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少年王勃评课稿篇一:少年王勃说课稿
《少年王勃》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黄志弟
说课年级:三年级
说课时间:2014年3月25日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眼、时写下千古名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加深记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难点
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朗读、品悟课文的过程中形成的。本设计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不论是生字词的学习,还是王勃才气的感悟,都是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组织交流。将读作为重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将教学划分为2课时。下面着重要论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题《少年王勃》,寻找话题,整体初读课文
1、播放情境flash短片。
2、知道这个动画片说的是谁吗?板书课题:9、少年王勃 注意多音字“少年 shao”
3、看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引出:“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心话题。
二、精读全文,中心话题:王勃是什么样的人?
㈠ 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有才气”或者“奇才”)
〖预设一】:“有才气”或者“奇才”,这可能是很多学生的认为。 〖预设二】:也许,学生还会读出:他是个孝顺的人,是个谦虚的人,勇敢的人,是善于观察和肯思考的人„„
㈡ 、 相机教学,精读全文。
1、围绕“很有才气”精读课文:
⑴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请大家默读课文,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
⑵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写王勃很有才气的句子,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⑶交流以上问题,相机精读全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
气?
【媒体出示:“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我想请同学们把这段话再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一下写好一篇文章的过程。
小结:课文中许多地方反映了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奇在年少,奇在写的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体会诗句描写的美景
1、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更是因奇才少年王勃写下一篇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 而享有盛誉,其中,有一诗句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知道是哪一句吗?
【媒体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2、你们怎么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教学要点:
①“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就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
②野鸭----孤鹜 突出:一只 “齐飞”----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多美的景色呀,我们一起来吟诵诗句。学生齐读。
5、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吟诵着千古佳句,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6、知道老师最想做什么吗?这么美的情景,难道不想把它永远
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吗?所以,老师最想做的是,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把他背下来。
四、小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相机拓展,引导课外探究。 ①古今中外,像王勃这样的少年奇才,历史上还有很多,你知道那些?
②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等拓展。
相机播放孙道临诵读《滕王阁序》的视频
2、结束语:
王勃在写这篇名文的时候非常年轻,所以课文的题目叫《少年王勃》。老师相信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一定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也衷心希望我们班能出现像少年王勃那样有才华的人才。
少年王勃评课稿篇二:少年王勃说课稿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说课稿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眼、时写下千古名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加深记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难点
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朗读、品悟课文的过程中形成的。本设计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不论是生字词的学习,还是王勃才气的感悟,都是先让学生自读
自悟,再组织交流。将读作为重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将教学划分为2课时。下面着重要论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题《少年王勃》,寻找话题,整体初读课文
1、播放情境flash短片。
2、知道这个动画片说的是谁吗?板书课题:9、少年王勃 注意多音字“少年 shao”
3、看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引出:“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心话题。
二、精读全文,中心话题:王勃是什么样的人?
㈠ 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有才气”或者“奇才”)
〖预设一】:“有才气”或者“奇才”,这可能是很多学生的认为。 〖预设二】:也许,学生还会读出:他是个孝顺的人,是个谦虚的人,勇敢的人,是善于观察和肯思考的人„„
㈡ 、 相机教学,精读全文。
1、围绕“很有才气”精读课文:
⑴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请大家默读课文,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
⑵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写王勃很有才气的句子,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⑶交流以上问题,相机精读全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
【媒体出示:“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我想请同学们把这段话再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一下写好一篇文章的过程。
小结:课文中许多地方反映了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奇在年少,奇在写的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体会诗句描写的美景
1、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更是因奇才少年王勃写下一篇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 而享有盛誉,其中,有一诗句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知道是哪一句吗?
【媒体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2、你们怎么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教学要点:
①“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就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
②野鸭----孤鹜 突出:一只 “齐飞”----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多美的景色呀,我们一起来吟诵诗句。学生齐读。
5、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吟诵着千古佳句,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6、知道老师最想做什么吗?这么美的情景,难道不想把它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吗?所以,老师最想做的是,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把他背下来。
四、小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相机拓展,引导课外探究。 ①古今中外,像王勃这样的少年奇才,历史上还有很多,你知道那些?
②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等拓展。
相机播放孙道临诵读《滕王阁序》的视频
2、结束语:
王勃在写这篇名文的时候非常年轻,所以课文的题目叫《少年王勃》。老师相信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一定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也衷心希望我们班能出现像少年王勃那样有才华的人才。
少年王勃评课稿篇三:少年闰土评课稿
《少年闰土》评课稿
《少年闰土》是一篇老课文,在组织教学设计时,霍老师大胆地将《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比闰土少年时的纯净与天真,对帮助学生感悟鲁迅写人物的特点,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1,在课堂上,霍老师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如教学第一自然段,霍老师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 霍老师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实践又一次告诉霍老师们,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室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少年闰土》评课稿
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霍老师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 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于霍老师们眼前。学生对闰土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的。霍老师能注重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手段,教学过程中霍老师设计了几处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文章内容。
《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故乡》。这个特定阶段的闰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读鲁迅的文章有时霍老师们必须联系全文,深入理解才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因此霍老师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中年的闰土又是怎样的呢?”提出这个问题后,霍老师出示了摘自《故乡》中的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目的是激发学生深入读读《故乡》或是鲁迅另外的文章的兴趣。
《少年闰土》评课稿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教学中霍老师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霍老师始终遵循“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
一、重研读 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霍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霍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二、重活动 还心灵自由
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总之,霍老师的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
少年王勃评课稿篇四:卖木雕的少年评课稿
《卖木雕的少年》评课稿
瓯海仙岩穗丰小学 李西特
《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作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守候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情意。今天,杨老师带领着同学们仅仅围绕着“遗憾”进行朗读感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杨老师带领同学们欣赏木雕,聚焦“遗憾”;盘点词语,表达“遗憾”,从而充分感受了“我”的遗憾。
一、感悟、积累语言,注重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本课其实就是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别人讲给我们的,不是从电视中的图像声音中获得的,而是以一个个的文字、词语、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质是蕴涵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的。因此在教学中杨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中,杨老师紧紧抓住“栩栩如生”、“琳琅满目”、“ 名不虚传”等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进行积累、运用。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文语言朴实但蕴含深意。杨老师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揣摩、咀嚼,在比较中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景,体会少年的美好情意。如:在引导学生感受 “我”和“少年”的遗憾心情,两个人物都感到“遗憾”,但这绝不仅仅是相同的心情。透过这一对相同的词语,能感受到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弃木雕的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少年”的不能卖掉木雕、不能让朋友如愿以偿的惋惜与失望。相同的词语,学生通过比较,深入人物去体会,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儿。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还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熏陶。
二、重视朗读训练,在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培养语感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在教学中,杨老师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在学习卖木雕部分,以读代讲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补充资料,拓展教材,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杨老师在课中补充了非洲象和非洲人民的资料,来增强对文本的感悟。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使资料与课文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为深入理解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少年王勃评课稿篇五:少年闰土评课稿
《少年闰土》评课稿
乌老师在这节课教学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一、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乌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决问题。在汇报交流中,学生能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教师只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二、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乌老师在教学我和闰土分别的场景时,先出示离别图,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双方分别时都说了些什么,同学们反应积极,并进行情境表演,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的中心自然体会得更深刻了。
三、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我们语文老师可能都有同感,阅读写作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乌老师在本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特点,注重写作方法的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片段训练,进行了人物形象描写的实践。这一环节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使学生明白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学生能真正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四、课外拓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的阅读量在课上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他们课下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乌老师安排了拓展链接这一环节,让学生课下读一读鲁迅的相关作品,对鲁迅这位伟大的人物有更深的了解,以拓宽其知识面。
当然,纵观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缺憾,如:
少年王勃评课稿篇六:《卖木雕的少年》评课稿
《卖木雕的少年》评课
崔峦先生有句名言说的是:“简简单单学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句话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信息:语文新课改正从热情澎湃阶段进入理性反思阶段。听了吴老师的《卖木雕的少年》这一课,更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学层次清晰。
从课前的感悟非洲,到整体感知,聚焦词语,再走进非洲南部,感受木雕,以及最后的初步感受遗憾,并书写生字。每一版块清晰明了,又环环相扣。
二、目标明确、词语学习扎实有效。
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课前我从吴老师那里拿来了教案,其中第二点是这样描述的:
2、感受非洲风情,结合语境理解并积累“栩栩如生、琳琅满目 、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四字词语。
本课的四字词语非常多,也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吴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例如:在学习词语的时候吴老师出示了“游人如织、栩栩如生”两个词语,让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了这两个词语中都有个“如”后又问学生“如”的意思,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想学生理解了也就可以了,可是吴老师在这里又进行了拓展,你还知道别的有“如”的四字词语吗?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不仅让学生温故了旧知,又对新学的词语有了更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可见吴老师的细致和用心。
在后面的教学中,吴老师还安排了随文识词,与第一次学习词语时的目标,读准字音,感悟词性有所不同的是,结合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词语变得更加丰满。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它构思新奇?平常我们看到的坐凳是怎样的?让孩子与日常生活中的坐凳作对比,更形象直观地凸显了“构思新奇”。你们看,大象来啦!它正卷着长长的鼻子,好像在说跟我们--------再仔细看看,他的耳朵似乎也在摆动,难怪作者说大象雕的---栩栩如生!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引出词语,理解词语,一气呵成,相信在学生的心中一定会留下这两个词语的影子。“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亦是这样。
我们常说,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那我想他的作用就是通过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堂中的小练笔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不同学段的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二学段:阅读习惯、阅读方法、词句理解、朗读教学、口语交际、语言表达、语段教学、文章结构等。其中就有语言表达,这节课吴老师同时结合本课的难点,设计了小练笔。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认读词语,盘点词语,运用词语,逐层递进,将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总体感觉老师牵引的太多,课堂大部分时间是老师问学生答。而且老师的语速较快,觉得课堂很紧凑,课堂很干练,少了点味儿,你们懂的。还有就是游人如织的织,不知道学生理解了没有。
粗知浅见,就说这么多。最后引用汪潮教授的一句话“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吴老师的这一节课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
少年王勃评课稿篇七:《我是少年阿凡提》评课稿
《我是少年阿凡提》评课稿
今天,我有幸听了施老师上的音乐课《我是少年阿凡提》。本堂课施老师以清新自然的教学风格和大方得体的教学姿态,向每位听课的老师展现出了一名年轻音乐教师独特的教学魅力。
《我是少年阿凡提》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2/4拍,二段体G七声羽调式。曲调诙谐,欢快,它生动地赞扬了少年阿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优良行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通过聆听、为歌曲伴奏、演唱等活动,感受少年阿凡提的人物形象;能用圆润、跳跃、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能认识并准确地掌握升记号;知道阿凡提是个勤劳勇敢、幽默乐观,富有智慧和正义感的好少年,引导学生做个机智勇敢的好孩子。下面我就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与设计,教学方法与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施老师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到美丽的新疆。在优美的音乐中,在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中,使学生全面感受新疆和新疆的音乐,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提高想象力和感受力。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歌曲教学中施老师主要采用了听唱法教学模式,通过歌词的语气变化,在读到破坏自然的一些行为时加重语气,表示气愤,深化了歌曲的情感教育。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
3、在学习中注重艺术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利用歌曲的教育性,引导学生爱护环境,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并在过程中注重方法,做一名机智勇敢的“小阿凡提”。
由于音乐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各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各位老师在赏评这堂课时,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缺憾:
1. 祝老师提出,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中,施老师带领着学生跟着音乐配上节奏。在出示节奏这块上,施老师把节奏做进了课件中,只是让这些节奏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小会儿。在这块教学上,最好能把节奏写在黑板上,或者把节奏写在大一点的纸板上,让学生打一打,再把它贴在黑板上。沈老师指出,施老师在带领学生打XX X︱XX X的节奏时,如果能让学生打出重拍的话,那么整个伴奏就不会显得很杂乱了。她还提出,如果把这些节奏都运用到学唱歌曲会了以后的
齐唱中,由两组同学唱,两组同学打节奏,这样的话,音乐课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2.沈老师、蒋老师指出,在引导学生用感情唱歌这块教学时,施老师让学生通过歌词体会到了阿凡提的心理变化,这点很好。但在接下来的带着感情演唱中,从学生的演唱中没有体现出情感的变化。如果这时候施老师能在这时候叫几个学生来范唱并给予评价,再让全班同学跟着唱的好的同学唱一唱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
3.姜老师提出,如果在歌词创编的环节中,把歌曲中的“阿凡提”改成“我”的话,那么创编的教育意义就更大了。
我相信,施老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把握好这三点,一定会把这堂课上得更加生动、完美。
少年王勃评课稿篇八:《争做有毅力的好少年》评课稿
“争做有毅力的好少年”少先队活动课评课稿
李菁(语)
9月22日上午,在校报告厅,我有幸观摩了401班姚雅艳老师和他们班学生的一堂少先队活动课——《争做有毅力的好少年》。
这堂活动课的主题是加强孩子对毅力的认识,培养孩子积极主动锻炼自身毅力的意识。学生们通过暑假自身的活动、观摩视频、寻找有毅力的身边榜样、填写调查小问卷,从说做法到学榜样,从反思到立志,对于“毅力”不仅有了切实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思想上对“毅力”有了更贴近实际的认识,在行动上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可以说是一堂主题鲜明、活动有效率的少先队活动课。
通过观摩姚老师的班级课堂,也让我反思到自己班级在活动课上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
1、活动课流程。四年级的孩子虽说已经有了一定的少先队活动课经验,但是对活动流程的了解可能并不全面。从孩子的现场反应可以看出,“习以为常”必须以常规课程的培养和熏陶为基础。
2、仪式细节的强化。这一点从我们班孩子平常的表现也能看出,敬队礼的标准姿势、站立的姿势、交流中语句的严谨,包括小主持人的现场表现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都体现出他们对自身任务和行为的不自信,而这也是队会课对孩子能力锻炼的隐形影响。
3、内容与形式安排上的搭配。正如宋老师在评课阶段所说,如果让孩子先谈谈自己的想法,再来观看视频,这样在对比之下,榜样的示范作用不言而喻。调查小问卷的环节设计,预期效果和课堂呈现
有所出入,这也提醒我们老师的课堂语言引导或者小主持人的事先准备工作还要再做细一点。
整体来说,姚老师的这堂活动课设计精妙、结构合理、内容准备充足、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也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发现了不少在平常的活动课中要注意的细节,也让我更有意识的在活动课设计上多做考虑,同时更多的放手孩子去主持、去讨论、去总结。
少年王勃评课稿篇九:少年闰土与圆明园的毁灭 听课评课稿
《少年闰土》和《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评课反思
听王老师的《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感到自己学习到了许多,可以看出教学中王老师着力在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自己引导,同时也结合本学期的“读写结合”,现在将反思记录如下: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在“看瓜刺猹”中,江老师就以“读读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为切口,让学生自主研读,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谈他感兴趣的地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1)闰土知道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见多识广;(2)写话:当闰土在海边时,我和我的朋友看不见( )……只看见( )。就像(井底之蛙)。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
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她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只留下这些动词,让学生根据这些动词说一说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经此对这件事有了更深的印象,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看瓜刺猹”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的机智勇敢,“我”的好奇之极后,王老师出示交谈图,引导对话朗读,在对话中更深地体会了闰土的机智勇敢及“我”对闰土的羡慕和崇拜。尤其在李海燕和黄恩这一组合朗读得很好的时候,即时采访,明确朗读的重点,再分男女生合作朗读。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江老师在课堂最后出示中年闰土的形象,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设计是美好的,实施却总是有遗憾的,本课也是如此。最大的缺憾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部分学生对于上课没有关注。在写话阶段,则是重在描写海边美景,而缺失了对拾贝过程的想象,和这种快乐的体会。可能是因为在研读时候突出了这是一个( )的闰土,而没有强调做这件事如何快乐。
少年王勃评课稿篇十:精品 六年级《少年闰土》评课稿
六年级《少年闰土》评课稿
黄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时,能注重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闰土讲述的新鲜事。2、抓住“瓜地刺猹”口语化的表达,体会作者鲜活的文字,学习用聊天的方式读对话,感受闰土的见多识广以及“我”对闰土生活的羡慕向往。3、感受第一自然段“特写镜头”式的写法,仿写“雪地捕鸟”片段。4、激发对鲁迅作品的阅读欲望。
围绕这个目标,黄老师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进行了语言实践。
一、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黄老师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闰土对“我”讲的几件新鲜事,其中就有概括方法的指导,同时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她指导学生写回忆性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把这件事印象最深的画面,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写在开头。
二、关注课外拓展
黄老师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短暂的课堂是不能把
“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如黄老师建议孩子们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原文,并从中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把课内知识拓展到了课外,实现了大语文课堂教学。
三、关注学生
黄老师一直在努力地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感悟,自主朗读,没有强加,没有生硬,有的只是引导、感悟。对学生的夸奖,对学生的鼓励,一切都在以学生为本,是学生在自主思考,主动学习语文,同时也验证了一句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关注启发点拨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节课,黄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黄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你怎么理解?(2)而闰土呢?当我被束缚在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时候,他在什么样的地方?(再看小标题)你想到了什么词?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更像文中的“我”还是闰土?为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在理解中又一次凸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
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
五、课堂练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练笔实践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习惯、个性、思维、人格等在想象、交流中得以真实的再现,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学生在汇报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进一步锻炼了口语表达的组织能力。如课中黄老师让学生仿照鲁迅的特写镜头的写法改写了雪地捕鸟这件事。还有两个小时候亲密无间无话不说的老朋友,久别重逢,相见的那一刻,会说些什么呢?黄老师又让学生一个当闰土,一个当“我”,模拟他们重逢的场景说几句话。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上一篇:华师版图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卷
下一篇:第二颗太阳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