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篇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试题1(含答案)

章节知识复习三 溶液(第6至8三节)

知识要点: 1. 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溶液时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溶液的组成:

可以为固态、液态或气态。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

的物质。多为水。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

m(溶液)=m(溶质)+m(溶剂)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注:① 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的溶剂量。如室温下,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量,原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

② 要强调饱和溶液是对某种溶质而言。如温度为T时,某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但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则对于氯化钠来说溶液是饱和溶液,而对于蔗糖来说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

特殊规律(适用于Ca(OH)2):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3. 溶液“浓、稀” 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1)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的多少,溶质相对溶剂来说比较多则浓,少则稀,与温度无关。饱和和不饱和是溶质溶解是否达到最大限度,受温度和溶剂量两个条件的限制,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2)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解能力强的物质,很浓的溶液可能仍为不饱和溶液,溶解能力弱的物质,很稀的溶液可能已经饱和。

(3)对于同一种溶质的同种溶液来说,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4. 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

理解此定义要抓住五个要点: ① 在一定温度下

② 在100克溶剂里,未指明时,一般溶剂为水。 ③ 饱和状态 ④ 在这种溶剂里 ⑤ 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

(4)气体溶解度——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5.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6. 过滤和结晶

(1)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结晶: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3)结晶的方法:

①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分离NaCl和KNO3的混合物,降温后首先析出KNO3晶体。

② 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如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4)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物理方法:

① 过滤法:分离液体与固体。

如除去KCl中混有的MnO2是将混合物溶解于水,再过滤,最后将滤液蒸干。

② 结晶法:根据可溶于水的两种固体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而加以分离的方法。 如除去KNO3里少量NaCl是先溶解制成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再过滤,得KNO3晶体。 ③ 蒸馏法:利用沸点不同分离互溶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如将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分离。

④ 洗气法: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种气体在水中和其它吸收剂中的溶解度或反应情况的差异加以提纯分离的方法。 如将混有CO2的H2气体通入NaOH溶液以提纯H2。 此外还有化学方法。

7.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ω=

溶质质量×100%

溶液质量

注意:(1)溶质质量指已溶解在溶剂里的质量,不一定等于加入的溶质的质量。 (2)两种溶液混合时,质量可以相加,体积不能相加。 (3)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4)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表示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越多,溶液越浓;反之,表示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越少,溶液越稀。

8. 2

9.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几种类型

1)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于溶质质量分数(ω)的相互换算 (2)溶质质量分数(ω)与溶液体积、密度有关的换算 溶液体积



m(溶液)

ww

m(溶质)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的计算

m(溶液)前× (溶液)前=m(溶液)后×(溶液)后 (4)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C.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解析: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C正确;A错在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无水酒精等;B错在纯净物;D错在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如CuSO4溶液呈蓝色。

答案:C

[例2]下列有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B.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 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解析:A没有指明一定温度,该溶液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微溶于水的Ca(OH)2在一定温度时其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很多溶解度很大的物质,其浓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

[例3]下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____________℃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在t2℃,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填“大”或“小”)。 (2)当B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三种方法,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可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3

解析:曲线交点处表示对应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不能采用降温方法。

答:(1)t1,大。(2)①增加溶质B;②蒸发溶剂;③升高温度。 [例4] 判断下列事实的正误。

(1)凡是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

(2)50克20%的酒精溶液和50克60%的酒精溶液均匀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分数为40%,溶液的体积与混合前总体积相同。( )

(3)取m克氯化钠与n克水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一定等于(m+n)克

(4)取m克胆矾溶于n克水中(胆矾完全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为(m+n)克,其溶质质量分数为

m

%。

(mn)

解析:(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虽澄清透明,但不一定无色。如高锰酸钾溶液颜色为紫色,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铁为黄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因此,(1)是错误的。

(2)等质量不同质量分数的同溶质的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混合前质量分数的数值和的平均数。即(20+60)/2=40,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40%,酒精溶液的质量等于(50g+50g)=100g。但体积分数不等于40%,因为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中其密度不同,所以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由于溶液的密度不同,在20%的酒精溶液与60%酒精溶液混合时,乙醇分子与水分子的相互运动而进入空隙,所以不同密度不同质量分数的酒精溶液混合后,其总体积减小。

(3)这里氯化钠m克和水n克都为不定质量。首先涉及到某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此题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当某温度下,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等于或小于某温度氯化钠溶解度的数值时,此时所得溶液质量为(m+n)克,溶质为m克。第二种情况是当某温度下,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大于某温度氯化钠溶解度的数值时,此时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小于(m+n)克,其溶质也必定小于m克,因为m克氯化钠中一部分没溶解。

(4)此题是在胆矾完全溶解的条件下来考虑问题。胆矾是五水合硫酸铜,是一种结晶水合物,含一定量结晶水,其化学式为CuSO4•5H2O。胆矾溶于水时,结晶水进入到溶剂,所以溶质应是CuSO4(无水硫酸铜),而溶质质量分数必定小于

m

%。我们用一实例来验证一下,用5克胆矾溶于95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5%。

(mn)

CuSO4•5H2O~CuSO4

250 160

5g x 250:160=5g:x,解得x=3.2g w(CuSO4)

3.2克

100%3.2%

5克95克

答:(1)×(2)×(3)×(4)×

[例5]下列混合物适宜于用过滤法分离的是( )

A. KCl 和NaNO3 B. 水和酒精 C. Na2CO3和CaCO3 D. MgSO4和ZnSO4

解析:A、D两组中的固体物质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过滤法不能达到分离的目的,而水与酒精都是液体,互溶后仍都可以透过滤纸,因此也不能采用过滤法。而C组中Na2CO3能溶于水,CaCO3不溶于水,可采用过滤法分离.

答:C。

[例6]将两杯20℃时的食盐饱和溶液,甲为500g,乙为1000g,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蒸发掉15g水,析出的食盐晶体的质量( )

A. 甲=乙 B. 甲<乙 C. 甲>乙 D. 无法判断

解析: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个定值,甲、乙两份饱和溶液的质量虽然不相等,但每15g水中溶有的食盐是相等的。若各蒸发掉15g水,原来溶解在这15g水中的食盐就析出,析出的晶体质量相等,而与原饱和溶液的质量无关。

答案:A。

[例7] 20℃时,将某硝酸钾溶液,第一次蒸发掉10g水,冷却到原来的温度,析出晶体0g,第二次蒸发掉10g水,冷却到原温度,析出晶体3g,第三次蒸发掉10g水,冷却到原温度,析出晶体质量为( )

4

A. 等于3g B. 不等于3g C. 大于或等于3g D. 小于或等于3g

解析:原溶液第一次蒸发掉10g水没有晶体析出,此时所形成的溶液可能是饱和的,也可能仍为不饱和。当第二次蒸发掉10g水析出3g晶体后形成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当第三次蒸发掉10g水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最少应为3g(第一次蒸发后恰好饱和时),也可能大于3g(第一次蒸发后仍为不饱和溶液时),因此答案应选C。

答:C

[例8] 32.5克锌粒与280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试求:

(1)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生成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此题为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道综合题。根据已知条件可判断出32.5是全部参加了化学反应,而280克是稀硫酸溶液的质量,即纯H2SO4与水的质量之和为280克,故此题应用32.5克锌做为此题切入点即可求出纯硫酸的质量,继而求出硫酸的质量分数。

继续分析(2)的提问,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看出求生成物溶质质量分数,即求硫酸锌的质量分数。第(2)问可有两种解题思路:

溶质第一种可考虑反应后ZnSO4溶液中的水来源于稀硫酸中的水,因此可求出稀硫酸中的水,再用(ZnSO4)100%求溶质溶剂出ZnSO4质量分数。第二种思路可考虑在反应前总质量为锌和稀硫酸,反应后总质量为硫酸锌溶液和氢气。

∵ Zn+H2SO4(稀溶液)=ZnSO4(溶液)+H2↑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可得出:ZnSO4(溶液)= Zn+H2SO4(稀溶液)-H2↑

解:(1)设:参加反应纯H2SO4的质量为x;生成ZnSO4的质量为y;生成氢气质量为z。 Zn + H2SO4(稀) = ZnSO4 + H2↑

65 98 161 2 32.5g x y z

9832.5克

65:98=32.5g:x,解得x49克

65

ω(H2SO4)49克100%17.5%

280克解(2)方法① m(水)=280g-49g=231g

解得y

32.5克161

80.5克

65

80.5克

100%25.8% 65:32.5g=161:y,

80.5克231克

ω(ZnSO4)

方法② 65:32.5g=2:z,解得z ω(ZnSO4)

答:略。

32.5克2

1克 65

80.5克

100%25.8%

32.5克208克1克

溶质

100%来求生

溶质溶剂

说明:在求生成物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中,若反应物只有一种物质是溶液,最好考虑

成物溶质的质量分数较简便。若反应物中两种物质均为溶液,且生成物又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最好考虑下面计算式:

ω(生成物)

溶质(可用逆向质量守恒求出)

100%

溶液(反应物总质量生成气体或沉淀)

一. 选择题(每题有一~二个正确答案) 1. 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 液氧 B. 蒸馏水

C. 石灰浆

5

D. 碘酒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篇二: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练习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练习

练习一

1.溶质、溶剂和溶液。

(1) 的物质称为溶质;

(2) 的物质称为溶剂;

(3) 的物质叫溶液。

2.溶液的特征。

溶液是一种 、 的 。

(1)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 ;

(2)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3)溶液由 和 组成,故是 。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 、 ,溶剂是 ;

(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 ,量少者为 ;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 。

5.悬浊液是 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又叫 ,如 就是悬浊液。

6.乳浊液是 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 ,如 就是乳浊液。 练习二

1.溶液是由 和 组成的。故溶液的质量等于 之和。

溶液的体积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因为 。

2.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相同点是 ( )

A.都是浑浊的 B.都是均一的 C. 都是稳定的 D.都是混合物

3.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是 ( )

A. 溶液五色透明 B.溶液稳定、均一 C. 溶液可能有颜色 D.溶液没有气味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不同的物质分散在水里,结果是不一样的。 ( )

(2)泥水是一种溶液,其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 )

(3)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剂。 ( )

(4)生产和科学实验里,常用的是水溶液,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 )

(5)动植物所需的养料必须成为溶液状态后才能被吸收。 ( )

5.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 )

A.黄河浑浊水 B.植物油和水混合形成的混合物

C. 液态氧 D.酒精溶于水所得的混合物

练习三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久置后,其中各成分不会自动分离

B.溶液是由固体溶于水后形成的混合物

C. 溶液是一种混合物,所以混合物都是溶液

D.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2.一杯食盐水在温度保持不变时,敞口放置较长时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食盐会慢慢沉到杯底

B.杯中食盐水一定下部分较浓,上部分较淡

C.食盐既不沉到杯底,更不会上浮到液面上

D.上述说法都是错误的

3.现有一组物质:海水、盐酸、酒精溶液,下列物质中,可以和这组物质归为同一类的是 ( )

A. 冰水 B.泥水 C. 氨水 D.原油

4.将溶质和溶剂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5.将少量的①菜油②醋③味精④胡椒粉⑤面粉分别加入水中,振荡后,其中 悬浊液, 形成乳浊液, 成溶液。(填编号)

6.某液体如果是溶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一种固体物质分散在一种液体里

B.至少有两种物质存在,并形成一个均一、稳定的体系

C长时间放置不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D.只能是两种物质相混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篇三:九年级化学下册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 (新版)沪教版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

一、选择题

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

A.葡萄糖注射液 B.冰水混合物 C.泥水 D.牛奶

2.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食盐 B.植物油 C.二氧化碳 D.酒精

3.名称中有“水”字的物质可能是溶液,下列有“水”字的物质属于溶液的

是 ( )

A.硬水 B.油水 C.泥水 D.蒸馏水

4.某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与水相比较,一定不会改变的是 ( )

A.沸点 B.导电性 C.颜色 D.水分子的构成

5.根据你所做过的家庭小实验.如果把家庭中的①面粉、②白糖、③植物油、④纯碱、⑤白酒、⑥牛奶分别加入适量的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 )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全部

6.把少量物质分别加入到另一物质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

A.碘加入汽油中 B.面粉加入水中 C.高锰酸钾加入汽油中 D.植物油加入水中

7.以下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8.以下属于乳化现象的是 ( )

A.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B.将冰块放入啤酒中

C.将泥土放入清水中 D.自制冰激凌时使用稳定剂使各种成分均匀分散

9.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 )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洗油腻的餐具 D.用盐酸洗涤水垢

10.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 )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11.2008年春节前,我市普降大雪,为确保道路的畅通,有关部门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以使冰雪很快融化.其原因是 ( )

A.盐水的凝固点较低 B.盐水的沸点较高

C.盐水的凝固点较高 D.盐与雪发生反应

12.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

A.生石灰 B.烧碱 C.食盐 D.硝酸铵

13.在大烧杯中导入一定量水,加入适量NH4NO3,搅拌,水的温度会急剧降低。说明NH4NO3溶于水时 ( )

A.吸收热量 B.放出热量 C.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D.无法判断

14.如图所示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

A.氢氧化钠 B.生石灰 C.浓硫酸 D.硝酸铵

15.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充分搅拌后能导电的是 ( )

A.氢氧化铜 B.酒精 C.食盐 D.氯化银

16.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煮沸的咸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

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C.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D.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盐,使冰雪较快融化

二、填空题

17.在盛有等体积水的A、B、C三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物质,充分振荡后,看到A试管的液体里分散着小液滴,B试管中分散着固体小颗粒,只有C试管中看不到加入的丙物质,但试管内透明液体呈黄色.则A试管中得到的是_______液,B试管中得到的是_________液,C试管中得到的是_______液.如果外界条件不变,三支试管静置片刻后可以看到:A试管中_______,B试管中_________,C试管中________.三种液体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三种液体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物质:①冰水混合物,②干净的海水,③食用油滴入水中,搅拌,④白酒,⑤硫酸铜放入足量的水中,搅拌,⑥木炭粉放入水中,搅拌,⑦铁粉放入水中,搅拌,⑧油脂放入汽油中,搅拌,⑨碘放入汽油中,搅拌.其中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悬浊液的是_________,属于乳浊液的是____________.

19.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受灾害天气影响最大的是正值春运期间的交通运输和电力供应.在除雪过程中,融雪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是由NaCl、MgCl2两种物质组成.试回答:

(1)融雪剂除雪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京用掉的融雪剂多达2000多吨,一些行道树和绿岛植物出现了枯萎发黄的现象,甚至枯死.植物枯萎发黄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融雪剂含有重金属离子,对植物有毒害作用

B.融雪剂使气温下降,冻伤植物

C.融雪剂使土壤溶液的浓度增大,导致植物细胞失水过多而枯萎 D.融雪剂有很强的腐蚀性,使叶片腐蚀致黄

20.小刚分别试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①只用冷水;②只用热水;③在冷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④在热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然后清洗,并用清水把餐具上的洗涤剂漂洗干净.

(1)上述方法中清洗餐具最干净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以上对比实验说明了温度越______(填“高”或“低”),洗涤效果越好.你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下列选项填空 A.反应 B.溶解 C.乳化 D.过滤

①洗涤剂对油污有_________作用(填序号,下同).

②小刚认为:汽油、氢氧化钠也能去除油污,但去污原理不同.其中汽油可以_______油污,而氢氧化钠能与油污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1.小英在家做溶液导电性实验,家中备有:食盐溶液、碳酸钠(纯碱)溶液、食醋、酒精溶液、糖水,其他的器材均取材于日常用品或废弃物,这次家庭小实验她成功了。试回答:

(1)小英做实验用到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英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实验探究:影响硝酸钾固体溶解速率的因素.

根据下表所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将空格填写完整

23.小明陪妈妈到医院输液,不小心将护士手中的盘子打翻,碘酒洒在了小明的白衬衣上,白衬衣上立即出现了一大块紫黑色的痕迹.为找到去掉白衬衣上的痕迹的最好方法,小明与几位同学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案并进行实验:①用水洗;②用无水酒精洗;③用汽油洗;④用四氯化碳洗;⑤用肥皂水洗;⑥用淀粉液洗.请你与小明一起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留在白衬衣上的紫黑色物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衣服上能留下痕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白布条进行实验,为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你认为该实验中需控制哪些实验条件?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去掉白衬衣上的痕迹,小明和几位同学用白布条下按图所示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是⑤、⑥几乎完全褪色;②略带颜色;③、④略为变浅;①几乎不变.

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

1.A 2.B 3.A 4.D 5.B 6.A 7.D 8.A 9.C 10.A

11.A 12.D 13.A 14.D 15.C 16.B

17.乳浊 悬浊 溶 液滴浮在水面上 固体沉淀下来 无变化 C中的液体 都是混合物

18.②④⑤⑧⑨ ⑥⑦ ③

19.(1)盐溶液的凝固点比水低 (2) C 20.(1)④ (2)高温度越高,乳化效果越好 (3)C B A

21.(1)小灯泡、干电池、导线、废电池碳棒(2)食盐溶液、纯碱溶液、食醋能导电 22.

23.

(1)碘 (2)分子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3)白布条与白衬衣上的布料一样;几个实验中白布条的大小一样;所浸碘的量一样;试管中的液体用量一样;所处的环境(周围温度)一样;观察时间一样等 (4)小明的衣服用肥皂水或用淀粉液洗效果都很好;碘几乎不溶于水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篇四:《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1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

一、选择题

1、对于在一定温度下密封放置的一瓶食盐水,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该瓶食盐水是溶液,其中溶质是食盐

B、该瓶食盐水是混合物

C、该瓶食盐水瓶底附近的密度大于瓶口附近的密度

D、该瓶食盐水时间放置长了,会有食盐析出

2、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蒸馏水 B、汽水 C、食盐水 D、白酒

3、有如下实验操作:①将蔗糖放入水中,搅拌;②将植物油放入汽油中,搅拌;③将面粉放入水中,搅拌;④将食用油放入水中,搅拌。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A、操作①②得到的是溶液

B、操作③得到的足悬浊液

C、操作④得到的是乳浊液

D、操作②④得到的是乳浊液

4、下列不属于溶液的是( )

A、医疗上用的生理盐水

B、洗衣用的肥皂水

C、摔伤后涂擦在伤口处的碘酒

D、家庭里用来调味的白醋

5、将下列四种家庭常用的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芝麻油 C、味精 D、蔗糖

6、组成溶液的溶质( )。

A、只能是气体 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固体 D、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7、下列物质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

A、空气 B、碘酒 C、冰水 D、牛奶

8、一杯食盐溶液,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g/cm,下部密度为bg/cm,则a与b的关系是( ) 33

A、a<b B、a=b

C、a>b D、无法确走

9、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 )

A、溶液无色透明 B、溶液稳定、均一

C、溶液可能有颜色 D、溶液没有气味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酒精溶于水,酒精是溶质

B、河水可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有氧气

C、少量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的稀溶液,常作消毒杀菌剂

D、碘不能溶于酒精中,碘与酒精不能形成溶液

二、填空题

1、日常生活中,时刻离不开溶液,腌咸蛋用的盐水是氯化钠溶液,其中溶质是 ,溶剂是 ;汽水是二氧化碳气体、蔗糖、香精的水溶液,其中溶质是 ,溶剂是___ _; 药用2%的碘酒溶液,其中溶质是 ,溶剂是 ;家用米醋的溶质主要是 ,溶剂是 。

2、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事实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 、 、 三个因素有关。

(2)请你举出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一个虚用实例(要求与上面所列事实不同)。

3、请列举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及用途

4、衣服沾有油污,用水很难洗去,若往油污上倒一些汽油,就很容易洗去。这是为什么?

5、在各种宴会上、酒吧中,人们常常喝鸡尾酒以增加喜庆气氛。鸡尾酒的调制方法是:先将颜色不同、密度也不同的几种酒分别调好,然后把一种颜色的酒倒入杯中,再将长颈漏斗插入杯底,依次倒人其他颜色的酒,这样就调制出一杯颜色漂亮、层次分明的鸡尾酒。为保证不同颜色的酒不会相混,在调制时应该按密度的 次序倒人杯中,这里应用了 的知识。调好的鸡尾酒层次分明,它 (填“属于”或“不属于”)溶液,因为 。如果没有及时饮用,过一段时间后,各层的颜色就会逐渐暗淡了,这说明 。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篇五:九年级化学下册_6.1_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_(新版)沪教版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

一、选择题

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

A.葡萄糖注射液 B.冰水混合物 C.泥水 D.牛奶

2.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食盐 B.植物油 C.二氧化碳 D.酒精

3.名称中有“水”字的物质可能是溶液,下列有“水”字的物质属于溶液的

是 ( )

A.硬水 B.油水 C.泥水 D.蒸馏水

4.某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与水相比较,一定不会改变的是 ( )

A.沸点 B.导电性 C.颜色 D.水分子的构成

5.根据你所做过的家庭小实验.如果把家庭中的①面粉、②白糖、③植物油、④纯碱、⑤白酒、⑥牛奶分别加入适量的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 )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全部

6.把少量物质分别加入到另一物质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

A.碘加入汽油中 B.面粉加入水中 C.高锰酸钾加入汽油中 D.植物油加入水中

7.以下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8.以下属于乳化现象的是 ( )

A.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B.将冰块放入啤酒中

C.将泥土放入清水中 D.自制冰激凌时使用稳定剂使各种成分均匀分散

9.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 )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洗油腻的餐具 D.用盐酸洗涤水垢

10.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 )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11.2008年春节前,我市普降大雪,为确保道路的畅通,有关部门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以使冰雪很快融化.其原因是 ( )

A.盐水的凝固点较低 B.盐水的沸点较高

C.盐水的凝固点较高 D.盐与雪发生反应

12.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

A.生石灰 B.烧碱 C.食盐 D.硝酸铵

13.在大烧杯中导入一定量水,加入适量NH4NO3,搅拌,水的温度会急剧降低。说明NH4NO3溶于水时 ( )

A.吸收热量 B.放出热量 C.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D.无法判断

14.如图所示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 1

A.氢氧化钠 B.生石灰 C.浓硫酸 D.硝酸铵

15.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充分搅拌后能导电的是 ( )

A.氢氧化铜 B.酒精 C.食盐 D.氯化银

16.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煮沸的咸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

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C.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D.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盐,使冰雪较快融化

二、填空题

17.在盛有等体积水的A、B、C三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物质,充分振荡后,看到A试管的液体里分散着小液滴,B试管中分散着固体小颗粒,只有C试管中看不到加入的丙物质,但试管内透明液体呈黄色.则A试管中得到的是_______液,B试管中得到的是_________液,C试管中得到的是_______液.如果外界条件不变,三支试管静置片刻后可以看到:A试管中_______,B试管中_________,C试管中________.三种液体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三种液体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物质:①冰水混合物,②干净的海水,③食用油滴入水中,搅拌,④白酒,⑤硫酸铜放入足量的水中,搅拌,⑥木炭粉放入水中,搅拌,⑦铁粉放入水中,搅拌,⑧油脂放入汽油中,搅拌,⑨碘放入汽油中,搅拌.其中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悬浊液的是_________,属于乳浊液的是____________.

19.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受灾害天气影响最大的是正值春运期间的交通运输和电力供应.在除雪过程中,融雪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是由NaCl、MgCl2两种物质组成.试回答:

(1)融雪剂除雪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京用掉的融雪剂多达2000多吨,一些行道树和绿岛植物出现了枯萎发黄的现象,甚至枯死.植物枯萎发黄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融雪剂含有重金属离子,对植物有毒害作用

B.融雪剂使气温下降,冻伤植物

C.融雪剂使土壤溶液的浓度增大,导致植物细胞失水过多而枯萎 D.融雪剂有很强的腐蚀性,使叶片腐蚀致黄

20.小刚分别试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①只用冷水;②只用热水;③在冷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④在热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然后清洗,并用清水把餐具上的洗涤剂漂洗干净.

(1)上述方法中清洗餐具最干净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以上对比实验说明了温度越______(填“高”或“低”),洗涤效果越好.你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下列选项填空 A.反应 B.溶解 C.乳化 D.过滤

①洗涤剂对油污有_________作用(填序号,下同).

②小刚认为:汽油、氢氧化钠也能去除油污,但去污原理不同.其中汽油可以_______油污,而氢氧化钠能与油污__________.

2

三、实验探究题

21.小英在家做溶液导电性实验,家中备有:食盐溶液、碳酸钠(纯碱)溶液、食醋、酒精溶液、糖水,其他的器材均取材于日常用品或废弃物,这次家庭小实验她成功了。试回答:

(1)小英做实验用到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英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实验探究:影响硝酸钾固体溶解速率的因素.

根据下表所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将空格填写完整

23.小明陪妈妈到医院输液,不小心将护士手中的盘子打翻,碘酒洒在了小明的白衬衣上,白衬衣上立即出现了一大块紫黑色的痕迹.为找到去掉白衬衣上的痕迹的最好方法,小明与几位同学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案并进行实验:①用水洗;②用无水酒精洗;③用汽油洗;④用四氯化碳洗;⑤用肥皂水洗;⑥用淀粉液洗.请你与小明一起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留在白衬衣上的紫黑色物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衣服上能留下痕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白布条进行实验,为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你认为该实验中需控制哪些实验条件?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去掉白衬衣上的痕迹,小明和几位同学用白布条下按图所示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是⑤、⑥几乎完全褪色;②略带颜色;③、④略为变浅;①几乎不变.

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篇六: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导学案和习题)

1.4物质在水中分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了解水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重点难点】:

溶液的特征与组成。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课前准备】家庭小实验:P24练习2;预习课本:第20~23页

【学习内容】: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 活动一:取四只烧杯装入适量的水,依次标上1、2、3、4序号后放入适量的酒精、食盐、植物油和面粉,并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仔细观察现象。

知识链接:像它们这样,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_______。

若把它们分为两组,如何分? 提示: 分类:第一组: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___________________。 二:溶液的概念

活动二:许多物质都和食盐在水中溶解一样,能够溶解在其他物质里,请完成书中P21上部的活动,并把结论记录在书中。

结论1:像砂糖、高锰酸钾、碘等被溶解的物质叫_______;像水,酒精等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称为________;溶解后所得到的混合物质叫______。 例1.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

的质量是_____g.

结论2:溶液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理解:40g砂糖放入100g水中,溶解了36g,得到溶液的质量是_____g.

此题说明了:溶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在上面的学习中,作为溶剂的都是固体,那么液体和气体能否作为溶质?请完成书中P21 的活动,并把现象记录在书中。

你还知道哪些气体或液体作为溶剂的例子吗?请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表明:_____和_____也可以溶解在水中。溶质既可以是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_____。 二:溶液的特征

思考:一瓶康师傅冰红茶,你认为___较甜?(A、上部 B、下部 C中部 D、一样) 若静置一段时间后,_____较甜。(填序号)

结论4:溶液的特点:溶液是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同时也是溶液的判断依据) 说明:

(1)均一

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 ;

(2)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B.杯中食盐水一定下部分较浓,上部分较淡 C.食盐既不沉到杯底,更不会上浮到液面上 D.上述说法都是错误的 三:悬浮液、乳浊液

2、3号两只烧杯中得到的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科学上我们把它们叫浊液。其中2号烧杯中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叫______(或______);而3号烧杯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叫_______(或______) 例4:将少量的①菜油②醋③味精④胡椒粉⑤面粉分别加入水中,振荡后,其中 形成悬浊液, 形成溶液。(填编号) 四、熟读并掌握P23~24的活动部分。(画出重点词语) 1、固体药品的取用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4物质在水中分散作业巩固

1、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种溶剂中只能溶解一种溶质 B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 食盐溶液与蔗糖溶液混合后仍为溶液

D 同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不一定相同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久置后,其中各成分不会自动分离 B.溶液是由固体溶于水后形成的混合物

C. 溶液是一种混合物,所以混合物都是溶液 D.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3、悬浊液静置后,其中的固体小颗粒将( ) A、上浮 B、下沉 C、均匀分散 D、上浮或下沉

4、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是 ( )

A. 溶液无色透明 B.溶液稳定、均一 C. 溶液可能有颜色 D.溶液没有气味 5、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 )

A.黄河浑浊水 B.植物油和水混合形成的混合物 C. 液态氧 D.酒精溶于水所得的混合物

6、现有一组物质:海水、盐酸、酒精溶液,下列物质中,可以和这组物质归为同一类的是 ( ) A. 冰水 B.泥水 C. 汽水 D.原油

7、某液体如果是溶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 A.一种固体物质分散在一种液体里

B.至少有两种物质存在,并形成一个均一、稳定的体系

C.长时间放置不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D.只能是两种物质相混合

8、清洁的空气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气态的溶液,但是近年来北方不少地区多次受到沙尘暴袭击,天空中尘土飞扬,在这种情况出现时,空气可视为(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纯净物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滴管滴加液体

B

、取用粉末固体

11、10、假如你的化纤衣物沾上油漆,你清洗衣服时会用下列溶剂中的( ). A.能溶解油漆,也能溶解化纤衣物 B.能溶解油漆,不能溶解化纤衣物 C.不能溶解油漆,但能溶解化纤衣物 D.不能溶解油漆,也不能溶解化纤衣物 11、按下列要求各举出一个实例。

(1)溶质是液体,溶剂是水: 等 ; (2)溶质是固体,溶剂是水: 等 ; (3)溶质是固体,溶剂是酒精: 等 ; (4)溶质是气体,溶剂是液体: 等 。 12、请你各举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___ _溶液不是无色的。(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__ ___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实例:_ _____可做溶质,但不是固体。

13、固体药品的取用:块状固体用_______夹,粉末状或细晶体用_______取,必要时可用______取。液体药品的取用:瓶塞____放,试剂瓶的标签_____ _______,瓶口______试管口,倒完后盖紧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

14、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 _,溶剂是 __;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

  

C、熄灭酒精灯 D、取用液体药品

出)。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__ ___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___ ___(填甲、乙、丙)的示意图符合最终事实。

【温故】

(2012上海物理竞赛)将体积相同的木块和石块浸没在水中,松手后,木块上浮、石块下沉,平衡后,两物体所受的浮力( ) A、木块大 B、石块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篇七:《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2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剂一定是水

C、糖水的溶质是水 D、医用生理盐水是溶液

2、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糖水 B、牛奶 C、米粥 D、豆浆

3、把一定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可能得到溶液的是( )

A、植物油 B、氯化钠 C、硝酸钾 D、蔗糖

4、10克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形成100克食盐水,则该食盐水中食盐与水的质量比为( )

A、1:10 B、1:9 C、10:1 D、9:1

5、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相同点是( )

A、都是浑浊的 B、都是稳定的;

C、都是均一的 D、都属于混合物

二、填空题

1、溶液由 和 两部分组成;故溶液的质量等于 之和。溶液的体积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因为 。被溶解的物质叫 ,溶解其它物质的这类物质叫做 。

2、给下列混合物归类(填序号):

①食盐水,②钡餐,③牛奶,④血液,⑤肥皂水,⑥泥水,⑦色拉油溶于水,⑧色拉油溶于汽油。属于溶液的是 ,属于乳浊液的是 。

3、溶液的本质特点是: 性和 性,当条件不改变时,溶液放置较长时间也 (填“分层”或“不分层”)。

4、按下列要求各举出一个实例。

(1)溶质是液体,溶剂是水: 等;

(2)溶质是固体,溶剂是水: 等;

(3)溶质是固体,溶剂是酒精: 等;

(4)溶质是气体,溶剂是液体: 等。

5、下方是一个概念图,概念图在整理知识时是十分有用的。请在图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6、现有一瓶食盐水,食盐水质量为150克,其中食盐的质量为30克,则水的质量为____克,食盐质量和食盐水的质量之比为 。这瓶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后,会不会分层? 。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篇八:1.6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练习

1.6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学习目标

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了解水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课堂学习设计

[科学探究]

一、溶液

[实验] 1.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入水中,你能看到什么?

将高锰酸钾晶体放入水中,可以看到沉在杯底部的高锰酸钾晶体周围出现一圈紫红色液体,紫红色慢慢扩大,隔了一段时间,杯中的液体变为均一透明的紫红色。

[思考] 可以用什么办法使上面实验中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些?

①可以用热水;②加热;③玻璃棒搅拌;④晶体研成粉末等。

2.紫色碘放到盛有酒精的烧杯里,你又能看到什么?

可以看到加入的碘很快溶解,液体变成橙色(或棕色)。

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1.溶质、溶剂和溶液。

(1) 被溶解 的物质称为溶质;

(2) 能溶解其他物质 的物质称为溶剂;

(3) 溶解后所得到 的物质叫溶液。

2.溶液的特征。

溶液是一种 均一 、 稳定 的 混合物 。

(1)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 相同 ;

(2)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3)溶液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故是混合物 。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 固体、气体 ,溶剂是 液体 ;

(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 溶质 ;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 溶剂 。

4.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 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

[答] 不是。

2.河水可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它是溶质吗?

[答] 鱼要呼吸,说明水中溶有氧气。氧气是溶质。

二、悬浊液、乳浊液

1.悬浊液是 固体小颗粒 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又叫 悬浮液 ,如 泥水 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是 小液滴 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 乳状液 ,如 牛奶 就是乳浊液。

3.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

三、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1微米=1

1000 毫米,1纳米=1

1000微米)

[课内练习]

1.溶液是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的。故溶液的质量等于 溶质和溶剂质量 之和。

溶液的体积 小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因为 分子间存在着间隔 。

2.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相同点是 ( D )

A.都是浑浊的 B.都是均一的 C. 都是稳定的 D.都是混合物

3.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是 ( B )

A. 溶液五色透明 B.溶液稳定、均一 C. 溶液可能有颜色 D.溶液没有气味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不同的物质分散在水里,结果是不一样的。 ( √ )

(2)泥水是一种溶液,其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 × )

(3)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剂。 ( × )

(4)生产和科学实验里,常用的是水溶液,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 √ )

(5)动植物所需的养料必须成为溶液状态后才能被吸收。 ( √ )

5.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 D )

A.黄河浑浊水 B.植物油和水混合形成的混合物

C. 液态氧 D.酒精溶于水所得的混合物

[课时小结]

重点:1.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3.溶液的特征。

4.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5.溶液和浊液的区分。

难点:1.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溶液久置后,其中各成分不会自动分离

B.溶液是由固体溶于水后形成的混合物

C. 溶液是一种混合物,所以混合物都是溶液

D.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2.一杯食盐水在温度保持不变时,敞口放置较长时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

A.食盐会慢慢沉到杯底

B.杯中食盐水一定下部分较浓,上部分较淡

C.食盐既不沉到杯底,更不会上浮到液面上

D.上述说法都是错误的

3.现有一组物质:海水、盐酸、酒精溶液,下列物质中,可以和这组物质归为同一类的是 ( C )

A. 冰水 B.泥水 C. 氨水 D.原油

4.将溶质和溶剂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① 形成乳浊液, ②③ 形成溶液。(填编号)

6.某液体如果是溶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B )

A.一种固体物质分散在一种液体里

B.至少有两种物质存在,并形成一个均一、稳定的体系

C长时间放置不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D.只能是两种物质相混合

[深化提高]

7.某温度下,将40克食盐放到10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溶解掉36克食盐,得到136克食盐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食盐水中溶质是 食盐 ,溶剂是 水 ;

(2)得到的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36 克,溶剂质量为 100 克;

(3)将上述溶液等分为四份,则每一份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9 克,溶剂质量为 25 克。

8.有时衣服上不小心沾上油污,而用水却不易将它洗掉,用汽油洗却很容易洗去油污。这是为什么?请分析原因。

[答] 这是由于油污不容易溶解在水中,而易溶解在汽油中。一种物质能否用水将其洗去,考虑到的就是能否溶于水。

9.按下列要求各举出一个实例。

(1)溶质是液体,溶剂是水: 白酒等 ;

(2)溶质是固体,溶剂是水: 食盐水等 ;

(3)溶质是固体,溶剂是酒精: 碘酒等 ;

(4)溶质是气体,溶剂是液体: 氨水等 。

10.小李同学买了一瓶雪碧,他看到雪碧瓶外说明中写着:体积350毫升;配料:蔗糖、柠檬酸、香料、苯甲酸钾、蒸馏水、碳酸;生产日期:2004年5月6日;保质期:6个月。

小李同学马上联系科学上学过的知识,说出许多与科学有关的知识。你能吗?请说说看,也可以与同学讨论,合作交流。

[答] 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回答:

(1)雪碧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2)它是一种溶液,其中的蔗糖、柠檬酸、香料、苯甲酸钾、碳酸都是溶质,溶剂是水;

(3)打开瓶盖,看到有气泡产生;

(4)喝时有甜味;

(5)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味道会变淡。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篇九: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随堂练习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A类题

1.溶液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溶液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如碘酒中碘是____________,酒精是______________。

2.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叫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

3.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里,振荡,然后仔细观察,并指出哪个是溶液,哪个是悬浊液,哪个是乳浊液。⑴精盐: ,⑵煤油: ,⑶高锰酸钾: ,⑷面粉: ,⑸鱼肝油: 。

4.分别指出下列各种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

B类题

1.将下列四种家庭常用的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芝麻油C.味精 D.蔗糖

2.组成溶液的溶质( )。

A.只能是气体 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固体 D.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3.下列物质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

A.空气 B.碘酒 C.冰水 D.牛奶

4.一杯食盐溶液,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g/cm3,下部密度为bg/cm3,则a与b的关系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走

5.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是 ( )

A.溶液无色透明 B.溶液稳定、均一

C.溶液可能有颜色 D.溶液没有气味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酒精溶于水,酒精是溶质

B.河水可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有氧气

C.少量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的稀溶液,常作消毒杀菌剂

D.碘不能溶于酒精中,碘与酒精不能形成溶液

7.日常生活中,时刻离不开溶液,腌咸蛋用的盐水是氯化钠溶液, 其中溶质是 ,溶剂是 ;汽水是二氧化碳气体、 蔗糖、香精的水溶液,其中溶质是 ,溶剂是___ _; 药用2%的碘酒溶液,其中溶质是 ,溶剂是 ; 家用米醋的溶质主要是 ,溶剂是 。

8.请你各举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实例:溶液不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实例: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实例:可做溶质,但不是固体。

C类题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均一的、稳定的

B.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无色透明液体

C.食盐水是溶液,糖水也是溶液,两者混合在一起不是溶液

D.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感觉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喝到的糖水中含糖越来越少

2.下到常见的医用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

A.葡萄糖注射液 B.生理盐水

C.消毒酒精 D.碘酒

3.各种洗涤剂已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

C.用肥皂液洗衣服

D.用沐浴露洗澡

4.现有一组物质:海水、盐酸、酒精溶液。下列可以和这组物质归为同一类的是( )。

A.冰水 B.泥水 C.汽水 D.牛奶

5.下列清洗方法错误的是( )。

A.用肥皂水洗涤久置石灰水的试剂瓶

B.用酒精清洗残留碘的试管

C.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D.用汽油清洗沾在手上的油漆

6.能证明澄清透明的矿泉水是混合物的实验是( )。

A.取一滴矿泉水在显微镜下观察

B.通入直流电

C.仔细品尝矿泉水的味道

D.取1~2滴矿泉水在玻璃片上蒸发

7.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事实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 、

(2)请你举出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一个虚用实例(要求与上面所列事实不同)。

?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习题篇十:第一章 第6-7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二、考点清单

1. 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 了解溶液的组成,知道溶液的特征,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 能够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4. 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和特征。

5. 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掌握配制溶液的方法。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一: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区别与联系

1. 实验引入: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不见了,水变成了甜甜的糖水,说明:蔗糖溶解在水中了。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里。

2. 演示实验现象: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入水中,有什么现象?

——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得到深紫色的液体

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

——碘消失,得到暗黄色的液体

结论: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3. 归纳:①溶质:像蔗糖、食盐、高锰酸钾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②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等,水是较好的溶剂,许多物质能溶在其中)。

③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碘酒、高锰酸钾溶液、糖水、盐水)

溶液特点:稳定性、均一性。

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如果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量多的叫溶剂,如果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溶质和溶剂是相对的,如10%的酒精溶液。

4. 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或液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气体呢?

回答:可以。举例: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泉水中除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

——不是,果汁中已经溶有许多物质,本身就是溶液。

思考:河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能用来养鱼。冷开水不能养鱼,浇花花不开,又是为什么?

——河水中溶有矿物质,还溶有氧气等,冷开水中的氧气、矿物质很少,不能提供鱼生活所必需的物质。

知识点二:悬浊液、乳浊液

1.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人生病时需喝药水,有些药水上层是澄清液,下层是很细的不溶于水的药粉。这类药水的瓶上常常标有“服时摇匀”的字样。在摇动瓶子时,瓶里的液体会变得浑浊而不透明。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浑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

2.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牛奶,乳白色,不透明,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这就是乳浊液。

3. 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生活中很多像糖水一样的物质,它们有很多的成分混合在一起,就是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4. 思考:将泥浆水、牛奶与高锰酸钾水溶液、蔗糖溶液情况比较,能不能说出溶液、悬

小结:(1)溶液有均一、稳定(放置一段时间也不会分层)的特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在水里颗粒的大小不同。

(2)色拉油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3)常用的溶剂:水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是最常用的较好的溶剂。常用的溶剂还有酒精、汽油、丙酮等。实例:碘酒溶液,酒精是溶剂;汽油是有机溶剂,能溶解油脂。

【典型例题】

例题1. 把洗衣粉、味精、色拉油、粉笔灰等分别放入4个装有清水的小烧杯中。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现象,再用玻璃棒搅拌、静置,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解析:此题考查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

答案:将出现以下现象:味精不断地向水中扩散,溶解在水中。洗衣粉和色拉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浑浊、不均匀,静置后分层。

例题2. 如何将衣服上沾有的油污洗去?服装干洗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干洗的衣物不能即日领回?

解析:此题考查油污易溶于汽油等有机溶剂的常识。

答案:用汽油擦。服装干洗原理为:我们穿的有些衣服的衣料是由天然纤维,如羊毛、真丝等制造的,湿水后会缩水、变形甚至褪色。遇到这类衣服或衣物沾上墨汁、指甲油等用水难洗的污渍,就需要干洗。干洗时,干洗店使用一些有机溶剂作为干洗液,把油性污渍洗掉。由于干洗溶剂都是一些致癌物质或具有中度毒性,对人体有害。所以,拿去干洗的衣物要相隔数天才可领回,使残留的干洗溶剂先挥发掉。

例题3. 以下是一些关于溶液的说法: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的,⑤稳定的,⑥各部分的性质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⑤⑥

解析:此题考查溶液的特性。

答案:B

例题4.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 食盐水 B. 汽水 C. 泥水

D. 澄清石灰水

解析: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的,根据教材上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点。此题目中C项泥水中的泥沙无法溶解,因此无法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C项是错误的。

答案:C

知识点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 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根据溶质是否能够继续溶解把溶液分成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

2.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3.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4. 讨论:怎样将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如何将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 转变方法:

5. 浓溶液和稀溶液:

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

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6.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说明:蔗糖、熟石灰在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7. 讨论:饱和溶液跟溶液的浓、稀有关系吗?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2)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4)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5)在一定温度下,某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典型例题】

例题1. 如果在一定温度下的硝酸钠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钠晶体,那么( )

A. 晶体质量不变 B. 溶液质量增加

C. 溶液将变得比原来浓 D. 溶质的质量增大

解析:此题考查饱和溶液的特征,某温度下在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溶质晶体,晶体不能溶解,溶液不发生改变。

答案:A

例题2. 在一定温度下,在下列物质足量混合并充分振荡,其中肯定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A. 氯化钠与水 B. 硫酸铜与水

C. 氢氧化钙与水 D. 酒精与水

解析:此题考查饱和溶液的含义。酒精与水可以按照各种比例混合溶解,不会形成饱和溶液。

答案:D

知识点四:溶解度

1. 溶解度的定义和特点

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食盐未全溶,已达到饱和;氯酸钾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思考:两种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概念: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强调:溶解度能够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强弱。

(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例如:

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6.0克食盐,即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0克

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203.9克蔗糖,即2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203.9克

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0.165克熟石灰,即2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为0.165克

2.

说明: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是相对的。自然界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习惯上称作“不溶”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

3. 探究实验: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一)提出问题: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二)建立假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猜测:

猜测1:溶解度可能与温度有关

猜测2:溶解度可能与 压强 有关

猜测3:溶解度可能与 溶剂 有关

猜测4:溶解度可能与 固体本身 有关

通过几次实验,得出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

温度(外因)

4. 观察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1)溶解度曲线上每一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在该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克。

3)不同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处,表示不同物质在相对应的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氢氧化钙(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几种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4)溶解度曲线上方的一点,表示在指定温度下,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已超过该物质的溶解度,溶液是过饱和的;溶解度曲线下方的一点,表示在指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质量还没有达到溶解度的量,溶液是不饱和的。

分析说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23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