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药学职称考试】
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篇一
《信仰缺失浮躁迷茫现象分析》
信仰缺失浮躁迷茫现象分析
2010年03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位研究生父亲的疑虑:是谁绞杀了青年学子心头的崇高》,站在一位父亲的角度,表达了国人对当代青年学子的状态深深的忧虑。
理想是一种信仰
一位父亲或许会感到疑惑,是谁绞杀了青年学子心头的崇高。人们想象中的青年学子应有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荡然无存。没有热忱的信念,没有深刻的思想,精神萎靡蜕化,只剩下狭隘的求职需求。置身其外,你会为之深感震撼和不安,可是当你置身于其中,你会发现一切自然而然。
信仰的缺失,恐怕已经成了当代青年学子的通病,是这一切病症的症结所在,这里,我指的不是宗教信仰,是对理想的信仰。我曾经看到身边一些人不甘心地将求职就业视为信仰,心底里却不得不认为这只是一种对自我境界的阿Q似地满足,求职就业只是一种需求,需求不是信仰,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无关信仰。信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是一个人宁愿相信其正确,不在于其是否真实的精神。信仰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无疑信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它能让你即使身处最为艰难的处境,也不会自甘颓废。 青年学子的集体浮躁
近年来,房价飞涨导致社会情绪中弥漫着焦虑和浮躁,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担心与日俱增,一代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极低。这也导致了校园中的青年学子日益浮躁和焦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已然
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这点在最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也被专门提及,最普遍的现象比如逃课,提前选课等现象都反映了这种现状。提前选课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凑学分的心态恐怕与学习质量低有直接的关系。浮躁是一种只求结果的急切心态,是缺乏信仰的病态表现。信仰在,则不浮躁。信仰是唯一能够抵制浮躁的定心药。
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少人能按耐住自己躁动不安的心,守住自己可贵的孤独与寂寞,而变得越发盲目,急躁,急功近利,要么对目标的专注度不够,要么对现有目标的耐心度不足,要么现有的目标不切实际。很多企业家浮躁,喜欢做大做强,却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很多政治家浮躁,追求和谐世界,在权利和市场的巨大矛盾面前却束手无策。很多经济学家浮躁,喜欢批判一切,却不能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法。文化界则浮躁得有些无厘头,偶尔甚至以生产脑残的恶搞的傻乐文化为荣。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在所难免,虽然他们迫切地想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却无法安心在教室里学习。然而,一旦缺失了信仰,大学生与非大学生其实就没有丝毫区别了。社会转型期的集体迷茫
如今众所周知的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但是转向哪里,多数人无从知晓。而生活中有太多人们习以为常实际上却值得警醒的现象,关于这点,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典故: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有一天,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有的
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当问及恩来时,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励志典故,故事的本身其实并无需赘言,只是如今的年轻学子能说出这样志气十足的话吗?恐怕你就算有这样的想法,也未必敢说,恐怕就算你这样说了,无疑会遭到一些鄙薄的嘲笑,更恐怕是,你压根没有这样的想法。
对这个行为我并无褒贬之意,我只是在思考动作背后的因素。
敢于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信仰并受到刮目相看,对于今天的青年学子而言不可理解,正如你不能理解的还有,以前的青年学子为什么竟有如此的胆量和号召力能站在一张小凳子上就热血沸腾地展开演说?以前的青年学子为什么会真诚地认为自己是为了改造社会,为了实现个人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而读书,这滋味和情景,如今恐怕没有大学生体会过。从个体行为上无法理解的现象,从社会信仰上理解往往一目了然。那就是,当时的社会是信仰十足的,是理想明确的,是不迷茫的,当时的青年学子是热血沸腾的,青年学子有信仰,社会就会有信仰。可是如今,还有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信仰?
树立信仰,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赢
信仰对于个人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是无数先人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卡耐基有句名言:立志、工作、成就,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可是现在青年学子的状态却直接忽略了“立志”。想到钱学森去世后留下
的中国之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由此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信仰是一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终极关怀的体现,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最高境界。当信仰缺失,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就荡然无存。一个人的社会属性萎缩,整个生活只剩下个人的孤岛,那么在追逐私欲的过程中就会变得找不到方向和准则。此时,浮躁和迷茫更变得在所难免,甚至无良现象也变得自然而然。
树立一个信仰,对理想的信仰,不是求职,不是房子,面包和美女,为了有个精神皈依的寓所。
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篇二
《信仰的缺失、追求与迷茫——布尔加科夫和他的《大师与玛格丽特》》
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篇三
《论中国民众信仰缺失及对策》
论中国民众信仰缺失及对策
宁倪,20114804,中药二班
【摘要】信仰缺失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信仰缺失影响人们的心里健康,更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核心是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迷惘。因此,重建价值观体系,提升科学理性,丰富个体的应付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信仰缺失;心理健康;对策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对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在信仰的历程中,人们赋予信仰对象以绝对真实性,把它作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承担者,并随之产生敬畏、虔诚、舍弃自我的心理状态。信仰是人类心灵的自律,是人类道德品质中信任、忠诚、奉献等品格的基本动力。它包含着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体认,包含着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反映着人类对自我及其处境的整体认知与评价,是人类通过思维和行为超越自我、超越有限性的精神活动。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三十年中,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贫穷,而且经历过多次重大的自然灾害和政治风波,但由于大一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近乎与外界隔绝的文化生活方式,人们的信仰状况基本上比较稳定,心理问题和精神疾患也相对比较少。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剧烈的变化和转型,它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经济活动形态,而且使其从传统的同质文化,走向了多元的、相互冲突的异质文化,走向了多变、无序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然而,生活世界的变动不定,理想信念的迷失,又使人难以弄清生活的最终意义。于是,矛盾困惑,无所适从,缺乏精神支撑成了转型时期人们生活中无法挥去的灰色。
一、信仰缺失的原因与实质
(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引发的价值观矛盾
在改革开放之前,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各种政治运动的洗礼,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人们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习惯上已经适应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形式,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改革开放之后,最先对国人心理产生冲击的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西方国家的表层文化,这种文化是以维护自由竞争的平等性和保证社会生产的高效率为宗旨的,它的移入虽然对打破国人僵化的思维方式,进而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打破了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
首先,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把经济利益放在首要地位,这与计划经济时代的顾大局、讲风格、比贡献,与儒家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无疑都是十分矛盾的。其次,市场经济要求每个人在市场上能够独立地进行选择和行动,同时又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这与传统的重集体、轻个人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一切听从党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的行为习惯无疑是有矛盾的。再者,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上所有交易都是等价交换、买卖自由,市场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竞争关系,着显然会对传统文化中讲尊卑长幼、血缘亲情、讲求谦让、中庸,追求和谐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造成强烈的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人们的自强、自主、自尊意识和竞争、创新精神。
(二)东西方文化冲突和西方国家信仰危机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使人由崇拜神的力量转向崇拜自身,崇拜人所发明的科学技术。但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灾难,对自然的征服所引发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按照科学理性建立的官僚机构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禁锢等,却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科学的信仰,使人们普遍陷入精神上的困惑和对未来充满悲观与恐惧的情绪之中。
(三)封建迷信思想和非法邪教组织的迷惑
国人的信仰缺失,与封建迷信思想和非法邪教组织对人们的迷惑分不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风民
俗的恢复和意识形态领域自由度的扩大,解放前大行其道的各种封建迷信思想也纷纷抬头。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2月,仅北京一些书店和书摊上,充满迷信内容的读物就达到255种之多。与此同时,以养生健身为名的各种组织,包括法轮功非法组织也在全国各地招人,热闹非凡。
究其原因,从深层文化心理上看,是由于我们缺少近现代科学文化传统。一方面,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些人对巨大的社会变革缺乏科学的认识,感到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祈求某种神灵的保佑;另一方面,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深藏着许多超验的迷信思想,可以作为习惯的心灵慰藉。
(四)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生活的影响
互联网很多情况下是一个不需要实质身份确证的自由出入场所,人们可以虚构自己的身份,甚至也公开承认或默许交往者的虚假言论,由此诱发很多上网者把自我作为网络的忠心,反对任何制约,为获得个人欲望的满足而不择手段,为所欲为,以致在这个虚拟社会中无序化倾向日益严重,网上的人际之间充满了怀疑感和不信任感,又加剧了交往的虚假性。道德意志在道德信仰心理结构中起维持与强化作用,而这些作用主要是通过道德意志对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因素的影响来看,道德信阳心里最后那个的意志因素要发挥作用,是以“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确立为基础和前提的。
三、解决信仰缺失的对策与建议
转型时期的社会体制改革和近乎全方位的观念变化,必然会摧毁人们已有的信仰,并使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信仰缺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悲观、迷茫、焦虑、恐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人格障碍,甚至是反社会倾向和过激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为了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对策和措施,力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重建价值体系
国人的信仰缺失,从根本上说是由各种价值观的矛盾冲突造成的。价值观作为对人类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由信仰缺失引发的各种问题,必须在对已有价值观念进行彻底反思的基础上,重建国人的价值体系。
但是,在急剧的社会变化和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震荡中,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价值体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自发地完成其重建,它需要在社会教化中承担主力军作用的各级教育机构和文化宣传机构,以人们乐于接受和能够接受的方式,为其提供必要的精神上的引领和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必须正视人的能动性和价值观和主体性;必须正视人的独立性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必须正视人的非理性和价值观的超知识性。
(二)提升科学理性
一个民族想走向现代文明的前列,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思想的武装。确认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出发点和源泉;确认自然界的规律是不以任何精神力量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切科学思维的前提和核心。
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中世纪神学的批判进行得比较充分,这是近现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的思想文化条件。而中国自“五四”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以来,对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宣扬神异信仰、颂扬愚昧的思想垃圾,从未充分的进行清理,更谈不上彻底批判。这种沉重的思想文化包袱,极大地阻碍了科学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三)丰富应对方式
信仰缺失虽然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但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心理学视野中,应付是指个体在处理来自内部或外部的、超过自身资源负担的生活事件时,所作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应付方式丰富、灵活的人,能够有效地排解信仰缺失带来的焦虑、不安,积极寻找和利用各种更有助于自己走出困境的资源。而应付方式贫乏的人,往往不知所措、只能被动地接受信仰缺失感的折磨。
那么,怎样才能丰富个体的应付方式呢?比较有效地方法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而言,自己的心理状态最终要靠自己去调节。而个体自我调节的基本前提是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掌握必要的应付方式。
【参考文献】
【1】 黄盛华,信仰缺失:世纪之交无法挥去的一种迷茫
【2】 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
【3】 陈晏清,重建新世纪的价值观
【4】 刑建辉,网络生活方式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
【5】 安伦,化解信仰缺失危机的积极对策
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篇四
《信仰缺失》
及其
题 在方
2012年11月论 人存式文 目:浅谈信仰
目录
中文摘要„„„„„„„„„„„„„„„„„„„„II
Abstract„„„„„„„„„„„„„„„„„„„„III
前言„„„„„„„„„„„„„„„„„„„„„„1V
一、 对信仰的基本认识„„„„„„„„„„„„„IV
(一)马克思主义„„„„„„„„„„„„„IV
(二) 中国人主要的宗教信仰„„„„„„„„VI
二、中国人的信仰现状„„„„„„„„„„„„„„VI
三、信仰缺失的原因„„„„„„„„„„„„„„„VI
(一)经济因素„„„„„„„„„„„„„„VI
(二)政治因素„„„„„„„„„„„„„„VII
(三)文化因素„„„„„„„„„„„„„VII
(四)社会因素„„„„„„„„„„„„„VII
四、信仰缺失的应对措施„„„„„„„„„„„„VII
结语„„„„„„„„„„„„„„„„„„„„„VIII
【摘 要】
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
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真正的信仰应该是自我内心认可的价值体系,在行动中恪守。然而,在当代中国却存在着十分危险的信仰缺失问题。这个问题给当代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在我看来要解决这种问题必须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构建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信仰体系。我们则需选择并坚守那些值得我们一生坚守的信仰,从而指引我们在漫长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人生目标,贡献社会。
【关键词】信仰缺失;马克思主义;宗教信仰
【Abstract】
Faith, it is to point to to people for a certain theory, theory,
socialist convincing and exalted, and make it as their standard of
behavior and activity guidelines, it is a person what to do and not do something fundamental criterion and attitude. True beliefs should be self heart recognized the value system, and in action scrupulously
abide by. However,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re are very dangerous belief flaw question. This problem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caused great harm. The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is
reflected in every aspect of social life, including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culture, etc. In my opinion to solve this kind of problem must be from the social life in all aspects, constructing suitable for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belief system. Then,we need to be selected and stick to those worthy of our life hold beliefs, so as to
guide us in the long the way of life to go on, achieve their goals in life, the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Keyword】:Lack of faith; Marxism; Religious belief
浅谈信仰
前言
一位外国哲人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反复地思索,越会觉得它永远新鲜,并不断增长对它的赞叹和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对于我们来说头上的星空就是信仰,需要我们反复为之思索、追求。信仰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和民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来说,信仰就是行为、思想的指南针。信仰内化后就是每个人都会自觉遵守的准则。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信仰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具有共同的、强大的信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的体现。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转轨之际,没有坚定信仰和价值追求,没有人文精神支撑,社会和谐、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都只能是空想。信仰在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旦出现信仰危机,就势必会对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破坏甚至可以说是灾难。因此,信仰问题是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处于社会大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却出现了荒漠化,这是十分可怕,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一. 对信仰的基本认识
信仰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个人的意识行为,由于个人的经历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从而产生了对物质世界的不同的认识,这样每个人的信仰也就有差别。而在我看来,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如下主要的信仰类型。
(一) 马克思主义
我国当前的信仰教育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
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篇五
《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缺失与重建》
第6卷 第2期2006年6月
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Vol.6 NO.2Jun. 2006
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缺失与重建
吴晓义
(广东金融学院 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521 )
摘要:在文化震荡背景下,多元文化冲突引发的价值观矛盾,文化认同危机引发的民族文化心理失衡,以及西方国家信仰危机引发的不确定状态和无意义感,必然会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信仰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据新的历史条件重建其价值体系,改善其认知方式和提高其应付能力,才能实现其信仰重建。
关键词:文化震荡;大学生;信仰;缺失;重建
中图分类号: G44;B821;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粤O-1201(2006)02-0007-07
文化震荡是急剧的社会文化变迁所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充分体现了文化变迁对
[1] 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毋庸置疑的影响。当前
种时间现象,它是社会变动急剧加速的产物。它是发源于依附在旧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新文化的附加物,是人们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所遇到的文化震荡。面对文化震荡,人们会因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承受
[2]
过多的变化之后感到压力重重,晕头转向。
我国正在经历的急剧社会文化变迁,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国人心理产生的强烈冲击,正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震荡现象。在文化震荡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矛盾冲突,不但动摇了大学生原有的信仰,使其深刻体验了信仰缺失带来的困惑和迷惘,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其心理失衡、行为失范,影响了其学业的完成和正常发展。因此,研究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和本质,探索其信仰重建的路径和对策,不但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十分紧迫的。
一、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信仰缺失的表现与危害
托夫勒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经预言:未来的世界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场文化震荡,这种震荡是一
托夫勒的预言十年后便被全球性的文化冲突应验了。在这场全球性的文化冲突之中,新的文化特质不仅冲击着旧的文化传统,使其地位发生了动摇,而且形成了不同文化形式、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对抗,使人们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判断是非的标准,深深地陷入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痛苦之中。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文化冲突,并且遇到了比其他国家更大的危机和更严峻的挑战。
周晓虹在其《现代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运动虽然肇始于1977年,比西方国家迟了三五十年,但它的变迁速度及由此
收稿日期:2006-0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研究项目(02JAZJDXLX005)的部分研究成果。
,男,吉林长春人,广东金融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作者简介:吴晓义(1968-)
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8
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 2006年 第6卷
形成的“文化震荡”却大大超过了西方国家。中国社会在“动乱的十年”走向“开放的十年”中所出现的变化,丝毫不亚于甚至要大于西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所出现的变化。整整十亿人经过长期的封闭、停滞乃至倒退后,又突然面临改革开放,面临如此现代化的一个外部世界,这种强烈的反差以及
[3]由此形成的心理体验,是任何民族都不曾经历的。
1.反社会型人格
具有反社会型人格的大学生,不但对社会原有的或自身人格结构中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持全盘否定态度,而且对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持排斥态度。他们思想偏执,对现实的社会形态、文化习俗和道德规范极度不满,总是试图从中找出不合理的东西。在人格表现上,这种人行为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羞耻心,没有爱恋能力,对人不忠实,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性极差。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总是怨天尤人,从不自省自责。这种人常有畸形的攻击性动机,在一定的外界诱因下,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边缘型人格
具有边缘人格的大学生,常常孤立地游走在社会的边缘,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不闻不问,敬而远之。他们头脑中的价值观念是彼此孤立、相互矛盾的,形不成具有导向功能的系统,甚至没有稳定的倾向。因此,对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化,他们的反应往往是冷漠、麻木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一设计中。他们没有是非善恶标准,为人缺乏道义和同情,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重大的挫折和不幸的生活事件,很容易使他们患上恐惧症或精神分裂症。
3.因循型人格
具有因循型人格的大学生,是旧有信仰和习俗的坚守者。他们极力维护过去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反感,甚至百般阻挠。他们与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格格不入,因而常常陷入怀旧、失落和自怜的境地。过度的恋旧心理和守旧倾向,还使其思想封闭、僵化,跟不上改革开放的形势,在日常学习和交往中不舒心、不适应,遇到点挫折就消沉沮丧,严重时甚至会患强迫症或抑郁症。
4.附合型人格
具有附合型人格的大学生,是各种潮流、时尚的盲目追随者。他们在变化、多元的社会文化中,既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独立见解,也从不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只是一味
在这场急剧的文化变迁中,大学生们在心理上所受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因为在他们走入大学之前,老师和家长给他们讲的,都是和书本上一样的大道理。尽管此时的社会已经比较复杂,但一心用在考上大学的他们,大多数却相对比较简单。进入大学以后,面对相互冲突的异质文化,面对多变、无序的生活方式,面对许许多多无法理解的人和事,他们感到矛盾、困惑、无所适从。过去坚信不移的东西,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过去一直遵循的原则,现在都受到了无情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信仰的动摇乃至缺失便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信仰缺失对大学生们的打击是灾难性的。因为是人类心灵的自律,是人类道德品质中信任、忠诚、奉献等品格的基本动力。它包含着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体认,包含着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反映着人类对自我及其处境的整体认知与评价,是人类通过思维和行为超越自我、超越有限性的精神活动。信仰也是人的精神家园,它使人超越动物式的本能生活,超越个人的孤立无助,超越人生的空虚和恐惧,将肉与灵的冲突,将有限与无从而使人过上一种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正如梁启超所说:“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
[4]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
信仰是统摄人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般都离群索居,淡漠孤僻,喜欢生活在幻想和自我
限的矛盾的解决,与更高的理想境界联系在一起,和行为方式,对社会变化和各种新生事物总是十分
面对信仰缺失的打击,大学生急需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支撑,来实现信仰的重建。然而,生活世界的变动不定,多元文化的矛盾冲突,又使他们很难弄清生活的真正意义。于是,矛盾、困惑、无所适从、缺乏精神支撑,便成了他们生活中无法挥去的灰色,而这种灰色又增大了其心理压力,削弱了其承受能力,并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转型时期特有的各种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类型是:
第2期吴晓义: 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缺失与重建9
地赶潮流。他们奔忙于各种“流行”之中,不管其是否道德是否健康,都盲目地追随、效仿。由于他们对各种思想、潮流的理解是表层的、形式上的,而且过于理想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是空虚和混乱的,一遇到现实的矛盾和挫折,就变得脆弱和缺乏理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社会角色混乱,严重者还患有妄想症或戏剧化人格。出现了人际关系紧张、学业成绩滑坡、休学、退学、自闭、自杀,甚至像马加爵行凶杀人那样的恶性事件,而且使当代大学生整体打下了转型期特有的印迹,缺少坦诚、温情和应有的责任,浮躁、功利和短期行为不但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且成了一种心态、一种风气。在大学校园中,为什么考试作弊、论文造假屡禁不止?走出校园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很快就走上了贪污、欺诈等恶性的职务犯罪道路,形成了带有一定普遍性和具有讽刺意味的
[5]
“26岁现象”,然而,更让人可怕的还不是这些
击的,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西方国家的表层文化。这种文化是以维护自由竞争的平等性和保证社会生产的高效率为宗旨的,它们虽然对增强其独立意识,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打破了其传统的价值观念,使其深深陷入了价值观矛盾冲突带来的困惑之中。
例如,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把经济利益放在重要地济中最主要的价值标准。这与传统的顾大局、讲风格、比贡献,与儒家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无疑都是十分矛盾的,而这些矛盾,必然会使大学生对书本和老师教的、自己深信不疑的许多东西产生怀疑。
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当腐败现象、见利忘义行为在社会上逐渐增多,城乡差别、贫富差距明显增大以后,大学生们就变得更加困惑、迷茫。“跟着感觉走”、“过把瘾就死”成了许多大学生的人生信条。在社会心理学视野中,价值观既可以表现为一种自发的价值意向,与日常生活、风俗人情相联系;也可以表现为一种自觉的观念体系,即经过了理性的反思,升华为观念结构或系统模式,辐射到社会成员的日常文化心理及行为方式中,形成个体对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选择态度和行为准则。态度模糊了,准则没有了,建基于其上的信仰大厦自然也就要随之坍塌。
2.文化认同危机引发的民族文化心理失衡在社会发展的稳定时期,各个国家或民族现有的文化传统,能为人们提供自发的或自觉的价值标准,文化模式的相互碰撞和对立,新质文化给人们带来的震惊和吸引,很快就使旧质文化传统的地位发生动摇,从而形成认同危机。享延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对此作过描述:“90年代爆发了全球的认同危机,人们看到,几乎在每一个地方,人们都在问‘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
[7]
儿?’以及‘谁跟我们不是一伙?’” 享延顿描
经济效益是市场经信仰缺失不但使个别大学生形成了人格障碍,位,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
暴露出的问题和被揭露出来的罪恶,而是大学生们对这些不正常现象的容忍和默认。
二、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
人的信仰是复杂的,导致信仰缺失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本质上说,当前我国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缺失,是由其显性价值观的矛盾、迷惘和隐性民族文化心理的冲突、失衡造成的。其具体原因是:
1.多元文化冲突引发的价值观矛盾在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核即指各民族、阶层、个体等主体的价值存在和价值标准,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全部权利和责任的集中体现。而这种客观存在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便形成了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理想等思想观念,即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
[6]
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生活。 因此,价值观的矛盾和
不同心是价值和价值观上的冲突与融合。这里说的价值,来确立自己的文化认同。可是在社会转型时期,
迷惘,必然会使个体原有的信仰产生动摇,进而形成信仰缺失,并最终影响个体行为表现和人格发展。
在社会转型时期,首先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冲
述的是当今世界重大转型期发生的人类带有普遍性的认同危机,这种认同危机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特别是当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
10
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 2006年 第6卷
时,西方国家优越的物质生活,以及在制度安排、社会管理、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无可否认的优长,对大学生们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而本国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和落后之处,却往往令他们更加难以忍受。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为了维护现行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必然进行较多的限制和管制,必然要从传统文化中为自己的合法性寻求论据和支持。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激起了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不满和批判,以及对政府所宣传的理论的冷落、疏离和反感,进而形成文化认同危机。
文化认同危机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引发了民族文化心理的失衡。民族文化心理是内化、积淀在民族成员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伦理规范、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诸因素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环境,是民族成员的集体性的心理走向、精神状态和人格追求。从实践理性的高度看,民族文化心理有着广泛的弥散性,它浸染于民族成员的心灵之中,并始终同文化传统、社会政治活动和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心理还是维系全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追求的思想文化基础,能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社会和民族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如果说信仰是一座高楼大厦,民族文化心理则是它的地基。民族文化心理这个地基发生断裂或失衡,信仰这座大厦也必然会随之倾倒。
3.西方国家信仰危机引发的不确定状态和无意义感
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和人格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西方国家信仰危机引发的无意义感和不确定状态的影响。西方国家的信仰危机,是从“上帝的死亡”开始的。在他们那里,“上帝的死亡”不仅招致了传统道德的崩溃,而且还带来了生活根基和人生支柱的摧毁。连西方人自己也承认,那种缺失信仰的生活是惨不忍睹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生已经缺少了具有终极意义的绝对根基,已经丧失了尺度和支点。“我们想抓住某一点把它固定下来,可他却荡漾着离开了我们;如果我们追寻它,它就会躲开我们的掌握,滑开我们而逃入于一场永恒的逃遁。没
[8] 有任何东西可以为我们停留。”更没有任何东西能
西方国家的信仰危机,还来自对科学技术所抱幻想的破灭。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使人由崇拜神的力量转向崇拜人自身,崇拜人所发明的科学技术。但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灾难;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所引发的、严重威胁自身生存的全球性问题;按照科学理性建立的官僚机构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禁锢;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科学标准、科学结论中人为因素的揭示等,却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科学的信仰,使人们普遍陷入精神上的困惑以及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的悲观、恐惧情绪之中。
面对信仰缺失和人生意义的没有着落,许多西方思想家、哲学家都将研究的重点指向了信仰和人生根据问题,出版了大量著作,形成了诸多学派。这些学派虽然都想为世人指点迷津,却不但未能使人告别迷惘,甚至使人更加迷惘。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引入,西方国家的信仰危机及其所催生的各种学说和主张,也一并传到了中国。在热衷西方文化的学者响,而且以不同载体和不同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了比表层文化影响更大的冲击。由于这些学说和主张有许多是消极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因此必然会使大学生本就矛盾的价值观念更加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信仰的缺失就更是难以避免了。
三、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信仰重建的路径与对策
转型时期的社会体制改革和近乎全方位的观念变化,必然会对大学生已有的信仰产生猛烈的冲击,并使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信仰缺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悲观、迷茫、焦虑、恐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人格障碍,甚至是反社会倾向和过激行为,都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为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对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形成原因有了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还必须有针对性地探索其信仰重建的路径与对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重建价值体系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信仰缺失,从根本上说是由各种价值观的矛盾冲突造成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重建其价
交织在一起,起着沟通、调适民族成员心理的作用。们的宣传推广下,不但对我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
像上帝那样让人膜拜和笃信。
第2期吴晓义: 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缺失与重建11
值体系。但是,在充满文化冲突的转型时期,大学它需要在社会教化中承担主力军作用的学校和文化宣传机构,以其乐于接受和能够接受的方式,为其提供必要的精神上的引领和帮助。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和宣不但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当前我国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人、人的价值观和人的价值观教育。
首先,必须正视人的能动性和价值观的主体性。任何价值观都只能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一切信念、信仰和理想都只能是什么人的信念、信仰和理想,“无主体”的、抽象普遍的“终极”价值观是不存在的。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和倾向,不是头脑中纯粹自生的,而是主体自身社会存在及生活经历的反映,并因此具有该主体的具体本性和特
[9]
征。在以往的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严重地忽视
么”,而价值观系统则表明人们究竟“相信什么”。观则指导人们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进行价值选择、定位和定向。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像普及科学知识那样,仅仅通过传播就能够用一套结论来统一人们的头脑。它是一个漫长的“濡化”过程,一个“知、情、意、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2.改善认知方式
所谓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编码、储存、提取和综合处理的路径与形式。认知方式是一个人思想观点、思维方式、是非标准和基本信念的集中体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在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同,其认知方式必然也不同。而认知方式的不同,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待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观点、态度和反应方式的不同。正如张玲在其《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一书中所言:“我们的所知决
认知方式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勒温提出的场论中,就可以找到它的雏形。勒温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勒温称之为“生活空间”,每个人对重要凯利在其《个人构念心理学》中则提出,构念结构,是人们诠释和看待事件的方式。客观真理是不存在的,只有解释和分析事件的各种方式。每个的,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现实状况和独特的
[12]
解释世界的方式。
价值生的价值体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自发地完成其重建,知识能够为价值观提供一定的基础和选择范围,
传机构必须改变以往僵化、刻板的教育和宣传方式,超知识性,正是个体非理性的表现。因此,价值观
了价值观的主体性和实践生成性,将大一统的价值观念无差别地灌输给每一个学生,其结果不但是难有成效,而且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要使必须明白不同主体间价值观的差异是由主体的经历、地位、需要、利益和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决定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价值观的多元性是指在一定范围的社会生活中,由于自己的价值观,所以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不能彼此替代,只能以多元化状态存在。价值观只有每个主体充分把握自我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保持自身价值的一元化,才能有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多元性。坚持价值观的多元性,还必须以独立、平等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既不能把自己认定的价值标准当成一切人应有的价值归宿,也不能消极地屈从和依附他人的价值标准,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意志。
再次,必须正视人的非理性和价值观的超知识性。个体的价值观并不是个体在有关方面的知识或认识。构成价值观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不同于知识、理论和科学。人类的知识系统表明人们“知道什
[10]”价值观教育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人的能动性,定我们的所感,我们的所感决定我们的所行。
[11] 而其次,必须正视人的独立性和价值观的多元性。的要素表象进行组织时,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
ruct)是人们知觉、分析或解释事件的认知现实主体的存在是独立的、多元的,而每一主体都有(const
的多元性是以每一主体自身价值观的一元性为前提的,人所使用的构念以及每个构念所包含的成分是独特
社会转型时期急剧的文化变迁、文化冲突,对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都产生了冲击,但是面对这种冲击,为什么有的大学生茫然失措,悲观消极,甚至产生了心理问题、形成了人格障碍,有的大学生却能从容应对,认真研究各种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自觉地进行信仰的重建?究其原因,主要是认知方式的不同。进入青年期的大学生,虽然其认知方式已经基本形成,但在许多方面都不够成
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篇六
《浅析当代信仰缺失问题》
浅析当代信仰缺失问题
摘要:一个人需要信仰,一个国家需要信仰,信仰是成“人”之基、立国之本。[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出现了信仰危机,表现为信仰的缺失、科学信仰的迷失和主导信仰的动摇。走出信仰的危机,必须重塑信仰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回归生活;在方法上,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信仰教育真正成为主体的理性自觉活动。 关键词:信仰 缺失 原因 浅析
信仰,《辞源》的解释是:人们“对于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准则”。[2]从根本上说,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与遵循,是统领和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态的最高意识形式。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因而,信仰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和民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个人而言,它如同在茫茫大海中航船上的罗盘,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人生方向,激励和督促一个人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努力,信仰的迷失和困惑会比任何思考的失误带来的痛苦与骚乱都更大更深。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它犹如一种高强度的粘合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成员达成共识、凝聚力量、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的基础与动力。总之,信仰无论对个人、国家、民族乃至人类都是不可或缺的。[3]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转轨之际,没有坚定信仰和价值追求,没有人文精神支撑,社会和谐、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都只能是空想
一.当前人们信仰缺失突出地表现方面
(1)人活得不快乐
任何人都承认当下物质生活大大提高了,然而,社会竞争也更剧烈了。由于攀比心理作祟,总想赚钱多,总想位高权重,又加之饮食不当,一些人身体健康透支严重,哪怕是腰缠万贯的大款也觉得生活压抑,精神上不快乐是导致人们活得不快乐的主要原因,而信仰又是精神上快乐与否的最大因素,所以眼下许多人哀叹“活得不快乐”的罪魁祸首应该归咎于信仰缺失。[4]
(2)道德严重滑坡
近年来媒体不断披露让人瞠目结舌的“奇案”,诸如山西黑砖窑案、河北三鹿奶粉案、湖南罗彩霞上大学被人顶替案、贵州官员嫖娼案、浙江胡斌飙车案、湖北邓玉娇案,等等,这些案件的主犯无疑是触犯了国家法律,他们受到法律的严惩是罪有应得;可是,在这些案件的前后左右却是一些人丧失良知,他们也应当受到道德法庭的审判啊![5]如今的社会,人们大多唯利是图,只为自己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为了一己之利往往会铤而走险甚至违法犯罪,心中已经失去了敬畏。
(3)政治心理浮躁和行为上的骚动
在“共产主义是否已经成为你的信仰”中,选择“是”的有36.84%,选择“不是”几乎对等,占36.18%,还有27.18%的人不清楚。在问及入党动机时,只有5.15%的中学生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但却有42.13%的人选择了“获取政治资本,方便以后的工作或从政”。[6]另外北京市一项针对知识分子的民意调查则出现另一种情况:对马列毛邓理论认同率下滑,而对西方两院制、三权分立的支持率上升了10 个百分点。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我们党和政府长期培养了
公民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另一方面又缺乏认同感。这个悖论昭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心理浮躁就会随之产生。
(4)部分官员气节操守发生蜕变
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央党校的调研数据显示:全国有46%的县处级的干部不信马列主义信鬼神,在最近几年发生的腐败案件中,多数贪官的背后都有风水大师、或神仙巫婆之类的人在替他们把握命运、算计前程。由此可看出,气节操守这些外在表象发生变化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信仰信念出了故障。信仰缺失还可能导致干部作风漂浮,对人民群众麻木不仁,甚至与民争利。
二.信仰弱化或缺失的原因浅析
信仰弱化是相对的,这里相对的是全国解放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无疑是中国人民的信仰有史以来最真诚、最坚定、最单一的一个时期。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大行于世,很多人信仰意识模糊、信仰概念缺失,以至于少信仰、无信仰,由此也出现了道德水平滑坡、社会风气恶化、生存目的盲目等诸多令人痛心的不良现象。[7]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破无立是根本原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功绩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从制度上消灭了中国存在了数千年的剥削社会,普通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治上成功的同时,由于某些特殊的需要,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伦理标准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批判,人们的信仰被自觉或强制性地集中到共产主义一个点上。[8]而这个理论与人民大众根本生活的联系与融合没有得到充分、深入、完整地阐发和培育,决定了该信仰当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就会出现与过去的环境状态一起轰然破碎的命运。拜物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信仰在人们心中的缺席。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我们现在处于“后信仰时代”。因此,他用《我们还需不需要信仰》向人们发出质问。[9]
(2)外来冲击是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历史功绩有目共睹,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了和还正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任何问题都具有两面性,在主流良好的同时,往往还存在着不少负面作用。数十年内我们所鄙夷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随着开放乘虚而入,对我们相对单一、瘠薄的信仰造成了猛烈的冲击。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我们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更是如此。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很快导致了整个社会思想信仰的悄然变化。
(3)应对不及是现实原因
1989年3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乌干达共和国总统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时说:“我们在10年中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发展不够。最重要的是在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和共产党员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我们经过冷静的考虑,认为这个问题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10]我们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但是真正做起来确实是抓经济硬、抓理想信念教育软。其原因是,抓经济发展容易,抓理想信念教育难;抓经济发展见效快,抓理想信念教育见效慢;抓经济发展容易被认可,抓理想信念教育短期内
不容易被认可。另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是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理念去管理市场经济特征愈发突出的社会,很多方面不但出现了诸多转型期的不适应,更重要的是只能疲于应对,而难有长远建设的规划。作为好像看起来不那么重要、不那么火燎眉毛的文化范畴内的信仰建设,就更不会在大的问题出现之前被重视。
三.信仰重建的方法
“上帝死亡”使西方人失去了终极依托,而体制转换则让东方人放弃了传统的对权威和群体的依附。[11]好的信仰不一定必须保持其存在的唯一性和排他性; 多元的价值观选择撼动不了真正先进的价值观的地位。在一个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实事的时代,多元的信仰选择已经成为也必须成为可能。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信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的削弱和信仰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优化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仰体系被提上议事日程。不过,我们没有必要过分担忧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多元时代遭遇的挑战, 反倒可以把这当作时代赋予的又一次展示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先进性、纯净马克思主义信仰群体的机会。至少从目前看来,还没有哪一种信仰能够比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合适作为中国社会信仰体系中的主导信仰。
(1)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理性
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 才能信服马克思主义,避免“不懂而信”和“不懂而不信”的迷信状态,才能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要重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学习和宣传,努力提升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知水平。信仰的真理性通常是指信仰本身体现了对科学、正义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追求真理、捍卫信仰是所有人不断完善自身的强大动力。在宣传教育方面,以往,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纯粹真理体系或知识体系”[12],只主张对其进行所谓的学术性的研究,只强调对其从科学认识或学理层面上进行深刻的理解或正确的认识, 这样只是使少数专业人士或理论水平较高的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忽视了一般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需求。因此,在面向普通民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中, 首先要培育良性的社会环境,让真、善、美的东西有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土壤。
(2)加强信仰的价值性建设
“信仰对象只有具有本身内在的魅力,才能够促使青年自主地将其作为终极的价值;并且,不管自己面临着何种境遇,都会对其不离不弃,产生一种持久的坚定性。”[13]信仰的价值性是指信仰满足信仰者本身的目标诉求,即信仰对信仰者的有用性。价值性表明的是信仰者希望通过他所信仰的东西实现其现实性的目标。没有目标诉求的纯粹信仰是不存的,尤其是社会信仰, 人们对其的认同度和忠诚度都是源于其价值性的程度。正确认识和建构信仰的价值性, 对于重建社会信仰体系、帮助社会成员树立真正的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3)保证信仰选择的自主性
个体信仰选择的自主性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信仰优化建设的保障。在多元化的时代,信仰自由原则极为重要,没有自由也就没有多元,而没有多元也就无从谈起“核心”与“主导”。我们在重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候, 尤其要保证民众信仰选择的自主性。
在多元化的时代, 政府或国家已经不可能把把某种信仰或理念强加给个人,因此,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时, 必须放弃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强制的
信仰颁布给民众的做法, 必须停止要求民众朴素地、盲目地甚至是一种本能式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其实, 这种做法完全无视一种信仰的科学性和发展的必要性, 恰恰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实事求是相违背的。
通常社会个体选择信仰时,并非完全来自理性,而主要源于生活经验和对信仰的实践体验, 源于个人反省、选择和对某些未知奥秘的领悟。[14]要想让越来越多的人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 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与现代经济社会、文化、人的发展的互动中培养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与信任。
虽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价值观多元、信仰多样的现象,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些多元、多样甚至互相对立的价值观和信仰都是合理的、正确的,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相同的命运和前途。多元、多样的价值观和信仰必须、并且能够在社会主导价值观、社会主导信仰上统一起来。在当代中国,这种统一的基础就是信仰的出发点,即信仰的根基———国家和民族,以及信仰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理想社会。[15]在这个意义上,价值观的多元和信仰的多样仅在社会信仰体系建构过程中存在; 承认信仰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只是事情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参考文献:[1]张文理.青少年信仰危机与信仰教育重塑.期刊教育学术月刊
2011-11-20
[2]《辞源》
[3][5]葛晓莉.关于当前信仰缺失的原因探析.期刊学理论.2010-08-30
[4][12]林晓,梅萍.我国青年的信仰变迁与信仰教育[J].中国德育,
2010,(11)
[6]冯建军.差异与共生———多元文化下学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教育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186-193,190.
[7][8]卢勇.关于信仰问题的几点思考.期刊胜利油田党校学
报.2012-03-20
[9]王晓华.我们还需不需要信仰[J].中国青年研究,2000,(6).
[10]人民日报.1989-03-23
[11]张志祥. 信仰缺失:无法挥去的迷茫——论当代青年的信仰选择 期刊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04-23
[13]马勇忠. 基于信仰结构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
[14]方轻.论当代中国的信仰问题.期刊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3-08-20
[15]许小舟.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群众信仰体系新格局.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总第337期)
行政管理1101班
彭建 110901131
上一篇:中国式合伙人经典语录
下一篇:年度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