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流徂源

| 职称日语 |

【www.guakaob.com--职称日语】

溯流徂源篇一
《溯流追源》

溯流徂源篇二
《探源溯流说》

探源溯流说《论语》

孔子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位名师,他也把教育学生视为头等大事。他的一生大部分精力都献给了学生,与学生情同父子。试想,他的离去在弟子心底会形成何等的波澜?后来他们找到了追念老师的最好办法,就是编一本纪念册,把孔子与他们的谈话、对他们的教导记录下来。这就是《论语》的雏形。我们读《论语》突出感受到的是书中感情的力量。即使记录批评孔子的话,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孔子人格的力量。由于“纪念册”中所记的多是孔子感人的一面,或说是“菩萨心肠”的一面,其为政时“霹雳手段”的一面则付诸“阙如”。因此,《论语》中的孔子不能说是全面的孔子,只是弟子们心目中的孔子。

“读经热”多年了,近来,这个“热”具体落实在《论语》上了。《论语》讲座,读《论语》心得,借助电视,异常火爆。甚至我所在的偏僻的小区里也在数处张贴了“劲松街道文明市民学校”编纂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哲理名言》,其中《论语》就占了大半。然而《论语》是什么?未必人人皆知。

一、去妖魔化,去神圣化,还原《论语》

1、从内容上看:《论语》是本纪念册

《论语》在过去是《十三经》之一,被视为是记载圣人行迹的经典。其实就《论语》的原始意义而言,它应该是本纪念册,是孔子去世后弟子(包括再传弟子)为追念恩师所编纂的恩师言行录。

孔子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位名师,他也把教育学生视为头等大事。他的一生大部分精力都献给了学生,与学生情同父子。试想,他的离去在弟子心底会形成何等的波澜?一些弟子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让外貌像孔子的弟子有若扮演老师。可见弟子对老师思慕之深。后来他们找到了追念老师的最好办法,就是编一本纪念册,把孔子与他们的谈话、对他们的教导记录下来。这就是《论语》的雏形。我们读《论语》突出感受到的是书中感情的力量。即使记录批评孔子的话(如“四体不勤”之类),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孔子人格的力量。这是因为记录者的感情在左右着读者。由于“纪念册”中所记的多是孔子感人的一面,或说是“菩萨心肠”的一面,其为政时“霹雳手段”的一面则付诸“阙如”(如孔子为司寇时“诛少正卯”,齐鲁两国会盟诛“侏儒”等,主张“治乱世,用重典”之类)。因此,《论语》中的孔子不能说是全面的孔子,只是弟子们心目中的孔子。

视《论语》为纪念册不仅仅是我的推测,自古以来也这样看待。《汉书·艺文志》说:

相与辑而论纂,故谓《论语》。

从这段话可知《论语》内容包括:①孔子回答弟子之问。②孔子回答当时人之问。③弟子们互相传的孔夫子语言。④弟子之间的语言。当时弟子们各有所记。《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子张问孔子出远门应该怎样做,孔子告诉了应该注意的事项。子张马上“书诸绅”,写在自己的衣带上,免得忘了。这就是一例。孔子去世了,当时孔子是公认的哲人,鲁国的大老,鲁哀公的“诔文”都表现出过度的哀痛。其弟子们悲恸更可以想见,每个弟子都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经过筛选,编辑在一起,寄托哀思。

汉代把这类有关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记录的书都称《论语》。《汉书·艺文志》中著录《论语》流行本和《孔子家语》《孔子三朝记》(孔子朝见鲁哀公)《孔子徒人图法》(孔子弟子图像)之后说“凡《论语》十二家”云云。可见凡与孔子及弟子言行生平有关,对于孔子有纪念意义的当时都称为《论语》。

我们现在所读的《论语》不是孔子弟子编纂的原始本,孔子弟子众多,“纪念册”不一定就是一种。后来经过多次筛选和编纂,其中留下孔子再传弟子的痕迹。另外,这种形式的“纪念册”不止《论语》一种,“郭店楚简”“上博楚简”中一些“语丛”也近似《论语》。

认识到《论语》是众弟子、再传弟子为怀念师尊而编纂的,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其中一些浅白的话(如《乡党》篇中关于饮食和君子行为的话)、自相矛盾的话(如既说《诗三百》的特点是“思无邪”,又说“郑声淫”“放郑声”之类)、不太高明的话(如“勿友不如己者”)也都会记载、流传下来的缘故。弟子各出自己记录下的言行,更多是要从中温习老师和自己相处日子的温馨,并非要造神、造圣,把孔子搞得一贯正确。又由于记载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动辄千百言,可以把话语的环境背景说得一清二楚,只是把老师所言记下来,弟子们就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就可以回到当时的氛围。对于后世的读者来说,由于不清楚背景,读《论语》则不免如盲人摸象一样地胡猜。我们读《论语》更多的是要体验,注释者责任在于尽量详尽提供当时的背景资料,而不是依靠荒诞的想象,以补经文的不足。

2、从装帧形式上看:《论语》是袖珍本

汉代书籍大多是写在木简和竹简上,高级一点的写在绢帛上。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中引汉代经师郑玄《论语序》云:

《春秋》二尺四寸,《孝经》一尺二寸,《论语》八寸。此则专之简策,当复短于《论语》,所谓六寸者也。

这里所说是指汉代儒家经典的“开本”情况。《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汉尺,合48公分),《孝经》为汉人所著。

文中所说的“专”即“传”,这是解经文字,用六寸的简来书写。而《论语》则用八寸的简书写。凡是官家所发布的典籍都写在二尺四寸的竹简上,“经”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就连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的简策,其规格也是48公分和24公分两种。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为48公分和24公分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即使抄写也要遵从社会上共同遵守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长达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当时这类记录孔子言行的小书当有多种流行,上面提到的“语丛”也用近汉尺八寸的短简书写,包括不少孔子或其传人的语录。它们与《论语》不仅在形式上相同,语句上也有相近之处。

为什么这里强调《论语》是袖珍本?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长达48公分,与现代书桌宽度差不多。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看书或放在案子上,或拿在手上,长达半米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当时的“坐”接近现代的跪)地看。而“袖珍本”则不同了,河北定州出土的《论语》仅16.2公分,比现在的小32开的书还短一些,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伸直两腿成八字坐着)都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它更“人性化”了,接近消遣一类的读物了。

3、从作用上看:《论语》是小学教科书

楚简研究者认为“语丛”是语录的形式教科书,是“东宫之师”(郭店一号楚墓的墓主,楚宫太子的老师)对学生讲课的话题集,言简意赅,都是三言两语述说一个问题。

汉代《论语》确实也是小学的德育课本和学习经学的入门书。崔寔在《四民月令》讲十一月“砚水冻,命幼童读《孝经》《论语》篇章,入小学”。农闲时小学生上冬学,《孝经》和《论语》是小学生的入门书。从《论语》的内容也可见这个判断是不错的。顾颉刚先生说:“我们读《论语》便可知道,他的修养的意味极重,政治的意味很少。”因为涉及政治就不免有阴谋阳谋、攻占杀伐,不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论语》中不仅充满怀念的温馨,就是在传播儒家思想观念时也多挟有感情色彩,正适合儿童阅读学习。不仅汉代用它做儿童教科书,古代社会一直如此。唐初李恕的《戒子拾遗》中就说“男子六岁,教之放名(辨别东西);七岁读《论语》《孝经》,八岁诵《尔雅》《离骚》,十岁出就师傅”。

宋代朱熹把《论语》定为“四书”之一,此后儿童入学先是三本小书“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后是《神童诗》《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千家诗》一类通俗读物。如果上学正规,儿童聪明,这些不用两年就能读完,跟着就读“四书”,从《大学》《中庸》开始,接着就是《论语》。这时学童一般还没有到十岁,《论语》对他们还是很艰深的。那时学童就有:“上论下论难死人”(《论语》分上下卷)的说法。

4、《论语》的定名与定本

《论语》这个名称始见于《礼记·坊记》。其中有“《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坊记》古人认为是子思(孔子之孙孔伋)作品,后人对此表示怀疑,大多认为《礼记》中的文字多数是汉儒的解经之作。可是郭店楚简中所出现的《太常》一篇,其中有的文字明显截取于《坊记》,而楚墓是战国中期偏晚,竹简文字的作者应该更早一些,与子思时代大体相合。《坊记》时期的认定,从而可知《论语》之名在战国时就有了。不过直到汉代《论语》也常被学者简称为《传》或《记》,目的是将其与“经”区别开来。

经过秦火之劫,汉初《论语》也不显于世。汉惠帝时废除“挟书之律”后,先秦儒家残存经典陆续面世。《论语》先有齐人传出的二十二章(多《问王》和《知道》)和鲁人传出的《论语》二十章(与今存《论语》相同),简称为《齐论》《鲁论》,齐鲁二书是用当时流行文字隶书写成,称“今文本”。

汉景帝末年发生了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即孔壁古文经典的出现。当时被封在鲁的诸侯王刘余(死后谥号鲁恭王),喜建宫殿,其宫与孔子旧宅相邻,当他扩大宫殿、拆到孔子宅壁,发现了许多写着古文字(秦以前的篆文)的竹简,经整理,知道这些都是孔家代代相传的经典,包括《尚书》《礼记》《孝经》《论语》等数十篇。其中的《论语》二十一章(与现今《论语》相比有两个《子张》篇),称为古文《论语》,简称《古论》。汉代《论语》原本就是“齐”“鲁”“古”三个本子。

西汉成帝时安昌侯张禹位高权重,成帝做太子时,张禹给他讲过《论语》。张原学《鲁论》,后调和“齐”“鲁”,以《鲁论》为底本,择善而从,合为一编,名为《张侯论》。张的地位名望促成《张侯论》广泛流传。当时有“欲为论,念张文”谣谚。东汉末年朝廷刊《熹平石经》用的就是《张侯论》,这是《论语》第一个由官方推出的定本。可惜《熹平石经》历经战乱,所存无多。

《论语》之名大约在东汉逐渐固定了下来。汉章帝建初四年(79)朝廷召集诸儒于洛阳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班固整理会议记录,称《白虎通义》,其中引《论语》47处,都称《论语》。

东汉末集大成的经师郑玄依据《张侯论》,参考《齐论》《古论》著有《论语注》。此书五代以后也失传。20世纪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发现过几件唐写本“郑注”残卷。1969年在吐鲁番发现了唐景龙四年(710)卜天寿抄写的《郑注论语》长卷。

1973年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脩墓出土的竹简中有《论语》,经整理,录成的释文7576字,约为《论语》的二分之一。属于《鲁论》系统的。

二、《论语》地位的涨落

1、今文学派统治下的《论语》

原始儒学有些迂阔,因此孔子栖栖一生,不为世所用,与其学缺少实践品格有关。战国末,七雄纷争,越演越烈,各个学派要想有出路,都要加强实践性,以供统治者采撷。儒学两大派,思孟一派有点理想主义,荀子一派则更注重现实政治因素,后来荀学发展成为法家,成为秦朝的国家意识形态。

汉代儒生为了加强其学术的实践品格,走的是与注重鬼神的楚文化(秦是被楚人灭掉,汉制度承秦,文化承楚)结合的道路,并演化为妖气十足的今文学派。董仲舒是其代表。董倡导天人感应,把不谈“怪力乱神”的孔子打扮为通天教主,把儒学神学化。今文学派争着运用儒学,把“《诗三百》作谏书”“以《春秋》决狱”,为政治服务。董仲舒之后,有些儒者编造“谶纬”,装神弄鬼,每下愈况。“五经”皆有相应的“谶纬”,连平实通俗的《论语》也不例外。《论语纬》中就把孔子说成“素王受命”,颜渊是“素王”的“司徒”,子贡是“司空”。把儒学弄得乌烟瘴气,把儒家经典搞得鬼话连篇。这种“实践”和“应用”在东汉末彻底破产,从此今文学派一蹶不振(鸦片战争后有个回光返照)。今文学派注释的经典多散佚失传。

儒家在今文学中扮演主角的经典是《春秋》《书经》《诗经》等,而《论语》只是作为儿童学习的初级课本,可以加添“神话”“鬼话”处甚少。统治者所重视的学科都设立了博士。文帝时始设立《诗经》博士,武帝时始置“五经博士”,汉代重“家法”,每一经的经师不仅各有各的对经典的解释,而且所传的经文也有差别,朝廷为了表示对不同传承的尊重,往往各立博士。西汉末,已经立有十四博士。但两汉始终没有给《论语》立博士。可见《论语》在官方学术体系中是地位不高的。

溯流徂源篇三
《溯流穷源话“子游”》

溯流穷源话“子游”

二十年前,季康老夫子为编纂《闽游族史》四处奔波,足迹遍及八闽大地。记得初次会晤时,他曾向我谈起游氏的起源,提及始祖子游公与孔子是同时代人,亦为孔门之高足。但在1995年《闽游族史》定稿时,他却推翻了以往的观点,这在《闽游族史》“世系概述”一章里可以找到依据。身为主编的季康先生肯定了众多游氏谱牒先前已有的定论,认为“郑公子偃为游姓肇姓之祖”,并对游氏得姓之前春秋时代名为“子游”的四位历史人物进行了分解,我想他的担心是必要的,是怕后人重蹈覆辙,出现“张冠李戴之讹和讹以承讹之弊”。果不其然,时过多年仍有人持怀疑态度,将春秋时期号称“子游”的四个人混为一谈。“历史”一词,本来就具有调查探究之意,因为年代久远,即使谱牒或历史上已作文字记录的也未必全是真实,有鉴于此我觉得有人探索,有人发声,毕竟是一件好事,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考证还原真相的过程。 最近我重温了《闽游族史》关于源流的部分章节,综合《维基百科》上搜集到的一些史料,摭谈本人对游姓起源的一些看法。以我浅陋的功底,表达对我们爱戴的祖先郑国公子偃子游公的敬意,并希望结交更多有志于源流探索的朋友。

一、史籍上关于游氏起源的记载

(一)、中国最早的姓氏谱牒专著《元和姓纂》(唐 林宝撰)云:“《左传》,郑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二)、《世本》云:“游,春秋,郑穆公之子偃,字子游,其后代有以子游或游为姓。子游,出自郑国大夫子偃。”《世本》是一部由先秦时期史官修撰的,主要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史籍。

(三)、南宋历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云:“游氏,姬姓。鄭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游。其後以王父字為氏,游吉、游眅(拼音:pān,一作昄:bǎn)是也。鄭大夫游吉裔孫尋漢御史中丞。後漢有游因。前趙有游子逺。前燕有游宗。皆為股肱之任。”

(四)、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郑穆公之子偃,字子游,其子公孙虿,有子二:长子名眅,字子明,任宋国大夫。史书称为游眅,其后有以眅为氏。”(清 张澍按:眅氏:《路史》郑公族后有眅氏。郑游眅,字子明,眅

氏当为游子明之后,以名为氏。)

(五)、宋修《百家姓》记载:“游,宫音,广平郡,系出姬姓,郑穆公之后。

二、游氏受姓的发源地

从已发掘的谱牒和史籍记载可以认定,游氏出自郑国,是郑穆公之后,子游的后裔,得姓始祖子游。郑樵《通志卷二十五 氏族略第一》中列举的“以字为氏”的154姓中就有“游”、“子游”两个不同姓氏。

首先,谈谈郑穆公及“七穆”的来历。郑穆公(前647年-前606年),东周至春秋人,《史记》称作“郑缪公”,姬姓,名兰,又名子兰,郑国第十一任君主。郑文公之子,母为燕姞。于公元前627年-前606年在位,共计22年,之后由其子郑灵公即位。

郑穆公去世后,由太子夷即位,为郑灵公,灵公在位仅一年就被叔叔公子归生(子家)所弑。随后由长弟公子坚继位,是为郑襄公。自襄公开始,穆公的子孙良氏、游氏、国氏、罕氏、驷氏、印氏和丰氏轮流执政,统称为“七穆”。穆公的七个儿子的后代在后世形成七个势力强大的世族,分别掌握着郑国的政治,将国君的权力架空。我们不妨看看郑穆公的后代有哪些?

郑穆公共有十四个子女:

公子夷,后为郑灵公,少妃姚子生。

公子坚,后为郑襄公。

公子去疾,字子良,七穆之一良氏始祖。

公子喜,字子罕,七穆之一罕氏始祖。

公子騑,字子驷,七穆之一驷氏始祖。

子印,七穆之一印氏始祖。

公子发,字子国,七穆之一国氏始祖。

公子偃,字子游,七穆之一游氏始祖。

子丰,七穆之一丰氏始祖。

子然,然氏始祖,宋子生。

公子嘉,字子孔,孔氏始祖,宋子生。

子羽,羽氏始祖,不为卿。

士子孔,大季氏始祖,圭妫生。

夏姬,少妃姚子生,春秋时期著名美女。

三、春秋时期四个“子游”

众所周知,游姓的最早祖先是郑穆公之后的子游,但春秋时期名字叫做“子游”的却有四位,四者名字中都含有“偃”字,所以辨认祖先就显得扑朔迷离,难免有会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之虞。那么,四个“子游”哪一个才是游氏的受姓始祖?

说子游,道子游。“子游”通常可以指为:

① 宋国子游 (宋国国君)。

② 吴国言偃,字子游,孔门十哲之一。

③ 郑穆公之公子偃,字子游(游氏始祖)。

④ 郑穆公之孙、驷带之子驷偃,字子游。

第一、宋国子游(?-前682年),子姓,字子游,史称“宋前废公” ,宋后湣公(宋闵公)之堂弟,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在位仅一年(前682年在位)。宋闵公(?—前682年,子姓,宋国第十七位国君)在位时与鲁国多次交战,宋大夫南宫长万一败再败。宋闵公取笑他:“吾初敬君,今君乃鲁国囚犯,吾不再敬君矣。”南宫长万既愧且怒,激起杀机。宋闵公十年,南宫长万杀宋闵公,立公子子游为君,宋国公族与萧叔大心借曹国军队反击,杀掉子游,立宋闵公弟公子御说,是为宋桓公。不久南宫长万出奔陈国,宋国将他引渡回来,斩成肉酱。

《杜预注》:言其为宋公子,《孔颖达疏》言其不知何公之子,陈厚耀《春秋世族谱》将其列为宋庄公之子,常茂《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亦列为宋庄公子。

第二、吴国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字子游,亦称言游,又称叔氏,春秋末吴国(今江苏省常熟市)人,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神通六艺,被孔子列为“文学榜首” ,世称“南方夫子”,尊称言子,唐开元封“吴侯”,宋封“丹阳公”,后又称“吴公”。子游比孔子少45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

第三、郑穆公之子姬偃(?-?年),公子偃,姬姓,名偃,字子游,谥宣

[1],是郑穆公的儿子[2],郑灵公、郑襄公的兄弟,“七穆”之一游氏的始祖,郑国的卿。子游的两个儿子公孙虿(子蟜,郑国司马, ?—前554年)和公孙楚(字子南,郑国下大夫,后被放逐到吴国,?—?年)。公孙虿生游眅(字子明)、游吉(字子太叔,一作子大叔,?—506年)。到了子游的孙子姬眅、吉一代时,便以祖父之字“游”命氏。后游吉继著名宰相子产(公孙侨)之后为上卿,执掌郑国国政,从此游氏一族声名鹤起,其后代皆沿承游氏,世代相传至

今,史称游氏正宗。姬姓游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偃为得姓始祖。

子游的身世和功绩可以归纳为:

一 领军:前588年春,诸侯联军驻扎在伯牛,从东边入侵郑国,以讨伐邲○

之战时郑国对晋国怀有二心。公子偃领兵抵御,他命令郑国东部边境的地方部队在鄤地设埋伏,最终将诸侯联军击败于丘舆。

二 和晋:前586年,许灵公在楚国控告郑悼公侵犯许国,六月,郑悼公去○

楚国争讼,没能得胜。楚国人捉拿了郑国的皇戍和子国。郑悼公回国后就派公子偃向晋国请求讲和。八月,郑悼公和晋国的赵同在垂棘结盟。

三 相郑伯:前585年,郑悼公去晋国拜谢与晋国的讲和,公子偃辅助相○

礼,在东楹的东边举行授玉的仪式。

参考资料:

1《春秋释例·卷四·世族谱》:公子偃,子游,宣子,穆公子。

2《春秋经传集解·成公三年》:偃,穆公子。

3《左传·成公三年》:三年,春,诸侯伐郑,次于伯牛,讨邲之役也。遂东侵郑。郑公子偃帅师御之,使东鄙覆诸鄤,败诸丘舆。

4《左传·成公五年》:许灵公诉郑伯于楚。六月,郑悼公如楚,讼,不胜。楚人执皇戌及子国。故郑伯归,使公子偃请成于晋。秋,八月,郑伯及晋赵同盟于垂棘。

5《左传·成公五年》:六年,春,郑伯如晋拜成,子游相,授玉于东楹之东。

第四、郑穆公玄孙驷偃(?-前523年),姬姓,驷氏,名偃,字子游,谥襄[1],是驷带的儿子[2],郑国的卿。(铁岭大学周维纲教授注:子游乃驷带之弟,而不是之子。)

前526年夏季四月,郑国的六卿为来访的晋国中军将韩起在郊外饯行。韩起说:“请诸位都赋诗一首,我也就可以知道郑国的意图了。”子游即席赋诗《风雨》一首 [注 1][注 2]。赋诗结束后,韩起很高兴,说:“郑国差不多要强盛了吧。诸位用国君的名义赏赐我,所赋的诗均为《郑风》,不出郑国之外,都是表示友好的。诸位的家族都已传了几代,可以不必惧怕什么了。”韩起给六人都送上马匹,并赋诗《我将》[注 3]。子产拜谢,又让其他五个卿也拜谢。[5]

前523年,子游去世,他的儿子丝此时很年幼,子游的父辈兄辈便立了子游的叔叔驷乞做驷氏的继承人。丝的舅舅是晋国人,派人询问立驷乞的原因。因为子产的调停,晋国人对此不再过问。

参考资料:

1《春秋经传集解·昭公十六年》:《风雨》诗取其“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2《春秋左传正义·昭公十六年》:正义曰:《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其《诗》云:“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注云:“风且雨,凄凄然,鸡犹守时而鸣,喈喈然。”“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又云:“既见君子,云胡不夷。”注云:“胡,何也。夷,说也。思而见之,云何而心不说。”

3《春秋经传集解·昭公十六年》:《我将》,《诗·颂》。取其“日靖四方”,“我其夙夜,畏天之威”,言志在靖乱,畏惧天威。

4《春秋释例·卷四·世族谱》:子游,驷偃襄子。

5《春秋经传集解·昭公十六年》:子游,驷带之子驷偃也。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当你对上述四个子游的前身后世有所了解之后,再比照《闽游族史》及各地的族谱、家乘的记载,就不难发现郑国姬偃子游才是游姓真正的始祖。

愿以此文,抛砖引玉,并竭诚欢迎各位宗亲及谱牒姓氏研究同仁批评指正。

本文作者:游心華 (福建)

电邮地址:303507326@qq.com

2015年3月25日

溯流徂源篇四
《《诗品》“推源溯流”与文学“新变”》

溯流徂源篇五
《溯流追源建家谱, 弘扬祖德成家业》

溯流追源建家谱, 弘扬祖德成家业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来源、发展、功绩及本门子孙姓名,传记的谱碟,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积累并沿袭下来的一笔独特的文化遗产,历史学家称之为我国浩瀚历史资料宝库中一个未开发的‚金矿‛;海内外炎黄子孙更把它视作寻根问祖、辨别血缘归属的依据。俗话说:鸟飞千里不离林,树高万丈不离根。寻宗问本,弘扬祖德,这是华夏子孙固有的世俗观念。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族有族谱,从而形成中国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光辉史册。

中国很多大户人家的家世文化都被一次次革命革没了,名门望族的血统也有些被所谓的根红苗壮替代了洗刷冲淡了。现在还能保存祠堂家谱家训的人,素质就是跟那些‚没出处‛的人不一样,南方的传统保持得比北方好,有时候会遇到几个家族里不讲究的人,他们竟然觉得修祠堂印家谱家训是食古不化封建腐朽的,惊讶于我们头头是道的说出祖宗八代,当然也会指出我们越活在古人的荣誉上越不知进取,那语气里充满了势利和醋味,他们没有一个可以骄傲的身世和血统并不可惜,殊不知他们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浮萍——没有信仰没有坚持传统文化的习惯也就算了,连自己的根都找不到落不定,甚至也从未想过去坚持什么,岂不可悲么?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某市曾于九十年代评出‘十大青年企业家’,当年他们是何其风光,却没有几个想到禀祖训,立

家规,塑家学文化。到今天,才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十大青年企业家’只剩下寥寥几个。其他人要么犯案进了监狱,要么难以支撑而宣告破产,更何谈三代富贵?与古人相比,差异实在太大。

凡人皆有名字,或许每个人的名可以随意取,一个人的家族却是无法选择的,因为这是他的家族归属与血脉之源,是他的根。现代的年轻人往往不重视这点,对于自己的家族史,仅仅依靠着父辈口耳相传的点滴故事得出个梗概来,或者会对祖辈流传下来的那些发黄的老照片表示稍许的好奇心,他们已不懂得家学文化是一部厚重的精神财富,更不去理会家学文化的承传与发扬。

华夏民族,人皆有姓,生而具之,古今中外,男女老幼,概莫能非。泱泱华夏,亿万苍生,今日中华,百姓众多,拥有本族谱,家训的却为数不多。如果在我们现代社区村镇里,让每一个家庭为自己建立一部不曾有过的属于自己的‚家谱‛记念册,从古至今,排列有序,让我们其本族后代子孙追源流,寻根基、知祖宗、扬家风、理家财、鼓奋斗、求上进,去创造比祖先更加辉煌的业绩。每一个家庭为自己建立一个宗谱历史档案,形成新的‚家学‛文化体系。成为一代传一代的传家宝。使新时代的新‚家谱‛走入百姓千家万户,走入海内外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家庭;在中华大地和海外炎黄子孙中掀起寻根问祖、立业报国的热潮。

现代人都很忙,工作太多,压力太大,时间似乎永远不够用;建家谱工程浩大,非倾一人一家之力便可轻易完成。并且,对于『家谱』来说,专门整理自己家庭的经历与事迹,除非声名显赫,也不可能单独为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留下片言只语。 详细地记载自己的家,记载家中每一个成员生命中的重要事项,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终极梦想。名档网(MINGDOWN.COM)六脉家谱图,是一种家庭文化工具。它的形式和使用范围,主要是针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以及对自身姓氏认同的需要。它的功能涵盖了家庭档案、文化、教育、观念、传承等等各个方面。六脉家谱图,具有传统中国家庭以「认祖归宗」为依归的「家谱」的功能,又避免了‚家谱‛工程浩大的弊端;让每一个中国普通的公民,可以轻易地记录、系统地整理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经历和之间关系。六脉家谱,能帮记录人真实地记载自己和家庭较长时期内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尤其是记录人一生历经沧桑、拼博不息直至辉煌的真实写照,而这一切都是由记录人亲自填写、撰记和收藏,还可以和自己的亲人之间将家谱互联起来。如传统家谱重男轻女,忽视了女方的地位,现在社会,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女子的地位也上升到和男子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六脉家谱也可以和女方的家谱串并,为整个家谱图提供了更多的人脉关系。还可以对已辞世的人,进行网上祭奠,表达哀思之情。对于轻年人来说:建一个六脉家谱,其纪念意义与珍贵程度是其他金钱、物质所不能相题并论的。祖先和父母的经历,就是每一个家庭最大的成就和财富;子女的成长,就

是家的中心和最重要的内容,子女的成功与挫折、遭遇和经历,就是六脉家谱中最动人的篇章。对于父母来说:其丰富多彩的人生际遇,更是说不尽道不完。从儿时的床前故事,到少年时的围炉夜话,多少个动人的前尘往事让他们神往!回忆往事,更是父母经典的节目——缺了这些精华,人生就未免有了缺憾。六脉家谱图的面世,让父母的回忆更完整,让他们的人生给我们更多启示。 更重要的是,她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了一种途径和工具:了解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往那里去? 自己为什么要奋斗?又怎样奋斗?以及,如何更好地将父母辈历经千辛万苦传承下来的,那些浩如烟海的美德、情操、智慧以及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一如既往地发扬下去,继而完整地传递给我们的后代。

溯流徂源篇六
《cyx_016》

成语大全(下)之16 —— 计 12,103 条    相关网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遁世无闷】 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遁世绝俗】 见“遁世离俗”。 【遁世遗荣】 谓避世隐居而抛弃荣华富贵。 【遁世隐居】 避世而深居不仕。 【遁世离俗】 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 【遁世离群】 犹言避世独处。 【遁名改作】 窜改物名,改变作品。 【遁名匿迹】 隐姓埋名,不露行迹。 【遁形远世】 犹言避世隐居。 【遁身远迹】 犹言避世隐居。 【遁俗无闷】 见“遁世无闷”。 【遁迹空门】 见“遁入空门”。 【遁迹销声】 谓隐居不出。 【遁阴匿景】 隐藏形迹。 【遁逸无闷】 见“遁世无闷”。 【遁迹方外】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遁迹空门】 见“遁入空门”。 【遁迹匿影】 谓隐藏踪迹和身形。 【遁迹桑门】 谓避开尘世而出家为僧。桑门,即沙门。 【遁迹黄冠】 谓避开尘世而做道士。 【遁迹潜形】 谓隐藏踪迹和身形。 【遁迹藏名】 犹言隐居不出。 【逾山越海】 越过山海。谓长途跋涉。 【逾千越万】 谓数字超过千或万。极言其多。 【逾年历岁】 谓经过一定年月。形容经历较长时间。 【逾次超秩】 犹言越过次序。 【逾沙轶漠】 穿越沙漠。谓经历险远的路途。 【逾淮之橘】 《晏子春秋·杂下十》:“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 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后以“逾淮之橘”比喻易地而变质的事物。【逾闲荡检】 越出法度,不遵守道德规范。 【逾墙窥蠙】 见“逾墙钻穴”。 【逾墙钻穴】 亦作“逾墙钻蠙”。亦作“逾墙窥蠙”。语本《孟子·滕文公 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以“逾墙钻穴”指男女偷情。【逾墙钻蠙】 见“逾墙钻穴”。 【逾绳越契】 ①谓在结绳、书契之前没有文字。绳、契指结绳、书契。②引 申指不通文字。【游山玩水】 到有山有水的地方游玩,观赏自然风景。 【游山玩水】 见“游山玩水”。 【游刃有馀】 典出《庄子·养生主》。后以“游刃有馀”谓观察事物透彻, 技艺精熟,运用自如。【游刃馀地】 犹游刃有馀。 【游手好闲】 游荡成性,不好劳动。 【游手好閒】 见“游手好闲”。 【游手偷闲】 同“

游手好闲”。 【游手偷閒】 见“游手偷闲”。 【游目骋怀】 纵目观望,舒展胸怀。 【游目骋观】 纵目观望,尽览景物。 【游回磨转】 犹言团团转。 【游蜂浪蝶】 比喻冶游好色的浪子。 【游蜂戏蝶】 ①指围着花丛飞舞游动的蜜蜂和蝴蝶。②见“游蜂浪蝶”。 【游荡不羁】 游乐放荡,不受拘束。 【游谈无根】 谓没有根据信口乱说。 【游戏人世】 见“游戏人间”。 【游戏人间】 谓玩世不恭,把人生作为游戏的一种生活态度。 【游戏三昧】 ①佛家谓自在无碍,而常不失定意。②指得趣于某事或懂得其 中奥妙而以游戏出之。【游戏笔墨】 指以游戏态度所写的诗文。 【游戏尘寰】 犹言游戏人间。 【游戏翰墨】 见“游戏笔墨”。 【游骑无归】 外出之马,无所归宿。比喻远离根本,不得归宿。 【游响停云】 形容响亮的歌声,高入云霄,能使流云受阻而停下来。语本《 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道山学海】 形容学识渊博。 【道不相谋】 谓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语本《论语·卫灵公》: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拾遗】 谓路有失物,无人拾取。古时用以形容刑法严峻或民风淳厚。 【道不掇遗】 同“道不拾遗”。 【道不举遗】 同“道不拾遗”。 【道西说东】 谓乱加谈论。 【道在人为】 犹言事在人为。 【道在屎溺】 喻道之无所不在。 【道存目击】 语出《庄子·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 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目触之而知道在其身,复何所容其言说邪?”谓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在略一顾瞻之中便能感受得到。【道而不径】 谓走路不走小路,以免危险。 【道同志合】 犹言道合志同。 【道同契合】 犹言道合志同。 【道同义合】 犹言道合志同。 【道合志同】 谓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道弟称兄】 朋友间以兄弟相称,表示关系亲密。 【道长争短】 见“道长论短”。 【道长论短】 谓评论好坏是非。 【道东说西】 见“道西说东”。 【道骨仙风】 谓有得道者及仙人的气质神采。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①原为佛教语,告诫修行者警惕外界诱惑。谓正气 难以修得,而邪气容易高过正气。②比喻一事物兴起,又有一事物超越其上。③比喻一方的力量超过与之敌对的另一方。【道高望

重】 犹言德高望重。 【道高德重】 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道高魔重】 形容法力高强。 【道旁苦李】 同“道边苦李”。 【道无拾遗】 同“道不拾遗”。 【道傍之筑】 喻无法成功的事。语出《诗·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 谋,是用不溃于成。”郑玄笺:“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道傍苦李】 同“道边苦李”。 【道傍筑室】 语出《诗·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郑玄笺:“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后比喻杂采各家之说。【道远知骥】 路远才知道马的好坏。 【道路以目】 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多表示政治黑暗暴虐。 【道微德薄】 道行和才能都很差。多作谦辞。 【道貌岸然】 容色神态庄严的样子。 【道貌凛然】 犹道貌岸然。 【道貌俨然】 见“道貌岸然”。 【道寡称孤】 谓自封为王,称霸一方。 【道尽途殚】 同“道尽涂穷”。 【道尽途穷】 同“道尽涂穷”。 【道尽涂殚】 见“道尽涂穷”。 【道尽涂穷】 谓无路可走,陷于绝境。 【道殣相枕】 见“道殣相望”。 【道殣相望】 谓路上饿死的人很多。 【道殣相属】 见“道殣相望”。 【道头知尾】 说个开头就知道结果。形容思维敏捷、悟性好。 【道头会尾】 见“道头知尾”。 【道边苦李】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 小兒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兒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后以喻庸才,无用之才。【道听耳食】 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 【道听涂说】 同“道听涂说”。 【道听涂说】 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道听途说】 同“道听涂说”。 【道听涂说】 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遂心如意】 犹言称心如意。 【遂心快意】 见“遂心如意”。 【遂心满意】 见“遂心如意”。 【遂心应手】 犹言得心应手。形容运用自如。 【遂非文过】 饰非文过。掩饰错误和过失。 【遂迷不寤】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遂迷忘反】 见“遂迷不寤”。 【运斤成风】 谓挥斧成风声。形容技术的高妙。 【运斤如风】 见“运斤成风”。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谓兵法运用得巧妙,全在于善于思考。 【运用

之妙,在於一心】 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运用自如】 谓运用得非常熟练自然。 【运拙时乖】 同“运蹇时乖”。 【运拙时艰】 同“运蹇时乖”。 【运旺时盛】 时运旺盛。指运道很好。 【运乖时蹇】 同“运蹇时乖”。 【运斧般门】 犹言班门弄斧。 【运计铺谋】 运用计谋。 【运掉自如】 谓运用和回旋都非常熟练自然。 【运移时易】 谓运数终尽,时势变易。 【运智铺谋】 运用计谋。 【运策决机】 同“运筹决策”。 【运策帷幄】 同“运筹帷幄”。 【运开时泰】 谓时运吉利太平。 【运蹇时低】 同“运蹇时乖”。 【运蹇时乖】 谓时运不佳,处于逆境。 【运筹千里】 见“运筹决胜”。 【运筹出奇】 拟订作战策略,定出奇计。 【运筹决策】 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 【运筹决胜】 谓拟订作战策略以获取战斗胜利。语本《史记·高祖本纪》: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运筹决算】 同“运筹决策”。 【运筹制胜】 见“运筹决胜”。 【运筹建策】 同“运筹决策”。 【运筹借箸】 同“运箸”。 【运筹帷帐】 同“运筹帷幄”。 【运筹帷幄】 谓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 【运筹设策】 同“运筹决策”。 【运筹帏幄】 同“运筹帷幄”。 【运筹画策】 同“运筹决策”。 【运筹演谋】 同“运筹决策”。 【遍地开花】 比喻好事情到处涌现或普遍发展。 【遍体鳞伤】 ①谓满身都是伤痕。形容伤势重。②比喻破坏严重,到处可见。 【遐方绝域】 边远偏僻的地区。 【遐方绝壤】 见“遐方绝域”。 【遐州僻壤】 指边远偏僻的地方。 【遐迩一体】 谓远近犹如一个整体。形容协调统一。 【遐迩著闻】 远近闻名。形容名声很大。 【违天逆理】 做事残忍,违背天道伦理。 【违天悖人】 违背天理人情。 【违天悖理】 见“违天逆理”。 【违天害理】 见“违天逆理”。 【违世乖俗】 同“违时绝俗”。 【违世异俗】 同“违时绝俗”。 【违世绝俗】 同“违时绝俗”。 【违利赴名】 舍去利欲而求取名声。 【违法乱纪】 违反法规,扰乱纪律。 【违时绝俗】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 【违条犯法】 违犯法律条文。 【违条舞法】 见“违条犯法”。 【违害就利】 避开祸害,追求利益。 【违乡负俗】 离别家乡,违背世俗。 【违强陵弱】 避开强暴的,欺凌弱小的。

【遨翔自得】 自由自在的样子。 【远水不救近火】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远水救不得近火】 见“远水不救近火”。 【远水解不了近渴】 犹言远水不救近火。语出宋陈师道《乌呼行》:“不应 远水救近渴,空仓四壁雀不鸣。”【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形容寻找的人或物就在面前。 【远至迩安】 远方来归附,近民安居乐业。形容政治清明,国家大治。 【远年近日】 见“远年近岁”。 【远年近岁】 过去至现在;长期以来。 【远交近攻】 结交远邦,进攻近国。本是战国时范雎为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 策略,秦国用它达到了并吞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目的。后亦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远走高飞】 逃避到远处去。 【远见卓识】 远大的目光和卓越的见识。 【远垂不朽】 永垂不朽。 【远溯博索】 谓广泛地推寻考索。 【远愁近虑】 谓考虑周全。 【远虑深谋】 同“远谋深算”。 【远谋深算】 犹言深谋远虑。 【远亲不如近邻】 谓好邻居比远方亲戚更能互相帮助。 【远怀近集】 谓远近的人都来归附。 【远瞩高瞻】 犹言高瞻远瞩。 【遣兵调将】 犹言调兵遣将。 【遣言措意】 同“遣辞措意”。 【遣将徵兵】 见“遣兵调将”。 【遣将调兵】 见“遣兵调将”。 【遣词立意】 同“遣辞措意”。 【遣词造意】 同“遣辞措意”。 【遣词措意】 见“遣辞措意”。 【遣愁索笑】 消愁求乐。 【遣兴陶情】 遣释意兴,陶冶情趣。 【遣辞措意】 谓写文章、说话时的用词立意。 【遝冈衤复岭】 谓冈峦重沓。 【递胜递负】 谓胜负交替。 【递兴递废】 谓有兴有废。 【遥呼相应】 见“遥相呼应”。 【遥相呼应】 亦作“遥呼相应”。谓远远地互相照应,配合。 【遥遥华胄】 谓名人的远裔。嘲人自夸出于名门。 【遥遥无期】 形容达到目的、实现理想的时间还相距很远。 【溯流求源】 同“溯流穷源”。 【溯流徂源】 同“溯流穷源”。 【溯流穷源】 往上游寻找发源的地方。比喻寻求事物的根源。 【溯源穷流】 上溯本源,穷尽支流。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 【遭劫在数】 谓命中注定要遇到灾难。 【遭事制宜】 犹言因事制宜。 【遭时不偶】 同“遭逢不偶”。 【遭时定制】 谓因时势而规定法制。 【遭时制宜】 犹言因时制宜。 【遭逢不偶】 谓不遇合时机。 【遭逢时会】 同“遭遇际会”。 【遭逢会遇】 同“

溯流徂源篇七
《溯流而上到巴洛克》

溯流徂源篇八
《陈氏源流溯源》

安溪陈氏源流溯源

陈姓缘自黄帝时期古老的陈丰氏部落,他们是高轮车的制造者。大约在5000年前,陈丰氏部落定居于陈苍山下的山坡上,后来人们称陈阪,即今陕西省宝鸡县地,三国前称陈仓。河南宛丘(今淮阳县)是陈丰氏子孙东迁时住过的地方,是陈之国都,为后来的陈姓家族留下一块祖居地。舜帝是陈姓公认的血缘始祖。周文王时,舜后裔妫满娶周文王长女太姬,是为胡公满。周武王灭商朝后,封胡公满于陈,建立陈国。此后,后代以陈为姓,在陈丰氏部落故地发展起来。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也出自河南。《魏书.断氏志》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随迁的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东氏改为单姓陈氏。 战国时,陈轸任楚相,封颍川侯,成为颍川陈姓开派祖,由此陈氏郡望出于河南颍川。东汉时任太邱长的陈实为颍川陈氏十世祖,福建陈姓绝大部分都是颍川流派。

入闽汉代以前,未见陈姓入闽的史料。汉代,就有陈姓进入福建。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陈寨本传称,陈寨,汉时人,“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闽书.方域志》建安县“响山”条,也提到《汉书》有传的梅福徒弟陈先生。汉至三国时期,汉军和吴军几次进入福建平叛,陈姓又可能随军进入福建并留居下来。晋永嘉之乱,史称八姓入闽,其中即有陈姓。当时见诸史料的有陈润等人。据陈姓族谱记载:陈润,字文奋,历任散骑侍郎、南海太守,晋永兴元年(304年)由光州固始县入闽任尹,居福州乌石山下,撰《闽中草寓记》,为福建陈姓入闽始祖。陈润生六子,散居福建各州县,繁衍生息。另有晋盱眙太守陈英第三子玄弼于晋建兴元年(313年)入闽避乱,居兴化(莆田)。陈野于其后三年由光州固始迁居新罗(龙岩)。南朝陈霸先建立陈国后,许多陈姓子孙纷纷入闽为官,留居福建的当不在少数。见诸记载的有陈文帝五子晋安王陈伯恭,陈宣帝子建安

王陈叔卿、南安王陈叔俭、临海令陈钰等,均留居福建开基。陈姓成为闽中大姓,同陈朝统治有关。

陈姓入闽影响最大的是唐初期和中叶的中原陈氏的两次南迁入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闽南发生土著叛乱,光州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带兵前往平叛。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代领其众,被奉为“开漳圣王”,其子孙散布闽南及福建各地,称为“开漳圣王派”。开元24年(736年),太子太傅陈邕与父陈忠,从京兆万年县被谪入闽,初居兴化,移泉州惠安社稷坛后,旋迁漳州南厢山,其子孙散居福建各地。宋初,其裔孙陈洪进曾任武宁军节度使同平军事,追封南康郡王,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唐建中二年(781年),因避祸举家三百余口迁居同安嘉禾岛,后裔有返河南为官者,传至十三世孙陈校尉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又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后择永春县桃源岵峰阳山而居,被尊为桃源陈氏一世祖。另据《同美陈氏族谱》称,陈校尉为陈忠之十一世孙,永春小岵陈氏一世祖。

唐太极元年(712年),陈仲俨由河南光州入闽,居仙游东亭木庶山头,为一世祖。

唐开元29年(741年),陈实的十八世孙陈雍(字月铭)由河南开封入闽,为永安贡川陈氏一世祖,其十七世孙陈五八(字仲贤,号云峰)于宋末迁居今漳平县永福镇罗城村,为福田陈氏一世祖。

唐末中原大乱,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率光州、寿州士兵,扶老携幼,举家长途跋涉,辗转入闽。固始县是陈姓聚居地,许多陈姓随军入闽。这是颍川陈氏入闽的高潮,福州陈氏族谱中多以此时入闽的官宦显赫者为直系始祖。这时入闽的陈姓虽也散居全省各地,但多定居于福州。

后唐末帝清泰二年(935年),陈实(字长弓,谥文范,胡公满的48世孙)之后、时任后唐光紫大夫陈朝翼之子启端,为避祸偕弟肇端并侄及长子幕府参谋

光绪、次子荣绪奉夫人桂氏自河南固始入闽,初住建阳。肇端徙迁延平尤溪,启端南入永春小岵居住。

宋代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福建迅速开发,北方士人迁移入闽越来越多,陈姓入闽也不在少数。宋嘉佑八年(1063年),江西十九世聚族而居的江州义门陈姓大分家,部分人迁居福建。如陈宗和分得福建侯官庄,迁居福州;陈显先分得福建邵武庄,迁居邵武;陈学成分得福建浦城庄,迁居浦城。还有陈魁带领家属97人,迁居福建长汀;陈璋带领家属87人,分迁福建兴化、泉州、福州等地。南宋绍兴24年(1154年),陈晏五举家入闽,居漳郡樟根古老坑(今大田县上京乡)肇基,为上京一世祖。

元末明初,陈友谅在江西被朱元璋打败,部分陈姓族人流落福建。

明清以后,陈姓入闽也时见于族谱。

肇安唐大顺中(890~891年),廖俨任小溪场长官,招集流民,以陈漳为都将,住厚安左都营。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陈启端之子陈光绪自永春小岵迁至小溪场感化里大亭(今安溪县湖头镇后溪村),肇基后溪。次子陈荣绪肇基感德里左槐。

陈忠之裔陈贵卿先居厦门山前,后与三子陈逸溪迁至泉州城内,不久又徙居南安县霞美。后周广顺三年(九五三年),陈逸溪(字懋宾)因出游打猎至安溪县依仁里山头乡(今龙门镇山头村),喜其山脉挺秀,遂定居,建笋山堂(现称“笋山宗祠”),为一世祖。

五代间,陈实四世孙陈有涧(字文茜,为散骑常侍,守海南)之裔陈一官(讳隐仁)父子两人自延平大田县黄岸里徙居清溪县崇信里(今安溪县祥华乡)多卿庵格后,其孙有仁仙、仁助、仁和。仁助后移居珍山,肇基眠牛祖宇;仁和的裔孙陈一郎迁居永春县,后其长子陈宗兴、次子陈宗玄又相率重返多卿居住,陈宗

玄于明洪武24年(1391年)徙居龙涓里眉田村芹山(今龙涓乡三乡),为一世祖。

陈校尉之裔元初有多支入安溪。一是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间,陈校尉的十三世孙陈君泽长子陈公荫,自永春岵山经仙游矿山入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后溪,三徙而肇基南斗东山,为一世祖,传至五世敬忠(又名均锡),再肇基长坑南斗“奎星堂”。二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陈君泽之三子陈公奭的长子陈昆禄(又名祖)、次子陈昆实(又名佑)兄弟两人,为避兵祸,自永春小岵南山徙至安溪县常乐里剑斗下楼,旋即徙至龙兴里尚卿南山(今尚卿乡新楼村)。元末,陈昆实先于兄徙居还集里九磜湖阪(今蓝田乡湖阪村),其孙陈乌林再迁洋山乡后井格头,复移居仓美中仑(今虎邱镇文美村);陈昆禄后徙至塘美(今城厢镇同美村)肇基,为一世祖。三是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陈君泽三子陈公奭的曾孙陈发祥自永春入安溪,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肇基蓬莱周堂(今岭东村),建陈氏家庙,尊祖父陈子良为一世祖。

明初,陈忠之裔陈佛荫(讳积盛)自龙岩迁至漳平县油梓坑,再迁安溪县依仁里油坑(今属龙门镇洋坑村)。

陈雍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据《飞鸦田中陈氏族谱》称:明初,陈雍之裔陈佛圣由漳平迁入安溪,有三男,长祥坚、次祥友,三祥政。后因徭赋税繁重,佛圣复迁漳平,陈祥坚、陈祥政定居感化里飞鸦(今湖上乡飞亚村),拓基田中,后祥政迁居永春。明永乐九年(1411年),陈祥友徙居南安县深巷。二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陈雍的十七世孙陈五八(字仲贤,号云峰)的六世孙陈章经,自漳平永福兰田徙经兴化仙游县,后迁入安溪县龙涓里灶坪定居,以养鸭为生,为内灶陈氏一世祖。三是陈五八的九世孙陈崇德自漳平永福到白泉村谋生,两个儿子陈祥钦、陈祥志,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白泉村迁入安溪,定居龙涓里庄山(今龙涓乡庄灶村)。四是据《双卿陈氏族谱》载,明成化年间(1

465~1487年),陈五八的十四世孙陈仕兴定居安溪县新康里大坪登山,生有五子,其四子陈元旺后为虎邱镇双都村双坑陈氏一世祖。

据尚卿乡《中山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陈忠之裔、年仅四岁的陈均禄在大哥陈均泰、大嫂林阿谓的带领下,由漳州府龙海县二十五都湖阪迁入安溪大岭后山头。另据《云山堂陈氏族谱》称,魁斗镇大岭村山头自然村陈氏先祖陈仙玛为陈均禄第十八世孙,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龙海县二十五都大深炉洋村迁入安溪县云山乡山头(今大岭村)。

明洪武年间(1368八~1398年),陈复光(讳承斌)与兄分居,携母萧氏自同安县丙洲岛经长泰县沿途放鸭至安溪,在上马水、深埯(今内灶村)居住,初住瓦窑,后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迁举魁乡(今龙涓乡举溪村)新聚肇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漳州南院陈氏之裔陈震超,自漳州迁入安溪县长泰里墩阪(今城厢镇墩阪村)居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陈季良入安溪卜居崇善里(今蓬莱镇),长子资直择居虎埪(今属蓬莱镇联中村),为寮内一世祖;次子资成(又名就英,字林扬)择居井滨(今蓬莱镇美滨村水边自然村),为二世祖。

陈忠二十世孙陈仲昌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据《南陈芳春族谱》记载,仲昌次子陈应垓之裔陈记(26世,号芳山)于明洪武27年(1394四年)入安溪县依仁里(今官桥、龙门一带),后跋山川而至芳春乡(今大坪乡前洋村香村自然村)居住。二是据《清溪南陈世系家谱》载,明正统四年(1439年),仲昌七世孙陈均贤原居住在漳平县感化里汤泉坑,因遭遇不测之祸,带三子璜宗(字德立)、四子璜室入安溪,三人行至西坪时,因遭到山寇劫掠而逃匿星散。陈璜宗徙居安溪县内西门陈后厝居住,后其子恺旋、恺勋兄弟因厌嚣尘而迁居长泰里宫岭(今城厢镇经岭村)西姑内卜居;陈均贤则与四子璜室徙居新康里卓源后埯(今虎邱镇竹园村)开基。三是元末明初,仲昌七世孙陈均祥(均贤的二弟)亦迁居竹园

溯流徂源篇九
《车联网企业溯流求生》

溯流徂源篇十
《“源”字海报资料》

“源”字海报资料

● 源 yuán

◎ 水流所从出的地方:河~。泉~。发~。~远流长。~头。

◎ 事物的根由:来~。资~。渊~。能~。起~。策~地。

◎ 姓。

◎ 源 yuán

〈名〉

(1) (形声。从水,原声。“原”有表义作用,指水源。本义:水源,源泉。字本作“原”)

(2) 同本义 [fountain head;source of a river]

或源也,或委也。——《礼记·学记》

祈祀山川百源。——《礼记·月令》

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礼记·礼乐志》

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源委(指水的发源和归宿。引申为事情的本末和底细);源理(水的本源和支流)

(4) 来源;根源 [origin;source;cause]

启生人之耳目,穷法度之本源。——《旧唐书·儒学传序》

(5) 又如:源本(根本);源由(根由);源起(事物发生的根源)

常用词组

◎ 源地 yuándì

[source region] 地球表面上发生具有该地区特点的,有均一的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大块气团的一个广大地区

◎ 源流 yuánliú

(1) [origin and development] 水的本源和支流

顺涧爬山,直到源流之处。——《西游记》

(2) ;借指事物的起源和发展

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西游记》

◎ 源泉 yuánquán

[source] 水源,比喻事物的根源

艺术的和心智的源泉

◎ 源头 yuántóu

[source of a river] 水发源处。比喻事物的本源

◎ 源委 yuánwěi

[the whole story] 原由曲衷

◎ 源源 yuányuán

[in a steady stream] 如同水流一样不断

◎ 源远流长 yuányuǎn-liúcháng

(1) [of long standing and well established as a stream runs a long course from a remote source]∶因源头远而流程长

(2) [long history]∶指传统或历史长久

言其所学之正,源远而流长也。——清·佚名《杜诗言志》

小篆

楷体

源的英文翻译

1. fountainhead

2. the cause

成语《推本溯源》的解释

解释:探索根源,寻找原因。

出处:无 成语《世外桃源》的解释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成语《穷源朔流》的解释

解释:比喻探究和追溯事物的原由。

出处:无 成语《穷源竟委》的解释

解释:穷、竟:彻底推求;源:水流的源头;委:水的下流。比喻彻底搞清楚事情的始 出处:《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成语《左右逢源》的解释

解释: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 出处:《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成语《正本清源》的解释

解释: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 出处:《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晋书·武帝纪》:“思 成语《追本穷源》的解释

解释:穷:寻求到尽头。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

出处:《洪秀全演义》第二回:“果然追本穷源,查鸦片进口,都有华商发售。” 成语《源远流长》的解释

解释: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出处: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成语《源源而来》的解释

解释:原指诸侯相继朝觐一辈子。后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出处:《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成语《源源不绝》的解释成语《源源不断》的解释

解释:形容接连不断。

出处:《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成语《源头活水》的解释

解释: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出处:宋·朱熹《观书有感》诗:“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成语《饮水思源》的解释

解释: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

出处:北周·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成语《源泉万斛》的解释

解释:比喻文思涌溢。

出处:宋·苏轼《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 成语《源清流洁》的解释

解释: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也清。原比喻身居高位的人好,在下面的人也好。也比喻 出处:《荀子·君道》:“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成语《沿波讨源》的解释

解释:沿波:顺着水流;讨源:探索源头。循着水流寻找源头。原比喻作文时由次要的 出处:晋·陆机《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成语《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解释

解释: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出处:《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成语《木本水源》的解释

解释: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出处:《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成语《裂冠毁冕,拔本塞源》的解释

解释: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本:树根。原比喻诸侯背弃礼法,侵犯天子的 出处:《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成语《开源节流》的解释

解释:开:劝课;源:水源。开发水源,节制水流。比喻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出处:《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 成语《家学渊源》的解释

解释:家学: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渊源:原指水源,比喻事情的本源。家世学问的传 出处:《北史·江式传》:“式少专家学。”《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测其渊源,览其清浊 成语《端本正源》的解释

解释: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出处:《晋书·殷仲堪传》:“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 成语《拔本塞源》的解释

解释: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本:树根。原比喻诸侯背弃礼法,侵犯天子的 出处:《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成语《酌水知源》的解释

解释:饮水要明白它的来源。比喻不忘本。

出处:明·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之二六:“谬膺重任,得免愆尤,实老师教庇所及,酌水 成语《追根溯源》的解释

解释: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出处:晓剑《本市市长无房住》:“其实,若追根溯源,他还是为了使自己更能堂堂正正地搬进市 成语《追根求源》的解释

解释: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出处:张周《步履艰难的中国》第四章:“追根求源,倒溯黑幕,岑长进现出了面目。” 成语《追根穷源》的解释

解释: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出处:惜红馆主《续啼笑因缘》第三十七回:“原来家树、凤喜这头婚姻,追根穷源,自然不能不 成语《枝源派本》的解释

解释:指寻根究源,寻求和追究事物的根本。

出处:宋·叶滴《题陈寿老论孟纪蒙》:“天台陈耆卿生晚而又独学,奚遽笔之书?然观其简峻捷 成语《正本澄源》的解释

解释:犹正本清源。

出处:《旧唐书·高祖纪》:“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 成语《源源本本》的解释

解释:源头和根本。多用以指事情的始末。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自从这立宪二字发见了,就有人从西书上译出一部宪 成语《源清流清》的解释

解释: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自然就清。比喻因果相连,事物的本原好,其发展和结局 出处: 成语《渊源有自来》的解释

解释:有根据,有来源。

出处:宋·陆游《读宛陵先生诗》诗:“锻炼无遗力,渊源有自来。” 成语《渊源有自》的解释

解释:亦作“渊源有自来”。①有根据,有来源。②指有根底。

出处:宋·陆游《读宛陵先生诗》诗:“锻炼无遗力,渊源有自来。” 成语《有本有源》的解释

解释:指有根源;源源本本。同“有本有原”。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十三妹]及至听他说的有本有源,有凭有据,不容不信。” 成语《饮水知源》的解释

解释: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

出处: 成语《饮水辨源》的解释

解释: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同“饮水知源”。

出处: 成语《沿流讨源》的解释

解释:犹沿波讨源。比喻探讨事物的本末。

出处:严复《原强》:“其勉人治群学者,意则谓天下沿流讨源,执因责果之事,惟群事为最难, 成语《寻源讨本》的解释

解释:指穷本溯源。

出处: 成语《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的解释

解释: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出处: 成语《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解释

解释: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

出处:语出《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成语《同源异派》的解释

解释:指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同“同源异流”。

出处: 成语《同源异流》的解释

解释:指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

出处:明·何景明《寄粹夫》诗之一:“君就河内栖,予从关西役;同源异流止,抚事乘心迹。” 成语《同源共流》的解释

解释:有同一源头、流向。比喻同一,统一。

出处: 成语《讨流溯源》的解释

解释:指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出处: 成语《探本穷源》的解释

解释:探:求索。本:树根。穷:探寻。源:水源。寻找树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 出处: 成语《溯源穷流》的解释

解释:上溯本源,穷尽支流。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

出处: 成语《溯流追源》的解释

解释:犹溯流穷源。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

出处: 成语《溯流求源》的解释

解释: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同“溯流穷源”。

出处: 成语《溯流穷源》的解释

解释:溯:逆流而上。往河流上游寻找发源的地方。比喻寻求事物的根源。

出处: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二》:“春秋之时,善论姓氏者,鲁有众仲,晋有胥臣,郑有子 成语《溯流徂源》的解释

解释: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同“溯流穷源”。

出处: 成语《穷源溯流》的解释

解释:源:河流发源的地方;溯:逆流而上。原指逆流而上探寻河流的源头。现比喻探 出处:清·王十禛《然灯记闻》:“为诗要穷源溯流,先辨诸家之派。” 成语《清源正本》的解释

解释:指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07345.html

    【溯流徂源】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