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柳树的现代诗

| 职称日语 |

【www.guakaob.com--职称日语】

描写柳树的现代诗篇一
《6.现代诗两首》

6.《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位诗人及其风格特点。

2、把握两首诗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3、体会诗歌寄情于情、借物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培养自己对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课两首诗,体会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们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两首诗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长城谣》

课前必备,我要积累: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一、导入新课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谛听游子的心音。

二、自研自探

1、走近席慕容及写作背景

2、积累字词

3、朗读指导

4、整体感知:从全诗来看,“长城”有何寓意?作者通过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梳理结构:每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6、研读本诗

(1)探究第一节:

A、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为什么说长城“无情” “蹲踞”“冷眼”?

(2)探究第二节:

A、为什么唱长城时“不能成声”,写长城时“不能成篇”,而一提到长城心中“便有烈火焚起”?

B、“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应作何理解?

(3)探究第三节:

A、“敕勒川、阴山下”出于哪首诗?它与作者有何关系,与长城、黄河又有何关系?

B、这首诗的主体意象是长城,而诗歌中为什么写到了黄河?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既是“梦中”又为什么是“不眠”?说说你的理解。

三、互助释疑

四、成果展示

展示一

席慕容:1943年出生,蒙古族女诗人。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出生于四川,13岁时在日记里写诗,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 198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七里香》,一年内再版七次。席慕容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清新易懂,使其拥有大量的读者。

【写作背景】

席慕容,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父亲定居台湾。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长大,更从未回故乡看看。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展示二

字音:

焉支yān 隘口ài 蹲踞jù 荒莽măng

山巅diān 焚起fén 敕勒chì

展示三 第一节提示:本节朗读时语调应深沉、舒缓、凝重,以凸现长城的沧桑感。

第二节提示:前三句,轻慢读一二句,读第三句时重读稍快。形成语气上的强烈对比,突出由抑而扬的情感波动。

第三节提示:语调舒缓,悠长。表现思乡恋国之情悠悠不绝。

展示四

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 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展示五

全诗分三节。

第一节:审视历史,凸显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愁。

展示六

(1)A、战争、荣辱(夺、还)、悲欢

B、“无情”是指面对战争,长城屹然不动。

“蹲踞”是指长城面对战争超乎寻常的客观冷静。

“冷眼”是指长城面对人间成败、荣辱的冷静态度。

(他饱经沧桑,见证历史的发展,却不参与历史的创造。)

(2)A、长城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 。

B、作者魂牵梦绕长城,在他心中,长城的形象早已千百遍的出现。以至于一提到长城,长城的形象,如在眼前、历历在目.借助长城的身躯、面容、云、树、风传递这种思乡情节。

(3) A、《敕勒川》出自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是作者的故乡,黄河长城在这里交会。

B、黄河与长城同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诗人渴望在梦里回故乡,可是浓浓的乡愁让她难以入睡 。

五、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学到了 ,这节课我懂得了 。

六、巩固反馈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阅读乡愁,思考:

(1)<乡愁>与<长城谣>都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两首诗分别借助了什么意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容

审视历史,凸显长城的沧桑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愁

第二课时

一片槐树叶

纪弦

一.导语设计

一片枯黄的树叶,一朵含苞的小花、一棵稚嫩的小草、一幅旧画、一首老歌,这些事物司空见惯,很平常很不起眼,但它们有时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现代诗《一片槐树叶》。看看诗人纪弦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了他深厚的情感的。板书课题。展示自学目标。

二.自研自探

1.请一位同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教师范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梳理结构

《一片槐树叶》这首诗是通过对夹在书中的一片故园的槐树叶的描写和对这片槐树叶的来历的追忆,抒发了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试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诗歌的内容。

4、探究课文

①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②从全诗看,诗人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是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

③.“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互助释疑

四、成果展示

展示一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原名路逾,1948年去台湾,现居美国,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去台湾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一种强烈的游子怀乡之情,充满他的心间。

展示二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以作者夹在书中的一片故国的槐树叶为载体,抒发了作者的游子怀乡之情。

展示三

这首诗共三节,各节内容如下:

第一节:诗人采用了极繁复的修饰性语言,表达了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

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追溯过去,解释槐树叶的内涵。

第三节:写对将来的期盼,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

展示四

①这是故乡的一片树叶,诗人见到它仿佛回到了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②作者回到现实,欣喜的心情转瞬即逝,有故乡的槐树叶忆起故乡的人和事,伤感弥漫心头。

③这一句写槐树叶的来历,诗人行迹遍于大江南北,虽然记忆已老,但可以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这正是诗人为之欣喜的原因。

六、总结提升

描写柳树的现代诗篇二
《谈谈如何阅读现代诗歌》

谈谈如何阅读现代诗歌(已发表)

作者:印文权 来源:印文权

我国是诗的国度,自古诗人之众,佳作之多,浩如烟海。在古代,诗歌不但孕育了民族精神和情感,而且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和语言;在近代,诗歌更是一把灼人的火炬,照亮了漆黑的夜空,创造了文学的辉煌。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培根说:“读诗可以使人灵秀。”阅读诗歌不但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但是,如何阅读诗歌,尤其是如何阅读现代诗歌,我们的许多青年朋友却知之不多,并常常陷于苦恼:喜爱诗歌,却不知怎样阅读,不知怎样欣赏。就此,笔者想就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诗歌的分类标准很多,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形式,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照写作时间,可以分为现代诗与古代诗……同一首诗,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归入不同的类。我们所谓的“现代诗歌”是指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创作的诗歌。

我国古典诗歌如唐代的律诗和绝句、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等可称作旧体诗。自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大批的文学家通过诗歌来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虽然其中也有部分运用旧体创作诗歌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但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的一种新体诗,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儿,以新的思想内容激励人们,教育人们。郭沫若在1920年写的著名长诗《凤凰涅槃》,表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 和旧体诗相比,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有的新诗讲究格律,然而不像旧体诗那么严格,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诗行有一定的节拍,一个诗节分五个诗段,每个诗段有大致相同的诗行。而有的新诗则比较自由,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或行或止,一概服从感情自然抒发的需要,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没有固定的节律,也不押韵,作者完全以自己的情绪自由支配诗行、诗段,按情绪的旋律来安排诗的节奏、韵律,一切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通过简短而自由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眷念,对祖国的挚爱。

形式是为内容而服务的,新诗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来自由地抒发诗人奔涌的激情,或者自由地表现诗人心中的潜流。它们将新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因此,阅读新诗要要善于把它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感受诗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从而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新诗的几个步骤。

1、了解作家流派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

比如我们阅读《再别康侨》,就得先理解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了解1922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桥游学,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后来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为此,回国后他一再吟诗著文缅怀康桥。1922年初别康桥时就高唱:“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1925年重游康桥时,又作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又倾注满腔深情写下了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

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的深情。不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就很难深层次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再比如,在阅读《死水》时,如果我们了解了闻一多这位著名的爱国诗人,曾于1922年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却令他极为失望,面对着路边的一汪死水,吟成了《死水》一诗,无疑有助于我们理解“死水”的象征意义。如果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并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我们就可以轻易地从“三美”的角度来欣赏《死水》。

对作者、背景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能够使读者从整体上感知、领悟全诗的内容,对作品给予客观而又全面的分析评价。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形象。

别林斯基说过:“哲学家用三段论,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诗歌是通过具体感人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只有把握了诗的形象,我们才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的形象则必须是通过咀嚼诗的语言来把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如此。前人作诗,十分讲求炼字、炼句、炼意,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微雨燕子斜”的“斜”字。现代诗作者,也同样高度重视诗歌的语言,并通过语言的锤炼,来塑造诗歌形象。 比如穆旦的《赞美》,在第三节中通过平淡、质朴的语言,运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修饰,刻划出勤劳善良、有着巨大忍耐力却最终也“放下了古代的锄头”的“农夫”形象,显得真切深刻。而臧克家的《老马》,动词运用精彩传神,“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扣”、“飘”字,准确、生动、逼真,有力地刻划出受到深重压迫的老马形象。

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形象化的语言。有些意思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画面来展示。《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把握住诗的形象,才能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体味诗的意境,领悟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的关键和着眼点在于体味出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意“意境”,那么意境是什么呢?诗歌的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指作者在诗作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简单地说也就是景中有诗,情景交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表达了一个天涯游子孤独哀伤的情感。阅读诗歌,不仅要着眼于所描写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的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欣赏诗歌。 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氛围,去感受此时、此地、此景中人的情感世界。

诗人徐志摩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在《再别康桥》中,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融情于景成了该诗非常显著的特点。诗人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诗人把对母校的深情,溶入了对康桥晚景的形象描绘中: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如画的美景又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理想”的追忆和想象,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而却不能放歌,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前的宁静清幽,轻轻地来,悄悄地走,离别的惆怅似笙箫悠悠。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充溢其间的只是诗人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以三个“悄悄的”与开头回环对应,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

诗歌的思想、情感,通常都是借助意境来表达。要能准确地理解并鉴赏诗歌,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诗的意境。

4、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欣赏诗歌时,既要领会作者浓烈的情感,又要揣摩作者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段,从而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很强,因此,诗歌中表现手法也很丰富。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象征暗示,还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诗人闻一多在《死水》中,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人的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运用了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诗人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儿,声嘶力竭之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熟悉并能准确分析诗歌中常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对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感情是很有帮助的。

四、阅读新诗的注意点。

读诗要注意感受,仔细分析,比较鉴别,展开联想,认真品味,这样才能陶冶心灵,净化情感,获得美的享受,但有三点必须加以注意:

1、要多朗读。在朗读时,首先要把握诗的节拍和韵律。比如《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另外,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把握了节拍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高低,就能读

出诗歌的音乐美来。其次,要有感情地朗读。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无不倾泻在诗的字里行间,要读出这种种的感情,就要我们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深刻地体会诗人的诗中的感情波澜,调动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诗人的感情基调一致,从而深刻理解诗歌。

2、要有侧重。要根据诗的不同品种,着重欣赏其某一方面的意境、风采、韵味。咏物诗偏重于描绘客观景物,把含蓄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中;抒情诗则有感而发,感情激越,直抒胸臆;哲理诗往往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形成含蓄隽永、引人深思的艺术效果;寓言诗以奇特的联想构成一种蕴含生活哲理而又富有情趣的意境;叙事诗则通过一定的人物、情节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为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以求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

3、要有选择。阅读现代诗歌,要多选好诗,从中接受美的感受,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一些内容不太健康或情调低俗的作品,要采取分析的态度,鉴别良莠,不要一概吸收。

只要我们对现代诗歌充满浓厚的兴趣,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品味,用心感受诗歌浓郁的文学色彩与浓烈的思想感情,我们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阅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陶冶性情,陶冶情操。

(发表于2003年第7期《起跑线》)

知已知彼品读经典之美——漫谈如何品读现代诗歌教育随想 2010-05-25 15:36:03

诗总是言志的,现代诗歌也不例外。诗歌里流溢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镌刻着他们迥异的人生态度,记载着他们彻骨的悲欢离合,也渗透了他们独特的人生体验。哈拉普在《艺术的根源》说过“诗的品读是人类最直接的、最有效的审美活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诗之趣,得于目而寓于心。品读诗歌之美,无外乎品读诗歌的语音美、画面美、立体美、动态美、色彩美。如何品读现代诗歌,趋同的看法大抵都得从诗歌本身出发,就诗读诗。笔者不否认读诗本身的重要性,只是更想强调做好读诗之前的“功课”对于品得诗味太重要了。

读诗就是读诗人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暮年向儿子传授的诗歌创作秘诀。借用过来说读诗之事,我想同样贴切不过。诗歌本来就是留白的艺术,是含蓄的艺术。就一首诗而言,单品读有限的诗句本身,你还真的无法完全读懂诗歌的全部意蕴。你如果真想读懂诗歌,还得从诗之外的东西入手。譬如诗人的生平经历、个性特质、人生际遇、创作缘由等等,都会让你所品读的诗歌成为具有“唯一性”的独特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读诗其实就是读诗人。

《沁园春·长沙》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各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民革命政府正式成立。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而此时的毛泽东却被排挤出党中央。他在“自注”中曾用“心情苍凉”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在挫折面前,诗人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本词正是诗人对这一问题铿锵有力的回答。只有深刻体味诗人此时的内心世界,你才能真正读出“独立寒秋”中“独”的味道,你才能真正读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诗人的豪气与霸气。

出生于地主家庭的艾青因为命中“克”亲,被送到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和大堰

河的几个孩子象亲兄弟一样,泥里爬,土里滚。大堰河不仅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艾青的成长,而且她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回到亲生父母家里,他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多少年后,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触动诗情,并写下了这首感天动地的《大堰河》。品读《大堰河》,如果我们不了解诗人对大堰河深深怀念与感恩之心,不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与诗人的心跳共律动,是无法读出长诗沉郁而饱满的深情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是戴望舒《雨巷》中反复吟唱的低回流畅而遍带哀怨的主旋律,叩响了当时多少旧式文人的心弦。新时代的学子们在重读这首《雨巷》时,如果不能借着想象的翅膀回到1927年——白色恐怖之下,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那么你是永远无法体会诗人通过“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等意象传达出来的复杂心情的。

把自己放进诗里去

诗人创作的经典作品,一方面有着自身特定的目的和意境(作者意),另一方面能让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感悟(读者意)。诗歌因为流传渐而成为经典,这之中,离不开读者阅读过程中“有心”的二度创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母雷特”。法国诗人勒韦尔迪说过:“在诗人写作过程中的诗仿佛是创作的底片,然而它的正片却在读者身上。”读诗的人要带着一颗挚热的心真正地走进诗人创设的情境,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与诗人同呼吸,共悲欢,既要入情、也要入境、更要会心,绝不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地读诗。

教了好多遍的《大堰河》了,每次我都给学生范读一遍,每次读的时候,自己都能享受到一次自我感动得一蹋糊涂的体验。为什么?因为我每次在读到“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大堰河,含泪的去了!”的时候,我眼前就浮现出我奶奶的音容笑貌,奶奶在世的时候特疼我,走的时候,我因为外地求学不在她的身边,听爸妈说,奶奶弥留之际一直叫着我的乳名。这个情景与艾青诗句里描写的是何其相似!正因为我带着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品读这首诗歌,所以才对《大堰河》里作者的深情感受得如此真切。

也许有同学会说,你的境遇与诗歌情节凑巧重合而已。可是好多同学的奶奶没有离世,或者即便离世,她的孙子未必不在身边,何来相应体验?这的确是实情,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每个人的人生中一定享受过某个亲人对自己无私的关爱。他可能是爷爷奶奶,也可能是外公外婆,至少还有爸爸妈妈。有句话说得好,“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想大多数现代诗人写到诗歌里的大多数诗句的那些感情与体验,我们一般都是能从生活中找寻到足以产生共鸣的“相似处”的。换句话说,不是我们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而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掘尘封在记忆深处的那些体验。

所以,在品读诗歌之前,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找找自己生活中与诗中似曾相识的细节或画面,然后重新象放电影一样地揣摩这些细节与画面。譬如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许你真没到过康桥,可是那有什么关系?想想那条给你带来许多美好回忆的故乡小河,或者是那片开满油菜花的小山坡。再如读《沁园春·长沙》,你干脆地把自己就当作毛泽东又何妨,只要赋予自己伟人的心胸与气魄,肯定能与诗人的豪迈产生共鸣。

描写柳树的现代诗篇三
《二十五 现代诗二首》

描写柳树的现代诗篇四
《咏物类诗歌》

描写柳树的现代诗篇五
《关于母爱的现代诗》

关于母爱的现代诗 分享到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搜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function showdiv(names,m,n){ for (var i=1;i<=n;i++){ document.getElementById(names+i).style.display="non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names+m).style.display=""; } 好词好句网 - 学习生活中必备的中文网站!数学 | 请假条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网站留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伤感的句子经典语句优美的诗句唯美的句子好词好句名言警句成语大全格言大全成语词典在线查询歇后语热门关键字: 伤感的句子伤感爱情心情苦恋经典情诗好词好句诗句词语搜索搜索 /*960*90,创建于2010-5-14*/ var cpro_id = 'u4664';-/*情诗文学网 全站120*270,创建于2011-7-11*/ var cpro_id = 'u536564'; 当前位置: 好词好句 > 诗歌>关于母爱的现代诗 > 关于母爱的现代诗时间:2012-10-8来源:句子 作者: 西海点击:2086次 TAG: 关于母爱的现代诗.alignleft{ float:left; } +121顶.alignRight{ float:right; } 更多 2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 new Date().getHours(); <!-- google_ad_client = "ca-pub-7606571976165782"; /* 2012 */ google_ad_slot = "3187137145"; google_ad_width = 336; google_ad_height = 280; //--> 母爱深深  作者:耕耘-张武 孩提时,   妈妈的蒲叶扇,   为我驱蚊纳凉;   长大后,   沉甸甸的爱又装进了我的行囊;   成家了,   母亲的爱像一片叶子皈依大地……      炽热的黄土地,   饱含着老人不舍得情怀,   生活的辛酸苦辣,   铸就了你金子般的性格,   你的坚韧与执着,   震撼着生命的最强音……      你从不言败,   永远是儿女的指明灯;   

流淌着的血液是那样的奔腾,   你生命中注定要经历的险峻,   你挺起的脊梁令人咄舌仰慕!   在失去与得到之间,   你选择了付出……      一个农家小院里,   却有着世间的虚寒冷暖;   今宵又是月如钩,   我年迈的老母亲啊,   是否还在   凝眸期盼   孩子们回家的脚步…… ﹍﹍﹍﹍﹍﹍﹍﹍﹍﹍﹍﹍﹍﹍﹍ 生活中至真至切的母爱 作者:陈紫灵 母爱永远真诚永远不变   母爱无需华丽词藻包装      母爱闪烁最安宁的光泽   母爱是生气也冰释前嫌      母爱好比寒冬熊熊烈火   母爱更是炎夏一缕清风      母爱激活我们生命能量   母爱融进太多怜爱信任      母爱厚重体贴相伴永远   母爱需要孩子和谐支点 ﹍﹍﹍﹍﹍﹍﹍﹍﹍﹍﹍﹍﹍﹍﹍ 母爱之光 作者:古龙孙 有一种爱   纵使你还在娘胎   它也能够   深深的把你爱      有一种爱   无须华丽的表白   你却始终相信它是真爱      有一种爱   没有种族的色彩   它的光芒   闪耀宇宙内外      母亲的爱   打从第一次吃奶   你就必定   永世难以忘怀      母亲的爱   平淡得像棵白菜   它的魅力   在于情深似海      母亲的爱   纵使它已经离开   你却仍然   感觉它的存在 ﹍﹍﹍﹍﹍﹍﹍﹍﹍﹍﹍﹍﹍﹍﹍ 母爱是永远的根 作者:诗人,在流浪   别再因贪玩惹妈妈生气   与家一窗之隔的大树后   月牙咀嚼不出母爱的味道   适时把头垂低,看母爱在蚂蚁身上   如何的行走   如何的伟大   即使匆匆,也能闪闪发光   是时候抬起少年头   把风中乱发温润心里   教双腿学会乖巧   不做犯错的村庄   训教与木棍抵不过一只温柔手   青年时懂得了提炼母爱的本质   夜半歌声能动情   不如夜半脚声的轻与重   母爱是上路时的牵挂   行走天涯时的脚   左边是家乡,右边是城市   当母爱变成了第三只脚   岁月紧锁的领域,永远有一只清晰的耳朵   时常把母爱贴在嘴边   放在茶余饭后   流淌在字里行间   让一张张报纸随时伸入内心   哪怕是旧的,也是   最有深度的   根    2012-5-1 ﹍﹍﹍﹍﹍﹍﹍﹍﹍﹍﹍﹍﹍﹍﹍ 漂泊的母爱 作者:草原狼 夜长的心在飞舞   被梦惊醒的眼睛滴着雨滴   屯落的树林与邻里  

 屋檐下一个孩童在遥望你   孩童的目光如箭   穿透你心的刹那   你感觉好冷      漂泊的滋味如无巢的鸟   你恨那个充满诱惑的春天   因为那个诱惑   你离开了熟悉的屯落与   心爱的孩童   无法回头的夜晚   母爱在煎熬 ﹍﹍﹍﹍﹍﹍﹍﹍﹍﹍﹍﹍﹍﹍﹍ 思念母爱 作者:张生Z 爱   有时候   并不是劝说你爱的人去做你认为对的事   爱   有时候   就是让她在她的世界体味她眼里的幸福   从前   我总是对她说   你怎么那样   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那个时候   她在我眼里总是错的   现在   我好想看她笑   看着她大笑   看着她和外婆一起   不停的笑   能让她笑着就是对的   她是我的母亲   我很爱很爱很爱的那个人——母亲! ﹍﹍﹍﹍﹍﹍﹍﹍﹍﹍﹍﹍﹍﹍﹍ 一辈子写不完的母爱 作者:枪口 在我的沉思里燃烧   一声咳嗽很痛      我再次翻开童年的相片   搜索画面   看见一声咳嗽,坐在   灶台前一映一红执着的脸   晨星还在梦里         也看见一声咳嗽,轻轻   走进我   掖一掖我的被角   我似睡非睡      从此,我心中有一朵花   很美,很香   一辈子写不完的母爱 ﹍﹍﹍﹍﹍﹍﹍﹍﹍﹍﹍﹍﹍﹍﹍ 母爱无声 作者:柳树叶   我喜欢夜的韵味   静静地散着些特别的气息   或浓或淡的雾   或轻或盈的风   那都是生命真谛的见兆   在漫无目的的思索中   突然闪过我的母亲   是她孕育了我的生命   扶持了我的童年   见证了我的少年   渐渐步入了青年   可为此   她也白了头发   衰了红颜   有时候   为你伤心流泪的女人   并不是你至爱的人   有时候   为你伤心流泪的女人   正是至爱你的母亲   可有谁   又能读懂那颗天下最辛苦   最寂寞的心   无论她的出身是多么卑微   无论她的知识是否渊博   至少她孕育了我们的生命   为此我们也应该时刻怀着颗感恩的心   在从前   因为虚妄无知   蠢蠢欲动的心   挥霍掉多少青春年华   也曾想象   幻想中一般的飞翔   又恐   因为缺少了一个过程   而折断了那双稚嫩的翅膀   我又怎么舍得让她再伤心   我又怎么忍心让她再难过   她在的时候   我就是她的一切    她不在的时候   一切都是她   

有种爱的声音很大   似乎叫做海枯石烂   有种爱却无声无息   就像没有人刻意注视自己的呼吸   很少有人珍视它的存在   因为母爱无声 ﹍﹍﹍﹍﹍﹍﹍﹍﹍﹍﹍﹍﹍﹍﹍ 母爱的眉尾 作者:猫流浪 生活如一缕炊烟   飘过天空   飘过家园   飘过母亲的眉尾   母亲的眉尾   弯弯如一轮新月   追赶生活      追赶生活只为   无尽的爱   爱是沉重的梦   托起了我不尽的沉沦   梦里飘过的岁月   无须伟大   只需平凡 ﹍﹍﹍﹍﹍﹍﹍﹍﹍﹍﹍﹍﹍﹍﹍ 母爱有多长 作者:猫流浪 皎洁的月光   可否告诉我   母爱 有多长   是天与地的距离吗      母爱有多长 没有答案   答案是沉在海底古老的   商船   只可看 不能拿   看了心碎   拿了心疼 ﹍﹍﹍﹍﹍﹍﹍﹍﹍﹍﹍﹍﹍﹍﹍ 母爱的光辉 作者:凡妮2222 我的生命由你带来   我怎能不感谢   虽然成长的苦恼   很多很多   生活的磨烁   太多太多   可是相生相伴   甜蜜冲淡痛苦   努力改变生活   母亲的沉默   并不代表软弱   走过的千辛万苦   凝结成一粒制愚的妙药作者:何心雨   常服常有效   母亲的宽厚   并不代表退缩   历经岁月积淀   锻造着一粒纯金的心灵   放下阴暗采撷光明   母亲的微笑   并不代表无争   用宁静的心冲抵世俗的毒   大爱的立场   贯通一生   我爱   母亲 ﹍﹍﹍﹍﹍﹍﹍﹍﹍﹍﹍﹍﹍﹍﹍ 母爱永恒 作者:何心雨 道一声平安   向谁   那教你我牙牙学语的人   那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你我的人   那时常用温柔的手掌抚摸你我的人   那跌倒时伸出手来拉起我们的人   那在离家后守望家门等待你我归来的人   可我再没有办法给她致以节日的问候   因为   因为她已离我而去   在另一个世界   与广博的大地融为一体   而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我似乎又看到了她慈祥的笑容   聆听着那来来自天国的教诲   如阳光雨露般洒在我贫瘠的心田   以她那无私的爱感召着我的灵魂   她似乎在告诉我:   包容世界   造福人民   但我是那样卑弱   渴望创造   憧憬燃烧   期待点亮那蒙昧的心胸   母爱永恒   为我融化心灵的坚冰   希望常在   奉献赤诚 ﹍﹍﹍﹍﹍﹍﹍﹍﹍﹍﹍﹍﹍﹍﹍ 母爱无疆 作者:几度漂

零 母亲摆弄了一季的果园   偶有几颗   太阳般鲜艳   母亲小心翼翼   像呵护初生的婴孩   等待苦盼      终于熬到收获的日期   母亲用早已准备好的家什   采撷   摘取   生害怕损伤一点   少了天然的神韵      母亲将收获的果实   深藏   埋在心里   随时等候远方的子女   回归   品尝美味      母亲就这样   摆弄   采撷   深藏   简短的三部曲   汇集了母亲所有的心意   尽管年年深藏的果实   霉变成垃圾   尽管他乡的子女   至今不归   可母亲痴心不改   爱心不悔   依旧每日   早出晚归   从事着简单的三部曲 ﹍﹍﹍﹍﹍﹍﹍﹍﹍﹍﹍﹍﹍﹍﹍ 母爱的声音 作者:端木   母爱的声音   小时侯,我很调皮   总是:   今天去偷隔壁家的黄瓜   明天到别人家池塘里钓鱼   后天……   每一次回到家里   母亲总是在我的耳边没完没了的唠叨个不停   我总是无所谓   第二天依旧如此   母亲总是拿我没有办法   渐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每一次回到家中   母亲依旧在我的耳边不停的唠叨   现在,我步入了大学   远离故乡   很少再回到家里   每次只能和母亲在电话里联系   为了给我节省电话费   母亲总是尽量的少说。   如今,我就要步入社会   迎来新的人生。   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少了   因为学业的加重   我一个学期难得的回一次家   每一次回到家中   看到母亲额前的条条的皱纹   我知道母亲老了   她,辛辛苦苦的为我工作了一生   然而,我却无法陪在她的身旁   没一次打电话,听到母亲的声音   我总是舍不得挂断电话   想到电话那头日渐衰老的母亲   我多么想每天都听到她对我的唠叨啊   但是,我知道   我无法再次享受母亲对我像儿时的唠叨   因为我不再是儿时的我   而,母亲也不是儿时的母亲了   孩子们,不要厌恶母亲对你的唠叨   因为那是母亲对我们最温暖的爱! 句子分页: [1] [2] /*内容底部580*90,创建于2012-8-4*/ var cpro_id = "u1010640"; -.alignleft{ float:left; } +121顶.alignRight{ float:right; } 更多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 new Date().getHours(); var bdShare_config = { "type":"medium", "color":"red", "uid":"260046" };do

描写柳树的现代诗篇六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

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之

美,歌颂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联想,给人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堪称咏柳的千古绝唱。

也有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例如,“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再如,“参差烟柳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枯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柳永《少年游》)把伤春、惜别和相思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借杨柳描写女子和爱情

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杨柳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状女人俏丽之姿、优雅之态,如在目前。

杨柳给人的审美愉悦还体现在对爱情的描写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爱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江上”并非“江岸”)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诗歌以杨柳起兴,寓情于景,描写了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绝妙图画。也有借杨柳描写爱情悲剧,抒写感世伤怀之情的:“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敦煌曲子词》)以杨柳自比,直抒胸臆,其身遭遗弃的痛苦和怨愤,求爱不得的无奈和悲哀,怎不令人潸然泪下,感慨系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杨柳妩媚婀娜,摇曳多姿。它诞生于《诗经》这方沃土里,茁壮于陶渊明的草庐旁,繁荣于唐诗宋词的艺苑中,历来为诗人画家所钟爱,为文人墨客所青睐。千百年来它寄托了多少相思离愁,又承载了几多羁旅情怀。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杨柳代表着春风,象征着春天,它是春的使者。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杨柳春相续”你看,庭院绿意盎然,柳睁开了眼睛。春天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绿色世界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美丽的黄鹂在嫩绿的柳枝间尽情的欢唱,春天又是一个多么富有生机的世界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居然裁出了丝绦,可见春天是一个多么富有创造力的季节!诗人们就是这样把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融于对杨柳的描绘中。

“杨柳枝,芳菲节,可憎年年增离别”。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枝相赠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至唐代“折柳”这一风俗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霸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抒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离情别绪。杨柳啊,你留给多少亲朋挚友惜别的痛苦辛酸!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代叔伦《堤上柳》)青青的垂柳啊,你垂下的万条柔丝,编织了多少离情,又缝进了多少别绪,你使夫妻们肝肠寸断,又使多少情侣们爱意缠绵,泪水涟涟。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雍裕之《江边柳》)诗中的女主人公没有折柳送别。反而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通过柳丝的这一意象表现得何等真切,又何等凄婉。

“绊惹春风别有情,时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唐彦谦《垂柳》)。这首诗的开篇惟妙惟肖的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针砭时弊,讽刺矛头直指皇帝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含蓄中露锋芒,愤世嫉俗之情可谓淋漓尽致!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这是柳永的一曲《少年游》。作者借霸桥暮色、衰杨古柳、夕阳残照等一系列物象寄情,将羁愁与伤感的双重惆怅进行了强烈的渲染,字字跳荡着浪迹异乡、沦落不遇的愤慨;句句蕴涵着对现实的不满和诅咒。高度的概括了封建社会无数游宦漂泊的文人的凄苦忧愤的心境。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折柳象征着离别,所以杨柳往往成为引发相思、触动离愁的媒介,寄托着相思怀人之情感。“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该诗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的登上翠楼去欣赏春景,忽然间无情的杨柳闯入了她的眼帘,撩拨起她的相思,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激起她对丈夫的无比思恋。孤独、寂寞、悔恨之情便油然而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柳永《雨霖铃》中有名的诗句,它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相思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而又凄凉的画面。因为此时是他离开心爱的人儿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还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面对眼前的凄凉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的恋人越来越远,他怎么能不思念万分呢?这惹人的杨柳啊,就如同他那绵绵的相思深深地扎根于他痛苦的心畔。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中国人民如春风中的杨柳那么蓬勃,那么多姿,那么富有活力和生机,他们在社会主义春风的吹拂下,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婆娑舞弄。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无比伟大的创造力,毛泽东借春风中的杨柳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无比热爱和深深赞美之情。

出门顺风栽杨柳

清明前后,谷风习习,柳条依依,柳叶如眉,不禁想起温州鼓词艺人吟唱的“出门顺风栽杨柳,回家金杏满树红”的俚语。温州人素有外出务工经商的习惯,每年清明前后,春和景明,便打点家生伙出门做生意,家人邻里预祝他顺风顺水在外地发达赚银,广进财源。像杨柳那样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立业,叶茂枝盛,待到秋后回家时,门前屋后金杏满枝硕果,红红似火。这虽是一句古老的吉祥讨彩的祝语,却应验当今数百万温州能人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至越洋过海在外国创业之身,像杨柳那样随土而安、异域生财。数不尽的温州村、温州城正是温州人出门顺风栽杨柳的写照,更是温州人的骄傲。

杨柳,不仅是温州人的吉祥物,也是中华民族借以咏吟胸臆、寄托心志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素材,侧面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之情。到隋唐两宋更盛。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长安东边的灞水上有座灞桥,是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风。因而灞水两岸遍植杨柳。南朝那位才尽的江郎曾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称灞桥为销魂桥。唐代裴说《柳》诗:“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怨柳树无情,实怨离人无情。被误归李白名下的《忆秦娥》词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灞陵就是指这座销魂桥。离人在此桥折柳话别,难禁热泪。现代常闻于歌坛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

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之情。到隋唐两宋更盛。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长安东边的灞水上有座灞桥,是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风。因而灞水两岸遍植杨柳。南朝那位才尽的江郎曾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称灞桥为销魂桥。唐代裴说《柳》诗:“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怨柳树无情,实怨离人无情。被误归李白名下的《忆秦娥》词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灞陵就是指这座销魂桥。离人在此桥折柳话别,难禁热泪。现代常闻于歌坛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

描写柳树的现代诗篇七
《诗歌赏析专题》

描写柳树的现代诗篇八
《现代诗歌阅读方法与技巧》

谈如何阅读现代诗歌(已发表) 作者:印文权 来源:印文权 我国是诗的国度,自古诗人之众,佳作之多,浩如烟海。在古代,诗歌不但孕育了民族精神和情感,而且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和语言;在近代,诗歌更是一把灼人的火炬,照亮了漆黑的夜空,创造了文学的辉煌。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培根说:“读诗可以使人灵秀。”阅读诗歌不但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但是,如何阅读 诗歌,尤其是如何阅读现代诗歌,我们的许多青年朋友却知之不多,并常常陷于苦恼:喜爱诗歌,却不知怎样阅读,不知怎样欣赏。就此,笔者想就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诗歌的分类标准很多,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形式,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照写作时间,可以分为现代诗与古代诗……同一首诗,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归入不同的类。我们所谓的“现代诗歌”是指1919 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创作的诗歌。 我国古典诗歌如唐代的律诗和绝句、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等可称作旧体诗。自1919 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大批的文学家通过诗歌来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虽然其中也有部分运用旧体创作诗歌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但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新诗是 1919 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的一种新体诗,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儿,以新的思想内容激励人们,教育人们。郭沫若在1920 年写的著名长诗《凤凰涅盘》,表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 和旧体诗相比,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有的新诗讲究格律,然而不像旧体诗那么严格,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诗行有一定的节拍,一个诗节分五个诗段,每个诗段有大致相同的诗行。而有的新诗则比较自由,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或行或止,一概服从感情自然抒发的需要,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没有固定的节律,也不押韵,作者完全以自己的情绪自由支配诗行、诗段,按情绪的旋律来安排诗的节奏、韵律,一切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通过简短而自由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眷念,对祖国的挚爱。 形式是为内容而服务的,新诗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来自由地抒发诗人奔涌的激情,或者自由地表现诗人心中的潜流。它们将新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因此,阅读新诗要要善于把它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感受诗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从而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新诗的几个步骤。 1、了解作家流派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 比如我们阅读《再别康侨》,就得先理解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了解1922 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桥游学,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在《猛虎集�6�1序文》中曾经自陈:在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后来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为此,回国后他一再吟诗著文缅怀康桥。1922 年初别康桥时就高唱:“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1925 年重游康桥时,又作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 年,诗人故地重游,又倾注满腔深情写下了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 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的深情。不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就很难深层次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再比如,在阅读《死水》时,如果我们了解了闻一多这位著名的爱国诗人,曾于1922 年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6 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却令他极为失望,面对着路边的一汪死水,吟成了《死水》一诗,无疑有助于我们理解“死水” 的象征意义。如果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

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并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我们就可以轻易地从“三美”的角度来欣赏《死水》。 对作者、背景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能够使读者从整体上感知、领悟全诗的内容,对作品给予客观而又全面的分析评价。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形象。 别林斯基说过:“哲学家用三段论,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诗歌是通过具体感人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只有把握了诗的形象,我们才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的形象则必须是通过咀嚼诗的语言来把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如此。前人作诗,十分讲求炼字、炼句、炼意,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微雨燕子斜”的 “斜”字。现代诗作者,也同样高度重视诗歌的语言,并通过语言的锤炼,来塑造诗歌形象。 比如穆旦的《赞美》,在

第三节中通过平淡、质朴的语言,运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修饰,刻划出勤劳善良、有着巨大忍耐力却最终也“放下了古代的锄头”的“农夫”形象,显得真切深刻。而臧克家的《老马》,动词运用精彩传神,“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扣”、 “飘”字,准确、生动、逼真,有力地刻划出受到深重压迫的老马形象。 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形象化的语言。有些意思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画面来展示。《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 “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把握住诗的形象,才能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体味诗的意境,领悟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的关键和着眼点在于体味出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意“意境”,那么意境是什么呢?诗歌的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指作者在诗作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简单地说也就是景中有诗,情景交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6�1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表达了一个天涯游子孤独哀伤的情感。阅读诗歌,不仅要着眼于所描写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的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欣赏诗歌。 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氛围,去感受此时、此地、此景中人的情感世界。 诗人徐志摩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在《再别康桥》中,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融情于景成了该诗非常显著的特点。诗人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诗人把对母校的深情,溶入了对康桥晚景的形象描绘中: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如画的美景又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理想”的追忆和想象,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而却不能放歌,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

前的宁静清幽,轻轻地来,悄悄地走,离别的惆怅似笙箫悠悠。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充溢其间的只是诗人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以三个“悄悄的”与开头回环对应,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 诗歌的思想、情感,通常都是借助意境来表达。要能准确地理解并鉴赏诗歌,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诗的意境。

4、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欣赏诗歌时,既要领会作者浓烈的情感,又要揣摩作者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段,从而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很强,因此,诗歌中表现手法也很丰富。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象征暗示,还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诗人闻一多在《死水》中,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人的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运用了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诗人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儿,声嘶力竭之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熟悉并能准确分析诗歌中常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对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感情是很有帮助的。

四、阅读新诗的注意点。 读诗要注意感受,仔细分析,比较鉴别,展开联想,认真品味,这样才能陶冶心灵,净化情感,获得美的享受,但有三点必须加以注意: 1、要多朗读。在朗读时,首先要把握诗的节拍和韵律。比如《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另外,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把握了节拍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高低,就能读 出诗歌的音乐美来。其次,要有感情地朗读。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无不倾泻在诗的字里行间,要读出这种种的感情,就要我们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深刻地体会诗人的诗中的感情波澜,调动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诗人的感情基调一致,从而深刻理解诗歌。 2、要有侧重。要根据诗的不同品种,着重欣赏其某一方面的意境、风采、韵味。咏物诗偏重于描绘客观景物,把含蓄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中;抒情诗则有感而发,感情激越,直抒胸臆;哲理诗往往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形成含蓄隽永、引人深思的艺术效果;寓言诗以奇特的联想构成一种蕴含生活哲理而又富有情趣的意境;叙事诗则通过一定的人物、情节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为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以求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 3、要有选择。阅读现代诗歌,要多选好诗,从中接受美的感受,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一些内容不太健康或情调低俗的作品,要采取分析的态度,鉴别良莠,不要一概吸收。 只要我们对现代诗歌充满浓厚的兴趣,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品味,用心感受诗歌浓郁的文学色彩与浓烈的思想感情,我们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阅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陶冶性情,陶冶情操。 (发表于2003 年第7 期《起跑线》) 知已知彼品读经典之美——漫谈如何品读现代诗歌教育随想 2010-05-25 15:36:03 诗总是言志的,现代诗歌

也不例外。诗歌里流溢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镌刻着他们迥异的人生态度,记载着他们彻骨的悲欢离合,也渗透了他们独特的人生体验。哈拉普在《艺术的根源》说过“诗的品读是人类最直接的、最有效的审美活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诗之趣,得于目而寓于心。品读诗歌之美,无外乎品读诗歌的语音美、画面美、立体美、动态美、色彩美。如何品读现代诗歌,趋同的看法大抵都得从诗歌本身出发,就诗读诗。笔者不否认读诗本身的重要性,只是更想强调做好读诗之前的“功课”对于品得诗味太重要了。 读诗就是读诗人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暮年向儿子传授的诗歌创作秘诀。借用过来说读诗之事,我想同样贴切不过。诗歌本来就是留白的艺术,是含蓄的艺术。就一首诗而言,单品读有限的诗句本身,你还真的无法完全读懂诗歌的全部意蕴。你如果真想读懂诗歌,还得从诗之外的东西入手。譬如诗人的生平经历、个性特质、人生际遇、创作缘由等等,都会让你所品读的诗歌成为具有“唯一性”的独特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读诗其实就是读诗人。 《沁园春·长沙》写作于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各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民革命政府正式成立。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而此时的毛泽东却被排挤出党中央。他在“自注”中曾用“心情苍凉”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在挫折面前,诗人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本词正是诗人对这一问题铿锵有力的回答。只有深刻体味诗人此时的内心世界,你才能真正读出“独立寒秋”中“独” 的味道,你才能真正读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诗人的豪气与霸气。 出生于地主家庭的艾青因为命中“克”亲,被送到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和大堰 河的几个孩子象亲兄弟一样,泥里爬,土里滚。大堰河不仅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艾青的成长,而且她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回到亲生父母家里,他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多少年后,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触动诗情,并写下了这首感天动地的《大堰河》。品读《大堰河》,如果我们不了解诗人对大堰河深深怀念与感恩之心,不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与诗人的心跳共律动,是无法读出长诗沉郁而饱满的深情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是戴望舒《雨巷》中反复吟唱的低回流畅而遍带哀怨的主旋律,叩响了当时多少旧式文人的心弦。新时代的学子们在重读这首《雨巷》时,如果不能借着想象的翅膀回到1927 年——白色恐怖之下,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那么你是永远无法体会诗人通过“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等意象传达出来的复杂心情的。 把自己放进诗里去 诗人创作的经典作品,一方面有着自身特定的目的和意境(作者意),另一方面能让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感悟(读者意)。诗歌因为流传渐而成为经典,这之中,离不开读者阅读过程中“有心”的二度创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母雷特”。法国诗人勒韦尔迪说过:“在诗人写作过程中的诗仿佛是创作的底片,然而它的正片却在读者身上。” 读诗的人要带着一颗挚热的心真正地走进诗人创设的情境,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与诗人同呼吸,共悲欢,既要入情、也要入境、更要会心,绝不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 地读诗。 教了好多遍的《大堰河》了,每次我都给学生范读一遍,每次读的时候,自己都能享受到一次自我感动得一蹋糊涂的体验。为什么?因为我每次在读到“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大堰河,含泪的去了!”的时候,我眼前就浮现出我奶奶的音容笑貌,奶奶在世的时候特疼我,走的时候,我因为外地求学不在她的身边,听爸妈说,奶奶弥留之际一直叫着我的乳名。这个情景与艾青诗句里描写的是何其相似!正因为我带着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品读这首诗歌,所以才对《大堰河》里作者的深情感受得如此真切。 也许有同学会说,你的境遇与诗歌情节凑巧重合而已。可是好多同学的奶奶没有离世,或者即便离世,她的孙子未必不在身边,何来相应体验?这的确是实情,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每个人的人生中一定享受过某个亲人对自己无私的关爱。他可能是爷爷奶

奶,也可能是外公外婆,至少还有爸爸妈妈。有句话说得好,“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想大多数现代诗人写到诗歌里的大多数诗句的那些感情与体验,我们一般都是能从生活中找寻到足以产生共鸣的“相似处”的。换句话说,不是我们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而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掘尘封在记忆深处的那些体验。 所以,在品读诗歌之前,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找找自己生活中与诗中似曾相识的细节或画面,然后重新象放电影一样地揣摩这些细节与画面。譬如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许你真没到过康桥,可是那有什么关系?想想那条给你带来许多美好回忆的故乡小河,或者是那片开满油菜花的小山坡。再如读《沁园春·长沙》,你干脆地把自己就当作毛泽东又何妨,只要赋予自己伟人的心胸与气魄,肯定能与诗人的豪迈产生共鸣。 读诗在于用心,方能读出意境,品出味道,吮出骨髓。朱熹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这是很有道理的。反复诵读,才能含英咀华、享受美感,潜移默化、熏陶性情。当然,反复诵读不是机械重复,既需运用理性的辨析,又要有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能与作品产生共鸣。“品诗”犹如欣赏一道美丽的风景,风景的美是固有的,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审美视角,所看到的美是不一样的。读诗达到如此效果,才能真正体现其成为经典的艺术魄力。

描写柳树的现代诗篇九
《关于春天的诗歌》

春天来了

1、

春天来了

书包里燕子在叫

绿叶从课本里探出头

想溜出去与换上轻纱的风跳舞

红头蚂蚁醒了

伸伸懒腰

踩断了小蜡笔

作业本上她又弹起去年的曲子

铅笔旋不知疲倦地打磨明天

一层一层刨花铺起弯弯曲曲的路

文具盒里长出七彩的梦

小燕子眨眨眼,把梦放在翅膀上要飞

铅笔旋大喇叭嘴叫着

我也要上大学

小书包笑了

跳着轻快的街舞

我带你们一起去

咦?是谁叫醒了小草?

原来是春姑娘在挠小草的痒痒呢!

是谁在和鱼儿玩耍?

原来是春姑娘在和鱼儿嘻戏打闹。

每当到了春天,春姑娘就和我们一起 玩耍,一起成长…… 每当到了春天,是我们最最快乐的时刻。

春姑娘,请你留下来好吗?

和我们一起度过金色童年!

哗啦啦

春姑娘迈着她轻盈的脚步姗姗而来

叫醒了

沉睡的小草小花

惊动了

游离在脑海边缘的梦想

春姑娘,请你留下来好吗?

和我们一起度过金色童年!

我愿是只小燕

­文/秋月

­ 我愿是只小燕

­天天飞到你的身边

­欣听燕子悄悄细语

­带给你爱的思绪和情意 ­

­我愿是只小燕

­天天飞到你的身边

­带去我的情韵意境

­带给你春的生机和活力 ­

­我愿是只小燕

­天天飞到你的屋檐

­为你筑巢做窝

­带给你一生的幸福和平安 ­

­我愿是只小燕

­天天飞到你的身边

­带去我心中的爱

­带给你无限的美好和春天

春天的宴会

八年级 罗菲 春天 在大自然

举行了一场盛大无比的宴会

小草穿上绿衣

前呼后拥地赶来了

柳树扎起辫子

在风中跳起舞蹈赶来了 芭蕉舞起大扇子

排着整齐的队列赶来了 桃花穿着粉红的时装

满脸笑容的赶来了

杜鹃花披着大红衣

轻柔柔地赶来了……

春天 在大自然

举行了一场盛大无比的宴会 燕子在天空

举行了一场场高超的表演 青蛙在田野

敲响了春天的锣鼓

布谷鸟在森林

唱起了动听的流行曲

蚂蚁在路上

表演了一场集体舞蹈

小猴子不甘示弱

在动物园玩起了绝技……

我想

作者:高洪波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呀,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呀,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呀,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自己

描写柳树的现代诗篇十
《阅读是写好诗歌的基础》

阅读是写好诗歌的基础  一、【诗歌知识】  要学写儿童诗,必须引导学生多阅读诗歌精品,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儿童诗。为此,我们可以搜集摘抄一些优秀的儿童诗,让学生朗读它,欣赏它。要学会体会、感受儿童诗所表达的意境,努力用自己的审美去探索美、发现美、创造美,这样往往能从所欣赏到的儿童诗中折射出儿童诗创作的灵感。  古代名家李白、杜甫、白居易、骆宾王等创作的诗歌,很多适合孩子阅读,除选中教材的之外,教师还可以筛选、补充一些。  当代作家中,比较有名气的儿童诗人有冰心、柯岩、樊发稼、金波、高洪波等,郭沫若、叶圣陶、艾青等名家也创作过儿童诗,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整理或引导学生借阅、购买一些相关书籍,开阔学生的视野,触动学生创作的灵感。  二、【名诗欣赏】  我在教学生写以“春天”为话题诗歌,师生先共同欣赏着名儿童诗作家金波的《春的消息》  风,摇绿了树的枝条,  水,漂白了鸭的羽毛,  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  你看,春天已经来到!  让我们换上春装,  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  飞过树林,飞上山岗,  到处有春天的欢笑。  看到第一只蝴蝶飞,  它牵引着我的双脚,  我高兴地捕捉它,  又爱怜地把它放掉。  看到第一朵花迎春开放,  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  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  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  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  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  听它唱歌,和它一起奔跑。  走累了,我躺在田野上,  头顶有明媚的太阳照耀。  是谁瘙痒了我的面颊?  啊,身边又钻出了嫩绿的小草……  熟读后,师生一起总结出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诗人以一颗童心与大自然无拘无束地交流,冬去春来,大自然苏醒了,那小鸟、蝴蝶、花朵、新芽、溪流都显得如此亲切。当“我”躺在初春的田野上与大地共享明媚阳光时,那嫩绿的小草竟悄悄地又来和“我”玩耍,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把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和谐,那种默契,表达的妙不可言。  三、【习作点评】  阅读后《春的消息》后,学生有感而发,写出了一些不错的作品。  春风的手  宁伊萌  春风的手摸摸麦田  麦田绿了  春风的手摸摸桃林  桃林红了  春风的手真神奇  春风的手摸摸小溪  小溪融化了  春风的手摸摸小草  小草发芽了

  春风的手真温暖  春风的手摸摸青蛙  青蛙睡醒了  春风的手摸摸孩子们  孩子们笑了  春风的手真温柔  点评:此诗巧妙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描绘出春风送暖,冰消雪融,小草发芽,大地欢歌的美丽情景,春风在孩子的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画春  李天奇  春天来了  春雨把小草染绿了  春天就藏在嫩绿的小草里  春天来了  春光把河水融化了  春天就藏在清澈的溪水里  春天来了  春风把蒲公英的种子带走了  春天就藏在飞舞的花絮里  春天来了  春燕把夕阳点红了  春天就藏在落日的余辉里  点评:小作者巧妙的抓住春天的万物变化,描绘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季节。诗中,充满了想象,读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量阅读名篇佳作的过程中,势必会触动孩子的灵感,激发起他们写诗的欲望。同时,在阅读中孩子们不知不觉便学会了一些诗歌的写作技法。  四、【争做小诗人】  1、让我们以“春天”为话题,可以写春山、春水、春花、春雨还可以写春天的人们。自定题目,写首诗歌。  2、小组评议,选取佳作,全班交流。  3、佳作展示。  春雨  龚伟  春雨,是一位着名的音乐家  听,他又开始演奏了  沙沙沙,沙沙沙  那悦耳的声音  是青蛙苏醒的闹钟声  是小草冲出地面的拥挤声  春雨,是一个百宝箱  看,宝物正送给人们  什么宝物  哦!是桃花的清香  是柳树那长长的辫子  是大自然的五彩芬芳  点评:小作者把春雨比喻成音乐家和百宝箱,通过合理的想象写出了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生机。小作者通过春雨写出了大自然美丽壮观的景象,写出了生命对春天的渴望。  五、【课堂小结】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很好的讲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我们初学诗歌写作,只有多读多思考,才能体会到佳作的精,在加上不断的练笔,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写诗的技巧,写出优美的诗句那是很轻松的事情。(申明:内容来源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11445.html

    上一篇:父爱 诗歌

    下一篇:描写桅子花的句子

    【描写柳树的现代诗】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