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爱情诗的形态

| 实践技能 |

【www.guakaob.com--实践技能】

爱情诗的古典形态与现代分野
诗经爱情诗的形态(一)

爱情诗的古典形态与现代分野——从《诗经》到《湖畔》

【内容提要】中国爱情诗源远流长,历史上先后出现3次高潮:《诗经》时期、汉魏6朝时期、唐代中晚期。进入20世纪,在“54”启蒙思潮的影响下,爱情诗经“湖畔派”诗人的倡导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走了1条不同于古典形态的开放、自觉道路。

【摘 要 题】思潮与流派

【关 键 词】爱情诗/古典形态/现代分野/《诗经》/《湖畔》

【正 文】

中国爱情诗源远流长,历史上先后出现3次高潮:《诗经》、汉魏6朝、唐代中晚期。长期以来,诗歌界之所以有“中国无情诗”这1说法,主要原因在于中西诗观的不同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进入20世纪,在“54”启蒙思潮的影响下,爱情诗经“湖畔派”诗人的倡导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从文学史的角度对中国爱情诗的古典形态与现代存在进行梳理、评析,寻绎其诗学传统的衍变和爱情观念的差异。

1、爱情诗的古典形态分析

中国爱情诗源远流长,《诗经》的开头篇《关雎》就是1首地道的爱情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从比翼双飞的鸟儿很自然

地联想到人间的男女婚嫁,这种表面看来的比兴手法,显然是源于人类的生命本能,即异性之间的吸引与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简单的生理联想上升为男子对女子复杂的心灵倾慕,淑女“窈窕”,不仅赞美女性体态,而且也是男子对女子“审美”的结果。以《关雎》为先导,《诗经》时代的民间诗人从各个方面表现爱情的人生体验:男女相恋、夫妇相思、婚姻破裂、妇女遭弃……。“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简单之极的叙述与描写,却表达了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1副夕阳近山羊牛归圈的晚照图,1幕天人合1的人生爱情剧。这种“情以物迁”、“感由时兴”的心灵效应被钱钟书先生非常精彩地概括为“暝色起愁”,所谓“日夕添相思”,“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1]。

《诗经》之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使得“诗言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念流布深远,“诗经体”的质朴率真不复存在,爱情在文学中的地盘日渐缩小。到了汉末,战乱频仍、朝代更迭的社会时局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崇尚老庄的玄学在文人中开始流行,道教佛学在社会上的传播也极为迅速和普遍,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格局,大大促使了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爱情意识再次在文学中复苏,“诗缘情”观念逐渐为文人们接受。这1时间爱情诗的中兴主要表现在乐府民歌的创作上,即汉乐府、南北朝民歌。这些民歌中,爱情诗占了很大比重,南朝乐府干脆全是情歌。在继承《诗经》质朴、率真传统基础上,

乐府民歌丰富扩大了爱情诗的表现领域。比如,同是表现爱情的忠贞不渝,《诗经·柏舟》“之死矢靡它”1句未免简单,而《上邪》却连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5种现象来表示自己的坚定态度,已让人觉察其热烈奔放。《有所思》中那位女子因恋人变心竟然把礼物焚烧成灰的行为更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力量。《上山采蘼芜》中人物关系的复杂也是前所未有的,那位男子在“新人”与“旧人”的对比中颇为矛盾,那位女子在质问前夫时,既委屈又不甘心,这种微妙的3角关系在《诗经》弃妇诗中是难以见到的。与之相对应,从汉末到南北朝,爱情诗的写作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从赋比兴兼用到侧重比兴,从单纯的抒情到抒情与叙事的相互结合。《孔雀东南飞》采用叙事体讲述了1个至今仍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尖锐的矛盾冲突、错综的人际关系以及复杂的人物心理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既得益于长篇叙事诗这1体裁,同时也显示出文学作品表现爱情能力的增强,这些都是《诗经》时代不曾有的。抒情佳作《西洲曲》,更是调动谐音、双关、暗示、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抒情、叙事融合起来,在时序的转换中,塑造了1个忧伤缠绵的女子形象。其衣着之艳丽(单衫杏子红)、容貌之娇美(双鬓鸦雏色)、柔情之痴迷(莲心彻底红)均有1种使人心醉神迷的魅力。当然,这些艺术手法在丰富爱情诗容量与内涵的同时,也导致爱情诗表现风格的变化——从质朴热烈转变为含蓄浮艳,并最终走上“诗缘情而绮靡”的道路。

“诗缘情而绮靡”,的确是陆机不小的发现。从“诗言志”到“诗

缘情”,不仅标示了文学观念的演进与深化,而且也为爱情诗的存在正了名——感情是艺术的生命,爱情诗“缘情”但不“绮靡”,它是情之所系,爱之所结,是“婉转附物,惆怅切情”。《诗经》、《楚辞》中爱的对象多“既含睇兮又宜笑”、“美要渺兮宜修”,很难1睹女性芳容,但在南北朝民歌中,我们随处可见女性的情与爱,她们的爱热烈而大胆,“宿昔不梳头,丝发披双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南朝乐府《子夜歌》)“罗裳系红袖,玉钗明月夜。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乐府民歌《子夜4时歌》)……这些诗歌既是爱的宣言书,又是时人审美趣味趋向丰富与爱情心理趋向细腻的形象注解。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也是爱情诗创作的1个重要阶段,张若虚的1首《春江花月夜》,抒尽人间相思离别之情,诗作1改齐梁华靡浮艳的宫体“情色”之风,赋予爱情诗深远的人生慨叹与哲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之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1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诗人笔下,宇宙、自然、人类、生命、青春、爱情,这1切构成1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的美妙奇幻令诗人无限向往,它们的遗憾缺失让诗人感慨万千。诗歌摆脱了千百年来痴男怨女只会卿卿我我的“小家子气”,而具有了“大家风范”。它的似水柔情,它的逸怀浩气,它对自然美的赞叹,对宇宙奥秘的追寻,对青春爱情的渴求,……使得诗作在讴歌男女爱情的同时,

也洗尽铅华,创造了1个景、情、理水乳交融的高远境界,在历代爱情诗中显得如此超凡脱俗,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1多),是1点不为过的。

初唐到中唐,唐诗呈现万千景象。与其它题材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相比,爱情诗并不那么耀眼,诗人们对爱情创作偶有涉足,他们的兴趣在军旅、在边塞、在静谧的山水田园、在雄奇的大漠风光。只有到了中晚唐,爱情诗创作才赢来又1个高潮。安史之乱以后,唐帝国开始走向衰落,社会危机4伏,大1统的儒家思想出现许多裂隙,爱情意识再度泛起。以“唯歌生民病”为己任的白居易,不仅在许多诗中代妇人立言,写闺怨离情,而且对唐明皇、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有着特殊的兴趣,以至应朋友之邀写下千古名篇《长恨歌》。诗中尽管他对李杨爱情颇有微词,但当写到杨玉环赐死马嵬驿,唐明皇“上穷碧落下黄泉”地追寻杨玉环时,自己也控制不住悲伤的眼泪,把李的思念描绘得绵长悠远,把杨的形象刻画得楚楚动人,把爱情的美丽与力量写得神奇无比。晚唐承盛唐遗风,城市经济大为繁荣,人们的交往空间增大:秦楼宴饮、楚馆密约、游春踏青、听歌观舞,男女交往频繁,文人更是置身其间与之唱和,加上社会动荡给人们心理造成巨大压力,许多文人到山林隐逸和酒色之乡中去寻求解脱,这1切均成为“爱情意识”的催化剂。白居易在《与元9书》中曾说:“自长安抵江西,34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此雕虫之技,不足为多,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研究综述
诗经爱情诗的形态(二)

诗经中的爱情诗价值二十年研究综述

汉语122班 孙志悦 12185213

[ 摘 要 ] 文章通过对近20年以来《诗经》中的爱情诗研究论文的文本分析,从文化价值、文学价值、审美价值等角度对《诗经》爱情诗专题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梳理、论述。

[ 关键词 ] 诗经 爱情诗 价值 ;综述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先秦称为《诗》,共305首,取其为儒家经典,沿用至今。依据音乐的不同,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为乡土之音,即诸侯所辖地域的地方俗乐,雅为朝廷之音,即中央政权所在地的音乐,将朝廷之音称为雅乐,是出于尊王的观念,颂为宗庙之音,即宗庙祭祀时的舞乐。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除了表现下层人民辛劳生活的诗,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蒹葭》表现了男的和女的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诗经》中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了中国古代男女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情感的光辉,其自身所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文学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对于《诗经》中爱情诗的研究,90年代以前,传统的语言训诂、考据索隐、释义、音韵、词汇研究,单纯的义理分析、内容鉴赏评析无疑占了一个较大比重,视野较狭窄,角度也较单一。近20年来,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多角度,多层次甚至是跨学科的整合研究,研究模式多元化,观念新、角度新,突破了墨守成规的传统格局,带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诗经》中的爱情诗的研究有了不小的进展和收获。然而,对于诗经中爱情诗价值研究还是并不全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本人对近20年来关于《诗经》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搜集、考察、梳理,回顾20多年来的历程,理清发展线索,深入考察力图全面展示研究现状,以期对今后研究有所考究,有所裨益。

我据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统计,《诗经》中的爱情诗从其价值考究,角度大致可以归纳为文学价值、文化价值两个方面,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对有关各种情况作详细叙述及汇总,阐述同行对该方面的不同看法。

一 文学价值

文学价值体现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里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价值。文学价值决定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包括审美、思想等,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即对人们有积极意义的价值。除此之外文学价值还可以指文学作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据统计,近20年来,对《诗经》中的爱情文学价值的研究论文大致从审美价值、思想价值及其所发挥积极影响角度分析,撰写。我将会从这三方面论述,分析研究现状,发展水平及成就。

(一)审美价值

这部分论文主要对诗经爱情诗文本的艺术形象、表现方法、风格、美学特征的研究,包括新探、新论、新解、新证等等。这方面论文约有40篇。

集中在艺术形象方面上,有对自然意象及人物形象的研究,具体而言,主要是对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的挖掘。

诗经爱情诗中处处可见山水田园和草木鸟兽。于是出现了一些分析诗经爱情诗自然意象的论文。先前的一些作品主要是针对某一种意象进行分析。《东疆学刊》2006年10月第23卷第四期刊登的于衍存和郝秀荣的《论诗经爱情诗中树兴象的文化涵义》树兴象的文化涵义,它与婚姻的祝福、情感代言以及爱情观表达密切相关,并且追溯其文化源头:是受到我国创世神话中的婚配形式和我国神话中的实物信仰观念影响的结果。除此之外,对于研究水意象在诗经爱情诗的重要意义此类的论文便是屡见不鲜了。《文艺理论与批评》所刊登的胡秦葆《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论述了诗经爱情诗中水意象的表现形态,水意象的生成缘由以及水意象对于诗经爱情诗有何重要作用。而《湘潭》2008年第六期唐令波《诗经爱情诗中水与女性关系之初探》在阐述与胡琴葆相同观点的基础之上,补充了水之原形与女性关系及水所能够表达的丰富的情感。有挖掘了水的深刻内涵。而《文学教育》2008年9月所刊登的霍彩霞的《诗经·国风爱情诗与水意象》则着重说明了水作为自然意象所蕴含的集中审美情感。前者都是着重描写论述诗经爱情诗的一种意象,而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的科教导刊所载的李澍的《诗经爱情诗中三种自然意象》则总结诗经中所有自然意象并论述其重要特点及作用,表达了诗经中爱情诗并非对自然形象做简单移植,而是抓住其形貌、生活习性和生长环境的主要特点,实现物我相通和主客体的统一,通过自然形象传达丰富情感和深沉寄托。

人物作为诗经爱情诗的主角,论述人物形象的论文自然也数不胜数。起初的论文主要是从男女性不同视角出发,以及在男女感情发展的不同模式中,总结出各类形象类型,并结合时代背景叙述他们自身特点。1993年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三期所载李金坤的《形象典型 异彩纷呈——诗经爱情诗艺术形象浅析》对诗经爱情诗中的人物形象做了整体的概括总结及分类,大致分为八类:执着求爱的苦恋者;敢于反抗的奋斗者;大胆热烈的求爱者;坚贞不二的钟情者;刻骨铭心的相思者;哀怨忧郁的失恋者;赢得爱情的自豪者;伉俪情笃的恩爱者。《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10期所载的郑纤芷《诗经爱情诗浅谈》基本与李金坤的观点相同。其中不乏男性形象,也不乏各类女性形象。而此后,对于男性形象的描写分析日益减少,关于女性形象的论述性论文层出不穷。其中大多着重刻画了女性形象的美。《名作欣赏》2007年18期所载石俊霞的《谈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将女性美分为大致三类:形象美、性情美、品德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四期所载池睿的《浅谈诗经爱情诗的女性形象》则将品德美纳入性情美之中,《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三期刊登的彭艳芳《浅析诗经女性生命》也分析了诗经中女性的独特魅力。而《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22卷的田景春的《一群敢爱敢怨敢恨的女性——论诗经 国风中的爱情诗》则探寻女性在追求爱情的心理感受,展现当时女性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一些文章则另立新论,《美与时代》2005年所刊登的张国际的《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 ,不仅总结了女性形象的美,并且在另一些方面做了补充和详细的考据,分析其悲剧风格的表现:具有各种美的女性在爱情婚姻生活中被蹂躏、被损害。深刻探究了女性形象最终走向悲剧结局的原因。主要原由有三个:与社会的冲突、与男性的冲突及与自身的冲突。 章可敦的《爱情诗“ 阴盛阳衰”现象探微》则对诗经中爱情诗多赞扬女性形象的规律做出了相应的解释,分析个中原因: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学现象,而是与民族文化、心理背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自从《诗三百》被视为“ 经 "以来,对其语言学的研究,无疑成为诗经学研究的重要形式,历代学者都进行过浩繁细致的考究。90年代,诗经爱情诗意象在其篇的分量分布上显得较为均衡,这是令人欣慰的。不足之处是有很多令人感到模棱两可甚至是牵强附会的问题。进入21世纪,一些学者借鉴、吸收 、运用了从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诸方面进行研究 ,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但是研究范围却愈发缩小,对意象的分布分量上极端失衡,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意象与女性形象上。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形成一种整体性、全方位的研究格局,会制约经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且对于仍有好多问题没有解决,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除了关于诗经爱情诗中的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的论文,对于研究审美特色中的作品风格、表现方法、审美特征的论文也比比皆是。

在《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7卷第1期的路卫华和萧月贤的《诗经国风爱情诗的风格》归纳了诗经爱情诗的风格表现:欢快明朗,清雅率真;情敦意厚,缠绵悱恻;爽直泼辣,淳朴粗犷;情急意切,如火如荼;庄重严肃,纯情激越。在此之后,学者大多主要研究了诗经爱情诗的表现方法及特点。其中,《文学教育》2007年第四期中所载的张武坤的《诗经爱情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主要研究了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爱情诗中的运用,阐述赋比兴的优秀的艺术感染力。《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九卷第2期所载的刘东岳,苏国伟的《论诗经爱情诗表现方式的特征》以诗经爱情诗蕴含的真情及其自然而然的表现方式为基本线索,论证诗经爱情诗质朴、直率、热烈、大胆等四个特征。并说明了诗经爱情诗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文学教育》2011年第九期刊登的魏媛的《诗经郑风爱情诗的表现方法及其启示》在与其观点相同的基础上还提出其他的表现手法:一个是叠章层递结合,通过对景物层层递进以及主人公心情步步紧逼的描写,获得一唱三叹之妙。还有一个方法则是反诘句收束,表达主人公内心矛盾复杂的情感。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启示作用。独特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而苏为民的《诗经 国风爱情诗解读》则是对两者观点的综合了。不仅阐述了诗经爱情诗的基调风格,总结了其鲜明特色,另外,通过大量丰富翔实的诗歌,他还归纳了另外两种表现方法:诗经爱情诗的语言调度善用衬字;具有精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而《商品与质量》2012年3月刊中的许华的《谈诗经中描写女性美的手法》则标新立异,只单单深入探究爱情诗中描写女性美的表现手法,更加具体化,他将其总结为三种形式:精雕细刻、摹形传神;伊人不见、侧面烘托;明月郎辉、衬托佳人。

诗经爱情诗的价值还体现在其艺术美及其审美特征的独特表现。此类论文大概有十几篇。其中,李金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就比较突出。他在《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一期中便率先提到了诗经爱情诗艺术美这一概念。并在《诗经爱情诗艺术美管窥二则》论述了其艺术美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以及灵活多样的修辞美。在1999年第一期《镇江师专学报》上再次丰富了自己的观点,在《诗经爱情诗艺术美的多面展示》中多方面的阐述了其美学价值,除了意境美和修辞美,他还提出有异彩纷呈的形象美,虚实相生的运思美以及细腻委婉的含蓄美三方面。随后他在《衡水学院学报》上连载的《诗经爱情世界的原生态探美(一)(二)(三)》中,加强了对诗经爱情诗艺术美的开掘与研究,全面深入探索出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美。当然其他学者对于此领域也有相当多的探究。《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上所载的谷振声的《诗经爱情诗美学特征论》从三个方面初探:情感、艺术形象、语言。《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2月刊登的王欣的《诗经恋歌审美特性论》以及《文学教育》2012年12月刊登的姚颖的《论诗经爱情诗的审美特征》都论述了与前者相似

的观点,均有所建树。

绝大多数学者还是传统的考据索隐。这种方法 ,固然是一种“ 经典性” 的研究,有其自身优势 ,但往往又把握不住度,显得繁琐冗长、拖泥带水。而且 ,所引资料又有很大片面性 ,显得牵强附会 ,难以使人信服,过分沉溺于传统的考据索隐 ,导致有时孤立训诂而不顾诗意 ,单纯着眼于局部而忽视整体。还有相 当的作品具有特定 的历史文化背景 ,单靠文字训诂根本无法解决而必须结合其它学科 。而传统的单一的考据索隐 ,无疑限制了思维的多元化,很难创新,有所突破 。

(二)思想价值

诗经是我国汉族文学史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其表达的思想内容为后世诗歌创作带来丰富的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2月所刊登的王守谦的《试论诗经的爱情诗》中提出,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反映婚姻恋爱主题的将近一半,描写婚姻恋爱较好的诗歌,可占《国风》的三分之一。并首次总结归纳了诗经爱情诗的主题内容,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描写两性相爱,感性笃厚。第二,描写离别后两相怀念。第三,描写女子对恋爱不自由的反对和控诉。第四,描写失恋后痛苦心情。第五,描写弃妇怨伤。第六,其它描写婚姻爱情。为后辈研究诗经爱情诗夯实了基础。随后在1993年5月《益阳师专学报》第14卷第2期,章惠康和罗光辉写了《诗经爱情诗的魅力》,在其中表达了诗经爱情诗中的思想感情的魅力,分别为:专一美,坚贞美,和谐美,深情美。《文苑漫步》1994年第11期的贾沛若《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谈片》进一步丰富了前者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思想感情内容的原因,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刘树胜在1996年《渤海学刊》第三期发表的《论诗经国风中的恋歌》,王志芳在1997年9月《滨州师专学报》第三期发表的《简论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中均表达了与贾沛若一致的观点及态度。【诗经爱情诗的形态】

可以这样认为,前10年学者对于此领域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研究资料,为其提出新观点,表达新思想积基树本。后十年,研究学者在前人观点基础之上,更加细化,详细阐述分析了诗经爱情诗的思想价值。《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2月第19卷第四期所刊登的董常保的《浅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分类》,《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9月的第三期所载的孟新芝的《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名作欣赏》2008年9月的孟新芝的《追寻爱的足迹,浏览爱的画卷——诗经中的爱情诗赏读》,《文学教育》2009年11月的张端的《论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网络财富 文化研究》2010年9月关利革的《论诗经中的爱情诗》,《文学教育》2011年3月刊的朱淑贞与姚志强的《诗经里淳朴浪漫的爱情诗篇》,《时代文学》

《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诗经爱情诗的形态(三)

《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爱情诗在《国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表现出的女性形象更是色彩纷呈。爱情诗以其真挚的感情色彩和强烈的道德意识,以及坦诚积极的生活态度,给后世人类以深刻的启示,它重要的社会意义是显著而不容忽视的。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来展示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与追求。

关键词:诗经;爱情;女性;形象

【诗经爱情诗的形态】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wind"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love poems

Abstract:The "book of songs" in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has a high position and a profound influence which laid the fine tradition of poetry in China. Love poem has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in guofeng, expressing many colorful women image. The sincere felling colours, strong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life of love poems have a profound enlightenments to the human generations. Its social meaning is significant and can't be ignored .This paper bases on this starting point and shows the love attitude and pursuit of the female.

Keywords: The Book of Songs; Love; Female; Image

文献综述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性典籍,本文主要从它

所表现出的色彩纷呈的女性形象以及在表达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对后世的影响方面加以论述。《诗经》在国内外的发展都很蓬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由开放程度的增加,《诗经》研究朝着多层次、多角度发展是必由之路。所以现在众多的学者也从不同的领域、不同侧面的研究给出了一些相同、相似或相反的论证。

作为中国早期诗乐结合的乐歌,《风》诗在《诗经》中形式特征最为明显,

爱情诗的影响也最为显著。虽然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可是受经学阐释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很好的展开。20世纪20-30年代从歌谣角度对《风》诗形式所进行的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后来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研究更多关注《风》诗的思想内容。1980年代以后,不少论者从音乐角度与语言学角度研究《诗经》,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成果。回顾古今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风》诗艺术形式研究的状况,往往和那个时期人们对《风》诗性质及对诗乐关系的认识有密切关系。这说明,要推进和深化《风》诗艺术形式的研究,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诗经爱情诗的形态】

众所周知,情感在文学作品,尤其在诗歌中,是占有至关重要地位的,它是【诗经爱情诗的形态】

诗歌艺术成败的关键。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曾经指出:“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郭沫若同志也认为“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对其中的篇目进行情感表达类型的梳理,可以更好的理解《诗经》的内容。透过这些诗作,我们能够体味到相恋男女的相思之苦、相见之欢。《朱熹<诗集传序>》中有言:“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也。”其中反映婚恋爱情的诗作便是“言情”的集中表现,在《国风》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由此来表达对爱情渴盼的心理,表达悠长缠绵的相思之情。

本论文主要通过《诗经》爱情诗歌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在男女轰轰烈烈的爱

情生活里凸显周代礼乐制度下女子的社会地位以及婚姻状况。主要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少女的恋爱感情发展的不同状态为切入点,描写她们爱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对爱情婚姻的理想追求,反映她们丰富多彩、迥异不同的形象体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价值观。正文共分为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诗经》的创作背景以及概况,其中呈现的女性

形象色彩纷呈,随着时间的发展,少女对于爱情的态度转移以及做法。

第二部分,时代背景下的女性世界。主要介绍《诗经》作品中的女性对于爱

情的觉醒意识和女性对于爱情的叙述。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主要内容是解读女性形象,列举它经典作品中的

典型形象,如《郑风·褰裳》、《郑风·将仲子》、《王风·大车》等中的少女形象,并对这些形象做概括分析,在各种精彩或悲情的故事中,细致的反映了周代人民的爱情观,并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别:大胆追求爱情的活泼少女,爱却怯步的痴情少女,刚烈果敢的少女;以及少女形象所反映的特色,对爱情的向往,对爱情的诠释。在这些少女的形象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周代女性对于爱情热情奔放的追求,以及对待爱情的忠贞态度。

第四部分,主要是解读少女爱情命运给予后世人类的启示及价值,对幸福执

着的追求。

第五部分,结语,作为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总结。

综上所述,有关《诗经》的爱情诗,其中的女性形象,以及所反映的女性意

【诗经爱情诗的形态】

识研究,研究者都予以了相当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然仍有争议及不足之处。《诗经》女性形象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各个时代占统治地位思想或主流思潮的制约与影响,先秦时代置于诗教的宗旨之下,汉代以后笼罩于经学的思想原则之下,二十世纪前八十年中先是受疑古思潮的影响,后又完全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评价它。近二十年中《诗经》女性形象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今后的研究要进一步从各种旧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同时要强调学术规范。应该引入各种新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关注点的转变,不断寻找新的情感契合点。根据以往多注重训诂和笼统述论的情况,应将《诗经》研究置于整个先秦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大背景中,对不同体式分别研究,作断代的研究,按地域进行研究,对作者、作者类型、作家群进行研究,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06.

[2]史韶梅.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J].语文学刊,2007(16).

[3]石俊霞.谈《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J].名作赏析,2007(18).

[4]余强.管窥《诗经》中的爱情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5).

[5]张宇清.《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的女性艺术形象[J].剧影月报,2006(6).

[6]史韶梅.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J].语文学刊,2007(16).

[7]王冬梅.《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8]高盛荣.在情感的囚笼中挣扎的灵魂——谈《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J].长春大学学报,2004(3).【诗经爱情诗的形态】

[9]张晓丽.论《诗经》女性意识[J].新西部(下半月),2007(6).

[10]徐长伟.论《诗经》女性的野性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2).

[11]赵宏.论《诗经》女性形象的审美价值[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2]陈鋆宝.试论《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13]吴广义.《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2).

目录

1.绪论 .......................................................... 5

2.时代背景下的女性 .............................................. 5

2.1女性在恋爱中的自主意识 .................................... 5

2.2女性对于爱情的叙述 ........................................ 6

3.色彩斑斓的少女形象 ............................................ 2

3.1少女形象概述.............................................. 2

3.1.1大胆追求爱情的活泼少女 ............................... 7

3.1.2爱却怯步的痴情少女 ................................... 3

3.1.3逆境之葩,刚烈果敢的少女 ............................. 4

3.2少女形象所表现的特色 ...................................... 5

4.少女爱情命运的启示 ........................................... 11

4.1古朴自由的恋爱方式 ....................................... 11

4.2对苦涩爱情的描述 .......................................... 6

4.3对幸福执着的追求 ......................................... 12

5.结语 .......................................................... 7

参考文献 ....................................................... 14

1.绪论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诗歌总集,它反映的是周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关于风,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也。”这指明了风诗大多是民间歌谣,而且其内容大多是男女之情。

《诗经·国风》从寻常百姓家来描写女性的情感世界,用她们不平凡的情感经历来张扬生活。在它的艺术表现上,早期的诗歌多活泼快乐,感情自由,封建的婚姻制度并不是一种束缚,讲温馨的恋爱故事,突显淳朴的民风,蕴含着对人自身的探索;中期的诗歌感情较哀婉悲伤,爱情受阻演变成悲剧;后期的诗歌是最具代表的一类,它感情饱满亢奋,歌唱现实世界的状况,表现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本文试图以《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主要根据时间轴及其诗歌内容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命运进行了分析研究,列举其中的经典之作,着重解读国风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女性的特征,以及她们的命运历程、原因背景。

2.时代背景下的女性

2.1女性在恋爱中的自主意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反应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时代,正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社会制度在急剧变化,社会意识形态也在转变,由此而产生的爱情婚姻诗的内容和实质,自然也跟随形势而变化。因此,《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在漫长五百多年时间的长河里,是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不同的意识形态最集中的投影。它是我们认识古代社会不停变化着的婚姻制度、爱情生活、少女形象等极有价值的、非常可靠的历史资料,呈现着古人多彩的生活。

《国风》从爱情诗歌中少女的自主意识出发,大胆地将笔触伸向少女对于爱情的渴望,从而引出更加大胆的行为。但又清楚地提出了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对恋爱少女形象的生命个体描写是多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女们从对爱情的吟唱中,透出了命运背后的偶然与必然性。国风中的爱情诗题材广泛,内容多样,风格变化很大,感情也在时间轴上波浪起伏。从自主、被压抑,再到觉醒,我们似乎看到那个时代少女的生存状态。

《诗经·国风》中较早的爱情诗,反映的是西周初期的青年男女之间还带着

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爱情诗的形态(四)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中的爱情诗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雎鸠图>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诗经中的爱情诗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3、<卷耳图>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4、<桃图>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5、<方图>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6、<鹊图>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7、<草虫图>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8、<梅图>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
无感我帨兮,
无使尨也吠。

9、<麇图>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10、<舟船图>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宴尔新昏,不我屑矣。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
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求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
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
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11、<葑图>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2、<荑图>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13、<舟图>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14、<方图>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
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15、<衣裳图>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
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怨情人不来相聚。

诗经关于爱情的诗句
诗经爱情诗的形态(五)

1、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关于爱情的诗句。——<诗经·小雅·采薇>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6、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7、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8、月出皎兮。诗经关于爱情的诗句。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9、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10、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11、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1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1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4、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1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6、女也不爽,土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41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