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药学职称考试】
鸡冠花的功效
来源:网站整理 时间:02-22更多关于 功效 鸡冠花 的文章
花序酷似鸡冠的鸡冠花,不但是夏秋季节一种妍丽可爱的常见花卉,还可制
成良药和佳肴,且有良好的强身健体功效。
鸡冠花以花和种子入药。花可凉血止血,有止带、止痢功效。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痢疾等。是一味妇科良药。种子有消炎、收敛、明目、降压、强壮等作用,可治肠风便血,赤白痢疾,崩带,淋浊,眼疾等。
【主要成分】
据报导,每百克鲜鸡冠花花序中,含蛋白质2.7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3.2克,膳食纤维6.3克。同时含丰富的钾、钠、钙、镁、铁、磷、锌、β-胡萝卜素,维生素B1和B2,维生素C和E等矿物质及维生素。鸡冠花的嫩茎、叶和种子中蛋白质的含量亦很高,占鲜重的2.29%~5.14% ,另含一定量的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天然辅酶、膳食纤维等,对人体具有良好的滋补强身作用。
化学成分 含 山柰甙(kaempoferitrin)、苋菜红甙(amaranthin)、松醇(pinitol )及多量硝酸钾。红色花含苋菜红素,黄色花含量微。
鸡冠花含氨基酸
意大利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已在两年前提出:“鸡冠花和其花籽可提供人体所特别需要的氨基酸。”一些儿童常因食物中缺少氨基酸而瞎了眼。鸡冠花籽的蛋白质含量达73%,籽粒味道象榛子,可炒着吃。籽粒混合小麦制成面粉,是理想的食品。每天食用100克鸡冠花瓣,也有助于补充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
性味 性凉,味甘、涩。
【食用价值】
作为一种美食,鸡冠花则营养全面,风味独特,堪称食苑中的一朵奇葩。形形色色的鸡冠花美食如花玉鸡、红油鸡冠花、 鸡冠花蒸肉、鸡冠花豆糕、鸡冠花籽糍粑等,各具特色,又都鲜美可口,令人回味。
如将鸡冠花去籽,拖刀切薄片,猪肉切片,投入菜油烧至七成熟的炒锅中,稍炒,再依次放入姜片、葱和泡辣椒的斜段,加入味汁,颠翻炒匀,装盘即成鲜嫩滑爽、清香诱人的鸡冠花肉片。
将60克洗净的白鸡冠花,加清水1升放入锅内煎煮到60毫升,留汤去渣。将洗净的葱段、姜片下入锅内,再下入适量盐、味精、白糖,烧开、调匀。将鸡蛋一只打入锅内,煮成荷包蛋,盛入碗中,淋上少许麻油即成鸡冠花蛋汤。本品汤白、鲜香、软嫩,兼有凉血止血、滋阴养血之功。可用于治疗便血、崩漏、白带等症。
【药学价值】
花序酷似鸡冠的鸡冠花,不但是夏秋季节一种妍丽可爱的常见花卉,还可制成良药和佳肴,且有良好的强身健体功效。
鸡冠花以花和种子入药。花可凉血止血,有止带、止痢功效。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痢疾等。是一味妇科良药。种子有消炎、收敛、明目、降压、强壮等作用,可治肠风便血,赤白痢疾,崩带,淋浊,眼疾等。
【性状】本品为穗状花序,多扁平而肥厚,呈鸡冠状。长8~25cm,宽5~20cm。上缘宽,具皱褶,密生线状鳞片,下端渐窄,常残留扁平的茎。表面红色、紫红色或黄白色;中部以下密生多数小花,每花宿存的苞片及花被片均呈膜质。果实盖裂,种子扁圆肾形,黑色,有光泽。体轻,质柔韧。无臭,味淡。
【性味与归经】甘、涩,凉。归肝、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收敛止血,止带,止痢。用于吐血,崩漏,便血,痔血,赤白带下,久痢不止。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鸡冠花9~15克,水煎服(配生槐米、生地榆效果更好),可治便血、痔血、痢疾。 鸡冠花9克,马齿苋30克,白头翁15克,水煎服,治细菌性痢疾。
红鸡冠花,晒干研末,每服4~8克,空腹酒调下(忌鱼腥猪肉),治经水不止。
鲜白鸡冠花15~24克(干品6~15克),猪肺1只(不可灌水),冲开水炖约1小时,饭后分2~3次服。治咳血、吐血。
鸡冠花全草,水煎,内服外洗,治荨麻疹。
鸡冠花籽15~20克,红枣7枚,水煎服,治夜盲、目翳
黄芪的功效: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黄芪的作用:
1 增强免疫功能 2 对干扰素的作用 3 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4 促进机体代谢 5 改善心功能
6 降压作用 7 保肝作用 8 调节血糖 9 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10 激素样作用
黄芪简介:
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
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 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黄芪食疗价值:
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春秋采挖,除去须根、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味甘,性微温。能补脾益气,补肺固表,利尿消肿。
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
[用途]用于脾胃气虚;脾气虚,中气下陷,脏器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肺气虚弱,咳喘短气;气虚自汗,易于感冒;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不足,贫血萎黄,或肢体麻木,或疮疡、创作不易愈合;消渴(糖尿病)。
当归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尤其适合女性使用。
祖国医学认为,当归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为血中之要药。因而,它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既可通经,又能活络。凡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血虚闭经,面色萎黄,衰弱贫血,子宫出血,产后瘀血,例经(月经来潮时,出现口鼻流血)等妇女的常见病,都可以用当归治疗。
当归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
1.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研究表明当归挥发油对兔、豚鼠、小鼠、大鼠、狗等动物未孕、早孕、晚孕、产后的离体子宫均有直接抑制作用,使节律性收缩逐渐变小至消失,呈弛缓状态。并对抗垂体后叶素、组胺、肾上腺素及乙酰胆碱等引起的子宫收缩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当归煎剂或根及叶中所含挥发油可使心肌收缩频率明显受到抑制,可以使兔离体心房不应期延长,对乙酰胆碱或电流引起的麻醉猫及犬心房纤颤有治疗作用
3.对血液及心血管系统
大鼠口服当归水煎液后,血浆凝血时间延长,可使血栓减少,血栓增长速度减慢,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
4.对消化系统
对小鼠急性四氯化碳中毒引起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对慢性肝损害有一定减轻纤维化和促进肝细胞功能恢复作用。呼吸系统:当归浸膏对慢性气管炎并发的肺气肿和早期或缓解期肺心病有相当疗效,用药后显着改善肺通气功能,体力有相当恢复。
5免疫作用
当归及其萃取物阿魏酸钠和当归多醣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机体也有免疫调解和恢复作用。当归对健康人的淋巴细胞转化也有促进作用。
6.抗炎作用
当归成分正丁烯内酯及苯内酯可松弛气管平滑肌,对抗组织胺-乙醯胆碱引起的支气管气喘。
7抗癌作用
当归可广泛用于各种肿瘤,尤其是妇科肿瘤,以气血停滞、瘀血凝聚者最宜。对血虚羸瘦的中晚期癌症或手术、放疗、化疗后正气虚弱之患者,亦可选用当归,以扶正抗癌。
8.抗菌作用
当归煎剂在试管内对大肠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等有轻度抑制作用。
9.除自由基
当归中阿魏酸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能直接消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反应和自由基反应,并能与生物膜磷脂结合,保护膜脂质拮抗自由基对组织的损害。
10.抗老防老
当归煎剂对小鼠学习记忆具有明显的影响,用ㄚ迷宫法测定,当归能改善三氯化铝所致的痴呆,降低痴呆小鼠脑的过氧化酯质水准,和B型单胺氧化的活性,能治疗老年痴呆症。
11.促进造血
当归水浸液中阿魏酸钠和当归多醣,均能显着促进血红蛋白及红血球细胞的生成,故有抗贫血作用。
12.外科亦用此药,对于肿疡期的散瘀消肿,溃疡期的养血生肌,都有着良好的疗效。
13.当归有保护肝脏功能。
在医学典籍上,当归的功效和作用主要有如下这些:
1.《注解伤寒论》:脉者血之府,诸血皆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故张仲景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用当归之苦温以助心血。
2.《主治秘诀》云:当归,其用有三:心经本药一也,和血二也,治诸病夜甚三也。治上、治外,须以酒浸,可以溃坚,凡血受病须用之。眼痛不可忍者,以黄连、当归根酒浸煎服。又云: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
3.李杲:当归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
4.《汤液本草》: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阴,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头能破血,身能养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参、芪皆能补血;在牵牛、大黄,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当知。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惟酒蒸当归,又治头痛,以其诸头痛皆属木,故以血药主之。
5.《韩氏医通》:当归主血分之病,川产力刚可攻,秦产力柔宜补。凡用本病宜酒制,而痰独以姜汁浸透,导血归源之理,熟地黄亦然。血虚以人参、石脂为佐,血热配以生地黄、姜黄、条芩,不绝生化之源;血积配以大黄,妇人形肥,血化为痰,二味姜浸,佐以利水药。要之,血药不容舍当归,故古方四物汤以为君,芍药为臣,地黄分生熟为佐,川芎为使,可谓典要云。
6.《本草汇编》:当归治头痛,酒煮服,取其清浮而上也。治心痛,酒调末服,取其浊而半沉半浮也。治小便出血,用酒煎服,取其沉入下极也,自有高低之分如此。王海藏言,当归血药,如何治胸中咳逆上气,按当归其味辛散,乃血中气药也,况咳逆上气,有阴虚阳无所附者,故用血药补阴,则血和而气降矣。
7.《本草汇言》:诸病夜甚者,血病也,宜用之,诸病虚冷者,阳无所附也,宜用之。温疟寒热,不在皮肤外肌肉内,而洗在皮肤中,观夫皮肤之中,营气之所会也,温疟延久,营气中虚,寒热交争,汗出洗洗,用血药养营,则营和而与卫调矣,营卫和调,何温疟之不可止乎。
8.《本草正》: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营虚而表不解者,佐以柴、葛、麻、桂等剂,大能散表卫热,而表不敛者,佐以大黄之类,又能固表。惟其气辛而动,故欲其静者当避之,性滑善行,大便不固者当避之。凡阴中火盛者,当归能动血,亦非所宜,阴中阳虚者,当归能养血,乃不可少。若血滞而为痢者,正所当用,其要在动、滑两字;若妇人经期血滞,临产催生,及产后儿枕作痛,具当以此为君。9.《本草正义》:归身主守,补固有功,归尾主通,逐瘀自验,而归头秉上行之性,便血溺血,崩中淋带等之阴随阳陷者,升之固宜,若吐血衄血之气火升浮者,助以温升,岂不为虎添翼?是止血二字之所当因症而施,固不可拘守其止之一字而误谓其无所不可也。且凡失血之症,气火冲激,扰动血络,而循行不守故道者,实居多数,当归之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
9.《本草新编》:当归[1],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无毒。虽有上下之分,而补血则一。入心、脾、肝三脏。但其性甚动,入之补气药中则补气,入之补血药中则补血,无定功也。
当归的食用方法:
中药功效表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1、麻黄: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2、桂枝: 发汗解肌,温通筋脉,通阳化气 3、紫苏: 发表散寒 行气宽中 安胎 解鱼蟹毒 4、生姜: 发汗解表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5、荆芥: 散风解表 透疹止痒 止血 6、防风: 祛风解表 胜湿 止痛 解痉 7、羌活: 解表散寒 祛风胜湿 止痛
8、细辛: 祛风散寒 通窍 止痛 温肺化饮 9、藁本: 发表散寒 祛风胜湿 止痛
10、 白芷: 发散风寒 通窍止痛 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香薷: 发汗解表 和中化湿 利水消肿 苍耳子: 散风寒 通鼻窍 除湿止痛 止痒 辛夷: 散风寒 通鼻窍
西河柳: 发表透疹 祛风除湿 辛凉解表药
薄荷: 宣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 透疹 疏肝 蔓荆子: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祛风止痛
牛蒡子: 疏散风热 解毒透疹 宣肺利咽 消肿疗疮 蝉蜕: 疏散风热 透疹止痒 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桑叶: 疏散风热 平肝明目 清肺润燥 凉血止血 菊花: 疏散风热 平肝明目 清热解毒 葛根: 解肌退热 透疹 生津 升阳止泻 升麻: 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举阳气 柴胡: 解表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淡豆豉: 解表 除烦
浮萍 : 发汗解表 透疹止痒 利水消肿 木贼 : 疏散风热 明目退翳 止血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 生用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收湿敛疮 生肌止血知母: 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天花粉: 清热生津 清肺润燥 消肿排脓
栀子: 泻火除烦 清热利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夏枯草: 清肝明目 散结消肿 芦根: 清热生津 除烦止呕 利尿 竹叶: 清热除烦 利尿 生津 淡竹叶: 清热除烦 利尿
决明子: 清肝明目 润肠通便 密蒙花: 清热养肝 明目退翳 谷精草: 疏散风热 明目退翳 青箱子: 清肝泻火 明目退翳
清热燥湿药
黄芩: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止血 安胎 黄连: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黄柏: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退虚热 龙胆: 清热燥湿 泻肝胆火【中药鸡冠花的功效】
苦参: 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 利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润肠
玄参: 清热凉血 滋阴降火 解毒散结 润肠 牡丹皮: 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 退虚热 赤芍: 清热凉血 散瘀止痛,清肝火 紫草: 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水牛角: 清热凉血 泻火解毒 定惊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连翘: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消痈散结 利尿 蒲公英: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利湿通淋 牛黄: 清热解毒 息风止痉 化痰开窍 鱼腥草: 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利尿通淋 败酱草: 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祛瘀止痛 重楼: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息风定惊 射干: 清热解毒 祛痰利咽 散结消肿 大青叶: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利咽消肿 板蓝根: 清热解毒 凉血 利咽 白头翁: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马齿莶: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通淋
马勃: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清泻肺热 利咽 红藤: 清热解毒 活血止痛
青黛: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定惊 蚤休: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息风定惊 穿心莲:清热解毒 燥湿
白鲜皮:清热解毒 祛风燥湿 半边莲: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土茯苓:解毒 除湿 通利关节 山豆根:清热解毒 散肿利咽
大血藤: 清热解毒 活血止痛 祛风通络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 利湿 消痈 野菊花: 清热解毒 疏风平肝 熊胆: 清热解毒 明目 止痉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
金荞麦: 清热解毒 祛痰排脓 散瘀止痛 鸦胆子: 清热解毒 止痢截疟 燥湿杀虫 腐蚀赘疣垂盆草: 清热解毒 利湿退黄
秦皮: 清热解毒 燥湿止带 清肝明目 马勃: 清肺 解毒 利咽 止血 木蝴蝶: 清热利咽 疏肝和胃
半枝莲: 清热解毒 散瘀止血 利水消肿
清虚热药
青蒿: 退虚热 凉血 解暑 截疟
地骨皮: 退虚热 凉血 清肺降火 生津
白薇: 退虚热 凉血清热 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胡黄连:退虚热 除疳热 清湿热 解热毒 银柴胡:退虚热 清疳热
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 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 解毒止血 活血祛瘀 芒硝: 泻下 软坚 清热 回乳(外用) 芦荟: 泻下 清肝 杀虫
番泻叶: 泻热通便 消积健胃
润下药
火麻仁: 润肠通便
郁李仁: 润肠通便 利水消肿
峻下逐水药
甘遂: 泻水逐饮 消肿散结 京大戟: 泻下逐饮 消肿散结 红大戟: 泻水逐饮 消肿散结
芫花: 泻下逐饮 祛痰止咳 外用杀虫疗疮
巴豆: 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蚀疮去腐 牵牛子: 泻下 逐水 去积 杀虫 千金子: 泻水逐饮 破血消癥
祛风湿药
独活: 祛风湿 止痛 解表 防己: 祛风湿 止痛 利水
徐长卿: 祛风止痛 活血通络 止痒 解蛇毒 威灵仙: 祛风湿 通经络 消痰水 治骨鲠 豨莶草:祛风湿 通经络 清热解毒 降血压 臭梧桐:祛风湿 通经络 降血压 海风藤:祛风湿 通经络
青风藤:祛风湿 通经络 利小便
秦艽: 祛风湿 舒筋络 清虚热 利湿退黄 木瓜: 舒筋活络 化湿和中 生津开胃 桑寄生: 祛风湿 强筋骨 补肝肾 安胎 五加皮: 祛风湿 强筋骨 利水 补肝肾 香加皮:祛风湿 强筋骨 利水消肿
鹿衔草:祛风湿 强筋骨 调经止血 补肺止咳 千年健:祛风湿 强筋骨 川乌: 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
雷公藤:祛风除湿 活血通络 消肿止痛 杀虫解毒伸筋草:祛风除湿 舒筋活络 蕲蛇: 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络石藤:祛风通络 凉血消肿 桑枝: 祛风通络 利水
丝瓜络:祛风通络 化痰解毒 乌稍蛇: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路路通 :祛风活络 利水 通经下乳 止痒 穿山龙: 祛风除湿 活血通络 化痰止咳 芳香化湿药
苍术: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汗 明目 厚朴: 燥湿 行气 消积 平喘 草豆蔻:燥湿行气 温中止呕 砂仁: 化湿行气 温中止泻 安胎 白豆蔻:化湿行气 温中止呕 广藿香: 化湿 发表解暑 止呕 佩兰: 化湿 解暑
草果: 燥湿温中 除痰截疟
利水渗湿药
茯苓: 利水渗湿 健脾 安神
薏苡仁: 利水渗湿 健脾止泻 除痹 清热排脓 泽泻: 利水渗湿 泄热 猪苓: 利水渗湿
车前子: 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 明目 清肺化痰 滑石: 利尿通淋 清热解暑 外用清热收敛 木通: 利水通淋 泄热 通经下乳
金钱草: 利水通淋 除湿退黄 解毒消肿 石韦: 利水通淋 清肺止咳 凉血止血 海金沙: 利水通淋 止痛 瞿麦: 利尿通淋 破血通经 扁蓄: 利水通淋 杀虫止痒 灯心草: 利水通淋 清心除烦 茵陈: 清热利湿 退黄 地肤子:利尿通淋 祛风止痒 通草: 清热利水 通气下乳 萆薢: 利湿浊 祛风湿
冬葵子: 利水通淋 下乳 润肠通便 广金钱草: 清热除湿 利尿通淋
连钱草:利尿通淋 清热解毒 散瘀消肿
温里药
附子: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肉桂: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引火归元干姜: 温中 回阳 温肺化饮 花椒: 温中止痛 杀虫止痒 高良姜:散寒止痛 温中止呕 丁香: 温中降逆 温肾助阳
吴茱萸: 散寒止痛 疏肝下气 燥湿止泻 小茴香:祛寒止痛 理气和胃 荜茇 : 散寒止痛
理气药
陈皮: 理气调中 燥湿化痰 木香: 行气 调中 止痛 枳实: 破气消积 化痰除痞 青皮: 疏肝破气 消积化滞 香附: 疏肝理气 调经止痛 佛手: 疏肝理气 和中 化痰
化橘红:理气散寒 燥湿化痰 消食 沉香: 行气止痛 温中止呕 温肾纳气 川楝子: 行气止痛 杀虫 疗癣 乌药: 行气止痛 温肾散寒 甘松: 行气止痛 开郁醒脾 青木香:行气止痛 解毒消肿 荔枝核:行气散结 祛寒止痛
化橘红: 理气宽中 燥湿化痰 消食 薤白: 行气导滞 通阳散结 枳壳: 行滞消胀 理气宽中 柿蒂: 降气止呃
橘红: 行气宽中 燥湿化痰 发表散寒 香橼: 疏肝理气 和中化痰 玫瑰花 : 行气解郁 活血止痛 绿萼梅: 疏肝解郁 和中 化痰
消食药
山楂: 消食化积 活血散瘀 麦芽: 消食和中 回乳 疏肝 麦芽: 消食和中 健脾开胃 神曲: 消食和胃
莱菔子: 消食除胀 降气化痰
鸡内金: 运脾消食 固精止遗 化坚消石 驱虫药
使君子: 杀虫消积
槟榔: 杀虫 消积 行气 利水 截疟 苦楝皮: 杀虫 疗癣
贯众: 杀虫 清热解毒 止血 雷丸: 杀虫 消积 南瓜子: 杀虫 鹤草芽: 杀虫 子: 杀虫 润燥
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大蓟: 凉血止血 散瘀消痈 小蓟: 凉血止血 散瘀消痈 地榆: 凉血止血 解毒敛疮 槐花: 凉血止血 清肝泻火
白茅根: 凉血止血 清热生津 利尿通淋
侧柏叶:凉血止血 祛痰止咳(烫伤及脱发外用)苎麻根:凉血止血 清热安胎 利尿解毒 化於止血药
三七:化於止血 活血定痛 补虚强体 茜草: 凉血 止血 祛瘀 通经
蒲黄: 收敛止血 活血化瘀 利尿通淋 景天三七: 化瘀止血 宁心安神 解毒 收敛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
仙鹤草:收敛止血 截疟止痢 解毒 杀虫 补虚 棕榈炭: 收敛止血
紫珠叶: 收敛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肿 血余炭: 收敛化瘀止血 利尿 藕节: 收敛止血
鸡冠花:收敛止血 凉血、止带 止痢 温经止血药
艾叶: 温经止血 散寒止痛 炮姜: 温经止血 温中止痛 活血祛瘀药 活血止痛药
川芎: 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延胡索: 活血 行气 止痛 乳香: 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 没药: 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
郁金: 活血止痛 行气解郁 凉血清心 利胆退黄 姜黄: 活血行气 通经止痛
五灵脂:活血止痛 化瘀止血 解蛇虫毒 虎杖:利湿退黄 清热解毒 活血祛瘀 化痰止咳 泻下通便 活血调经药
丹参: 活血调经 祛瘀止痛 清心除烦 凉血消痈 益母草: 活血祛瘀调经 利水消肿 清热解毒 桃仁: 活血化瘀 润肠通便 止咳平喘 红花: 活血通经 祛瘀止痛
牛膝: 活血通经 引血下行 利尿通淋 强筋骨 补肝肾 鸡血藤: 活血补血 舒筋活络 月季花: 活血调经 疏肝解郁 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破血逐瘀 续筋接骨 自然铜: 散瘀止痛 接骨疗伤 苏木: 活血疗伤 祛瘀通经 破血消癥药
莪术: 破血行气 消积止痛 三棱: 破血行气 消积止痛 水蛭: 破血祛瘀 通经
穿山甲: 活血消癥 通经下乳 消肿排脓 王不留行:活血通经 下乳消肿 利尿通淋 虻虫:破血逐於,散结小癥
斑蝥:破血逐於,散结小癥 攻毒蚀疮 干漆: 破血祛瘀 杀虫
血竭: 内服散瘀止痛活血 外用止血生肌敛疮 刘寄奴: 破血通经 散寒止痛 消食化积
北刘寄奴: 活血祛瘀 通经止痛 凉血止血 清热利湿 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湿痰药
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湿痰要药)
(法半夏燥湿;姜半夏降逆止呕;清半夏化痰,竹沥半夏清热化痰;生半夏外用)
天南星: 燥湿化痰 祛风止痉 散结消肿 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痉 解毒散结
芥子: 温肺祛痰 利气散结 通络止痛(除关节,经络痰)
旋覆花:消痰行水 降气止呕(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噫气) 清化热痰燥痰药
瓜蒌: 清热润燥化痰 利气宽胸 消肿散结 润肠通便 川贝母: 清热化痰 润肺止咳 开郁散结 浙贝母: 清热化痰 散结消肿
竹茹: 清热化痰 除烦止呕 安胎(胎热胎动) 竹沥: 清热化痰(30g-60g冲服)
天竺黄:清热化痰 清心定惊(痰热惊痫,中风痰壅要药) 桔梗:宣肺 祛痰 排脓 利咽
黄药子: 化痰软坚散结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瓦楞子: 消痰化瘀 软坚散结 制酸止痛(胃痛吐酸) 海蛤壳:清热化痰 软坚散结 利尿消肿 制酸止痛(同上) 海浮石:清热化痰 软坚散结 通淋 礞石: 消痰下气 平肝镇惊 白前: 降气祛痰止咳
前胡: 降气祛痰 宣散风热 昆布: 消痰软坚 利水消肿 海藻: 消痰软坚 利水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百部: 润肺止咳 杀虫灭虱
紫苏子:炙用降气化痰 止咳平喘,生用润肠通便 桑白皮: 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 葶苈子: 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 紫苑: 化痰止咳 润肺下气 款冬花:润肺止咳 和胃降逆 枇杷叶:清肺止咳 和胃降逆
马兜铃:清肺化痰 止咳平喘 清肠疗痔 胖大海:清宣肺气 清肠通便 白果: 敛肺平喘 止带缩尿 洋金花: 平喘止咳 解痉 定痛 安神药 重镇安神药
朱砂: 镇心安神 清热解毒(0.1g-0.5g/次) 龙骨: 镇惊安神 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 收湿敛疮 磁石: 镇惊安神 平肝潜阳 聪耳明目 纳气平喘
(肝肾亏虚之耳鸣,耳聋,目昏)
琥珀: 安神定惊 活血散瘀 利尿通淋
珍珠: 安神定惊 明目除翳 解毒敛疮 润肤祛斑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养心安神 敛汗
柏子仁:养心安神 润肠通便 夜交藤:养心安神 祛风通络
远志: 宁心安神 祛痰开窍 消散痈肿
(痰阻心窍之癫痫抽搐,惊风、发狂、健忘、恍惚及痰多咳嗽)
合欢皮: 安神解郁 活血消肿
平肝息风药 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 平肝潜阳 清肝明目
牡蛎: 平肝潜阳 镇惊安神 软坚散结 煅用收敛固涩 制
酸止痛
赭石: 平肝潜阳 重镇降逆 煅用凉血止血 珍珠母:平肝潜阳 清肝明目 收湿敛疮
蒺藜:平肝潜阳 疏肝解郁 祛风明目 散风止痒 罗布麻叶:平肝清热 降血压 利水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平肝息风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天麻: 息风止痉 平抑肝阳 祛风通络 钩藤: 息风止痉 清热平肝
全蝎: 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蜈蚣: 息风止痉 解毒散结 通络止痛
僵蚕: 息风止痉 解毒散结 祛风止痛 止痒 地龙: 清热息风 平喘 通络 利尿
开窍药
麝香: 开窍醒神 活血散结 止痛 催产 冰片: 开窍醒神 清热止痛 石菖蒲: 开窍宁神 化湿和胃 苏合香:开窍辟秽 止痛 安息香:开窍辟秽 行气活血 补虚药 补气药
人参: 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 安神益智
(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皂荚) 党参: 补中益气 生津养血
黄芪: 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托毒生肌 利水消肿 白术: 补气健脾 燥湿利水 固表止汗 安胎 山药: 益气养阴 补脾肺肾 固精止带
甘草: 益气补中 祛痰止咳 解毒 缓急止痛 缓和药性 西洋参: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太子参: 补气生津
刺五加: 益气健脾 益肾强腰 养心安神 活血通络 大枣: 补中益气 养血安神 缓和药性 白扁豆: 健脾化湿 消暑 解毒
蜂蜜: 补中缓急 润肺止咳 润肠通便 解毒 饴糖: 补脾益气 缓急止痛 润肺止咳 红景天: 益气 平喘 活血通脉
绞股蓝:健脾益气 祛痰止咳 清热解毒 补阳药
鹿茸: 壮肾阳 益精血 强筋骨 调冲任 托疮毒 肉苁蓉:补肾阳 润肠通便 益精血 淫羊藿: 补肾阳 祛风湿 强筋骨 杜仲: 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 续断: 补肝肾 行血脉 续筋骨
补骨脂: 补肾壮阳 固精缩尿 温脾止泻 纳气平喘 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 温脾开胃摄唾 蛤蚧: 助肾阳 益精血 补肺气 定喘嗽
菟丝子: 补阳益阴 固精缩尿 明目止泻 安胎 生津
锁阳: 补肾阳 润肠通便 意精血 海马: 补肾助阳 活血散结 消肿止痛 巴戟天:补肾阳 祛风湿 强筋骨
仙茅: 补肾壮阳 祛寒除湿 强筋健骨
狗脊: 补肝肾 强腰膝 祛风湿 骨碎补: 补肾 活血 续伤 冬虫夏草: 益肾补肺 止血化痰 核桃仁: 补肾 温肺 润肠 紫河车: 养血益气 温肾补精
沙宛子: 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
17.3补血药
当归: 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 润肠通便 熟地黄:养血滋阴 补精填髓 阿胶: 补血止血 滋阴润肺 何首乌(制): 补益精血 解毒 截疟 润肠通便
白芍: 养血调经 敛阴止汗 柔肝止痛 平抑肝阳 龙眼肉:补心脾 益气血 安心神
17.4补阴药
南沙参: 清肺养阴 益气 祛痰 北沙参: 清肺养阴 益胃生津
天冬: 滋肺降火 清肺润燥 润肠通便
麦冬: 润肺养阴 益胃生津 清心除烦 润肠通便
黄精: 滋阴润肺 补脾益气 玉竹: 滋阴润肺 生津养胃
石斛: 养胃生津 滋阴除热 明目 强腰 枸杞子: 滋补肝肾 明目 润肺
女贞子:滋肾补肝 退虚热 明目乌发
龟甲: 滋阴潜阳 益肾健骨 养血补心 凉血止血
鳖甲: 滋阴潜阳 软坚散结 退热除蒸 桑椹: 滋阴补血 生津 润肠 墨旱莲:滋阴益肾 凉血止血 百合: 养阴润肺 清心安神 蛤蟆油: 补肾益精 养阴润肺 褚实子: 滋阴益肾 清肝明目 利尿
收涩药
五味子: 敛肺滋肾 生津敛汗 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乌梅: 敛肺 涩肠 生津 止血 安蛔
椿皮: 涩肠 收敛 止血 止带 清热燥湿 杀虫 赤石脂: 涩肠止泻 止血 止带 外用收湿敛疮生肌 莲子肉: 补脾止泻 益肾固精 养心安神 山茱萸: 补益肝肾 收敛固涩
桑螵蛸: 固精缩尿 补肾助阳
海螵蛸: 收敛止血 固精止带 制酸止痛 收湿敛疮
诃子: 涩肠 敛肺 下气,利咽 肉豆蔻: 涩肠止泻 温中行气 芡实: 益肾固精 补脾祛湿
覆盆子: 益肾,固精,缩尿 明目 浮小麦: 益气 除热止汗
金樱子: 固精缩尿 涩肠止泻 固崩止带
五倍子: 敛肺降火 涩肠固精 敛汗止血 收湿敛疮 麻黄根: 收敛止汗
糯稻根: 止汗退热 益胃生津 罂粟壳: 敛肺 涩肠 止痛 石榴皮: 涩肠止泻 止血 杀虫
涌吐药
常山: 涌吐痰饮 截疟
瓜蒂: 内服涌吐热痰 宿食;外用研末吹鼻 引去湿热
(湿热黄疸,湿家头痛)
藜芦:涌吐风痰 杀虫疗疮
杀虫燥湿止痒药
雄黄: 解毒,燥湿祛痰 杀虫 截疟定惊 硫磺: 外用杀虫止痒 内服壮阳通便 轻粉: 外用攻毒杀虫 内服利水通便
白矾: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 ;内服止血止泻 清热消痰蛇床子:燥湿祛风 杀虫止痒 温肾壮阳 露蜂房:攻毒杀虫 祛风止痛
铅丹:外用拔毒止痒敛疮生肌 内服坠痰镇惊,攻毒截疟 土荆皮:杀虫 疗癣 止痒 拔毒消肿敛疮药
斑蝥: 攻毒蚀疮 破血逐瘀 散结消癥 蟾蜍: 解毒消肿 止痛 开窍醒神 马钱子: 通经止痛 散结消肿 升药: 拔毒去腐
炉甘石:明目去翳 收湿生肌
儿茶: 收湿敛疮 生肌止血 清肺化痰 生津止泻 砒石: 外用蚀疮去腐 内服劫痰平喘 截疟 硼砂: 外用清热解毒 内服清肺化痰 大蒜:解毒,消肿 杀虫 止痢 猫爪草:化痰散结 解毒消肿 毛茛 : 发泡止痛 攻毒杀虫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紫苏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 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白芷 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香薷 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藁本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 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 散风寒、通鼻窍。
西河柳 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薄荷 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牛蒡子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柴胡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淡豆豉 解表,除烦。
浮萍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木贼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 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芦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竹叶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 清热除烦,利尿。
决明子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密蒙花 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谷精草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青葙子 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玄参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
牡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
赤芍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
紫草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水牛角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定惊。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大青叶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鱼腥草 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
射干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败酱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青黛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定惊。
重楼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
穿心莲 清热解毒,燥湿。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
半边莲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土茯苓 解毒,利湿,通利关节。
山豆根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马齿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
大血藤 清热解毒,活血止血,祛风通络。
白花蛇舌草 清热解毒,消痈,利湿。
野菊花 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熊胆 清热解毒,明目,止痉。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金荞麦 清热解毒,趣谈排脓,散瘀止痛。
鸦胆子 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治痢截疟,腐蚀赘疣。 垂盆草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秦皮 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
马勃 清肺,解毒,利咽,止血。
木蝴蝶 清热利咽,疏肝和胃。
半枝莲 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
青蒿 退虚热,凉血,解暑,结疟。
地骨皮 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
白薇 退虚热,凉血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胡黄连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解热毒。
银柴胡 退虚热,清疳热。
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芒硝 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
芦荟 泻下,清肝,杀虫。
番泻叶 泄热通便,消积健胃。
火麻仁 润肠通便。
郁李仁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甘遂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巴豆 泻下积冷,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去腐。 京大戟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红大戟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 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千金子 泻水逐饮,破血消癥。
独活 祛风湿,止痛,解表。
威灵仙 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防己 祛风湿,止痛,利水。
秦艽 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
徐长卿 风湿止痛,脘腹痛,牙痛,术后痛,癌肿痛。 木瓜 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
蕲蛇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豨莶草 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降血压。
络石藤 祛风痹痛,凉血消肿。
桑枝 祛风通络,利水。
雷公藤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香加皮 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千年健 祛风湿,强筋骨。
臭梧桐 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
青风藤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丝瓜络 祛风通络,化痰解毒。
伸筋草 祛风除湿,活筋通络。
鹿衔草 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 乌梢蛇 祛风通络,筋脉拘挛。
路路通 祛风活络,利水,通经下乳,止痒。
穿山龙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
朴厚 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广藿香 化湿,止呕,发表解暑。
砂仁 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白豆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佩兰 化湿,解暑。
草豆蔻 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果 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泽泻 利水渗湿,泄热。
车前子 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 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清热收湿敛疮。 木通 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
金钱草 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
茵陈 清热利湿,推黄。【中药鸡冠花的功效】
猪苓 利水渗湿。
通草 利水清热,通气下乳。
萆薢 利湿浊,祛风湿。
石韦 利尿通淋,凉血止血,清肺止咳。
海金沙 利尿通淋,止痛。
瞿麦 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萹蓄 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地肤子 利尿通淋,曲风止痒。
灯心草 利尿通淋,清心除烦。
冬葵子 利水通淋,下乳,润肠通便。
广金钱草 清热除湿,利尿通淋,退黄。
连钱草 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附子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干姜 温中,回阳,温肺化饮。【中药鸡冠花的功效】
肉桂 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吴茱萸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
花椒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丁香 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小茴香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高良姜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荜茇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陈皮 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香附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沉香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温肾纳气。
川楝子 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薤白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化橘红 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消食。
青皮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佛手 疏肝理气,和中,化痰。
乌药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荔枝核 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甘松 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橘红 行气宽中,燥湿化痰,发表散寒。
枳壳 理气宽中,行滞消肿。
柿蔕 降气止呃。
青木香 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香橼 疏肝理气,和中化痰。
玫瑰花 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梅花 疏肝解郁,和中,化痰。
山楂 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麦芽 消食和中,回乳,疏肝。
菜菔子 消食除涨,降气化痰。
鸡内金 运脾消食,固精止遗,化坚消食。
神曲 消食和胃。
稻芽 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使君子 杀虫消积。
苦楝皮 杀虫,疗癣。
摈榔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贯众 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雷丸 杀虫,消积。
南瓜子 杀虫。
鹤草芽 杀虫。
榧子 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犬蓟 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小蓟 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地榆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白茅根 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凉血,祛瘀,止血,通经。
蒲黄 活血祛瘀,收敛止血,利尿通淋。
艾叶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侧柏叶 凉血止血,祛痰止咳,生发乌发。
苎麻根 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利尿,解毒。
仙鹤草 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解毒,杀虫,补虚。 炮姜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棕榈炭 收敛止血。
紫珠叶 收敛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
藕节 收敛止血。
景天三七 化瘀止血,宁心安神,解毒。
血余炭 收敛化瘀止血,利尿。
鸡冠花 收敛止血,凉血,止带,止痢。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莪术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丹参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益母草 活血祛瘀,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桃仁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红花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牛膝 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补肝肾,强筋骨。 水蛭 破血逐瘀,通经。
乳香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姜黄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三棱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鸡血藤 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川牛膝 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苏木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西红花 活血祛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
土鳖虫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血竭 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
薄荷的功效与作用:
薄荷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功效。中药薄荷的功效与作用。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别名:苏薄荷、水薄荷、鱼香草、人丹草、蕃荷菜、野薄荷、夜息香、南薄荷、水薄荷、鱼香菜、狗肉香、水益母、接骨草、土薄荷、人丹草、野仁丹草、苏薄荷、蕃荷菜、五香等。
薄荷治蜂叮肿胀 薄荷鲜叶贴患处,立即见效。治水入耳作痛 薄荷汁滴入,即愈。
薄荷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之功效。现代医学常将其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痛、口舌生疮、风疹、麻疹、胸腹胀闷和抗早孕等。中药薄荷的功效与作用。另外,薄荷还具有消炎止痛作用。
薄荷有刺激和抑制神经的作用:薄荷产品具有刺激中枢神经的功效,作用于皮肤有灼感和冷感同时,它对感觉神经末梢又有抑制和麻痹的作用;因此,可用作抗刺激剂和皮肤兴奋剂。既对皮肤瘙痒具有抗过敏和止痒作用,
薄荷有消炎和抗菌的作用:薄荷产品对蚊虫叮咬皮肤有脱敏、消炎和抗菌的作用;对上呼吸道感染亦有明显的止咳、消炎和抑菌作用;对痔疮、肛裂有消肿止痛、消炎抗菌的作用
薄荷有健胃和祛风的作用:口含有薄荷产品的方剂,对于味觉神经和嗅觉神经有兴奋的作用。它对口腔粘膜有炮热感和刺激作用,能促进口腔流涎、增进食欲、增加胃粘膜的供血量,改进消化功能。有益于治疗食积不化、解除胃脘涨滞感觉。也可治疗呃逆和痉挛性胃痛。此外,薄荷在肠道内亦有较好的驱风作用,能减轻肠充气、驰缓肠肌蠕动,具有减缓肠疝痛的作用
薄荷有芳香和调味的作用:主要利用薄荷所特有的清凉润喉而芳香宜人的气味来掩饰和改善一些具有异味和难以吞服的药物的不适感。
薄荷的食用方法:
薄荷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8-2钱;或入丸、散。
薄荷具有医用和食用双重功能,主要食用部位为茎和叶,也可榨汁服。在食用上,薄荷既可作为调味剂,又可作香料,还可配酒、冲茶等。
泡澡可以可平缓紧张愤怒的情绪,能提振精神、使身心欢愉、帮助入眠,但是洗澡就没效果,还是食用效果最好,但是晩上不宜饮用过多,以免造成睡眠困扰。
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毒副作用薄荷脑、油对哺乳动物具有较强的麻痹作用,若过量服用会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薄荷粥
功效:清新怡神,疏风散热,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做法:鲜薄荷30克或干品15克,清水1升,用中火煎成约0。5升,冷却后捞出薄荷留汁。用150克梗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汤及少许冰糖,煮沸即可。
薄荷汤
功效:解毒败火。
做法:将薄荷叶清洗干净,切碎,用开水烫一下,放少许盐,香油。
薄荷凉茶
功效:饮用后通体舒坦,精力倍增。
做法:新鲜薄荷叶少许,清洗干净,沸水冲泡,放入适量白砂糖,自然冷却。日饮3-5杯。
薄荷豆腐
功效:可治疗伤风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
做法:豆腐2块,鲜薄荷50克,鲜葱3条,加2碗水煎,煎至水减半,即趁热食用。
鲜薄荷鲫鱼汤
功效:可治小儿久咳。
做法:活鲫鱼1条,剖洗干净,用水煮熟,加葱白1根,生姜1片,鲜薄荷20克,水沸即可放调味品和油盐,汤肉一起吃。每天吃1次,连吃3-5日。
薄荷冰
功效:将薄荷水放入冰箱冻成冰粒,咽喉痛或口干时取冰粒放于口中咀嚼,可收清凉利咽之效。
做法:用锅将4碗清水煮开,加入薄荷煮5分钟,放凉。
薄荷酒
做法:取薄荷油10克,米酒、黄酒各50毫升,将薄荷油与米酒、黄酒兑在一起,早晚空腹饮用。
薄荷茶
功效:清热利尿
做法:用薄荷叶泡茶喝,泡法同普通茶叶一样,饮用有清凉感。
薄荷鸡丝
功效:消火解暑。
做法:鸡胸脯肉150克,切成细丝,加蛋清、淀粉、精盐拌匀待用。薄荷梗150克洗净,切成同样的段。锅中油烧至5成热,将拌好的鸡丝倒入过下油。另起锅,加底油,下葱姜末,加料酒、薄荷梗、鸡丝、盐、味精略炒,淋上花椒油即可。
薄荷糕
功效:清凉,疏风散热,清咽利喉。
做法:取糯米、绿豆各500克,薄荷15克,白糖25克,桂花少许。先将绿豆煮至烂熟,再加入白糖、桂花和切碎的薄荷叶做成馅备用。把糯米焖熟,放入盒内晾凉,然后用糯米饭包豆沙馅,用木槌压扁即成。
1、薄荷芳香辟秽,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痧胀腹痛吐泻等症,常配藿香、佩兰、白扁豆等同用。用法用量:煎服,3-6克;宜后下。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2、薄荷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本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多配合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用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 ,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蚕、荆芥、防风等同用。
2、薄荷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头痛、发热、微恶风寒者,常配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等同用,如银翘散。
3、薄荷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蝉蜕、荆芥、牛蒡子、紫草等,如透疹汤;治疗风疹瘙痒,可与苦参、白鲜皮、防风等同用,取其祛风透疹止痒之效。
4、薄荷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本品兼入肝经,能疏肝解郁,常配合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
肉苁蓉的功效与作用:
肉苁蓉又叫大芸(淡大芸)、寸芸、苁蓉(甜苁蓉、淡苁蓉)、地精、查干告亚,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中药肉苁蓉的功效与作用。用于肾虚阳痿,柏子仁等药同用。
肉苁蓉又称地精,是当前世界上频临灭绝的物种,药用价值极高,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是中国所发现的60多种补益中药中品位最高的药物,含有大量氨基酸、胱氨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珍稀营养滋补成份,对男性肾、睾丸、阴茎、海绵体等性器官都有极大的补益效果,对阳痿、早泄更是立竿见影,应验如神。
肉苁蓉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结晶性的中性物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成分。中药肉苁蓉的功效与作用。能补肾阳、益精血,能抑制[阳虚"症状的出现,防止体重减轻。可有效地预防、治疗男子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及女子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疾病。
肉苁蓉的食用方法:
1、肉苁蓉治老年性多尿症:肉苁蓉30克,粳米30克。共煮粥,食服,每日1次,连服1周。
2、肉苁蓉治消渴易饥: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各等份。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粒,用淡盐汤送下,每日3次。
3、肉苁蓉治肾阳虚闭经:肉苁蓉、附子、茯苓、白术、桃仁、白芍各15克,干姜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4、肉苁蓉治肾虚不孕:肉苁蓉30克,鹿茸18克,原蚕蛾4。5克,山药30克。炼蜜为丸,每服10克,每日2次。
5、肉苁蓉治虚劳早衰:肉苁蓉30克,精羊肉30克,粳米50克。煮粥常食,有补虚延年之功。
6、肉苁蓉治男子肾虚精亏,阳痿尿频:肉苁蓉240克,熟地180克,五味子120克,菟丝子60克。研为细末,酒煮山药糊为丸。每次9克,每日2次。久服能温肾壮阳,固摄小便。
7、肉苁蓉治肝肾不足,筋骨痿弱,腰膝冷痛:肉苁蓉、杜仲、菟丝子、锁阳各25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每日2次。
8、便秘:肉苁蓉30克。水煎服,每日 1剂。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津伤之便秘。亦可用肉苁蓉10克,决明子10克,蜂蜜适量,开水冲泡,当茶饮用。或用肉苁蓉、黑芝麻各90克,火麻仁45克,当归60克。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每日2次。
肉苁蓉用药禁忌:
相火偏旺、胃弱便溏、实热便结者禁服。忌铜、铁。火盛便闭、心虚气胀,皆禁用。泄泻禁用,肾中有热,强阳易兴而精不固者忌之。
肉苁蓉粥
功效:本方以肉苁蓉、鹿角胶及羊肉补肾阳、益精血。用于肾虚、精血不足,阳痿泄精、早泄,妇女宫寒不孕,腰膝酸痛。
材料:肉苁蓉30克,鹿角胶5克,羊肉100克,粳米150克。
做法:肉苁蓉煎水取汁,羊肉切小块,与米同煮粥,临熟时下鹿角胶煮至粥熟。
来源<圣惠方>。
苁蓉麻子仁膏
功效:本方以苁蓉、火麻仁润肠通便,沉香行气除胀,蜂蜜有润肠之功。用于津枯肠燥,便秘腹胀。
材料:肉苁蓉15克,火麻仁30克,沉香6克。
做法:苁蓉、火麻仁煎水,沉香后下,一同煎取浓汁,加入约等量的炼蜜,搅匀,煎沸收膏。每次食1~2匙。
来源:<金匮翼>(原方为丸)。
肉苁蓉炖羊肉
功效:男性体虚造成肾亏、阳痿、妇女气血循环不好,冬天手脚冰冷,子宫寒不孕,贫血、气血不足、频尿等,长期服用可改善体质,容易火气大的人及孕妇慎服用。此两物相加,比较适合中年人,年轻人以及老年人慎重服用。
材料:当归2钱,肉苁蓉3钱,淮山5钱,核桃3钱,黑枣6颗,羊肉半斤,姜3斤,米酒少许。
做法:先将羊肉川烫去其羊骚味,将所有药材放入锅中,羊肉放于药材上方,加入少许米酒,水量淹盖过羊肉,待大火滚后,关小火熬煮40分钟,即可享用。
肉苁蓉茶
功效:补肾益精,润燥滑肠;男子阳痿、遗精;女子不孕、阴冷;腰膝冷痛;血崩;带下;血枯便秘;遗尿。
原料:肉苁蓉5g、红茶3g。
用法:用肉苁蓉的煎煮液25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传统药茶方。
肉苁蓉炖羊肾
功效:功能补肾助阳,益精润肠。用治肾虚劳损,阳痿,腰膝酸软,耳聋,夜尿频多和阳气虚弱所致大便秘结。
材料:羊肾1对,肉苁蓉30克。
做法:将羊肾剖开,挖去白色筋膜和躁腺,清洗干净;肉苁蓉洗净,切片。将羊肾与肉苁蓉一并放在砂锅内,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炖煮20-30分钟,以羊肾熟烂为度。捞去肉苁蓉片,酌加适量胡椒末、味精和精盐。当菜或点心食用。
肉苁蓉海参炖瘦肉
功效:本汤是补肾精养阴血润肠燥之滋补润燥佳品。汤中肉苁蓉性味甘咸温含有微量生物碱和结晶性中性物质,功能补肾壮阳、润肠通便,<本草汇言>谓它是养命门滋肾气,补精血之药也。补肾益精,养血润肠。精血亏损,或病后、产后阴血不足,症见羸弱便秘,或消渴,亦可用于肾虚阳痿。
材料:猪瘦肉90克,肉苁蓉90克,海参60克,枸杞子30克。
做法:
1、肉苁蓉洗净,浸软;海参浸发,洗净,切丝;枸杞子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
2、把猪瘦肉、肉苁蓉、海参、枸杞子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水炖3-4小时,加入盐、味精调味供用。
肉苁蓉锁阳鸡肉汤
功效:补肾壮阳,润燥通便。
材料:鸡肉250克,肉苁蓉30克,生姜4片,枣2个。
做法:
1、先选鲜嫩小母鸡(鸡项)苁蓉、锁阳、生姜洗净。红枣去核,洗净。锁阳30克。肉,洗净,切块。肉
2、然后将把全部主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3小时,调味供用。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柴胡有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举阳气的功效,柴胡是清虚热中药,用于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胸肋胀痛、寒热往来、疟疾、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1、柴胡治肝郁气滞、脾胃湿热、便结府实型胰腺炎:柴胡15g,黄芩、胡连、木香、延胡索各10g,杭芍15g,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2剂。(<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外科急腹症>清胰汤i号)
2、柴胡治劳黄,
3、柴胡治口糜生疮:柴胡(去苗)、地骨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细细含咽之。(<圣济总录>柴胡汤)
4、柴胡治疟疾,寒多热少,腹胀:柴胡、半夏、厚朴、陈皮各二钱。水二碗,煎八分。中药柴胡的功效与作用。不拘时候服。(<本草汇言>)
5、柴胡治舌本强,两边痛:柴胡(去苗)、升麻各一两,栀子仁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熟水调下,日三。(<圣济总录>柴胡散)
6、柴胡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生箭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煎服。(<衷中参西录>升陷汤)
7、柴胡治眼暴赤肿痛:柴胡、苍术、甘草等分。上为末。白水煎;如头痛壮热,则用生姜、葱煎(服)。(<朱氏集验方>柴胡散)
8、柴胡治积热下痢不止:柴胡、黄芩各四钱。水煎服。(<圣惠方>)
9、柴胡治肾虚牙齿龂肿,膈上热:柴胡(去苗)一两,枳壳(去瓤,麸炒)、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烟尽)各三分,黄连(去须)半两。上四味,粗捣筛。每用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分二服。(<圣济总录>柴胡汤)
10、柴胡治肺疟,烦热呕逆:知母一两,柴胡二两(去苗),人参一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一两(去心),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11、柴胡治妊妇寒热头痛,不欲食,胁下痛,呕逆痰气;及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并经水适来适断;病后劳复,余热不解:柴胡一两,黄芩、人参、甘草 (炙)各一分半。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类证活人书>黄龙汤)
12、柴胡治眼赤痛微肿,眦赤烂多:柴胡(去苗)、蕤仁 (去皮,研)、黄连(去须)、升麻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滤去滓,微热淋洗,如冷再暖,洗三两遍。(<圣济总录>柴胡洗眼汤)
13、柴胡治黄疸:柴胡一两(去苗),甘草一分。上都细锉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绞去滓。任意时时服,一日尽。(<孙尚药方>)
13、柴胡治大人小儿口疮:柴胡、吴茱萸各等分。上为细末。每用一钱,好酒调敷脚心。(<普济方>)
14、柴胡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痎疟初起:柴胡一二三钱,防风一钱,陈皮一钱半,芍药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八分。热服。(<景岳全书>正柴胡饮)
15、柴胡治伤寒初觉发热,头疼脚痛:柴胡(去苗)半两,黄芩(去黑心)、荆芥穗各一分。上三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入生地汁一合,白蜜半匙,更煎三五沸,热服。(<圣济总录>解毒汤)
16、柴胡伤寒壮热,头痛体疼,口干烦渴:石膏、黄芩、甘草、赤芍药、葛根各一两,麻黄(去节)、柴胡(去苗)各半两。上捣罗为散。三岁小儿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葱白三寸,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滤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汗出为效。量儿大小加减。(<局方>柴胡散)
17、柴胡治耳聋不闻雷声:柴胡一两,香附一两,川芎五钱。为末。早晚开水冲服三钱。(<医林改错>通气散)
18、柴胡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嗽: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小柴胡汤)
19、柴胡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柴胡二钱,川芎、枳壳 (麸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钱半。水一钟半,煎八分。食前服。(<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20、柴胡治伤寒日数过多,心中气闷,或发疼痛,狂言不定,烦躁不得睡,大小便不通:柴胡(去苗)一两,大黄一两,朴硝一两,甘草半两,枳壳一两(去穰)。上五味为末。每服三大钱,水三盏,煎至六分。温服,一日只二服,不可多服。候大小便通,即自然汗出。(<博济方>柴胡散)
21、柴胡治肝黄,面色青,四肢拘急,口舌干燥,言语蹇涩,爪甲青色:柴胡一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决明子半两,车前子半两,羚羊角屑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柴胡散)。
柴胡的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煎服,3--9g
禁忌: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柴胡。
柴胡散
主治:妊娠心烦,头目昏重,心胸烦闷,不思饮食或呕吐。
组成:柴胡45克 ,赤茯苓、 麦门冬各30克、 枇杷叶(去毛) 、人参 、橘红 、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40毫升,去滓温服。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
柴胡散2
主治:瘴疟十四日外,寒热不已,不潮时脉弦数者。
组成:柴胡10克(去芦)、 半夏4。5克(汤泡) 、桂心4。5克(去皮)、 白芍4。5克(炒) 、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锉碎。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来源:<瘴疟指南>卷下。
柴胡散3
主治:劳黄。证见四肢无力,骨节烦疼,或时吐逆,不能不食,鼻中干燥,身热疼闷,渐觉羸瘦,寒热不定。
组成:柴胡30克(去苗) 、茵陈15克 、犀角屑15克 、麦门冬30克(去心)、 鳖甲60克(涂醋,炙微煮,去裙襕)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柴胡散4
主治:伤寒百合病,羸瘦,不食少力。
组成:柴胡(去苗)1两,白茯苓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瓢,焙)1两,知母1两,桔梗(去芦头)1两,黄耆(锉)1两,百合2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三。
柴胡散5
主治:妇人骨蒸劳热、咳嗽,胸膈痰壅,腹胁妨闷,不欲饮食。
组成:柴胡30克(去苗) 、半夏15克(汤洗七遍去滑)、 川大黄22克(锉碎,微炒) 、枳壳22克(麸炒微黄,去瓤) 、百合22克 、桑根白皮30克(锉) 、麦门冬60克(去心) 、赤茯苓30克 、秦艽22克(去苗) 、紫菀22克(洗,去苗、土) 、黄芩22克 、赤芍药22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鳖甲6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知母22克、 木通22克(锉)。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
柴胡散6
主治:妊娠心烦,头昏躁闷,不思饮食,或时呕吐。
组成:柴胡1两半(去苗),赤茯苓1两,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半两(去芦头),枇杷叶半两(拭去毛,炙微黄),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
来源:<圣惠>卷七十四。
柴胡散7
主治:伤寒后肺萎劳嗽,连连不绝,四肢烦热,两颊色赤,饮食全少。
组成:柴胡3分(去苗),桔梗3分(去芦头),紫菀3分(洗,去苗土),知母3分,贝母3分(煨令微黄),诃黎勒皮3分,乌梅肉半两(微炒),百合3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下地黄汁半合,搅匀,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四。
柴胡散8
主治:时气5日,热毒不除,心神烦闷,大小肠秘涩,或时头痛。
组成:柴胡(去苗)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栀子仁1两,黄芩1两,石膏1两,大青1两,川芒消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五。
柴胡散9
主治:大肠实热,气壅不通,心腹胀满,发歇寒热。
组成:柴胡1两(去苗),赤芍药1两,枳实3分(麸炒微黄),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黄芩3分,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槟榔1两,汉防己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来源:<圣惠>卷六。
柴胡散10
方剂主治:眼目暴赤肿痛。
药物组成:柴胡、苍术、甘草各等分。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水煎服;如头痛、壮热,则用生姜、葱煎。
处方来源:<朱氏集验方>卷九。
柴胡散11
主治:肝脏风热,眼中生疮肿痛。
组成:柴胡(去苗)1两,川升麻1两,黄芩1两,黄连(去须)1两,栀子仁1两,车前子1两,决明子1两,防风(去芦头)1两,羚羊角屑1两,马牙消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玄参1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来源:<圣惠>卷三十二。
柴胡散12
主治:小儿寒热往来,面色萎黄。
组成:柴胡半两(去苗),石膏1两,川大黄1分(锉碎,微炒),麻黄1分(去根节),秦艽1分(去苗),常山1分。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次。
来源:<圣惠>卷八十四。
桂枝柴胡汤
主治:寒疟。寒伤少阳,寒多热少者。
组成:桂枝, 柴胡。
用法:水煎服。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
功效: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组成: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栝楼根12克 黄芩9克 牡蛎6克(熬) 甘草6克(炙)
用法: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温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来源:<伤寒论>。
柴胡饮子1
主治:大便闭,有寒热,元气弱者。
组成:柴胡 黄芩 广皮 半夏 甘草 人参 大黄
用法:水煎服。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柴胡饮子2
主治:伤寒发汗不解;或中外诸邪热,口干烦渴;或下后热未除,汗后劳复;或骨蒸肺痿喘嗽,妇人余疾,产后经病。
组成: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大黄 当归 芍药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温服。日三服。
来源:<宣明论方>卷四。
柴胡饮子3
方剂主治:岚瘴。
药物组成:柴胡、常山、青蒿、甘草、秦艽、人参、茯苓、枳壳(炒)、半夏(汤浸7次)各等分。
制备方法:焙干,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水1盏半,加乌梅3枚,生姜5片,煎取1盏,去滓,食后温服,逐日1服。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一九九。
柴胡膏
主治:五劳七伤,肢体烦倦,日渐消瘦,行步稍难,饮食不进。
组成:柴胡半两(去芦),红芍药1两1分,蒺藜根1两1分,青橘皮半两,川附子(炮)半两,吴茱萸半两,陈橘皮半两,青木香1分,乌鸡1只(净,去骨皮毛肠肚,唯择肉)。
制备方法:上为末。入乌鸡肉内再杵成膏,于瓷器内收贮。
用法用量:每用膏1匙头,食前用盐酒1盏调服。常令患人有酒容,只服2日,便见效验。
出处<博济>卷一。
柴胡黄连膏
功效主治:盗汗,潮热往来。
处方:柴胡(去苗)、胡黄连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和膏为丸,如鸡头子大。
来源:<卫生总微>卷十五
柴胡泻肝汤
方剂主治:郁怒伤肝,胁助痛在左者。
药物组成:柴胡1钱2分,甘草5分,青皮(炒)1钱,黄连(炒)8分,山栀(炒)8分,当归(酒制)1钱2分,芍药1钱,龙胆草1钱。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处方来源:<便览>卷一。
柴胡二连丸
方剂主治:小儿痘后,因肝经实火而致寅、卯、申、酉时热甚,或兼搐。
药物组成:柴胡、宣黄连、胡黄连。
制备方法:上药各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以白汤送下。
处方来源:<保婴撮要>卷十九。
柴胡降脂粥
功效:适用于两胁胀满、情志不畅、烦躁易怒的患者。
材料:柴胡8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粳米20克。
做法:加水量煎至糜烂,每日1次。
加减柴胡汤1
主治:伤寒少阳证,胁痛痞硬,脉弦数者。
组成:柴胡8分,黄芩钱半,枳壳钱半(炒),牡蛎3钱,半夏1钱半(制),甘草5分,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三。
加减柴胡汤2
主治:实热凑上,心腹作痛,发热不止。
组成:柴胡1两,黄芩7钱半,半夏7钱半,枳壳1两,赤芍1两,山栀子(去壳)4两(半生半炒)。
用法:上锉1剂。加生姜3片,水煎服。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
柴胡青叶粥
功效:清泻肝火。
材料:大青叶15克,柴胡15克,粳米30克。
做法:先把大青叶、柴胡加水1500毫升,煎至约1000毫升时,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入白糖调味。
用法:早晚分食,每日1剂,可连服数日。
柴胡茶
功效:疏肝、升阳,和解表里;解热,镇静,镇痛,降压。
主治:少阳症寒热往来(即恶寒、发热交替出现)、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材料:柴胡10g、绿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传统药茶方。
柴胡煎
功效主治:小儿脑热肺壅,鼻干无涕,喘息不得。
处方: 柴胡(去苗)1两半,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1两半,甘草(炙)1两半,木通(锉)1两半,紫菀(去苗土)1两半,五味子1两半,大青干1两半,百合1两半,款冬花3分,蓝叶3分,人参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大黄(锉,炒)半两,酥1斤,蜜(炼熟,去白沫)1升。
制法:除酥、蜜外,上锉细。水7升,慢火煎至3升,去滓入酥、蜜,同熬成煎,瓷器盛。
用法用量: 5-6岁儿每服1钱匕,食后温熟水调下,日3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
柴胡煎2
功效主治:小儿频惊,壮热欲作痫。
处方:柴胡(去苗)3分,升麻3分,栀子仁3分,芍药3分,钓藤1分,凝水石(研)1两,黄芩(去黑心)1两,知母(切,焙)1两,生葛汁1合,甘草(炙)1分,蜜2合,淡竹叶(细锉)3握,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别研)半两。
制法:上10味为粗末。以水3升,入银石铫内,文武火煎至1升,绵滤去滓,再入锅内,下蜜并葛汁、杏仁等,煎如饧,以瓷器盛。
用法用量:百日儿每服如绿豆大,1岁儿如杏仁大,温浆水化破服,每日3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柴胡煎3
功效主治:热毒痈肿,血不散,初觉憎寒干渴,四肢烦闷。
处方:柴胡(去苗)1两,知母(焙)1两,木通1两半,淡竹叶100片,瞿麦穗1两,连翘1两,防己2两,大黄(生)2两(细锉),生麦门冬汁3合(汤成下),生藕汁3合(汤成下),甜消4两(汤成下)。
制法:先将8味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半,去滓,下甜消令散,次入麦门冬、藕汁等,共分为8服,空腹2服。以溏利为度,余药食后缓缓服之。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柴胡汤
主治:口糜生疮。
组成:柴胡(去苗) 地骨皮各30克
用法:上二味,粗捣筛。每服9克,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去滓,取少许含咽之。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柴胡汤2
主治:气分有热发斑者。
组成:柴胡9克 黄芩6克 半夏(姜炒)6克 人参3克 紫草6克 黄连6克 茯苓6克 甘草6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水煎服。
来源:<寿世保元>卷四。
柴胡茯苓汤
主治: 腹胀瘦病,不下食。
组成: 柴胡1钱2分,茯苓1钱2分,枳实(炙)6分,白术6分,人参6分,麦门冬(去心)6分,生姜(合皮,切)6分。
制备方法: 上切。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1升八合,绞去滓,分温2服。服别相去7-8里,吃1服。
出处: <普济方>卷二三三。
柴胡丸1
主治:妇人血风劳气,头目昏眩,胸背拘急,四肢酸痛,心躁烦热,气满腹胀,腰膝无力,经候不调。
组成:柴胡(去苗) 黄连(去须) 知母(焙) 赤芍药 龙胆 黄芩(去黑心) 地骨皮 麦门冬(去心,掐) 茯神(去木) 甘草(炙)各30克 槟榔(锉)22克。
用法:上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 温酒下,不拘时。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
柴胡丸2
方剂主治:时气余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能食饮。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1两,桔梗(去芦头)1两,子芩1两,赤芍药1两,黄耆(锉)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鳖甲(涂醋炙微黄,去裙襕)1两,人参(去芦头)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备方法: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六。
柴胡饮1
主治:小儿骨蒸疳气,五心烦热,日哺转甚,口干无味,渴多身瘦,胸满痰多,小便黄色,食减神昏。
组成:北柴胡(去芦,净洗) 人参(去芦) 当归(酒洗) 黄芩 赤芍药 甘草(炙)各30克 大黄(生用) 桔梗(去芦,锉,炒) 北五味(去梗) 半夏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乌梅1个,生姜2片,煎至100毫升,不拘时温服。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三。
柴胡饮2
功效:清热疏肝,化痰散结。
主治:小儿无辜疳。其证颈项生疮,或项内有核如弹,按之转动,软而不疼者。
组成:赤芍药 柴胡 黄连 半夏(姜制) 桔梗 夏枯草 龙胆草 浙贝母 黄芩 甘草(生)
用法:引用灯心,水煎服。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二。
柴胡饮3
方剂主治:消渴,上焦虚热,心中烦躁。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3分,葛根(锉)3分,芦根(锉)3分,地骨皮3分,百合(干者)3分,桑根白皮(锉)3分,知母(切,焙)3分,萎蕤3分,贝母(去心,炒),茅根(锉),犀角(镑),甘草(炙,锉),木通(锉)半两。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4钱匕,水1盏,加生地黄半分,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柴胡饮4
方剂主治:伤寒柔痉,四肢逆冷,汗不止,腹中痛,筋脉急。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槟榔(煨,锉)半两,五味子(炒)半两,桂(去粗皮)1分,高良姜1分,羌活(去芦头)1分。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柴胡知母汤
主治:热疟及瘅疟。
组成:柴胡1钱半,知母1钱半,苍术1钱,黄芩1钱,干葛1钱,陈皮1钱,半夏1钱,川芎1钱,甘草(炙)7分。
用法用量:上锉作1帖。加生姜3片,乌梅2个,水煎,清晨服,午前又1服。
加减:久疟,加人参、当归。
出处:<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七引节斋方。
山药的功效与作用:
山药即薯蓣,别名怀山药 、淮山药 、土薯、山薯、山芋、玉延。有补脾;养肺;固肾;益精的功效。中药山药的功效与作用。主治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喘;消渴;遗精;带下;肾虚尿频;外用治痈肿;瘰疬。
山药滋肾益精:山药含有多种营养素,有强健机体,滋肾益精的作用。大凡肾亏遗精,妇女白带多、小便频数等症,皆可服之。
山药益肺止咳:山药含有皂甙、黏液质,有润滑,滋润的作用,故可益肺气,养肺阴,治疗肺虚痰嗽久咳之症。
山药健脾益胃、助消化: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临床上常与胃肠饮同用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等病症。中药山药的功效与作用。
山药延年益寿: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山药降低血糖:山药含有粘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的食疗佳品。
山药抗肝昏迷:近年研究发现山药具有镇静作用,可来抗肝昏迷。
山药的食用方法:
山药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25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山药养阴能助湿,所以湿盛中满、或有积滞、有实邪者不宜。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食用山药一般无明显禁忌症,但因其有收敛作用,所以患感冒、大便燥结者及肠胃积滞者忌用。
山药与猪肝。山药富维生素c,猪肝中含铜、铁、锌等金属微量元素,维生素c遇金属离子,则加速氧化而破坏,降低了营养价值,故食猪肝后,不宜食山药。
山药与黄瓜、南瓜、胡萝卜、笋瓜。黄瓜、南瓜、胡萝卜、笋瓜中皆含维生素c分解酶,若山药同食,维生素c则被分解破坏。
山药与海味。一般海味(包括鱼虾藻类)除含钙、铁、磷、碘等矿物质外,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山楂、石榴等水果,都含有鞣酸,若混合食用会化合成鞣酸蛋白,这种物质有收敛作用,会形成便秘,增加肠内毒物的吸收,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山药切片后需立即浸泡在盐水中,以防止氧化发黑;新鲜山药切开时会有黏液,极易滑刀伤手,可以先用清水加少许醋洗,这样可减少黏液。
山药质地细腻,味道香甜,不过,山药皮中所含的皂角素或黏液里含的植物碱,容易导致皮肤过敏,所以最好用削皮的方式,并且削完山药的手不要乱碰,马上多洗几遍手,要不然就会抓哪儿哪儿痒;处理山药时应避免直接接触。
好的山药外皮无伤,带黏液,断层雪白,黏液多,水分少。皮可鲜炒,或晒干煎汤、煮粥。去皮食用,以免产生麻、刺等异常口感。
山药不要生吃,因为生的山药里有一定的毒素。山药也不可与碱性药物同服。
山药益气养血暖手脚。手脚发凉常对女性[情有独钟"。中医认为,手脚冰凉与体质虚弱有密切关系,而山药乌鸡汤和龙眼山药羹均具有很好的补中、益气、养血作用,特别适合手脚发凉症患者。
山药防止[老胃病"复发。在[老胃病"病人中,有相当多属于溃疡病,而秋季是溃疡病容易发生或复发的季节。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山药中所含尿囊素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可用鲜山药制成山药扁豆糕、或小米山药糕,蒸熟后食用。
山药为秋冬进补打基础。秋冬进补前吃点山药,更有利于补品的吸收。山药为补中益气药,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进补前食用。将山药、大枣20克、米(粳米、糯米各一半)熬成粥,就是很好的选择。
山药防治腹泻好帮手。每年8-12月是小儿腹泻的多发季节,用山药粉治疗腹泻,比较容易被接受。具体做法为:将山药研细磨粉与米粉按1∶2的比例给患儿混合服用,每天喂食2-3次即可。
山药补益中气防感冒。山药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因此,多汗、反复感冒的气虚患者在秋季应该适度增加山药的摄入量。可以把山药炒食、蒸食、拔丝,也可以与大米、小米、大枣一起煮粥食用。
上一篇:全蝎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下一篇:中药杏仁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