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无题阅读答案篇一
《无题阅读短文答案》
无题阅读短文答案
①有人说,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②我认为,人一辈子只做两件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③因为,人一辈子能把饭吃得很香,把觉睡得很甜,确实是不容易的事。 ④年轻时,林清玄因为失恋而痛苦不堪,吃饭不香,睡觉不甜。
⑤禅师告诉他:“人,需要修炼。”
⑥林清玄问:“怎么修炼啊?”
⑦禅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⑧林清玄反问:“难道吃饭、睡觉也得修炼吗?”
⑨禅师说:“同样是吃饭,同样是睡觉,却有不一样的结果。凡人吃饭时,左顾右盼,想这想那,千般计较,万般思虑;睡觉时,颠倒梦寐,梦这梦那,思绪万千。修行者,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别无他念啊!”
⑩“可是,怎么才能做到‘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呢?”
⑾“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心,应该是一池清水。心水清澈了,山鸟花树映在水面上才是美丽的。那样,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就没有什么可迷惑、污浊我们的了。”
⑿林清玄陡然开悟。
⒀梁漱溟也说过,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只是,最后一条最难。
⒁人在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有些是必需的,而有些是完全用不着的,比如名利、贪心、虚荣、嫉妒、仇恨等等。这些,都是负担,应该果断地删除它!就像电脑中的垃圾文件、错误信息一样,及时删除,操作才能顺利进行。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扔。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包袱。这样,路就会越走越长,心就会越走越静。
阅读练习:
1.文章第⒁段中“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包袱”一语中的“包袱”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前后文说说。
2.结合语境对划线句“心,应该是一池清水。心水清澈了,山鸟花树映在水面上才是美丽的”作简要赏析。
3.仿写文中句子,使之构成一组符合语境的排比句。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4.请给这篇文章拟个恰当的标题。(10字以内)
5.梁漱溟说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是最难的,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
参考答案:
1.“包袱”是指名利、贪心、虚荣、嫉妒、仇恨等思想杂念。(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
2.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在浮躁喧嚣的尘世间,只要抛开杂念,保持心灵的澄澈,就会活得轻松愉快的道理。(赏析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3.(句式和字数相同,语意连贯,符合语境即给分)
【示例】你不能选择出生,但你可以把握命运。
你不能获得财富,但你可以武装头脑。
4.(只要能概括文章内容,表现主题,语言精练就可给分)
【示例】一辈子两件事心,应该是一池清水
5.(此题是开放题。句子理解2分,要围绕人战胜自己是最困难的来回答;生活经历2分,要联系实际,语言简明通顺)
无题阅读答案篇二
《无题阅读题》
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无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莲山此去无多路,青岛殷勤为探看。
1.说说对此诗颌联的理解及妙处。
2.请将全诗分为两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参考答案:
1.“春蚕”二字,作者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坚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这两句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谐音(“丝”谐“思”音)。
2.第一层: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和坚贞的爱情。第二层: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
无题阅读答案篇三
《无题阅读理解》
四.赏析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2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
5.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6.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五.理解性默写
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写暮春时也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的句子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的名句是(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被后人赋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名句是:)(描写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至死不变的思念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的诗句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中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10.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参考答案:
9.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拟题扣住诗歌内容、情感即可。)10.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
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10、诗中画线处应填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意在对古诗中的名句的考查,这样的名句是我们在平时必须经常积累的诗句。 答案:心有灵犀一点通。
11、颔联两句是千古名句,用来比喻
解析:这是对诗句意义的理解,我们要结合全诗的理解来完成。
答案:恋人之间情意默契,心心相通。
12、说说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意在引导我们抓住古诗的主题来全面地理解诗的内容。要注意从诗中得到全面地把握。
答案:表达对昨夜一度春风,旋即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也含有自伤身世的意味。
重要注释 [1]原诗二首,此为第一首。 [2]众芳:指百花。摇落:零落。暄妍(xuān yán):天气暖和,景色明媚。这里指梅花昂然盛开给寒冬带来暖意。 [3]占尽:占完了。风情:风光。
[4]霜禽:冬天的禽鸟。偷眼:暗中偷看。 [5]粉蝶:粉色的蝴蝶。合:应当。断魂:销魂。此有快活、神往的意思。 [6]微吟:轻声地吟诵诗句。相狎(xiá):相亲近,与梅相伴。狎:亲近,狎玩。 [7]檀(tán)板:檀木制成的拍板,演奏音乐时用以打拍子。金樽(zūn):贵重的酒杯,此借指饮酒。檀板金樽:比喻世俗喜爱的声色宴饮
欣赏解析 《山园小梅》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并争相引用。尤其是诗的颔联“疏影”、“暗香”句更是婉致清绝,遂成为咏梅之绝唱。 诗的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于凡花。“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百花飘零凋谢,独有梅花茂盛妍丽地开放,小园中只有她占尽美好的风光。歌颂梅花的傲雪耐寒,寄托诗人在逆境中坚贞不移的品格,这在古典诗词中虽然不算是创见,但是把梅花写得这样美,却是罕有的。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诗,历来被读者誉为咏梅的绝唱。梅花的美,不同于牡丹的富丽,更不同于桃花的妖艳,而是一种淡雅和娴静的美。这一联诗,完美地表现出了梅花的这种淡雅和娴静。怎么能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呢?作者不是简单直接地介绍,而是写她的姿态,写她的香气。上句,疏疏落落的梅枝,纵横交错,映在清浅明澈的池塘中。写的是姿态,但又不是直接写姿态,而是着重写水中的梅影。所以,读者更加感到她的摇曳多姿。下句,黄昏的淡月下,飘散着缕缕幽香,这是写梅花的香气。我们中国传统的欣赏趣味,讲究雅和韵,不要求强烈的刺激。那种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韵味、情趣就不免略逊一筹。这里所写的香气,正是那种淡淡的幽香,所以很雅致,很有韵趣。而姿态、气味之所以给人这样的美感,是因为作者把这些放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来写。疏落的梅枝,是倒映在水中,读者感受到的是摇曳的梅影,着笔处是水,而且是清浅明澈的水;缕缕幽香,是在月下游动飘散,这里,月也是黄昏的初月,是在淡淡的月下。这样写,使环境气氛与梅花的姿态幽香显得十分和谐
协调,恰到好处。可见,历代读者如此欣赏这一联诗是很有道理的。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是说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从侧面加强前面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霜禽,既指寒霜中的飞禽,也指禽的羽毛洁白如霜。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这里写出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而是既爱且敬。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是对她无限深情。这样,梅花的美又从其他动物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在写法上,上句,霜禽欲下当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用词是十分讲究的。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这是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需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作者在这里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这个“人”,不是那种追求物质享受的俗人,而是品格高尚的风雅之士。这样,诗中的梅花形象,就带有作者本人浓厚的感情色彩。 在这首诗里,诗人与梅花不是客观的描写与被描写的关系,而是达到了精神上的无间契合。这首诗的影响很深远,后来词牌中的《梅花塘》以及《暗香》《疏影》等,都从林和靖映在水中,读者感受到的是摇曳的梅影,着笔处是水,而且是清浅明澈的水;缕缕幽香,是在月下游动飘散,这里,月也是黄昏的初月,是在淡淡的月下。这样写,使环境气氛与梅花的姿态幽香显得十分和谐协调,恰到好处。可见,历代读者如此欣赏这一联诗是很有道理的。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是说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从侧面加强前面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霜禽,既指寒霜中的飞禽,也指禽的羽毛洁白如霜。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这里写出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而是既爱且敬。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是对她无限深情。这样,梅花的美又从其他动物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在写法上,上句,霜禽欲下当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用词是十分讲究的。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这是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需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作者在这里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这个“人”,不是那种追求物质享受的俗人,而是品格高尚的风雅之士。这样,诗中的梅花形象,就带有作者本人浓厚的感情色彩。 在这首诗里,诗人与梅花不是客观的描写与被描写的关系,而是达到了精神上的无间契合。这首诗的影响很深远,后来词牌中的《梅花塘》以及《暗香》《疏影》等,都从林和靖的这首诗中得到了启发
1. 本诗中的“梅”被作者赋予了什么样的品格? 2.
2.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诗的妙处
无题阅读答案篇四
《《无题》李商隐 赏析和答案》
《无题》赏析
1.
的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 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 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 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5. 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
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6. 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7. 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
你的理由。
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8. 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
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
9. 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答: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10. 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11.
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请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答: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
无题阅读答案篇五
《无题答案》
无题阅读答案篇六
《相关阅读试题及答案》
相关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
(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4)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5)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而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天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所以说“别亦难”。两个
“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6)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
[答](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7.读《无题》(李商隐),完成1—2题。
(1)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D)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2)谈谈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古今传诵原因的理解。
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8.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回答问题。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 ”,属双关语,暗指 对情人的思
念。
(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所爱得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9.阅读《无题》,回答1-6题。
(1)本诗从描写的内容看,应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2)选择有误的一个是(C)
A、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
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
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
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3)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
(4)第一句重复用“难”字,并被大家认为用得巧妙,谈谈你的看法。
答:“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思方尽 , “泪始干”隐喻相思之泪 ,,后被大家比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
答:母亲。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
10.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B)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12.阅读《无题》,回答1-3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
(2)默写颔联并作简要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丝”字与“思”谐音;现常用来赞美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3)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二: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2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
5.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6.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7、 说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两个“难”字的表达效果。
答:第一个“难”是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则含有痛苦的意思。两个“难”字的使用使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显得分外深沉绵远。
8、 从格律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爱情诗。
9、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男主人公触景伤情,怅恨离别的情景。
10、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助比喻来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对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11、 请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答: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翻译: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赏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无题阅读答案篇七
《《无题》试题汇编》
《无题》试题汇编
23.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答: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
24.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答: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 可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答:(1)困难(2)难受,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1)点明离别的季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答: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泪始干”隐喻。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为什么?能举一例吗?
答:思方尽 相思之泪才干。 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
11、颔联两句是千古名句,用来比喻 答:恋人之间情意默契,心心相通。
12、说说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
答:表达对昨夜一度春风,旋即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也含有自伤身世的意味。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2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答:“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 5.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了比兴手法和蚕吐丝与蜡流泪的巧妙比喻
用与 “到死”、“成灰”和“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了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方”和“始”强化了这种怀感。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无题阅读答案篇八
《《无题》中考试题》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断句 2/2/3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乌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中心思想
这首诗写了一个人和自己心上人天各一方却无法相见,心中的思念让他从清晨愁苦到寒夜。无法团圆的爱恋只有寄希望与神佛,期盼能让爱人知道自己的心情的事情表达了多愁善感的人思念远方爱人的感情
体裁
属于七言律诗,近体诗 爱情诗
中考试题
23.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
24.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 可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1)困难(2)难受,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1)点明离别的季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泪始干”隐喻。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为什么?能举一例吗?、思方尽 相思之
泪才干 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
11、颔联两句是千古名句,用来比喻 答案:恋人之间情意默契,心心相通。
12、说说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对昨夜一度春风,旋即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也含有自伤身世的意味。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2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
5.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无题阅读答案篇九
《寄扬州韩绰判官、无题 导学案答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导学案答案
合作探究
1、.说说“青山隐隐水迢迢”中两个叠词“隐隐”、“迢迢”的表达作用。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词,一方面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另一方面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2、后两句话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
展现了二十四桥拱月,玉人浴辉吹箫的明丽画面。这是诗人臆想中秋后月夜的扬州,也是诗人早年生活在扬州时景象的又一次重现,同时又寄托着对别后的扬州和友人的殷切思念。
检测与总结
想一想,诗人在这首诗里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本诗意境的营造,是通过意由境生的方法来实现的,即所谓的“触景生情”。诗人状写的虽然不是眼前之景,但由于他有过一段在扬州风流浪漫的生活经历,所以虽是遥想也如在目前。青山隐隐,绿水如带,这是远景;明月之下,二十四桥,玉人吹箫,这是近景;秋尽江南,风景依旧,箫声悠扬婉转;此时此刻,此景此情,无不使人浮想联翩。诗人本来是探问朋友的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调侃对方,遥想韩绰在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歌妓吹箫。这种调侃中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对“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这也使诗歌平添了更多韵味。
课堂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1)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 写出禅智寺静寂的特点。
角度及分析:①以动即“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②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③从明暗的变化写静,于浓阴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幽,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意外地幽,格外地暗,分外地静。
(2)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写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无题》导学案答案
合作探究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的含义各是什么?“东风无力百花残”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1)前一“难”字是“困难”、“艰难”之意,指两人要见一面历尽的困难、艰难,后一“难”字即“难舍难分”。正因见面十分困难,所以分离才难舍难分,两个“难”字,从客观到主观,含义不同。(2)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2、颔联中“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在表达感情上有何作用?
答案 “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3、“但愁云鬓改”应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1)“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散乱也懒得去梳,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
(2)“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情。
检测与总结
清人孙诛《唐诗三百首》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说:“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结合全诗,说说为什么可以言情,也可以喻道。
答案 由于诗歌语言的多义性以及我国古代“称诗言志”的传统,对有些诗歌的解读会存在一些分歧。这首诗,一般都认为是写爱情的,但也有人认为是写给执政人物,乞求他们援引的。虽然有附会之嫌,但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古代诗歌中的香草美人式的比兴传统源远流长。再者,诗的颔联,现在经常用来形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人格。所以说“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 宣宗大中三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1)这首诗写到的“莺”,诗人称之为“流莺”,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 答案 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然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
(2)这是一首托物抒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比喻(或象征)是其主要手法。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
答案 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