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考点第五章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五章
1.货币资本是:①以货币存在的资本②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种职能(购买阶段) ③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作准备的资本、产业资本包括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 2. 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是货币资本形态转化为生产资本形态 3. 产业资本循的销售阶段。是商品资本形态转化为货币资本形态 4.简述: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的不同的职能形式所执行的职能 答: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中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①货币资本的职能: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作准备②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包含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商品③商品资本职能:通过商品销售,使包含在商品价值与剩余价值得到实现5. 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第一)阶段和销售(第三)阶段是货币资本的流通过程 6.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总周转速度包括①、固定资本的占比例②流动资本的占比例③固定资本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 ④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7.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的各个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看包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8.考察社会资本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产生 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0生产成本: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的耗费 ①所费不可变资本的价值②补偿可变资本价值11.资本主义的在生产成本是①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值的最低界限②价值中的C+V部分③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成本 资本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非劳动时间1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①产品的各个部分在物质上得到替换②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得到补偿 13.社会总产品的补偿①架子补偿②物质补偿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经历的阶段一般是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阶段的特点: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工人大批失业。14.资本周转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次数(成正比)有关系 16.生产资本按照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①固定资本②流动资本 17.一般情况下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18.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答①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②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③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④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的升降,使部门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⑤平均利润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一定量的预付资本按平均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发生了变化。19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时候: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20.论述为什么说生产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它就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答:①生产价格是在价格的基础上形成的。②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的总额是相等的,商品生产价格的总额与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③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21.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资本家可获得: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 22.个别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有了:超额利润23. 超额利润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 24.商业资本是①处于流通领域的资本②商品资本独立化形式③采取G-W-G的运动方式④为销售服务⑤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资本 商业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销售,实现其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25.资本主义社会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 26.商业资本的作用 答:①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②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③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④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27.剩余价值的形式:①产品利润②商业利润③利息④银行利润⑤地租 28.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9.商业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30.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31.什么是利息,它的本质和来源 答:①利息就是只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借贷给资本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②本质:职能资本家通过使用借到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利息就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③其来源归根结底是生产部门是雇佣工人是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利息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32.在其他
条件既定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同一方向上发生变化。 33.银行资本利润率:①银行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率②通过竞争和资本资本在不同部门实现转移③相当于平均利润。银行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 34.银行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是:雇员在剩余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 35.银行利润?①平均利润②贷款和利息的差额③剥削剩余价值④剥削剩余时间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递的快慢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36.银行资本家向银行投资在于获得利润,相当与平均利润 37.股票体现着股份资本的所有权,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与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润率成反比。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权利机构,监督机构,经营管理机构。股份公司是以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的。38.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1、级差地租2、绝对地租3、平均利润4、超额利润39. 级差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一部分剩余价值40.什么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答①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③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4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有:①土地的肥沃程度②土地的地理位置 42.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租种劣等土地需要缴纳的地租是绝对地租。农业资本家租种劣等土地不缴纳极差地租,需缴绝对地租。43.土地私有制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农业雇用个人,大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关系44.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考点第五章篇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绪论——第五章)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 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2) 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 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问题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①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
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
二元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②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认知的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人们面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又形成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反映了哲学思想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
有神论:以不同的方式承认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存在,认为神是世界的主宰,神支配和决定着人类的命运。
无神论:以不同的方式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否认超越物质的神的存在和作用。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么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不同的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
①它为研究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 为划分哲学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锐利武器。
②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则。
2.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2)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实践的历史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4.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 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恩格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2、主观辩证法: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
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1.定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特点:前因后果
2.辩证关系
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同时又是不确定的
②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③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a.一因多果,同因异果
b.一果多因,同果异因
c.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3、方法论意义
①原因和结果范畴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内在依据,反对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
②指导人类总结经验,预测未来,自觉地从事有目的的活动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
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和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A. 对立表现在: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的原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外部的、次要的原因,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B. 统一表现在: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
①坚持唯物主义辩证决定论,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②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首先要立足于必然性即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
③不要忽视偶然性,而要善于利用有利的“机遇”和偶然性因素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1.现实性: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
可能性: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可能性:在不同的程度上有着客观的根据和条件
不可能性: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的根据和条件,因而它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
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
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
2.辩证关系
对立性:一个表示的是客观情况,一个描述的是事物的发展趋势
统一性: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因此,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不利的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3.方法论意义
①从现实性出发,并对可能性作出全面分析
②争取好的可能性,防止坏的可能性
③进行量的分析,把握可能性的大小
④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
四、内容和形式
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 必须首先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反对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
2)根据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的原理,我们要善于利用、发现、改造、创新有利于表现和促进内容的各种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五、现象和本质
1.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2.辩证关系
对立性:
A、现象是个别、片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深藏于事物内部;
B、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C、现象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用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考点第五章篇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1年10月(第四章与第五章重点)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因此,本章主要分析: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
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产生的有用的产品。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4、 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5、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在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而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是商品的个别价值。我们通常所说是商品价值都是指社会价值。
(2) 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一般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才能从事的劳动。
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多倍的简单劳动,因而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同样,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多倍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简答)
(1)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
2、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选择题)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1、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⑴、 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一是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二是实行等价交换,即不同的商品是按照其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 ⑵、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销售者竞相出售商品,价格就降到价值以下;反之,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购买者竞相购买商品,价格就涨到价值以上。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商品价格经常与价值不相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更不表明价值规律失去作用。因为:首先,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值,
价格无论怎样变动,总是以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价格波动的幅度不会偏离价值太远。其次,从较长期和全社会总体来看,同一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降部分可以互相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在总体上价格与价值相等,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相一致。 2、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 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 资本的本质
(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有两种形式工: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不变资本(c)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叫可变资本。(v)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简答):(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1、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三、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做资本积累。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一方面资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的。另一方面,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竞争力。所以,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2、资本积累的后果
(1)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技术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的,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 (2)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 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1.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 2、 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 3、 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
4、 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构体系进行组织和活动的一种制度,特别是在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中,三权分立是其政权机构组织形式的显著特征。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1) 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 (2)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机构 (3) 资本主义的法院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和阶级局限性。 2、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的核心
3、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分配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一个是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掉的不变资本的价值总和.用公式表示是:I(c+v+m)= Ic+Ⅱc. 这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等.另一个实现条件是,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Ⅱ(c+v+m)= I(v+m)+ Ⅱ(v+m). 这个条件表明,第二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生活资料的需求相等。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1)产业资本的循环的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其循环公式可表示为
A G-W
G代表货币资本,W代表生产资本,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
购买阶段,是从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阶段。资本形态发生变化
(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后,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新商品。生产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
A
W „P„W’ 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暂时中断,P表示生产过程,W’表示生产出的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
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资本循环中起决定性的阶段。是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阶段。这个阶段实现了价值增殖。资本形态变化,数量也变化。
(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销售阶段。 这个阶段把生产出的新商品销售出去,换回一定数量的货币。销售阶段可用公式表示为:
W’-G’
G’表示已经发生了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 这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资本
形态变化,数量无变化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依次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包含着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使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得到实现。
3.产业资本的循环。 二、资本的周转
1.资本周转和资本周转速度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资本的周转次数成正比。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P229页图、P230页公式
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
2.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I(v+m)=Ⅱc. 这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生活资料,二者在价值上必须相等.这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最基本实现条件。
第三节 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一、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 生产成本
商品价值(W)=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
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便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 生产成本是企业家盈亏的界限。
第二、 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一个条
件。
第三、 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
键。
2、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用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剩余价值和利润不仅在质上是相同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剩余价值和利润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资本而言的。因此,剩余价值一旦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就被掩盖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所造成的假象就是:它是资本的产物,同劳动完全无关。
商品价值表现为生产成本与利润之和。用p表示利润,商品价值的公式就表示为:
W=k+p
二、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 利润率的形成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多选)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②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③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④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三、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 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2、 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论述)
平均利润的形成: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这是因为:1、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必然导致各部门利润率的变化。2当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发生了因资本转移而形成的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变化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追逐较高利润率,其资本又会向新的更有利可图的方向转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3、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3、 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决定,
平均利润率水平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1、 各个生产部门利润水平的高低。
2、 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投
入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4、 平均利润率的本质。
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
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这就表明,整个工人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是完全相对立的。
第四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
商业资本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不仅有上述必要性,也有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及货币资本的职能。
2、产业资本家为了源源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他的资本必须有一部分经常在流通过程中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二.商业资本的作用
三、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具体途径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商品购买价格,期间的差额就包含着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作创造的剩余价值。
第五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1、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2、借贷资本的本质
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二、利息和利息率。 1、利息的本质和来源 2、利息率
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①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利息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②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即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本身的高低,因为在其他条件既定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③在在一定的平均利率水平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时,利息率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的。此外,利息率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等。在一个国家的既定时期内,一般是由国家金融机构加以确定的。
三、资本主义银行及和银行利润。 四、股份公司 1、股份公司的产生 2、股票和股息
3、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股票控制额
股份公司作为法人组织,其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权力机构、经营管理机构、监督机构。
股东大会是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数量称做股票控制额。 4、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
第六节 农业资本和地租
一、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征主要是:
第一,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剩余价值分配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它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第二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由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即超额利润。第三,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三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即农业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形态: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二、级差地租
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耕种劣等地也要能得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才会去经营劣等地) 其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 超额利润。
3、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以级差地租形式从农业资本家手中转入土地所有者手中的原因。
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以级差地租形式从农业资本家手中转入土地所有者手中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
4、级差地租的源泉
源泉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5、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不同的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Ⅱ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块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考点第五章篇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五章0711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考点第五章篇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
绪论
一、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
二、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
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p20-21
绪论
三、一般知识点:
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
念与特性)、实践;
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
与否定p46;
第一章
二、教学重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
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哲学、哲学基本点:
1、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划分标准p28-29)
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
止p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章
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
p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
4、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43、
关系p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 第一章
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6); 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
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
第一章
三、一般知识点:
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
第二章
二、教学重点:
1、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
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论断p66;
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 p68、辩证关系p69); 第二章
2、真理观: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7 第二章
三、一般知识点:
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 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1、认识
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谬误p76、真理与价值
第三章
一、基本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
国体与政体、人民群众
第三章
二、教学重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
第三章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
第三章
三、一般知识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形
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 p119 、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
群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
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
一、基本概念:
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P145、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经济危机
第四章
二、教学重点:
1、劳动价值论:
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8)、
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149-p150
第四章
2、剩余价值论:
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
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p163、相对过剩人口p164、工资p167、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p16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69与经济危机p170
第四章
三、一般知识点: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
表现)p14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
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1、
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流程p16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
第五章
一、基本概念:
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
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经济全球化
第五章
二、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p182(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生产集中p182、资本集中p182、
垄断(内涵p183、原因p183、垄断时期竞争特点p184)、金融资本p184与金融寡头p185、垄断利润p185与垄断价格p18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形成p187-p188、作用p189、垄断资本主义实质p193)、经济全球化表现p194-p195 第五章
三、一般知识点:
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p196和后果p19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政治经济新变
化、原因p202-p203和实质p203-p20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考点第五章篇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重点(2010修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各章理论重点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部
2010年3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理论重点
(题型:简述30分、材料分析20分、论述20分)
(2010年修订)
第一专题(3)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第二专题(13)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其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
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联系及其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_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6.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
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
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第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2. 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第三专题(6)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其次,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考点第五章篇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
绪论
一、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
二、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p20-21
三、一般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
一、基本概念: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念与特性)、实践;
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
二、教学重点:
1、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
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止p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p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
4、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43、关系p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
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6);
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
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
三、一般知识点:
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
二、教学重点:
1、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主义关于
认识的本质的论断p66;
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 p68、辩证关系p69);
2、真理观: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7
三、一般知识点:
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 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1、认识与实践的统
一、真理与谬误p76、真理与价值
第三章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国体与政体、人民群众
二、教学重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
三、一般知识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 p119 、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 群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
一、基本概念:
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经济危机
二、教学重点:
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8)、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149-p150
2、剩余价值论:
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
三、一般知识点: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4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
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1、资本的循
环周转规律(流程p16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
第五章
一、基本概念:
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经济全球化
二、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p182(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生产集中p182、资本集中p182、垄断(内涵p183、原因p183、垄断时期竞争特点p184)、金融资本p184与金融寡头p185、垄断利润p185与垄断价格p18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形
三、一般知识点:
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p196和后果p19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政治经济新变化、原因p202-p203和实质p203-p20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考点第五章篇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复习要求】
本章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的具体形式即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循环理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要了解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如何连续不断地资本周转理论,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以及资本周转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影响。社会资本再生产着重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问题,要掌握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所关于资本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分配的理论,在于揭示资以及作为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的产业利润、商业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和农业地租的利润,
【复习重点、难点】
产业资本循环三阶段;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产业资本利润和平均利润;
【考核知识点】
、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值的
(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
(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
(3)资本是自行增值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通过对资本循环运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周转实践的长短,包括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生产时间
(3)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生产资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样必须使社会纵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凌达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因而应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再加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当等于第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Vm/xI(v+⊿v+m/x)=Ⅱ(c+⊿c).
(2)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第一部类提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了这个基
、商业利润的形成与来源
(1)商业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获得商业利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
(2)产业资本家之所以要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因为商业使产业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而产业而且也愿意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这所以,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销售商品,这样,
、借贷的形成与本质
1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从而需要借入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这就产生了借贷关系。
2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资本形式。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级差地主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土地有肥沃成都、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同量资本投入面积相其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收入便不相同。级差地租形成的
经营垄断是指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
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因但是,当只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所获得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劣等地也需投入生产。而耕种劣等地也要能得到平均利润,所以,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这样,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的产量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获得的其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形成了对这些有限土地的经营垄断,其他资本家无法再制造出所以,经营优等和中等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成为一种固定的收入,因而这个超额利润便能稳定地形成级差地
(3)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创造出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级差地形成级差地主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它是作为加强的劳动起作用的,能够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考点第五章篇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
2009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资本的循环 (论述)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单选)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见书) (单选)产业资本循环的生产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见书) (单选)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它在资本循环中是决定性的阶段。 (多选)产业资本依次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单选)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使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得到实现。 (单选)资本的循环可用公式表示为:(见书) 二、资本的周转 (单选)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所经历的周转次数。这个一定时间,通常以“年”作为计算单位。 (单选)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的周转次数成正比。 (单选)非劳动时间指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或暂时未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 (单选)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多选)固定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工具、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多选)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生产资本、流动资本、可变资本。 (多选)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资本属于不变资本、固定资本、生产资本。 (单选)预付资本1年中的周转次数公式(见书) (单选)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 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单选)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即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单选)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区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多选)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
(单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另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多选)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见书)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单选)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并不是人口的绝对过剩。 (单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多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单选)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便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单选)生产成本形成后商品的价值构成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成本,K=C+V,则商品价值W=C+V+M,就变为W=K+M. (简答)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对资本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盈亏的界限。(单选)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资本家销售商品的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就能赚钱盈利,低于生产成本就要赔钱亏本。 (2)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 (3)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单选)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则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单选)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只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简答)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单选)当预付资本的数量既定时,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按相同方向变化。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单选)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按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4)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单选)部门
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多选)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 (单选)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单选)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论述)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是完全相等的。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所引起的。 (单选)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同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单选)平均利润的产生是以部门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 (单选)超额利润是与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 第四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 (单选)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单选)商业资本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不仅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 (简答)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商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的独立业务,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兼任。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商人必须预付一定数量的化币资本去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销售,收回投资并取得商业利润。 (多选)二、商业资本的作用 (1)有利于产业资本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单选)在商业资本的数量不超过社会必要比例限度时,它能增加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减少流通资本量。 (3)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4)可以缩短流通时间,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单选)在商业资本的数量不超
过社会必要比例限度时,它能增加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减少流通资本量。 三、商业利润 (单选)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单选)由于商业资本家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商品生产价格就等于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 第五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单选)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二、利息和利息率 (简答)利息的本质和来源。 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货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不能由职能资本家独占,而必须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企业利润就是指存在着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就是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的来源,归根到底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单选)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平均利润率,更不能高于平均利润率,否则,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的职能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会去借款。 三、资本主义银行和银行利润 (多选)银行资本家向银行业投资,目的也在于获取利润,而且所获得的利润也应相当于平均利润,不过这个平均利润是相对于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来说的,即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银行利润与其自有资本的比率,应相当于平均利润率。银行向外贷款所收取的贷款利息,大于吸收存款所支付的存款利息,两者的差额再减去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就形成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的来源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四、股份公司 (单选)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每股股票代表一定的金额,它体现着股份资本的所有权。 (单选)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所聘任的经理负责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 (单选)股东大会是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单选)股票价格与股
东息成正比变化,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单选)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 第六节 农业资本和地租 一、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多选)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以平均利润形式由资本家所占有,另一部分即超额利润,以地租形式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单选)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态,即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二、级差地租 (多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论述)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单选)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其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多选)级差地租I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不同的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 (单选)级差地租II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三、绝对地租 (单选)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获取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多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单选)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想与考友进行交流?>>点击进入考试人自考论坛 责任编辑:杨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考点第五章篇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
上一篇:镜头里的花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