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其二阅读答案

| 职称日语 |

【www.guakaob.com--职称日语】

塞下曲其二阅读答案篇一
《塞下曲(其二)》

塞下曲其二阅读答案篇二
《塞下曲(其二)》

塞下曲其二阅读答案篇三
《卢纶《塞下曲六首(其二)》高考诗歌鉴赏》

卢纶《塞下曲六首(其二)》鉴赏

古诗鉴赏

0131 1403

塞下曲六首(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

射之。中石没

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

不能复入石

矣。”

首句写将军

夜猎场所是幽暗

的深林;当时天

色已晚,一阵阵

疾风刮来,草木

为之纷披。这不

但交代了具体的

时间、地点,而

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清人吴乔曾形象地以米喻“意”,说文则炊米而为饭,诗则酿米而为酒(见《围炉诗话》),其言甚妙。因为诗须诉诸读者的情绪,一般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语言更凝炼,更注重意境的创造,从而更令人陶醉,也更象酒。在《史记》中才只是一段普普通通插叙的文字,一经诗人提炼加工,便升华出如此富于艺术魅力的小诗,不正有些象化稻粱为醇醪吗?

(周啸天)

塞下曲其二阅读答案篇四
《2014.2阅读考级试题》

一年级阅读考级试题(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一、阅读常规表现(20分)语文教师根据学生平常课内、课外阅读情况及图书保护情况为学生分别赋1-20分。

二、必读古诗抽测(25分)。(4个题签中抽一个题签,每个题签2首古诗,据背诵酌情

计10,15,20,25分)10首古诗为:(1)敕勒歌(2)江南(3)古朗月行(4)村居

(5)咏鹅(6)悯农(一)(7)悯农(二)(8)江上渔者(9)静夜思(10)登鹳雀楼

三、中华经典抽测:《三字经》(25分)。(据语文教师提供背诵内容,酌情计10,15,20,25分)

人 之 初 , 性 本 善。 性 相 近 , 习 相 远。 苟 不 教 , 性 乃 迁。 教 之 道 , 贵 以 专。 昔 孟 母 , 择 邻 处。子 不 学 , 断 机 杼。 窦 燕 山 , 有 义 方。教 五 子 , 名 俱 扬。 养 不 教 , 父 之 过。教 不 严 , 师 之 惰。 子 不 学 , 非 所 宜。幼 不 学 , 老 何 为。

玉 不 琢 , 不 成 器。 人 不 学 , 不 知 义。 为 人 子 , 方 少 时。 亲 师 友 , 习 礼 仪。 香 九 龄 , 能 温 席。 孝 于 亲 , 所 当 执。 融 四 岁 , 能 让 梨。弟 于 长 , 宜 先 知。 首 孝 悌 , 次 见 闻。知 某 数 , 识 某 文。

四、必读或选读书目抽测(25分)。(拼音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蓝猫淘气三千问》(6个题签中抽两个题签作答,酌情计10,15,20,25分)

1.《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在森林中来到了谁的家?(答案:七个小矮人) 2.《渔夫和他的妻子》的结局是什么?(回到了渔船上)

3.《小红帽》中,大灰狼是怎样骗小红帽的?(假装成生病的奶奶)

1

4.《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最后在亮光中看到了什么?( 奶奶 ) 5.《海的女儿》中,共有几个人鱼公主?(6个) 6.你喜欢白雪公主吗?为什么呢?

阅读_______级测试记分卡

测试时间:_____________ 主考老师:_________________

1. 酌情给分中10 , 15,20,25分别对应的是差,一般,较好,好。

2. 交际礼仪5分,评委老师据考级学生态度自然大方,致意、答谢等情况给分。

2

一年级题签

1.《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在森林中来到了谁的家?

2.《渔夫和他的妻子》的结局是什么?

3.《小红帽》中,大灰狼是怎样骗小红帽的?

4.《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最后在亮光中看到了什么?

5.《海的女儿》中,共有几个人鱼公主?

6.你喜欢白雪公主吗?为什么呢?

(1)敕勒歌 (10)登鹳雀楼

(2)江南 (9)静夜思

(3)古朗月行 (8)江上渔者

(4)村居 (7)悯农

3

(5)咏鹅 (6)悯农

二年级阅读考级试题(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一、阅读常规表现(20分)语文教师根据学生平常课内、课外阅读情况及图书保护情况为学生分别赋1-20分。

二、必读古诗抽测(25分)。(4个题签中抽一个题签,每个题签2首古诗,据背诵酌情计

10,15,20,25分)(1)山行(2)枫桥夜泊(3)竹石(4)四时田园杂兴(5)乐

游原(6)塞下曲(7)浪淘沙(九曲黄海万里沙 刘禹锡)(8)望天门山(9)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10)绝句(迟日江山丽 杜甫)

三、中华经典抽测:《笠翁对韵》(25分)。(据语文教师提供背诵内容,酌情计10,15,20,25分)

大 陆 对 长 空 。 山 花 对 海 树 , 赤 日 对 苍 穹 。 雷 隐 隐 , 雾 蒙 蒙 。 日 下 对 天 中 。 风 高 秋 月 白 , 雨 霁 晚 霞 红 。 牛 女 二 星 河 左 右 , 参 商 两 曜 斗 西 东 。 十 月 塞 边 , 飒 飒 寒 霜 惊 戍 旅 ; 三 冬 江 上 , 漫 漫 朔 雪 冷 鱼 翁 。

河 对 汉 , 绿 对 红 。 雨 伯 对 雷 公 。

烟 楼 对 雪 洞 , 月 殿 对 天 宫 。 云 叆 叇 , 日 曈 朦 。 腊 屐 对 渔 蓬 。 过 天 星 似 箭 , 吐 魂 月 如 弓 。 驿 旅 客 逢 梅 子 雨 , 池 亭 人 挹 荷 花 风 。 茅 店 村 前 , 皓 月 坠 林 鸡 唱 韵 ; 板 桥 路 上 , 青 霜 锁 道 马 行 踪 .

四、必读或选读书目抽测(25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三毛流浪记》 (6个题签中抽两个题签作答,酌情计10,15,20,25分)

1.你最喜欢《安徒生童话》里的哪一篇故事?(例如《海的女儿》《坚定的锡兵》《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

2.以下哪个故事出自《格林童话》?(答案“A”) A《青蛙王子》 B《七颗钻石》C《卖火柴的小女孩》

4

3.你喜欢三毛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善良,有同情心,见义勇为,乐观,爱生活,热心,能吃苦等) 二年级题签

1.你最喜欢《安徒生童话》里的哪一篇故事?

2.以下哪个故事出自《格林童话》?

A《青蛙王子》 B《七颗钻石》C《卖火柴的小女孩》

3.你喜欢三毛吗?为什么?

(1)山行 (10)绝句(迟日江山丽 杜甫)

(2)枫桥夜泊 (9)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

(3)竹石 (7)浪淘沙

(4)四时田园杂兴 (8)望天门山

5

塞下曲其二阅读答案篇五
《精品高中语文二年级试题及答案》

龙岗区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评价试题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

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臵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一组是 (3分)

A.戏谑(xuâ) 金瓯(qū) 翡(fěi)翠 夙(sù)昔

B.遒(qiú)劲 发酵(jiào) 聒(guō)噪 蜚(fēi)声

C.遏(â)制 浮藻(zǎo) 长篙(gāo) 溯(shuî)源

D.虔(qián)诚 慰藉(jí) 深邃(suì) 镶嵌(qi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长歌当哭,大地同悲。2009年10月31日,有“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之称的钱学森在北京逝世。连日来,社会各界群众通过各种形

式,纷纷表达对这位德高望重的科学泰斗的沉痛哀思。

B.探索者在茕茕孑立,艰难地攀登一座座文化高峰的时候,他是寂寞的;

在率先到达山巅,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他又是幸福的。

C.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

不能成就大业。

D.张艺谋新片《三枪拍案惊奇》经过长期宣传后,终于上映了。很多观众看后表示,“喜剧效果出来了,但惊悚部分却差强人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中、俄、

美三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取得的。

B.武广客运专线开通在即,大部分航空公司下调了广州往长沙、武汉方向

的机票价格,广州到武汉的最低机票价格只需要190元左右。

C.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增速多高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

而在于是否带动广大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D.为民族情绪提供制度化的宣泄渠道,意味着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保证

政府自身能够及时回应公民维护民族自尊心的诉求。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靠山”又称“龙脉”

②“靠山”这个词来源于风水

③中国有个俗语叫“靠山”

④成语“来龙去脉”也来源于此

⑤说一个人根基牢固,就说这个人有“靠山”

A.②①④③⑤

B.③①⑤②④

C.③⑤②①④

D.③②①⑤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秦士录

宋 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曰:“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曰:“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

曰:“能。”王曰:“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进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本文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

之 贱:鄙视

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速:邀请

C.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负:享有

D.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游:交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①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 ②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①此何可哉!君等休矣 ②命也,亦时也。尚何言

①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 ②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

①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②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

7.下列省略句括弧中所补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弼)折仆地

B.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王)通

C.徒欲驰骋文墨,(两书生)儿抚一世豪杰

D.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弼)立勋万里外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9.断句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4分)

弼 死 未 二 十 年 天 下 大 乱 中 原 数 千 里 人 影 殆 绝 玄 鸟 来 降 失 家 竞 栖 林 木 间 使 弼 在 必 当 有 以 自 见 惜 哉 弼 鬼 不 灵 则 已 若 有 灵 吾 知 其 怒 发 上 冲 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②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塞下曲

许 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①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

光。

注:①不一定指秦朝或秦国的战士,可以看成借指中原汉人战士。

②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

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第一句意思为:乌孙使臣朝罢带着礼物(玉帛)西归,而频

频回望帝京长安。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辞帝乡②,乌孙归去不称王。

(1)这两首唐诗《塞下曲》在选材上独辟蹊径,表现了不同寻常的思想内

容,许浑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常建在诗中赞颂了什么?请结合每首诗的三四句加以分析。(4分)

浑 。

塞下曲其二阅读答案篇六
《唐诗《塞下曲 其二》及赏析》

《塞下曲·其二》

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

1、黯黯:同“暗暗”;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3、咸:都。

【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评析】: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塞下曲其二阅读答案篇七
《塞下曲》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

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2011·聊城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

休的志士的化身。

3.(2011·潍坊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时间意象的把握,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

和孤灯。

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4.(2011·威海模拟)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

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①②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

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5.(2011·菏泽统考)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梧叶儿 嘲谎人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的大肉馒

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②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

腹内刳③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注】 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②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

③刳(kū):剔,挖。

这两首小令各自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答案:《嘲谎人》主要是用自我表演的方法塑造了一个爱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讥贪小

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

6.(2011·临沂统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草下垂

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

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7.(2011·济宁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咏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①

耻染湘纪泪,羞入上宫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篁:竹子。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

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答案: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

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

8.(2011·济南外国语检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

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2011·烟台一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

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

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 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

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②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案:(1)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①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②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答

“手先知”为拟人也可)

诗歌的语言

1. (2011·滨州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

感抒发的作用。

答案: 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

西湖美景的描写。

2.(2011·济南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著柳,两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 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叫

迎春花。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案: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

美感。

3.(2011·省实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

要分析。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

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

“望”的关系即可。

答案:(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

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

“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

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4.(2011·济南统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

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 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

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解析: (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

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第一句要抓住“烟”字。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

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答案: (1)“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

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5.(2011·省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①

塞下曲其二阅读答案篇八
《泰州市二O一二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泰州市二O一二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是透视人ling hún的窗户。在母语中觉醒,在母语中感动,在母语中陶醉,在母语中升华,是我们中华儿女坚定的教育信仰和ch6ng gāo的价值追求。

——《洪宗礼与母语教育》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B.很多市民向记者打听: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有哪些旅游项目?可以品尝到哪些美食?

C.中医认为,荠菜味辛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祛病养生功效。

D.客居在外的梅葆玖先生用“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的诗句,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经过我市锲而不舍的努力,中海油气一体化项目终于落户泰州。 ....

B.泰州园博园内,鸟儿翩飞起舞,花儿竞相怒放,鱼儿浮游潜泳,真是美不胜收! ....

C.低保户老王昨天搬进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房后,情不自禁地笑了。 ....

D.华裔篮球新星林书豪膝伤现已痊愈,他很想早点重返球场,和队友们水乳交融在一起。 ....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一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 ,勿以善小而不为。

②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不是一番寒彻骨, 。

④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

⑤走进唐诗宋词,处处可以感受到人间的深情厚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 ”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岑参对友人的牵挂不舍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的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美好祝愿之意。

5.名著阅读。(6分)

(1)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 》有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风格,其中收集了《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等10篇文章。(2分)

(2)“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章节,请借助阅读经历,完成下面两小题。(4分) ①简要说出“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情节中的两个关键的行动步骤。(2分)

②智取生辰纲能够成功,除了人的因素外,也离不开自然条件的“相助”,请简要说出有利于智取的两个自然条件。(2分)

语文试卷 第1页(共8页)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水浒传》中不乏巧借自然条件实现目标的故事,现实生活中更有需要依据天气时令安排生产的情况:

(1)【关注时令】上面前三幅图片呈现的是泰州地区的一组物候现象,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

来。(4分)

(2)【心系农事】晓华家种有数亩农田,父母利用农闲去了邻近城市务工,根据你从上图中了解到的物

候现象和泰州天气预报信息,请以晓华的身份给他们发送一条提醒短信。(4分)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诗,完成第7题。(6分)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①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7.(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 的特点。(1分)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2分)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

(二)阅读《魏公叔痤病》一文,完成8—11题。(14分)

①②魏公叔痤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

③④⑤孙鞅,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弗能听,勿使出竞。‛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

⑥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

⑦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6):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公叔痤对曰 ( ) 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 ..

③秦果日以强( ) ④悖者之患 (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语文试卷 第2页(共8页)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此非公叔之悖也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译文: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予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11.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2分)

(三)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一文,完成12一14题。(10分)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

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12.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加点的“已知”一词,为什么?(3分)

13.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14.阅读全文,在下列方框中的①②两处填写合适的内容。(4分)

语文试卷 第3页(共8页)

(四)阅读寒青的《节制是心灵的闸》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

②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③没有节制,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泰国的太医李醯(xi)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如果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已,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

④没有节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自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虞国君主贪欲膨胀,不加节制,为得到晋献公的良马宝玉,不惜借道给晋国,最终落了个亡国丢身的下场。

⑤可见,不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A】

⑥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B】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 (有删改)

15.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分)

16.文中③④两段都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的?有什么作用?(4分)

17.下面这则小故事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在【A】【B】中的哪一处合适,请说明理由。(4分)

【材料】一天,台湾作家梁实秋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他不吃;冰糖肘子端上来了,他又说不能碰;什锦炒饭端上来了,他还是说不能吃。最后八宝饭端来时,他说要这个。朋友提醒他里面有糖和淀粉。他说:‚我当然知道。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节制着、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五)阅读北齐的《回家的日子》一文,完成18—2l题。(20分)

①回故乡的路再短,感觉也很长,是如潮水般的思念拉长了回家的路。从定好日子回家开始,心灵已经上路。从这一刻起,想家的心绪如同进入汛期的河水,每时每刻都在上涨,一次比一次强劲地撞击胸膛。但是很奇怪,每次见到母亲之前,我总觉得自己见到母亲的那一刻定会情感决堤。可每当看见母亲,我情感的浪潮就一下子变成了舒缓的河水。

②听父亲说,从得到我要回家的信儿开始,母亲的话明显多了,一天不知道要念叨多少回:‚儿子要回来了,儿子要回来了。‛父亲常开玩笑说,你妈把见到你当做上场比赛了——越临近越兴奋。可母亲每次见到我,都很淡定,就好像我是这天上午刚出门似的。人说母子连心,看来这话多少有点道理,要不然,我的情感变化怎么与母亲一样呢!

语文试卷 第4页(共8页)

③只要我提前打电话告诉母亲到家的时间,我到家时总是见到母亲在院门边择菜。每回母亲总是以这种方式等待她的儿子。如果实在等得太着急了,她也不会到路口去张望,就是想出去看看,也一定找个由头。有次我比预计时间晚到家七八个钟头,母亲往路口的小店跑了好几趟,不是买袋盐就是买瓶酱油。来回十来分钟的路,母亲都要走上半个多小时。

④母亲见到我,连忙站起来,双手在围裙上揩了又揩,问声‚回来了‛,语气很平常。我发现,即使....

我离家再久,母亲也不会像别的母亲见到孩子那样拉着我的手左看看右瞧瞧,她好像从不细细打量我。就是近几年她年纪大了眼神不好了,也从不会离我很近,我也没发现她特意看看我。可我身上的一点点变化,母亲总能看得出。

⑤母亲笑得很甜,皱纹爬满了脸,如风吹过水面。没等我走近,母亲就先进了屋去了厨房,忙着为我做吃的。

⑥我站在母亲身后,发现母亲的白发又多了,个头好像又矮了些。我想抱住母亲,可抬起的手却是在抹眼角。我心里酸酸的,眼眶里湿湿的。我对母亲说,妈,别忙活,说说话吧。母亲说,没什么忙的,不耽搁说话的。每到这时候,都是我先说离家这些日子的事,然后母亲会说家里的事。这些话,平常电话里都是说过的,可我们还是像第一次说那样津津有味。母亲几乎没有闲的时候,手里总是有忙不完的活儿。我每次回家与母亲的交流,多半是这样进行的。有时我在看书或写作,母亲会坐在离我不远不近的地方,或择菜,或叠衣服,我不说话,她就静静地坐着。有时我想和她说话,她会说,你忙你的,我坐在这儿就好。我知道,母亲只要我在她的目光里,她就很知足。而每到这个时候,我心里就会特别空灵安详。 ⑦我为母亲梳头、剪指甲、洗脚捏脚和按摩,让她试穿我给她买的新衣,帮着她提提肩拽拽衣角。这时,母亲会有些不好意思,我的动作也有些笨拙。对我而言,这与其说是为母亲做点事,还不如说是我在借以品味当年母亲为我做这些事时的感受。

⑧每次回家,看我带着东西,见我帮着做这做那,母亲都会说,人回来了比什么都好。儿子长大了,母亲不图别的,只希望儿子平平安安,能回到她身边看看、说说话。母亲没想过回报,当然,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母亲那醇厚的爱。

⑨无论离家多长时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回家的日子总是这么平常,在家里的生活,是最没有故事的。可在家里,回到母亲身边的日子,因为平淡而可亲。

⑩一跨出家门,我就开始想家;一走出母亲的视线,我就想母亲。从这一刻起,念家的种子就落入心....

田,每天都会生长。 (有删改)

18.文中多处写到“母子连心”的默契,请一一概括出来。(6分)

19.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母亲见到我,连忙站起来,双手在围裙上揩了又揩。(2分) ....

(2)一跨出家门,我就开始想家;一走出母亲的视线,我就想母亲。(2分) ....

20.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⑦段中的划线句子。(4分)

21.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6分)

【链接】我背向着父亲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

语文试卷 第5页(共8页)

塞下曲其二阅读答案篇九
《(人教版)高考最新诗歌鉴赏五十题与答案详解》

高考最新诗歌鉴赏五十题与答案详解

(一)

1、(2006深圳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语文模拟,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薛 莹

轧轧弄寒机,功多力渐微。

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试分析“寒”“微”二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寒”“微”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2006北京市朝阳区模拟,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①水调歌头

叶梦得 天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 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

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

②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

③沙!

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

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导。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族发动的战争。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霜信报黄花”,黄花即菊花,词句倒装,意实为“黄花报霜信”。

B.“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作者所居并不靠海而临太湖,“沧海”指烟波浩渺的万顷湖光。

D.“边马”“胡笳”,勾勒出马蹄踏踏、羌管悠悠的北方边地景色。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B.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C.一个“恨”字,落笔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通篇笼罩的感情基调。

D.论者认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应属于“豪放词”。

(3)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是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

就荒,松竹犹存。”以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类似的语句相比较,写出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3、(2006北京市东城区模拟,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牵马饮水渡过了塞下大河,尽管是秋天,已是水寒刺骨寒风凛冽。

B.虽已日近黄昏,但因为平沙莽莽无遮掩,所以昏暗中可以望见临洮城。

C.诗人联想起昔日的烽火战事,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D.黄尘迷漫是边塞古今一贯的特点,但片片野草间仍能见到零乱的白骨。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景,分别点明了诗人活动的地域和季节特点,也有明显的叙

事意味。

B.“风似刀”这一比喻,形象地刻画出秋风逼人的寒意,与平沙黄尘的环

境协调一致。

C.诗人追思历史之后,“黄尘足今古”一句使景物与情思紧密联系,衔接

巧妙自然。

D.作者通过“秋水”、“平沙”、“黄尘”、“蓬蒿”等意象,写出了凄清、忧

伤的意境。

(3)诗中“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与杜甫《兵车行》中的“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都写到了古战场,两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共同之处?

两处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思想感情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现手法不同之处: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杜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6北京市丰台区模拟,1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庐山瀑布

徐凝

瀑泉瀑泉千丈直,雷奔入江无暂息。

今古长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以上两首同是写庐山瀑布的诗,苏东坡认为徐诗“至为尘陋”。请就两诗后两句分

析李诗何以胜过徐诗。请分条陈述。

5、(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模拟,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哲宗年间,因遭蔡京之流迫害,苏轼被远放儋州(今属海南省)等地,前后七年。

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参横”句写夏夜星空,点明“夜渡”,参星横斜,斗星转向,正是夜半时分。

B.久雨成灾谓“苦雨”,整日刮风为“终风”,云开日现称“解晴”。

C.“鲁叟乘桴”化用孔子的“道不行,乘浮桴于海”;“轩辕奏乐”代指中原文化。

D.“九死”指多次濒于死亡,“奇绝”指作者流放海南所经历的艰辛磨难。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二句侧重“解晴”,“苦雨终风”句既是写实,也暗示自己积年所遭受的政治

迫害结束了。

B.三四句一问一答,就“晴”字生发开去,隐喻朝政和时局本来是清平无事的,短

暂的风雨终究改变不了天与海的本色。

C.五六句使用典故,表明诗人终究做不到隐居南荒而遗落世事,还存有兼济天下推

广教化之心。

D.七八句直抒胸臆,“不恨”二字意为虽历经“南荒”贬谪劫难但不以为憾,“冠

平生”则指一生难忘。

(3)诗中“苦雨终风也解晴”与苏轼《定风波》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它们共

同使用了哪种艺术手法?简要分析这两句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情感。

6、(2006北京市西城区模拟,1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3)题。

望蓟门

祖咏①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③,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下面对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A.“客心惊”中“客”指登临之人,而“汉将营”则暗示其是已方阵营。

B.“三边曙色动危旌”句中,“危”是“颓危、将倾”的意思。

C.“沙场烽火连胡月”句中,“烽火”一词表明战事是由外敌入侵而起。

D.“投笔吏”用班超投笔从戎典,“请长缨”则是用终军请缨典。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作者登临燕台遥望蓟门,以“心惊”感受引出下文着力进行刻画的战场。

B.“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用夸张手法渲染了战斗场面的

宏壮背景。

C.“海畔云山”刻画了蓟门地势的险峻,“拥”字则烘托出蓟门的坚如磐石。

D.全诗着力运笔勾勒山川形胜,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

抗敌热情。

(3)结合原诗,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谈一谈“望”字在全诗的地位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06北京市宣武区模拟,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①②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③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①月将影:月和影。②及:趁。③无情:忘情,即道家所说的超然于一切之上的

精神状态。④云汉:天河。

(1)这首诗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对偶除外)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

妙处。

(2)《唐宋诗醇》中对这首诗有如下评语:“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

虽复潦倒,终不胜旷达。”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月下独酌》一诗是如何通过“奇趣”表现“旷达”的。

(3)李白自称“酒中仙”,他在许多诗中写到饮酒。下列对《月下独酌》和《将进

酒》的比较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两首诗都属于古体诗,在对仗、押韵、“诗有定句,句有定字”等方面

都较近体诗更加自由。

B.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同时,也都表达了面对人生失意而“及

时行乐”的思想。

C.这两首诗都写了月下饮酒的场面;同时,也都委婉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借酒

浇愁的苦闷心绪。

D.这两首诗前者每句五言,后者每句七言,在语言运用方面句式颇为齐整,

读来节奏感很强。

E.这两首诗前者借助想象,后者则引用了典故,它们扩大了作品的容量,丰 富了作品的内涵。

8、(2006北京市崇文区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①谢玄晖:名谢,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这两句是“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待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2)古人创作诗歌时很重视炼字炼句,请结合第三四两句诗作简要分析。(5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上三峡①

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②,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注:①此诗作于唐乾元二年(759),诗人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途中。②黄牛,指黄牛峡,是巫峡的一段。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夹青天”句,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

B.“忽可尽”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10393.html

    【塞下曲其二阅读答案】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