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阅读答案

| 职称日语 |

【www.guakaob.com--职称日语】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阅读答案篇一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教学设计》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是一首很有特色的七绝送别小诗。作者用恭维笔法,赞颂了对方远离家乡到江南从军报效国家之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教学准备

课前布臵预习任务,了解有关古诗的作者、诗句相关背景的资料,为理解两首古诗做准备。可以在学习古诗之前来读一读“小链接”中《我国古代的信息传递》一文,对古代信息传递方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读诗要注意韵味,要注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朗读前一定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解过程。《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的感情基调则完全不同,通过记叙、描写李判官不远万里辞家到江南从事军务,以及沿途的美丽景色,赞美了他报效国家的义举。诗歌的感情应是赞美的。

二、阅读教学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这首诗被编写在“信息与生存”这一板块中,除了让学生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意图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则体现了古代的邮驿制度。在学生充分体会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对这方面的情况要了解清楚。

三、《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分析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这两句是说,你不远万里辞家到江南从事军务;金陵驿路迢迢,它可以远通楚地之西。“万里辞家”说离家遥远,“金陵驿路”,说出转战的路途。这两行诗的大意是:(你)离家万里去从事军务,西去的云彩飘在通往金陵(今南京)的驿路上。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这两句是说,春到大江,行客启程,送行之人想留住客人,但时间不允许了,客人骑马远去,送行之人还在伫立远送,越行越远,伏在马背上的客人的身影已不可见,只仿佛看见青青草色之上马蹄腾空,好像青草也在为客人送行。这两行诗的大意是:江畔迷人的春色留不住你,青青的芳草也似乎在为你送行。诗的前两句表现了男儿从军的豪壮气势,后两句则清秀动情。用恭维笔法,赞颂了对方远离家乡到江南从军报效国家之举。全诗把这两种情绪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四、思考与交流

通过读诗,眼前应该呈现出古诗所描述的画面,这是对学生进行由语言文字到形象思维进行训练的过程。教学时应引导学生

在对这首古诗的意思大致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丰富古诗所描述的事件或情景,运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可以请绘画好的学生将自己脑海里对古诗的体会,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这样文、画结合,使古诗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

五、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这首古诗和以往我们学习古诗不同的是,在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之余,还要使学生明白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的,从而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教学时可把体会这层意思单独作为一个环节呈现,以突显板块的主题。 相关资料

刘长卿(约709~约786),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白等有诗往还。上元二年(761)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记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

县)刺史。世称“刘随州”。兴元元年(784)和贞元元年(785)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时离开随州。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阅读答案篇二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教学 反思》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教学反思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是盛唐刘长卿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品描述的是诗人送一位做判官的南方朋友赴军。深厚的友情,倾注于这首情意依依的诗中。

这首古诗除了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外,还要求学生了解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驿路。

为了使学生理解诗意,我在让学生初读后,说出题目中的“润州”和诗句中的“金陵”及 “楚西”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了“金陵”就是在润州附近,不是作者最终的目的地,而是中途停下来休息的一个地方,这时,教师顺势而导,什么是“驿路”。 最终要到达是“楚西”为理解“万里辞家事鼓鼙”做了铺垫。这样的教学,比直接告诉学生的效果要好,为后面学生的合作探究诗意扫除了障碍。

- 1 -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阅读答案篇三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教案》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组织学生背诵《从军行》。

二、学习新课

1.导语:出声地读一读古诗《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看一看这一次你又感受到什么?组织学生汇报针对这首古诗你都了解了什么?(教师相映出示幻灯)

2.组织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3.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意

4.你们还有哪些地方讲不通。

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事鼓鼙:从事军务。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楚:古代楚国,现代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5.小组内讨论诗的大意。

6.再读古诗,具体分析,边读边悟(感情激昂、充满豪情)。

全诗扣在哪个字上?体会作者的“送”是怎样的送。

“万里辞家”是什么意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 “楚云西”这样表达的好处?

最后一句修辞手法?作用?

三、课外延伸(出示幻灯片)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赠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阅读答案篇四
《六年级语文上册《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课件》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阅读答案篇五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ppt课件》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阅读答案篇六
《语文六年级上长春版10.2《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课件》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阅读答案篇七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阅读答案篇八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阅读答案篇九
《预学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教学设计》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教学设计

通榆县明德小学 张丽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学习重点:理解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金陵驿路楚云西”,并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习流程:

一、交流预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齐读题目)。

2.通过课前的预习,这首诗的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呢?你呢?(师边画边说:根据你们的理解,送是送别,从这个字可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李判官是——人,之是——到,润州行营则是——此行的地点。)

3.好,按这样的断句我们再次齐读题目。

4.是谁在为李判官送行呢?谁来介绍一下你课前搜集的关于刘长卿的资料。有补充吗?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这首诗。

二、共学、导学

1.先请同学们看学习任务一,(课件出示)XX来读一下。有不理解的吗?都明确了就开始吧!

(1.同桌互批预学单中的第3题,并订正。2.仔细观察书中的虚宫格正确书写“驿”和“蹄”,注意姿势。3.同桌互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节奏。)

2.全班交流。

过渡:谁能从头把学习任务汇报一下?(1学生汇报)

(1)(说完第3题)他做的对吗?关于组词有没有不同的?(请学生组词)接着说。

(2)关于写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没有则过,有则让同学们按他说的再写一个。)

(3)现在来读一下这首诗,谁来评价一下?(正确、流利) 过渡:看得出,他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谁能读得更好?

(4)(若有停顿则“听出来了吗?他是按怎样的节奏读的?”若没有则,“大家都试着读这首诗,看该如何断句?”)注意断句,我们齐读这首诗。

过渡:任务一大家还有问题吗?都完成了,来看任务二。

3.出示任务二。(1.在小组内解决预学时遇到的疑难。2.组长组织大家共同疏通诗意,并完善预学单中的第5题。3.组长整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家一起读下任务,明确吗?那就按任务一步步地

做吧!

4.全班交流

过渡:哪个小组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1)楚云西:

有谁能帮他们解答?(若有则过,若无则“大家先看楚字书下注释有,齐读一下,是楚地,是李判官此行的目的地,金陵只是他要前往的临时驻扎的行营。云西有人知道吗?为了译文通顺,我们可以调换一下词语的位置。”)

你明白了吗?你能不能试着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吗?那驿路是什么呢?(板书:传递信息)大家浏览一下这段资料,相信你会对驿路有更深刻的了解。(无人知道则让学生浏览94页,“然后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什么是驿路?”)

前两行诗大家还有疑问吗?那XX来说一下你们对这两诗的理解。他们组是这样理解的,你们呢?(直接点名或用手势)理解了前两行,同学们都读一读,看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李判官离家很远)从哪个词知道的?(万里)那你能读出这种征途迢迢吗?这可是万里之遥啊?你来。象他这样都来读一读,那么前两行诗主要是写什么的呢?(板书:写事)交待了李判官此行的原因和所到之地。

过渡:我们接着看后两行,大家有什么疑惑吗?

(2)行客,马蹄

有知道的吗?(无则“根据我们的己有经验行指什么?这里是谁要走?所以行客就是指——”)

若学生无疑问,则“行客和马蹄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代指李判官)哪个组来翻译一下后两行?其他组有不同的吗?你来说一说?理解了意思自己再读读这两行诗,看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预设:

A.我感受到了他们的不舍,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受吗?不舍啊,同学们想一想,家人来送你,要离开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不愿意让他走)对啊这就是不舍,你再试试。语调稍缓一些,再来。这种不舍作者是通过什么写法表现的呢?(拟人)自己再读一读这两行,看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会到了这种不舍,体会到了拟人的精妙,我们来齐读这两行诗。

(B.我感受到了作者的不情愿。从哪感受到的?(不肯)具体说一说,能读出作者的不情愿吗?)

过渡:如果说前两行是写事,那么后两行诗是——抒情,抒的是——不舍之情,抒的是——凄凄的别离之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全诗,看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5.这画面留给我们的只有四个字——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三、练学

1.古诗学到这儿,有多少同学会背,老师给些提示,大家试背下:(课件

去掉提示练习背一下,我们再来齐背,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提示。

2.出示练习:

填空: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这两句诗就体现了这种情感。

四、评学

本节课,同学们高效地运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了“三个臭皮匠”的巨大能量,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以后会学得更好!

附件: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预学单

学习目标:

1.能够认识生字“驿”,会写“驿”和“蹄”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反复读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我是这样理解这首诗的题目的:

2.我搜集到了刘长卿的资料:

3.我会做

(1)选择正确的读音

驿(yì luî) 蹄(tī tí)

(2)区别字组词

驿( ) 泽( ) 蹄( ) 啼( )

译( ) 择( ) 谛( ) 缔( )

4.我要正确、流利地读古诗。

5.结合相关资料和书下注释理解下列词、句。

万里辞家事鼓鼙。万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陵驿路楚云西。驿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阅读答案篇十
《长春版语文六上《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ppt课件1》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12382.html

    上一篇:想离婚的句子

    下一篇:失恋劝人的话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阅读答案】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