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九一八的教学反思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难忘九一八的教学反思篇一:难忘九一八教学反思

难忘九一八教学反思

上了公开课《难忘九一八》一课后,总感觉和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出入。经过认真思考,现将这节课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反思。

这是一课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本课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师生共同探究,通过欣赏歌曲、阅读、展示、分析、联系现实等方法进行教学。

从教学设计上来说,上课前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力求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可惜这一点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通过自学,学生较好的掌握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两个事件,而且在课堂上在讲到日本侵占东北后犯下的种种罪行时,学生义愤填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达到了较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几个方面让我深感遗憾。

一、 我和学生在教学中的配合不默契,也使课堂变得没有生机和活

力,导致在一些环节和问题上浪费了过多的时间。

二、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有些欠缺,导致语言,态度和情感的感染略显不足,使课堂显得有些单调和呆板,也影响了课堂的生动性。

讲完这节课,经过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感触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改善不足之处。

难忘九一八的教学反思篇二:难忘九一八教学反思

难忘九一八教学反思

1、适时创设情境教学服务是本课的一大特点和亮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适时运用情境,把学生自然地带入历史场景,使其情感受到感染,思维能从当时的场景出发进行问题思考。由于本课的教学背负爱国爱党的德育教育任务,但学生并未经历这段历史,因此对历史进行场景渲染起到尤为主要的作用。课前播放视频《松花江上》能使学生一走进课堂便受到感染,带着悲愤之情进入本课的学习。课堂中的历史视频《九一八事变》和学生表演的《西安事变》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引起学生兴趣。设置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不同立场分析该如何处置已经被抓的蒋介石,让学生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和站在其他立场的角色进行辩论,能让学生更好地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分析理解问题,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

2、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是本课教学的又一个亮点。学生心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编自演,即能引起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忠于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发挥编剧,又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表演能力,使沉闷的历史课堂增添不少欢声笑语,使历史学习的形式变得丰富多样生动活泼。教师从中的指导作用能使学生的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掘和锻炼。

3、课外探究作业的布置使学生增长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本人布置了两道课外作业。1)、历史的真相总是会因为人们的努力和史料的丰富而不断呈现于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找一下当年的不抵抗政策命令到底是谁下的?2)、请同学们课后了解一下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杨虎城的命运如何?这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现实史学界的研究动态而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关注史学动态,联系

时事学习历史,多思考历史和现实问题,以学以致用。

难忘九一八的教学反思篇三: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学会利用网络互动,并善于正确运用网络工具。

3.让学生利用本土资源挖掘教材深层次的知识。利用政史互融的特点,拉近历史,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学会运用正确眼光审视历史;使学生学会用史实说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相关的音像资料及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先听一段音乐《松花江上》(教师播放)。同学们,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东北父老对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请同学们想一个问题,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今天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导入语例示二]

(教师放影片《西安事变》捉蒋片断)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西安事变中东北军捉蒋的一个片断。蒋介石为什么会被东北军将士抓到?东北军为什么会发动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呢?这得从西安事变的背景说起。西安事变主要是

在日本侵华日益扩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蒋不听张学良劝告抗日而一意孤行“围剿”红军的情况下发生的。那么,导致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事件有哪些?日本是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其标志是什么?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板书]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一组投影。

[学生回答]①日本很早就作好了侵略中国的准备;②中国东北是日本的生命线;③三十年代大危机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④欧美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⑤蒋介石忙于在南方“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九一八事变”目下的前两段内容。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真实过程。并能复述主要内容。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铁轨,反诬为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

[教师引导]请大家想一想,日本侵略军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大家可以互相交换看法,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回答二:给侵略战争制造一个借口,以便师出有名。

回答三:为了欺骗世界舆论,给人造成一种是中国军队挑起事端的假象。 回答四:柳条湖距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很近,离东北重镇沈阳也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

[教师小结]确实是这样的,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为了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而制造的一个借口。

[教师过渡]九一八事件以后,全国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南京政府、蒋介石的态度怎样呢?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2.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东三省的沦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一齐来读一下课本上关于蒋介石不抵抗和东三省沦陷一段的内容。

(再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体会东北人民失去家园的痛苦和对日本野蛮侵略的愤慨)

[教师引导]同学们,不到四个月,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负呢?一曲《松花江上》表现了东北人民的痛苦和愤慨。可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为现实服务。只有弄清了东北三省沦陷的真正原因并对其作深入分析,我们才能从中吸收到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下面,我们就来做这个工作。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上面材料中蒋介石的电报、讲话和国民政府的告全国民众书的内容中,我们应该能看出导致东北三省在四个月沦陷的主要原因是„„

[学生回答]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教师引导]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呢?有什么理论依据吗?我们还是通过投影打出材料来分析。

国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因而没办法和日本作战。从第二则材料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蒋介石对于共产党和人民的仇恨,宁愿让中国亡于日本,也不让落到共产党手里,这是关键的一点。当日本忙于准备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之际,蒋却在南方围剿红军,这种理论后来发展成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教师过渡]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是否其他社会阶层也在坐以待毙呢?我们说不是,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对应的是,九一八后,全国很快掀起了一个全国性的抗日高潮。其中主要的有东北人民的抗战,冯玉祥和吉鸿昌的“察哈尔抗日民众同盟军”的抗战,福建十九路军的抗战等。下面,我们看一看东北的抗战。

[板书]3.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三段大字内容和嫩江大桥之战的内容。了解当时的局势。

[学生看书]„„

[教师强调]①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这是当时的主要呼声;②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③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同学们,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展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教师过渡]日军占领东北后,扶植清朝废帝溥仪建立起了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此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日益提高,这时的蒋介石仍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继续“围剿”红军,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板书]二、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

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西安事变”一目下前三段内容,看完之后从中归纳出西安事变的背景。可以互相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学生看书]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回答二: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抗日。

回答三:东北军将士身负国仇家恨,不愿意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战,他们希望上前线抗日。

回答四: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

回答五: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的压力。

[教师小结]西安事变的背景:①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众抗日呼声日益高涨;②蒋介石既剿共又妥协的反动政策。

[板书]2.西安事变的过程

(可以放《西安事变》影片,让学生从动感画面中去体会当时的情景。)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可以想像,假如你是共产党的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把蒋介石捉起来后,你准备怎么样处理蒋介石?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

[学生回答]回答一:杀掉蒋介石,因为从1927年开始,成千上万的共产

党员和人民群众死在了他的屠刀之下。

回答二:和平解决,逼迫他答应抗日,因为当时中日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

回答三:不能杀蒋介石,如果杀掉蒋介石,国共之间又会发生大规模内战,那只会对日本有利。

[教师过渡]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那么,西安事变到底是怎样解决的呢?下面我们看一下具体内容。

[板书]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最后一段内容,了解西安事变解决的真相及意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西安事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回答]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

[教师提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谁在中间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

[教师提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的目的也是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教师提问]共产党为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回答]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周恩来提出: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释放他,以争取一切力量抵御日本的侵略。

[教师提问]从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件事看,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请大家想一想,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看到了共产党不计前嫌,以民族利益为先的博大胸怀。

回答二:看到了共产党的高瞻远瞩。

回答三:联合抗日已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

回答四: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回答五:看到了中国抗战取胜的希望。

回答六:看到国共对峙的关系在日本人面前自然地联合起来,共同对外。对峙接近尾声。

[教师小结]所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在于它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讲到,国共第一次合作,到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破裂。从1927到1937年,是国共对峙的十年,但这十年,随着形势的变化,双方的政策也在改变,一直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我们用一个简图表示。

[投影显示]

难忘九一八的教学反思篇四:14课 难忘九一八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

《难忘九一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课本《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

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于1931年至1936年,国民党面对日本入侵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随着本节内容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⑵、能力目标:

A、通过学生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B、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C、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B、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二、说教学法

1、说学情

初二年级学生在经过一年的中学历史学习,形成了初步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且已经培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经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对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国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爱国爱民族之情。但是他们依然停留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尚缺乏理性思考,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在本课的教学法上,我采用方法有:

1、自由阅读法:

使用这种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成为自己动手掌握知识的主动者,自主学习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由阅读主要使用的有教材的小字部分以及自由阅读卡等。课外方面如指导学生阅读和悼念有关杨靖宇和赵一曼的事迹和西安事变等资料。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在交流中需求同伴的支持,从而得出答案。本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且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加强对本课知识的吸收,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此法不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注重生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如可设置以下问题:“为什么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或“西安事变如何解决?如何处置蒋介石?”将知识交与学生解决,老师指点,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后进行讲解。

3、古为今用法: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特别是通过学习日本侵华的历史,深刻了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伤害,让学生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以史为鉴。为了中国和世界的和平未来而努力,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主旋律的认识。如在课后布置“„九一八事变‟给我们什么启示?”,以让学生更加珍惜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

三、说教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

A、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如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什么下令不抵抗呢?其目的何在?东北人民面寇的侵略是否束手无策呢?他们有何努力?

面对西安事变?各方的反映如何?中国共产党有什么样的举措?你如何评价?等等

让学生自己谈论归纳、阅读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此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B、情境教学等教法

通过音乐和图片等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回到那个战火烽飞的年代,从而实现感性的认知,启发做进一步的思考。

C、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对学生大脑的多重刺激,优化学习效果,充分显现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的功能,有利于立体教学的实现,尤其可以帮助学生创设一种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记忆。如利用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和《义勇军进行曲》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2015年大阅兵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学生观看视频,填写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简单经过和结果,并在书上做出标注。

2、投影《“九一八事变”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70页动脑筋:“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指导学生初步掌握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实质的方法)

3、投影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导致了什么后果?(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4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结合课本的前言歌词,并指出日寇在中国大地上的侵略暴行以及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

(体会东北人民在东北沦亡后的悲痛之情,激发学生对对日寇野蛮侵略中国的愤恨,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5、师讲述:东北沦亡了,但是中国人民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斗争。在东北辽阔的土地上,各种抗日武装风起云涌,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指导学生阅读71页第2、3段小字,请一位学生讲述杨靖宇将军的故事。(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舞台,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杨靖宇-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因为课文对这位英雄的事迹介绍很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西安事变

1、(过渡)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师提问:在这种情况下,中共提出了什么主张和要求?蒋介石是什么态度?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又是什么态度?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了解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

2、学生朗读72页关于西安事变爆发的一段文字并做好标注,明确西安事变发动的时间、人物和简单经过。播放《西安事变》影视片段: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捉。(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也使学生精神能重新集中) 3、看完影视片段后,师提问:蒋介石捉起来后该怎么办?同学们、你们可以想像,假如你是共产党的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把蒋介石捉起来后,你准备怎么样处理蒋介石?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

回答一:杀掉蒋介石,因为从1927年开始,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死在了他的屠刀之下。

回答二:和平解决,逼迫他答应抗日,因为当时中日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 回答三:不能杀蒋介石,如果杀掉蒋介石,国共之间又会发生大规模内战,那只会对日本有利。

在此时,只要学生敢于发言,就及时给予肯定,给学生一点面子,就是给他留下了信任、关爱、期望。须知,一个翘首向善、满怀希望的灵魂,他一定能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

[教师过渡]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究竟西安事变应该怎样解决?由此导出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引导学生讨论73页“活动与探究”: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理解这个问题,师补充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突出中共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

[教师提问]从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件事看,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请大家想一想,可以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看到了共产党不计前嫌,以民族利益为先的博大胸怀。

回答二:看到了共产党的高瞻远瞩。

回答三:联合抗日已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

回答四: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回答五:看到了中国抗战取胜的希望。

回答六:看到国共对峙的关系在日本人面前自然地联合起来,共同对外。对峙接近尾声。

4、师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中国时局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72页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对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及时局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巩固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教学反思

本课是《抗日战争》这一单元中的第一课,和以前日本的侵华行为有一定的联系,又为抗日战争的学习做了铺垫,因而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再加上日本和中国的关系日趋紧张,因此,我高度重视,精心准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有以下的思考:

一、 教学成功之处:

1、当通过课件展示日本侵占东北后犯下的种种罪行时,学生义愤填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看到这种情景我及时联系历史回顾了七年级学过的日本向中国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政治、文化等,日本比中国落后。现在日本比中国强大,日本军国主义一方面否认对中国的侵略篡改历史教科书,说是帮助中国;另外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僵持。让学生再次发表看法时,同学们积极发言,部分学生已经表达的已不只是单独的愤恨,还说出了落后就要挨打、要为中国的强大努力学习,要改变自己等观点。看到学生的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对我感触很大,不仅是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授课方式与教学模式,不是学生平时不愿发言,只是自己没有更好得激发学生的潜能,没有更好的给学生展示的平台罢了,这需要我今后与时俱进多使用多媒体,精心备课多改变自身了,同时也是我认识到历史课堂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发挥德育渗透作用。让教学教育是为现实服务。

2、 本课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炼有用信息的能力。对九一八事变前日本的准备行为的材料及反映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等等材料的分析都提高了学生应用材料、论从史出的能力。

3、补充资料充实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譬如补充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进行残暴统治的图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二、教学不足之处

1、在教学设计时,如何将文字材料和图片有效的结合,提高效率,减少文字阅读障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2、讲课中,在描述一些事件时学生表达能力较差,基本上是老师自己描述,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表达分析能力的培养。3、小组讨论何处理西安事变中被捉的蒋介石这一问题不够深入。不少学生受限于书本知识,没有展开想象大胆假设。4、过渡的时候语言不够精炼、通畅。

5、没有很好分配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应把学生自主独立思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以此来内化基础知识,落实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达到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从而深化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化认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灵活把握自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调

三、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

(1)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给学生。

(2)能不讲的就不讲,教师要敢于走下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训练学生多提问题。

(4)同时注意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难忘九一八的教学反思篇五: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武焕芹

学习目标

1、认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结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2、理解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必要性。。

学习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学习难点:西安事变

自主学习(温馨提示:浏览课本,完成下列问题,有疑问的做好标记)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探究交流(温馨提示: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共同提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

2、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

3、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

精题赏析

1. 《松花江上》是20世纪30年代的流行歌曲,歌中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从那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歌中的“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指( )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 C .“七七事变” D .“ 八一三”事变

2.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这首民间小调所直接反映的事件是( )

A.南京大屠杀 B.九一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甲午中日战争

3.“兵谏仰西安,真诚促抗联。张杨伸大义,国共绘新天。敌忾同仇切,城巍统战坚。”这首诗赞颂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国共第一次合作 D.国共两党共同执政

4.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夺国民党的领导权 B.打回东北去

C.逼蒋抗日 D.投靠红军

《难忘九一八》教学反思

武焕芹

在教学中教师的备课要围绕学生的需要去设置,关注学情,调动他们最大的积极性,让整节课发挥最大的有效性。教学几年来,我一直在探讨,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如何让四十五分钟不浪费,特别是这样的学科,更不能占用学生课下的时间,向课堂要效率,让学生既喜欢上历史,又把一节课的内容把握,做到我学习,我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一直觉得历史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它故事性,趣味性很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他们很想学,而不是应灌输观点要他们学,现在结合近代史《难忘九一八》这课我的一点做法,和大家分享: 首先导入新课,用歌曲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歌曲选择《松花江上》,哀婉悲愤的曲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这也正是本节课需要的情感,在歌声中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这样进入知识的学习学生把情感投入了,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通过这样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情得到了升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接下来课堂的学习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置历史情境,再现历史情境,播放九一八视频资料,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资料中了解九一八事件,获得感性认识。出示问题: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东北三省沦陷的原因?等问题,学生在感性资料的感触下很快都参与到

问题的解答中,不由自主的相互讨论,争抢回答。这节课就在学生积极参与中进行了。接下来的西安事变也进行的非常积极,在讨论中共主张和平解决,不杀蒋介石的原因时,有的同学还长篇大论结合背景,令我折服。通过这节课,我觉得只要点燃了他们的注意点,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给我们的不仅是惊喜,更多的是感动。

难忘九一八的教学反思篇六:难忘九一八 公开课

难忘九一八的教学反思篇七: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四课难忘九一八导学案

新拨中学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选择题

1.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于( )

A.1930年 B.1931年 C.1932年 D.1933年

2.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本就占领了中国( )

A.西南三省 B.西北五省 C.华北五省 D.东北三省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出发点是( )

A.改善国共双方的关系 B.打击国民党内部亲日派

C.联合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 D.为了全民族利益实现共同抗日

4.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里的“时局”主要是指( )

A.日本扩大侵华 B.美日争夺激烈

C.抗日高潮出现 D.国共分裂对峙

5.下图是中共中央派往西安谈判的代表,图片中右边第一个人是中共代表团团长,他是( ) A.叶剑英 B.秦邦宪 C.周恩来 D.刘少奇

6.设计表格介绍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如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请回答:(1)埃德加·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是谁发动的?

(2)“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

(3)“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

难忘九一八的教学反思篇八: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大新中心校:徐中翔

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更加关注。根据以上特点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4)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6)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依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学生有的放矢,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3)运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课件、图片、文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学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3)教育学生发扬抗日英雄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目标导学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托尔斯坦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利于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图、音像、文字资料,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还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师生探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2、思考: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

3、揭示课题——难忘九一八

二、讲授新课

(一)、明确学习目标

1、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过渡:

(二)落实基础,知识梳理。

1、九一八事变

(1)、请学生自学后尝试完成练习册上《知识阅览台》的相关练习。

(2)、九一八事变

①学生齐读《知识阅览台》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间、经过、结果(地点) ②问题探究:为什么东北在短短的四个月就沦陷?

(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从而理解沦陷的原因)

③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

(出示图片,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

④教师过渡:

(3)局部抗战

①学生回答《知识阅览台》的相关问题

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出示图片:八女投江、赵一曼、杨靖宇、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教育学生发扬抗日英雄的优秀品质。)

③教师过渡:

(4)影响

①学生齐读

②局部抗战的含义

(5)教师过渡:(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2、西安事变

(1)、请学生自学后尝试完成练习册上《知识阅览台》的相关练习。

(2)、西安事变的背景:

①学生回答《知识阅览台》的相关问题

②出示文字资料

(3)西安事变的目的

(4)西安事变的爆发: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性质、解决的方式及意义 ①学生回答

②教师出示图文资料讲解。

3、本课小结(教师展示板书设计进行总结。)

(三)、探究历史,能力提升

1、为什么日本侵占东北要制造柳条湖事件?(出示地图,引导学生分析柳条湖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3、通过本课所学以及同学们之前掌握的资料,请谈谈你心目中的张学良。

4、讨论:“九一八”谐音“就要发”,这天有人准备开张营业,结婚。请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四)拓展升华:

1、(幻灯片出示,学生齐读。)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2、胡锦涛题词:牢记历史 不忘过去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布置作业——完成导与练52页基础达标的一、二题

九、教学反思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师生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自主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学会学习。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点拨,师生间的交流自然、平等、融洽、民主,整堂课以参与、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线,以学定教,依学施教,正确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同时运用小组积分奖励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合作与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多媒体声像具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影、临其境、陶其情”,优化了历史教学,体现了多媒体与历史学科有效整合的新课改理念。

3、本节课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我出示了图片,如柳条湖的位置、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杨靖宇、赵一曼、张学良、杨虎城等;还介绍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八女投江、长春伪皇宫等;又设计了拓展升华环节。以上做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收集和积累课外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4、本节课课件,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用“勿忘九一八”,“红色五星刀旗砍杀太阳旗”,“火烧日本旗”等动画图片,提醒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惜今天,发奋学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大新中心校:徐中翔

2013-11-10

难忘九一八的教学反思篇九:难忘九一八说课课件李艳红

难忘九一八的教学反思篇十:难忘九一八教案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2)、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课时 :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欣赏歌曲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谁能告诉大家这首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吗?一首悲怆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园的渴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历史。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板书)学生翻开课本 。

讲授新课:

1、九一八事变

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中国近代史前期,日本曾经发动或参与过哪两次侵华战争? 生: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师: 自近代以来,日本始终没有停止侵略中国的战争。1905年,日本从沙俄手中夺取了辽东半岛和南满铁路,1931年,趁蒋介石正全力“剿共”之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事变——九一八事变(板书)

师:九一八事变是怎样爆发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几纪录片,注意思考两个问题: 生思考: ①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侵略者制造了什么事件?②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间、地点?)

师:面对日本的侵略,假如你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决策者,你会怎样做? 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国民政府统治之下,因此,作为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有义务领导全国人民一起抗战,他又是怎样做的呢?(请看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生回答并一起读蒋介石的密电两遍。

由于蒋介石下达了不抵抗命令,军令如山,担任东北军总司令的张学良只好带领十几万大军撤入关内,日军如入无人之境。结果,离九一八事变仅四个多月的时间,东北三省一百

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日本的铁蹄之下。

提问1:导致东北三省在四个月沦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回答:蒋的不抵抗政策)

提问2:蒋介石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有什么理论依据吗?

(学生讨论回答:蒋认为他最大的敌人不是日本,而是中国共产党。蒋忙着“围剿”红军。)

富有民族感和爱国心的全国人民忍无可忍,纷纷起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甘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更是同仇敌忾,奋起杀敌,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师组织小组活动: 沦陷敌手的东北大地上,发现了哪两支主要的抗日队伍?抗日义勇军是由哪些人组成的?抗日游击队是中共派谁组织的?(师总结其斗争揭开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序幕,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东北抗日游击队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

生组织小组活动并回答: (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 (抗日义勇军主要是指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的总称。)

(东北抗日游击队是由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领导的抗日武装,)

师: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为险恶的环境里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演练与提高:

(1)、著名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中国军民的亡国之痛和期盼光复故地的思乡之情。它出现的背景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 “.八 •一三”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全部沦入日寇之手。其根本原因是( )

A、日军攻势太猛 B、东北军防守不力 C、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

D、张学良为了保全东北军的实力

(3)、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于( )

A、七七事变 B、八 •一三事变 C、柳条湖事件 D、九一八事变

(4)、材料一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回答:

①材料一是出现在哪一重大事件前后?

② 材料一的态度如何?

③根据材料二说明采取材料一中态度的真实意图。

④此态度造成了怎样严重的恶果?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我国的华北地区,妄图占领整个中国。国难当头,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显示出博大的胸襟,放下与国民党的历史恩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这一主张的感召下,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

2、西安事变

播放录像《西安事变》思考问题:1、西安事变发生于什么时候?发动者是谁? 2、作为蒋介石的部下,张、杨为什么要“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蒋介石被扣押了,但如何处置蒋介石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西安事变后,有人主张杀蒋,有人主张放蒋,你同意哪种主张?请简单陈述理由。

组织小组活动并回答:如果杀掉蒋介石,会爆发新的内战,日本会乘机扩大侵略,而释

放蒋介石,更有利于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

师: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采取什么态度呢?又做了哪些努力?十年内战期间,蒋介石屠杀了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趁机杀了他,反而要和平解决呢? 从共产党促成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件事情看,我们从中看到什么?请大家想一想,并加以讨论。

师:于是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意义?为什么说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生回答: 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演练与提高:

读图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张学良照片)

①图中的人物是谁?

②我们学过哪些与他有关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③我们从中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课堂小结:

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

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作业:①课堂完成练一练(填表)

② 活动与探究

板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时间 1931、9、18 时间1936、12、12

地点 沈阳 人物 张学良、杨虎城

一、九一八事变 借口 柳条湖事件 二、西安事变 经过

经过 目的 逼蒋抗日

结果 东北三省沦亡 结果 和平解决

教学反思:(略) 西安事变(中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23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