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窦桂梅老师谈主题教学篇一:窦桂梅谈主题教学
窦桂梅谈主题教学(-)
j教育学习 2008-04-07 15:08 阅读196 评论4
字号: 大 中 小
(一)为什么提出主题教学
我想,《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之所以能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并成为清华附小的教学理念,是因为它改变了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现状。无论从“大语文观”的角度,还是从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的角度来说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回顾以上六年的语文教学探索,我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全部的热情,在教学中增设了大量的活动项目和选读内容,并且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实现对教材与课堂的超越。但我的课堂教学还只限于改良层面,而且总有那么一点“茶壶里面翻波浪”的味道——我感觉到,自己当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是从课外打包围战,而未完全进人主阵地。
回顾自己的学校生活,检索在学校积累的知识,如目不暇接的“满汉全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些“片断”知识不是被遗忘就是无法与其他经验作链接。尤其是在目前知识爆炸的时代,许多昨天的知识和方法在今天新知的浪潮席卷之下溶解了,猛然间,我觉得所学内容变成一场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为学校的业务校长,我深深懂得: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中探讨的重要问题。因此,目前我面临的任务不光是教学实践,还要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反思,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深人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与创造,形成既符合课堂教学实际,又能指导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课堂效率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这对我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那么教师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积累智慧和情感,立体建构一个教学体系,在主课堂上做到合理高效,追求教学最优化,使教师和学生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我读了西方统整课程理论,联想到了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于是就提出了“主题教学”。
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在海淀中心学区领导的指导下,在我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一边定期为教师上教学观摩研讨课,探讨如何以教材的一篇带动多篇,一边尝试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扩展与提高。“主题教学”的探索当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努力在理性思考支撑下去实践,去摸索。 “主题教学”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研究过程中,我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和多重的联系,以求整合;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互相协调和整体发展。基于这些思考,2002年我为海淀中+b学区的教师上了《朋友》两节课,就以“朋友”为主题,自选古今中外关于友情的四篇文章,本着以上思考展开教学。初步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相关领导、老师的鼓励和指导,更使我坚定了这一追求,使我的教学实践以及理论认识又有了新的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多角度的,结构是灵活多样的。因此,主题教学的模式也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固定的。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单元,或者自己建构的主题单元,挖掘主题内涵,结合
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创意、规划、实施。强调整体和综合,强调综合性语文学习。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获颇丰,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劳动。
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就是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来建构的。作为实践主题单元教材的教师,就不用花大气力对教材进行统整,而应该领悟教材以主题单元编写的意图,很好地使用教材。当然,也可以在大语文观中审视或者建构教材,即超越教材并且围绕主题重新选编内容。这样做,就打破了原来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那种知识单元教法“见学不见人”的弊端。“主题单元”让系统性退隐幕后,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建构和凸现后隐的体系。可是,我发现大多教师对“主题单元”缺乏认识,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课程教材再先进,如果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以不变应万变,改革的结果可想而知。“主题”教学不仅可以作为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二)怎样实践主题教学
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进行“主题”教学,那么语文学习就既要着眼民族的未来,又要着眼学生个体的发展,引领学生关注文化,亲近母语,在他们熟悉的系列生活中,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让他们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沐浴着母语文化的光辉,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使得语文素养在同类的量的累积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因此,落实主题教学的内容和主题教学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相关资源,并花心思、下功夫创意教学流程。当一个主题愈具有意义,愈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当儿童的生活兴奋点与社会建立起不同、具体而主动的关系时,学习就趋于统整,因此,学习的连接就不再是个问题,并能整合地成长——也许,这是一次真正的学习。
当然,在主题单元学习的最开始,教师就要将整个单元的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教学的设计,教材的整合、方法的选择……都需要细致策划。甚至可以把“创意”全盘托给学生,和学生一起拟定方案。目的是围绕“主题教学”,关注人的发展,为师生间和谐发展、共同成长提供条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的活动保证,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的交流和反馈。
为此,我们可以把语文“主题”教学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通过文本这一载体表现出来的言语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个层面是指母语文化系统负载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人文积淀;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相比之下,其中第一个层面是显性的,后两个层面是隐性的。不过,三个层面没有顺序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交织在一起。
1.整合——建立第一对关系:人和自然、社会
教学时,首先要抓住以上三个层面的“共振点”,也就是那些连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触发点”,即主题。也许你有这样的感受,学习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人世间的爱恨与冷暖,领悟到的是大自然万物的生命短暂和崇高。感慨高科技带来的神奇和悲欢……也就是说,首先吸引你
的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语言表达形式。这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兴奋点”,如“诚信”“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等,就是主题。当然,主题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
比如去年秋天,看到落叶满地,我便在一年级围绕“落叶”的主题,设计系列主题教学内容。比如整合几篇文章进行细致学习,捡地上的树叶进行“拔根儿”的说话游戏,选合适的落叶进行贴画写话的比赛。下面即以课文为主,附带其他内容编创的“童话剧”为例:
主要课文是: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黄氖饕洞邮髦ι下湎吕础?/P>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上去,坐在当中,把它当作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飞来看见了,低声说:“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
教学伊始就创设情境,教师和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采用文本、师生、生生对话的方式,抓住“爬、躲、藏、游、飞”这些表现小动物动作的词语,比较品味。然后再朗读体会落叶给蚂蚁、燕子、小鱼、小虫带来的情趣。之后加入《秋姑娘的信》: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食品。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去了?
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目的是让孩子们体会落叶的聪明能干,还能写信给冬眠的青蛙、贪玩的松鼠、南去的大雁、山里的孩子。最后和学生一起朗诵我编写的小诗:
春天来了,带着微笑,飞上树梢。
风吹过,哗啦啦,我们舞蹈。
风住了,静悄悄,我们思考。
放假了,乘着风儿,带上奖状,回到大地的怀抱。
小虫的屋子,蚂蚁的小船,鱼儿的大伞,燕子的电报……
啊,大地,亲爱的妈妈! 在你的怀里,我们好好睡觉。
这样,用描写“落叶”的童话、诗歌组合进行教学,孩子们认识的“落叶”就人性化了,立体化了。这落叶,在春天带着这样的微笑来到地上;夏天,风吹来她们舞蹈,风停止她们思考;秋天,他们就带着奖状落到大地。蚂蚁的屋子、小鱼的大伞、燕子的电报、还有给青蛙、松鼠、大雁的信……嗨!都成了落叶的创造。就这样,“落叶”带着快乐回到了妈妈的怀抱,静静地睡去。来年,落叶还会继续当屋子、做小船、拍电报、写封信。
主题教学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的主题。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升华。
2.积累——建立第二对关系:人和母语文化
主题教学好比一个背景。这个背景既包括母语文化和世界文化这个巨大的“场”,也包括母语文化的承继、世界文化的吸纳,还包括每个学生成长的精神环境,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要考虑的必要因素。让所有孩子拥有基本相似的母语文化背景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丰富人生的涵养。
小学阶段是个体开始体认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过程的重要阶段,依靠有限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才把超越教材看得如此重要。但是,怎样让学生在目前学习科目繁多,学习压力大的前提下,对于母语文化的积累做到高效率——这确实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比如,对于我国古代诗词的积累。以前我只注重量的积累,并没有过多考虑如何积累更有效。如果利用“主题”来建构,比如按照四季、地域、风俗等分别组合成“山水”“离别”“节日”等,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从而学会对比与区分。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被“统整”之后,就如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人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实现学习的快慰、成长的欢欣和人生的积极。
譬如对蕴含在童话、寓言、对联等中外文化·精神的传承,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内涵,既有精神成长、社会生活以及世界万象的内容,更包括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母语文化的深刻认同。如果说整合是为了学生在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分辨自然人和社会人异同的话,积累则是在建立人和母语文化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学会分辨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异同。也就是说,教学除了积累语文知识,还要基于对地域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尊重。教学内容应尽可能以母语和世界文学精品为主要内容,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惟其如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语言才不只是学生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学生存在的精神家园,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全的发展,这将为其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此,语文知识的组织和统整必须置于个人、社会、学习研究所形成的脉络中。·当真正的课程统整后,你会发现知识学科不但不是敌人,而且是必要的盟友——从更为广阔的文化知识天地中汲取人类的文明和思想的养料。
总之,母语教育强调文化背景的渲染是十分重要的。主题教学的过程就像在一幅伟大作品的背景或者框架中,整体把握、螺旋渐进,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内容。学
生知识和情感的大楼以及母语文化的画面主体,就一点一点地被“描绘”出来了,从而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过程中,完成了一幅壮美深远的图画。
3.自省——建立第三对关系:自我的确立
如果说强调积累是强调对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那么主题教学中的另一个层面,反省——自我的确立,就是,强调对于个体人格或个性的塑造。努力让所有孩子拥有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我的基本立场是:不是在教学中造就学生的思想,而是学生个人的思想从课堂学习中汲取营养而成长,由种子到大树.到开出花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因此,主题教学也是学生的灵魂吸取自身成长需要的营养的过程。它不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视为一元思想的灌输,而是引导每个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个性及经历产生不同的感受,走上正确便捷的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的跑道,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满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我在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以同一个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 《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社会,补充其他语文资料以及音像资料,跨越时代,跨越国籍,跨越自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对亲人的理解,体会多种亲人的重量。教学时,、从会意字“亲”人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领会亲人之血脉相连。然后引导学生倾听窗外的声音,在那些抗洪抢险的战土,抗击非典疫情的白衣天使,以及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中体会同一个祖先同一个中华的亲人之爱。
接着重点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世界,体会中朝友谊《再见了,亲人》中爱的奔流与燃烧,人间至贵的爱的轰轰烈烈。最后回到《我的老师》中不是血缘关系,不同于轰轰烈烈的平平淡淡的爱。另外,结尾推荐几本书给学生,如描写人间亲情的《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等。另外,索性引发开去,推荐沈石溪的《鸟奴》《红奶羊》《一只猎雕的遭遇扎·椋鸠十的《独耳大鹿》《雁王》《消失的野犬》等动物亲情故事。我想,这小小的课堂是不能把“亲人”的主题讨论全面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引发开去,我相信,学生作为父母的亲人,老师的亲人,在这堂课中不仅仅是学、会感动,他们将各自带着对“亲人”的体悟,把这堂课获得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学会去爱。那么,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凡凡,随着生命的成长和生命的感悟,会带着各自的领悟和体验体现这份爱的实实在在,并伴他们走好生命的每一天。这样,主题教学就在个体人格建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由此,主题教学中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思想,可以在不自觉中引领着学生品味课文遣词造句来体味其匠心所在。反之,学生得到的将是没有生命的读写之“技”,丢弃的却是影响终生的精神之“道”。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主题教学下的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积累多了,眼界开阔多了,思想认识自然就变得开阔起来,进而产生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放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认识,开掘他们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进,这样的课堂——标准化的结论、服从化的关系、程式化思维的坚冰就会打破。也许丰富多维的立体主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很好地践行陶行知的“先生最大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懂得“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过程。
总之,围绕特定主题教学所带动的人文性就像是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么得到落实的工具性就是那不
断颤动的琴弦,而教师就是指导学生弹奏高妙乐曲的琴师。因此,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就统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就不必在这两者如何统一的问题中纠缠或困惑了。当然,主题教学的研究还处在青涩阶段,主题阅读、主题作文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开发,距成熟还有一段距离。
窦桂梅老师谈主题教学篇二:以窦桂梅教师为例浅谈小学语文中的主题教学
以窦桂梅教师的教学为例浅谈小学语文的主题教学
东阳市江北第二小学 赵青青
摘要:主题教学就是通过确立主题,将“听说读写”训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等都统整起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清楚地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内容,并且感同身受。
关键词:语文阅读,主题教学,窦桂梅课堂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批工作在语文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也自觉地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改变语文教育的“少慢费差”现状,使语文课堂高效合理,如何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的意义,这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去仔细思考。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工具性和基础性,而忽略母语教育的民族性和人文性。窦桂梅老师曾说过“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要体现一种人文的关爱”。在这种人文思想的指导下,语文阅读的主题教学逐渐兴起。这个“主题”,它不等同于以往所说的思想主题,知识主题或写作主题,实际上它是一种文化主题,属于生命价值观范畴,并指向人的精神生命成长。接下来,笔者将从主题教学的内涵,确立主题教学的方法,主题教学的层面、特征,主题教学的实践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1、主题教学的内涵
关于“主题”二字,我们不妨还可以用英语的词意说明:theme,指“主旋律”、
主干词;topic,指标题或旨意;purport,指意图、含义,偏重作者的主观意向;再就是subjeet指主题、主体或主语。因此,我提出的主题,应该说是包含这四层意思。主题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暗含的、暗示的;可以是文本本来确定的,也可以是提炼于文本,独立于文本,独立于作者的由师生“读”出来的,属于“含义”“意义”的这些“词语”。[2]总的说来,主题就是在教材和文章中挖掘出的,能大致代表文章所传达的中心思想和情感特征的词语。“主题”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主题,也不仅是知识主题,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主题,读出了主题就是读出了篇章的灵魂所在。
主题教学就是通过确立主题,将“听说读写”训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等都统整起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清楚地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内容,并且感同身受。
2、确立主题的方法
由于主题教学的明确目标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对与主题的选择和确立要非常准确,思考如何确立教材文章的主题是进行主题教学的第一步工作。小学语文教材因为其自身浅显易懂的特点,通常情况下,主题就是课文的标题,或者在课文的重点段落之内。但是我们在抓主题时,要明确,这个主题是不是真正能反映文章的思想内涵,是不是真正对学生的学习和体悟有所帮助。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课题中明显的主语的“圆明园”,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把“圆明园”定位本科主题。课文共5个自然段,1-3自然段都是描写圆明园的景色,这样看来,主题定位“圆明园”非常恰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该以介绍圆明园为主,最后让学生体会这样美丽园林的毁灭是多么的可惜,体会到对帝国主义的恨。这样的教学过程看似非常的顺畅,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之后,留在脑子里的究竟是什么?他们又真正体会到了什么?仅仅是圆明园的美丽,和毁灭后的可惜吗?
窦桂梅老师执教这一课时,把主题定为了“毁灭”,从毁灭入手开始一整节课的学习,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走近圆明园—看毁灭;走进圆明园—痛毁灭;走出圆明园—思毁灭。这样的教学步骤中,“毁灭”占了主导地位,通过前两个步骤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并思考圆明园的毁灭是不是仅仅代表一座园林的消失,在得出结论之后渲染一种浓浓的悲愤之情,通过“思毁灭”,把课文中的情感上升为对自身、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
部分课堂实录:
师:面对这人间奇迹,你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正如雨果形容的那样——“虽然是皇家园,可是岁月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属于人类的。”以,此刻在你心中,
圆明园拥有的是什么?
生: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
生:其实就是一种无比的自豪感。
·
师:那么,圆明园所拥有的浓缩成一个词是什么?
生:我想是结晶。(生也有说是智慧、创造的等等)
生:是文化!(在互相议论中,学生脱口而出。)
师:对,是“文化”,而且是价值不可估量祖国文化!(回扣“不可估量”)请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
师:现在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那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
生:是祖国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啊。
生:这样宏伟的建筑毁于一旦,我只有难过呀!
生:留给我的是愤恨!
师:那就请你愤恨地表达吧。
生:我很无奈。
师:那就请你“无奈”地说一说。
生:有泪水,有叹息,有无奈,有痛苦……
·
师: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那么,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
是什么形象?
生:圆明园成了压在我心中的一块石头。
生:圆明园是我们头上永远抹不掉的耻辱。
生:圆明园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块墓碑。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生:是敲在我心中悠远的钟声··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这两节课的学习的真正的目的。[2]
在这样的师生对话中我们能真切的体会到窦桂梅老师对于主题的把握,教学过程中对于“圆明园”这一主角所具有的真正内涵始终在恰当的时间给学生强调,并进行了深度挖掘,对于“毁灭的究竟是什么”的探究,很好的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课文内容从原来单纯的介绍圆明园的艺术价值上升到对国家、民族的情感上,让学生反思毁灭的原因,思考什么能够毁灭,什么是无法毁灭的。
3、主题教学的三个层面
主题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文本负载的言语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个层面是指母语文化系统包含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人文底蕴;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相比之下,其中第一个层面是显性的,后两个层面是隐性的。不过,三个层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交织在一起。由这三个层面的划分也给出了主题教学要建立的三对关系:第一对关系:整合——人和自然、社会;第二对关系:积累——人和母语文化;第三对关系:自省——自我的确立。
(1)整合——人和自然、社会
整合就是把零散的知识通过系统性的整理,按照规律划分成不同的模块,通过一些些相同或者相类似的知识的学习和体会,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白鹅》、《白公鹅》、《猫》、《母鸡》)时,可以采用实地观察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形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相似课文和动物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情感态度,和写作角度,也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对自己喜爱的动物的行为习惯进行描写,学习到描写小动物的方法。在课后,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动物,来编写童话故事,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培养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积累——人和母语文化
每个人生来就有特定的民族特征,接受特定的历史文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母语文化、民族文化和人的关系结合起来确定篇章主题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积累语文素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这一方面的积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尤其是要针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在记忆和理解古诗词时,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来确定。“思乡”、“爱国”、“山水”、“亲情,友情”等都是常见的诗词主题,按照这样的分类让学生来分别理解和记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积累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3)自省——自我的确立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的真正落点是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来帮助形成个体的人格,养成个性。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适时地让学生抒发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切合自身的感受非常重要。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师在传达课文所含的情感时,不能一味地采取灌输的态度,应该充分让学生自主思考,自己体会。例如在讲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有的学生体会到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的学生确认为,这样的宏伟目标是有时代特征的,在当时的年代,之后国家安定,民族团结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而现在,我们不需要为了国家的稳定奋斗,更多的是要结合自身来谈读书的重要性。这两点都是围绕课文内容得出的感悟,都有各自的道理,不能说谁对谁错,重要的是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正确理解。
4、主题教学的特征
“主题教学”有三个突出的特征,即丰富性、基础性、发展性。
(1)丰富性
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的丰富性几乎体现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首先是教学学内容在量上非常丰富,窦桂梅老师擅长围绕教材着一中心,开放式地接纳各种语文知识。针对课文所提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增加了对圆明园中“十二生肖”的介绍,对圆明园内这出景点的描述等等。都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增长了见识,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素材。其次是,教学内容在形式上非常丰富,窦桂梅老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主题的烘托和渲染,通过对教材内容不同层次的延伸、拓展、转化,让学生反复学习和巩固知识。丰富的内容使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容量大、密度高、效果强。
窦桂梅老师谈主题教学篇三:窦桂梅谈主题教学
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主题教学”的探索当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努力在理性思考支撑下去实践,去摸索。 “主题教学”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研究过程中,我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和多重的联系,以求整合;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互相协调和整体发展。基于这些思考,2002年我为海淀中+b学区的教师上了《朋友》两节课,就以“朋友”为主题,自选古今中外关于友情的四篇文章,本着以上思考展开教学。初步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相关领导、老师的鼓励和指导,更使我坚定了这一追求,使我的教学实践以及理论认识又有了新的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多角度的,结构是灵活多样的。因此,主题教学的模式也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固定的。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单元,或者自己建构的主题单元,挖掘主题内涵,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创意、规划、实施。强调整体和综合,强调综合性语文学习。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获颇丰,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劳动。
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就是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来建构的。作为实践主题单元教材的教师,就不用花大气力对教材进行统整,而应该领悟教材以主题单元编写的意图,很好地使用教材。当然,也可以在大语文观中审视或者建构教材,即超越教材并且围绕主题重新选编内容。这样做,就打破了原来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那种知识单元教法“见学不见人”的弊端。“主题单元”让系统性退隐幕后,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建构和凸现后隐的体系。可是,我发现大多教师对“主题单元”缺乏认识,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课程教材再先进,如果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以不变应万变,改革的结果可想而知。“主题”教学不仅可以作为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二)怎样实践主题教学
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进行“主题”教学,那么语文学习就既要着眼民族的未来,又要着眼学生个体的发展,引领学生关注文化,亲近母语,在他们熟悉的系列生活中,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让他们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沐浴着母语文化的光辉,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使得语文素养在同类的量的累积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因此,落实主题教学的内容和主题教学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相关资源,并花心思、下功夫创意教学流程。当一个主题愈具有意义,愈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当儿童的生活兴奋点与社会建立起不同、具体而主动的关系时,学习就趋于统整,因此,学习的连接就不再是个问题,并能整合地成长——也许,这是一次真正的学习。
当然,在主题单元学习的最开始,教师就要将整个单元的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教学的设计,教材的整合、方法的选择„„都需要细致策划。甚至可以把“创意”全盘托给学生,和学生一起拟定方案。目的是围绕“主题教学”,关注人的发展,为师生间和谐发展、共同成长提供条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的活动保证,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的交流和反馈。
为此,我们可以把语文“主题”教学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通过文本这一载体
表现出来的言语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个层面是指母语文化系统负载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人文积淀;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相比之下,其中第一个层面是显性的,后两个层面是隐性的。不过,三个层面没有顺序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交织在一起。
1.整合——建立第一对关系:人和自然、社会
教学时,首先要抓住以上三个层面的“共振点”,也就是那些连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触发点”,即主题。也许你有这样的感受,学习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人世间的爱恨与冷暖,领悟到的是大自然万物的生命短暂和崇高。感慨高科技带来的神奇和悲欢„„也就是说,首先吸引你
的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语言表达形式。这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兴奋点”,如“诚信”“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等,就是主题。当然,主题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
比如去年秋天,看到落叶满地,我便在一年级围绕“落叶”的主题,设计系列主题教学内容。比如整合几篇文章进行细致学习,捡地上的树叶进行“拔根儿”的说话游戏,选合适的落叶进行贴画写话的比赛。下面即以课文为主,附带其他内容编创的“童话剧”为例: 主要课文是: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黄氖饕洞邮髦ι下湎吕础?/P>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上去,坐在当中,把它当作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飞来看见了,低声说:“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 教学伊始就创设情境,教师和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采用文本、师生、生生对话的方式,抓住“爬、躲、藏、游、飞”这些表现小动物动作的词语,比较品味。然后再朗读体会落叶给蚂蚁、燕子、小鱼、小虫带来的情趣。之后加入《秋姑娘的信》: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食品。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去了?
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目的是让孩子们体会落叶的聪明能干,还能写信给冬眠的青蛙、贪玩的松鼠、南去的大雁、山里的孩子。最后和学生一起朗诵我编写的小诗:
春天来了,带着微笑,飞上树梢。
风吹过,哗啦啦,我们舞蹈。
风住了,静悄悄,我们思考。
放假了,乘着风儿,带上奖状,回到大地的怀抱。
小虫的屋子,蚂蚁的小船,鱼儿的大伞,燕子的电报„„
啊,大地,亲爱的妈妈! 在你的怀里,我们好好睡觉。
这样,用描写“落叶”的童话、诗歌组合进行教学,孩子们认识的“落叶”就人性化了,立体化了。这落叶,在春天带着这样的微笑来到地上;夏天,风吹来她们舞蹈,风停止她们思考;秋天,他们就带着奖状落到大地。蚂蚁的屋子、小鱼的大伞、燕子的电报、还有给青蛙、松鼠、大雁的信„„嗨!都成了落叶的创造。就这样,“落叶”带着快乐回到了妈妈的怀抱,静静地睡去。来年,落叶还会继续当屋子、做小船、拍电报、写封信。
主题教学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的主题。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会在更大的空间
中,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升华。
2.积累——建立第二对关系:人和母语文化
主题教学好比一个背景。这个背景既包括母语文化和世界文化这个巨大的“场”,也包括母语文化的承继、世界文化的吸纳,还包括每个学生成长的精神环境,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要考虑的必要因素。让所有孩子拥有基本相似的母语文化背景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丰富人生的涵养。
小学阶段是个体开始体认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过程的重要阶段,依靠有限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才把超越教材看得如此重要。但是,怎样让学生在目前学习科目繁多,学习压力大的前提下,对于母语文化的积累做到高效率——这确实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比如,对于我国古代诗词的积累。以前我只注重量的积累,并没有过多考虑如何积累更有效。如果利用“主题”来建构,比如按照四季、地域、风俗等分别组合成“山水”“离别”“节日”等,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从而学会对比与区分。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被“统整”之后,就如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人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实现学习的快慰、成长的欢欣和人生的积极。
譬如对蕴含在童话、寓言、对联等中外文化•精神的传承,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内涵,既有精神成长、社会生活以及世界万象的内容,更包括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母语文化的深刻认同。如果说整合是为了学生在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分辨自然人和社会人异同的话,积累则是在建立人和母语文化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学会分辨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异同。也就是说,教学除了积累语文知识,还要基于对地域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尊重。教学内容应尽可能以母语和世界文学精品为主要内容,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惟其如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语言才不只是学生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学生存在的精神家园,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全的发展,这将为其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此,语文知识的组织和统整必须置于个人、社会、学习研究所形成的脉络中。•当真正的课程统整后,你会发现知识学科不但不是敌人,而且是必要的盟友——从更为广阔的文化知识天地中汲取人类的文明和思想的养料。
总之,母语教育强调文化背景的渲染是十分重要的。主题教学的过程就像在一幅伟大作品的背景或者框架中,整体把握、螺旋渐进,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内容。学生知识和情感的大楼以及母语文化的画面主体,就一点一点地被“描绘”出来了,从而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过程中,完成了一幅壮美深远的图画。
3.自省——建立第三对关系:自我的确立
如果说强调积累是强调对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那么主题教学中的另一个层面,反省——自我的确立,就是,强调对于个体人格或个性的塑造。努力让所有孩子拥有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我的基本立场是:不是在教学中造就学生的思想,而是学生个人的思想从课堂学习中汲取营养而成长,由种子到大树.到开出花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因此,主题教学也是学生的灵魂吸取自身成长需要的营养的过程。它不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视为一元思想的灌输,而是引导每个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个性及经历产生不同的感受,走上正确便捷的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的跑道,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满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我在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以同一个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 《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社会,补充其他语文资料以及音像资料,跨越时代,跨越国籍,
跨越自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对亲人的理解,体会多种亲人的重量。教学时,、从会意字“亲”人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领会亲人之血脉相连。然后引导学生倾听窗外的声音,在那些抗洪抢险的战土,抗击非典疫情的白衣天使,以及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中体会同一个祖先同一个中华的亲人之爱。
接着重点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世界,体会中朝友谊《再见了,亲人》中爱的奔流与燃烧,人间至贵的爱的轰轰烈烈。最后回到《我的老师》中不是血缘关系,不同于轰轰烈烈的平平淡淡的爱。另外,结尾推荐几本书给学生,如描写人间亲情的《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等。另外,索性引发开去,推荐沈石溪的《鸟奴》《红奶羊》《一只猎雕的遭遇扎•椋鸠十的《独耳大鹿》《雁王》《消失的野犬》等动物亲情故事。我想,这小小的课堂是不能把“亲人”的主题讨论全面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引发开去,我相信,学生作为父母的亲人,老师的亲人,在这堂课中不仅仅是学、会感动,他们将各自带着对“亲人”的体悟,把这堂课获得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学会去爱。那么,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凡凡,随着生命的成长和生命的感悟,会带着各自的领悟和体验体现这份爱的实实在在,并伴他们走好生命的每一天。这样,主题教学就在个体人格建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由此,主题教学中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思想,可以在不自觉中引领着学生品味课文遣词造句来体味其匠心所在。反之,学生得到的将是没有生命的读写之“技”,丢弃的却是影响终生的精神之“道”。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主题教学下的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积累多了,眼界开阔多了,思想认识自然就变得开阔起来,进而产生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放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认识,开掘他们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进,这样的课堂——标准化的结论、服从化的关系、程式化思维的坚冰就会打破。也许丰富多维的立体主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很好地践行陶行知的“先生最大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懂得“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过程。
总之,围绕特定主题教学所带动的人文性就像是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么得到落实的工具性就是那不断颤动的琴弦,而教师就是指导学生弹奏高妙乐曲的琴师。因此,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就统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就不必在这两者如何统一的问题中纠缠或困惑了。当然,主题教学的研究还处在青涩阶段,主题阅读、主题作文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开发,距成熟还有一段距离。
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主题课堂教学,目的是不只是限于教材一隅,不只是单纯的教和学,而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共同探索,在感受课堂的情感涌动中一起幸福成长。努力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健全的发展,努力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窦桂梅老师谈主题教学篇四:听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心得报告
听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心得报告
一.从授课内容谈。
《我的爸爸叫焦尼》是一本简单的图书,有图有文,是著名的瑞典作家波.R.汉伯格的作品,大概内容讲述的是:一个非常温馨感人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狄姆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不能经常见到爸爸焦尼,然而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他告诉热狗店的阿姨、电影院的伯伯、披萨店的邻居,告诉所有人他身边站的就是他爸爸。他为爸爸自豪,当电车走远,他期待着下一次和爸爸见面的时间。
没有悲伤也没有眼泪。也许,生活不能事事如意时时顺心。也许,在希望和实现希望之间,总会有阻滞。只要拥有爱只要沉着不退缩,就会有勇气、有力量、有安全感。 没有埋怨也没有责备。什么是亲情?亲情是敏感、理解、关爱与支持。婚姻虽然破裂,但挚爱亲情永远无法割断。家庭虽然破碎,但每个人都需要维护自尊、自信和对未来的信念。 读完这个故事,焦尼的话一直在脑海里萦绕:"马上会再见面的。"所以,火车一定还会回来,拉着狄姆最喜欢的爸爸:焦尼。
心得如下:窦老师选取的课外读物为教材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真正做到了实现她的理念:超越教材。而且选择的内容又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读的兴趣非常浓厚。再加
上书本内容多见图画故事完成,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也较容易产生共鸣。
二.从教学流程谈。
窦老师的教学流程采用的简单的听一听------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的顺序进行展开。
听的过程采用悬念教学边听边猜情节的方法吸引学生。 心得:我很欣赏此法,这样做的目的我觉得窦老师很好的给了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及培养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情节逻辑”。
读的过程采用师生合作读的方式展开,在其过程中不断引导,强调说出自己读时应该用到什么情感。引出主题: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这是第一次说明,而后就开始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下去。)
想的教学主要采用身份联想教学方法展开。如:想想作者的想法,想画家的想法,可以从画的色彩,构图,道具等特点去了解作家,从中又再次迁移至“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这个主题上来,不断进行习作教学指导与表达训练。如对动词“举”“抱”“搂”“亲”等的教学以及对话的情景教学更是绘声绘色,如临现场大的指导学生朗读。
此环节心得:在听的过程中入了神,不得不佩服窦老师的教学机智,掷地有声。声情并茂的朗读渲染,层层深入的诱导,字字剖析的解释,不断的重复着她要声张的“简单的表
达,丰富的感动”的主题,在我看来她的表达很简单,但却真的蕴含着丰富的感动!学生在窦老师的隐形的有规律的引导一步步的感悟,研讨,收获。在窦老师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了“情”的重要性,而如何去安排情的升华很需要艺术,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更应该是内涵上的,感悟上的,总之,要学的实在是太多了。而我们应该做的最基础的第一部就是:读书!
窦桂梅老师谈主题教学篇五:窦桂梅谈主题教学的深度备课
窦桂梅谈主题教学的深度备课
为什么要进行主题深度备课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两本教材"的教学方式,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参考书
"的备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下的时代儿童对知识的渴求。过去的教育,过于把语文工具化,导
致语文成了没有文学、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知识的跑马场,很多人觉得听不听语文课无所谓。甚至有
人认为,语文,根本就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这话当然有些绝对,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是摆在当今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形式也需要变革,才能让他们学得轻松愉悦。要做到这些,只有从改变备课模式开始。
俗话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备课的水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由于网络资源的发达,教师的备课
似乎越来越轻松,只要上网搜索,各种相关资料和教学设计就会纷至沓来,"拿来主义"成风。从不管
"拿来"的东西是否适合自己的课堂,粘贴一下,剪辑一下就用上了。于是,形式代替了思考,课件代
替了大脑,脑力活变成了体力活,备课成了简单的"手工操作",有些课,形式新颖,花色齐全,但真
正沉淀在教师心底的东西却寥寥无几。
现在有两种现象:一是拒绝深度,二是深不下去。关于拒绝深度,我认为这是不妥的,没有深入的研究
恐怕不会有高质量的"浅出",失去"深入"的"浅出",儿童只能变得"肤浅";关于深不下去,我
认为除了教师素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备课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因为素养是可以在不断的备课、上课中
提升的。
那么,备课需要怎样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呢?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种专业自觉,对每一节课抱有敬畏之心。要知道每节课,我们付出的只是职业时间,而儿童付出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时间。教育要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而这奠基,就应从我们细致的备课做起。备课的过程就是自己的专业走向高度
的过程。深度不是难度,深度决定高度。近年来,主题教学在努力实现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
"三个超越"的过程中,都是借助深度备课来实现的。
面对主题教学的基本理念,通过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证明其价值和意义。主题教学的课堂如何唤并感染学生,实现阅读的拓展、思想的延伸、意义的建构乃至人生的奠基。这都有赖于主题教学的课堂上由温度、广度、深度,通过梯度,所共同达成的高度。没有教师广博的阅读视野和充分的资料铺垫,课堂不可能实现有效的广度,没有细腻的教材挖掘与精心的教学设计,课堂的温度与深度就只是空中楼阁。课堂上要想呈现出这种高峰体验,必须有赖于语文教师的深度备课。这种深度备课,还是在专业共同体基础上的深度备课,姑且叫主题深度备课。
所谓主题深度备课,就是指以教材为起点,在深读教材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开发可以利用的一切课程
资源,达到教材解读的深度与高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使教学目标
与教学内容的设定尽可能地趋于适度合理,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这种主题深度备课,从传统备课到主题深度备课,代表备课观念的转变,它强调备课的整体性,见树木
,更要见森林。深入把握教材意图,以及教材背后的信息,并有针对性的在容易产生偏差的问题上作阐
释,实现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备课。
这里所说的深度,不同于笔者在谈主题教学三个维度(温度、广度、深度)中的深度,它指"备课"意义下,教师要了解学生所达到的思维深度、情感浓度和理解高度,还包括教师借助各种途径解读教材、运用教材、拓展教材,乃至与学生事先的"预测",比如共同学习教材,以及相关同构文本时所达到的深度。具体包括深入拓展、深度研究和深刻思考三方面。
深入拓展——不仅是指对于"这一课"教学内容的拓展,而且还包括对课文的相关评论、课文的原著、
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与课文同题材的相关作品等的拓展阅读。通过对文本深入细致而又多角度的解读
,选择恰当的教学主题,进而进行教学设计。
深度研究——要在深度拓展之后对教学进行深度设计,如何预设好课堂流程,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入浅出。这一环节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因此,反复琢磨,把阅读教材获得的认识,结合扩展得到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如何基于儿童的接受心理,实现备课的再创作的过程。
深度反思——一堂课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思考的终结,教学结束后要深入反思,将这一过程中获得的收
获条分缕析地归纳总结,从中提炼宝贵的思想闪光点,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可进行书面写作的形
式,也可以是互动讨论、听课评课的形式,升华结晶。 怎样进行主题深度备课
上文简要阐释了主题教学深度备课的意义,以及深度的内涵。那么,就文本而言,怎么实现深度备课的
目标?笔面就结合《三打白骨精》一课的备课过程谈谈体会。 一、初读教材及参考说明 选定一篇课文作为重点研究篇目之后,首先要做的是从头至尾细读一遍。这种阅读应该像"
地毯式"的轰炸、扫描,让每一个字,每一段话,从自己的口中,从自己的内心流过,沉淀出"大概内容"。
初读教材后,还要看看编者设计的书后思考练习题,章节安排的内在逻辑,把握编者的意图。文章义、作者义、编者义都结合在一起,我们才好确定教学的内容。
二、通读原著和作者生平
就《三打白骨精》来说,细读课文后,我们还应当通读《西游记》,了解作者生平,看作品评论,仔细
研究《西游记》中塑造的悟空等人物形象。再有,原文的《三打白骨精》出自《西游记》的27回,近270
0多字,课文呢,只有几百字。这个时候,教者要比较,编写者把作者描写的哪些地方删掉了,哪些地方
改写了。然后再深入想想,除了符合课文的"尽量短小"外,为什么删掉了那些语段。结合整本书,再
结合课文与原文的对比,可提取几个阅读当中感受最深的关键词进行品读。如《三打白骨精》中表达的
"修心"、"世俗"、"幽默"。对于这样一本已经渗入到中华民族骨髓的经典,要想做一个提纲挈领
的评论恐怕很难,且不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就自己一个人的阅读体验应当也是多元的。 透过文字,一定要让儿童关注后面站着的那个人——作者。关于作者究竟是谁,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我们当以主流观点为准,所以,要读吴承恩的相关资料,了解吴承恩在科举晋升的道路上,屡遭挫折的经历。《西游记》大概是吴承恩中年以后创作,或许是晚年所作。作者之所以在《西游记》中既有娴熟优美的文笔、又有人情世故的练达成熟,还有不乏深入透彻的人生领悟,很可能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直接的关系。
三、选读原著及相关评论
了解该书的历史评价与文学地位。《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
之一,通
过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
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版本。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
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知。几百年以来,西
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等,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出现了
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
通过阅读相关评论,我们重点要了解《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比如孙悟空是一个复杂的形象,他
集人性、神性和猴性于一身。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魔,从猴性的角度来看,他是
一只活泼可爱的猴子。作为一位英雄,他天不怕、地不怕,浑身是胆;作为一个神魔,孙悟空还会七十
二般变化,有翻江倒海的本领。作为一只猴子,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活泼好动,坐不安生,
还爱吃桃子——这些备课,对儿童来说,很好玩,他们眼睛会发亮。当然,还有人说的孙悟空代表明代
新兴市民的形象,具有英雄好汉的特征,他对自由的追求反映出自然人和社会相冲突的结果,西天取经
是孙悟空社会化的过程等。这些教学不必托出,但教师备课中,作为了解,还是必要的。 再如唐僧。儿童眼里,唐僧具有不明是非、窝囊胆小等特点。李伟实的《唐僧形象分析》《唐僧,一个
窦桂梅老师谈主题教学篇六:窦桂梅与语文主题教学
窦桂梅老师谈主题教学篇七: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有感
《现代教育思想》
课程论文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日 期: 富可心 1311090415 师范学院 小学教育 B0904 唐 恒 振 2012 年 6月6日
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有感
摘 要: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坛上,可谓是群星璀璨,窦桂梅老师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星星。从一个山里农户家里的小姑娘,到名扬全国的特级教师,到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所取得的成就与荣誉让人叹为观止。她有特殊的禀赋,有特殊的魅力,有特殊的机缘,所以有特殊的成就。许多人都认同这个观点,我也不例外。但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以后,我完完全全改变了这一看法。
关键词:窦桂梅;主题教学;现代教育
近日,我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专著——《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收益颇多。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坛上,可谓是群星璀璨,窦桂梅老师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星星。从一个山里农户家里的小姑娘,到名扬全国的特级教师,到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所取得的成就与荣誉让人叹为观止。她有特殊的禀赋,有特殊的魅力,有特殊的机缘,所以有特殊的成就。许多人都认同这个观点,我也不例外。但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以后,我完完全全改变了这一看法。这部教育专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有过多的纯理论知识,有的只是实实在在的教学体会以及从教师角度阐发的具体教学方法。读这本书,我还被作者崇高的师德、不懈的努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求证务实的思想深深地感染着,润泽着。
一、我眼中的窦桂梅——新时代的新教师
窦桂梅老师当初的追求,“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讲台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师。窦老师的成长告诉我们,她是一个本份的教师,也在尽一个教师的本份,她的起点并不高,基础也不厚实,她的快速成长,源于她的自立,自觉和自醒。窦老师的成长告诉我们,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除,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发、结果,从而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激情不老,伸展个性
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窦老师认为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的确,真正的激情不会因年龄的增长,化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窦老师的这种不老的激情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她每天坚持一小时以上的阅读,几年来,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读书卡片。联想自己,我的阅读量实在是太少了。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所以我必须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弥补和充实,要像干燥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
取。
教师不能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浪,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1]“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是窦桂梅老师的座右铭,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
(二)爱在细节,海纳百川
在中窦老师提到,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雪中”去“送碳”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二、窦桂梅的教育观:“三个超越”与“主题教学”
课改以来,关于语文教学有相当多的话题,相当多的争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的根在哪里?窦桂梅的“三个超越”和主题教学无疑是对语文教学改革方向的最有力的诠释。[2]
(一)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心置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他的生命流程是快乐还是痛苦,是升华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完全系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追求。
一是学好教材,超越教材。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二是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语言已经不只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3]三是尊重教师,超越教师。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是独立思考、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要说窦桂梅的“三个超越”是从实践开出的课改之花,那么她的“主题教学”便是勇于创新的教学和思想之果。
(二)语文教学的“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非常流行的一个趋势。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教学形式。也许,相比任务驱动,主题教学显得更生动,活泼,也更能体现出教师对课
程认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度。好的主题应当是和课程知识点紧密耦合的,主题完成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点的教学,同时也推动了主题的深入。有些主题教学采用的主题在考虑其中的紧密耦合上缺乏熟虑,比如主题和知识联系的恰当性,主题推动环节如何设置,主题在推动技能需求上是否合理,环节间连贯性如何,是否是自然的必须的连贯,通过获得技能支撑后,是否体现了对主题的认识或者思考的提升。不然,主题只能漂浮在课堂上,文化成为了装饰品。
2002年,窦桂梅来到北京市海淀区,工作于清华附小。短短三年,她继续着自觉、理性的实践和探索,她和同事们研究着课堂,勇敢地走上了创新之路,论述和演绎着“主题教学”。在本书中窦桂梅提到在她的语文课堂中,把主题教学演绎的淋漓尽致,她认为“主题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灵活运用就是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以“立”人为核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以一个个母题为线索,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积累、感悟、体验等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开放而活泼的母语学习课程方式。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单一的内容按文化主题统整起来。 [4]
三、不断超越自我,为将来能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做准备
窦桂梅是一个爱思考、有独特见解的人。这思想、见解是属于窦桂梅自己的,是窦桂梅教育实践的提炼和升华。在本书中,窦桂梅并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罗列出许多原则和规律,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研究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入手,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于此同时,我收获颇丰。
(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老师,首先要修炼内功。
读书是一个教师的内功,是一个教师的本份。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迅速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坛上独树一帜,与她酷爱读书是密不可分的。青灯如豆,书叠千山,那一个个日夜给予她的是最为充实的快乐的享受,让她一点点地营造着自己的梦想。几年来,她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学后记,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为了让自己的课具有理念与思想的支撑、将课上出风骨,她在晨读时间和学生一起背诵古诗;在语文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讲成语典故和寓言故事;晚上,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和教育专著。在不断超越自己的理念的支撑下,她成为一代名师!她形象地说:“教育是容易使人心灵结茧和蒙尘的职业,我必须靠‘书’取暖、保鲜——跳着舞过暗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 其实我们只要能合理利用时间,也可以乘着书本的翅膀飞翔。趁现在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大量阅读图书典籍,不断充实自己。
(二)做一名教师,需要科学的理念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是窦老师为生命奠基的教育主题的理念。当我们对这位特级教师的创造力由衷赞叹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一点:超越必须拥有一个平台,始于一个原点,这就是常常被人们遗忘的“学好教材”、“立足课堂”、“尊重教师”。窦老师恰巧做好了这几点,她的“三个超越”是建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把充满创新与活力的语文教学带入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成长的动力,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的潜力。她深知厚积才能勃发,绝不能固守一本语文书,为了学生的成长,小学六年,在学习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她精选了180篇文章,带着孩子泛读了84篇,精讲了72篇,略读了24篇。还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合计100余册书籍供学生选读。[5]可见超越教材,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不能开空头支票。作为未来教师要在尊重教材,尊重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原点,大量地补充同主题的文章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来丰富学生的积累,用同主题文章的量的突破来达到质的突破。
(三)塑造平和的心境,力争做一名好老师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绿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将来有幸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窦老师当初的“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讲台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时至今日,她早已收获鲜花、掌声、荣誉,可是,窦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挚诚却始终如一。现在的社会,处处都充满诱惑,也许我们经常会思索:教师到底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其实,教师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应该给学生以适当引导,启迪学生心中最美的那部分,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教师这个职业,或许最初并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或者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梦想,但我们却不能无视这种工作所承担的公共使命。为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是可以超越个人利益的,这也是实现教师的魅力、价值和意义所在。
窦桂梅老师谈主题教学篇八:窦桂梅主题教学的主要特征
窦桂梅主题教学的主要特征
所谓“主题语文”,就是从精神和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并整体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也就是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教学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之中,以整体上着重于人性的开发与启蒙,认识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与美好,建立人与世界和谐互动的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对审美的追求。在主题语文里可以说每一个“主题”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脚印,并构成学生的成长道路成为其人生轨迹,因为主题语文是通过确立“主题”,将“听说读写”训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等都统整了起来,能够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多元化。所以,主题语文既可以说是一种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高效的语文教学模式;“主题语文”不仅可以作为组合教材的
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具体地讲它有以下主要特点:
1、内容丰富,效率很高
“主题语文”为更好地“超越教材、超越课堂”,以“积累、感悟、创新”为形式,由“主题”牵一发而 “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也就是由“主题”把那些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统整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立体的主题语文的整体效果。由于“主题语文”能发挥“主题”的“举纲张目”的作用,借助“主题”统整一系列题材内容及主旨相关联的文本资源,以一篇主打的文本带多篇文本,融合成有机整体组织成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起学习。所以,实施主题语文不仅内容丰富、密度很大,而且事半功倍、效率很高。比如:从“主题”的来源来说,窦桂梅提炼出了“主题开发”的“三维度结构”,即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开发“主题”,而且这些“主题”不是单纯的思想、知识主题,而是带有综合性、渗透性的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诚信、家乡、邮票、朋友,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等,所以显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会津津有味、收益多多。从“主题”的挖掘来说,教师可以借助“主题”给学生指出一个个路径,可遵循“生活切入→探索文本→比较拓展→升华自我”的操作顺序,实现“文字→图像→符号”的精神活动的明显递升。如在《朋友》系列文章的学习中,以“朋友”为主题探讨“真正的友情”;在《珠珠鸟》的学习中,以“信赖”为主题探讨“人与动物的真正信赖”;在《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中,以“毁灭”为主题探讨“毁灭与不灭、该灭与不该灭”;由《秋天的怀念》思考“好好儿活”,由《晏子使楚》认识“尊重与自尊”,由《游园不值》引发对“遇与不遇”的思辨„„这一系列的课例,由一篇主打诗文带几篇诗文,或拓展印证,或比较参照,或引申点化,互相参释,学生在情感的升华、理性思考的拓展深化交互活动中,产生一次次思想灵魂的激荡,使得课堂里传出学生的精神拔节的清脆声响。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其效率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2、夯实基础,增强素养
“主题语文”是利用“主题”的形式来更好地实现超越,也就是充分利用教材的“主题”来组构、建构、整构教材,在务实学生母语基础、尽量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整体提升学生的母语素养。窦桂梅找到的道路就是:从文化或哲学的层次整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她认为,人文关照工具,工具负载人文,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一个人,我们不是想好了什么再用语言表达,而是你“想”着同时也“言语”着,你用怎样的语言来“想”你就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你能用多少词语来表达,你的精神就有多少开阔。因为语言不只是学生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学生存在的精神家园。所以,窦桂梅探索建构的“主题语文”,是立足于“语文立人”教育价值的高度,着眼于构建语文课程的开阔视角,致力于量与质、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具体地说,就是以“立人”为核心或出发点,以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从现有
教材自身出发,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一种开放而活泼的母语学习;从“主题语文”的视野来看,语文学习既要着眼于民族的未来,又要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引领学生关注文化、亲近母语,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务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同时还应看到,“主题语文”是用“主题单元”取代原来的“知识体系单元”,让“知识系统”退隐幕后,通过统整的“主题”中大量的听说读实践,去带动吸收知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这种“吸收”、“培养”和“提升”不是单独进行的,相反是在情境性强烈、思想感情负载充实的活动中进行,隐去了功利意识,避免了机械枯燥,实现了“工具与人文双向互动,人文关照工具,工具负载人文”的功能,达到了“人文性多么强烈,工具性多么深入”的高效益。凡听过窦桂梅讲课或阅读过她的课堂实录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窦桂梅的主题语文,与一般语文课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是,既遵循咬文嚼字(抠词抠句)的传统语文经验,又结合运用现代文本解读方法,以及人文情感熏陶,以系统论的结构框架多线并行,但融合贯通、水到渠成,县有突出的立体感,学生的收获是全方位的。
3、着眼发展,共同成长
“主题语文”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的实施能够带来双重效应—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从“主题语文”对学生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来看,是因为“主题语文”的实施,充分重视个体经验,注重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尽可能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即所谓“入境始与亲”;再通过对重点(最好是经典的)文本的敲打、感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即所谓“典范方为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即所谓“拓展求发展”。从“主题语文”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来看,是因为“主题语文”的具体实施,教师既要当“设计师”又要当“建筑师”,充当着母语课程资源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的双重角色。所以,“主题语文”的创立和实施,实际上是对“超越教师”的理念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一是教师要有更高的境界,不可把自己看作知识的权威,而应该看作是和学生具有平等地位的对话者,最多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心灵应该开放,随时保持倾听的姿态,随时准备做学生的学生。二是教师要有更高的专业素质,语文教师不能把自己仅仅看作是语文老师,不能把自己的知识视野局限在咬文嚼字和诗歌赏析等“语文知识”方面,还应该涉及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大语文的特点,教师在课外的阅读就必须打破学科的界限。总之,教师
捕捉主题、提炼主题的涓涓溪流,要以自身的较高境界、综合素养与文化背景作为源头活水。
正因为“主题语文”体现着“内容丰富,效率很高;务实基础,增强素养;着眼发展,共同成长”等基本特点。所以,有专家对“主题语文”创立者和实践者—窦桂梅的“主题语文”课堂进行了如下描述和评价: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开阔平缓,孩子们与她一道驾驶着这激情之船,体验风光无限的激情之旅;又像一部精彩纷呈的多幕剧,有跌宕多姿的结构,有回肠荡气的激情,更有直抵灵魂的哲思;在她的课堂上,生活得失、爱情悲苦等都在这方寸天地间演绎得淋漓尽致,师生都是剧中人,甚至忘记了这是在学语文,但在细品之后,每一项都是从语文中来,到语文中去,但又超越了语文这两个字━━从理性的文字中读出人物情感,把文字转化为个人体验,和文中人物同悲喜共命运,并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学语文的人和学习语文的人所要追求的境界。这应该说是对窦桂梅“主题语文”基本特点的形象解说,是对窦桂梅课堂教学艺术“大手笔”的真实写照。
窦桂梅老师谈主题教学篇九:窦桂梅主题教学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窦桂梅主题教学研究
姓名:邹玉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指导教师:潘庆玉
20090408
中文摘要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研讨的重要课题,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虽然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但大多数的课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课堂教学仍然是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这使得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激情和生命力,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学效率低下。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现状,使语文课堂高效合理,如何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让课堂教学具有生命的意义,这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一项重要的任务。
针对上述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笔者阅读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教育专著,观看了她大量的课堂实例,深刻领悟了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思想,在此基础上对窦桂梅主题教学做了深入地研究,把握了它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有益于课堂教学的观点和做法。撰写此文,希望对工作在语文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有所帮助。
窦桂梅老师1986年参加工作,1991年开始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工作,至今已近20年。她热爱学生,热爱语文,积极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用火一样的激情与执着的追求,成功地践行了叶澜教授提出的“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这一深刻而崭新的教学理念,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基础上提出的主题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本文着重研究了窦桂梅主题教学的内涵、特征、内容及发展,并进一步探索了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窦桂梅主题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意旨是从生命的层次,哲学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从整体上构建课堂教学;适度、广度和深度是其主要特征;主题识字、主题阅读、主题讲读、主题作文是其重要内容;走向母语家园、走向儿童心灵、走向专业自我是其发展方向。最后,作者详细地论述了研究窦桂梅主题教学的五点启示。
窦桂梅老师是一个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者,一个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典范,她提出的主题教学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使语文教育走出了形式教条、内容僵化的误区,使语文课堂高效合理,充满生命活力。主题教学唱响了生命的主题,奏出了生命的旋律,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送来了灿烂霞光。其基本指导思想和教学设计上的诸多创建可以给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语文教学,窦桂梅,主题教学分类号:G633.3
n
Abstract
Theclassroomteachingisaveryimportantissueineducationreformationforlongtime.Atthesametimeitispaidmoreattentionbytheeducationalworks.Intherecentyearstheclassroomteachinghaschangedverymuch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theChineseclassdeeply.Buttheessentialchangeneverhappened.Itmakestheclassroomteachingmechanical,oppressive,outofpassion,andoutofefficiency.Howtochangethesituation?How
itsense.Thisistomaketheclassroomteachinghi曲ofefficientandmakeaimportanttaskinthereformation
theclassroomteaching.
InordertosolvetheupperproblemthewriterreadDouGuimei’Sworker,watchherclassroomteaching,andinsighther
herclassroomreformationideaofteaching.ThenthewriterresearchDouGuimei’S
andvividsubjectteaching,holditsaffluentmeaningcharacter.Atlastthewriter
proposemanyavailpointsandhopetopromotetheclassroomteaching.
DouGuimeibegintoworkin1986andin1991shebegintoengage
SOinChineseclassinprimarysch001.Itis20yearsfar.Sheloveher
student
classandclassroomteaching.SheprobethedisciplineoftheChineseandpractisetheteachingideaofprofessorYeLantomaketheclassvigorous.Shecomeupwithsubjectteachingandmaketheclassroomteachingvigorous.III
Thisarticleresearchthemeaning,character,content,developmentofsubject
AsateachingandprobethepracticalapplicationintheChineseclass.newteachingmodelitsmainintentionistorecognizetheclassroomteachingandconstructtheclassroomteaching;extent,appropriation,depthareitsmaincharacters.Itsmaincontentincludesliteracy,reading,speech,writing.anditsdirectionistrending
children’Ssoul,andtothemotherlanguage,thedissertatemajor.AtlastthewriterthefiveenlightenmentsofDouGuimei’S
DouGuimeiis
teachingand
vigorous.herasubjectteaching.successfulpracticerinreformationofclassroomoraprimeoutstandingexamplepracticeabouttomaketheclassroomteachingtheoryandsubjectmakethe
teachingChineseteachingeffective,reasonable,vigorous.The
comesoutsubjectthevitalmelodyandmakestheChineseclassingbetter.ItsproposalinbasicthoughtandteachingdesignwillprovidealotofgoodenlightenmentstoUS.
Key
teachingwords:TheChineseteaching,DouGuimei,Thesubject
Categorynumber:G633.3
IV
窦桂梅老师谈主题教学篇十: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课前5分钟发言稿
小教114 王楚楚 2011210486
大家好,我是小教114班的王楚楚。今天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2006年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窦桂梅老师的一些重要思想。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一下北方小教界大亨的一些思想,丰富我的专业积累。读完之后觉得这本书写的确实不错,有许多很好的观点。
本书主要分为5个板块。依次为“我的人生主题----激情与思想;我的教育主题----为生命奠基;我的课堂主题----温度·广度·深度;我的社会反响;后记。
第1个板块“我的人生主题”从自立、自觉、自省三个方面,结合窦桂梅老师的亲身经历来告诉我们如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窦老师认为:一旦踏进教师岗位,环境是次要的,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是最重要的,只要自立自强就可以在小教界扎根;小学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冲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建构主题教学;教师要时刻反思,在批判中成长。
第2板块主要讲的是主题教学的一些思想,也是全书的核心部分。窦老师的主题教学指的是主题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以验,通过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这里的主题,既非思想主题,亦非知识主题,而是一种文化主题。她主张在实际教学中,将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但却有着共同主题的语文学习文本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的功能增强,容量变大。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操作框架,即:话题切入——探究文——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我觉得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思想和群文阅读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确定一个主题进行多文本阅读。所不同的是窦老师的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确定怎样的主题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多角度的,结构是灵活多样的。所以上课前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教学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教学的设想、教材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都需要细致策划。
第3个板块“我的课堂主题”主要讲的是主题教学的三个维度----温度、深度和广度。温度主要指的是文字中所蕴含的感情。老师要帮助学生将课文中“好”的地方开发出来,根据不同教材进行不同情感储备和调动。广度是针对超越教材来说的。教师必须将语文当做课程来开发----博览群书、开拓视眼、深入思考。窦老师指出教育要面向未来,关注学生的思想性。
我认为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书中的观点条理清晰,并用实例加以阐述。书中不仅介绍了教师的成长,也介绍了语文课堂的一些建议,是一本值得读的专业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