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题研究内容

| 实践技能 |

【www.guakaob.com--实践技能】

实践课题研究内容篇一
《综合实践课题研究》

2008年度 编号:ZH090108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委托项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验”项目

子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负 责 人:章燕华

单 位: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小学

申请日期: 2008年 12 月 24 日

教育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制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申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验”。本人认可所填写的《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为《课题申请·评审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请·评审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同意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有权使用《课题申请·评审书》所有数据和资料。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遵守《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课题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4.恪守学术道德。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不侵占他人研究成果,不在未参与研究的成果中挂名,不为未参与研究工作的人员图虚名。

5.维护学术尊严。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照管理规范。课题研究名称、课题研究组织、研究主体内容、研究成果形式与课题申请书和立项通知书相一致。若有重要变更,必须向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提出书面申请并征得同意。

7.标明课题研究的支持者。要以明确方式标明为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非课题组个人和集体。

8.正确表达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9.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合理有效使用课题经费,不得滥用和挪用。课题结题时如实报告经费使用情况,不报假帐。

二、作为课题研究者,本人特授权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课题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允许课题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科研成果,允许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

申请者(签章):____

基本资料

实践课题研究内容篇二
《实践课题研究内容》

常熟理工学院无机11暑期社会实践

实践课题研究内容篇三
《课题研究实践过程记录》

实践课题研究内容篇四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方案》

劳动与技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6-10-9 10:58:03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的日益突现,教育将面临到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日益受到的关注程度日益突出。《决定》中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必需的生活技能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分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向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确立“以活动促发展”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及合作学习。它在扩大学生视野,增长才干、发展个性特长、促进生动、活泼、主动和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合实践课程是以往课程外活动的升华和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它在小学教育体系中与学生自愿选修的学校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有机的构成活动教育系列。

可是,人们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远不如对学科课程的认识来的深刻,尤其是农村小学中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把活动课程理解成“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或将其视为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且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无本可依,随意性较大,有名无实,时有时无,时间得不到根本的保证,内容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结合“八五”、“九五”劳技课题研究,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紧紧依托社区经济,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进行校本课程体系开发的实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课程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新型的课程,主要是体现在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增强学生操作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它是各门课程的整合。以劳动与技术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材,是一套适合农村学生,具有界牌特色,学校特点的学校教材,能够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建立一套学校课程标准,开发一套适合本校实情、反映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学生以此教材为载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掌握技术,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认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发现自己、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和谐发展。

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积极动脑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乐于研究探索新的事物。

实践意识: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多方面的直接体验,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学风。

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自我能动性认识和体验,建立责任感,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志趣和情感。

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建立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互助、尽职尽责的态度。

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积极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善于全面、完整地认识事物,从不同层次、角度提出问题。

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能提出比较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使用恰当的工具和简单的技术来解决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课程、教材的管理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我校将在“九五”期间已经自编了八册劳技教材的基础上,注入时代活水,吸收他人成功经验,挖掘当地的人文教材,开发当地自然资源,增加专题研究性教学内容,让教材更具可读性,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成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小学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技术初步、家政、职业了解等方面。其中,技术初步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初步的技术学习形成包括材料认识、工具使用、简单设计、简易制作、简单评价等在内的基本能力。其内容包括折纸、剪贴、泥塑、烹饪、三模制作、电工、金工、灯具、环保等内容,适度安排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以上教学内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编排形式采用活动式,按需汇集。

1.技术初步

(l)通过调查、比较、试验等活动,认识各种常用材料及其不同用途,体会材料世界对技术、对人类的意义。

(2)通过测量、绘图、材料加工等活动,学习使用一些常用工具。

(3)认识一些简单图样,并用图样进行简单的作品设计,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4)能进行车模、船模、航模等作品的制作,并作必要调试,培养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

(5)通过观赏、讨论、测试等活动,对作品进行简单评价,形成初步的技术作品鉴赏能力。

(6)通过简单的折纸塑、剪贴、泥塑等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活动,了解简易手工制作的一般过程,掌握相应的制作方法,体验劳动的可贵和创造的愉悦。

(7)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认识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获得积极的参与环境保护的感受和体验。

(8)了解汽车、摩托车灯具及其它配件的基本知识,知道交通法规知识,初步领悟技术的神奇魅力和对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变化。

2.家政

(1)学习简单菜肴制作,并作简单评价,体验生活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2)了解物品洗涤的基本常识,学会清洗衣物器皿,形成良好的习惯。

(3)学会使用家用电器,增强安全意识。

(4)通过调查、讨论、购物等活动,形成初步的消费与理财意识。

3.职业了解

(1)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活动,初步了解职业。

(2)通过讨论和思考等活动,产生初步的职业意识和创业意识。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本实验本着培养个性鲜明、人格健全、特色突出的学生和挖掘学校、社区教育资源的目的,开发极富时代特征、界牌特色、界小特点的校本教材。

1、基础性原则:即教材所选内容有利于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发展性原则:即教材所选内容有利于让学生在思考、实践和创造性活动中成长。

3、教育性原则:即教材所选内容教育性强,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4、实践性原则:即教材所选内容操作实践性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开放性原则:即教材开放度的内涵十分丰富,显示出时空上的多层次、多纬度开放的特点,在不同的学习背景下,自主选择学习形式,课内外结合,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6、前瞻性原则:即教材所选内容适应时代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领先时代的超前意识。

7、综合性原则:即教材体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既以学生学会选样,自主学习的理念统帅三类基本课程(学科类、选修类、发展类)的教学思路,也关注各类课程知识的交互性。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七、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依据我校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的现状、学校资源、地方经济特色、在认真调查、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对我校劳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作以下论证:

1.国家课程范畴内的知识学习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快捷采集信息、利用信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当今时代学生必须掌握的新的能力。

2.为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以适应学生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3.当今社会需要国际化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高科技人才,界牌地方经济特色亟需为本地服务的人才,因此,学校必须构建学生综合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

4.我校劳技教育课题经历了“八五”“九五”两轮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题组成员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学校网络资源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有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先进的办学理念,且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锐意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5.社会要求学校不但能设置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而且能为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开设校本化课程。

总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教育发展规定了方向,教育要发展,学校要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开发校本课程体系,合理配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资源,不断探索优质教育途径,势在必行。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实验分为准备阶段、前期阶段、中期阶段、总结阶段四个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01.8~2001.12)

①组建研究队伍,加强学习、收集资料、撰写研究方案。

②调查分析原编教材的优点和存在问题。

③学习课程改革和校本开发相关理论。

2、前期研究阶段(2002.1~2002.12)

①进一步充实修改原有八本自编教材,并在使用中修改、在修改中生成校本课程的雏形。 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3、中期研究阶段(2003.1~ 2004.12)

①以《折纸》《剪贴》《泥塑》《烹饪》《三模制作》《电工》《金工》《灯具》《环境》等为主要内容,重新整合、编写综合性、发展性的校本教材。

②校本教材使用机制研究。

③校本教材评价机制研究。

④编写校本课程教学建议。

4、总结阶段(2005.1~2005.10)

①改进、完善开发的校本课程体系。

②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

③课题结题工作。

九、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组

江苏省教科所、南师大教科所、镇江市教科所、丹阳市教科所、丹阳市教研室、丹阳市少科站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负责课程规划、课程审议、课程计划管理的执行、课程评价、教材编写与管理、教师校本培训等工作,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健康发展。

组 长: 李 强

副组长: 张 江

实践课题研究内容篇五
《综合实践课题研究计划2》

综合实践课题研究计划

一、活动背景:

1、马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马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即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中,充分依托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特色,通过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工程诸要素的综合协同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研究目标:

1、马泉学校研究与实践,积极营造丰富的活动环境、融洽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马泉学校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3、马泉学校研究与实践,使学生树立一种新的政治观、人生观,合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能深一步了解到甘肃的省情。

三、课题研究内容:

1、了解甘肃省的地理位置、历史。

2、了解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3、介绍和了解甘肃省的现状。

4、深入了解甘肃省问题,为黄土高原的整治献计献策。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1)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在甘肃省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详细记录观察结果,并对此分析研究,了解学生相关素质发展的情况。

(2)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主要)等方法,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设计问卷或根据事先拟定好的问题向学生口头提问,有效搜集资料,加以分析处理和研究。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及时修正研究中出现,修正研究方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将感性认识阶段的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并指导课题研究。

(4)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以实现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的理想之路。研究者针对甘肃省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中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实验的方案与计划。

(5)个案研究法:从不同研究角度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对象,建立相应的个体发展变化的档案,并进行追踪记录,力图从个体样本中找到中国与甘肃省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方法和途径。

2、实施步骤:

整个实验采用“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不断调节,逐步深入”的实验策略,在每一阶段结束前,检测实施效果。在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

上,提出下一轮实施研究的改进措施,朝着课题目标滚动发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11.9——2011.12)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多渠道吸收教改经验,借助理论支持,提高研究地效果,并制定研究计划。

2、研究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研究主题,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11.12——2012.03)

1、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主题活动等“我爱宝岛台湾”综合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研究潜在课程的教育功能,收集相关的资料。

第三阶段(2012.06)

资料整理,撰写研究报告。

五、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

2、关于甘肃省的地图、历史、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现状等资料。

3、书籍《走进甘肃》。

4、学生活动日记、阶段性总结。

5、以“我爱甘肃省”为主题的手抄报。

综合实践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

1、甘肃省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

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甘肃省综合实践活动即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中,充分依托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特色,通过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工程诸要素的综合协同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 甘肃省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一门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它对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合作、分享、积极创新等良好的个性与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建设的重点,是课程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

1.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经验、文化及自然条件的总和。

三、理论依据

1、叶圣陶先生注重实践的思想,他认为:只须认定自己已在求学,已在做人,求学与做人是切己份内的事,其方法从实践中都可以求得,不一定要等人指导,而且唯有从实践中得来的方法最为切实可靠。做人原是要“做”的,就是说要实践的。你“做”了,你实践了,内容就充实了,方法也“左右逢源”了。

2、“我们试图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和素材,都是课程资源。”

3、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起源于动作,知识的形成是主客体连续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认知结构;主体的学习和智慧的发展本质在于使主体适应环境。

上述理论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如果我们将学习者推到实践的前沿,让他们在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的交互作用中去探究发现,那么其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主要研究目标

(1)通过甘肃省的研究与实践,积极营造丰富的活动环境、融洽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甘肃省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3)通过甘肃省”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树立一种新的政治观、人

实践课题研究内容篇六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1)》

实践课题研究内容篇七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科学研究

(一).什么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人类在实践中用正确的观点、思维方式和客观精确的方法观察未知事物,并通过抽象思维正确反映本质规律或验证发展有关知识的认识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有一定程序的认识活动。

(二).研究的性质

• 1 研究是以经验为基础的

• 2 研究应该是有效的

• 3 研究应该是可靠的

• 4 研究应该是系统的

• 5 研究具有多种形式

1 研究是以经验为基础的

教育是一门经验科学,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不等于规律,但是包含着规律.

经验是认识规律的重要源泉.经验之中有规律,经验经过反复筛选,可以找到本质的 规

律性的东西.

2、研究应该是有效的 (研究的效度)

不管研究的形式是怎样的,也不管研究指向哪个方向,我们都期望研究是有效的,也就是具有效度。

一般我们说某件事是有效的,是希望他基于事实或证据,也就是能够被证明的。 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精确解释的程度。

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的人群和条件的程度。

• 有内在高效度的假设性研究设计

• 学校1 • 教师A

• 方案1初二(一)班男生随机指定 初二(二)班男生随机指定

• 学校1

• 教师A由教师A对两个班进行同样的体育测试

方案2

方案实验16周

外在效度示例:

1.自学辅导教学法实验

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的学校。

(外在效度较高)

2.微格教学法实验

研究结果只能被推广到条件相同的学校。

(外在效度低)

3、研究应该是可信的(研究的信度)

内在信度:是指研究在方法、条件、结果上的前后一致性程度。或在给定的条件下,

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案例:少数民族小学一二年级汉语口语学习的实验研究

外在信度:是指研究在方法、条件、结果上的可重复程度。或一个独立的研究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结果是否一致。

案例: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保证,也就是说一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具有效度。如果一项研究不可靠,我们就不可能有把握去解释结果

4、研究应该是系统的

研究是一个过程,为了便于实施研究,必须使研究过程系统化,一般应分为五个步骤:

• 1、确定问题。

• 2、查阅文献。

• 3、收集资料(调查、实验。。。。。。)

• 4、分析资料(归纳、演绎。。。。。。)

• 5、得出结论。

5、 研究具有多种形式,就综合实践活动而言,主要有:

• 1)文献研究

• 2)调查研究

• 3)实验研究

4)项目设计

(三)假设与研究设计

假设(实验研究)

研究者根据先前实践积累的印象、经验和知识并经过大体分析研究对象的内部联系后,对研究课题提出的可能答案或尝试性设想。

研究假设

形成假设在科学实验类课题中具有“航标”的作用,对刚迈人研究之门的学生来说,可能一时不易理解。指导老师可多选取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学习如何根据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来推断实验的结果,即形成假设。指导老师还要提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任何验证性活动都有假设作为行动的基础和指南。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假设可能被证实,也可能被推翻,但是对于研究来说,证实与证伪具有同等价值。

电视机没有图像显示,这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通常我们会试一下开关,试图弄清没有图像(问题)的原因。这就意味着我们认为(假设1)电视机没有图像的原因可能是开关没开。如果我们试一下开关,有图像了,这就证实了我们的假设。问题解决了。如果我们试一下开关,仍没有图像,这便否定了我们原来的假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我们会继续提出:是否(假设2)电源插头坏了?我们会去检查电源插头来验证假设。是否(假设3)保险丝坏了?我们会去更换保险丝来验证假设。是否需要提出假设?怎样形成假设? 一般来说,应根据课题研究的性质来确定是否需要提出假设。定量研究、验证性研究及涉及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通常要求明确提出假设。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及单一变量的研究则不一定预先提出研究假设,它们的假设往往隐含在研究程中或在研究过程中形成。在科学实验类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研究提出的假设。

研究设计:

1.单组前后测设计,可表示为:

IG Y1 X Y2

IG:被试

Y1:前测

X: 措施(自变量)

Y2:后测

示例:发展性评价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2.准实验设计

Y1 X Y2

IG -------------------------------

Y’1 Y’2

未随即分配,已有对象为被试,尽可能控制无关变量,无法完全控制误差来源的实验.

示例: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研究(石河子市)

3.真实验设计

Y1 X Y2

RG ---------------------------

Y’1 Y’2

按照实验的科学性要求,随即分配被试,能系统有序的操纵自变量,完全控制无关变量误差来源,结论可靠的实验.

示例:同上

• 因果关系

• 1 两者之间必须具备共变关系

• 2 时间顺序

• 3 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 4 满足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 X Y 充分条件

• Y

• X Y 必要条件

• X

• X Y 因果关系

• X Y

• 关键词:

• 信度效度

• 实验假设

• 实验设计

• 因果关系

二、 怎样做课题研究

A、文献研究 B、调查研究

C、实验研究 D、项目设计

• A、文献研究

• 文献,是把人类的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

的典籍。文献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它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选题,初步调查以及课题论证,制定计划,整理和分析资料到形成研究报告,都离不开有关文献的检索和利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文献研究是用于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一种重要的

研究方法。

• 1.文献的等级

• 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包括图书、期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政

府出版物、产品样本、科学报告、标准文献、档案等。你在研究性学习中查找得最多的可能是图书和期刊。 图6研究性学习文献

• 二次文献 每年出版的一次文献数不胜数。在这文献的海洋中,仅靠一本一

本地翻阅不可能使你快速、有效地查找到你所要找的信息,因此信息工作者为研究者提供了二次文献,即书目、索引和检索性文摘等,从这些二次文献中,你能快速地达到查找资料的目的。

• 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主要是一些综述和述评类的文献,是作者经过对一次文

献的整理后得到的包含自己观点在内的文献资料。从三次文献中可以大致了解到某一主题(或议题)的总体情况。

• 按信息被加工的程度我们将文献资料分为以上三个等级。目录、题录、索

引和文摘等二次文献是由一次文献提炼而来的,而综述和述评等三次文献则是对二次文献和一次文献进行加工和筛选等过程的处理而获得的。从索引、目录中,一般不能获得作者的观点,它们只是为你提供了检索的方便,使你能更快地找到你所要找的东西。在综述中,你所看到的也是渗透了综述者思想的东西,要真正看到原作者的思想,你还是必须去翻阅原始文献即一次文献。

• 2、文献的类型

• 研究性学习的文献,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

大类。

• 1)课题研究类文献

• 课题研究是以问题为先导的,它关注的是追求更适用的调查方法以及关于

世界更可靠的知识。

• 课题研究类文献通常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 ·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

• ·有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 ·有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和反驳等逻辑手段对问题进行分析和阐明的内

容。

• ·有问题研究后得出明确结论的内容。

• ·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建议和设想。

• 了解课题研究类文献,是同学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必须经历的。

• 2)项目设计类文献

• 项目设计一般分为社会性活动设计和科技类项目设计两种类型。项目设计类文

献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 ·有设计者搜集相关文献或资料,对项目设计进行价值判断的内容。

• ·有设计者使用相关原理或知识创造性地设计和构思的内容。

• ·有设计者根据设计和构思形成的物化作品或解决问题的方案。

• (二)怎样做文献研究

• 要进行文献研究,我们必须先搞清楚3个关键问题:

• 文献从哪里来?

• 怎样获取需要的文献?

• 怎样评价文献资料的价值?

• 1.文献检索

• 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来查阅科学研究文献。由于文献的数量很大,通常

采用分类的方法进行整理,因此,查找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

• 1)利用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方法

• 2)利用网络检索文献的方法

• 2.文献摘录

• 对文献作研究,首先要明确文献记录的内容,然后再根据记录的内容来判

断文献的性质。做文献摘录是研究文献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

• 摘录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或简介。摘录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

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摘录的内容一般包括标题、作者、发表处、关键词、研究方法、过程及结果等。

• 浏览

• 找到资料后,首先用跳读的方法快速地将资料大致浏览一两遍:

• 看内容目录

• 翻阅正文

• 看文章、段落的开头与结尾,这里常有作者的总结性观点。

• 看图:图形、图片、照片等有没有帮助。记下一些相关内容的页码。

• 最后获得一个整体感觉——这些资料和自己研究的课题有关吗?它的问题、水平

难易程度、可读性适合自己吗?

• 精读

• 选择和课题有关的内容,集中注意力仔细阅读,想象自己正在和这些材料对话。

• 不时想想自己所研究的课题,看看这些材料是否回答了你的问题,或者是否打

开了你的思路,又跳出一些新的问题。

• 摘录

• 随手记下重要的内容,以及相关的信息。

• 3.文献综述

• 1)什么是文献综述

• 围绕一个主题,在检索到相关文献后,需要做文献综述,以反映当前某一

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

•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

术论文。它与文献摘录的最大区别在于综合性,文献摘录只反映某一篇文献的概况,而文献综述则反映了某一专题相关文献的总体情况。

• 2)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

• 前言部分主要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和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

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

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采用那一种方式,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 总结部分对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

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人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

• 怎样确认文献资料的性质

• 它们是我们需要的种类吗?

• 它们是否提供了足够的信息?

• 它们是否可靠? 是不是原始文献?

实践课题研究内容篇八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作者[好好] 发表于[2009-4-13 17:27:00]

课题名称: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在课程实施方面有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要求实际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立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精神,顺应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吸取我国活动课程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应运 而生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原有“活动课程”的新发展,有其全新的课程价值:从课程目标上看,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课程形态上看,“活动课程”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课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课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课程形态,从本质上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从课程内容上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综合;从活动方式上看,它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多元学习方式。所有这些,与原有活动课程所强调的“班团队活动”“科技问题活动”“体育锻炼活动”“校传统活动”等相比,更重于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构建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著特征。

基于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核心,我们致力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一课题作为总课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下的一个子课题开展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中的任何一种主题,都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的体验性学习、社会活动的实践性学习等。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更有效地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积极开发、精心策划和认真落实专题研究活动,建构探究性学习方式;

2、通过各种社会考察和班团队活动,建构体验性学习方式;

3、丰富校园文化,提供多样平台,建构实践性学习和设计性学习方式;

4、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5、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指导,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6、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将各种学习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更全面推进学生的发展。

五、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2004年12月——2005年2月:

1) 研究制定研究方案;

2) 确定课题组成员。

2.研究阶段

2005年2月——2007年7月:

1) 根据研究目标制定具体的研究步骤,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全面研究和实验。

2)研究和实验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小结、收集与整理资料。

3.总结阶段

2007年7月——2007年12月

1) 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课题资料;

2)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 做好课题的结题评估验收工作。

六、研究的主要措施:

1.组织建设。为使课程开设有序、高效,小学部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研究”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戴伍军

领导小组成员:张招萍、杨艳辉、邹玲静、张好、兰立波、黄琴芳、徐信、张重重、雷英、王建湘。

课题小组成员为各学科所有教师。

领导小组的职能主要有:(1)统一规划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子课题的实验方案;(2)协调校内、家庭、社会的关系,开发社区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组建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及校外活动的协作单位,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3)带领并指导各学科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4)收集、整理、保管所有与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料。

2.组织管理。学期开学之初,实验领导小组对综合实践活动认真地进行统筹规划,层层制定学校课题研究计划,课程组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贯彻落实,按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的要求,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组织者为第一指导老师,其余任课教师均为第二指导老师,实行“团体指导,协同教学”。第一指导老师作为活动各小组指导教师的召集人和组织者,必须设计活动的整体方案并付诸实施,第二指导老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研究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

3、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第一,派出教师参加各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交流活动,学校再组织教师把参加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经验、体会,进行交流、反馈。第二,提供多种教师参与研究的形式。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带动教学研究,在研究中组织教师撰写经验论文、活动案例,提高自身认识,传播先进做法和经验。第三,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带动形成能够对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深认识的教师群体。

4、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为了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更有系统性、层次性、丰富性,更便于研究如何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并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把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分为三个部分:自主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这三个部分又是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的。

(1).自主探究活动

自主探究活动是在第一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自主开展的主题活动。我们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将主题探究划分为四个系列:传统与文化、社会与环境、科技与创造、艺术与生活。这样使研究内容有系统性,使研究难度有层次性,使研究形式有丰富性。我校各个学科都有相当一批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都很优秀的教师,依据这一教师资源的优势,我们鼓励各科教师积极引领学生开发探究主题,如“追踪当今科技热点”、“湖湘文化名人”、“十大国内国际新闻”、“湖南娱乐节目对我们的影响”等。

(2).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由“城乡手拉手”、“社区服务”、“爱心工程”等组成。

结构图(略)

(3).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主要是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导领域,将学校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班团队活动等有机整合起来,它包括:校园艺术节、校园科技节、体育运动会、主题班会、校内拓展课程等。这些活动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同时它也打破年级的界限,使各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展示自己,在这里锻炼和发展各种能力。

七、研究的方法及成效:

(一)、课题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基本达到预设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更有效地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1、以不同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几种主要的新型学习方式。

我们的总课题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要求各实验学校根据课程总框架设计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体系。结合我校小学部的实际情况,我们分两个模块构建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结构: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小学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结构图 (略)

为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依据这个结构体系,我们尝试分别以不同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几种主要的新型学习方式,在设计与实施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构建相应的主要学习方式。 传统与文化”、“社会与环境”“科技与创造”“艺术与生活”四个系列的主题探究活动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收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活动的主要程序:选择与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探究的实施——学习总结。我们通过各种主题探究活动,有效地构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如五年级组(现六年级组)“探究湖南娱乐节目对我们的影响”活动,从主题的确定到方案的设计到活动各阶段的具体实施到最后的思考与总结,经历了大半年的时间,学生在13次探究活动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经验,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各学科知识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运用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并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实践课题研究内容篇九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五” 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 开 题 报 告 课题组副组长 陶元红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重庆市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申报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经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列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题论证会进一步论证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正式启动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审议、指正。 一、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以下背景: 一是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的特殊国情使当代中小学生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 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时期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社会问题加剧积累的矛盾时期。“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 2 化”、“数字化”、“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概念使当代青少年学生享受着先进的现代新生活。同时多元文化、各种思想碰撞、人们价值的多元、媒体信息的杂乱、社会道德的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重利轻义的倾向对学生产生着许多负面影响。加之转型时期家庭结构的复杂性单亲家

庭、复合型家庭、留守子女家庭、犯罪人员的家庭富裕家庭、贫困家庭等多种家庭结构使中小学生的生存环境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特征。 二是转型时期的中小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期学生的鲜明特点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当代中小学生信息量大接受新生事物快喜欢富有人情味的事物。社会转型加速了社会主体的塑造中小学生社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他们对事不盲从对传统道德作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选择并创造着自己的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体系即青少年亚道德现象青少年亚道德现象其特点是价值多元、强调个人需要和互利互惠。表现幼稚具有不稳定性。青少年的亚道德现象提醒着成年人对原有道德体系要进行革新。 三是从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的冲击之下我国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破碎而代表未来社会的新的道德价值体系还未形成这就使得道德主体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同时社会转型 3 需要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产生因此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面临着继承和创新的时代选择。 四是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看尚难满足社会转型时期对人才培养需要。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问题越来越复杂。一是“问题学生”增多校园早恋、学生旷课、打架斗殴、厌恶学习、校园暴力等现象较为突出。二是青少年犯罪持续上升犯罪的成人化倾向

严重手段残暴恶劣令中央震惊令社会震惊。三是学生选择能力差一些学生人生迷茫终日无所事事盲目崇拜追求享乐步入人生误区。四是德育目标和内容无法内化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能互相转化学校德育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成为“低效劳动”、“无效劳动”甚至“负效劳动”。 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动性、科学性、针对性还不够强实效性还比较差。 五是从我市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看需要取得更加实质性成效。我市是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人口大市和教育大市。重庆直辖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我市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需要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根据2004年市教委的专题调查资料我市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较低有五大问题需要破解一是德育首位不实部分区县和学校仍然有忽视德育工作的现象市、区县对德育工作的指导、督 4 查和评估力度不够二是研究力量薄弱专职研究人员缺乏市、区县和学校对德育科研队伍的建设未给予应有重视对德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不够理论创新和对实践的指导不力三是工作经费匮乏特别是边远贫穷的农村地区德育工作经费尤为紧张德育工作时紧时松不能一以贯之四是队伍

稳定困难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德育骨干人员的待遇、出路以及职称评定等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五是教育资源短缺德育基地建设落后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致使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实践教育难以有计划的开展。 开展“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抢抓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制定“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利时机利用好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切机遇勇敢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挑战扎实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探索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增强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努力。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积极回应转型时代的挑战。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形势、新情况及其带来的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对策开展科学实验与研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急剧转型的社会对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强烈呼唤。 二是力争攻克实践中的难关。开展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思想 5 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攻克思想道德教育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

的难关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开创全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系统总结和推广近年来我市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经验。直辖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市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别是一些区县和为数众多的中小学校的工作形成了一批很好的经验需要及时总结、提升和推广。在“十五”期间各地各校切实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课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加以整合从而形成全市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集体智慧。 四是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骨干和科研骨干。这是过去德育课题研究的经验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社会转型时期”主要指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由此导致的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时限大约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本课题使用的时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2010年前后主要研究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给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和我市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对这些挑战和 6 机遇的回应。 2、“中小学”课题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课题研究的范围主要限定在重庆市普通中小学不包括特殊教育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 3、“思想道德教育”课题使用的不是与体育、智育并列的德育概念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而是包括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

实践课题研究内容篇十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优秀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 “动”中体验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现代学校 刘秋梅 271400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要想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必须做到:“动”之目标——明, “动”之内容——广,“动”之方式——巧, “动”之价值远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动 自主 明 广 巧 远

2004年9月23日——26日,山东省教研室在长岛组织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实验研究分课题开题会,我有幸承担了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实验研究的子课题的实验。 半年来,我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活动中并不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的质量的高低,而是注重过程!注重学生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种种体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自身的一种关注;注重学生在实践中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于是我就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做了深刻的探讨。

一.“动”之目标——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必须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来促进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比如,在设计的《我是勤俭节约小公民》活动中,集体讨论,确立课题后,学生兵分四路:浪费现象暴光组,资源短缺调查组,车间生产采访组,种植实践组。全班学生围绕共同的主题------“勤俭节约从我做起”纷纷做我所做,不久,暴光组情景再现出了许多可气的浪费现象;调查组查出了我国哪些地区缺乏哪种资源,导致了哪些不良后果,有何感想;采访组摄制了许多产品的生产流程,并采访了工人工作时的劳苦;种植组亲身体验了劳动之累,懂得了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重要。从而使全校掀起了节约资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高潮。正是活动目标的明确性,才使活动课程的展开有的放矢。

二.“动”之内容——广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它涉及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综合实践课程在内容上广泛灵活而富有弹性。孩子们从现有的认知出发,五彩斑斓的世界里随时随地都有学问:由对一条小河枯竭的思考引发到整个生态平衡的危机;

由一粒米的浪费探讨中国13亿人口的温饱;由当地的植被特点挖掘新的适合植物生长的存活方式„„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实践活动的内容。简言之,活动内容无所不及,无所不能,虽然研究的深度可能是浅显的,但仍使学生在广泛的活动中感受到了广阔世界的无穷魅力。

三.“动”之方式——巧

学生动起来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关键是怎样引导学生动,引导学生怎样动,这还真是一个技巧的问题。

1.鼓励学生“动脑”。

在我设计的《整治宁阳西沙河》这一活动中,学生调查了它的污染情况,采集水样,做水质检验,找到污染源,勘察排污现场,写出详实的调查报告。对此,我并没有满足,而是鼓励学生齐动脑,想拯救西沙河的方案,为宁阳的环保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一翻讨论后,让我如释负重。他们联合向全县人民呼吁并建议:1、严禁任何人在西沙河两岸乱倒垃圾,以保证河水流畅、清澈。2、以经济制裁或法律的形式,制定保护西沙河水质的有关文件和条令。3、可关闭或迁走工业路上几家污染严重的工厂,也可通过技术革新使其实现清洁生产。4、要建几座污水处理厂,立即着手处理西沙河的河水。

活动中激励他们集体探讨中去想办法,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时时迸发,还使他们认识到爱我宁阳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时时处处为宁阳的明天献计献策。

2.鼓励学生“动眼”。

观察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然而,观察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在后天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综合活动课上培养学生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能有效提高观察能力。在设计的《宁阳蟋蟀友谊赛》活动中,引导学生们用眼去观察(1)宁阳蟋蟀的形态及种类。(2)宁阳蟋蟀的价格。(3)蟋蟀疾病的防治。

(4)宁阳蟋蟀的危机。(5)宁阳蟋蟀的可持续发展。(6)蟋蟀的作用与危害等 ,从而真正了解宁阳蟋蟀。在设计的《关注乡饮金马村》这一活动中,鼓励学生观察校内学生的牙齿,发现了什么不同。统计中总结发现乡饮乡金马村的人牙齿呈现茶黄色。再走出校园,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 ,探讨出了金马村地下有一种特殊的廊坊石,是高氟区,人们长期饮用高氟水,致使牙齿变成茶黄色,再也不能变白了。长期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会丰富他们观察的角度,拓宽他们的观察的思路,对一切就会有更深的认识。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不同,通过观察后得到的知识有多有少,但并不要在乎学生能掌握多少高深的科学知识,只要他们学会观察的方法就足够了。

3.鼓励学生“动手”。

“人人动手制作,个个动脑创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学生劳动体验的获得、技术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课堂内外的反复演练,许多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科技

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及文化、艺术等动手与动脑的创意实践中度过的。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其中的个性张扬和深度的探索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利用一切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面对操作任务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规律,选择方法。在《美食广场》一活动中,孩子们要挑战“家乡特色菜的制作”,学生对此兴致极高,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后都跃跃欲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与劳动的价值。在设计的《我是种植小行家》这一活动中,学生亲自选种,整地,播种,施肥,浇水,收获,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劳动时的喜悦,收获后的自豪难以言状。因为这种多元的动手实践方式,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

4.鼓励学生“动口”。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外化过程。综合实践课上,教师把讲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练、去说,使学生多种能力得到发展。《蔬菜是我的好朋友》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就是基于儿童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关注,选定的。通过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会了资料的搜集,分类,整理,认识了行行色色的蔬菜,了解有关蔬菜的营养,分类,种植及烹饪发生能够面的知识,再鼓励学生自己说出来,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且这些能力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进而概括,学生之间再多一些评价,教师相机给予恰当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有成功感。那样又何愁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呢?

5.鼓励学生“互动”。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积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条件与环境,可以两人合作、小组合作、全班互动,甚至兄弟班级间互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共处,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分工与合作,在活动中与人为镜,获得有关实验态度、意志力、操作方法等方面的种种补益,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在《我们一起迎元旦》活动的设计中,我安排了让孩子四人小组合作自制新年贺卡,之后,又加了让学生间互赠贺卡的环节,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讨论、交流的情境,通过合作思考、意见交流、总结等形式,促进师生、生生的沟通互动,在自己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意见的聆听、接纳、赞赏、争辩,使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见解,主动完善自己对知识的建构,与同伴共同进步。

四.“动”之价值远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一本《开心辞典》可谓千家万乐,家家有本“快乐经”——开心不一;一手《美食广场》诗可谓五味俱全,个个寄托“家乡情”——怀念重重。其活动价值就在于孩子参与了活动过程本身,也在过程中获得了逐步的发展,这种发展将伴随他们“生活世界”中的点点滴滴,一路健康地走下去,意义是久远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径,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喜欢的学科,老师们的意识及实际操作方法是必须讲究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让学生,在“动”中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在“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80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