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篇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9月29号,四年二班的同学带着期待的心情跟我一起准备做溶解实验,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激动、兴奋和好奇...
在上这一堂实验课之前,我就了解了一下,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把食盐放进水里会慢慢化掉,而把沙放进水里却不会化掉。就像有些学生听说过“溶解”这一个词,但是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溶解。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来发现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和特征。
本课第一部分是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里的变化。文中提出了四个问题,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通过这四个问题,让学生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是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食盐和沙在水中不同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可面粉的出现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面粉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的?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还是食盐呢?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再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上完了这一课,我感觉学生的观察还有描述不够深入,整堂课有点像走过场的味道。而且在描述食盐和沙子这一个环节不够充分,学生不做实验也能凭生活经验得出: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们做这一个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观察到沙和盐在水中不同的现象,并能把它描述出来,为接下来观察面粉,理解溶解这一
概念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在描述的时候,一下了说了盐能溶解,沙子不能溶解这一结论,而我也没有进一步让学生说出:你看到什么现象,说盐在水中溶解?看到什么现象说沙子没有在水中溶解?其实这是很重要的。只有在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结论。还有一点,这一堂课组织教学没搞的好。学生可能在这一学期第一次进实验室,过于兴奋,往往在我讲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动手去弄桌上的器材。当时的我没有发觉,只顾着自己去讲解。在课后,组里的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实验课的组织教学比较难把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一堂实验课下来了,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自己讲的太多,对学生扶得过多,学生自己探究的内容过少。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实验常规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苇子沟中心校
云 鹏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篇二:四年科学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如看到糖和食盐等“化”到水里的情形,但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也并不简单。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念。
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食盐溶解的现象出发,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观察,并学会总结溶解的特征。溶解的特征之一是“溶液不会自行沉淀”,特征之二是“看不见物质的颗粒”。但是我们在溶解食盐过程中,往往由于食盐本身含有杂质,在溶解后在杯底会有一些沉淀。为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一是在实验准备时,把食盐溶液进行过滤,二是在学生实验出现类似现象是,要及时的解释。学生观察完溶解现象后,让学生观察沙在水里的情况,可以更好的做对比,从对比中找到溶解的真正含义。
当学生对溶解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来辨别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面粉和食盐与沙相比,溶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特征处于前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所以学生较难判断,究竟能不能看见面粉颗粒呢?因为面粉溶解后,呈现出的是一杯白色的悬浊液,几乎看不清面粉的颗粒,这就需要学生仔细耐心的观察,当放置一段时间后,很明显,面粉沉淀到了杯底。当我们靠近一些,我们还是能看到水中悬浮着的面粉颗粒。因此通过用眼观察,我们就可以判断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而后面的过滤实验则更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学生在进行过滤实验时,出现较多的误差,如有的学生不会很好的使用玻璃棒;有的学生太用力,从而把滤纸戳破了等失误。学生的这些失误是由于我在实验之前,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掌握过滤的要点,所以在实验之前应该多加强指导。实验过程中,需要把过滤纸很服贴的放入漏斗中。在实验中我把干的过滤纸浸湿了,这样就能很服贴地放入,这也是想当然的做法,不够科学。课后,我查了一下,原来正确的操作应该是把过滤纸放入要过滤的溶液中浸湿。虽然我课上的操作并没有影响实验效果,但这种操作是不够科学的,所以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对于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获得,这样才会深刻,也才是真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篇三:《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2014年,我终于有机会登上“禹翼杯”教学竞赛的比赛场地上,不是以摄像师的身份,而是以选手的身份登上舞台,让我倍感激动。这次我上的是《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这是科学四年级下册二单元《溶解》中的第一课,是孩子们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化学实验。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看似非常简单且学生在生活中也常常能看到,如糖、盐等物品会在水中“化掉了”,但要真正的了解溶解的概念也是很不简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组内的老师们就建议我要注意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己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概念,按照这一思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开始的导入环节,我播放了《小驴过河》动画片,这样一下子就提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于是我顺势引导小驴背上的盐袋为什么变轻了呢?学生们通常会说:“盐在水中化掉了” 这时,我便抛出疑问:“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提出课题。
接下来就是第一个观察活动:“观察食盐与沙子的特点”。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要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食盐与沙子本身的特点,如颜色、颗粒大小、软硬程度等,让他们对这两种物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为后面的食盐、沙子放入水中后发生的现象进行铺垫,并能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接着便是进行搅拌实验,在活动之前我请一位同学猜一猜它们加入水中后可能会发生哪些现象,设下了一个小小的悬念。同时进行实验的操作演示,操作完成后,再次请学生提出操作过程中的注意要点,这样就能为学生建立了一个严谨的操作态度。观察完成后,学生都能观察到食盐颗粒能在水中消失不见而沙子不能,并且能描述它们在水中的变化,最后通过学生的汇报总结得出溶解的概念。
第二个观察活动是:面粉在水中能否溶解。面粉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物质,它在水中能不能溶解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面粉在水中既不像食盐那样颗粒消失不见也不像沙子一样都沉淀在杯底,最后得出一个模糊的结论:面粉在水中一部分溶解,一部分不溶解。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我提出了另一个解决方案“过滤实验”,过滤能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能被分离的就是不能在水中溶解,不能被分离出来的就说是可以在水中溶解。通过观察后,发现面粉能被过滤出来,得出结论:面粉不能在水中溶解。
这一课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过滤实验的操作,原因有二:一是过滤装置不好组装。传统的过滤装置不太适用于小学生操作,其中的操作难度已经超过了四年级的水平,如果教师来演示的话又不能很好的让学生来体验过滤的过程;二是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传统的过滤装置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在过滤时间上需要的时间太长,因为面粉颗粒会附着在滤纸上堵塞滤纸。针对这两个原因,我对实验器材作出了改进与简化:利用广口瓶代替烧杯,将漏斗套在广口瓶上,这样的组装就非常的简单方便;为了能让其过滤时间加快,我在滤纸之上多加了一层纱布,这样在过滤时大量的面粉颗粒会先留在纱布上而不会堵塞滤纸,从而使过滤时间加快。
一位学者说过:“课堂永远都是一个不完美的艺术。”没错,这堂课中我也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学生汇报中,我总喜欢重复学生的话,虽然前几次的试教中蔡组长已经给了我建议,但还是没有更改过来,其实只要给予恰当的评价或鼓励就可以了;时间把握不合理,前面简单的沙子和食盐实验用的时间长了一些,关键的面粉和过滤有些显得时间不够;提问方式不够简练,导致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指向性,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等。
最后,我要感谢组内同事们的信任与帮助,让我有机会登上了这样一个非常大的舞台展示与磨练我自己。感谢蔡平华组长每次都争取时间过来听我的试教课;龙思思和陈翠琴老师为了让我有更好的状态试教,特意留出班级;何鑫老师帮助我改进教具,拍摄教学视频;李志敏老师、黎明主任不断的鼓励我,并在课后研讨中提出我教态上的不足等。我想我是幸运的,能够在科信组这个大家庭中得到帮助,让我成长,即使最后的课堂呈现中还留有遗憾,但我并不沮丧,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找到需要进步的目标和方向。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篇四:《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本节课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将直接影响本单元余下的内容。课前我的预设将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研究溶解的现象,并通过观察能够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从而为后续内容的研究做好铺垫,提供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基础。就《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堂课的教学而言,我收获甚多。
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食盐溶于水,白糖水等),都看到食盐和糖在水中不见,没能够真正思考过食盐、白糖到底去哪了,以什么方式消失在水里的。针对以上问题,我在备课以及在设计这堂课时将重点放臵在引导学生的观察物质在水中溶解过程的现象,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初步认识溶解。
我以故事导入,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轻松进入学习状态,用故事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自己主动进入对溶解问题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物质颗粒在水中的变化进行。本节课共有三个活动,尤其是过滤更需要很多的时间,出现了超时的问题。过滤概念的建构,设计中是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把已经混合在一起的面粉和水分离呢?本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比如捞鱼时要用网眼小的网才行,引导学生明确只有在滤网的空隙小于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的时候,才能让水通过而固体颗粒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水和固体目的。但实际教学中,由于前面部分耽误了大量时间,学生又看到桌面上的过滤装臵,所以直接提出了过滤的方法,我就直
接演示过滤混合物的具体操作。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溶解所需的仪器,再加之在讲解要求和演示实验操作时,部分同学没能认真观察、仔细听讲,导致在后续自己操作时,出现一系列的实验操作问题,如搅拌发出声音,损坏仪器,没有及时记录相应的实验现象以及观察不仔细、描述不恰当等,仍有少部分学生没能认识到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得出溶解的概念。当学生对溶解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来验证面粉、沙子在水中是否溶解。
学生在进行如何辨别物质是否完全溶解在水中时,需要过滤实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本课以演示为主导,以讨论为辅助。然而学生在动手实践时出现较多的误差,有的学生不会使用玻璃棒来进行引流操作;有的学生乱靠玻璃棒将其靠在一层滤纸一侧,还有的学生玻璃棒倾斜角度不对。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根本不能为学生更换滤纸重新进行过滤实验,导致了多个小组没有完成过滤,没能亲自看到过滤的结果。有的学生在用玻棒引流时,玻璃棒直抵漏斗底,这样就造成了滤纸被戳破的情况,玻璃棒直接插到盛接滤液的烧杯中,淀粉、沙子都出现在滤液中。以至于在后面让学生观察三张滤纸上有什么时,出现部分同学回答的什么都没有,食盐、面粉、沙子都溶于水的错误答案。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顾虑操作“一贴二低三靠”具体是什么意思没能理解,就更不用谈具体操作。出现这样的错误,与我的讲解有关。第一、本节课是学生刚接触《溶解》这一单元,完全是新知识新内容,学生需要从零开始,动手实践操作部分也是新内容,验证性实验较多,耗时较长,特别是在过
滤环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生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以致于出现整堂课比较赶;第二、学生的这些错误是由于我在实验之前,只把知识点讲给学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领悟消化掌握过滤的要点,所以在以后在实验之前应该多加强指导;第三、实验过程中,虽然我在教室巡视,但是巡视的量不够,并没能全方位照顾到,给予靠后面组的指导相对较少,后面的教学中续不断完善和改进;第四、在巡视学生动手实践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虽然打断和打乱了学生操作的进程,但这也是必须有的程序,只有在正确的操作下,才能观察出正确的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第四实验结束后,请同学上台交流汇报时,个别小组的实验记录单上一片空白,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没能落实到实处。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带给我的困惑,一是时间问题:学生活动本身就很耗时间,再加上学生这么大面积地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目前一节课是40 分钟,在实验教学上有困难;二是调控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发生意外,打乱教师的设计意图,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该如何处理?
2015年 1月 15日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篇五:方雪云《水能溶解一些物质》(附教学反思)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分别放入水中时发生的现象。 2、能使用简单的过滤器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3、让学生意识到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正确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放入水中后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3个盛有水的烧杯,食盐、沙(沙在使用前淘干净)、面粉各一小袋,3根搅拌棒,1套简易的过滤装置,3个烧杯,2个勺子,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红糖(勺子),热水,1个玻璃杯【演示用】;食盐、沙(沙在使用前淘干净)、面粉各一小袋【展示用】;记录单、红笔【讲解用】;滤纸、漏斗、放有滴管的烧杯,铁架台,空烧杯【过滤实验讲解用】 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玻璃杯和红糖)
师:小朋友们,平时有喝过红糖水么?今天老师带来了红糖。请大家注意观察,我取一勺红糖放入杯中,倒入热水。出现了什么现象? 生1:整杯水都变成红色的了。 生2:红糖融化在水中了。
师:在科学上,这种现象我们不叫“融化”,而是称为“溶解”。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看看到底什么是溶解。
板书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活动一:食盐+水、沙子+水、面粉+水
1. 师:今天老师给每组提供了食盐、沙子和面粉,你们能边观察边告诉我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吗?
(预设:食盐:白色,一颗一颗的;沙子:黄色,一颗一颗的;面粉:白色;粉末状)(更准确的描述称之为:颗粒状!)
师:到底是不是像大家说的这样呢,口说无凭,我们一定要通过实验,寻找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师:请大家看下,每张桌上都放着一张记录单,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认真仔细地看下,该怎么完成这个实验,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可用笔划一划。(1min) (实物投影记录单,请个别组(最多2组)说,要注意什么!教师再强调!)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①都能溶解吗?哪种物质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溶解?哪些现象说明它没有溶解? ②哪种物质肯定溶解了?哪些现象说明它溶解了?
③对比食盐与沙子在水中的现象,溶解是怎样一种现象?或者说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放入水中,看不见颗粒
(2)没有沉淀
④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请你将面粉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和沙子对比下,再说说你们的想法。 (预设:意见分歧)
学生交流“面粉到底有没有溶解?”。
生1:静置后面粉沉在底下,所以我觉得没有溶解
生2:我觉得有些溶解,有些没有溶解,因为盐溶解了后水的颜色没有变,而这个水的颜色变成了白色
师:那问题来了:面粉在水中到底是溶解了还是没有溶解?
师:嗯,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这样还是没办法确定面粉在水中到底有没有溶解。没事,科学上还有一种过滤的方法,能够将不溶解于水的固体和水分离。 活动二:过滤
1、(出示过滤器:漏斗和过滤纸)
师:这是一张过滤纸,在过滤实验里,就是它起到了关键作用。将它折叠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再加点水使它与漏斗内壁紧密贴合,一个简易的过滤器就做好了。 (拿出铁架台)
现在将它放在这个铁架台的铁圈上,下面再放个烧杯,就可以开始我们的过滤实验了。
①由于时间的关系,一会我们用勺子,稍微搅拌下,记住了!只取两勺??慢慢地加入漏斗中。
②加混合液时,速度慢点,不要倒在外面。
③倒完以后,请小朋友不要再碰它,仔细观察,耐心等待,看看有什么发现! 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在过滤的过程中最早有发现?举手示意老师,好吗?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汇报
①刚才,我们已经确定:食盐能溶解在水里,沙子不能溶解在水里,那通过过滤它们与水的混合液,你发现了什么?
生:像食盐这样,能溶解在水中的,不能用过滤分离;像沙子这样,不能溶解在水中的,能用过滤分离。 ②面粉能溶解在水中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1:因为面粉全部留在滤纸上了,流下的水很干净 师:嗯,谁还有补充?
生2:不能,因为我们通过过滤的方法把面粉和水分离开了。 ③通过过滤实验,你对溶解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用过滤分离(板书)
教师板书: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放入水中,看不见颗粒 (2)没有沉淀
(3)不能用过滤分离 小结:
师:那回到课前的问题,溶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拓展延伸
关于溶解,你还想要知道什么呢?
混合食盐和水、沙子和水、面粉和水的实验记录单
温馨提示:
1、各小组分工,将食盐、沙子、面粉分别、全部倒入烧杯中; 2、严格按照①、②、③步的顺序完成实验; 3、搅拌时手拿搅拌棒的上端;
4、搅拌时搅拌棒不要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5、实验要安静、快速地进行;
6、及时、真实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画一画哦!);
教学反思及专家点评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在经历了2次磨课,1次展示课及专家点评后,我对《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节课又有了新的一些体会。
查阅百度文库,了解到物质溶解于水通常经过两个过程: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为物理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水)分子作用,形成溶剂(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换言之,溶解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溶解过程包含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扩散过程是物理过程,水合过程是化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炼出几点(1、放入水中,看不见颗粒;2、没有沉淀;3、不能用过滤分离),并试图让学生通过这几点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重新解读文本,更加明确了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整体教学设计始终以“溶解”为主线,但并不要求学生建立科学完整的“溶解”概念,而着重于对溶解现象的描述,由此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 一、 不足及改进措施 1、情景导入部分 原设计:
(出示玻璃杯和红糖)
师:小朋友们,平时有喝过红糖水么?今天老师带来了红糖。请大家注意观察,我取一勺红糖放入杯中,倒入热水。出现了什么现象? 生1:整杯水都变成红色的了。 生2:红糖融化在水中了。
师:在科学上,这种现象我们不叫“融化”,而是称为“溶解”。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看看到底什么是溶解。 思考与改进:【导入环节的设计,在整个磨课中经历了3次修改,第一次是跟学生谈话,用生活中煲汤时要加调料的例子,很多学生都说到食物上去,很难引出“溶解”,以至于后续的教学环节较难展开;第二次是将盐加入水中的演示实验,效果不错;但后来考虑到盐溶解在水中,学生并不能清楚的看到溶解的过程而改为用红糖。但课后跟林老师的交流中,发现在实际教学中,红糖溶解在水中是有颜色的,虽然我们知道颗粒颜色不影响溶解,但这种颜色的变化却会干扰学生对于溶解的理解,所以以后有机会再上,还是直接用盐比较合适。】 2、活动部分 原设计:
活动一:食盐+水、沙子+水、面粉+水
师:今天老师给每组提供了食盐、沙子和面粉,你们能边观察边告诉我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吗?
(预设:食盐:白色,一颗一颗的;沙子:黄色,一颗一颗的;面粉:白色;粉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篇六:《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反思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自三年级开始学科学以来经历的最大的一节实验课,本课包括:食盐、沙子和面粉的溶解实验,过滤实验。内容十分多,特别是过滤实验对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大难点。在备课初期,我在溶解实验中加了一个木屑的溶解,因为木屑在水中不能溶解,而且是浮在水面上的,与沙子刚好形成对比,完善学生对不能溶解的认识。但在试上过程中发现,内容过多,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故删除了这部分。在接下来的磨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过滤实验,因为它是难点也是重点,必须设计好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了简便操作,我听取了谢老师的意见,将铁架台换成一个有三个眼的塑料板,的确,这样不仅能简化实验装置,而且对实验操作也不会有错误性的改动,也大大加快了实验的速度。
在今天的公开课中,过滤实验仍然成为了我这堂课的一个败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为了使水流得快一些,竟然把滤纸戳了洞,这是我没有预设到的,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小组的实验失败,不能很好的通过这个实验去判断面粉这个争议性物质是否溶解了。在未来的课上,我觉得有必要向学生提示,不要为了加快速度而将滤纸戳破,更要强调玻璃棒的摆放位置。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篇七: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执教:范杰英
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如看到糖和食盐等“化”到水里的情形,但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也并不简单。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念。
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食盐溶解的现象出发,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观察,并学会总结溶解的特征。溶解的特征之一是“溶液不会自行沉淀”,特征之二是“看不见物质的颗粒”。但是我们在溶解食盐过程中,往往由于食盐本身含有杂质,在溶解后在杯底会有一些沉淀。为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一是在实验准备时,把食盐溶液进行过滤,二是在学生实验出现类似现象是,要及时的解释。学生观察完溶解现象后,让学生观察沙在水里的情况,可以更好的做对比,从对比中找到溶解的真正含义。
当学生对溶解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来辨别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面粉和食盐与沙相比,溶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特征处于前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所以学生较难判断,究竟能不能看见面粉颗粒呢?因为面粉溶解后,呈现出的是一杯白色的悬浊液,几乎看不清面粉的颗粒,这就需要学生仔细耐心的观察,当放置一段时间后,很明显,面粉沉淀到了杯底。当我们靠近一些,我们还是能看到水中悬浮着的面粉颗粒。因此通过用眼观察,我们就可以判断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而后面的过滤实验则更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学生在进行过滤实验时,出现较多的误差,如有的学生不会很好的使用玻璃棒;有的学生太用力,从而把滤纸戳破了等失误。学生的这些失误是由于我在实验之前,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掌握过滤的要点,所以在实验之前应该多加强指导。实验过程中,需要把过滤纸很服贴的放入漏斗中。在实验中我把干的过滤纸浸湿了,这样就能很服贴地放入,这也是想当然的做法,不够科学。课后,我查了一下,原来正确的操作应该是把过滤纸放入要过滤的溶液中浸湿。虽然我课上的操作并没有影响实验效果,但这种操作是不够科学的,所以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对于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获得,这样才会深刻,也才是真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篇八:《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生活中的科学》说课稿
嵩峰中心小学——夏秀芳
大家好,我叫夏秀芳,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生活中的科学》,来自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实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重点)
2、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重点)
3、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难点)
二、实验内容设计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为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以及后续的探究活动做铺垫,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 一,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了解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初步感知溶解概念;二,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溶解的理解,让学生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三,运用新的科学实验方法——过滤实验,让学生理解的更加透彻。
三、实验教学方法设计
一:故事导入,让学生“猜想与假设”盐去哪里在了呢?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学生正确学会实验的步骤。三:观察和对比实验是揭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简易可行实验方法。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接下来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四、教学准备:
小组:烧杯4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开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我让学生利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自己尝试做实验,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它们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研讨和汇报初步渗透溶解的概念。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测面粉在水里的情况。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
活动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在活动二的验证中学生们能很容易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处于食盐、沙子两章。种物质的中间状态,但是学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里引出“过滤”顺理成
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这样的课件: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靠着三层滤纸那边
(3)烧杯紧靠玻璃棒。
播放完课件后,我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演示完以后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加以指导和帮助。在实验中,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留在滤纸上的物质,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实验前,教师首先提出要求:认真观察,注意安全。学生明确要求后开始实验。实验中,我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这种由“扶”到“放”的教学,利于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最后,总结、交流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在交流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与补充,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从而得出结论。还要联系生活。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此,我及时联系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学生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进而更透彻、牢固地掌握溶解这一概念)
(三)课后延伸,开阔视野
1、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
2、自己动手做一做油能溶于水中吗?
3、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四)、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溶解: 1.在水中看不见颗粒沉淀
分布均匀 过滤注意要点 :一贴
2.没有沉淀 二低
过滤不能分离 三靠
六、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四年级科学上的第二部分溶解的开篇,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但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也并不简单。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采用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概念。 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食盐溶解的现象出发,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观察,并学会总结溶解的特征。溶解的特征之一是“溶液不会自行沉淀”,特征之二是“看不见物质的颗粒”。但是我们在溶解食盐过程中,往往由于食盐本身含有杂质,在溶解后在杯底会有一些沉淀。为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在实验出现类似现象时候要及时的解释。学生观察完溶解现象后,让学生观察沙在水里的情况,可以更好的做对比,从对比中找到溶解的真正含义。 接下来,在学生对溶解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让学生根据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来辨别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面粉和食盐与沙相比,溶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特征处于前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所以学生较
难判断,究竟能不能看见面粉颗粒呢?因为面粉溶解后,呈现出的是一杯白色的悬浊液,几乎看不清面粉的颗粒,这就需要学生仔细耐心的观察,当放置一段时间后,很明显,面粉沉淀到了杯底。当我们靠近一些,我们还是能看到水中悬浮着的面粉颗粒。因此通过用眼观察,我们就可以判断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而后面的过滤实验则更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在进行过滤实验时,由于学生刚接触过滤这个概念,讲解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过滤效果更好,可以采用玻璃棒。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掌握过滤的要点,所以在实验之前应该多加强指导,需把过滤纸很服贴的放入漏斗中。应该是把过滤纸放入要过滤的溶液中浸湿再过滤以免滤纸破裂。 总之,对于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获得,这样才会深刻,也才是真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实验的乐趣,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在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严谨态度,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篇九: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2.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3.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2.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二、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不能在水中溶解物质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许多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比较高。本节课所涉及的实验器材较多,且多为易碎玻璃制品,对学生正确操作器材的要求较高。我校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规范性上较差,要求教师在讲解和演示时侧重引导学生规范实验步骤和方法。此外,四年级的学生对食盐在水中溶解已有接触,但仅为初步认识,还不能分辨出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什么状态才是溶解,怎么用多种方法观察溶解并将其用更为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
五、分组材料:食盐、沙(使用前淘干净)、面粉、装水烧杯、玻璃棒、锥形漏斗、滤纸、方座支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2分钟
师: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融化了),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4分钟
(1)教师板书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将小托盘中的食盐和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烧杯中,轻轻搅拌,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变化(记录)。
提示:用玻璃棒搅拌时用力不要过大,不要碰撞烧杯内壁和底部,小心玻璃易碎。
(2)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沙子在水里呢?回答问题:在水中是否看得见食盐、沙颗粒;水中是否有沉淀。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2、面粉的探究——20分钟
(1)教师讲解: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沙在水中没有被溶解。老师这里还有一样东西——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你们猜一猜?
(2)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猜测。
(3)师: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实验)
(4)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将小托盘内面粉加入一个盛水的烧杯中,静静地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记录)。提示:要轻轻搅拌,小心玻璃仪器易碎。
(5)学生汇报交流:面粉在水里是怎样变化?在水中是否看得见面粉颗粒;水中是否有沉淀。
(6)讨论: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子还是食盐呢?
(有的学生会说面粉溶解了,因为水变白了;有的学生说面粉没有溶解,因为里面还有面粉颗粒)
(7)师: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统一,我们除了用眼观察外,还能用什么别的方法来检验它们是否溶解了呢?。(引导出学生说出用过滤的方法。我们知道是否溶解,就要看水中还有没有颗粒,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够检查出水中还有没有颗粒呢?)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再来做个过滤的实验。老师这里有一张纸,叫做滤纸。我们可以用它将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们从中分离出来。以面粉和水的混合物为例,教师演示折、剪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并强调过滤实验注意事项: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上沿要低于漏斗上沿;倒液体时在漏斗中的液体要低于滤纸上沿。三靠: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引流用的玻璃棒;玻璃棒要靠在滤纸三层部分;漏斗下端要紧靠下方烧杯的内壁。每个漏斗和滤纸只能过滤一次。观察滤纸上是否残留有物质。
(8)学生实验,分别对三杯液体进行过滤实验,观察滤纸上是否残留有物质。(结果:滤纸上留下了沙、面粉颗粒,水到了烧杯里,面粉和沙从水里分离出来了。)
(三)归纳整理,总结提高。——8分钟
1.整理过滤实验中观察到滤纸上的物质,得出结论:因为只有过滤沙和面粉的滤纸上分离出了面粉和沙,所以食盐溶解了,而沙、面粉没有溶解。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能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吗?(引导学生说出溶解的科学概念: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液体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七、板书: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溶解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学生虽然对溶解现象有所了解,但都停留对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现象,没有对其有一个本质上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我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入逐步踏入对溶解本身更深入的认识。本节课上所做的实验虽然并不复杂,但由于我校学生一直以来缺乏实验操作机会,对实验的规范掌握不足,因此就要求本节课我在布置实验时更加细致明了。然而在课堂中,我只是运用了语言来描述,没有使用相应的板书或幻灯片投影,使得学生在了解实验步骤及要求时不够充分,导致在动手实验时出现了不知所措的情况。另外我在布置实验前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观察什么,所以导致学生在完成试验后并没有观察到或准确观察到实验中的现象,最终导致了实验结果不明确,结论难以得出,学生对结论理解不清等问题。此外,在提问中,我更多地使用了课本外的问题以及记录表格。虽然这些问题和表格也能够引导学生认识本节课的科学概念,但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应当直接使用课本中的问题,课本中的问题经过了长期提炼,已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例如课本第二十二页“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呢?”、“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呢?”等问题已经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应该直接提给学生。在本节课中,我忽略了实验中现象的对比,也就是课本中“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这一类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总结提炼出科学概念以及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有着很好的帮助,在今后的课堂中应当多使用。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篇十: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反思 本节课为溶解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学生虽然对溶解现象有所了解,但都停留对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现象,没有对其有一个本质上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我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入逐步踏入对溶解本身更深入的认识。本节课上所做的实验虽然并不复杂,但由于我校学生一直以来缺乏实验操作机会,对实验的规范掌握不足,因此就要求本节课我在布置实验时更加细致明了。然而在课堂中,我只是运用了语言来描述,没有使用相应的板书或幻灯片投影,使得学生在了解实验步骤及要求时不够充分,导致在动手实验时出现了不知所措的情况。另外我在布置实验前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观察什么,所以导致学生在完成试验后并没有观察到或准确观察到实验中的现象,最终导致了实验结果不明确,结论难以得出,学生对结论理解不清等问题。此外,在提问中,我更多地使用了课本外的问题以及记录表格。虽然这些问题和表格也能够引导学生认识本节课的科学概念,但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应当直接使用课本中的问题,课本中的问题经过了长期提炼,已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例如课本第二十二页“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呢?”、“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呢?”等问题已经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应该直接提给学生。在本节课中,我忽略了实验中现象的对比,也就是课本中“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这一类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总结提炼出科学概念以及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有着很好的帮助,在今后的课堂中应当多使用。
上一篇:认识11-20个数的教学反思
下一篇:电影灰姑娘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