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职称日语】
读24孝图有感篇一
《24孝图读书笔记》
《二十四孝图》观后感
最近刚刚看完《二十四孝图》,心中颇有感触。虽说是简短的24个小故事,24幅图画,但是,仍然让人产生不少感想,既有感动,又有个人思考。其中的心得体会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孝”在我们中华民族5000 年文明长河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至今,不知流传着多少以孝为主题的传说。当然,不用说,《二十四孝图》中就收录了24个孝子的故事。简单的介绍下,时间上,从上古的尧舜时期,直到宋代,内容上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24个故事,时间跨度4000年。可以说,这24张图,展示了中华民族从其产生到繁荣的这段时期内,孝道发展的全景图。其中人物丰富,形象丰满,个性十足,地位差异悬殊,上至天子帝王,下至黎民百姓,可谓展示了古代社会各阶层的孝道姿态。语言上,虽然文章是由文言文翻译而来,但是便于理解阅读,确实是教育世人 的良好教材,更不用说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
下面我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受:
首先,孝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在中国流传了5000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它是有中国 特色的一种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既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自然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先谈谈正面的作用。
看看“孝”这个字,“子”背着“老”,典型的象形字。古人真是伟大,简简单单,便道出了孝的真谛。何谓孝,就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与爱。晚辈为了长辈,背着他们,关心与敬爱饱含其中。正是孝,拉近了家庭成员心与心的距离,于是便有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场景。
再者,孝不仅是维护家庭和睦的支柱,还是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石之一。在古代,常常会有帝王“以孝治天下”,大力弘扬“孝”文化,名篇《陈情表》便是例证。此外《孝经》有云:“
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
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可见,孝对于社会有着极其的重要的作用。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二十四孝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24个故事有不少明显的夸张之处,甚至有个别故事为了宣扬孝,竟有残酷自虐之倾向。举个例子。
王祥卧冰求鲤。因家中老母生病,王祥为了给老母煲汤,不惜在严寒冬日,赤裸身体,以自己的体热化开冰冷坚硬的河面。这个故事,表面上儿子为了老母亲舍弃自己,让人感动,实则夸张过度,不切实际。只为求一尾鲤鱼,何必自虐?只要找来工具,挖开冰面,钓上一尾并不是什么难事。明明简单的道理,偏偏要用这种荒唐的方法来解决,真是愚蠢至极。更有甚者,埋儿奉母。荒年,在古代是时常是出现的,但是竟然有人要埋掉自己的亲生骨肉节省下粮食来供养老母。如此做法,着实让人不解。人真的能这么狠心?那位老母亲真的能咽下用小孙儿的命换来的粮食?毕竟血浓与水啊。这些愚孝 不仅在与家庭内部肆虐,更是影响了整个社会。“天下无不是父母”,“三纲五常”,也是此等愚孝衍生出来的糟粕,搞的社会乌烟瘴气。于是乎,终生大事由父母做主是孝;谈到父母的名讳,必要放声大哭,是孝;将地方官,大臣,天子视作生身父母是孝;父母去世,要放下一切,守墓三载,这也是孝。愚昧啊,何等的愚昧。
时代毕竟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终究也会随着外部世界的改变而改变。当封建社会的大厦坍塌,愚孝也如东逝之水,终究将化成历史的烟尘。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或许是国家没有大力宣扬新世纪孝的重要性,人们似乎将孝淡忘了。为了个人生活的方便,他们忍心父母安置在敬老院,他们忍心将老人呼来喝去,他们忍心辱骂父母只为红颜一悦,等等的类似事件已是数不胜数。这是社会的倒退吗?我不相信,我们更不希望是,我们渴望孝的回归。
终于,我们看到了,还有他们,一个个感动中国,平凡而伟大的人们。你们可以为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奉献一生,你们可以坚持年年月月,你们可以忍住心酸,微笑着流泪。他们不曾被我们熟知,也不曾被社会标榜,不过,他们仍然默默的继续着,用行动感化世人。他们是平凡的英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理解你的父母,当他们在早晨叫你
起床的时候,无意中打扰了你的好梦,可能你真的是学习太晚十分瞌睡,请压住你的火气,乖乖起床;当你因为成绩的下滑而被父母责备的时候,请不要在心里埋怨他们,他们是真心关心你;当你事业有成的时候,请将成功与你的父母分享,你的今天有他们的功劳。
请抓紧时间,现在做,还不晚…
读24孝图有感篇二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鲁迅小时候并没有读过像《儿童世界》这样丰富多彩的书,在他小时候,书,也就是画册罢了。他有一本叫做《二十四孝图》的书,里面的故事让他懂了不少。比如,黄香扇枕,子路负米,这之中都体现了他们的孝心,也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虽然说是这样,可有一次鲁迅还误会古人了呢!是因为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看到了郭巨埋儿的故事。后来,他才知道,这郭巨埋儿是因为家中贫穷,实在养不起这孩子,起初鲁迅也为这孩子捏了一把汗,后来郭巨挖出了黄金,他才算松了一口气。鲁迅后来一直想,会不会有一天因为家境条件,父亲也会把自己埋掉?答案是不会的,哪个做父母的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就算郭巨真的打算埋儿,他的心里也会痛啊!父母爱孩子,那么孩子是否也应该孝顺父母呢?这《二十四孝图》,告诉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读24孝图有感篇三
《读《二十四孝》有感》
《二十四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正如作者所言,当今,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可是 重温《二十四孝》 ,虽然这是十分久远的故事,但这种感动却好像就 在眼前。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 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标志。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只有对父母孝敬的人才能移孝作忠。 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二十四位孝子,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 深知孝悌之道。故事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我们生活中可 能会遇到的社会关系、社会利益调整的各个方面,涵盖了我们生活中 所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比如说“孝”与自身的矛盾、 “孝”与夫妻 关系的矛盾、 “孝”与事业的矛盾、 “孝”与别人看法之间的矛盾、乃 至较为极端的情况中“孝”与继父母之间的矛盾,充分说明了,不管 遇到什么样的情况, “孝”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只要我们为人子、有孝 心,就可以做到。 子女对父母尽孝要生时尽力,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 憾。向父母尽孝不用非要做些轰轰烈烈的事情,尽孝不在于行,而更 在于心,最重要的是知道父母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父母想要的可能只 是一个电话、一个问候、一次与子女共享家宴的机会…… 古人的孝心值得我们学习,但《二十四孝》中有些孝行可能让现 在的人无法理解,甚至会认为是受封建社会思想毒害的结果。像郭巨的埋儿奉母,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不过故事的本意是好的,都是要 劝人行孝的,有个劝善的意思在里面。这种行孝的思想精神是很值得 我们学习的。 “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子女思念家乡,思念父母 的心,永远都比不上父母思念子女的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读24孝图有感篇四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读24孝图有感篇五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二十四孝图》,才明白有些内容是不人道的。《二十四孝图》中的内容非但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还让人产生了不可名状的恐惧。不禁试想在这样必须舍己的状态下,才能尽孝,正常人又怎能做到呢?这无非是封建制度下的愚民政策。它只会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这无非是便于统治,而不是尽孝。对这样的孝道加以宣扬,这不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吃人的世界”?
我仿佛能想像到,在那时一个年幼的孩子听过《二十四孝图》,正睁大眼睛小心翼翼地看着父母的一言一行,时刻担心自己也有被埋掉的危险。可爱而又幼稚孩子的童心,竟被这故事吓到如此地步,这难道是封建统治者所始料不及的?我想这恐怕是他们所期望的。 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封建孝道教育不过是将“肉麻当作有
趣”,我似乎感觉到先生嘴角的一丝冷笑了,他犀利的笔锋似乎在说:“这根本不顾儿童性命的‘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罢了!”
如果要细细分析《二十四孝图》中所谓的孝,我觉得“郭巨埋儿”的一段可以当作一个范例。“郭巨埋儿”的故事是说一个孝子郭巨,家里贫穷,生了儿子之后怕养不起老母,就要把亲生儿子埋掉。我想,那些把这个故事改编润色、一代代传下去奉为典范的人们,本来是要赞扬郭巨的孝顺吧。可年幼的鲁迅读了后,竟然“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的”,竟然
对这些孝子们产生了抵触心理,“不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这是何等的悲哀!
很多人认为,鲁迅这般话太过激,不过我认为这是一篇掷地有声的批判封建意识的宣战书。并且关于老莱子稍近人情的记载以及刘向《孝子传》说郭家要埋郭巨时掘得黄金一釜,郭巨并未被活埋的记载,说明《二十四孝图》是那些儒者编了来骗人的,是用来摧残儿童心灵的。
不过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因为本来凡事都有个度,过了度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读24孝图有感篇六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孝心孝道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张艳花
孝是什么?孝是宽容: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报答:是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是父亲生日时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耐心说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骗: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诉老人只花了几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闲暇之余,翻阅朋友的空间时偶然看见《二十四孝图》这本书,看后感受颇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纵观《二十四孝图》这本书,孝子们有为父母舍利的,有为父母舍身的,有为父母舍妻子、儿女的,可以说无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舍身、舍心,完全是无我的尽孝。
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 …… 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一个孝子该如何行孝呢?孔子从居、养、病、丧、葬、祭五个方面告诉我们具体的做法。 首先'居则致其敬'.'致'就是尽心尽力切实做到,而且做得圆满。就是说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完全真诚,没有丝毫保留。虚伪。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养则致其乐'.孝亲有三个含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关键是要做到,让父母欢喜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三是:'病则致其忧'.就是在父母生病时,做儿女的心中要忧心忡忡,问寒问暖,尽快为父母检查治疗,早日痊愈。四是:'丧则致其哀'.就是说如果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这是儿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节哀。五是:'祭则致其严'.是讲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庄严肃穆,恭敬,追忆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居、养、病、丧、祭五个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责任已经尽到,可以说是个大孝子了。
最后,我将引用网络最近走红的一篇《妈妈》,与大家共勉。这是新华社解放军社社长在母亲追悼会上的祭文:'苦日子过完了,妈妈却老了。好日子开始了,妈妈却走了。妈妈生我时,剪断的是我血肉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壮。妈妈升天时,剪断的是我情感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哀。妈妈在时,‘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妈妈没了,‘亲不待’是一种本质的孤单。再没人喊我‘满仔’了,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再没人催我回家过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无了。妈妈在时,不觉得‘儿子’是一种称号和荣耀。妈妈没了,才知道这辈子儿子已经做完了。慈母万滴血、生我一条命、还送千行泪、陪我一路行、爱恨百般浓、都是一样情、即便十分孝、难报一世恩、一声长叹、叹不尽人间母情……'
读24孝图有感篇七
《尊老敬亲,传统美德——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尊老敬亲,传统美德——读《二十四孝图》有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记忆中的“戏彩娱亲”,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董永的“卖身葬父”更是从小熟知。他家境贫寒,年少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靠耕田及做佣工养家。父亲体弱多病,董永多方求医,诊治无效身亡。父亲死后,因家中无钱,董永愿卖身葬父。传说,董永前往主人家的路上,在一棵大槐树下,遇见一位美貌女子,愿为董永妻,并帮董永赎身。这样,两人就一起到了主人家中。主人要他们织三百匹绢,作为赎身之资。董永的妻子十天把绢织完,而且绢色上佳,惊得主人目瞪口呆。当两人再度回到那棵槐树前时,妻子一席话,解开了董永的心中谜团。她说,自己是天上织女星下凡,是董永孝行感天,她才嫁给董永,渡过难关。他们都有着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即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而这里面恰恰包括了孝。那么孝是什么呢?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理论思想之一。孝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说小孩馋着张张胡须的老人。以前,总以为孝就是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应;后来,懵懵懂懂之间,明白了还要精神上的供应,让父母开心;现在,懂得了要做一个清正的人,让父母放心。岁月的流逝会让你明白,你所理解的尊亲敬老的含义。最基本的便是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再深一点是尊敬父母;不给父母精神上的负担,兄弟姐妹之前互助友爱……尊亲敬老,从一点一滴做起。
读24孝图有感篇八
《24孝读后感》
读二十四孝有感
谁用虬劲的手臂,为我撑起一片无邪的天空,没有风也没有雨,谁赠我傲翔的双翅搏击长空。而我, 始终飞不出那一双牵挂的眼神。没有回头我在飞翔飞翔,是我的愿望,回想吧,来自深夜的一声咳嗽,叩醒我们沉睡的心灵时,我听到筋络退化的声音,我听到皱纹肆意绽放的声音,我听到黑发脱落的哀怨这一刻我为你们哭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主要美德,为齐家治国之良箴。我国以孝为
本的教育力量,可以感化冥顽,减少罪恶。孝,并非只对父母敬养而言,对自己德性、智能的修养,对国家社会的尽责,也都是孝的表现。孝的原理有普通性,孝的应用有连续性,人类上有祖宗,下有子孙,我们是联系祖宗与后代间的一环,我们应有的职责是:将历代祖宗所辛苦缔造的文化好好保存,而加以发扬光大,传之子孙,亿万斯年,代代如此。不幸,近百年来,欧风东渐,国人咸知追逐物质文明,轻视固有道德,民德日簿,孝德益晦,实属可痛。殊不知,我中华民族固有伦理道德及思想之准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大本,得之则兴,失之则亡。
学了“二十四孝”我决心好好孝敬父母,如“百里负米”“怀橘
遗亲”“涤亲溺器”等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尊敬爱戴我的爸爸妈妈。
“二十四孝”固然为古人所推崇,但在当今社会仍不可照搬照抄。其中很多东西是当今社会所不容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繁衍是儒家孝道的最重要内容,而
孝道是如何一步步被扭曲为礼教的?“埋儿奉母”的故事被选入“二十四孝”,其实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神道设教,寓意对母亲的孝心足够诚挚能够感动天地,出现奇迹。孝心诚挚,合乎人情,孝行的表达方式却未必合理,以违背常理的做法行孝道是不可能感动天地的。中国的家庭传统对晚辈着实有些不够尊重,个中的“理”与“礼”之辩,尤其值得传统复兴者思考。但不论如何,脱离了人情的礼,就不再是道德,而是政治控制人心的手段。所以我们对于“二十四孝”不能盲目的模仿,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正确的继承。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始终不缺乏孝子。
•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亲。有一次在他回家看望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由于行动不便,年老多病,把裤子拉脏了。当她看见陈毅进来,忙把脏裤子藏到褥子底下。当陈毅发现褥子下的脏裤子之后,埋怨母亲为什么把裤子藏起来,自己的儿子有什么顾忌的。她母亲说:“这粗活还是让别人去干吧。”陈毅却说:“我是您的儿子呀?别人怎能代替呢!”说罢,三下五除二就把裤子洗好了。 这就是伟大的革命前辈对孝的演绎,当今社会同样不乏孝子。
• 2005年2月17日晚,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来自山东枣庄的田世国,因为“捐肾救母”的事迹和刘翔、徐本禹、袁隆平、任长霞等一并荣膺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
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
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在颁奖典礼上,这样一段颁奖词让田世国一夜成名。
田世国之所以入选“感动中国”候选人,该活动组委会认为,亲人间通过捐肾延续病人生命,在中国屡见不鲜,但绝大部分是父亲或母亲捐肾给年幼的子女,或是兄弟、姐妹间捐献身体器官。田世国捐肾时38岁,其母已经68岁,像他这样晚辈捐肾给年迈的长辈,非常罕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孝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他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
读24孝图有感篇九
《读《二十四孝》有感》
读《二十四孝》有感
暑假我阅读一本《二十四孝》 ,这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妈妈告诉我这本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有些地方是不值得学习的。比如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妈妈说古时候有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听完妈妈的话我对“孝”字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