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有感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蒹葭有感篇一:读《蒹葭》有感

读《蒹葭》有感

前几天上语文课学习了《蒹葭》一文,我深深的被诗中那幽远又凄凉的情绪所吸引,并且产生了一些感触。《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广泛。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人用极为简短的几句话,向人们描绘了一副意境极美且缠绵悱恻的感情。诗中的寥寥数语将金秋时季,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萧瑟秋风的吹过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空中雾气迷蒙,远方弯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远处处伫立。虽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诗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痴情的男子,却不顾艰难险阻与漫漫长路,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他为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踌躇,但内心中追寻不到的痛苦却不可言喻。每当他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伊人的身影又不断的在眼前闪现,时远时近,时隐时现,闪烁不定,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于是满腔情思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凉,悲痛哀婉,意蕴无穷。

《蒹葭》的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这种手法使此诗具有了十分突显的意境美和朦胧美。

意境美在于诗人营造了多重的意境,这几重意境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绚烂无比的世界。第一重,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的梦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难分难解。第二重,诗人追求伊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仿佛还在,但寻觅是却之无踪影,这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仿佛还在,则诗人不会不断追求,也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二词的连续出现,表现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

朦胧美是可意会但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在此诗中诗人未平铺直叙自己的感情,而

是通过景物中苍苍的蒹葭、茫茫的秋水来烘托寂寥、感伤的气氛,借此抒发自己失望惆怅的心情。诗中也从未写自己的信念,却从“道阻且长”还要“溯游从之”看出了诗人苦苦追求的决心。诗中许多意象都具有朦胧美。首先,“秋水”这一在诗中出现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胧凄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个朦胧不清的意象,其高洁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在诗文中并没有描写,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出来的。

在诗中诗人对伊人的一厢情深使得诗人不断追寻伊人,逆流而上,从此处而看诗人具有百折不饶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从《蒹葭》引申到现实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坚持。贵在坚持的道理并不难懂,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志学习科学文化、钻研理论,开始时决心很大,订了计划,列出了攻读的书目和研究专题,可一碰到困难、挫折,就灰心动摇起来,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是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碍,有时还难免会遭到失败。关键就在于要知难而进,不因失败而灰心、失望。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有了这种“不避艰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获得真知。如果我们遇到了困难就退缩,那么,我们始终会败给自己。就算能力秀有的地方比较的难,可是我们也不要认输,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只要我们全身心的做一件事,相信这件事就会变得简单。没有谁的人生总会是一帆风顺的,但要看每个人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有的人选择接受现实,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智者会选择前者,把失败当成垫脚石踩在脚下,踩着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太多太多坚持的人,依旧到不了成功的彼岸。就比如,有的人跑100米需要30秒,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可是当别人知道他曾经跑100米需要35秒时我们才发现,虽然他没有成功,但他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他取得了进步。这在某种程度上依旧算是“成功”。于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都不可以轻言放弃,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付出了心血,花费了时间,真真正正的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坚持过,才有可能推开成功的大门。成功贵在坚持。

读完《蒹葭》,心中感触颇多,不仅为诗中重重叠叠的美感所陶醉更为诗人为追寻美丽的坚持与执着感动。于是将心中所想与所得叙述出来,日后便会时时刻刻将坚持二字铭记在心。

蒹葭有感篇二:一片冰心在玉壶——读诗经蒹葭有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读《诗经·蒹葭》有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秦风•蒹葭》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美妙的歌声唤起了我们对一首小诗的古老记忆,这便是《诗经·秦风·蒹葭》。尽管几千年过去了,然而《蒹葭》所营造的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表达的真挚古朴的思想情感,却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闻一多曾评价《蒹葭》:“只觉得它百读不厌”,这无疑表达了人们的共同心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按用途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民歌民谣,《蒹葭》便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秦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因此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似《蒹葭》这种凄婉缠绵的情歌极其罕见。冯沅君、陆侃如认为,《蒹葭》是“《秦风》中的杰作”,“是一首‘诗人之诗’”,其“风格与别篇迥异,技巧似也在别篇之上”,与《秦风》中的那些“慷慨悲歌”之章不同,显得“优游闲暇、含蓄蕴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歌以“蒹葭”和“白露”起兴,营造了一个苍茫渺远的艺术境界:秋风袭人,秋水茫茫,河边茂密的芦苇颜色苍青,晶莹剔透的露水已凝结成霜。这美丽而略显苍凉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感伤、朦胧的气氛,为下文寻“伊人”而不得的主人公抒发内心的苦闷惆怅奠定了基础。紧接着,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歌当中最重要的意象——“伊人”出场了,但“伊人”是谁?从何而来?要往何去?诗人并未说明。可是“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她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接着,“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人逆流而上去追寻“伊人”,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找她,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的伊人明明近在咫尺,却永远无法触及,痴情的诗人不畏艰险寻寻觅觅,然而伊人未得,他早已恍惚迷离,如痴如醉。在这里,不觉的流水不仅是阻碍诗人寻找“伊人”的自然物,更是他内心绵长思念和愁苦的象征。

《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但这种改动使诗意不断推进、深入。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一方面写出了白露由盛而衰的短暂生命,一方面也表明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主人公追寻“伊人”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从空间上描绘了“伊人”的飘忽不定,但即使伊人如此难寻,主人公依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鲜明的表现出其执着的精神;还有“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追寻的路程愈加艰难,主人公却不畏艰险、坚定执着。在这里,诗人已经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读罢《蒹葭》,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美,景美,人美,情更美。按照近代新月派诗歌的艺术理念,我们惊奇的发现《蒹葭》完全符合其“三美”原则。首先是音乐美,《蒹葭》虽是古诗,却极具格律诗的音韵美,它每句都押韵,且每句一换韵,比如:苍、霜、方、长、央;萋、晞、湄、跻、坻;采、已、涘、右、沚;苍苍、萋萋、采采之类双声叠韵的用法使诗歌读起来更具韵味,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其次是建筑美,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且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排列非常整齐。重章叠句手法的使用,使诗歌节奏鲜明而短促,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含了稳定。

最后则是绘画美。细细品读诗歌,一幅美不胜收的河畔秋色图跃然纸上:金秋之季,拂晓之时,瑟瑟秋风,茫茫秋水,露珠在晨曦的光辉中闪耀着晶莹剔透的色彩,苇草在浩渺的迷雾中散发出淡淡的馨香,美丽的秋水伊人时远时近、时隐时现,痴情的恋者在水边踌躇徘徊。此情此景,真仿若一幅绝美的水墨画,虽不似西洋油画一般浓墨重彩,却让人感觉境界深幽、意味无穷。

关于《蒹葭》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后人主要归纳为三条:一是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失之愈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然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经典,其实每一种读法都显示出一种智慧,每一种读法都传递出一种情怀。

在这里,读者很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把《蒹葭》理解为一首情诗,诗人为什么对“伊人”的形象只字不提?到底是什么样的“伊人”值得诗人不顾“道阻且长”上下求索?是《卫风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还是《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按照通常的理解,凡是表达爱意的情诗,诗人定会大加渲染意中人的容貌。而在《蒹葭》中,“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甚至连是男是女我们都无从得知。

或许,诗人在《蒹葭》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在这里,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不再只是一个美好的女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承载着人类美好向往的诗歌意象、一个代表人类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的象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至美的“伊人”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鼓励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描摹、追寻。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美好目标的追求,永远不会停下追寻远方的脚步,而在追寻的过程中,人们不断赋予“伊人”更多更丰富的精神内涵,其心灵亦与之无限接近。

一首《蒹葭》小诗,向人们展示了至纯至美的诗的意境,表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王国维曾用词句概括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蒹葭》一诗将两重境界兼容并包,别具风格,独立风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蒹葭》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去追求理想、追求美。

蒹葭有感篇三:蒹葭读后感 读书感想 读蒹葭有感

蒹葭

经英Q1243钱媛媛 蒹葭,即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池沼、河岸、河溪边多水地区,常形成苇塘。广泛分于全国温带地区。每年清明一过芦苇便在水面上一夜间齐刷刷窜出嫩黄仙林的嫩芽,一簇簇、一片片、密密麻麻。他们在和曦的春光中迅速地茁壮成长,到端午节前后,便亭亭玉立然后人们便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抽出银灰色的花穗,倾向在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慢慢地,随着时光的流逝,花穗由灰变白,渐渐蓬松,轻飘飘。毛茸茸,青风一吹编入六月飞雪。待到秋霜降落,百花凋谢,草木枯萎,芦花越显出超凡脱俗的圣洁。这种在平凡不过的植物,依水而生,沐光生长,柔软而坚韧的躯体蕴含着坚韧不移的刚强的品格。他是刚与柔的结合。他有着至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的品节,他淡泊名利,胸怀天地,他活得洒脱,坚毅,豁达而昂扬向上。

若即若离的朦胧之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首好诗,他铭记在心,念念不忘。

一个飘雪的夜晚,在暖融融的小咖啡屋,他对心仪的女孩表白了,开口后竟是一阵尴尬的沉默,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他念起了这首诗。

温暖的小屋,跳动的烛光,富有音韵美的诗句,浑厚而充满深情的噪音„„ 女孩纯美的心终被打动,她把手伸给了他„„

蒹葭一诗,以河边茂密的芦苇成拉开序幕将我们打入一个纯美的境界。 此诗通过描写露水由霜而成水滴、有水滴而蒸发的过程,向我们暗示了詩所描绘的场景是在天刚拂晓的时候。

这个时辰,太阳已经微微在天边露了头,黑暗的罩纱慢慢被揭开,但还没有达到足够的光明,所以会有一种朦胧的视觉效果。

此时若他透过芦苇丛去看对面的景象会有一种如烟如雾的感觉。因此远处的女子没能清楚的映入我的眼帘,只留给我一个窈窕佳人的印象。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美,更加激发了我去追求佳人的兴致。

溯流而上,道阻且长、曲折又悠远;顺流而下那佳人仿佛伫立在河中的小舟上,求索的心境胜于求索的过程。

全诗充满一种朦胧的意境美,营造的视觉感如烟如雾,你佳人也飘飘渺渺,若即若离。

非但如此,诗句很有韵律美,尤其是第一段,读来如闻古琴雅音,感觉一阵清香扑面而来。

读蒹葭,让我感受最深得不是那在水一方伸手难及的美人,实在是这首诗给了我们一个看世界唯美的角度。这种清透如纱、闻淡香、听古琴,朦胧看江山如画、佳人如斯的独特审美视角,真让人从心底滋生出一点淡淡的幽怨,同时又有说不尽的清爽和神怡,内心纯然景美。在今天的喧嚣里,佳人并不少有,少有的却是我们看美的纯然心境!

蒹葭:男女情或君臣义?均是深刻哲理的蕴含

深秋季节,晓风残月的早晨,一个人面对无边的苇丛而寄托满腔的情愫。此情此景,足见爱之深,情之切。

詩人临水而居,内心的惆怅在这样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空间里悠悠张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最能引发情思的形象出现了:伊人。伊人是谁?是男是女?引得后世众说纷纭,有必要分清是男是女吗?其实在世人心中,伊人就是“那一个”,谁也无法替代的“那一个”。

仿佛伊人也应该是临水而居。但从诗人对其不懈的追求来看,美好的伊人却居处不定 ,时而宛在水中央,时而宛在水中沚。无论在哪,都与诗歌主人公保持一定的距离,犹如雾中看花,水中望月,美丽却飘渺。任凭诗人上下求索,伊人始终在水的另一边。

伊人,无疑是美好的。

怀着对伊人的向往、相思,诗歌的主人公苦苦追寻。心中留存的是伊人美好,但伊人美的状态究竟怎样?其美的程度是什么?仅仅伊人一语,就引发了古今多少人对他的无限遐思,或为女子或为男子,或为恋人,或为贤士······不一而足。

如果伊人是女性,那么水的灵秀与女子的柔婉相映成趣。她是梨花带雨的清丽,还是深谷幽兰的高洁?正是这种种猜测,赋予了诗歌形象更多的意义与内涵,

在传诵的过程中诗歌形象愈加丰富和饱满。

如果伊人是男性,那么灵动的水中倒影与女诗人的内心构建起一种反衬。 所以不论伊人处于哪种形态,总是至善至美的。这种至善至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于是伊人成了所有人心目中求的目标,是所有人向往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美好家园。

越是这种不确定的形象,越能吸引上千年来的男男女女,各人把伊看做自己追求的美丽,也越能代表一种人类谱泛的情结。

这样一首诗,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成一首哲理诗。能够跨越时空,跨越时代的詩,必然是超越诗意之外的人生之詩。即便蒹葭是一首爱的吟唱,同样也透视出人生的永恒哲理,道出了生命的普遍困惑。

诗中那充满了梦境般的朦胧的描写,诗人那种苦苦求索的精神,在屈原的笔下可以重现。正如《离骚》中的上下求索一样全詩着力展示的是那种既想承认又想掩盖把握不准的一种复杂情态。在这种不定的语气中揭示出诗人寂寞惆怅对“伊人”,把握不定而又内心向往的复杂情怀。

蒹葭的哲理内涵就在于道出了人生的主观追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具有一定的悲剧意境。诗人的主观追求如此强烈执着,而现实却又如此求之不得。正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可以想见诗人的失望痛苦彷徨惆怅有多深。在深秋,在清晨,在水边,在芦苇,天地悠悠,岁月长长,诗人相思痛苦遥遥无期,悠悠不尽。

纯粹的爱情,只注重过程

蒹葭最独特的美在于它的含蓄与朦。原本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诗人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另一方,于是想去追寻她,一起欢聚。但不论主人公怎么努力,总到不了她的身边,他仿佛就在水中央又若即若离。主人公眼中那个迷离的人影,亦真亦幻,这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境,从而揭示出了爱的美丽。

爱情尤其是单相思的爱带给人的常常是迷惘与感伤。爱情在萌动的时候总是朦胧的,藏在真与幻,虚与实之间。就像一场绮丽的春梦,诱人而又渺茫。对于单相思的人来说,爱是孤独的,因为你的爱无法表达,你不被所爱的人爱单恋的痛苦刻骨铭心,使你就像一颗卑微的小草永远无法和身边的参天大树平起平坐,

你只能仰视它的挺拔身姿,只能谦逊的沉默而任凭一颗心被爱的熊熊火焰烧的千疮百孔。

然而单恋者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偷偷的喜欢一个人,开心着她的开心,悲伤着她的悲伤,他的所有遭遇自己都感同身受,不管她对此知不知道,这并不重要。这样的感觉很奇妙,有甜蜜,也有微微的辛酸虽然没有说出口,却同样背负着爱情的沉重。这种爱情是真正纯粹的爱情,为爱而爱。爱注重的是过程,而不一定是结果。就如金岳霖对林徽因一样。

1931年,林徽因很沮丧的告诉丈夫梁思成:“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后来又将这些话转述给了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于是从此三人终身为友。

金岳霖爱了她一生,,为了林的幸福,他静静的守着自己的爱,远远的看着她。在林徽因去世后的多年,有一天金岳霖突然把当年的老友聚在一块,人聚齐后,他说了一句“今天是徽因的生日”,让人唏嘘不已。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他一辈子都站在离林徽因不远的地方,默默关注她的尘世沧桑,苦苦相随她的生命悲喜。

越是追求不到的,越是觉得它的珍贵,爱情尤其如此。得不到回报的爱情,带给人的也许是愁肠寸断,无限怅惘;也许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但无论如何,在单恋者的心目中,伊人都将愈发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二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实际上,人生有很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中更常常遇到。但为什么我们总在追求,而对身边的景致熟视无睹。因为我们就在其中,没有距离,体会不出距离带给人的美感,那么再好的风景也会变得平淡无奇。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一种折磨,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但有时,我们也会觉得我们跟所爱、所亲的人有距离,是一种幸福。因为距离,我们不会轻易让对方看见我们脸上的泪水。因为距离,我们不会让对方为我们的哀伤而难过;只要紧

紧贴近,距离就是一种美丽。

蒹葭有感篇四:读《蒹葭》有感

最近读了《蒹葭》后,我深深的被诗中那幽远又凄凉的情绪所吸引,并且产 读《蒹葭》有感 生了一些感触。《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广泛。 诗人用极为简短的几句话,向人们描绘了一副意境极美且缠绵悱恻的感情。诗中的寥寥数语将金秋时季,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萧瑟秋风的吹过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空中雾气迷蒙,远方弯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远处处伫立。虽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诗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痴情的男子,却不顾艰难险阻与漫漫长路,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他为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踌躇,但内心中追寻不到的痛苦却不可言喻。每当他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伊人的身影又不断的在眼前闪现,时远时近,时隐时现,闪烁不定,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于是满腔情思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凉,悲痛哀婉,意蕴无穷。

《蒹葭》的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这种手法使此诗具有了十分突显的意境美和朦胧美。

意境美在于诗人营造了多重的意境,这几重意境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绚烂无比的世界。第一重,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

朦胧美是可意会但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在此诗中诗人未平铺直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景物中苍苍的蒹葭、茫茫的秋水来烘托寂寥、感伤的气氛,借此抒发自己失望惆怅的心情。诗中也从未写自己的信念,却从“道阻且长”还要“溯游从之”看出了诗人苦苦追求的决心。

在诗中诗人对伊人的一厢情深使得诗人不断追寻伊人,逆流而上,从此处而看诗人具有百折不饶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从《蒹葭》引申到现实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坚持。贵在坚持的道理并不难懂,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志学习科学文化、钻研理论,开始时决心很大,订了计划,列出了攻读的书目和研究专题,可一碰到困难、挫折,就灰心动摇起来,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是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

的顽强意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碍,有时还难免会遭到失败。关键就在于要知难而进,不因失败而灰心、失望。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有了这种“不避艰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获得真知。如果我们遇到了困难就退缩,那么,我们始终会败给自己。就算能力秀有的地方比较的难,可是我们也不要认输,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只要我们全身心的做一件事,相信这件事就会变得简单。没有谁的人生总会是一帆风顺的,但要看每个人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有的人选择接受现实,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智者会选择前者,把失败当成垫脚石踩在脚下,踩着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太多太多坚持的人,于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都不可以轻言放弃,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付出了心血,花费了时间,真真正正的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坚持过,才有可能推开成功的大门。成功贵在坚持。

蒹葭有感篇五:读《蒹葭》有感

读《蒹葭》有感

寿县长青中学 王业烨 “啪!”

我合起手中的《诗经》,站起身来,望着窗外的雨,回味着刚才看的《蒹葭》。

《蒹葭》是《诗经》中有名的一篇。它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诗中写了很多意象,比如蒹葭、白露、水等,他们让我看到了一副美丽的画卷,男主人公因为找不到“伊人”而焦急万分,从而开始想象“伊人”所在的位置。

诗中实写小洲、河流等物,而“伊人”为虚写,“宛在”一词让我们好像看到了“伊人”一样,表现出男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全诗用反复的形式,三次反复,感情更加强烈,语言朴素,让人感觉到其中的朴素之美。

想到这里,我想到:诗中的奥妙真是无穷无尽啊!我们需要好好钻研。

蒹葭有感篇六: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蒹葭》读后感

《蒹葭》读后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我读《秦风·蒹葭》《蒹葭》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在秦国这个好战乐斗的尚武之邦,竟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实乃一大奇事。作品文字很简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是改变了个别的字。诗的内容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所谓“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

《蒹葭》的取境朦胧由为显著。“伊人”的意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爱”的境界。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蒹葭》除了取境朦胧还存在形象朦胧,伊人在什么地方?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还是其它地方。如果非要寻找一个答案,那恐怕只能说伊人在主人公的心中诗歌中的伊人没有正面出现,但在虚拟的想象中,“伊人”的形象则更显得

神韵飘逸,风致焉然。而伊人又会是谁? 钟惺评曰:“异人异境,使人欲仙。”人物形象充满了朦胧的美。

再说说含蓄美。我读了文章后,又参考了一些文学家的解说,总结:文章以少少许表现多多许,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这一点颇有《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致。然而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他(她)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的。一会儿“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谁知会有几个反复呢?陈启源说:“夫说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毛诗稽古篇》)惟其“慕悦益至”,而可见不可求,则失望怅惘愈甚。

就像很多文学家都看出来一样,作品虽未着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在碧水澄滢的衬托下,“伊人”是高洁的,使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爱。不然,他(她)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那么强烈地吸引着这位追求者,那么令追求者心驰神往!而这位伊人的追求、倾慕者,思念伊人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同时,诗只写到寻求之难,可望不可即的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下文就不再表了。那么这位追求者将会如何呢,这便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也许仍在继续他(她)的热烈追求,因为世界上的事情越是追求不到,就越觉得它的可贵,也就愈加产生了追求的兴趣和迫切的心情。也许是愁肠寸断,无限怅惘。也许是一种说不清、讲不出的心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但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说,这就是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了。

《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在感受“《蒹葭》之美”时,自己的心灵精神与情感也得到了“美”,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值得我们不断地探寻。

蒹葭有感篇七:蒹葭 读后感

在学习《诗经》 秦风蒹葭后 明白《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生活和感情。此诗写的主要内容是: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在这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在水的另一边。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表现了满腹的憧憬、追求、失望和惆怅。诗写得情景交融,迷离恍忽,正像那间中人不可捉摸,给人咫尺天涯之感。然而,无论多久,也无论是路的崎岖、漫长,更有险阻,也无论白露、凝霜,终日照晒,追求者依然不放弃,真是感人至深,而这全在诗人的情景描写透露出来,含蓄慰藉,无限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全文的开头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为开头作用是渲染气氛,暗示主题。各章均以蒹葭与白鹭起兴,渲染了一幅深秋清晨水边的图景。本文以无望的追求来抒发“隔水相望,可望而不可即”的伤感。其经过两番模拟:溯回和溯游 三次反复: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来表现。

这里的蒹葭指的是无望的追求朦胧 空濛 缥缈 虚幻 可望而不可即 ,全文三段是以时间变化来展开描写的,写出了男子的凝望与追求。作品运用了悲秋与白露来渲染悲凉的气氛。全文多次反复重叠是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记忆需要,时空变换,感情经历,生命体验。多次反复 “宛在水中”表明追求的落空,全诗极力渲染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可求而不可得的失落意境 。诗中所表达的最表层的意义,是诗人追寻他的恋人的一种心境和努力。然

而借

助于爱情,诗呈现出自身与人类精神最重要的联系:对人生美好价值的无限珍

惜,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无限向往、无限追求,以及这一追寻过程中一种极可贵

的执着与顽强。这是爱情对人类诗性心灵的敞亮,也是诗赋予爱情的超乎其

自身的意义。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四言为主。。含蓄。

蒹葭有感篇八:读蒹葭感受

蒹葭赏析方案一: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方案二:如众所知,此诗名为《诗经 蒹葭》。初读此诗,在高中时代,读来只觉上口,尚未感受其中之意境,即便有点感觉,也不那么深刻。此时再温习之,不觉有些许想落泪的感觉。如若此诗作为一首送别诗,则诗中之人必抱着万分不舍的心情再深一脚浅一脚的芦苇丛中向着渐渐漂走的情人作别。那种不舍的情景怕是在旁人看来都有些痴痴迷迷。追随着人影,似乎出现幻觉。远去的人,似乎依旧在送别之人心头摇曳。但最令人伤感的是,此诗多半是诗人在臆想一位美丽女子。诗人当时,躇立在高高的河堤之上,顺着苍苍的芦苇,远望见一叶小舟向河深处袭去,河面一片雪白的衣袂在微风中飘起,似乎可以嗅到女子微微的沁香,舟上的贮立的女子恍如仙子般漂在水面上。不追随,则感觉远,追之,却不可得。在茫茫的芦苇丛中,来回奔波,美人时而好似在水边,时而仿佛在水中草地上,时而又好象在河间沙甸上,

飘忽不定,时有时无,美不胜收。也许正是这种美丽,让作家琼瑶感触万千,有一本书即以《在水一方》命名。触摸不定,追随不得多少让人感觉到一些惆怅。道路荆棘,在诗人苦苦追索下,就连这种飘忽不定的意境也不可以让诗人多琢磨一会儿,江面上的人影还是消失了,可想作者在那一刻是多么失意。

蒹葭有感篇九:感悟蒹葭

感悟蒹葭

很久以前,读《诗经》就会背 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逆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总以为他是在描写一个美好的爱情,于是很向往。此时再温习之,不觉有些想落泪,心很疼很疼。原来它写的不是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无奈。

河水清清,碧波荡漾,循着曦光,闭目前行,因着我的苦苦求索,在广袤的世界里跋涉,晨风凄冷,月光似涨过的潮水,渐渐退去,芦苇抽穗,芦花飞扬,冰冷的河水,无情的流淌。蔓延的思念,漂浮的梦。我仿佛看到了你在临水梳妆。解挽柔长的秀发垂落水中,河面波纹里流动着你娇羞的面庞,宛如水做的仙子。 我痴痴地远望着你,渴望相伴你身旁。你和我只有这一水的距离吗?我伸手,飘绕的雾气散去,怎的没了你的身影,没了你的气息。我沿着岸堤寻你,踏过泥泞沼泽涉过碧荷池塘,我等待着过往的船儿,渴望不远处的一座桥,却总是找不到你方向,却总是隔着一条不息的河流。

顺着流水,焦灼的找寻着。灰色的岸边,灰色的世界,没有了路边的风景。要摆脱我沉重的肉身,以轻盈的姿态,面对你,让你明白我的心。寻遍每一寸岸,寻遍每一处沙汀,只见白鹭向天飞,不知伊人在何方。

千年之前,有一人站在岸边,看着秋水汤汤,芦苇大片大片地开过。白色芦花漫天旋舞。他隔着苇丛,想看看有没有伊人站在水之湄。 千年之后,你若站在芦花荡雪的湖边,仔细听,兴许还有人在水边哀哀常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此诗的意思大概是说,男子追寻女子,女子却不为所动。他能做的只有等待,我觉得我多么像他,越是在乎的东西,追得越紧,它跑得越快。明明只有一转身的距离,却让我感觉是咫尺天涯,明明就在眼前,伸出手来触摸,始终还有那个不算距离的距离。不能靠近的,才是真正的距离。不管我怎样努力,我与他始终无缘,或许是曾经,或许还未来到,或许还在悄悄等待,或许已经来临,只是还不知道。也许,你会说我们都忘了,忘了告诉那个我们爱慕而又得不到的人 ,我喜欢你。如果我们说出来,结局会不会因此而改写?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说出来后,对方应允了,我们会觉得她并没有我们想像中得那么难得,得到了而不去珍惜,那起初就不必招惹,不是吗?那如果没答应,我们除了卑微,将一无所有。

缘起缘灭,缘聚缘散。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就象命运的那张多变的脸叫我们无所适从。

如果情缘散尽,感情注定难以为继。为什么不选择有尊严的结局,总比伤害纠缠到最后,把所有美好的记忆都磨损掉更加合理。至少,你还拥有记忆。因为生命中感动过我们的人是不会离开的,她将驻留在我们记忆深处,在偶然空闲的午后或者寂寥的夜里涌现出来,和现在的我们相见。

红尘多变,世事浮沉。我们不知道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什么,会执谁之手,白头偕老?能做的唯有等待,等待我们生命中那个适合的人,以蝴蝶的姿态,将心中那份得不到的爱珍藏。缘起时惜缘,缘灭时随缘。月夜繁星老,琴弦轻轻拔,抖落几许年少?今夜,我不知道谁会涉水而来?用曼妙的跫音,让我溯回从之,于激情漫溢的清流之上,与我一起去细细聆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依人,在水一方……”

蒹葭有感篇十:蒹葭读后感

《蒹葭》读后感

汉语言文学(2)班 王金 20113001229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人曾说,邂逅一首好诗如同邂逅一位知己,《蒹葭》就是我寻找多年的知己。《蒹葭》中对于伊人的追求的精神,就如同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向我娓娓道来自己这些年人生境遇的经验。这就是我喜爱的《蒹葭》,一篇让人觉得悲凉与正能量的诗篇。 诗的开头让我们走进了一个芦苇飘飘的世界,清晨的露珠在秋风中化为洁白的冰霜,而我在寻找我的伊人,伊人何处寻?宛在水中央。爱情是我们这个年纪永远推不开的话题,信念更是一个人一生为之追求的东西。伊人是何人,我希望是说出“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美丽女子,是那转山转水转佛塔,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的女子,可是水中小岛上的伊人却是如同佛中大道一般如电如露让人悟透轮回方能求之。伊人是芸芸众生不能逃脱的爱情大网,每个人都期待自己的爱情,特别是青春年少的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完美的女神,难以触及,却又充满追求的信念,我们期待着一场爱情,期待这是人生中最美的一场烟火,可,南来的风,吹灭了烟火的美丽,也吹迷失了追求爱情的青春子弟,我逆流而上,却寻不到你的影迹。

伊人,我一生中的信念,恍恍惚如爱琴海岸高耸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男儿志,在四方,终点只有一个方向,我苦苦向前,再向前,一路望着你的背影,好像一个即将在黑暗世界迷路的小孩,看见面包屑的路标一样执着的走下去。理想很丰满,我一直想追寻到那伊人,衣带渐宽不去思量,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没有在意,我只想在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夜晚,暮然回首,看见你的身影。现实却让我身心疲惫,我在长长跻跻的道路上不知走了多远,芦苇割破了我的手,我想用这手中鲜血来向你敬礼,而你,却一直对我漠然而视,原来伊人一直都不在我的身边,你只用了一眼,便让我对你用一生去追念。

纳兰曾说过“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我时常在想,纳兰曾经肯定熟读诗经,要不然他怎么会那么的哀伤,天涯行役,不语半字苦,正如同那追寻伊人的人,无论道路多么困难,他却依然为之疯狂。只是,物是人非,梦醒之后,只剩凄凉,伊人,伊人,唤不回的前世千眸。 一弹指不知有多少念,让我来思考一生的路线。我始终在这条路上去勾勒完美的线条,画出一个无暇的你,我始终在用生命去想象你在何方,填满佛教中的十方。你是爱情,醉生梦死,你是信念,破晓天荒。那爱情,让人变傻,走着一条困难的道路,还笑语天堂。那信念,让人坚强,坚信横刀过后,昆仑乾坤。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1910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