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高段语文习作课教学篇一:高段语文写人记事类习作指导课教学行为设计
高段语文习作课教学篇二:让习作课堂充满乐趣——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 王艳
让习作课堂充满乐趣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
观摩研讨活动心得
王艳
在我的习作教学中,我常感到作文难教,作文难改,学生怕写,不愿写,觉得“没有东西写”。为此我常感到非常苦恼。我也常常依据教材的要求,从生活中找素材,尝试着让我的学生能写出点真情实感,慢慢地喜欢上作文,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效果一直不是很好。而这次参加的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将我混沌的作文教学沉淀下来,老师们精彩的课例,名师专家们生动的点评,有如一阵春风掠过,在我心中掀起阵阵涟漪,他们为我今后的习作教学指明了方向。
本次活动主要针对大家普遍认为是教学难点的习作教学展开,通过分组讨论、专家点评、同课异构、二次上课等方式展开,展示汲取大家修改意见后的课堂,从而加深对新课标下的中高段习作教学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张化万老师是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积极开拓者。他提出开发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习作教学要生活化,实践化;让写话与习作成为儿童多彩生活的一部分,并将游戏、实验、表演、谈天等形式引入课堂。张老师实践探索了多种教学型式,有命题作文式、感悟独白式、科学实验式、交际应用式、放飞想象式、游戏表演式、专题研究式读写结合式等等。今天聆听的几节“张万化”风格的习作观摩课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让习作课堂充满乐趣——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 王艳 1
一、创设真实场景,创造性解决学生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写什么是作文教学的前提,怎样写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如王瑞燕老师在《猜猜猜》习作教学中,就围绕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连续认真观察几名同学的表情、动作,然后说出来,并让学生及时地把刚才所看到的过程写出来。先写完的同学,站起来在班内读出声音,来修改不通顺的句子,然后找几名学生在班内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实际上这是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怎样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地方的要求的很好落实。下午汪玥老师执教的《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也是典型的活动教学,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使学生有更为生动、真切的感受,加以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修改,一节习作课学生的习作的主要内容大致就全出来了,不得不令人佩服。
二、让习作适应儿童生活和心理过程,使儿童喜欢习作。 把儿童平常生活中的“玩玩说说”和“做做说说”等引入到习作教学中,使喜闻乐见的游戏成了驱散学生习作恐惧症的良药。如徐华芳老师执教的《辨色能力》,学生在习作课堂上玩辨色能力测试的游戏,连最迟钝的孩子的眼睛里也会放出光来。游戏成了调动儿童所有感官进行观察感知、自我感悟、思维训练和言语表达的外在诱因和动力。
三、激发学生独特的体验,主动参与习作过程。
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中的体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人人关心,又带着各自独特的体验,主动参与习作过程。如《猜猜猜》 让习作课堂充满乐趣——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 王艳 2
一课中,每个学生带着好奇、疑惑的心情,经历猜谜的整个过程,激活了想象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样,使每一个学生珍视各自的独特感受,大胆地进行个性化表达。
张化万老师营造的是开放式的作文教学,着力点是学生基本的道德情感和语言文字能力,以及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追求的是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讲究的是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在实际作文课教学设计中应心中装有学生,课堂上一切服务于学生,习作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文思泉涌,才会使课堂熠熠生辉。
2012.5.24
让习作课堂充满乐趣——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 王艳 3
高段语文习作课教学篇三: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高段习作的要求有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高段习作的要求有: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今年我带六年级的语文,现在我以六上的习作教学为例谈谈自己体会: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也就是我们教学努力的方向。课标中“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讲的是学生习作时的情感与态度,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写作是自己的一种需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讲的是知识与能力,要学生懂得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对身边的事物,了解越清楚,认识越深刻,掌握越全面,语言表达能力就越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这是谈学生习作的过程与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学会表达,明白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习作要求与提示告诉我们写什么,以及怎么写。读要求,老师要教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确定自己该写什么的问题,做到不跑题;读提示,要引导学生想想怎么写,做到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准确表达。
“题好文一半”,题目好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表明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立意新颖。命题是对自己将要写的文章进行立意和选材方面的思索、辨析、筛选和凝聚的过程。为此在三单元作文教学时,
我教给学生拟题的主要的方法:一是以习作中的人物或事情为题;二是以能表现你习作中心的词语或短语为题;三是文中的能表明中心的一句话;四是命题时在习作中的人物或事情旁加上能表现人物、事情特点的词语。并带着学生具体感受、用心揣摩作者是怎样给文章命题的,如:《詹天佑》《争吵》《全神贯注》《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用心灵去倾听》《索溪峪的“野”》。这样学生命题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做到准确、新颖。如三单元习作学生自拟的题目有:《一本沉甸甸的字典》《一双有力的手》《门》《请跟我来》《好邻居──李奶奶》。
我们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一些学生东拉西扯,看不懂写了什么。这是学生思路混乱,条理不清造成的。我们要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学生构思,帮他们理清表达的顺序,要求写作文要一段一个意思。平时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也是一段一个意思,明白这样写才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如何选材,首先要使学生懂得:选材要为中心服务。写作前训练学生围绕中心选择习作素材,让学生简单地说说自己打算写什么,然后和同学一起想想、评评所选的素材,是否能表明中心。学生就能比较好地取舍习作材料。
习作指导时进行口头表达,能使学生头脑里的内容清晰化、条理化。发现作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适时点拨,指导学生流利地表达,有内容地表达,起到一点带面的作用。从而引发共鸣,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时,我手写我心也就水到渠成。
高段语文习作课教学篇四:漫话小学高段课改习作教学精品3
仁怀市2014年中小学论文评选 编号:
漫话小学高段课改习作教学
——关于“粉笔习作”
九仓镇杜包小学:
摘要:
本文的论述主要围绕着教学案例“粉笔习作”诱发学生自主思索,自主动笔,从“再现”升华到“思变”的一场习作过程。
关键词:
“粉笔习作”、“再现”、“思变”、联想、归真。
正文: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创作的素材来源于我们生活所在的实际,经过艺术家们的筛选,从而进行了再创造。如果说,“模仿说”标志着西方“再现”文艺的萌芽,那么“镜子说”则是其更进一步的深化。站在这样一种高度上再来复制我们所在的生活,无疑又是一种进步。不可置否的是“模仿说”那种认为创作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再现现实世界的说法,就本身而言确实贴切小学习作目前所存在的教学层次。
纵观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除却低段对语言组合的启蒙外,进而的习作大抵是状物、记叙之类的文体。状物,顾名思义是以描写具体物体或景物为主的文章,其要点,认真观察、抓住特点,与之前的“模仿说”不谋而合。在教学上对应的其实是一种“看山是山”的层次。学生们须做的是一种临摹,将外界反映到大脑里面的景象刻画出来,如同一面镜子去复制着我们所在的周遭。
然而这样的写实方法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性,因为学生自身的认知程度导致了他们无法更进一步的去复制自己的生活。即便可行,也不过是一些简单的而又粗糙的临摹。
生活重在感悟,感悟着那些存在过的点点滴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由“言”传而转变到“心”变。不妨将语文中的“语”字部首替换看成是一种“悟”。那么我们的教学意义就会提升到另外一层高度,从而在这种“悟”的基础上去弥补“模仿”当中所存在的不足。
中国文学的表达方式重在写意,讲究意境。
写意脱胎于国画,正如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出诗中的内涵。意境的产生脱不开生活的关联,应建立在客观实际的逻辑基础之上,从而才能产生出由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的表现手法。这样的习作方法,在教学上面反应出来的正是一种“看山不是山”的变化过程。
课改的提出与实施无疑于一击重拳,发人深省。
在一次动作描写的习作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示范:伸出一只手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这是手。将手指握紧,再问,学生答:拳头。随即手指张开,问这又是什么?学生们开始有些疑惑,声音不再是肯定。紧接着取出一支粉笔捏在手中,问这是什么?学生们开始沉默了。接下来,手指一松,粉笔落下,手掌再一次张开,问这又是什么?学生们则陷入到一阵沉默的思索当中。
此时的习作已经不仅仅只是动作上面的描写,而是延伸到更为深层次的方面。除了再现之前“我所做的一系列动作”外,学生们更在意的是,老师为什么
会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含义?又意味着什么?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思索。这样的教学,在此我姑且将之称为“粉笔习作”。
无独有偶,在一篇小升初的试卷上面曾看到过这样一道习作题。题目的大意是要求把几个图形连贯起来编写成一个故事。这几个图形分别是:火箭形状、球形、竖放的长方形、横放的圆柱形、还有一支杯子形状的图案。图形的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然而题目的要求是将它们连贯起来编成一则故事,那么图形的拼凑与组合就给学生们带来了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习作的本身建立在这样的思索上,就不再是简单意义上面的再现,或是模仿了,而是引申为一种联想。换句话来说这就是一种意境的雏形,潜移默化地发生在学生的思维里,由理性而感性。
龚自珍有一句名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由落红而联想到奉献,是一种再现之上的升华。《凉州词》当中也有一句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关于“怨”字的释义,我们通常的理解是一种哀怨。然而塞外的风光不也豪迈不也奇景?那么,又何须去羡慕南方那种哀婉柔离的情怀呢?正是因为感悟多了,自然也就出奇思。自圆其说其实并不艰难,所谓言之有理即可,那么语文中的“语”字也不过此意而已。由理性而感性,感性之上又不失理性,这才是习作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
羌笛、杨柳,是一种对事物的再现。而这种再现须得经过细心的筛选,结合小学生自身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接受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就应该要从哪些简单的明了的事物上面入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由他们自己去思索去定义。这样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抒发出小作者们独有的才华与情思。
最为有名的还是马致远的小曲《秋思》,诗人筛选出最为简单而又平淡无奇的十种客观事物,将它们巧妙的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这种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景物之中。一幅断肠人在天涯的凄苦游离之情便浸染纸上,让人不禁动容于心。所以对应的习作教学,难道不应该由此借鉴而走出一条“看山不是山”的道路吗?
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然而眼睛又何尝不是一面镜子。让眼睛去再现周遭的一切,用心灵的手笔去临摹出那一幕幕真实而善意的一面,习作何尝而不美起来?因此习作的改革在于心灵上的思变,如同“粉笔教学”。在简单而平淡的事物中寻求真理的存在,用纯净无他的眼睛去感受去思索这原本很美的世界。其实,善良的内心是可以自主去吸引外在美的到来。
正如英国的小女孩艾瑞斯,采用艺术治疗的方法来治疗她所患下的自闭症。可谁曾想到,医生一个简单的医疗方法,却展现出了她那非凡的才华。尽管那时的她只有三岁,可她的画所展现出来美,又何尝不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善对外在美的一种吸引?
“粉笔习作”是值得我们去思索,甚至值得我们去探索与实践的教学。到最后你真的会发现,“看山不是山”的最后,原来还是那一座山。一座写真后真正归真的山。
高段语文习作课教学篇五:浅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课教学研究
浅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课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相对于其它科目,有自己的独特性。它知识点较为分散,需要教师自己把握课堂的重难点,还需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所以该如何上小学语文的阅读课,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在此,我结合新课标及自己的一堂课,与大家一起来探讨小学语文高年级段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中对高年级段的阅读提出了这些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由于提前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所以一般来说,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基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高年级学生经过中年级的训练后,课堂中需要边读边思考的段落一般都能自觉采用默读形式,并且默读的速度在不断提高。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一般来说,高年级段的课文中的词语不单独拎出来解释,而是放在课文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或者通过词语辨析来品味词语的准确含义、用词的精当。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逐步渗透文章表达顺序和写作方法的指导,能以一篇课文作为范例来指导学生的习作。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这就是在教学不同体裁的文章时,要注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区分文章体裁,从不同的方面去感受优秀作品,从中获取丰富营养。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高年级段的语文一般是一课带一课,配合《课外同步拓展阅读》,扩展学生阅读面,并且对学生的预习、课后延伸都有一定好处。
在了解了新课标后,我再结合我上的一堂课,说说我的体会。
本学期开学初,我上了五年级下册第5课《梦圆飞天》第二课时。这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进入太空的事情。全文分成四个小部分:送行、发射、问候、梦圆。重点在于“发射”时体验现场的紧张和壮观;从杨利伟发回的问候中体验他心中激动的感情。难点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发射”一段一共有两个小段,第一小段讲了发射前的倒计时,第二小段描述了发射现场的壮观景象。两个小段其实都要注重对现场的体验,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读一读这段,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这个问题,学生发散开去:感受到现场的紧张和壮观。再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紧张、壮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了关键词句进行回答。
其实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中低年级,提问方式都很重要。丁校长经常提醒我们:用一到两个问题去统领全文,问题不要琐碎。本文脉络清晰,两个简单的问题就能将一个段落中的内容概括起来,而且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本,不至于使课堂结构散乱。
这一段文字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现场的氛围之外,还要注意文章表达方式的指导。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科目。不仅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所要传递的感情,达到感情的共鸣,更要将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点。比如这一段中关于倒计时的描写,用了大量的短句、感叹号,并且一句一行,节奏明快、紧凑,传递出紧张的气氛。在这里就可以指导学生来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指导他们将这样的写作方法迁移到日后的场面描写中去。再如发射成功后,文章用了一组排比句来表达人们的喜悦之情。那么不仅要在指导朗读上下功夫,还要告诉学生:这样的排比句式造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气势,更能营造出热烈的气氛,震撼人们的心灵。那么在学生习作中,表情达意的部分就可以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来使自己的文章也能有同样的效果。
说到底,学习语文是为了能很好地运用语言文字,学会交流和写作。一篇课文作为例文,一定有它的语言文字的典范之处。高年级段的教师应该抓住这些精彩之处,指导学生学习,并吸收运用。当然语文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不是割裂的。学生能从反复朗读中体会到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教师指导了表达方法后,学生能更好地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从而影响到感悟和朗读。
在教授“问候”一段时,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这一段中,杨利伟向各方面的人们问好,这其中的情感是不同的。当带领学生理解了“问好”背后的含义后,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将不同的情感表达出来。
朗读,是感悟后的朗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应该读透文章,理解文字后面的深刻含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遍遍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也能使学生一次次去感受文字。
当然指导朗读还有一种更直观的方法,就是观看图片。课文中描写了从太空看地球的景象。学生对此很少有直观感受,没有生活经验就无从指导。我给学生看了一张图片,学生马上就能理解课文中的文字描写了。然后我把课文出示在图片旁边,学生看着图片,读着课文,情感自然而然地就流露了出来。
从这里我感受到:不同的文字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还要尊重学生已经的知识经验。找到学生的知识生发点再去教授新知会让学生更能接受。
另外,高年级的课文普遍较长,要学生全部朗读完需要耗费大量课堂时间。从中我们就要做一些取舍,将重点段落拿出来反复读,非重点的段落用引读一带而过,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帮助学生明确了重点,做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节奏感强。
文章教授完以后,我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同步拓展阅读》。这本书里提到了关于神5和杨利伟的资料,还有我国航天的历史介绍等,对于学生的知识拓展、课文的辅助理解非常有用。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要达到100万字,其中应该给这样的配套阅读一些空间,以一篇课文带多篇课外阅读的形式来巩固课堂学习,延伸课后学习。
课后有一个作业:哪些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其实在这里可以回顾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文中的表达方式,继续夯实学生的写作指导,从课文知识迁移到写作运用。
总的来说,高年级的阅读课教学,不仅要感受文中的情感,还要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想想:他为什么这样写?在挖掘到课文的人文性的同时,落实双基的训练,为毕业班打好基础。
高段语文习作课教学篇六:2010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有效教学研讨心得
“2010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有效教学研讨会”
学习心得
迎龙小学 刘庭波 今天,我到重庆市后勤工程学院礼堂参加了由全国教师教育协会、成都国基教育培训中心主办,重庆市九龙坡区教育学会协办的“2010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有效教学研讨会”。会议由特级教师赵志祥主持。
在简短的开幕式后,来自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特级教师窦桂梅为大家奉献了一堂精彩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一开课,窦老师标准的普通话就吸引了我,他通过课件展示了《我的爸爸叫焦尼》的内容。在老师有感情的范读和同学的配合朗读下,学生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接着她引导学生抓住书中反复出现的主人公狄姆的话“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和“这是我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来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在这个过程中她引导学生多次观察课件中的图画,让学生图文结合加以感悟。通过这样的引导体会书中人物所表达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了解这“简单的表达”也能表现“丰富的感动”。除了从文本、从读者这一方面来感受这本书简单表达的这种方式,她还引导学生从画家这个角度来感受这本书简单的表达。她提示学生从色调、道具等方面来观察图画,给学生指出了方向。其中最精彩的发现是一个女生观察到了书中爸爸焦尼的围巾是红色的,妈妈的围巾是绿色的,而狄姆的围巾是红绿交织的。她由此想到画家的意图是:狄姆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爱,他们的爱能给狄姆带来温暖。这
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呀!听课的教师齐声为她喝彩。
接着,听了窦老师的讲座“回到教学的原点”。她从三个方面做了演讲:一、教学主张 回到母语;二、课程建设 回到儿童;三、团队引领 回到教师。通过她幽默活泼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名师所作出的努力,也了解的窦老师精彩教学的支撑,更了解了作为一位小学校长带领着一个团队为小学语文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在她的介绍中,我们详细地了解了清华附小编写的校本教材《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以及编写的过程和实践等。
在下午,听了由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小语教研员,全国优秀教师王文丽执教的《桂林山水》。王老师讲得特别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加以体会。在分析了课文的结构:总——分——总之后,抓住“甲天下”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引领学生畅游了一番美丽的桂林山水。
接下来来自上海市的骨干教师戴建荣又把我们带到了荒凉的大漠边,领略了《古诗二首》。在戴老师幽默的讲授中,同学们跟着他采用了和平时不一样的方式——吟诵,学习了《凉州词》和《出塞》。戴老师采用平、仄声声情并茂地教孩子们吟诵古诗。让孩子们在诵读中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通过比较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两首诗。
在古诗教学后,戴老师做了“浅吟低唱学古诗”的讲座。他说:吟诵,说来玄妙,但如果你真的去接触了,你会觉得她是美妙的。我们不妨从“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文读语音”做起。吟她千遍也不厌,
我是相信这一点的。
2010.12.12
高段语文习作课教学篇七:一节习作课的教学实录及点评--雨的畅想
一节习作课的教学实录及点评
《 雨 的 畅 想 》
话题选择:在小学语文高段教材中想象作文的练习很多,如《假如„„》、《假如我会克隆》等,学生很喜欢写此类的想象作文,因为可以异想天开。因为可以异想天开,学生的习作中存在想象不合理,价值取向有偏差的问题。雨是一种自然现象,选择雨这个话题进行想象,学生可感可知,借此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合理,再一次感悟想象作文的习作要点,提升学生想象作文的水平。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由“雨”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多角度自由表达,不拘一格,文体不限地进行想象作文。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表达心中美好的愿望。
作前准备:
1、 搜集有关描写“雨”的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
2、 搜集关于“雨”的各种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唤醒记忆,激发说雨之趣。
师:孩子们请看黑板,一起读。
生:雨!
师: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昨夜一场好雨,直至现在才渐渐停下来,这真是老天爷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师:孩子们熟悉雨吗?
生:熟悉!
师:那你接触过雨吗?和雨玩过吗?
生:接触过!玩过!„„(学生开始有点兴奋了。)
师:说一说,你见过或知道哪些雨?(学生跃跃欲试)
生:春雨、秋雨、毛毛雨、暴风雨、雷雨、山雨、细雨、及时雨、梅雨„
(点评:孩子们思维的闸门打开了,他们纷纷举手,说得很欢。“聊雨”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雨的畅想”拉开了序幕!)
师:看来,孩子们的确熟悉雨,那你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是用什么方式了解雨、认识雨的呢? 生:可以用耳朵听。
师:你听到一些什么呢?
生1:我听到雨的声音,滴答、滴答„„像闹钟的声音一样。
生2:我家的雨棚是铝合金的,雨敲上去叮叮当当的响。
师: 哦,你们这是用耳朵听(教师板书:耳听)还有别的方式吗?
生1:我用眼睛看过,它滴落在地上,溅起一朵一朵的水花,美丽极了。
生2:硕大的雨点滴落在地上,留下一圈一圈的波纹。
师:我觉得你们用的“硕大”、“留下”两词特好,不过雨滴落在地上,用波纹不太准确,如果换成“雨痕”或许会好些,你再体会体会。
师:这是用得什么方式观察到的呢?
生:眼睛看。(教师板书:眼看)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1:我用手去接过雨,雨点落到我的手心上,把我的手心弄得很痒。(其余的学生似乎有同感,都跃跃欲试争着举手发言。)
生2:雨滴在我的手里,一点一点的,溅起小雨花,它们显得活泼俏皮。
生3:我用手触摸过雨,我觉得雨十分顽皮,也十分可爱。它还钻到我的脖子里,是很冰凉的。
师:你是想说雨钻到脖子里很“凉爽”,是吗?(学生点点头,很满意。)
( 点评:此处,教师是以商量的口吻将“冰凉”改为“凉爽”,而不是直接指出学生的用词不当,既尊重了学生的表达,又不露痕迹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给学生留面子”,这也算是写作训练中的人文关怀吧。)
师:其实,你不仅在接触雨,更是用心灵在感受雨。(教师板书:手摸、心灵感受)
师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耳听、眼看、手摸、接触、甚至可以用心灵去感受等多种方式了解、认识雨。
(点评: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感受雨,既有生活味又充满童趣。既暗含了观察方法的指导又贴近了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唤醒孩子们的情绪记忆”是作文训练的首要环节。)
二、图像引路,走进雨景,感受雨之神奇。
师:是啊!雨就像一位魔术师,变化无穷。它常常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遐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的世界,去感受雨的神奇。
师:(演示课件:雨的各种情景伴随着音乐播放,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师:随着风呼呼的脚步声,这雨的小精灵来了。它轻柔地向花儿问好,它热情地拥抱枫林。它在草地上跳舞,它亲吻着出土的幼芽,它陪伴人们漫步在小桥上,伴随人们在月夜甜甜地入梦,它落在大地上,蹦在车轮上,跳在小亭上,打在车窗上„„它和烛光、枫林、原野共舞„„(雨中)
雨停了,这雨的小精灵幻化成晶莹的小雨珠落在枫叶上、蘑菇上、荷叶上、挂在叶尖上,似珍珠、像眼睛,如星星„„最后,它静静地躺在绿叶上,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雨后)
(点评:聆听着优美的音乐与教师生动的描述,孩子们的脑海中开始演绎出一副副美丽的雨景图,任多彩的想象的种子萌芽„„“想象”是习作中不可缺少的美丽元素。)
师:(学生沉醉其中,教师略等几秒钟后问)你觉得这雨怎样?想到了些什么?想说些什么?
生1:我觉得雨是千变万化的,它像一位魔术师,一会儿落在蘑菇上,一会儿落到荷叶上,所以我觉得它千变万化。
生2:我想补充说,它像一位魔术师,一会儿落在树叶上,一会儿滴在小草上,一会儿挂在叶尖上。
师: “落”、“滴”、“挂”三个动词用得好。还有谁想说点什么?
(点评: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用得好的词,给予了学生“谴词造句”的自信。)
生1:我觉得小雨珠十分俏皮,他们跳到荷叶上,把荷叶当作滑冰场,在上面快乐地滑冰。 师:你真的是在“用心”感受雨!相信你一定能写出“动人”的作文!
(点评:“心灵的感受”是所有感受中的最高境界。作文训练中教师应点拨学生感悟:用心去感受我们周遭的事物,不愁写不出好作文。)
生2:春雨很温柔,落到水面上,溅起一圈一圈的涟漪。
生3:我觉得这些小雨珠非常可爱,因为他们落在绿叶上的时候,会往下滑动。但是有的小雨珠却停在了叶尖上,仿佛是这些小雨珠想往下滑,又被绿叶拉住了,我认为绿叶一定想和他继续玩耍。
师:孩子,你的感受太妙了,大家来点掌声。你把雨和绿叶完全比作了人。
生4:我觉得雨珠好像和绿叶融为一体了!因为雨珠是透明的,叶子是绿色的。叶子好像把雨珠染绿了,雨珠好像把叶子浸透了。
生5:我觉得雨是大自然给人们的最好礼物,因为:雨落在苹果树上,苹果红了;雨落到梨树上,梨子熟了;雨落在麦苗上,麦苗长高了„„
师:的确如你所说,它是人们最好的礼物,喜欢这样的礼物吗?我可喜欢。
(点评:教师既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又为下一环节的想象打开情感的闸门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交流,大胆想象,幻化雨之精灵。
师:同学们,雨就像神奇的、难以琢磨的精灵,他时而温顺,时而凶猛;时而乖巧,时而顽皮„„你们喜欢这雨的精灵吗?
师:假如你就是雨家族中的一个小精灵,你想做怎样的雨?(略停顿,接着说:)是温柔的春雨?还是热情的夏雨?是漂亮的细雨丝,还是顽皮的小雨珠„„
(点评:“是„„还是„„”两组关联句,拨动着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放飞梦想,思维在想象的天空自由驰骋!教学中适度地给学生一定的 “选择权”,既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又是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有利手段。)
生:我想做春雨、我想做暴雨、我想做有味道的雨、我想做彩虹雨、我想做多情的雨、我想做可爱的小雨珠„„(学生异常兴奋,纷纷举手发言。)
师:还有想做什么雨的?其他同学有同感吗?
师:这样,雨的精灵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给人们带来些什么?自己先想一想。 生:(自主思考6~7分钟„„ )
(点评:由聊雨到假如我是雨再到我是雨,教师非常巧妙地步步深入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情动辞发、言由心生,为写作做好了情感铺垫。)
师:雨的精灵们,把你想说的、想做的、想给人们带来的与别的精灵进行交流、讨论。 生:(开展合作学习„„)
师:想法相同的“精灵们”可以在一个组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点拨„„)
(点评:给足的时间让学生讨论,让想法相同的孩子在一起讨论,内容集中,相互启发,互相补充,有利于保障发言的质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师:雨的精灵,请把你们想说的、想做的告诉我们人类。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
(请“雨的精灵们”大大方方地走上来,讲台也是你们的。)
(点评:“雨的精灵”,多么富有诗意与灵气的名字。教师利用这一美妙的称呼,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化。在充满浓浓童话色彩的发讨论与交流中,学生成了雨的精灵,雨的使者,成了雨的代言人,其情融融。学生由聊雨的旁观者幻化成雨的精灵。)
小组1:(小组内成员一人说一句)
组员1:我是春雨,我要让小草发芽、让花儿开放,让柳树抽出新芽。
师:挺美的!
组员2:我是温柔的春雨,我会钻进到土地中,让小草的种子喝足了我的甘露,然后探出小脑袋来看看这个神奇的世界。
师: “探出小脑袋”用得好。
组员3:我要修改朱黎瑗的说法,她应该把“土地”改成“土壤”,这样会更好一些。 师: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改?
生:我觉得“土壤“是软软的,小草长在里面,会很舒服的。
师:我觉得你很会听同学发言。
组员4:我是温柔的春雨,我会落到花蕾上,让花蕾散发出甜蜜的芬芳,让人们感受到这个
世界的神奇。
师: 这是多浪漫、多美好的事啊!
组员5:我是一位既温柔又善良的春雨。我会落到稻田里,让麦苗和高粱快速地成长起来。我会落到苹果树上,让苹果树抽出嫩绿的叶子,快一点长出又红又甜的苹果。我会落到农民伯伯的额头上,给他们凉快凉快。
师: 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组员6:我会落到水面上,在水面上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我要让干枯的小树苗快活地洗个澡,让他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师:我要代表小树苗感谢你!
(点评:教师在孩子们的发言中穿插进行的“随机评语”,指向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言,还有他们的思想、情感。或者说教师已自觉地融入了孩子的创作活动之中:感动着。他在赞美学生的活力,也在表达自己的感激。
小组2:(小组内成员一人说一句)
组员1:我是一滴雨,我要让花儿那甜蜜的笑容绽放;我要让树林染上更绿的色彩;我要落在雨伞上,敲出“咚咚”的声音,弹奏一首春的赞歌;我还要落在花上,呼唤蜜蜂开始辛勤的劳动,让人们早日尝到可口的蜜糖。
组员2:我是个顽皮的小雨点,我要飘落到蜘蛛网上,在那里玩“跳跳床”,然后我还要从上面滑落到泥土里,把土里的小草叫出来,陪我玩;我要把大树爷爷的胡须抽出来,让它长得更长更长。让人们好在夏天有个乘凉的好地方。
师:那感情好啊!
组员3:我是一颗颗小小的雨珠,好似天上的星星一般,一闪一闪的,多么美丽啊! 组员4:我想做一滴有味道的雨。
师: 有味道的雨?这可有点儿新鲜,说说怎么个味道呢?
生: 我会落到苹果树上,让苹果散发出诱人的味道,让人们忍不住吃掉树上的苹果;我会落到苹果树上,落到橘树上,让树上的橘子更甜。
生补充:我是一滴有味道的雨,我要落到绿叶上,让所有的绿叶都散发出淡淡的香味,使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师: 你也是有味道的雨?有意思!
组员5:我也是有味道的雨!
师: 那“你们这组的味道”就有点太浓了吧。(学生被逗乐了)
(点评:“有味道的雨”,这想象很独特。教师调侃式的评语,是对学生“鲜活思想”的欣赏,也是对“雷同表达”善意的劝诫。来点小小的幽默,放松了学生的情绪,打消了顾虑,于是有了正常的、甚至超常的发挥,课堂有了更开心的笑声。)
组员5:(接着说)当我落到臭熏熏的脏水里时,脏水也会被我染得香起来。
师:环境污染问题被你解决了!
组员6:我是一滴小小的雨点,我拉着伙伴来到树叶上。太阳出来了,照在我们的身上,一闪一闪,如珍珠一样可爱。我非常自豪,因为我为世界带来了美丽。我在地球上很珍贵,是大自然慷慨恩赐给人间最宝贵的礼物。
师:我得告诉人们,要珍惜这宝贵的礼物!
组员7:假如我是顽皮雨,我会落到叶子上,把叶子当成滑梯,从叶子上滑下来,和土里的动物度过这个晚年。
师: 你就是顽皮雨,你是想说“度过一个美好时光”,是吗?
(孩子微笑着点头称是)
小组3:(小组内成员一人说一句)
组员1:假如我是彩虹雨,我一定要变成粉红色。粉红,多么漂亮的颜色啊!我要滴落在一朵朵小花上,小花就好像收到了我的来信,慢慢地绽放了。„„一颗颗小雨珠,好似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多么美丽啊!
师:你说得就像诗一样的美。不,这就是一首美丽的小诗!
(点评:学生如诗般的语言,在这里得到了教师的赞美和回应。)
组员2:我是彩虹雨,我愿做红色的雨,因为红色表示我对大自然的爱,我落到玫瑰花上,玫瑰花更红了;我落到苹果上,苹果就熟透了;落到小朋友的红领巾上,他们的红领巾更鲜艳了。
„„
小组4:(小组内成员一人说一句)
组员1:我是多情的雨,我会来到山谷,下一场魅力四射的雨,我要滋润万物,我要带来一场如烟如雾的山雾,让人类如痴如醉,让他们感到自己身在仙界一般。
组员2:我是多情的雨,如果森林着了火,我会扑灭大火,让树木重生。
师:我代表森林感谢你,你也是勇敢的环保小卫士!
组员3:我是多情的雨,我落到树叶上,像一颗一颗珍珠,闪闪发光,好似天上的星星。冬天我躲在家里,很少出门,不让人们觉得太冷了。
组员4:我是像针线一样的细雨,一针一针地为地球妈妈编织一件件各种各样的美丽纱衣。 师:地球妈妈穿上这样的纱衣,一定很美!
组员5:我是多情的雨,我会让那些情侣在细雨中漫步。
师:你不仅多情,还助人为乐啊!
组员6:我是多情的雨。盛夏,太阳火辣辣的,连蜻蜓也躲到阴凉处。于是,我要为人们下一场解暑的雨。当我听到人们对我的赞美时,我不禁会在背地里偷偷地笑。
师:看把你美得!
(点评:时而来几句俏皮的话语,拉近师生的距离。以情激情,师生之情融为一体,使课堂有了生活的情趣,温馨!)
小组5:(小组内成员一人说一句)
组员1:假如我是暴雨,我要给人类演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当我落在雨伞上时,就会发出咚咚的响声;当我落在窗户上时,就会发出噼哩啪拉的响声。再加上女高音雷婆婆的隆隆声。它们交织在一起,就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我要献给人类。
组员2:假如我是暴雨,我会给干旱的地区下一场及时的雨,让农民伯伯感谢我。 组员3:假如我是暴雨,我要做凶猛的暴雨。同时也要做善良的暴雨。
师:又是凶猛,又是善良?
生:(接着说)我做凶猛的暴雨,引起大洪水,是因为我要对砍伐树木的人们一个惩罚。我做善良的暴雨是给人们的一个提醒,让人们不再砍伐树木,保护环境!
师:我们人类明白了,一定要记住你对我们的忠告!
组员4:我是善良的暴雨。如果我看见了两个人在打架,会马上下一场暴雨,让他们分开。 组员5:我要做疯狂的雨,这样我可以和人们一起赛跑,让人们觉得和我玩是一件刺激又快乐的事!
组员6:我是及时雨,我要在森林燃烧的时候,扑灭大火,不让森林遭到大面积的毁坏,我要在大地干旱时下一场及时雨,让土地得到我的关照,让人们重新快乐的生活。
(点评: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迸发出绚丽的火花,课堂流动着无限的激情与感动,这是课堂教学所梦寐以求的。)
四、提笔习作,不拘一格,表达雨之心愿。
师:听了你们的汇报,我仿佛走进了雨的大家族,看见了一个个神奇美丽的雨精灵,你们想
高段语文习作课教学篇八:小学语文《浅谈农村小学高段习作指导与评改》
浅谈农村小学高段习作指导与评改
【内容提要】
在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可是目前的习作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教师图省事,常常从网上下载两三篇范文作为指导,习作修改和讲评更是草草了事。学生对写作提不起兴趣,碰到写作就头疼,写出来的文章大同小异,缺乏个性。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习作教学的重要性,继而落实习作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三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作前指导解决学生写什么?作后修改解决怎么改?习作讲评,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两轮的实验尝试,学生的写作兴趣浓了,学语文的积极性高了,说话水平,写作能力也提高了。
【关键词】农村小学 高段语文 习作教学 习作指导 习作评改
【正 文】
作为语文老师,大家都清楚地知道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在平时的闲聊中,多数教师表达了习作难教的无奈,常常是从网上找二、三篇范文一读,让学生模仿写。从内容到语言,一一喂给学生,束缚太多,捆绑太紧。学生的作品多数是无病呻吟,千篇一律。更有甚者,他们自认是应试教育的“智者”,能猜准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平时很少让学生写作,期末测试时,就猜命题者的思路,还真行,一猜一个准,于是,就一个习作题,反复写,反复背,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学生成了试验品,只会写一篇习作。试问,这样的习作教学,怎能提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另外,教师对习作的批改更是“草草了事”,有的只写一个“阅”字,打一个日期;有的以几条笼统,甚至是俗套的评语来打发学生。所以,学生习作效果一般,写作水平始终原地踏步。老师一说写习作就好比是唐僧给孙悟空念金箍咒——头疼。在这种习作教学下,学生语言僵化了,思想禁锢了,个性腐蚀了,兴趣消失了。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很是担忧。笔者认为教师必须从思想、行为上高度重视习作教学,唤回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的语言富有个性,让学生的思想充满智慧。从教三年来,立于高段语文教学,算不上探索,更谈不上研究,只能算是粗浅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笔者曾经对习作教学也是一头雾水,不知该怎么指导,怎么讲评?很想听到专家、名师对习作教学的看法,得到他们的指点。但是外出培训大多是阅读课展示,偶尔听到一两堂习作课,也是作前指导,因此一直以来困惑于习作教学,也一直在思考习作教学该如何进行,经历了困惑、思考、再困惑、思考后逐渐清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习作教学、教学行为——轻作前指导,还自由思维;重作后修改,乐习作讲评。
一、轻作前指导,还自由思维
首先我们先对“习作”来个界定,从习作的应有之义来说,“作”应该是创作,而不是复制和剪贴,也不是词语填空和结构拼装,更不是依照固定不变的模型来演绎他人的思想。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中来以后,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的形象、态度或感情。再把这些看法或感情理出头绪来,形成习作思路。
[1]
其次,过多过细的作前指导则会禁锢学生个性,使学生作品落入同一个模型中,甚至变成了简单的复制、粘贴。对于作前指导的作用有多大?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许多孩子会说不会写,说得精彩不等于写得精彩。大家可能会感到困惑,是不是不需要作前指导了?如果要,该如何指导呢?我认为作前指导是需要的,但不是每次都需要指导。对此管建刚老师有个形象的比喻:作前指导好比是婴儿学走路,起初,扶着凳子走,但凳子只是个工具,迟早要扔掉的,越快扔掉越好。不知大家有没发现,其实学生最困惑的是没有材料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亦是如此,所以我认为作前指导最关键的就是帮学生找材料,使学生有米下炊,至于做好炊,则是作后指导了。
1.瞬间播放,重拾记忆
在我教学《那一刻,我终于懂得了„„》时,我选取了班上几个明显的例子编成了一首小诗《我懂得了„„》,诗中的人物都是学生熟悉的,所以读起来倍感亲切,一下子拉近了习作与生活的距离。我以小诗唤醒学生的记忆,让他们畅所欲言,明白习作题材来源于生活小事,只要做个生活有心人。在我教学《童年趣事》时,我也和其他老师一样,先让学生回忆曾经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终究是孩子,孩子们的思维是不喜欢回忆的,这时我让学生找来几张游玩照片,一张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以照片帮助学生回忆。
2.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人教版六上第三单元习作。习作要求是: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帮助的事,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简单的指导过后,我让学生写。没想到习作交上来,却让我大跌眼镜,全班三分之一同学都是自己感冒发烧,肚子疼,父母亲如何照顾自己。题材雷同,不真实,事例不具体,人物不丰满。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孩子对于生活小事,父母亲的点滴关心,同学的帮助都已经习以为常,突然让他们写,感觉小事情写不多、写不好。所以很多同学选择了生病,父母亲的照顾。针对上述情况,我设计了“观察、记录”,并且延长了写作期限。具体要求是:
(1)仔细观察人物外貌和行为特点;
(2)重点观察一两件事,从这一两件事情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
互帮助。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
(3)可以和父母亲、同学等一起回忆,做好记录。
这次布置后,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无病呻吟了,观察使他们有材料写,有更多好写的内容。写作的过程中能紧扣习作目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把人物写得丰
满,变得有血有肉。而这些我们从习作题目中就可知一二。《放学路上》、《一块橡皮的风波》、《妈妈陪你一起学》《唠叨也温暖》„„下面我以一个片段为例:《唠叨也温暖》
一双勤劳有力的手,一对慈祥的小眼睛,衬上一张唠叨的小嘴,成了我唯一的好母亲。 清晨,六点半,阳光已早早地溜进了我的房间,“啊——”刚睡醒的我,又倒头扑在枕头上,我想:“小睡会儿吧”。忽然我发现有人捏我的鼻子,“起床了!懒虫!起床了!懒虫!”“一定是我那唐僧似的妈妈!嗨!”
我揉揉眼睛,朦朦胧胧中看见妈妈笑嘻嘻地对着我,手里还捧着香喷喷的鸡蛋面。我无奈地钻出热被窝,懒洋洋地穿好了衣服。眼睛半睁半开,跌跌撞撞地走向洗手间。“衣服没穿好,来,我帮你。今天雨伞别忘了带啊!换双鞋穿穿。上课要认真听啊!……”对于妈妈的唠叨,我根本不在意,却一个劲地点着头。又得听“唐僧”的紧箍咒了!我这个小孙悟空又得关进笼子了!”我想。
3.游戏激趣,玩中学文
很多老师认为,习作课让学生做游戏直接参与体验是件很浪费时间的事,往往贪图省事,以范文作为指导,省心、省力、省时。学生也能立马效仿出一篇不错的“效仿文”。其实不然,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运用每一个感官,游戏结束后学生也能运用每一个感官写文,试问,每一个感官都被激活了,能写不出好文章来吗?我曾尝试过习作教学《比手力》,游戏前、游戏后学生的习作相差很大。下面就有同一个同学游戏前和游戏后的习作。请大家作对比:
游戏前:(回忆性)从小到大,玩过许多游戏,最爱玩的就是和同桌比谁的手劲大。记得那天课间的时候,我瞅瞅同桌那渐渐长胖的身子,挑衅地说:“胖子,咱们来比比谁的手劲大。”“比就比,谁怕谁。”说完,同桌就捋起了袖子。我们的手一会儿向这边倒,一会儿向那边靠,双方都使出了全身的力气。突然,我高呼一声:“yeah”,胖子被我打败了。看着他垂头丧气的样子,我说:“怎么样,再来一次?”
当时我给的评语是:没把比赛的过程写具体,记住得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过程将事情写具体,写生动。
游戏后:他穿着一身黑白相间的衣服,个子矮矮的。“力气会大吗?”我在心里想着。老师一声令下:“开始”,我一愣,他一用力,便轻而易举地将我打败了。“再来,再来!”
我们很不服气地大叫着。随着老师第二声令下,我便使出全身力气,只见他脸涨得通红,两边脸蛋圆圆地鼓起。“不行,我得加油,即使输,也不要输得很惨!”耳边传来了一片加油声。我似乎感到自己一下子有了力气。想不到一个比我矮的男生,竟有那么大的力气。只见他脸涨得通红,仿佛脸上的肉在抖动。突然他眼一瞪,手一用力,偏向我这边的手,却向他这边移动。加油声越来越响,我用尽全身力气,可是手还是移向了他这边……他赢了。男生们高兴地叫着:“我们赢了!”我感觉屋顶都快被男生的欢呼声掀翻了。
我的评语是:比赛的过程写得很具体。“脸涨得通红、脸蛋鼓起、肉在抖动、眼一瞪”等几处神态描写,写出了比赛中对手的全力以赴,通过“我”的心理,写出自己不敢小瞧个子矮矮的对手。
二、重作后修改,乐习作讲评
如果说作前指导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有米下炊”,那么作后修改指导则注重于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炊,即“怎么把文章写好。”在目前的教学形式下,要做到习作面批比较困难,更多的是通过文字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打开学生习作本,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习作本上只有一个“阅”、一个日期。信手拈来一本拜读,却发现不仅语法有问题,更是错别字连篇。也有的习作本以几句笼统的,俗套的评语来打发学生,或“语句通顺,句子优美,感情真挚”,又或是“句子不通顺,事情不具体。”试问,这样的作后评改,学生何来兴趣,习作水平怎么提高?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文章重在念、念、念”。这不是指念三遍,而是说“文章不厌百回改”。管建刚老师也说过:“不重视讲评教学,其背后是对学生习作的漠视。一个对学生习作没有真切把握的老师,一个从不研究学生习作的老师,怎么可能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又谈何指导呢?”
作为语文老师,“勤”字为先,我们不能怠慢对学生习作的“作后修改和讲评”,因为学生对你有一种期盼。在我的班上,每一次习作后,总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跑来问我:“老师,习作有没有批好,我的习作有没有批到?”他们巴不得我一节课能批好所有的习作。而他们拿到习作本津津乐看的总是旁批,总评,还有修改意见。我是这样进行学生习作的作后修改和讲评的:
1.细读习作,雁过留影
不管学生习作水平是好是坏,我都认真研读。因为这是他们的作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渴望被重视的心理。所以对于每一个学生,每一次作品,我都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看过。不钟情于好学生,不忽视中等生,不看轻学困生。我知道孩子的心是非
常敏感的,他们会私底下通过教师批改的多少来评定老师是否偏心。我在阅读第一遍的时候,粗粗地了解主要内容,阅读第二遍的时候,认真写下旁批和总评。总评包括值得表扬借鉴的地方,需要修改的地方等。通过精读细批,让学生感受教师批改的温度,换回学生写作的热情。
2.紧扣目标,由点到面
教师似乎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以成人的角度来审视学生的作品,通常对学生习作要求过多过高。如一位教师评改学生作品(人教版六上“习作1”)的目标是:书写工整,没有错别字;题目恰当,富有个性;行文紧凑,结构严谨;展开合理想象,把自己当成自然界一员;语句通顺,语言生动,能用上拟人、比喻、想象等修辞。
如此多的要求,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我们不要奢望一次习作训练就能把什么
目标都解决。每次习作要有各自的训练重点。如每个单元后都有“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些课文配套习作,要求是非常明确的,大多以本单元课文的写作共性点,进行模仿训练。那么在学生习作中我们只要突出这个重点即可。如六上第一单元习作,把自己想象成自然界的一员,通过想象、拟人、比喻等修辞融合自己的感受写自己是如何生活的。训练点就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用上拟人、比喻等修辞。六上第三单元习作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训练点就是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表现人物,将事情写具体,将人物刻画丰满。每个单元的写作共性,或者说训练重点就是批改、讲评的“指挥棒”,围绕这个“指挥棒”写下修改建议,学生立马就知道如何修改了。如果每次都能紧扣单元目标,那么每一次习作,学生都能从一个点得到强化训练,多次不同类型的训练后便形成线与面,习作水平就能全面提高了。紧扣单元目标,不仅降低学生写作难度,而且使学生明白如何修改自己的作品,如何写好每次习作。
3.共同修改,完善作品
学生的写作技能训练,习作能力培养应从低段开始,可是三年的语文教学,我要么从五年级开始接手,要么直接带六年级,无法进行系统辅导。今年刚接手的六年级写作能力较差,大部分同学对写作没有兴趣。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对学生作品进行二次批改,多的达到四、五次。有颠覆全文的,也有修改片段的。对于写作能力差的,我是硬性规定他们按照我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对于程度稍好的,大多是自觉要求,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习作能作为成功的典范在讲评课上朗读、赏析。另外,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我还展开同伴互批活动,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批改中来,为同学写评语,提意见。这是以前的
高段语文习作课教学篇九:讲座:新课标下如何教学小学高段语文
高段语文习作课教学篇十:语文课堂教学流程中高段
英民小学幸福课堂语文(中高段)教学流程
教学原则:
(1)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开课以检查为主,切忌教学零起点;
(2)课文内容要有度取舍,切忌段段俱到;
(3)关注语言运用的品悟,切忌空谈感情;
第一课时
环节一、把课文读正确,感知课文内容,认读写生字新词
1.目标任务: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掌握生字词;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基本步骤:
1.导入新课。
【方法】通过温习旧知,复习导入;通过创设环境,情境导入;通过学生游戏,活动导入;通过揭示主题,直接导入等;
2.检查课文(预习)朗读情况(因学段不同,可做适当调整)
【方法】高年级长文可采用默读,其他情况以朗读为主。教师关注生字词及易读错字的读音掌握情况,并及时板书备忘;(适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字音的朗读和字形的记忆书写;通过形似字的比较,以字形结构、顺口溜等形式识别字形;)
3.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环节二、精致阅读,品味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特色,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1.目标任务:
(1)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
(2)感悟作者谋篇布局或遣词造句精妙之处;
2.基本步骤:
(1)抓住重点段落,体会思想感情
【方法】在读的培养上注意培养学生有表情朗读,以表情带动感情;在说的培养上要注意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说几句或一段话,而且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说;在思维训练上要求学生学会围绕问题的核心词进行思维,防止脱离中心离题发挥的思维。
(2)品味语言,感受写作特点,探究写法
【方法】以读说为主,在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学会思考,
有意识养成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环节三、指导书写 结课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方法】重点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字词使用情况,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已经学过的课文内容等
环节二、继续研读课文
【方法】依照第一课时研读要求和方法进行阅读。教师备课时重点段落要明晰,学习环节设计要合理,问题要有诱惑力。教学中要着力体现学生的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养成习惯倾听,善于交流的习惯。
环节三、读写结合,仿写片段(根据课文实际内容,或进行与本课内容相关课外阅读拓展)
【方法】要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在阅读中关注提炼写法,在写作时强调段落特点,写作前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思之有路,写之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