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篇一
《读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内在逻辑关系》
2014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首次提出的“四个全面”,是其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复兴伟业的战略路线图。“四个全面”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有着很强的学理支持和经验支撑。理解“四个全面”,是读懂中国故事,读懂中国复兴的重要窗口。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现代国家转型的必要前提
由习近平担任起草组组长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确定了时间表,即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古籍上就有“小康”的说法,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今天,中国执政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中国未来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考量。
“小康社会”,有学者认为,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特色的“中产社会”。在国际上,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共识。无论是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还是政治学家李普赛特,都强调中产
阶层的壮大对于社会民主、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中产阶层最讲究“理性”,而“理性”则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无论英美等西方国家,还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都是中产社会,这种社会呈现出更加稳定的形态。从社会结构上说,与其说美国等西方社会的稳定源于民主,不如说源自中产阶层的崛起。反观中东和南亚、拉美的一些国家,中产阶层弱小、穷人众多,不仅社会不稳、经济不稳,还会出现政治危机和政治失序状态。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稳定的民主社会,首先是一个中产社会。有中产的民主才是好民主、优质社会,没有中产的民主往往是坏民主、劣质社会。
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首先是一个“小康”之国,即中产之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使中产阶层普遍化,成为社会阶层的主流。
比较政治学研究表明,中产阶层是最维护现行体制的因素和力量,是现代国家转型的重要润滑剂。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中产阶层与民主政治相关联。但是,如果西方寄望中国出现挑战中共执政权威和导向西式民主的中产阶层,则会贻笑大方。《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作者巴林顿·摩尔依据大量历史事实,严重质疑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是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唯一通道和最终归宿,认为西方民主只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结出的果实,
而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道路和与之适应的政体形态是形形色色的。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建立中国的中产社会,只会支撑中国执政党的正当性,提升中国复兴的进程,而不是其他。
2“全面深化改革”:
破除分利集团的有力武器
在中共党史上,十一大以来的历次三中全会均被赋予了改革色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议,正是在向外界宣示,习近平引领下的中国将是一个空前改革的时代,一个负起历史担当的时代。中共的成功、中国道路的成功,最大的密钥便是保持改革的常态。
30多年来,改革开放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改革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习近平用言简意赅的两个“关键一招”加以概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最强音,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鲜明的特征。
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对国家衰落的原因作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一般性解释,即大量分利集团、分利联盟的存在。他认为,在边界不变的稳定社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出现大量的集体行动组织或集团。这种特殊的利益组织或集团,不仅降低经济效率,而且加剧政治生活中的分歧。更为严重的是,分利集团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排他性组织,尽力限制或分散社会其他成员的收入和价值。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政治经济系统里形成了一些分利集团,寻租腐败、贫富分化、缺乏正义都与此相关。然而,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阻止分利集团的蚕食,必须打破体制机制的羁绊,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需要指出的是,分利集团在很多个国家都是存在的,包括英美等发达国家。破除利益集团需要一场革命,然而这样的革命在西方是举步维艰的。西方政党政治内耗严重,日益沦为“否决政治”,并且政党竞争严重依赖分利集团,公共政策被挟持现象严重。中国的全面深改,却是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举措,在世界改革史上都是罕见的。中国执政党内部相继成立多个工作小组,并由高层领导人担任组长,便是保持国家的相对自主性,使公共决策既不受分利集团的影响,也不为非理性选民所左右。美国经济学家布赖恩·卡普兰在《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里提出,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民主制度其实纵容了选民的胡闹,导致不良政策大行其道。可见,中共党内成立多个议事协调小组的做法是多么
的睿智。此举可以保持中央决策的相对自主性,不受利益集团和非理性选民的干扰。
改革必然触及利益,势必会遭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阻碍。那么,改革的动力来自哪里?无疑,来自人民的力量,来自实现中国复兴的力量。突破既得利益,让改革落地,需要有决心、有担当。无论是十八大以来的铁腕反腐,还是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利益再分配,都显出中国执政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坚定决心,以及最高领导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个人担当。
3“全面依法治国”:
良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是中共党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史,法治和人治问题是每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最近提出,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三个构成要素:强政府、法治和民主负责制。而且,三者之间有着严格的时间顺序。民主并不是第一位,强政府才是。尚未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篇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引发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热议。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许耀桐分析认为,这是习近平首次在正式讲话场合集中阐述四者关系,宣示了“四个全面”已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
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在开班仪式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他谈到,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在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篇三
《2015年理论学习内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其逻辑关系)图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篇四
《简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篇五
《如何深入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如何深入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5-03-13 16:34 来源: 人民论坛网 作者: 人民论坛网记者张珊综合整理
编者按:“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大思路和大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一步突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本网综合《人民论坛》杂志关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相关文章,对如何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应运而生。《人民论坛》杂志2月特别策划了十一篇文章对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特征,认真领会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
要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抓手,以不断发展和推进着的民族复兴的进程为目标,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和指导性的理论画卷。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同样具有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基础。
从思想基础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所面对的是在解决
当代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中如何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问题以及如何用马克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发展矛盾的实践问题。从最直接的思想来源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时代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这种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的科学的发展,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是坚守和创新的统一。
从实践基础上看,当代中国最大的实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众所周知,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关键时期,也处在中国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攻坚时期。中国的发展虽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但不仅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力亟待提升,发展经济的任务也极其繁重。这些论述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繁重多元的发展建设任务时提出的,它们适应了当代中国实践的需要、适应了时代任务,因而堪称应运而生。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品质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所秉持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新观点、新理念和新突破。这一思想必定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化而更加成熟、更加丰富,其指导作用也将会更加显著地显现出来。就这一思想的本质属性及其理论特征看,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品质,集中展现了现时代的时代精神:
一是治国理政思想的综合性。其主要表现是:首先,思想内容十分广泛,包含着治党治国治军等诸多领域,涵盖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其次,思想的旨意高远,巧妙地融合了历史视野、政治视野和世界视野;再次,思想的理据科学,这些论述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事实根据,思想植根于中国与世界的实际,也植
根于中国现实的实践;最后,这些论述所构成的治国理政思想全面而齐整,表现出整体性、系统性和一致性。
二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性。思想路线也是认识路线,代表了人们或政党在根本认识问题上所遵循的方向和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强调党对思想路线的恪守。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习近平把实事求是与基本国情、人民利益、理论创新联系起来。当代中国最大的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他又反复强调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坚守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也恰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成熟与可贵之处。
三是价值信念的坚定性。唯有坚定的价值信念,才能支撑起伟大的思想体系。这种坚定的价值信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标准,也是这一思想的价值灵魂。它继承并延续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展现为一份光荣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也就是统一在一起的对民族的责任、人民的责任和党的责任。
四是理论应用的指导性。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该思想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其理论应用也最终要还原并指导实践。要在思想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踏踏实实地干,增强思想转化为理论并应用于实践时的指导性。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理论成果时所秉持的态度,也无疑表明了它自身的内在的理论品质。
二、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特征
我党一系列重大的决策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际,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经过几个阶段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体现出一些新特征。
强烈的问题意识
新起点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正所谓水涨船高。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迫切愿望是填饱肚子;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就有了学习文化等精神方面的要求;人们的素质提高以后,必然产生出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热情,并追求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始终充满新期待。但是,目标和现实始终存在差距,理想和条件经常发生矛盾。社会问题由此不断产生,这些问题客观存在,大家有目共睹,发展中的问题也只能靠发展来解决。
党的十八大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这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我们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从严治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系列重大决策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际,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出“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治国理政新思路,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鲜明的目标导向
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着鲜明的目标导向作
用,它规定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途径。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并进而向信息社会变迁的任务尚未完成。根据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的实际,我们党认为从新中国诞生算起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有鉴于此,我们党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现在前两步目标业已完成,第三步也开局良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步。这样的目标,将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配置资源力量,统筹协调发展有明确方向,将使党更加自觉自信地领导人民创造历史,将在全中国人民中形成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凝聚起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也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会为后30年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具体地体现出来;也只有实现现代化,才会为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创造前提条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导向决定了实现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既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性质还体现在,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但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面的战略举措
“问题”与“主义”的交互作用,催生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篇六
《解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篇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热点专题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时事背景】
(一)基本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统领。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招、根本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根本前提。“四个全面”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在本质上是发展的问题,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这个发展的主要内涵,是提质增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生产力、创造力和社会活力迸发的闸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从严治党始终是我们党的自身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教育实践活动为深
入拓展,以重拳反腐为强劲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
(二)提出过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一个逐步提出和成型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重申这一奋斗目标,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则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起草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个全面”在这个时候提出,从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的高度,廓清了治国理政的全貌,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拎起了中国发展的总纲,确立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主要矛盾、重点领域、主攻方向。
(三)重要意义
通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
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现实要求。
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沿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思想脉络,我们党对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认识不断深入。“四个全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最新科学社会主义观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的总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信仰、继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优良传统的必然成果,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行动指南。它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它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热点解析】
经济生活
1.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更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政治生活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根本上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有利于政府更好的履行职能,坚持为人民服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给政府履行职能提供了更明确的方向、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3.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完善执政方式,同时从严治党,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符合这一要求。
文化生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生活与哲学
1.物质决定意识。“四个全面”是在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改造世界。“四个全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预见性、创造性的判断,必将有力地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实践决定认识。四个全面”是我们党立足治国理政新实践,坚持问题导向,科学研判分步提出来的:针对发展不平衡性、阶段性问题,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针对改革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针对政府和司法公信力下降、法治推进不力等问题,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针对各种风险和考验依然严峻,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生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赓续探索的思想结晶。
4.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要解决发展中一度存在的重经济轻社会、重物质轻精神、重速度轻效益等片面性问题,统筹经济、政治、法治、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就是要处理好战略目标与三个战略手段协调关系,目标统率手段、手段服从目标;三个战略手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避免单兵突进、各自为政;每个战略举措协同推进,既区分轻重缓急,又不顾此失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篇八
《解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篇九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上一篇:迎接2016的说说
下一篇:关于平安夜的说说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