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篇一:李凭箜篌引答案
李凭箜篌引答案
1、李凭弹奏的箜篌曲技艺精湛,曲调之美,感染力强。
优美动听,沁人心脾,幽怨,悲壮,清脆。
2、1-4句
(1)“高秋”点明秋高气爽的特点,为“空山凝云”句作铺垫,借以衬托出箜篌演奏者技艺之高超。
(2)“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用了典故,想象,夸张,侧面描写等手法。通过写空旷山野上空的浮云听到乐曲驻足不前及湘娥、素女触乐生情潸然泪下,写出箜篌曲的感人、优美、动听和弹奏者技艺的高超。
3、五六两句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通过正面描写、通感、比喻、想象等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以不可闻之声拟可闻之声,以可见之形写无形之声。写出了箜篌曲的声音像昆山玉碎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像凤凰的鸣叫那样清脆、幽怨
4、最后几句
(1)“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2)“老”“瘦”形象的写出了鱼和蛟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形象,现在竟然能伴随者音乐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3)“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表达的意境是寂静伤感;而文中的两句表达的意境是清幽超绝的想象
5、《李凭箜篌引》:侧面烘托、正面描写、通感、想象、夸张、神话
《琵琶行》:通过一连串的比喻摹写琵琶曲的声韵情调、直接描写。只有“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句用了侧面烘托
【课堂检测】本诗“睹影知竿”体现在对音乐的侧面描写上。本诗对筝乐的描写集中在“弦凝指咽声停”这个无声的片刻,这是弹奏者如泣如诉的情绪发展到最高潮时的片刻。诗人剪取这一大有深意的无声片刻,既有切展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又引导读者在想象中领悟筝曲的全部美妙,引发读者对那“万重深情”的丰富联想。
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篇二:《李凭箜篌引》测试题及答案(新人教版)
测试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疲乏(fá) 积忿(fèn) 淫威(yín)
B.奢望(shē) 昂然(áng) 纠缠(jiū)
C.神妪(qū) 芙蓉(róng) 谦恭(gōng)
D.颤栗(lì) 突兀(wù) 雕琢(zhuó)
2.填空。(6分)
(1)《心血凝成的作品》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当代音乐家。
(2)《李凭箜篌引》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唐代诗人。
(3)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李凭中国弹箜篌( )
(2)芙蓉泣露香兰笑( )
(3)石破天惊逗秋雨( )
(4)露脚斜飞湿寒兔( )
4.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3分)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平原上的一棵小草,也要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抹绿意。
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有应变的__________,有__________的竞争性,有__________的兼容性,有继承的创造 性,这些都是新世纪青年人必备的品质要素。
A.灵活性 协作 个性 B.适应性 节制 宽泛
C.灵活性 节制 宽泛 D.适应性 协作 个性
6.根据要求完成下题。(4分)
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写一段完整的话,表现一个人的奉献精神。(不少于50个字)
二、整体感悟(10分)
1.从冼星海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5分)
2.谈谈你对《李凭箜篌引》运用典故这一表现手法的理解。(5分)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2分)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4分)
2.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4分)
3.请简要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4分)
四、拓展阅读题(16分)
月亮月亮跟我走
二十年过去了,月亮没有丝毫的改变。月亮的存在对于夜晚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她皎洁的光辉照着女孩眼眸永远不能穷尽的远方。
远方对女孩来说仅仅只在医院院子的范畴之外。前面月光越过最南端门诊部的二层楼房,朝北月光漫过医院最后边田地里孤零零的太平间。太平间的长度仅仅比一个成年人的高度多出一点。太平间坐落在田地中央,四周是一片鲜艳丰硕波澜起伏的西红柿地。 女孩家的窗户正对着太平间。这排宿舍是由原来的病房改造的,女孩的母亲以前手拿注射器在这些病房里忙碌地进出过。刚搬来时,女孩不敢朝北边的窗户看。十几米远的太平间在每一个夜晚黑魃魃像隐蔽了无数鬼似的异物。天一黑女孩早早睡觉了,她认为闭上眼睛,黑色异物就从她的世界消失了,连同一起消失的还有那洁白的月光。北窗下后来种了一棵丝瓜藤,在阳光的召唤下藤儿婀娜地朝上伸展开腰肢,长得茎繁叶茂,挂满了绿茵茵的丝瓜。丝瓜和鸡蛋做成汤喂养了女孩的童年,直到有一天女孩长得脸像西红柿身材像丝瓜。
月光在丝瓜藤的掩映下,抵达太平间时开始有了宁静平和。在日久天长的对峙中,
太平间永远没有变数的死寂日渐失去神秘与恐惧。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女孩和小伙伴手牵着手,从田地绕到太平间的门口,在那个废弃已久的屋外停留了一刻。她仔细打量装满了空气的空荡荡的小房间,然后一言不发地走开了。清风吹在她的身后。
女孩从此不再惧怕从月光下的北窗眺望。
月亮晶莹的光芒静静地倾泻下来,覆盖了生机无限的西红柿地。稠黏的月光仿佛是液体流进了西红柿的体内。西红柿是女孩童年时代对水果的唯一记忆,她对那刚刚从地里摘下的新鲜饱满的果实记忆犹新,她对那酸甜的滋味永远乐此不疲,满怀向往。 西红柿的滋味就是月光的滋味。
在弥漫了来苏儿气味的医院里,某一天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一位18岁的少女服毒自杀送进了医院,消息在医院被人们奔走相告。召唤医护人员抢救的铃声在医院上空刺耳地响着让空气骤添了几分紧张。在小城医院里职工家属看热闹的忙碌可与抢救病人的医护人员相媲美。一楼急诊室的窗外扒满了看热闹的人。女孩没有挤进去。
抢救的结果,18岁的少女依然是死了。是在医生进行长时间的人工呼吸按摩之后停止呼吸的。女孩在事后听到大人们的闲谈,一个美丽的生命的逝去让人万分感慨,人们不知道一个18岁的生命选择死亡的理由。所有看热闹的人都目睹了18岁少女抢救时敞开的雪白的胸脯和她眼角最后滚落的泪珠。
月光下,用毛玻璃挡住的一楼产房,婴儿诞生时的啼哭冲破夜色。女孩甚至能听到在白搪瓷的托盘中,闪着月光的剪刀碰出清脆的声响。
月光之于夜晚,如同火升腾起的火焰。有一天,女孩走出童年的医院,走向月光照耀的远方。无需对往昔说跟我走吧,她知道,唯有月光,始终虔诚地挂在一生的星空。 什么都可以改变,唯有月亮是永远皎洁的脸。
月亮没有风烛残年。
1.“丝瓜和鸡蛋做成汤喂养了女孩的童年,直到有一天女孩长得脸像西红柿身材像丝瓜。”此句有何作用?(3分)
2.18岁女孩自杀身亡与本文中心有何关系呢?(3分)
3.如何理解太平间与18岁女孩事件之间的关系?(3分)
4.“婴儿诞生时的啼哭冲破夜色”有何深意?(3分)
5.阅读画线句子,结合你的成长经历,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五、中考题(14分)
1.(2006,包头,4分)下面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中两个有病句,用文后规定的符号在原文
上修改。
垃圾畅销书畅销的原因很多,或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或是作为一时新闻的补充,①或是拿来作为炫耀,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生命力短暂,②未必经不起仔细推敲。它们因急功近利而生,也因急功近利而死。走过街头旧书摊,我时常发现它们的踪影。③它们灰头土脸地夹杂在一些过期杂志中,没有了往日的骄横。
2.(2006,四川眉山,2分、)请你以古今中外某一文化名人为话题,选用下列所给的词语(至少3个)写一段通顺的话(不超过80字)。
备选词语:为民请命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歌可泣 丰功伟绩 顶礼膜拜
3.(2006,黄冈,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__________的悲哀;借__________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4.(2006,兰州,4分)名胜古迹的对联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文化名人(第④联写一人即可)。
(1)上联:允矣斯文,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
下联:大哉夫子,合诗书易礼春秋集大成( ) [允矣]对啊,恰当啊。
(2)上联:两表酬三顾
下联:一对足千秋( )
(3)上联:翁去千余载,醉乡犹在
下联: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
(4)上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下联: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
六、探究性学习(10分)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 在一座小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和他的妻子。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见到这群天鹅,非常高兴,于是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鱼虾招待它们。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老夫妇就敞开他们茅屋的门让它们在屋里取暖,并且给它们吃的,这种关怀一直延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湖面封冻时饿死了。
材料二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告子下》)
七、综合性学习(15分)
亲爱的同学,你在《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中,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民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新发现吧!下面就请带我们走进你的家乡。
(1)走进家乡名胜古迹:假如在这次活动中你被选为“走进家乡名胜古迹”活动小组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给这个读本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书名。
读本书名:__________
活动过程: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2)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让它走出家乡,名扬天下。
特产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告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寻家乡节日风俗: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端午节为例,展示你们小组探寻的收获。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心血凝成的作品
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篇三:李凭箜篌引 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 自主赏析 导学案参考答案
李凭箜篌引
1、诗歌前四句交代了哪些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成功地运用了拟声和通感的艺术手法。“昆山”句是以声写声:“昆山玉碎”,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形容乐音清脆; “凤凰叫”像凤凰对舞唱和, 形容乐声的和缓;
“芙蓉”句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以形写声。“芙蓉泣露”如带露荷花在哭泣,形容乐声的惨淡;“香兰笑”兰花盛开宛如笑靥,形乐声的清丽欢快,此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构成了通感。
3、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
(1)云,空山中凝聚着,低垂着,不肯流走。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2)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
(3)素女,又称“素娥”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皎洁的面庞也起了愁容。
(4)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5)紫皇,天神紫皇,天上最尊贵的神。被音乐打动。
(6)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7)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作舞。
(8)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9)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虞美人 李煜
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最美好的事物唤不起李煜的欣赏兴趣,一个被
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这两句词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苏幕遮 周邦彦
1、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第二,这两句词练字功夫了得。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 极富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妩媚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2、这首词上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此词中情和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想到家乡的荷花,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篇四: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导学案答案
课题: 李贺《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1、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积极思考,踊跃展示,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课堂每一分钟,通过文字,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快乐学习。
1、 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
2、
用时20分钟左右,C层同学至少完成自主学习部分,A、B层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
合作探究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用蓝色或者黑色笔作答,红色笔纠错)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2、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二、充分预习文本,完成下面基础知识梳理。(ABC层必答) 1. 字词书写及注音。
kōng hóu( 箜篌) 教( jiāo )神yù( 妪 ) 瘦蛟( jiāo ) 露( lù )脚 暴露(lù ) 揭露( lù ) 露( lù )天 露( lòu )马脚 露(lù )头角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吴丝蜀桐张高秋 ( 弹奏 )
(2)李凭中国弹箜篌 (国中,国都长安之中 ) (3)石破天惊逗秋雨 ( 引 ) (4)露脚斜飞湿寒兔 (露珠下滴) 3.翻译。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和缓悠扬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欢快清丽
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额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
1. 诵读展示全诗。(ABC层)
2.小组探究。(C层学生初步思考,A、B层学生认真思考并形成文字答案,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
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2)这首诗除了正面描写音乐,更多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试找出诗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明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至少找出两句)
答:例如:①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②”鱼跳波瘦蛟舞”,“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龙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③”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3)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声音的?
(要点提示: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创作方法等) 答:(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训练案】
(一)、课文练习(ABC层必答)
1、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理解有误的项是(B )
A. 两句写乐声,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B.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张口欲笑的印象。“香兰笑”虽写兰花之笑,实写兰花欲哭之笑,与前面带露的芙蓉表达效果一样,表示乐声悲
抑。
C.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
D. 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2、对《李凭箜篌引》主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 A. 李贺通过诗歌来赞美李凭的精湛技艺。 B. 这首诗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C. 诗歌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D. 作者直接描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名句默写 (ABC层必答) (1)诗中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课后作业】
1.落实并积累诗词鉴赏知识.
2.A、B层默写全文,C层背诵全文。 【回顾总结】
知识与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句子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相关链接】
《明湖居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篇五: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要点突破】
一、整体把握
试概括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不超过25字) 答案:再现了李凭弹箜篌的美妙乐声和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细部探微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两句诗各从什么角度写箜篌之声?分别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答案:都是兼具“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玉碎”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形容哀怨;分别给人以山崩地裂和孤凤哀鸣的形象感。“芙蓉泣露”形容乐声凄凉,“香兰笑”形容乐声欢快愉悦;分别可以唤起露滴残荷与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
2.这首诗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试举出两种表现手法,并概括其艺术效果。 答案: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箜篌声具有惊天地而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感悟总结】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诗想像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二、写作特色
1.通过感受描写音乐。
音乐是一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这首诗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2.想像奇特,瑰奇绚丽。
诗人凭借想像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昆山”两句,从正面写乐声,前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后句以形写声,着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以下八句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沉浸在寒光之中,然后写高处远处:天帝受惊,五彩石破裂,神妪佩服,老鱼腾跃,瘦蛟起舞,吴刚废寝,露湿玉兔。以形写声,选用的物象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并且动静结合,高潮跌宕,惊心动魄,发人联想。
【基础达标】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颓唐(tuì) 啼叫(tí) 缔造(dì) 挣脱(zhènɡ) ....
B.神妪(yù) 沤肥(îu) 怄气(îu) 讴歌(ōu) ....
C.蛟龙(jiāo) 渐染(jiàn) 症结(zhēnɡ) 毗邻(pí) ....
D.谄媚(xiàn) 信笺(jiān) 粗犷(kuànɡ) 剔除(tī) ....
答案:B
解析:A.颓tuì—tuí;C.渐jiàn—jiān;D.谄xiàn—chǎn,犷kuàng—gu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文彩 纯粹 妍媸毕露 言简意赅
B.琐屑 意蕴 稗官野史 千锤百练
C.辉煌 惶恐 道听途说 融会贯通
D.衰落 衷情 街谈巷语 惨酷无情
答案:C
解析:A.彩—采;B.练—炼;D.惨—残。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凭箜篌引 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 .
B.吴丝蜀桐张高秋 高秋:指弹奏的时间 ..
C.芙蓉泣露香兰笑 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 ....
D.昆山玉碎凤凰叫 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 ....
答案:D
解析:昆山玉碎:形容乐声清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该信用社大力支持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重点向特色
化、优质化、技术化农户优先发放贷款。
B.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
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C.入世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集团化,无疑
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
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答案:C
解析:A.前后重复,“重点”与“优先”重复,可以去掉一个;B.虚词运用错误,在
这儿是直接对手机质量本身进行投诉,因此应将“关于”改为“对于”;D.“发挥”后面应跟一名词性宾语,但题干中它却跟了一个主谓短语,应在“起到”后加一“的”字。
二、文本阅读
阅读本课,然后完成第5题。
5.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
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
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写声音的清脆,“凤凰叫”写声音的和缓,“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惨淡,“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清丽,有形神兼备之妙。
【拓展提升】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6~7题。
驻马听·吹
白 朴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6.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像。
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
D.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 E.“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像的世界。曲终而意蕴不绝,妙笔! 答案:AB
解析: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B.说作者听“戍边将士吹箫抒怀”,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宜横清更洁”,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
7.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
答案: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
四、语言运用
8.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葫芦丝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字。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其历史较为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代。葫芦丝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是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的,通体长约30厘米,主管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吹奏葫芦丝时,管身竖立,用左右手指按放音孔,右手在上,用拇指按背孔,食、中和无名指按正面上方3孔,左手按其余3孔,气流同时输入3个管口而发音。音量较小,主管的音色柔润而纤秀,在两根副管持续音的衬托下,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因为它吹出竹颤音有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又叫“葫芦丝”。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在我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容易学会的特点,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葫芦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音量较小,主管音色柔润而纤秀,深受人们喜爱。
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篇六: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李凭箜篌引》阅读训练题
《李凭箜篌引》阅读训练题
基础巩固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张高秋( ) ②颓不流 ( ) ③ 中国( ) ....
④泣露( ) ⑤逗秋雨 ( ) ⑥ 露脚( ) ....
2.《李凭箜篌引》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唐代诗人。
3.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
能力提高
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 “吴丝蜀桐”写箜篌 ,借以衬托 。“高秋”一语除了表
明 ,还含有 的意思。
2.二、三两句写 。前四句先写 ,再写 ,后写 ,有 的艺术力量。
3.五、六两句正面写 ,而又 ;“ ”以声写声,“ ”则以形写声。
4.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诗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巧妙过渡,把诗歌的意境由 扩大到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向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
神奇瑰丽的境界。
鉴赏品析
读诗句,完成下列各题
1、清代人方扶南把《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2、“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中的“老”“瘦”是否妥当,试分析。
3、诗中有一句起过渡作用,找出来,加以分析。
4、最后一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乐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
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篇七:语文版必修2第二单元《诗六首之〈李凭箜篌引〉》阅读练习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明月文
周 涛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月亮的提醒当然非常重要,人们不能无视这一天的存在。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的短暂,“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
③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④因此,中国人过中秋节便合情合理。可以说,中秋节是一个全民族的诗的节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上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的心思的节日呢?别的节日都热闹,惟有中秋节,静远。约定俗成,中秋节是不能放鞭炮的,别的节日放鞭炮是造气氛,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
⑤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
⑥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些人的伤感。这时候,伤感是一种难得的、美好的情绪,是思念,是怀旧,是静下心来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总结。这些美好的情绪都天然地带有感伤的情调。但是不管怎么说,唐朝的大诗人没有不寄情月亮的,一本唐诗,处处见月!
⑦唐以后,宋朝明月愈转华美凄清,这一脉相传的明月情结,已经明白无误地揭示出中国文化中的柔性倾向,即便豪放如苏东坡,高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也还是问的明月而不是红日。
⑧那一轮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如同宇宙间惟一的一盏华美的路灯。谁也不觉得那光明是反射太阳的,只觉得那清光是它自身独有的;它不炽烈,不耀目,使人可以沐浴那光明,直视那月轮,月之光明,亲近可人。“月光如水”,那是无声的低语,是母亲慈爱的目光,是打乱了星星的诗行后醒目的句号,是云朵的和声伴唱下突出的主题曲。
⑨月亮不仅一直这样陪伴着我们、关照着我们,而且不断地提升了我们的目光、拓展了我们的心胸。我们已经完全习惯了月亮,习以为常,以为理所当然,从来没有人想到过,假如宇宙间从来没有月亮,人类将生活在何等蒙昧的万古漫漫长夜之中,而那将是多么难以忍受的黑暗生存! ⑩幸亏,我们有月亮!
⑪“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⑫也正是因为我们懂得了珍惜月亮,感恩月亮,我们才有了中秋节。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奔月”,嫦娥奔月,惟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广寒宫。
⑬神话之所以是神话,就因为它太神了。在那样远古的人头脑里演绎出的故事,竟神奇地预言了千万载之后的人类行为——今天人类正在登月,只不过不是携带兔子而是带着小狗。关于太阳的神话,在今天也实现了,那就是原子弹、核弹,每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无疑是在大地上升起一轮裂变的太阳火球,后羿要射落九日,解除民生之苦难,也完全符合当今时代的现实。我们不要千千万万个带着核弹头的小太阳,但是,我们要一轮永不污染的月亮!
⑭月亮总归是不老的。千万年来,一代又一代看见过月亮的人,都老了,都死了,只有月亮,仍在高悬。“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清辉未减,容颜不老。那月轮上隐约着的团团阴影不是老年斑,而是月宫参差错落,月亮的美容术万古不朽。
⑮到这里,突然明白了:那轮月亮,那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全在那轮月亮的涵盖里,一句话,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
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因为——在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1.请分析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月光如水”,那是无声的低语,是母亲慈爱的目光,是打乱了星星的诗行后醒目的句号,是云朵的和声伴唱下突出的主题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中的“圆”与第⑤段“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中的“圆”,两者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⑩段“幸亏,我们有月亮!”独立成段,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此段在文章的结构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请结合全文,谈谈“月亮文化”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答案: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2.答案:“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写声音的重浊,“凤凰叫”写声音的清脆,“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有形神兼备之妙。
3.答案:诗人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中,寄托着自己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对乐曲的感受和评判,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二、
1.答案: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答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可以,但比喻和排比不能少),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月光静美、柔和、皎洁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和赞美。
2.答案:第①段的“圆”指的是“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第二个“圆”指的是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思考深广;因月而有的中秋节越来越聚人的心思。
3.答案: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在情感表达上,由赞美月亮的皎洁和多情,上升到肯定月亮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在情感上,起到了升华、深化的作用。
4.答案:月亮文化的内涵有: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它是中国人对生存发展不断思考、探求的文化,它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中国人用几千年时间积累、演绎的月亮文化,它包含了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
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篇八:《李凭箜篌引》练习题
《李凭箜篌引》练习题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拜谒 哽咽 液晶 弃甲曳兵 奖掖后进
B. 虔诚 乾坤 掮客 潜移默化 黔驴技穷
C. 山麓 贿赂 辘轳 戮力同心 碌碌无为
D. 阡陌 悭吝 翩跹 谦谦君子 牵强附会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夙愿 纷繁芜杂 呕歌 音容笑貌 B. 跫音 感人肺俯 火钵 张灯结采
C. 太息 乌蒙磅薄 彳亍 白浪涛天 D. 寥廓 峥嵘岁月 琼葩 潺潺涓涓
3. 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要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加以________。
②《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_________。
③鉴赏戏剧要理解戏剧语言的语意,_______注意其修辞特点,而且要着眼于表达效果,体会其情味。
A. 品味 典型 不是 B. 品味 典范 不仅 C. 品位 典范 不是 D. 品位 典型 不仅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始两天硬闯经常是被拦回,后来终于总结出一套“闯关”秘籍,算是摸着门、上了道,并且屡.试不爽。 ...
B. 在冰心老人的《寄小读者·通讯十八》中,有一句话写得十分有意思:船儿只管乘风破浪的一直地走,走向那素不相识的他乡。 ....
C. 巴特尔将在今天赶赴美国,稍后飞往纽约与尼克斯队签约。王治郅在迈阿密,姚明在休斯敦,三大中锋又成掎角之势。 ....
D. 眼下的MP3市场就到处流行着这种“买椟还珠”式的滑稽表演,为了所谓的时尚,许多消费者在....
购买MP3时,首要考虑的不是产品的质量而是包装是否迷人。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目前,高级保险管理以及新产品开发人才仍然相当短缺,而这些关键人才却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否有竞争力。
B. 今后几年,广告行业对广告专业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将会加大,高校广告专业的毕业生的身份也随之水涨船高,供不应求。
C. 随着我国经济过度的迅速发展,各种信息传输的综合频道、专业频道层出不穷,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设置已达到一种白热化的状态。
D. 2005年,所有人,所有的心都不平静,2005年的高考充满着史无前例的风险、挑战、机遇和考验。
6. 根据故事写对联。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________ ___________,。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7. 说话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对象,用语得体,才会有好效果。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出恰当的话。(每句话不少于30字)
青年工人小王经常请假不参加车间的技术培训,理由是要在家当“陪读”——陪儿子小刚复习功课,做家庭作业,否则会考试不及格。
(1)如果你是小王的车间主任,就这件事你将对小王怎样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如果你是小刚的班主任,知道这个情况后,你将对小王说一点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8. 下面的句子,画□处分别使用了一个成语,请将以下五个成语,按文中的顺序写出来(只写序号)。 ①回味无穷 ②豁然开朗 ③联想翩翩 ④茅塞顿开 ⑤拍案叫绝
某种科学理论,以最简洁的形式,完美地总结出自然界的某种规律,使人见之□,□,进而思之又觉□,□,甚至□。许多著名的科学理论,都具有这种美的魅力。
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拓展训练:
(一)阅读毛泽东的两首诗,完成9—11题。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9. 对这首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钟山”指南京城东的紫金山,这里代指南京。“苍黄”本指青色和黄色,古人有“苍黄反复”之语,引申为巨变。
B. “虎踞龙盘”来源于诸葛亮的“钟阜龙盘,石城虎踞”,这里比喻南京的险要、雄伟。
C. “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秦汉之交,项羽为博取仁义的空名,在鸿门宴上曾放走刘邦,自己最终兵败,自刎乌江。
D. “沧桑”原意为沧海桑田,意即桑田变为沧海,比喻发展变化之大,发展内容广阔无限。
10. 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颔联抚今追昔,实质上是说黑暗耻辱已经过去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到来,可谓欢欣鼓舞,豪情满怀。
B. 诗中借用“霸王”的典故意在申明立场:绝不沽取什么虚名,不能使全国的解放半途而废,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C.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借用唐代诗人李贺的句子,是说大自然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那么“人间”的发展也要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D. 这篇诗作与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那篇新闻,写作事件相同,写作时间相同,都展示了我人民解放军空前的巨大胜利。
11. 对下面一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菩萨蛮 黄鹤楼(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镇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九派:水的支流叫派。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叫九派。
A. 作者在上阕从茫茫奔腾的大江,写到了贯穿南北的铁路。由西到东,由南到北,气象雄伟。
B. “烟雨莽苍苍”给眼前的景象布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使词的意境显得幽深、耐人寻味。
C.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生情,最后以乐观高昂的情调收束。
D. 词中“酹滔滔”来自苏轼“一尊还酹江月”,苏轼“酹江月”是凭吊“千古风流人物”,诗人这里“酹滔滔”也是用来凭吊古人。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8题。
飞
我从昆明到重庆是飞的。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大有可观。因此以为坐海船坐飞机是“不亦快哉!”其实也未必然。晕船晕机之苦且不谈,就是不晕的人或不晕的时候,所见虽大,也未必可观。海洋上见的往往只是一片汪洋,水,水,水。当然有浪,但是浪小了无可看,大了无法看——那时得躲进舱里去。船上看浪,远不如岸上,更不如高处。海洋里看浪,也不如江湖里。海洋
里只是水,只是浪,显不出那大气力。江湖里有的是遮遮碍碍的,山哪,城哪,什么的,倒容易见出一股劲儿。“江间波浪兼天涌”,为的是巫峡勒住了江水;“波撼岳阳城”,得有那岳阳城,并且得在那岳阳城楼上看。
不错,海洋里可以看日出和日落,但是得有运气。日出和日落全靠云霞烘托才有意思。不然,一轮呆呆的日头简直是个大傻瓜!云霞烘托虽也常有,但往往淡淡的,懒懒的,那还是没意思。得浓,得变,一眨眼一个花样,层出不穷,才有看头。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平生只见过两回美丽的落日,都在陆上,不在水里。水里看见的,日出也罢,日落也罢,只是些傻瓜而已。这种奇观若是有意为之,大概白费气力居多。有一次大家在衡山上看日出,起了个大清早等着。出来了,出来了,有些人跳着嚷着。那时一丝云彩没有,日光直射,教人睁不开眼,不知那些人看到了些什么,那么跳跳嚷嚷的。许是在为自己催眠吧。自然,海洋上也有美丽的日落和日出,见于记载的也有。但是得有运气,而有运气的并不多。
赞叹海的文学,描摹海的艺术,创作者似乎是在船里的少,在岸上的多。海大大的单调,真正伟大的作家也许可以单刀直入,一般离了岸却掉不出枪花束,像变戏法的离开道具一样。这些文学和艺术引起未曾航海的人许多幻想,也给予已经航海的人许多失望。天空跟海一样,也大也单调。日月星云霞,文学和艺术似乎不少,都是下之观上,说到整个天空的却不多。星空、夜空还见点儿,昼空除了“青天”“明蓝的晴天”或“阴沉沉的天”一类词儿之外,好像再没有什么说的。但是初次坐飞机的人虽无多少文学艺术的背景帮助他的想象,却总还有那“天高任鸟飞”的想象,加上别人的经验,上之视下,似乎不只是苍苍而已,也有那翻腾的云海,也有那平铺的锦绣。这就够揣摩的。
但是坐过飞机的人觉得也不过如此。云海飘飘拂拂地弥漫了上下四方,的确奇。可是高山上就可以看见;那可以是云海外看云海,似乎比飞机上云海中看云海还清彻些。苏东坡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飞机上看云,有时却只像一堆堆破碎的石头,虽然也算得天上人间,可是我们还是愿看流云和停云,不愿看那死云,那荒原上的乱石堆。至于锦绣平铺,大概是有的,我却还未眼见。我只见那“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可怜得像条臭水沟似的。城市像地图模型,房屋像儿童玩具,也多少给人滑稽感。自己倒并不觉得怎样藐小,却只不明白自己是什么玩意儿。假如在海船里有时会觉得自己是傻子,在飞机上有时便会觉得自己是丑角吧。然而飞机快是真的,两点半钟,到重庆了,这倒真是个“不亦快哉”!
12. 在“当然有浪”一语前面省去了通常可以体会到的“海上不是有浪吗?”一句问话,意思是有浪该可观了。在文中再找出一处和这句同样处理的文字,写在下面。
13. “江湖里有的是遮遮碍碍的,山哪,城哪,什么的„„”写出文中与“山哪”“城哪”相照应的语句。
与“山哪”相照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与“城哪”相照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用一个句子概括出作者所说的日出、日落“有意思”“有看头”的条件。
15. “坐过飞机的人”是指 ( )
A. 所有坐过飞机的人。 B. 作者自己以及那些在飞机上没有见过什么奇观的人。
C. 作者之外的那些在飞机上没有见过什么奇观的人。 D. 作者自己。
16. “也多少给人滑稽感”中的“也”字表示的意思是 ( )
A. 强调 D. 委婉 C. 转折 D. 同样
17. 文中说“觉得自己是傻子”“丑角”,是因为 ( )
A. 隔绝了世上的一切,而跑到又大又单调的海上去,不免有点傻,眼前的景物都有了滑稽感,也就觉得自己是“丑角”了。
B. 在人世间活得不满意,躲到海上、天空中,仍是不满意。此中寄托了一种人生感慨。
C. 体会不出文学家、艺术家所描摹赞叹的海阔天空之美,以此自嘲。
D. 轻信人言,以为海上,天空有多少可观,而实际不然,有一种被人捉弄的感觉,以此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18. 文章前半部分谈海上,后半部分谈天空,二者笔墨相当。对这种写法的合理解释是 ( )
A. 二者是并列的,在文中同等重要。
B. 天空是主,海上是宾,教人从海上推见天空。
C. 二者构成递进关系,以海上衬托天空,显得天空更无可观。
D. 这种写法喧宾夺主,属处置不当。
《将进酒》习题精选
四、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耗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五、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鹅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抓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裘”、“万古愁”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锌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九、对下面的诗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各是: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A.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B.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C.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是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成了白雪。
D.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变成了白雪。 ②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A.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一斗酒赏十千钱,纵情地欢乐。
B.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C.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D.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一斗酒赏一千钱,纵情地欢乐。
十、诗中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篇九: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阁夜》《李凭箜篌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阁夜》《李凭箜篌引》同步训练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雪霁.jì 侪.辈qi 天涯.yá 悬崖.yá
B.渔樵.qiáo 挣.脱zhâng 寂寥.liào 创.伤chuāng
C.朔.漠shuò 回溯.sù 攻讦.xiã 囹圄.wǔ
D.泾.渭分明jìng 发酵.xiào 信笺.jiān 角.色juã
2.下列诗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B.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廖。
C.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下列加点字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岁暮阴阳催短景. (景:影,影子)
B.天涯霜雪霁.寒宵 (霁:雪止)
C.人事音书漫.寂寥 (漫:徒然,白白地)
D.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划分)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文彩 纯粹 妍媸毕露 言简意赅
B.琐屑 意蕴 稗官野史 千锤百练
C.辉煌 惶恐 道听途说 融会贯通
D.衰落 衷情 街谈巷语 惨酷无情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李凭箜篌引... (乐府相和歌旧题)
B.吴丝蜀桐张高秋.. (指弹奏的时间)
C.芙蓉泣露....香兰笑 (形容乐声惨淡)
D.昆山玉碎....凤凰叫 (形容乐声凝重)
6.默写杜甫诗句。
(1)_______________,天涯霜雪霁寒宵。
(2)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
( ) ( ) ( )
(3)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
(4)花径不曾缘客扫,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
(6)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
(7)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①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①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听蜀僧溶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 山经》载: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D
6.(1)岁暮阴阳催短景
(3)人事音书漫寂寥
(5)群山万壑赴荆门
(7)大珠小珠落玉盘
7.(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①清冷、幽静。②孤单、寂寞。
(3)“为拂绿琴埃”。
8.(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写出了琴声的魅力。 (2)三峡星河影动摇 (4)蓬门今始为君开 (6)月是故乡明
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篇十: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二、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四、朗读
五、作品阅读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考: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六、问题思考
思考: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七、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参考答案: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正面描写),其余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八、作业
1. 朗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宁波市特级教师带徒与余姚中学年轻教师
“同课异构”活动公开课(5.20)
教学目标:
1、 朗读感知:根据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及用韵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品的音韵美。
2、 品味欣赏:赏析本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 质疑探究:诗歌凄怆激昂的风格隐喻诗人坎坷苦涩的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诗歌凄怆激昂的风格隐喻诗人坎坷苦涩的人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ppt)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板书)。
二、解题
(ppt)李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乐师,本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人气直追盛唐李龟年,拥有很多粉丝。有诗为证“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二十三根弦。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说到音乐,我们知道,它来无踪,去无影,如果用文字将它再现出来,绝非易事,何况是写得神采飞扬呢?
先欣赏几个描摩音乐的片段(ppt):
1、《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2、《薛谭学讴》:“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明湖居听书》(刘鹗):(请一位女生朗读)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以上几个都是描摹音乐的精彩片段,那么 李贺又是怎样描摹箜篌的美妙乐曲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三、朗读感知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感悟朗读。
2、读后师生点评,正音,注意把握情感。
教师指导点拔:因为此诗是描写音乐感受的,所以在诵读时要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诗中纷繁的意象蕴
含着音乐的情感变化,诗的情感基调与音乐的情感基调基本上相同。
此外,这首诗每句都七言,格律严密,四次换韵,句句用韵,节奏较快,把握诗歌的节奏。听录音。 师:大家说,视频录音读得好不好?(好或不好)
我觉得不太好,同学们中肯定有读得更好的,大家再品读酝酿一下,然后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本诗的主色调凄怆激昂,但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绪,要声情并茂地读。
3、请一位学生再次朗读,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4、学生齐读。
四、文本赏析
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大家觉得美不美?(美!)
思考:这首诗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的?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边读边思考。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以物衬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词,有什么效果?(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意蕴。)为什么用“张”字,而不用“弹”?(不仅仅是演奏的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人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富有张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这里为什么用“颓”字,不用“停”字?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而“停”字则比较一般,)
优美的乐曲使湘夫人对竹挥泪,连善于鼓瑟的女神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二三两句用了什么手法?
(侧面烘托手法)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点出演奏者的姓名,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诗人为什么不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而要另作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有一比:“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影像。
除了侧面烘托,还用了哪些手法?
(2)直接描摹,通感的手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直接写乐声,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这句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这两句把视觉、听觉融会贯通,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通感手法,如“风来花底鸟声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 “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以银瓶乍破和铁骑刀枪的视觉形象,引起人们的听觉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