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有关的诗句

| 职称日语 |

【www.guakaob.com--职称日语】

与家有关的诗句篇一
《关于家的诗句》

关于家的诗句

家是王维《杂诗》中“来日绮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

家是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

家是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撩人的夜曲;

家是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夜半的歌声。

家是马致远《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

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似箭归心;

家是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缕缕乡愁;

家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绵绵情思。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fén)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国风·召南·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虽速我讼,亦不女(汝)从!

诗经·国风·郑风·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诗经·国风·豳风‧鸱鸮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鹿鸣之什”是《诗经·小雅》中以《鹿鸣》为第一首诗的十首诗歌的总集。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小雅·白华之什·南山有台

(台:通“薹”,莎草,又名蓑衣草,可制蓑衣。)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

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只:语助词。)

《小雅》,有的分为鹿鸣之什、南有嘉鱼之什 鸿雁之什 节南山之什 谷风之什 甫田之什 鱼藻之什等,有的分为鹿鸣之什、白华之

什、彤弓之什、祈父之什、小昱之什、北山之什、桑扈之什、都人士之什等。

这说明,古时小雅的篇目排列先后并不一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几篇诗排在一起并非有意,题目叫“之什”也不是指这一类诗就有相同的内容或形式。

小雅·祈父之什·我行其野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chū

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尔宿。zhú

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fú

成不以富,亦祗以异。Zhī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凉州词二首 其二 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咏汉武帝(唐·王无竞)

汉家中叶盛,六世有雄才。厩马三十万,国容何壮哉! 东历琅琊郡,北上单于台。好仙复宠战,莫救茂陵隈。

春日寓感(唐·王延彬)

两衙前后讼堂清,软锦披袍拥鼻行。

雨后绿苔侵履迹,春深红杏锁莺声。

因携久酝松醪酒,自煮新抽竹笋羹。

也解为诗也为政,侬家何似谢宣城。

早行(唐·王观)

鸡唱催人起,又生前去愁。路明残月在,山露宿云收。 村店烟火动,渔家灯烛幽。趋名与趋利,行役几时休。

送辨聪上人还广陵 皎然

莫学休公学远公,了心须与我心同。

隋家古柳数株在,看取人间万事空。

与家有关的诗句篇二
《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

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

君子以俭德辟难。【出处】《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出处】《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出处】《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出处】李商隐《咏史》。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出处】司马光《训俭示康》。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出处:《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出处】《宋史·范纯仁列传》。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悯农二首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春游唐刘兼

圣主未容归北阙,且将勤俭抚南夷。

咏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侈。 --陆游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朱用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时期〕诸葛亮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北宋〕司马光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明〕薛瑄

与家有关的诗句篇三
《家数˙名家˙大家──有关古代诗歌品第的一个考察》

家數˙名家˙大家──有關古代詩歌品第的一個考察蔣 寅内容提要 由思想到文學,中國古代很早就形成「自成一家」的獨創性觀念及其習慣表述,並以「家數」概念為中介,在文學批評中形成大家、小家、名家等一系列品第概念。古人使用這些概念並沒有嚴格的定義,尤其是「大家」與「名家」,批評家對其分寸感的把握和對具體適用對象的聯想都有微妙的差異。本文試圖通過對古代文學批評史上有關資料的梳理,勾勒出前人對此的看法,以揭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基本觀念及其尺度。关键词 家數、名家、大家、品第作為文學獨創性觀念的習慣表述,中國古代很早就形成了「自成一家」的說法。其源頭可追溯到司馬遷〈報任安書〉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此所謂成一家之言,指形成獨自的思想和知識體系,是子書時代的著述目標。m[1]直到三國時代,人們談論著述還保持着這一習慣,曹丕《典論˙論文》即稱徐幹「著《(中)論》,成一家言」。到別集取代子書成為文人主要的著述形式後,自成一家的含義就集中在思想的獨創性和形成個人風格兩個方面,而詩文中的自成一家則意味着對特定寫作範式和風格統一性的追求,如袁枚說的,「所謂一家者,謂其蹊徑之各異也。」:[2]這種觀念初見於《北史˙祖瑩傳》:「作文須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 [3]後相沿為老生常談,如劉知幾《史通˙載言》云:「詩人之什,自成一家,故風雅比興,非三傳所取。」 [4]元范梈《木天禁語˙家數》云:「詩之造極適中,各成一家。」 [5]葉燮《原詩》內篇下云:「立言者,無力則不能自成一家。夫家者,吾固有之家也。」 [6]這裡「家」的語源應出自諸子百家的「家」 [7],但用於文學批評,卻正如《木天禁語》所暗示的,其內涵相當於後來詩文評中常用的「家數」。龔鵬程指出:「家數,是把家族觀念運用到風格判斷上的用語,凡創作活動,能顯出某種特殊成熟的風貌,就好像一個人已有能力自立門戶一樣,可以自成一家了。因此,家,是個獨立的風格單位,風格路數相同、自成一類者,即為一家。」˙[8]其說甚確。在古代文學史上,「家數」因作者才力高下不同、風格特徵各異而形成兩種劃分方式,一種是以鍾嶸《詩品》為代表的品第論,一種是以張為《詩人主客圖》為代表的宗派論。前者發展出一套如上下、大小及能品、神品、逸品之類的品第概念,後者則發展出一套主客、登堂、入室、正宗、旁枝、接武、餘響之類的定位概念。就現有文獻看,以「家數」論詩文書畫

起於宋代,後而有名家、大家之目。明胡應麟《詩藪》云:「大家名家之目,前古無之。然謝靈運謂東阿才擅八斗,元微之謂少陵詩集大成,斯義已昉。故記室《詩評》,推陳王聖域;廷禮《品彙》,標老杜大家。」、[9]所謂大家,應該源於宋人「大家數」的概念。劉克莊《中興絕句續選》舉南渡後王履道、陳去非「一二十公,皆大家數」。 [10]合真德秀《文章正宗》、元揭傒斯《詩法正宗》等標舉的正宗概念,便形成文學批評中評價作家才能、成就及影響的概念系列,並在明初高棅的《唐詩品彙》中得到最系統而齊備的運用。王漁洋《香祖筆記》卷六云:「宋元論唐詩,不甚分初盛中晚,故《三體》《鼓吹》等集率詳中晚而略初盛,覽之憒憒。楊仲弘《唐音》始稍區別,有正音,有餘響,然猶未暢其說,間有舛謬。迨高廷禮《品彙》出,而所謂正始、正音、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餘響皆井然。」 [11]有關高棅所定「正始」至「旁流」九個概念的宗旨及涵義,蔡瑜已有很好的詮疏,「盛唐的大家和名家,有高下之分;正宗、大家和名家、羽翼,有主次之別」, [12]條理昭然。現在我要進一步討論的是大家、名家概念本身的規定性,或者說後人使用時默認的標準。高棅使用的九個概念明顯分為兩類,大家和名家是品第概念,其餘都是定位概念。定位概念雖在實際使用時存在着判斷的困難,但概念自身的內涵、外延還是較清楚的,而品第概念則不然,它們不像正宗、接武等有着約定俗成的內涵,其程度差異沒有清楚的界限,很難嚴格地定義,使用時只憑論者的感覺。「大家」在高棅《唐詩品彙》中只有杜甫獨居其位,蔡瑜推尋其把握「大家」意義的基本原則是:(1)杜詩可謂唐詩之大備;(2)「大家」必須具備多種風格,並具兼善並美的藝術水準,而根本在於能變化自得,故正變格皆備;(3)杜甫「大家」之變,是在盛唐範圍內的新變,與中晚唐以後的變格,實質不同。一[13]如此理解「大家」,固然接近詩家的一般理解,但仍只能說是高棅的一家之言。僅杜甫獨居大家這一點,也很難為後人所認可。清末朱庭珍《筱園詩話》曾品第古代著名詩人,列出一個大家、名家、小家的排行榜,他的品第似乎比高棅的說法更具公信力。為了看起來更豁目,現將它分行排列如下:古今合計,惟陳思王、阮步兵、陶淵明、謝康樂、李太白、杜工部、韓昌黎、蘇東坡可為古今大家,不止冠一代一時。若左太沖、郭景純、鮑明遠、謝宣城、王右丞、韋蘇州、李義山、岑嘉州、黃山谷、歐陽文忠、王半山、陸放翁、

元遺山則次於大家,可謂名大家。如王仲宣、張景陽、陸士衡、顔延之、沈隱侯、江文通、庾子山、陳伯玉、張曲江、孟襄陽、高達夫、李東川、常盱眙、儲太祝、王龍標、柳柳州、劉中山、白香山、杜牧之、劉文房、李長吉、溫飛卿、陳後山、張宛丘、晁沖之、陳簡齋等,雖成就家數各異,然皆名家也。惟名家之中,又有正副,合分為二等論次之耳。如郊、島、張、王,則郊猶可附列名家,島則小家,張、王亦是小家。又如劉禎、張華、潘岳等,雖魏、晉時人,亦是小家。即初唐四子及沈、宋二家,並中晚之郎士元、錢起、元微之、李庶子、鄭都官、羅江東、馬戴,及宋之秦淮海、梅聖俞、蘇子美、范石湖等,皆小家也。而小家亦有上中下之分焉。其餘旁支別流,不一而足,不可以家數論,只可統名曰詩人而已。 [14]這個榜單還只就宋、元以前的詩人而論,即已難有定讞,想必誰都可以進退某些詩人。更何况元、明以後詩人,經典化的過程尚在發軔階段,定位愈加複雜:「自遺山後,青丘最為名家,可遙繼遺山之緒。蓋在明代,為一朝大家,合古今統論,則為名家。南渡以來,惟遺山高於名家,可列古今名大家中。其餘最高者可參名家,如明之青丘、元孝是也。餘人皆在小家之列。蓋上下千古,不比一時一地、一朝一代之較易雄長也,成家豈易言哉!」家[15]這裡的大家、名大家、名家、小家(又分上中下)依據什麼標準劃分,朱庭珍並未具體說明,倒是用意象化的語言形容過其間的差別,仍分行轉錄於下:大家如海,波浪接天,汪洋萬狀,魚龍百變,風雨分飛;又如昆侖之山,黃金布地,玉樓插空,洞天仙都,彈指即現。其中無美不備,無妙不臻,任拈一花一草,都非下界所有。蓋才學識俱造至極,故能變化莫測,無所不有。孟子所謂「大而化,聖而神」之境詣也。大名家如五岳五湖,雖不及大家之千門萬戶,變化從心,而天分學力,兩到至高之詣,氣象力量,能俯視一代,涵蓋諸家,是已造大家之界,特稍遜其神化耳。名家如長江、大河,匡廬、雁蕩,各有獨至之詣,其規格壁壘,迥不猶人,成堅不可拔之基,故自擅一家之美,特不能包羅萬長,兼有眾妙,故又次之。小家則如一丘一壑之勝地,其山水風景,未始不佳,亦足怡情悅目,特氣象規模,不過十里五里之局,非能有千百里之大觀,及重嶺叠嶂,千崖萬壑,令人游不盡而探不窮也。然其結撰之奇、林泉之麗,盡可擅一方名勝,故亦能自立,成就家數也。若專學古人一家,肖其面目,而自己並無本色,以

及雜仿前賢各家,孰學孰似,不能稍加變化者,雖有才筆,皆不得謂之成就,只可概稱為詩人而已,則又小家之不若矣。 [16]朱庭珍區劃不同品第的尺度還是比較清楚的:大家的特徵主要是「變化莫測,無所不有」,大名家「已造大家之界,特稍遜其神化」,名家「自擅一家之美,特不能包羅萬長」,小家則「亦能自立,成就家數」,但氣象規模終不大。爭奈意象化的類比終究彈性很大,讀者的理解會有很大不同。而名家和大家的區別尤為微妙,在古今批評家的筆下,內涵、外延及具體適用對象的聯想都有不小的差異。古人對此雖時有議論,並在特殊的語境下有所判斷、說明,但未見系統的辨析和清晰的界說,這給我們理解和使用這些概念帶來了困難。當代的批評史研究,一直關注風格學和文體論的辨析,對品第論及相關概念的研究向來缺乏。為此,本文想梳理一下這些概念的源流,對其內涵和適用對象略作辨析,以求為理解這些概念,並進而把握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基本觀念、藝術標準和話語方式,提供一些參照。一、「家數」溯源正如前文所述,詩學中作為品第概念的大家、小家、名家的「家」,其語源可上溯到先秦的諸子百家。自從漢、魏間「自成一家之言」的獨創性話語形成以後,談詩論藝者無不將自成一家作為追求的目標和成功的標誌。除前引祖瑩、劉知幾、范梈、葉燮之說外,還有白居易〈與元九書〉稱韋應物五言詩「高雅閑澹,自成一家之體。」能[17]《蔡寬夫詩話》云:「退之詩豪健雄放,自成一家,世特恨其深婉不足。」 [18]陳岩肖《庚溪詩話》卷下稱黃庭堅詩「清新奇峭,頗造前人未嘗道處,自為一家。」 [19]吳可《藏海詩話》云:「如貫穿出入諸家之詩,與諸體俱化,便自成一家,而諸體俱備。」 [20]推而廣之,郭熙《林泉高致集》論畫也說:「人之學畫,無異學書,今取鍾、王、虞、柳,久必入其彷彿。至於大人達士,不局於一家,必兼收並覽,廣議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後為得。」庭[21]作為詩學概念的「家」,自宋代以後常以「家數」的形式出現在詩論中。如嚴羽《滄浪詩話˙詩法》云:「辨家數如辨蒼白,方可言詩。」 [22]元楊載乾脆就以《詩法家數》名其所撰詩格。據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九「俗語皆有所本」條,「家數」一詞出《墨子˙尚同篇》:「天下為家數也甚多。」 [23]但這裏的“家數”並不是一個詞,而是指大夫之“家”的數量,與諸子百家的“家”意義有別。在宋代文獻如羅燁《醉翁談錄》中,家數用來指包括詩文在內的專業技能。而到元代以

後,家數就成爲詩文評通用的概念。楊載《詩法家數》以家數論整體性:「詩要首尾相應,多見人中間一聯,盡有奇特,全篇湊合,如出二手,便不成家數。」涵[24]謝榛《四溟詩話》以家數論時代:「謝靈運『池塘生春草』,造語天然,清景可畫,有聲有色,乃是六朝家數,與夫『青青河畔草』不同。」 [25]黃宗羲〈張心友詩序〉以家數論詩派:「滄浪論唐,雖歸宗李杜,乃其禪喻謂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亦是王孟家數,於李杜之海涵地負無與。」 [26]薛雪《一瓢詩話》以家數論技法:「作詩家數不必畫一,但求合律,便可造進。」 [27]錢謙益《列朝詩集》王履傳還以家數論畫:「及游華山,見奇秀天出,知三十年學畫,不過紙絹相承,指為某家數,於是屏去舊習,以意匠就天則出之。」 [28]故畫論中也有笪重光《畫筌》「拘法者守家數,不拘法者變門庭」的說法。 [29]由個人論家數派生出的類似概念有「家格」,如孔尚任〈焚餘稿序〉:「能寫其性情者,即能傳其詩。迨其傳也,遂成一家格,人人效之。蓋自有其性情,則自有其家格。」 [30]而由流派論的「家數」派生出來的類似概念則有「派家」,如舒岳祥〈題潘少白詩〉曰:「早從唐體入圓妥,更向派家事掀簸。」 [31]「派家」在此與「唐體」對舉,應指江西詩派而言。那麼,家數的詩學含義是什麼呢?且看嚴羽〈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的說法:「作詩正須辨盡諸家體制,然後不為旁門所惑。今人作詩,差入門戶者,正以體制莫辨也。世之技藝,猶各有家數。市縑帛者,必分道地,然後知優劣,況文章乎?僕於作詩,不敢自負,至識則自謂有一日之長,於古今體制,若辨蒼素,甚者望而知之。」嚴[32]綢布莊的家數是辨別紡織品的質地,詩人的家數則是辨別體制,如此說來,家數也就是掌握體制的能力和方式。鄭梁〈橫山文集序〉稱「殷玉才高學廣,於古無所不能為。詩則唐,詞則宋,曲則元,而文則為八大家,間亦為《左》、《史》,若以家數言,固已不讓今之作者矣」夫[33],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然則家數與體制,只是一個問題的兩面,當家數與性情對舉時,如高峻烈序玉書《常談》,稱其「所著《青園詩草》,自據性情,不戔戔於家數」 [34],家數側重於流派;而當家數與才華對舉時,如魏禧〈答毛馳黃〉云:「今天下家殊人異,爭名文章,然辨之不過二說,曰本領,曰家數而已。」 [35]則家數又偏重於體制了。一個作家掌握體制的能力,再加上方式(或者說意識),就決定了他的風格傾向。意識清楚、能力强的作家容易

与家有关的诗句篇四
《阅读与个节气有关的诗句》

、阅读与个节气有关的诗句

2、认识不同的桥及不同的书写体

3、积累古诗文名句

与家有关的诗句篇五
《杜甫诗歌的诗兴与家庭和谐思想》

杜甫诗歌的诗兴与家庭和谐思想

杜甫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有着超越周公的人生理想,但事实上他没有做到,在“丈夫誓报国”的背景下,更多的情况下都在离乱与奔忙,因此大部分诗歌都与景物有关,记录描绘与朋友交往以及观赏风景,所以又把自己的人生的无奈比如陶渊明,“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後汝期。”【1】(386)以《可惜》为题。某种意义上说诗兴在于消闲无奈。但杜甫对自己的家庭还比较关心关注,诗歌大约有上百首涉及到家庭婚姻和子女。这些诗歌还表现了杜甫对家庭人生的态度,但在家庭情感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了解杜甫的人格、性格与时代,认识杜甫的诗兴发生具有很重要作用。因此,很有研究价值。

人类的亲情本自天然,因此在人生积累中往往最为丰富,也是作家表达感情、感受人生的重要内容,因此是重要的诗兴发生方式途径。《诗经》中的许穆夫人、庄姜是诗人等都有表现。比较起来,楚辞中屈原的诗歌25篇,有《离骚》、《招魂》等诗兴大发的名作,涉及亲情却几乎没有,说明屈原的个性强烈,把自己放在家庭之上,或者之外。汉代的乐府诗歌比较多地涉及夫妻、母子、家庭等情感关系。到陶渊明才大量地写自己的子女,有的还写得很好,如《责子》诗等说:“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2】(1002)在抒情本体上表现出特别的诗兴,逐步成为中国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方式。杜甫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亲情表现传统,表达了在乱离奔忙的经历中对家人亲戚的多元复杂的思想感情。杜甫的诗歌来源与诗兴是多方面的,例如他好学习,“读书破万卷,”因此“下笔如有神”等。亲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构成,也是诗兴之一。但引起他诗兴的内容与对象又各不相同。可以是自然环境,如《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嶔岑婵娟,宛有尘外格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也可能是人文社会,《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说:“吾舅政如此,古人谁复过。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精祷既不昧,欢娱将谓何?汤年旱颇甚,今日醉弦歌。”【1】(308)杜甫诗歌常写到下雨,春雨秋雨,都看作喜庆的象征,比喻清明政治。古礼把下雨看成是天的恩赐,《礼记》说:“天降膏露,地出醴泉。”杜甫诗承传统,风俗不易,也是他的人生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相关体现。

杜甫诗歌引为自豪的是他的家世与少年时代。

《赠蜀僧闾丘师兄》说:“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1】(117)对于祖父的诗歌,杜甫应该知道他的实际水平,也不是太高,但称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显然过于赞美了。

杜甫是位多愁善感的诗人,所以,作品中有自卑、自责、自夸的成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1)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对以前人生的深刻总结。与《赠蜀僧闾丘师兄》等诗歌体现了杜甫的自豪、欣赏与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他为人生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精神。,但也充满了矛盾,虽然知道“儒冠多误身”,但又无法自拔。

《进鵰赋表》中说:“今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矣。唯臣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安敢望仕进乎?伏惟天子哀怜之。明主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1】(669)考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非子云淡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经年锐积,以此成书。”【3】(1)扬雄和枚皋的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就是“致君尧舜上”,而随时敏捷,就是对社会现实迅速作出判断和反映。沉郁出自《楚辞·思美人》,说的是冷静思考与美好理想难以实现的痛苦,而不断进谏又成为屈原的思想行为。杜甫的沉郁顿挫,与屈原非常相似,这也是悲剧人生的思想原因。因此我们认为,李白是精神上关于楚辞,本质上杜甫出自屈原,但比较人性化。

杜甫关于家族与兄弟等的诗歌主要写在乱离当中,因此充满了思念、痛苦与悲愤之情。《恨别》说:“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1】(377)时空的距离,让杜甫产生思念家与亲人的感情而难以入眠。这是纯洁的思念之情。而《示从孙济》似乎完全是出于无聊【1】(19)在无聊无所适从时刻,杜甫才寻诸孙,能够入诗的还是他们的贫穷。至于无聊为什么要寻诸孙,只是同姓古所敦的缘故,而没有真正的功能请投入,换言之,不是很在乎。但是当他感受到家族亲人的关怀时情感才略有所不同。《示侄佐》(原注:佐草堂在东柯谷)说:“多病秋风落,君来慰眼前。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满谷山云起,侵篱涧水悬。嗣宗诸子侄,早觉仲容贤。”【1】(358)因为佐来看他,他就夸最好。显然常态的杜甫对亲情也就是形式上的关注,乱离时就会想念,而病中的杜甫,感情就出现极端化的倾向。

在亲情与理想发生矛盾时,杜甫把理想当在亲情之上。如《前出塞九首》【1】(93)在不能执先祖之故事,拔泥途之久辱的上表文字形式不行,进取失败的情况下,杜甫能不顾生死向前,放弃家庭情感。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而且无怨无悔。又如《曲江三章章五句》。

【1】(23)

杜甫对家族成员的进取发展非常重视,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长者风度。《醉歌行》【1】

(15)对杜勤勉励有加,长者风范。也许是想到自己也没有功名,祖业门风萧条,因此内心充满痛苦,吞声郁闷。同样是给舍弟书,而且面临洪涝,有生命危险,但是,他似乎只是应付,言不由衷。由此看来,杜甫把功名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元日寄韦氏妹》诗也是把功名看在亲情之上:“近闻韦氏妹,迎在汉钟离。郎伯殊方镇,京华旧国移。秦城回北斗,郢树发南枝。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1】(314)

杜甫的家族由于在科举中没有取得功名,也没有得力权贵的大力推荐,所以都过着艰苦的生活,对此他内心也不是没有痛苦,但正常情况下,不以为意,只有知道消息时才作出响应,但也只是口头上。如《得舍弟消息二首》。【1】(341)又《得舍弟消息》也称“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1】(60)

在长期的漂泊生涯中,杜甫政治上失意,内心非常孤独,因此对家乡亲人的回忆与怀念有时非常强烈,但他并不满意这种怀念,大发诗兴时也只是为了排遣这诗兴。《遣兴五首》

【1】(89)对生命的流逝,兄弟没有消息出现天然的恐惧,但是他对这样的诗兴不喜欢,坚决排遣,认为“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可以说许国经世,无怨无悔。《忆弟二首》也是泛泛而谈兄弟情谊。《得舍弟消息》同样也表达了他随遇而安,许国经世的人生态度。【1】(341)

但如果说杜甫全不念家乡也不符合人情,实际上是处在一个矛盾的状态,《月夜忆舍弟》说:“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347)像这样的状态是一种寂寞无奈的心情,因此回忆故

乡的少年时代,还不能说是思乡,而是把故乡作为情景生活的对比与铺垫。杜甫只有在自己完全绝望的状态下,才表现出对亲情的依恋与悲伤。《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说: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东飞驾鹅後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1】(106)

诗歌用楚调写成,悲情清哀,孤独失望,因此亲情才成为诗歌表达的真正主题。这时候,不仅是兄弟姐妹就是表亲也在怀念之例了,《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说:“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遥。”【1】(372)这时候他已经没有能力说“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了。杜甫是一个缺少爱的贫困的人。

从上述诗歌我们看出,杜甫的家世与少年时代的生活,产生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感情,因此对家庭祖业怀着崇敬自豪的心情。也因此,奋斗与诗兴的发生都围绕着经世致用进行。对家庭兄弟亲情比较冷漠。只有家庭成员进行与经世致用有关时他才充满热情,而连贫困与灾害他都不是很关切。在晚年,他生活无依孤寂的时候他回忆关注亲情也只是自己感伤的结果。所以,杜甫的家庭理想与和谐思想就是他的政治理想。

杜甫是大诗人,应该说很懂感情,既然以诗歌擅长,也应该能写出感情真挚的亲情诗,但从他的诗歌中,没有发现夫妻之间缠绵的情感生活,个别地方涉及,也非精心构制。在诗歌中出现的妻子形象都是在中年以后的作品中,很像一个不懂事的家庭妇女。写到思念妻子与家庭最好情感的大概就是《一百五日夜对月》说: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1】(315)

这时候的诗人非常寂寞,因此比妻子如美女天仙,但也仅仅限于此,难得思念家庭与妻子。大部分的诗歌都是写妻子的狼狈可怜,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杜甫是位并不很重视家庭夫妻情感的人,所以他的诗兴亲情具有理性理想特征。杜甫在得意的时候也会想到家庭亲情,但远没有君主的恩德让他动情忘怀。《述怀》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敏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杜甫担任拾遗以后,非常满意主恩厚,感激涕零,远远胜过亲情。对亲情,他只是担心“沈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并不放在心上。他在回家后说到妻子,没有表现出深情或者关切。《徒步归行》说: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1】(60)

长期在外的生活,杜甫与家庭乡亲都很陌生,妻子住在羌村,应该是比较偏僻落后之地,见《羌村三首》【1】(62)对杜甫亲情关系的表达,应该考虑到战争乱离的因素,但是杜甫

的主观因素仍是最主要的诗情导向。在他当上拾遗时,家里是“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1】(128),心情比较好的时候,称孩子为娇儿,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但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并不很喜欢。而子女中,他喜欢的往往是男孩,男孩中又有偏爱。见《北征》。【1】(57)

对于孩子,杜甫也不是没有舔犊之情,但他说一个女儿是“痴女”,而痴女也不喜欢他。见《彭衙行》。【1】(56)痴女在饥饿的时候咬他,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在许国的理想下,杜甫对亲情确实缺少责任与义务,所以诗歌也包含着杜甫的自责心理。换言之,杜甫认为,能够许国,还要关照好家庭,这才是大丈夫的本色,是家庭和谐的根本。因此,他晚年的时候很后悔,以酒自伤。《曲江二首》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1】(326)这样的情感也一直伴随着杜甫。《赤谷》说:“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1】(100)在某种意义上说,他自己不能自保,所以也很难顾及妻子儿女。《促织》也说:“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1】(351)杜甫这样的生活造成亲友与他也很隔膜。《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说:“笑为妻子累,甘与岁时迁。亲故行稀少,兵戈动接联。”【1】(363)也很少享受到家庭的幸福快乐。《江村》说:“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1】(374)一副多病故人疏,似乎对家庭十分依赖满足的心情,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又《飞仙阁》说:“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1】(109)杜甫长期的漂泊与乱离与进取生涯,出现了很多难堪的事情,与子女的感情也很疏远。凡是对他不好的他都称痴,不仅女儿如此,儿子也是这样。如《百忧集行》【1】(125)又如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言“荒岁儿女瘦”但他自己“穷愁醉不醒”,这实际上是父子、父女反目成仇的原因,也并不都是贫穷,更多的是亲情疏远,形成隔膜。杜甫不关心家庭也有无力关心家庭造成了家庭的很多悲剧,所以子女不少被饿死,在当时不能说杜甫没有责任。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说:“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1】(35)

从诗歌我们看出,杜甫诗歌对子女的夭非常伤心,这是杜甫的晚年的心情。在少年时代,杜甫观国宾,充满理想,青年壮年为理想奋斗奔波,漠视家庭妻儿的存在,以之作为诗歌的创作与价值取向,自责的是没有为国家作出贡献。而到了晚年,对理想经历的失望,生活的困苦,对家庭子女产生负罪感,尽管如此,他还能从家庭的不幸中想到社会的不幸,并且希望改变这些不幸,显示了杜甫诗歌的价值境界。

在杜甫的子女中,他也有偏爱,最喜欢的是宗武,也就是骥子。有《生日》、《又示宗武》等诗歌集中写宗武,还教导他如何为人做诗。杜甫死后,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西北首阳山之前。杜甫偏爱宗武的原因,也与他的理想一致。首先,他认为宗武聪明超群。《忆幼子》说:“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1】(314)为想念宗武难以入睡。《遣兴》叙述更为具体。【1】(313)宗武刚刚学话,就能够朗诵杜甫关于客人的诗歌,也正由于宗武的成材,所以说他是好男儿,甚至难得地称妻子是宗武的慈母。从这首诗歌看,杜甫的妻子能够教子女诵读他的诗歌,应该具有很好的教养,对杜甫也具有很好的感情与期待。《得家书》则明确地说最喜欢宗武。【1】(317)

不仅对自己的子女,对妻子,对别人的子女,杜甫的道德价值判断也是看其质量是与其理想的是否一致。他曾经对朋友的子女大力夸奖,也是如此。《徐卿二子歌》说:“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者,名位岂肯悲微休!”【1】(121)杜甫就是这样,在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实

现上产生诗兴,对待家庭子女也是看他们是否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一致,如果一致就大家赞扬,否则就是漠不关心或者贬斥,因此夫妻与家庭生活没有得到快乐,过着一种浪漫而不切实际的孤独陶醉,伤心自责的人生,直至死去。家庭美好和谐的理想就是他的政治理想,而他是诗人,他一身缺少爱,是悲剧人生。

【1】《钱注杜诗》钱谦益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4年版

【3】扬雄《方言疏证》,中华书局1998年版

与家有关的诗句篇六
《比阳光更暖的 关于家的小诗》

比阳光更暖的

驱散所有阴霾

不必形影单只

不会寒冷饥饿

不用独自舔舐伤口

比阳光更暖

却不会灼伤

家,多么温暖的字眼 当上下唇开合碰撞逸出

心中若温泉涌动

那般滋味

何言以代

它所包含的

是屋檐下流转不息的灯光 是藏在眼波中深深地缱绻 还是午夜梦回时安心浅笑 却其实都是暖暖的爱呵

酒管三班 陈盼盼

与家有关的诗句篇七
《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

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小钱不知省,大钱将滥花(英国)

●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眼下胡花乱铺张,往后日月空荡荡

●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萨克族)

●辛苦得来的果实,不要一口气把它吃完(维吾尔族)

●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杀牛吃肉,不如留着挤奶(藏族)

●有钱时摆阔,没钱时挨饿

●欲求温饱,勤俭为要

●紧紧手,年年有

●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思前顾后,吃穿常有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有吃有穿;大吃大喝,当屋卖锅

●小富由俭,大富由天

●不喝酒,不抽烟,三年省下无数钱

●节俭是致富的秘诀(英国)

●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英国)

●积小利,成巨富(英国)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小处不省钱袋空(托·莫尔)

●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托里安诺)

●节约一分钱,等于生产一分钱(英国)

●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麦)

●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趣味的腐化(英国)

●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安格尔)

●奢侈好像酒,既使人兴奋,又使人衰弱(卡尔)

●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种社会腐化的现像,决不是原因(鲁迅)

●不择手段地追求高级物质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级的(潜夫) ●奢侈乃德义之灭亡(瑞士)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汗珠换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成物不可损坏

君子以俭德辟难。【出处】《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出处】《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出处】《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出处】李商隐《咏史》。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出处】司马光《训俭示康》。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出处:《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出处】《宋史·范纯仁列传》。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君子以检德辟难。

(君子以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克勤于邦,克俭为于家

(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没一粒都是这么辛苦得来。)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该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与家有关的诗句篇八
《数学家与赞美诗》

与家有关的诗句篇九
《关于中国几个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关于中国几个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中秋

苏轼《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辛弃疾词《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 食>>)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人主张将“中国的情人节”定为“七夕”。 杜甫《牵牛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07028.html

    上一篇:跟雪有关的诗

    下一篇:相声描述

    【与家有关的诗句】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