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职称日语】
分配制度改革篇一
《分配制度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篇二
《2013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原标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发 〔2013〕 6号
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建立。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部署,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问题,必须通过促进发展、深化改革来逐步加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城乡居民在收入普遍增加、生活不断改善过程中的新要求新期待。同时也应该看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克难攻坚、有序推进。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倡导勤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坚持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
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把落实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围绕重点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抓紧研究出台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及时跟踪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措施,确保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预期,回应群众关切,凝聚各方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务院
2013年2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求,深入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不断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基本确立,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框架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平均每十年翻一番,家庭财产稳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践证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是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总体相适应的。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再分配调节功能,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彻底取消农业税,大幅增加涉农补贴,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持续提高,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态势开始显现,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有所提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同时,也要看到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宏观收入分配格局有待优化。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阶段性特征,也与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等直接相关。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解决一些领域分配不公问题,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根本举措;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处理好劳动与资本、城市与农村、政府与市场等重大关系,推动相关领域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区域之间发展条件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还在深入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问题,必须通过促进发展、深化改革来逐步加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城乡居民在收入普遍增加、生活不断改善过程中的新要求新期待。同时也应该看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克难攻坚、有序推进。
二、准确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着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体制环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并重,继续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主要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
——收入分配秩序明显改善。合法收入得到有力保护,过高收入得到合理调节,隐性收入得到有效规范,非法收入予以坚决取缔。
——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明显提升。
三、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获取收入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
3.促进就业机会公平。大力支持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税费减免和公益性岗位、岗位培训、社会保险、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借鉴推广公务员招考的办法,完善和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制度,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4.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保障职工带薪最短培训时间。新增财政教育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建立健全向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认证体系,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收费标准。提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5.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根据经济发展、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到2015年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研究发布部分行业最低工资标准。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到2015年,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逐步解决一些行业企业职工工资过低的问题。落实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研究出台劳务派遣规定等配套规章,严格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依法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同工同酬权利。
6.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对部分过高收入行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严格实行企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逐步缩小行业工资收入差距。建立与企业领导人分
类管理相适应、选任方式相匹配的企业高管人员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综合考虑当期业绩和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对行政任命的国有企业高管人员薪酬水平实行限高,推广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缩小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差距,高管人员薪酬增幅应低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对非国有金融企业和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和股东大会在抑制畸高薪酬方面的作用。
7.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完善科学合理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适当提高基层公务员工资水平;调整优化工资结构,降低津贴补贴所占比例,提高基本工资占比;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抓紧研究地区附加津贴实施方案。结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分配制度。
8.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建立健全以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薪酬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分配政策,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入股、岗位分红权激励等多种分配办法,保障技术成果在分配中的应得份额。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制度。允许和鼓励品牌、创意等参与收入分配。
9.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落实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强化监管措施,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度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保护存款人权益。严格规范银行收费行为。丰富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基金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拓宽居民租金、股息、红利等增收渠道。
10.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全面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十二五”期间在现有比例上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
11.完善公共资源占用及其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国有土地、海域、森林、矿产、水等公共资源出让机制,加强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监管,防止通过不正当手段无偿或低价占有和使用公共资源。建立健全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
四、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税收调节
分配制度改革篇三
《浅谈企业分配制度改革》
浅谈企业分配制度改革
刘爱连
(太原煤气化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分配机制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经营活动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中图分类号:F2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8)01-0013-011008-8881
为推动企业发展,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工资分配的保障、激励、调节三大功能,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以来,我公司结合自身实际,以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在公司所属单位分期分批地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分配制度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营活动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企业工资分配模式,已成为企业制度配套改革的重要课题。
其次,是现行分配制度不利于企业发展。
现行的岗技工资由技能工资、岗位工资、各种津贴和奖金四部分组成。但是岗位工资太低,根本不能体现同岗同酬的原则;而技能工资与职工的工龄相联系,反映不了技能工资的职能作用。工资分配保障功能过强,激励职能不足,平均主义、大锅饭色彩浓重,形成了“岗位无主次,工,导致员工不钻研业务,不求上进。资无差异,同岗不同酬”
加之工资标准“能上不能下,能增不能减”,形成了工资终身制,大大降低了工资分配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这种分配制度与职工岗位劳动贡献、企业经济效益脱节,从而造成整个企业工作效率的低下,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企业内部一直缺乏一套完善的工资晋级机制,造成了工资等级和劳动技能的严重脱节,使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混为一谈,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工资发放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量化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压核,造成工资发放抑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为此,对企业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分配制度势在必行。这是企业求生存、促发实展的需要,是人才竞争的需要,更是顺应市场竞争规律、
收稿日期:2007-11-12
现按劳分配的需要。
二、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1、
(1)合理拉开不同岗位分配档次,重点向关键部门、一线岗位倾斜。
(2)充分体现“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形成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更好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3)强化薪酬分配的激励作用,提高“活工资”比例,使员工的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和个人劳动贡献紧密挂钩。
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2、
(1)坚持效益工资的分配与企业效益、员工绩效紧密挂钩的原则,既挂超也挂减,既挂部门绩效也挂员工个人绩效,实行效益工资能增能减。
(2)坚持分配办法与绩效管理相匹配的原则,完善员工绩效管理办法,强化效益工资的激励作用。
(3)坚持规范分配秩序、净化分配渠道的原则。(4)坚持管理与技术岗位并重的原则,理顺分配关系,合理拉开差距,突出关键、重要岗位,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三、分配制度改革的方法
公司员工实行以基础工资为保障、年功工资和辅助工资为调节、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为激励的岗位等级工资制。
基础工资的确定1、
基础工资参照太原市最低工资标准确定,随太原市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而变动。凡国家规定的生活补贴均纳入基础工资管理。
调节工资(含年功工资和辅助工资)的确定2、
(1)年功工资的确定。为妥善处理新旧工资制度关系,体现新老职工劳动积累贡献,按连续工龄和本企业工龄分段累进的办法确定。
(2)辅助工资的确定。辅助工资是指不便纳入基础工资和岗位工资的中夜班津贴、回民伙食补贴、女工卫生费三项。工资外的煤气补贴、独生子女奖励费、房改公积金、个人医疗保险、保健津贴、烤火费等六项福利性补贴,按有关规定继续执行。
岗位工资的确定3、
岗位工资是在对岗位要素评价和竞争上岗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说明书的要求,按照经济效益和职工实际贡献支付的劳动报酬确定。员工按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检修)三类岗位设置,岗位工资标准随公司效益情况上下浮动。
效益工资的确定4、
效益工资是体现部门和个人工作效率、工作贡献,随企业效益浮动的报酬,是激励主体的活力部分,是薪酬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效益工资的分配紧紧抓住完善管理职责和量化关键指标两个基础标准,着重解决规范统一和绩效考核两个问题,突出体现精细管理出效益和技术创新增效益两大创效主题。通过改革,理顺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体制,完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把岗位利益与员工利益紧密
(下转第16页)
13山西煤炭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刘爱连(1963-),太原煤气化股份有限公司运销分公司人事科工程师。
们增添动力。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技术创新人员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企业文化和惯例中一些小的细节,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如每年的集体度假、送给家属的生日鲜花、免费的服装清洗服务等员工福利,让技术创新人员体会到企业对他们生活的关心,让家属增强对其工作的支持。在这样的企业里,才可以感受到类似家庭的温暖。
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健康和谐、自主创新、富于团队精神的文化氛围。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实体,有责任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机会,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在企业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实现事业追求。同时,企业还应当培育和保持一种自主与协作并存的企业文化,以提高技术创新员工的活力和企业的凝聚力。参考文献:
1994.
[5]徐笑君.企业科技人员激励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学管
理研究,1999,(12).
[6]娄策群,高鹏.论企业新产品开发与企业R&D活动的关
系[J].商业研究,2005,(3).
“激励”对提高科技人员能动[7]唐毓,栾林明,尚书琴.试论
性的重要作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3).
[8]王美萃.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学管理
研究,2001,(12).
[9]张萌物,王文奎.基于科技人员特点的柔性管理研究[J].
未来发展,2004,(5):15-17.
[10]LloydL.Byais,LeslieW.Rue.IncentivePaystems2005.07:312-319.
[M].
[11]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2]杜伟.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分析[J].科学管理
研究,2001,(4):9-11.
[1]夏承禹.论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
坛,1997,(5):7-10.
[2]AmnonFrenkel.Canregionalpolicyaffectfirms’innovation-potentialinlaggingregions?.AnnRegSci,2000,(34):315-341.[3]欧阳洁.企业激励机制研究与设计[J].经济问题,2005,
(1).
[13]张玉臣.高技术中小企业激励模式的比较研究[J].预测,2001,(3).
[14]陈天祥.人力资源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4]张春润.西方管理激励理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上接第13页)
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四、分配制度改革后应注意的问题效益工资的管理1、
(1)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设置管理、专业技术岗位和操作岗位,做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2)对员工进行定期的技术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3)员工因工作调动,应当岗变薪变。调入公司的员试岗期间按工,由低岗位调整到高岗位,均须试岗三个月。
同岗位低一岗待遇执行,试岗期满经考核合格后执行同岗位岗位工资。调出公司的员工,仍按原岗技工资标准办理调出手续。
(4)对于执行岗位工资制后,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标准与年功工资之和,低于本人工改前基本工资与津补贴之和的,低于部分暂予保留,保留期为三年。
(5)不在岗人员暂不执行岗位工资制。
(6)突出贡献的员工奖励,按公司的有关规定执行。(7)新参加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待岗员工、特殊情况下岗位工资的支付,按有关规定执行。
绩效考核管理2、
员工绩效管理制度是建立员工激励制度的前提和基按照科学设置、序础,也是贯彻企业薪酬制度的基本保障。
列合理的原则,进行机构编制、岗位设置。根据工作岗位、在严格定岗、定编、定员责任、贡献等因素,制定分配方案。的基础上实行竞聘上岗,形成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做好分配制度改革的宣传工作3、
实施岗位工资制,要做好分配制度改革的宣传工作。可利用企业的报刊、广播及电视等宣传工具加强宣传,以统一员工的思想认识,使分配制度改革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思想上消除分配制度实施的阻力,保证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切忌不宣传群众,只在领导层研究决定,而造成员工不理解、不配合的作法。在实行同岗同酬、调整岗位工资时,一些老职工的工资有可能降低,更要向他们讲清楚,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改。
分配制度改革是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应本着“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统筹规划、逐步推开、不断深化”的思想,切的原则,贯彻
实做好工作,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公司在定编定岗定员定责的基础上,必须建立配套、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办法,确定能够量化的部门绩效考核关键指标,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参考文献:
[1]张晓燕.企业岗位绩效工资管理运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6,(3).
[2]张嘉林.焦煤集团建立适应市场的薪酬分配机制初探[J].
中州煤炭,2005,(5).
[3]王成.煤炭企业工资分配模式的探讨[J].煤炭工程,2004,
(12).
16
2008.1
分配制度改革篇四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盐城市大冈中学 杨志勇
一、背景材料
1、《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者比重,提高低收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完善和规范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规范职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
2、国企面对“年薪制”。189家中央企业负责人2004年起实行年薪制,考核办法已经出台,平均年薪达25万元。专家指出,我们强调生产的推进作用,强调消费的拉动作用,但不要忘了,生产和消费的主体是“经济的人”,如果不能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得到利益实现,生产和消费就会失去动力。这一次的“年薪制”,事实上确定了企业家是区别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一种“生产要素”,以其独立的市场价格参与分配,效率体现更充分,激励作用更强。
3、加大对人才的激励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
4、城乡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比上年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增长4.3%。城乡差距大,农村经济水平低,仍然是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障碍。改革开放初期,通过联产承包制改革,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比为2.6:1,1985年降到了1.9:1。但以后情况逆转,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9:1。从1995年到2002年,在经过一小段起伏后,城乡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1:1。2003年扩大到3.2:1,又创造了一个令人关注和担忧的新高。
二、高考试题解析
1、(01·京皖、内蒙古春招·12)在我国现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主要包括()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②按劳动力价值分配③私营企业主的投资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④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⑤股息、利息、债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此题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考查对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和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的认识。只要考生掌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就能排除④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属于按劳分配范围。因而含④的A、B肢就不应选了。同时⑤是属于按资本获得的收入,因此,C、D两项中只有C肢含⑤,故选C。
2、(99·广东·10)近年来,我国经济特区许多国有企业高薪聘用科技人员,并允许他们以科技入股,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分红。科技人员这些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所得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所得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D.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全面理解。只要从技术人员获得高薪,即工资,就能判断出工资是属于按劳分配;再分析科技入股分红则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就能正确的选出D。
3、(01·上海·25)我国科技部、教育部规定,高新技术成果可按注册资本的35%入股。这说明()
A.我国允许和鼓励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B.我国从政策上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C.按经营成果分配是我国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一种补充原则和方式D.我国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效率优先,有利于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答案】A、B、D
【解析】两部的这一规定,说明国家对科技的重视。高新技术成果折合比例入股有利于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高科技人员完全可以凭技术这一生产要素获得自己的经济利益。A、B、D符合题意,可选。高新技术入股不属于按经营成果分配,所以C项与题干不符,不选。
4、(99·上海·25)小陈在某国家控股公司工作,每月领取一份工资。他还持有本公司的一些股票,年底获得了股息收入。这表明,决定他的收入的分配方式有()
A .按劳分配B.按需分配C.按平均原则分配D.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案】A、D
【解析】此题涉及我国的分配制度与分配方式间的关系,侧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小陈在某国家控股公司工作,意味着是公有制企业,他的收入一部分属于按劳分配,因此选A项;小陈持有本公司的一些股票获得了股息收入,属于按资金分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范畴,D项也应该选。小陈的收不是平均分配和按需分配,故不选B、C项。
5、(99·全国·13)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决定的
A.产品结构B.产业结构C.所有制结构D.消费结构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我国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所以应该选C。
6、(2003·上海·34)论述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1)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阐述党提出共同富裕目标的重大意义。
(2)请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论述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答案要点】(1)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②有利于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安定和各族人民的团结。③反映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①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对生产关系进行相应调整。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防止两极分化;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增加个人收入。③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④加强宏观调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利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有效的收入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解题思路】回答第(1)问要对政治常识知识掌握全面,它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目标,首先应从党的角度分析,其次,它关系到社会安定、民族团结,这是其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次,它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第(2)问是解决问题,提高人民生活的根本在于经济发展,而发展经济就要调整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加强国家的宏观
调控。
7、(2002·全国·39)请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一、二,解释居民收结构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当中国人民银行调低存款利率后,该市居民可能会有什么反应,并说明理由。
【答案要点】
(1)材料一反映出该市在20世纪90年代,居民收稳步提高,经济
发展形势良好。材料二反映出该市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居民收中,工薪收入所占比例下降,非工薪收入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提高。材料三反映出我国股票市场和国债规模不断扩大。
(2)在该市居民不断提高的人均国民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投资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来自于国债、股票和利息的收入。该市居民收入的这种变化,是由我国经济生活中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的。
(2)降低利率会影响储蓄收益。当利率下降时,该市的居民可能的选择是:第一,将部分储蓄资金用于消费,提高消费水平,扩大消费规模;第二,将部分储蓄资金转移到股票和国债的投资,根据股票和国债之间的风险差异与收益来决定投资的比例。
【解题思路】首先要求考生认真阅览材料并指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广大考生应该能很容易理解这一组数据的内容,不会发生太大的误解。其次要求考生结合第一、第二组材料,解释居民收入结构变化的原因。该市居民收入结构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工薪收入的绝对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它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例所明显下降,而非工薪收入不仅绝对数量、而且所占比例也大幅度增加。这就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这种变化,基本原因就是由于我国经济生活中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最扣试题做了一个假设,即银行调低存款利率后,该市居民可能会有什么反应。经济学上比较合理的选择,一是将储蓄变为消费,提高消费水平;二是将储蓄资金投放到证券市场,并根据股票与国债的风险差异和收益来决定投资比例。本题答案的开放性很强,考生会有很多不完全相同的答案,会有其他选择,例如选择投资兴建企业、投资于用房地产及其他行业等等。
三、专项练习
(一)单选题
1、在企业经营者的薪酬待遇问题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将经营者薪酬与其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直接挂钩。将经营者薪酬与其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体现的分配方式是()
A、按劳分配B、按资本分配C、按技术分配D、按管理要素分配
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变化发展的观点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抓主要矛盾的原
分配制度改革篇五
《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一、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根据《晋中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我院已实行全员聘用制,三年一轮,全部签订聘用合同,并实行院对科的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浮动档案绩效工资。并对外聘专家或引进的专业人才,打破论资排辈,实行年薪制,以充分调动技术骨干人员的积极性。
二、体制改革和引进社会资本的改革:
根据县委、政府的文件精神,中医院在搬迁、建设过程中实行股份制融资改革,国有股、职工股、社会企业等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主要解决政府财力不足,医院资金短缺的建设发展问题,成立中医院有限公司,筹集到的资金全部投入中医院建设、发展。目前中医院资产3800万元,但政府仅投资140万元。医院仍然是非营利性质,执行物价局收费标准,仍然完成县卫生局各项公益性服务任务。事业单位性质不变,财政补助经费不变。达到政府、医院、职工、群众各方面满意的结果。
中医院有限公司为工商局注册的独立法人机构,董事长和董事为股东大会选举产生,院长、副院长由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选举聘任,实行任期制、目标绩效考核制、打破终身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厦门网-厦门商报讯(记者陈淑君通讯员林赐文)我市正加快多元化办医步伐,完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昨日,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一行来厦调研督导公立医院改革,听取福建省及厦门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汇报会。他高度评价厦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作为首批16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之一,厦门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据介绍,厦门将规划引导,优化结构布局,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优先提升、扩建岛外等医疗资源薄弱环节,在新增医疗资源时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并优先配置到儿科、老年病专科、康复等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专科及领域。
现在我市五缘医疗园区、翔安医院等项目均考虑引进社会资本举办,并与同仁医疗产业集团、台湾富邦集团进行了广泛接触与洽谈。我市还鼓励拥有先进医疗技术和医疗机构管理经验的医疗机构来厦办医,提供高端服务。今年6月,我市与美国最大的私人医院管理集团美国CHC公司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支持社会办医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建立闽西南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
下一阶段,我市将在管办分开、完善补偿机制、降低住院天数多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对开展缩短住院天数病例实施单独结算和管理,促进平均住院日有效降低,今年起3年内将公立医院平均住院天数每年逐年降低一天。
陈啸宏副部长对厦门医疗改革进展表示赞许,他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厦门继续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做出积极的尝试,为我国的医改工作提供更多好的经验。
今年上午,陈啸宏将实地考察厦门市第一医院、滨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了解我市公立医院改革情况。
本文来自: 卫生文秘网 (
详细出处请参考:
安全提示:如果聊天中有涉及财产的操作,请一定先核实好友身份。发送验证问题或点击举报
刘刚主任 15:45:44
一、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根据《晋中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我院已实行全员聘用制,三年一轮,全部签订聘用合同,并实行院对科的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浮动档案绩效工资。并对外聘专家或引进的专业人才,打破论资排辈,实行年薪制,以充分调动技术骨干人员的积极性。
二、体制改革和引进社会资本的改革:
根据县委、政府的文件精神,中医院在搬迁、建设过程中实行股份制融资改革,国有股、职工股、社会企业等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主要解决政府财力不足,医院资金短缺的建设发展问题,成立中医院有限公司,筹集到的资金全部投入中医院建设、发展。目前中医院资产3800万元,但政府仅投资140万元。医院仍然是非营利性质,执行物价局收费标准,仍然完成县卫生局各项公益性服务任务。事业单位性质不变,财政补助经费不变。达到政府、医院、职工、群众各方面满意的结果。
中医院有限公司为工商局注册的独立法人机构,董事长和董事为股东大会选举产生,院长、副院长由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选举聘任,实行任期制、目标绩效考核制、打破终身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厦门网-厦门商报讯(记者陈淑君通讯员林赐文)我市正加快多元化办医步伐,完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昨日,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一行来厦调研督导公立医院改革,听取福建省及厦门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汇报会。他高度评价厦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作为首批16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之一,厦门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据介绍,厦门将规划引导,优化结构布局,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优先提升、扩建岛外等医疗资源薄弱环节,在新增医疗资源时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并优先配置到儿科、老年病专科、康复等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专科及领域。
现在我市五缘医疗园区、翔安医院等项目均考虑引进社会资本举办,并与同仁医
疗产业集团、台湾富邦集团进行了广泛接触与洽谈。我市还鼓励拥有先进医疗技术和医疗机构管理经验的医疗机构来厦办医,提供高端服务。今年6月,我市与美国最大的私人医院管理集团美国CHC公司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支持社会办医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建立闽西南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
下一阶段,我市将在管办分开、完善补偿机制、降低住院天数多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对开展缩短住院天数病例实施单独结算和管理,促进平均住院日有效降低,今年起3年内将公立医院平均住院天数每年逐年降低一天。
本文来自: 卫生文秘网 (
详细出处请参考:
刘刚主任 15:50:22
刘刚主任 15:51:40
利用一天的时间,我们开了一个简短、高效、务实、有内容的会议。杨厅长在讲话中肯定了卫生系统重点医改工作取得的成效,也讲明了完成年度医改任务面临的紧迫形势,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同时与各盟市卫生局签署了责任状。会上还就各地医改任务落实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建议意见进行了座谈。在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顺利推进医改工作的信心
5月28日,中央政治局就世界医药卫生发展趋势和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第二十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6月3日上午,卫生部召开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国卫生系统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思想认识,深刻体会卫生系统肩负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关于医改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为全面做好卫生工作、完成各项医改任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各盟市卫生局、厅机关各处室、厅直属各单位要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体现到具体行动和工作成效上来,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扎扎实实地按照今年医改“责任状”的任务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安排,保质保量的指导,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及时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通过今年的工作,让群众感受到医改的初步实效。
二、落实责任,突出实效,扎实完成今年医改任务
今年,陈竺部长和各省区市卫生部门主要负责人签订的医改任务责任状,是卫生部首次以责任状形式向各地落实一项重大工作的目标责任细则。今天卫生厅同样以签订责任状形式,作为统揽各项医改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作为落实医改各项任务的重
要手段,进一步明确各地医改责任,提高医改政策的执行力。责任状将医改任务以定量方法具体分解到各盟市,不能定量的工作也从定性的角度提出了目标,明确了各地今年要做什么,对各盟市来说更是以签订责任状的方式对年度医改任务的实现作出了承诺。今年是医改的攻坚之年,“三年任务看今年”,能否完成今年的医改任务,可以说是医改推进过程中的一次严峻考验,是必须克服种种困难一定要完成的硬任务。
医改重点改革任务中,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任务都以定量方法明确在责任状中,公立医院改革任务没有定量,但定性地提出了任务目标。在公立医院试点改革方面,试点地区要在政策框架内,根据各自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选择有所侧重,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熟经验并总结推广;其他地区也要进行积极探索,不能等待观望,总想看其他地方怎么搞,希望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化方案,要围绕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结合实际,找到一条路就要去大胆探索,制定一些力所能及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使医疗服务明显好转,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的实惠,增加对改革的信心和支持。
建立医改责任制就是要分解任务,明确目标,明确主体,明确责任人,以便进行督导和评估。刚才杨厅长讲话中讲到,要建立督导考核与评估机制。卫生厅将由分管厅领导每半年带队督导一次,一年督导两次。各牵头处室根据掌握的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及时督导盟市工作,每季度至少督导一次,特别是对执行进度缓慢的盟市要进行现场督导,督促落实整改措施。督导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我们就是要通过加强指导、监督和考核,掌握各地医改进展情况,了解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医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三、加强沟通协调,营造顺利推进医改的良好环境
医改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涉及经费问题、编制问题、体制机制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靠卫生一家,医改是一个需要多部门联动才能取得成效的系统工程。下一步自治区政府也要同各盟市政府签订医改责任状,明确医改各相关部门任务,落实责任。卫生部门要积极向党委、政府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密切协作,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特别要加强与发展改革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医改各项资金,保证及时足额到位,并用好医改资金。同时,在推进医改过程中,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注意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最大限度地凝聚民智,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卫生工作。
同时,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宣传,积极引导舆论,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推进医改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报道医改取得的成效,正面宣传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鼓舞士气,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环境。
同志们,医改已进入攻坚阶段,我们要把医改作为中心任务和主要工作,全力以赴,抓紧抓好,切实保证今年各项任务如期完成,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确保改革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刘刚主任 15:52:52
2009年医改工作总结报告
市卫生局:
2009年,我县医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卫生局的精心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改”的思路,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使各项医改工作稳步有序开展。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医改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董晓刚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发了《千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千阳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二00九年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卫生局成立了由局长欧宏博任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下发了卫生系统医改工作任务分解通知,明确了目标及责任。自工作开展以来县政府召开医改工作领导小组会2次,县级主要领导听取医改工作汇报5次,调研医改工作2次,极大地推动了我县医改工作地顺利实施。
二、主要做法
1、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10月14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我们一是向县政府主管领导汇报会议精神及我县贯彻意见;二是做好宣传,营造筹资氛围。利用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召开了定点医疗机构会议,安排部署2010年筹资宣传工作。并在县电视台插播公告,宣传筹资标准和国家配套标准,调动农民参加积极性。三是召开筹资动员会,积极收缴2010年参会基金。截止12月11日,全县共收缴合疗基金304.10万元,共计10.4846万人,占农业人口94%,目前,各乡镇都在进行缴费扫尾工作。
2、积极准备实施药品“三统一”工作
我县自2007年9月按照“政府主导、各方参与、依法监督、公平公正、竞标竞价、合同配送”的原则,在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行药品“统一配送”,与今年省、市要求的药品“三统一”政策相吻合,11月底各乡镇卫生院对医院及村卫生室的药品、设备进行盘点和造册登记,摸清药品库存品种、数量,并对乡、村两级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我县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奠定了基础。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全县卫生系统共落实建设项目11个,建设面积19330平方米,总投资5798.2万元;设备配置项目一个,60万元设备已全部到位。
1、扩大内需(国债)项目完成情况
落实第一批、第三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4个(城关中心卫生院综合楼建设项目计划建设面积600平方米,投资84万元;县妇保院设备配置项目,价值60万元;县人民医院住院楼建设项目计划建设面积7200平方米,投资2260万元;水沟中心卫生院综合楼建设项目计划建设面积600平方米,投资110万元),计划投资2514万元,新建面积8400平方米,配备设备一批。目前,城关中心卫生院综合楼建设项目外粉已完成,正在进行内粉和室内管道安装,完成投资60万元;县妇保院60万元设
分配制度改革篇六
《分配制度改革如何推进》
分配制度改革如何推进
作者:杨军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10-04-15 浏览:860
编者按3月底,国家发改委拟定的收入分配调节方案被国务院退回重新修订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公众的热议,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张东升随即否认了方案被退回的消息,并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仍在制订之中。 收入分配问题是今年“两会”排在第一位的焦点问题。贫富悬殊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矛盾的根源,是半数以上群体冲突的直接原因。现实已昭明,分配制度改革到了必须推进的时候。收入差距问题是民生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本刊为此专访了两位一直关注该问题、并从各自角度、不同程度参与其事的专家。
收入差距的深层根源
《南风窗》:中国的收入差距过于悬殊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这种差距还在日益扩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郑功成: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是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从共同贫穷的时代到共同富裕的时代必然要经过一个贫富分化的过程,因为财富不可能一夜之间从天下掉下来,而是只能逐渐增长,这一过程必然要注重鼓励财富的创造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方面,以效率为准则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而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导致某些生产要素禀赋差的个体无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甚至陷入贫困;再加上中国选择的是一条渐进改革发展的道路,不同地区改革开放进程不一,不同群体获得的政策支持也有差异,从而带来的发展机会也就不一样。因此,现阶段中国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不是国家发展衰退或者停滞甚至倒退中的问题,而是国家发展进步中的问题。 从现实出发,收入差距其实是结果,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结构问题,是结构失衡和体制改革不到位造成的。结构失衡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和消费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消费排在末位。二是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失衡,过分依赖第二产业即制造业。三是城乡之间的结构失衡。四是区域发展的失衡。此外,还有投资结构、信贷结构、财政支出结构等方面也是一种失衡的格局。
与此并重的另一根源是体制改革不到位,就是在采取打破原有平衡的各种政策的同时,体制改革没有跟上。首先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不到位。过去农村有合作医疗、义务教育等福利,后来搞承包责任制,新的机制没有跟上。城市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去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没有了,新的医疗保障没有跟上。所以,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始终滞后,近年虽然已经开始推进,但还没有到位。第二
是财政体制改革不到位。实行分税制已经快20年了,到现在还没有新的改革,财政支出结构的失衡由来已久。第三是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还没有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部门分割严重,这点在立法过程中表现很明显,如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都是劳资之间博弈的结果,而我们国家则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导致相关的法律迟迟不能出台。
《南风窗》:这两个根源似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结构失衡其实是经济发展的失衡,这是发展的结果,是改革带来的问题。而体制问题则是改革还没有到位造成的。或者用一种常用的表述,是政治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如果只从经济角度来说问题,收入差距过大已经造成了很多社会和经济问题,这是不是表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初的一些政策选择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的发展?
郑功成:可以这样说。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经济权益的失衡程度,进而影响到国民的社会权益乃至政治权益。这表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既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当时是资本极度短缺,劳动力几乎是无限供给,因此制定政策必然要向资本倾斜。失衡的利益格局与失范的收入分配秩序,是过去30年间各种复杂原因交互作用形成的结果。今天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本相对过剩,劳动力的供给不再是无限的,劳资双方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但利益分配格局没有发生变化。再加上长期偏向资本的政策取向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惯性,自然会形成了日益强大的既得利益群体。现在是矫正这种局限性的时候了,要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迈向共同富裕,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调节收入分配格局并非是“劫富济贫”,而是基于社会公平与分配正义。因为一方单赢的财富分配格局不可持续,我曾经指出过,穷人过不下去,富人也一定过不好。只有多赢的财富分配格局才能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十二五”必须完成的任务
《南风窗》:社会分配不均早已被诟病,但当矛盾还没有过度激化的时候,问题总是不被重视。从2006年开始,中国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一直在争议中走走停停。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出台《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这显示了高层试图通过收入分配调整真正启动内需和消费的决心。是不是说,现在已经到了分配制度必须改革的时候?
郑功成:群体事件不时发生,阶层矛盾日显尖锐,官民之间情绪对立,以及利己主义在泛滥、追求暴富成时尚,均表明利益格局失衡与收入分配失范,正在扭曲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和许多人的理性思维,如果在“十二五”期间还不能扭转这种失衡、失范的格局,国家便可能陷入深刻的社会危机,最终受害的不仅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阻,更会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境况的改善。根据国际经验判断,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收入分配失衡与贫富差距扩大化的问题,国民财富的增长不仅不能减少社会冲突,而且会进一步激化社会冲突与社会危机。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如果不能合理分配财富,便必定影响社会财富蛋糕的继续做大,即使能够继续做大,也必定发生霉变,财富增长越快,带来的社会问题可能越严重,社会危机的风险可能加速度积累。合理分配财富客观上已经成为解决当前诸多社会问题的前提条件。因此,合理分配财富不仅是民生保障与民生改善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十二五”期间一定要高度重视收入分配改革,并将合理分配财富置于与鼓励继续创造财富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将合理分配财富作为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杠杆,通过一揽子改革措施,扭转失衡的利益格局,
规范失范的收入分配秩序,这应当是“十二五”期间必须基本完成的一项中心任务。
《南风窗》:您刚才提到要通过一揽子改革措施,也就是说被热议和关注的分配收入调节方案即使出台了,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郑功成:改革30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分配制度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中国其它很多领域的改革息息相关。所以要扭转这种失衡格局,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肯定非一日之功,必须假以时日,多管齐下。不仅需要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同时发力,还需要对劳动报酬结构、公共资源配置、税收政策以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制度调整,是一项需要综合利用立法、行政、市场、司法乃至道德等多种手段才能奏效的宏大系统工程。这一轮收入分配改革更全面、更复杂,它需要确立一个基本清晰的、较为公正的、定型的收入分配秩序。
分配收入调节方案出台肯定是可喜的一步,但今年即使出台了,估计也很可能是框架性方案,一些问题还不会触及。不过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是确定的。在中国有关和谐社会的热烈讨论中,能够达成共识的一个观点,就是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确保国民可以合理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所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维护分配正义、促进收入分配中的社会公平,是必须坚持的政策取向。
再分配优先
《南风窗》:收入分配可分为按要素分配为主的初次分配,以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为主的第二次分配,以及以慈善公益事业为主的第三次分配。在中国的分配制度改革中,这三次分配将如何协调?
郑功成:以前中国都是靠经济发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但当收入差距过于悬殊,只靠增量调整已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现在关键是调整分配结构,中国初次分配格局长期以来都是资本所得畸形偏高、劳动所得畸形偏低,所以初次分配改革是必须的,也是根本。但初次分配的改革面临太多难题,政府对初次分配的干预和调整更为复杂,它不仅涉及劳资与政府三方利益的分配,而且与就业、投资、经济增长乃至地区之间的竞争等交织在一起。初次分配还面临许多基础性、技术性困难,比如统计数据不规范,企业造假,现金交易等等。 初次分配格局调整是必须的,总的方向当然是提高劳动者报酬,这既要通过增加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含量走增量改革之路,也需要调整现有利益分析格局即调整存量。然而,我们国家仍然处于发展之中,既要继续保持对资本有足够的吸引力,又要稳步提高劳动者的所得,这如何平衡就需要谨慎小心。尽管大幅度提高劳动所得的方向不可逆转,但采取措施的力度、时机与行动步骤却需要审慎把握。所以要谨慎推进,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我认为大概需要5到10年时间。“十二五”期间即使不能形成理想的初次分配格局,至少也要停止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并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劳动者的报酬。
第三次分配在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均只能起到微调的作用,目前在中国,第三次分配更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认为目前大有可为的是再分配。初次分配需要渐进,再分配却可以立竿见影。现在中国实际上就是在调再分配,社保、医保日益健全。2009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11.7%,中央政府投向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为2906亿元,增长16.6%,这是首次投向社会保障的资金大幅度超过财政收入增长,它的实现也表明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近年财政支出已经加大向民生倾斜的力度。近年中国在社会保障领域已经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义务教育的免费、城乡低保、医疗保障的全覆盖、农民养老保险的推进,等等。
我主张再分配应当摆到整个收入分配改革的优先位置来加以重视,并通过再分配来促进初次分配走向规范。再分配包括财政资源再分配与社会保障,都是可以运用法制手段与行政权介入方式的财富分配领域。
《南风窗》:目前政府、企业和劳动者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是24%、28%、48%,最近10多年来,政府和企业所占比重都在上升,只有劳动者收入所占比重在降低,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的分配比例如何调整才合理?
郑功成:10几年时间,政府收入所占比重迅速攀升10多个百分点,虽然政府收入增加很快,不过只从数字来说,政府收入占的比重还是较为合理的,不合理的是政府的支出结构,如果能把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和民生相关的领域,那就没什么问题。政府公共资源普惠民生,不仅是正义的当然责任,也是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重要途径。当然,从初次分配来看,未来主要应该是劳动者和资方的博弈。
《南风窗》:政府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郑功成:首先政府应该转变观念,富民才能真正强国,要把富民放在前面。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所得占GDP分配中的比重的财富分配目标,这种发展理念与分配理念的转变,是切实缓解贫困问题和解决贫富差距偏大的重要的政治基础。
政府在再分配领域的巨大作用不言而喻,即使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仍然可以大有作为。比如政府可以利用公共权力,通过推进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和实施,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这是增加劳动所得和平衡劳资利益格局的重大举措,同时也可以利用相应的税制等措施来促进企业年金和其他职业福利的发展。即使是工资部分,政府也可以通过法制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可以发布工资指导性政策,可以促成劳资双方的工资谈判和政府与劳、资三方之间的协商谈判机制。政府在劳动者和资方之间要保持独立的第三方立场。
再比如现行税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放大收入差距。像房产等不动产,现在谁买的房多就收益多。垄断行业中的企业工资很高,住房公积金的比例也很高,企业年金也都有了,这些对高收入阶层来讲都是锦上添花,但是对于低收入阶层却还没有完全做到雪中送炭。因此,税制的改革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工具与手段,也要政府来承担相应的责任。
总之,当前的利益失衡格局与收入分配失范现象,是以往改革发展过程中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要切实扭转这种格局与现象也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下定决心采取一揽子方案,从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乃至三次分配同时发力,应当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目标,并在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方面有重大进展,最终用10年左右的时间真正实现利益格局的均衡化和全民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目标。
分配制度改革篇七
《关于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
关于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
分类:访谈 | 标签: 国有企业 收入分配 改革
2014-09-03 18:44 阅读(12152)评论(26)
(答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8月27日)
中国经济时报:国企收入分配改革的现状如何?
在谈国企分配问题之前,首先要谈谈国企改革的总体状况。国有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轮对亏损小企业的改制和破产关闭,工业国有企业数量从11万户(1996年)下降到6万多户(1998年),以后又继续减少。目前工业中的国有与国有控股企业1.8万户,其中一部分已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但仍由国家控股。这些国企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主要分布在电力、设备制造、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开采、钢铁和有色冶金、石油加工和和化工这几个领域,占国企总资本和总产出的80%以上。此外,第三产业中,金融、铁路、电信等行业也是国企高度集中的领域。
通过过去的改革,国有企业已经摆脱了大量企业亏损、资不抵债的状况。一些国有骨干企业在重大工程、装备升级换代和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201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工业资产总计的40%,主营业务收入的26%,利润的24%。从这些指标可见,国有企业的资本密集度较高,但效益仍然偏低,总体经营状况差于非国有企业。以2012年资产总额计算利润率,工业整体为8.1%,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只有4.9%。其中一部分企业的低利润是受到限价等客观因素影响,但同时国企还占据着若干高盈利的资源性和天然垄断性行业,还有一批拥有先进装备和资金雄厚的设备制造企业,利弊相权,当前业绩仍显著低于应达到的水平,说明国企需要进一步改革。
国企在经营方面的问题,与国企的收入分配状况关系很大。很多国企由于管理松懈,将企业利润的相当部分转化为内部职工的高福利和管理层的职务消费及隐性收入。这也造成了国企和非国企,国企管理层和普通职工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异悬
殊。还有一些企业管理层腐败严重,内外勾结,监守自盗,造成国有资产和收益流失。这说明通过改革解决国企收入分配问题,应是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经济时报:国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症结在哪里?
我认为国企在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其一是制度松懈、对内部分配缺乏管理。这也与政府管理体制有关。政府是企业的老板。如果老板自身行为不端正、不尽责,岂能管好企业?其二是透明度低,缺乏监督。国企是公共企业,其管理应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这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制度。其三是一部分国有企业处于天然垄断地位或者受到行政性垄断的保护,享有特殊待遇。对此需要通过改革、扩大市场竞争,消除其垄断地位,或者对其垄断性收益进行再分配,使国企与非国企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其四是企业行为需要端正,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外部投资者,能够改善企业行为。但这一过程必须公开透明,防止私相授受,甚至借机进行利益输出。尤其对具有垄断性的企业进行改革,必须做到规范和透明。
中国经济时报:下一步国企收入分配改革将走向何方?
一是健全制度、规范企业内部分配。二是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减少保护,引进市场竞争。四是改革资源税和国企红利上缴制度,加大对垄断性收益的再分配。五是引进外部投资,形成多元化的企业股权结构。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收入分配改革已经成为共识,但为何进程如此缓慢,其阻力和难点在哪里?
分配方式是生产方式的另一面,它反映了一个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而且不仅限于经济体制,还涉及政治和社会管理体制。因此实际上所谓收入分配改革,需要的就是全面的体制改革,涉及企业制度、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土地制度、资本市场管理制度、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等。这是一个总体工程,需要全盘规划、有序推进。并要克服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和抵抗,难度可想而知。在我看来,改革国企内部的分配制度,仅仅是这一系列改革中的一小步。
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革总要一步一步走,一件事一件事去做,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分配制度改革篇八
《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工分配机制
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
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坚持依法管理、市场取向、公平公正、平稳推进的原则,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充分整合和激活企业人力资源,实现分局用工分配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和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技术,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为导向,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为主线,以职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为动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深化用工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为实现集团公司良性循环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
目标任务:实现人力资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机制创新、素质优良、管理规范、环境优化”目标。即人力资源供给与公司发展需求基本适应,人力资源配置科学、合理;用人机制灵活多样,职工进出通道畅通;分配机制合理,绩效管理取得成效,职工激励充分有效;培训开发效能实用,实施职工职业生涯管理,职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用人与分配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
念基本确立,人才成长的环境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二、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强化职工动态管理
1、编制、实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结合集团公司发展
战略,科学、准确地预测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情况,制定未来五年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按照制定、执行、监控和评估工作流程,实现人力资源规划目标。
2、严格用人计划审批制度。各单位根据集团公司及本
单位人力资源规划的总体要求,分析生产、营销、管理等各类岗位的人员需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用人状况,编制年度职工引入计划及待岗培训计划,并上报集团公司。集团公司研究、确定年度各类职工引入总量及待岗培训数量,各单位严格按集团公司审批下达的计划组织实施。
3、完善劳动合同条款。结合职工工作岗位,对劳动合
同约定解除条款内容进行细化,充分发挥劳动合同在安全生产、岗位技能和职业规范方面对职工的约束作用。
4、定期组织职工竞聘上岗。按照“双向选择、公平竞
争、择优聘用”的原则,结合企业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方案的调整,每隔三到四年组织一轮全员、全方位的竞聘上岗工作。每轮竞聘上岗的职工流动率累计应保持在一定比例,保持企业内部各类人员的适度、合理流动,促进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调整。
5、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引入高素质职工。进一步
拓宽职工引入渠道,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把好引入质量关。
三、推进全员绩效管理,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
1、推行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根据集团公司发展
战略和总体目标,按照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原则,逐级提炼出各级组织和全体职工的关键业绩指标及关键行为指标,形成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并按照规定程序,逐级下达到每一级组织和职工,同时制订相应的绩效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办法,科学客观地对职工进行绩效考评。建立完善的绩效辅导机制,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以日常沟通和绩效面谈等方式纠正偏差,实现组织与职工的绩效提升。
2、加强对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
职工工资分配、岗位调整、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科学依据。
3、调整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结构,坚持“以岗定薪,岗
变薪变”的原则,以用工性质和岗位为依据,逐年稳步提升岗位工资,公平合理定薪,体现政策的连续性。以岗位管理为依据,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比例,明确绩效分配考核要素,根据工作责任、技术含量、工作量、地区差异等因素设置绩效工资系数,使工资分配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生产营销一线和边远地区倾斜。
4、加强对工资收入的规范管理。按照“统一领导、统
一制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强化对企业工资总量的管理,规范工资收入来源,控制人工成本增长。加强对
工资收入分配的监督检查工作,实现工资收入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四、建立职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1、建立职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制定职业生涯开
发与行动计划,科学安排和设置多通道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设立管理、专业技术和生产技能三个职系的发展通道,重点选择业绩优、能力强的核心岗位人才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重点培养对象,重视对新职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2、逐步推行岗位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培训考核长效机
制和调考常态制度,推行全员培训学分制管理,指导职工制定个人培训学习计划,将职工培训考核结果与岗位准入、绩效考核、工资待遇挂钩,将职工岗位培训工作与各单位、各部门的年度考核挂钩。
3、进一步推进优秀职工的选拔培养工作。按照高标准、高层次、高质量、重实绩,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为优秀职工搭起干事创业的舞台,使他们有用武之地,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要坚持待遇享受与贡献挂钩的原则,充分发挥优秀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价值和示范带动作用。
五、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
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
认识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
2、加大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的舆论宣传力度,认
真组织广大职工学习关于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的系列文件,培养职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增强职工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
3、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政策性强,关系到改革发展稳
定的大局。在实施中应坚持先试点后推开,充分考虑历史和现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确保职工队伍稳定,实现改革平稳推进。
分配制度改革篇九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篇十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
我国现有收入分配制度分析
摘 要:
收入分配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不同于传统的按劳分配.在同一社会制度下,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当实行相同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再分配应注重公平。但目前还存在许多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
按劳分配;制度;分配问题凸显;成因错综复杂
一、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收入分配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剩余价值按资分配;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按劳分配;而在多种所有制并存或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则既不能完全按资分配,也不能完全按劳分配。公有制为主体我国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我们应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形式以及在多种所有制并存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涵义。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曾经是公有制一统天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才从无到有,逐步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将出现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公有制企业并存的现象。这样,以公有制为前提的按劳分配在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显然我们不可能还按马克思所提出的按劳分配理论指导今天的实践,而必须重新定义。目前某些西方国家在协调劳资关系、激励劳动者积极
性方面的一些举措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方面实行职工持股制度,另一方面实行利润分享制。就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来说,主要的分配渠道是按劳分配,另一小部分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分配:就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同时也可通过其他的方式取得非劳动收入。由此可见,连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尚且能让劳动者分享利润,更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总之,在相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当实行相同的基本分配制度。当然,劳资双方按什么比例分享剩余价值以及采取什么形式进行分配,这是分配制度如何执行或者说分配原则如何实现的问题。
二、现有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变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既要尽快行动、见到实效,又要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收入分配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成因错综复杂,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普惠性不够,导致收入分配问题和经济结构问题伴生、交织;二是改革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诸多可以避免和难以避免的问题,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叠加。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变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既要尽快行动、见到实效,又要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收入分配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劳动者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虚位的因而是残缺的,他既不能通过“用手投票”约束使用者,也不能“用脚投票”转让所有权,因此资产的收益性对劳动者来讲是不具备或不完整的。在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资本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劳动力在要素市场中自然处于不利的地位。尤其是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中,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非熟练、非技术劳动力的劳动报酬更是被压低到极限,并且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被资本剥夺的境地。现行的工资制度,工资水平偏低,工资增长机制僵硬,缺乏制度性保障,致使工资外收入膨胀,助长国
有单位职工收入的不规范;工资结构设置不合理,岗位绩效工资和年工资比重过低,不能体现合理的工资级差,缺乏激励和约束作用。在我国,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引发的对公平分配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由来已久,对分配不公的原因亦有多种解释。随着改革实践和相关研究的日渐深入,收入分配的相关制度性原因愈加显露。
三、社会上分配问题的成因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干部职工实行统一工资制,农民实行工分制,平均主义盛行,个人收入差别很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分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明确参与分配,社会上收入差距明显拉开。由于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个私经济获得了发展,新的财产关系开始出现,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并开始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自2000年末起,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1998—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多处在七上八下的状态。全国的经济结构不均衡不断突出,尤其是在社会收入分配方面呈现出哑铃结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20%的高收入户占全国居民收入的34%,而20%的低收入户占全部收入的11%。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不断扩大,199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282,1998—2000年分别是0.456、0.457、0.458。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变动在财富分享方面的一种反映,我们应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长过程和大格局中来研究和把握。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突出表现为居民收入低、收入差距大。从发展和改革的角度看,其成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竞争带来收入分配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存在差异,把握机会、利用资源的能力有所不同,必然会出现收入差距扩大。如果缺乏法规制度的调整和制约,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就会出现企业利润侵蚀劳动工资的问题。
改革不到位导致收入分配问题。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立刻就带来一个完美的体制,也不可能使所有人均等受益。目前,不仅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尚未完成,直接制约了合理收入分配关系的形成,其他方面改革不平衡、不到位的情况也在深刻影响着收入分配。此外,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领域曾不同程度存在的泛市场化问题,也对收入分配带来不良影响。
收入调节机制还不能有效缓解收入分配问题。在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旧的收入分配制度被打破,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还不成熟、不健全。在分配领域,税收制度“提低、扩中、调高”作用发挥还不明显,公共财政体制需要继续完善,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还不够浓厚,企业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仍需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就难以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
不合理不合法收入加剧收入分配问题。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存在比较多的制度和法律漏洞,为少数人捞取不合理不合法收入提供了可乘之机。对于这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堵塞制度漏洞,通过完善法制、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取缔和打击。
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普惠性不够,导致收入分配问题和经济结构问题伴生、交织;二是改革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诸多可以避免和难以避免的问题,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叠加。
四、改革是唯一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得到了长足地发展。自1980年到2002年,我国的GDP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速度为9.5%。然而,,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极其明显的地区间的不平衡,,尤其反映在区域间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之间的反差相当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改革旧有的分配制度体系,也缓解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
温家宝总理曾2010年在“两会”召开前夕对网民说过“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因为分配不公,会招致民怨沸腾,“危及到社会稳定以致政权巩固”。在接下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用了相当段落阐述了改革收入分配
制度的重要性。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也在之前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在2010年的工作中,政协将就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以及相关的政府报告中,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既然是进行改革,我们就必须让所牵扯利益的各方广泛参与,必须给予利益相关者更多的知情权和表决权。例如,国有企业工资制度设计,应该有代表广大职工根本利益的工会组织介入其中。在确定国民经济预算时,全国人大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今年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些措施和办法个个一语中的,但要让它落地,则必须有法律的约束和严格的监督。如果由财政部门自行切割,很难保证把钱用在刀刃上。全国人大在立法监督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意。至于哪些楼堂馆所、会议、庆典、论坛是慷纳税人之慨,行腐败之事,则必须加强舆论监督,充分调动网络、媒体等社会力量,公开信息,真正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参考文献:
[1]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李太淼.中州学,2008
[2] 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与分配公平的认识.罗福群.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
[3] 对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缺陷分析.李爽.人民网,2006
[4] 科学认识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任理轩.人民日报 2011
[5] 谁来主导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柏晶伟.中国经济时报 2010
[6] 研究宏观经济形势要关注收入分配问题.刘国光 [J] 2003
[7] 宏观经济调控研究.李一鸣.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8] 体制转轨中的宏观经济调控研究.匡家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9] 关于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陆百甫.财经研究.2002
[10] 关于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陆百甫.财经研究.2002
上一篇:关于细水长流的短句
下一篇:名门望族的近反义词及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