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柴侍御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送柴侍御篇一
《送柴侍御》

送柴侍御篇二
《送柴侍御》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柴侍御篇三
《17送柴侍御》

送柴侍御篇四
《沪教版语文五下《送柴侍御》公开课课件》

送柴侍御篇五
《离情浓时谴离伤--王昌龄《送柴侍御》赏读》

送柴侍御篇六
《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下))_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象着意表现一个“远”字,而那别时之难,别后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倒是别开蹊径的。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仓曹宅夜饮》)。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送柴侍御篇七
《小四年级传统下册》

全册备课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点:

1、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

2、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止时间 计划进度 实际完成情况 备注

一 2.21—2.25 17古诗两首

二 2.28—3.4 18古诗两首

三 3.7—3.11 19古诗两首

四 3.14—3.18 20古诗两首

五 3.21—3.25 21古诗两首

六 3.28—4.2 22古诗两首

七 4.6—4.8 23丝绸之路 清明节

八 4.11—4.15 24玄奘取经

九 4.18—4.22 25鉴真东渡

十 4.25—4.29 26郑和下西洋 劳动节 十一 5.—5.6 27玉器

十二 5.9—5.13 28青铜器

十三 5.16—5.20 29漆器

十四 5.23—5.27 30文房四宝

十五 5.30—6.3 31彩陶与黑陶 儿童节 十六 6.7—6.10 32唐三彩 端午节 十七 6.13—6.17 33瓷器

十八 6.20—6.24 34紫砂壶

十九 6.27—7.1 欣赏与收藏

二十 7.4—

第六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17古诗两首》(《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18古诗两首》(《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19古诗两首》(《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离别诗的情感表达,体会离别之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突破方法:

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教具、学具: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7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二、简介作者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李益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8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二、简介作者。

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第19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二、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 著称。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曲歌唱。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送柴侍御篇八
《2015届苏州高三语文九月调研测试(附加题+答案)》

高三语文调研测试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014.9

2.答题前,务必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臵上,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独自坐在火炉旁边,静静地凝视面前

感到了所有的希望全已幻灭,因而反现出 A.变幻莫测

B.千变万化 当然 自然 安之若素 安贫乐道 的火焰,细听炉里呼呼的声音,心中是不专 可以,说是 的心境,亦无不可。 C.瞬息万变 D.光怪陆离 固然 必然 恬然自安 恬然自得 注在任何事物上面的,只是痴痴地望着炉火,说是怀一种惘怅的情绪,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原来要成为一个创作的艺术家,除了要知道吸收许多知识之外,也要懂得排拒许多 知识才行的啊!

①因为不尽相同,所以艺术品才会有这样多不同的面貌。

②创作本身原来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排他性。

③在艺术的领域里,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极致,就需要先明白自己的极限,需要先明白自己和别人不尽相同的那一点。

④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就是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能够达到极致的人。

⑤而因为要走向极致,所以就不可能完全跟着别人的脚步去走5更不可能在自己的 一生里走完所有别人曾经走过的路。

A. ①④⑤②③ B.②④⑤③① C. ②③①⑤④ D.①②④⑤③

3.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交际情景,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主持人介绍来校讲学的专家:王元教授是我校杰出校友,他长期从事天文学研究工 作,取得丰硕成果,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B.张老师给原来同事打电话:王老师,昨天在书店里遇到了您的家父,几年不见他还是精神矍铄。

C.某读者在收到作家的著作后回信:老师,您寄奉的新作已经收到,拜读之后受益匪浅,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D.校庆前夕某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因近曰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到达贵校参 加庆典,对此深表歉意!

4.下列诗句中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B.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C.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D.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5.下面各项根据新闻拟写的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欧元集团东山再起——欧元集团经济于2014年再次出现正增长,尤其是德法两国, 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就是希腊也放慢了衰退的步伐。这是令人高兴的信号,表明欧 元集团正在摆脱债务危机的阴影。

B.中国订单拯救英国生猪业——境外媒体称,中国人对猪蹄的喜爱拯救了英国的生猪产业。因为来自中国的大量订单,英国养猪业再度进入了繁荣时期,出口量上升了 九成,其中绝大部分增加来自对华食品出口。

C.载人“磁悬浮魔毯”即将面世——很多人可能会梦想象阿拉丁一样坐上飞毯,如今瑞士家具商的一项发明或许能帮助这一梦想实现。他们发明的‚神奇磁悬浮魔毯‛,利用磁力可载着重2.4公斤的小狗原地升起7厘米。

D.英国出租司机痛恨打车软件——在中国受到追捧的打车软件在英国却遭到非议。伦敦的出租车司机们正在策划一次大型抗议活动,抵制打车软件Uber帮助一种当地人常用的私人车揽活。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 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 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 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①不足为公荣; 桓圭衮冕②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 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节) 注:

注:①高牙大纛:指旗杆上装饰象牙的大将牙旗,亦代指高位者的仪仗。②桓圭衮冕:桓圭,古代

公爵所 执的玉制礼器。衮冕,古代帝王及诸侯大夫的礼服和礼帽。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易:轻率

C.已擢高科、登显仕 擢:选拔 B.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令:美好 D.勒之金石,播之声诗 勒:雕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富贵而归故乡/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B.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C.以耀后世而垂无穷/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

D.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可谓社稷之臣矣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3分)

(2)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3分)

(3)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4分)

9.作者认为魏国公并非“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请分别赏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4分)

(2)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纵一华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2)故木受绳则直,

(4) 。(《荀子•劝学》) (3)扈江离与辟芷兮, 。(屈原《离骚》)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诗经.蒹葭》〉 (5)蒹葭萋萋,

(6)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7) ,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8) ,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预演

(前苏联)杜姆巴泽

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们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 常一起冲着老师的后背做鬼脸儿。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十五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 四层楼^

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

我毅然按了一下电铃。

‚不怕烂掉你的臭爪子,可恶的东西!震得整个房子嗡嗡响。什么时候你才能改掉这个坏习 惯?‛里面传出一阵叫骂。

我羞得满面通红,连忙把手塞进口袋。前来开门的是一个淡黄头发的女孩,看上去约摸有八 九岁。

‚努格扎尔‘阿马纳季泽在这儿住吗?‛

‚他是我爸爸。‛

‚你好,小姑娘,我是绍塔叔叔,是你爸爸的老同学。,’

‚噢,您请进来吧!……玛穆卡!爸爸的同学绍塔叔叔来了。,’女孩朝里边喊了一声,领着 我向屋子里走去。

迎面冲出一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浑身是墨水污迹。

‚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

‚不在。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你俩在做什么呢?‛我问。

‚我们在玩‘爸爸和妈妈游戏’。我当爸爸,姆济娅当妈妈。‛玛穆卡对我说。

‚你们玩吧’我不妨碍你们。‛我一面点着烟,坐在沙发上。‚不知道努格扎尔过得怎么样 我寻思着,‚生活安排得好不好,是不是幸福?‛

孩子们尖利的喊叫声把我从遐想中唤醒过来。

‚喂’孩子他妈!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玛穆卡问道,显然是模仿某个人的。‘‘吃个屁!我 倒要问问你,我拿什么来做饭?家里啥也没有!‛

‚你的嘴可真厉害!‛

‚昨天夜里你跑哪儿逛去了?说!‛姆济妊握着两个小拳头,叉腰站着。

‚你管不着!‛

‚什么,我管不着?好吧,我叫你出去鬼混!‛

‚你疯啦?‛

‚我受够了!够了!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孩子统统带走!‛

‚不准动孩子,你自己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没那么简单!‛

‚把儿子给我留下!‛

‚不行,我已经说了!‛姆济娅高声叫道。

‚你听着:把儿子留下!要不然……‛玛穆卡抱起枕头,一下子砸在姆济娅身上。

‚好哇,你敢打人?畜生!‛姆济娅抢起洋娃娃,狠狠地打在弟弟头上。她打得那样厉害, 玛穆卡的两眼当即闪出了泪花。

我跳起来把他们拉开。

‚孩子,真不知道害臊。这是什么游戏哟!‛

‚放开我,尼娜!‛姆济娅突然朝我喊道。‚你们这些邻居不知道他是什么玩意儿!我整天受 他的气,没法跟他过下去了,我的血全被他吸干了,可恶的东西!你们瞧,我瘦成了什么样子!‛ 姆济妊娅用纤细的指头戳了戳她那玫瑰色的脸蛋儿。

‚别信这个妖婆的鬼话!‛玛穆卡冲我说。

‚不要吵了!‛我实在控制不住,向他们大吼了一声。孩子们恐惧地盯着我。

我喘过一口气,勒令两个孩子向我发誓,保证往后不再扮演他们的爸爸妈妈,然后便步履蹒跚地离开了这个家。

‚看来,我的朋友生活得蛮‘快活’的!‛我一路上想着姆济娅和玛穆卡,他们表演了一幕 未来家庭生活的丑剧。

(有删改)

12. 小说开篇写“十五年前的事”,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4分)

13. 请结合小说中“我”拜访“老同学”的这段经历,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分)

14. 试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的含意和作用。(6分)

15. 小说中“老同学”并未出场,而是重点描写了两个孩子的游戏,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 安排的好处。(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骑马

王了一

①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英雄是怎样爱他们所骑的马。楚霸王的乌骓和虞姬并重,或者可说比 虞姬更为重要,因为等到‚骓不逝‛的时候,虞姬只能陪着他徒唤‚奈何‛。名将有了良马,然 后相得益彰。直到现代,我还觉得一位军长骑上马就格外显得威风凛凛。那种‚逸势凌蚊虬‛ 的神气决不是任何机械所能代替。

②还会联想到西洋古代的‚骑士‛。只有那种任侠仗义扶弱锄强的人,才不辱没了名马。依 照传说,中古时代只有‚骑士‛能有骑马的权利,而‚骑士‛又都是忠勇的人。不管它是不是 事实,只这忠勇和马的搭配就够有趣的。咱们可以说,马就是忠勇的象征。

送柴侍御篇九
《以意逆志单元练习》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检测

默写(16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2.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3.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4.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5. ,聊逍遥兮容与。(屈原《湘夫人》)

6. ,夕济兮西澨。(屈原《湘夫人》)

7.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8. ,举杯断绝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

二.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

唐多令 刘过(南宋)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刘过,少怀志节,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鲜为朝廷所用,后布衣终身。

下片着一“愁”字,请具体指出全词写出了词人哪些愁。(6分)

答: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这首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试简要分析诗歌怎样抒发悲伤的思想感情的。(8分) 答: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送柴侍御》诗大约是诗人被贬龙标尉时的作品。柴侍御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1)这两首诗从题材看同属于 诗;从体裁看是 诗。(4分)

(2)《送柴侍御》诗中,诗人说“送君不觉有离伤”的理由有哪些?试用自己的话简述。(6分)

答:

(3)这两首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6分)

答:

武侯庙 佚名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1).“莫将成败论三分”一句与《蜀相》中的哪一句意思较为接近?从意蕴看,哪一句内涵更为丰富?请作简析

答:

(2).“南阳祠宇空秋草”一句中的“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含意一样吗?你认为这两句诗哪一句写得好?请说出理由

答: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我猜想这样的关河,应该在雁门关西边,青海的边际。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月光斜斜透过窗纸。 我自许可在万里之外的战场封侯,但有谁能知道呢?我鬓发虽残败灰白,可我在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心却并未死去!)

九、结束语: 辜负胸中十万兵,

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

说到胡尘意不平。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2. ①故人离散之苦; ②年华易逝之忧;③怀才不遇之悲;④忧国伤时之恸。(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3、(8分)答: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野草枯萎,寒风劲吹,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使离情之“悲”达到了高峰。

4、(1)(4分)送别 七言绝句(或七绝)

(2)(6分)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第三、四句写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 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

(3)(6分)①王诗中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而是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②李诗中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这种离情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12. “出师未捷身先死”第二问,答案不求一致一般说来,杜诗这一句内涵更为丰富,因为除了交代史实外,还含有惋惜、痛心之感,而“莫将成败论三分”更侧重客观的评述

13.前“空剩”,后“空有”,答皆“空有”也对杜诗中的“空”所营造的意境更为丰厚,

“隔叶黄鹂”与“映阶春色”呈现了一幅盎然春意,但作者感受独特: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而好音无人来听,更具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的效果其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较“南阳祠宇空秋草”更胜一筹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

出师未捷身先死, 。 ,两朝开济老臣心。

心非木石岂无感, 。

袅袅兮秋风, 。 ,聊逍遥兮容与。 ,夕济兮西式澨。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