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点计时器习题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打点计时器习题篇一:打点计时器习题

打点计时器专题练习题(不含验证牛二及平衡摩擦力)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 ]

A.测量时间的仪器 B.测量加速度的仪器 C.测量长度的仪器 D.测量速度的仪器

2.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打点计时器应用低压交流电源,交流电频率为50Hz;

B.纸带必须穿过限位孔,并注意把纸带压在复写纸的上面;

C.要先通电,后释放纸带,纸带通过后立即切断电源;

D.为减小摩擦,每次测量应先将纸带理顺。

3.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不利用公式计算就能直接得到或直接测量得到的物理量是( )

A.时间间隔 B.位移 C.平均速度 D.瞬时速度

4. 运动的物体带动纸带被打点计时器打上一系列的点,这些点的距离不一定相等,但这些点能说明( )

A. 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B. 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

C. 运动物体在某时刻的位置 D. 运动物体的运动性质

5.在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有时发现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不稳定,其原因可能是

A.交流电源的电压不稳定 B.交流电源的频率不稳定

C.永久磁铁的磁性太弱 D.振片的固有频率与交流电源的频率有偏差

6.某同学用电磁打点计时器做实验时,在纸带上留下的不是圆点,而是一列短线,这可能是因为 ( )

A.打点计时器错接在直流电源上;B.电源频率不稳定;

C.打点的振针压得过紧; D.打点的振针压得过松。

7.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振针每隔______秒打一次点.现在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的加速度.当电源频率低于50Hz时,如果仍按频率为50Hz的时间间隔打一次点计算,则测出的加速度数值________频率为50Hz时测出的加速度的数值.(后一空格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

8.使用打点计时器时,下列问题对实验的影响是什么?

(1)错接在直流电源上,影响是

(2)电源频率不稳,影响是

(3)打点针压得太紧,影响是

(4)电源电压不稳,影响是

(5)振针过长,影响是

9.手拖动纸带经过打点计时器后,在纸带上留下的点中有6个连续清晰的点,测出这6个点的第1点到第6点的距离为18cm,则( )

A.手运动的平均速度为0.03m/s B.手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5m/s

C.手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8m/s D.手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80m/s

10. 用某打点计时器测重力加速度得到如图所示的纸带,已知A、B、C、D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则所测的重力加速度是_____________m/s2.

11.如图是某次实验时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图中A、B、C、D、E为按时间顺序所取的五个计数点,A、B、C、D、E各点与O点的距离在图中标出(单位是cm),则打B点时纸带运动速度大小是

______________m/s,方向_________.纸带运动过程中的加速

度大小是___________m/s2,方向_________.

12.某次实验时,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某同学得到了几条较为理想的纸带。他已在每条纸带上按每5个点取好一个计数点,即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依打点的先后次序编为0、1、2、3、4、5。由于不小心,几条纸带都被撕断了。请根据给出的A、B、C、D四段纸带回答问题。

(1)在B、C、D三段纸带中选出从纸带A上撕下的那段应该是 。

(2)打A纸带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_m/s2。

A B

C D

13.如图所示为接在50Hz低压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

器在纸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打出的一系列点,图中所

标的是每5个点所取的计数点(每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

间隔为0.1s),则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___ m/s2。BC

间的距离约为___cm。打点计时器打下B点时纸带的速

度约为 m/s.(小数点后取两位)

14. 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

(1)测量原理根据的公式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要用到的器材和测量仪器有 [ ]

A.小车 B.一端带滑轮的木板 C.打点计时器

D.低压交流电源 E.小钩码 F.秒表

G.刻度尺 H.纸带 I.细绳

(3)某学生在实验中操作有如下步骤,试按合理的顺序把步骤序号填在下面的线上___________.

A.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并与电源相连接;

C.换上新纸带,重作两次实验;

D.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边;

E.先让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

F.把一条跨过滑轮的细绳一端拴在小车上,另一端吊一钩码;

G.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H.求出三次测量加速度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的最后结果.

以下说法正确的就在后面括号里打“√”,否则打“×”:

(1)记数点的0点就是纸带上的起点.

(2)若两计数点之间还有n个小点,则T=(n+1)T0,T0=0.02s. [ ] [ ]

15.如图表示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开始时小车在光滑水平玻璃板上运动,后来在薄布面上做匀减速运动,所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附有刻度尺),纸带上相邻两点对应的时间间隔为0.02s。由纸带确定小车做匀减速运动的初速度是__________,小车在布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_________。

厘米刻度尺

16.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一个约1.4m高的商店卷帘窗的运动。将纸带粘在卷帘底部,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随帘在竖直面内向上运动。打印后的纸带如图所示,数据如表格所示。纸带中AB、BC、CD„„每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0s,根据各间距的长度,可计算出卷帘窗在各间距内的平均速度V平均。可以将V平均近似地作为该间距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V。

(1)请根据所提供的纸带和数据,绘出卷帘窗运动的V-t图线。

(2)AD段的加速度为 m/s2,AK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v/ms-1 2.502.0010.0 CD 1.50DE GH

JK 8.0 4.0 1.000.500.000.1 0.3 0.5 0.7 0.9 t/s

答案:

1A 2cd 3ab 4abcd 5b 6c 7.0.02 大于 8略 9 c 10略 11.0.6545 由B到A 1.5 由A到B 12.c 0.6

13. 0.74 4.36 0.40

14.(1) 略 (2)abcdeghi (3)dbafegch 错 对

15.0.9 5.0 16.略

打点计时器习题篇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练习题

实验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点痕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

B.点痕记录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某段时间内的位移

C.点在纸带上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运动情况

D.根据纸带上的点痕可以知道任一时刻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

2.在使用打点计时器前应检查( )

A、所用电源是否符合要求 B、纸带是否平整

C、打点周期的等时性是否良好 D、复写纸安装是否正确

3.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可以直接得到(可直接测量得到,而不需经过计算)的物理量是( )

A、时间间隔 B、位移 C、加速度 D、平均速度

4.在使用打点计时器时()

A、 每打完一列点子就要切断电源

B、不要移动圆形复写纸片的位置

C、纸带一定要从两限位孔穿过,并且压在复写纸的下面

D、侧向移动限位孔位置,在一条纸带上可以打出两列点,提高纸带的利用率

5.在使用打点计时器时( )

A、应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

B、应先使用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

C、在使纸带运动的同时接通电源

D、先使纸带运动或先接通电源都可以

6.下面是四位同学在测定匀速运动的小车的速度时分别打出的四条纸带 ,纸带上的点迹比较理想的是( )

7.运动小车拉动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后,在纸带上留下的点子中有5 个连续清晰的点,测出5 个点间的距离为20cm,则( )

A、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2.00m/s

B、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2.50m/s

C、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200m/s

D、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250m/s

8.某同学用手水平地拉动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后,纸带上打下了一列点,他要根据这列点计算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及纸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他首先查清共有多少个点

B、他首先从第一个能看清的点数起,查清共有多少个点

C、他分别测出每两个相邻清晰点间的距离,然后相加,把相加的结果作为所有能够看清点间的总长度,用来计算平均速度。

D、他分别测出每两个相邻清晰点间的距离,用来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判断是否是匀速运动。

二、填空题

9.根据图所示的打点计时器构造图,

指出各主要部件的名称:①___ _,

②__ __,③___ _,

④ ___ _,⑤__ __,

⑥__ __,⑦__ __,

⑧___ _,⑨__ _。

10.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应是________电源,通常的工作

电压为________伏,实验室使用我国民用电时,每隔________秒打一次点,如果每打5个取一个计数点,即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秒。

11.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_ _仪器,当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振针每隔_ _s打一次点,现在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的加速度,当电源频率低于50Hz时,如果仍按频率为50Hz的时间间隔打一次点计算,则测出的加速度数值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频率为50Hz时测出的加速度的值。

12.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 流电源的 仪器,它的工作电压为 V,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第隔 s打一次点,当电源的频率为60Hz时,它第隔 s打一次点。

13.下图是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研究某物体运动规律时得到的一段纸带,从A点通过计

时器到B点通过计时器历时 s,位移为 m,这段时间内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而AD段的平均速度是 m/s。

[参考答案]

1-4答案

1、ABC2、A、B、C、D应注意(1)还应检查振针的高度是否适当,固定振动片的螺丝是否松动,如果有上述现象会出现漏点、双点、等时性不良情况。(2)如果经检查发现打点计时器有问题,不要自己调整,应请实验老师调整,(3)一个性能良好的打点计时器的振动片的固有频率和所使用交流电频率相等,这样使振动片共振,振幅较大,打点清晰,等时性好,而振动片的固有频率与振动片的长度及材料的弹性系数有关,可以通过调节振动片的长度来调整它的固有频率,改变振动片的长度,观察振动片的振幅,把振动片长度固定在振幅最大位置。3、A、B4、A、C、D,每打完一列点就要切断电源,是为了防止线圈过热而损坏,圆形复写纸是套在定位轴上的,定位轴可以移动,每打完一列点后移动一下定位轴,以充分利用复写纸的各个部位,可保证打点清晰,限位孔也可以侧向移动,但在移动时要保证两限位孔纵向对齐,移动后要把螺钉拧紧。5、A6、B7、 B此题的解答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在5 个连续点间只有4 个间隔,因此在这5 个点间运动的总时间为0.02×4s=0.08s;二是要注意长度的单位是cm,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应把cm换成m。8、B、D在大多数测量中不需要全部的点子,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把最先打出的一些不很清晰、分布不够合理的点子舍去,而利用那些清晰的、分布合理的点子,在此题的实验中也应如此处理,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在测量距离时,按C选项所叙的方法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每次测量都会带来绝对误差,在相加时会造面误差积累,正确的方法是用较长的尺一次测出所需的总长,D答案的叙述是正确的,因为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时需要的是各段的长度,必须分段测量。

10、低压交流,4~6,0.02秒,0.1

11、计时、0.02、大于。

12、交;计时;4~6;0.02;0.017(这里取了两位有效数字)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由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决定,打点计时器1s内打点的次数n和所用电源的频率f相等,因此打点时间间隔T=

-21(s)。 f13、0.04, 2.8×10 , 0.70, 1.10 , 0.76。

注:平均速度的值,与在哪段时间或在哪段位移上计算有关,要注意单位换算,有时单位标在纸带图上。

打点计时器习题篇三:打点计时器试卷习题精选附答案(出试卷可选用)

打点计时器练习

1、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打下的纸带如图,在纸带上按时间顺序取0、1、2、3、4、

5、6共七个计数点,相邻的两点间均有四个点未画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

S1=1.12cm、S2=1.62cm、 S3=2.14cm、 S4=2.65cm 、S5=3.13cm 、S6 =3.60cm,打下计

数点“5”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5=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m/。(保留2

位有效数字)(V5=0.34m/s,a=0.50 m/)

2、如图所示.纸带上有六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所用交流电

的频率为50 Hz,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已标在图中,单位厘米.(保留2位有效数字)

(1)计算0~6点之间的平均速度;(0.68 m/s)

(2)打点计时器打第4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多少?(0.83 m/s)

(3)小车的加速度是多少?(1.6 m/)

(4)若电源频率低于50 Hz时,仍按50 Hz的时间间隔打一个点计算,则测出的速度数值

将比物体的真实值是偏大还是偏小?(偏大)

3、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F、G 共7 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

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还有4 个打印点未画出。记AB=x1,BC=x2,CD=x3,DE=x4,EF=x5,

FG=x6。求小车的加速度以及打下F点时小车的速度。(0.801 m/ 0.721 m/s)

4、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以记录小

车的运动情况.在这一实验中,某同学操作以下实验步骤,其中错误或遗漏的步骤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拉住纸带,将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

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

C.把一条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适当重的钩码.

D.取下纸带.

E.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将以上步骤完善后按合理的顺序填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

答案(1)A中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 (2)D中取下纸带前应先断开电源 (3):BECAD

5、图示纸带是由斜面下滑的小车通过打点计时器拉

出来的,打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现按每10

个点划分纸带,数据已标在图上,则小车运动的

加速度为_________(a=0.75m/)

6、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_______(选交流或直流)电源的计时仪器,电磁式使用______V,

电火花式使用______V。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振针每隔______秒打一次点.当电源频

率低于50Hz时,如果仍按频率为50Hz的时间间隔打一次点计算,则测出的加速度数值

________频率为50Hz时测出的加速度的数值.(后一空格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7、用打点计时器打出自由下落物体带动的纸带如图.电源的频率为50Hz,从纸带上连续取

出A、B、C、D、E、F六个计数点,用刻度尺测出A、B两点间距离

间距离

8、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做“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让重锤自由下落,打出的

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图中直尺的单位为cm,点O为纸带上记录到的第一点,点A、B、C、

D„„依次表示点O以后连续的各点。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T=0.02 s打一个点。

=5.64cm

,试写出用

、=4.08cm,E、F两点

和相邻两点间时间间隔T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公式g=_______,代入数据求出g=______

(1)打点计时器打下点G时重锤的速度可用表达式VG=____________进行计算

(2)用上式计算出打下点G时重锤的速度为VG=____________m/s。

9、某次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打出小车带动的纸带如图,电源频率

为50Hz.在纸带上按时间顺序取0、1、2、3、4、5、6共七个计数点,每相邻的两点间

均有四个点未画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S1=1.12cm、S2=1.62cm、 S3=2.14cm、

S4=2.65cm 、S5=3.13cm 、S6 =3.60cm,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用T表示,则计算小车加速

度的公式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代入数据得a=__________,打下计数点5时小车

的瞬时速度V5=________m/s。

10、如图是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得到的一条纸带,所用电源的频率是50HZ,图中A、B、C、

D、E、F等是按时间顺序先后打出的记数点(每两个记数点间有四个实验点未画出)。用

刻度尺量出AB、EF之间距离分别为2.40㎝和0.84㎝,那么小车的加速度大小是

2m/s,打C、D两点时间内小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cm/s.

打点计时器习题篇四:打点计时器习题

第4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研究物体的运动,就要知道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等,但这样还不能完整地描述运动.生活中,我们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物体在哪个位置运动的更快?如何描述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时刻运动的快慢呢?这就要知道物体在某位置的速度,即瞬时速度,为此,本节就要学习一种测量瞬时速度的方法.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

2.学会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3.利用v-t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描述物体的运动.

二、实验原理

1.两种打点计时器当接通50 Hz的交流电时,都是每隔0.02 s打一次点.

2.当纸带跟运动物体连在一起时,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点就相应地表示出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线段上各点之间的间隔就表示出运动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移,根据平均

ΔxΔx速度的定义式v=,当Δt很短时,可以认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 ΔtΔt

三、实验步骤

1.把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检查墨粉纸盘是否已经正确地套在纸盘轴上,并检查两条白纸带是否已经正确地穿好,墨粉纸盘是否夹在两条纸带之间.

2.把计时器上的电源插头插在交流220 V电源插座上.

3.接通开关,用手水平地拉动两条纸带,纸带上就会打下一系列的点迹.

4.取下纸带,从能够看清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个点,如果数出n个点,这些点划分出来的间隔数为(n-1).由此计算出纸带从第一个点到第n个点的运动时间为0.02(n-1) s.

Δx5.用刻度尺测量出第一个点到第n个点的距离x,再利用公式v=Δt

段位移时的平均速度.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填入表中.

6.在小纸带上标记连续7个计数点,分别标上记号A、B、C、D、E、F、G.用刻度尺测量每相邻两个点间的距离,分别记为x1、x2、x3、x4、x5、x6,记录到表中.

7.根据表中对纸带数据的测量结果,运用学过的知识判断: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说出判断的理由.

8.将B、C、D、E、F作为测量点,分别测量包含这些点的一段位移Δx,由于Δt很小,求出Δt内的平均速度,即等于各点的瞬时速度,记入表中.

四、注意事项

1.电源电压要符合要求,电磁打点计时器应使用6 V以下交流电源;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 V交流电源.

2.实验前要检查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进行调节或更换器材.

3.使用打点计时器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时再用手拉纸带.

4.手拉纸带时,速度应快一些,以防点迹太密集.

5.复写纸不要装反,每打完一条纸带,应调整一下复写纸的位置,以保证打点清晰.

6.打点计时器不能连续工作太长时间,打点之后应立即关闭电源.

五、实验数据处理

1.根据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能计算平均速度.

(1)在纸带上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均为0.02 s(电源频率为50 Hz),所以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纸带运动的速度小.

Δx(2)根据v,求出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里Δx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Δt

Δt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数与0.02 s的乘积.这里必须明确所求的是哪两点之间的平均速度.

2.粗略计算瞬时速度

某点E的瞬时速度可以粗略地由包含E点在内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表示,如图1-4-2所示,vE≈vDG或vE≈vDF

.

图1-4-2

Δx说明:在粗略计算E点的瞬时速度时,可利用v=Δt

取离E点越接近的两点来求平均速度,这个平均速度越接近E点的瞬时速度,但是距离过小会使测量误差增大,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

六、利用v-t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

1.v-t图象

用横轴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速度v,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测量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得到如图1-4-3所示的v-t图象.

图1-4-

3

图1-4-4

2.v-t图象的意义

v-t图象非常直观地反映了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它并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

3.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如图1-4-4所示,直线a、b分别表示va=4 m/s,vb=

8 m/s.

1-4-5

(2)从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中不仅可以看出速度的大小,并且可以求出位移,根据位移公式x=vt,在v-t图象中就对应着边长分别为v和t的一个矩形面积,如图1-4-5中画斜线的部分.

七、利用现代科技测速度的方法

1.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详见课本.

2.借助数字计时器和气垫导轨测速度.详见课本.

这样测得的速度也不是瞬时速度,应是遮光条在遮光这段时间内滑块的平均速度.

3.利用频闪照相分析计算物体的运动.

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除用打点计时器外,还可以用频闪照相,在暗室里放上照相机,让快门一直打开,旁边用频闪灯照相,因为频闪灯每隔相同时间瞬间闪光一次,在照相底片上就留下物体的一系列像,研究物体在不同闪光时刻成的像,就能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因为频闪照相能记录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所以也和打点计时器一样能分析研究物体 的运动规律.

.

一、利用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例1 关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点迹均匀,说明纸带做匀速运动

B.点迹变稀,说明纸带做加速运动

C.点迹变密,说明纸带做加速运动

D.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相等

解析 打点计时器的振针打点的频率一定(50 Hz),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相等,如果纸带匀速运动,点迹均匀;如果纸带加速运动,点迹变稀;如果纸带减速运动,点迹变密.

答案

ABD

(1)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为研究对象.

(2)分析纸带上点与点之间间隔的变化情况.

(3)若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就可判断物体做匀速运动,若点与点间距越来越大,则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

例2 图1-4-8是一位同学利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相邻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纸带旁边是一把最小刻度为1 mm的直尺,试计算拖着纸带做直线运动的物体:

(1)在AC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在B点的瞬时速度.

图1-4-8

解析 (1)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AC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就等于A到C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比值.位移的大小可以从刻度尺上直接读出:x=4.00 cm,A到C共10个点,9个时间间隔,所以A到C所用的时间t=0.02 s×9=0.18 s,所以AC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2x4.00×10 m=0.22 m/s; t0.18 s-

Δx(2)根据公式vB=来计算B点的瞬时速度.为了尽量精确地反映物体在B点的运动快Δt

慢,我们尽量在靠近B点的地方取得数据,例如取靠近B点的左右两个点,左边点在刻度

尺上的读数是1.77 cm,右边点在刻度尺上的读数是2.65 cm,那么Δx=2.65 cm-1.77 cm=0.88 cm,两点间相隔的时间为Δt=0.02 s×2=0.04 s,所以B点的瞬时速度vB=Δx=Δt0.88×10-2 m0.04 s0.22 m/s.

答案 (1)0.22 m/s (2)0.22 m/s

三、速度—时间图象的理解

图1-4-9

例3 如图1-4-9所示为某物体的v-t图象,试说明该物体的运动情况.

解析 0~4 s物体做加速运动,末速度为12 m/s;

4~6 s物体做减速运动,末速度为0;

6~7 s物体做反向加速运动,末速度大小为4 m/s;

7~8 s物体做反向减速运动,末速度为0.

答案 见解析

1.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的一条纸带上的点迹不均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点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较大

B.点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较小

C.点迹不均匀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D.点迹不均匀说明打点计时器有故障

答案 BC

2.在下列四个图象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答案 BC

)

打点计时器习题篇五:打点计时器——练习及答案

我的成就,归功于精微的思索。 —————— 牛顿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 高一年级 物理教学案(16)

课题 打点计时器——练习 主备 梁俊星 审定 时间

1.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

A.时间间隔 B.位移 C.加速度 D.平均速度

2.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对于减小实验误差来说,下列方法中有益的是( )

A.选取记数点,把每打五个点的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时间单位

B.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些

C.舍去纸带上密集的点,只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间隔适当的那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

D.选用各处平整程度、光滑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

3.下列关于计数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计数点进行测量计算,既方便又可减小误差

B.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应该是相等的

C.相邻计数点之间的位置间隔应该是相等的

D.计数点是从计时器打出的实际点中选出来的,相邻计数点之间的点痕个数是相等的

4.一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做“测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时,纸带上打出的点不是圆点,而是如下图所示的一些短线,如图所示,这可能是因为( )

A.打点计时器错接在直流电源上

B.电源电压不稳定

C.电源的频率不稳定

D.打点针压得过紧

5.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操作步骤如下,其中错误或遗漏的步骤有(遗漏可编上序号)G、H…

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到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

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源

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上面吊着适当重的钩码

D.取下纸带

E.将平板一端抬高,轻推小车,使小车能在平板上做加速运动

F.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请将以上步骤完善并按合理的顺序填写在横线

上 。

6.(1)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纸带应穿过_____,复写纸应套在_____上,并要放在纸带的_____面,应把_____电源用导线接在_____上,打点时应先_____,再让纸带运动,若电源的频率为50 Hz,则每隔_____打一次点。

(2)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时,墨粉纸盘应套在_____上,并要放在两条纸带之间,应把电源插头插在_____电源插座上。打点时应先按下_____,再让纸带运动。

7.关于“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的操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长木板不能侧向倾斜,也不能一端高一端低

B.在释放小车前,小车应紧靠在打点计时器上

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后再释放小车

D.要在小车到达定滑轮前使小车停止运动。

8.某同学用图所示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 Hz,每隔2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有测量数据如图所示。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方法A:由g1方法B:由g1x3x2x6x5x2x12,,…,,取平均值 m/s。 g8.667gg25222TTTx5x2x6x3x4x12,,,取平均值 m/s。 g8.673gg233T23T23T2

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x1、x2、x3、x4、x5、x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方法A中有_____;方法B中有_____。因此,选择方法_____(A或B)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_____(系统或偶然)误差。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_____。(试举出两条)。

9.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时,从打下的若干纸带中选出了如图所示的一条(每两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来),图中上部的数字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 由这些已知数据计算:

①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_____m/s2。

②与纸带上D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_____m/s。(答案均要保留3位有效数字)

10.(09.1东城期末)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重力加速度,电源频率50Hz。 ①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实验时纸带的 端通过夹子和重物相连接。(选填“甲”或“乙”)

②纸带上1至9各点为计时点,由纸带数据可算出实验时重力加速度为 m/s2。 ③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数值为9.8m/s2,请列出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有差异的一个原因 。

优化作业巩固参考答案

1.AB 2.ACD 3.ABD

4.D

解析:当打点计时器接到直流电源上时,其振动片不可能磁化,也就不会引起振针的上下运动而打点,故选项A首先应被排除,电源频率的不稳定会引起打点周期的不稳定;电压的不稳定会影响点迹的清晰度,故用排除法可确定A、B、C三选项均不是本题正确选项。 当打点计时器的振动片一端的打点针(振针)与复写纸片间的距离过大(即振针太短),这时打点针向下运动时还触不着复写纸,可能出现时有时无的点迹,也可能完全没有点痕,即漏点。当打点计时器的振针(打点针)压得过紧,即振针与复写纸间间隙过小(振针太长),每一个打点周期内就会有较长一段时间接触并挤压在复写纸上。这样打出的点就变为一段一段的小线段。即打出的点有拖尾巴的现象。所以引起纸带上打出的不是圆点,而是一些短线,其原因是打点针压得过紧。

5.A中应先接通电源,再放纸带。D中应先断开电源,使打点计时器停止工作。应补充G。换上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6.(1)限位孔 定位轴 上 4 V~6 V 交流电压接通电源 0.02 s

(2)纸盘轴 220 V交流 脉冲输出开关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打点计时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关键是明确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根据电磁、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使用要求即可完成。

7. A

8. x1、和x6 x1、x2、x3、x4、x5、x6 B 偶然 阻力 交流电频率不稳定等

解析: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对纸带数据的处理,可以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数值,本题主要考查在处理数据的两种方法中哪种误差较小,是属于误差分析类问题。

gg2g3g4g5方法A:1 5

x2x1x3x2x4x3x5x4x6x522222 5

xx6

215T

所以方法A中只有x1和x6起作用。

x4x1x5x2x6x3g1g2g33T3T3T方法B: 33

(x4x5x6)(x1x2x3) 29T

所以方法B中x1、x2、x3、x4、x5、x6均起作用,因此选择方法B更合理,更易减小偶然误差。

本实验中误差来源较多,例如:阻力、交流电频率不稳定,长度测量不准确,数据处理方法等。

9.x1、和x6 x1、x2、x3、x4、x5、x6 B 偶然 阻力 交流电频率不稳定等

解析: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则它的周期为0.02 s,所以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02 s×5=0.1 s。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某一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所以与D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为CE这段内的平均速度,则vxCE/2T1.22m/s。

令OA=x1,AB=x2,…,EF=x6,则a1

x5x2xx4x16x3, ,a,a232223T3T3Ta1a2a3(x5x4x6)(x1x2x3) 239T

代入数据解之得2.07 m/s2,故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2.07 m/s2。

10.○1 乙;○2 9.4;○3纸带和打点计时器间的摩擦阻力、空气阻力;

11.① 10.60±0.02

② 0.96

③ 答案见右图

④ 3.1±0.1

⑤ a更准确,因为在计算a′的过程中,

没有剔除错误数据。

12.① 6:7(或7:6)

② 1.00;1.20

③ 2.00 偏大

打点计时器习题篇六:打点计时器习题集

打点计时器习题集

一、 实验题

1: 打点计时器是

[ ]

A.测量时间的仪器 B.测量加速度的仪器 C.测量长度的仪器 D.测量速度的仪器 :2. 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如测得各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不是一个恒量,其主要原因是 [ ] A.长度测量不精确 B.打点计时器打点的间隔不均匀 C.运动中受到变化的摩擦力作用 D.木板未调成水平

3. 图示的纸带是由斜面下滑的小车通过打点计时器拉出来的,打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现按每10个点划分纸带,数据已标在图上,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_.

4. 做匀变速运动的小车的纸带上被打点计时器打下了一系列的点,纸

带的一部分如图所示.按时间先后,依次是A、B、C三个计数点,每两个计数点间另有4个打点计时器打的实际点.若A、B之间距离为45mm,B、C之间距离为35mm,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频率为50Hz,则小车运动时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

5. 某次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运动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打出小车带动的纸带如图,电源的频率为50Hz.在纸带上按时间顺序取0、1、2、3、4、5共六个计数点,每相邻的两点间均有四个点未画出.用米尺量出1、2、3、4、5点到0点的距离标在了纸带下面,则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方向_________.

6. 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 (1)测量原理根据的公式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打点计时器打出下落重锤带动的纸带如图,电源的频率为50Hz,从纸带上连续取出A、B、C、D四个点,用米尺量出A、B、C、D到计数点0的距离标在纸带下面.则打下B点时重锤的瞬时速度VB=________m/s,打下C点时重锤的瞬时速度VC=__________m/s.

7. 用打点计时器打出下落物体带动的纸带如图.电源的频率为50Hz,从纸带上连续取出A、B、C、D、E、F六个计数点,用米尺测出A、B两点间距离S1=4.08cm,E、F两点间距离S2=5.64cm,试写出用S1、S2和相邻两点间时间间隔T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公式g=_______,代入数据求出g=______.

8.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振针每隔______秒打一次点.现在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的加速度.当电源频率低于50Hz时,如果仍按频率为50Hz的时间间隔打一次点计算,则测出的加速度数值________频率为50Hz时测出的加速度的数值.(后一空格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

9. 如图是某次实验时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图中A、B、C、D、E为按时间顺序所取的五个计数点,A、B、C、D、E各点与O点的距离在图中标出(单位是cm),则打B点时纸带的运动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____m/s,纸带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_m/s2.

10. 某次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打出小车带动的纸带如图,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用S1、S2、S3、S4、S5、S6 表示,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用T表示,则如下计算小车加速度大小的式子中正确的是 [ ]

A.(S6S1)/(5T2) B.(S3+S4S1S2)/(2T2) C.(S5S2)/(3T2) D.(S4+S5+S6S1S2S3)/(3T2)

11. 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 (1)测量原理根据的公式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要用到的器材和测量仪器有 [ ] A.小车 D.低压交流电源 G.刻度尺

B.一端带滑轮的木板 E.小钩码 H.纸带

C.打点计时器 F.秒表 I.细绳

(3)某学生在实验中操作有如下步骤,试按合理的顺序把步骤序号填在下面的线上:___________. A.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并与电源相连接; C.换上新纸带,重作两次实验;

D.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边; E.先让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 F.把一条跨过滑轮的细绳一端拴在小车上,另一端吊一钩码; G.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H.求出三次测量加速度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的最后结果. 12. 1)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所需器材为_________ A.打点计时器 D.低压直流电源 G.秒表

B.天平 E.细绳和纸带

C.低压交流电源 F.钩码和小滑车

H.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

2)请在下列步骤中选出必要的,并按顺序填写:_____________ A.平衡摩擦力,即将长木板后端适当垫高使下滑力克服摩擦力 B.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 C.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无滑轮端并连好电路 D.用天平测量小车质量 E.换上新的纸带重作两次

F.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桌上,使滑轮伸出桌面 G.在小车开始运动后,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H.先使小车放在打点计时器附近,接通电源再放小车,让小车运动 I.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J.使秒表停止,记录打点时间

K.把一条细绳跨过滑轮一端栓在小车上,另一端吊适当的砝码

如果小车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里的位移分别为S1、S2、S3、S4、S5、S6„„则有a1=____;a2=_____;

a3=_____;„„,最后a=_________.

以下说法正确的就在后面括号里打“√”,否则打“×”: (1)三条纸带都必须一一进行测量和计算. (2)记数点的0点就是纸带上的起点.

(3)若两计数点之间还有n个小点,则T=(n+1)T0,T0=0.02s.

[ ] [ ] [ ]

用打点计时器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答案

1. A 2. C 3. a=75cm/s2 4. 9.75 5. 1.0m/s2

(1)Vn=

Sn+Sn+1

6.

2T

(2)VB=2.19m/s Vc=2.39m/s

7. 1.50m/s2;与小车运动方向相反 11.

8. 0.02;大于

9. 永久磁铁;调整振针长度或更换复写纸;或调整振针的固有频率使之与50Hz交变电流产生的策动力共振

10. 0.655 1.50 15. A C 11.

(2)A、B、C、D、E、G、H、I (3)D、B、A、F、E、G、C、H

F、C、K、B、H、I、E (S5S2)/3T2

(S6S3)/3T2

12. A、C、E、F、H;

(S4S1)/3T2;

打点计时器习题篇七:高一打点计时器相关习题

1.运动物体拉动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直接记录了( bd )

A.物体运动的时间

B.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C.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

D.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移

2.手拖动纸带经过打点计时器后,在纸带上留下的点中有6个连续清晰的点,测出这6个点的第1点到第6点的距离为18cm,则( c )

A.手运动的平均速度为0.03m/s B.手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5m/s

C.手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8m/s D.手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80m/s

3.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下列方法有助于减少实验误差的是( )

A.选取计数点,把每打5个点的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时间单位

B.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些

C.舍去纸带上开始时密集的点,只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隔适当的那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

D.适当增加挂在细绳下钩码的个数

解析:选取的计数点间隔较大,在用直尺测量这些计数点间的间隔时,在测量绝对误差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相对误差较小,因此A项正确;在实验中,如果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过小,打出的点很密,长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大,测量准确性降低,因此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些,而使小车加速度增大的常见方法是适当增加挂在细绳下钩码的个数,以增大拉力,故B错,D对;为了减少长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舍去纸带上过于密集,甚至分辨不清的点,因此C项正确.

4. 用一般的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若用cm作单位,则该数的估读位应在 [ c ]

A.个位 B.十分位 C.百分位 D.千分位

5. 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如测得各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不是一个恒量,其主要原因是

[ c ]

A.长度测量不精确 B.打点计时器打点的间隔不均匀

C.运动中受到变化的摩擦力作用 D.木板未调成水平

6. 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为了能够较准确地测出加速度,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横线上:________.

A.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C.再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每次必须由静止释放小车

D.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E.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直流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

F.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并把每打五个点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在选好的开始点下面记作0,往后第六个点作为计数点1,依此标出计数点2、3、4、5、6,并测算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 G.根据公式a1=(x4-x1)/(3T),a2=(x5-x2)/(3T),a3=(x6-x3)/(3T)及a=(a1+a2+222

a3)/3求出a

解析:在实验中要尽可能地保证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也要求纸带能尽可能地直接反映小车的运动情况,既要减小运动误差也要减小纸带的分析误差.其中E项中的电源应采用交流电,而不是直流电.

答案:ABCDFG

7.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如图实-1-11所示是一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每相邻的两计数点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6七个计数点,用刻度尺量出1、2、3、4、5、6点到0点的距离分别为1.40 cm、3.55 cm、6.45 cm、10.15 cm、14.55 cm、19.70 cm.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为v4=__________ m/s,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

图实-1-11

-22x5-x3解析:v4==2t-0.2 m/s=0.405 m/s

x1′=0.0140 m,x2′=x2-x1=0.0215 m

x3′=x3-x2=0.0290 m

x4′=x4-x3=0.0370 m

x5′=x5-x4=0.0440 m

x6′=x6-x5=0.0515 m

a=x4′+x5′+x6+0.0440+2-x1′+x2′+x

329t-0.09 240+0.0215+≈0.756 m/s.

答案:0.405 0.756

8. 某次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运动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打出小车带动的纸带如图,电源的频率为50Hz.在纸带上按时间顺序取0、1、2、3、4、5共六个计数点,每相邻的两点间均有四个点未画出.用米尺量出1、2、3、4、5点到0点的距离标在了纸带下面,则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1.5___,方向____与小车运动速度相反_____.

9. 用打点计时器打出下落物体带动的纸带如图.电源的频率为50Hz,从纸带上连续取出A、

B、C、D、E、F六个计数点,用米尺测出A、B两点间距离S1=4.08cm,E、F两点间距离S2=5.64cm,试写出用S1、S2和相邻两点间时间间隔T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公式g=____

数据求出g=__9.75____.

s2s1___,代入4T2

10.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振针每隔

____0.02__秒打一次点.现在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的加速度.当电源频率低于50Hz时,如果仍按频率为50Hz的时间间隔打一次点计算,则测出的加速度数值_____大于___频率为50Hz时测出的加速度的数值.(后一空格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

11. 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纸带应穿过写纸片应套在 上,并要放在纸带的 面;打

点时应 接通电源,

1-3所示的打点计时器构

造图,指出各主要部件的名称:①____,②____,

③____,④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⑧____,

⑨____

限位孔,定位轴,上,先,后;①接线柱②线圈

③振片④永久磁铁⑤振针⑥限位孔⑦复写纸⑧定位轴

⑨纸带

12如图是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研究某物体运动规律时得到的一条纸带.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物体在AB段、BC段、CD段和DE段的平均速度大小,判断物体运动的性质.

物体在AB段、BC段、CD段和DE 段的平均速度大小分别是19.0cm/s、60cm/s、60cm/s、59.5cm/s,物体运动的性质是先加速,后匀速.

1.90cm/s19.0cm/s 0.1

2.40cm/s60cm/s BC段的平均速度为v20.04

1.20cm/s60cm/s CD段的平均速度为v3

0.02解析:AB段的平均速度为v1

DE段的平均速度为v42.38cm/s59.5cm/s 0.04

在误差范围内,可认为v460cm/s,则物体先加速,后匀速

13.某次实验用打点计时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纸带的记录如图1-4所示,图中O点为纸带的第一个点,接下来的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A点开始每打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推测纸带的运动是加速还是减速?在打出A、F这两点的时间间隔中,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B点的瞬时速度为多大?

图1-4 从A点开始每打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计数点间只有5个间隔,则计数点间运动的总时间为t=0.02×5s=0.1s,每隔0.1s纸带运动的位移分别是2.15cm、2.89cm、3.74cm、4.32cm、

5.15cm,说明纸带作加速运动.

A、F间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x19.551.3036.50cm/s t0.15

B点的瞬时速度可以用AC、AD、AE或AF段的平均速度表示,其中AC段的平均速度最接近B点瞬时速度.

vBAC

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

0.1 s. AC6.341.3050.4cm/s t0.114如图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F、G为相邻的计数点,

图实-1-13

(1)在如图实-1-14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小车的v-t图线.

(2)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 cm/s,此速度的物理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解析:(1)应用vn=xn+xn+1,求出各计数点B、C、D、E、F对应的速度为vB=16.50

2T

cm/s,vC=21.40 cm/s,vD=26.30 cm/s,vE=31.35 cm/s,vF=36.30 cm/s,在v-t坐标系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2)由图中可以读出,图线与纵轴交点的速度大小为11.60 cm/s,此速度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

答案:(1)见解析

(2)11.60 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

打点计时器习题篇八:打点计时器练习(有答案)

1.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的一条纸带上的点迹不均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点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较大

B.点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较小

C.点迹不均匀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D.点迹不均匀说明打点计时器有故障

答案 BC

例1 关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点迹均匀,说明纸带做匀速运动

B.点迹变稀,说明纸带做加速运动

C.点迹变密,说明纸带做加速运动

D.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相等

答案 ABD

3.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不利用公式计算就能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

A.时间间隔 B.位移 C.速率 D.平均速度

答案 AB

4.接通电源与释放纸带让纸带(随物体)开始运动,这两项操作的时间顺序是( )

A.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B.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

C.释放纸带的同时接通电源

D.先接通电源或先释放纸带都可以

答案 A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的计时原理基本一样

B.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外接的交流电压一样

C.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外接的交流电频率是一样的

D.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都是0.02 s

答案 ACD

1.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 )

A.能准确地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

B.只能粗略地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

C.能准确地求出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D.可以任意地利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表某点的瞬时速度

答案 BC

2.当纸带与运动物体连接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点痕,下列关于纸带上的点痕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点痕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

B.点痕记录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某段时间内的位移

C.点在纸带上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质量和形状

D.点在纸带上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运动情况

答案 ABD

例2 图1-4-8是一位同学利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相邻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纸带旁边是一把最小刻度为1 mm的直尺,试计算拖着纸带做直线运动的物体:

(1)在AC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在B点的瞬时速度.

图1-4-8

答案 (1)0.22 m/s (2)0.22 m/s

6.打点计时器所用的电源是50 Hz的交流电,其相邻点的时间间隔是T,若纸带上共打出N个点,这纸带上记录的时间为t,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T=0.02 s,t=NT B.T=0.05 s,t=(N-1)T

C.T=0.02 s,t=(N-1)T D.T=0.05 s,t=NT

答案 C

7.某同学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得到了如图1-4-10所示的纸带,从O点开始,每隔0.1 s取一个测量点.测得OA=3.20 cm,AB=3.90 cm,BC=5.86 cm,CD=7.58 cm,DE=

9.72 cm.

图1-4-10

则可判断纸带的运动是________.

D段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D段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答案 变速运动 51.35 cm/s

8.练习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步骤如下:

A.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上,把复写纸套在定位轴上,让连接小车的纸带穿过限位孔,并压在复写纸下面

B.把打点计时器接在10 V以下的直流电源上

C.拉动纸带后,再接通电源

D.取下纸带,以纸带上起始点为O,依次在每个点上标出1、2、3、„,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点间的距离,比较是否相等,判断是什么性质的运动

试纠正以上步骤中错误之处.

答案 A中应将计时器固定在没有定滑轮的一端;B交流电源上,C先接通电源再拉动纸带;D从能够看清的点开始.

7.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来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的实验中,有如下基本步骤:

A.把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

B.安装好纸带

C.松开纸带让物体带着纸带运动

D.接通220 V交流电源

E.按下脉冲输出开关,进行打点

这些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

答案 ABDEC

8.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以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在这一实验中,某同学操作以下实验步骤,其中错误或遗漏的步骤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拉住纸带,将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

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

C.把一条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适当重的钩码.

D.取下纸带.

E.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将以上步骤完善后按合理的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中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 (2)D中取下纸带前应先断开电源 顺序为:BECAD

9.用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能够更精确地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如图1-4-7所示,滑块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条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1=0.29 s,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2=0.11 s,已知遮光条的宽度为3.0 cm,试分别求出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和第二个光电门时的速度大小.

图1-4-7

答案 0.10 m/s 0.27 m/s

例1 一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分析小车的运动速度时,从几条纸带中选出了一条不很完整的

纸带,如图1-4-1所示.纸带上有六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已标在图中,单位是厘米.

图1-4-1

(1)计算0~6点之间的平均速度;

(2)打点计时器打第4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接近多少?

答案 (1)0.68 m/s (2)0.83 m/s

拓展探究 上例中若电源频率低于50 Hz时,如果仍按50 Hz的时间间隔打一个点计算,则测出的速度数值将比物体的真实值是偏大还是偏小?

答案 偏大

例2 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小明坐在驾驶员旁边注视速度计,并记下间隔相等的各时刻的速度值,如

(1)从表中数据得到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特点:在0~15 s内,汽车的速度在变化,时间每经过5 s速度增大________km/h;在15~30 s内汽车速度不变,速度大小为________km/h;在30~45 s内汽车速度在变化,每5 s速度减小______km/h.

(2)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画出对应的v-t图象.

(3)如果认为在0~15 s内速度变化是均匀的,你能在图象中找出汽车

在7.5 s时的速度值吗?

答案 (1)10 50 15 (2)见解析 (3)能 35 km/h

例3 在节假日期间,你可能到公园或游乐场玩过蹦床,如图1-4-2

所示,是一名同学某次从蹦床跳起后的v-t图象,已知t2=2t1,结合你的

体会和经历,分析下列问题:

(1)他的速度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2)哪段时间是上升的,哪段时间是下降的?

(3)从图象中可以看出,是选上升过程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还是选下降过程的速

度方向为正方向?

(4)他在t2时刻回到蹦床上了吗?

解析 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记录了物体的位置,而点的个数又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点间的距离记录了物体运动的位移,故可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

3.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象如图1-4-3所示,则该物体( )

图1-4-3

A.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速度方向相同

B.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速度方向相反

C.先做减速运动,后做加速运动,速度方向相同

D.先做减速运动,后做加速运动,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象可知,物体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即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由于图线在时间轴上方,速度方向都为正,方向相同,故选A正确.

4.某物体的运动规律如图1-4-4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1-4-4

A.物体在第1 s末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B.第2 s内、第3 s内的速度方向是相同的

C.物体在第2 s内返回出发点,向反方向运动

D.在这7 s内物体的位置始终不会为负值

答案 D

解析 物体在第1 s末运动方向没有发生变化,A错;第2 s内、第3 s内的速度方向是相反的,B错;物体在第2 s内位移变大,向正方向运动,C错;物体做的是往复运动,故物体的位置始终不会为负值,D项正确.

5.如图1-4-5所示为甲、乙两质点的v-t图象,对于甲、乙两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1-4-5

A.质点甲向所选定的正方向运动,质点乙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反

B.质点甲、乙的速度相同

C.在相同的时间内,质点甲、乙的位移相同

D.质点甲、乙之间的距离一定越来越大

答案 A

解析 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正负表示与选取正方向的关系,两个矢量相同,必须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由于题目没有指明甲、乙两质点的初始位置,所以只根据甲、乙的速度反向,不能判断其具体的运动关系,它们有可能相向运动,也可能是反向运动.

图1-4-6

6.在图1-4-6所示的v-t图中,A、B两质点同时从同一点在一条直线上开始运动,运动规律用A、B两图线表示,下述叙述正确的是( )

A.t=1 s时,B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B.t=2 s时,A、B两质点间距离一定等于2 m

C.A、B同时从静止出发,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D.在t=4 s时,A、B相遇

答案 BC

解析 质点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即速度的正负发生变化,显然是在t=2 s时B质点改变运动方向,

选项A错误;t=2 s时,质点A的位移是1 m,质点B的位移是-1 m,两质点间距离一定等于2 m,选项B正确;由题图可知,t=0时,A、B两者v=0,此后2 s内,vA>0,vB<0,故选项C正确;t=4 s时,两者速度相等,并非位移相等(相遇),选项D错误.

打点计时器习题篇九:高中物理打点计时器考点大全及常见典型考题

第二讲 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实验一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要点概览

⑴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⑵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及测瞬时速度的方法;

⑶用v-t图像进行数据分析。

2.内容详解

⑴ 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

①用途:计时仪器,同时记录不同时刻的位置,进而可测量各点间的距离(物体位移)

②电源:交流电

③电压: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6V以下;电火花计时器工作电压220V

④打点周期:0.02s(频率50Hz)

⑵ 使用打点计时器的步骤

①将纸带穿过限位孔,固定打点计时器;

②先开启电压,然后拉动纸带运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随即关闭电源;

③取下纸带,选择比较清晰的一段,计算某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测量

两点间距离。

⑶瞬时速度的测量

思想方法: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粗略代表这段时间内的某点的瞬时速度。所取的时间间隔越接近该点,这种描述方法越准确。

示例:如图,测量出包括E点在内的D、F两点间的位移Δx和时间Δt,算出纸带在这两点间的平均速度v=x,用这个平均速度代t

表纸带经过E点时的瞬时速度。

x可以大致表示tE点的瞬时速度,D、F两点离E点越近,算出

的平均速度越接近E点的瞬时速度。然而D、F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

⑷用v-t图像进行数据分析

①建立直角坐标系:横轴——时间t(s);纵轴——速度v (m/s) ②描点:利用所测数据计算瞬时速度,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在坐标纸上描点。

③连线:用平滑曲线将描的点连接起来。

④v-t图像: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3.例题剖析

如图所示,表示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的数据情况,由此可知纸带做 运动。纸带在A、B间的平均速

度为 m/s,纸带在A、C间的平均速度为 m/s。

解析:要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则

要看各段时间内平均速度的关系。

由于各段时间相等,则从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方面分析,也能看出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从图中可以看出纸带上两点之间时间相等,距离增加,故做加速运动。VAB=0.2m/s,VAC=0.33m/s。

答案:加速 0.2 0.33

实验二 探究小车的运动规律

1. 要点概览

⑴实验过程: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

⑵规律探究:求瞬时速度,画出v-t图像;逐差法计算加速度。

2. 内容详解

实验过程 ①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远离定滑轮的一端。 ②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固定于小车的后面,细绳的一端栓在小车的前端,跨过定滑轮,另一端挂上适当的钩码。

③将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先开启电源,后释放小车。打

完一次纸带后立即关闭电源。

④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⑤在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找一个适当的点作为计时起点。

⑥每5个点选取一个计数点,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各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表格。

⑦以速度为纵轴,时间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画出v-t图像。可观察到各点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则画成直线。让尽可能多的点在直线上,不能连接的点应对称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

3. 例题剖析

例题1:如图,是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通过计时器所得的一条纸带。各段长度为OA=6.05cm,OB=13.18cm,OC=21.40cm,OD=30.70cm,OE=41.10cm,OF=52.58cm,⑴根据这些数据求出B、C、D、E各点的速度并画出速度-时间图象;⑵通过图像求出加速度。(取A点为计时开始,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次点,BC、DE间均有四个点未打出)。

【思路解析】

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t=0.02×5=0.1s

OCOA21.406.05ODOB30.7013.180.77m/s;0.88m/s vc=2t0.22t0.2

OEOC41.4021.40m/s0.99m/s vD=2t0.2vB

vE=OFOD52.5830.70m/s1.04m/s 2t0.2 v/(m/s)

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1-4所示

⑵可以任意选两个间隔较远的点,找出它

们的坐标值(注意这两个点不能是我们表

tt/s v2v1

t2t1格中已测得的点),然后再把的它们的坐标值代入到公式a=v=

中,求出加速度,就能更详细地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

例题2: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瞬时速度如下表所示:

为了计算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tanα求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答案:C

打点计时器习题篇十:高中物理总复习打点计时器给力习题四

对应学生

用书P15

1.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操作步骤如下,其中错误或遗漏的步骤有(遗漏可编上序号F、G„„)________.

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到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 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源

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适当重的钩码 D.取下纸带

E.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将以上步骤完善并按合理顺序填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中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D中先断开电源,使计时器停止工作,再取下纸带;遗漏F,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答案 ADF BECADF

2.如图1-4-6所示是某同学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从若干纸带中选中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他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图上注明了他对各计数点间距离的测量结果.

图1-4-6

(1)为了验证小车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请进行下列计算,填入表内(单位:cm).

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________cm,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小车的位移差在________范围内相等,所以小车的运动是________.

ΔsT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以求得物体的加速度a=________m/s.

2

sn-sn-3s4-s1s5-s222

(3)根据an-3,可求出a1=________m/s,a2=________m/s,

3T3T3Ta3=

s6-s3a1+a2+a32

________m/s,所以,a=________m/s2. 3T3

答案 (1)1.60 1.55 1.62 1.53 1.61 1.58 0.05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在误差允许的 匀加速直线运动 (2)1.58 (3)1.59 1.57 1.59 1.58

3.(2010·广东理综,34(1))如图1-4-7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

图1-4-7

(1)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则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 (2)A、B、C、D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中读出A、B两点间距x=________;C点对应的速度是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解析 (1)打点计时器频率为50 Hz,周期T==0.02 s,故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fs;(2)两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02×5 s=0.1 s,由图读出x=7.0 mm=0.70 cm.C点对应速度vC=

xBC+xCD0.90+1.10

= cm/s=0.100 m/s. 2T2×0.1

答案 (1)0.02 s (2)0.66~0.70 cm 0.100 m/s

4.(2011·广东卷,34(1))图1-4-8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O、A、B、C、D和E为纸带上六个计数点,加速度大小用a表示.

图1-4-8

①OD间的距离为________cm.

②图1-4-9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s-t2图线(s为各计数点至同一起点的距离),斜率表示________,其大小为________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图1-4-9

解析 ①1 cm+1 mm×2.0=1.20 cm. ②加速度的一半,

2.8-0×101 m/s2=0.467 m/s2, 20.06-0所以加速度大小a≈0.933 m/s. 答案 ①1.20 ②加速度的一半 0.933

5.一小球在桌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小球运动过程中在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并将小球的位置编号,得到的照片如图1-4-10所示.由于底片保管不当,其中位置4处被污损.若已知摄影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1 s,则利用该照片可求出:小球运动的加速度约为________m/s2.位置4对应的速度为________ m/s,能求出4的具体位置吗?________.求解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求计算,但要说明过程).

2

-2

图1-4-10

解析 从图中读出5、6之间的距离为37.5 cm-24.0 cm=13.5 cm,2、3之间的距离为6.0 cm-1.5 cm=4.5 cm,利用逐差法有s56-s23=3aT2,求出a=3.0×10-2 m/s2;位置4对24.0-6.0s应的速度为v4=35×10-2 m/s=9×10-2 m/s;欲求4的具体位置,可以采用逐差

2T2法利用(s6-s4)-(s4-s2)=4aT2求解.

答案 3.0×10-2(2.8×10-2~3.1×10-2均可) 9×10-2

能 利用(s6-s4)-(s4-s2)=4aT2可以求出位置4的具体位置(其他方法合理均可)

6.(2012·东莞模拟)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并在其上取了O、A、B、C、D、E、F共7个计数点(图中每相邻两个记数点间还有四个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未画出),如图1-4-11所示.打点计时器接的是50 Hz的低压交流电源.他将一把毫米刻度尺放在纸带上,其零刻度和记数点O对齐,从刻度尺上直接读取数据记录在表中.

图1-4-11

①由以上数据可计算出打点计时器在打A,B,C,D,E各点时物体的速度,如下表所示.

表中E点的速度应该为________m/s.

②试根据表格中数据和你求得的E点速度在右上方所给的坐标中,作出v-t图象,如图1-4-12.从图象中求得物体的加速度a=________m/s2(取两位有效数字)

图1-4-12

DF

解析 根据匀变速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E,OF

2T-OD=DF=4.64 cm,T=0.1 s,vE=2.32×10m/s加速度可根据图中数据求出图线斜率.

答案 ①23.2×10-2 ②0.42(0.40~0.44)

-2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24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