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四个全面的战略意义篇一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重大的意义》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重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一届党中央在治国方略上开拓提升出的新版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和新境界,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提出了“两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
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第二阶段是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而把“两个全面”扩展为“三个全面”。第三阶段是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期间,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把“三个全面”扩展为“四个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最初“四个全面”是作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提出来的。2015年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首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也再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力、张力以及承载使命、与时俱进的品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背景,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为主线,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直面现实、承前启后、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光辉。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体现在关联的战线是全面的,其着眼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明确指出了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把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要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反复强调了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回答法治协调性的问题,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回答法治系统性的问题,特别是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深刻诠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和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是基础,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是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从严”是关键,包括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严”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可见,“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从而在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审视,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
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它使得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使得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在我国今后更加壮阔的改革开放大业中逐渐展现其导航和引领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蕴含的丰富战略思想,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布局,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我们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个战略布局,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贯彻落实好这个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的重大现实意义。
要认识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提出“四个全面”,针对的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点,直面的是改革深水区攻坚期的特殊阶段,回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要求。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中国和中国人
四个全面的战略意义篇二
《“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意义》
“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意义
作者:辛向阳
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此,张德江委员长在3月5日参加浙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面临一系列新形势。首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的发展过程来看,正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面临的突出的问题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如何迈过去的问题。2014年11月10日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其次,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党中央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局,作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为了应对种种复杂局面,中央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就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加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这一宏伟目标的科学内涵。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各个民族共同的事业,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这样的战略目标激动人心,让人奋起。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所谓决定性阶段就是成败在此一举的阶段。要想在这一阶段取得成功,就要解决这一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关键的就在于深化改革。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同样也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招。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我们进行的改革不是单一领域、孤立环节
的改革,而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越深入,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就越加突出、作用就愈加重大。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更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是否顺利实现的重大战略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能否真正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我们党顶层设计、整体谋划的新高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顶层设计,谈到全面深化改革,他提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谈到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他要求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大棋局;谈到住房改革与发展,他提出要深入研究住房建设的规律性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统一、规范、成熟、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谈到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合作时,他提出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构建“1+2+3”合作格局,等等。如何实现这诸多顶层设计的统一?最根本的就是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去进行设计和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进行各方面工作顶层设计的基础要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新局面。所谓新局面就是始终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实际问题,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向一切艰难险阻发起冲击。首先,党执政兴国就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破解各种难题。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比如在对政府审批权力的改革上就是“刀刀见血”: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其次,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执法司法问题。大力解决立法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认真解决比较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系统解决仍然存在的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科学解决较为突出的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等。第三,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彻底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坚决消除影响党的战斗力的沉疴。在国庆65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全力克服,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彻底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使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种坚定而且自信的表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型政府、学习型社会、“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两型”社会等,这都要求党治国理政要有新的方式。什么方式?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也同样包含着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变化。全面从严治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着引导和架构作用。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的、系统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是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证明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完备性的特点。1913年3月,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全面的、系统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普遍联系,把握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理论在当代中国最实际最系统最好的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用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全面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我们就能够更加自觉地树立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心中有数,又能做到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推动事业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全面性的特点,具有“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全面战略思维。1975年邓小平开展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又推动进行各方面的拨乱反正,领导我们党有步骤地展开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观点。1989年11月,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我们要首先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比如主观符合客观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辩证的观点、阶级分析的观点。我们一些同志在认识上和工作中,往往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在这样那样的片面性之间摇来摆去,问题就在于没有掌握唯物辩证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从宏观层面来讲,无论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的五个统筹,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八个统筹,其核心都是全面的、系统的观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全面就是要防止片面性,就是要有系统、整体、协同的观点;全面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重点,要善于以点带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方面都阐述了全面的辩证观点: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在改革中,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关于社会治理,“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这是一种全面的观点,是体现“两点论”的全面观,是体现重点论的全面观,是体现辩证法的全面观,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品格的全面观。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发展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四个全面的战略意义篇三
《论“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意义》
论“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意义
作者:方涛
来源:《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4期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中国梦为中心的分析可以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党的执政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是破解各种难题的根本方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四个全面”;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5)04-0016-0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传承和发展,是对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新概括和新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总动员令。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在党内外、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是新形势下中共凝聚党心民心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梦,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前进的目标。基于中国梦为中心,深刻认识“四个全面”的内涵对于准确把握和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特殊性,制定具体的、一定时期的奋斗目标,为广大人民群众指明前进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与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阶段性目标。1840年鸦片战争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广大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在历经多种选择和尝试之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基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并确立在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是发生了重大挫折。在“文革”结束后,通过反思教训、总结经验,认识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对“四个现代化”作出新的解释。根据邓小平的建议,中共十二大把“小康社会”确定为1981年到20世纪末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即“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1]
2002年11月,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考虑到当时的小康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中共十六大提出了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主要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3]在不断接近全面小康目标之时,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4]相比一般的小康,全面小康惠及的群体更广,涵盖十几亿人民;更加全面,不仅是经济上协调性增强、注重质量,而且在文化、社会、民主、法治等方面也有具体标准;水平更高,不仅满足于解决温饱,而且追求有尊严的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是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围绕这一目标,带领人民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这个目标,直接关系着接下来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阶段,非常关键,也正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深入期。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经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居民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便开始陷入重重矛盾,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跨越。而中国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跨国“中等收入陷阱”。如此,方能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之所以强调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将其摆在“四个全面”之首,是因为全面小康建设尚有不少短板和瓶颈。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行业、部门收入分配不够合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部分群体生活依然困难;社会矛盾依然存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执法司法、食品医药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较多,群体性事件依然易发多发;部分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任务艰巨;等等。[4]
可以说,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到了决定性阶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清醒的认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2015年1月19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新年的首次外出考察,就来到云南的昭通、大理、昆明等地,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调研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扶贫开发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6]在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
族都不能少。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7]正因为如此,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党中央关心的大事,成为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将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实现中国梦,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反复证明的。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缺少经验,中国只能照搬苏联模式。于是,以苏联为榜样,中国照搬了苏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系列体制机制。1956年,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试图调整中央与地方、国民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关系,探索一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说,从1956年起,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改革的尝试。1958年后,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判断的失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改变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家主要任务的判断,重新走上过去大搞群众运动做法,并试图通过群众运动的办法改变中国的落后现状。尽管“七千人大会”后,国民经济调整取得重要成就,但政治、思想方面“左”的错误没有纠正,反而继续发展,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照搬了苏联模式的中国体制机制弊端的大暴露。
“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使得改革成为全党的共识,这集中体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是解放思想,打破旧的体制机制,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系统当中,改革起的是动力机制的作用。比如,农村改革,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长期以来缺粮少粮状况,使农业获得了大丰收。这就是动力机制的作用。如果不改革,农民积极性就无法调动,农业生产就动力不足,仅靠过去反复运用的社会主义教育等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因而,改革最大的作用就是重启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正因如此,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8]这一点,已经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所证明。
2012年12月,十八大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4]为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顶层设计,明确了总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制度等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
一”[9]。要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产生共振效果。
之所以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因为当前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已难以奏效,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才能够确保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有效解决现实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从改革的目标来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国梦的可靠保障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0]从这一内涵中可以看出,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就是使制度和法律成为硬约束,不以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具体施政行为在宪法、法律的轨道上运行,这将为全面小康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如果说改革是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的动力之源,那么,法治则是中华巨轮走向复兴的方向盘,起的是保障和平衡的作用。从两者的内涵看,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指标就包括了法治建设的内容,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4]。因而,全面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反映法治工作基本格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总目标。具体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把依法治国渗透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全方位覆盖国家、执政党、政府和社会各个层面,更加注重法治建设的全局性、整体性与系统性,
更加注重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共同发力,更加注重法治民主性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更加彰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辅相成,更加强调依法“治官”与依法“治民”二者不可偏废。[12]
之所以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历史经验的借鉴,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逐步贯彻。但是,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期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尚未完全落实,主要表现在: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11]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点,已经为历史反复证明。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实施追赶型现代化战略中,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重要前提。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领导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落后赶超世界先进国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一贯把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整风这一加强自身建设、克服缺点的有效形式,通过开展批评自我批评,实现全党新的团结。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恢复和发扬了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传统,更加注重制度上加强执政党建设。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等重大原则。
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这次大会不仅总结了自2013年6月开始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活动取得的重大成果、积累的新经验、存在的不足,而且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点要求。这八点要求,涉及到各个方面,也就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内容。包括: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13]这八点要求,在内容上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在主体责任上强调各级党组织必须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在力度上强调从严,要把讲认真落实到党的建设中,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
四个全面的战略意义篇四
《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
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
新疆兴农网 2015-03-30 13:29:56 浏览次数:
郑国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释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和辩证统一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立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的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新的战略思想、新的战略要求和新的战略部署,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紧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方略、总遵循,也是指导气象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和基本遵循。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增强学习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引领民族复兴的指导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命题,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和伟大梦想确立了路线图、任务书、动员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已经进
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民族复兴中国梦相互激荡已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
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确定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着力解决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事关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建国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的实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法治中国建设标定了新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全面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是一件为
长远发展谋、为子孙万代计的大事,它与全面依法治国是“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成为上下贯通的“姊妹篇”,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
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政治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0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任务,并指出:“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治党全面了、从严了,我们党就坚强有力。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我们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全面从严治党,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起着政治保证、组织保证的重要作用,而且是引领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将全面从严治党确立为重大战略布局的一环,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越来越展现出清晰明确的战略性布局。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战略指引。
二、“四个全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战略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
论光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
“四个全面”蕴含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个全面”是内在统一、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顶层设计,既有全局又有重点的
施政总纲和发展路线图,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统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招、根本路径,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引擎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支撑地位;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根本前提,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关键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个战略举措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国家发展、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整个改革过程都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化改革贯穿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从严治党既要体现深化改革的要求,又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无论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依法治国,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四个全面”环环相扣、相互促进,是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进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把每一项战略举措放在“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中来把握,才能正确认识每一项举措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把“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总要求贯穿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为“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凝聚起更为强大的正能量、推动力。
四个全面的战略意义篇五
《简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的战略意义篇六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意义》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一届党中央在治国方略上开拓提升出的新版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和新境界,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提出了“两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
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第二阶段是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而把“两个全面”扩展为“三个全面”。第三阶段是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期间,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把“三个全面”扩展为“四个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最初“四个全面”是作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提出来的。2015年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首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也再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力、张力以及承载使命、与时俱进的品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背景,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为主线,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直面现实、承前启后、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光辉。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体现在关联的战线是全面的,其着眼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明确指出了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把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要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反复强调了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回答法治协调性的问题,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回答法治系统性的问题,特别是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深刻诠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和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是基础,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是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从严”是关键,包括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严”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可见,“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从而在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审视,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
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它使得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使得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在我国今后更加壮阔的改革开放大业中逐渐展现其导航和引领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蕴含的丰富战略思想,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布局,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我们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个战略布局,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贯彻落实好这个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的重大现实意义。
要认识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提出“四个全面”,针对的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点,直面的是改革深水区攻坚期的特殊阶段,回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要求。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中国和中国人
四个全面的战略意义篇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演进脉络与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演进脉络与重大意义
李忠杰
【摘要】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陆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其整合,形成了“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并且明确强调,这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而提出并形成的战略布局。本文就“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过程、逻辑关系及重大意义进行了阐析。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治国理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四个全面”,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针对新形势下的机遇、挑战和历史任务而提出来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
这“四个全面”,每一个都有一个逐步提出、日益明晰的过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小康之家”的设想。2002年,十六大提出:“要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十七大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12年,十八大将“建设”改成“建成”,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2012年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作出重要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 全面依法治国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加强。1997年,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2012年,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2014年10月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专门议题,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不断对党的建设作出部署。邓小平同志一再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2年的十六大和2007年的十七大,都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格局。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命题和任务。2012年,十八大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
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再次强调要从严治党。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现在,又直接使用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表述。
在逐个强调每一个“全面”的基础上,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大思路的高度,进一步对“四个全面”进行重要整合,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概念,使这“四个全面”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从现在公布的材料来看,在起草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过程中,中央对于文件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要“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2014年8月,在就《中共中央全面推行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提出文件要把握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在对《决定》作说明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说明了“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的指导思想。
2014年11月,在福建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列举了“三个全面”,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三个全面”后增加了一个“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这是在公开报道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四个全面”并提。由此,“三个全面”进一步上升成了“四个全面”。
这“四个全面”意味着什么?怎么定位?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肯定“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并且第一次亲自用“战略布局”这个词来概括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这说明这“四个全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四个全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路和蓝图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治国理政需要有大视野、大思路、大战略。尤其是在某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有没有一个科学的治国理政的大思路至关紧要。思路错了,就会把国家领错方向;思路有毛病,也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而思路正确,就能够把国家引向兴旺发达的未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伟大的历史转折,随之改革开放的潮流蓬勃兴起,使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社会主义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春,
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为改革开放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所有这些,都是在关键时刻把国家领向了正确方向,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十字路口,各种思潮纷纭复杂,归结起来,实际上就是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往何处去?
从十八大到现在,一共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发表了大量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大都具有开局的性质,实际是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执政、如何治国、如何引领国家走向未来的问题。因此,也可以说,初步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长期思考和谋划的关于治国理政的大思路、大蓝图。毫无疑问,总书记未来必定会继续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按时间计算至少会有现在的五倍,因此,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思路和蓝图今后还会继续丰富和发展,并不断接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它们怎样归纳整理,构成什么样的完整体系,也还需要继续研究。但可以肯定,这些讲话,具有习近平总书记自己鲜明的风格,体现了他对于治国理政大思路的思考和理念。
就“四个全面”而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将它定位为“战略布局”,因此,毫无疑问,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大思路和大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大思路。
认真领会和把握“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的战略意义篇八
《谈谈你如何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谈谈你如何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提出了“两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 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第二阶段是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而把“两个全面”扩展为“三个全面”。第三阶段是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期间,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把“三个全面”扩展为“四个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最初“四个全面”是作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提出来的。2015年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首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也再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力、张力以及承载使命、与时俱进的品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背景,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为主线,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直面现实、承前启后、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光辉。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体现在关联的战线是全面的,其着眼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明确指出了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把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要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反复强调了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回答法治协调性的问题,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回答法治系统性的问题,特别是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深刻诠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和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是基础,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是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从严”是关键,包括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严”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可见,“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从而在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审视,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 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它使得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使得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在我国今后更加壮阔的改革开放大业中逐渐展现其导航和引领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蕴含的丰富战略思想,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布局,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我们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个战略布局,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贯彻落实好这个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的重大现实意义。
要认识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提出“四个全面”,针对的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点,直面的是改革深水区攻坚期的特殊阶段,回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要求。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抉择。要深刻把握“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社会的宏图,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对“四个全面”必须全面把握、全面坚持,不可偏离和偏废。要统筹协调“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的关联性、耦合性,注重统筹谋划、协同配合,做到同频共振、形成合力。还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系,只有始终坚
持这样的统筹协调推进,才能把“四个全面”贯彻得更加自觉、落实得更加到位。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重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一届党中央在治国方略上开拓提升出的新版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和新境界,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四个全面的战略意义篇九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重大意义(精品课件)》
上一篇:冬至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