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香檀木作用

| 中药学职称考试 |

【www.guakaob.com--中药学职称考试】

中药香檀木作用篇一
《各种中药名和作用》

各种中药名和作用

阿胶 补血止血 滋阴润燥

艾叶 温经止血 散寒调经 安胎

巴豆 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蚀疮 巴戟天 壮肾阳 强筋骨 祛风湿

白豆蔻 化湿行气 温中止呕

白芨 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

白芍 养血调经 平肝止痛 敛阴止汗

白术 补气健脾 燥湿利水 止汗 安胎

白芷 解表散风 通窍止痛 燥湿止带 消钟排脓 半夏 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消肿止痛 北沙参 养阴清肺 益胃生津

槟榔 驱虫消积 腥气利水

冰片 开窍醒神 清热止痛

薄荷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疏肝解郁 补骨脂 补肾助阳 固精缩尿 暖脾止泻 纳气平喘 苍术 燥湿健脾 祛风湿

柴胡 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蝉蜕 疏散风热 透疹止痒 明目退翳 止痉

车前子 利尿通淋 渗湿止泻 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沉香 行气止痛 温中止呕 纳气平喘

赤芍 清热凉血 散瘀止痛 L V Vmv,

川贝母 清热化痰 润肺止咳 散结消肿 川乌 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

川芎 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磁石 镇惊安神 平肝潜阳 聪耳明目 纳气定喘 大黄 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解毒 止血 活血祛瘀 代赭石 平肝潜阳 重镇降逆 凉血止血 丹参 活血调经 凉血消痈 安神

当归 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 润肠

党参 益气 生津 养血

地龙 清热息风 通络 平喘 利尿

地榆 凉血止血 解毒敛疮

独活 祛风湿 止痹痛 解表

杜仲 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

防风 发表散风 胜湿止痛 止痉止泻

防己 祛风湿 止痛 利水消肿

附子 回阳救逆 助阳补火 散寒止痛

干姜 温中散寒 回阳通脉 温肺化饮

甘草 益气补中 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 甘遂 泻下逐饮 消肿散结

钩藤 息风止痉 清热平肝

瓜蒌 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 润肠通便

龟甲 滋阴潜阳 益肾健骨 固精止血 养血补心

桂枝 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海藻昆布 消痰软坚 利水消肿

何首乌 补益精血 固肾乌须 截虐解毒 润肠通便

红花 活血通经 祛瘀止痛

厚朴 行气燥湿 消积平喘

琥珀 镇惊安神 活血散瘀 利尿通淋

滑石 利尿通淋 清解暑热 收湿敛疮

黄柏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退热除蒸

黄连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黄芪 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 托疮生肌

黄芩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凉血止血 除热安胎

藿香 化湿 解暑 止呕

僵蚕 息风止痉 祛风止痛 化痰散结

金银花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荆芥 发表散风 透疹消疮 炒炭止血

桔梗 宣肺祛痰 利咽排脓

菊花 疏散风热 平肝明目 清热解毒

橘皮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苦杏仁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连翘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疏散风热

莲子 益肾固精 补脾止泻 止带 养心

羚羊角 平肝息风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龙胆草 清热燥湿 泻肝胆火

龙骨 镇惊安神 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

鹿茸 壮肾阳 益精血 强筋骨 调冲任 托疮毒 麻黄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麦冬 养阴润肺 益胃生津 清心除烦

芒硝 泻下 软坚 清热

牡丹皮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牡蛎 平肝潜阳 软坚散结 收敛固涩

木瓜 舒筋活络 除湿和胃

南沙参 养阴清肺 化痰益气

牛蒡子 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 解毒散肿

牛黄 息风止痉 化痰开窍 清热解毒

牛膝 活血通经 补肝肾 强筋骨 利水通淋 引火下行 蒲黄 化瘀止血 利尿

牵牛子 泻下逐饮 去积 杀虫

羌活 散寒祛风 胜湿止痛 )

秦艽 祛风湿 止痹痛 退虚热 清湿热

秦皮 清热燥湿 解毒止痢 止带 明目

青蒿 清虚热 除骨蒸 解暑 截虐

青皮 疏肝理气 消积化滞

全蝎蜈蚣 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人参 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 安神

肉苁蓉 补肾阳 益精血 润肠通便

肉豆蔻 涩肠止泻 温中行气

肉桂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三棱莪术 破血行气 消积止痛

三七 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桑白皮 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

桑寄生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桑叶 疏散风热 清肺润燥 平肝明目

砂仁 化湿行气 温中止呕止泻 安胎

山药 益气养阴 补脾肺肾 固精止带

山茱萸 补益肝肾 收敛固涩

麝香 开窍醒神 活血通经 止痛 催产

生地黄 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生姜 发汗解表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石膏 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收敛生肌

石决明 平肝潜阳 清肝明目

熟地 补血滋阴 益精填髓

苏子 降汽化痰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酸枣仁 养心益肝 安神敛汗

桃仁 活血祛瘀 润肠通便

天麻 息风止痉 平抑肝阳 祛风通络

天南星 燥湿化痰 祛风解痉 消肿止痛

菟丝子 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 止泻 安胎

威灵仙 祛风湿 通经络 消骨哽

乌梅 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 安蛔止痛 生津止渴 乌药 行气止痛 温肾散寒

吴茱萸 散寒止痛 温中止呕 助阳止泻

五加皮 祛风湿 强筋骨 利尿

五味子 敛肺滋肾 生津敛汗 涩精止泻 宁心安神 细辛 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 温肺化饮

香附 疏肝理气 调经止痛

香薷 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小茴香 散寒止痛 理气和中

小蓟 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痈

续断 补肝肾 强筋骨 止血安胎 疗伤续折 玄参 清热凉血 滋阴解毒

旋覆花 降气化痰 降逆止呕

薏苡仁 利水渗湿 健脾除痹 清热排脓

茵陈蒿 清利湿热 利胆退黄

郁金 活血行气 止痛 解郁清心 利胆退黄、 凉血 远志 宁心安神 祛痰开窍 消散痈肿

泽泻 利水渗湿 泻热

浙贝母 清热化痰 开郁散结

知母 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枳实 破气除痞 化痰消积

朱砂 镇心安神 清热解毒

猪苓 利水渗湿

紫苏 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

中药香檀木作用篇二
《浅谈中药的养生作用》

浅谈中药的养生作用

外国语学院刘斌斌 2012336710049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大自然中日月经天的现象,启发人们师法自然、回归自然,以使生命永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关键字】中药养生人参何首乌

【正文】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养生之道也不相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大自然中日月经天的现象,启发人们师法自然、回归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这种期望虽然难以实现,但自古以来追求长寿者却大有人在。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中药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思想表述其性能、功效和应用规律的药物。中药的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作用,即中药应用到人体后,直接作用于病邪,货刺激人体产生抵抗病邪的正气而出现的生理反应。因此,中药在养生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我们应该清楚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即寒,凉,热,温,四种药性,寒热偏向不明显的为平性;五味:即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滋味,另还有淡味。此外,我们还应该了解中药的应用原则:1、虚则补之,这是运用补药的最根本原则,若是无病体健之人一般不需服用,即无虚则不用补;2、适可而止,如补血药物药性多粘腻,过服会损伤脾胃;补阳药性偏温燥,常用则助火劫阴;3、因时补益,选用滋补药必须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以及四时气候与人体脏腑组织的内在联系,而合理选择补药;4、顾护脾胃,“五脏不足,调于胃”;“虚不受补”的情况下,也要首先顾护脾胃;运用补药养生时,常应配以调理脾胃之品。

为什么我们要这么注意中药的性质呢?中药不是多吃无妨,不像西药那样有各种副作用吗?不少人认为中医中药大多数源于天然的动植物,比起化学药品来其药性平和而安全,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中药亦有毒性。中药的毒性是它的偏性,但不是说吃了它就是毒。砒霜能毒死人,但是砒霜仍然是一味中药;人参是大补药,若乱服也能杀人。关键看你怎么用。药有寒热温凉平、辛甘酸苦咸之偏性,人有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体质之偏颇,中药治病是以药之偏性纠正人体之偏颇。如阴虚内寒体质者,当用温热药补之,阳盛热甚者,当用寒凉药清泻之,使人体内环境恢复平衡,即中医所说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

有人说中药“补药无害,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更是一种误解,就拿人参为例,人参可算是补药中最常用的药了,但人参可不是任何人都可任意服用的。对于年老气虚体弱患者,人参不失为滋补佳品,特别是野山参,有

时是急救良药,挽人生命于顷刻之间;但对年轻力壮、内热旺盛、高血压者来说,人参轻则可以使其鼻血奔流,重则置人非命。

何况中药当中还有好多靠配伍、靠炮制减弱其药性的毒性比较强的药物,如砒石、水银、雷公藤、生附子、生半夏、马钱子、生草乌、巴豆、生南星、蜈蚣、川楝子等,用时当慎之又慎,千万别听信什么偏方秘方,防癌抗癌、长生不老而以身试毒,则祸不旋踵。

下面就浅谈一下中药养生法。药物养生是指利用药物来调整机体状态,以增进健康、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药物,称为延年益寿药物。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长寿,全赖阴阳气血平衡。运用方药养生以求益寿延年,其基本点即在于调理阴阳,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复动态平衡状态。衰老是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任何益寿延年的方法,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药物养生也不例外,不可能指望在较短时期内依靠药物达到养生益寿的目的。因此,用药应缓慢得到功效,要有一个渐变过程,不宜急于求成。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则欲速不达,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这是药物养生中应用的原则,也是千百年来,历代养生家的经验之谈,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根据中医养生实践,一般常用的养生中药分为补气类、养血类、滋阴类和补阳类四种。

1.补气类中药主要有:人参、黄芪、党参、茯苓、山药、薏苡仁等。

2.养血类中药主要有:熟地、何首乌、龙眼肉、阿胶、当归、枸杞子等。

3.滋阴类中药主要有:沙参、玉竹、黄精、麦冬、天冬、桑葚、女贞子等。

4.补阳类中药主要有:鹿茸、菟丝子、肉苁蓉、杜仲、蛤蚧、巴戟天等。 这里我着重讲一下人参跟何首乌的养生作用。

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

服用宜忌:

1、人参不可滥用。人参是一种补气药,如没有气虚的病症而随便服用,是不适宜的。体质壮实的人,并无虚弱现象,则不必进服补药,妄用该品。如误用或多用,往往反而导致闭气,而出现胸闷腹胀等症。有些人认为人参是一种补品,以为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论是红参或是生晒参在食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另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

2.忌饮茶。服人参后,不可饮茶,免使人参的作用受损。

3.无论是煎服还是炖服,忌用五金炊具。

4.人参忌与葡萄同吃营养受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5. 无论是红参或是生晒参在食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另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

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总之,只要我们掌握了上述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小小的人参就可以使我们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本草图经》:“何首乌,今在处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胜。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植物的块根、藤茎及叶均可供药用,中药名分别为:何首乌、夜交藤、何首乌叶。中药何首乌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生首乌功能解毒(截疟)、润肠通便、消痈;制首乌功能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

性味归经: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苦甘涩,微温。

功效主治: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截疟;祛风;解毒。主治血虚头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耳鸣;遗精;肠燥便秘;久疟体虚;风疹瘙痒;疮痈;瘰疬;痔疮。

这里介绍几种何首乌的用法:

1、骨软风疾(腰膝疼痛,遍身瘙痒,行步困难)。用何首乌(以有花纹者为最好)、牛膝各一斤,同在好酒中泡七夜,取出晒干,捣烂,加枣肉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

空心服,酒送下。

2、皮里作痛(不知痛在何处)。用何首乌末,姜汁调成膏涂搽,搽后用布包住,以火烘鞋底熨按。

3、自汗不止。用何首乌末,调唾液,封脐上。

4、肠风下血。用何道乌二两,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5、破伤血出。用何首乌末敷上即止。有特效。

6、结核(或破或不破,下至胸前者皆可治),用何首乌根洗净,每日生嚼,并取叶捣烂涂患处。

7、痈疽毒疮。用何首乌不限量,在文武火上熬煎,加酒等量,再煎开几次后,存酒,随时饮用;取药渣焙干,研为末,以酒煮面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病愈后,药可常服。

8、大风疠疾。用何首乌(以大而有花纹者为好)一斤,泡淘米水中七天,反复蒸、晒数次,加胡麻四两,再蒸再晒,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9、疥癣。用何首乌、区叶等分,水煎浓汤洗浴,可以解痛、生肌肉。用何首乌茎、叶煎汤洗浴,也有效。

【参考文献】《中医药学基础》

《红楼梦中的养生秘密》

《中医原来这么有趣》

中药香檀木作用篇三
《中药材川木香功效及作用》

中药材川木香功效及作用别名:木香、广香、广木香、云木香、生木香、川木香、炒木香、煨木香、炙木香、酒木香等。

横切面可见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韧皮

部射线较宽;筛管群与纤维束、木质部的

导管群与纤维束均呈交互径向排列,呈整

齐的放射状。形成层环波状弯曲,纤维束

黄色,木化,并伴有石细胞。有髓部已破

裂。油室散在于射线及髓部薄壁组织中。

薄壁细胞可见菊糖。根呈圆柱形或有纵槽

的半圆柱形,长10~30cm,直径1.5~3cm。

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粗糙,可见由纤维

束构成的密致的斜方形网纹,有时根头部

焦黑发粘。体轻,质硬脆,难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黄棕色,木部黄白色,可见点状油室及径向裂隙,有的中心呈空洞状,气芳香而特异,味苦,嚼之粘牙。

性味: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

川木香功效:行气止痛。用于脘腹胀痛,肠鸣腹泻,里急后重,两胁不舒,肝胆疼痛。

【炮制】

除去杂质及油头,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煨川木香:取净川木香片,在铁丝匾中,用一层草纸,一层川木香片,间隔平铺数层,置炉火旁或烘干室内,烘煨至川木香中所含的挥发油渗至纸上,取出,放凉。

食疗作用

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大肠经,芳香行散,可升可降。

1、行气止痛,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食少呕吐;

2、理气疏肝,用于肝胆气滞引起的胁痛;

3、健脾消滞,可调胃肠滞气。治疗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本品辛温香散,能升能降,通理三焦之气,尤其善行胃肠之气而止痛,兼有健脾消食之功,凡脾胃大肠气滞所致诸证均为常用之品。

编辑本段做法指导

行气滞宜生用,止泻痢宜煨用。芳香不宜久煎。

1.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常配砂仁、同用。

2.用于肝胆气滞引起的胁痛,可配川楝、枳壳同用。

3.健脾消滞。可调胃肠滞气。治疗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可配人参、白术、砂仁、半夏、附子、赤茯芩等同用。

中药香檀木作用篇四
《常见中药大全 中药名称及作用》

常见中药大全 中药名称及作用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清热、凉血解毒。(血热妄行吐血)

紫草:甘寒,归心肝经。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牛黄:苦凉,归肝心经。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山豆根: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辛平,归肺经。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苦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 疣。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清热解毒,止痉明目。

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凉血退蒸,清泻肺热。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疮。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泻下软坚,清热。

芦荟:甘寒,归肝大肠经。泻下清肝,杀虫。

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泻下导滞。

润下药:

火麻仁:甘平,归脾、大肠经。润肠通便。

郁李仁:辛苦甘平,归大肠、小肠经。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峻下逐水药:

甘逐:苦甘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牵牛子: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泻下逐水,祛积杀虫。

大戟:苦辛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辛苦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巴豆: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祛风湿药:

独活:辛苦,微温。归肝膀胱经。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消骨鲠。

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祛风活络,定惊。

木瓜:酸温。归肝脾经。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秦艽:苦辛微寒,归肝胃胆经。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

防己: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草:苦寒,归肝肾经。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络石藤:苦微寒,归心肝经。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芳香化湿药: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祛风湿。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止呕。

砂仁:辛温,归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安胎。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果:辛温,归脾胃经。燥湿、温中、截疟。

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

利水渗湿药: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泻热。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

车前子:甘寒,归肾肝肺经。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甘淡寒,归胃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解暑热,祛湿敛疮。

海金砂:甘寒,归膀胱小肠经。利尿通淋。

石韦: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苦微寒,归肝胃经。利湿去浊,祛风除湿。

苦微寒,归膀胱经。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瞿麦: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茵陈蒿: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金钱草: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除湿退黄,利水通淋,解毒消肿。

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泻热通乳。

通草:甘淡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利水,止痒。

地肤子:苦寒,归膀胱经。清热利水,止痒。

温里药:

附子:辛甘热,归心肾脾经,有毒。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亡阳症,脾肾阳虚,寒湿痹证)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寒侵脾胃或脾胃虚寒、亡阳症,寒饮犯肺)

肉桂: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心腹疼痛,寒疝作痛、寒痹腰痛及瘀滞经闭痛经)

吴茱萸: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小毒。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寒滞肝脉致寒疝腹痛及头痛。中焦虚寒,呕吐泛酸及脘腹冷痛。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细辛:辛温。归肺肾心经。温肺化饮,祛风散寒,止痛,宣通鼻窍。

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理气和中。(寒疝腹痛,脾胃虚寒) 高良姜:辛热,归脾胃经。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花椒:辛热,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丁香:辛温,归脾胃经。温中止呕,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理气药:

橘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青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枳实:苦辛微寒,归 脾胃大肠经。破气化痰,除痞消积。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行气止痛。

沉香:辛苦温,归脾胃肾经。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川楝子:苦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有小毒。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乌药: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荔枝核:辛微苦,温。归肝胃经。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佛手: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白: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青木香:辛苦微寒,归肝胃经。行气止痛,解毒辟秽,消肿。

柿蒂:苦平,归胃经。降气止呃。

消食药:

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活血化瘀。

神曲:甘辛温,归脾胃经。消食和中。

麦芽:甘平,归脾胃肝经。消食和中,回乳消胀。

谷芽:甘平,归脾胃经。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莱菔子:辛甘平,归脾胃肺经。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消食健胃,固精止遗。

驱虫药:

使君子:甘温,归脾胃经。驱虫消积。

苦谏皮:苦寒,归肝脾胃经。有毒。杀虫疗癣。

槟榔:苦辛温,归胃大肠经。驱虫消积,行气利水。

雷丸:苦寒,归胃大肠经,有小毒。杀虫。

榧子:甘平,归肺胃大肠经。杀虫消积,通便润肺。

贯众:苦微寒,归肝脾经,有小毒。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止血药:

大蓟: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小蓟: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地榆:苦酸畏寒,归肝胃大肠经。凉血止血,解读敛疮。

槐花: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侧柏叶:苦涩,微寒,归肺大肠经。凉血止血,化痰止咳。

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茜草:苦寒,归肝经。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蒲黄:甘平,归肝心经。收敛止血,祛瘀止痛。

白及: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苦涩平,归肺肝脾经。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棕榈炭:苦涩平。归肝肺大肠经。收敛止血。

血余炭:苦涩平,归肝胃膀胱经。收敛止血,化淤利尿。

炮姜:苦涩温,归脾肝经。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艾叶: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调经。

活血祛瘀药: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脾心经。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辛苦寒,归肝胆心经。活血行气止痛,清心开窍,利胆退黄,凉血止血。 姜黄:辛苦温,归肝脾经。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乳香:辛苦温,归肝心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苦辛平,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五灵脂:苦咸甘温,归肝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安神。

虎杖:苦寒,归肝胆肺经。活血止痛,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祛痰止咳。 红花: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桃仁: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有小毒。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益母草: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鸡血藤:苦甘温,归肝经。行血补血,舒经活络。

ZHE虫:咸寒,归肝经,有小毒。破血逐瘀,续经接骨。

中药香檀木作用篇五
《沉香的功效与作用》

沉香的功效与作用

沉香是自然界极为稀少的珍贵资源,亦是一味名贵的中药,也是佛教礼佛供佛的圣物,更是香道文化里主要的香料之一,享有“众香之首”、“香中之王”等美誉。欧美等国利用沉香提炼精油稀释后制成名贵香水,香味温馨持久。

据《本草纲目》记载:“沉香,气味辛,微温,无毒。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邪鬼疰气,清人神;补五脏,益气和神。日本医学界研发的心脏名药“救心”即有沉香的成分。

本公司生产制作的沉香片采用越南进口天然沉香研磨压制,无任何添加物或香精等添加剂,香味纯正持久。用于车内,十分钟后,即可关闭熏香器,满车溢香,清淡幽雅。

中药香檀木作用篇六
《沉香的作用和价值》

沉香的作用和价值

天然沉香在常温下,味道很淡雅,其味道挥发是内在的沉香油,沉香油挥发热点在摄氏39℃左右,所以真正的沉香在常温下味道悠悠淡淡的。另外不同产地和不同树种的沉香味道和形状都不相同,如风树结成的沉香,由于树质较松软,木质气孔粗,沉香油挥发透出较顺畅,常温下的香味要比树质较密的鹰木沉香浓。好沉香其味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一旦遇到高温,散发的香味浓郁,有层次而且留香持久。优质沉香如奇楠香在常温下香味就

很淳厚,而且穿透强,佩带在身,身旁人能闻到幽香。

一般是沉香的密度越大,其凝聚的油脂越多,其质量也越好。古人常以能否沉水来划分沉香级别:优质沉香入水即沉,名为“沉水香”,次之半浮半沉名为“栈香”,再次之稍入水而浮于水面名为“黄熟香”。而沉香中的极品奇楠香则不能用传统方法来品鉴,奇楠香成因奇巧,它是中空香树(密香树种)被蚂蚁或野蜂筑巢其中,蚁酸,甘露或野蜂的石蜜,蜂桨被香树活体的香腺吸收,并结合了一种特殊真菌逐步生成的。这种过程经不断累积导致香树从根部或某个枝干部位折断,俗称“倒架”,被埋在土中,其寄生真菌和树脂不断吸收合成,历经百年甚至

千年,直至被香农掘出,因此奇楠沉香异常珍贵,难得。

奇楠沉香在生长环境条件和寄生菌种等方面不同,其特征也很不同。二者差异为:(1)有的沉香入水即沉。而上等奇楠半浮半沉。优质沉香大多质地坚硬,而奇楠较有黏韧性,优质奇楠削下的细末能揉成团。(2)仔细观察,沉香的油脂腺是成块状聚集的,而奇楠的油脂腺则分木腺,油腺层层分明。(3)奇楠不需燃烧,就具有郁浓的香味,其香气纯正清雅,无法用人工合成,如果熏烧,沉香的香味稳定不变,奇楠的头香,本香和尾香有明显变化。由于奇楠香异常稀少而名贵,出高价而难得,有人戏言,积三辈子的德才能闻到奇楠香,八辈子修的福气才可品奇楠香。沉香行业内,有一种另类品奇楠香的方法,取3至5克奇楠香,放入农家自制的较好的米烧酒中,一年以后启用此酒,香气郁醇,绵长,茅台,五粮液等名酒都根本无法品拟。“且借壶中沉香酒,还我男儿真颜色”,这是一种

很畅爽的品香方法。

目前市场上沉香制假手法有:加香煮,高压注油,注胶加重等多种。行内一般鉴别为:一看:沉香外观不规则,假的外观规则,特别是表皮较规则。二摸:沉香质地润泽,手摸光滑顺畅,盘弄后生成包浆亮丽,假的则粘手褪色,手感不顺畅。三闻:沉香极易燃烧,一点就着,燃烧时油脂有沸腾现象,产生的烟气浓郁,纯正,能沿丝状路径直接钻鼻,假的不易燃烧,并且烟气有异味。各种沉香由于树种不同,接受自然环境的催化不同,沉香脂的化学变化不同,以及年代长短不同,所产生的香味也不同,沉香的香味无法以准确的文字描述:“辛凉甘甜”,“醇厚韵永”“清越高雅”等等都是只可意会之辞令而已,只有经久品闻沉

香,多品多见多交流才能分出沉香品质的高低。

在宗教界,沉香的地位很高,是世界五大宗教(佛、道、基督、天主、伊斯兰教)共同认可的稀世珍宝。在中国沉香自古即被认为是唯一能通“三界”之灵气树,被认为能辟邪,造福,开运,旺气增寿,是历代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品赏,把玩之佳物。在医学界,《本草纲目》中记载有“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急,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之药效。沉香具有理气温中,暖肾纳气,疗风水毒肿,去恶气,补五脏,益精壮阳,治肝郁,降浊气和胃消温,利水开窍的医学价值已被中医界一致认同。在日常生活中,沉香特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值得一提。优质沉水香放在枕头边,夏秋之季常有郁淡可人的香气逸出,使人安然,且睡眠顺畅,

可谓不亦乐乎!

沉香的收藏现状

与书画、瓷器、钱币等常见收藏品种相比,沉香目前还属于小众收藏,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相关知识的普及,渐渐成了收藏市场上的热门货。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功能多样,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收藏品,沉香的收藏门槛并不低。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第一副会长、南京香学研究会会长施正东先生介绍:“沉香货源十分稀缺,目前市场上大多是越南和印尼等国的产品,虽然全国各大古玩市场都有一些沉香在展示和流通,但很少有上品与极品,更可恶的是,仿品、伪品大量充斥着市场。”即便如此,近年来沉香拍卖市场上的成交率还是很高的,且成

交价格往往是估价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据悉,世界上盛产沉香的越南,去年全年的高品质沉香产量只有18公斤。一克沉香的拍卖价格从1000元至上万元,最高价格曾达到一克沉香超过1万美金。“随着沉香的地域分布不同,品种与年份不同,生长环境的不同,外观与木质结构也不同,所产出的沉香会散发出数百种不同的神奇香气。其中越南产的奇楠种是沉香中的极品,好的奇楠沉香削薄片入口,可感觉芳香中有辛麻,嚼之若带黏牙视为上品,刮其屑能捻捏成丸亦属极品。其次是我国海南岛产的白木香种类之沉香,它生长在尖峰岭、霸王岭、莺歌岭、黎母山和吊罗山等自然保护区的

原始森林里。当然,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沉香香气也各有千秋。”

重视沉香研究的施先生的藏品中存有许多各国沉香的样品,施正东表示,沉香作为一种复兴的收藏品冲破了百年沉寂又悄然潜入了国内收藏市场,其前景必然看好。因为近十年来,在我国至少有四五个省正在实施“星火计划”,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和远见,种植了百万株沉香树苗,为国之后人备份了珍贵的沉香资源。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高端人士率先进入了沉香收藏领域。众所周知,网上公布的一位企业家兼收藏家在福建莆田展出了一张用3吨沉香木雕成的龙床。据悉,是当年清代皇室所用,1993年从山东藏家处买下的价格是2000万元,而如今的

报价是5亿元。

附: 品 香

一、品香的要求

古代人们在焚香时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基本概括为四要——

第一:心净、身净、香具环境净。心净是一件庄严殊胜的事情,欲要达到的焚香的目的与效果,净心是一件根本的要求,心不净则焚香是走过场、是应付,不会有好的效果,谈不上沟通;身净是说明对焚香的重视与恭敬,所以焚香前要净手、净身,甚至沐浴更衣,重视程度越高,则效果越好;环境和香具要洁净,对于烧香的环境和香具,要时时保持洁净,保持洁净就是一种修行,一种恭敬,

一种功德,一种对自己的负责。

第二:香具要齐备。既要焚香,香具不可不重视。香具要如法,特别是固定

的佛堂、净室必须要用固定的、规范的香具——

1、香炉,以铜制和瓷炉较适用。香炉大小应适中,烧盘香最好用带盖的盘

香炉,会使香气更益人;

2、香盒,平时装香用。开封、开盒的香容易受潮,落上灰尘,散发香药气

息,所以开封、开盒的香要装入盒内。木盒、瓷盒均可;

3、香铲,整理香灰,处理香根用。历代多为自制,有铜、银及其它金属制

作皆可;

4、香筷,提取香根,整理香品用,商店里一般银筷、铜筷即可;

5、灵灰,香炉内要用好的香灰填充。最好用香品好的香灰,好的香灰越烧越有灵性,不可随意用差的香灰或其它东西填充。香要天天烧才能使香灰有灵

性。保持香灰的灵性是达到烧香效果的重要环节。

第三:理香。理香即是在上香前要对香进行净捡或开盘。理香时要心平气和,全身放松,动作轻缓,心浮气躁会把香理坏或者破坏香的效果。如盘香,在开盘香前要用手转圈轻轻掰开盘与盘之间相粘的地方,然后再开盘,线香要选择长度

相同的为好。

第四:选香。焚香一定要选择好的香品,才能有好的效果。好的香品应为纯天然的“和香”,即多种香药合成的香。这种香最好是选择传统配方的,这些是经过历史验证的,而且古人的配伍也十分严格,好香会一炷香有一炷香的效果。

二、品香的环境设置

中国传统的品香过程是“近闻其香,远品其馨”,所以大多数品香的香舍、精舍要求宽敞、明亮、通风,这样才会使香气具有回旋、与空气和环境融合的条件。品香者在香床上舒缓而坐,离香几三到五尺的距离,既闻香品馨,又观香烟变化之奇妙,悦性时赏诗论赋,率性时引吭高歌,又舞之蹈之。“我之为何,天地间

一物耳”,可能这就是香学所及的余韵吧。

香舍及香床、器物的布置如下——

(一)、熏床(香床)及香几尺寸(五代以后常用制式)。

1、朋燕集制

内置:三床、一几、三绣墩(或鼓形墩)、一屏。

外置:一琴、一博古架,一桌五椅。

主床长六尺九寸,宽三尺六寸,高一尺八寸。上置香几,玲珑小博古架。香几上置香炉、瓶、香盒,巧山石盆景。架上置古书、香炉、茶具等。床两侧置花

架。

客床(两床)长五尺九寸,宽二尺九寸,高一尺八寸。上设香几,随客身份

设置物品。

2、闺阁幽居式。

内置:一床、一几、二绣墩(或鼓形墩)一屏。

外置:瑶琴、博古架,一桌二椅。

香床长六尺左右,宽四尺八寸,高一尺八寸。上置靠垫、香几、玲珑小博古架;香几上置香炉、瓶、香合,巧山石盆景;博古架上置古书、香炉、茶具等;

床两侧置花架。

(二)、香几。

1、高香几。高二尺八寸,有四角、八角、圆、梅花、葵花等形,几面内心多以豆瓣楠、上等花梨木或石镶嵌,以水磨几面为佳,木质差者或以漆漆之。

2、小香几(熏床用)。长一尺九寸、宽一尺三寸、高八寸,几面同前。

3、矮几(书案专用)。长二尺宽一尺二寸,高三寸六,几面多以紫檀或石

镶嵌。

三、品香的步骤

1.烧炭,请将香炭(香道专用)放於点香网上,点燃香炭,让炭慢慢烧透变至

全部红色,如此品香时,才能完全无炭味。

2.捣松香灰,请香炉内香灰用香铲(香匙)捣松,再将香灰轻轻压平。继续

使用香匙於炉灰正中心慢慢打开一个炭孔。

3.入炭,将火红的香炭用香箸夹入炭孔,再用香灰慢慢盖上,轻轻抺平,成为一个火山形。用檀香棒於香炭正中心插入形成一个气孔。待产生檀香香味,表示炭在香灰中保持燃烧,如此算完成入炭。一般品香之香材若为生结奇楠,则炭

埋深一点,若为死结奇楠,则炭埋浅一点。

4.切香,将所要品香之沉香放於切香台上,依其外型选用适合刀具切片,约

0.5cm正方。

5.置香,将云母片(银叶)用香箸放在气孔上,再用香匙将沉香木放在云母片上,若有出烟,待无烟时再品香;或是将香灰加厚一点再品香。

6.清炉,用羽尘将香炉周围,沾有香灰的地方轻轻弹乾净,表示对客人的尊

敬。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52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