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篇一:_天地君亲师_源流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总第194期

)

99

“天地君亲师”源流考

徐梓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符号,但对其表达方式

和排列顺序的演变过程,学术界的了解并不全面。经过系统梳理史料,我们认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最早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出现。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民国时期“天,地君亲师”又衍变出。  [;天地圣亲师  []G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209(2006)0220099208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崇奉和祭祀的对象,表现了中国人对于穹苍、大地的感恩,对于国家、社稷的尊重,对于父母、恩师的深情;表现了中国人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这几个字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安顿之处,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许多伦理道德取得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它们就像柱石一样,支撑起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厦。它们深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不识字的穷苦大众,都将它奉为天经地义的信条;它们对广大人民的教育,比任何法令经典都更有效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舜徽先生认为“:真正彻底了解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的来源和作用,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

[1](P587)内幕,可算是了解了一大半。”

[2]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P89)

有的还在香火牌位或条幅两旁,挂上一幅“天

高地厚君恩重,祖德宗功师范长”的对联,说明尊崇“天地君亲师”的必要,以引起人们的敬畏。这种情形,不仅过去是这样,现在很多地方和人家依然如此;不仅汉族是这样,许多少数民族也是如此。

再进一步来看,这五个字的书写也十分讲究。“天地”二字写得很宽,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须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

(親)字中的“亲”“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

(

)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撇开)。

此外,还有所谓“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的说法。

但是“天地君亲师”,这一耳熟能详的说法和司空见惯的牌位,人们并不知道它源于何时,更不清楚它发展演变的情况。张毕来先生的说法就很有代表性“:关于‘天地君亲师’这个名单,我没有很好地研究过,现在是‘三问三不知’。第一问,古人讲人伦,讲朋友而不讲师生,其故安在?答曰:‘不知’。第二问,历来讲人伦既然不讲老师,后来老师

“天地君亲师”既是无形的精神信仰,也是有形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旧时在我国民间,民居厅堂正中壁上或神龛上,往往在黑色木牌上用金字漆书或用大幅红纸书写这五个字,也有的装裱成卷轴悬挂起来。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父》一文中曾说:“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

  [收稿日期] 2006-02-16

[作者简介] 徐梓(1962-),男,湖北省京山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父、师,而没有涉及天和地。中国古代以天为至上神,主宰一切,又以地配天,化育万物,天地往往被看作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的前提。《国语》提出了“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的说法,最早将君、亲、师并列,看作是百姓万民的根本,认为要将这三者同等对待。而注重天人关系、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的荀子,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天和地,形成了“天地君亲师”的完整的思想内容。

《荀子》之后,相同的说法屡见于各种文献,如《史记》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故礼,上事天,

[10]祖,礼之三本也。”为什么又跑到香火牌位上去了。他在那里同天地一起排队,人们烧香时,他端坐不动,其尊严如君如父。这又是什么缘故?答曰‘:不知’。第三问‘,天地君亲师’这个排列次序始于何时?由谁开始?谁

[3](P25-拍板定案的?答曰‘:不知’。”

26)不仅是张

毕来先生,而且几乎所有的学人都对这些问题同样是“三问三不知”。严元章先生在《中国教育思想源流》的开篇就说到“:从前旧社会一些家庭里,摆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随便看过去,那好像是民间对于统治权力的牵强附会;然而,就思路上推敲,把‘君亲师’作单方面的那样尊重,那就很可能是阴阳家的礼教作品之一。只是,由于来历不明,资料缺

[4](P1)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不好判断了。”

篇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源流作一梳理。

1世纪的《大戴礼

记》,也有基本相同的说法“: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

)[11](P17《礼记》师,是礼之三本也。”的说法虽然有

“天地君亲师”的观念起源很早,学者们一般把它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荀子》。钱穆先生曾指出:“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荀子书中。此下两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其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生

[5](P242)李泽厚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自可想象。”

所不同,但也说及这五者“: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

[12](P604-过之地也。”

605)由这些材料看来

,对天地

先生也说“:‘天地君亲师’从内容和文字上可一直

[6](P9)追溯到荀子。”

君亲师的尊崇,在西汉时期已经非常普遍,并得到了知识界的广泛认同。东汉章帝时,在班固等人整理编纂的《白虎通义》中,也强调了君、父、师的重要性“:天道莫不成于三: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

[13](P131)形,高、下、平;人有三等,君、父、师。”

《荀子》中关于“天地君亲师”的论述,见于《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

[7](P347)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二、排序定型

无论是《国语》和《荀子》,还是《史记》和《大戴礼记》,都只是分别说明了天、地、君、亲、师的重要,为“天地君亲师”这一排列次序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却没有把这五者连在一起。将天地君亲师连在一起,形成一种整齐而简明的序列,是在东汉时期。

东汉顺帝时出现的《太平经》,是一部道教经典,但它同时继承了儒家的旨趣,极力宣扬天、地、君、父、师的重要。如它反复强调“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书中还多次提及“君父师”,并有“太上中古以来,人益愚,日多财,为其邪行,反自言有功于天地君父师,此即大逆不达

五四时期那位被胡适称为“中国思想界之清道夫”、“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认为“:此

[8]实吾国天、地、君、亲、师五字牌之所由而立。”(P111)

现代学者也多赞同这样的说法,认为《荀子》

中的记载,是“天地君亲师”这一说法的始祖。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学者。实际上,有关“天地君亲师”的渊源,可以进一步追溯到春秋末期。在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所作的《国语・晋语》中,有这样的说法“: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

)[9](P251《国语》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的这一记

载,虽然早于《荀子》二百多年,但其中只提到了君、

[14](P135)的说法。这里最早将天地君父理之人也”

师五个字连在一起,整齐地排序,构成了后世敬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的雏形。

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者特别是研究道教的学者认为“,天地君亲师”的排列源自道教,具体地说,最早见于《太平经》。如颇为权威的《中国道教》就这样说“:道教承认忠孝节义,甚至最先提出‘天地君父师’的伦理序列,后演为‘天地君亲师’在中国社

[15](P22)会广为流传。”

在《太平经》中,用的是“天地君父师”这样一组概念。尽管它与“天地君亲师”有微小的差异,但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看作是“天地君亲师”完整序列的最早出处。

“:个序列还不是很完整,或许是考虑到俞文豹还在不

遗余力地提倡,余英时先生这才得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出现“不能早于13世纪中叶”的结论,并论定“俞氏无疑是最早提出‘师’与‘天地君亲’当并列而为五之一人”。在我们看来,有《荀子》《、史记》等相关论说在前,又有《太平经》“天地君父师”的整齐序列继之于后,俞文豹显然不能算作是最早提出“师”应当与“天地君亲”并列之人。

明朝末年著名理学家刘宗周曾有这样的说法:“王文康公父训诲童蒙,必尽心力,修脯不计。每与同辈论师道曰‘:,师位何等尊重,俱我任之。

[17],。’”)

,但这里王文康公所指不明。历任后周太祖、世君亲师”这五个字,宗、恭帝以及北宋太祖两代四朝的宰相、著名史学贴在厅堂上的?家王溥,寇准的女婿、宋仁宗时的宰相王曙,金朝最相关资料,,最后写成了

后一科状元、元初大臣王鹗,三人均有“文康”的谥《“天地君亲师”的起源》一文。余英时先生认为,虽

号,都被称为王文康公。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确知‘天地君亲师’起源的上

我们认为,这里王文康公指的是王曙。第一,限,但是我偶然发现的一条记载,可以证明它不能

[16](P130)具体地说,余先生认在历史文献中,用王文康公称号的,往往是此人。早于13世纪中叶。”

因此《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三十一在《古人称号》的为“天地君亲师”出现于南宋末期的理宗时期。

“王文康公”下,即注明为“曙”。第二,有文献记载余英时先生论定“天地君亲师”“不能早于13

说“:余为潞州长子县尉,西寺中有王文康公祠。其世纪中叶”出现,根据的是南宋俞文豹在《吹剑三

老僧为余言,文康公之父,邑人也,以教授村童为录》中所说的一段话“:韩文公作《师说》,盖以师道

自任,然其说不过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有儿年七八岁不能养,欲施寺之祖师。祖师善

相,谓曰‘:儿相贵,可令读书。’因以钱币资之,是谓愚以为未也。记曰:天生时、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

文康公。后公贵,祖师已死,命寺僧因祠之。文康教之,君以正而用之。是师者固与天地君亲并立而

[18](P84)这则材料公最受寇莱公之知,因妻以女。”为五。夫与天地君亲并立而为五,则其为职必非止

[16](P130)余英时先生据此说明,王曙的父亲曾从事启蒙教育的工作“,以教授于传道、受业、解惑也。”

村童为业”,与刘宗周所说“训诲童蒙”吻合。指出“:《吹剑三录》俞序作于淳祐八年戊申(1248),

王曙(963─1034)的父亲以“师”与“天地君亲”此文所引‘记曰’出于何书尚待考,因为它和荀子之

并列,因此尽力师职,尽心师事。他的说法,比13说及《国语・晋语》‘民生于三’之说都不同。但俞

世纪早了近三百年,表述也更加规范。当然,这一氏无疑是最早提出‘师’与‘天地君亲’当并列而为

说法见于明朝人的著述,有可能是刘宗周的追记,五之一人。此时‘天地君亲师’不但未成为制度,而

[16]甚至有可能是用明朝末年已经通行的“天地君亲且还没有形成‘里巷常谈’。这是可以断言的。”

(P130)师”的说法,径直表达王曙父亲的意思。但这一说

如前所引“记曰”,中的一段话,出自《礼记・礼法出自“以教授村童为业”的蒙师之口,与“天地君运》。《吹剑三录》只是提出了“师”应该“与天地君亲师”主要在民间流传的情形相吻合。如果这一记亲并立而为五”,这与《国语》《、荀子》《、史记》《、大载可信的话,则王曙父亲的说法,就是继《太平经》戴礼记》的说法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不过特别的“天地君父师”之后“天地君亲师”,的最早提出。强调“师”的意义和地位罢了。或许是因为这时这也就是说,早在北宋初年“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就

谈及自己家乡当时的祭祀时,作者这样说“:惟家设一厨,曰家堂,或于正寝之旁室置之,或悬之中堂而已。然多奉神佛,如释、老之宫。其稍知礼者,则立一主,曰家堂香火之神,或曰天地君亲师,而以神主置其两旁,亦无昭穆祧祔之别,其岁时祭祀,率凭僧

[23](P531)这则材料很清楚地说明,在明末人节关。”

清初时期,在张履祥的家乡,天地君亲师已经成了人们祭祀的对象。

另一条史料是廖燕(1644-1705)在《二十七松堂集》卷十一《续师说》中的一段话“:宇宙有五大,师其一也。一曰天,二曰地,,四曰亲,五曰师,,其责任不綦

已经出现了。

我们注意到,还有一些题署为北宋之前的人撰写的著作,也曾经说及“天地君亲师”。民间传说中的唐朝人吕洞宾,著有一部《九品仙经》,其中的序文中这么说“:吾乃唐朝进士,夙世好道。……尊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不敬天,雷震电随,暴雨混死。不敬地,尸首落水,体现鸭飧。不孝父母,天地难容,万劫不免。不忠君主,败国欺君,后堕沉沦。

[19](P1)这里明确不遵师教,天地循环,后醒难逃。”

提出要尊天地君亲师,而且也是五者并列。

吕祖名喦,字洞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民间传说奉为八仙之一。唐末五代道士,少习儒、墨,举进士不第,遂浪迹江湖。北宋以来,,时收编为录其著作多种,。尽管这篇序文中有,这样的语句,有“吾乃唐朝进士”、“戊子年命谕”这样具体的说法,但仍不可相信,更不能据以立说。

!,没有什么新义,,“:天地君亲师,一经妙笔拈出,遂成千古大文至

[16](P129)由文。”“天地君亲师五字为里巷常谈”可知,在明末清初时期“,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在民间已经十分风行了。

2004年12月17日王春瑜先生在天津《老年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天地君亲妻”》的短文,也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资料。明末清初松江文人吴履震,在《五茸志逸随笔》卷八中有这样的记载“:徐封公方壶乃龚方川先生门下士也,尝述‘:先生课子弟最严,不少假借。每谓人曰“:宇宙间所并尊者,天地君亲师。天地有覆载恩,君王有平治恩,父母有生育恩,如何深重,而师亦与焉,何可不思参配其恩?且以他人之子弟而尊事我,等于父母终其身,我苟无恩,而偃然当尊,岂不厚愧?故我必欲成人子弟,是以严也。”又榜于讲堂说“:误人之子弟,[24](P220)何异杀人之父兄?”先生立心如此。’”

我国民俗学家车锡伦先生,曾经专门研究“天地君亲师”牌位的出处,最终认为“天地君亲师”出自明朝中后期的罗教。明正德初年,士兵出身的罗清(1442—1527)创立无为教,又称“罗教”。罗清打

三、广泛流行

天地君亲师的的排列方式,尽管早在东汉时期

就已经出现了,但在很长一个时期,依然流传不广,远没有形成制度和“里巷常谈”,学术界根据的依然是《国语》《、荀子》《、礼记》的说法。除了南宋俞文豹在《吹剑三录》中所说的那段话之外,元代学者陈栎,曾多次论及君、父、师。如在《疑经》中说“:人生于三,事之如一:君、父、师是也。天生时而地生材,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是师也者,上参乎君父之尊,而下为朋友之伦,中之最尊者

[20](P363)元代著名学者许衡,在也。”《跋丽泽诸友帖》中也说“:古人于行辈,最严于师。弟子为尤重。[21](P185)元末明初人王盖人生三事,师与君父一。”绅在《上陈长史书》中也说“:人生于三,事之如一,谓君也、父也、师也。三者,固人之所资以养、以生、[22](P771)可见宋朝末年直至元代以教而成材也。”

乃至明朝初年,源自民间的“天地君亲师”之说,并没有得到全社会普遍的认同。

“天地君亲师”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开来、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是在明朝中后期。余英时先生发现的两则材料,可以用来作为这一判断的佐证。

一是张履祥(1611-1674)的《丧祭杂说》。在

着佛教的旗号,倡导回报父母恩、师长恩、国主恩、

施主恩的“四恩”,后来罗教又有“报五恩”或“报十恩”之说。在集中体现罗教教义的《五部六册》中,多处说及“一报天地盖载恩,二报日月照临恩,三报皇王水土恩,四报爹娘养育恩,五报祖师传法恩”。“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罗清的私淑弟子、自称‘临济宗’第二十六代传人的苏州和尚兰风,在为《五部六册》作‘评释’时,将这‘五恩’概括为一

徐梓 “天地君亲师”

源流考

‘颂’‘:天地君亲师,行藏原不昧;古今圣贤道,动静

(原文注:见清光绪十二年莆邑通明堂刊自分明。’

《开心法要》本《破邪显正钥匙卷》卷上之一)这是‘天地君亲师’牌位的最早出处。……明末清初活动于山东、河北的一个天地门教,它供奉的主神牌位便有‘天地君亲师’;明末直至现代流行于江浙地区的长生教,也要求信徒崇拜这个五字牌;与无为教有直接继承关系的青帮,在开‘小香堂’时,主神

[25]车先生还进一步指出,牌位也是这个五字牌。”这些教派所供奉“天地君亲师”中的“师”,并不是“至圣先师”,也不是教师,而是“传法”的“祖师”,带有帮派的意味。车先生的观点虽然值得商榷,但他提供的材料进一步说明“,天地君亲师”在明代中后期流传已经非常广泛了。  明朝弘治丙辰)进士、曾任工部尚书的刘麟,写有一篇《山东按察司副使邵康山墓志铭》,其中说传主邵康山“左图右史,检饬蠲静,屏几盘盂,悉有箴铭。操觚染翰,遇天地君亲师字,必敛容端

103

十年的人生经验,收集前代格言、庭训、诗文、俚语、谚语、童谣、笑话、故事等,编成了《传家宝》这么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他在分述皇上、天地、父母和师长的深恩后说“:天地君亲师,此五件世上都该感激,都该设牌位早晚焚香叩谢。切不可懈怠,做

[29](P22-个忘恩负义的人。”

23)不仅如此

,石成金还

编写了这样的歌谣“:师与君亲等地天,成人明理望

[29]周全。须知受业还传道,不为区区给俸钱。”(P880)

“每天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君王。太平气

[29](P885)石成金是一象家家乐,都是皇恩不可量。”

介乡儒,,“。

,明朝后期以来,的说法在社会上已经是非常普遍,而且牌位也被供奉起来,成了人们祭祀的对象。诚如王春瑜先生所说“:至迟从明朝末年起‘天地君亲,师’的神牌,差不多已经高踞于每一个家庭的供桌

[30](P62)之上了。”

四、上谕钦定

在明朝后期“天地君亲师”已经流行的情势下,仍然有一些人特别是学者文人并不是五者并举,而往往遗漏位列末席的“师”。“师”的地位,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仍不能与天地君亲并列齐观。

明代杰出画家沈周(1427-1509),有一首《晏起》诗这样说“:水漫湖田雨漫村,家贫只好不开门。

[31](P639)沈周诗书衣食外无!,天地君亲中是恩。”

楷,虽造次亦然。”邵康山与刘麟是同时期

的人,他在书写过程中,遇到“天地君亲师”字样时,总是严肃恭敬,即使在匆遽急促时也是这样。而同时期作者,将传主的这种虔诚特别标树,乃至写进墓志铭中,可见当时的人们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和尊崇。

历任刑部主事、云南按察使的李材,是嘉靖壬戌(1562)进士。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收录有他的一段话“:修身为本。只有一个本随身,所接无非末者。延平曰:事虽纷纭,还须我处置。毕竟宰天、宰地、宰人、宰物,运转枢机,皆是于我。离身之外,无

[26](P404)

不是为了诗句的整齐才略去“师”这一项的。当时论说“天地君亲”而不及“师”,在文人学者间是较为普遍的。

这里还可以蔡清为例。著名理学家蔡清[27](P50)别有本。虽天地君亲师亦末也。”“天地君

(1453—1508)在他的著述中,就不止一次说到“天亲师”在修身之外是最为重要的。

地君亲”,而不及“师”。他在《复李宗一书》中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朱舜水(1600-1682),在

“盖其最紧处,全在不言中。言及此,清惭负天地君“天地君亲师”说法已经十分普遍的情势下,专门写

[32](P790)被称为”“明代朱子学第下了《天地君亲师说》一文,逐一论说敬祀天、地、亲,惭负师友矣。

一人”的蔡清,不把“师”与“天地君亲”并列,而是和君、亲、师的必要。作者在篇末还附有一段自评:

朋友等同。“惭愧天地君亲”似乎是他的口头禅,在“此文虽分为五段,然总是一意。中间通以孝字贯

《与 侍御书》中,他有“抚心惴惴,惟自待之不称,之,盖孝为百行之原也。师者立教明伦,统承天地,

[32](P792)的[28]而惭愧天地君亲,惭愧贤士夫知己耳”故第五段总包前四段在内,读者须自理会。”

(P441)

以师总括天地君亲四者,突出了“师”的地位。

清朝初年的石成金(1659—1739后),汇集数

说法;在《寿王太夫人序》中,则有“呜呼!言及此,

[32](P852)的说法,都只说清益为惭负天地君亲矣”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篇二:天地君亲师-源流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总第194期)

99

“天地君亲师’’源流考

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摘要]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符号,但对其表达方式

和排列顺序的演变过程,学术界的了解并不全面。经过系统梳理史料,我们认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最早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比较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民国时期,“天地君亲师”又衍变出“天地国亲师”和“天地圣亲师”两种形式。

[关键词]

天地君亲师;天地国亲师;天地圣亲师

G09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一0209(2006)02一0099一08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崇奉和祭祀的对象,表现了中国人对于穹苍、大地的感恩,对于国家、社稷的尊重,对于父母、恩师的深情;表现了中国人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这几个字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安顿之处,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许多伦理道德取得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它们就像柱石一样,支撑起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厦。它们深人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不识字的穷苦大众,都将它奉为天经地义的信条;它们对广大人民的教育,比任何法令经典都更有效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舜徽先生认为:“真正彻底了解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的来源和作用,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幕,可算是了解了一大半。”[1](P587’

“天地君亲师”既是无形的精神信仰,也是有形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旧时在我国民间,民居厅堂正中壁上或神龛上,往往在黑色木牌上用金字漆书或用大幅红纸书写这五个字,也有的装裱成卷轴悬挂起来。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父》一文中曾说:“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

[收稿日期]2006一02—16

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L2j(P89’有的还在香火牌位或条幅两旁,挂上一幅“天高地厚君恩重,祖德宗功师范长”的对联,说明尊崇“天地君亲师”的必要,以引起人们的敬畏。这种情形,不仅过去是这样,现在很多地方和人家依然如此;不仅汉族是这样,许多少数民族也是如此。

再进一步来看,这五个字的书写也十分讲究。“天地”二字写得很宽,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须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貌)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撇开)。此外,还有所谓“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的说法。

但是,“天地君亲师”这一耳熟能详的说法和司空见惯的牌位,人们并不知道它源于何时,更不清楚它发展演变的情况。张毕来先生的说法就很有代表性:“关于‘天地君亲师’这个名单,我没有很好地研究过,现在是‘三问三不知’。第一问,古人讲人伦,讲朋友而不讲师生,其故安在?答日:‘不知’。第二问,历来讲人伦既然不讲老师,后来老师

[作者简介]徐梓(1962一),男,湖北省京山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万方数据 

10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总第194期)

为什么又跑到香火牌位上去了。他在那里同天地一起排队,人们烧香时,他端坐不动,其尊严如君如父。这又是什么缘故?答日:‘不知’。第三问,‘天地君亲师’这个排列次序始于何时?由谁开始?谁拍板定案的?答日:‘不知’。”[3](P25—26’不仅是张毕来先生,而且几乎所有的学人都对这些问题同样是“三问三不知”。严元章先生在《中国教育思想源流》的开篇就说到:“从前旧社会一些家庭里,摆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随便看过去,那好像是民间对于统治权力的牵强附会;然而,就思路上推敲,把‘君亲师’作单方面的那样尊重,那就很可能是阴阳家的礼教作品之一。只是,由于来历不明,资料缺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不好判断了。”[4](P1’这篇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天地君亲师”的源流作一梳理。

一、思想渊源

“天地君亲师”的观念起源很早,学者们一般把它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苟子》。钱穆先生曾指出:“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苟子书中。此下两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其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自可想象。”[5](P242’李泽厚先生也说:“‘天地君亲师’从内容和文字上可一直追溯到苟子。”[6](P9)

《苟子》中关于“天地君亲师”的论述,见于《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7](P347’五四时期那位被胡适称为“中国思想界之清道夫”、(Plll’现代学者也多赞同这样的说法,认为《荀子》中的记载,是“天地君亲师”这一说法的始祖。

苟子是战国末期的学者:实际上,有关“天地君亲师”的渊源,可以进一步追溯到春秋末期。在万 

方数据父、师,而没有涉及天和地。中国古代以天为至上神,主宰一切,又以地配天,化育万物,天地往往被看作是宇宙问万事万物存在的前提。《国语》提出了“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的说法,最早将君、亲、师并列,看作是百姓万民的根本,认为要将这三者同等对待。而注重天人关系、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的萄子,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天和地,形成了“天地君亲师”的完整的思想内容。

《苟子》之后,相同的说法屡见于各种文献,如《史记》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元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L10J(P1167)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大戴礼记》,也有基本相同的说法:“礼有三本:天地者,性

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11J(P17’《礼记》的说法虽然有所不同,但也说及这五者:“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12](P604—605’由这些材料看来,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在西汉时期已经非常普遍,并得到了知识界的广泛认同。东汉章帝时,在班固等人整理编纂的《白虎通义》中,也强调了君、父、师的重要性:“天道莫不成于三: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等,君、父、师。”[13](P131’

二、排序定型

无论是《国语》和《苟子》,还是《史记》和《大戴礼记》,都只是分别说明了天、地、君、亲、师的重要,为“天地君亲师”这一排列次序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却没有把这五者连在一起。将天地君亲师连在一起,形成一种整齐而简明的序列,是在东汉时期。

东汉顺帝时出现的《太平经》,是一部道教经典,但它同时继承了儒家的旨趣,极力宣扬天、地、君、父、师的重要。如它反复强调“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书中还多次提及“君父师”,并有“太上中古以来,人益愚,日多财,为其邪行,反自言有功于天地君父师,此即大逆不达

“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认为:“此实吾国天、地、君、亲、师五字牌之所由而立。”L8J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所作的《国语・晋语》中,有这样的说法:“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9](P251’《国语》的这一记载,虽然早于《苟子》二百多年,但其中只提到了君、

徐梓

“天地君亲师”源流考

101

理之人也”[14](P135’的说法。这里最早将天地君父师五个字连在一起,整齐地排序,构成了后世敬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的雏形。

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者特别是研究道教的学者认为,“天地君亲师”的排列源自道教,具体地说,最早见于《太平经》。如颇为权威的《中国道教》就这样说:“道教承认忠孝节义,甚至最先提出‘天地君父师’的伦理序列,后演为‘天地君亲师’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15](P22)

在《太平经》中,用的是“天地君父师”这样一组概念。尽管它与“天地君亲师”有微小的差异,但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看作是“天地君亲师”完整序列的最早出处。

钱穆先生曾向余英时问过这样的问题:“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究竟是什么时候才变成红纸条,贴在厅堂上的?带着老师的问题,余英时平时留心相关资料,找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最后写成了《“天地君亲师”的起源》一文。余英时先生认为,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确知‘天地君亲师’起源的上限,但是我偶然发现的一条记载,可以证明它不能早于13世纪中叶。”[16](P130’具体地说,余先生认为“天地君亲师”出现于南宋末期的理宗时期。

余英时先生论定“天地君亲师”“不能早于13世纪中叶”出现,根据的是南宋俞文豹在《吹剑三录》中所说的一段话:“韩文公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然其说不过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愚以为未也。记日:天生时、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君以正而用之。是师者固与天地君亲并立而

为五。夫与天地君亲并立而为五,则其为职必非止

于传道、受业、解惑也。”[16](P130’余英时先生据此指出:“《吹剑三录》俞序作于淳{;占八年戊申(1248),此文所引‘记日’出于何书尚待考,因为它和苟子之说及《国语・晋语》‘民生于三’之说都不同。但俞氏无疑是最早提出‘师’与‘天地君亲’当并列而为五之一人。此时‘天地君亲师’不但未成为制度,而且还没有形成‘里巷常谈’。这是可以断言的。”L16J

(P130)

如前所引,“记日”中的一段话,出自《礼记・礼运》。《吹剑三录》只是提出了“师”应该“与天地君亲并立而为五”,这与《国语》、《荀子》、《史记》、《大戴礼记》的说法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不过特别强调“师”的意义和地位罢了。或许是因为这时这

万 

方数据个序列还不是很完整,或许是考虑到俞文豹还在不遗余力地提倡,余英时先生这才得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出现“不能早于13世纪中叶”的结论,并论定“俞氏无疑是最早提出‘师’与‘天地君亲’当并列而为五之一人”。在我们看来,有《苟子》、《史记》等相关论说在前,又有《太平经》“天地君父师”的整齐序列继之于后,俞文豹显然不能算作是最早提出“师”应当与“天地君亲”并列之人。

明朝末年著名理学家刘宗周曾有这样的说法:“王文康公父训诲童蒙,必尽心力,修脯不计。每与同辈论师道日:‘天地君亲师五者并列,师位何等尊重?后生以师事我,则终身成败荣辱,俱我任之。若不尽心竭力,误人子弟,与庸医杀人等罪。”’L”j(P216’很多文献特别是传统劝善书都记载有这一情节,但这里王文康公所指不明。历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以及北宋太祖两代四朝的宰相、著名史学家王溥,寇准的女婿、宋仁宗时的宰相王曙,金朝最后一科状元、元初大臣王鹗,三人均有“文康”的谥号,都被称为王文康公。

我们认为,这里王文康公指的是王曙。第一,在历史文献中,用王文康公称号的,往往是此人。因此,《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三十一在《古人称号》的“王文康公”下,即注明为“曙”。第二,有文献记载说:“余为潞州长子县尉,西寺中有王文康公祠。其老僧为余言,文康公之父,邑人也,以教授村童为业。有儿年七八岁不能养,欲施寺之祖师。祖师善相,谓日:‘儿相贵,可令读书。’因以钱币资之,是谓文康公。后公贵,祖师已死,命寺僧因祠之。文康公最受寇莱公之知,因妻以女。”[18](P84’这则材料说明,王曙的父亲曾从事启蒙教育的工作,“以教授村童为业”,与刘宗周所说“训诲童蒙”吻合。

王曙(963—1034)的父亲以“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因此尽力师职,尽心师事。他的说法,比13世纪早了近三百年,表述也更加规范。当然,这一说法见于明朝人的著述,有可能是刘宗周的追记,甚至有可能是用明朝末年已经通行的“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径直表达王曙父亲的意思。但这一说法出自“以教授村童为业”的蒙师之口,与“天地君亲师”主要在民间流传的情形相吻合。如果这一记载可信的话,则王曙父亲的说法,就是继《太平经》的“天地君父师”之后,“天地君亲师”的最早提出。也就是说,早在北宋初年,“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就

10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总第194期)

已经出现了。

我们注意到,还有一些题署为北宋之前的人撰写的著作,也曾经说及“天地君亲师”。民间传说中的唐朝人吕洞宾,著有一部《九品仙经》,其中的序文中这么说:“吾乃唐朝进士,夙世好道。……尊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不敬天,雷震电随,暴雨混死。不敬地,尸首落水,体现鸭飧。不孝父母,天地难容,万劫不免。不忠君主,败国欺君,后堕沉沦。不遵师教,天地循环,后醒难逃。”[19](P1’这里明确提出要尊天地君亲师,而且也是五者并列。

吕祖名吕,字洞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民间传说奉为八仙之一。唐末五代道士,少习儒、墨,举进士不第,遂浪迹江湖。北宋以来,民间关于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很多,苗善时收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道藏辑要》收录其著作多种,或出于扶乩,或为后人伪托。尽管这篇序文中有“余身列仙班,亲笔而成”这样的语句,有“吾乃唐朝进士”、“戊子年命谕”这样具体的说法,但仍不可相信,更不能据以立说。

三、广泛流行

天地君亲师的的排列方式,尽管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在很长一个时期,依然流传不广,远没有形成制度和“里巷常谈”,学术界根据的依然是《国语》、《苟子》、《礼记》的说法。除了南宋俞文豹在《吹剑三录》中所说的那段话之外,元代学者陈栎,曾多次论及君、父、师。如在《疑经》中说:“人生于三,事之如一:君、父、师是也。天生时而地生材,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是师也者,上参乎君父之尊,而下为朋友之伦,中之最尊者也。”[20](P363’元代著名学者许衡,在《跋丽泽诸友帖》中也说:“古人于行辈,最严于师。弟子为尤重。盖人生三事,师与君父一。”[21](P185’元末明初人王绅在《上陈长史书》中也说:“人生于三,事之如一,谓君也、父也、师也。三者,固人之所资以养、以生、以教而成材也。”[22](P77l’可见宋朝末年直至元代乃至明朝初年,源自民间的“天地君亲师”之说,并没有得到全社会普遍的认同。

“天地君亲师”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开来、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是在明朝中后期。余英时先生发现的两则材料,可以用来作为这一判断的佐证。

一是张履祥(1611—1674)的《丧祭杂说》。在

万 

方数据谈及自己家乡当时的祭祀时,作者这样说:“惟家设一厨,日家堂,或于正寝之旁室置之,或悬之中堂而已。然多奉神佛,如释、老之宫。其稍知礼者,则立一主,日家堂香火之神,或曰天地君亲师,而以神主置其两旁,亦无昭穆祧柑之别,其岁时祭祀,率凭僧人节关。”[23](P53l’这则材料很清楚地说明,在明末清初时期,在张履祥的家乡,天地君亲师已经成了人们祭祀的对象。

另一条史料是廖燕(1644—1705)在《二十七松堂集》卷十一《续师说》中的一段话:“宇宙有五大,师其一也。一日天,二日地,三日君,四日亲,五日师。师配天地君而为言,则居其位者,其责任不綦重乎哉!”这一说法虽然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义,但这段文末,有魏礼的一句评语:“天地君亲师五字为里巷常谈,一经妙笔拈出,遂成千古大文至文。”[16](P129’由“天地君亲师五字为里巷常谈”可知,在明末清初时期,“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在民间已经十分风行了。

2004年12月17日王春瑜先生在天津《老年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天地君亲妻”》的短文,也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资料。明末清初松江文人吴履震,在《五茸志逸随笔》卷八中有这样的记载:“徐封公方壶乃龚方川先生门下士也,尝述:‘先生课子弟最严,不少假借。每谓人曰:“宇宙问所并尊者,天地君亲师。天地有覆载恩,君王有平治恩,父母有生育恩,如何深重,而师亦与焉,何可不思参配其恩?且以他人之子弟而尊事我,等于父母终其身,我苟无恩,而偃然当尊,岂不厚愧?故我必欲成人子弟,是以严也。”又榜于讲堂说:“误人之子弟,何异杀人之父兄?”先生立心如此。”[24](P220)

我国民俗学家车锡伦先生,曾经专门研究“天地君亲师”牌位的出处,最终认为“天地君亲师”出自明朝中后期的罗教。明正德初年,士兵出身的罗清(1442—1527)创立无为教,又称“罗教”。罗清打着佛教的旗号,倡导回报父母恩、师长恩、国主恩、施主恩的“四恩”,后来罗教又有“报五恩”或“报十恩”之说。在集中体现罗教教义的《五部六册》中,多处说及“一报天地盖载恩,二报日月照临恩,三报皇王水土恩,四报爹娘养育恩,五报祖师传法恩”。“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罗清的私淑弟子、自称‘临济宗’第二十六代传人的苏州和尚兰风,在为《五部六册》作‘评释’时,将这‘五恩’概括为一

徐梓

“天地君亲师”源流考

103

‘颂’:‘天地君亲师,行藏原不昧;古今圣贤道,动静自分明。’(原文注:见清光绪十二年莆邑通明堂刊《开心法要》本《破邪显正钥匙卷》卷上之一)这是‘天地君亲师’牌位的最早出处。……明末清初活动于山东、河北的一个天地门教,它供奉的主神牌位便有‘天地君亲师’;明末直至现代流行于江浙地区的长生教,也要求信徒崇拜这个五字牌;与无为教有直接继承关系的青帮,在开‘小香堂’时,主神牌位也是这个五字牌。”L25J车先生还进一步指出,这些教派所供奉“天地君亲师”中的“师”,并不是“至圣先师”,也不是教师,而是“传法”的“祖师”,带有帮派的意味。车先生的观点虽然值得商榷,但他提供的材料进一步说明,“天地君亲师”在明代中后期流传已经非常广泛了。

以下材料进一步证明了“天地君亲师”在明朝后期已经广为流传。

明朝弘治丙辰(1496)进士、曾任工部尚书的刘麟,写有一篇《山东按察司副使邵康山墓志铭》,其中说传主邵康山“左图右史,检饬蠲静,屏几盘盂,悉有箴铭。操觚染翰,遇天地君亲师字,必敛容端楷,虽造次亦然。”[26](P404’邵康山与刘麟是同时期的人,他在书写过程中,遇到“天地君亲师”字样时,总是严肃恭敬,即使在匆遽急促时也是这样。而同时期作者,将传主的这种虔诚特别标树,乃至写进墓志铭中,可见当时的人们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和尊崇。

历任刑部主事、云南按察使的李材,是嘉靖壬戌(1562)进士。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收录有他的一段话:“修身为本。只有一个本随身,所接无非末者。延平日:事虽纷纭,还须我处置。毕竟宰天、宰地、宰人、宰物,运转枢机,皆是于我。离身之外,无别有本。虽天地君亲师亦末也。”[27](P50)“天地君亲师”在修身之外是最为重要的。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朱舜水(1600一1682),在“天地君亲师”说法已经十分普遍的情势下,专门写下了《天地君亲师说》一文,逐_二论说敬祀天、地、君、亲、师的必要。作者在篇末还附有一段自评:“此文虽分为五段,然总是一意。中间通以孝字贯之,盖孝为百行之原也。师者立教明伦,统承天地,故第五段总包前四段在内,读者须自理会。”L28J(P441’以师总括天地君亲四者,突出了“师”的地位。

清朝初年的石成金(1659—1739后),汇集数

十年的人生经验,收集前代格言、庭训、诗文、俚语、谚语、童谣、笑话、故事等,编成了《传家宝》这么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他在分述皇上、天地、父母和师长的深恩后说:“天地君亲师,此五件世上都该感激,都该设牌位早晚焚香叩谢。切不可懈怠,做个忘恩负义的人。”[29](P22—23’不仅如此,石成金还编写了这样的歌谣:“师与君亲等地天,成人明理望周全。须知受业还传道,不为区区给俸钱。”L29J(P880)“每天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君王。太平气象家家乐,都是皇恩不可量。”[29](P885’石成金是一介乡儒,他编写《传家宝》是以百姓大众为对象的,这进一步说明“天地君亲师”这时主要流行于民间。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得出结论,明朝后期以来,“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在社会上已经是非常普遍,而且牌位也被供奉起来,成了人们祭祀的对象。诚如王春瑜先生所说:“至迟从明朝末年起,‘天地君亲师’的神牌,差不多已经高踞于每一个家庭的供桌之上了。’’[30](P62)

四、上谕钦定

在明朝后期“天地君亲师”已经流行的情势下,仍然有一些人特别是学者文人并不是五者并举,而往往遗漏位列末席的“师”。“师”的地位,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仍不能与天地君亲并列齐观。

明代杰出画家沈周(1427—1509),有一首《晏

。起》诗这样说:“水漫湖田雨漫村,家贫只好不开门。诗书衣食外无德,天地君亲中是恩。”[31](P639’沈周不是为了诗句的整齐才略去“师”这一项的。当时论说“天地君亲”而不及“师”,在文人学者间是较为普遍的。

这里还可以蔡清为例。著名理学家蔡清(1453—1508)在他的著述中,就不止一次说到“天地君亲”,而不及“师”。他在《复李宗一书》中说:“盖其最紧处,全在不言中。言及此,清惭负天地君亲,惭负师友矣。”[32](P790’被称为“明代朱子学第一人”的蔡清,不把“师”与“天地君亲”并列,而是和朋友等同。“惭愧天地君亲”似乎是他的口头禅,在《与曾侍御书》中,他有“抚心惴惴,惟自待之不称,而惭愧天地君亲,惭愧贤士夫知己耳”[32](P792’的说法;在《寿王太夫人序》中,则有“呜呼!言及此,清益为惭负天地君亲矣”[32](P852’的说法,都只说到“天地

万方数据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篇三:_天地君亲师_源流考_徐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总第194期)

99

“天地君亲师”源流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符号,但对其表达方式和排列顺序的演变过程,学术界的了解并不全面。经过系统梳理史料,我们认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东汉时期,在《太平经》

中最早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比较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民国时期,“天地君亲师”又衍变出“天地国亲师”和“天地圣亲师”两种形式。  [关键词] 天地君亲师;天地国亲师;天地圣亲师

  [中图分类号] G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6)02-0099-08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崇奉和祭祀的对象,表现了中国人对于穹苍、大地的感恩,对于国家、社稷的尊重,对于父母、恩师的深情;表现了中国人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这几个字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安顿之处,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许多伦理道德取得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它们就像柱石一样,支撑起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厦。它们深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不识字的穷苦大众,都将它奉为天经地义的信条;它们对广大人民的教育,比任何法令经典都更有效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舜徽先生认为:“真正彻底了解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的来源和作用,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

P587)内幕,可算是了解了一大半。”[1](

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2]

(P89)

有的还在香火牌位或条幅两旁,挂上一幅“天

高地厚君恩重,祖德宗功师范长”的对联,说明尊崇“天地君亲师”的必要,以引起人们的敬畏。这种情

形,不仅过去是这样,现在很多地方和人家依然如此;不仅汉族是这样,许多少数民族也是如此。

再进一步来看,这五个字的书写也十分讲究。“天地”二字写得很宽,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须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親)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撇开)。()

此外,还有所谓“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的说法。

但是,“天地君亲师”这一耳熟能详的说法和司空见惯的牌位,人们并不知道它源于何时,更不清楚它发展演变的情况。张毕来先生的说法就很有代表性:“关于`天地君亲师'这个名单,我没有很好地研究过,现在是`三问三不知'。第一问,古人讲人伦,讲朋友而不讲师生,其故安在?答曰:`不知'。第二问,历来讲人伦既然不讲老师,后来老师

“天地君亲师”既是无形的精神信仰,也是有形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旧时在我国民间,民居厅堂正中壁上或神龛上,往往在黑色木牌上用金字漆书或用大幅红纸书写这五个字,也有的装裱成卷轴悬挂起来。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父》一文中曾说:“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

  [收稿日期] 2006-02-16

[作者简介] 徐梓(1962-),男,湖北省京山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10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总第194期)

父、师,而没有涉及天和地。中国古代以天为至上神,主宰一切,又以地配天,化育万物,天地往往被看作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的前提。《国语》提出了“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的说法,最早将君、亲、师并列,看作是百姓万民的根本,认为要将这三者同等对待。而注重天人关系、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的荀子,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天和地,形成了“天地君亲师”的完整的思想内容。

《荀子》之后,相同的说法屡见于各种文献,如《史记》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10]

(P1167)

为什么又跑到香火牌位上去了。他在那里同天地一起排队,人们烧香时,他端坐不动,其尊严如君如父。这又是什么缘故?答曰:`不知'。第三问,`天地君亲师'这个排列次序始于何时?由谁开始?谁

P25-26)

拍板定案的?答曰:`不知'。”[3](不仅是张

毕来先生,而且几乎所有的学人都对这些问题同样是“三问三不知”。严元章先生在《中国教育思想源流》的开篇就说到:“从前旧社会一些家庭里,摆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随便看过去,那好像是民间对于统治权力的牵强附会;然而,就思路上推敲,把`君亲师'作单方面的那样尊重,那就很可能是阴阳家的礼教作品之一。只是,由于来历不明,资料缺

P1)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不好判断了。”[4](这

篇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天地君亲师”的源流作一梳理。

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大戴礼

记》,也有基本相同的说法:“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

P17)

师,是礼之三本也。”[11](《礼记》的说法虽然有

一、思想渊源

“天地君亲师”的观念起源很早,学者们一般把它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荀子》。钱穆先生曾指出:“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荀子书中。此下两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其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自可想象。”

P9)

追溯到荀子。”[6](

[5](P242)

所不同,但也说及这五者:“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

P604-605)

过之地也。”[12](由这些材料看来,对天地

李泽厚

先生也说:“`天地君亲师'从内容和文字上可一直

《荀子》中关于“天地君亲师”的论述,见于《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

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

P347)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7](

君亲师的尊崇,在西汉时期已经非常普遍,并得到了知识界的广泛认同。东汉章帝时,在班固等人整理编纂的《白虎通义》中,也强调了君、父、师的重要性:“天道莫不成于三: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

P131)

形,高、下、平;人有三等,君、父、师。”[13](

二、排序定型

无论是《国语》和《荀子》,还是《史记》和《大戴礼记》,都只是分别说明了天、地、君、亲、师的重要,为“天地君亲师”这一排列次序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却没有把这五者连在一起。将天地君亲师连在一起,形成一种整齐而简明的序列,是在东汉时期。

东汉顺帝时出现的《太平经》,是一部道教经典,但它同时继承了儒家的旨趣,极力宣扬天、地、君、父、师的重要。如它反复强调“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书中还多次提及“君父师”,并有“太上中古以来,人益愚,日多财,为五四时期那位被胡适称为“中国思想界之清道夫”、“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认为:“此实吾国天、地、君、亲、师五字牌之所由而立。”[8]

(P111)

现代学者也多赞同这样的说法,认为《荀子》

中的记载,是“天地君亲师”这一说法的始祖。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学者。实际上,有关“天地君亲师”的渊源,可以进一步追溯到春秋末期。在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所作的《国语·晋语》中,有这样的说法:“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

P251)

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9](《国语》的这一记

载,,

徐梓 “天地君亲师”源流考

P135)

理之人也”[14](的说法。这里最早将天地君父

101

个序列还不是很完整,或许是考虑到俞文豹还在不遗余力地提倡,余英时先生这才得出了“天地君亲

师”的出现“不能早于13世纪中叶”的结论,并论定“俞氏无疑是最早提出`师'与`天地君亲'当并列而为五之一人”。在我们看来,有《荀子》、《史记》等相关论说在前,又有《太平经》“天地君父师”的整齐序列继之于后,俞文豹显然不能算作是最早提出“师”应当与“天地君亲”并列之人。

明朝末年著名理学家刘宗周曾有这样的说法:“王文康公父训诲童蒙,必尽心力,修脯不计。每与同辈论师道曰:`天地君亲师五者并列,师位何等尊重?后生以师事我,则终身成败荣辱,俱我任之。若不尽心竭力,误人子弟,与庸医杀人等罪。'”[17]

(P216)

师五个字连在一起,整齐地排序,构成了后世敬奉

的“天地君亲师”牌位的雏形。

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者特别是研究道教的学者认为,“天地君亲师”的排列源自道教,具体地说,最早见于《太平经》。如颇为权威的《中国道教》就这样说:“道教承认忠孝节义,甚至最先提出`天地君父师'的伦理序列,后演为`天地君亲师'在中国社

P22)会广为流传。”[15](

在《太平经》中,用的是“天地君父师”这样一组概念。尽管它与“天地君亲师”有微小的差异,但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看作是“天地君亲师”完整序列的最早出处。

钱穆先生曾向余英时问过这样的问题:“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究竟是什么时候才变成红纸条,贴在厅堂上的?带着老师的问题,余英时平时留心相关资料,找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最后写成了《“天地君亲师”的起源》一文。余英时先生认为,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确知`天地君亲师'起源的上限,但是我偶然发现的一条记载,可以证明它不能早于13世纪中叶。”[

16](P130)

很多文献特别是传统劝善书都记载有这一情

节,但这里王文康公所指不明。历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以及北宋太祖两代四朝的宰相、著名史学

家王溥,寇准的女婿、宋仁宗时的宰相王曙,金朝最后一科状元、元初大臣王鹗,三人均有“文康”的谥号,都被称为王文康公。

我们认为,这里王文康公指的是王曙。第一,在历史文献中,用王文康公称号的,往往是此人。因此,《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三十一在《古人称号》的“王文康公”下,即注明为“曙”。第二,有文献记载说:“余为潞州长子县尉,西寺中有王文康公祠。其老僧为余言,文康公之父,邑人也,以教授村童为业。有儿年七八岁不能养,欲施寺之祖师。祖师善相,谓曰:`儿相贵,可令读书。'因以钱币资之,是谓文康公。后公贵,祖师已死,命寺僧因祠之。文康

P84)公最受寇莱公之知,因妻以女。”[18](这则材料

具体地说,余先生认

为“天地君亲师”出现于南宋末期的理宗时期。余英时先生论定“天地君亲师”“不能早于13

世纪中叶”出现,根据的是南宋俞文豹在《吹剑三录》中所说的一段话:“韩文公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然其说不过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愚以为未也。记曰:天生时、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君以正而用之。是师者固与天地君亲并立而为五。夫与天地君亲并立而为五,则其为职必非止

P130)于传道、受业、解惑也。”[16](余英时先生据此

指出:“《吹剑三录》俞序作于淳祐八年戊申(1248),此文所引`记曰'出于何书尚待考,因为它和荀子之说及《国语·晋语》`民生于三'之说都不同。但俞氏无疑是最早提出`师'与`天地君亲'当并列而为五之一人。此时`天地君亲师'不但未成为制度,而且还没有形成`里巷常谈'。这是可以断言的。”[16]

(P130)

说明,王曙的父亲曾从事启蒙教育的工作,“以教授

村童为业”,与刘宗周所说“训诲童蒙”吻合。

王曙(963─1034)的父亲以“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因此尽力师职,尽心师事。他的说法,比13世纪早了近三百年,表述也更加规范。当然,这一说法见于明朝人的著述,有可能是刘宗周的追记,甚至有可能是用明朝末年已经通行的“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径直表达王曙父亲的意思。但这一说法出自“以教授村童为业”的蒙师之口,与“天地君亲师”主要在民间流传的情形相吻合。如果这一记载可信的话,则王曙父亲的说法,就是继《太平经》的“天地君父师”之后,“天地君亲师”的最早提出。,“如前所引,“记曰”中的一段话,出自《礼记·礼运》。《吹剑三录》只是提出了“师”应该“与天地君亲并立而为五”,这与《国语》、《荀子》、《史记》、《大戴礼记》的说法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不过特别”

102已经出现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总第194期)

谈及自己家乡当时的祭祀时,作者这样说:“惟家设一厨,曰家堂,或于正寝之旁室置之,或悬之中堂而

已。然多奉神佛,如释、老之宫。其稍知礼者,则立一主,曰家堂香火之神,或曰天地君亲师,而以神主置其两旁,亦无昭穆祧祔之别,其岁时祭祀,率凭僧

P531)

人节关。”[23](这则材料很清楚地说明,在明末

我们注意到,还有一些题署为北宋之前的人撰

写的著作,也曾经说及“天地君亲师”。民间传说中的唐朝人吕洞宾,著有一部《九品仙经》,其中的序文中这么说:“吾乃唐朝进士,夙世好道。……尊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不敬天,雷震电随,暴雨混死。不敬地,尸首落水,体现鸭飧。不孝父母,天地难容,万劫不免。不忠君主,败国欺君,后堕沉沦。

P1)

不遵师教,天地循环,后醒难逃。”[19](这里明确

清初时期,在张履祥的家乡,天地君亲师已经成了人们祭祀的对象。

另一条史料是廖燕(1644-1705)在《二十七松堂集》卷十一《续师说》中的一段话:“宇宙有五大,师其一也。一曰天,二曰地,三曰君,四曰亲,五曰师。师配天地君而为言,则居其位者,其责任不綦重乎哉!”这一说法虽然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义,但这段文末,有魏礼的一句评语:“天地君亲师五字为里巷常谈,一经妙笔拈出,遂成千古大文至

P129)

文。”[16](由“天地君亲师五字为里巷常谈”可知,在明末清初时期,“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在民间

提出要尊天地君亲师,而且也是五者并列。

吕祖名 ,字洞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民间传说奉为八仙之一。唐末五代道士,少习儒、墨,举进士不第,遂浪迹江湖。北宋以来,民间关于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很多,苗善时收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道藏辑要》收录其著作多种,或出于扶乩,或为后人伪托。尽管这篇序文中有“余身列仙班,亲笔而成”这样的语句,有“吾乃唐朝进士”、“戊子年命谕”这样具体的说法,但仍不可相信,更不能据以立说。

已经十分风行了。

2004年12月17日王春瑜先生在天津《老年

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天地君亲妻”》的短文,也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资料。明末清初松江文人吴履震,在《五茸志逸随笔》卷八中有这样的记载:“徐封公方壶乃龚方川先生门下士也,尝述:`先生课子弟最严,不少假借。每谓人曰:“宇宙间所并尊者,天地君亲师。天地有覆载恩,君王有平治恩,父母有生育恩,如何深重,而师亦与焉,何可不思参配其恩?且以他人之子弟而尊事我,等于父母终其身,我苟无恩,而偃然当尊,岂不厚愧?故我必欲成人子弟,是以严也。”又榜于讲堂说:“误人之子弟,

P220)何异杀人之父兄?”先生立心如此。'”[24](

我国民俗学家车锡伦先生,曾经专门研究“天

三、广泛流行

天地君亲师的的排列方式,尽管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在很长一个时期,依然流传不广,远没有形成制度和“里巷常谈”,学术界根据的依然是《国语》、《荀子》、《礼记》的说法。除了南宋俞文豹在《吹剑三录》中所说的那段话之外,元代学者陈栎,曾多次论及君、父、师。如在《疑经》中说:“人生于三,事之如一:君、父、师是也。天生时而地生材,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是师也者,上参乎君父之尊,而下为朋友之伦,中之最尊者

P363)也。”[20](元代著名学者许衡,在《跋丽泽诸友

帖》中也说:“古人于行辈,最严于师。弟子为尤重。

P185)盖人生三事,师与君父一。”[21](元末明初人王

地君亲师”牌位的出处,最终认为“天地君亲师”出自明朝中后期的罗教。明正德初年,士兵出身的罗

清(1442—1527)创立无为教,又称“罗教”。罗清打着佛教的旗号,倡导回报父母恩、师长恩、国主恩、施主恩的“四恩”,后来罗教又有“报五恩”或“报十恩”之说。在集中体现罗教教义的《五部六册》中,多处说及“一报天地盖载恩,二报日月照临恩,三报皇王水土恩,四报爹娘养育恩,五报祖师传法恩”。“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罗清的私淑弟子、自称`临济宗'第二十六代传人的苏州和尚兰风,在为》绅在《上陈长史书》中也说:“人生于三,事之如一,

谓君也、父也、师也。三者,固人之所资以养、以生、

P771)以教而成材也。”[22](可见宋朝末年直至元代

乃至明朝初年,源自民间的“天地君亲师”之说,并没有得到全社会普遍的认同。

“天地君亲师”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开来、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是在明朝中后期。余英时先生发现的两则材料,可以用来作为这一判断的佐证。

徐梓 “天地君亲师”源流考

`颂':`天地君亲师,行藏原不昧;古今圣贤道,动静自分明。'(原文注:见清光绪十二年莆邑通明堂刊

《开心法要》本《破邪显正钥匙卷》卷上之一)这是`天地君亲师'牌位的最早出处。……明末清初活动于山东、河北的一个天地门教,它供奉的主神牌位便有`天地君亲师';明末直至现代流行于江浙地区的长生教,也要求信徒崇拜这个五字牌;与无为教有直接继承关系的青帮,在开`小香堂'时,主神牌位也是这个五字牌。”[

25]

103

十年的人生经验,收集前代格言、庭训、诗文、俚语、谚语、童谣、笑话、故事等,编成了《传家宝》这么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他在分述皇上、天地、父母和师长的深恩后说:“天地君亲师,此五件世上都该

感激,都该设牌位早晚焚香叩谢。切不可懈怠,做

P22-23)

个忘恩负义的人。”[29](不仅如此,石成金还

编写了这样的歌谣:“师与君亲等地天,成人明理望周全。须知受业还传道,不为区区给俸钱。”[

(P880)

29]

车先生还进一步指出,

“每天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君王。太平气

这些教派所供奉“天地君亲师”中的“师”,并不是

“至圣先师”,也不是教师,而是“传法”的“祖师”,带有帮派的意味。车先生的观点虽然值得商榷,但他提供的材料进一步说明,“天地君亲师”在明代中后期流传已经非常广泛了。

  以下材料进一步证明了“天地君亲师”在明朝后期已经广为流传。

明朝弘治丙辰(1496)进士、曾任工部尚书的刘麟,写有一篇《山东按察司副使邵康山墓志铭》,其中说传主邵康山“左图右史,检饬蠲静,屏几盘盂,悉有箴铭。操觚染翰,遇天地君亲师字,必敛容端

P404)

楷,虽造次亦然。”[26](邵康山与刘麟是同时期

P885)

象家家乐,都是皇恩不可量。”[29](石成金是一

介乡儒,他编写《传家宝》是以百姓大众为对象的,这进一步说明“天地君亲师”这时主要流行于民间。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得出结论,明朝后期以来,“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在社会上已经是非常普遍,而且牌位也被供奉起来,成了人们祭祀的对象。诚如王春瑜先生所说:“至迟从明朝末年起,`天地君亲师'的神牌,差不多已经高踞于每一个家庭的供桌

P62)之上了。”[30](

四、上谕钦定

在明朝后期“天地君亲师”已经流行的情势下,仍然有一些人特别是学者文人并不是五者并举,而往往遗漏位列末席的“师”。“师”的地位,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仍不能与天地君亲并列齐观。

明代杰出画家沈周(1427-1509),有一首《晏起》诗这样说:“水漫湖田雨漫村,家贫只好不开门。

P639)诗书衣食外无!,天地君亲中是恩。”[31](沈周

的人,他在书写过程中,遇到“天地君亲师”字样时,总是严肃恭敬,即使在匆遽急促时也是这样。而同

时期作者,将传主的这种虔诚特别标树,乃至写进墓志铭中,可见当时的人们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和尊崇。

历任刑部主事、云南按察使的李材,是嘉靖壬戌(1562)进士。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收录有他的一段话:“修身为本。只有一个本随身,所接无非末者。延平曰:事虽纷纭,还须我处置。毕竟宰天、宰地、宰人、宰物,运转枢机,皆是于我。离身之外,无别有本。虽天地君亲师亦末也。”[

27](P50)

不是为了诗句的整齐才略去“师”这一项的。当时论说“天地君亲”而不及“师”,在文人学者间是较为普遍的。

这里还可以蔡清为例。著名理学家蔡清

(1453—1508)在他的著述中,就不止一次说到“天地君亲”,而不及“师”。他在《复李宗一书》中说:“盖其最紧处,全在不言中。言及此,清惭负天地君

P790)亲,惭负师友矣。”[32](被称为“明代朱子学第

“天地君

亲师”在修身之外是最为重要的。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朱舜水(1600-1682),在“天地君亲师”说法已经十分普遍的情势下,专门写下了《天地君亲师说》一文,逐一论说敬祀天、地、君、亲、师的必要。作者在篇末还附有一段自评:“此文虽分为五段,然总是一意。中间通以孝字贯之,盖孝为百行之原也。师者立教明伦,统承天地,故第五段总包前四段在内,读者须自理会。”[28]

(P441)

一人”的蔡清,不把“师”与“天地君亲”并列,而是和朋友等同。“惭愧天地君亲”似乎是他的口头禅,在《与炮侍御书》中,他有“抚心惴惴,惟自待之不称,而惭愧天地君亲,惭愧贤士夫知己耳”[

32](P792)

以师总括天地君亲四者,突出了“师”的地位。

说法;在《寿王太夫人序》中,则有“呜呼!言及此,[32](P852),—,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篇四:天地君亲师位

“天地君親師位”写法及其科学释义

在中国农村大部分地方的堂屋正壁上都树有神龛,写有神榜,上面写有“天地君亲师位”,有的为“天地国亲师位”之牌位。据民盟北京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徐梓教授研究,“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不信,你到新晃县城民间装璜工艺店一看,做神龛的生意还真的很兴旺。这种传统文化还真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人们的思想中还真的占有很深的位置。

快过年了,我们的新家刚搬入不久,在梅林春天小区内,我觉得要使装修不置于过时的得快,采用的是中式格调。既然是传统中式风格的房屋,那就得有点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我决定做神龛安放在家里,当然它绝不是粗制滥造的那种,而应该做成一件艺术品。我请了黄雷乡一位民间木匠师做雕花的神龛,还请县书协副主席黄家鸿老师题写神榜,并按正规装表,于年前廿六悬挂屋内餐厅壁上。

有人说:你这个文化局长怎么也信这一套。我说,我已视它为一件艺术作品,其内容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其内涵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赋予时代的内涵和新的诠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绝不能全盘否定,应该是有选择地继承与发展,至于全盘否定造成的文化劫难和历史倒退你又不是不知道。

我是不久前在网上查才知道的,神榜书写格式有如下说法,要求:“天不连二(人不顶天),地不离土,君不开口,亲不闭目,师不当撇(师不带刀),位不离人(位要端固)”。黄老师是一位专家,所写六字均按规矩落墨。为什么要有这么个要求呢?经了解:

“天不连二(人不顶天)”,指“天”字里面的“人”不能顶着“天”字的第一横,意为中国古代以天为至上神,主宰一切,人再高也高不过天,甚至还到达不到天。

“地不离土”,指“地”字的“也”与“土”旁写成连笔,不能断开。意为地由土构成,人类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于地,把大地比作母亲,是再恰切不过的了。

“君不开口”,指“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须封严,不能留口,谓君子一言九鼎,不能乱开;

“亲不闭目”, 指“亲”(親)字的目字不能封严,谓亲人和朋友要真心对待,不能遮遮掩掩。

“师不当撇(师不带刀)”,指“师”(師)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撇开)。又谓为师者以文为业,以文服人,切不可师者行武动刀。

“位不离人(人不离位,位要端固)”,指“位”字的“人”部与“立”字要相连,且字形端正稳固。谓为人要端正,且做好自己的事,而不能越位。

听黄老师说,农村写神榜还有更多的讲究,如请命理全面的人写,一般是过年那天或择吉日进行,动笔必须是上午,表示蒸蒸而上。非过年择吉日安神龛还要请先生做法式,请神上龛,反正规矩颇多。

祭祀“天地君亲师位”为中国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中国古代以天为至上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由于在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象征,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国泰民安之意。祭亲也就是祭祖,由原始的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祭师即祭圣人,源于祭圣贤的传统,具体指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也泛指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这一祭祀已遍及千家万户,具有肯定宗法关系、强化封建意识的作用。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篇五: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

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命题人:刘 飞(地) 胡霞英(政) 杨 晶(史)

考生注意:

1.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的答案无效。

2.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抽水蓄能电站是把下水库的水用泵抽到上水库,在上水库中蓄水,相当于储存了电能,当上水库的水向下流时,可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释放能量。读我国某地抽水蓄能电站景观图和原理示意图,完成1~3题。

1.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水的势能,增加发电量 B.提高水的下流速度,增加发电效率

C.调节电力供应 D.蓄积山区雨水,提供丰富的电力资源

2.下列关于抽水蓄能电站水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水库主要的作用是蓄积上水库向下流动的水

B.下水库海拔较低,落差较小,发电量少

C.上水库海拔高,库容的面积更大

D.上水库工程建设的难度一般比下水库更大

3.在一天中,把下水库的水用泵抽到上水库的时间主要集中在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制品中,10%的最终“归宿”是大海。下图中的阴影部分示意太平洋上最集中的废塑料物品和碎片“垃圾场”,被称为“太平洋垃圾漩涡”。读图完成4~5题。

4.该“垃圾漩涡”的形成原因是

A.受气旋影响垃圾向中心集中 B.受反气旋影响垃圾向中心集中

C.受洋流影响垃圾向中心集中 D.受径流影响垃圾向中心集中

5.近年来,该“垃圾漩涡”的垃圾主要来自

A.漩涡东部陆地 B.漩涡西部陆地

C.漩涡南部陆地 D.漩涡北部陆地

读我国高铁“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布局示意图。回答6~7题。

6.读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客运专线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是政府规划的结果

B.京广客运专线尽可能多地联系了中小城市

C.哈大客运专线单位长度的工程量和造价低于京沪高铁

D.受地形和河流的影响,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建设难度大

7.相对于我国轰轰烈烈的高铁建设,美国的高铁规划实施却举步维艰,原因可能是 ①美国人口密度大,分布均衡

②美国私人汽车普及率高

③美国城市群分散,区际距离远

④美国主要依靠航空运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某年11月26日至28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寒潮天气过程;该年12月8日,我国中东部地区迎来了大范围雾霾天气,江苏、上海等地更是遭遇重度雾霾污染。下面为该年12月8日我国霾区预报图和该年12月9日8时我国气压形势预报图。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关于图中雾霾天气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是前期寒潮天气带来的污染物 B.主要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

C.受大风带来的扬尘天气的影响 D.冷气团控制下大气层结稳定

9.9日8时,下列地区雾霾天气有所好转的是

A.河北 B.山东 C.安徽 D.上海

2012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量分别为331 848万吨标准煤和361 732万吨标准煤。读2012年我国四类主要能源的生产消费比重表,完成10~11题。

10.甲、乙、丙、丁所代表的能源分别是

A.原煤,原油,水电、核电和风电 ,天然气

B.原油,天然气,原煤,水电、核电和风电

C.天然气,原油,原煤,水电、核电和风电

D.原煤,水电、核电和风电,原油,天然气

11.下列措施中最能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是

A.利用我国煤炭资源优势,出口创汇 B.扩大进口渠道,增加对外能源依赖度

C.加大勘探力度,增加煤炭开采量 D.加快产业升级,推进清洁生产

12.假设2014年我国1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人民币表示为3000元,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

1:6.4。如果2015年我国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货币流通速度提高20%,按等价交换原则,1单位M商品用美元标价为500美元。若其他条件不变,那么2015年人民币

A.升值7% B.升值5% C.升值9% D.贬值7%

13.我国农村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

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必须趟过的河。在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中,这三项改革被简称为农村“三块地”改革。下列对“三块地”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①“三块地”改革前都属于集体经济

②国家土地征收,其土地所有权性质由集体所有变成国家所有

③根据村民意愿,原则上所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都可以“入市”

④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其实质就是土地作为商品用来交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为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国

务院常务会议又推新政,从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底,将月销售额2~3万元的小微企业也纳入暂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范围。这一政策对小微企业影响的传导顺序是 ①成本降低 ②科技创新,扩大再生产 ③利润增加 ④税收负担减轻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②

C.②→③→④→① D.④→①→③→②

15.国内汽车反垄断风愈刮愈猛,超过1000家中外车企正在接受反垄断调查。在无数关于

反垄断的解读中,“零整比”(指售后市场上一辆车所有配件的价格和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成为出现概率最高的词汇。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协会今年首次披露的“零整比”报告显示,18种常见车型里,日系车零整比系数明显高于同级别的车型,整车配件零整比超过400%的10款车型中,丰田占到4个席位,包括雷克萨斯ES、凯美瑞、卡罗拉及雅力士,其中雅力士零整比高达720. 28%,仅次于奔驰C级W204的1273%,由此可以推论

①一辆雅力士汽车若更换全部零配件,其费用可以购买7辆新的雅力士汽车

②如果汽车零整比下降,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会大幅度增长

③购买零整比高的车型意味着在后续使用中要支付相对更高的维修费用

④汽车零整比的高低决定了汽车生产企业利润的高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某镇政府准备推动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下列工作方式正确的是

A.政府相关部门认真学习中央土地改革政策,并科学制定土地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最后下村领导村民具体实施

B.政府土地改革中切实坚持土改“三底线”,并责令地方法院对违背原则行为绳之以法

C.考虑到本乡镇实际困难,土地改革操作很是艰难,因此暂停实施土地改革

D.在新一轮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中,镇政府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机制,指导村民落实土地改革方案

17.在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中,要积极开展清新党风政风的“四听四问”活动,即听

党内外人士、听普通干部群众、听服务对象、听老同志的意见和问效、问怨、问症、问策。开展“四听四问”活动

①有利于从法律上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②有利于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③可以更好地做到依法行政

④有利于改进党的工作作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2015年,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换挡降速,“单独二孩”到来了,网购可以七天无理由

退货了,城市户口不再金贵了„„一个个事关民生的政策的出台,背后蕴含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从国体上看,关注民生是因为

A.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B.我国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必须切实维护好每个公民的利益

C.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要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要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

19.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该机构”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

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该机构主席帕亚克表示:“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这表明

①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

②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也是竞争力

③经济决定文化,国家经济发展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0.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科技的每一次重大发现和进步都推动了人类经济、文化

和社会的发展。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因为

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总体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科技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强大功能

④科技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1.“创客”是指出于兴趣和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2015年1月4日李

克强总理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体验各位年轻“创客”的创意产品,称赞他们充分对

接市场需求,创客创意无限。上述事例说明

A.创客的创意是立足于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主动创造

B.创客能够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C.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D.创客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22.纵观国外铁路建设,以资本市场融资为主、政府援助为辅、适度利用外资是国外铁路融

资的主要方式。尤其对于较大规模铁路系统的建设,在资本市场上通过股票、债券融资占据重要地位。有人认为:“国外的成功经验,是我国解决铁路融资问题的现成良方。”对该观点认识最恰当的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国外解决铁路融资难题的一般做法可以为我国借用

B.矛盾具有特殊性,我国各地条件与国外铁路融资不尽相同,不能借鉴他们的做法

C.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我国应在解决铁路融资的普遍经验的指导下,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23.第十届文博会上,中孚泰文化集团与深圳出版集团签约,首创的剧院加书城文化综合体

模式十分引人注目,两家处于文化行业的领导企业通过尝试,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按照市场规律采用委托经营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营,最大化利用自身大剧院管理运营经验及书城运营管理经验,运用市场化手段提升并发挥文化艺术中心使用功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多元化的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上述文博会的设计思路所体现的哲理是

A.创造性思维可以不受客观法律的制约

B.打破常规、逆向思维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C.坚持辩证否定,树立创新意识,革故鼎新

D.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4.“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

“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25.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

“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26.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

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27.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

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篇六: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继承性 教育的长期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 前苏联教育学家提出,也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媒介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主导性地位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主体性地伟 教育媒介按内容上说:教育内容 教育材料 教科书

教育媒介从形式上说:教育手段 教育方法 教育组织 教育的功能:

(一)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个体功能也成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题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二)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三)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

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显性功能是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运行中出现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隐形功能伴随着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史:原始社会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 近代社会教育 现代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

1、 社会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

2、 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3、 主要的授受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

地模仿学习

古代社会教育是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人类最早学校出现在公元2500年左右的埃及

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古代社会教育特征:

1、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3、教育具有等级性,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劳动人民的子弟无权接受教育。4、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祖宗遗训。

5、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个别教学,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古代中国:

西周时,周王朝建立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西周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是核心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兴起“私学”,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太学 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的 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设立国子监,由中央设立的学校是“六学二馆”,

六学: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律学 书学算学

二馆: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 宋代产生程朱理学 经元到明清,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资格,直至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才被废除。 古代印度: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等级严格,把人分成四等:僧侣祭司,刹帝利、吠舍种姓、首陀罗,指导思想:婆罗门教教条,《吠陀》是主要教育内容,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古代埃及:宫廷学校 职官学校 文士学校

宫廷学校:教育皇子皇孙,贵族子弟 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子弟和官员子弟,肩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 农民子弟和奴隶子弟没有受教育权利

文士学校 是开设最多的

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古代希腊和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 雅典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目的是培养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斯巴达教育是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目的是培养终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中世纪的西欧:

西欧教育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目的:培养教士和僧侣,内容神学和七艺

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目的培养封建骑士,内容骑士七技(骑马,游泳 击剑 打猎 投枪 下棋 吟诗)

近代社会教育:16世纪至19世纪末,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社会

巨大变化: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育的世俗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重视教育立法 以法治教。

现代社会教育: 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1、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

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2、 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

放的大系统

3、 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

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教育现在化的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教育观念现代化 内容现代化 条件现代化 管理现代化 教师素质现代化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教师素质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不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师生关系均等 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均 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均等 教育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根本的任务是解释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包括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的萌芽:

1、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其思想主要有:

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和君子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仁和礼

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教学原则: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诱导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了学思结合的原则。 孟子主张“性善论”,这一理论是孟子教育

思想的理论基础 荀子提出 “性恶论”

墨翟提出“兼爱”“非攻”,他认为知识的获得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荀子提出 “天地君亲师位”

“天地君亲师位”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它的思想体现以下:

1、 建国君民 化民成俗 解释了教育与政

治的关系

2、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 3、 教学相长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4、 道儿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体现

了启发式教学原则

5、 学不躐等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

展特点,循序渐进

西方萌芽阶段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的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问答法分为三步:讽刺 定义 助产术(产婆术),其中助产术体现了启发诱导原则

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现在《政治学》 认为教育是公共的,不是私人的,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 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移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此书提出“泛智教育”,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他的观点: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

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进行八广泛的自然知识教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为此他编写了《世界图解》 卢梭 代表作《爱弥儿》 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 远离社会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康德 1776年 在德国格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中开讲教育学,

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他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教育在于充分发挥自然禀赋,使人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裴斯泰洛齐 受卢梭和康德思想的影响,教育目的再与按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提出“是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洛克 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一方面“白板说”,另一方面主张绅士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835年,他出版《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要是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贡献 八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

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教育观点:

1、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2、 教育学可以按照明了 联合 系统 方

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四段教学法,后来学生将其发展为五段教学法明了 联合 系统 方法 应用

3、 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

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 课堂中心 教材中心 教师中心的特点,被看做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杜威: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观点: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组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多样化阶段: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 梅伊曼和拉伊 代表著作是梅伊曼1914《实验教育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

反对赫尔巴特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 划分教育试验阶段 主张用师严、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 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文化教育学被称为“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人是文化的存在 人类历史是文化历史 教育研究要采用精神学或文化科学,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途径“陶冶”与“唤醒”

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 提出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组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 产生于法国代表人物F.乌里 A.瓦斯凯 M.洛布罗

代表作是乌里 和瓦斯凯的《走向制度教育 学》(1966)《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以 及洛布罗《制度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产生于苏联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 民主主义》(1917),是最早一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1939年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世界上读一 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 《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 的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 金帝斯 阿普尔等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 一书,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 则,即高难度 高速度 理论知识起指导作 用 理解学习过程 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 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 提出了“教学过程最 优化”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 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 理学》由两篇文章构成,论述了智力发展 的阶段,认为教育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 生的智力 1970年

法国成人教育家朗格朗出版了

《终身教育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 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 孩子》

教育的基本规律: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性质

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

5、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

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

变化

3、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

容、方法与手段

4、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 教育在生产科学技术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切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的特征:

1、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物质文化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基本文化分解成四个基本成分: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价值成分

校园文化中,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

作用,对学生个性和品德具有陶冶和导向功能。无法替代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的统一体,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具有能动性

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孟子 弗洛伊德 威尔

逊 格赛尔

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 洛克 毕生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 环境(孟母三迁)、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环境对人的发展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实现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因为:

1、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加速个体发展 对个体发展具有延时和即时价值 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功能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不平衡性中的发展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作用:

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国家提出的,在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观点如下: 1、 人的全面发展

2、 旧式分工造就了人的片面发展 3、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

了基础和可能

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德 涂尔干 凯兴斯泰纳 纳托普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 裴斯泰洛奇 福禄倍尔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我国教育目的历史沿革:

1957年毛泽东提出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四有两爱两精神”

1999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邓小平提出: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概念: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内涵: 1、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 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

育,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改变教育观念 传变学生观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狭义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国民教育的实质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被称为“壬寅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虽正式公布,但未实行 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被称为“癸卯学制” 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1912年,辛亥革命后,“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将学堂改为学校 还缩短了3年普通教育,“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留美派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采用六三三分段法。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951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学制被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心》,由中国政务院颁布

新学制内容:幼儿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1958年,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对学校实行分级管理,加强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20101年6月21日 中共中央书记胡锦涛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海哥和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这一规划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贡品 提高质量

到2020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目标“两

基本 一进入”,既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现代血脂的类型:双轨学制 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

双轨学制以西欧为代表 单轨学制以美国为代表

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安教育的纵向等级分类:学前教机构(幼儿园) 初等教育机构(小学

中等教育机构(初中、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

高等教育机构(专科学校 大学本科院校)安教育的横向结构分类:

普通教育系统 师范教育系统 职业技术教育系统 成人教育系统 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形式化教育 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在限与学校的围墙之内)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

2、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衡量

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之一)

3、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

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毛入学率低于15%属精英教育阶段 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目前我国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篇七: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4.“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

“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25.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

“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26.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

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27.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

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28.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1905年,清廷下令“立停科举以

广学校”;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0年,清廷下诏将筹备立宪之九年期限缩短之五年;1911年,设立责任内阁,阁员共13人,汉人占4人,满人中皇族又占7人。清末“新政”的上述措施产生的影响是

A.确立了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B.巩固了满族贵族的政治统治

C.践行了百日维新的一些主张 D.民族资产阶级得以进入政权核心

29.新中国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

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B.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 D.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30.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A.实现统一经营,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 B.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D.变革土地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31.确立于公元前286年的古罗马的《阿奎利亚法》第一章中明确规定:“凡不法杀害他人

的男奴隶或他人的女奴隶或他人之四足牲畜者,须以被害物当年的最高价值向其所有主以金钱赔偿”。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古罗马

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只有贵族的利益得到保护

C.公民已经具有物权意识 D.奴隶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32.“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

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以下评论,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造成了主义的泛滥 B.所有“主义”都具有政治色彩

C.近现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欧洲 D.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

33.1871年,德国天主教会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要求有“独立处理和管辖”自己财产和事

务的权利,为此,俾斯麦在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教权。当时教会和政府间的这种斗争

A.结局是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压制了自由,不利于民主进步

C.说明经济发展推动了德国统一 D.体现出德国皇权与贵族已结盟

34.下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

A.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方向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

C.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D.该组织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

35.一位学者曾对某种理论感叹:“谁还能继续相信自然界中有一种和谐的秩序?它岂不只

是不同物种不断斗争的战场?在这战场上,一切都在不断运动,善和恶的范畴已经没有意义,唯一的标准只是生存和前进。”这种理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进化论 C.相对论 D.量子理论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上计制度”。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隋唐时期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二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

——材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15分)

(2)根据材料二,与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相比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1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目录及其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两种教科书编写的各自主要特点,并予以分析说明。(12分)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和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分别任选一题作答,若多做,则分别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太行抗日根据地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领导机关最为集中的地区。经过5年的抗日战争,根据地民力、物力、财力已经极大地消耗。但是,随着对敌斗争的深入和根据地工作的发展,各种办事机构仍在不断扩大,非生产人员也在不断增加。1941年以后,由于战争日益残酷,根据地面积、人口日益缩小。

1942年1月,一二九师发布关于实施精兵建设的命令规定:(一)调整编制,减缩机关,减少人员马匹,认真充实战斗连队。(二)有计划地抽调一批有相当能力的本地干部,到地方武装和各级武委会工作。(三)抽调一批干部去抗大和陆军中学深造。(四)经营生产事业,安置老弱战士和荣誉军人。太行根据地实施精兵简政的结果,不仅使这一地区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目的,而且也使这一地区的财政支出大为降低。1943

年由精简而节约下来的经费,为全部预算的46%。1943年的公粮和1941年相比,减征近33%。

——南振国《太行根据地精兵简政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2年太行根据地精兵简政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太行根据地精兵简政的作用。(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规定:由大封建主选出一个由25人组成的委员会来监督国王是否遵守宪章。1647年、1649年,英国平等派两次提出普选权问题,但遭到克伦威尔政府压制。“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在1689年、1701年被迫接受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宪法性文件,确认议会是凌驾国王之上的最高立法机关,宣布国会议员实行直接“自由选举”。

一一张伟《美英法三国选举制度比较》

材料二 像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从欧洲这个母体中脱离出来的“碎块”,因此这些“碎块”将主要保留他们在脱离母体时所具有的母体的特性。美国是在其母体英国宗教革命时期甩出的“碎块”,因此它继承了英国已经建立的代议制传统。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时,几乎无人反对在美国建立国会,也无人反对以选民选举方式产生国会。

——【美】路易斯·哈兹《新社会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选举制度建立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哈兹的“碎块”理论。(5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一战”后,德国鲁登道夫的《总体战》总结“一战”的特点,提出了“总体战”的思想:“总体战的本质需要民族的总体力量,因为总体战的目标是针对整个民族的”;“这是无情和确凿的现实,而且必将使用各种作战手段为这一现实服务。”

材料二 20世纪是人类战争历史运动大趋势出现转折的世纪。其总趋势是从向上发展达到无限化总体战争的顶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下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有限战争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李巨廉《战争历史运动座标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无限化总体战争的顶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局部战争的特点,说明人类战争“下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有限战争时代”。(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盛宣怀(1844年—1916年),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

1873年,任上海招商局会办,整顿改革,除承办运漕外,增辟日本、马来西亚等国际航线,营业颇佳,计开办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一千三百万两”。

1876年,任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督办,延聘英国矿师,采用西法勘察,为湖北的矿业和冶炼业开了路,其中大冶煤矿的发现对汉阳铁厂的兴办起了重要作用。

1881年,被刘坤一弹劾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时抽取花红,中饱私囊,因李鸿章力保免于惩处。

1883年,与丹麦大北公司签订章程,由中国购回该公司架设的淞沪陆线(电报线)。制定全国电报电线计划,会同各省逐年开办。截止1897年,全国22省均已铺设了电报专线。

1895年,在天津设立中西学堂(后改称北洋大学堂),第二年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

1906年,得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萍浏醴起义,立即飞电湘鄂赣三省督抚“派队保矿办匪”。

1911年,代表清政府同美、法、英、德四国银行团订立川汉、粤汉铁路600万镑借款合同,将湘、鄂境内粤汉铁路和鄂省境内的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出售给四国,并以湘、鄂两省厘金、盐税作担保,许以铁路借款的优先权和铁路扩展权。

——摘编自陈旭麓《盛宣怀传略》

(1)根据材料,分析盛宣怀19世纪晚期被重用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简要评述盛宣怀的经历。(9分)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4.C 25.D 26.C 27.D 28.C 29.A 30.B 31.C 32.D 33.A 34.A

35.B

40.(1)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

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共9分,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以社会保障和服务为主。(2分) 作用:为民主政治的完善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制定福利政策提供依据;推动经济决策的科学化;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8分)

41.示例一:甲种教科书编写的特点是采用了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2分)甲种教科书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地主阶级与广大农民阶级的矛盾这两大基本矛盾,着力介绍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革命两大方面的史实,突出了革命性和阶级斗争,较好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精神。(4分)

乙种教科书编写的特点是采用了现代化史观(或近代化史观)。(2分)乙种教科书着重介绍了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初步行为,从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近代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变化,突出了生产力标准,引导人们更好地朝着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思想文化理性化方向发展,对现实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4分)

示例二:甲种教科书编写体例的特点是以时序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纬。(2分)四次列强侵华战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等史实集中撰写,波澜壮阔,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地主阶级与广大农民阶级的矛盾这两大基本矛盾,凸显了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反映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精神。(4分)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篇八: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综试题

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考生注意:

1.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的答案无效。

2.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抽水蓄能电站是把下水库的水用泵抽到上水库,在上水库中蓄水,相当于储存了电能,当上水库的水向下流时,可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释放能量。读我国某地抽水蓄能电站景观图和原理示意图,完成1~3题。

1.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水的势能,增加发电量 B.提高水的下流速度,增加发电效率

C.调节电力供应 D.蓄积山区雨水,提供丰富的电力资源

2.下列关于抽水蓄能电站水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水库主要的作用是蓄积上水库向下流动的水

B.下水库海拔较低,落差较小,发电量少

C.上水库海拔高,库容的面积更大

D.上水库工程建设的难度一般比下水库更大

3.在一天中,把下水库的水用泵抽到上水库的时间主要集中在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制品中,10%的最终“归宿”是大海。下图中的阴影部分示意太平洋上最集中的废塑料物品和碎片“垃圾场”,被称为“太平洋垃圾漩涡”。读图完成4~5

题。

4.该“垃圾漩涡”的形成原因是

A.受气旋影响垃圾向中心集中 B.受反气旋影响垃圾向中心集中

C.受洋流影响垃圾向中心集中 D.受径流影响垃圾向中心集中

5.近年来,该“垃圾漩涡”的垃圾主要来自

A.漩涡东部陆地 B.漩涡西部陆地

C.漩涡南部陆地 D.漩涡北部陆地

读我国高铁“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布局示意图。回答6~7

题。

6.读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客运专线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是政府规划的结果

B.京广客运专线尽可能多地联系了中小城市

C.哈大客运专线单位长度的工程量和造价低于京沪高铁

D.受地形和河流的影响,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建设难度大

7.相对于我国轰轰烈烈的高铁建设,美国的高铁规划实施却举步维艰,原因可能是 ①美国人口密度大,分布均衡

②美国私人汽车普及率高

③美国城市群分散,区际距离远

④美国主要依靠航空运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某年11月26日至28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寒潮天气过程;该年12月8日,我国中东部地区迎来了大范围雾霾天气,江苏、上海等地更是遭遇重度雾霾污染。下面为该年12月8日我国霾区预报图和该年12月9日8时我国气压形势预报图。读图完成8~9

题。

8.下列关

于图中雾霾天气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是前期寒潮天气带来的污染物 B.主要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

C.受大风带来的扬尘天气的影响 D.冷气团控制下大气层结稳定

9.9日8时,下列地区雾霾天气有所好转的是

A.河北 B.山东 C.安徽 D.上海

2012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量分别为331 848万吨标准煤和361 732万吨标准煤。读2012年我国四类主要能源的生产消费比重表,完成10~11题。

10.甲、乙、丙、

丁所代表的能源分别是

A.原煤,原油,水电、核电和风电 ,天然气

B.原油,天然气,原煤,水电、核电和风电

C.天然气,原油,原煤,水电、核电和风电

D.原煤,水电、核电和风电,原油,天然气

11.下列措施中最能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是

A.利用我国煤炭资源优势,出口创汇 B.扩大进口渠道,增加对外能源依赖度

C.加大勘探力度,增加煤炭开采量 D.加快产业升级,推进清洁生产

12.假设2014年我国1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人民币表示为3000元,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1:6.4。如果2015年我国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货币流通速度提高20%,按等价交换原则,1单位M商品用美元标价为500美元。若其他条件不变,那么2015年人民币

A.升值7% B.升值5% C.升值9% D.贬值7%

13.我国农村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必须趟过的河。在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中,这三项改革被简称为农村“三块地”改革。下列对“三块地”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①“三块地”改革前都属于集体经济

②国家土地征收,其土地所有权性质由集体所有变成国家所有

③根据村民意愿,原则上所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都可以“入市”

④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其实质就是土地作为商品用来交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为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推新政,从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底,将月销售额2~3万元的小微企业也纳入暂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范围。这一政策对小微企业影响的传导顺序是 ①成本降低 ②科技创新,扩大再生产 ③利润增加 ④税收负担减轻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②

C.②→③→④→① D.④→①→③→②

15.国内汽车反垄断风愈刮愈猛,超过1000家中外车企正在接受反垄断调查。在无数关于反垄断的解读中,“零整比”(指售后市场上一辆车所有配件的价格和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成为出现概率最高的词汇。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协会今年首次披露的“零整比”报告显示,18种常见车型里,日系车零整比系数明显高于同级别的车型,整车配件零整比超过400%的10款车型中,丰田占到4个席位,包括雷克萨斯ES、凯美瑞、卡罗拉及雅力士,其中雅力士零整比高达720. 28%,仅次于奔驰C级W204的1273%,由此可以推论 ①一辆雅力士汽车若更换全部零配件,其费用可以购买7辆新的雅力士汽车

②如果汽车零整比下降,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会大幅度增长

③购买零整比高的车型意味着在后续使用中要支付相对更高的维修费用

④汽车零整比的高低决定了汽车生产企业利润的高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某镇政府准备推动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下列工作方式正确的是

A.政府相关部门认真学习中央土地改革政策,并科学制定土地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最后下

村领导村民具体实施

B.政府土地改革中切实坚持土改“三底线”,并责令地方法院对违背原则行为绳之以法

C.考虑到本乡镇实际困难,土地改革操作很是艰难,因此暂停实施土地改革

D.在新一轮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中,镇政府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机制,指导村民落实土地改革方案

17.在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中,要积极开展清新党风政风的“四听四问”活动,即听党内外人士、听普通干部群众、听服务对象、听老同志的意见和问效、问怨、问症、问策。开展“四听四问”活动

①有利于从法律上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②有利于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③可以更好地做到依法行政

④有利于改进党的工作作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2015年,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换挡降速,“单独二孩”到来了,网购可以七天无理由退货了,城市户口不再金贵了„„一个个事关民生的政策的出台,背后蕴含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从国体上看,关注民生是因为

A.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B.我国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必须切实维护好每个公民的利益

C.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要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要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

19.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该机构”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该机构主席帕亚克表示:“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这表明

①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

②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也是竞争力

③经济决定文化,国家经济发展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0.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科技的每一次重大发现和进步都推动了人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因为

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总体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科技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强大功能

④科技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1.“创客”是指出于兴趣和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2015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体验各位年轻“创客”的创意产品,称赞他们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创客创意无限。上述事例说明

A.创客的创意是立足于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主动创造

B.创客能够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C.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D.创客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22.纵观国外铁路建设,以资本市场融资为主、政府援助为辅、适度利用外资是国外铁路融

资的主要方式。尤其对于较大规模铁路系统的建设,在资本市场上通过股票、债券融资占据重要地位。有人认为:“国外的成功经验,是我国解决铁路融资问题的现成良方。”对该观点认识最恰当的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国外解决铁路融资难题的一般做法可以为我国借用

B.矛盾具有特殊性,我国各地条件与国外铁路融资不尽相同,不能借鉴他们的做法

C.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我国应在解决铁路融资的普遍经验的指导下,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23.第十届文博会上,中孚泰文化集团与深圳出版集团签约,首创的剧院加书城文化综合体模式十分引人注目,两家处于文化行业的领导企业通过尝试,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按照市场规律采用委托经营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营,最大化利用自身大剧院管理运营经验及书城运营管理经验,运用市场化手段提升并发挥文化艺术中心使用功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多元化的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上述文博会的设计思路所体现的哲理是

A.创造性思维可以不受客观法律的制约

B.打破常规、逆向思维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C.坚持辩证否定,树立创新意识,革故鼎新

D.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4.“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25.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26.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27.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28.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1905年,清廷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0年,清廷下诏将筹备立宪之九年期限缩短之五年;1911年,设立责任内阁,阁员共13人,汉人占4人,满人中皇族又占7人。清末“新政”的上述措施产生的影响是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篇九:高三年级毕业班冲刺模拟试题(一)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三年级毕业班冲刺模拟试题(一)

历 史 试 题

命题人:王凯全

说明:本卷适用于高三考前冲刺练习使用,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1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该项的代号字母填在选择题答题栏中) 24.“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25.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26.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27.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28.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1905年,清廷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0年,清廷下诏将筹备立宪之九年期限缩短之五年;1911年,设立责任内阁,阁员共13人,汉人占4人,满人中皇族又占7人。清末“新政”的上述措施产生的影响是

A.确立了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B.巩固了满族贵族的政治统治

C.践行了百日维新的一些主张 D.民族资产阶级得以进入政权核心

29.新中国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

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B.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 D.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30.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A.实现统一经营,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 B.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D.变革土地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31.确立于公元前286年的古罗马的《阿奎利亚法》第一章中明确规定:“凡不法杀害他人的男奴隶或他人的女奴隶或他人之四足牲畜者,须以被害物当年的最高价值向其所有主以金钱赔偿”。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古罗马 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只有贵族的利益得到保护

C. 公民已经具有物权意识 D.奴隶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32.“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以下评论,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造成了主义的泛滥 B.所有“主义”都具有政治色彩 C.近现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欧洲 D.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

33.1871年,德国天主教会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要求有“独立处理和管辖”自己财产和事务的权利,为此,俾斯麦在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教权。当时教会和政府间的这种斗争

A.结局是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压制了自由,不利于民主进步 C.说明经济发展推动了德国统一 D.体现出德国皇权与贵族已结盟

34.下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 A.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方向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 C.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D.该组织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

35.一位学者曾对某种理论感叹:“谁还能继续相信自然界中有一种和谐的秩序?它岂不只是不同物种不断斗争的战场?在这战场上,一切都在不断运动,善和恶的范畴已经没有意义,唯一的标准只是生存和前进。”这种理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进化论 C.相对论 D.量子理论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上计制度”。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隋唐时期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二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

——材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15分) 2.)根据材料二,与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相比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1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两种教科书对于中国近代史19世纪40—90年代的内容目录。

根据目录及其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两种教科书编写的各自主要特点,并予以分析说明。(12分)

试题答案24.C 25.D 26.C 27.D 28.C 29.A 30.B 31.C 32.D 33.A 34.A 35.B 40.(1)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

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共9分,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以社会保障和服务为主。(2分)作用:为民主政治的完善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制定福利政策提供依据;推动经济决策的科学化;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8分) 41.示例一:甲种教科书编写的特点是采用了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2分)甲种教科书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地主阶级与广大农民阶级的矛盾这两大基本矛盾,着力介绍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革命两大方面的史实,突出了革命性和阶级斗争,较好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精神。(4分)

乙种教科书编写的特点是采用了现代化史观(或近代化史观)。(2分)乙种教科书着重介绍了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初步行为,从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近代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变化,突出了生产力标准,引导人们更好地朝着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思想文化理性化方向发展,对现实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4分) 示例二:甲种教科书编写体例的特点是以时序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纬。(2分)四次列强侵华战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等史实集中撰写,波澜壮阔,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地主阶级与广大农民阶级的矛盾这两大基本矛盾,凸显了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反映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精神。(4分) 乙种教科书编写体例的特点也是以时序为经,但以相似事件归类为纬。(2分)教科书能依照时间顺序,统治阶级中的先进思想、洋务派的活动、政府的行动等归为一类,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近代洋务企业的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归为一类,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阐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变化,从而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出我国现代化蹒跚的脚印与走向,对现实提供了历史的理性参考。(4分)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篇十:传统文化

"天地君亲师”,“君亲”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天地”是君权神授的神学依据;“师”相当于解释经典、代天地君亲之言的神职人员。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普遍.

中国人对天有着极大的敬畏,把人力不可主宰、无法改变的一切都归结于天,天既是指天空、宇宙,又是指抽象神秘的神灵。

人类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于地,把大地比作母亲,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在易经中,乾主要是说天,有天父的含义;坤则主要说地,有地母的含义。中国古代以天为至上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

从人类初祖伏羲开始,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到文、武、周公,这些人类历史的有道明君,把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蛮荒引导至人类文明,发明了各种生活工具,提高了生活质量,奠定了人伦大纲,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祭祀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由于在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象征,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国泰民安之意

人至亲者父母,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和地,祭亲也就是祭祖 ,由原始的祖先崇拜发展而来

这个师不是教文化知识的师,而是指给心灵不生不灭之根源的是真老师,这个真老师是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三教圣人老子、孔子、释迦。祭 师 即祭圣人,源于祭圣贤的传统,具体指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也泛指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

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红楼梦》被改编得体无完肤,人物的形象变成了“哈韩”一族,黛玉红发飘飘,宝钗一头“短碎”,充斥着一股恶俗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所谓的流行文化的侵袭,所表现出的无奈与难堪。

当本民族的艺术精品被外来的一些文化泡沫淹没时,人们想到了什么?时至今日,亲情的淡漠、人情的冷漠、对生命的无视、对弱小的蔑视,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整体来看这是一个人情稀缺而不是人情过度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是历来有着急公好义、除暴安良、舍身取义、古道热肠、杀身成仁的传统,不是一直有着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向往亲情的传统吗?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只有批判而没有发掘,只有抛弃而没有肯定;二是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束之高阁,建几个文化馆,录几盘录像带就可以。

思想界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是犀利的,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则是软弱的。总是视传统文化为包袱,为阻力,却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对中国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诚信危机。再比如“孝”,现在尽管人们已经较之过去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但很多人孝心已经没有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由于中国人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同时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孝”文化的式微也将带来严重社会问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

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当前,在举办弘扬某类传统文化的活动时以发扬“传统”为名刻意“仿古”的现象,在中国各地是比较常见的。其实,刻意模仿古代的某些形式,却忽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其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流于“形象工程”亦或市场逐利之嫌的作为,传统文化不是“濒危野生动物”,它并不缺乏载体。可以说只要有炎黄子孙的地方都可以做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讲话——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首先,对于文化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传统文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富强民主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确保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首先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深刻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看似属于纯然的公益事业性文化建设投入,实则蕴涵着非常巨大的潜在效益和长远利益。不仅对实施保护的工作方针和工作原则在具体的运用中要严格掌握,避免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成为违反规律的草率操作与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以免动机良好措施不当的“保护”反倒成为毁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而且要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深刻认识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几种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凡是涉及上述关系的,都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

最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111我深深爱着的祖国——珍视传统而又开放兼容。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古老的经典——《尚书》就提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

“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哺育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我们的民族,既能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宽厚包容;又能像苍天刚健运行一样,彰显正义。

15世纪,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三十几个国家。他带去了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还帮助沿途有的国家剿灭海盗,真正做到了播仁爱于友邦。

国强必霸,不适合中国。称霸,既有悖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也违背中国人民意志。中国的发展不损害任何人,也不威胁任何人。中国要做和平的大国、学习的大国、合作的大国,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学习。今天的中国,有3亿人在学英语,有100多万青年人在国外留学。我们的电视、广播、出版等新闻传媒,天天都在介绍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正因为我们善于在交流中学习,在借鉴中收获,才有今天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已经把世界连成一体,文化的发展将不再是各自封闭的,而是在相互影响中多元共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人类文化贡献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她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中国将永远坚持开放兼容的方针,既珍视传统,又博采众长,用文明的方式、和谐的方式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一百年前封闭落后的旧中国,也不是30年前贫穷僵化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古老、多彩和现代的中国。我希望朋友们,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今天的中国人究竟在想什么、做什么、关心什么。这样,有助于你们认识一个真实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中国,也有助于你们了解中国是如何应对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和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都受到严重冲击。现在危机尚未见底,由此可能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还难以预料。合作应对、共渡难关,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我认为,应对全球性危机,需要增进合作。有多大程度的相互信任,就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合作。中国政府主张:第一,要首先办好各国自己的事情,不把麻烦推给别人;第二,要精诚合作,不搞以邻为壑;第三,要标本兼治,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我在达沃斯会议上已重申,应该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25697.html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