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阅读答案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像山那样思考阅读答案篇一:像山那样思考 导学案(含答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的“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观点和含义。

2. 体会文中细腻的、个性化的场景描写,体验作者的情感。

3. 仔细品味文章,评点理解课文哲理性语段。

4. 能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资料链接

1 作者简介

(《随堂1+2》P102 作者简介)

2 写作背景

(《随堂1+2》P103 写作背景)

阅读导航

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嗥(háo)叫 拾遗(yí) 毛骨悚(song )然 不堪(kān) 湍(tuān)急 揣(chuai )测 饿殍(piao) 俘(fú) 艾(ài)蒿(hā )

二、文本阅读

1、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3、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4、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第六小节,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如第九小节中所叙述的那样,不至于“使河水把人类的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补充一点作者的个人经历: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

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上面刚才提出的问题,看看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节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我们来细细体味一下。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还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提问: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5、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再次阅读第一小节,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6、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的,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它与我们的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

明确: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同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像山那样思考阅读答案篇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复习卷有答案解析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高中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试卷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

1. 以下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惴栗(lì) 诳(kuáng)语 榛(zhēn)莽 赭(zhě)色 ....

B.茅 茷(fá) 箕 踞(jū) 嗥 (háo) 叫 恣(zì)意 ....

C.喷(pēn)薄 惬 (qiâ) 意 攒(cuán)蹙 泥淖(nào) ....

D.遁(dùn)隐 魁梧(wú) 引觞(shāng) 宁谧(mì) ....

答案:B

试题解析:箕踞(jù) .

2.下列各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

A.记得,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焦燥不安了半年。

B.一切都为雾蔼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

C.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浑沌一片,灰濛濛的,„„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

忘了。

D.在那眩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

答案:C

试题解析:C“浑”应为“混”,“濛濛”应为“蒙”。A.“燥”应为“躁”;B.“蔼”应为

“霭”;D.“眩”应为“炫”

3.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与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__________的作品的。

②由于各级领导重视,措施得力,中小学乱收费的发展势头得到了初步__________。

③读书的关键在于透彻理解,如果__________,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也没有用处。

④经过研究考察,地质学家对青藏高原的山川胜迹,地形地貌已__________。

A.品味 遏止 生吞活剥 一目了然

B.品味 遏制 生搬硬套 了如指掌

C.品位 遏止 生搬硬套 一目了然

D.品位 遏制 生吞活剥 了如指掌

答案:D

试题解析:①处应为“品位”。“品位”指物品质量;文艺作品达到的水平。“品味”指物品的品

质和风味。②处应用“遏制”----阻遏、控制,语境“初步”不能与“遏止”搭配。③语境强调

的是盲目接受、没有理解,应用“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侧重于谈如何“使用”。④“了如指

掌”表示十分熟悉,与语境吻合。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

B.这次巴勒斯坦人士遭暗杀的事件,使得中东和平的前景再一次成为海市蜃楼。 ....

C.美元在外汇市场的疲软走势,使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

D.欧洲一些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

答案:A

试题解析:A.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这里写记者在伊

拉克战场采访,用“火中取栗”不恰当。B.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东西。C.雪上加霜:比喻一

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D.马首是瞻:比喻跟随别人行动或听从别人的指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更系统地掌握学过的知识,集中一段时间复习是必要的。

B.最近武汉市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此举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C.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起色。

D.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蕴藉的美感常常会遭到破

坏的危险。

答案:A

试题解析:B.“推行”“服务忌语”动宾搭配不当;C.“几个学校的领导”表述有歧义;D.句式

杂糅,去掉“的危险”。

6.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赵尝五战于秦 ..

C.寄蜉蝣于天地 D.其势弱于秦 ..

答案:C

试题解析:例句和C项中皆理解为“在”; A中为“从”; B中为“和”;D中为“比”。

7.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

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C.任意东西 D.顺流而东也 ..

答案:A

试题解析:例句中和A项皆为名词作状语,分别理解为“向西”“向南”; B项为名词作动词,

“攻下”; C项为名词作动词,“向西走”; D项为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8. 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

例:何为其然也?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以战?

答案:D

试题解析:例句和D项为宾语前置句; A判断句 ;B状语后置句; C被动句

9.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披草而坐 披:披着 B.缘染溪,斫榛莽 斫:砍 ..

C.穷山之高而上 穷:(登)尽 D.外与天际 际:相连接 ..

答案:A

试题解析:A披:拨开

10.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 )

A.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译:青山连绵,白云缭绕,与天相接,四望浑然一体。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译:看到这些,我才感到这矗立的西山特别雄伟,与一般的小土堆不是一类。

C.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我的心像凝固了,形体像消散了,我与万物融为一体。

D.故为之文以志 。

译: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表达我的志向。

答案:C

试题解析:A青山白水相互萦绕,与天相接,四望浑然一体。B这样以后,我才感到这矗立的西

山特别雄伟,与一般的小土堆不是一类。D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

第二部分 课文理解

请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1.《江南的冬景》中作者所说的江南是指长江以南地区。 ( )

答案:×

试题解析:作者笔下的江南当是指长江以南、闽粤以北地区,以江浙一带为主。

12.《西地平线上》一文中,在落日出现之前,作者描写了罗布淖尔的“荒凉空旷”,下午太阳

的“不死不活”,给人一种压抑之感。 其作用是反衬罗布泊“落日”的“庄严、神圣和具有悲

剧感”。 ( )

答案:√

13.《赤壁赋》中写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的回答,其实正是

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 ( )

1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化用了《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诗句,原句为“白发渔樵江渚

上,惯看秋月春风”。 ( )

答案:× 试题解析:苏轼是宋代作家,《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前人怎能化用后人的

诗句?

1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 )

答案:√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曹操的名篇《短歌行》一文中名句的掌握。

16.《永州八记》是八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表达了柳宗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

答案:×

试题解析:《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借写山水游记,抒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

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

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同

“悟”)。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xiá,兽槛,兽笼),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

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②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

穷矣。

注:①狙公:狙jū,猕猴;狙公,养猴的人。 ②无道揆:这里是不讲道术,不讲法度。

17.下面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取其积 B.其如狙公乎

C.惟其昏而未觉也 D.其术穷矣

答案:B

试题解析:ACD项中“其”皆为代词;B项“其”是语气词,可译为“难道”。

18.对下面加点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 ②或不给 ③一旦有开之 ....

A.①部分分派 ②或许 ③启发

B.①整体里的一些个体 ②或许 ③分开

C.①整体里的局部 ②有的 ③开除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D.①部署分派 ②有的 ③启发

答案:D

19.“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的意思是( )

A.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借给他并被他役使呢

B.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借给他还替他做事呢?

C.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

D.既然这样,那么我们难道借用他的名义还受他役使吗?

答案:C(“何”理解为“为什么”;“假”本义为“借”,此处可引申为“仰仗”、“依赖”;“为”表被动。)

20.“其如狙公乎?”的意思是( )

A.他们像养猴人啊! B.他们不像养猴人吗?

C.难道像养猴人吗? D.难道不像养猴人吗?

答案:D

试题解析:注意句中“其如”的解释,“其”在这里作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

2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躁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

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答案:D

试题解析:D项“直抒胸臆的手法”错误。“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非“直抒胸臆”。

22.读陆游的《小园》,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 )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枳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A. 第一、二句是描写,第三、四句是叙述。

B. “卧读陶诗”是指卧读陶渊明的诗。

C. 这首诗属于田园诗歌,其选材和表达的意蕴与陶渊明的诗很相似。

像山那样思考阅读答案篇三:《像山那样思考》思考题

《像山那样思考》思考题:

思考题一:全文可分几部分?

思考题二:课文分析:

1、是什么引起了思考?

2、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这一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

感?

3、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是怎样的?或者说,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

4、作者是怎样概括他们的反应的?

5、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

6、第三段又写到了谁的感受?是怎样的感受?

7、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8、作者的认识,很明显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作者以前的观点是怎样的?

9、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

10、那作者的想法、观点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

11、再具体点,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12、“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这种观点”是什么?“新的东西”又是什么?

13、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

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没有?出现

了什么情况?

思考题三:文章的题目是“像山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 样的思考?是谁要像山那样思考那?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思考题参考答案:

思考题一:

明确:全文共十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一、狼嗥及其含义(1~3)

二、作者认识的由来(4~7)

三、作者的更深层的思考 (8~10)

思考题二:课文分析:

1、是什么引起了思考?

明确:是狼,是狼的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这一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关键性词语:“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

抗性的”、“悲哀”、“蔑视”等。

这声狼嚎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这声嗥叫是深沉的,它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内涵,

总结:这一声音传达的是对自己所受的不公平待遇的一种反抗,是对未来世界毁灭性痛苦的呐喊,是对人类错误认识人及其错误行为的蔑视。这虽然写的是狼的内心世界,但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

3、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

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威胁,死亡)

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

(厮杀,战斗)

对于郊狼------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食物)

对牧牛人------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损失)

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挑战)

这里,运用排比句,列举了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生物的不同意义,增强了气势,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者将一个严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4、思考:作者是怎样概括他们的反应的?

明确:“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

5、思考: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作者进而指出,在这些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 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才能听懂的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 从而能客观地聆听这声狼嗥。也就是说,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6、思考:第三段又写到了谁的感受?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也就是“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

7、思考: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明确:是“我”,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8、思考:作者的认识,很明显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作者以前的观点是怎样的?

明确:从前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用文

像山那样思考阅读答案篇四:[原创]语文必修一卓越闯关测试参考答案:《像山那样思考》)

21.像山那样思考

【卓越闯关测试】

一、积累运用

1.A(B.揣chuǎi摩;C.饿殍piǎo ;D.追溯sǜ)

2.C(A.“篙”为“蒿”;B.“眀”为“冥”;D.“悚”为“耸”)

3.D(A.括号应在逗号前;B.“认为”后的逗号改为破折号;C.“长寿”后的顿号去掉。)

4.A

5.B(A.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C.一挥而就: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D.无以复加:不可能再增加。指程度达到了极点。)

二、阅读鉴赏

6.第一个“此”指牛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草原就要在对它的牛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第二个“此”指牧牛人杀死狼,不知像山那样思考。(解答代词指代含义的题目,应注意上下文,尤其是相邻的上文内容。)

7.一样。指人类用自己的奋斗换来了和平,但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由于狼的消失导致鹿增加,从而使大山伤痕累累,维护生态环境这也是山的愿望。但人类却为了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没有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人类悲哀之所在。

8.层层递进。(先写对狼的消失、鹿的增多导致后果的直接认识,依次类推到牧牛人杀死狼,再联想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长远的危险”,从而得出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结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发人深思。)

9.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

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

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意思答对即可)

10. 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 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意思答对即可)

11.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意思答对即可)

12. ⑴特征:秀美,宁静。

⑵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三、表达交流

13.湖是动,塔是静;湖是谦逊的,塔是高傲的;湖水阴柔,好比江南不断的春雨,塔姿雄壮,恰似塞外猎猎的长风。

14.蜡烛/你注定一生与火焰为伴/时时为别人送来光明/却燃尽了你自己

【高考展示平台】

1.①风拂炊烟图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

2.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

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

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3.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4.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子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说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家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生命的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像山那样思考阅读答案篇五:像山那样思考 语基

像山那样思考阅读答案篇六:201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测试:4.3.2《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必修1) Word版含答案]

像山那样思考

一、学习目标: ⑴理解文中狼嗥的含义;

⑵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⑶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嗥(háo)叫 驯(xùn)服 悚(sǒong)然

B、嬉戏(xī xì) 蠕(rú)动 跋涉(bá shâ)

C、饿殍(fú) 艾蒿(ài hāo) 陡峭(dǒu qiào)

D、厮鸣(sī míng) 蜿蜒(wān yán) 迸(bâng)发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山崖 荡漾 蔑视 坏兆头

B、拾遗 辨别 蜿蜒 喜气洋洋

C、蠕动 饿殍 艾蒿 无动于衷

D、尘暴 隐藏 内涵 毛骨悚然

3、依次填如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 。

⑵那些不能 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

⑶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 。

A、允诺 辨认 内含 B、允许 辨别 内含

C、允诺 辨别 内涵 D、允许 辨认 内涵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B、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C、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D、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B、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

C、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

D、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而且兴奋的程度高于准确:怎样往一个陡峭的山坡下瞄准,总是不大清楚的。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只有这座山,从而能够客观地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B、但是,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者是山,都不会同意这中观点。

C、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D、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

三、文本阅读分层训练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恩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 甲 ;对松林来说, 乙 ;对郊狼来说, 丙 ;对牧牛人来说, 丁 ;对猎人来说, 戊 。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 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不过,那些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因为在所有有狼的地区都能感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厮鸣,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道路上云杉的阴影。只有不堪教育的初学者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和认识不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这一事实。

7、请把以下短语按序第2段的横线上。

A、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 B、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

C、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D、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

E、它是死亡的警告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丁处应填 ;戊处应填 。

8、课文为什么以“一声狼嗥”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意识?

答:

9、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记述对这一声狼嗥的反应的?这些反应点出“狼嗥”的什么含义? 答: 。

10、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的生存现状个未来分别以为着什么?

对自然: ;

对人类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 。

11、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⑴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⑵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

⑶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12、课文结尾说“这个世界的其实在荒野。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说说你的理解。

答: 。

四、学后心得:

答案:1、C2、B3、C4、D5、B6、A

7、甲——E 乙——A 丙——D 丁——B 戊——C

8、一声狼嗥,惊心动魄,像是警钟长鸣,容易感染读者,并促人深思。这样写体现了作者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9、文章是从以下一些方面展开来记述对这声狼嗥的反应的。⑴鹿——生存的威胁,死亡的警告;⑵松林——即将要展开一场动物之间的混战;⑶郊狼——拾遗的机会;⑷牧牛人——损伤赔本的先兆;⑸猎人——敢于挑战,予以消灭 这些都是从整体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狼嗥”的,“狼嗥”里包含着整体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

10、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的生存现状和未来都是一种危险的代价,对自然来说,这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人类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无可挽回的退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声狼嗥也是作者充满生态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

11、⑴这声野性的狼嗥以为着自然以它的悲哀来对抗着人类的灭绝手段,蔑视着人类亲手缔造将给自己带来的灾难。⑵“明显的、直接的”是人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眼前的生物之间的关系,但是人们不知道整个生态之间的平衡将要被打破,以及这个“被打破”带给这座山和人们自己的灾难。⑶把山当作人来写,它有冷静地思考的能力,不会像人类那样失去理智地为了眼前利益而冲动地使“狼”之类的物种不断走向毁灭,而要从一只狼的嗥叫中思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问题。

像山那样思考阅读答案篇七:八下长春语文-全练-像山那样思考(含答案全解)

像山那样思考阅读答案篇八: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阅读答案篇九:一四 像山那样思考 随堂同步练习

一四 像山那样思考

随堂同步练习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荡漾( )(2)湍急( )(3)蠕动( )(4)毛骨悚然( )....

(5)允诺( )(6)枪膛( )(7)嬉戏( )(8)无动于衷( )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1)miâ视( )(2)háo叫( )(3)饿piǎo( )(4)疲bâi( )

(5)手yǎnɡ( )(6)miáo准( )(7)打jiǎo( )(8)qiào壁( )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

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

(2)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的毛骨悚然。 ....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 (国别)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

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他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发表五百多篇文章。他的作品

被誉为“绿色圣经”。

5、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对下面语句进行评析。

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

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

综合提升

(一)课堂采英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我自己对这点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当时我们正在一个高高的峭壁

上吃午饭。峭壁下面,一条湍急的的河蜿蜒流过。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

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并摇晃着它

的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这是一只狼。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

树丛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

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相互碰撞着的狼。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的内容。

7、“这时,我察觉到,而且以后一直是这样想,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最新的东西。”句中“新的东西”指的是什么?“但是,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本句中的“这种观点”指什么?

8、如何理解文中“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当一只狼被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以得到补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这句话的含义?

9、怎样理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

(二)课外撷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獾恩》(《一只送上门的獾》)

路长青

2009年03月11日14:16 来源:《北京晚报》

为了给儿子治病,母亲只好去捉獾,没捉到却发现獾已产崽,反而助獾育子,獾最终以死报恩——

想吃獾肉

这是发生在自然灾害时期的故事。

刚入冬,我家就揭不开锅了。好不容易盼来救济,却只有高粱面和红薯干。那时我刚刚6岁,却患有严重的胃病,吃红薯干,胃里反酸、烧心,老吃高粱面,大便干燥。三番五次折腾,我的胃病就更厉害了,每天肚子饿得难受,可就是咽不下一点东西。不过半月,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村里的医生说我营养严重不足,又患上了厌食症,得赶紧吃有油水的东西调养,最好是肉,否则我的小命就难保了。妈妈当时就哭了:“家里连一两白面都没有,又到哪里找有油水的东西?”一天夜里,我梦见自己进了县城的大饭馆,一大锅牛肉冒着热气,厨师一手握大勺不停地搅动,一手对着锅里翻滚起伏的肉块指指点点,像音乐家指挥他的乐队。我就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肉!肉!”我一激灵醒了,推醒身边的母亲,撒起泼来:“妈,我要吃肉,哪怕只吃一口,我就是死了也不冤枉。”我的话让母亲一愣:“我的孩子啊,你这么小怎么想到死啊!”接着,就撩起被角不停地抹泪。突然,妈妈有些兴奋地对我说:“青子,你还记得栖霞岭上咱家自留地对面那个獾洞吗,明一大早妈带你把那只老獾熏出来,煮了给你吃好不好?”我一下子来了精神。

两年前我就见过那獾。那是秋天的一天夜晚,爸妈带着我一起去护秋,刚到自留地边,就见一个动物往对面的小山包上逃,那模样有点像短腿花狗,但要肥得多。妈妈对我说:“看见了吧,那就是獾,在这一带住了好多年了。”爸爸举起猎枪就要开火,妈妈说:“它可是咱们的老邻居了,你就放过它吧,反正我们家粮食再缺也不缺它这一口。”时隔一年,父亲突

患急症辞世。母亲和我护秋时,我又两次看到过那獾。或许看到只有我和母亲,手里又没拿什么家伙,那獾不慌不忙地啃完一个玉米穗,才又叼起一个玉米穗慢腾腾离开。母亲笑着对我说:“你看那獾多么可爱,它还十分的爱清洁呢,连‘解手’都要到洞外的‘便所’去。”母亲心地特别善良,一辈子连只鸡都不敢杀,可眼下,为了我这个独根苗能活下来,竟然想到了捉獾和吃它的肉。

捉獾失败

第二天,母亲用大号篓子背着麦糠和工具,手牵着我来到那个獾洞旁。我不抱希望地对母亲说:“现在人都找不到东西吃,那头老獾是不是已经被饿死了?”母亲说:“这有可能,但还是要试试啊,只是,逮不到獾你可别哭,就算妈妈带你出来玩儿了。”獾是有冬眠习性的动物,秋季积累大量皮下脂肪,每年11月就进入洞穴闭门不出了。当地人常常用烟熏的办法逼它出来,将其捕获。母亲在獾洞旁笨拙地点燃麦糠,把明火吹灭之后,就用芭蕉扇子不停地往獾洞里扇,呛人的浓烟顺着洞道直往洞里灌。妈妈身边放着一只麻袋,只等被熏得晕头转向的獾刚一出洞,就把它紧紧罩住,装进袋子。不一会儿,一阵急促的咳嗽声从洞里传出来。母亲兴奋极了,自言自语地说:“今天运气好啊,我家小青子有肉吃了,命能保住了„„”就在这时,只听唿一声,那只老獾猛地从洞口蹿出去好几米远,母亲手中的袋子竟没来得及将它罩住。想不到的是,这只獾并没夹着尾巴逃窜,而是龇着牙,围着母亲一边转一边怒吼。这样折腾了一会儿,它又忽然变招猛地朝我扑来,紧紧咬住我的裤脚不放,我竟被它拖了个仰八叉,吓得哇哇大哭。母亲手拿铁锹准备把它制服,它则边吼边往远处退,毫不畏惧。母亲就这样被它一步步引到距离獾洞四五十米远的地方。这时候,只见獾洞里依次探头探脑地走出5只小獾。老獾面对獾洞凄厉悠长地叫了一声,那些小獾立即一路狂奔至一个长满野草的陡坡前,而后一个个抱紧脑袋,像皮球似的滚了下去,如此,谁对它们也奈何不得。“天哪,这只老獾什么时候又生出了一窝小崽子啊?”等到母亲反应过来的时候,那只老獾像完成了此生一大夙愿似的,其神态也从容镇静多了,它不紧不慢地钻进酸枣丛,而后掉转屁股盯着母亲目不转睛地看,眼神中有惊恐,有紧张,似乎还有几分得意。

助獾育崽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母亲透过窗户,隐隐约约看到一只活物在院子里转来转去,打开屋门一看,竟是从自己手下逃脱的那只老獾。当时母亲没有理睬它,只顾忙自己手头的针线活。奇怪的是,第二天、第三天,那獾还是在这个时间,照常来到院子里,像在乞求什么。母亲猛地意识到獾是饿得走投无路了,才冒死来求助人。“这年月,人都有被饿死的危险,一只老獾带着5个獾崽子生活也不容易啊!”母亲自言自语地说着。我连忙牵着母亲的衣袖说:“是不是约上邻居把它堵在院子里,活捉它。”母亲想了一会儿,说:“现在逮住它不成问题,可它的5个孩子从此就没娘了啊!”母亲对老獾动了恻隐之心,她把蒸馍笼里仅有的两个玉米面窝头,拿在手里掂了又掂,而后拿起一个,跑到离獾四五米远的地方,一甩手,扔给了它。那獾抬头望望母亲,犹豫着,往窝头处挪了几步,又盯着母亲看,确定没有危险后,才叼起窝头一步一回头地走远了。之后,这只獾便隔三差五地来我家院子里求食,母亲则根据家里的情况,有时给它一个高粱面窝头,有时给它一串红薯干。那獾看上去比一年前老了许多,一走一晃。母亲有些疼怜地说:“唉,年景不好,你连自己都顾不了,干吗还要生那么多孩子啊!”6岁的我,只是觉得好玩,笑母亲和獾说那些话。

以身报恩

一个月后,家中依然粮食短缺,我依然在死亡线上挣扎。一天凌晨,天要亮没亮的时候,突然听到房屋门板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母亲胆小,没敢去瞅,直到天大亮,母亲才去开门。刚出门,母亲险些被脚下一个软乎乎的东西绊倒。低头一看,竟是那只老獾。母亲连忙退后一步。见老獾没反应,母亲便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轻轻推了它一下,它还是一动不动。老獾死了。它的头部和门框上有大片血迹,还没完全凝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母亲站在原地,百思不得其解。正好邻居张爷爷来我家借东西,看到这情景,顿时惊讶不已,他说:“獾感觉自己快要死去的时候,总会选择一个干净又隐蔽的洞穴作为长眠之地,而后,悄悄离开原先栖身的洞穴,像冬眠一样死去。”张爷爷还说,他打了一辈子的猎,还没有见过老死在外边的獾,而自己送上门来的事情,他也是第一次看到。母亲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她抱起这只足有30斤重的獾说:“难道你是故意撞死在我家门前的?你是把你的肉身当作礼物来报恩的吗?”母亲哭了,无论如何也舍不得把这只獾吃掉。在獾死去的第二天,舅舅悄悄把这只獾剥了皮,取了肉,为我家留出一半后,把余下的一半一锅炖了。我和邻居吃得满嘴流油,母亲却始终避着,连一口汤都没喝。

第二年,我们那一带获得了几十年不遇的大丰收。母亲精选了一堆子粒饱满的麦子,一把一把装进獾皮里。因为装得太满,看上去像是一只待产的獾妈妈。母亲说:“就让我用最好的粮食安慰你那饥饿而善良的灵魂吧„„”

这个故事装在我心里已经有几十年了。“与人为善,悲悯为怀”成了我的座右铭。试想,只要付出真诚和爱,连动物都能被感动,何况我们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

(责任编辑:黄侃(实习)

10、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洞穴 ( )笨拙( ) 龇牙( ) 夙愿( ) ....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那只老獾像完成了此生一大夙愿似的,其神态也从容镇静多了。 ..

(2)、母亲猛地意识到獾是饿得走投无路了,才冒死来求助人。 ....

12、文中“母亲对老獾动了恻隐之心,她把蒸馍笼里仅有的两个玉米面窝头,拿在手里掂了又掂,而后拿起一个,跑到离獾四五米远的地方,一甩手,扔给了它。”一句描写细腻,内涵丰富,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13、文章开篇为什么要详写“我”的病情?

14、文章第3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5、“就让我用最好的粮食安慰你那饥饿而善良的灵魂吧„„”这句话蕴含了母亲对獾怎样的情感?

16、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17、作者在文章结尾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只要付出真诚和爱,连动物都能被感动,何况我们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总有一种爱让你心怀感恩,总有一份感动让你泪流满面,请你结合具体事件抒写心中的情怀。

18、你走进过自然吗?你见过雀跃枝头的林间春燕吗?你见过捧食松子的山谷松鼠吗?你见过自由摆尾的水中游鱼吗?如果你是爱生活的孩子,你一定见过。请用你的笔,描写出你最喜欢的动物的特点。

参考答案:

1、(1)yàng (2)tuān (3)rú (4)sǒng (5)yǔn(6)t áng (7)xī(8)zhōng

2、(1)蔑(2)嗥(3)殍(4)惫(5)痒(6)瞄(7)搅(8)峭

3、(1)这里指岩石对人们捕杀动物的行为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2)这里指狼的嗥叫声让人们十分恐惧。

4、利奥波德 美国 《沙乡年鉴》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鹿群对山体自然植物造成的严重破坏,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6、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7、“新的东西”指“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这种观点”指“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8、由于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这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

9、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10、(1)xuã(2)zhuō(3)zī(4)sù

11、(1)这里指老獾救自己的小獾是它内心最大的愿望。

(2)这里指老獾和它的孩子们在饥荒年月无法生存,实在找不到求生的出路。

12、围绕“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及作用”来谈即可。

示例:此处运用细节描写,形象而真切地表现了母亲心中的微妙变化。“掂了又掂”这一细节表现母亲心中的犹豫;“一甩手”“扔给”两个细微的动作真切地表现出母亲内心思量后做出的决定,体现了她的善良。

13、为下文写善良的母亲为“我”破例去捉獾做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更能表现母亲爱子情深。

14、插叙。体现出母亲的善良、悲悯,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

15、蕴含母亲对老獾的知恩图报行为的感激,也流露了对老獾以身报恩的无私善良之举的赞美。

像山那样思考阅读答案篇十: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徐丽丽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索罗《瓦尔登湖》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二)、课文分析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一类: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银行赤字的坏兆头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 从自身利害考虑,从狼的嗥叫中听出“希望和恐惧”

2、除此之外,文章还提到了什么对象?

——(“我”)

3、“我”对狼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感情成分?

◆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作者的理解的“含义”是什么?

——含义:有狼嗥声——狼存在,狼存在——对某些生物来说也许是威胁,但对整个自然来说(生命意义),对保持生态平衡来说,对自然的长久安全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生态意义)。 补充资料:我们先来补充一点作者的个人经历: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

4、“山”是如何思考的?山的思考独特性表现在哪里?

——另一类:(“只有”)山 “客观地去听取”,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

(三)、课文分析

5、“深刻的含义”是指?

狼也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生命权。在山的角度,人和狼没有什么区别。

6、浏览全文、思考:

我们应如何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山,是永恒的,它沉稳、冷峻、阔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 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

—— 现在,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呢?是不是还应包括点别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样作点思考。(自由讨论)

7、本文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给我们写作以什么启示?

明确:选取个性化的角度,借对狼的嗥叫内涵的思考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 个重大主题,以小见大。作者,告诉大家人并非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高明,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并无二致。世人要站在与万物平等

的角度上对待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

(四)、主题分析

本文以“狼──鹿──草”这条食物链的被斩断为例,揭示了在愚蠢的人类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的生存危机。读过这篇文章,当你再次面对一棵草、一株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是否也会这样提醒自己:像山那样思考。其实,长久地倾听着自然的声音的何止是群山?阅读下面一段话,仿写一段话。

人一直把自己当做高于一切的主宰,结果,环境被污染,物种被灭绝,疯狂的掠夺,地球伤痕累累,震撼人心的嚎叫,提醒“我”危险正在一步步贴近。徜徉于群山之中,像山那样思考,我们便多一分睿智,多一分稳重,敬畏生命,热爱自然。

(五)结束语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希望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非常重视母语的育人功能,旨在“通过母语教育培养具有责任心的公民,使他们形成国家观念和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价值观”强调“中教育应注意培养高中生的国家意识、现代公民意识、人类意识等”要求学生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但是们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时,也不能忽略了文本的文学功能,毕竟我们的课堂是语文,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附于文本的学习,人文素养的提高更离不开文学的浸润。如何将文本的教育功能和文学功能结合起来,即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著名生态学者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阐述环境观的作品,是一篇哲理散文,编者将这篇文章作为“像山那样思考”一模块的最后一则文本,意在引导学生在“谛听天”“悟自然”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充分体现了人文性教育的宗旨。另外,文本本身是哲理散文,是文学作品,课不能上成纯粹的环境教育课。

所以在课堂中我着重完成两个任务:品味语言,学习文学创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二:培养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本课课程是语文,教学文本也是文学作品,笔者教学中也注重了文本的分析,前半节课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充分重视了让学生阅读文本,最后又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作品的

特色。但是笔者仍认为在两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完成较好,在删选信息,品味语言,配合阅读感受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

但是,在第二个目标的实现上,未做到位。首先任务间的衔接太过生硬,没有做到水乳交融。其次,第二个目标是体会大自然,这个知识点和其他课程联系紧密,而且在初中、小学课文中也应该会提到,所以在设计中我故意地忽略课外知识——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困境的补充,所以在目标上,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所以笔者就直接地给出答案。当然,这是不对的。

最后,在这次上课中,在课堂上的语言组织上由于自己不自信,所以之前将台词都背上了。因此在课堂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问题,便紧张了。这个是要避免的。因为语文是灵动的,所以的预设也只是预设而已。这个观念是一定要转变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19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