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一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没有一个专业演员,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或者感人肺腑的镜头,仅仅是对生活平实的记录,却获得了空前的关注,这就是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关怀的电影,反映了偏远地区极端落后的基础教育现状。前些天看《南方周末》,正好讲了山村的代课老师,我才知道竟然有一个月挣几十块钱的民办老师。而《一个都不能少》离现在已经10年了,这10年,山村的教育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希望工程还在延续,但失学儿童仍然大量存在。
电影的背景是中国河北一农村,一个老头儿(高老师)教一班穷苦的农村学生,因要请假回乡一个月,村长找来只有十三岁的魏敏芝担任代课老师,并答应给她工钱五十块。电影的故事结构极为简单,只有一条发展线,起点是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她跑得快被拔尖去参加运动会了,魏敏芝硬是不给人,因为她答应了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她被拔去了,这件事令她的心就是放不下来;而另一个学生长张慧科到城里打工去了,又失了一个学生,魏敏芝一连不见了两个学生,不知如何向高老师交代好,于是就决定到城里找张慧科。故事因此由农村场景转移到城里去,展开了魏敏芝寻人的故事。
按照导演的设计,《一个都不能少》的高潮应该发生在魏敏芝在电视台的时候,而我觉得最感人的地方还是那段朗读的日记,关于爱护粉笔的。粉笔,一元钱一盒的粉笔,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小学,竟然如此宝贵而神圣,它寄托着教育的希望,是乡村老师向着愚昧开炮的武器。当高老师语重心长的向魏敏芝托付粉笔时,当粉笔在争斗中变为碎粒时,当学生们拿着捐献的五颜六色的粉笔在墙上写字时,你会感觉到教育的伟大以及珍贵。当教育成为一种奢侈品,民族也就到了灭亡的前夜。还好,有希望工程,有善良的捐助者,有朴实的代课老师,我们民族的命脉,在那最偏僻的角落,还得以艰难的存在。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情节,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历历在目,学生的天真无邪,童稚无知,活泼淘气,栩栩如生;高老师、村长等一帮村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老板娘又是那么的关爱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唯美的,心灵塑造是唯美的;人际之间的关爱展示是唯美的。
另外,影片所勾勒出来的城市面目却令人看了不安,尤其是大城市那种习惯成自然的上下级身份,即使是对一个乡村来的小孩子也是如此,影片中魏敏芝到电视台要见台长,那个接待处的女职员对她说话的口气和态度就表明了就种社会阶级性,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这活灵活现就是大陆社会上下级的例子。
纪录片式的风格统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学,非职业演员、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贫困的山村小学,这里追求一种真实感。不管这种真实感有没有做到,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感染了很多人。不得不说的是:因为该影片与政策相符合,国家版权局为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下发了版权保护通知,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国产影片的版权实行如此正式的保护。
希望我国的教育事业越走越好,也希望像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在我国成为历史,热切希望中国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别再动不动就“四大发明”!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二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暑假爱国电影观后感:《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内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的情节甚是感人,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让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我不禁为那个执着的小魏老师而感动,我盯着荧屏的双眼被泪水模糊了多次。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三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关于责任的追寻
———《一个多不能少》观后感
电影改编自《天上有一个太阳》,讲述的是一个山村代课教师魏敏芝风行高老师的嘱托“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展开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教师责任的电影,他能唤起人们心中的久违的那种对教师敬重。我们在这个电影中能看到一个乡下淳朴的孩子是怎样用自己尚且稚嫩的身躯扛起如此神圣的职责,他的知识虽然不是很多,也只有小学毕业,但他有那种让人为之敬佩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一代又一代教师用言传身教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 电影开篇,就是环境的介绍,导演希望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电影发生的地方,是一个那么让人无力的地方,无力与天去斗争。望眼黄沙,满世界都充斥着自然界有力的怒吼,似乎叫嚣着要把这的人类赶出他的地盘。而在就在这无尽的黄土中,有着一个小小的身影一步一步的走向他的岗位。用了这种蒙太奇的手法,也许就是导演想要告诉大家的,知识并不比那有力的自然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到了学校,高老师不是很满意,因为来的老师学历太低,可是村长找遍了邻村也没有找到小学以上愿意来的教师,可见这里的教育事业可以说跟城里是天差地别,连小学毕业都可以当老师。最离谱的是高老师考察她的方式居然是唱歌和抄课文。试想这样的老师能交出什么样的学生呢?无非与她样了。也许我们可以从里边看出什么——学历与责任无关。
最开始我看的时候,以为她做的完全是为了那代课的五十元钱,
我们也不难在其中看出导演流露出的那种感觉。最容易迷惑的就是魏敏芝追着高老师离开的拖拉机要钱的镜头,让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为了钱。高老师也是为了让她看好学生,许给了她十元钱。每一个人在看的时候我觉得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想到都是钱的驱使,让他才冲动的去县里找学生,但是转换一想就不对了。他去县里所需要的路费已经远远超过了高老师许诺给他的十元钱,所以这里边固然有他的性格使然,但我觉得更是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他为的是自己的责任。去县里追回的不仅是一位学生,更是作为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良心。
回过头我们再看一看整个代课过程中,魏敏芝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改变。起初,她刚到的时候直接就抄课文,抄完什么都不管了,学习委员让她管她也不管,这是他为了钱对付的一种表现。但是由于她的疏松管教,班级里最调皮的张惠科把桌子弄倒了并且弄撒了粉笔。而这粉笔也正是学校里最紧缺的资源,学习文员很是心疼,可是我们明显可以看见她并不是很放在心上,但是后来调皮的张惠科把学习委员的日记念出来的时候,我觉得他是被触动了。这是一个分界线,他以后的行为都是自觉的出发的,并不是为了钱,是为了责任。
当村长带着市里招体育特长生的老师来到小学,非常不负责任的将一名学生带走的时候(没有告诉孩子的父母),他却把这名学生藏起来了,并且倔强的没有告诉村长。还是张惠科给村长打的小报告。而她又在开走的车子后面追出了很远,甚至村长调侃她跑得快。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她倔强的性格,以及对于“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守。
然后就是重头戏,魏敏芝去县里寻找因为家里贫困上不起学而打
工的张惠科,这个倔强的孩子在寻找村长未果后,竟决定自己去寻找辍学的孩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勇气,不仅仅是履行对高老师的嘱托,也是她倔强性格的体现。
从中我们也可看出作为一个偏远山区村长的无奈,一改还应该上小学的孩子就出打工,我觉得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之前魏敏芝去张惠科家里他的母亲也是迫不得已才让去打工的,我们可以从镜头中看到他家里局促的空间摆放着个各式各样的东西,窗台上摆满了药品。电影的后来也交代他的父亲早逝,而他却依然乐观,我想从中我们应该看清楚一些东西。
电影的暗线就是告示叮嘱魏敏芝的话“一个都不能少”,为此她特别做了点名册,而且点名最终也派上了用处。另一条暗线就是魏敏芝与学生们的关系。从一开始所有学生都认可,还需要村长帮助维持秩序,到后来所有学生帮助他去搬砖、蹭车,再到最后城里好心人给他们捐的粉笔能让他们每一个人写一个字,把高老师也写上去了。这就是一种转变,也是对于人物形象的个性表现。
一个都不能少给我们的震撼是无法言喻的,而它勾勒出来的画面也会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你会在内心一直有一个这样的声音“现在怎么会有这么贫困的地方”?可是事实就是事实,不会给你思考的余地,他只会用现实狠狠的击碎你幼稚的幻想。我也记得以前经常有捐款希望工程的活动,似乎多了我们也就麻木了。城市舒适安逸生活已经将我们变得麻木自私,失去了人类应有的仁慈。知道这个影片深深的冲击了我内心深处那块禁闭的土壤,将我猛然唤醒回现实。这个电影不
仅是为了反映一个问题而存在,更是教会了大家反思,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公平不公平。在城市里魏敏芝所遇到的“好人”,也是一脸冷漠,没有往日电影里“活雷锋”的热情,但这才是真实的。导演在魏敏芝写寻人启事的时候叠化处理的大妈,就是现代人冷漠的最佳变现。以及魏敏芝找回了张惠科回去的路上记者问道:“你在城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张惠科说:“要饭!”多么刺耳的话啊!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城市的繁荣,就像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公平教育,这对于我们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度,是多莫大的讽刺啊!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说‘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有资源,有人口,八亿或者十亿,齐心协力的话,我们在亚洲的情况,哪里会不及日本?’我们客观的说,日本的教育就比中国好的多,这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同,也可以叫做差距。俄罗斯总统普京说过,用教育事业赚钱的国家,是一个不合格的国家。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存在如此多的问题,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太美丽的事情。
《一个都不能少》其实很简单,他要反应就是如今中国的教育的问题,而我们在这当中可以看见很多的教育的问题,这就是电影要表现的。影片的结局很温馨,每个孩子都可以写上自己喜欢的字,而不是在纠结于没有粉笔。同时社会各界也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给他们捐款捐物,似乎卡你起来很完美,但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发生的根源,是因为贫困,但是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提,靠捐款不是长久之计。
电影结束了,责任的追寻也告一段落。但我们的心灵不能结束,
我们的感动不能结束。也许我们做不到去帮助他们,但我们可以珍惜自己拥有的,不让自己在幸福中迷茫。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四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今天我们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场名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
剧中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魏敏芝班里的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去城里打工。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找张慧科。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王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五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八江乡中心小学
再看《一个都不能少》已经事隔十年之久,今昔相比,感慨良多。
记得最初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还是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学校特意放给我们这些师范生的,当时操场上除了送给傻乎乎的魏敏芝的哄笑声,还有高谈阔论声,甚至有的男同学实在懒得看悄悄的溜回宿舍睡觉去了。看完之后,影片留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深刻。
参加工作已有九年,当了乡村教师的我再次观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中国农村、山区教育仍很落后。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且奥运会的成功召开让世界认识了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但是,中国农村、山区教育的落后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资源短缺、经济落后是基础教育迟迟未能在贫困山区中普及起来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于穷乡僻壤适龄孩儿仍没有入学读书的机会,有幸入学的却又每一刻也在求学和生计间作拉锯式的取舍。在日益重视教育发展的今天,我想这也是我国政府一直关注也会最终得以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的敬业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水泉小学有一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高老师,他成为了黑夜中的一线曙光。在数月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即使面对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探望的情况下,他仍对学生放心不下,依然想过不回家探病。但现实却不容许这事发生,唯有叮嘱魏敏芝好好看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高老师工作态度之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令所有观众无不动容。
魏敏芝为了遵守对高老师的承诺,她竭力的保持着集体的完整,不让学生去县城上学,把辍学的学生追回,所以同学们爱她,当同学们分喝那两瓶3元钱的汽水,他们都想到了小魏老师,都异口同声地说要给老师喝。当小魏老师做了好多徒劳而得不到结果的事,我们往往认为她很傻,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傻有时候就是崇高。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师、魏敏芝那样的老师都甘心奉献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我也希望能尽快提高教师的待遇,我想这样一定能使我们农村、山区老师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三、必须增强责任感、有奉献精神
校长在这段时间安排全体师生观看《一个都不能少》,所有老师都明白校长的良苦用心。
我校近年来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质量不高,中考成绩滑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作为一名乡村老师,我也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为提高成绩甘于奉献。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与同行老师的协作能够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六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七義孔素媚
看了兩次「一個都不能少」這齣電影,有兩種不同的感覺,前後截然不同,所感的對象亦有分別。再次重電裏的細節,刻情的一點一滴也教我回味,亦引發我再度的思考。首次看畢「一個都不能少」,充滿整個腦子只是代課老師魏敏芝找回貧苦學生張慧科的故事情節,感人至深,扣人心弦;但第二次的焦卻落在貧困山區的教育工作上,有可悲亦有可喜。
可悲之處在於貧困山區基礎教育推行之緩慢及推行者之其身不正。資源短缺、經濟落後是基礎教育遲遲也未能在貧困山區中普及起來的最主要原因。自中國大陸於八十年代開始實行革開放,至今已有二十年,但富起來的只有一小撮沿岸地區的市民,更使貧富懸殊的問題加劇,大部份居於窮鄉僻壤適齡孩兒仍沒有入學讀書的機會,有幸入學的卻又每一刻也在求學和生計間作拉鋸式的取捨。除了因為資源短缺的緣故外,又有誰會關注到政策推行的問題上呢?近十年來,中國政府和香港不少慈善團體也紛紛籌集資金及物資,送往中國各貧困山區,弓興建「希望小學」,不斷推動山區的教育工作。但一批批的資金及物資有多少能送到貧苦學生的手中,又有多少資源是真真正正的花在有需要的學生身上呢?正當魏敏芝嚷著要到城裏找回學生張慧科,到村長家中請求幫助,村長卻一面收起一碟碟大魚大肉、吃餘吃剩的,一面拒絕魏敏芝的請求,還說沒錢,想幫也幫不了。這是多麼的人憤怒。由村長對魏敏芝的嚴厲態度,到賄賂張慧科說出擅跑學生的藏身之處,再到電視台把魏敏芝、張慧科送回水泉鎮,村長見到一大車文具及收到助學資金的眉飛色舞的樣子,都足見村長唯利是圖的作風。這不就是教育工作推行中的可悲嗎?
可幸的是,水泉小學仍然有一位鞠躬盡瘁,滿心熱摯的高老師,成為了黑夜中的一線曙光。在數月也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面對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趕回家採望的情況下。就在準備出發的清晨仍放不下心頭大石,此忑不安,不願把自己作為它師的身份放下,依然想過不回家探病。但現實卻不容許這事發生,唯有叮囑魏敏芝好好看管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即使在極度貧困皂情況下仍然願意付出五十塊作為魏敏芝的代課酬勞。高老師工作態度之認真,對學生就學的堅持,對山區教育的不離不棄,正是山區教育工作推行的可幸之處。
「一個都不能少」整套電影以純真、樸實、自然的拍攝手法,帶出現今中國山區的基礎教育推行的實況和問題,流露出真摯皂情感、動容的氣氛。片末只以學生用七彩縯紛的粉筆寫字的情景作結,並沒有交代水泉小學的及展及高老師的復職,給觀眾留下了想像的空間,這亦正是我們該對山區教育推行問題加以正視的地方。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七義 黃玉芬
很多人都說「一個都不能少」這電影十分感人,說小主角敏芝很偉大……種種對此電影主角行為的讚美,我都不贊同。我看到的,只有中國人的市儈,按章辦事的迂腐以及對事物的短視以及教育制度失敗的悲哀。
戲中的小老師魏敏芝,本來就是一個個性剛烈、魯莽的農村姑娘,她去代課的目的不在於作育英才,貢獻國家;她為的只是五十塊錢的工資。而推動她堅持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的動力,也只不過是高老師額外打賞的十塊錢而已。最記得還當記者訪問她為何非要找回張慧科回鄉不可的原因時,她猶疑不語只懂痛哭的那段情節,可能連她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她的原因也只是自己多日來吃過的苦頭而哭。在我眼中,她根本與電視台的接待員女士毫無分別,她們一樣是在「按章辦事」,一樣是沒工作熱誠,一樣是以自我利益為出發點,魏敏芝多的只是一份勁而已。
另外,電影想帶出的訊息是:中國人的短視。事實上,中國大陸又何止一間「水泉小學」,豈止一個張慧科?簡陋的校舍、輟學的兒童,遍佈了中國各窮鄉之中,城市人看見的只是冰山的一角,為何他們只懂同情施予給一間水泉小學,一位小老師和一位輟學兒童,對其他卻漠不關心?只可說一句:他們短視、思想表面化,對深一層的問題,好像未曾顧及過。
這故事不但說出貧村小學不幸,更是說出整個中國的不幸,固執功利的魏敏芝是一個幸,只有水泉小學才被關心正視也是一個不幸,中國人的思想到現在仍是單發展更是一大不幸。
種種的不幸只可歸疚於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我想,導演開拍此電影的目的,可能是想中國人作一個反思,反思整個社會的前途,反思中國人的不良性格。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七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
看了这部张艺谋到要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我有很多感触,这部电影拍摄于1998年,反映了中国偏远山区教育状况,也表达了人与人的关爱之情。
影片以高老师母亲生病要回家村长找来13岁的魏老师代课展开,高老师开始不同意觉得魏老师什么都会而且仅仅小学毕业怎么能带好学校里的学生,于是他找村长理论说要求换老师,然后村长说找过很多初中高中的都不愿来,最后高老师没办法只能让魏老师代课了,在高老师走之前他向魏老师交代说他回来之前魏老师一定要保证一个学生不能少,而且还给魏老师说了几个每天要怎么照顾,还给了她26支粉笔,这26支粉笔让我影响深刻,当时我记得高老师是这样说的:‚26支粉笔一天一支,每天用一只抄课文在黑板上,字不能写太大不然粉笔不够用,字不能写太小不然孩子们看不见!‛这里或许我也还没有发现这26支粉笔的珍贵,直到后来看到调皮的张慧科抢了张明献的日记说是写了魏老师的坏话,那个日记是因为调皮的张慧科打翻了粉笔而粉笔被踩成了粉笔头写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心里很难过,前两天张慧科在教室里捣乱,把课桌碰到了,一盒新粉笔掉在地上,魏老师叫他捡他不捡,魏老师就使劲推他,张慧科就是不听话推来推去的地上的粉笔又被踩碎了。新来的魏老师不像高老师那样爱惜粉笔,高老师经常给我们说;‘学校没钱买不起很多粉笔。’教育我们要爱惜粉笔,我是学习委员每次都要帮高老师收拾粉笔,我知道再小的粉笔高老师都舍不得扔掉,记得又一次我把一个已经拿不住的粉笔有丢到墙角,过了一会儿,高老师看见了就把它捡了回来他用两个手指的指甲捏住粉笔头在黑板又多写了一个字,最后一笔是高老师用大拇指抹上去的,我的心里很难过,一盒又白又长的新粉笔,现在成了又黑又短的粉笔头了,高老师知道了也会很难过的,‛这一篇日记折射出了偏远山区教育资源的缺乏,已经山区人民对教育资源的珍惜.
影片出了对于偏远山区教育问题之外还有就是山区人民的思想,从影片一开始从找代课老师这件事就反映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大山走出去的孩子他们再也没有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所以就出现了富得地方越富穷的越来越穷,思想的地落后也许是山区的状况长久不能改变的重要原因吧.
除此之外我认为本片的最大亮点在于人性之美,不论是高老师对魏老师的唠叨说要怎么怎么的看好学生,还是高老师叫魏老师学生的照顾,以及后面的魏老师找张慧科人们给她的帮助,无一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帮助。影片里描写魏老师到城里的场景极为生动,我记得开始魏老师说她要去找张慧科叫大家一起凑车费,可是区区9块钱他们都拿不出来,于是他们决定去砖厂搬砖,在没有得到厂长的同意下他们乱搬了砖,损坏了砖本来厂长赶他们走,不过听他们说是为了找同学厂长就给了他们15块。这体现了人与人间的互相帮助之情,我还记得的张慧科到城里走丢了一位好心的老板娘收留他的事,这一点很让我感动。还有魏老师找电视台帮忙找人这件事,当时接待处因为她没有证件也没有证明就没有让她进去找台长,于是她在门外面等了一天,后来台长发现了叫来了接待处的人问情况。接待处的人说他们按轨迹办事没让她进来,然后说没证件不让进台长就发怒了,说没证件不让别人进就让别人在外面站一天啊,最后台长亲自去下面门口见了魏老师,并且在台长和电视台的帮助下魏老师成功的找到了张慧科,并且还帮他们学校募集了很多学习用品以及一些钱,这不但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爱,同时也反映了现在我们国家对山区孩子的学习生活的高度关注.
虽然中国教育和人民的生活水品在提高,但是中国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对于偏远山区的政策实施还不是很到位,除此之外影片还给我们反映了出了偏远山区人民思想还很落后,本片的最大亮点在于山区人民纯朴真挚的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真情的温暖,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
2011级2班宋欢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八
《看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宋会军《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这是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两名学生的故事。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现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 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作为一名老师,高老师与魏老师的形象是无比高大的,他们所付出的爱心是毋庸置疑的。当我看到高老师彻夜未眠,我看到了他眼神中的不舍与牵挂。当我看到魏老师重重的点点头时,看到了她眼神中的执著与坚定。在他们简单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各自的承诺和对履行承诺的执著。一个虽然已是满头的白发,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讲台,在那摇摇欲坠的教室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而另一个才十三岁的孩子啊,却始终坚定不移的去履行她的承诺。哪怕是去搬砖头,去混车,走到城里,去吃剩饭,去终日不停的在电视台的门口问着“请问你是台长吗”„„这些无一不感动我,为了学生,他们无怨无悔地做着这一切,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地方。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贫穷家庭的艰难和城市里好心人的爱。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反映山村师生学习和生活的故事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13岁代课老师那种,一个都不放弃,负责,坚强的毅力所感动和农村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同时我也充分的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就应有一颗负责任的心,关爱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以十大教师楷模--郑琦老师为原型的电影。作为一名老师惟有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
教育事业,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才不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如今的我们能够工作、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已经十分幸运了,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们珍惜这个机会,所有的孩子都应该跟他们一样,有在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去做的事。
魏敏芝千辛万苦地到城里寻找张惠科一事让社会各界看到了偏远山村教育落后的问题的严峻性,而水泉小学也纷纷地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资助,捐资捐物的纷至沓来。因此,水泉小学改名为水泉希望小学。
魏敏芝,一个十三岁的农村姑娘。纤弱的外表下包裹着这么一个强大的心灵,一次偶然让“历史的重任”落到她的身上,而她不负众望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从而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她农村女孩固有的淳朴、善良的品质,更让我们看到了她那高贵的心灵。一路的舟车劳累的坚持无不向我们展现了她那不合年龄的坚强和强烈的责任感,也让我们在对她肃然起敬的同时,埋下了支援边远地区教育的爱心种子。
宋会军个人工作承诺书
工作承诺:热心对待工作,真心呵护幼儿,诚心服务家长。
如何在工作中践行,我会做好以下几点:
1、做—片绿叶,—丝春风,—缕阳光,把温暖和爱带给最可爱的孩子们。 每天以微笑迎接每一位幼儿入园,尊重幼儿,一视同仁,用公正、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关爱。
2、关爱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在工作期间,应事事以幼儿为先,认真做好家园工作。经常和家长沟通,以便于更好的了解孩子,与家长共同做好家园共育的工作。 用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换取家长的放心!
3、用心感受孩子们的纯真,用爱拨动孩子们的心弦,让每孩子都有灿烂的笑容。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真正做到用爱心关怀孩子,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卫生的环境。
一个幼儿老师不仅仅要心中有爱,更应想到要如何去爱,从细微之处入手,把握孩子的进步,使孩子在老师的细心关爱下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我爱孩子们,喜欢陪他们唱歌、跳舞,高兴和他们画画、游戏,愿意帮他们扎小辫、穿衣服,乐颠颠地帮他们小便,提脱裤子、擦屁屁;收拾玩具整理图书;在求知的路上我更乐意做他们的“一叶小舟”,载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润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孩子的心灵;爱是钥匙,能打开孩子的心扉。
做孩子的好老师
平日里我的教育有三种方式:管孩子、哄孩子、帮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对孩子们一视同仁,不偏不宠。做到多鼓励、多肯定,及时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用爱心温暖每个孩子。当孩子有不幸和痛苦时,我的同情和开导使他们得到了慰籍;当孩子有了错误和缺点时,我的公正和帮助使他们获得了信心。除了要传授知识,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外,我会用慈母般的责任心与爱心,负责好孩子们的生活。关爱和体贴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幼儿园生活的幸福、安全和快乐。 做家长的好朋友
教师的职业是为社会服务、为家长服务、为孩子服务。小班幼儿刚入园肯定在情绪上会有很多的起伏,我们通过家访详细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习惯等,让自己能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让孩子们真正喜欢自己,把自己当成他们的朋友。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与家长交流、沟通,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与家长之间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创新联系方式、开通邮箱、短信互动等沟通渠道,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一日情况和学习表现,了解老师为孩子付出的劳动和关爱,同时采用家园联系栏、家园联系册、电话以及接送时面对面沟通等方式交流孩子的具体表现、孩子的最大特点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
总之,我只愿用自己的青春铺就爱心之路,用心灵的清泉细心的浇灌青青的小苗,给孩子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让他们在一页页翻开的书页间起飞,在湛蓝如洗的天空下,无忧无虑地飘舞,在幸福快乐中健康成长!
2013年9月
宋会军个人工作承诺书
工作承诺:热心对待工作,真心呵护幼儿,诚心服务家长。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就要更新思想,不仅从教学上取得优势,更要做好幼教工作的优质服务,增强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积极营造健康快乐的和谐气氛,让每个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让每位家长感受优质的服务。针对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我们的服务方案具体如下:
1、微笑服务,在孩子接送时微笑面对家长,热情招待孩子。及时为家长提供孩子在园情况,对家长要耐心热情,不厌其烦。
2、每天入厕后,及时为幼儿拉好衣裤,特别是户外活动时仔细检查幼儿的衣服、鞋子,保证活动的健康、安全。为大小便在身的幼儿及时换洗衣裤,做到脏衣、脏裤不出门。平时随时注意孩子的服饰,时时刻刻保证孩子衣着整洁。
3、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上报处理不了的安全问题,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安全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比如:平时用不到的插座、插孔尽量用玩具柜、床铺遮挡或用装饰画掩盖,以免幼儿触摸,发生危险;平时常用的电器及时告知并提醒幼儿相关注意事项;教师使用的尖锐锋利的工具如剪刀、刻刀等,摆放在幼儿够不到的地方;幼儿手工中经常使用的各种工具则摆放在教师与幼儿都能看到的地方,以便教师观察控制;对教室里物品的摆放,也应优先进行安全考虑,科学合理地摆放,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温馨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4、电话询问当天未来园的幼儿,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对长时间生病无法来园的幼儿进行家访。妥善帮助家长护理有病的孩子。
5、坚持把每周的教学内容、安排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教学目标以及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九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的电影,我被水泉小学的代课教师魏敏芝深深的感动了.
她的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在学生眼里,她算不上一位老师,而是一个大姐姐的形象.因为她才十三岁,但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后,在学生眼中,她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好老师.
她的学生张惠科去城里打工去了,魏老师为了找到他,让他重返校园,历经了千辛万苦. 为了买火车票,她想尽了各种办法,虽然都失败了,但丝毫没有动摇她到城里找张惠科的决心.她混上了公共汽车,被人赶下去,幸亏有好心人的帮助才来到了城里.但张惠科在火车站走丢了,魏老师听到这一消息怔住了.但她依然没有放弃,为此,她贴过寻人启事.用过广播,但都没能成功,通过热心人的指点,经过 于找到了张惠科,当她面对镜头,说出那句话,张惠科你快回来吧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都禁不住哭了,这一幕太感人了.
我们要学习魏老师的精神,做事哪怕历经千辛万苦,万般挫折也要坚持下去,决不退缩.
水泉小学那样的条件,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有什么理由在这样好的条件下,不好好读书呢?
我再次向同学们呼吁:好好学习珍惜时光.对得起我们的衣食父母!
傅润辰 2012 5 20 请在此添加正文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十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怎样确保幼儿快乐成长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两名学生的故事。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现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 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所有的孩子应该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去做的事。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让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快乐成长呢?我认为,无论是尊重幼儿的个性还是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前提都要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加强自我保护,安全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所以,让幼
儿尽可能地掌握存在能力,提高自理本领,从小就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生活,才能真正地实现快乐与幸福。
1.要教会幼儿解决问题的技巧。幼儿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必须大人帮助才能解决,有的则是他们本人经过大人提醒可以自己解决的。老师应该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幼儿在认为自己能解决一些问题时,会立刻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所以,当幼儿遇到难题时,老师要有耐心,也要有技巧,有思路。如要让幼儿尽快地发现问题;让幼儿描述出他想要的结果;帮他设计出要达到这个结果的步骤;让他自己想,哪一步他能够自己完成,哪一步需要别人的帮助;在他确实需要帮助的步骤上提供帮助。通过这样的帮助会使每一个孩子获得信心与快乐。
2.要大胆鼓励幼儿表现自己。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老师和家长要注意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加以引导和帮助。有的孩子天生胆子大,性格外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说出来,这时,不要打击或者是拒绝他们的表现欲望,对他们的一些笨拙的、可笑的行动非但不能嘲笑,反而要大声地表扬,“对,就这样,很好,”短短几个字,对幼儿的心灵会造成相当的激励。幼儿的热情能通过你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
3.要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能力。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因为学龄前的幼儿主要是通过自己“体验”的方法获取知识的,成人要抓住这个关键期,鼓励引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里让幼儿自己动手吃饭、穿衣、叠被、系鞋带;幼儿园中可以让幼儿发碗、筷,给花浇水、擦桌子、整理图书等,在种植时节,让幼儿参加种植活动,让幼儿每天都有
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同时,教育幼儿要有负责到底的精神,干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如孩子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玩具,他想玩某种玩具而找不到时,不要轻易替他寻找,要借此机会进行教育。可以问孩子:“玩具玩完应该自己收的,想一想,你把这个玩具放在哪里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的自理能力。提倡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其旨意不是在于为自己及他人乃至社会提供多少服务、创造多少价值,而是在于通过劳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并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快乐与幸福。
上一篇:武警部队最新消息
下一篇:2016个性签名名最人最红火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