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问刘十九阅读答案篇一
《问刘十九赏析》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解:
1、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2、醅:没有过滤的酒。
赏析:
诗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问刘十九阅读答案篇二
《语文阅读题2012》
2011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 2011.4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⑴假设你有写日记的习惯,从五岁开始,每天写两千字的日记,一直写到一百零五岁,那么,你一共写了七千三百万字。一万三千本这样的日记,也只不过刚好能填满薄薄一片存储器。它只有指甲盖大小,只有半克重。如果有人想要在一百年内读完这片小小存储器中的文字,他需要不眠不休,并且每秒钟扫过三百字才行。
⑵我们用一个更轻飘飘的数字来描述它的容量,就是2TB。这个个位数的描述,却意味着五十万首MP3歌曲,或者六十七万张一千万像素的照片,这是五百年前最博学多识者也无法想象的庞大信息量。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却能轻轻地放在我们的指尖上,一不小心就可能乘风飞去。
⑶在这片数年之内即将面世的存储装臵面前,浩如烟海算得了什么,汗牛充栋早已成笑谈。它足以记录几代人毕生的所学所想,并可以很容易地传诸后世。 ⑷人们一直试图为后人留下些记忆。从公元前一万五千年的岩洞壁画开始,这种设想才逐渐成真。文字的发明是一大革命,它让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与知识简单方便、明确快捷地臵于身外,使之有机会代代传承。岩石、金属、泥陶、骨骼、皮革、布帛、竹木都曾被用于记忆的传递,而人们也一直在寻找更轻更快更好的载体,以便能够将所有在险恶生涯中艰难累积的智慧记录下来,不致遗失。
⑸从纸张、印刷术到磁、光、半导体存储设备,存储密度变得越来越高,存储设备也越来越复杂。今天的人们可以用很少的代价,将自己的记忆完全交给这些不会忘记的金属、半导体和塑料,解放自己的大脑,让它去做更擅长的工作。无论是对机器还是对人来说,这可能都是最好的分工。
⑹世界上数据存储量正在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几乎每两年就会翻一倍。在追求更高存储密度、更低能耗、更长久保存的存储设备上,人们似乎永不满足。这又是一个相互纠缠而发展的范例:当我们拥有更多存储设备的时候,就会发现有更多的内容需要存储;而这又使得我们不得不添臵更多存储设备。这像是一条不归路,却也许正是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⑺虽然今天的存储设备已经能够达到惊人的效率,但是研究者们依然在不断努力,试图创造出堪称完美的存储设备。当这种介质被发明出来的那天,也就意味着人类的群体记忆,将会与人类这个物种延续最少同样长的时间。
(取材于科松《记忆传承,信息永生》)
1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现在使用的只有指甲盖大小的2TB存储设备,能存储古人无法想象的庞大信息量。
B.为了有效传承人类艰难累积下来的智慧,人们一直在努力地寻找更轻更快更好的载体。
C.存储设备的改进,让人们可以放心地把记忆置于身外,解放大脑让它去做更擅长的工作。
D.当完美的存储设备发明出来时,人类的群体记忆将可能保存到人类这个物种消亡之后。
14.(3分)
A(“我们现在使用的”有误,原文“数年之内即将面世”表明这样的存储设备尚未面世)
15.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堪称完美的存储设备”的特点。要求:分条概括,写序号。不超过
10字。(4分)
15.(4分)
①密度高 ②能耗低 ③保存久
【评分参考】①意思对即可。
②三个要点答全得4分,少一个减2分,少两个减3分。
③超过10字不得分。
④不分点概括不得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催魂铃
⑴电话之来,总是从颤颤的铃声开始,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最吓人的,该是深夜空宅,万籁齐寂,正自杯弓蛇影之际,忽然电话铃声大作,像恐怖电影里那样。旧小说的所谓‚催魂铃‛,想来也不过如此了。王维的辋川别墅里,要是装了一架电话,他那些静绝清绝的五言绝句,只怕一句也吟不出了。电话,真是现代生活的催魂铃。
⑵古人鱼雁①往返,今人铃声相迫。鱼来雁去,一个回合短则旬月,长则经年,那天地似
②乎广阔许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时如果已有电话,一个电话刘十九就来了,
结果我们也就读不到这样的佳句了。
⑶而活在当世,催魂的铃声一响,没有人不条件反射地一跃而起,赶快去接,要是不接,它就跟你没了没完,那高亢而密集的声浪,锲而不舍,就像一排排嚣张的惊叹号一样,滔滔向你卷来。
⑷我家的电话,像一切深入敌阵患在心腹的奸细,竟装在我的书房里,注定我一夕数惊,不,数十惊。四个女儿全长大了,连最小的一个竟也超过了‚边城‛里翠翠的年龄。每天晚上,面对书桌,正要开始我的文化活动,她们的男友们也纷纷出动了。四个女儿加上一个太太,每人晚上四五个电话,催魂铃声便不绝于耳。
⑸绝望之余,不禁悠然怀古,想没有电话的时代,这世界多么单纯,家庭生活又多么安静,至少房门一关,外面的世界就闯不进来了。哪像现代人的家里,肘边永远伏着这么一枚不定时的炸弹。那时候,要通消息,写信便是。比起电话来,书信的好处太多了。首先,写信阅信都安安静静,不像电话那么吵人。其次,书信有耐性和长性,收到时不必即拆即读,以后也可以随时展阅,从容观赏,不像电话那样即呼即应,一问一答,咄咄逼人。书信往还,中间有绿衣人作为缓冲,可以慢慢考虑,转肘的空间宽得多了。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详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哪像电话来时,穿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谁也抗拒不了那催魂铃武断而坚持的命令,谁没有过从浴室里气急败坏地裸奔出来,一手提裤,一手去抢听筒的经历呢?
⑹电话动口,书信动手,其实写信更见君子之风。我觉得还是老派的书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优雅形象不用说了,就连现代通信所见的邮差、邮筒、邮票、邮戳之类,也都有情有韵,动人心目。在高人雅士的手里,书信成了绝佳的作品,进则可以辉照一代文坛,退则可以怡悦二三知已,所以中国人说它是‚心声之献酬‛,西洋人说它是‚最温柔的艺术‛。但自电话普及以后,朋友之间要互酬心声,久已勤于动口而懒于动手,眼看这种温柔的艺术已经日渐没落了。电话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不像文字可以永垂后世,向一代代的痴顽去求印证。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即使如徐志摩和郁达夫的多情,恐也难再。
⑺有人会说:‚电话难道就一无好处吗?遇到急事,一通电话可以立刻解决。‛这我当然承认。可是我也要问,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你可以用电话去救人,匪徒也可以用电话去害人,大家都快了,快,又有什么意义?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与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电话和电视的恢恢天网,使五洲七海千城万邑缩小成一个‚地球村‛,几十亿兆民都迫到你肘边成了近邻。人类愈‚进步‛,这大千世界便愈加缩小。
⑻野心勃勃的科学家认为,有一天我们甚至可能探访太阳以外的太阳。长空万古,渺渺星辉,让一切都保持点距离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即,不是更有情吗?留一点余地给神话吧,何必赶得嫦娥仙女都走投无路,如此‚逼神太甚‛呢?
⑼对无处不达的电话与关山阻隔的书信,我宁愿选择后者。在英文里,叫朋友打个电话来,是‚给我一声铃‛。催魂铃吗?不必了。不要给我一声铃,给我一封信吧。
(取材于余光中的同名散文)
【注】①鱼雁:代指书信。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出自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刘十九,即刘禹锡。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电话的普及给作者带来诸多烦恼,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欢单纯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作者对此充满遗憾和无奈。
C.快节奏的生活也给匪徒的作案提供了方便,但他们难以逃脱电话电视的恢恢天网。
D.作者对科学家探访遥远星球的设想难以认同,认为人类应与太空保持距离与神秘。 E.本文语言典雅而流畅,也不乏风趣幽默,尤其是几处比喻句的运用更是形象贴切。
16.(4分)
B、C(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与原文“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不符,C“难以逃脱电话电视的恢恢天网”于文无据)
【评分参考】①答对一项得2分。
②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7.本文表现手法多样,语言生动。请以第⑸段中画线句子为例,作简要赏析。(5分)
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详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哪像电话来时,穿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
17.(5分)
这句话运用了比拟和对比的手法,(2分,要点:“比拟”或“拟人”、“对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书信安静舒缓和电话咄咄逼人的特点(2分,要点:书信和电话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书信的喜爱,对电话的厌恶(1分,要点:作者对书信或电话的态度)。
【评分参考】①意思对即可。
②如写“夸张”“仿词”等其他手法,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联系全文,概括“催魂铃”的含意及作用。(7分)8.(7分)
‚催魂铃‛的含义是:电话铃常常突然而至(1分,要点:“突然”),催人接听(1分,要点:“催人接听”),干扰了生活的宁静,令人惊恐不安(1分,要点:“干扰宁静”或“令人惊恐不安”)。
在文中的作用是:以‚催魂铃‛为题,醒目有趣,引起阅读兴趣(1分,要点:作为题目的作用);贯穿全文,首尾呼应,起到线索作用(1分,要点:结构作用);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电话铃声的厌恶(1分,要点:表达的情感);表现了对现代社会生活中喧嚣浮躁的现象的批评(1分,要点:表达的主旨)。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9.第⑺段中说:“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生活态度?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生活的“快”的认识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19.(10分)
【评分参考】①作者态度解说2分。意思对即可。
②联系现实生活谈感悟6分。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分析中肯,即可得满分。
③语言表达2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
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20.
北京市东城区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沙漠之舟”重归故里
沙特素有‚骆驼之乡‛的美称,沙漠占其国土总面积的28%。骆驼是继承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骆驼肉和骆驼奶不仅是当地人的美味佳肴,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骆驼毛则是纺线织布的好原料。一年一度,有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到麦加朝觐,并在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宰牲献祭,献祭的牲畜只能是羊、牛和骆驼三种家畜。
然而,自从1938年沙特打出了第一口油井,石油就成了沙特人致富的法宝。依靠丰厚的石油出口收入,沙特的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改变,高速公路网把各大城市连为一体。汽车早已取代骆驼,成为多数沙特人的代步工具,骆驼则成了一些人怀旧的宠物。
据统计,阿拉伯半岛上的骆驼数量正急剧减少,30年内可能会完全消失。如今,沙特阿拉伯每年朝觐期间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依靠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为了解决骆驼长途运输问题,沙特正考虑以每艘约7000万美元的造价,在新加坡建造专用货轮。
与沙特骆驼濒临灭绝不同的是,澳大利亚 ‚骆满为患‛。从19世纪中叶起,为修建铁路,澳大利亚人从沙特、巴勒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引进了一万头骆驼用来运送建筑材料。20世纪初,随着铁路开通以及汽车的普及,骆驼被放养到野外。骆驼的繁衍力特别强,而且没有天敌,数量与日俱增。如今,澳大利亚的野生骆驼估计约有120万头,活动面积达330万平方公里。当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时,骆驼群便会为了寻找水源而向周边地区迁移,破坏植被、糟蹋庄稼、影响交通,给牧区和农业区居民造成严重影响。骆驼排出的粪便还会产生大量影响气候的二氧化碳。
数年前,澳大利亚牧民和农场主就自发组织起来捕杀野生骆驼。为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做出决定,拨出专款租用直升机捕杀野骆驼,计划最终把野生骆驼数量减少三分之二。
沙特过去只从苏丹和索马里进口骆驼,之所以改从澳大利亚进口,一个重要原因是沙特人感情上难以接受澳大利亚捕杀骆驼的计划。
(取材于2012年1月6日《人民日报》)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从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都可以感受到骆驼在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B.沙特每年在宰牲节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靠从澳大利亚、苏丹、索马里进口。
问刘十九阅读答案篇三
《自己精心准备的语文阅读试题》
精品阅读:
舌尖上的乡村 孙守名
①乡村的冬夜是一首粗guang、豪放的宋词,呼啸的北风漫卷飞舞的雪花,凄厉的寒气浸淫着村庄的角角落落,天地间昏黄黯淡,低矮的房舍抖抖瑟瑟地站立在冰天雪地间,做着春天的美梦。
② 筑一座泥炉,烧三五段木炭,温一壶陈年老酒,捧读一两卷古书,那是乡村冬夜的极致。然若非文人墨客,这种宁静致远的雅趣是断断享受不到的。不过,独自享受 的乐趣还是有的。仍是那座泥炉,还是那三五段木炭,随手找一两块地瓜,或一小捧黄豆,再或一小把玉米粒,那香喷喷诱人的味道立马就氤氲于整座房间。狂风也 好,大雪也好,寒气逼人也好,都抵不过这种撩人的香味。在乡村,冬夜烤地瓜、爆玉米花或黄豆,你要是从未享受过,那真是一段缺憾的人生经历。
③ 一袭柔媚的春风飘过,自是冬去春来。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大地一派生机盎然。溪头的荠菜花,用清水洗净,热水一过,生拌凉调,或做成精巧别致花样繁多的水 饺,味道清新爽口,真是人间的一道美味佳肴。在北方,一场春雨,各种野菜星星点点地从苏醒的泥土中钻出来,灰灰菜,纯菜,苦苦菜,鱼腥草„„这些菜啊,对 于吃腻了鱼肉的都市人来说,简直就是人间仙品。萌动不久的柳芽,刚刚吐须的毛毛虫,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走上大众餐桌。其实啊,乡村的春天,春天的乡村,就是 一道清新可口的菜蔬。
④ 暑气一到,三五场大雨骤降,乡村的池塘就会满满荡荡,这正是鱼肥蟹黄的时节。随便走出家门,去池塘边,水渠旁,甚或田地里,都可以捕捉到各种类型的鱼儿。 草鱼啊,青鱼啊,鲫鱼啊,鲶鱼啊,鲤鱼啊,泥qiu啊,大蟹啊„„应有尽有,大点儿的带回家,小一些的尽可放生。这时候的鱼味道鲜美,最好的吃法并不需要太多 的工序,洗净,放入水中,加些常用的佐料即可,吃得就是那个鲜啊!在北国的乡村,夏天的美味远不止这些,各种瓜类更是让你魂不守舍。甜瓜,菜瓜,西瓜,黄 瓜,白瓜„„还有更多不知名的瓜。比如说西瓜吧,急切地打开,红瓤晃眼,清凉四溢,香甜浓烈。乡村的夏季,是蛙鸣蝉噪的时节,也是一道永远也品咂不完的美 肴。
⑤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最具风味的瓜果儿纷纷走进农家小园。金黄金黄的玉米成熟了,成块成块的地瓜从泥土里翻出,麻麻点点的花生一串儿一串儿的排放在田间,红 艳艳的沉甸甸的高梁穗儿在风中摇曳,饱满丰硕的豆荚儿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不定的光彩,瓜果飘香:这真是一个令人心醉的时节。在僻远的田地间做一个土炉,从 不知谁家的庄稼地间摘一把豆,偷两块地瓜,抱回三两穗玉米,收拢一些干柴,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边看小人书边有滋有味吃这些刚刚出炉的香脆爽口的收获,四 十岁以上的有些乡村经历的中年人大都有过类似的回忆。乡村的秋天,其实啊,就是一种遥远的梦幻,那些酸酸甜甜的回忆中总要与美味相牵相连。
心中的小火炉
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的展 卷,都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种美,落落大方,盘根错节,长在一段日子上。是啊,“新醅酒,小火炉”,凡 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韵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题。
⑵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 相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在吟一壶 岁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一个“美”字,真够叫绝的。
⑶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这种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 对于过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geng geng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⑷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房。三姨眼里的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 得。她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这也体现在,她对那些象征着贫穷的、长在她童年里的那些粗粮的厌烦。而我 的某些观点,为她所不喜欢。尽管我们的年龄,有二十年之隔。
⑸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时候,踏绿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寒江雪。
⑹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1)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她那失望的眼神,一副落落gua合的神情,像 一头神情呆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2)砖构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一 直还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是住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来,最后终老在那里。
⑺我踩着她的足迹,在寻一段过往。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的,但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 掌上心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 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在旁边,煨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过目不忘。
⑻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1.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正规、规范、美观
geng geng于怀( )( )落落gua( )合
2.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词语的词性和短语类型。
经常( )远离( )那样( )尽管( )
煨着烤火( )躺在下面( )远离喧嚣( )神情呆滞( )
3.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4..第⑷段作者提及三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5..赏析第⑺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6..文中,作者将一些往事融入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里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就此进行探究。(7分)
7.文章写到祖母时,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祖母的神情,同时描写了祖母的语言,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两句话。
(1)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她那失望的眼神,一副落落gua合的神情,像 一头神情呆滞的老牛。
(2)砖构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
参考答案:
1.示例:清新爽口的荠菜花里;(2分)味道鲜美的鱼里;(2分)金黄金黄的玉米里。(2分)(符合文章意思即可。)
2.环境(景物)描写。(1分) 描写了乡村冬夜的寒冷和昏暗,更能反衬下文冬夜烤地瓜、爆玉米花或黄豆给人的温暖感觉。(3分)
3.不好。(1分)“走”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柳芽、榆钱儿当作人来写,赋予柳芽、榆钱儿以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吃柳芽、榆钱儿的喜悦。(3分)换成“端”字就索然无味了。(1分)
4.秋天各种瓜果的味儿,(1分)童年时在田间地头烤食豆子、地瓜和玉米的乐趣。(2分)
5.作者通过记叙家乡从春夏秋冬的家乡小吃,满怀深情的赞美了家乡的美味,饱含了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示例:我的家乡淮南的牛肉汤很有名。特点:汤色纯正,汤上飘着红辣油,还有金黄的豆饼、碧绿的香菜,香气扑鼻,喝一口辣乎乎、香喷喷,唇齿留香,有淮
一个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文章的标题出自这首诗,作者在开头引用此诗,照应了标题,点明了写作的中心,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5.6分,雪夜,老友相逢,围在小火炉边,伴着初升的月亮,听着雪花飘落声,把酒言欢,浅唱低吟。这种意境,为彼此的相遇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氛围,能够使彼此间的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表达了对纯真友情的怀念与珍惜,所以让人叫绝。
16.4分,作者提及追求时尚现代生活的三姨,与“我”与“祖母”依恋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突出对简单而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喜爱,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7.4分。这句话写的是奶奶在冬天用火盆取暖的一个情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火炭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这种生活带给作者的温馨。
18.7分,要点: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都是一种怀旧特定的意象,更是一种怀旧情感的寄托。作者将一些回忆融入唐诗或老酒中,真实地表现了对往事的眷 恋,对温馨的传统生活的向往。唐诗或酒这些意象,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气息,与往事、怀旧情感巧妙地融合,使文章笼罩着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便于情感的表 达、思维的延伸,升华文章的中心。
问刘十九阅读答案篇四
《高一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大练习 2009-12
注意:1、检测分成两部分,第一卷涂到答题卡上,第二卷答在答卷纸上。
2、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38分,每题2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昵(nì)称 蹑( niâ)手蹑脚 扶弱济(jì)困 数(shǔ)落
B、差(chà)不多 唠(láo)唠叨叨 蓓(bâi)蕾 倾(qīng泻
C、砖砌(qiâ) 熨(yù)帖 一幢(chuàng)新房 唾(tuî)手可得
D、锡鑞(là) 玄(xuán)想 抹 (mā) 布 掺(chān)杂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宿命 荒芜 头绪 身临其境
B、暴躁 落寞 座落 专心致志
C、恍惚 焦灼 安详 急于求成
D、苍幽 沧桑 窸窣 亘古不变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次在浦东的参观尽管浮光掠影,但是仍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这则笑话,因为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很有力量,所以,在民间流传颇广,几乎家喻户晓。
C、要培植健康的金融市场,必须建立一套可以操作的法律、法规,从而能够有效打击在金融市场中翻云覆雨的“资金贩子”。
D、起伏的群山一座挨着一座,鳞次栉比,一直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B、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即使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C、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
D、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二、文言基础知识
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lù) 暴霜露(bào) 殆尽(dài) 下咽(yàn) ....
B.荆棘(jí) 为国者(wãi) 矗立(zhù) 逦迤(yǐ) ....
C.参差(cēn) 酹江月(lâi) 运载(zài) 战舰(jiàn) ....
D.摄影(shâ) 翘首而望(qiáo) 挪动(luï) 桅杆(wãi) ....
6、下列各个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C.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都、全) B.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霁:下雨。) ..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D.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与 . 也 .嬴而不助五国也
杳不知其所之
与 农夫 .秦皆诸侯 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
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B.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之”相同 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D.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A.六王毕,四海一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1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戍卒叫,函谷举 B.灭六国者,六国也
C.赵尝五战于秦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2. 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以攻取之外 B 与战胜而得者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与战败而亡者
C.犹抱薪救火 D 然后得一夕安寝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三、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夫六国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灭魏,迁咎为家人 迁:放逐,流放 B. 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 徇:攻占,夺取
C. 项羽已破秦,降章邯 降:使„„投降 D. 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传:驿车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 B. 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乃徙魏王豹于河东
C. 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 D. 魏王豹以国属焉
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 以豹国为郡
15、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陈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 B. (魏豹)至国,即绝河津畔汉
C. 方东忧楚,未及击(魏豹) D. 遂从(汉王)击楚于彭城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魏豹侧重于反复无常,时反时从。郦生说魏豹一节,则通过魏豹之口,道出汉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礼节”的待人态度,正与豹之反复叛汉为因果。
B. 《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写得悲壮惨烈,从而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和悲壮的气氛。魏咎,在兵临城下的紧迫关头,他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着想,提出降服条件,谈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给人以气概豪迈、悲壮慷慨的感受。
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准备立周市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绝不接受,没办法陈王立了魏咎为魏王。
D. 汉王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问题。
诗人与酒 洛夫
①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降,惟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
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忽然渴望身边出现两样东西:雪与酒。酒固伸手可得,而雪,却难得一见。
②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
后来年事渐长,才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对于饮酒,我徒拥虚名,谈不上酒量,平时喜欢独酌一两盏,最怕的是轰饮式的闹酒;每饮浅尝即止,微醺是我饮酒的最佳境界。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漫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可以灯下清谈,这是散文式的饮酒。但超过三人以上的群酌,不免会形成闹酒,乃至酗酒,这样就演变为戏剧性的饮酒,热闹是够热闹,总觉得缺乏那么一点情趣。
③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故善饮者多为诗人与豪侠之士。张潮
在《幽梦影》一文中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这话说得多么豪气干云!可是这样并不能证明,雅俗与否,跟酒有绝对的关系。只说饮者大多为世间打抱不平者,替天行道,一剑在手风雷动,群魔魍魉皆伏首。而诗人多为文弱书生,而感触又深,胸中的块垒只好靠酒去浇了。
④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
调调儿。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他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意。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
⑤据《世说新语》所载:一天刘伶酒瘾发作,向太太索酒。太太一气之下,将
所有的酒倒掉,并且把酒具全部砸毁,然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劝他说:“你饮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须戒掉。”刘伶说:“好吧,不过要我自己戒是戒不掉的,只有祝告神灵后再戒。”他太太信以为真,便遵嘱为他准备了酒肉。于是刘伶跪下来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祝祷既毕,便大口喝酒,大块进肉,醉得人事不知。在这方面,苏东坡的太太就显得贤慧得多了。《后赤壁赋》中有一段关于饮酒的对话,非常精彩。话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某夜,苏东坡从雪堂步行回临皋,有两位朋友陪他散步而去,这时月色皎洁,情绪颇佳,走着走着,他忽然叹息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宵何?”一位朋友接道:“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有鱼就好办,于是苏东坡匆匆赶回去跟老妻商量。苏夫人果然是一位贤德之妇,她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
⑥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叙、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中经常流着两
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又辛又辣,真是五味俱全,难怪某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
17.下面对“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白写了很多酒味很浓的诗文。 B.强调李白作诗必得饮酒。
C.是对李白饮酒为诗的夸张调侃。 D.酒味与酒诗成就了李白的清新飘逸。
18.从全文看,不属于诗人喜酒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可以浇去心中的郁闷和不平。
B.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
C.酒可以使人唤起联想,产生创作的灵感
D.对文人而言,诗文是酒的伴生物,无酒不成诗。
19.下列对文章的评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写出了古代诗人与酒的深厚关系,也表明了作者对酒的态度。
B.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充满伤感,所以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文学。
C.“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这是夸奖苏轼的妻子会持家。
D.作者认为,饮酒须有雪,否则就缺乏情趣。
第Ⅰ卷 (主观题 共82分)
五、(18分)
20、翻译《阿房宫赋》和《六国论》中的句子:(4分)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分)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2分)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①照檐楹②。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淡磨明镜:形容水面平静,池水清澈。②檐楹:屋檐及檐下的堂柱。
(1) 诗中景物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 这首诗写景抒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22、根据提示,默写原文中相关的语句:(任选三小题)(6分)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
(2)、 ,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
赋》)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承上启下的句子
是: 。
问刘十九阅读答案篇五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半期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半期考试
一、基础知识题(4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 ,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暴(bào)霜露 度(dù)曲 修葺(qì) ...
B.长号(háo)不自禁 迤逦(yǐ lǐ) 俳(fēi)优 ....
C.麾(huī)下 创(chuāng)伤 剽(piāo)掠其人 ...
D.田父(fù) 鼎铛(chēng)玉石 乌骓(zhī)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木屐 桥粱 颐和园 乐其所好
B.安祥 竭诚 园明圆 蓝天洁月
C.果蔬 景仰 踢毽子 亭园楼榭
D.绵延 嘻戏 满州国 摩登女郎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看不见,摸不着,似有似无,信又不信,几分__里掺着几
分__。冥冥中看不清底细,却又摆不脱对它的__。大概这就是幽灵。
A.尊重 恐惧 依恋 B.敬重 恐怖 依赖
C.尊重 恐怖 依恋 D.敬重 恐惧 依赖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只不过是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__他是一根
能思考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__,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__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A.但 但是 所以 B.而 然而 因为
C.但 然而 因为 D.而 但是 所以
5.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内心十分恐慌,却从容不迫地在抹
桌子。
B.他们约定过年时做种种好东西给他吃,糖年糕、炸春卷、
核桃仁、松子糖,一件件,一宗宗,如数家珍一般。
C.我军识破了敌人的神机妙算,提前赶到了泸定桥,消灭了
对岸的敌人。
D.先生身材魁梧,道貌岸然,刚一见面,我便对他油然而生
敬意。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
卧处不可当风。
B.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业中去,关键
在于要加强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C.我虽然和他只有一面之缘,但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包括他的学识和人品。
D.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
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7.下列划横线的词语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惊悉①您老病了,父亲让我前来探望②,未能见面③,现惠赠④鲜花一束,祝您早日康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③④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王主编,现将拙作寄来,请批评指正,若能刊用,我将不..
胜感激。
B.本人不才,所提意见只是一孔之见,不一定正确,正确与..
否请酌。
C.你的大作日前已收到,待我抽空拜读后,有什么意见我们..
再见面谈。
D.贵校校庆邀请函我已接到,请转告校领导,届时我定拨冗
光临。 ..
9.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磨牙吮血,杀
人如麻。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从下列各句中的“红”来看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组是( )
A. 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②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B. ①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②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
红难缀。
C. ①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②落红不是无情
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①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②惜
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11.下列句子的默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B.以地事秦,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2下列句子的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群季隽秀,皆为惠连。
C.开琼筵以坐花,飞羽殇而醉月。
D.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距,可怜焦土。
13.下列篇名、出处、作者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樊川文集》——杜牧
B.《鸿门宴》——《史记》——司马迁
C.《项脊轩志》——《震川文集》——归有光
D.《伶官传序》——《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14.将下面三句话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
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下面林带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____。火红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①却换来了烦人的蝉 ②这时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③潜在树叶间一声声长鸣
A. ②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① D. ①③②
15.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有三处不能删去,对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①够了,即使只能做出一个这样特殊②的发现,也已经③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于④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⑤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这⑥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
二、(27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
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6.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17.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
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18.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
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
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
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
后的人。
19.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
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
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
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
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
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0.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楚人一炬 ②四海一 ③一肌一容 ④用心一也 ⑤
庭中通南北为一 ⑥先妣尝一至 ⑦一室之中 ⑧初一交战
A.①⑥ / ② / ③⑤/④/⑦/⑧
B.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C.①⑥② / ③⑤/④⑦/⑧
D.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2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
B.轩东故尝为厨 .
C.庭中始为篱 .
D.余既为此志 .
2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中的“周”用
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C.燕赵之收藏 ..
问刘十九阅读答案篇六
《2013学年 粤教版 语文选修1电子题库:第二单元第7课知能优化演练 Word版含答案]》
[学生用书P45~P46]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逾越(yú) 鸟瞰(kàn) ..
一丘之貉(luò) 栩栩如生(xǔ) ..
B.溃败(kuì) 凹陷(wā) ..
贻笑大方(yí) 兢兢业业(jīnɡ) ..
C.咀嚼(zǔ) 桧柏(ɡuì) ..
罄竹难书(qìnɡ) 饕餮大餐(tiè) ..
D.觊觎(jì) 攻讦(jié) ..
光阴荏苒(rǎn) 心怀叵测(pǒ) ..
解析:选D。A项,“貉”读“hé ”;B项,“凹”读“āo”;C项,“咀”读“j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夸赴军中宴 .
B.来如春梦几多时 ...
C.能饮一杯无 .
D.明年衣食将何如 ..军:这里指保卫宫廷的禁军 几多时:时间短促 无:没有 何如:怎么办
解析:选C。无:同“么”,疑问语气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夜半来,天明去 B.衢州人食人 ..
C.手持敕牒榜乡村 .D.晚来天欲雪 .
解析:选A。B、C、D三项加点词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20个国家、4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高度重视,给予了颇高评价。
B.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
C.血液是运送生命物质的长河,一旦病毒、细菌等病害侵入我们的身体,它将是保护我们身体的卫士。
D.其实,只要部分观众适应了字幕版的放映方式,根本就没有必要不因为配音这一环节而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消耗。
解析:选C。A项,“给予了颇高评价”一句缺主语;B项,“组织、选择”的语序不当;D项,不合逻辑,应删去“不因为”中的“不”字。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杜陵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5.官吏在自然灾祸面前的做法是什么?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官吏们在天灾面前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这首
诗写农夫之苦和官吏之毒,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
6.这首诗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品语言通俗,三言、五言、七言句式交错使用,而韵脚转换自然,读之朗朗上口,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7.这首小诗前三句各写一事,本无奇特之处,诗人是怎样使之富有诗意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以极朴素的语言描写眼前极简单的景物,希望朋友天寒欲雪时能来烤火饮酒,叙谈友情。平平淡淡的几句话,却极富感情,因而具有浓郁的诗意。
8.这首小诗中暗含对比,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这首小诗中,诗人将家中的温馨和寒冷的天气形成对比,将看似简单的招待和醇厚感情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和殷殷的关切之情。
三、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①②勤政楼西老柳
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③ 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
过勤政楼
杜 牧
④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⑤⑥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注】 ①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开元八年(720)。②西老柳: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开元年间(713-741)所种。③长庆二年:穆宗长庆二年(822),其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④承露丝囊:唐开元十七年,以玄宗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百官献承露囊(相当于现在的“荷包”),民间仿制为节日礼品相馈赠。⑤紫苔: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⑥金铺: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
9.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诗借景抒情,为人生迟暮而感慨,同时把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杜诗移情于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
10.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勤政楼,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以柳衬人,将柳树的垂老与诗人自己的迟暮进行对比。第二首今昔对比:昔日佳节隆盛,欢乐热闹;今朝苔藓称意,人去楼空。(大意如此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宴 散
白居易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11.全诗紧扣标题中的“散”字展开,请说说颔联是如何表现“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客宴足之后,在璀璨的灯火指引下走下楼台,笙歌的余音散落在庭院。颔联通过这两个镜头,生动地表现了主客兴尽而散的情景。
12.这是诗人晚年的一首闲适诗,请结合颈联的意象分析诗中的闲适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急切的“蝉鸣”催促“残暑”而去,结队的“群雁”引来“新秋”季节。颈联意象生动,诗人抓住时令和物候的特征,把夏去秋来的变化写得富有诗意,透露出诗人的惬意与闲适。
四、语用创新
13.将下面散句改为整句。
在马克思的故居,我们看到了马克思著作的各种版本,我们对马克思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十分敬佩,他为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令我们十分景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来到马克思的故居,看到马克思著作的各种版本,我们十分敬佩他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十分景仰他为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
14.根据下面这幅题为《车祸的影子》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车祸的影子
(1)简单说明画面的内容。(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幅漫画的讽刺意义。(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画面上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撞到了大树,车后的影子看起来像一个酒瓶。
(2)这幅漫画讽刺了当下存在的因醉驾而造成交通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丑恶现象。
问刘十九阅读答案篇七
《2013学年 粤教版 语文选修1电子题库:第二单元第7课知能优化演练 Word版含答案]》
[学生用书P45~P46]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逾越(yú) 鸟瞰(kàn) ..
一丘之貉(luò) 栩栩如生(xǔ) ..
B.溃败(kuì) 凹陷(wā) ..
贻笑大方(yí) 兢兢业业(jīnɡ) ..
C.咀嚼(zǔ) 桧柏(ɡuì) ..
罄竹难书(qìnɡ) 饕餮大餐(tiè) ..
D.觊觎(jì) 攻讦(jié) ..
光阴荏苒(rǎn) 心怀叵测(pǒ) ..
解析:选D。A项,“貉”读“hé ”;B项,“凹”读“āo”;C项,“咀”读“j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夸赴军中宴 .
B.来如春梦几多时 ...
C.能饮一杯无 .
D.明年衣食将何如 ..军:这里指保卫宫廷的禁军 几多时:时间短促 无:没有 何如:怎么办
解析:选C。无:同“么”,疑问语气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夜半来,天明去 B.衢州人食人 ..
C.手持敕牒榜乡村 .D.晚来天欲雪 .
解析:选A。B、C、D三项加点词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20个国家、4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高度重视,给予了颇高评价。
B.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
C.血液是运送生命物质的长河,一旦病毒、细菌等病害侵入我们的身体,它将是保护我们身体的卫士。
D.其实,只要部分观众适应了字幕版的放映方式,根本就没有必要不因为配音这一环节而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消耗。
解析:选C。A项,“给予了颇高评价”一句缺主语;B项,“组织、选择”的语序不当;D项,不合逻辑,应删去“不因为”中的“不”字。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杜陵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5.官吏在自然灾祸面前的做法是什么?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官吏们在天灾面前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这首
诗写农夫之苦和官吏之毒,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
6.这首诗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品语言通俗,三言、五言、七言句式交错使用,而韵脚转换自然,读之朗朗上口,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7.这首小诗前三句各写一事,本无奇特之处,诗人是怎样使之富有诗意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以极朴素的语言描写眼前极简单的景物,希望朋友天寒欲雪时能来烤火饮酒,叙谈友情。平平淡淡的几句话,却极富感情,因而具有浓郁的诗意。
8.这首小诗中暗含对比,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这首小诗中,诗人将家中的温馨和寒冷的天气形成对比,将看似简单的招待和醇厚感情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和殷殷的关切之情。
三、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①②勤政楼西老柳
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③ 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
过勤政楼
杜 牧
④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⑤⑥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注】 ①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开元八年(720)。②西老柳: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开元年间(713-741)所种。③长庆二年:穆宗长庆二年(822),其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④承露丝囊:唐开元十七年,以玄宗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百官献承露囊(相当于现在的“荷包”),民间仿制为节日礼品相馈赠。⑤紫苔: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⑥金铺: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
9.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诗借景抒情,为人生迟暮而感慨,同时把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杜诗移情于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
10.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勤政楼,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以柳衬人,将柳树的垂老与诗人自己的迟暮进行对比。第二首今昔对比:昔日佳节隆盛,欢乐热闹;今朝苔藓称意,人去楼空。(大意如此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宴 散
白居易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11.全诗紧扣标题中的“散”字展开,请说说颔联是如何表现“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客宴足之后,在璀璨的灯火指引下走下楼台,笙歌的余音散落在庭院。颔联通过这两个镜头,生动地表现了主客兴尽而散的情景。
12.这是诗人晚年的一首闲适诗,请结合颈联的意象分析诗中的闲适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急切的“蝉鸣”催促“残暑”而去,结队的“群雁”引来“新秋”季节。颈联意象生动,诗人抓住时令和物候的特征,把夏去秋来的变化写得富有诗意,透露出诗人的惬意与闲适。
四、语用创新
13.将下面散句改为整句。
在马克思的故居,我们看到了马克思著作的各种版本,我们对马克思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十分敬佩,他为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令我们十分景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来到马克思的故居,看到马克思著作的各种版本,我们十分敬佩他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十分景仰他为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
14.根据下面这幅题为《车祸的影子》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车祸的影子
(1)简单说明画面的内容。(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幅漫画的讽刺意义。(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画面上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撞到了大树,车后的影子看起来像一个酒瓶。
(2)这幅漫画讽刺了当下存在的因醉驾而造成交通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丑恶现象。
问刘十九阅读答案篇八
《2013学年 粤教版 语文选修1电子题库:第二单元第7课知能优化演练 Word版含答案]》
[学生用书P45~P46]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逾越(yú) 鸟瞰(kàn) ..
一丘之貉(luò) 栩栩如生(xǔ) ..
B.溃败(kuì) 凹陷(wā) ..
贻笑大方(yí) 兢兢业业(jīnɡ) ..
C.咀嚼(zǔ) 桧柏(ɡuì) ..
罄竹难书(qìnɡ) 饕餮大餐(tiè) ..
D.觊觎(jì) 攻讦(jié) ..
光阴荏苒(rǎn) 心怀叵测(pǒ) ..
解析:选D。A项,“貉”读“hé ”;B项,“凹”读“āo”;C项,“咀”读“j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夸赴军中宴 .
B.来如春梦几多时 ...
C.能饮一杯无 .
D.明年衣食将何如 ..军:这里指保卫宫廷的禁军 几多时:时间短促 无:没有 何如:怎么办
解析:选C。无:同“么”,疑问语气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夜半来,天明去 B.衢州人食人 ..
C.手持敕牒榜乡村 .D.晚来天欲雪 .
解析:选A。B、C、D三项加点词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20个国家、4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高度重视,给予了颇高评价。
B.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
C.血液是运送生命物质的长河,一旦病毒、细菌等病害侵入我们的身体,它将是保护我们身体的卫士。
D.其实,只要部分观众适应了字幕版的放映方式,根本就没有必要不因为配音这一环节而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消耗。
解析:选C。A项,“给予了颇高评价”一句缺主语;B项,“组织、选择”的语序不当;D项,不合逻辑,应删去“不因为”中的“不”字。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杜陵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5.官吏在自然灾祸面前的做法是什么?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官吏们在天灾面前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这首
诗写农夫之苦和官吏之毒,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
6.这首诗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品语言通俗,三言、五言、七言句式交错使用,而韵脚转换自然,读之朗朗上口,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7.这首小诗前三句各写一事,本无奇特之处,诗人是怎样使之富有诗意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以极朴素的语言描写眼前极简单的景物,希望朋友天寒欲雪时能来烤火饮酒,叙谈友情。平平淡淡的几句话,却极富感情,因而具有浓郁的诗意。
8.这首小诗中暗含对比,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这首小诗中,诗人将家中的温馨和寒冷的天气形成对比,将看似简单的招待和醇厚感情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和殷殷的关切之情。
三、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①②勤政楼西老柳
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③ 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
过勤政楼
杜 牧
④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⑤⑥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注】 ①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开元八年(720)。②西老柳: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开元年间(713-741)所种。③长庆二年:穆宗长庆二年(822),其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④承露丝囊:唐开元十七年,以玄宗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百官献承露囊(相当于现在的“荷包”),民间仿制为节日礼品相馈赠。⑤紫苔: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⑥金铺: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
9.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诗借景抒情,为人生迟暮而感慨,同时把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杜诗移情于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
10.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勤政楼,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以柳衬人,将柳树的垂老与诗人自己的迟暮进行对比。第二首今昔对比:昔日佳节隆盛,欢乐热闹;今朝苔藓称意,人去楼空。(大意如此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宴 散
白居易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11.全诗紧扣标题中的“散”字展开,请说说颔联是如何表现“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客宴足之后,在璀璨的灯火指引下走下楼台,笙歌的余音散落在庭院。颔联通过这两个镜头,生动地表现了主客兴尽而散的情景。
12.这是诗人晚年的一首闲适诗,请结合颈联的意象分析诗中的闲适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急切的“蝉鸣”催促“残暑”而去,结队的“群雁”引来“新秋”季节。颈联意象生动,诗人抓住时令和物候的特征,把夏去秋来的变化写得富有诗意,透露出诗人的惬意与闲适。
四、语用创新
13.将下面散句改为整句。
在马克思的故居,我们看到了马克思著作的各种版本,我们对马克思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十分敬佩,他为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令我们十分景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来到马克思的故居,看到马克思著作的各种版本,我们十分敬佩他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十分景仰他为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
14.根据下面这幅题为《车祸的影子》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车祸的影子
(1)简单说明画面的内容。(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幅漫画的讽刺意义。(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画面上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撞到了大树,车后的影子看起来像一个酒瓶。
(2)这幅漫画讽刺了当下存在的因醉驾而造成交通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丑恶现象。
问刘十九阅读答案篇九
《2015学年济南市历下区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解析)》
2015年济南市历下区中考一模试题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在
A.栖息(qī) 炽热(chì) 入场券(quàn) 戛然而止(gá)
B.嗔怒(chēn) 拮据(jū) 文绉绉(zōu) 舐犊情深(shì)
C.彷徨(páng) 荫蔽(yìn) 颤巍巍(wēi) 叱咤风云(zhà)
D.蓦然(mù) 躯壳(qiào) 黑黝黝(yǒu) 风雪载途(zài)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字音的辨析。其中,A、戛然而止(jiá) B、文绉绉(zhōu) D、蓦然(mò)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百叶窗 匪夷所思 阴谋鬼计 贻笑大方
B. 座右铭 轻飞曼舞 冥思暇想 通宵达旦
C. 流水账 水泄不通 顾名思义 兴高彩烈
D. 绊脚石 金榜题名 枕戈待旦 顶礼膜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字形的辨析。其中A、阴谋诡计 B、冥思遐想 C、兴高采烈。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又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常能进退维谷,游刃有余。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莫衷一是。
C.热力公司工作人员日夜加班,处心积虑做好工程建设,争取早日通暖。
D. 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辨析。A、进退维谷:维:相当于“是”;谷:比喻困境。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在本句中不符合“他”处理问题时从容不迫的语意。B、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而在本句中,应改为“目不暇接”。C、处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含贬义。在本句中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D选项中的“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符合语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济南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规划,必将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的现状。
B. 春天是泉城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每逢此时,游客们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C. 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飘满我们的生活。
D.《平凡的世界》在今天还能产生这么强的热度,其原因是该作品强大现实性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其中A、语序不当,应当是先“规划”后“建设”。C、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应该在“爱读书”后面加上“的习惯”。D、句式杂糅,应该把后半句的“其原因”和“的结果”去掉一个。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和“三”有关的故事,例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
B. 《草房子》中桑桑与杜小康在打麦场玩耍时不小心引发了大火,桑桑勇敢地承认了错误。
C. 《老人与海》中多处写到圣地亚哥老人希望小男孩能在自己身边,一方面孩子是老人的希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老人在与厄运搏斗过程中,流露出强烈的孤独感。
D. 《简-爱》先后写了简-爱在舅妈家里、雷沃德学校、桑菲尔德庄园和圣约翰家等四个地方的主要生活经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主动承认错误的是杜小康,而非桑桑。
二、(2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 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管夷吾举于士 士:士卒 B.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犯错误
C. 空乏其身 空乏: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D. 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恒”,梗塞、不顺。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辨析。其中A选项分别是“介词,在”和“介词,比”。B选项分别是“代词,代指前面的‘是人’”和“句首发语词,大概”。C选项分别是“连词,表顺承”和“连词,表转折”。D选项都是“介词,那么”。
8.下列句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B. 孟子说理散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召力。
C. 孟子认为,如果国家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家一定会灭亡。
D. 本文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从个人事例说起,得出困境出人才的观点后,类推到统治者治国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孟子认为,如果国家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家常常会灭亡,而非一定灭亡。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每小题2分,共6分)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寝之丘:即寝丘,春秋时楚国的土地,楚庄王封孙叔敖之子于此。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 戒: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 恶:
答案:(1)告诫 (2)厌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句子语境分析即可。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答案: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
解析:本题翻译不难,要注意翻译出“数、封、受”等词的具体含义,结合文章理解句意,补充省略成分,翻译准确性更高。
11.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有远见,目光长远,不贪心。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归纳概括。结合文章细节,我们就可以找出孙叔敖的有远见之明。注意结合上下文,语言简洁。
(三)诗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每小题3分,共6分)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2绿蚁:注释:○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新酿的米酒,酒面浮潭渣,微现绿色,细如蚁,称为“绿蚁”。
12.这首诗用“ ”、“ ”和“ ”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幅温馨优美的图画,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答案:新酒、火炉、暮雪
解析:本题考查了关键字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意象和作作者的思想感情。
13.请赏析“能饮一杯无”一句的妙处。
答案:。“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解析:对于诗句的妙处赏析,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本诗末句口语入诗收尾,需要我们要解读情语,分析作者情感,逐条分析作答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每小题1分。共7分)
(1)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3)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4)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吊影分为千里雁,_______________。(白居易《望月有感》)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________ , _______。(《<论语>十则》)
(7)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 。(艾青《我爱这土地》)
问刘十九阅读答案篇十
《2014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 滚动练21]》
滚动练21 基础知识+古诗文填空+诗歌鉴赏+散文阅读(一)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提(dī)防 战栗(lì) ..
酩酊(dǐng)大醉 身陷囹圄(wǔ) ..
B.聒(guō)噪 蓓蕾(léi) ..
怙恶不悛(quān) 泾(jīng)渭分明 ..
C.肴馔(zhuàn) 拓(tà)片 ..
焚膏继晷(guǐ) 苦心孤诣(yì) ..
D.屠戮(lù) 穹(qióng)窿 ..
别出机杼(shū) 色厉内荏(rěn) .
答案 C [A项,“身陷囹圄”读yǔ;B项,“蓓蕾”读lěi;D项,“别出机杼”读zhù。]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________,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②“五一”期间,市长________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台湾投资考察团。
③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________的人。
A.投降 分别 深孚众望 B.投诚 分别 深负众望
C.投降 分头 深负众望 D.投诚 分头 深孚众望
答案 A [投降:停止对抗,向对方屈服。投诚:(敌人、叛军等)归附。“投降”一般是被动的,“投诚”一般是主动的。句中明显含有被迫的意思,故选用“投降”。分别:按不同方式;有区别地。分头:若干人分几个方面(进行工作)。此句中,对象只有市长一人,故不可用“分头”,只能用“分别”。深孚众望: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孚”有“使人信服”之意,“负”有“背弃、辜负”之意,且无“深负众望”一词,故应用“深孚众望”。]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保障其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
公平发展,要防止出现“高考移民”现象,影响社会稳定,扰乱教育秩
序。
B.近年来,原创剧本少、主题雷同、过度追求票房和频遭盗版等原因,将
导致中国电影的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C.随着出境游人数迅速增加,中国人海外购物量持续增长。中国游客的“全
球购”在有力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高了部分商品的价格。
D.实验显示,燃放鞭炮产生的PM2.5平均浓度约为正常空气浓度的5倍,
最高可以达到66倍左右,约等于堵车时汽车尾气的排放浓度。
答案 C [A.语序应为“扰乱教育秩序,影响社会稳定”,且调整后,应在“扰乱”前加主语。B.“将导致”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矛盾。D.“最高可以达到”与“左右”不搭配;“约等于堵车时汽车尾气的排放浓度”具体指向不明。]
二、古诗文填空
4.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_________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3)层峦耸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________________;得志与民由之,________________。(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5)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答案 (1)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2)三杯两盏淡酒 却是旧时相识
(3)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 (4)行天下之大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5)雕阑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
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点绛唇》一词起句“醉里春归”与结句“梦里寻春去”颇有艺术韵味,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富情趣,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与伤感,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表明诗人的惜春之情。首尾回环照应,突出惜春之情。
(2)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也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秦诗直接讲明道理。
元词之情趣: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意象渲染了春逝的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惆怅。
四、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泥小火炉
李晓光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展卷都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种小火炉,凡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运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题。
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相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在吟一壶岁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真够叫绝的。
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这种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对于过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耿耿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房。三姨眼里的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她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而我的某些观点为她所不喜欢。
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时候,踏青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寒江雪。
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那失望的眼神,那时的她落落寡合,像一头神情呆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砖构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还一直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是住
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来,最终老死在那里。
我踩着她的足迹,我寻一段过往。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了,但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掌上心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永生不忘。
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酒里。
(有删改)
6.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引用诗句,一般有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的作用。而对于本题来说,除此作用外,本文的标题出自这首诗,引用这首诗明显照应了标题,且指出了“小火炉”这一写作的中心。
答案 文章的标题出自这首诗,作者在开头引用此诗,照应了标题,点明了写作的中心,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7.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请结合文章内容
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一内容出现在文章第二段,在这里,作者写读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时想起冬日里与友人围坐火炉的意境氛围,而这种氛围又与诗中意境如出一辙,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深入理解。考生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雪夜,老友相逢,围在小火炉边,伴着初升的月亮,听着簌簌的雪花飘落声,把酒言欢,浅唱低吟。这种意境,为彼此的相遇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氛围,能够使彼此间的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所以会让人叫绝。
8.文中的三姨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