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 中药学职称考试 |

【www.guakaob.com--中药学职称考试】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
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第一篇

【中文名】秦艽(《本经》)

【类 别】根类

【异名】秦胶(《本草经集注》),秦纠(《唐本草》),秦爪(《四声本草》),左秦艽(《张聿青医案》),大艽、左宁根(《青海药材》),左扭(《河北药材》)。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大叶龙胆、粗茎龙胆或西藏龙胆的根。

【植物形态】①大叶龙胆,又名:大叶秦艽。

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强直。茎直立或斜上,圆柱形,光滑无毛,基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叶。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在茎基部者较大,长达30厘米,宽3~4厘米,先端尖,全缘,叶脉3~5条;茎生叶3~4对,稍小,对生,基部连合。花生于上部叶腋,成轮状丛生,萼膜质,长约6毫米,先端有3~5个不等长的短齿;花冠筒状,深蓝紫色,长约2厘米,先端5裂,裂片卵圆形,先端急尖,裂片间有5褶状副冠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长圆状,无柄,花柱甚短,柱头2裂。蒴果长圆形。种子椭圆形,褐色,有光泽。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草地及湿坡上。分布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及四川等地。

②粗茎龙胆,又名:粗茎秦艽。

多年生草本。与上种相似,但根较粗长;茎顶端的叶卵形或狭卵形,与茎中部的叶大小相似;花萼无齿,一侧开裂,佛焰苞状;花较密集,花冠裂片先端微尖。

分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③西藏龙胆

多年生草本。外形与上二种相似,茎顶端的叶近卵形,与茎中部的叶大小几相等;花萼具5~6个短齿,一侧开裂;花冠黄色。果实无柄。

分布西藏、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春、秋采挖,挖取后,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或堆晒至颜色成红黄色或灰黄色时,再摊开晒干。

【药材】①鸡腿艽

为植物大叶龙胆的干燥根。略呈圆锥形,上粗下细,长10~20厘米,上部直径1.5~4厘米。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根头部由一个单生或数个合生而成,顶端残存茎基部并附有黄色纤雌状残叶,中部多具螺旋状扭曲的皱纹及须根痕,下部或有分枝。质松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显油性,外层黄白色或棕黄色,中心木质部黄色。气特殊,味苦而涩。以粗大、肉厚、色棕黄者为佳。

主产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

②罗卜艽

为植物粗茎龙胆或西藏龙胆的干燥根。形如鸡腿艽而较长,微扭曲。

主产四川、云南、西藏。

商品秦艽,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麻花艽和小秦艽。麻花艽主要为龙胆科植物麻花艽的根,较粗大,常

数个交错缠绕,呈辫子、状或扭曲呈麻花状;质轻而疏松,内部常有腐朽的空心。产四川、青海、甘肃等地。

小秦艽为达乌里龙胆、北方龙胆、狭翅龙胆、天山龙胆及管花龙胆等的根。形细长而小,多分歧;质稍疏松,脆而易断。产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青海、新疆等地。

【化学成分】大叶龙胆的根,分离出三种生物碱:龙胆宁碱、龙胆次碱及秦艽碱丙;还含有挥发油及糖类。

西藏龙胆的根含生物碱0.2%,其中有龙胆宁碱和欧龙胆碱。

天山龙胆的花和茎含生物碱0.22%,其中有龙胆宁碱、天山龙胆碱和龙胆黄碱。根含生物碱0.4%,其中有龙胆宁碱。

【药理作用】①抗炎作用

秦艽碱甲能减轻大鼠的甲醛性"关节炎",腹腔注射(90毫克/公斤)的效果与水杨酸钠200毫克/公斤相当。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亦有作用,如预先注射氯喹或秦艽中性乙醇浸剂、水杨酸钠、皮质酮都能减轻关节肿胀的程度,并加速其消退。秦艽碱甲与氯喹、皮质酮及秦艽中性乙醇浸剂相似,但较水杨酸略强。在抗炎作用原理方面,认为秦艽碱甲是通过兴奋肾上腺皮质而实现的,因切除肾上腺后,秦艽即无抗炎作用;同时也证明了它确能使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降低,而切除垂体后,即失去此种作用,故知其与促成质素尚有所不同,并不能直接兴奋肾上腺皮质。对用巴比妥..的大鼠,秦艽碱甲亦无降低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的作用,故知秦艽的抗炎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以激动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实现的。秦艽碱甲的双氢化物(侧链上无双键)无消炎作用,由此可见双键的存在是药理作用必要的一环。

秦艽碱甲对豚鼠的组织胺性休克及大鼠的蛋清性过敏性休克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它还能明显降低大鼠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秦艽碱甲小剂量对小鼠,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较大剂量则有中枢兴奋作用,最后导致麻痹而死亡。它本身无催眠作用,却能增强戊巴比妥的催眠-..作用。较小剂量能抑制狗肠瘘因灌注氯化低汞所引起的反射性肠液分泌,即抑制了狗的神经系统。

秦艽碱甲对大鼠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较短暂;对小鼠(热板法)亦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如与延胡索、草乌等并用,可使作用增强。

③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大叶龙胆的水及醇浸出液有降低..动物血压的作用。秦艽碱甲能降低豚鼠血压,对..犬、兔亦具降压作用,但持续较短,且使心率减慢;阿托品及切断迷走神经不能阻断此种作用。此碱对离体蛙心亦表现抑制作用,因此降压作用可能即系心脏抑制所致。

④对血糖的影响

给大鼠腹腔注射秦艽碱甲150~250毫克/公斤,半小时后即可使血糖显著增高,维持约3小时。对小鼠亦有同样作用。同时肝糖元有显著降低;切除肾上脓或用阻断肾上腺素的药物(双苄氯乙胺)后,即失去此种作用,故升高血糖作用可能是通过肾上腺素的释放所致。

⑤抗菌作用

秦艽(品种未详)乙醇浸液在体外对炭疽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肺炎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某些常见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毒性】秦艽碱甲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口服48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350毫克/公斤;静脉注射250~300毫克/公斤。4例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口服200毫克,每天3次,共4~13天,先后引起严重恶心、呕吐等;仅连服13日之1例,关节红肿、疼痛于第5日消失,余均无效,故认为此碱在初步临床应用中尚不够理想,且多副作用,尚待进一步改进。

【炮制】秦艽:拣去杂质,除去芦头,稍浸,润透切片,晒干。炒秦艽:取秦艽片入锅内,以文火炒至表面微有焦斑,取出放凉。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苦,平。"【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②《别录》:"辛,微温,无毒。"

【归经】入肝、胃、胆经。

①《汤液本草》:"手阳明经。"

②《本草蒙筌》:"入手太阳经。"

③《纲目》:"手、足阳明经,兼入肝、胆。"

【功用主治】祛风除湿,和血舒筋,清热利尿。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黄疸,便血,骨蒸潮热,小儿疳热,小便不利。

(1)祛风湿:用于全身性风湿痛,常配羌活、防风。

(2)退虚热:用于阴虚发热,常配鳖甲、地骨皮。

1、用于风湿痹痛、周身或关节拘挛,及手足不遂等。秦艽能祛风湿,舒筋络。风湿痹证无问新久、或偏寒偏热,均可配伍应用。本品性微寒,兼能清热,痹证见发热、关节红肿等热象者尤为适宜。一般偏热者,可配防已、知母、忍冬藤等;属寒者,配羌、独活、桂枝、附子等。对于中风手足不遂者,亦适用本品。

2、用于骨蒸潮热。本品清虚热,为治疗阴骨蒸潮热的常用药。可与青蒿、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如秦艽鳖甲散。此外,本品尚能利湿退黄。治疗湿热黄疸,可与茵陈、栀子等配伍。

①《本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②《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③《药性论》:"利大小便,瘥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

④《四声本草》:"疗酒黄,黄疸。"

⑤《日华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时气。"

⑥《珍珠囊》:"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毒。"

⑦《医学启源》:"治口噤,肠风泻血。《主治秘要》云,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足阳明下牙痛,以去本经风湿。"

⑧王好古:"泄热,益胆气。"

⑨《纲目》:"治胃热,虚劳发热。"

⑩《本草正》:"解温疫热毒,骨蒸发热,潮热烦渴及妇人胎热,小儿疳热瘦弱。"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宜忌】久痛虚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菖蒲为之使。"

②《药性论》:"畏牛乳。"

③《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④《本草汇言》:"凡病阴虚血燥,精竭髓衰之证,非配大剂滋养药不可。"

⑤《本草从新》:"大便滑者忌用。"

【选方】①治中风手足阳明经,口眼歪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药、人参各半两,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三钱。上细切。每服一两,水二盏,连须葱白三茎,长二寸,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后。服药毕,避风寒处卧,得微汗出则止。(《卫生宝鉴》秦艽升麻汤)

②治背痛连胸:秦艽一钱五分,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桑枝三钱(酒炒)。水煎服。(《医学心悟》秦艽天麻汤)

【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③治风中经络而痛:羌活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一钱,熟地三钱,秦艽、白芍(酒炒)、独活各一钱五分。(《不知医必要》秦艽汤)

④治黄:秦艽一大两。细锉,作两贴子,以上好酒一升,每贴半升,酒绞取汁,去滓。空腹分两服,或利便止。(《海上集验方》)

⑤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黄色,小便赤:秦艽五两,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一两服。(孙思邈)

⑥治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锉、炙)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圣济总录》秦艽汤)

⑦治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气粗,四肢困倦,夜有盗汗:柴胡、鳖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一两,秦艽、当归、知母各五钱。上六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青蒿五叶,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临卧,各一服。(《卫生宝鉴》秦艽鳖甲散)

⑧治消渴,除烦躁:秦艽二两(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⑨治小便艰难,胀满闷:秦艽一两(去苗)。以水一大盏,煎取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圣惠方》)

⑩治疮口不合:秦艽为末掺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发背疑似者:秦艽,牛乳煎,当得快利三、五行。(《海上集验方》)

⑿黄疸。用秦艽半两,浸酒半升中,空腹饮酒。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又方:秦艽三两,牛乳一升,煮成七合,作两次服下。

⑿暴泻、大渴、大饮。用秦艽二两、灸甘草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

⒀伤寒烦渴。用秦艽一两,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成,作两次服。

⒁急劳烦热(身体酸疼,骨蒸潮热)。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研细。每服三钱,开水调下。【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⒂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用秦艽、灸甘草各一两,每服一至二钱,水煎服。

⒃小便艰难。用秦艽一两,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次服。又方:秦艽、冬葵子,等分为末,每服一小匙,酒送下。

⒄胎动不安。用秦艽、灸甘草、炒鹿角胶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又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又方:秦艽、阿胶(炒)、艾叶,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⒅一切疮口不合。用秦艽研末敷上。

【临床应用】①治疗关节痛、头痛、牙痛等

取秦艽100克,或秦艽、白芷各50克,加入普鲁卡因1克,制成注射液100毫升,分装、灭菌备用。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曾应用2000多人次,对风寒引起的周身疼痛,以及多年风湿性腰腿痛均有止痛效果。

②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将秦艽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约含生药0.625克,每次2~5毫升,每日4~6次,肌肉注射。试治21例,经用药3~7天均获痊愈,无1例发生后遗症。

此外,以秦艽为主,结合辨证施治加用其他药物,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20例,获得较好疗效。

秦艽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第二篇

篇名:秦艽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作者:苏妃妃

专业年级:针灸推拿(20XX级)

学号:310XXXX032

邮箱:318XXXX20@qq.com

电话:132XXXX4416

关键词:秦艽;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概述:

秦艽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秦艽、麻花秦艽、小秦艽、粗茎秦艽的干燥根。主产于陕西、甘肃、内蒙古、四川等地。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载“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艽、秦纠。”;《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平。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生山谷”;《名医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金·张元素《珍珠囊》“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毒”;清·张山雷《本草正义》“则治胃热,泄内热,而黄疽酒毒,牙痛口疮,温疫热毒,及妇人怀胎蕴热,小儿痛热烦渴等证”。

其味苦、辛,性微寒,归胃、肝、胆经,具有祛风湿、舒筋络、退虚热、清湿热等功效,传统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中风手足不遂及骨蒸潮热、小儿疮积发热、湿热黄疽等病症。现代研究表明,秦艽具有抗炎、镇痛、镇静、解热及保肝等作用,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广泛用于风湿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肛肠疾病及皮肤病等的治疗。现根据相关历史文献,将近年来该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本品能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止痹痛。虽为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的通用药,但因其性微寒而兼清热、故对兼热者更宜。治风湿热痹之关节红肿热痛,常与忍冬藤、虎杖、黄柏等配用。共奏祛风湿除止痹之效;治风寒湿痹之肢节疼痛拘挛,常与川乌、羌活、川芎等祛风散寒止痛药配伍。靳皓文等[1]研究表明,甘肃秦艽提取物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及足肿胀、耳部红斑、尾部结节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甘肃秦艽提取物一方面直接抑制吞噬细胞产生释放前列腺素E2(PGE2),另一方面还可抑制环氧化酶2(COX2)活性从而降低炎症部位PGE2的合成释放。

2.镇静作用

秦艽碱甲小剂量对小鼠、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较大剂量则有中枢兴奋作用, 最后导致麻痹而死亡。其能增强戊巴比妥的催眠-麻醉作用。较小剂量注射给药,即能抑制狗肠瘘因灌注氯化亚汞所引起的反射性肠液分泌, 即抑制了狗的神经系统,这种抑制作用随剂量加大而增强。秦艽碱甲能提高大鼠(光热刺激法)的痛阈,但作用短暂;对小鼠(热板法)亦有镇痛作用,如与元胡索、草乌、天仙子等配伍,能使镇痛作用增强,作用时间延长;但与吗啡合用时,则无互相增强作用。

3.对心血管的作用(降血压)

秦艽碱甲能降低豚鼠血压,对麻醉犬、兔的降压作用短暂,且使心率减慢。静脉注射阿

托品或切断两侧迷走神经不能阻断其降压作用。秦艽碱甲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能减慢心率并伴有心舒张不全和心输出量减少。表明其降压作用是直接抑制心脏的结果,而与迷走神经无关。高兰月等[2]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秦苏水煎醇沉液2梦kg后,家兔血压下降,分别用阿托品、肾上腺素和氯化钙后再给秦芜,血压下降,心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减慢,其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4.保肝利胆

秦艽对肝损伤有一定对抗作用,龙胆苦苷能增加大鼠胆汁分泌,促进胆囊收缩。李艳秋等[3]通过各种造模方法,研究秦艽中龙胆苦昔对化学性及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龙胆苦昔可明显降低CC14肝损伤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含量,并且肝脏病理损害程度也有所减轻,对硫代乙胺(TAA)和D一氨基半乳糖(D-Gal)所致肝损伤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血清中ALT ,AST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减轻,还可降低豚鼠同种免疫性肝损伤引起的ALT,AST、乳酸脱氢酶( LDH)含量升高,防止肝细胞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

5.免疫抑制

龙启才等[4]研究表明秦艽醇提物可抑制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胸腺淋巴细胞增殖,且对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秦艽醇提物还可抑制COX1和COX2,且呈量效关系。从实验结果推测秦艽抗类风湿关节炎(RA)可能主要通过抑制体液免疫介导,部分是通过体液免疫机制。

6.升血糖

秦艽碱甲能使大鼠、小鼠的血糖显著升高,同时肝糖原有显著降低。该作用随剂量加大而增强。该作用在切除肾上腺或使用阻断肾上腺素的药物(双苄氯乙胺)后消失,表明其升高血糖作用可能是通过肾上腺素的释放所引起的。

7.抗甲型流感病毒感染

李福安等[5]研究表明,秦艽水提物和醇提物均可显著延长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存活天数和存活率,可明显抑制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病变。张传杰等[6]研究证实秦艽和黄茂混合提取液有明显的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膜稳定作用增强抵抗能力;直接的抗病毒物质诱导干扰素合成,增强NK细胞活性,从而杀灭部分病毒,减轻对心肌细胞的损害。

8.抗肿瘤作用

汪海英等[7]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秦艽总昔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汪海英等[8]研究认为秦艽总昔对淋巴癌细胞U937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章漳等[9]研究表明长梗秦艽酮能够显著抑制人肝癌BEL-7402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原位胰腺癌BXPC-3细胞和人胰腺导管上皮癌PANC-1细胞4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对肝癌BEL-7402细胞最敏感。长梗秦艽酮作用于BEL-7402细胞后能够引起S期细胞周期阻滞,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l/2磷酸化,上调肿瘤抑制基因p53的mRNA表达水平,抑制乙酞肝素酶的mRNA表达。长梗秦艽酮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ERKl /2信号通路及上调p53基因从而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抑制乙酞肝素酶的表达有关。

9.抗过敏作用

秦艽碱甲能明显减轻组胺喷雾引起的豚鼠哮喘,且能对抗组胺等引起的离体豚鼠回肠平滑肌起收缩作用。腹腔给药能明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秦艽碱甲对于兔蛋清性过敏性休克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10.抑菌作用

秦艽乙醇浸液在体外对炭疽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肺炎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常见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临床应用:

1.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蒯彤等[10]用加味大秦芜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虚痹)组与西药节星青霉素及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对照,研究表明加味大秦芜汤在降低红细胞沉降率及抗链球菌溶血素“O”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秦艽是许多祛风湿方剂(独活寄生汤、大秦艽汤)的重要生药之一,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用秦艽100g或秦艽、白芷各50g加入普鲁卡因后制成100只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m1,曾用于2000多人次。对风寒引起的周身疼痛,多年风湿性腰腿痛均有止痛效果。秦艽总生物碱制成注射液,每支2m1含总碱(以秦艽碱甲计)100mg,肌肉注射,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显著的镇痛、消肿、退热和恢复关节功能作用。

2.治疗中风不遂

本品既能袪风邪,舒筋络,又善“活血荣筋”,可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四肢拘急,舌强不语等,单用大量水煎服即能奏效。若与升麻、葛根、防风、芍药等配伍,可治中风口眼喎斜,言语不利,恶风恶寒者,如秦艽升麻汤(《卫生宝鉴》);与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同用,可治血虚中风者,如秦艽汤(《不知医必要》)。

3.治疗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本品能退虚热,除骨蒸,亦为治虚热要药。治骨蒸日晡潮热,常与青蒿、地骨皮、知母等同用,如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若与人参、鳖甲、柴胡等配伍,可治肺痿骨蒸劳嗽,如秦艽扶羸汤(《杨氏家藏方》);治小儿疳积发热,多与薄荷、炙甘草相伍,如秦艽散(《小儿药证直诀》)。

4.治疗湿热黄疸

《金匾要略》记载“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说明通利小便是治疗黄疽病的一种重要方法。而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内达于下焦,能通利二便,通诸腑,引导湿热,从二便出,亦能使湿热从表而出,实为治疗黄疽要药。常与茵陈篙、桅子、猪荃等药配用。亦可单用,如《本草纲目》即单用治黄疽。

5.治疗皮肤病

王微[11]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之秦艽丸为主加减配伍治疗湿疹等湿热内蕴型征候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侯新安[12]利用秦艽抗过敏、抗组织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特性配伍其他祛风类药治疗痰痒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李丰[13]运用异功散合秦艽丸治疗了14例异位性皮炎的患儿,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6.治疗肩周炎

用以60°粮食白酒浸制秦艽、木瓜、乌头等药材制成的家传秦艽木瓜酒治疗肩周炎73例,经80天,痊愈52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41%。

7.治疗疮痈、胎动不安

如《圣济总录》秦艽涂敷方以秦艽单用外敷治疗痈疽久不愈合。《妇人大全良方》以秦艽配伍阿胶、艾叶等治疗胎动不安。

8.治疗脑出血后遗症

李安琼[14]使用首乌秦艽汤治疗脑出血后遗症有确切疗效。张守林等[15]采用大秦艽汤和针刺治疗脑血管出血性后遗症有很好的疗效。

9.治疗面神经炎

吴绍雄等[16]采用自拟端客方全蝎(酒洗)6g、白附子10g、僵蚕10 g、防风6g、秦艽10 g、赤芍10g等治疗面神经炎患者31例,治愈率和显效率均较高,治愈时间也较短。向永国等[17]采用防风汤配合甲钻胺片治疗肢体麻木症患者50例,疗效肯定。

10.治疗前列腺痛

江立军等[18]以疏肝理气熄风止痛中药汤剂(由白芍、当归、柴胡、香附、乌药、秦艽、徐长卿、乌梢蛇、蛤蚜、炙甘草等组成)对照盐酸特拉哩嗦治疗前列腺痛,研究表明疏肝理气药配伍秦艽等祛风止痛药法治疗前列腺痛疗效显著。

11.治疗流行性脑脊髓炎

秦艽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0.625g),肌肉注射,每次2~5ml。治疗21例,用药3~7天治愈。无一例发生后遗症,疗程中未发现副作用。

12.治疗小儿传染性肝炎

以秦艽为主,结合辩证施治加用其他药物,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13.治疗妇科疾病

李彩荣等[19]运用秦艽鳖甲散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52例,疗效肯定。 14.预防牙拔除并发症

秦艽、防己各等份研末,术前半小时服0.6g,术后每6小时服1次,预防牙拔除并发症36例,有显著的止痛和消肿效果。

结语

秦艽是一种临床应用很广的传统中药,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证实了秦艽的部分功效,如抗炎作用,镇痛镇静、抗菌、抗过敏性休克等作用,同时发现了一些新的功效,如保肝利胆、免疫抑制、抗氧化、利尿、抗肿瘤作用、抗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等作用。某些药理作用虽被药理研究所证实但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秦艽的某些成分也逐渐被发现,秦艽的药理作用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来解释阐明,其临床应用呈现出广阔的前景。中药治病是多靶点的,加强药物之间的交叉研究以及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必将促进临床中药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皓文,俞发荣.甘肃秦艽提取物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及其机制探究[J].医药卫生,2006,35(2);225-226.【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2]高兰月,高亦珑,赵淑红.秦艽对心血管的作用及毒性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4(1):24.

[3]李艳秋,赵德化,潘伯荣,等.龙胆苦昔抗鼠肝损伤的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8);1645一1649.

[4]龙启才,邱建波.威灵仙、秦艽、桑寄生醇提物体外对淋巴细胞和环氧酶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4,20(4);26一27.

[5]李福安,李永平,童丽,等.秦艽抗甲型流感病毒的药效学实验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7,9(4);41一44.

[6]张传杰,刘丽娟,张蓬华,等.黄蔑和秦艽提取物抗甲型流感病毒研究[J].郧阳医学院学报,2010,29(4);138一140.

[7]汪海英,童丽,李福安.秦艽总昔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体外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53一55.

[8]汪海英,袁冬萍,李福安.秦艽总昔对人肝癌细胞等几种肿瘤细胞的体外作用[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9,30(3):173一175.

[9]章漳,段朝辉,丁侃,等.长梗秦艽酮体外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4);259一263.

[10]蒯彤.加味大秦艽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虚痹)80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8,27(2);123一124.

[11]王微,张磊.复方秦艽治疗湿热内蕴型湿疹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4(2):103.

[12]侯新安.秦艽全蝎方治疗瘙痒症31例.陕西中医,1999120(11):493.

[13]李丰.异功散合秦艽丸治疗儿童异位性皮炎14例. Beijing Journal of TCM,2003,22

(5):34

[14]李安琼.首乌秦羌汤佐治脑出血后遗症34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 (4 ) :230 - 231.

[15]张守林,孙建国,于世广.大秦芜汤及针刺治疗脑血管出血性后遗症疗效观察[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7(11):1778一1779.

[16]吴绍雄,吴树铎,杨凯钿,等.自拟端容方治疗面神经炎31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5):214-215.

[17]向永国,刘明芳.中西医结合治疗肢体麻木症5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0,27(3);85一86.

[18]江立军,宋易华.疏肝理气熄风止痛法治疗前列腺痛57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5,37

(7):23.

[19]李彩荣,邓秀莲.秦艽鳖甲散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52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8);1180.

秦艽药理作用
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第三篇

秦艽的功效和作用2010-3-18 来源: 中诚 >>进入该公司展台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

药用用途

根入药,能祛风湿、退虚热、止痛,主治风湿性关节炎、低热、小儿疳积发热。别名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左扭、左拧、西秦艽、左秦艽、萝卜艽、辫子艽。性味:辛、苦,平。归经:归胃、肝、胆经。功能主治: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止受潮。

生物本品

为龙胆科植物秦艽 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 、麻花秦艽 Gentiana straminea Maxim. 、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 Gentiana dahurica Fisch. 的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

秦艽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性状

秦艽: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显油性,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

麻花艽: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7cm 。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小秦艽: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长8~15cm ,直径0.2~1cm。表面棕黄色。主根通常1 个,残存的茎基有纤维状叶鞘,下部多分枝。断面黄白色。

采收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及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

中药炮制

秦艽:将原药除去杂质,切去芦头,温水泡洗后捞出,沥干余水,麻袋盖闷至药材柔软,切斜厚片,晒干。饮片近圆形斜厚片,表面棕黄色,有扭曲的纵皱纹。

炒秦艽:将秦艽片置炒锅内,以文火加热,炒至药片表面微有焦斑为宜,取出摊晾。

中药鉴别

(1) 取本品粗粉2g,加氯仿-甲醇-浓氨试液(75:25:5) 混合液30ml,浸泡2 小时,滤过,滤液置水浴上浓缩至约1ml,加1mol/L盐酸溶液2ml,继续蒸去氯仿,放冷,滤过。取滤液分置二支试管中,一管加碘化汞钾试液,即生成 淡黄白色沉淀;另一管加碘化铋钾试液,即生成棕红色沉淀。

(2) 取本品横断面,置紫外光灯(365nm) 下观察,显黄白色或金黄色荧光。

药用成分

含龙胆碱、龙胆次碱、秦艽丙素及龙胆苦甙。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1: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龙胆苦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龙胆苦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同时另取本品测定水分(附录Ⅸ H第一法)〕,精密称定,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减压回收至干,残渣用适量甲醇溶解,滤过,转移至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 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龙胆苦苷(C16H20O9)不得少于2。0%。

临床应用

1. 用于风湿痹痛。秦艽功能祛风湿、舒筋络,常用于风湿痹痛、关节拘挛、手足不遂等症。本品药性润而不燥,无论寒湿、湿热、痹证新久,皆可应用。在配伍方面常与防风、羌活、独活、桑枝等同用。此外,本品还常与祛风解表药同用,治疗表证肢体酸痛之症。

2. 用于湿热黄疸。秦艽功能化湿退黄,故可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茯苓、泽泻等配伍。

3. 用于骨蒸潮热。本品又能退除虚热,治疗骨蒸潮热,常与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摘录《中国药典》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和血舒筋,清热利尿。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黄疸,便血,骨蒸潮热,小儿疳热,小便不利。

①《本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②《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③《药性论》:利大小便,瘥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

④《四声本草》:疗酒黄,黄疸。

⑤《日华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时气。

⑥《珍珠囊》: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毒。

⑦《医学启源》:治口噤,肠风泻血。《主治秘要》云,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足阳明下牙痛,以去本经风湿。

⑧王好古:泄热,益胆气。

⑨《纲目》:治胃热,虚劳发热。

⑩《本草正》:解温疫热毒,骨蒸发热,潮热烦渴及妇人胎热,小儿疳热瘦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注意】

久痛虚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菖蒲为之使。

②《药性论》:畏牛乳。

③《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④《本草汇言》:凡病阴虚血燥,精竭髓衰之证,非配大剂滋养药不可。

⑤《本草从新》:大便滑者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

【附方】

①治中风手足阳明经,口眼歪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药、人参各半两,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三钱。上细切。每服一两,水二盏,连须葱白三茎,长二寸,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后。服药毕,避风寒处卧,得微汗出则止。(《卫生宝鉴》秦艽升麻汤)

②治背痛连胸:秦艽一钱五分,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桑枝三钱(酒炒)。水煎服。(《医学心悟》秦艽天麻汤)

③治风中经络而痛:羌活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一钱,熟地三钱,秦艽、白芍(酒炒)、独活各一钱五分。(《不知医必要》秦艽汤)

【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④治黄:秦艽一大两。细锉,作两贴子,以上好酒一升,每贴半升,酒绞取汁,去滓。空腹分两服,或利便止。(《海上集验方》)

⑤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黄色,小便赤:秦艽五两,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一两服。(孙思邈)

⑥治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锉、炙)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圣济总录》秦艽汤)

⑦治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气粗,四肢困倦,夜有盗汗:柴胡、鳖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一两,秦艽、当归、知母各五钱。上六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青蒿五叶,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临卧,各一服。(《卫生宝鉴》秦艽鳖甲散)

⑧治消渴,除烦躁:秦艽二两(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⑨治小便艰难,胀满闷:秦艽一两(去苗)。以水一大盏,煎取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圣惠方》)

⑩治疮口不合:秦艽为末掺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发背疑似者:秦艽,牛乳煎,当得快利三、五行。(《海上集验方》)秦艽的功效与作用中药网描述: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1: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龙胆苦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⑿黄疸。用秦艽半两,浸酒半升中,空腹饮酒。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又方:秦艽三两,牛乳一升,煮成七合,作两次服下。

⑿暴泻、大渴、大饮。用秦艽二两、灸甘草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

⒀伤寒烦渴。用秦艽一两,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成,作两次服。

⒁急劳烦热(身体酸疼,骨蒸潮热)。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研细。每服三钱,开水调下。

⒂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用秦艽、灸甘草各一两,每服一至二钱,水煎服。

⒃小便艰难。用秦艽一两,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次服。又方:秦艽、冬葵子,等分为末,每服一小匙,酒送下。

⒄胎动不安。用秦艽、灸甘草、炒鹿角胶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又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又方:秦艽、阿胶(炒)、艾叶,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⒅一切疮口不合。用秦艽研末敷上。

【各家论述】

①《纲目》:秦艽,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哺潮热骨蒸。

②《本草经疏》: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微温能通利,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通身挛急。能燥湿散热结,故《日华子》治骨蒸及疳热;甄权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咸以其除湿散结,清肠胃之功也。

③《本草徵要》:秦艽,长于养血,故能退热舒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疗风无问新久。入胃祛湿热,故小便利而黄疸愈也。

④《本经逢原》:秦艽,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故手足不遂,黄瘅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合剂。故《本经》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体痛等证。若久痛虚羸,血气不能营养肢体而痛,及下体虚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

⑤《本草正义》: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症,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考《本经》、《别录》主治,功在舒筋通络,流利骨节,惟治痹痛挛急之证,盖与防风、羌、独同类之品。甄权之治头风,即祛风也;惟又称其利大小便,亦与《本经》下水利小便之旨相合。盖秦艽既能外行于关节,亦能内达于下焦,故宣通诸府,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昔人每谓秦艽为风家润药,其意指此。因之而并及肠风下血,张石顽且谓其治带,皆以湿热有余,泄积滞言之,非统治诸虚不振之下血带下也。又就其导湿去热而引伸之,则治胃热,泄内热,而黄疸酒毒,牙痛口疮,温疫热毒,及妇人怀胎蕴热,小儿疳热烦渴等症,皆胃家湿热,而秦艽又能逋治之矣。约而言之,外通经隧,内导二便,是其真宰,而通络之功,又在理湿之上。要之皆是从湿阻热结一面着想,而气虚血弱之症,皆非其治,仍与防风、羌、独等味异曲同工耳。

【临床应用】

①治疗关节痛、头痛、牙痛等

取秦艽100克,或秦艽、白芷各50克,加入普鲁卡因1克,制成注射液100毫升,分装、灭菌备用。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曾应用2000多人次,对风寒引起的周身疼痛,以及多年风湿性腰腿痛均有止痛效果。

②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将秦艽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约含生药0.625克,每次2~5毫升,每日4~6次,肌肉注射。试治21例,经用药3~7天均获痊愈,无1例发生后遗症。

此外,以秦艽为主,结合辨证施治加用其他药物,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20例,获得较好疗效。

【备注】

(1)祛风湿:用于全身性风湿痛,常配羌活、防风。

(2)退虚热:用于阴虚发热,常配鳖甲、地骨皮。

1、用于风湿痹痛、周身或关节拘挛,及手足不遂等。秦艽能祛风湿,舒筋络。风湿痹证无问新久、或偏寒偏热,均可配伍应用。本品性微寒,兼能清热,痹证见发热、关节红肿等热象者尤为适宜。一般偏热者,可配防已、知母、忍冬藤等;属寒者,配羌、独活、桂枝、附子等。对于中风手足不遂者,亦适用本品。

2、用于骨蒸潮热。本品清虚热,为治疗阴骨蒸潮热的常用药。可与青蒿、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如秦艽鳖甲散。此外,本品尚能利湿退黄。治疗湿热黄疸,可与茵陈、栀子等配伍。

文章链接:中国环保设备展览网 /tech_news/Detail/16369.html

川牛膝的功效与作用
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第四篇

川牛膝的功效与作用:川牛膝为苋科植物川牛膝或头花蒽草的根,川牛膝有活血祛瘀、祛风利湿的功效,川牛膝主治血瘀经闭、难产、胞衣不下,川牛膝别名牛膝、天全牛膝、都牛膝、米心牛膝、家牛膝、肉牛膝、大牛膝、拐牛膝

川牛膝的功效:
川牛膝为苋科植物川牛膝或头花蒽草的根,川牛膝有活血祛瘀、祛风利湿的功效,川牛膝主治血瘀经闭、难产、胞衣不下,川牛膝别名牛膝、天全牛膝、都牛膝、米心牛膝、家牛膝、肉牛膝、大牛膝、拐牛膝、甜牛膝、甜川牛膝、龙牛膝,妇女月经过多,妊娠,梦遗滑精者忌用川牛膝。
药名:川牛膝
功效分类:祛风湿药;渗湿利尿药;通经药;活血药。
科属分类:苋科。
别名:牛膝、天全牛膝、都牛膝、米心牛膝、家牛膝、肉牛膝、大牛膝、拐牛膝、甜牛膝、甜川牛膝、龙牛膝。川牛膝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甘;微苦;性平。
归经:肝;肾经。
功效:活血祛瘀;祛风利湿。
主治:血瘀经闭;难产;胞衣不下;产后瘀血腹痛;热淋;石淋;痛经;风湿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或泡酒。
来源:川牛膝为苋科植物川牛膝或头花蒽草的根。
炮制方法:
1、牛膝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除去芦头,
2、酒牛膝 取牛膝段,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川牛膝的功效与作用。牛膝段每100千克,用黄酒10千克。
3、盐牛膝 取牛膝段,加入定量食盐水拌匀,稍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牛膝段每100千克,用食盐2千克。

川牛膝的作用:
川牛膝食疗作用:川牛膝味甘、微苦,性平;归肝、肾经;宣散降泄,川牛膝具有活血通经,祛风除湿,通利关节,利尿通淋的功效,川牛膝主治血瘀经闭,痛经,难产,胞衣不下,关节痹痛,足痿筋挛,尿血,血淋,跌扑损伤。
1、酒炙后,增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作用。如用于血滞经闭的牛膝散(<准绳>),治风湿痹痛,肢体活动不利的牛膝酒(<纲目>),治诸风湿痹的牛膝丸(<杨氏家藏方>)。
2、牛膝生品长于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如用于瘀血阻滞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常配红花、桃仁、当归等同用,治妇人血风走注,腰脚疼痛的牛膝散(<圣惠方>),治阴虚阳亢,头目眩晕的镇肝息风汤(<参西录>)。
3、盐炙后,能引药入肾,增强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如用于治肾虚腰痛,常与杜仲、桑寄生等同用,治月水不利,脐腹作痛的牛膝汤(<不知医必要>),治湿热下注,腰膝关节疼痛。
川牛膝做法指导:
1、血瘀经闭、痛经者,可与当归、川芎、红花等配伍。
2、临床每与桑寄生、威灵仙、独幕剧活行装配伍,以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
3、热淋、血淋,尿血者,可与木通、滑石、瞿麦、蒲黄等配伍,以增强疗效。
4、配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等治妇女经闭;
5、配狗脊、寄生、杜仲、威灵仙等治腰膝骨痛;
6、配羌活、桂枝、苍术、秦艽、防风等治风湿关节痛;
7、配当归、曲麦、木通、滑石、冬葵子等治产妇胞衣不下或胎死腹中。

川牛膝用药禁忌:
妇女月经过多,妊娠,梦遗滑精者忌用川牛膝。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秦艽的作用与功效 第五篇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茵陈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茵陈有治疗湿热黄疸、胆囊炎的作用,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茵陈,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茵陈有治疗湿热黄疸、胆囊炎、小便不利的作用,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茵陈,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

1、茵陈治疬疡风病(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2、茵陈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一两,荷叶半两。茵陈的功效与作用。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3、茵陈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4、茵陈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水煎服。茵陈的功效与作用。(<湖南药物志>)
5、茵陈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6、茵陈治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7、茵陈治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8、茵陈治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9、茵陈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张仲景茵陈蒿汤)
10、茵陈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11、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12、茵陈治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茵陈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茵陈主治湿热黄疸,胆囊炎,小便不利,风痒疮疥,湿疮瘙痒,湿温初起。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茵陈的食用方法:
茵陈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茵陈用药禁忌: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茵陈附子干姜汤
功效:主治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目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不欲开,自利蜷卧。身目俱黄,肢体沉重,背恶寒,皮肤冷,心下痞硬,按之则痛,眼涩不欲开,目睛不了了,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按之空虚,寒湿相合之阴症发黄。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3钱,干姜(炮)2钱,茵陈1钱2分,白术4分,草豆蔻(面裹煨)1钱,白茯苓(去皮)3分,枳实(麸炒)半钱,半夏(汤泡7次)半钱,泽泻半钱,陈皮3分(去白)。
用法:上(口父)咀。为1服,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凉服,不拘时候。
来源:<卫生宝鉴>卷二十三。

茜草茵陈茶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主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症见发热,食少疲倦,厌油腻,巩膜、皮肤黄染,尿黄便秘,或伴肝脾肿大,舌红苔黄,脉弦滑。
组成:茜草、茵陈、淮山药各20克,甘草15克,白糖适量。
制法:上方前四味药量加大2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50--7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20分钟后,代茶频频饮用。饮时取清汁,加入适量糖。每日1剂。
宜忌:脾胃虚寒、消化不良患者不宜长期饮服。
来源:<急难重症新方解>

茵陈羹
功效:主治黄疸,伤寒头痛,风热,瘴疠。
组成:茵陈。
用法: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来源:方出<证类本草>卷七引<食医心镜>,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五。

茵陈饮
功效:主治挟热泄泻,热痢,口渴喜冷,小水不利,黄疸湿热闭涩。噎膈反胃。
组成:茵陈3钱,焦栀子3钱,泽泻3钱,青皮3钱,甘草1钱,甘菊花2钱。
用法:水3-4钟,煎2钟,不时陆续饮之。治热泻者,1服可愈。
附注:六味回阳饮(<证治宝鉴>卷四)。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茵陈干姜饮
功效:健脾胃、利湿退黄的功效。对慢性肝炎、脾虚湿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等有一定疗效。
材料:茵陈15克,大枣4个,干姜6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茵陈、大枣、干姜、红糖共同煎煮,吃枣喝汤。

茵陈玉米须茶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主治①胆囊炎、胆石症,症见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牵及右肩背部,口干苦,舌红杏黄,脉弦滑,有时伴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②传染性肝炎。症见恶寒发热,神疲,纳差,厌油,肝区饱胀,肝脾肿大,皮肤及巩膜黄染,色鲜明,小便发黄等。
组成:玉米须30克,茵陈、蒲公英各15克。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1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50--6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20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低血糖、低血压患者不宜长期服用。
来源:<食物中药与便方>

茵陈苏叶汤
功效:主治阳黄。表无汗,而身热者。
组成:紫苏2钱,茵陈2钱。
用法:水煎,加酒半杯,冲服。
来源:<不知医必要>卷一。

茵陈石膏汤
功效:主治黄汗。
组成:石膏2钱,茵陈1钱,赤芍药1钱,黄耆1钱,麦冬1钱,豆豉1撮,甘草(炙)5分。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来源:<简明医彀>卷二。

茵陈绿茶
功效:清热利湿,通腑退黄。
主治:①急性黄疸型肝炎,见身目俱黄,色鲜黄如橘皮,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②阻塞性黄疸,见全身皮肤、巩膜鲜黄,皮肤瘙痒,大便干燥,色如陶土,苔腻,脉滑。
组成:茵陈30克,生大黄6克,绿茶3克。
制法:原方前二味药量加大20倍,共研粗末。每次用30--50克,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泡闷10分钟后,加入绿茶3--4克,再盖闷5分钟,开始代茶饮用。每日1--2剂,连服10--15天。
宜忌:黄疸日久,身目黄染颜色晦黯,形寒喜温者忌用。
来源:<药茶治百病>

茵陈散1
功效:主治黄疸,身体面目皆黄,皮肤如曲尘色。
组成:栀子仁30克 石膏90克 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 栝楼1枚(干者) 甘草30克(炙微赤,锉) 木通30克(锉) 茵陈30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葱白7寸,煎至15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茵陈散2
功效:主治感冒,自汗面垢,脉微头痛。
组成:香薷散加茵陈。
用法:3根葱白5寸,生姜3片,同煎,热服。
来源:<得效>卷十。

茵陈散3
功效:主治伤寒后,余热在心,恍惚多惊,不得眠睡。
组成:茵陈3分,犀角屑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栀子仁3分,茯神1两,赤芍3分,生干地黄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青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二。

茵陈散4
功效:主治伤寒4日,头痛,背膊急闷,骨节烦疼,心燥口干。
组成:茵陈1两,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芍药2分,防风2分(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散。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九。

茵陈散5
功效:主治时气瘴疫,头痛壮热,心如火煎,面目黄黑,四肢沉重,不得睡卧。
组成:子芩1两半,秦艽2两(去苗),知母2两,大青1两,赤芍药1两,川芒消2两,土瓜根2两,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茵陈2两,黄连1两半(去须),栀子仁2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3钱,新汲水下,不拘时候。须臾便吃白粥饮半大盏,以次吃葱茶1碗。腹中稍觉转动,下利,额上似微润,即以衣盖取汗,汗解便愈。
来源:<圣惠>卷十六。

黄耆茵陈散
功效:主治黄汗不止及黄疸。
组成:黄耆1钱2分,赤芍药1钱,茵陈1钱5分,石膏8分,麦门冬8分,豆豉8分,甘草(炙)5分。
用法:上(口父)咀。水煎熟,食前服。
来源:<杏苑>卷五。

茵陈荷叶茶
功效:清利湿热,风瘙瘾疹;皮肤肿痒。
材料:茵陈5g、荷叶3g、绿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圣济总录>。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713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