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方程点评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简易方程点评篇一:解简易方程评课

《解简易方程》评课

在教学简易方程这节课内容时,杨老师注意总结以前教学经验,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对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做以下教学评析。

1、处理好师生合作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杨老师始终注意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导思”为目的,“导练”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独立思考的机会,合作学习的机会,尝试成功的机会。同时,时时渗透学法指导。如:通过看书自学、讨论交流等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ax+bx=c, ax-bx=c这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2、本堂课,新授部分注意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抓住关键,提出具体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的观察、讨论、比较中发现并归纳总结出解答ax+bx、ax-bx的方法。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书本合作学习例6,并进行试做,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让每个同学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去感悟、去理解、去体验,师再针对性引导,使学生透彻的理解。练习中注意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合理组建知识结构。同时,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自评与互评,在评价的过程中反思整个学习过程,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发

展,达到知识与能力共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意识与热情。

3、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反思的广度和深度及习惯方面尚未达到自觉的程度,也就是没有“学会”反思。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面对出现的错误有三种反应:一是把错题扔在一边,重新再做;二是重新计算最后一步的计算结果;三是重头查起,找到错误原因再改,但所用的时间较长。面对这三种学习状况,身为教师应把握住“改题”的契机,纠正错误的学习态度,教给正确的“反思”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并将这种品质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

简易方程点评篇二:《简易方程》评课记录

《简易方程》评课记录

霍金苹

这一课时的教学中,重点在与让学生掌握几个概念——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这两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而学起来显得较为抽象,困难。方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从浅显的实物入手——引入天平,在天平的两端放上物体,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引出等式这一概念,而后再引出方程。使学生明白方程首先是等式,同时又必须含有未知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教学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时,方老师注重让学生区别这两个概念。方程的解是指一个未知数的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此外,在具体指导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中,我突出两点教学:其一是解方程的依据;其二是解方程的格式。突出了这两点,以后解稍复杂的方程便水到渠成。

在练习之后指导学生看书,检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老师却通过让学生看书,尝试,发现问题,而且这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在的课堂是新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觉得老师在这里按排学生自学,再进行纠正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方程的检验,教师起到了很好的“领”,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简易方程点评篇三:简易方程.评课

<<简易方程>>评课稿

红山小学:程如艾

“解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 这一课时的教学中,重点在与让学生掌握几个概念——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这两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而学起来显得较为抽象,困难。周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从浅显的实物入手——引入天平,在天平的两端放上物体,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引出等式这一概念,而后再引出方程。使学生明白方程首先是等式,同时又必须含有未知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教学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时,周老师注重让学生区别这两个概念。方程的解是指一个未知数的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我个人认为周老师执教的《解简易方程》一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灵活地处理和利用教材。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具体指导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中,周老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接着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小组里的同学口述解方程的过程,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或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周老师利用小组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大胆地放手学生自主探究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做到有的放矢,能很好归纳总结,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在此过程中周老师突出强调两点:其

一是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其二是注意解方程的格式。突出了这两点,为稍复杂方程做准备。

3、课堂结构安排的非常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的很合理,并且讲与练时间搭配也很合理。2.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周老师占用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刚好相等。并且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

在练习之后指导学生看书,检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老师却通过让学生看书,尝试,发现问题,而且这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在的课堂是新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觉得周老师在这里让学生自学,再进行纠正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方程的检验,教师起到了很好的“领”,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简易方程点评篇四:简易方程评课稿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处处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学内容,设身处地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1、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以突破:

(1)林老师考虑这堂课的概念多,“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而且学生容易混淆。在教学教学时,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概念的教学想通过学生的自学和新旧知识(求未知数x)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时,重点考虑的是方程意义的教学。方程意义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后继的学习和发展,注重知识的渗透,如:近期的“用字母表示数”“用方程解应用题”、远期的解较复杂方程或方程组时用到的“等式的性质”以及“不等式”“集合”知识等。

①按自己的标准把下列各式分类:

20+30=50 20+x=100

120+120=240 4a=12

1+1=2

使学生明确,哪些是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哪些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②林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删繁就简,让学生做“分类游戏”:

35-x=12 84÷12=7 4 x-32 49÷x=7

450 x=900 69+x 20×5=100 x+4=10

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激疑“4x-32” 归于哪类?能说明理由吗?让学生在分类探索中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里林老师在设计时缺少了形如“4a=12”等的方程形式,对未知数是否一定用“x”表示,在理解上造成一定的偏差。

在“分类”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进行分类,在学生“不同标准”的分类中,分析感知“方程的意义”,同时,分类思想也渗透于教学中。因为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中,已不再由教师指令性语言来主宰,把选择分类的权利留给学生,无疑是关注学生个性的表现。

(2) “方程的解”的“检验” 是本课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之一,一般情况下学生是会检验的,但检验过程怎样表述学生尚不清楚,需要老师加以指导,从反馈的情况看,的确学生对检验过程怎样表述“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互动(同桌互说、组内互说等)加以巩固,在说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学会自主探索,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2、教学知识点之间的链接比较自然。

(1)林老师从教学方程的意义时,以天平入手,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左右两边平衡,小结出等式的概念;通过天平的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得出两种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二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让学生比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2)方程的解从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的练习中,林老师挑一个方程的式子(你想知道未知数的大小吗),导入方程的解的教学。让学生尝试解方程(与求未知数X的解题过程一样),然后有什么异同?让学生了解解方程的步骤。

3、教学中的值得商洽的地方:

(1)学生在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等式的安排上,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每一个等式都要判断是方程还是等式,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好,对韦恩图的表述有不当之处。 (2)“简易方程”这一课时,学习内容比较多,学生需要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教学时间比较紧,知识巩固的时间太少,教师如何突破这一瓶径有待进一步探索。

简易方程点评篇五:简易方程及其解法

简易方程及其解法

知识回顾:

1.作业检查(含教师复查,学生自我改正)

2.让同学扮演老师,讲解上节课的作业题(请老师自带上节课的作业 题文档),其他同学也是这个答案吗?

3.(四年级方程中等式的基本性质还记得吗)等式(用=号连接起来 的式子叫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昨天的知识点(如下)

1)幂的概念,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的概念,项是什么

2) 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法则 5.

欧几里得(前325年—前265年),古希腊数学家,被称为“几何之父”。他活跃于托勒密一世(公元前323年-公元前283年)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他最著名的著作《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提出五大公设,欧几里得几何,被广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

成功的教科书。

知识点一: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例题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我们大家已经学过含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方程中的代数式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注意其中的3个条件缺一不可)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x+1=3得到x=2,这个2就是方程的解

(判断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只需将这个值代入方程,若等式成立,则这个值即为方程的解,反之则不是)

判断下列等式是不是方程(调黑板,还要回答为什么)

11+2=3(不是) x+y=3(不是) x²=4(不是) 1(不是,因x

为它不是整式) x+1=3 (是)

例题2.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下列方程(调黑板,写出计算的原理) (老师讲解时依据上述性质进行讲解)

nx+2=5 3=5-x -3x=15 210 3

答案x=3 x=2 x=-5 n=-36

例题3.从题目中找等量关系

11)小川今年6岁,他的祖父72岁。几年后小川的年龄是他祖父的? 4

1设过了n年后,小川的年龄是他祖父的 4

那么小川过了n年后的年纪为6+n,他祖父过了n年后的年纪是多少

1呢?(72+n),现在6+n和72+n存在什么关系呢?6n=(72n) 4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为10m,长比宽多2m,求此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设宽是xm,那么长就是多少呢?(x+2),周长与长和宽存在什么等量关系呢?【周长=2(长+宽)】,所以10=2【x+(x+2)】 课堂练习:

11.已知关于x的方程3axx3的解是x=4,求a22a的值 2

答案a=3 a22a=3

点评:将解代入即可

(3m2)2.已知2x6是一元一次方程,求m的值(m=1)

3.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9=8 (2)5-y=-16 (3)3x+4=-13

2(4)x15 (5)x+a=a+5 3

答案x=17 y=21 x

4.找等量关系

1)小兰编了一道题:我是4月出生的,我的年龄的2倍加上8,正17 x=9 x=5 3

好是我出生那个月的总天数.请你猜猜我多大了.设小兰为x岁 答案:等量关系为2x+8=30

2)地球上的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亿km²,求陆地的面积有多少.设陆地面积为x亿km²

答案:等量关系为x+2.4x=5

知识点二: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例题4.(1)解方程(移项)

5x-2=8

方程的两边同时加2得

5x-2+2=8+2化简得5x=8+2

对比所得和原方程的异同,可以发现,这个变形相当于

把原方程中的-2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移项的目的在于合并同类项)

因此,原方程也可以这样解

5x-2=8

移项后5x=8+2化简5x=10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5得x=2

(2)3x+3=2x+7 (3)11

4x2x3

11移项,得3x-2x=7-3 移项,得xx3 42

3合并同类项得x=4 合并同类项,得x3 4

4 方程两边同乘,得x=4 3

解下列方程

22(1)12(2-3x)=4x+4 (2)6-3(x+) 33

110答案: x= x 29

例题5 解方程一般步骤 111解方程:(x15)x-7) 523

去分母得6(x15)1510(乘最小公倍数,等式基本性质2)(x-7)

去括号得6x901510x+70(去括号法则,分配率)

移项得6x10x15+70-90(等式基本性质1)

合并同类项得16x=-5(合并同类项)

X的系数化“1”得x=-5(等式基本性质2) 16

由上可以总结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转化成x=a

课堂练习:

1.下列方程解法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如何改正

x1x2解:去分母6xx1122(x2) x263

简易方程点评篇六:小学数学六年级简易方程

简易方程

备课人:麦麦提江·麦提库尔班

策勒县第一小学

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学会

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2.理解这类方程的格式.进一步认识理解并区别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

方程等概念;熟练正确地用方程解答有关的文字题,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格式.知道计算这类方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解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类方程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一)有关概念的复习 什么叫方程?(举例说)

“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的实际例子中进一步理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方程4x=36解得x=9。X=9说是方程4x=36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它是一个演算过程) (二)下面中哪个是方程,哪个不是方程?为什么?

34

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X=6 7×8-3X=5 4X-5=0

(三)解下面的方程

3X-48=102 5X-2X=150 (组织让两名学生上黑板做,其他学生练习本上做)

二、新授教学

教学例1

一个数的比这个数的25﹪多10,这个数是多少?

2

1

解:设这个数为x

12

x-25℅=10

14

X-25℅=10

X=40

想一想: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方程?哪一种算法最合适?

四、巩固练习

(一)1、解下列方程(并说出解答依据): ⑴、1+X=10 ⑵、X-8=12 ⑶、6X=36 ⑷、X÷2.5=4 ⑸、X+15=27 ⑹、0.5X=2

(二)2、解下列等式中的未知数 4+0.7x=102

3x-7.8÷7

45

X3

=30℅×2.5

=2x+4.5 4x : 5.3=100

(三)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 2. 3.

( ) ( ) ( )

五、布置作业

(一)解方程.(第一行两小题要写出检验过程)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在安排上注意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图片使学生理解算理,再通过文字题,直接算出结果。在思维过程上,有展开,有压缩,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简易方程点评篇七:解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一)

2005年6月1日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初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并会检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一)口算下面各题.

30+( )=50 ( )×2=10

(二)列式.

1.一支钢笔

2.

元,2支钢笔多少元? 与4的和.

二、新授教学

(一)方程的意义

1.介绍天平

这是一架天平、可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当天平的指针指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 2.引出方程

(1)出示图片:天平

1

教师提问:这个天平平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

(2)出示图片:天平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20+?=100

教师说明:这个未知数“?”,如果用

(3)出示图片:篮球

来表示就可以写成20+ =100.

教师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样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

教师板书:

3.方程的意义.

教师提问:观察上面三个等式回答问题.这三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相等的式子.

不同点:第一个等式不含有未知数,第二个和第三个等式含有未知数. 教师板书:象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教师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

4.思考:方程和等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1)出示图片:等式与方程

(2)小结: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二)教学例1

1.方程的解

教师提问:在

中, 等于多少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中, 等于多少时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

教师说明: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如:

是方程

的解

是方程

的解

2.解方程

教师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教学例1

例1.解方程 -8=16

(1)教师提问:解方程先写什么?根据什么计算?

(2)教师板书: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3)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

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

左边

,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4.讨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含有未知数的( )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 )叫解方程.

4.下面的式了中是等式的有( );

是方程的有( ).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等式都是方程.( )

2.方程都是等式.( )

3.

是方程

的解.( )

4.

也是方程.( )

(三)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1.

的解是(

2.

的解是( )

3.

这个式子是( )

①是方程 ②是等式 ③既是方程又是等式 )

4.

是方程( )的解

五、课后作业

(一)解下列方程.(第一行两小题要写出检验过程.)

(二)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并求出方程的解.

1.

2.

3. 加上35等于91. 的3倍等于57. 减3的差是6.

等于1.3. 4.7.8除以

六、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例1 解方程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

左边

简易方程点评篇八:《解简易方程》教学案例

学思共融相得益彰

——《解简易方程》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本案例的课题是《解简易方程》(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p57-58),学习的内容既包括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所依据的原理(等式基本性质),又包括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如下图所示。

概念:方程 方程的解 解方程

原理:等式的基本性质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解简易方程,是依据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实验教材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的知识衔接。

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教师,上课有激情,善于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本课曾经参加学区的说课研讨,在片区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一名。

执教的班级是由来自四面八方的插班生组成的特殊团体,基础知识和探究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他们生动活泼,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上课敢想敢说敢问,课堂学习积极性高。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 动态感知,建立表象:通过课件演示,让生感悟,天平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重量,天平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二) 尝试练习,方法多样:在天平的左边往一个未知重量的杯子里倒入100g的水,然后在天平的右边放上250g砝码,天平平衡。引出方程χ+100=250,并多种方法得到χ=150。通过验证χ=150是否正确,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

(三) 引导探究、提炼方法:课件演示为了求得的杯子的重量,把天平左边杯子里面的水倒掉,为了使天平平衡,天平的的右边也拿走100g的砝码,引导生学生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写出解方程的过程。

(四) 观察对比,发现规律:通过课堂专项练习,由填写运算符号到填写数字,再到独立解方程,体验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的方法。

(五) 看书质疑,拓展升华。

【片段与评析】

教学片段[1]——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的关系

师:厦门人热情好客,以茶会友,刘老师把茶具也带来了,想借助茶具和天平一起来研究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如图)

师:仔细观察屏幕,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个个跃跃欲试。

生1:有天平。

生2:有茶杯,还有茶壶。

生3:天平处于平衡状态。

生4:我发现一个茶壶的重量等于两个茶杯的重量。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师在天平两边再各放上一个茶杯。

师:现在天平发生什么变化?

生1:天平左右两边仍然平衡。

生2:一个茶壶+一个茶杯=两个茶杯+一个茶杯。

师:在天平的左边再放上5个茶杯,这时天平还会平衡吗?

生(齐答):不平衡,右边也要加5个同样的茶杯,天平才能平衡。

师:如果在天平的右边加上100个这样的茶杯,怎么做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生:在左边也要放上100个这样的茶杯,天平才会平衡。

屏幕出示:

1个茶壶 =2个茶杯

1个茶壶+1个茶杯=2个茶杯+1个茶杯

1个茶壶+5个茶杯=2个茶杯+5个茶杯

1个茶壶+100个茶杯=2个茶杯+100个茶杯

师:从上往下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同样个数的杯子,天平仍然平衡。

生2: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说得真好!再看,那从下往上观察呢?

生: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谁能用一句话把刚才这些同学说的概括起来?

生: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等的数,天平仍然平衡。

师:概括得真好,请把这个发现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15秒后)

师用鼠标拖动屏幕上的茶壶,说道:如果把茶壶拿下来,天平仍然要平衡,怎么办?

生:天平的右边也要拿掉两个茶杯。

[同行点评:教师结合学生思维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原来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学生眼中数学不再是简单的计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等式原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如果只靠教师讲解,无法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动态操作中感受天平的平衡原理。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为全课的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良好的开端。]

教学片段[2]——猜一猜这个χ的值是多少

师:你能用方程来表示天平现在的状态吗?

生1:χ+100=250

生2:250-χ=100

生3:250-100=χ

(生口头列出方程,师板书:χ+100=250)

师:哪个方程是根据图来列的?

生:χ+100=250,因为方程的左边表示杯子和水,右边表示250克砝码。

师:猜一猜这个χ的值是多少?

生(争着回答):χ=150。

师:你是怎么想的?

举手的同学争先恐后。

生1:250-100=150,所以χ=150。

生2(自信地说):因为100+150=250,所以χ=150。

生3(迫不及待):因为天平的右边是250克的砝码,天平的左边是100克的水加杯子的重量,所以杯子的重量应该是150。

生4:这个χ的值就是杯子的重量,把100g水倒掉,天平的右边也拿走100克的砝码。剩下的150克就是杯子的重量。所以χ=150……

师:同学们的方法比老师知道的还要多,真了不起。

[同行点评:教师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求出X+100=250χ的值,此时教师并没有总结最优方法,而是肯定学生的各种想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解方程,方法的多样性,为进一步学习解方程作孕伏。]

教学片段[3]——学生共同参与知识的构建

师:老师也想到一种方法,你们想知道吗?只要你认真观察,便会发现老师的想法。

课件演示:把水倒掉——天平失去平衡——移去砝码——天平再次平衡(如下图)

师:你猜到了吗?说给你同桌听一听。

生1:先把天平右边杯子里面的水倒掉,天平失去了平衡,再从天平左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再次平衡,右边150克砝码等于茶杯的重量。

师:你们能把这个变化过程用方程来表示吗?试一试,请你写在纸上。

师巡视。

师:请结合天平来说一说你写的方程?

生(边动手操作,边说过程):χ+100-100 =250-100

师:χ+100-100 =250-100,这个方程两边为什么都要减去100?

生:……

师(指着方程的左边):χ+100-100表示什么?

生:χ+100表示杯子和100g的水,把水倒掉了,就是减去100。

师:为什么方程的右边也要减去100?减去50行吗?

生1(自信):不行!因为天平左边减去了100g的水,天平的左边也要减去100g砝码,这样天平才会平衡。

师:你的回答很自信,也很棒。方程左边剩下χ,右边结果是150。所以χ=150。解方程的每一步都是得到等式,所以等号要对齐来。

师边说边板书:χ=150

师:从χ+100-100=250-100到χ=150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解方程”。

师板书课题:解方程。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一回事吗?

生(齐答):不是。

生1:方程的解就是χ的值。

生2:方程的解是得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所以不一样。

生3:解方程就是计算过程。

生4:方程的解是最后得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一个得数。

[同行点评: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态的课件演示: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在天平两边同时减少相同的重量,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让学生感悟到可以借助天平的平衡来求未知数χ的值。有效地避免解方程时的机械模仿和死记硬背,降低学生思维难度,同时有效突破学习难点,与中学带有负数的方程教学衔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片段[4] ——老师真为你高兴

课件出示两道例题:

χ+100=250 χ-3=9

χ+100-100=250-100 χ-3+3=9+3

χ= 150 χ=12

师:请你观察这两道解方程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沉默,没有人举手,大家都认真地观察。

生1:我发现一道是加法,一道是减法。

生2:我发现方程左边χ加100就要减100,χ减3就要加3。

师(好奇):你真了不起,能把你的发现再向大家再介绍一下吗?

生2到讲台上讲解,师在边上问:加100减100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2:加100减100相互抵消,方程的左边就只剩下χ了。

生3:我发现,方程的左边减100,右边就要减100,这样两边才会平衡。

生4:方程的左边加3,右边也要加3。

师:掌声送给这个伟大的发现。谁能够把他说的用一句话来概括?

生1: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方程两边相等?

生2: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方程两边相等。

屏幕出示: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在课本P58,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

全班同学专注地看书。

陈韬(急切地举手):刘老师,我发现课本上写的“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完整。

生2:没有错啊!

生3错在哪里?

周围的同学都转过身,等待他的解释。

陈韬(得意):如果一边减去3,一边减去5,左右两边还会相等吗?

听他这么一说,其他学生也好象发现新大陆一样,恍然大悟。

姚建达(不服气):你举的例子不是减一个数,3和5是两个数……

课堂上不用老师组织,同学们已经讨论开了。

师:说得好,老师真为你的聪明,勇敢而高兴。

[同行点评:教师通过两道练习题,启发学生观察,比较,寻找不同点与相同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体现了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理念。通过自学、质疑、争论、达成共识,真正理解可以运用天平的平衡原理来解方程的依据。初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

【问题探讨】

1、老师的提问技巧有助于学生思考吗?

2、为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教师做了哪些推动?

3、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解方程,在书写格式上与四则混合运算有明显的不同,教师应该特别的强调。

4、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复习引入->新课学习->巩固学习->课堂小结,但一堂探究性的课一定要遵循此思路吗?如果不是又如何设计。

简易方程点评篇九:《简易方程》单元教学策略浅谈1

夯实基础,适当补充,合理分解

——《简易方程》单元教学策略浅谈

奉化市锦溪小学 胡盛辉

《简易方程》单元知识是学生思维由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一次质的飞越,是学生解题思路的一次大解放,在学生数学学习的道路上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为以后学习初中代数知识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受算术思维的干扰,对本单元的知识学习显得很吃力。为此,本文试图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实际,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找出一条既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又有利于教师实际操作的教学途径,以解决《简易方程》单元教学上的一些症结。

一、转化思维,夯实基础

【案例一】 作业本中“仓库有大米350袋,运走了m袋,又运来n袋。现在仓库里有大米多少袋?”学生的答案往往是350-m+n=350-m+n;每次教用字母代表数一节后,总有学生会问:“老师,a+30到底是多少啊”?

问题分析: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学生虽然在以前也接触过一些代数知识(如用用图形表示数、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等),但这些对学生的代数思维的发展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本节内容的前两节课,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我们来看,例1中用字母表示数,这里的图形、字母表示的都是具体的、个别的数量,它们和数是一一对应的,与代数中的图形和字母所表示抽象的、普遍的数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在例2,例3中,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只要我们回归到学生最初的学习情境之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对其的理解其实也只是一种数学的归纳,还谈不上代数思维。到了例4,我们才看到了代数的雏形,但是,我们如果还是简单的列举“小红和爸爸的年龄”,到最后用一个式子表示爸爸的年龄,用“a+30”,学生的思维还不是停留在数学的归纳上吗?教学中经常会有少数同学有这样的疑问,很明显的该类学生由于受到算术思维的影响,对于字母表示数不理解

解决策略:加强该类训练。在这里,让学生理解字母可以表示未知数、表示运算并不难,但是要真正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还表示数量间的关系和结果便有了相当的困难。因此,加强训练,让学生明白,以往学习的所有数量关系,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中都能遇到。如:车上原有50人,下车x人,一样要用减法求车上剩下的人数;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a小时,一样要用乘法求一共行了多少千米。让学生在这样大量的练习和强化中,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数

量关系和以前是一样的,只是现在所用的符号不同而已。这样,学生还会有“a+30到底等于多少?”的疑问吗?

二、堵疏结合,适当补充

【案例二】:作业本中“王老师带100元钱,买了3个同样的热水瓶,找回19元,每个热水瓶多少元?”

生:3X+19=100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设一个热水瓶的价钱是X元,3个热水瓶的价钱+找回的19元=付出的100元。

师:对吗?对的同学给自己鼓鼓掌吧。

生:老师,我和他的不一样,100-3X=19,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题目不是说,老师带100元钱买3个热水瓶找回19元,那100元-3个热水瓶的钱=找回的19元啊!

问题分析:相信很多老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课标》只要求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对于形如a-X=b、a÷X=b之类的方程是暂不出现的,可是实际教学中学生很自然的会列出这类方程,怎么办?

解决策略: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等量关系的理解,适时的进行补充。在教学方程的意义一课后,渗透大量的有关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题目。如:(1)锦溪小学有学生1300人,其中男生700人,女生有X人;(2) 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25千米,X小时行驶了150千米„„。在此同时,对学生所列的方程作优化处理,如学生第一题可能列出的方程有1300-700=X、1300-X=700、700+X=1300,当然我们首先得承认学生所列方程都是正确的,然后对其进行逐一点评,并告诉学生本质上1300-X=700和700+X=1300两个方程是一样的,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就可以减少以后学生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出现形如a-X=b、a÷X=b方程的可能,即使出现了,也可让让学生进行转化。另一方面,补充必要的解a-X=b、a÷X=b方程的知识,教材引入利用等量关系解方程,意图非常明显,接轨初中一元一次方程,我们也知道,初中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也就是“移项变号”,而其依据其实也就是等式性质。因此,如果再用以前的省编教材的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关

系来解方程就有违《标准》的意图了。而初中代数中必然会出现形如a-X=b、a÷X=b的方程,因此,我在这里补充了此类方程的解法,有利于一部分基础较好学生。

三、尊重教材,合理分解。

【案例三】:稍复杂的方程,第一课时例题: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的,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四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问题分析:《简易方程》单元改编后课时相对较少,知识点又多,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记得第一次教学该课时,我曾经在该课的教学反思中这样写道:“这是我教学生涯中最失败的一课,我教的累,学生学得累,很多学生即使列出了方程,都不知道该怎么解,课堂作业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在一节课中同时完成解两步计算的方程的方法的教学和列两步计算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可行?

解决策略:例题把解两步计算的方程的方法的教学和列两步计算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放在同一课时内,在增加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也很难体现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的做法是,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的角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分解,增加必要的练习量以减少坡度。具体做法是把解两步计算的方程的方法的教学和列两步计算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拆,先教方程的解法,再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一步计算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问题之间,我增加了二课时内容,专门用以教学解形如aX±b=c、a(X±b)=c和aX±bX=c类方程的方法。这样,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比较熟练后,再进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就简单多了。

通过这样的奠基性训练,和对教材的适当补充和合理分解,自己觉得一单元教学下来比较顺手,学生学得也轻松,学生不但较好的掌握了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同时也能熟练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本单元的测试练习中大部分学生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较前两轮教师教的累,学生学得苦,测试成绩还很差应该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简易方程点评篇十: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以及用简易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些内容是在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或□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表示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方程的基础,“方程的意义”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稍复杂的方程”则是“解方程”的延伸。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1.用字母表示数(4课时)

2.解简易方程

(1)方程的意义(1课时)

(2)等式的性质(1课时)

(3)解方程(4课时)

(4)实际问题与方程(5课时)

1.注重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2.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3.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字母相乘的写法、验算等)

1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1)

课题 用字母表示数(1) 课型 新授课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29782.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