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的古诗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雾霾的古诗篇一
《雾霾与赞美诗》

雾霾与赞美诗

常听到身边的人议论北京空气质量如何恶化,个人感觉,恶化可能谈不上,近二十多年来,改善倒是看到一些。

就拿我从小居住的西起六里桥,东至虎坊桥之宣南一带来说。小时候的秋冬总是顶着大灰天,春天大风夹杂着颗粒物刮得人睁不开眼睛。生活圈周边工厂林立:家和学校附近能隐约听到经济日报印刷车间、541厂、3401厂的机器轰鸣声;闻得到龙门醋厂、玻璃制品厂、革制品厂和护城河的刺鼻气味。小学骑车通学路上又看到广安门火车站随处堆积的聚氯乙烯颗粒和第二机床厂冒出的黑烟。更有第一监狱烧油的发电机,劳改局墙外和姚家井平房大院冬天烧的煤火,三路居菜地边的粪肥和一座座露天垃圾堆、化粪池。连母亲工作的中学校办厂也是每天马达转个不停。而现在,这些过度发展的落后工业搬走的搬走,改造的改造,取而代之新型住宅小区、绿地花园和清洁能源供应。春天至少睁得开眼睛,秋冬少说见得到几十个蓝天。

当然,发展是不能自满的,我们的环保和健康意识在成长,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成长得更快。所以,我们更关心空气,更关注“雾霾”,这才让我想到一段关于雾霾的历史故事。

南北朝时期,长江南岸的南陈国最后一个君主叫陈叔宝。可见人品、命运和名字的关系不大,陈叔宝是荒淫无道的灭国君主,而不出十年,就生出一位同名叔宝的人物——秦琼,不但艺高胆大,而且忠孝两全。先说这个陈叔宝,传说挥金如土、劳民伤财,在后宫修筑了

可以快速通往嫔妃居所的大花园,整日沉溺酒色财气、歌舞升平,不理政事,把治理国家的大权都交给两名最受宠幸的妃子和攀附她们的大臣。

就在同一时期,长江北岸北周国的丞相名叫杨坚,文武双全、德高望重,不但平定了中国北方,而且受到原北周皇帝的禅让,改国号为大隋。接着,杨坚整理军备,酝酿过江攻打南陈,这大约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战略思想的雏形。虽然南陈官场腐败,民怨极深,论兵力却并非不堪一击,况且凭借长江天险,让杨坚一时找不到进攻的战机。

偏偏稍纵即逝的战机就这样来了。是年正月初一,南陈君臣齐聚一堂,举行新年朝会庆典,无非又是陈叔宝主持的一场吃喝玩乐大会。赶上这一日雾霾大作,掌管天气预测的大臣钦天监向陈叔宝建议发布“雾霾红色预警”并取消庆典。陈叔宝只图玩乐,丝毫不理会忠臣的建议。就在庆典进行当中,吸入大量雾霾空气的陈叔宝渐渐感到口鼻之中又辣又酸,呛得喘不过气来。这位陈后主在污染物中毒后昏睡了过去,一直到晚上才醒过来。而就在同一天,杨坚收到情报,抓住陈叔宝昏睡的时机,命令手下部队发动了规模浩大的“渡江战役”。由于前期准备得当,利用陈军的麻痹,借助雾霾的掩护,再加上长期处于压迫之下的南陈人民积极配合,北隋军队仅用半天时间就全部渡过长江天险。

再说陈叔宝慢慢苏醒,得知敌军渡河的消息,临时调集大臣商讨对策、调集军队,已经来到正月初四。北隋军的闪电战势如破竹,正

月二十当天就攻进南陈都城南京,活捉昏君陈叔宝,灭掉了南陈。又经过一年多时间,杨坚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延续三百多年的乱世割据局面,统一了全中国。后来,杨坚成为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君主,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榜上高居第八十二名。回头再看看昏睡着被灭国的南陈后主,倒无可争议地进入了昏君排行榜的榜单。可见,雾霾天减少户外活动,佩戴口罩等护具,可能是减少污染伤害的有效手段。

对了,陈叔宝这家伙有一件事做得“流芳百世”。他常常标榜自己是“文艺青年”,当年在后宫喝酒玩乐的时候,喜欢找文人来对诗。陈叔宝也确实有些文采,不过,他的作品几乎都是赞美嫔妃花容月貌的淫词艳曲,其中就有那首著名的“亡国之音”赞美诗—《玉树后庭花》。

后来大诗人杜牧作诗讽刺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里的“烟”,恰好对应了直接导致南陈灭国的“雾霾”。而以上这段记载于后世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的故事,大概是关于雾霾重大危害最早的历史记录了。

雾霾的古诗篇二
《清人诗文里的伦敦雾霾》

清人诗文里的伦敦雾霾

作者 . 安立志

至少半个世纪前,伦敦曾是世界著名的雾都。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第一章就写到雾都,“到处是雾。雾笼罩着河的上游,在绿色的小岛和草地之间飘荡;雾笼罩着河的下游,在鳞次栉比的船只之间,在这个大而脏的都市河边的污秽之间滚动,滚得它自己也变脏了。”(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P5)当然,伦敦的大雾,并非我国宋代词人秦观《踏莎行》里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而是有毒的雾霾。

伦敦的大雾,对狄更斯说来,也许是“当局者迷”。说来难以置信,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有两个中国官员,倒是扮演了“旁观者清”的角色,成为伦敦雾霾的目击者,可贵的是,他们还用文字与诗词记下了现场与观感。

1890年2月1日(清光绪十六年正月十二),以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命名的法国轮船“伊拉瓦第”号驶出吴淞口。船上有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一是薛福成,一是黄遵宪。前者的头衔是清政府钦差大臣、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后者的身份则是公使参赞。他们与一干随员同乘这艘轮船前往欧洲赴任。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和一个多月的颠簸,4月22日(三月初四)踏上英国的国土。

1840年,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后,薛福成是清政府第六任驻英公使。薛福成此行,不仅在交涉领事设立、滇缅边界、借才异

国等方面取得重要外交成果,而且在考察沿途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也有重要收获。《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不仅是一部外交日志,也是一部国人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文献。至于他们对伦敦雾都的观察,不过是其“副产品”。

11月17日(十月初六),薛福成到伦敦后第一次遭遇大雾,他的体验是用心的。他观察的不仅是雾都的现象,而是现象背后的规律。他写道:“伦敦惟四月至八月天气较为清朗。九月以后直至三月,几于无日不阴,无日不雾;虽有时天气稍晴,而日为烟雾所遮,但见红轮晃漾,其光不甚明亮。”(《日记》,P238)伦敦的大雾“冬春犹甚,每五日中必有两三日昼晦者。”(同上,P239)翌年1月11日(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二),他又写道:“余在伦敦,连日大雾者已两阅月。„„是日亦烟雾蔽塞,讵知出伦敦未及十里,则旭日晴朗,天无纤云。余以数月未睹此景,神气为之一清。”(同上,270)从总体上说,这些观察仍然属于表象的范畴。

何以知道这是霾而不是雾呢?刚到伦敦的薛福成感受是这样的,“伦敦数百万户燃煤之烟,为雾所罩,猝不能散,往往白昼晦冥,烟气四塞,受之者无不咳呛,余颇不能耐,亟欲避去。”(同上,P270)雾霾不仅影响人们的呼吸系统,也影响人们的视觉。“室中皆燃灯火,方能观书写字。”(同上,P239)因此,才会出现行人用手电为汽车引路的怪现象。正因如此,“英之官绅,每至夏冬必移居乡间一两月,名为避暑避寒,实则欲换吸空气,谓可却病养身。盖烟煤薰灼之气,与人身脏腑之浊气,惟伦敦为最盛也。”(同上,P239)

导致雾霾的成因是什么呢?他的观察是:“盖英伦三岛,四面皆海,本多白雾;而伦敦五百万烟户之煤烟,又为雾所掩,不能冲霄直上,聚为黄雾。„„盖天地稍冷,则人皆拥炉,又多五百余万人终日夜焚煤之烟,非特灶突之烟也。大抵伦敦为地球第一繁盛之区。洋房几无隙地,又多三层四层之楼,平房之下尚有地室,已不啻五六层矣,是不啻以一伦敦化为三四伦敦也。”(同上,239)短短一段话,分析了伦敦的气候条件、能源结构及城市布局,可谓有心也。

薛福成作为一个初出国门的清廷官员,今人不应苛求他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有多少了解,也不能苛求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多少研究。作为驻外公使,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包括伦敦雾都这样的由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污染,能有如此深入的观察与分析,已是难能可贵,这不仅体现了外交官员的职业敏感。

黄遵宪不仅是近代中国真正走向世界第一人,也是二十世纪中国诗界革新之导师。作为诗人,黄遵宪在英国期间,曾就伦敦大雾写过两首诗,一为《重雾》,一为《伦敦大雾行》。中国古代有许多咏雾的诗人与诗作,“终南晨豹隐,巫峡夜猿吟”(董思恭《咏雾》)、“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苏味道《咏雾》)、“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李峤《雾》)。在中国传统的田园乡村里,雾是朦胧而美丽、温馨而亲切的,而雾和霾之于人们的感官,感受是不一样的。黄遵宪笔下的大雾显然与前引的唐诗不同,《重雾》中的伦敦,“雾重城如漆,寒深火不红”,如果还只是关于雾都伦敦的初步印象的话,那么,《伦敦大雾行》则汪洋恣肆地状绘了伦敦雾霾给予人的不适与恐怖。“苍天已

死黄天立,倒海翻云百神集。一时天醉帝梦酣,举国沉迷同失日。”开头几句,以中国特色的历史与神话,引出大雾的话题,而“化尘尘亦缁,望气气皆墨。色象无可名,眼鼻若并塞。„„出门寸步不能行,九衢遍地铃铎声。”显然是直观与写实的现实主义。而充满奇幻与玄妙的“忽然黑暗无间堕落阿鼻狱,又惊恶风吹船飘至罗刹国。”(《人境庐诗草》,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P387)则体现了黄遵宪浪漫主义的比兴功力。此行欧洲,黄遵宪之诗笔,不仅记录下锡兰卧佛,记录下巴黎铁塔,而且记录下雾都伦敦。以古风来描述工业革命的负效应,对于中国诗人,可说是绝无仅有的。

最初,人们对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是缺乏认识的。伦敦大雾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终于导致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从1952年12月5日开始,由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严重雾霾天气。短短4天,伦敦直接死于雾霾达4000人。12月9日之后,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死于呼吸系统疾病(2013年1月16日《西安日报》)。

痛定思痛的英国政府,终于开始采取一系列治理环境污染的有力措施,制定《清洁空气法》只是一个开端。与立法保障相伴而行的还有科技发展、全民参与、媒体监督等等,伦敦终于在20多年后摘掉了雾都的灰色帽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伦敦的雾天从19世纪末期每年90天左右减少到不到10天。从滚滚毒雾到蓝天白云,伦敦用生命的代价,换来宝贵的经验。

“至于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镜。”(《旧唐书·杜佑传》)我国本来具有后发展优势,本来可以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不幸的是,近几年我国北方也遭遇了大范围的雾霾。好在世界各国已经探索出了成功的路径。我们已经不必被动地依赖大风治霾,我们也不必为短暂的“APEC蓝”而欣喜。人们追逐蓝天白云,毕竟这才是人类正常的生存空间。

雾霾的古诗篇三
《雾霾杯诗歌比赛2015》

首届《雾霾杯》诗歌比赛获奖情况(2015年) 发起人:佛灯

一等奖: 庞华

二等奖: 沙非、 达达

三等奖 :朵拉、 罗勇泉、 沙里途

作品展示:

雾霾

文/庞华

其所弥漫天地间的

邪恶

一次

又一次

一次

又一次

喂养我

心中的

风暴

雾中行

文/沙非

浓雾是上苍调制的修辞,在清晨

不用梳妆。美丽和丑陋齐跑,谎言和真理并行 路灯闪烁孤独的眼神,车灯飘忽游离的表情 霓虹灯努力分辨颜色,高楼和茅屋一起苏醒 红绿灯挂在半空,太极拳看不见踪影

卖菜的妇女没有出门。校园里学子举着手电打扫卫生 他们的眼睛是一潭透亮的湖水,扫去的都是垃圾和浮尘 昨日的麻雀和斑鸠哪儿去了(藏在树叶中应有声音) 大雾天他们能找到昨日的路吗

早读铃响过,琅琅书声穿越半空

树丛抖动,一只鸟儿冲向雾中

柏籽坠落,它们拒绝交出呼吸和呻吟

雾与霾不是一对亲兄弟

文/达达(詹黎平)

我想说,雾与霾

不是一对亲兄弟

雾是雾,霾是霾,花非花

雾有苍老之心

霾已席卷大地

往昔的雾,在山中或湖面

洁净神秘,让人影幢如画

而今的霾,在穹顶之下

肮脏邪恶,天地如陷鬼域

“灰色的烟雾弥漫,模糊了辽远的星群”

告诉我,为什么

时代的列车驶入高科技,雾反而癌变成霾?

文明在进化的树上结出了硕果,人反而蜕变为奴? 世界变了,变得像一张流浪汉的脸

越来越难以分辨

我的信仰遗失在一片明亮的雾里 再也找不回来

而我的贪欲总是永无止尽

就像那团团的黑霾难以驱除……

我想动用卸载一词

文/朵拉

瞳孔。有限分辨率

你的侧影,我们在哪里相遇

幕后的人是谁

不像梦

什么在吞噬一个今天,岌岌可危的明天 无声的政变

雾,不是单纯的雾

这里不是雾都

谁在守城?谁在墙上涂满地狱的色彩

阴影

埋进阴影

隔着第九层纱布

这里有一张毁坏的脸,锈蚀的心脏

奇怪的跳跃

一只蝴蝶在尖叫

又一只蝴蝶在尖叫

幻听——

这副刑具死死的钉着器官 为什么不反抗?

雾霾

文/罗勇泉

当每天呼吸的自由

成爲一种奢侈的象征

这块天空下还剩下多少

花蕊。可以出口转内销

上架爲美白洁面乳

流入假货市场猖獗

不要笑话,神话就在身边 海啸般侵略生活每个细菌 吞云吐雾一个个修炼成妖 开出一朵朵罂粟花的美德 出门,穿越夜的火线

与戴满防毒面罩的首都

争抢一个流産的座位

回家,倒在冥界的入口

与幽魂分脏一条红心底裤 隔壁,传来一声乌鸦尖叫 人类生活因爲真实而恐惧

雾霾憋爆了彷徨

文/沙里途

一个小男孩,一泼尿

拯救了巴黎

从此,浪漫之都多了一樽永恒的风景

三千万人口,三千万泼尿 浇不灭雾霾的导火索

它正在埋没文化故都的音容笑貌

还要不断地南下扩张,湮灭了大海 甚至进入五脏六腑

所有人都尿不出尿来,憋爆了彷徨

雾霾的古诗篇四
《环保诗歌》

《呼吸的隐痛——雾霾》 当白天没有太阳光线的青睐, 夜晚的月亮失去往日的光彩; 天上的云层团团有雾霾漫开, 气流一样侵透漫延茫然苍白。 巨大的雾团浑浊迷朦的状态, 多日灰蒙黄黎雾霾聚散不开; 奇怪现象难以表述雾朦覆盖, 每一个角落的每一处都存在。 遮蔽天日是那无厘头的雾霾, 一群帮凶从阴沟里秽迹出来; 远处也看不见往日蓝色大海, 茫茫的雾霾在空中漫游徘徊。 眺望前方看不清山峦的存在, 翠绿的山林笼罩在阴霾雾海; 朦胧的雾霾看不见五十米外, 宽敞道路影响车速慢缓成排。 仿佛风儿静止了迷雾在主宰, 分不清天空中是雾还是阴霾; 浓重废气尾气排放化成烟海, 微类的粉尘飘移凝结成尘埃。

灰蒙蒙的空气呼吸感觉鼻塞, 胸膛肺腑知觉隐痛受到侵害; 郁闷的呼吸承载着灰色尘埃, 健康成长受到天空雾霾毒害。 喘息中隐隐作痛是人类悲哀, 生命受到病毒浸透泛滥贻害; 是不是还要容忍这百害雾霾, 散放遗骸气体空中喧闹成灾。 人类应当觉醒保护环境关爱, 文明社会科技发展制止祸害; 我们需要太阳给大地的关怀, 遥望夜空月亮明亮迷人风采。 不要污染空气是我们的期待, 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拒绝雾霾; 我们要呵护宽阔蓝天的大海, 清新的大自然依然百花盛开。 二〇一四年二月

第二首诗歌 雾霾 你轻盈飘渺, 若隐若现; 你妖娆柔和, 风情万般; 你曼妙迷离, 轻纱蒙面; 你烟雾缭绕,

似梦似幻。 你貌似仙女, 衣衫翩翩。 你形似仙境, 赐福人间。 谁知你藏污纳垢, 心底阴险, 谁知你携带病菌 恶盈满贯, 你迷惑心灵, 缩短视线, 让人难以看到你真实的一面。 你假装热情缠绕身边 你丝丝缕缕欲剪难断 谁和你接触, 谁会染伤寒。 谁和你亲近, 谁痛苦不堪。 多少人因你卧病在床, 多少人因你寝食难安。 其实, 也不该把你埋怨, 你的出现也不是偶然, 是人类一己私欲, 破坏了你本来的容颜, 是排放污染在先, 你才满腔怒气, 心怀报复, 把细菌撒向人间。 但愿人们清醒后, 能够痛改前非, 还你清白, 保护环境, 治理污染。 但愿你慢慢消失 不计前嫌, 让白云悠悠, 让天空湛蓝。 但愿和你说再见后, 永不再见!

雾霾的古诗篇五
《第4讲 古诗文默写》

第4讲 古诗文默写

古诗文默写是“语言积累与运用”中重要的一块,从2014年中考来看,各地越来越重视名

篇佳句积累的考查,主要表现在:

(1)不少地方考试的分值在增多。如2014年中考中,菏泽、福州、巴中默写题均为12分,

聊城、烟台14分,山西更高达15分。

(2)有些省、市还出现补写诗文的题型,如菏泽市除了默写单句外,还要求补写孟浩然的

《过故人庄》中的四句;山西除了默写单句外,还要求默写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或陶渊

明的《桃花源记》中省略的文言句子。而安徽则干脆默写整首诗——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这类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规范书写能力。

(3)有的以选择题形式来考查,如山东泰安市以选出“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

的形式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颇为新颖。

(4)从考查内容来看,诗文默写的考查仍然集中于名家名篇,大多考查那些意蕴深刻、富含

哲理、令人深思、警策励志方面的名句。

考查题型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死记硬背”,既有续句型,还有理解型、迁移型、拓展型,

后三种题型将成为考查诗句积累的主要方式。

1.名句积累的方法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常见的积累方法有:

(1)理解积累

就是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达到一种见“字”知“名”、见“句”知“义”

的效果。要将“眼到、口到、心到”这一过程同时进行,并贯穿始终。

(2)归类积累

就是将相关的诗文名句按照不同的类别归类整理,找出其“异”诵读,进而把握其特征,理解其

意义,熟读成诵。

(3)联想积累

就是借助类比联想的方法积累名句。或由某一诗句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句子,或由某个作家作

品名联想到某一名句。

(4)回环积累

就是利用艾宾豪森的遗忘曲线规律:先快后慢。意思是说第一次感知的内容记得较快,忘记

得也快些,若反复诵读,记得就牢靠一点,忘记的速度就慢些,如此反复就能获得终身受用的知

识,永远不会忘记。

(5)抄读积累

就是将一些重点诗文名句抄写、读背,既加深印象,又提高积累效率。

2.默写的总体要求

(1)书写准确

阅卷时对这类题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句中错、漏、添字,该句就不给分。因此,同学们必须

正确理解诗文中每一个字词的意思,平时加强练习,规范书写,落实到笔头。复习时可以把平时

练习中常错的字用笔圈起来以引起注意,或者准备一个“纠错本”,勤于积累,纠正错误。

(2)理解到位

理解型默写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不能正确地理解题干,不能从课文中筛选出准确的答案。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以教材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句子,把握某些句子在文中的地位,

把握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3)灵活运用

同学们要把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篇目烂熟于胸,尤其是每一篇诗文中的名句更应该作

为识记的重点。做题时根据试题中所给语境作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句子进行填写。

总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默写题,都要建立在背诵的基础上。但从上面的题型看,古诗文默写重

在理解运用。因此,在学习古诗文时,就必须在记忆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内容,在记忆的同时求

得理解。记忆只是手段,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记忆的生命力之所在。

(2014·随州)古诗词名句默写。(任选其中6题作答)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3)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

(4)报君黄金台上意。(李贺《雁门太守行》)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7)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思路点拨】这几道题属于直接默写题,考查的都是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只要平时在理解

诗意的基础上把这些诗句熟练地背诵并默写下来,特别注意诗句中的易错字,不写错别字就

可以了。如(3)句中的“霄”易写成“宵”,(4)句中的“携”易写成“挟”,(5)句中的“碾”易写成“辗”,(7)句

中的“自”易写成“只”。

【参考答案】(1)山光悦鸟性 (2)力尽不知热 (3)便引诗情到碧霄 (4)提携玉龙为君死

(5)零落成泥碾作尘 (6)雪暗凋旗画 (7)自缘身在最高层 (8)云横秦岭家何在

(2014·烟台)根据提示填空。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胸臆,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2)艰难困苦的境遇,更能显示人的高贵品质,正如《〈论语〉十则》中所说的

“ , 。”

(2014·聊城)根据提示填空。

(3)《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忧伤、对家人思念的两句诗

是 , 。

(4)《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景物的句子是,

【思路点拨】这几道题都是理解性默写题,此类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准确掌握诗文名句的

意思、写法及表达的情感等;二是读懂题意,根据所给提示准确选定句子。审题或文意理解

有误,就会导致文句确定错误,因此要加强对诗文内容的积累与理解。 【参考答案】(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014·广州)古诗文默写。

古人在诗文中常流露一腔愁绪。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

了愁之深,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 , ”抒

发了愁之多,李清照《武陵春》的“ , ”道出了愁之重。

【思路点拨】这道题是迁移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要读懂语境,根据设置的语境,从选

定的诗词中确定符合语境的诗句。由“古人在诗文中常流露一腔愁绪”这个中心句,我们可以确

定所填的诗句均与愁绪有关。再根据“愁之多”“愁之重”以及题干中提示的试题和作者,我们不

难联想到相关的诗句。

【参考答案】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1)(2014·巴中)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清明、中秋、重阳、春节等

节日的诗(词)句,请你写出前后相连的任意两句: , 。

(2)(2014·嘉兴)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

如古诗文中: , 。(写出连续两句)

(3)(2014·云南)面对沙尘暴肆虐,雾霾遮天„„人们对蓝天碧水倍加期盼,请你借用两句

连贯的古诗词,来表达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 , 。

(4)(2014·黄冈)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请调动你的文

学积累,写出与水有关的连续两句古诗句: , 。

【思路点拨】这几道题都是拓展型默写题(开放性默写题)。这类考题也应特别注意提示

信息,根据提示信息写下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答案不唯一。作答时应注意紧扣题目中的要

点:(1)题中的要点为“节日”“连续的两句”;(2)题中的要点为“山”“生活的道理”“古诗文”“连续的两

句”;(3)题中的要点为“蓝天碧水”“两句连贯的古诗词”“理想的自然环境”;(4)题中的要点为“与水

有关”“连续两句古诗”。

【参考答案】(1)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

旧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2)示例: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示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水

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4)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一、必背古诗词默写

(一)曹操《观沧海》

1.东临碣石,

百草丰茂。

3.秋风萧瑟。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5.诗中描写诗人的奇特想象,。

(二)王湾《次北固山下》

1.(2014·南京)潮平两岸阔

.,江春入旧年。

3.乡书何处达?

4.漫步于古诗苑,你能感受到诗人的恋乡思亲情结。王湾在北固山下,看到大雁飞过,不由吟咏

道:“ ”

5.《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

是: 。

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渺,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这恰似王湾《次北固

山下》中“ , ”的美景。

1.孤山寺北贾亭西,。

2.(2014·南京,浅草才能没马蹄。

3.(2014·广州)几处早莺争暖树。

4.诗中描写早春莺燕给人们带来勃勃生机的诗句是:

5.诗中通过对植物的描写,表现出早春蓬勃生机的诗句是:。

6.诗中直抒胸臆,。

(四)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2014·盐城小桥流水人家。

2.(2014·天津)夕阳西下。

3.《天净沙·秋思》中的“”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

从正反两面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4.《天净沙·秋思》中用一幅清雅、安适的画面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的句子

是: 。

5.《天净沙·秋思》中表现游子漂泊在外、思乡悲切,。

(五)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杨花落尽子规啼

2.(2014·陕西随风直到夜郎西。

3.诗中以景衬情,。

4.用拟人手法,寄情于物,。

(六)李商隐《夜雨寄北》

.,巴山夜雨涨秋池。

2.何当共剪西窗烛。

3.诗中回答归期未卜,。

4.毕业在即,纪欣在班级纪念册上写下留言:“今日毕业,奔赴前程;他日相聚,剪烛西窗。”留

言中的成语“剪烛西窗”出自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诗句: 。

(七)杜牧《泊秦淮》

1.(2014·白银)烟笼寒水月笼沙。

隔江犹唱后庭花。

3.杜牧在《泊秦淮》中用“”

形象婉曲地表达出对官僚豪绅沉溺酒楼欣赏亡国之音而完全不顾衰微国运的强烈不满。

(八)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似曾相识燕归来。

2.晏殊《浣溪沙》中的“”一句反映出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

伴随着重现,表现了人们在怅惘的同时也会感觉一丝欣慰的微妙情绪。

3.(2014·珠海紫荆中学一模)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

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 。

(九)杜甫《望岳》

.,阴阳割昏晓。

2.荡胸生曾云。

3.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的“异曲同工之妙。

4.(2014·辽宁抚顺一模)《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

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

5.杜甫是大地诗人,且行且歌,把对大地山河的无限深情贯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他在《望岳》开

篇写道:“ ”一问一答中抒发了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6.(2014·呼和浩特)杜甫《望岳》诗,全诗无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其中

“ , ”写诗人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细望两句“ , ”又表达了诗人激荡的心境和

开阔的眼界。

(十)杜甫《春望》

1.感时花溅泪

2.(2014·福州)烽火连三月。

3.杜甫《春望》通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

人的内心世界,使其思亲、忧国的形象跃然纸上。

4.杜甫《春望》一诗中,感伤时事、抒发离别之情的诗句是: 。

5.杜甫《春望》中“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句表达的意思相近。

(十一)王维《使至塞上》

1.(2014·兰州)大漠孤烟直。

归雁入胡天。

3.诗人以“蓬”“雁”自比,。

4.。

(十二)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014·汕尾)沉舟侧畔千帆过

.,到乡翻似烂柯人。

3.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

4.。

雾霾的古诗篇六
《历史上关于雾霾的记载》

历史上关于雾霾的记载:风霾陡作,黄沙蔽天 2013-10-23 16:14:27 来源: 新华资料

雾霾对空气质量的污染,如今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眼下,除了对机动车尾气

排放、工地扬尘的严控,为期三个月在全市范围内对餐饮油烟的专项整治行动也将全面展

开。“雾霾”天气始于何时?历史上有关于雾霾天气的记载吗?

元至元六年“雾锁大都”“都门隐于风霾间”

北京地处我国的北方,气候干燥,尤其是冬季漫长,且北距沙漠不过200多公里,很

容易出现雾霾天气,史称“霾灾”、“雨霾”、“风霾”、“土雨”等。《北京气象志》、

《北京灾害史》、《元史》、《明实录》和《清实录》等史料中多有记载。

目前对其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元朝。据《元史》记载:元天历二年(1329年)3月,

由于前年冬天没有降雪,春天又少雨水,天气异常干燥,导致“雨土,霾”,“天昏而难

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城)

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

散。”由此可见,元代史籍中所记述大都城的这两次“霾灾”,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很

低。

明弘治十年“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

到了明代,有关“霾灾”的记载逐渐增多。明成化四年(1468年)初春,《明宪宗实

录》记载:“今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

星日。”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成化二十一年(1485

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

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弘治十年(1497年),礼部奏:“京师去冬恒燠无雪„„

今春狂风阴霾”。“西直门外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万历十

一年(1583年),“正月辛酉,京师风霾。闰二月壬戌,京师风霾,四月癸亥,大学士张

四维等言:‘风霾陡作,黄沙蔽天。’”“五日不见西山之踪,有饥民入城而乞,寺院善

者施之。”类似记录明代北京地区“霾灾”的多达数十次。

清嘉庆十五年“琼岛雾锁霾封”“煤山隐于风霾土雨”

清代也发生过多次“霾灾”,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

霾沙蔽日。如此大风,榜必损坏。”嘉庆十五年(1810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

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

隐于风霾土雨,宫人隐于殿中,时有探望。”咸丰六年(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

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总之,每隔几年“霾灾”便会光临京城,

多集中在冬季和春季。

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雾霾的认识极少,所以对雾霾的程度、浓度、范围和

危害等,只能凭感觉,且只记录灾情,对于如何预防“霾灾”,没有什么记载。

元代以前史料中

为何鲜见“雾霾”?

为什么元代以前史料中很少见到的雾霾,而在明清时期雾霾却时常光顾京城呢?有气

象学家研究认为:一是元代以前有关北京地区的气象资料记录极少,特别缺少“原始气象

资料”的记录和整理,明清时期才逐渐增多;二是与北京的地理有很大关系。北京地势三

面环山,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一个“北京湾”,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处于平原开阔地带,大气

容易形成一片逆温层,无风、气象条件极其稳定,雾气、风霾最易集结。三是元代以前北

京地区没有形成较大的城市规模,人烟稀少,出现雾霾天气相对较低。四是明代以后随着

城市规模扩展,建筑物不断增加,空气流动速度下降,雾霾发生的几率相应提高了。

古人对雾霾灾害的认识很肤浅,人们多认为是老天爷降的“霾灾”,所以多求神灵保

佑,“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

明清两代,帝王遇有“霾灾”出现时,多遣文武群臣斋戒三日,并禁天下屠宰,或派

文武官员到天坛祭天,以求天神驱散风霾,并降甘霖。“霾灾”最大的危害是影响交通运

输,古代也是如此。明清时期盛行漕运,也就是使用运河的船只把粮食送进京城,“霾灾”

一发生,水路难通,京城的粮仓存储量急剧减少,时有告急。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

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

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据传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

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

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

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霾字古已有之,在东汉时期许慎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说文解字》中,对于霾字已有非常贴切的解释:“霾,风雨土也。”

霾,形声字,从雨,貍声。本义:风夹着尘土。

“雨”为下雨;“貍”,俗字为“狸”,指狸子,也叫野猫、山猫。狸子以鸟、鼠等为食,常盗食家禽,其行为阴险,所居处阴暗,古人视其为不祥。“雨”“貍”为“霾”,指阴霾,是一种大风扬尘、天气浑浊的景象。关于霾字的词语很多,比如:雾霾、阴霾、霾晦、烟霾、霾雾、尘霾、霾天、云霾、昏霾、霾风、翳霾、霾暗、冰霾、黄霾、霾晶、幽霾、霾霃、盐霾、旱霾、沈霾、风霾、沙霾、曀霾、黑霾和成语雨霾风障等,其中阴霾形容天气阴晦、昏暗或比喻人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霾晦指大风扬起漫天尘土,天色晦暗;霾曀则指隐晦不明的样子„„

人们对于大自然中为何会出现“霾”,其认识是逐步提升的。早在《诗经·邶风·终风》中,就出现过霾字:“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这里的意思是,刮大风时空中降下许多沙土,以致尘土飞扬。但在屈原的《九歌·国殇》中,霾字通“埋”,是指陷在地里:“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霾有时也引申为掩埋或埋葬,《吕氏春秋·孟春》:“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揜骼霾髊。”

然而,在历史记载中,“霾”大多是指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尔雅·释天》称:“风而雨土为霾。” 《毛传》中也有:“霾,雨土也。”后来的《晋书·天文志中》对于霾有了更确切的解释:“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即使如今,人们对于霾的认识仍在逐步深入。比如,在197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霾字条目下的解释有两条:一是大气浑浊呈浅蓝色或微黄色的天气现象。系大气中有悬浮的细微烟、尘或盐粒所致;第二,通“埋”。在1999年出版的《辞海》中,霾字条目下的解释则增加

了关于能见度的内容:霾出现时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有干霾和湿霾之分„„在今天的中国天气网上,霾的权威定义为:“霾也称灰霾(烟霞),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对其测定的标准也从前几年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改成了现在的“可入肺颗粒物”PM2.5。

含有霾的古诗节选

《静卧栖霞寺房望徐祭酒》 年代:隋代 作者:江总 连崖夕气合,虚宇宿云霾。

《晓望》 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拂云霾楚气,朝海蹴吴天。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年代:宋代 作者:苏轼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过庐山下》年代:宋代 作者:苏轼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六用喜雨韵三首》年代:宋代作者:吴潜云 云霾几日障危岑,户牖绸缪要背阴。

《次韵叔衍兄贺生子》年代:宋代 作者:魏了翁 云霾障日树蒙密,草蔓漫天山蔽亏。

《冒雪早行》 年代:宋代 作者:张嵲 每忆西山千丈秀,云霾对面失空青。千林夜雪无人迹,独策羸骖带晓星。

《述怀》年代:元代 作者:倪瓒 云霾龙蛇噬,不复辨渭泾。

《单鞭夺槊》年代:元代 作者:尚仲贤 凭着你文武双全将相才,则要你扫荡云霾,肃靖尘埃。 《寄鲁三父》 年代:明代 作者:硕篽 日暮风沙路转迷, 征鸿愁度竞陵西。 云霾楚树连江暗,雪涨湘江泊水低。

《绣襦记·竹林新嗣》 年代:明代 作者:徐霖 绛烛吐莲台,宝篆结云霾。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年代:清代 作者:查慎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雾霾的古诗篇七
《春风细雨驱雾霾 润物无声悟诗意》

春风细雨驱雾霾 润物无声悟诗意

作者:钱向东

来源:《文理导航》2014年第04期

【摘 要】实践出真知,改革显效率。本文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简要分析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误区,并阐述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瑕疵;情感;意象;主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学习古诗词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并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基础上,对提高审美情趣大有裨益。但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如下误区:

一、重本义,轻意蕴: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些教师从本本出发,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来执教古诗词,甚至以解释词语、逐字翻译、最后串讲整首诗词的本义为主要教学目标。如此的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获得断章取义的知识,但削弱了对古诗词意蕴的深刻理解。

二、重识记,轻朗读: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教师对学生加强识记(背诵)古诗词固然重要,但轻视情感朗读就本末倒置了。其实,只有让学生通过情感朗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但是,不少教师把背诵古诗词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自主性朗读的时间少的“可怜”,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感到乏味,乃至厌学。

三、重解题,轻背景:有些教师偏重对诗词题目的字词解释,但讲述写作背景时往往停留于对作者简单的字号称谓,而没有详细解读作者的简要经历、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诗词的系统性理解。

山雨欲来风满楼,前进道路坎坷磨。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种种误区在所难免;在践行“15/20/10”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务必正视现实,着眼未来,为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效率探寻奥秘。

一、在品味文句中让学生体会情感美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岁月,但是有些教师还是打上传统教育的烙印,为了追求学生的“高分”效应,注重强行灌输字句本义的点拨,淡化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的刺激是由条件反射机制来达成的,而音乐和人类语言的音调都来源于原始非条件反射音调,这就是它们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时,通过吟唱的办法来加深对作品的感悟。所谓“吟唱”就是采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作品,从而使学生感受作品的主旨和韵味情调。当然,我们可以用优美的音乐来为诗词谱曲,让学生在反复吟唱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品味诗情画意。为了提高鉴赏诗词的效率,教师应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创造性的在教学中将内容相关的几首诗合在一起

吟唱。诸如杜甫的《春望》、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贺知章的《咏柳》三首诗可以组合吟唱,学生从中不仅体验到作品的音乐美,更增添了鉴赏古诗词的无比乐趣。我在执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就大胆改变学生常态化的“读诗”,先指导学生把握作品的平仄规律,然后配上《阳光三叠》让大家反复吟唱,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中领略到了李白诗词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在情感诵读中让学生领略诗词的意象美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朗读是提高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读出韵味、语感和情感更有利于学生领略诗词的意象美。 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正确处理。一般而言,初中古诗词朗读的节奏比较简单。诸如:七言诗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五言诗词则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所谓重读是指体现在作品的关键词上,特别是那些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感慨的词语。至于语调的处理,应该坚持抑扬顿挫的原则,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都是很讲究的。学生在在领略诗词意象美的时候,还要正确把握好深沉悲愤与恬淡自然的区别,做到平声流连舒缓,仄声狂野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合理,使客观物象的张弛和学生的主观情绪有机搭配。诸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难”和“残”形象的表达作者凄切、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心灵跃然纸上,学生在朗读必须带有低沉委婉的语调。

三、在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中让学生领悟主旨美

从某种角度而言,古诗词往往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首先要让他们初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的起伏。假如不向学生介绍李白被赐金还山的故事,那学生很难把握《行路难》的主题思想;假如学生不了解唐后主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悲惨经历,那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李煜对故国的不尽怀恋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无限愁绪;假如不了解陶渊明的超然闲适、曹操的豪壮雄健和杜甫的沉郁顿挫,那就不能高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毋庸置疑,只有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情感思想。当然,我们在实践中还应鼓励学生仔细分析标题的字眼,因为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些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些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可见,学生正确的读懂标题,既可以初步读出诗词的重要信息,又可能产生意外的收获。譬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是词牌名,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对“密州出猎”四个字上理解颇费周折,“密州”一词简要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且暗示了作者创作本词的背景:他谪居密州后还是寂寞和落魄的;“出猎”则概括了主要事件,当学生初步感知“出猎”大意后,就为进一步感知作者的情怀奠定了基础。

实践出真知,改革显效率。但愿站在教学改革最前沿的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群策群力,大胆创新,为构建更理想的“15/20/10”的课堂教学模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陈兆民中学)

雾霾的古诗篇八
《古诗文默写》

古诗文默写

古诗文默写是“语言积累与运用”中重要的一块,从2014年中考来看,各地越来越重视名

篇佳句积累的考查,主要表现在:

(1)不少地方考试的分值在增多。如2014年中考中,菏泽、福州、巴中默写题均为12分,

聊城、烟台14分,山西更高达15分。

(2)有些省、市还出现补写诗文的题型,如菏泽市除了默写单句外,还要求补写孟浩然的

《过故人庄》中的四句;山西除了默写单句外,还要求默写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或陶渊

明的《桃花源记》中省略的文言句子。而安徽则干脆默写整首诗——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这类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规范书写能力。

(3)有的以选择题形式来考查,如山东泰安市以选出“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

的形式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颇为新颖。

(4)从考查内容来看,诗文默写的考查仍然集中于名家名篇,大多考查那些意蕴深刻、富含

哲理、令人深思、警策励志方面的名句。

考查题型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死记硬背”,既有续句型,还有理解型、迁移型、拓展型,

后三种题型将成为考查诗句积累的主要方式。

1.名句积累的方法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常见的积累方法有:

(1)理解积累

就是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达到一种见“字”知“名”、见“句”知“义”

的效果。要将“眼到、口到、心到”这一过程同时进行,并贯穿始终。

(2)归类积累

就是将相关的诗文名句按照不同的类别归类整理,找出其“异”诵读,进而把握其特征,理解其

意义,熟读成诵。

(3)联想积累

就是借助类比联想的方法积累名句。或由某一诗句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句子,或由某个作家作

品名联想到某一名句。

(4)回环积累

就是利用艾宾豪森的遗忘曲线规律:先快后慢。意思是说第一次感知的内容记得较快,忘记

得也快些,若反复诵读,记得就牢靠一点,忘记的速度就慢些,如此反复就能获得终身受用的知

识,永远不会忘记。

(5)抄读积累

就是将一些重点诗文名句抄写、读背,既加深印象,又提高积累效率。

2.默写的总体要求

(1)书写准确

阅卷时对这类题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句中错、漏、添字,该句就不给分。因此,同学们必须正确

理解诗文中每一个字词的意思,平时加强练习,规范书写,落实到笔头。复习时可以把平时练习

中常错的字用笔圈起来以引起注意,或者准备一个“纠错本”,勤于积累,纠正错误。

(2)理解到位

理解型默写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不能正确地理解题干,不能从课文中筛选出准确的答案。这就

要求同学们在平时以教材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句子,把握某些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把握

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3)灵活运用

同学们要把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篇目烂熟于胸,尤其是每一篇诗文中的名句更应该作为识

记的重点。做题时根据试题中所给语境作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句子进行填写。

总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默写题,都要建立在背诵的基础上。但从上面的题型看,古诗文默写重

在理解运用。因此,在学习古诗文时,就必须在记忆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内容,在记忆的同时求

得理解。记忆只是手段,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记忆的生命力之所在。

(2014•随州)古诗词名句默写。(任选其中6题作答)

(1)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 ,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3)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4)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

(5)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6) ,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7)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8)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思路点拨】这几道题属于直接默写题,考查的都是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只要平时在理解诗

意的基础上把这些诗句熟练地背诵并默写下来,特别注意诗句中的易错字,不写错别字就可以

了。如(3)句中的“霄”易写成“宵”,(4)句中的“携”易写成“挟”,(5)句中的“碾”易写成

“辗”,(7)句中的“自”易写成“只”。

【参考答案】(1)山光悦鸟性 (2)力尽不知热 (3)便引诗情到碧霄 (4)提携玉龙为君死

(5)零落成泥碾作尘 (6)雪暗凋旗画 (7)自缘身在最高层 (8)云横秦岭家何在

(2014•烟台)根据提示填空。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 , ”直抒胸臆,

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2)艰难困苦的境遇,更能显示人的高贵品质,正如《〈论语〉十则》中所说的

“ , 。”

(2014•聊城)根据提示填空。

(3)《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忧伤、对家人思念的两句诗

是 , 。

(4)《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景物的句子是 , 。

【思路点拨】这几道题都是理解性默写题,此类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准确掌握诗文名句的意

思、写法及表达的情感等;二是读懂题意,根据所给提示准确选定句子。审题或文意理解有

误,就会导致文句确定错误,因此要加强对诗文内容的积累与理解。

【参考答案】(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014•广州)古诗文默写。

古人在诗文中常流露一腔愁绪。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

了愁之深,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 , ”抒

发了愁之多,李清照《武陵春》的“ , ”道出了愁之重。

【思路点拨】这道题是迁移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要读懂语境,根据设置的语境,从选定的

诗词中确定符合语境的诗句。由“古人在诗文中常流露一腔愁绪”这个中心句,我们可以确

定所填的诗句均与愁绪有关。再根据“愁之多”“愁之重”以及题干中提示的试题和作者,

我们不难联想到相关的诗句。

【参考答案】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1)(2014•巴中)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清明、中秋、重阳、春节等节日的诗(词)

句,请你写出前后相连的任意两句: , 。

(2)(2014•嘉兴)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如古

诗文中: , 。(写出连续两句)

(3)(2014•云南)面对沙尘暴肆虐,雾霾遮天„„人们对蓝天碧水倍加期盼,请你借用两句连贯

的古诗词,来表达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 , 。

(4)(2014•黄冈)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

写出与水有关的连续两句古诗句: , 。

【思路点拨】这几道题都是拓展型默写题(开放性默写题)。这类考题也应特别注意提示信息,

根据提示信息写下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答案不唯一。作答时应注意紧扣题目中的要点:(1)

题中的要点为“节日”“连续的两句”;(2)题中的要点为“山”“生活的道理”“古诗文”“连

续的两句”;(3)题中的要点为“蓝天碧水”“两句连贯的古诗词”“理想的自然环境”;(4)题

中的要点为“与水有关”“连续两句古诗”。

【参考答案】(1)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

花。(2)示例: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示例:青山横

北郭,白水绕东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水护田将

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4)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

愁愁更愁。

一、必背古诗词默写

(一)曹操《观沧海》

1.东临碣石, 。水何澹澹, 。

2 .,百草丰茂。

3.秋风萧瑟, 。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

5.诗中描写诗人的奇特想象,反映作者博大襟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

(二)王湾《次北固山下》

1.(2014•南京)潮平两岸阔, 。

2 .,江春入旧年。

3.乡书何处达? 。

4.漫步于古诗苑,你能感受到诗人的恋乡思亲情结。王湾在北固山下,看到大雁飞过,不由吟咏

道:“ ”

5.《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

是: 。

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渺,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这恰似王湾《次北固

山下》中“ , ”的美景。

(三)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孤山寺北贾亭西,。

2.(2014•南京) ,浅草才能没马蹄。

3.(2014•广州)几处早莺争暖树, 。

4.诗中描写早春莺燕给人们带来勃勃生机的诗句是: 。

5.诗中通过对植物的描写,表现出早春蓬勃生机的诗句是: 。

6.诗中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西湖热爱之情的句子是: 。

(四)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2014•盐城) ,小桥流水人家。

2.(2014•天津)夕阳西下, 。

3.《天净沙•秋思》中的“ ”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

正反两面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4.《天净沙•秋思》中用一幅清雅、安适的画面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的句子

是: 。

5.《天净沙•秋思》中表现游子漂泊在外、思乡悲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五)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杨花落尽子规啼, 。

2.(2014•陕西) ,随风直到夜郎西。

3.诗中以景衬情,并写朋友被贬之地偏远的句子是: 。

4.用拟人手法,寄情于物,表达了对朋友一片深情的诗句是: 。

(六)李商隐《夜雨寄北》

1 .,巴山夜雨涨秋池。

2.何当共剪西窗烛, 。

3.诗中回答归期未卜,并用雨景衬托浓郁相思的句子是: 。

4.毕业在即,纪欣在班级纪念册上写下留言:“今日毕业,奔赴前程;他日相聚,剪烛西窗。”留

言中的成语“剪烛西窗”出自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诗句: 。

(七)杜牧《泊秦淮》

1.(2014•白银)烟笼寒水月笼沙, 。

2 .,隔江犹唱后庭花。

3.杜牧在《泊秦淮》中用“ ”

形象婉曲地表达出对官僚豪绅沉溺酒楼欣赏亡国之音而完全不顾衰微国运的强烈不满。

(八)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1 .,似曾相识燕归来。

2.晏殊《浣溪沙》中的“ ”一句反映出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

伴随着重现,表现了人们在怅惘的同时也会感觉一丝欣慰的微妙情绪。

3.(2014•珠海紫荆中学一模)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

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 。

(九)杜甫《望岳》

1 .,阴阳割昏晓。

2.荡胸生曾云, 。

3.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的“ ”有

异曲同工之妙。

4.(2014•辽宁抚顺一模)《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

5.杜甫是大地诗人,且行且歌,把对大地山河的无限深情贯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他在《望岳》开

篇写道:“ ”一问一答中抒发了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6.(2014•呼和浩特)杜甫《望岳》诗,全诗无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其中

“ , ”写诗人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细望两句“ , ”又表达了诗人激荡的心境和

开阔的眼界。

(十)杜甫《春望》

1.感时花溅泪, 。

2.(2014•福州)烽火连三月, 。

3.杜甫《春望》通过“ ”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

人的内心世界,使其思亲、忧国的形象跃然纸上。

4.杜甫《春望》一诗中,感伤时事、抒发离别之情的诗句是: 。

5.杜甫《春望》中“ ”一句与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寄书

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句表达的意思相近。

(十一)王维《使至塞上》

1.(2014•兰州)大漠孤烟直, 。

2. ,归雁入胡天。

3.诗人以“蓬”“雁”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情感的诗句是: 。

4.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

(十二)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014•汕尾)沉舟侧畔千帆过, 。

2 .,到乡翻似烂柯人。

3.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名句是: 。

4.借用典故表达对友人怀念之情及感叹时光流逝的句子是: 。

5.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酒”抒情言志,借“酒”振奋精神。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中用“ ”一句,表现了自己的坚定乐观。

(十三)杜牧《赤壁》

1. ,自将磨洗认前朝。

2.东风不与周郎便, 。

3.杜牧在《赤壁》中用典故从反面设想,含蓄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的诗句

是: 。

(十四)文天祥《过零丁洋》

1.人生自古谁无死? 。

2.惶恐滩头说惶恐, 。

3.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

4.诗人以两次激战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词语的同音重复,深沉地抒发了战败时和被俘

时的心情的句子是: 。

5.面对生死抉择,文天祥显现出“ ”的正义凛然,以人格

魅力永留史册,为后世景仰。

(十五)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 ,千里共婵娟。

2.明月几时有? , 今夕是何年。

3.(2014•陕西)不应有恨, ?

4.词中以自然现象来表达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5.(2014•黄石第十中学模拟)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表

达了他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雾霾的古诗篇九
《2015校园古诗新编三句半》

1

古诗三句半

0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有毒。

0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雾霾。

0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空巢。

0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要拆。 05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A股。 06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07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08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09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豆腐渣。 1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1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1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打野兔。 14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 整点不? 1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1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17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18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 1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 20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2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22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23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 24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 收钱。 公费。 双规。 烦不烦? 不胜寒! 装糊涂。 二锅头! 醉方休! 坐马航! 继续找人! 红颜在此! 阿弥陀佛! 寒假来到! 欢度新春! 红包拿来! 看 我 七 中!

雾霾的古诗篇十
《两会热点问题——雾霾》

两会热点——雾霾 两会期间,李克强在回答与雾霾有关的问题时,李克强表示,我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因为这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人早晨一起来,就打开手机查看PM2.5的数值,这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 那么什么是雾霾了? 简单来说,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雾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的非水成物组成的。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那么雾霾是怎么形成的了?主要是因为汽车排放尾气,工厂排放废气,和燃放烟花爆竹等所形成的。 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主要来源有汽车尾气,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工厂的二次污染及冬季取暖燃烧煤炭排放的污染物,还有就是各种烟尘,他们都是PM2.5的重要来源。

而雾霾会对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导致近地层紫外线减弱,传染病增多,使人身心抑郁,同时影响交通安全。

而雾霾这个词语最初是因为北京持续的雾霾天气火起来的。甚至有网友开玩笑:如果没有在周末吐槽几句空气,恐怕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北京人。随着雾霾逐渐被人们的关注,媒体也越炒越热。财经网以“厚德载物,万物深锁雾霾中”为上联,征得网友“自强不息,一息尚存希冀里”唱和,另有网友贡献横批——“习以为常”。在这些吐槽中,我们看到了雾霾的严重,还有大家的无奈。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了?是到网上骂政府的不作为?还是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是为了更好地空气,更好地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国家应该起到治理,监督,宣传的领导作用

首先,限制城市汽车的数量,这是很多城市都应该做的,比如说我们成都,经常出现雾霾天气,很多时候,即使是晴天,天空也是灰蒙蒙的,但是成都还没有限制机动车数量!同时,政府应该鼓励大家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提供补贴。前不久,看到巴黎出现持续雾霾天气,政府紧急应对 ,公交地铁免费坐, 自行车电动车免费租 ,公路限速公车禁行。我觉得中国的很多雾霾严重的城市也可以借鉴,而不是只会一味的罚款。就如治水一样,不仅要堵,重要的还在于疏。公共交通工具的高效使用,能大量减少气体排放。而中国对于电力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其中大部分,是火力发电。它排放的气体也是雾霾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政府部门一定要即使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同时加强对排放气体的净化,坚持不达标,不排放。发现一个,整治一个。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政府部门一定要坚定决心,不论困难有多大,我们也一定能够克服。

而作为个人,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夏天,室内空调温度不要开太低,冬天不要开太高,多使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只有人人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并为了更加美好的环境而努力,我们才会有更好地未来。 希望古诗词中写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不再是一个美好的期望,希望口罩不再是畅销品,希望明天会更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