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振荡试管中的溶液目的篇一:物化实验答案
物理化学实验
版一
实验一 燃烧热的的测定
1. 说明恒容燃烧热(QV)和恒压燃烧热(QP)的差别和相互联系。
区别:恒容燃烧热在数值上等于燃烧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变化值,恒压燃烧热在数值上等于燃烧过程中系统地焓变
联系:对于理想气体 QPQvnRT
2. 在这个实验中,那些是体系,那些是环境?实验过程中有无热损耗?这些热损耗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答:内筒和氧弹作为体系,而外筒作为环境。实验过程中有热损耗。有少量热量从内筒传到外筒,使得内筒水温比理论值低,而使得燃烧焓偏低。
3. 加入内筒中水的温度为什么要选择比外筒水温低?低多少合适?为什么?
答:因为本实验中要尽量避免内外筒之间的热量交换,而内筒中由于发生反应,使得水温升高,所以内筒事先必须比外筒水温低,低的数值应尽量靠近化学反应使内筒水温升高的值,这样,反应完毕后,内外筒之间达到一致温度,而外筒温度在反应开始前和反应后数值相等,说明热量交换几乎为0,减小了实验误差。
4. 实验中,那些因素容易造成误差?如果要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应从哪几方面考虑?
答:内外筒开始反应前的温度差造成误差,我们应提高软件质量,使软件调试出的温度如(3)所述,有利于减小误差。又如点燃火丝的燃烧带来的一定的热量,造成误差,应寻求一种让反应自发进行的方法,或寻求一种更好的点火材料。
实验二 Pb-Sn体系相图的绘制
1.是否可用加热曲线来做相图?为什么?
答:不能。加热过程中温度难以控制,不能保持准静态过程。
2.为什么要缓慢冷却合金做步冷曲线?
答:使温度变化均匀,接近平衡态。
3.为什么坩埚中严防混入杂质?
答:如果混入杂质,体系就变成了另一多元体系,使绘制的相图产生偏差。
实验三 化学平衡常数及分配系数的测定
1. 配1、2、3各溶液进行实验的目的何在?根据实验的结果能否判断反应已达到平衡?
答:实验1是为了计算I2在CCl4和H2O中的分配系数。实验2、3是为了计算和比较平衡常数K,当Kc2Kc3时,可判断反应已达到平衡。
2. 测定四氯化碳中I2的浓度时,应注意什么?
答:应加入5~10ml水和少量KI溶液,还要先加入淀粉,充分振荡,滴定后要回收。
实验四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静态压
1. 本实验方法能否用于测定溶液的蒸气压,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克-克方程只适用于单组分液体,而溶液是多组分,因此不合适。
2. 温度愈高,测出的蒸气压误差愈大,为什么?
答:首先,因为本实验是假定∆Hm(平均摩尔汽化热)在一定范围内不变,但是当温度升得较高时,∆Hm得真值与假设值之间存在较大偏差,所以会使得实验结果产生误差。
其次,(假定气体为理想气体),PV=nRT。V是定值,随着T升高,n会变大,即使n不变,p也将变大,即分子运动加快,难以平衡。
实验五 蔗糖水解
1. 旋光度t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入如何控制?
答:旋光度与溶液中蔗糖、葡萄糖、果糖等的浓度有关。实验中计时必须准确,操作必须迅速,因为这样才能准确求得一定时间内的旋光度变化。实验中通过将所取出的反应液放入事先在冰水中冷却的试管中,使反应速率迅速下降,然
后快速测量旋光度来控制。
2. 0如何测定?
答:测0的时候,必须用20mL蔗糖溶液与10mL蒸馏水组成的混合溶液去
测量,因为这样才能保证浓度前后对应,也即和后来由100mL蔗糖及50mLHCl反应所组成的溶液浓度对应。
3. 恒温不严格控制行不行?为什么?取反应液时为什么要迅速注入事先冷却的试管中?
答:不行,因为由范特霍夫公式可知,温度对测定反映速率常数的影响较大。放入事先冷却的试管中,这样使得反应速率小,所测得的旋光度才能更好的与所有记录时间对应。
4. 实验中反应开始与终止时间如何记录?为什么如此记录?
答:当放入HCl的量为25mL时为反应开始时间,当所取反应液放入试管中10mL时,为反应终止时间,两次记录都是取中间的时间,这样能减少误差,因为放入HCl的整个过程都属于反应开始阶段,取中间点的时间误差相对来说要小,同理,终止时间也应该一样。
实验六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1. 为何本实验要在恒温条件下进行?而且NaOH和CH3COOC2H5溶液混合前要预先恒温?
答:这是由二级反应的特点决定的,本实验通过对溶液电导率的测量来测定反应速率常数k和反应得活化能Ea的。溶液的电导率与溶液的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温度若是不定,溶液的电导率值也会起伏不定,试验无法进行。
若NaOH和CH3COOC2H5溶液混合前不预先恒温,当两者混合后混合的温度会发生变化,这对实验值得测量不利,容易导致误差的产生。
2. 各溶液在恒温及操作中为什么要盖好?
答:因为本实验要测定溶液的电导率,对溶液浓度的要求特别高。若在恒温及操作过程中不盖好,则会因为溶液及溶剂的挥发或杂质的进入而造成溶液浓度的巨变而严重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必须盖好装溶液的容器。
3. 如何从实验结果验证乙酸乙酯皂化反应为二级反应?
答:一方面,在同一温度下,通过计算得出的k为一定值。另一方面,通过L0Lt-t图,得到一直线。从这两方面均可说明乙酸乙酯皂化反应为二级反应。 LtL
实验七 电解质的摩尔电导与弱电解质电离常数的测定
1. 电导测定中蒸馏水的电导是否应考虑?为什么?(水的电导率为10-6Ω-1·m-1)。
答:电导测定中蒸馏水的电导可以不考虑,因为水的电导率为10-6Ω-1·m-1,比待测溶液的电导小的多,所以其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2. 试分析NaCl、HAc的电导率测定中随着溶液的稀释,其电阻的变化趋势,并加以解释。
答:NaCl、HAc的电导测定中,随着溶液的稀释,其电阻均变大。对NaCl来说,浓度减小,这溶液中的导电离子减少,故电导率下降,电阻变大;对HAc来说,浓度减小,离解度反而增大,但由于离子数减少,电阻也增大。
3. 如果长时间测不出平衡电阻(检流计不为零,耳机交流声大,示波器不为直线)是否影响测量准确度?(电导池电阻值是否会变?)
答:不会,因为该实验用的是交流电,频率较高,电导池中溶液各组分含量不变,电阻值不会改变。
4. 为什么电导池要用铂黑作电极,若不用铂电极,可采用什么电极代替? 答:铂黑性质稳定,不易与电解质NaCl和HAc起反应,可用石墨电极等惰性电极代替。
实验八 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
1. 若用氢电极作为参比电极做成电池
Ag︱AgNO3(0.1mol/L)‖H+(1mol/L)︱H2,Pt
来测银电极的电极电势,在实验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所测电动势为无穷。正极是电势的为零的标准电极,负极电势约为0.79V,电极接反电动势则为负值,但由于测不出反应电动势,故给出结果为无穷。
2. 影响实验测量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电极制备的好坏,溶液的浓度变化,电位差计的准确度,盐桥对液接电势的消除程度等。
实验九 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液体表面张力
1. 为什么不需要知道毛细管尖口的半径?
答:因为作实验时用的时同一支毛细管,其尖口的半径r不变,而
经由测蒸馏水(纯水)的压力差和在不同温度下查表得到的
以可以不必知道毛细管脚尖口的半径。
2. 为什么不能将毛细管插进液体里去?
答:因为本实验要求测量的时不同浓度溶液在相同温度下的表面张力,而表面张力能产生时由于表面分子受力不均衡而引起的。若将毛细管插进液体中,测量的不仅不是液体的表面张力,还会给实验带来误差。
3. 液体表面张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液体表面张力的大小与溶于溶剂中的溶质的性质、溶液的浓度及溶液的温度等有关。
4. 若让你求出一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应该怎样设计实验? 答:一、配制一系列的表面活性剂;
二、利用已知一定温度下0的溶液测量P0,根据0KP0,求K;
三、测量在该温度下,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P,根据KP求不同浓度的,并解出曲线“-c”;
四、测量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的P,并求出,在“-c”上找到1,则1对应的浓度即为所求的临界胶束的浓度。
实验十 胶体的制备、性质及电泳速度的测定
1. 电泳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外加电场强度、介质粘度及介电常数有关。
2. 写出FeCl3水解反应式?解释胶粒带何种电荷取决于什么因素? rK,2HO计算出来,所2
振荡试管中的溶液目的篇二: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振荡试管中的溶液目的篇三:各种溶液中离子实验报告
各种溶液中Ag+、Fe3+、Cl-、SO42-、CO32-离子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
练习Ag+、Fe3+、Cl-、SO42-、CO32-离子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Ag++Cl-=AgCl↓ ; Fe3+遇到KSCN溶液会变为血红色; Ba2++ SO42-=BaSO4↓ ;H+ + CO32-=H2O +CO2↑
三、仪器和试剂:试管;胶头滴管。
试剂:硝酸银待测液、氯化铁待测液、氯化钠待测液、硫酸钠待测液、碳酸钠待测液、盐酸、稀硝酸、澄清石灰水、KSCN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四、操作步骤:
1. Ag+的检验:取少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盐酸;然后再滴入几滴稀硝酸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2. Fe3+的检验:取少量的待测液与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
3. Cl-的检验:取少量的待测液语试管中,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再滴入几滴稀硝酸,振荡观察现象。
4. SO42-的检验:取少量的待测液与试管中,滴入几滴盐酸,再滴入2~3滴的氯化钡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5. CO32-的检验:取少量的待测液与小试管中,滴入适量的盐酸,然后扣上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试过的大试管,观察现象。
五、现象和结论:
向硝酸银中滴加盐酸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观察到溶液,转变为血红色。 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向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扣上的大试管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振荡试管中的溶液目的篇四: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 溶液
第 七 章 溶 液
第一节 溶液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疑点:透明是不是溶液的宏观特征。
4.解决办法:
(1)通过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而且有助于
发展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利用挂图(或模型),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
溶液。
三.教学过程
[讲解]:本章重点研究有关溶液的知识,那我们先来了解溶液的概念。
[板书]:一.溶液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1:把泥土、植物油分别加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填表。
[总结]:1.刚加入和静置后,均上下分层。
2.振荡后液体变浑浊。
[板书]:1.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 浊液(或悬浮液)。
2.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讲解]:悬浊液浑浊是因为固体小颗粒引起的;而乳浊液变浑浊是因为液体小液滴引起
的。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
[教师活动]:继续演示实验7-1:将蔗糖、食盐分别放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引导学
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描述:蔗糖、食盐加入水中,在振荡后液体澄
清,静置一段时间后也不会发生变化。
[设问]:为什么蔗糖、食盐溶于水后和前面所做两个实验现象不同呢?
[讲解]:(可利用彩图或画简图)把蔗糖溶于水,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
中扩散,随着振荡,蔗糖分子就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同理,食盐溶于
+-水,也是构成食盐的小微粒(Na、Cl)均一分散到水分子中间。
[目的]:利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微观世界认识以上实验。
[总结板书]: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5.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29-130有关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内容,思考: (1)如何根据
溶液名称来确定溶剂跟溶质?
(2)理解溶液概念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练习]:(1)教材P131第二题。
(2)区别以下液体是不是溶液:
a.硫酸铜溶于水;b.牛奶;c.高锰酸钾溶于水;d.醋。
[目的]:加深学生对溶液、溶剂及溶质概念的理解。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练习发现问题并随堂解决,启发学生总结:
[板书]:注意:a.溶液并非全是无色,无色不是溶液的特征。
b.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剂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c.水为溶剂,不论多少,水均为溶剂。
2.溶液的应用
[学生活动]:自己阅读教材P132,并用语言概括(举例说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并启发他们举出更多生活中的实例。
[板书]:(1)在溶液中反应可加快反应速度。
(2)溶液对动植物生理活动有很大意义。
如:生理盐水、眼药水、CO2的输送。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4第3题
2.判断:
(1)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
(2)均一、稳定是溶液与浊液的本质区别。
(3)某浓度的食盐溶液,取出部分后,剩余的浓度变小。
(4)溶液的特征是“均一”,即同溶液各处的浓稀一样,性质相同。
(5)将食油滴入装水的试管内,充分振荡,所得到的液体中食油是溶质,水是溶剂。
第二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稀浓和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二.重、难、疑点和解决办法
1.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和“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这两组概念之间
的关系与区别。
2.难点: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难点:用什么办法判断一瓶蔗糖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4.解决办法:(1)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
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
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三.教学过程
[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就
需要将溶液作出分类。
[板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
至不能再溶解。
[提问]: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
体,边加入边振荡,直至试管中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总结板书]: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
质的溶液。
[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
溶剂”呢?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3、7-4。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边观察实验边思考问题,分析讨论并总结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板书]: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
义。
改变温度 加水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改变温度 蒸发水分 加入溶剂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讲解]:如果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
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稀溶液和浓溶液。
[板书]: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副板书]: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钾: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正误:1.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的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
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板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
同一种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34,并提问: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和稀溶
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正误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
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在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134第2题
2.选择题
(1)某浓度的食盐溶液取出部分后,剩余溶液的浓度(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
(2)A克溶质溶于B克水中,取出一半溶液后,余下溶液中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
A.A/B B.<A/B C.A/(A+B) D.(A+B)/A
(3)将4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20℃,在温度变化前后,溶液中保持不变
的是( )
A.溶质质量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液浓度
第三节 溶解度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
3.气体溶解度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曲线
2.难点: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疑点:溶解度与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间的关系。
4.解决办法: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可以建立固
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度与溶解性在概念上的不同。
(2)通过一些基础练习,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3)通过例题的示范,学生的练习,可以更清楚地使学生理解溶解度和饱和溶液之
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在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和不溶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那什
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呢?
[板书]:一.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
[学生活动]:根据生活实践讨论: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总结板书]:2.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还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如何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在同一
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在相同温度下,将氯化钠、硝酸钾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溶剂
中,观察哪一种可以溶解更多一点。
[总结]: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大小:
(1)在一定温度下(相同)
(2)在一定量溶剂里(相同)
[目的]:锻炼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引出溶解度的概念作铺垫。
[板书]:二.固体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描述)
[教师活动]:介绍固体溶解度。
[板书]: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
溶解的质量。
[练习]: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3)20℃时,在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时,食
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8克。
(4)10℃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学生活动]:讨论以上说法是否正确,并认真归纳。
[板书]:2.理解溶解度应注意四个因素:(1)条件一定温度下。
(2)标准:100克溶剂中。
(3)状态:饱和状态。
(4)单位:克。
[目的]:通过练习归纳总结,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能力。
[提问]:“在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①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②20℃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板书]: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教师活动]:讲解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
属性。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与溶质本性,有取决与它与溶剂之间的关
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
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中溶剂中所能溶
剂外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区别。
[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在溶解度概念,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100克溶
剂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35,找出易溶物质、可溶物质、微溶物质和不溶物质溶解度的
关系。
振荡试管中的溶液目的篇五: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习题
振荡试管中的溶液目的篇六:高中化学总复习17_【有机化学课本实验】
二、 有机化学课本实验回归(选修5+必修2)
1. 苯甲酸的重结晶
将粗苯甲酸1 g加入到100 mL烧杯中,再加入50 mL蒸馏水,在石棉网上边搅拌边加热,使粗苯甲酸溶解,待全部溶解后再加入少量蒸馏水。然后,使用短颈玻璃漏斗趁热将溶液过滤到另一个100 mL烧杯中,将滤液静置,使其缓慢冷却结晶,滤出晶体。
现象:粗苯甲酸的状态为白色晶体,伴有黄色杂质;滤液冷却时,有细小的白色晶体析出。
注意事项
①加热溶解的目的是使苯甲酸尽可能多地溶解。
②趁热过滤是为了防止降温时苯甲酸晶体析出,造成损耗,使产率降低。 2. 乙炔的实验室制备和性质
如下图所示,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几小块电石。旋开分液漏斗的活塞,逐滴加入饱和食盐水,便可产生乙炔气体。
注意事项
①制取乙炔时,用饱和食盐水而不用水的目的是为了减缓电石与水反应的速率。 ②气体通入KMnO4酸性溶液前,先通过CuSO4溶液的目的是为了除去乙炔中混有的H2S、PH3等气体杂质,以防干扰实验。
③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烯、炔、部分苯的同系物、醇、醛、酚,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烯、炔、醛、酚。
3. 溴乙烷的水解和消去反应
溴乙烷在不同溶剂中与NaOH发生不同类型的反应,生成不同的反应产物,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产物。
(1) 设计溴乙烷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①证明上述实验中溴乙烷中的Br变成了Br-?
②用哪种波谱可以方便地检验出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的生成物中有乙醇生成?(红外光谱)
(2) 在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发生的消去反应中可以观察到有气体生成。有人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方案,用KMnO4酸性溶液是否褪色来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是乙烯。
请你思考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要在气体通入KMnO4酸性溶液前加一个盛有水的试管?起什么作用? ②除KMnO4酸性溶液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乙烯?此时还有必要将气体先通入水中吗?
注意事项
①卤代烃中卤元素的检验步骤分三步:先加入NaOH水溶液,加热;再加HNO3酸化;最后加AgNO3溶液。
②卤代烃的消去产物乙烯的检验,因气体中混有乙醇,乙醇可以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而不能使溴水褪色。若用KMnO4酸性溶液检验乙烯要先通过水,以除去其中的乙醇气体,若用溴水则不需要通过水了。 4. 乙烯的制取和性质实验
如下图所示,在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液20 mL,放入几片碎瓷片,以避免混合液在受热时暴沸。加热混合液,使液体温度迅速升到170℃,将生成的气体通入KMnO4酸性溶液和Br2的CCl4溶液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KMnO4酸性溶液褪色,Br2的CCl4溶液褪色。 注意事项
①温度计要插入到混合溶液中,以便控制溶液反应的温度。
②气体在通入KMnO4酸性溶液和Br2的CCl4溶液之前先通过10%NaOH溶液,目的是除去乙烯中混有的乙醇、CO2、SO2等杂质气体,以免干扰实验。
③乙烯使KMnO4酸性溶液、溴的CCl4溶液褪色的原因不同。乙烯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的原因是发生了加成反应,乙烯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的原因是发生了氧化反应。 ④要迅速升温,原因是防止在140℃时发生副反应生成乙醚。
5. 乙醇的氧化反应
(1) 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5 mL乙醇,取一根1015 cm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小心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
现象:铜丝在酒精灯上灼烧,铜丝由红色变为黑色;伸入乙醇中,黑色又变为红色;试管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注意事项
①铜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②铜丝在乙醇的氧化中起催化作用。催化剂也参与反应,只不过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2)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K2Cr2O7酸性溶液,然后滴加少量乙醇,充分振荡。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溶液由橙黄色变为绿色。 注意事项
①乙醇被重铬酸钾酸性溶液氧化,其氧化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氧化成乙醛,第二步乙醛继续被氧化成乙酸。
②乙醇也可以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使KMnO4酸性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6. 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乙酸。按下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注意事项
①试剂加入顺序是先醇后酸。
②加热时先小火再大火。小火是缓慢加热,既可加快反应速率,又可减少乙醇和乙酸的挥发,提高原料利用率。大火加热的目的是蒸出乙酸乙酯。 ③导管末端在液面上,接近液面而未伸入液面下的目的是防倒吸。
班级: 姓名: 座号
【实验名称】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仪器和试剂】
金属钠、镁条、铝片、砂纸、滤纸、水、酚酞溶液、镊子、烧杯、试管、剪刀、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 对比实验1
(1)切取绿豆般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在一只250mL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将金属钠投入烧杯中。
现象: 。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将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
现象: 。 然后加热试管,现象: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对比实验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和一小块铝片,再向试管中各加入2mol/L盐酸2mL。
现象: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结论:
【问题讨论】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哪些?
2.元素金属性强弱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班级: 姓名: 座号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仪器和试剂】
4%的过氧化氢溶液、12%的过氧化氢溶液、0.2mol/L氯化铁溶液、二氧化锰粉末、热水、滴管、烧杯、试管。 【实验过程】
【问题讨论】对比实验3中加入的FeCl3溶液有什么作用?
班级: 姓名: 座号
【实验名称】探究化学反应的限度 【实验目的】
1.通过对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的探究,认识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2.通过实验使学生树立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观念,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实验仪器和试剂】
试管、滴管、0.1mol/L氯化铁溶液、0.1mol/LKI溶液、CCl4、KSCN溶液。 【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
(1)取一支小试管,向其中加入5mL0.1mol/LKI溶液,再滴加0.1mol/L氯化铁溶液5~6滴。
现象: 。 (2)向试管中继续加入适量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
现象: 。 (3)取试管中上层清液,放入另一支小试管中,再向其中滴加3~4滴KSCN溶液。 现象: 。 2.实验结论
。 【问题讨论】
1.实验步骤(2)和实验步骤(3)即I2的检验与Fe的检验顺序可否交换?为什么?
2.若本实验步骤(1)采用5mL0.1mol/LKI溶液与5mL0.1mol/L氯化铁溶液充分混合反应,推测反应后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微粒?为什么?
3+
班级: 姓名: 座号
【实验名称】探究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实验目的】
1.了解化学反应中往往有热量变化;
2.知道化学反应中往往会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 【实验仪器和试剂】
试管、剪刀、砂纸、塑料薄膜袋、2mol/L盐酸、氯化铵晶体、氢氧化钙固体、镁条。 【实验过程】 实验1
步骤:向一支试管中放入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镁条,再加入5mL2mol/L盐酸,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现象: 。 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 。 结论: 。 实验2
步骤:向完好的塑料薄膜袋中加入约7g氢氧化钙固体,再加入氯化铵晶体,排除袋内的空气,扎紧袋口,再将固体混合均匀,使之充分反应。
现象: 。 有关化学方程式: 。 结论: 。 【问题讨论】
实验1.2中反应物能量总和与生成物能量总和的相对大小有什么关系?
班级: 姓名: 座号
【实验名称】探究铜锌原电池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2.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仪器和试剂】
锌片、铜片、稀硫酸、导线、灵敏电流计、烧杯。 【实验过程】
【问题讨论】
分析构成原电池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振荡试管中的溶液目的篇八:2013年高三化学实验汇总
2013高三期末、一模、二模化学实验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用其它试剂,无法鉴别AlCl3溶液和NaOH溶液 B.NaHSO4、NH3、Cu2(OH)2CO3分别属于酸、碱、盐 C.SO2使溴水褪色,不能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D.HCl、NO2溶于水都有化学键断裂,因此均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方案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浓溴水除去苯中的苯酚
B.用新制Cu(OH)2悬浊液鉴别苯、乙醛、乙酸 C.在加热条件下,用乙醇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
D.将溴乙烷和NaOH溶液混合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检验溴元素 3.某课外小组欲测定过氧化钠与碳酸钠混合物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准确称量a克样品,
下列后续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A.隔绝空气加热,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质量 m1g B.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并蒸干,,称量剩余固体质量 m2 g C.与足量水反应并加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V1 L干燥气体
D.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并加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V2 L干燥气体 4.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跟电石作用,可以有效控制产生乙炔的速率
B.制肥皂时,在皂化液里加入饱和食盐水,能够促进高级脂肪酸钠的析出 C.制备乙酸乙酯时,为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用氢氧化钠溶液收集产物 D.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时,为除去杂质和防止苯甲酸析出,应该趁热过滤
5.下列实验方案不可行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用润湿的pH试纸测定饱和Na2CO3溶液pH
B.通过观察右图中导管水柱的变化,验证铁钉生锈的原因主要是
吸氧腐蚀
C.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FeCl3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说明溶解度:Fe(OH)3<Mg(OH)2 D.向同pH、同体积的醋酸和盐酸溶液中加入足量镁粉,通过完全反应后收集到的H2
体积比较两种酸的电离程度:醋酸<盐酸
6. 室温条件下进行下列各组实验,其中的观察要点不能说明醋酸是弱电解质的是
..
1
7.将SO2分别通入下列4种溶液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a中实验可以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B.试管b中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强氧化性 C.试管c中能产生白色沉淀,说明SO2具有还原性 D.试管d中能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完全溶于稀硝酸 8.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装置①可用于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 B.按装置②所示的气流方向可用于收集H2、NH3等 C.装置③可证明非金属性Cl>C>Si
D.装置④向左推动针筒活塞可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 9.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或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2① ②
④
SiO3
10.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NaOH固体
B
.将海带灼烧成
C.提纯工业乙醇
D.分离苯和苯酚
2
11.下列关于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NO2或HCl气体,并防止倒吸
C.装置③:先从b口进气集满CO2,再从a口进气,可收集NO D.装置④:可用来证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
13.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3
15.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17.如右图所示,若向盛有溶液①和溶液②的试管中,通入过量气体X,最终①、②均有沉淀生成的是
4
18.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19.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A.用图1 所示装置从Fe(OH)3胶体中过滤出Fe(OH
)3胶粒
B.用图2 所示装置蒸发掉CuCl2溶液中部分水制得CuCl2·2H2O晶体 C.用图3 所示装置从CH3OH与C2H5OH的混合物中分离出乙醇
D.用图4 所示装置从C2H5OH与C2H5OOCCH3的混合物中分离出乙酸乙酯 20.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 ..
21.利用右图实验装置,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5
振荡试管中的溶液目的篇九:实验
振荡试管中的溶液目的篇十:高中化学课本重要实验复习
必修1课本实验
实验1-1 题目:过滤食盐和泥沙 蒸发食盐水 实验目的:
注意事项:
原理:
操作步骤及现象:
思考:你认为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是比较纯的氯化钠吗?可能还有什么杂质没有除去?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出它们?
实验1-2:题目:除杂:除去食盐中的硫酸盐、CaCl2和MgCl2
原理:
步骤:(加的试剂及化学方程式)
注意事项:练习:为有效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加入
试剂的合理顺序为 bc (填字母)。
a.先加NaOH,再加Na2CO3,最后加钡试剂;
b.先加NaOH,再加钡试剂,最后加Na2CO3;
c.先加钡试剂,再加Na2CO3,最后加NaOH。
实验1-3:题目:蒸馏自来水
原理:
注意事项: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现象
,离子方程式:结论
(2)在100ml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按图连接好装置,向冷凝
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现象 结论
(3)取少量收集到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现象 ,结论 。
实验1-4:萃取碘水中的碘
原理:
操作步骤:(1)混液: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mL ,盖好 。(2)振荡:用 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 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 ,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 ,使 。(3)静置: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 。
(4)分液: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 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
1
注意事项:充分振荡,适当放气,充分静止,然后分液;分液时
保持漏斗内与大气压一致;下层溶液下口出,上层溶液上口出。
实验1-5: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配制100 mL1.00mol/LnaCl溶液。步骤为:
。
学与问:1、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并将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
2、如果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时不慎洒到容量瓶外,最后配成的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比所要求的大了还是小了?
3、你是用什么仪器称量氯化钠固体的?如果是托盘天平,你称量的质量是多少?与计算量一致吗?为什么?
科学探究:胶体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步骤:现象:所得胶体应透明、呈红褐色。
注意事项:(1)烧杯里蒸馏水煮沸后,滴加FeCl3溶液要不断振荡,但不宜用玻璃棒搅拌,也不宜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以免生成沉淀。
(2)观察丁达尔效应方法:用 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 的方向进行观察。 制胶体、做丁达尔效应的实验时,所用的FeCl3溶液要饱和但不能浑浊。
2
实验3-1:切金属钠
步骤:
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注意事项:剩余钠,放回原试剂瓶。
实验3-2:钠的燃烧
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注意事项:钠的燃烧实验在坩埚里进行比较规范。钠开始燃烧后立即撤掉酒精灯。
科学探究:加热铝箔
1、用
,原因是:
2、再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加热至熔化。观察到: ,结论 。
化学方程式: 。
实验3-3:钠与水的反应
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观察到: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
科学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3
实验3-4:铝与酸和碱的反应
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氢氧化钠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未用砂纸打磨的铝片。观察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
实验3-5: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
口,检验生成的气体,用手轻轻一
摸一摸试管外壁,然后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以上现象:
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科学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
1、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的Na2CO3和NaHCO3,向其中各加入10mL水,用力振荡,现象: ,结论:
向试管内滴入 1~2滴酚酞溶液,现象: ,结论
2、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
3、写出Na2CO3和NaHCO3分别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实验3-6焰色反应实验步骤
1、洗:将铂丝(或光洁无锈的铁丝)用
2、烧:在酒精灯
3、蘸:蘸取待测液 4、烧:在酒精灯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钠元素火焰颜色是;
钾元素火焰颜色是 。
实验3-7(8):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
在试管里加入10ML 0.5mol/LAl(OH)3溶液,滴加氨水,生成 色 状物质,继续加氨水,沉淀 溶解。化学方程式为
离子方程式: 。
若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现象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
4
若继续滴加盐酸,现象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
实验3-9:铁的氢氧化物制备及性质
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FeCl3和FeSO4溶液,然后滴入NaOH溶液,观察并描述发生的现象
学与问:写出两种铁的氢氧化物分别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氢氧化铁加热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3-10:Fe3+的检验
在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5mLFeCl2和5mLFeCl3溶液,各滴入几滴KSCN
溶液,观察并描述发生的现象 科学探究:Fe3+ 和Fe2+的转化
在盛有2mL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振荡试管,充分反应后中,滴入几滴KSCN
溶液,观察
实践活动: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
把混有少量泥沙的浑浊水分装在3支试管中,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明矾、硫酸铁溶液,振荡。
实验4-1
在试管中加入3~5mLNa2SiO3,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 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
实验4-2:
取两个小木条或滤纸条,分别放入蒸馏水和Na2SiO3饱和溶液中,使之充分吸湿、浸透,取出稍沥干后,同时分别放置在酒精灯外焰处。观察现象
5
下一篇:出席会议和参加会议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