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过世的人感慨话语

| 药学职称考试 |

【www.guakaob.com--药学职称考试】

对过世的人感慨话语篇一
《“被去世”的功能语言学视角》

对过世的人感慨话语篇二
《_当语言死去_语言灭迹与人类知识的侵蚀_介绍_K_Harrison》

《当代语言学》第13卷2011年第3期279-281页,北京

《当语言死去:语言灭迹与人类知识的侵蚀》介绍

K.Harrison著朱长河

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College)语言学副教授K.DavidHarrison在其著作《当语言死去:语言灭迹与人类知识的侵蚀》(WhenLanguagesDie:TheExtinctionoftheWorld'sLanguagesandtheErosionofHumanKnowledge)2007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Harrison在书中指出:2001年,当人类迎来新千年之际,全球仍在使用的语言至少有6912种。然而,由于都市化、殖民化、社会歧视、语言政策等原因,这些语言正以每10天一种的速度死去。按这样的速度计算,到本世纪末,即2101年,世界上的语言数量将减少至目前的一半左右。他提出的“语言灭迹=知识系统损失”的观点令世人关注。本书共七章,292页。

1.主要内容

第1章题为“一个多种声音的(或声音越发单调的)世界”。本章相当于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该书的目的、研究对象、主要观点、内容及结构。作者明确表示,该书的目的在于激发更多的人———语言的使用者、语言的热爱者和相关科学家———为保护濒危语言付出更多努力。发出这一呼吁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越来越多的语言正处于濒临灭迹的境地。本书的研究对象正是这些濒危语言,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语言。第二个原因是语言的灭迹至少会给人类的知识带来三个方面的损失:知识基础、文化遗产以及对心智结构的理解。因此,保护濒危语言事关人类的未来和生存。这也是作者在全书中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作者将从事濒危语言保护工作的主体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类。外在主体主要为那些从事相关工作的科学家,他们所能做的是赶在语言死去之前对其进行记录和保存,以供未来研究。但这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拯救语言、或逆转语言死去的趋势。只有语言使用者自身的努力才能确保语言的生存,因为一种语言是否存活,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有没有使用者———语言保护的内在主体。为此,本书的随后五章(2—6章)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对语言灭迹与人类知识损失的关系进行科学探索,以敦促相关科学家尽快采取行动,记录和保存濒危语言;二是以“个案研究”的形式描写这些语言的使用者对其本族语言境况的感受,以敦促公众为拯救濒危语言注入更多的人文及社会关怀,激发这些语言使用者的自豪感。

第2章题为“(关于)物种(的思想)的灭迹”。本章主要考察了濒危语言的动物名称所包含的独特知识。作者指出,语言的命名系统反映了人类在适应生态环境的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聪明才智,是人类关于自然界知识的积淀。那些没有文字系统的语言中所包含的这方面知识即便不比科学数据库及图书馆中所记载的知识高明,至少可以与之相媲美。因此,这样的语言一旦灭迹,所失去的将是相应的整个知识域。本章的个案研究描写的是南西伯利亚地区的托法人(Tofa)对其本族语言境况的感受。w.yx.com279

第3章题为“许多个月亮之前:传统日历与计时法”。本章主要考察了濒危语言中独特的计时方法。作者将这些计时方法称作生态日历或环境日历,因为它们往往与生态周期相关,反映了先祖们在形成时间概念、处置自然资源、适应自然环境以及看待宇宙等方面的智慧,可以引导我们的生活实践与生命的节拍相吻合。因此,这些计时法尽管有其不精确之处,却对我们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随着其语言载体的灭迹,先祖们的这些智慧也将随之进入坟墓,这无论是对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将是重大的损失。本章的个案研究描写的是西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蒙察克人(Monchak)对其本族语言境况的感受。

第4章题为“心中的地图”。本章主要考察了濒危语言中独特的地理知识。作者指出,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由于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其生活对某一特定环境更为贴近,他们的语言也因而包含了更为丰富的“人类—环境”互动知识,可以给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提供更多的帮助。这些地理知识一旦在转译过程中丧失将很难得到恢复,就像人们一旦熟悉了现代地图和鸟瞰图后就很难恢复原来“幼稚的”绘图技能一样。本章的个案研究描写的是立陶宛卡拉伊姆人(Karaim)对其本族语言境况的感受。

第5章题为“无声的说书人、失传的传说”。本章主要考察了濒危语言独特的口语艺术以及通过这些语言传递的民间故事。作者指出,这些语言往往有着更多便于记忆的口语技巧。随着这些语言的灭迹,许多传统的口语体裁,如故事、歌曲、叙事诗等,也将逐步走向消亡,伴之而去的将是改善人类记忆力以便保存和传递具有重大意义的故事的种种技巧。而通过这些语言传递的民间故事一旦只是被记录在书本上而不再有人讲述,就只会成为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传统的影子,我们所失去的将是整套的世界观、宗教信仰、创世神话、对生活的观察、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技术、迁徙和定居的历史、集体智慧等等。本章的个案研究描写的是菲律宾伊富高人(Ifugao)对其本族语言境况的感受。

第6章题为“濒危的计数系统:用脚趾数到二十”。本章主要考察了濒危语言中独特的计数方法。作者指出,尽管不同民族可能都会同意“一加二等于三”,但对数字系统所形成的概念往往有所差别,从而采取了不同的计数基点。这些独特的计数系统体现了人类在数学上的创造性,为我们考察数字、分数、比例、计算以及人体的认知作用等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承载这些系统的语言的灭迹,我们最终只能接受西方的十进制系统作为唯一的规范。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导致人类的创造性和思维方式的贫瘠。本章的个案研究描写的是印度蒙达人(Munda)对其本族语言境况的感受。

第7章题为“语言中的世界”。本章主要考察了濒危语言独特的语法结构。作者指出,作为自组织系统,语言演变出复杂的、用以构词成句的嵌入式结构和规则。任何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规则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它们是无形的认知组件,语言通过这些结构和规则迫使其使用者关注世界的某些特定方面,如形状、大小、性、可数性等。保持语言多样性可以极大地拓宽和加深我们对人类心智潜能的认识,从而更清晰地洞察人类认知。这对纯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2.简评

“语言灭迹=知识系统损失说”并非该书的独创,Battiste(1987)、Hale(1992)、Mithun

(1998)等对此早有论述。然而,先前的这些论述多半较为宽泛,缺乏实证。该书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于,作者没有过多流连于空洞的理论思辨,而是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详细展示濒危语言所包含的独特知识系统,以及这些语言的灭迹可能会带来的相应损失。因此,该书为“语言灭迹=知识系统损失说”提供了大量事实证明,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对这一论说的实证研究,具有极高的挑战性。虽然在实际研究中,作者只是阐明了濒危语言是特定知识系统较为高效的编码方式,知识系统本身是否果真随语言的死去而消亡仍有待进一步论证,该书的出版无疑“打开了未来这方面研究的大门”(Rice2007:320)。

该书的另外一个主要特点在于作者的感情投入。全书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濒危语言的最后使用者所处的困境、及其行将消失的知识的深切同情”(Harrison2007:9)。此外,该书2—6章中的个案研究使读者在了解濒危语言的知识价值的同时,更获得了聆听其使用者心声的机会。这种非正式的写作风格一方面“更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并使其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有望使非学术界最终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语言危机”(Donlay2008:485)。最后,全书在内容上“涉及的范围之广、资料之详实,足以使语言学家为之所感染”(Eggert2007)。所有这一切,使得这部旨在以语言学家和一般公众为读者的著作“成功达及其目标读者”(Rice2007:320)。

引用文献

Battiste,M.1987.Mikmaqlinguisticintegrity:AcasestudyofMikmaweyschool.InJ.Barman,Y.Hébert

andD.McCaskill,eds.,IndianEducationinCanada,Volume2.Vancouver: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Press.Pp.107-25.

Donlay,C.2008.ReviewofWhenLanguagesDie:TheExtinctionoftheWorldsLanguagesandtheErosion

ofHumanKnowledge.LanguageinSociety37,3:484-5.

Eggert,R.2007.Review:Anthropologicallinguistics:Harrison(2007).LinguistList18:2664.

linguistlist.org/issues/18/18-2664.html[Accessed2,Apr.2011]

Hale,K.L.1992.Languageendangermentandthehumanvalueoflinguisticdiversity.Language68,1:35-

42.

Mithun,M.1998.Thesignificanceofdiversityinlanguageendangermentandpreservation.InL.Grenoble

andL.Whaley,eds.,EndangeredLanguages:LossandCommunityRespons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Pp.163-91.

Rice,K.2007.ReviewofWhenLanguagesDie:TheExtinctionoftheWorldsLanguagesandtheErosionof

HumanKnowledge.LanguageDocumentationandConversation1,2:317-21.

作者通讯地址: 313000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81

对过世的人感慨话语篇三
《客户亲人去世 英文哀悼句子》

I was deeply saddened to hear about the grieved news.

I know how difficult this must be for you. You are in my thoughts and prayers. I encourage you to draw on your strength and the strength of your family.

May God bless you and your family during this time and always,

Hearty condolence to you may you have strength to bear this great affliction.

I was deeply saddened when I learned about xxx's passing.

My heart goes out to you in your time of sorrow.

Please accept my sympathy for the loss of your (grandfather).

Please accept my heartfelt sympathies for your loss. My thoughts are with you and your family during this difficult time.

对过世的人感慨话语篇四
《中国悼亡诗特点》

中国古代悼亡诗的艺术特点

摘要:悼亡诗是一类用以寄托对亡者思念的特殊诗歌形式,在中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悼亡诗在表达手法上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从四个方面分析悼亡诗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悼亡诗;触景生情;用典;生活化意象;虚实结合

从诗经中《葛生》,《绿衣》出现以来,悼亡诗词就一直未曾淡出人们的视野。悼亡诗以其哀婉深沉的格调,追悔悲戚的情思,真挚深厚的意蕴给读者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

中国古典诗歌以悲为美,而这因为阴阳相隔而不得相依为伴的眷侣,内心的悲哀则更具有魅力。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则缠绵不去。悼亡诗因情感人,以实动人。在这里,无论是万人之上的帝王,还是官场中尔虞我诈的士大夫,再或是穷困潦倒的书生,都会取下平日里坚强的面具,毫无保留的把内心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展露在读者面前。而我们仔细品味这些忧愁忧思的悼亡诗,可以归类出它的四大艺术特色。

一:触景生情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说“春秋代序,阴阳残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矣......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秋共朝哉”。那些萧瑟凄凉的美景,在敏感的诗人眼中,无疑是拨动心弦,触发情思。

景存人亡,感物伤怀的抒情模式最早在诗经中出现。《邶风·绿衣》:“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忧兮!”作者凝视妻子做的绿衣,怀人伤感之情油然而生。绿衣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爱的载体,那是亡妻对诗人爱的体现,一针一线都承载着深厚的夫妻之情。复沓的运用,体现了诗人思念妻子的痛楚愈来愈烈。“心之忧矣,曷维其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可见其

忧思之长,沉痛之深,作者反复抚摸妻子亲手缝制的衣服,反复的吟唱中,除了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又是一种对生死的无奈。

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分别写了三个时令:春,秋,冬。“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抒写了在这春秋时序,寒暑流易的岁月流逝中,丧妻之痛并没有被时间的河流冲淡,而是因时令季节的更替,不断更新以新的伤心内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写诗人就要离家返回任所,临行之前,触景生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看到住宅,自然想起亡妻,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进入房间,自然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她的一举一动,使诗人永远铭记在心间。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形影。见到的是墙上挂的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眼前的情景,使诗人的神志恍恍忽忽,好像爱妻还活着,忽然想起她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惊惧。这一段心理描写,十分细腻的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感情,真挚动人 。物在人亡,阴阳两隔,不免触目伤怀。

薄暮时分最是让人产生依依惜别之情。如“谁道飘零不可怜? 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纳兰性德《浣溪沙》)在夕阳中,词人仿佛看见卢氏美丽的身影随着那一抹残 红逐渐消失,无法挽留。他无法追回爱人的生命,就如同无法阻止落日西沉。

二:意象生活化

悼亡诗中的意象往往都带有较强的生活性,多为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比如潘岳悼亡诗中,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物象:冷火残灯,沉香旧筐,孤帐空床,芜闺尘窗,未完针线等。潘岳悼亡诗中的“翰墨”,“流芳”,“空床”,“枕席”,“故房”等都是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物象,也是诗人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象,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将睹物思人,哀痛之情通过这些意象传达的更为具体,催人泪下。

唐代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中,“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描绘了妻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用妻子韦氏“卖钗买酒”,“做饭艰难”,“食野蔬”,“落叶添薪”等来描写妻

子勤俭持家,不畏艰险。

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 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首词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语言平淡自然,如话家常,此诗字字含情。“空中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则采用了“挑灯补衣”情景,写出了妻子的勤劳和贤淑。词中“梧桐”,“鸳鸯”,“空床”,和“挑灯补衣”选取的是亡妻日常生活意象,睹物思人。

三:借用典故

用典是古诗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中说道“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凡是古代的人,事和经典的话语都可以作为典故引入诗歌中。

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一)中的“帷屏无髣髴”是说在帷屏之间亡妻髣髴之状都没有见到,这里运用了《汉书·外戚传》中的汉武帝因对过世的李夫人思念不已,于是张帷设烛,招来李夫人之灵的典故。还有“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运用了庄子的典故。潘岳想效法庄周,以达观的态度消愁,殊不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用较少的笔墨表达了深厚的感情,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一)中“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

四:虚实相生,以虚衬实。

诗歌创作中一般采用梦境或者想象的方式,通过梦中的情景表现对妻子深沉的思念。潘岳悼亡诗(其一)中的“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和“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中写出了诗人梦中和梦醒后的场景,正是这虚实结合的方法将作者的心理状态描写的生动形象,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更为全

面和深入,让人叹为观止。

再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诗人飘泊在外,雪泥鸿爪,凭借梦幻的翅膀飘然回到了思念中的故乡。在故乡与爱侣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小室的窗前,亲切而又熟悉,妻子的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了,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之态,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如此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那将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境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全词以梦境为中心,上阕写梦前的十年思念,隐含着漫长的忧郁和悲伤。“不思量”是写虚景,“自难忘”则是写实情。在诗人看来妻子好像并没有离去,虽有“十年”之久,“千里”之遥,时空隔绝,悲痛凄凉,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纵使”三句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和处境的无限感慨。下阕则用记梦,“小轩窗”,“正梳妆”这些妻子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具体呈现了妻子生前夫妻生活的温馨。“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含情脉脉,欲说还休,真是虚实结合,真切自然,梦中情景历历在目,将诗人对妻子浓浓的思念之情写的感人至深。 元稹《遣悲怀三首》“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诗人的思念之情不言而喻。

恩格斯曾说过:痛苦中最高尚,最强烈的个人情感乃是爱情的痛苦。而爱情之中最痛苦的,莫过于相亲相爱的人之生死离别。阴阳两隔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然而爱情并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褪色,斩不断的情丝反而会像藤蔓一样缠绕不休。作者触景生情,从一些生活化的意象着笔,加之典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也从侧面展现了人间最美丽、最真诚的情感,让千百年来的读者为之感动,为之震撼。

对过世的人感慨话语篇五
《爱与死亡的诗篇》

爱与死亡的诗篇

——致《英国病人》

在小说《英国病人》中,小偷卡拉瓦乔感慨道:“我根本没想到会在这个修道院的废墟里遇到拉迪斯劳斯•德•艾尔麦西伯爵。”——正是在修道院中,护士汉娜,扫雷兵基普还有卡拉瓦乔围绕在英国病人艾尔麦西身边,伴随着他的故事,书写着各自的诗篇。 一

整部小说的核心无疑是“英国病人”艾尔麦西和凯瑟琳的爱情。大漠黄沙中的相遇,如烈火燃烧。作者翁达杰在书中写道,人在沙漠中最怕火。但是这把火艾尔麦西躲也躲不掉——两个人疯狂相爱,迫于道德与内心的恐惧分手,却在凯瑟琳丈夫克里夫顿的疯狂中走向毁灭。艾尔麦西为她背离英国,迟了三年才终于回到“泳者之洞”拯救她。

和所有壮烈的偷情一样,这段爱情的开端也普通却充满悠长的隐喻气息。艾尔麦西说:“她停下不念了,抬起头。挣脱了流沙,她正在蜕变。权力会更替。与此同时,随着一个小小的故事,我陷入爱情。” 凯瑟琳当时念的故事,来自希罗多德的《历史》。国王坎道勒斯的妻子美色天下无双,他却希望让盖格斯去偷窥自己妻子的裸体。皇后发现了盖格斯,给了他两个选择:杀了坎道勒斯,或者即刻受死。最后坎道勒斯选择了前者,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这个故事当中的诸多元素,都可以在艾尔麦西和凯瑟琳的爱情中看到:偷窥一般的初次碰面,丈夫的虚荣与嫉妒,男主人公的英雄主

义,死亡的气息„„他们两个就像两道不经意的视线交错,然后擦出火花。但是这爱情太过宏大壮烈,一直在燃烧,并不能如同泉水一般缓缓流动。世间烈火从来拒绝稳定的形态。“女人对于情人,什么都要。无数次我沉到水底。军队就是这样淹没在沙海里。然后就是她对她丈夫的恐惧,对她自己名誉的珍视,还有我对自我空间的需求,我一次次消失,她对我的猜测,我对她是否爱我的怀疑。偷情特有的妄想症和幽闭恐怖症。”

或许这样的爱情的确需要一场翻天覆地的死亡阴谋来确证其伟大。毕竟,爱--“不是道德的问题,是你能忍受的程度”。在开罗,凯瑟琳曾经问道:“如果我把我的生命给你,你会扔掉的。对不对?”当时艾尔麦西什么都没说。但后来他用行动来证明——嫉妒而疯狂的丈夫克里夫顿企图用一辆飞机毁掉三个人,艾尔麦西将垂死的她救出,远走他方,不惜背叛英国,花了三年回来,将她带上飞机,只是不幸走向了另一场事故,另一场毁灭。

这场爱情正如同一场大战:触目惊心地碰面,在进攻与退让中撞击出迷乱而狂烈的心跳,在死亡中彻底进入对方的生命,在停战之后才真正意识到这一切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总有东西留在战场上,而那是值得用一生去守候的。而最后,那团在世间澎湃燃烧的火焰终于成为了天国中永恒的光,但是两者都一样动人。正如卡波特所写:“头脑可以接受劝告,但是心却不能,而爱,因为不懂地理,所以不识边界,随你怎么给它拴上石块,沉入水底,它总能浮出水面。”

相比起来,书中的另外两段爱情则更为平和。卡拉瓦乔与护士汉

娜的爱,更为隐忍,到最后或许已变成相互支持度日的一股暖意了。汉娜在书页上写道:“有一个人,他叫卡拉瓦乔,是我父亲的一个朋友。我一直都爱着他。他比我大,大约四十五岁,我想。他正处在黑暗中,失去了自信。我父亲的这个朋友在照顾我,因为某种原因。”而对于卡拉瓦乔,“他现在更爱她了,胜过当她还是父母的乖乖女的时候,那时他更了解她。现在的她是她自己选择的样子。”基普与汉娜的爱情,其实是艾尔麦西与凯瑟琳之爱的反面版本。他们的初见、第一次亲密的触碰,翁达杰都写得极尽唯美之能事,两人的爱情似乎也更为甜蜜、平和,但最后却轰然倒塌于战争与殖民话语的阴影。两个人的爱情正如这座别墅一般,充满了不可见的裂缝。

“身处别墅的他们正在蜕皮。他们谁也无法模仿,除了真实的自己。没有什么自卫可言,除了探寻他人身后真实的故事。”将四个人维系在一起的,除了感情,还有彼此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着同样的阴霾,也有着同样的诉求:拯救。

对于艾尔麦西而言,他对于爱的拯救更多属于过去,他通过叙述来让他们的爱情获得新的生命——成为一种被接受的象征,在他人(别墅中的另外三个人/读者)的生命中留下踪迹。而拯救现实的重负,更多被放到了印度士兵基普的身上。艾尔麦西提到名画《擎歌利亚之首的大卫》:“年轻的无视伸长了手臂,手里提着歌利亚的头,一张狰狞而苍老的脸„„一般认为大卫的脸是年轻时的卡拉瓦乔,而歌利亚的脸则是老年的卡拉瓦乔,也就是他画这幅画时的样子。青春伸

长的手对岁月做出审判。对自我之必死性的审判。我觉得当我看到基普站在我床脚的时候,他就是我的大卫。”

诚如他所言,“我和基普都是世界杂种”。但是老杂种与年轻杂种,却是象征着两种不同的混杂性。艾尔麦西的身体里装的是历史——“我知道何年何月亚历山大大帝曾经穿越这片沙漠,为了这样的壮志,或是那样的野心。”他的灵魂装着世界地图,装着全世界的名画与雕塑。他其实是匈牙利人,却被认为是一个英国病人,最后为了救凯瑟琳又不惜背叛英国。他象征着一战后那个时代:让我们去翻看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那曾是一个没有壁垒的世界,身份似乎只是个选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可被行走,知识仍然值得被尊敬,小说家笔下的偷情还不全是中产阶级的惺惺作态与空虚无力。但讽刺的是,这个世界建立在“殖民——被殖民”的体系之中。能自由行走在这个世界之上,常常是因为你有白皮肤——抑或说戴着白面具。混杂着亚洲与欧洲身份的基普,在当时往往会被边缘化。恰好我们还有翁达杰,用精妙绵长的描写来让他说出自己的声音。

基普的哥哥说他是个傻瓜,竟然相信英国人,反复说道:“总有一天,你会睁开你的眼睛。”基普并不相信这点,和萨福克勋爵、莫顿小姐建立深厚友情,和“英国病人”之间产生信任,小心翼翼地扫雷,看着死亡与爆破在身边肆虐。但这样的生活,最终也随着原子弹的在日本爆炸,让他彻底崩溃,“受够了欧洲”。是的,拆弹技术再精妙如何,还是有武器能瞬间毁灭一切。况且死去的人已经够多了。但更重要的是,亚洲的版图、亚洲的肤色还是一种不被尊重的存在。最

悲哀的是,回到印度之后,基普并不能彻底摆脱欧洲。他并没有走向革命。逃亡的途中,他感到“自己始终把英国病人的身体带在身边”。在小说的最后,欧洲的气息还是会回到他的生活中,而他已经老去。 在这场战争当中,两种文明都失败了。艾尔麦西自己成为奄奄一息的英国病人,同伴麦多克斯回到出生的地方开枪自杀。而基普选择了象征性的反抗过去的一切,最后回到了印度,在某种程度上默认后殖民状况的合法性。一种世界乌托邦式文明破碎了,一种被侵占的文明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一个时代过去了——书中所隐喻的远不只是大英帝国的日落黄昏。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基普在自我拯救的最后,选择了离开、回家——找寻自我和回到家园的双重隐喻。在这个过程中,一种苍凉的神性也参与了拯救。在1944年5月29日的圣母玛利亚海节上,基普目睹了一群“先后经历了纳粹、英国人、高卢人、哥特人和德国人的蹂躏”的意大利人将一个披着斗篷、背后有20个小灯泡组成光环的圣母雕像送到一个海岬上。他看到“在黑暗中这张脸更像是某个他认识的人。一个姐妹。某一天会是一个女儿。”可是“他毕竟有他自己的信仰。”这时他会不会想起1943年10月初,在那不勒斯的教堂他看见了圣母玛利亚在跟天使说话的泥像,他在圣母的的脚边躺下,“他们中的每一位都选择了一个最舒服的姿势来忘记时间。”神圣的象征多次出现:小说开始时英国病人似乎看到的天使长形象,基普在教堂中通过照明弹见到的以赛亚,别墅旁边的教堂„„神圣之物早已成为

对过世的人感慨话语篇六
《台词经典》

台词经典,充满哲理

4万还是你妈,6万就成了咱妈了

剧情:当苏淳(郝平饰)告诉妻子海萍,自己从父母那借了6万块钱买房子时,海萍立刻笑开了花,对他父母的称呼也从“你妈”变成了“咱妈”,还亲密地在苏淳的脸上亲了一下,苏淳庆幸自己做了个正确的选择。 苏淳台词:“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不假。4万还是你妈,6万就成了咱妈了!如果一分钱都没有,估计你嘴里就是他妈的了!”

没有房子就会觉得被边缘化了

剧情:为了能够凑齐房子的首付,苏淳借了6万元高利贷,海萍知道后大闹了一场,苏淳坐在家里有感而发。

苏淳台词:“你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讨论房子,都在炒作房子,都在囤积房子,你要是没有一套房子啊,你就会觉得被边缘化了,你就忽然有一种恐惧感。”

爱情那都是男人骗女人的把戏

剧情:说起丈夫的没用,生活的困窘,房子的压力,海萍对妹妹海藻(李念饰)发起了牢骚。

海萍台词:“爱情那都是男人骗女人的把戏。一个男的爱一个女的,什么都先别说,先送上一沓钞票,让这女的有安全感,然后奉上一幢房子,至少在你伤了这个女人以后,虽然她的心失落了,可是身体有着落。” 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

剧情:情人宋思明(张嘉译饰)车祸过世,海藻不仅孩子没保住,子宫也被摘除了,身体恢复后,海萍陪海藻散步时,对她说了这段发自肺腑的话。

海萍台词:“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手机电话费二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二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 小编有话说:

罗素说过,“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受的诱惑太少。”每个人心里都有恶的一面。社会规范往往是凭借道德建立的,但是道德在强大的欲望面前又显得不堪一击。面对金钱,爱情是伟大的,面对巨额金钱,爱情是可以交换的。现如今的状况是,在情感的忠诚度上面,再三贞九烈的女人,也抵不过一个花花公子的诱惑。比如海藻,虽然她单纯善良对爱情对生活都有自己的执着,但终究,还是败在了一个成熟男人的中年魅力上面。这不偶然,也不意外,这是男人女人逃不开的“诱惑”怪圈!” 初级诱惑:——尝新鲜 平淡婚姻的罂粟壳 入迷程度:有心无胆

每天按部就班上班、吃饭,老公人不错,但日子过久了,两个人熟悉得就像左右手。偷情是老套的情节,微微和闺蜜一起去阳朔旅游,酒吧里邂逅一名重庆小帅哥。一夜情之后,微微没什么感觉,小帅哥却动了情,回重庆后还屡次找微微倾诉衷肠。她不胜其烦,求助肥桃门诊,怎么才能摆脱他的纠缠。她说,一夜情就够了,就像给平淡生活加点小作料,怎么能当饭吃呢。[讨论]

金钱诱惑:——给你所没有的生活 入迷程度:欲罢不能

《蜗居》里的海藻和小贝,除了爱情一无所有。宋思明的出现,让海藻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连她的姐姐海萍也鸡犬升天,最终通过宋得到了一套梦寐以求的房子。宋思明似乎在表明一个现实,相比小贝不着边际的情话,物质上的宠爱并不比一碗热汤的关怀来得更低级,也可以说,物质的安抚与浪漫让海藻的出轨出得更加理直气壮。[讨论]

寂寞诱惑:——让你的生活充满色彩 入迷程度:无法控制

海藻弥补了宋青春年少时候的空白,也成为了宋彰显自己权力的手段。虽然不可否认宋为爱情的付出要比常人大的多,一句“我要让我的女人过得好 ”,已经让旁观者感动得稀里哗啦,这不同于小贝对海藻说的甜言蜜语(都是些空头支票),而宋一直在付出。海藻爱上的不是这个人本身,而是她所有要求在宋那里都能得到满足的那种安全感加虚荣感。没钱的女人面对物质的诱惑会出轨,有钱的男人呢?宋思明不缺钱,缺感情,富有,但寂寞。[讨论]

总结:女人无所谓纯洁,是因为诱惑的代价不够;男人无所谓忠诚,是因为背叛的资本不足!等你有了资本和代价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说,一夫一妻制造成了现在如此多的怨偶。还有人说,中国几千年的礼法道德束缚了人性。更有人说,爱情是永恒的真

理,值得人去追求一生。人性的矛盾和可笑在于道德标准是束缚别人的,落到自己头上,那就是诱惑太大,使劲顶了,没顶住。说白了,女人出不出轨,在于她内心有没有那条道德底线,她将它置得有多高。所谓外界的诱惑是个十足的借口,明明是苍蝇叮了有缝的蛋,为什么蛋是无辜的,苍蝇就是有罪的? [讨论]

宋思明的冷静、谨慎、儒雅、风度、品味、办事能力、思想高度、人生阅历、有情有义、负责任肯担当,以及他的权力和财富,20出头一无所有的小姑娘谁能抗拒这些诱惑?这样的男人你会放弃吗?暂不评论剧里的人物关系,现实就是这个样子,看现在结婚的女孩,有没有提过房子、存款,不然就不结的例子呢,婚姻大多时候还是建立在物质上面的,人都说中年的男人一朵花,这个时候的男人有了他年轻时候所缺失的东西,再加上他的经历想不爱难。对于没钱的女人来说,给她钱。对于有钱的女人来说,给她浪漫。只要你能给得起她生活中缺乏的东西,没有多少女人经得起这样的诱惑。而且这个男人对海藻是真心的,面对宋思明这样的男人,你能抗拒做小三的诱惑吗?

深度剖析宋思明:这部剧中的宋思明照理应该是个十足的反面人物,可惜编剧似乎都对他情有独钟,把他塑造成一个有学识有品位有地位有能力的典型成功人士,不仅是有呼风唤雨的通天本领,更是把对海藻的疼爱保护写的淋漓尽致,尽管对妻儿不忠,却始终不离不弃,也让很多人不像以往那样对这样的男人恨得咬牙切齿,更多的女粉是疯狂迷恋上这样的男人。[讨论]

小编观点:很多人喜欢宋的理由是说他真心爱海藻。就谈这一点,本人不敢苟同。其实宋对海藻的一见倾心是源于在海藻身上他感受到是十八九岁的青春气息。再结合他的大学聚会那一段我们就能清晰知道海藻的神态很像宋当年暗恋而不得的大学同学,可见宋开始喜欢的就不是海藻本人,而是海藻身上那种让他梦萦魂牵的青春时代的梦想。而他面对海藻说爱情更多是一种自我的心理安慰。[讨论]

小编对女生要说的话:女人相信为她一掷千金的男人,一掷千金,说明她的分量,说明他的诚意。当然对于女人来说,为你一掷千金的男人,也不一定真爱你。但不可否认的是,就算没得到爱,好歹也不至于颗粒无收闹饥荒啊。况且感情太虚无缥缈,还不如握住实在的东西。这也许就是《蜗居》里的海藻爱上宋思明的原因。

女孩们,别傻了,做二奶、小三不过是拿青春赌明天而已,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找个好男人嫁了才是正确的选择,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5574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