上诸则的记载,可以确定的是这则神话是流传于荆楚(今四川省)一带,其主人翁则是「杜宇」,在战国时期,自立为帝,号曰「望帝」。「教民务农」,「治水有功」,使常有水患的蜀地得以免除连年遭受水灾之苦。让不适宜久居、人烟稀少的楚地人口逐渐增多,人民安居乐业了好一阵子,所以「望帝」才会受到人民的爱戴,而他逝世的时间,正值杜鹃活动的季节,所以蜀民才会睹「物」思人,听到杜鹃鸟鸣时,便认为是望帝的化身,而勾引起望帝生前在位时造福人民的种种。不过,传说中的「鳖灵」,曾助望帝治水有助,而望帝禅位的记载中,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约略可厘析出以下的数种可能:
一、望帝年已「积百余岁」,遂逊位予治水有功的鳖灵,一如尧禅位于禹,而禅让后的望帝自己到山中养老修道,寿终正寝之日,正值杜鹃活动的季节,所以蜀国人民认为望帝之魂魄已化身为杜鹃,而蜀民只要听到杜鹃的鸣声,便会想起望帝的功绩,此与上述第(二)、(三)、(四)三种记载之意相近;
二、望帝在位许久,人民爱戴有加,晚年曾派大臣鳖灵到巫山一带整治水患,而望帝却趁此机会将鳖灵留在家的妻子占为己有,当鳖灵功成回朝时,望帝自生歉疚惭愧之意,便禅位予鳖灵,而悄然隐退于山中,死时正逢杜鹃活动的季节,所以百姓很怀念他。此与上述第(一)、(五)两种记载之意相近;
三、望帝在位许久,曾为蜀民带来安居乐业的功绩,可惜晚年帝位不保,为鳖灵臣下所篡夺,望帝仓促之间逃往山中避难,也或许是被俘之后遭放逐到山中软禁,望帝日夜思图光复帝位不果,终于在山中郁郁而终,而当时正好是杜鹃鸟活动的季节,人们见杜鹃而思念望帝,而诗人也因望帝含恨而终,而视杜鹃为「冤禽」的一种,且对于赤口的杜鹃赋与啼血等更多的联想。此与上述(六)、(七)
两种记载之意涵相近。
王孝廉在研究杜宇传说时,也知晓杜宇传说有第一种、第二种,但对第三种则未曾着墨,付之阙如。(注8)然而,不管是那一种情节,都不影响望帝化为杜鹃鸟,而仍为人民所爱戴怀念的这一个传说主干,使杜鹃几乎成为蜀地的「国鸟」。中国诗歌中有许多即据此以歌咏的,如:
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李商隐〈井络〉)
蜀王有遗魄,今在林中啼。(李商隐〈井泥四十韵〉)
以上各诗都是运用了蜀君杜宇(望帝)在死于杜鹃活动的季节,而后人传说他化为杜鹃这一典故作诗,这实是人们认为帝王是真命天子,是「龙」的化身,因而可幻化成不同形躯的物象。一般中国诗歌的描写,多富有这一意涵,而在这些诗歌中,又以诗圣杜甫的〈杜鹃〉诗描写得最完整,诗云: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南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今忽暮春间,值我病经年。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
由杜诗中,我们看得出诗人首先考察了同是蜀地,指出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有杜鹃,西川(今四川省成都市)、云安(今四川省云阳县)两地曾发现了杜鹃的踪迹,而在涪南(今四川省涪陵)、东川(今四川省三台县)两处则未曾发现杜鹃的踪迹,(注9)继而写出杜鹃栖身于参天乔木之上,时节是在暮春三月间,而其鸣叫声调哀伤。杜甫听着杜鹃鸣声,总是会朝它礼拜,实因传说杜鹃是楚国望帝的魂魄所凝聚而成。
杜甫并进一步考察这种帝王化身而成的鸟种的生态习性,并将二者作一结合,亦即杜甫知道杜鹃有「托卵」于其他鸟类巢中的习惯,而百鸟之所以不敢违逆,还代为抚养哺育,若站在鸟类学上的角度诠释,实因鸟类自身无法辨识托卵的行为,只直接本能的以为巢中的蛋是自己所生,孵化后的硕大幼雏也自认是自己的后代,所以才会视如己出般的加以哺育。对于这样的行为,杜甫将之与望帝神话结合解释说,这实是因为杜鹃是帝王魂魄化生而至,因此百鸟都敬重他如敬重帝王至尊般,陈勤建的研究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俗说杜鹃自己不作巢,总是借它鸟窝产卵,藉他鸟孵雏。杜宇的性生活似乎也是如杜鹃式的,没有稳定的妻室。这在后人眼中即是淫乱,而时人尚能理解,故还能思他归来。」(注10)这样的推论与类比似乎是过于大胆且不实的,姑不论当日帝王后宫妃嫔多寡的情形,帝王之子孙一定是会受到皇室最好的照料与维护,以维持帝王血统之纯正,培养维系帝业的家族人才,因此,就算是有「生子百鸟巢」的托卵情况发生,皇室也不会轻易让百鸟代为哺育。而对于淫乱之帝王,百姓是不会怀念的,更别说是有识之士会再在诗中加以吟咏了。
对于杜甫诗中提及望帝与杜鹃的关系,应是从这样的层面来理解的,亦即望帝化为杜鹃后,流落民间,因此已无力自行照顾自己的子嗣,所以要百鸟(平民百姓)代为抚养,一如明朝亡国后,南明王朝的朱氏后裔流落民间,平民百姓大加协助其反清复明的大业与代为藏匿流落民间的朱氏后裔而无怨无悔一般,这是对尊贵的皇室的尊重与效忠的表现,也是百姓对昔日帝王为人民谋求安居乐业的贡献作一回馈与报答的表现,杜甫在诗中所展现的,正是这种「爱屋及乌」的美德。(注11)
不过,这首诗中已透露了些许的讯息,亦即,帝王为何会幻化为杜鹃,而流
落于民间?在传统文化中,一般总以百鸟之王──凤凰为帝王的象征鸟类,当帝王化身为杜鹃时,实际上含有帝王流落民间的意涵。既然贵为一国之尊的帝王会流落民间,则不难推测出这其中必定另有隐情或冤屈,先引诗为证: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杜牧〈杜鹃〉) 诗人还是因杜鹃声似悲哀,所以用疑问的口气探询杜宇有何冤屈,而一些诗人则以直截了当的诗句指出杜宇之含冤: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顾况〈子规〉)
传闻望帝冤,底处最堪怜?(宋祁〈子规〉)
蜀魄千年尚怨谁,声声啼血向花枝。(罗邺〈闻子规〉)
而罗隐〈子规〉诗则更将杜鹃与精卫鸟(注12)相比拟云:「一种有冤无可报,不如含石叠沧溟。」亦即认为杜鹃既与精卫同属饱含无限冤屈的「冤鸟」,不如就学精卫衔石填海以消减遗恨,而不须再昼夜悲鸣,鸣诉不休了。
杜宇到底有何冤屈呢?这可从以上第三种可能的神话传说情节中得到印证,亦即望帝并非自动禅让王位予鳖冷,而是望帝之皇位遭到篡夺,一己逃往西山躲藏,抑或被软禁于西山之上,行动受到限制,他思图卷土重来,光复王位而不得成功之后,郁郁寡欢的走完人生终点,传说其冤魂化为杜鹃,因而杜鹃才会含冤悲鸣不已,这样的诗歌描写模式,则又淡化乃至否定了望帝淫人妻室与愧而逊位的不名誉说法。
二、杜鹃与谢豹:
杜鹃的传说,除了上述望帝之魂化为杜鹃外,有一个相较之下流传较不广的传说,亦即「谢豹」的传说。有关于这一传说的记载,有:
(一)元代伊士珍《琅记》卷上引《成都旧事》云:
昔人有饮于锦城谢氏,其女窥而悦之。其人闻子规啼,心动,即谢去,女恨甚。后闻子规啼,则怔忡若豹鸣。使侍女以竹枝驱之,曰:「豹,汝尚敢至此啼乎?」故名「子规」为「谢豹」。
有关这一则传说,在元代陶宗仪《说郛》所引唐代刘焘《树萱录》,也有相似的记载。
(二)旧题周师旷作,晋张华注之《禽经》,于记载「杜鹃」处,则云杜鹃: 啼苦则倒悬于树,自呼曰:「谢豹」。
写有杜鹃的诗句篇四
《有关杜鹃诗句》
有关杜鹃诗句
名句:宋陈允平《望江南》“鹦鹉州边鹦鹉恨,杜鹃枝上杜鹃啼”句。
1、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2、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3、唐李白《蜀道难》: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4、唐白居易《琵琶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5、唐李贺《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6、唐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唐沈佺期《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8、唐温庭筠《碧磵驿晓思》: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9、唐崔涂《春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10、唐柳中庸《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1、唐李群玉《黄陵庙》:
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啼妆自俨然。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12、唐无名氏《杂诗》: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13、宋文天祥《酹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14、宋文天祥《金陵驿》: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15、宋王安石《出城访无党因宿斋馆》:
关外寻君信马蹄,谩成诗句任天倪。花枝到眼春相映,山色侵衣晚自迷。 今日笑谈还喜共,经年劳逸固难齐。生涯零落归心懒,多谢殷勤杜宇啼。
16、宋王安石《十五》: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17、宋苏轼《筑堤》诗:
六桥横截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昔日珠楼拥翠钿,女墙犹在草芊芊。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
18、宋晁补之《临江仙·信州作》: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杜鹃)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9、宋贺铸《子夜歌》: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20、宋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21、宋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22、宋秦观《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23、宋朱敦儒《临江仙》: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24、宋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25、宋赵汝茪《恋绣衾》:
柳丝空有千万条,系不住、溪头画桡!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 玉箫台榭春多少!溜啼红(指杜鹃的叫声),脸霞未消。怪别来,胭脂慵傅,被东风、偷在杏梢。
26、宋赵崇嶓《清平乐·怀人》:
莺歌蝶舞,池馆春多处。满架花云留不住,散作一川香雨。
相思夜夜情悰,青衫泪满啼红。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
27、宋周邦彦《浣溪沙》: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28、宋辛弃疾《浣溪沙·壬子春,赴闽宪,别瓢泉》: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
29、宋辛弃疾《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
“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
30、宋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 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31、宋洪咨夔《眼儿媚》:
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痕。游丝上下,流莺来往,无限销魂。
绮窗深静人归晚,金鸭水沉温。海棠影下,子规声里,立尽黄昏。
32、宋陈允平《望江南》:
“鹦鹉州边鹦鹉恨,杜鹃枝上杜鹃啼”
33、宋无名氏《凤栖梧》: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34、五代尹鹗《满宫花》:
月沉沉,人悄悄,一炷后庭香袅。风流帝子不归来,满地禁花慵扫。 离恨多,相见少,何处醉迷三岛?漏清宫树子规啼,愁锁碧窗春晓。
35、毛文锡《更漏子》: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飞。
36、宋陈亮《水龙吟春恨》:
闹红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
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37、明李贽《焚书咏史》:
盈盈细抹随风雪,点点红妆带雨梅。莫道门前马车富,子规今已唤春回。
38、清洪亮吉《出关与毕侍郎笺》:
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焉。
39、鲁迅《致山本初枝》:
内山夫人给我的杜鹃正在身旁盛开,也许这就是苦中之乐吧。
写有杜鹃的诗句篇五
《杜鹃形象在古诗中的分析【2015版】》
古诗中的杜鹃 杜鹃鸟,俗名叫布谷鸟,其性孤独,繁殖期亦不成对生活。雌雄交配杂乱,不自营巢,而把卵置于其他鸟类(如苇莺、麻雀、喜鹊、伯劳、云雀、鹡鸰等)的巢内。所产的卵孵化期为12~14天。一般会比别的鸟类早出生,只要一出生他就把其他的鸟蛋推出鸟巢,并发出凄厉的叫声要吃的。这样的行为依照人类的道德标准来看可以说是非常的邪恶 。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鸟,在我国二千多年的诗歌史中,被叙写不绝。它被诗人所钟爱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国自古就流传着大量关于它的是神话传说。相传古蜀王名杜宇,在蜀称帝,号曰望帝,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见《蜀王本纪》)。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七国称王,杜宇称帝,更名蒲卑。”其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凄哀。杜宇神话,民间亦有流传,面目与古籍记载颇异,略云: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为害人民。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恶龙闭之五虎山铁笼中。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赠以竹杖,并嘱其往救龙妹。杜宇持竹杖与恶龙战,大败之,又于五虎山下救出龙妹。龙妹助杜宇平治洪水,遂为杜宇妻。杜宇亦受人民拥戴为王。杜宇有贼臣,昔日之猎友也,常羡杜宇既得艳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一日猎山中,遇恶龙,遂与密谋,诡称恶龙欲与杜宇夫妻和,乃诱杜宇至山中而囚之。贼臣遂篡杜宇位,并逼龙妹为妻。龙妹不从,亦囚之。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其魂化鸟,返故宫,绕其妻而飞,曰:“归汶阳!归汶阳!”汶阳者,汶水之阳,即《蜀王本纪》所谓“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其妻龙妹闻其声,亦悲恸而死,魂亦化鸟,与夫偕去。
因为这样的神话传说,加之其于春夏之际,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还有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于是它那凄凉悱恻的叫声就常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白居易《琵琶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傾。” 唐李白《蜀道难》:“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宋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关汉卿《窦娥冤》“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这些诗文中均以杜鹃之声衬托凄苦之情,或思乡,或思亲,或倾诉孤寂之感,或申诉含冤之愤。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关于杜宇禅位也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说他的禅位被迫的。《说郛》(百二十卷本)卷六辑《太平寰宇记》云:“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后遂用“望帝杜鹃”寓理想抱负的不能实现,杜鹃也就成为了志士的象征。清洪亮吉《出关与毕侍郎笺》:“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遗弃一世
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焉。”宋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宋文天祥《金陵驿》: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有一个特点,就是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点凄凉的叫声,叫声特点是四声一度——“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快快割麦!快快割麦!”、“快快播谷!快快播谷!”所以杜鹃鸟又俗称布谷鸟。宋代的蔡襄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陆游也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南宋词人朱希真的“杜鹃叫得春归去,吻边啼血苟犹存。”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鹃为催人“布谷”而啼得口干舌苦,唇裂血出,认真负责的精神。
写有杜鹃的诗句篇六
《浅谈唐诗宋词中的杜鹃及其它》
浅谈唐诗宋词中的杜鹃及其它
如果有人要问唐诗宋词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鸟是什么鸟,我想这恐怕要数杜鹃了吧。杜鹃源自一个凄伤的传说:相传 古蜀国君主杜宇因天灾而禅位于人,后来含冤而死,化而为鸟,即杜鹃鸟 。故杜鹃又名杜宇,另外杜鹃又名子规,又名布谷,这几者在诗词中交替出现,初读时只不过觉得杜鹃鸟的别名多点而已,接触次数多了,慢慢地就发觉这其中还是很有点讲究的:且撇开古诗词所讲究的平仄与音韵而有时不得不用此而不用彼不说,更多的时候杜鹃与子规·布谷在所表达的意蕴还是有明显的差异的。下面我试举一些例子来比较一下。
一 杜鹃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对于这几句诗句,历来的解读是见仁见智的,但如果从“无端”两字入手,就可以窥见“杜鹃”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乃是难言的怨愤和无限的凄苦。
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夜雨冈头食榛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此诗以杜鹃啼血来衬托兼比喻老夫的泪,就充分表现了采玉老人内心的凄苦。 李群玉的《黄陵庙》:风回日暮吹芳草,月落山深哭杜鹃。
此诗讲的是每到暮色四起,江上的香芷在风中摇曳生姿,待到江畔月落,四周杜鹃声声啼血,她们(娥皇·女英,均为尧帝之女,舜帝之妻)感到怎样的悲戚啊。
白居易的《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此诗以“杜鹃啼血”与“猿哀鸣”并举,来抒发诗人自己贬官僻居的凄苦心情,这是显而易见的。
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池平,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这三句词全是从眼中耳中所见所闻之春景写起,而且全不用重笔,写“落花”,只写“铺径”,写 “水”,只写“平池”,写“杏园”,只写 “憔悴”。杜鹃啼叫也只为憔悴,点明春归,伤春之凄苦全在其中。
周邦彦的《浣溪沙》: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化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一二两句对起,新笋长成,落花化泥,时序推移,春意阑珊,词人心中正自凄苦,又怎忍听那更为凄苦的杜鹃哀啼呢?种种凄苦至此已融贯为一矣。
二 子规
李白的《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诗人用 “悲鸟号古木”与 “子规啼夜月”这两个情感浓烈的自然景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
沈佺期的《夜宿七盘岭》:芳草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浮客在清夜之中,独宿异乡,听着四野子规的啼叫,羁旅的愁思和内心的惆怅油然弥漫,鸡叫了,天明了,又要启程了,故乡愈加远去,更勾起诗人内心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之情。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独取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叫着 “不如归去”的子规,既点明时令,又写出漂泊之感和离别之情,所谓不着悲痛之语,自见悲痛之情。
温庭筠的《碧涧驿晓思》: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独宿驿亭,子规的哀啼搅动着诗人羁旅之愁归乡之情是自然之理。
崔涂的<春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楼上月三
更。
暮春时分,身在异乡,看着水流花落,让人顿生岁月无情之慨,也自然牵动了思乡之情,三更子规啼叫,对游子来说是何等痛苦哀伤啊。
陈亮的《水龙吟·春恨》:正销魂,又是疏影淡月,子规声断。
词人又看到了与当年离别时一般的疏影淡月,又听到了恍如当年子规的声声啼叫,离抽别绪让词人黯然魂销。
黄升的《南柯子·丁酉清明》:粉痕销淡锦书稀,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
闺中人昔日寄来的锦书上有粉泪之痕(暗示久别音信断),山南山北无处不闻子规啼,纵然怕听见也不能不听见,此处所流露出的怀人之意思乡之情又是何等绵长啊。
三 布谷鸟
杜甫的《洗兵马》: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农夫盼雨,布谷催种。这里的布谷主要是节令的意象。
陆游的《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又陆游的《嘲布谷》: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这 两首诗中的布谷也都与节令相关。
通过上面的三组例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唐宋诗词中的杜鹃、子规布谷虽为同一种鸟,但杜鹃大多的时候所表达的是凄苦悲恸之情怨愤之意等,这大概与望帝凄婉的传说有关;子规则大多所表达的是羁旅之苦、思乡怀人之情等,这大概与子规“不如归去”的啼叫有关吧;至于布谷,则更多的是代表节令与农事,这大概与“布谷”与催种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