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步赵翼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野步赵翼篇一
《周密《野步》赵翼《野步》比较阅读及答案》

周密《野步》赵翼《野步》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 步 野 步

(宋)周密 (清)赵翼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4.(1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各2分,共4)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飞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表现出来;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手法对了1分,分析3分)

野步赵翼篇二
《野步》

野步赵翼篇三
《野步》

野步赵翼篇四
《野 步》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指在野外散步

此诗的大意是: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周家是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门香。后隐居,这就是他隐居后向往是生活写照

就是在田野中随意漫步

《野步》是宋末文学家周密的一首七绝。

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根肥水,让人察觉到了勃勃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间。

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美。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

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心态。

野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析赏]那可恨的秋风,真是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马上把枫叶变红,而且也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伤秋,秋的到来,秋的萧条枯索,最易引人兴起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

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从军行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管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 1

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是一幅壮美的天山风雪行军图。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海畔风吹冻土裂,梧桐叶落枝梢折”。寒风劲吹,冻土纷裂,树枝断折,在这严酷的背景中,传来悠扬的笛声,映出鲜红的战旗,虽然画面上未出现人影,但行军战士的高昂士气和勇敢精神,已从“笛声”、“红旗”中表现出来。作者用借代手法,写人而不见人,既经济笔墨,又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可用于描写边塞景色和风雪行军的场面。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注释 ①半有无:是说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②重楼:层楼;倚:依凭,依靠 ;城隅:城角。③水墨图:水墨画,指不施色彩,纯用水墨绘制的画图。

重点提示:

1.“映”字、“闲”字的炼字之笔,需仔细揣摩。

2.作者描绘景物的顺序。

3.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赏析示例:

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 2

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

这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的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骚人迁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

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诗人对于“旧相识”的新感受比乍见之时更具魅力。虽然这景色诗人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总之,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

但“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望海楼晚景五绝⑴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⑵。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⑶。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⑷。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侧鬓如蓬。[1]

【注释】

⑴望海楼:又名望潮楼,在杭州凤凰山上,是杭州的名迹。

⑵指顾:即指点顾盼之间,形容其快。犹如说须臾、一会儿。这两句写海潮来势凶猛。 ⑶时:时时。掣(chè):拉,拽。紫金蛇:形容闪电的形状和色彩。.

⑷西兴:即西陵,在杭州对岸萧山区境内,相传为越国范蠡屯兵之处。[1]

【译文】

海上波涛初来时像一条白线,转眼在望海楼前就变成雪堆一样了。如今潮水翻涌向上你也要再上层楼,再来观看白浪形成的银山,看它二十回也不嫌多。

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青山断开的地方有层层的塔,隔条江水想要回应对岸人家的呼唤。傍晚,江上的秋风吹得很急切,为的是把钟鼓的声音传到西兴。

夜晚,谁家在望海楼下点燃炉香,玉笙哀怨的的乐曲在刚刚有凉意的时候响起。有位客人面对秋风在扇子上题诗,祭拜明月让人无法看见你的晚妆。

沙河上的船灯将山照红,歌声鼓声在笑语中喧响。问一问少年的心思在哪里,只见他方巾斜在一旁以致头发散乱。[2]

3

越调·小桃红·采莲女

采莲人唱着采莲歌,杨柳岸边一叶小舟轻轻地划过。那一片欢声笑语,全然不顾忌把静夜中的鸳鸯梦惊醒,怎么了?此时有人独自来到江楼上。别吟唱那让人伤心的南朝旧曲,以免引得失意的人落泪。

采莲人和采莲歌②,柳外兰舟过③,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④,司马泪痕多⑤。

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对花饮。到如今,西风吹断回文锦⑥。羡他一对、鸳鸯飞去,残梦蓼花深⑦。

注释:①小桃红:越调中常用曲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余的都叫“调”,故称调子为宫调。隋、唐的燕乐本有二十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仅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等十二种。 ②采莲歌:梁武帝作乐府《江南弄》七曲,其中一贡名《采莲曲》,后代仿作者颇多。这里泛指我国南方地区妇女采莲时唱的歌曲。 ③兰舟:用木兰做的船。晕里泛指装饰美的小船。④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旧时一向被认为是亡国之音。唐人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司马泪痕多:唐代白居易于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作《琵琶行》以自况,结句说:“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⑥西风吹断回文锦:以回文锦的被西风吹断,暗喻夫妇的离散。回文诗,是我国古代杂体诗句,回环往复读之俱成文。相传始于晋代的傅咸和温峤,但他们所作的诗皆不传。今所见苏蕙的《璇玑图诗》最有名。苏蕙是东晋前秦的女诗人。据《晋书·列女传》说:窦滔妻苏氏,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剌史,被自徙流沙,苏多思之,织锦为《回文璇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⑦蓼(liao):一年生草木植物,花淡绿或淡红色。

鉴赏:这两首小令,写采莲女的生活和爱情,格调清新可喜。

第一首写采莲女的天真活泼和对爱情的一往情深。“芡花菱叶满秋塘,水调谁家唱?帘卷南楼日初上。”写秋天的早晨,太阳初升,池塘里一片芡花菱叶,传来了水调歌谣。是谁这么早就唱起了水调歌谣,闻声寻源,原来在湖畔的南楼,一位采莲女正迎着初升的朝日,一边卷起竹帘,一边信口歌唱。这三句写湖上与湖岸风光,有声有画,旖旎清爽。接下去,写采莲女离家下湖,“采秋香,画船稳去无风浪。”湖面上风平浪静,彩船平稳地驰去,采莲女在采充满秋香的莲子。在湖上,一面是成熟清香的莲子,一面还有清丽的秋荷开花。采莲女想到她心爱的情人偏爱荷花的颜色,不忍乱折,“为郎偏爱,莲花颜色,留作镜中妆。”采莲女把荷花留着,对镜化妆,迎郎归来时再用。这首小令,展现了自由活泼、矫健秀丽的采莲女的形象,而且体验到了她那多情细腻的心理活动。

第二首写采莲女孤单寂寞的离愁。起首两句交代采莲女家住西湖岸上、杨柳丛中的小楼上,却用设问句引出:“锦城何处是西湖?杨柳楼前路。”在采莲女所住的楼前,杨柳成荫,有路直通西湖。接下来写采莲女,但不正面写人,而是未见其人,先闻其歌,“一曲莲歌碧云暮”。这位采莲女唱一曲采莲歌,直上青云,会使阳光也黯然失色。采莲女下了楼,唱着歌,乘船去采莲。这样一位采莲女,却陷入了离别相思的痛苦。“可怜渠,画船不载离愁去,几番曾过,鸳鸯桥下,笑煞月儿孤。”画船载着她响彻碧空的莲歌驰向湖中,却不能载去她的离愁。她曾一次又一次经过鸳鸯桥下,仿佛觉得鸳鸯在讥笑天上的月儿孤单,又仿佛觉得连高悬天空的孤月也在讥笑自己的孤单。

这两首小令,在艺术上共同的特色有三:一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同充满柔情蜜意的人物(采莲女)描写的高度统一,给人以清新流丽之感;二是有声有画,通过采莲女的歌声,表现其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美化她的环境;三是以设问句加强艺术效果,山“水调谁家唱” 4

引出“帘卷南楼日初上”,山“锦城何处是西湖”烘托“杨柳楼前路”使整首小令摇曳多姿,引导读者联想和想象,使环境更优美,人物更丰满。

【赏析】:杨果是生活在由金入元的时代,对金亡之痛,一直不能忘怀。抑郁不得志的悲叹常常涌上心头。“小桃红”是越调中常用曲调。“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江南水乡,碧澄的湖面上,日暮舟满,莲歌唱和,采莲女荡起船桨,驶向归途;夕阳笼罩下,一对对已入梦乡的鸳鸯隐于莲叶丛中,采莲姑娘的歌声惊破了一对对鸳鸯的美梦。舟上欢声笑语,采莲女意趣盎然,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冲淡作者的伤感。“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与采莲女相对照,自己孤孤单单,一个人独卧江边楼上,孤寂冷清。想到自己与故国的分离,独处一方。这种孤寂,怎一个“愁”字了得?“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杨果在心中默默祈祷:在自己最伤心的时候,歌女们可千万不要唱那南朝旧曲啊!南朝旧曲就是指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如果唱这支曲子,无疑会加重作者的伤感。“司马泪痕多”,是指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一次浔阳江头送客,听了一位商人之妇弹琵琶并诉说了她的不幸后作长诗《琵琶行》,倾诉他同情、感伤的胸怀。眼前情景就像当时的情景,因此他化用《琵琶行》结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自喻。

这首小令用欢乐场景来映衬伤感之情,篇幅虽短,表达的感情却很丰富,通俗朴实,自然婉转,韵味无穷。

越调·平湖乐

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铁木真三代的谏臣。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采菱人隔着朦胧的秋烟在互相说着话,水波静静地如同横在那里的白色丝绢。到手的美丽景色不要轻易放走,共同沉迷于其中,在画船里欢笑着是因为女子娇媚的面容。江山确实漂亮,但终究不是我的故乡,询问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故乡。

王恽为元好问弟子,作者以白描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采莲人怀念故乡之情思。前段写他乡之美,但“终非吾土”,点出归意。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景色写得愈美,愈能反衬思乡之烈,归心之切。用反衬的手法,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诗人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用“何日是归年”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①,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释】①酴醿(拼音:tú mí):亦作"酴釄"、"酴醾",俗称“佛心草”,落叶灌木。也是一种酒名,亦有因颜色似之。

此词写晚春。 嫩绿重重,渐渐成荫,幽静而曲折的栏槛之外,还有未落尽的小小的红花。“开到酴釄花事了”,晚开的酴釄花架上,蜂儿忙着采蜜,杨柳堆烟的路上,燕子轻盈地穿飞。这里,重重,曲,幽,小,是一个深静的空间。蜂儿闹,燕子轻一转,又以动衬静,一倍增其静。

5

野步赵翼篇五
《野步诗鉴赏》

野步赵翼篇六
《共同野步》

共同野步

作者:陈道香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03期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中国文化精髓所在,那么光彩夺目,在生活中,它的出现让人的精神远离了纷扰,在心中留下自己的神秘花园。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它的名称是古代诗词鉴赏,它的分值为6分,这是在考查学生能力的6分,是拉开距离的6分。在一类生的自选模块考试中,它的分值是10分,占总分的六分之一。而这类题目之所以将之定位为考查学生能力、拉开考生距离的问题,是因为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中的宝贵精华,需要学生自己体会、琢磨,才能把外在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文化韵味。

对中国古诗词进行鉴赏是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能力,更是沉静心灵、提升自己文化素养的途径。在备课时,便在心里打起了“算盘”,在1B模块的教学中,将“自主尝试”与之结合,会是一个比较“融洽的组合”。参加自选模块学习的学生有19人参加学习,汇集了文理科班的精英,而他们对古诗词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积淀,但是往往在练习的过程中却很少会选择语文这门科目,并对自己缺少应有的信心。“算盘”拨定——教学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通过与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通过比较各自的答案,老师的点拨,达到形成自己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方面的完整知识体系,并对学生的答题模式进行规范。用心体会中国古代诗歌当中的精华。

在课堂内容正式开始之前,我对四个班学生的座位进行调整,把不同水平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内,最后形成了4+4+5+6这样四个小组。第一步先明确我对学生在自选模块练习中大家的选择的了解,得出第一个结论,大家不愿选语文,尖端地引出我的想法——选语文得7分并非难事,要给自己信心。我们来一次实地演练,这次必须选语文,我们一起来尝试,自我评定,共同学习。

两首《野步》诗(野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是整堂课讨论的中心,第一颗“珠子”拨出:完成第一小题: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每个学生的答案都不相同,三分钟时间小组内讨论:由一位代表读出他们的心声。四个小组展示了自己的答案——(其中二例)周诗:闲适,无忧无虑,心情愉快轻松自在,视野开阔,心境旷达深远。赵诗:内心凄凉、悲伤,年老体衰、心事重重,感慨世事。第一首诗:悠闲、怡然自得陶醉于春天美景的一位野步者。第二首诗:深秋,郁闷、忧愁拄着拐杖。学生在听的时候面带微笑,仔细听着,发现大家的答案非常相似。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再重新整理答案。

1分钟的思考后,我读出了参考答案,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大家立即得出了共同的结论:我们最后那1分钟将重要的信息汇总在

一起的答案最为合适,因为各个小组之前的答案是得分点的分散展示。有学生自语到:下次想全面些,我也可以的。

第二颗“珠”拨出:对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形象,作为老师将知识点拿出来让他们得以巩固, 形象第一人称,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 形象第三人称,如柳宗元的《江雪》 清高孤傲者、精神面貌

第三颗“珠”拨出,第二题:赵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动作快的同学已经完成,但是因为上一题知道自己考虑不足,所以想试着和同桌讨论,我打断了他们,提示道:现在时机未到,只有在充分的独立思考之后的交流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所以不许偷偷讨论。终于时机成熟,现在开始讨论,示例展示:托物言志,借“秋风”这个意象,描写“红了枫叶,白了人头”来表达诗人面对美好风景却内心沉郁,对现实社会不满,有对自己年华老去无尽感慨。红与白的颜色对比,能给人以清晰鲜明的画面感,突出年老体衰的形象。拟人手法,将秋风人格化。

思考之后,学生认为答题不足之处,还需分点去答。比较学习时间到,我将参考答案分点读出: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的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有一组的学生,反思后得出结论,我们这几个点都想到了,但是没有展开,没有把诗句中生动的部分进行深度挖掘,有待提高。我整理道:“我们心中早就有了完成这类题目的思路,但是很少把自己的体会仔细地描绘出来,最重要的是你缺少的便是你应该将你读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学生将第五颗“珠”拨出,进一“位”,答题规范:①分点答题,点后有自己的理解和例证;②就诗论诗;③积累鉴赏术语,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让自己技高一筹! 窗外,春天的芽吐在枝头,新的气息,需要我们去野步,我们在共同野步,在美妙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或怡然自得,或垂首顿足,感慨一番,每读一句,每走一步,一起欣赏其中的美景。每拨出一颗珠子,便领略一处新绿,最后,学生拨出的珠子,使我们的步调达到一致,相视而笑,身在教室里,我们盘算着,我们欣赏着,心已经随两位诗人品味了两种不同的景色,从野草花到了木棉裘,经春历秋,感受两位诗人的精神状态、内心世界,让我们的心共同野步!

(作者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菁才中学)

野步赵翼篇七
《野步 周密》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

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

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

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

叶白人头。

2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

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3分)

答案: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4分,各3分)

22、赵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

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赏析要点: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

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答出任意两点可得3分)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赏析】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

再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根肥水,让人察觉倒了勃勃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字,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间。

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

野步赵翼篇八
《诗歌鉴赏专项整理》

诗歌鉴赏专项整理

辽宁省阜新市高级中学语文组张阜梅

目录

一、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反衬 拟人 炼字 (邀、纳 )

二、王庭珪《移居东村作》 反衬 思想感情的分析

三、周密 《野步》 画面的描绘 景情关系的探讨

四、曾巩 《西楼》 景象的描绘 借景抒情、视听结合

五、戴叔伦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景象的描绘 感情的分析 炼字 (长、畏)

六、李清照 《行香子 七夕》思想感情的分析 虚实结合 双关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动衬静 语句叠用/反复

七、柳永 《满江红 暮雨初歇》思想感情的分析 动静结合

八、张孝祥 《浣溪沙 洞庭》动静结合、比喻、对比、想象

九、梅尧臣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比喻 思想感情分析

十、陆游 《秋波媚》 景物及画面的特点 相像 拟人

十一、雷震《村晚》 贺铸《茅塘马上》 思想感情的分析 意境

十二、薛媛《写真寄外》 思想感情的分析 对比 映衬

十三、秦观《千秋岁》景象的描绘及其作用 双关 借代 比喻 夸张 十四、吴融《途中见杏花》反衬手法 或(乐景衬哀情 、借景抒情)

十五、葛胜仲《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景象的描绘及其作用 尾句表情达意的妙处

十六、苏轼《昭君怨 金山送柳子玉》意境的分析 拟人 反衬 寓情于景 相像 十七、辛弃疾 《阮郎归&8226;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意境 对比 用典 形象 感情的抒发

十八、曹组《青玉案》感情的变化 某一诗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十九、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感情的变化以情取景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拟人手法)

二十、王维《辋川闲居》景象的描绘 对比映衬 动静结合

二一、杜甫《画鹰》虚实结合 思想感情的分析

二二、王守仁《龙潭夜坐》景象的描绘 感情的抒发 衬托拟人用典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

二三、辛愿《乱后》 对比 思想感情的变化

一、诗歌鉴赏表现手法2012.6.9整理

反衬 拟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6分)

8.答: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

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1分);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1分);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1分)、清闲的心境(1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分)

9.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5分)

9."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2分)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1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2分)

鉴赏资料

夏日三首(其一)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释](1)檐牙:屋檐如牙齿一般(2)蝶衣:蝴蝶的翅膀 晒粉:蝴蝶的翅膀上多粉(3)落落:稀疏的样子(4)嘈嘈:杂乱的声音

[译文]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个樵夫或渔翁混过这一生!

编辑本段赏析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 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

首联、颔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颈联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巧妙地从侧面写出了环境之“清”

(3)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附加: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一种由衷的赞许,写出了诗人悠闲的生活,希望就这样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生活到老,借而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

2、 作者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是表明了他们祥和的写照

3、“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二、诗歌鉴赏表现手法2012.6.10整理

反衬

(二)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移居东村作①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阳泉寺故基”

8.本诗“呜不住啼大更静”一句与干籍的“呜呜山更幽”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5分)

都是反衬(以声衬静)(1分),以鸟的鸣叫(1分)反衬环境的幽静(1分) 观点一:更喜欢“鸟不住啼天更静”1)语言平易,明白如话2)以天为背景,比王籍的诗意境更为开阔

观点二:更喜欢“鸟鸣山更幽”1)语言更加凝练2)幽雅含蓄,意蕴深远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爱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

1)首联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了作者对尘世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回归

2)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

3)颔联表现対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4)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鉴赏资料

《移居东村作》是宋代诗人王庭珪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层层推进的手法,向读者展现出一幅避世的清幽环境,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娴静,含蓄的蕴含着移居偏地的快感

移居东村作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1]

编辑本段作品简析

这首诗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

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先从东村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这就描出大体的轮廓其次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第三用“花多晚发”白居易有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地之偏自不待言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古人云:“天下名山等占尽”,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全诗只用描写,不用赞叹,任何赞叹都是苍白无力的

在王庭珪写幽闲境界的七律中,这首诗是值得称道的[2]

三、诗歌鉴赏表现手法2012.6.17整理

景情关系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8.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2分)诗人在诗中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2分)借以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1分)

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6分)

9.诗的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诗人赋予笔下的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2分)“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2分)

鉴赏资料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zào)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1]

野 步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此诗的大意是: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地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根肥水,让人察觉到了勃勃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间

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美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

“翠”字点出麦色,也带出季节“斜”字描摹动态,又照应“风来”,点出春风徐徐吹拂,麦陇泛起绿波的生动图景三、四两句,诗人带着欣羡的主观感情色彩,他赋予笔下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其实,岂止是蝴蝶“烂醉”,诗人也已陶然醉矣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

醉的心态

另一版《野步》[1]

那可恨的秋风,真是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马上把枫叶变红,而且也把人的头发变白了呈现是一个感时伤秋的野步者形象,秋的到来,秋的萧条枯索,引起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

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四、诗歌鉴赏表现手法2012.6.18整理

景象的描绘 借景抒情、视听结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8—9题

西楼

作者: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8.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借景抒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鉴赏资料

西 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1]

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全文翻译

海浪像云一样,去了又来,

北风吹起时又传来几声雷鸣

红楼的四周都卷起帘子,

我卧在楼上看著急急而来的雨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西楼”即文中的“朱楼”,所以称“西楼”,恐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置当是依山傍海 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显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配角”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赞

野步赵翼篇九
《意象题》

野步赵翼篇十
《2015届建标诗歌鉴赏》

2015届建标诗歌鉴赏

野步(周密)

1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答案:诗的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摹写出蝴蝶似乎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翻飞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6分)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请你简析依据。(3分)

5.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句中“羡”字用得好,请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2分)诗人在诗中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2分)借以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1分)

3.诗的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诗人赋予笔下的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2分)“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2分)

4.春季。(1分)“东风”习惯上指春风;(1分)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1分)

5.“羡”字领起了后两句,对(“无事”“烂醉”)的蝴蝶的羡慕(1分)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自在(1分)、被大自然美景陶醉的心情(1分),移情于物,景中含情(1分)。

意境:

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根肥水,让人察觉倒了伯伯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字,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间。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就两字:美哉~~ 愚以为,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心态。 鉴赏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春日野步的经历。漫步于郊原田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视野旷极,心神俱爽。我们不妨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此时的感受的。

春天的麦田是如草地般的绿色,东风吹过,麦田里一阵翠浪软软向远方飘去。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让它们尽情欢叫。告别稻田,诗人又来到了一片野地,看到一对蝴蝶飞舞,它们忽高忽低,好像喝醉了酒一样,在醇美的东风中,留恋于野草香花,安逸自然。

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羡”,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

穷。

所以说,诗的前两句是情感的缘起,后两句是情感的抒发,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悠雅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抒发了自己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

野步(赵翼)

译文: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注释:峭寒:料峭。红他枫叶白人头:这是名句。意思是:(秋风)把枫叶变红,

却把人的头发变白了。更是感叹时间不饶人。

鉴赏:

绝句就是“截句”,从律诗中截出两联,单独成诗,可以把不必要的部分删去,只突出精华的内容。由于形式适合,有相当一部分绝句是着眼于奇想巧思的,前两句交代,后两句用奇,此诗即如此。

“峭寒催换木棉裘”,寥寥数字,勾勒出了较长一段时间里诗人的心理状态。“催”者,催促,催逼,仿佛料峭秋寒正不停地催促诗人换上棉袄。在这里,诗人赋予了峭寒一个独立的人格,它想用寒冷逼迫诗人换衣,诗人不肯,它便更添寒冷,诗人仍不肯,它便一冷再冷,再冷,再冷,诗人不得已,只好屈服。实际上,峭寒是没有人格的,更不可能故意与诗人作对,诗人这样写,是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诗人为什么不肯换上棉袄呢?可能有多种原因,但结合后文来看,最可能的就是诗人认为多穿衣服是年老体衰的表现,他不肯服老,所以不愿听任峭寒摆布,但最终还是无奈投降了。“倚杖郊原作近游。”“倚杖”是说腿脚不便,“近”是指无力走远。那么,大冷的天,诗人为什么要去野步呢?他在秋风萧瑟中,又将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诗人笔下的秋风,仿佛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家伙,它萧萧地吹,不停地吹,吹红了湛湛青枫,吹白了满头乌发,诗人对这秋风,不禁发出一句“管闲事”的牢骚来。如果说前面的“催”字还不是那么明显的话,那么这里的移情于物就十分突出了。本来秋风没有感情,也不好管闲事,枫叶之红、青丝之白,都与秋风没半点关系,诗人发此怪怨,实属无理。

但越是无理,越是有情,诗人自入秋以来,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伤之情就从没断过,此刻他看到瑟瑟作响的红叶,一腔悲怀再也把持不住,便冲秋风抱怨道:“你怎么这么好事!”这里的秋风,实际上已经超出它本身的含义,成为了整个秋天、甚至永远无情地流逝着的时间的代表,正是无情的岁月逼红了枫叶,也催老了诗人。诗人此处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

综合全诗来看,最核心的无疑是后两句,但前两句也不应忽视。应该说,如果没有前面两句的交代和铺垫,后面的感情不可能抒发得那么充分。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1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