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制取教学案例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氧气的制取教学案例篇一:氧气制取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育教学案例

伴随着我校《高效课堂》教学的全面推进,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教学,更要把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贯穿其中,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合作交流,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化学课堂应充满生机和趣味,又是鲜活的,动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课堂中不可免的会遇到意外事件或突发事件,而如何处理这些意外正是教师必须接受挑战的新课题。下面是我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个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法。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初中化学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在讨论交流时的想法与应得的实际结果背道而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镇定从容、因势利导,对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所在。

三、案例描述

在制取氧气这部分内容时,讲到38页的探究实验,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比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过氧化氢的溶液以及加入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溶液,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分析原因(学生已预习),得出结论即:在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度比较慢;在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度加快。这时,有一组学生提出:在常温下分解氧气的速度比较慢,那如果是在加热条件下呢?我一听,嗯 ,这想法还是不错的,而且从理论上来说的话,温度越高,产生的氧气越多,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总不能将只硬塞给学生,我想这实验也比较简单,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由事实说话不是更好吗。于是,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而最后,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了,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反而熄灭了,怎么办?,完全和预想的结果相反啊。一下子,学生也开始骚动起来。我冷静了一下,趁着大家的好奇心我顿时脑子一闪,既然出现了问题,何不抓住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其中的原因。于是我让学生静下来,提问到;大家都看到木条没有复燃反而熄灭了,那么大家讨论下,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立即显得非常活跃,纷纷讨论,各抒己见。有人说: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不仅产生了氧气同时也有水生成,而且可以在试管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水珠。还有人说:可能是过氧化氢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还是比较缓慢,不能产生大量的氧气。

我就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各小组继续讨论,请同学们依据所学内容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在我的启发下各小组同学

积极踊跃投入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中,有的同学大胆提出:由实验现象试管口产生大量的水雾及试管内壁出现大量水珠可以推出该反应有水生成,试管内水含量太高,所以,带火星的木条并没有复燃 反而熄灭了;有的同学又提出:如果我们想办法除去其中的水蒸气,那产生的氧气的检验就不会受到水蒸气的影响了,那么怎样才能除去其中的水蒸气呢?,我又指导学生通常可用试剂(碱石灰)除去水蒸气,我又提问并启发学生如果要干燥所得气体并检验应用哪些仪器如何装置呢?,此时,学生兴趣更浓。有的学生动手找相关仪器,有的装干燥剂,有的连接仪器,有的学生准备检验所得的氧气,不一会儿终于看到深入到产生而被干燥的气体确实使带火星复燃,当然速度要比没有加热的过氧化氢分解稍快,比常温下,加入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度要慢的多。同学们欢呼雀跃,都露出成功喜悦的神情。我由此看到了学生眼中兴奋的表情,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也加深了对催化剂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由此感触颇深。

四、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其实出现了两个突发事件,一是学生的大胆猜想,一是猜想结果与事实结论相反。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考虑到的,但既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及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向学生说明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有尊重

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不能仅靠理论就下结论。体现了在课堂中师生平等,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些课外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

凤翔县城关镇中学

二0一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石安锁

氧气的制取教学案例篇二:制取氧气教学案例 2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据生成 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从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教学过程 制取氧气第三课时

复习: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择。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的选择,这节课我们主

要学习高锰酸钾及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一)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加热1.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KMnO4 K2MnO4 MnO2 O2

提问:我们如何选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

学生回答: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选择固固加热型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可选排水法和向

上排空气法。

2.实验装置

3. 实验步骤:

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 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 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 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离:移离导气管。

g. 熄:熄灭酒精灯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实验步骤,我们可以用谐音来记忆(茶庄定点收利息)

d.注意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二)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实验原理: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H2O2) ————→ 水(H2O) + 氧气(O2)

提问:我们如何选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

学生回答: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发生装置选择固液不加热型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可选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2.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三)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除去二氧化碳 干燥 氮气 降温 加压 液态空气

液态氧 升温-183℃ 氧气

(四):小结

(五):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

制取氧气第三课时

(一)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加热1.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KMnO4 K2MnO4 MnO2 O2

2.实验装置

3. 实验步骤:

4. 注意事项

(二)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实验原理: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H2O2) ————→ 水(H2O) + 氧气(O2) 2. 注意事项:

(三)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除去二氧化碳 干燥

氮气 降温 加压 液态空气

液态氧 升温-183℃ 氧气

(七)布置作业:41页1,2题。

氧气的制取教学案例篇三:氧气的制取教学设计

(人教版) 课题3 氧气的制取(第2课时)

柳州市第八中学 李元红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

3、通过氧气制法及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辨证的观点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 学习重点、难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实验准备:

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带胶塞)、集气瓶、水槽、棉花、高锰酸钾、火柴、药匙、纸槽、小木条 教学设计:

1

2

3

小组探究活动报告

探究活动1 探究实验室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活动内容:一、写出反应原理(用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 高锰酸钾

氯酸钾

三、收集氧气的方法有

(1) 选择该方法的理由是 。 (2) 选择该方法的理由是 。

探究活动2 探究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活动内容:一、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二、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一瓶氧气。

三、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方法:

四、归纳用加热固体的方法制取气体的注意事项。

4

氧气的制取教学案例篇四:《制取氧气》教学案例

《制取氧气》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制取气体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重点难点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学生动手制取氧气。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学生回答并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讲出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以及反应条件。 再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1、查 示范连接装置、 检查装置气密性, 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提问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 ,提问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如果先用手紧握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能否正确查出装置的气密性,为什么? 提问为什么导管稍伸出胶塞即可? 讲出有关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仪器名称,并在练习本上写。 动手连接仪器(导管的连接,胶塞的连接) 动手检查装置气密性 小结写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并读一次。 分组讨论得出不能这么做的原因 ,弄清楚为什么有的同学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装置气密性好,却看不到气泡的原因 。讨论小结:便于排出管内的空气,和导出氧气。 掌握如何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 。

2、装 示范装高锰酸钾药品 、检查学生是否把试管横放先装药品,并加以指正提醒学生在试管口放团棉花 ,提问为什么要在管口放团棉花? 在实验桌上找出高锰酸钾药品 ,观察药品的颜色、状态,气味 用药匙和纸槽装5克高锰酸钾药品入试管 ,在试管口放团棉花 ,先思考(加热高锰酸钾时记得注意团棉花) 巩固如何取用固体药品的方法。

3、定 示范固定仪器 、提示学生注意装仪器顺序,铁夹夹试管的位置,试管的方向 ,提问试管口为什么要稍为向下倾斜? 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一学生回答装仪器的顺序, 小结固定仪器的方法:由左至右,由下至上,试管口稍为向下倾斜 ,固定好装置 ,小组互评固定好的装置的优缺点, 并指正错误, 分小组讨论试管口为什么要稍为向下倾斜。 小结,并写好结论。 将一集气瓶装满水倒放在水槽中,导管先不放在集气瓶内(为什么) 掌握固定仪器的方法, 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和评价能力。

4、点 提问试管的加热方法? 点燃酒精灯, 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再次提问为什么要在管口放团棉花? 回答先上下移动,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点燃酒精灯,上下移动,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轻轻按住装满水的集气瓶, 观察棉花情况。 观察到现象有高锰酸钾粉末喷向棉花。 小结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掌握加热试管方法。

5、收 提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不是一有气泡产生即可收集,为什么?提示试管中除了高锰酸钾外,还有其他物质(空气)。 要求学生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各收集一瓶氧气 ,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提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如何判断是否收集满气体? 针对部分同学收集氧气的集气瓶还有水,提出该同学是否收集满氧气的问题。 针对部分同学收集氧气的集气瓶显红色,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提问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桌面上,和能够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说明了氧气的什么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提问能够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了氧气的什么性质? 轻轻按住装满水的集气瓶 ,思考回答 。小结:不能马上收集,因为刚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当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将导管放入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正放在桌面上。 再用向上排空气收集一瓶氧气,正放在桌面上。 分组讨论如何判断是否收集满气体。

小结并作好笔记: 1、排水法收集氧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即已满 2、排气法收集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满, 讨论得出是试管口没有放团棉花、或没放好棉花,再得出高锰酸钾易溶与水,溶于水变红色的物理性质, 归纳高锰酸钾的物理性质:暗紫色的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 思考,一学生回答得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 思考,一学生回答得出:氧气不易溶于水,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收集气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离 将导管移出水面 ,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将导管移出水面 7、熄 熄灭酒精灯 ,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提问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为什么? 熄灭酒精灯 ,分组讨论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小结并记好笔记。 放好药品仪器,清洗有关仪器和实验桌面, 总结制取氧气操作步骤: 查、装、定、点、收、离、熄 便于记忆写出偕音:茶、庄、定、点、收、利、息 读“查、装、定、点、收、离、熄”。 掌握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徐健美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氧气的制取教学案例篇五:制取氧气教案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学案例

修武实验中学 薛彩霞

实验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3、通过氧气制法及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辨证的观点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

实验重点、难点:氧气的制法、性质及实验操作。

实验准备: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集气瓶、水槽、棉花、镊子、木炭、澄清的石灰水、铁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从生活中我们了解到氧气的诸多用途,这种神秘的航天助燃剂,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去制取呢?下面我们就来完成这项伟大的创造吧!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提出问题,引导思维

学习探究活动①

在探究之前,我们需要一些必要的知识准备。

(提出问题)

仪器的选择:(根据反应条件和仪器的性质来考虑)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氧气,应选用以上仪器中的___________做反应容器,用___________法来收集气体,选用___________来固定反应容器,热源选用___________。

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为下一步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装置做好知识准备。

三、“我探究,我快乐”

学习探究活动②

教师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来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学生分组讨论,协作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基本完成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设计。

学习探究活动③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根据装置巧设疑问:

1、制取气体的装置在使用前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该套装置如何检查气密性?

2、给试管加热时应注意什么?试管口为什么要稍向下倾斜?

3、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4、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为什么?

5、要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可用什么方法?

6、实验结束后,先把酒精灯移走还是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为什么?

7、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做适当点拨。

生:每个小组成员对每个问题都进行认真探究,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对该装置的观点,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层次的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解决下一步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避免错误操作。

学习探究活动④

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实验: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对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操作及时纠正,对学生创新性设计给予激励性评价。 生:动手操作,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完成木炭燃烧、铁丝燃烧两个性质实验,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回答,完整有关探究活动中的实验现象,提高同学们的观察能力。

四、讨论交流,归纳反思

师: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汇报实验收获,反思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总结实验探究收获、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和资源共享意识,提高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五:能力拓展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1)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2)检查装置气密性;(3)装药品并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5)停止加热;

(6)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正确的是[ ]

A、先加入药品,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看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就立即收集

C、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氧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D、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题的知识,去解答一些问题,拓展学生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先让学生在复习有关仪器用途的基础上,自己选择所用实验器材,自己组装实验装置,然后教师简单加以点评,表优鼓差,使学生能再接再厉继续完成后面的自主实验环节。在学生亲手操作之后,让学生自己对比找出实验中的优缺点,并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加以点评。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实践真正掌握本次实验。本节课确实做到将自主权交给学生。

氧气的制取教学案例篇六:氧气的制取教学设计

氧气的制取

氧气的制取教学案例篇七:制取氧气的复习教学案例

复习指导··

制取氧气的复习教学案例

谢晓春

(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江苏无锡

214062)

摘要:化学教学是要通过教学把人类已有的化学科学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并进一步转化为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日常化学教学过程中,在复习时探究学习有时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复习教学;探究学习;教学的有效性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2-006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2.030

一、问题的发现

笔者在讲完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的《课题3制取氧气》这一课题后,想进行一个系统的复习,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这节复习课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知识积累的情况,直接让学生按教师的引导说出知识点,并且补充一些新的例子,拓展学生的视野,最后通过设计相关的习题加以练习来巩固。总体来说,比较单调枯燥,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记住已有的化学科学知识,而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的解决

怎样使这节课变得新奇有趣,并且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就成了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调节课堂气氛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加入师生互动,如增加提问、讨论和探究实验等,这样也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部分枯燥的内容。

根据笔者的思路,尝试在初三(1)班(班中共40位学生)采用如下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行这一课题的复习教学。

化剂“一变二不变”的性质来设计实验逐一加以验证。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惊喜的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实验设计,效果比较好。

课后反思一下,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的讨论比较热烈,但是真正参与的同学不多,好多同学只是凑热闹。同时由于课上时间有限,讨论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次上,还有一些实际操作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如何更明显地观察氧气生成的快慢,几乎没人提起,只是以气泡的多少加以区分,可操作性不强。

三、问题的改进

笔者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五严”后,课时比较紧张,给探究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按照探究学习的步骤来一一展开,时间肯定不允许,而要是压缩了时间,学生的探究就不充分,效果就要受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不长,对化学药品和仪器还是比较陌生的,这给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探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比较熟悉。“五严”后,学生周末的时间得到了保证,学校不再组织补课了,这一时间如果利用好,不是能弥补探究学习时间不够的缺陷吗?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利用家庭小实验来进行探究学习,学生的参与率一定会提高,而且设计的实验由于经过了多次尝试后,可操作性会增强。因此,进行了如下改进。

我先利用周五在初三(3)班用下述改进后的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然后利用下周一中午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

1.教学过程

首先按照书本第43页第5题的内容为学生提前准备了仪器和药品,然后让学生分层次进行实验设计:①设计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装置,②设计寻找过氧化氢制氧气最佳催化剂的实验方案,③设计寻找过氧化氢制氧气最佳浓度的实验方案,④设计验证二氧化锰(或其他物质)是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剂的实验方案,最后让各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陈述或进行装置的安装演示。在整个过程中,先让同学们进行相互评价,然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1.教学过程

⑴提出问题。首先向同学们提出:如何在实验室里用过氧化氢制取一瓶氧气?提示同学们可找出课本中所有能得到氧气的方法,参考书本第43页第5题的内容,分层次进行实验设计:①设计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简易装置,并制取和检验氧气,②设计寻找过氧化氢制氧气

2.教学效果

基础较差的男生选择上讲台组装仪器,女生选择陈述装置的组合;基础一般的同学选择②或③,利用控制变量法陈述设计方案;基础较好的同学选择④,利用催

化学教与学2011年第2期-61-

复习指导··

最佳催化剂的实验,③设计寻找过氧化氢制氧气最佳浓度的实验,④设计验证二氧化锰(或其他物质)是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剂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写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及体会,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分工合作,用家中的小实验室来设计和进行实验,下周星期一各“兴趣小组”进行展示(班中共41位学生,自愿组成6个“兴趣小组”)。

学习积极性高涨。学生们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了,真了不起。有的实验跟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完全不同(用水通电的方法制氧气),当然不一定更好,但都是他们通过上网查资料想出来的;有的实验设计构思十分巧妙,如利用简易杠杆比较反应前后水泥块质量,利用比较推开注射器活塞等距离长度所需时间或收集等体积的氧气所需时间来推断生成氧气的快慢,利用注射器加等体积过氧化氢到不同体积水中来配不同浓度的溶液等。这不仅使他们理解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和原理,而且还掌握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等。

随后的第二单元测试,我发现虽然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基本相同而且各有1人不及格,但是80分以下的学生人数,初三(3)班明显比初三(1)班少。这种结果我和2个班的班主任都不敢相信,因为初三(1)班的同学平时在各方面都明显要优于初三(3)班的同学。

四、问题的反思

虽然这种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及时解决:①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尽快的适应这种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②兴趣小组的探究实验会花费学生较多的课余时间,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而引起家长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反对,这一矛盾如何解决。③随着化学学习的不断深入,能探究的实验越来越多,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在课外进行探究实验时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何控制。④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协调,实现双赢。

相信,经过全体化学教师更加全面和更加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2][3][4][5][6]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花红斌.新课程将带给我们什么[J].江苏教育研究,2002,(8)

吴星,马宏佳.走进高中新课改-化学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⑵猜想与假设。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分别选取了各自的实验课题,然后让学生综合考虑路途的远近、兴趣、能力,组合成6个兴趣小组,最后6-7个人一组,进行分课题的猜想与假设。有二组实验①的小组主要在猜想用什么来代替实验室的仪器和药品制氧气;实验②、③各有一小组主要在猜想如何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如何简便的比较氧气生成的快慢;有二组实验④的小组主要在猜想如何才能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剂,并分别设计相应的验证实验。

⑶制定计划。各小组首先制定出实验计划,然后根据各自的能力、兴趣进行合理分工,最后明确实验的时间、地点、要带的材料。

⑷实验探究。在周末的两天里,各兴趣小组都行动起来,我用电话和各组长保持联系,了解进展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较弱的小组,我不断加以鼓励,并提供了一些网址让学生上网寻求相关信息突破思维瓶颈。

⑸成果展示与交流。周一第一节课前要求各“兴趣小组”先把设计的实验方案先交上来。中午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时,由于时间有限,分成三批进行。实验①的二组为第一批,实验②、③二组为第二批,实验④的二组为第三批,每批先展示其实验装置,然后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陈述探究的过程。六个小组实验方案各不相同,实验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门。酒精灯的灯座有易拉罐做的,有玻璃瓶做的;酒精灯的灯芯有用棉线做的,有用棉花做的,有用棉布做的;反应容器有用医用吊瓶、注射器做的,有用各式各样的玻璃食品罐做的;导气管用用剩的笔芯、自行车气门芯、吸管代替;橡皮塞用瓶盖、橡皮、橡皮泥、小木块缠橡皮筋代替;实验用的药品有用家里的医用双氧水、酒精,装修用剩的水泥、红砖、铜丝,生锈的铁钉等替代;仪器箱有用纸箱做的,有用水果篮做的,有用菜篓子做的,并且都用各种贴纸装扮一新。

⑹反思与评价。当每批展示完毕后,先由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后其他小组成员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并让各小组进行自我反思,简述改进方案。

2004

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率很高,

-62-化学教与学2011年第2期

氧气的制取教学案例篇八:教学案例(氧气1)

第二单元

课题三 氧气(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刘美芹 城南街道中学

课题三 氧气(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本单元课题二《氧气》的基础上学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和多媒体展示引导出催化剂概念、催化作用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装置、反应原理及工业氧气的制取等。 2、教学思路与设计

(1)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实验2—5]、[实验—6]和添加实验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实验探究,观察现象,然后通过对比、比较,得出催化剂的概念,把握催化剂概念中的关键词:“改变”、“化学性质和质量”、“化学反应前后”等,了解催化作用。(2)通过选择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室2—7],学生大致知道从药品的易得,反应条件和是否环保等方面考虑,这样进一步巩固了催化作用,并初步形成一在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检验、验满的步骤。(3)书写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氯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对比化合反应的特点,师生讨论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结论。(4)多媒体引入氧气的工业制法。

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记住书本上几个具体的实验及相关结论,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课堂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强化对实验设计、实验结论的反思与评价。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知道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及反应的原理、装置、检验、验满方法等等。

(2)初步理解分解反应,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加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新物质的方法;通过认识分解反应、化合反应,认识分类是化学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催化剂的认识激发学生客观认识物质间关系的正确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制取氧气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氧气的制取教学案例篇九: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课题 制取氧气

lbrqh

教材依据:

教育部2012年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尝试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的物质,初步体验化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的新授课。新教材淡化了氢气的制取内容后,氧气的制取就更加重要了。该课为学习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氧气又是学生熟悉的物质,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是有能力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因此本节课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氧气的工业制法及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的概念。 第2课时: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分解反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方法。尤其掌握用高锰 酸钾制取氧气。

3、掌握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会判断分解反应。

4、能写出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文字表达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3、通过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一般要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催化剂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3、通过讨论,增进交流、合作和表达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药品及操作方法。 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的突出及突破:(1)通过学生动手选择仪器并组装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以突出重点。(2)催化剂的概念是本节课难点,可以边实验、边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锰是否是反应物,再作对比实验加以解释。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1.教师的实验准备:5%的过氧化氢溶液、带单孔橡皮塞、导管、二氧化锰、氯酸钾、试管架、试管夹、试管、酒精灯、石棉网、火柴

2.学生分组实验:(共十二组,每组包括)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试管架、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带单孔橡皮塞、导管、酒精灯、石棉网、火柴、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烧杯、坩埚钳、棉花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有关氧气用途的录像)

师:结合看到的录像,请同学们说一说氧气有哪些用途?

学生讨论回答:氧气可以供给动植物呼吸;氧气是发射火箭的助推剂;可用于金属的焊接和切割;煤、木材的燃烧需要氧气。

师:氧气的用途真是广泛。那我们如何获得纯净的氧气呢?工业用到大量的氧气如何制得呢?你们是否希望自己也能够制取出氧气来?我们学了该课题后,以上问题就可得出答案了。

二、氧气工业制法

学生阅读:教材40页“资料卡片”工业如何大量制取氧气。 师:通过阅读,学生讨论、归纳总结氧气的工业制取。 学生回答: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 教师补充:膜分离法制氧气。

师:学生看有关资料并思考讨论归纳小结。

根据以上数据,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粉尘已预先除去) 将空气先加压降温至-200℃,空气变成 态。

具体过程:

1、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

氮气

干燥

加压

液态空气液态氧

氧气

2、膜分离法制氧气(学生根据课本自主学习) 空气

富氧膜

富氧空气

含氧80%以上

[讨论] 工业制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小结] 工业制氧是物理变化。因为这里只是利用各种成分的沸点不同,把空气中的氧气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

三、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常从某些含氧化合物中得到氧气。

请猜测能否利用这些含氧化合物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KMnO4)、氯酸钾(KClO3)、二氧化锰(MnO2)、双氧水(H2O2)

实验探究一

[教师演示]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设问]实验2的反应结束后,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反应能否继续进行?如果能进行,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归纳:(1)“改变”(指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2)“不变”是指催化剂的质量及化学性质(不是物理性质,催化剂可反复使用) [设问] 实验室制取氧气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实验探究二

[教师演示] 加热氯酸钾制氧气

[引导学生讨论] 根据以上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 氯酸钾可以用来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不能。二氧化锰在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仍起到了加快反应速率放出氧气的作用?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仍做催化剂。

[小结] 归纳小结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使学生将感性认知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为以后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做准备。 活动探究三

(学生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45页【实验活动1】

设问:(1)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如何选择仪器、如何连接仪器?(3)试管口

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5)什么时候收集气体?(6)实验结束后是先熄灯还是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以上问题。

归纳总结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装药品,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C、将集气瓶内装满水,用毛玻璃片盖上倒放在水槽中。d、给试管加热。e、导管口开始连续均匀出现气泡时收集。f、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停止加热。

学生进行实验,自己选择仪器。

[设疑] 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几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小结]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区别: 化合反应 “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

课堂练习:课本41页第1、2题 课后作业:课本42页第4题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让学生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融为一体,使许多原来教师讲解工作由学生讨论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如:通过阅读、讨论、交流,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析反应特点,自主选择仪器制取氧气等探究活动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题教学还根据新课标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意识。在设计本课课案时,为了说明二氧化锰只是起到催化作用,本人在教材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添加单独给二氧化锰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的实验,而使二氧化锰在分解过程中只起催化作用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当然,本课也有不足,“讲”的内容有偏重,没有大胆让学生去自主学习。

氧气的制取教学案例篇十:课题三 制取氧气 教学案例

课题三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中宁六中 刘革红

一、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三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本课题是在学习本单元课题二《氧气》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课时)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出催化剂概念、催化作用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及工业氧气的制取等,第二部分(第二课时)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2、教学思路与设计

(1)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实验2—5]、[实验—6]和添加实验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实验探究,观察现象,然后通过对比、比较,得出催化剂的概念,在此只能根据实验的表面现象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大致了解催化剂概念,把握催化剂概念中的关键词:“改变”、“化学性质和质量”、“化学反应前后”等,了解催化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化学.技术.社会”内容:催化剂的作用。(2)通过选择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室2—7],学生大致知道从原料的易得,反应条件和是否环保等方面考虑,这样进一步巩固了催化作用,并初步形成一在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检验、验满的步骤。(3)书写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氯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对比化合反应的特点,师生讨论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结论。(4)多媒体引入氧气的工业制法。

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记住书本上几个具体的实验及相关结论,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课堂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强化对实验设计、实验结论的反思与评价,通过氧气制取的研究初步形成一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为今后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氢气的学习铺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及反

应的原理、装置、检验、验满方法等等。

(2)初步理解分解反应,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参加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新物质的方法;通过认识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初步认识分类是化学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催化剂的认识激发学生客观认识物质间关系的正确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制取氧气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教学准备:制取氧气探究材料10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火柴)、氯酸钾、高锰酸钾。 4、教学内容分析

创设问题情境——上一讲我们学了氧气那么多的用途, 那么些我们如何得到氧气呢?如何把氧气收集到这个集气瓶中呢?教师举起一个集气瓶向学生展示,这样开门见山把学生思维一下子拉到本课题中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观察现象,讨论对比,引入催化剂、实验室氧气制取的一般思路和分解反应的结论,一环扣一环,逐渐深入,从而达到本课是的教学目标。

互动交流——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家都知道交流是教学和学习一种有效方式,是一种多项信息互通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查阅资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对答、对话、理解的过程,从而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活动。通过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实验探究——探究是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2—5]和实验[2—6]探究双氧水分解产生氧气的现象,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对比、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引导出催化剂概念,并选择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体验到制取氧气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特点是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和基本操作与具体实验结合,我们采用问题教学、实验探究的方法 。

新课引入的问题情境

实验探究双氧水制氧气

反应原理 催化剂概念 回忆已知知识和方法

分解反应的概念 总结反思 教学质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18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