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有个面积只有汉朝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有个面积只有汉朝篇一:井底之蛙导学案

小组 姓名

《井底之蛙》导学案

读一读古文: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 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

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

大乐/也。

导学二 想象补白:当你跟随鳖的脚步畅游大海,会看到、听到、

想到些什么,一起来体会一下东海之鳖的大快乐哦!

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在宽阔海岸上,我看 ,听 ,

感受 ;在茫茫的海底世界,我 、 ,把自己生活的一个角落当作 ,

当它知道鳖生活的东海 之后无地自容的故事。这则故事讽

刺了那些 。

与“井底之蛙”意思相近的成语有 、 。

夜郎自大

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有个面积只有汉朝一个州那么大的夜郎国,人口稀少,土地稀薄,而国王非常骄傲,自以为夜郎国是天下唯一的大国。西汉朝廷派唐蒙出访夜郎国,夜郎国国王竟不知高低地问:“汉孰与我大?”唐蒙哑然失笑。

【解释】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夜郎自大”比喻浅薄无知而又狂妄自大的人。

成语故事知多少?

拔( )助( ) 井( )之( ) 刻( )求剑 自( )矛( )

滥竽( )数 ( )辕( )辙 惊弓之( ) 无( )之宝 自作( )( )

对( )弹琴 画( )添( ) 守( )待兔 塞翁( )马 痴人说( )

掩( )盗( ) 叶公好( ) 囫囵吞( ) 庖丁解( ) 起( )回( )

对( )弹琴 黔( )技穷 东施效颦 杞人忧( ) 量体裁( )

杯( )蛇影 螳螂捕( ) 亡( )补牢 人面兽( ) 狐假( )( )

买椟还( ) 画( )充饥 患得患( ) 庸人( )扰 随声附( )

你读过的成语故事有:

你感兴趣想去读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有个面积只有汉朝篇二:文化概论作业

文化概论作业

第一章

第一题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第二题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多样化有何影响?

答: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我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都是依靠优越的农业环境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供养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人口。

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当辽阔的地域,但主要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黄河中下游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础上。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内部有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蕴藏的自然资源也丰富多彩,各不相同。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比如河北一带的燕赵文化、山东一带的齐鲁文化,湖北一带的楚文化和陕西一带的秦文化等。在边疆地区,既有东北、内蒙边陲的守卫者。又有西北部的拓荒者。还有西南部的主人。这些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有着不同的民族、宗教、语言、风俗习惯。仅以丧葬为例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回族,不用棺材而用白布包尸,实行土葬,藏族则通行天葬,又称鸟葬,即将尸体送到山间切成小块,然后放在高台上让秃鹫吃掉,他们认为这们死者可以升天,这说明,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如秦岭一带,在道路没有开辟之关,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与中原

地区的联系非常困难,而他们与西南境外的联系却很早就开通了。东南沿海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极其艰险,所以他们的海上交通比内陆地区要发达的多。

第三题 简述历代疆域及行政区区域的变化情况。

疆域:

1,夏朝: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接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与夏朝基本相似。

3,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两时期,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北部。 4,春秋战国:疆域基本和周朝接近,文化空前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现象。 5,秦朝: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6,汉朝:东至南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到朝鲜半岛北部。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越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一部分。

7,唐朝: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喀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

8,元帝国: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

9,清: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大西洋,东南到台湾及其以南。

政区:

1, 商周——分封制

2, 秦汉——郡县制

3, 东汉——州、郡、县二级制

4, 元——行省制度

5, 明——省、府、县

6, 清——省、府、县

7, 近代——省、道、县

8, 现代——省、市、县

第二章

第一题 经济发达与文化繁荣有何内在联系?

答:文化是经济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经济发达又会促进文化的繁荣。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①文化是经济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百家争鸣这种文化繁荣盛相是发生在各国战争的背景下,毋庸置疑,有的诸侯国经济比较发达,但是总体而言当时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同样是文化隆盛时代的唐朝,唐朝经济发达首先在于国家的统一、强盛的国力和得力的政治政策,文学艺术繁荣只是一个的必要条件。

②经济发达促进文化的繁荣。

现列举几个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化繁荣的高峰。

第一,西汉的文景之治:当时国家粮仓堆得满满的,朝廷积存在京师的钱有几百万万贯,因多年不动用,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当时宏阔的文化精神,儒学独尊,经学兴起。

第二,唐开元之治。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杜甫有诗描绘了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独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年间,物资供应十分丰富,粮价又低廉又稳定。道旁客店林立,招待过往客人食宿。此时的大唐还吸引了大批亚洲及欧洲的商人云集在长安、广州等大城市。 其时“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和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是现今难以企及的。

第三,清康乾盛世。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是在什么时候奠定的?是康乾盛世。中国的人口是在什么时候突破一亿大关的?也是在康乾盛世。在康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积迅速增加,至雍正时已达到九亿多亩,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农业空前发达。同时,商品经济也有较大的发展,全国兴起了许多新的城镇。 西学东渐正是在此时兴起。

由以上几个盛世我们可以看出,盛世、治世是几个高峰,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文化也随之繁荣。

第二题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何倍受挫折?

答:

原因之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① 从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又不成熟的特征,制约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顺利产生。

早熟是指早在秦汉时期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主要的剥削形式是租佃式,同时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长期并存,以上各种现象比西欧国家要早得多,所以说“早熟”。 所谓中国社会经济不成熟是指中国农耕经济受多元化结构的影响,始终未能走上成熟的阶段。比如:明清时期,特别是近代。许多工业和商业是官僚办的,官僚、地主与富商互相转化,官商甚多,表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是纯粹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一直没有走上成熟的道路。

原因之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① 中国王朝的盛衰交替,稳定与战乱互易是周而复始的规律。这种王朝更替的变化周期又 是与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兴衰周期大体同步的。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之初,政治大都比较清明,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农耕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的繁殖和生活资料的生产都有较显著的增长。但这种美景缺乏后劲,升平社会带来的是政治腐败;随着政治腐败的加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又爆发了新的动乱,社会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的破坏。

② 新王朝前期清平稳定社会环境,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每当承平数十年、百余年之时,人 口以数倍甚至十余倍的速度增长,人口增长率逐渐高于物质资料的增长率,造成了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的比例失调。随着政治腐败的加剧,生产日益受到破坏。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的比例失调更严重,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如土地、赋役、、边防等更加尖锐,终于使社会再次进入长达十余年、数十年的战乱时期,造成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从而自发的调节了人口与物质生产的比例。然而这种以战乱、灾荒等为手段的自发调节的社会循环,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惨重损失,周期性的破坏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③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尤为 明显,明代中后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社会相比,尚无太明显的差距,但是明末清初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使明代后期繁荣的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明中叶以后开始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也受到了严重的挫折。而随着清王朝统治的巩固,小农经济得以恢复,社会经济渐次繁荣,但人口的增长却以空前的速度前进,至乾隆嘉庆间,中国人口已逾四亿。这种恶性的周期性破坏,不能不严重的扼制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难产的状态中。

原因之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明清两代最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了政府经济剥削的重心,赋役负担十分沉重。这种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国家政策上的平均主义,使落后地区拖住了先进地区的后腿,钳制了先进地区商品经济及新因素的发展。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制约下,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只能在原有的格局内打圈子不可能出现飞跃的前进。

最突出的是意识形态的保守性,使得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长不起来。自古以来,各朝代的官僚知识分子信奉的是“重农轻商”、“崇本抑末”,历代王朝包括明清两代,一直认为只有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而商业活动不能直接生产人所必需的衣食住行。工商业的发展会让人变得奸诈贪婪,会导致社会动乱,所以,正是由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性失调、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的箝制,特别是“重农轻商”的思想限制,才使得中国萌芽于明清时代的商品经济终于未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展形成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主流

第三题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

①特点:持续性。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自三代以来中国的农耕社会,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的考验,始终未曾走入难以克服的困境,而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则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得以长期延续。

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②特点:多元结构成分。

影响:古代中国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文化格局,不同的区域文化格局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的周边扩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这些区域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

③特点: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影响:中国农耕经济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统社会的韧性。随着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过渡到后期,中国文化日益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

第三章

第一题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哪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答:

一,正面影响:

1.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这种范式所带来的正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

2.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这种范式带来的正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等等。

二,负面影响:

1.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这种范式所带来的负价值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这种范式带来的负价值

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理,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的缺乏,文人的影射传统等等,并且抑制和摧残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比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枷锁使认得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缚和阻碍,而狭隘的自私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

第二题

所谓“宗法”,是至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服从。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

内容:

①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春秋公羊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西周统治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被分封为诸侯,为小宗;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被分封为大夫,为小宗;卿大夫之嫡长子继承卿大夫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成为士,为小宗。 ②风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由周人创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

诸侯受封成为地方邦国,与周天子有一系列的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卿大夫的领地被称为“采”或“邑”(采邑制),卿大夫封士,士为统治阶级里最低阶层,一半靠自己的技艺和本领为卿大夫服务。

③宗庙祭祀制

宗子权力的象征是他们所主持的宗庙。在周代,大宗是宗族成员共同宗庙的宗庙主。小宗也是各自范围内近亲的共同宗庙的宗庙主。普通族人祭祀祖先,一般须在大宗或小宗所主持的各级宗庙中进行,并由大宗或小宗主持祭祀仪式。祖先祭祀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与精神生活中非常重要。除祭祀外,许多日常礼仪活动和社会活动也要在宗庙里进行。如冠礼(男子成丁礼)、婚礼、宗族成员的盟誓等。因此,宗庙的存在被视为宗族存在的象征,宗子的宗庙主身份成了他们在族人中拥有宗族首领地位的保证。甚至宗子的名称也来自他们的宗庙主身份。

第三题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

答:1,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

2,封国制度不断

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郡县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家族的动荡变化是比较大的,但超姓氏的家族

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有个面积只有汉朝篇三: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

1、文化之概念

1) 中国“文化”一词的含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它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指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具有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水准。

2)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1)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应。

(2)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

段中形成的。在原始时代,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一般称原始时代的文化为“原始文化”,而不说“原始文明”。因此,学术界往往把文明看作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

(3)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

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相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

(4)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文明较容易

比较和衡量,较易区分高低,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秦代的兵马俑等,因而,文明在考古学使用最为普遍;而文化则难以比较,因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同,而价值是相对的。作为物质文化的文明是累积的和扩散的,如交通工具,不同时期先后发明的马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直到现在仍存在。而且,一项发明一旦公诸于世,便会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作为精神文化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等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是非累积和凝聚的。

(5)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

己的文化。而文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个民

族或多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我们可以说“中国

文明”,但一般不说“汉族文明”,而说“汉族文化”。这也说明“文明”具有国

家或地区性,“文化”具有民族性。另外,一个国家也可以包含多个文明。例如

中国,并不仅仅有一个儒教文明,而是有三个主要文明:儒教文明、伊斯兰文明

和藏传佛教文明。

(6)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文明的形成与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一般是历史上建

立过国家的民族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文明,而未建立过国家的民族通常只有文

化,未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文明。

(7)文明的动态性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进步,如物质文明,变化最大;

而表现在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不尽然,变化缓慢。

(8)从词义来看,“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性的,使用范围较

窄。例如,可以说酒文化、食文化、服饰文化,但一般不说“酒文明”、“食文

明”和“服饰文明”。

据上,文明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之内,“文明”与“文化”在词义上有些区别,在有些条件下可以替换,在有些条件下不能替换。

2、中国文化史

1)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早期文化形成更为直接,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如果把各民族、各国度有声有色的文化表现比喻为一幕接一幕悲喜剧,那么,这些民族、国度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些戏剧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冯天瑜这样描述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产生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较早地产生了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人类的生命与水息息相关,决定了文明在江河的地理环境下产生。中华民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

不光是中华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所有的中国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无论是文学、思想、历史学、经济学、书画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

A.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第一大特性是延续性,这种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从中华文化产生开始,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具有明显的延续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辽阔的地理环境。

黄河流域,长江乃至辽河流域,以及西南崇山峻岭间都具有长达四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些广大的区域的总面积有五百万平方公里以上,是十分广阔的。中国人的祖先很早就分散在东亚大陆的广大地域。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奠定了地理基础。

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它们的地理环境非常狭小,当遇到外族入侵,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文明由此中断了。中国则不同,中国文化在广大的区域内

发展,内部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在历史上,当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住中原,中原王朝失去了黄河流域时,还可以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依托延续自己的文化。历史上的东晋、南宋,虽然偏居一隅,但延续了中国文化。即使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清两朝,汉族文化也能对他们潜移默化,迫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汉文化。正是因为中国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中国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得以延续下去,而不至于像其余三者那样在历史上灭绝了。

B.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第二大特性是多样性,这种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中国文化从早期起源开始,就呈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繁杂多样。中国的南北跨越30个纬度,东西跨越60个经度,南北温差相差近50度,东西年降水相差几千毫米,山脉和河流都有各种走向的,这种自然特点把中国大地分成大大小小的“国中之国”,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导致的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是明证——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这些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如燕赵文化多慷慨悲歌;荆楚文化轻灵精奇;湖湘文化朴质蛮霸等等。不同的地理环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很不一样,衣食住行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但中国文化虽然存在巨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又具有统一性,形成了中国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各种文化共存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正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患”。

C.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第三大特性是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这种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独立的特性。

在地理上,中国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碍,给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方便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形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半开放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上独立成长,虽偶尔有外部文化传入,但都无法改变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

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加上中国发达的农业文明,中国人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意与外界打交道,甚至闭关自守导致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

D. 地理环境对中国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他深深地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地处温带大陆,温带气候适中,就使中国民族形成温和的性格,在天人之际和人伦的关系上采取持中的中庸态度。”

中国的大陆型气候十分明显,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在中国东部,河网密布,沃野千里,季风定期带来丰沛的雨水,水热配合良好,农业比较发达。在发达的农业条件下,再加上中国物产丰富,人们生活能自给自足。而自给自足的中国人是历来喜爱和平的,不喜欢侵略扩张与动乱,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理想的太平盛世。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人喜欢采取中庸的态度,对人谦让,对上尊敬,不喜欢与人发生分歧和争吵。这说明温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温和的性格和中庸的态度。

2) “百家争鸣”之盛况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百家之中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百家争鸣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它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

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

哲学上的影响

中国的哲学如果分成两大类的话,可以分为出世哲学和入世哲学。儒家学派大抵归入前者,道家学说应该属于后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避世之风、经过改良(佛教)的禅宗的兴起,都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文学上的影响

后世的田园派诗人深受老庄影响;而大多文人又接受了儒家‘兼济天下’的积极用世精神,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政治上的影响

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后世中国的帝王政治,总得来说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但在这一“总纲”之下也拧结了百家之中其他思想。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3、儒家文化

1) 儒家文化的发展演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简要概括发展历程概况:

1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2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 秦朝,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4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5 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6 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7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8 晚清(19世纪末):借孔子的名义,推行维新变法。

9 民国初年:打倒孔家店

2) 评价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有个面积只有汉朝篇四:中国行政史试题全集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

政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奴隶社会始于( ) A.商朝 B.周朝 C.夏朝 D.汉朝

2.春秋时期,最先进行田税改革的国家是( ) 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3.汉武帝在组织机构上分割相权的做法是实行( )

A.尚书台制 B.内外服制 C.中外朝制 D.三公宰相制

4.中国历史上流传的“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说法发生在( ) A.五代 B.南朝 C.宋朝 D.北朝

5.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的皇帝是( )

A.隋炀帝 B.孝文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6.宋初保甲制度的核心功能是负责强化( ) A.地方治安 B.地方税收 C.区域合作 D.社会自治

7.辽统治者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里的国制是指( ) A.唐朝官制 B.契丹官制 C.宋朝官制 D.汉朝官制

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卫指挥,统治今新疆等地的机构是( )

A.都护府 B.奴尔干都指挥使司 C.哈密卫 D.伊犁经略安抚司

9.清朝对宦官进行严格管理并有效避免了宦官干政的机构是( ) A.宗人府 B.军机处 C.大理寺 D.内务府

10.《中华民国约法》确定的行政体制是( )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二元君主制 D.君主立宪制

11.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清政府被迫设立的负责办理议和之事的机构是( )

A.理藩院 B.太常寺 C.总署 D.抚夷局

1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地点是( ) A.南京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13.北洋军阀政府时期被称为“超责任内阁”的是( )

A.以顾维钧为首的内阁 B.以张绍曾为首的内阁

C.以陆征祥为首的内阁 D.以段祺瑞为首的内阁

1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立的两个民族地方政府是( )

A.蒙古和宁夏 B.蒙古和西藏 C.新疆和西藏 D.新疆和绥远

15.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设立的“民意机关”是( ) A.临时参议会 B.国防参议会 16.“行宪国大”后,司法院院长、副院长的产生方式是( )

A.总统自行直接任命 B.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

C.大法官互选产生 D.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

17.工农民主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是( ) A.村苏维埃 B.区苏维埃 C.县苏维埃 D.乡(市)苏维埃

18.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

A.边区政府委员会 B.边区参议会 C.人民委员会 D.中央执行委员会

19.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其最高权力机关是( ) A.自治委员会 B.行政委员会 C.临时参议会 D.人民代表会议

20.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政治体制的法律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训政纲领》 D.《国民政府组织法》 21.从决策程序上来说,隋唐三省制度总体上是一种( )

A.集权体制 B.分权体制 C.专权体制 D.混合体制

22.根据北洋政府有关文官惩戒制度的规定,文官普通惩戒委员会负责惩戒( ) A.荐任官 B.简任官 C.委任官 D.特任官

23.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被称为( ) A.聘问 B.朝会 24.下令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制度的明朝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英宗 C.明世宗 D.明武宗

25.1905年组建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同盟会 B.强学会 C.南学会 D.保国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汉时以乡举里选为基础的官员选拔方式有( )

A.察举 B.任子 C.征辟 D.自荐 E.訾选

2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行政区主要有( ) A.羁縻府州 B.都护府 C.左郡县 D.侨州郡县 E.王国

28.五代时期各政权的中枢机构有( ) A.枢密院 B.尚书省 C.中书门下 D.御史台 E.三司使

29.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参议院法》的规定,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有( ) A.质问 B.弹劾 C.查办 D.纠举 E.建议

30.边区各级行政人员的任用方式主要有( ) A.荐任制 B.选举制 E.简任制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中外朝制 32.羁縻府州 33.土司制度 34.幕僚长制 35.军事管制委员会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战国时期各国郡县制的特点。 37.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措施。

38.与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相比,广州国民政府的行政体制有哪些特点? 39.简述苏区的行政监督形式。

40.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论述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针对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管理方式。

42.试析“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所遇到的阻力。

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中央政府政务官中掌管籍田和农业

A.司寇 B.司徒 C.司马 D.司空

2.吴起、西门豹等人因被达官推举而成为一代名臣骁将,这种选官方式称为( ) A.荐举 B.科举 C.任子 D.征辟

3.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 ) A.黄帝 B.炎帝 C.周文王 D.秦始皇

4.中国古代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 ) A.东周 B.西汉 C.魏晋 D.隋唐

5.隋唐时,九寺中主管外交事务的是( ) A.太仆寺 B.大理寺 C.光禄寺 D.鸿胪寺

6.谏院作为一个独立的机关,其设置始于( ) A.北宋 B.南宋 C.后唐 D.后梁

7.元代掌管佛教事务同时负责管理吐蕃政务的职能机构是( ) A.枢密院 B.集贤院 C.宣政院 D.通政院

8.明代具有票拟权的官员是( ) A.六部尚书 B.内阁首辅 C.司礼监太监 D.五军都督 9.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是( ) A.军机处 B.理藩院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总理衙门

10.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是( ) A.资政院 B.同文馆 C.督办政务处 D.都察研究所

11.1915年12月,在云南首举反袁大旗发起A.岑春煊 B.唐绍仪 C.唐继尧 D.蔡锷

12.袁世凯政府对外蒙古进行管理所采取的主要组织形式是( )

A.土司制度 B.政教合一制度 C.伯克制度 D.盟旗制度

13.南京国民政府初级行政区域为( ) A.邻 B.区 C.县 D.市

14.关于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行政院下设立县政计划委员会 B.实行新县制的目的是大力推行地方民主 C.县为地方自治单位,按面积、人口、经济等状况分为不同等次

D.区为县政府的辅助机关,代表县政府督导各乡(镇)办理各项行政和自治事务 15.1948年“行宪国大”后,从表面上看,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 A.行政院 B.立法院 C.国民大会 D.总统府

16.苏维埃政权的中央人民委员会所属各部实行的行政决策方式是( ) A.委员会制 B.集体负责制 C.首长负责制 D.混合制

17.一般而言,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负责干部管理的是( )

A.财政部门 B.教育部门 C.秘书部门 D.民政部门

18.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新解放城市中组织成立的各界代表会是( )

A.咨询协商机关 B.行政决策机关 C.最高权力机关 D.群众自治机关

封的领地称为( ) A.属国 B.侯国 C.王国 D.郡国

20.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是( )

A.《唐六典》 B.《永乐大典》 C.《大隋律》 D.《明会典》 21.属明代省级行政机关之一的是( ) A.太行寺 B.光禄寺 C.布政司 D.都察院

22.清朝规定,处理某省业务的机构中不能有本省籍的官员,此称作( ) A.地区回避 B.亲族回避 C.地域回避 D.职务回避

23.为统一西南护国讨袁军政事务,各省护国军于1916年5月成立了中华民国军务院,其所在地为( )

A.广西桂林 B.广东广州 C.广东肇庆 D.云南昆明

24.依据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省长的产生方式为( )

A.中央政府任命 B.省民大会选举 C.省议会选举 D.国民党省党部推选 25.中国共产党“六大”确定的红色政权名称为( )

A.工农兵代表会议 B.人民代表会议 C.国民代表大会 D.国民参政会议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辽代的谏官主要有( ) C.左右谏议大夫 D.左右补阙 E.左右拾遗

27.明代负有监察职能的机构有( ) A.都察院 B.六科 C.按察司 D.大理寺 E.都司

28.明代设立的对各级官员和人民进行秘密侦察的特务机构有( ) A.司礼监 B.锦衣卫 C.东厂 D.西厂 E.太常寺

29.1948年“行宪国大”后,中央五院中院长的产生不需要总统提名的有( ) A.行政院 B.立法院 C.司法院 D.考试院 E.监察院

30.1943年10月31日颁布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任免考核奖惩暂行办法》规定的干部考核方式有( )

A.月度考核 B.即时考核 C.临时考核 D.定期考核 E.平时考核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九品中正制 32.考满 33.省军政府 34.流外补职 35.行政公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隋唐时行政监督的新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有哪些?

38.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造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有哪些? 39.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40.春秋时期,赋税制度的改革对国家行政体制变革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明代地方监察制度。

42.试述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

A.人民大会 B.酋长议事会 C.军事首长 D.部落长老会

2.春秋时期,各项社会关系变化中,最富有时代意义的是( )

A.赋税制度的改革 B.卿大夫的兴起 C.井田制的瓦解 D.诸侯霸主地位的确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诸侯 B.宰相 C.皇帝 D.中枢官员

4.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

( )

A.王国 B.侨郡县 C.安抚州 D.左郡县

5.隋文帝确定了三省的分工,其中作为“政本之地”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政事堂 D.尚书省

6.我国历史上金的统治者是北方少数民族中的( )

A.维吾尔族 B.蒙古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7.明代宫中设置的与通政司职能相应的机构是( )

A.翰林院 B.司礼监 C.文书房 D.制敕房

8.清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实行的特殊行政管理制度是( )

A.盟旗制度 B.伯克制度 C.土司制度 D.旗民分治制度

9.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的是( )

A.工农民主政权 B.抗日民主政权 C.人民民主政权 D.社会主义政权 10.1906年,正式下诏“预备立宪”的是( ) A.慈禧太后 B.慈安太后 C.光绪皇帝 D.宣统皇帝

11.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由( )

A.各省代表选出 B.国民普选产生 C.临时参议院选出 D.国民代表大会选出 12.在北洋各派军阀的争斗中,打出“法统重光”招牌的是( )

A.张作霖和孙传芳 B.曹锟和吴佩孚 13.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

A.国防最高委员会 B.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C.国家军事委员会 D.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14.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体制中,区为市、县以下自治组织,其最高权力机关是( ) A.区民大会 B.区公所 C.行政委员会 D.监察委员会

15.从形式上看,“宪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为( ) A.混合制 B.委员会制 C.总统制 D.责任内阁制

16.中国共产党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主要表现在( )

A.组织建设上 B.决策问题上 C.选拔官员上 D.法规制定上

17.关于抗日民主政权行政机构设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专员公署即是行政监察专员公署,不是一级政权组织

B.行政公署在法律上属于一级政权机关,而非边区政府的代表机关

C.在多数根据地,区公署是县政府的助理机关

D.县政府是抗日根据地推行政务的枢纽,对上级政府和县参议会负责

18.我国少数民族区域建立的第一个民主自治政府是( )

A.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 B.西藏自治区政府 C.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D.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政府

19.春秋时期,各主要国家赋税改革的重点A.废除国人土地的私有权 B.废除野人土地的私有权

C.承认野人土地的私有权 D.承认国人土地的私有权

20.宋代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是( ) A.枢密院 B.兵部 C.军机处 D.都督府

21.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确定的“全国实行训政之最高指导机关”是( ) A.国民政府委员会 B.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C.中央执行委员会 D.中央监察委员会 22.西周时期,天命观发生变化,其中之一是直接称周王为( ) A.大王 B.天子 C.天帝 D.皇帝

23.唐玄宗时,被称“内相”且具有草诏权的是( )

A.翰林学士 B.中书舍人 C.枢密使 D.尚书丞 24.辽代最高军事机关是( ) A.枢密院 B.大林牙院 C.都统军司 D.夷离毕院

25.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选任机关是( )

A.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B.国民参政会 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D.国民参议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战国时期各国中央政府官员中属于中枢官员的有() C.御史 D.郎中 E.廷尉

27.隋唐九寺中,与户部执掌相关的有() A.光禄寺 B.太府寺 C.鸿胪寺 D.大理寺 E.司农寺

28.根据《训政纲领》的规定,由国民党训练全国国民逐渐行使的政权有() A.考试 B.司法 C.罢免 D.创制 E.复决

29.属于抗战期间地方县以下“民意机关”的有()

A.乡(镇)代表会 B.区民大会 C.区民代表大会 D.保民大会 E.甲民大会

30.周天子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的权力有() A.赏罚权 B.主祭权 C.册封权 D.军队统帅权 E.官吏任免权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三公宰相制 32.行伍 33.承宣布政使司 34.盛京改制 35.行宪国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奴隶制时期行政管理的特色有哪些? 37.简述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 38.简述清朝的地方监察体制。

39.工农民主政权创造的行政管理经验有哪40.“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实施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特点。

42.试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全国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的是( ) A.益 B.启 C.有扈氏 D.舜

2.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贿选宪法”的是( )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钦定宪法大纲》 3.春秋时期,最先设立县郡的是( ) A.晋国和魏国 B.晋国和楚国 C.齐国和燕国 D.赵国和韩国

4.汉武帝时设立的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称为( ) A.尚书 B.州刺史 C.州牧 D.郡守

5.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

6.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机构是( ) A.九寺 B.尚书六部 C.五监 D.三公

7.五代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 ) A.征辟 B.科举 C.举荐 D.入幕

8.辽代的政府官员中,林牙大致相当于唐代的( ) A.太傅 B.翰林 C.中书舍人 D.枢密使 9.明代的最高审判机关是( ) 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厂卫

10.康熙为抗衡议政王会议的影响而设立的机构是( ) A.翰林院 B.军机处 C.同文馆 D.南书房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央行政体制为( )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君主立宪制 D.委员会制

12.近代西方列强借以控制清政府的财政并进而影响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机构是( ) A.咨议局 B.总理衙门 C.总税务司 D.会议政务处

13.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发布的《关于公文程式咨》的规定,公署职员公告一般人民者称为( ) A.示 B.令 C.谕 D.咨

14.依《国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中华民C.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D.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15.南京国民政府行政决策的中心是( ) A.国民政府委员会 B.军事委员会

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D.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16.抗战期间,国防最高委员会根据“行政三联制”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是( )

A.国防参议会 B.国民参政会 C.中央设计局 D.中央统计局

17.“行宪国大”后,行政院院长、副院长的产生方式为( )

A.由行政院各部会首长推选 B.由总统提名,经考试院同意任命

C.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 D.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 )

A.工农兵代表会议 B.人民委员会

C.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D.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

19.1941年12月初,中共中央根据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的建议所发出的号召为( ) A.反对浪费 B.自力更生 C.生产自救 D.精兵简政

20.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决定在新收复的大城市中成立的过渡性政权组织形式是( )

A.军政委员会 B.军事管制委员会 C.临时参议会 D.地方各界代表会议 21.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禅让制”进行民主推选的是( ) 22.唐朝时,首开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从而在制度上赋予其参政权力之先例的皇帝是( )

A.唐玄宗 B.唐太宗 C.唐代宗 D.唐中宗

23.秦汉政府作行政决策时由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会议形式称为( ) A.书奏 B.面奏 C.集议 D.商议

24.明代考核官员的机构是( ) A.吏部和都察院 B.吏部和礼部 C.吏部和厂卫 D.厂卫和都察院

25.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 ) A.百日维新 B.预约变法 C.预备立宪 D.君主立宪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隋唐时,选拔官员的途径有( ) A.科举 B.察举 C.门荫 D.行伍 E.征辟

27.元代用于招安少数民族首领并允许世袭的官职有( ) A.猛安 B.大司农司 C.安抚司 D.招讨司 E.按察使

28.清朝议政的会议形式有( ) E.临时朝议

2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属于中央直辖市的有( ) A.南京 B.重庆 C.上海 D.青岛 E.西安

30.解放战争时期,各大区人民政府和一些省政府制定的行政机关办事制度有( ) A.会议制度 B.办公制度 C.报告制度 D.奖惩制度 E.监察制度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世卿世禄制 32.六部 33.保甲制 34.超责任内阁 35.区公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力的影响。

37.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8.简述明清两代督抚的区别。

39.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历程。

40.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执行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有哪些?

41.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42.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盘庚迁殷以后,商王朝为强化王权而实行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是( ) A.礼乐制 B.宗法制 C.内外服制 D.井田制

2.汉朝自武帝以后对京辅地区实施行政监督的监察官是( ) A.侍御史 B.丞相司直 C.御史中丞 D.司隶校尉

3.战国时期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中取代分封制的是( ) A.单一制 B.乡遂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4.魏晋以后,御史台完全独立,其长官为( ) A.御史大夫 B.御史中丞 C.殿中侍御史 D.诒书侍御史

5.唐朝的法规制度中,以敕的形式颁布,涉及的范围较为具体,并因实际情况而常发生变化的具体行政法规形式称为( ) A.格 B.令 C.律 D.式

6.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一般称为( )

7.元代的最高监察机构是( ) A.御史台 B.谏院 C.枢密院 D.都察院

8.影响明代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出身 B.口碑 C.资历 D.政绩

9.清代内阁最早的组织形式是( ) A.内三院 B.翰林院 C.军机处 D.文馆

10.清政府为适应对外关系发展的需要,增设了一些新的行政管理机构,其中,标志着近代中国行政体制半殖民化开始的机构是( )

A.同文馆 B.总理衙门 C.总税务司 D.巡警部

11.清政府设立的用以制约仿“责任内阁”,并作为皇帝咨询机构的是( ) A.枢密院 B.咨议局 C.弼德院 D.行政裁判院

12.1917年9月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选举产生的军政府大元帅为( ) A.伍廷芳 B.孙中山 C.唐继尧 D.陆容廷

13.北洋军阀于1918年组成“安福国会”,其操纵者是( )

A.皖系军阀 B.直系军阀 C.奉系军阀 D.直系和奉系军阀

14.为适应国民党部署反共内战需要而设立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性质是( ) A.省级地方军事机关 B.省级地方监察机关 C.省政府的派出机关 D.省以下的一级地方政府

A.中央设计局 B.国防最高委员会 C.军事委员会 D.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 16.1947年国民政府改组后,国民政府委员会的行政决策体制为( ) A.委员合议制 B.总统制 C.内阁制 D.混合制

17.苏区中央人民委员会和地方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采取的决策方式为( ) A.独任制 B.首长负责制 C.议行合一制 D.合议制

18.根据《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任免考核奖惩暂行办法》的规定,干部调动时进行的考核称为( )

A.即时考核 B.定期考核 C.平时考核 D.临时考核

19.解放区干部考核的主要方式是( ) A.下级评定 B.民主鉴定 C.自我鉴定 D.上级决定

20.西周时,诸侯间直接拜访的沟通方式被称为( ) A.聘问 B.朝觐 C.朝会 D.循行

21.中国古代最早的有系统的监察法规是( )

A.设立宪台格例 B.察司体察等例 C.六条问事 D.唐六典

22.隋代奉旨巡行郡县的监察官是( ) A.司隶台官员 B.谒者台官员 C.御史台官员 D.肃政台官员

23.中央设计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 ) A.审议会 B.预算委员会 C.调查统计处 D.政治计划委员会

段的是建立了( ) A.退休制度 B.升等考试制度 C.惩戒制度 D.辞职制度

25.东汉时,实际上的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是( )

A.尚书台 B.中书省 C.少府 D.御史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明清两代与内阁关系密切的中央机构有( )

A.翰林院 B.通政司 C.军机处 D.南书房 E.理藩院

27.明代政府机构中有封驳权的有( ) A.大理寺 B.都督府 C.司礼监 D.内阁 E.六科

28.清政府在“维新新政”中设立的机构主要有( )

A.商部 B.总理衙门 C.巡警部 D.学部 E.总税务司

29.中华苏维埃区域行政人员的选拔任用主要采取的方式有( ) A.特任制 B.简任制 C.荐任制 D.委任制 E.选举制

30.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方式主要有C.甑别 D.捐纳 E.荐举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北面官制 32.世选 33.巡狩

34.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35.行政三联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造成五代时期行政执行随意性和混乱性的原因。

37.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38.简述清末行政官员任用制度的重要改革措施。

39.简析明代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关系。 40.抗日民主政权中群众民主监督的形式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评析唐代差遣任职法。

42.试分析“行宪国大”后,南京政府行政决策体制和决策方式发生的变化。

全国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的是( )

A.商代后期确立的王子王位继承制 B.夏代确立的兄终弟及制

C.氏族推举制 D.西周时期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

2.致使战国时期列国势力消长频繁的因素是( )

A.经济发展的因素 B.中央权威不足的因素 C.兼并战争的因素 D.行政决策中的人治因素

3.汉时采取“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措施的皇帝是( ) A.汉景帝 B.汉献帝 C.汉文帝 D.汉成帝

4.魏晋南北朝时,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御史台

5.中晚唐时期,宦官藉以控制军队的官职是( ) A.太尉 B.廷尉

C.司隶校尉 D.神策军中尉

6.宋代主管本路赈灾和茶、盐专卖事务,俗称“仓司”的是( ) A.经略安抚司 B.提点刑狱司 C.提举常平司 D.转运使司 7.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是( ) A.郎中 B.御史 C.相 D.柱国

8.辽代契丹及其他游牧族出身的官吏主要的入仕门径是( ) A.科举 B.世选

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有个面积只有汉朝篇五:中国行政史试题全集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

政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奴隶社会始于( ) A.商朝 B.周朝 C.夏朝 D.汉朝

2.春秋时期,最先进行田税改革的国家是( ) 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3.汉武帝在组织机构上分割相权的做法是实行( )

A.尚书台制 B.内外服制 C.中外朝制 D.三公宰相制

4.中国历史上流传的“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说法发生在( ) A.五代 B.南朝 C.宋朝 D.北朝

5.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的皇帝是( )

A.隋炀帝 B.孝文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6.宋初保甲制度的核心功能是负责强化( ) A.地方治安 B.地方税收 C.区域合作 D.社会自治

7.辽统治者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里的国制是指( ) A.唐朝官制 B.契丹官制 C.宋朝官制 D.汉朝官制

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卫指挥,统治今新疆等地的机构是( )

A.都护府 B.奴尔干都指挥使司 C.哈密卫 D.伊犁经略安抚司

9.清朝对宦官进行严格管理并有效避免了宦官干政的机构是( ) A.宗人府 B.军机处 C.大理寺 D.内务府

10.《中华民国约法》确定的行政体制是( )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二元君主制 D.君主立宪制

11.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清政府被迫设立的负责办理议和之事的机构是( )

A.理藩院 B.太常寺 C.总署 D.抚夷局

1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地点是( ) A.南京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13.北洋军阀政府时期被称为“超责任内阁”的是( )

A.以顾维钧为首的内阁 B.以张绍曾为首的内阁

C.以陆征祥为首的内阁 D.以段祺瑞为首的内阁

1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立的两个民族地方政府是( )

A.蒙古和宁夏 B.蒙古和西藏 C.新疆和西藏 D.新疆和绥远

15.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设立的“民意机关”是( ) A.临时参议会 B.国防参议会 16.“行宪国大”后,司法院院长、副院长的产生方式是( )

A.总统自行直接任命 B.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

C.大法官互选产生 D.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

17.工农民主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是( ) A.村苏维埃 B.区苏维埃 C.县苏维埃 D.乡(市)苏维埃

18.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

A.边区政府委员会 B.边区参议会 C.人民委员会 D.中央执行委员会

19.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其最高权力机关是( ) A.自治委员会 B.行政委员会 C.临时参议会 D.人民代表会议

20.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政治体制的法律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训政纲领》 D.《国民政府组织法》 21.从决策程序上来说,隋唐三省制度总体上是一种( )

A.集权体制 B.分权体制 C.专权体制 D.混合体制

22.根据北洋政府有关文官惩戒制度的规定,文官普通惩戒委员会负责惩戒( ) A.荐任官 B.简任官 C.委任官 D.特任官

23.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被称为( ) A.聘问 B.朝会 24.下令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制度的明朝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英宗 C.明世宗 D.明武宗

25.1905年组建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同盟会 B.强学会 C.南学会 D.保国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汉时以乡举里选为基础的官员选拔方式有( )

A.察举 B.任子 C.征辟 D.自荐 E.訾选

2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行政区主要有( ) A.羁縻府州 B.都护府 C.左郡县 D.侨州郡县 E.王国

28.五代时期各政权的中枢机构有( ) A.枢密院 B.尚书省 C.中书门下 D.御史台 E.三司使

29.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参议院法》的规定,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有( ) A.质问 B.弹劾 C.查办 D.纠举 E.建议

30.边区各级行政人员的任用方式主要有( ) A.荐任制 B.选举制 E.简任制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中外朝制 32.羁縻府州 33.土司制度 34.幕僚长制 35.军事管制委员会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战国时期各国郡县制的特点。 37.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措施。

38.与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相比,广州国民政府的行政体制有哪些特点? 39.简述苏区的行政监督形式。

40.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论述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针对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管理方式。

42.试析“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所遇到的阻力。

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中央政府政务官中掌管籍田和农业

A.司寇 B.司徒 C.司马 D.司空

2.吴起、西门豹等人因被达官推举而成为一代名臣骁将,这种选官方式称为( ) A.荐举 B.科举 C.任子 D.征辟

3.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 ) A.黄帝 B.炎帝 C.周文王 D.秦始皇

4.中国古代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 ) A.东周 B.西汉 C.魏晋 D.隋唐

5.隋唐时,九寺中主管外交事务的是( ) A.太仆寺 B.大理寺 C.光禄寺 D.鸿胪寺

6.谏院作为一个独立的机关,其设置始于( ) A.北宋 B.南宋 C.后唐 D.后梁

7.元代掌管佛教事务同时负责管理吐蕃政务的职能机构是( ) A.枢密院 B.集贤院 C.宣政院 D.通政院

8.明代具有票拟权的官员是( ) A.六部尚书 B.内阁首辅 C.司礼监太监 D.五军都督 9.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是( ) A.军机处 B.理藩院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总理衙门

10.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是( ) A.资政院 B.同文馆 C.督办政务处 D.都察研究所

11.1915年12月,在云南首举反袁大旗发起A.岑春煊 B.唐绍仪 C.唐继尧 D.蔡锷

12.袁世凯政府对外蒙古进行管理所采取的主要组织形式是( )

A.土司制度 B.政教合一制度 C.伯克制度 D.盟旗制度

13.南京国民政府初级行政区域为( ) A.邻 B.区 C.县 D.市

14.关于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行政院下设立县政计划委员会 B.实行新县制的目的是大力推行地方民主 C.县为地方自治单位,按面积、人口、经济等状况分为不同等次

D.区为县政府的辅助机关,代表县政府督导各乡(镇)办理各项行政和自治事务 15.1948年“行宪国大”后,从表面上看,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 A.行政院 B.立法院 C.国民大会 D.总统府

16.苏维埃政权的中央人民委员会所属各部实行的行政决策方式是( ) A.委员会制 B.集体负责制 C.首长负责制 D.混合制

17.一般而言,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负责干部管理的是( )

A.财政部门 B.教育部门 C.秘书部门 D.民政部门

18.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新解放城市中组织成立的各界代表会是( )

A.咨询协商机关 B.行政决策机关 C.最高权力机关 D.群众自治机关

封的领地称为( ) A.属国 B.侯国 C.王国 D.郡国

20.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是( )

A.《唐六典》 B.《永乐大典》 C.《大隋律》 D.《明会典》 21.属明代省级行政机关之一的是( ) A.太行寺 B.光禄寺 C.布政司 D.都察院

22.清朝规定,处理某省业务的机构中不能有本省籍的官员,此称作( ) A.地区回避 B.亲族回避 C.地域回避 D.职务回避

23.为统一西南护国讨袁军政事务,各省护国军于1916年5月成立了中华民国军务院,其所在地为( )

A.广西桂林 B.广东广州 C.广东肇庆 D.云南昆明

24.依据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省长的产生方式为( )

A.中央政府任命 B.省民大会选举 C.省议会选举 D.国民党省党部推选 25.中国共产党“六大”确定的红色政权名称为( )

A.工农兵代表会议 B.人民代表会议 C.国民代表大会 D.国民参政会议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辽代的谏官主要有( ) C.左右谏议大夫 D.左右补阙 E.左右拾遗

27.明代负有监察职能的机构有( ) A.都察院 B.六科 C.按察司 D.大理寺 E.都司

28.明代设立的对各级官员和人民进行秘密侦察的特务机构有( ) A.司礼监 B.锦衣卫 C.东厂 D.西厂 E.太常寺

29.1948年“行宪国大”后,中央五院中院长的产生不需要总统提名的有( ) A.行政院 B.立法院 C.司法院 D.考试院 E.监察院

30.1943年10月31日颁布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任免考核奖惩暂行办法》规定的干部考核方式有( )

A.月度考核 B.即时考核 C.临时考核 D.定期考核 E.平时考核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九品中正制 32.考满 33.省军政府 34.流外补职 35.行政公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隋唐时行政监督的新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有哪些?

38.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造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有哪些? 39.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40.春秋时期,赋税制度的改革对国家行政体制变革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明代地方监察制度。

42.试述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

A.人民大会 B.酋长议事会 C.军事首长 D.部落长老会

2.春秋时期,各项社会关系变化中,最富有时代意义的是( )

A.赋税制度的改革 B.卿大夫的兴起 C.井田制的瓦解 D.诸侯霸主地位的确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诸侯 B.宰相 C.皇帝 D.中枢官员

4.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

( )

A.王国 B.侨郡县 C.安抚州 D.左郡县

5.隋文帝确定了三省的分工,其中作为“政本之地”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政事堂 D.尚书省

6.我国历史上金的统治者是北方少数民族中的( )

A.维吾尔族 B.蒙古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7.明代宫中设置的与通政司职能相应的机构是( )

A.翰林院 B.司礼监 C.文书房 D.制敕房

8.清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实行的特殊行政管理制度是( )

A.盟旗制度 B.伯克制度 C.土司制度 D.旗民分治制度

9.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的是( )

A.工农民主政权 B.抗日民主政权 C.人民民主政权 D.社会主义政权 10.1906年,正式下诏“预备立宪”的是( ) A.慈禧太后 B.慈安太后 C.光绪皇帝 D.宣统皇帝

11.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由( )

A.各省代表选出 B.国民普选产生 C.临时参议院选出 D.国民代表大会选出 12.在北洋各派军阀的争斗中,打出“法统重光”招牌的是( )

A.张作霖和孙传芳 B.曹锟和吴佩孚 13.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

A.国防最高委员会 B.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C.国家军事委员会 D.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14.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体制中,区为市、县以下自治组织,其最高权力机关是( ) A.区民大会 B.区公所 C.行政委员会 D.监察委员会

15.从形式上看,“宪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为( ) A.混合制 B.委员会制 C.总统制 D.责任内阁制

16.中国共产党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主要表现在( )

A.组织建设上 B.决策问题上 C.选拔官员上 D.法规制定上

17.关于抗日民主政权行政机构设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专员公署即是行政监察专员公署,不是一级政权组织

B.行政公署在法律上属于一级政权机关,而非边区政府的代表机关

C.在多数根据地,区公署是县政府的助理机关

D.县政府是抗日根据地推行政务的枢纽,对上级政府和县参议会负责

18.我国少数民族区域建立的第一个民主自治政府是( )

A.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 B.西藏自治区政府 C.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D.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政府

19.春秋时期,各主要国家赋税改革的重点A.废除国人土地的私有权 B.废除野人土地的私有权

C.承认野人土地的私有权 D.承认国人土地的私有权

20.宋代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是( ) A.枢密院 B.兵部 C.军机处 D.都督府

21.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确定的“全国实行训政之最高指导机关”是( ) A.国民政府委员会 B.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C.中央执行委员会 D.中央监察委员会 22.西周时期,天命观发生变化,其中之一是直接称周王为( ) A.大王 B.天子 C.天帝 D.皇帝

23.唐玄宗时,被称“内相”且具有草诏权的是( )

A.翰林学士 B.中书舍人 C.枢密使 D.尚书丞 24.辽代最高军事机关是( ) A.枢密院 B.大林牙院 C.都统军司 D.夷离毕院

25.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选任机关是( )

A.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B.国民参政会 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D.国民参议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战国时期各国中央政府官员中属于中枢官员的有() C.御史 D.郎中 E.廷尉

27.隋唐九寺中,与户部执掌相关的有() A.光禄寺 B.太府寺 C.鸿胪寺 D.大理寺 E.司农寺

28.根据《训政纲领》的规定,由国民党训练全国国民逐渐行使的政权有() A.考试 B.司法 C.罢免 D.创制 E.复决

29.属于抗战期间地方县以下“民意机关”的有()

A.乡(镇)代表会 B.区民大会 C.区民代表大会 D.保民大会 E.甲民大会

30.周天子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的权力有() A.赏罚权 B.主祭权 C.册封权 D.军队统帅权 E.官吏任免权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三公宰相制 32.行伍 33.承宣布政使司 34.盛京改制 35.行宪国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奴隶制时期行政管理的特色有哪些? 37.简述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 38.简述清朝的地方监察体制。

39.工农民主政权创造的行政管理经验有哪40.“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实施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特点。

42.试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全国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的是( ) A.益 B.启 C.有扈氏 D.舜

2.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贿选宪法”的是( )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钦定宪法大纲》 3.春秋时期,最先设立县郡的是( ) A.晋国和魏国 B.晋国和楚国 C.齐国和燕国 D.赵国和韩国

4.汉武帝时设立的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称为( ) A.尚书 B.州刺史 C.州牧 D.郡守

5.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

6.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机构是( ) A.九寺 B.尚书六部 C.五监 D.三公

7.五代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 ) A.征辟 B.科举 C.举荐 D.入幕

8.辽代的政府官员中,林牙大致相当于唐代的( ) A.太傅 B.翰林 C.中书舍人 D.枢密使 9.明代的最高审判机关是( ) 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厂卫

10.康熙为抗衡议政王会议的影响而设立的机构是( ) A.翰林院 B.军机处 C.同文馆 D.南书房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央行政体制为( )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君主立宪制 D.委员会制

12.近代西方列强借以控制清政府的财政并进而影响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机构是( ) A.咨议局 B.总理衙门 C.总税务司 D.会议政务处

13.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发布的《关于公文程式咨》的规定,公署职员公告一般人民者称为( ) A.示 B.令 C.谕 D.咨

14.依《国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中华民C.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D.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15.南京国民政府行政决策的中心是( ) A.国民政府委员会 B.军事委员会

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D.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16.抗战期间,国防最高委员会根据“行政三联制”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是( )

A.国防参议会 B.国民参政会 C.中央设计局 D.中央统计局

17.“行宪国大”后,行政院院长、副院长的产生方式为( )

A.由行政院各部会首长推选 B.由总统提名,经考试院同意任命

C.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 D.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 )

A.工农兵代表会议 B.人民委员会

C.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D.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

19.1941年12月初,中共中央根据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的建议所发出的号召为( ) A.反对浪费 B.自力更生 C.生产自救 D.精兵简政

20.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决定在新收复的大城市中成立的过渡性政权组织形式是( )

A.军政委员会 B.军事管制委员会 C.临时参议会 D.地方各界代表会议 21.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禅让制”进行民主推选的是( ) 22.唐朝时,首开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从而在制度上赋予其参政权力之先例的皇帝是( )

A.唐玄宗 B.唐太宗 C.唐代宗 D.唐中宗

23.秦汉政府作行政决策时由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会议形式称为( ) A.书奏 B.面奏 C.集议 D.商议

24.明代考核官员的机构是( ) A.吏部和都察院 B.吏部和礼部 C.吏部和厂卫 D.厂卫和都察院

25.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 ) A.百日维新 B.预约变法 C.预备立宪 D.君主立宪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隋唐时,选拔官员的途径有( ) A.科举 B.察举 C.门荫 D.行伍 E.征辟

27.元代用于招安少数民族首领并允许世袭的官职有( ) A.猛安 B.大司农司 C.安抚司 D.招讨司 E.按察使

28.清朝议政的会议形式有( ) E.临时朝议

2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属于中央直辖市的有( ) A.南京 B.重庆 C.上海 D.青岛 E.西安

30.解放战争时期,各大区人民政府和一些省政府制定的行政机关办事制度有( ) A.会议制度 B.办公制度 C.报告制度 D.奖惩制度 E.监察制度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世卿世禄制 32.六部 33.保甲制 34.超责任内阁 35.区公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力的影响。

37.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8.简述明清两代督抚的区别。

39.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历程。

40.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执行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有哪些?

41.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42.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盘庚迁殷以后,商王朝为强化王权而实行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是( ) A.礼乐制 B.宗法制 C.内外服制 D.井田制

2.汉朝自武帝以后对京辅地区实施行政监督的监察官是( ) A.侍御史 B.丞相司直 C.御史中丞 D.司隶校尉

3.战国时期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中取代分封制的是( ) A.单一制 B.乡遂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4.魏晋以后,御史台完全独立,其长官为( ) A.御史大夫 B.御史中丞 C.殿中侍御史 D.诒书侍御史

5.唐朝的法规制度中,以敕的形式颁布,涉及的范围较为具体,并因实际情况而常发生变化的具体行政法规形式称为( ) A.格 B.令 C.律 D.式

6.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一般称为( )

7.元代的最高监察机构是( ) A.御史台 B.谏院 C.枢密院 D.都察院

8.影响明代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出身 B.口碑 C.资历 D.政绩

9.清代内阁最早的组织形式是( ) A.内三院 B.翰林院 C.军机处 D.文馆

10.清政府为适应对外关系发展的需要,增设了一些新的行政管理机构,其中,标志着近代中国行政体制半殖民化开始的机构是( )

A.同文馆 B.总理衙门 C.总税务司 D.巡警部

11.清政府设立的用以制约仿“责任内阁”,并作为皇帝咨询机构的是( ) A.枢密院 B.咨议局 C.弼德院 D.行政裁判院

12.1917年9月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选举产生的军政府大元帅为( ) A.伍廷芳 B.孙中山 C.唐继尧 D.陆容廷

13.北洋军阀于1918年组成“安福国会”,其操纵者是( )

A.皖系军阀 B.直系军阀 C.奉系军阀 D.直系和奉系军阀

14.为适应国民党部署反共内战需要而设立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性质是( ) A.省级地方军事机关 B.省级地方监察机关 C.省政府的派出机关 D.省以下的一级地方政府

A.中央设计局 B.国防最高委员会 C.军事委员会 D.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 16.1947年国民政府改组后,国民政府委员会的行政决策体制为( ) A.委员合议制 B.总统制 C.内阁制 D.混合制

17.苏区中央人民委员会和地方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采取的决策方式为( ) A.独任制 B.首长负责制 C.议行合一制 D.合议制

18.根据《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任免考核奖惩暂行办法》的规定,干部调动时进行的考核称为( )

A.即时考核 B.定期考核 C.平时考核 D.临时考核

19.解放区干部考核的主要方式是( ) A.下级评定 B.民主鉴定 C.自我鉴定 D.上级决定

20.西周时,诸侯间直接拜访的沟通方式被称为( ) A.聘问 B.朝觐 C.朝会 D.循行

21.中国古代最早的有系统的监察法规是( )

A.设立宪台格例 B.察司体察等例 C.六条问事 D.唐六典

22.隋代奉旨巡行郡县的监察官是( ) A.司隶台官员 B.谒者台官员 C.御史台官员 D.肃政台官员

23.中央设计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 ) A.审议会 B.预算委员会 C.调查统计处 D.政治计划委员会

段的是建立了( ) A.退休制度 B.升等考试制度 C.惩戒制度 D.辞职制度

25.东汉时,实际上的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是( )

A.尚书台 B.中书省 C.少府 D.御史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明清两代与内阁关系密切的中央机构有( )

A.翰林院 B.通政司 C.军机处 D.南书房 E.理藩院

27.明代政府机构中有封驳权的有( ) A.大理寺 B.都督府 C.司礼监 D.内阁 E.六科

28.清政府在“维新新政”中设立的机构主要有( )

A.商部 B.总理衙门 C.巡警部 D.学部 E.总税务司

29.中华苏维埃区域行政人员的选拔任用主要采取的方式有( ) A.特任制 B.简任制 C.荐任制 D.委任制 E.选举制

30.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方式主要有C.甑别 D.捐纳 E.荐举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北面官制 32.世选 33.巡狩

34.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35.行政三联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造成五代时期行政执行随意性和混乱性的原因。

37.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38.简述清末行政官员任用制度的重要改革措施。

39.简析明代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关系。 40.抗日民主政权中群众民主监督的形式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评析唐代差遣任职法。

42.试分析“行宪国大”后,南京政府行政决策体制和决策方式发生的变化。

全国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的是( )

A.商代后期确立的王子王位继承制 B.夏代确立的兄终弟及制

C.氏族推举制 D.西周时期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

2.致使战国时期列国势力消长频繁的因素是( )

A.经济发展的因素 B.中央权威不足的因素 C.兼并战争的因素 D.行政决策中的人治因素

3.汉时采取“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措施的皇帝是( ) A.汉景帝 B.汉献帝 C.汉文帝 D.汉成帝

4.魏晋南北朝时,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御史台

5.中晚唐时期,宦官藉以控制军队的官职是( ) A.太尉 B.廷尉

C.司隶校尉 D.神策军中尉

6.宋代主管本路赈灾和茶、盐专卖事务,俗称“仓司”的是( ) A.经略安抚司 B.提点刑狱司 C.提举常平司 D.转运使司 7.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是( ) A.郎中 B.御史 C.相 D.柱国

8.辽代契丹及其他游牧族出身的官吏主要的入仕门径是( ) A.科举 B.世选

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有个面积只有汉朝篇六:中国文化概论最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

绪论

一、单项选择

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 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

7、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 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 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 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

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易)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

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二、多项选择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形成这种统一文化的原因是:A、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B、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互相交流、渗透、促进C、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D、多元的各民族文化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

3、本教材所采用的中国文化的分类法是四分法即:(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4、正确反映“文化现象”和“文化事象”两个概念的区别是:A、文化现象据有经验性,文化事象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B、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C、文化现象是个别、具体的,文化事象则是概括的、经过抽象的D、文化现象有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而文化事象不但有外在而且有观念的特色

5、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潮主要有:(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

6、狭义文化的定义适用于:(人类文化学、国别文化学、民族文化学)

7、哪些分别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相适应:(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文化现象)

8、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9、人们观察文化现象,在诗歌题材的问题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

10、《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和人文分别指的是(自然、社会)规律和现象

1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和创造分别属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改造的范畴

12、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它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

13、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上往往有彼此类似的性质,同时又有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些变异。所以,内容和形式分别称作文化事象的:(类行性、变异性)

14、我们一般都把文化归纳为(上层文化、底层文化)几个层次。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单项选择

1、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是(地理环境)。

2、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3、吐蕃民族主要居住在今天的(西藏地区)。

4、吐蕃民族在我国史书中记载的最早时间是(南北朝时期)。

5、吐蕃因与印度较近,最流行的文化是(佛教)。

6、在中国,历来有居“天下形势”之说的地方是(山西)。

7、在秦朝,人们开凿了一条把湘江和漓江沟通的水渠是(灵渠)。

8、《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的作者是(竺可桢)。

9、在古代,分割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明世界的高原是(帕米尔高原)。

10、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失学,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黄宗羲)。

11、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印象最大的典范人物是(戴震)。

12、中国实施文化“大一统”的朝代是(秦汉)。

13、比较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域文化特色的,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

14、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称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凉州文化)。

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的作者是(孟子)。

16、明清时期,为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大幅度提高亩产量,所以盛行采用(区田法)。

17、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济中心,主要得益于大量兴建(陂塘水利工程)。

18、从唐朝中期以后,维系唐帝国命运的经济交通线是大运河的(通济渠)

19、。元朝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是(南北)。

20、淮河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而变成害河的时间是(明清以后)。

21、黄河由母亲河变为灾难河,主要原因是(无视自然规律的人为因素)。

22、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中认为,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一脉重要的资源。这部书的作者是(陈寅恪)。

23、我们要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24、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是中华民族祖先(历史)实践的结果。

25、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林浩瀚的(太平洋)。

26、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地势是(西高东低)。

27、在我国云贵高原上,是古代(西南夷)少数民族的杂居区。

28、四川盆地的中央是富饶的成都平原,汉族人在(秦汉以前)就已经大量居住在这一地区。

29、蒙古高原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冲。

30、在山西高原的崇山峻岭中间,有一条宽平的汾河谷地。谷地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31、东北平原通过(辽西走廊)与华北平原接壤。

32、华北平原有黄河和(海河)水系,东部有泰沂山地,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33、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区,从(唐宋)时代开始称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34、中国的地理面积差不多和地球的(欧洲)一样大。

35、中国的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36、中国最早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的文献是《尚书·禹贡》。

37、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一脉重要的资源。

38、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以时观念)。

39、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导致了一种(量力而行)的经营观念的出现。

二、多项选择

1、历史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蕃人、羌人)。

2、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吕梁山)。

3、在东北平原上,居住过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人群是(满、鲜卑、契丹、金人)。

4、古代蒙古高原居住的少数民族,秦汉以后有(匈奴、契丹、党项、突厥、鲜卑)。

5、长江中下游平原与丘陵相间,它是由哪些平原构成:(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

6、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所以自然灾害比较多,最常见的有(旱灾、洪涝、蝗灾、病虫害)。

7、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

8、中国古代文明、埃及古代文明、巴比伦古代文明各自发生在哪些水域:(黄河与长江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流域)。

9、明清时期,安徽桐城是一个以文章出名的县,这里的文人都以“桐城派”自许。“桐城派”的典范人物是:(方苞、姚鼐)。

10、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新现象,是东南沿海一带因海洋贸易所发展起来的一些影响一方的商业都会,最著名的有:(广州、福州、泉州、上海、天津)。

11、形成区域文化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地区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和竞争意识、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12、我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

13、汉武帝时期,为了大幅度提高亩产量,曾积极推广(区田法、代田法)。

14、先秦两汉时期,为了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在西北地区曾兴修过:(郑国渠、六辅渠、白渠、龙首渠)。

1、春秋战国时期,楚、吴、齐、魏诸国都有运河的修建,最著名的是:(邗沟、鸿沟)。

2、从文献记载看,秦汉以前在蒙古高原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严狁、北狄)。

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运河网连接的主要河流有:海河、(长江、淮河、黄河)。

4、北宋的运河以汴京为中心,主要以汴河(通济渠的改称)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另外,还梳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5、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在宋代,称得上当时最富裕的城市有(汴京、扬州)。

6、元朝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沿河出现了许多新的城市,最繁荣的城市有(通州、临清、济宁、淮安)。

7、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过量开垦、林木过量砍伐)。

8、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先秦时期的楚地划分为(东楚、西出、南楚)。

9、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中原、草原)人在争夺。10、东北平原的东西两侧的山脉有(大兴安岭、长白山脉)。

11、华北平原直接与(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相连。

12、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帝王们最注重的大事是(备荒、救荒)。13、元朝进行了大运河的开通,它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单项选择

1、(甲骨文)不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之一。

2、中国古代传说中尧舜的都城平阳,是在今天的(山西襄汾)。

3、“羲和敬顺昊天”这件大事,最初记载在(《尚书》。)

4、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考古发掘出来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5、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所在地(阳城)。

6、从夏代开始,形成了族群相处的新的关系模式是(战争征服)。

7、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夏禹)。

8、商朝的鼎盛时期是(武丁时期)。

9、殷人好鬼神,他们祭祀的主要对象是(祖先神)。

10、中国统一文化的历程开始于(西周)。

11、兼爱、尚贤、节用、非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思想核心。

12、先秦百家争鸣中,主张超然物外的是(道家)。

13、“上约君,下约民”,“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是先秦诸子中(法家)的理论主张。

14、法家在先秦分前后两期,后期的法家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

15、称作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对后世文化发生过深刻影响的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

16、“文景之治”出现于(汉代)。

17、西汉初期,南方的南越国一直与汉朝保持关市贸易,互通有无。最早的南越王是(赵佗)。

18、汉武帝为了独尊儒术,在选择丞相时,就任用了通晓儒家经典的布衣儒生(扬雄)。

19、西汉文景时代的大赋《七发》,其作者是(枚乘)。

20、在汉代,第一个实行内发外儒的皇帝是(汉武帝)。

21、东汉灵帝时,太学生联合在朝的“清流”力量,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力对他们残酷打击,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

22、东汉末年,仲长统针对腐败的社会进行批判,最著名的文章是(《理乱篇》。)

23、在中国,首先实行“九品中正制”的皇帝是(魏文帝)。

24、魏晋南北朝时代,南北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是(既是汉化,又是胡化)。

25、西晋末,匈奴贵族刘渊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26、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了许多政权迭立并混战的局面,旧史通称这些政权为(五胡十六国)。

27、永嘉之乱发生后于(西晋末)。

28、以崇“玄学”、尚“清谈”为名士交际中的风雅,表现在(魏晋时期)。

29、记载魏晋时期名士“清谈”之风故事最多的书是《世说新语》。()

30、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修回答“将无同”。王衍很欣赏他的回答,就任他做掾,人称“三语掾”。这个故事出于(《世说新语》。)

31、加快开发江南地区始于(孙吴政权)。

32、东晋对南方大开发后,为后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经济后方)。

33、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张经》。)

34、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有了正式的出家人的时间是(三国时期)。

35、东晋以后,佛教涅盘学的代表人物是(僧肇)。

36、《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作者是(汤用彤)。

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有个面积只有汉朝篇七:七年级上册历史12 13 14课重点

12、

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后汉。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西汉共传十四帝,前后经历210年。

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族就出现了统一的汉族。汉族和周边各少数族都是汉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改变。

汉朝建立初期,各地叛乱不断,高祖连征叛乱而无暇顾及边防。河南地复为匈奴所有。南越,闽越,黔中地区趁机与汉朝脱离,后来文帝派人说服南越王和各国归顺,又恢复了一统的局面。但不久南越就因为荆州两湘地方不肯开关通商而肆起发动进攻。此时恰值汉武帝时期,汉朝的文治武功已到极盛,遂彻底剿灭了南越王政权,南越也首次直接归中央管理。西元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云中、雁门二郡的北界也 向外扩展。西汉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阴山以北。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酒泉郡。后又分割为张掖、敦煌、武威三郡。连同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前138年,东瓯王迫于闽越王的威胁,举国内迁到今江淮流域。前110年,汉朝又灭亡了闽越国。前111年,汉朝平南越,又占有了海南岛,在该地设十郡。在西南地区,汉朝征服了诸国,边界推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贡黎山。东北地区灭亡了卫满朝鲜,设置了东北四郡。汉帝国的国土已基本成型。而在西域设郡也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

西汉末期,由于帝国的衰落和皇室的动荡,疆域萎缩。东北撤销了真番、临屯二郡。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王莽篡汉时期已经仅剩秦朝时的疆域,西域各国因为汉帝国的衰落而逐渐脱离管制。东汉王朝末年,中原战乱不断。遂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因各地叛乱不断遂而消清大部分异姓王,仅留长沙王吴柄。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

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

州作为行政区划,在西汉时期萌芽发展,到东汉宣告形成。自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十三个州为:司隶(治雒阳)、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香格里拉

“世界的香格里拉”——藏秘本不是葡萄酒,藏秘可以讲卖的跟本不在酒,而是香格里拉的神秘文化,卖的是梅里雪山不可征服的传奇,卖的是藏秘所用纯净的千年冰雪融水,卖的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法国波尔多的CarbernetSauvignon 还有法国勃艮第的PinotNoir和Gamay

酒中王:PETRUS(法国)

PETRUS——酒中之王一般人称作帕图斯,我还见过更离谱的叫法————“披头士”。(法语音为bai-te-hu-si)。此酒的名贵在于酒庄位居波尔多产区八大名庄之首,是波尔多目前质量最好,价格最贵的酒王,颇有王者风范,不少影视明星都喜欢收藏。

价格:超过10000元

总统之爱:HAUTBRION(法国)

这支酒的中文名太迷人了,“红颜容”(法语音为ou-be-hi-yong)。作为传统八大名庄的优质产品,两百多年前就已经成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第二任美国总统托马斯·杰佛逊的至爱。价格方面也不菲。

价格:约3000—4000元

外国红酒品牌名称

法国的:

罗丝希尔酒园-沙都拉菲(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 ,1987) 罗斯希尔酒园-精选波尔多

(Rothschild Bordeaux Rouge Reserve Speciale A.O.C 1997) 贝多兰村酿(Beaujolals Villages) 圣伊芙 ( Chateau Saint-Estéve) 圣泽门干红 (Chateau Saint-Germain)

顶级黑皮诺(Calvet Première Pinot Noir) 罗纳红( Côtes du Rhône) 凯丝特 布兰诗(COSTEBLANCHE)

克莱门 (Chateau Clement Termes) 博若莱 (Beaujolais) 福乐鸿(Fleuron) 梦凡拉(Monferrat)

罗纳老藤(Vieilles Vignes)

意大利的:

草编驰安稠 ( Cecchi Chianti D.O.C.G 1998) 精选驰安稠(Chianti Classico Coltibuono) 思暮驰安稠(Cetamura Chianti Coltibuono) 蒙丝娜 (Brunello di Montalcino) 班菲萨松 (Col-Di-Sasso) 芭得里诺 (Bardolino)

马西酒园-瓦波利切拉 (Masi Valpolicella)

西班牙的:

公牛血(Sangre de Tore) 桃乐丝(Tres Torres)

特级王冠干红(Cran Coronas Cabernet Sauvignon) 宝石半干白 (Vina Esmeralda) 德国的:

本富颂维翁干红 (Rawson‘s Retreat Shiraz Cabernet Sauvignon ) 利达民-卡瓦拉玛 (Lindemans Cawarra Shiraz Cabernet )

加洲的:

罗伯特蒙大维精选宋维翁(Nape Valley Reserve Cabernet Sauvignon)

木桥仙粉黛( Woodbridge Zinfandel) 海滨仙粉黛 ( Coastal Zinfandel)

康凯浓-宋维翁( Concannon Petite Sirah) 海滨颂维翁干白 (Coastal Sauvignon Blanc) 芭芭斯克珍藏 (Bersano Barbaresco)

13、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本课的主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课文紧扣此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首先,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第二,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第三,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两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在讲述这两个重点子目时,不要仅局限于讲述其具体表现,还应注意其内在

联系,如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因此,在讲解时,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意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农业的进步

{

水利

{{{

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耧车:播种工具 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农具

农作物

4.农业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教师由此进入第二个问题的讲述。可先提出问题:“两汉手工业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上呢?又有哪些世界领先的成就呢?”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解答此问题,根据学生解答问题的实际情况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如讲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的趣闻。又如借助多媒体动画或投影、挂图,展示水排模型,启发学生讲述其工作原理,弄懂后,教师可进一步提出问题:“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利用水力鼓风的水排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优点呢?”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指出其优点是节约人力、畜力,供风稳定,能量较大,大大提高了炉温,提高了冶铁质量。正因为如此,两汉时期,先是农具,后是兵器,铁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器。要强调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有个面积只有汉朝篇八:中国行政史真题

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地方行政体制上,西周王朝实行的是( )

A.分封制 B.井田制

C.宗法制 D.等级制

2.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称为( )

A.相 B.御史

C.国尉 D.柱国

3.汉武帝用以在组织机构上分割相权的做法是实行( )

A.内外服制 B.三公宰相制

C.宰相制 D.中外朝制

4.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

A.御史台 B.尚书省

C.中书省 D.门下省

5.魏晋时期,官员的升迁完全凭借( )

A.政绩 B.口碑

C.门资 D.才能

6.唐玄宗时,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时称( )

A.内相 B.翰林待诏

C.外相 D.中书舍人

7.唐代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称为( )

A.律 B.格

C.令 D.式

8.宋代主管本路赈灾和茶盐专卖事务的机构是( )

A.提点刑狱司 B.转运使司

C.提举常平司 D.经略安抚司

9.辽代最高军事机关是( )

A.枢密院 B.大林牙院

C.大于越府 D.军机处

10.明代最高审判机关是( )

A.刑部 B.太常寺

C.都察院 D.大理寺

11.影响明代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出身 B.资历

C.政绩 D.廉政

12.清代总揽军政大权,被称为“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的中枢决策机构是(

A.内阁 B.内务府

C.军机处 D.通政司 )

13.清朝的回避制度规定,处理某省业务的机构中不能有本省籍的官员,这种回避方式称为( )

A.职务回避 B.亲族回避

C.地区回避 D.血缘回避

14.抗日民主政权吸收各阶层人民参加行政事务的管理,其组成原则为( )

A.三联制 B.民主集中制

C.三三制 D.议会制

15.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正式开办的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的学校,称为( )

A.同文馆 B.讲习所

C.京师大学堂 D.学部

16.清政府正式下令“立停科举”的年份是( )

A.1911年 B.1905年

C.1895年 D.1860年

17.南京临时政府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是( )

A.陆军部 B.临时参议院

C.大元帅大本营 D.参谋本部

18.1916年5月,中华民国军务院成立于( )

A.广东潮汕 B.广东汕头

C.湖北武汉 D.广东肇庆

19.世称“贿选总统”的是( )

A.曹锟 B.黎元洪

C.袁世凯 D.徐世昌

20.抗战前,选举产生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机关是( )

A.国民政府委员会 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C.国民党代表大会 D.军事委员会

21.南京国民政府对省级行政区划进行初步调整后所设立的两个民族地方政府是( )

A.宁夏和西藏 B.宁夏和新疆

C.蒙古和西藏 D.蒙古和新疆

22.南京国民政府初级行政区域的单位是( )

A.闾 B.区

C.乡 D.县

23.抗战期间,作为行政决策参谋系统的是( )

A.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 B.中央设计局审议会

C.军事委员会 D.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24.抗日民主政府的法定监督机构是( )

A.专员公署 B.行政公署

C.参议会 D.边区政务委员会

25.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新解放城市中组织成立的各界代表会的性质是( )

A.人民权力机关 B.咨询协商机关

C.行政决策机关 D.工会机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属于宋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中四监司的有( )

A.经略安抚司 B.承宣布政司

C.转运使司 D.提刑按察司

E.提点刑狱司

27.明代设立的对各级官员和人民进行秘密侦察的特务机构有( )

A.锦衣卫 B.东厂

C.西厂 D.吏部

E.都察院

28.清政府在“维新新政”中设立的机构有( )

A.总理衙门 B.商部

C.巡警部 D.学部

E.总税务司

29.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参议院法》的规定,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有( )

A.质问 B.复核

C.诉讼 D.纠举

E.查办

30.属于抗战期间地方县以下“民意机关”的有( )

A.区民大会 B.区民代表大会

C.乡(镇)代表会 D.保民大会

E.甲民大会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土司制度

32.三公宰相制

33.超责任内阁

3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35.九品中正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措施。

37.简述清朝的地方监察体制。

38.简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力的影响。

39.简述抗战后国民党中政会在行政体制中的地位。

40.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42.试述明代地方监察制度。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奴隶社会始于( )

A.商朝 B.周朝

C.夏朝 D.汉朝

2.春秋时期,最先进行田税改革的国家是( )

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3.汉武帝在组织机构上分割相权的做法是实行( )

A.尚书台制 B.内外服制

C.中外朝制 D.三公宰相制

4.中国历史上流传的“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说法发生在( )

A.五代 B.南朝

C.宋朝 D.北朝

5.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的皇帝是( )

A.隋炀帝 B.孝文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6.宋初保甲制度的核心功能是负责强化( )

A.地方治安 B.地方税收

C.区域合作 D.社会自治

7.辽统治者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里的国制是指( )

A.唐朝官制 B.契丹官制

C.宋朝官制 D.汉朝官制

8.明永乐四年在西北地区设立的,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卫指挥,统治今新疆等地的机构是(

A.都护府 B.奴尔干都指挥使司

C.哈密卫 D.伊犁经略安抚司

9.清朝对宦官进行严格管理并有效避免了宦官干政的机构是( )

A.宗人府 B.军机处

C.大理寺 D.内务府

10.《中华民国约法》确定的行政体制是( )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二元君主制 D.君主立宪制

11.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清政府被迫设立的负责办理议和之事的机构是( )

A.理藩院 B.太常寺

C.总署 D.抚夷局

1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地点是( )

A.南京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13.北洋军阀政府时期被称为“超责任内阁”的是( )

A.以顾维钧为首的内阁 B.以张绍曾为首的内阁

C.以陆征祥为首的内阁 D.以段祺瑞为首的内阁

1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立的两个民族地方政府是( )

A.蒙古和宁夏 B.蒙古和西藏

C.新疆和西藏 D.新疆和绥远 )

15.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设立的“民意机关”是( )

A.临时参议会 B.国防参议会

C.国民参议会 D.国民参政会

16.“行宪国大”后,司法院院长、副院长的产生方式是( )

A.总统自行直接任命 B.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

C.大法官互选产生 D.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

17.工农民主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是( )

A.村苏维埃 B.区苏维埃

C.县苏维埃 D.乡(市)苏维埃

18.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

A.边区政府委员会 B.边区参议会

C.人民委员会 D.中央执行委员会

19.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其最高权力机关是( )

A.自治委员会 B.行政委员会

C.临时参议会 D.人民代表会议

20.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政治体制的法律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训政纲领》 D.《国民政府组织法》

21.从决策程序上来说,隋唐三省制度总体上是一种( )

A.集权体制 B.分权体制

C.专权体制 D.混合体制

22.根据北洋政府有关文官惩戒制度的规定,文官普通惩戒委员会负责惩戒( )

A.荐任官 B.简任官

C.委任官 D.特任官

23.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被称为( )

A.聘问 B.朝会

C.朝觐 D.巡狩

24.下令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制度的明朝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英宗

C.明世宗 D.明武宗

25.1905年组建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同盟会 B.强学会

C.南学会 D.保国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汉时以乡举里选为基础的官员选拔方式有( )

A.察举 B.任子

C.征辟 D.自荐

E.訾选

2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行政区主要有( )

A.羁縻府州 B.都护府

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有个面积只有汉朝篇九:历史

奉新一中2014届高三历史

第1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是《史记》中西周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 ) 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一现象对应的朝代应该是( )

A.西周、秦朝、三国 B.汉朝、唐朝、明朝C.秦朝、汉朝、唐朝D.战国、汉朝、宋朝

4.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这说明西塞罗( )

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表现 ②以法律维护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强调法律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 ④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6.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图,你能得出的有效信息有

( )

①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②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政体形式的斗争上

③从过程看,反映出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④其共和制的确立深受启蒙运动思想的重要影响

A. ①②③ B.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

7.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8. 右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理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 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木偶”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弱者”被肢解瓜分

9.《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

与 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

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10.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①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②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③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 )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11.有同学把欧洲的17~18世纪、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在一起寻找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你认为他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该包括( )

①政治清明的表现 ②阶级结构变化 ③新旧思想观念冲突 ④制度创新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A.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多边主义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D.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13.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 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表明( )

A. 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B. 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得到了普遍支持

C. 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国际社会很大的遏制

D. 国际政治经济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14.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 “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15. 《汉书·食货志》记载:“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这段史料所反映的情况不准确的是( )

A.商人操纵市场 B.商人生活奢侈 C.商人干预政治 D.人们弃农经商

16.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7.《弘治常熟县志》卷一《形胜》引旧志载:“(当时的镇

或市)田畴鳞次,平衍百里,村市里分,联络四邻。”(如

右图)这表明( )

A.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B.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

C.商业发展促进城乡联络 D.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

18.《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晶,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消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晶(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

清代

生产方式。该作晶反映出清代( )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D.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19.1873年,卡内基创办了卡内基-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每吨

钢的成本为100多美元;1881年,卡内基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

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每吨钢的成本

为50美元;1892

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

并,组成了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每吨钢

的成本在12美元以内。这主要说(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人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C.联合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D.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 )

①所示的经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彻底结束

②所示的经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⑤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21.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产阶级队伍队伍壮大,领导新文化运动

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22.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

①商品运输成本提高 ②市场上洋货流行 ③思想观念逐步解放 ④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观察下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余粮收集制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②集体农庄的生产组织形式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大发展

③固定粮食税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小农经济阻碍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25.学习历史应具备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豆腐起源的探究,你认为最可信的是( )

A.李时珍认为豆腐起源于西汉,因他是科学家,说法可信

B.朱熹认为“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源于西汉,朱熹是大学问家,说法可信

C.宋代《清异录》中首次提到制豆腐法,这证明宋代开始出现了豆腐

D.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证明豆腐最晚在东汉已出现

第Ⅱ卷(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7分。

26. (18分)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6分)

材料二 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易中天《我们的反思》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一个精巧的设计”是什么?(1分)

这种“令人惊叹不已”的设计精巧在何处?(2分)

材料三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实行了怎样的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4分)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4)材料四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如何体现的?(3分)

“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作者的此观点说明了什么?(2分)

27、(15分)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有个面积只有汉朝篇十: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

★绪论

一、单项选择

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 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 7、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 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 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 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

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易)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

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二、多项选择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形成这种统一文化的原因是:A、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B、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互相交流、渗透、促进C、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D、多元的各民族文化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

3、本教材所采用的中国文化的分类法是四分法即:(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4、正确反映“文化现象”和“文化事象”两个概念的区别是:A、文化现象据有经验性,文化事象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B、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C、文化现象是个别、具体的,文化事象则是概括的、经过抽象的D、文化现象有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而文化事象不但有外在而且有观念的特色 5、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潮主要有:(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

6、狭义文化的定义适用于:(人类文化学、国别文化学、民族文化学) 7、哪些分别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相适应:(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文化现象)

8、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9、人们观察文化现象,在诗歌题材的问题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 10、《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和人文分别指的是(自然、社会)规律和现象

1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和创造分别属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改造的范畴

12、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它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

13、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上往往有彼此类似的性质,同时又有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些变异。所以,内容和形式分别称作文化事象的:(类行性、变异性)

14、我们一般都把文化归纳为(上层文化、底层文化)几个层次。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单项选择

1、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是(地理环境)。 2、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3、吐蕃民族主要居住在今天的(西藏地区)。

4、吐蕃民族在我国史书中记载的最早时间是(南北朝时期)。 5、吐蕃因与印度较近,最流行的文化是(佛教)。

6、在中国,历来有居“天下形势”之说的地方是(山西)。

7、在秦朝,人们开凿了一条把湘江和漓江沟通的水渠是(灵渠)。 8、《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的作者是(竺可桢)。 9、在古代,分割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明世界的高原是(帕米尔高原)。 10、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失学,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黄宗羲)。

11、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印象最大的典范人物是(戴震)。

12、中国实施文化“大一统”的朝代是(秦汉)。

13、比较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域文化特色的,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

14、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称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凉州文化)。

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的作者是(孟子)。

16、明清时期,为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大幅度提高亩产量,所以盛行采用(区田法)。

17、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济中心,主要得益于大量兴建(陂塘水利工程)。 18、从唐朝中期以后,维系唐帝国命运的经济交通线是大运河的 19、元朝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是(南北)。 20、淮河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而变成害河的时间是(明清以后)。

21、黄河由母亲河变为灾难河,主要原因是(无视自然规律的人为因素) 22、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中认为,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一脉重要的资

源。这部书的作者是(陈寅恪)。

23、我们要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24、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是中华民族祖先(历史)实践的结果。

25、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林浩瀚的(太平洋)。 26、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地势是(西高东低)。

27、在我国云贵高原上,是古代(西南夷)少数民族的杂居区。

28、四川盆地的中央是富饶的成都平原,汉族人在(秦汉以前)就已经大量居住在这一地区。

29、蒙古高原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冲。

30、在山西高原的崇山峻岭中间,有一条宽平的汾河谷地。谷地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31、东北平原通过(辽西走廊)与华北平原接壤。

32、华北平原有黄河和(海河)水系,东部有泰沂山地,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33、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区,从(唐宋)时代开始称为中国的经济中心。34、中国的地理面积差不多和地球的(欧洲)一样大。 35、中国的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36、中国最早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的文献是《尚书·禹贡》。 37、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一脉重要的资源。38、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以时观念)。

39、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导致了一种(量力而行)的经营观念的出现。

二、多项选择

1、历史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蕃人、羌人)。 2、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吕梁山)。

3、在东北平原上,居住过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人群是(满、鲜卑、契丹、金人)。

4、古代蒙古高原居住的少数民族,秦汉以后有(匈奴、契丹、党项、突

厥、鲜卑)。

5、长江中下游平原与丘陵相间,它是由哪些平原构成:(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

6、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所以自然灾害比较多,最常见的有(旱灾、洪涝、蝗灾、病虫害)。 7、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

8(黄河与长江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流域)。 9、明清时期,安徽桐城是一个以文章出名的县,这里的文人都以“桐城派”自许。“桐城派”的典范人物是:(方苞、姚鼐)。

10、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新现象,是东南沿海一带因海洋贸易所发展起来的一些影响一方的商业都会,最著名的有:(广州、福州、泉州、上海、天津)。 11、形成区域文化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特定地区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和竞争意识、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12、我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 13、汉武帝时期,为了大幅度提高亩产量,曾积极推广(区田法、代田法) 14、先秦两汉时期,为了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在西北地区曾兴修过:(郑国渠、六辅渠、白渠、龙首渠)。1、春秋战国时期,楚、吴、齐、魏诸国都有运河的修建,最著名的是:(邗沟、鸿沟)。2、从文献记载看,秦汉以前在蒙古高原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严狁、北狄)。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运河网连接的主要河流有:海河、(长江、淮河、黄河)。4、北宋的运河以汴京为中心,主要以汴河(通济渠的改称)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另外,还梳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5、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在宋代,称得上当时最富裕的城市有(汴京、扬州)。6、元朝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沿河出现了许多新的城市,最繁荣的城市有(通州、临清、济宁、淮安)。7、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过量开垦、林木过量砍伐)。8、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先秦时期的楚地划分为(东楚、西出、南楚)。9、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中原、草原)人在争夺。10、东北平原的东西两侧的山脉有(大兴安岭、长白山脉)。11、华

北平原直接与(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相连。12、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帝王们最注重的大事是(备荒、救荒)。13、元朝进行了大运河的开通,它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单项选择 1、(甲骨文)不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之一。

2、中国古代传说中尧舜的都城平阳,是在今天的(山西襄汾)。 3、“羲和敬顺昊天”这件大事,最初记载在(《尚书》。)

4、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考古发掘出来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5、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所在地(阳城)。

6、从夏代开始,形成了族群相处的新的关系模式是(战争征服)。 7、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夏禹)。 8、商朝的鼎盛时期是(武丁时期)。

9、殷人好鬼神,他们祭祀的主要对象是(祖先神)。 10、中国统一文化的历程开始于(西周)。

11、兼爱、尚贤、节用、非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思想核心。 12、先秦百家争鸣中,主张超然物外的是(道家)。

13、“上约君,下约民”,“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是先秦诸子中(法家)的理论主张。

14、法家在先秦分前后两期,后期的法家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 15、称作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对后世文化发生过深刻影响的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

16、“文景之治”出现于(汉代)。

17、西汉初期,南方的南越国一直与汉朝保持关市贸易,互通有无。最早的南越王是(赵佗)。

18、汉武帝为了独尊儒术,在选择丞相时,就任用了通晓儒家经典的布衣儒生(扬雄)。

19、西汉文景时代的大赋《七发》,其作者是(枚乘)。 20、在汉代,第一个实行内发外儒的皇帝是(汉武帝)。

21、东汉灵帝时,太学生联合在朝的“清流”力量,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

的斗争。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力对他们残酷打击,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

22、东汉末年,仲长统针对腐败的社会进行批判,最著名的文章是(《理乱篇》。)

23、在中国,首先实行“九品中正制”的皇帝是(魏文帝)。

24、魏晋南北朝时代,南北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是(既是汉化,又是胡化) 25、西晋末,匈奴贵族刘渊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26、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了许多政权迭立并混战的局面,旧史通称这些政权为(五胡十六国)。

27、永嘉之乱发生后于(西晋末)。

28、以崇“玄学”、尚“清谈”为名士交际中的风雅,表现在(魏晋时期)。 29、记载魏晋时期名士“清谈”之风故事最多的书是《世说新语》。() 30、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修回答“将无同”。王衍很欣赏他的回答,就任他做掾,人称“三语掾”。这个故事出于(《世说新语》。) 31、加快开发江南地区始于(孙吴政权)。

32、东晋对南方大开发后,为后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经济后方)。

33、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张经》。)

34、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有了正式的出家人的时间是(三国时期)。 35、东晋以后,佛教涅盘学的代表人物是(僧肇)。 36、《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作者是(汤用彤)。

37、南朝的黑白论之争主要争的是儒与佛在义理上的长短,以文章《黑白论》得名,文章的作者是(慧琳)。

38、南朝最富于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以文章《神灭论》得名,文章的作者是(范缜)。

39、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称(政事堂)。

40、佛教在唐代建立了许多宗派,它们各呈异彩,分流并进,但最终形成独占天下局面的是(禅宗)。

41、“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是中国古代(宋太祖)制造的。 42、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是(毕昇)。 43、我国记述各种农具的《耒耜经》,出自(陆龟蒙)之手。

44、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沈括)。

45、在中唐思想界打出“攘斥佛老”大旗的代表人物是(韩愈)。

46、元朝统一中国后,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地位最底下的是(南人)。

47、作为世界文化交流,基督教在中国的流传,开始于(元代)。 48、孟德高维诺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49、元朝特别重用国际商人,被任命为扬州政府官员的外国人是(马可波罗)。

50、从元朝开始,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广泛传播的宗教史(伊斯兰教)。

51、应成吉思汗之邀前往今阿富汗喀布尔考察的道教领袖是(邱处机)。 52、元明清特别是明清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带有(学者)气象。 53、元朝设立“儒户”这个社会阶层,是(耶律楚材)的建议。 54、儒家被称为儒教是在(元朝)。 55、中国的戏剧发祥于(市井社会)。

56、元朝文人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57、“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这个自比“铜豌豆”的人是(关汉卿)。 58、《哨遍·高祖还乡》用极端滑稽的笔法,对汉高祖无赖的本质,进行无情的嘲讽和鞭挞,它的作者是(睢景臣)。59、《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揭示,指出了人民在封建社会不论怎样改朝换代总不能摆脱痛苦的境地。这支散曲的作者是(张养浩)。 60、在明代,开创王学的人是(王阳明)。 61、明朝以八股文取士,题目就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

62、在中国哲学中,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和“知行合一”观点的是(王阳明的心学)。 63、《童心说》的作者是(李贽)。

64、宋明时期,与朱熹理学相对的学派是(王阳明的心学)。

65、在明朝,与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有过来往的思想家是(李贽)。 66、《船山遗书》的作者是(王夫之)。

67、清代王锡阐、梅文鼎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天文历算)。

二、多想选择

1、从远古到先秦这一漫长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模和相当稳定

的观念体系,其主要表现是(生活理想、社会观念、思想法则)。

2、新石器文化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这三大时期是(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3、新石器时代的制陶技术经历过的重要阶段有(贴塑、泥条盘筑、慢轮加工、快轮加工)。4、依据文献记载,有些学者把上古文化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炎黄、苗蛮、东夷)。5、自五帝时期始,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祇、祖先神)。

6、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国以周室同姓为多,异姓较少。主要的封国有(齐、鲁、卫、晋)。7、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儒、道、法三家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韩非子)。

8、春秋战国诸子的思想核心是:A、庄子哲学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B、墨家创始人墨翟提倡的“兼爱”C、阴阳家主张五行相生相克D、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9商鞅)。

10、韩非子主要是把哪些人的理论结合在一起,最后发展处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的:(商鞅的“法”、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 11、儒家论述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主要是在(《孟子》《大学》《中庸》。、、 12、先秦早期的“法”的精义是“尚公义”,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记载这种理论的书有(《管子》。、)

13、为了开辟疆土,汉武帝曾先后三次通使西南夷,使者是(唐蒙、司马相如、张骞)。

14、汉武帝数十年对匈奴战争中,大的战役有(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

15、秦朝的最高权利者称皇帝,皇帝之下是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6、秦汉时期,县一下的基层组织有(乡、亭、里)。

17、秦汉时期,乡、亭的主要官吏是(三老、啬夫、游徼)。

18、西汉成帝时,为了集权,则把宰相的权力分为(司马、司徒、司空) 19、两汉选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 20、两汉实行三科取士,这三科是(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

21、两汉时期,朝廷选拔官员除了三科取士以外,其他科目还有(治剧、明经、明法、尤异)

22、董仲舒的新儒学是熔多种学说为一炉的,这些学说是(儒家学说、阴阳家学说、黄老学说、名法家学说)。

23、东汉后期,针对社会的弊端,出现了一批深思之士。他们对秦汉以来的历史、现状进行反思和批判。其中对社会批判最具深度的人是(仲长统、崔寔、王符)。

24、从西晋末到南朝的宋代,百余年间北方汉族的南迁,是因边地民族的内侵。内侵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25、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阮籍、嵇康)。

26、东晋士人最热衷的“家常”摆设是(清谈、诗赋、书法、佛理)。 27、南朝的重要城市有(建康、荆州、益州)。

28、东晋以后,佛教般若学的代表人物有(道安、鸠摩罗什、僧肇)。 29、北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曾进行大规模的灭佛,主要有:(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时期、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

30、佛教在南朝流传时,经常出现义理之争,主要的争论有:A、夷夏之争B、沙门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C、黑白论之争D、神灭神不灭之争 3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不仅是北朝的现象,也发生在南朝境内的各民族之中。南朝被融合的主要城市有(蛮、傒、俚、僚) 32、从汉武帝到隋唐,统治阶级培育了(经学士流、科举士流),对当时中国正统高层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33、佛教在唐代建立了各种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

34、唐代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除了佛教、道教外,还有(伊斯兰教、袄教、摩尼教、景教、儒教)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信众。 35、唐宋两代随着区域经济的发育而发达起来的南方城市有(明州、扬州、成都、泉州)。

36、唐宋时期,由于商业贸易的发达,货币在交换过程中比重增大,所以就出现了新的货币,主要有(僦柜、飞钱、交子)37、在宋代,杂剧和南戏南北相应,很受市民欢迎。但还有一些戏种也在市民中找到了自己的观众,它们是(滑稽戏、傀儡戏、影戏)。

38、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几个高潮时期,它们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之际)。

39、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西藏的松赞干布,这样的事表现了(开放的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17110.html

    【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有个面积只有汉朝】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