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现代诗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赠别现代诗篇一
《赠别诗》

赠别现代诗篇二
《赠别诗鉴赏》

赠别现代诗篇三
《诗歌鉴赏(五)赠别诗》

赠别现代诗篇四
《赠别诗》

高 三 语 文 复 习 课

古诗鉴赏二轮复习

——分类鉴赏赠别诗

主备人 张丽梅 二次备课及授课人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的事,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

三叠”,又名“渭城曲”。此诗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赏析】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二、初步归纳

根据一轮复习情况,结合以上诗作,从意象、感情基调、抒情方式和描写方法等角度初步归纳赠别诗的特征。

②教学目标:

1、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知识归纳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常见意象:驿站、津渡、杨柳、长亭、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酒、客栈、候馆、旅社 舟船 砧声 古道 阳关 胡笳等

3.感情基调: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归纳赠别诗的鉴赏知识。2、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赠别诗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归纳鉴赏知识,掌握解题方法。

4.题材情感主旨:

①依依不舍的离愁、留念: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浦别》白居易)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杜牧)(间接写别情)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白描、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格调高昂】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⑤真诚的友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赠汪伦 李白)

5.描写方法: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想象、虚写、白描、细节、对比映衬、人的感觉、修辞(比喻、比拟、用典、对比、夸张)等

6.抒情方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从对方入笔等 (注意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三、真题展示:

(2007年·江苏卷)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甲集,是中年时的作品。那时他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参考答案:⑴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⑵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四、方法点拨

㈠从主题入手,体会诗中所抒之情(情感本质)。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领悟作者所抒何情。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刘长卿《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可以这样问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概括即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

㈢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诗人在使用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纯熟的技艺。

㈣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㈤谐音修辞手法在赠别诗词中的运用。

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

我们可以用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来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谐音修辞法的认识: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题曰:诗中‘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㈥考察抒情方式,体味作者感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①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②间接抒情

A、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B、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C、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精美如画,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六、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

⑴结合诗句谈谈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3分)

⑵你所熟知的哪首抒写别离的诗或词也采用了这种写法?写明作者及作品名称,并写下其中最能体现这种写法的句子。(3分)

解析:

①首二句,先写眼前饯别场面之温馨,然后写离别之景,是为实写。末二句虚构了一个境界:想像别后友人夜泊潇湘,难以成眠之情景。是为虚写。由眼前写到将来,形成实与虚的结合。

②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布置作业

完成《核按钮》相关练习。

八、课后反思

赠别现代诗篇五
《(2)赠别诗》

赠别现代诗篇六
《7多恩诗赠别论哭泣》

第七个作业材料:

评析多恩诗歌《赠别:论哭泣》

提示:

1. 多恩四首赠别诗都很著名,这一首可以与《赠别:莫伤悲》对照阅读、理解。

2. 注意这首抒情诗的情景、类型、意图、情感状态之间的关系。

3. 读懂诗歌的语义。

4. 讨论诗歌独特的抒情方式。

5. 分析诗歌的意象。

赠别:论哭泣

——约翰·多恩

让我倾洒泪珠

在你面前,当我还在这里时,

经你的面容模铸,泪珠便带有你的印记,

由于这番铸造,它们变成了有价之物,

因为这样它们

就会把你怀孕;

它们是许多忧伤的果实,更多悲愁的标志,

当一颗珠泪跌落时,它所孕育的你也坠地,

那么你与我将化为虚无,当天各一方之时。

在一只圆球上头,

一位身边备有草稿的工匠,能够绘就

一个欧洲,非洲和一个亚洲,

且很快把原来的空无造成万有,

同样有你在内,

每一颗珠泪

都会长成一颗地球,对,印有你形象的世界,

直到你的泪水与我的混合,淹没了

这世界——以源自你,我的天穹,如此融化的洪波。

哦,比月球还要强劲,

不要把海水吸起,把我淹溺在你的穹宇,

不要把我哭死在你的怀抱里,也切勿

教唆大海它原本就可以做得太快的事情;

不要让狂风

也学做帮凶,

对我做出更多的伤害,超过它的本意;

既然你与我呼吸着彼此的气息,

那么谁叹息最多,就最残酷,就加速对方的死。

(傅浩译)

论多恩《赠别:论哭泣》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约翰·多恩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代表诗人之一,而多恩玄学派诗人的身份在《赠别:论哭泣》这篇诗作中就有着很好地体现。下面,在多次阅读这篇诗作及《赠别:莫伤悲》,并参考相关资料后,我仅以自己的理解为基础,从这首诗的比喻手法入手,对这首诗做简要分析。

首先,在诗作得第一部分有着

“因为这样它们

就会把你怀孕。”的描述,这一句很明显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模铸了你面容的泪水比成一个怀了孕的妇女,后面又有:

“当一颗泪珠跌落时,它所孕育的你也坠地

那么你与我将化为虚无,当天各一方之时。”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几点,1、作者多恩认为分离时的泪珠是“有价之物”,这便可以推断出,作者认为把眼泪藏在眼睛里不要让他溢出,将友情酿在心里不要让其消逝,这才是无价之物,而一旦离别的眼泪涌出眼眶,怀了孕的眼泪迟早都要掉落,它们就会变成“有价之物”,变成“忧伤的果实”,变成“悲伤地标志”,一旦掉落,它们所怀孕的分离双方的面容便也化为虚无。

诗作接下来的两节其实算得上是对第一节所表达观点的进一步阐述和升华。

诗歌的第二部分出现了另外一个比喻,即把“离别两人的眼泪模铸出彼此”这一现象比作“一个身边备有草稿的工匠绘就一张世界地

图”既然是工匠绘就世界地图,那么就只需要草稿,以及娴熟的技能,而不需要付出任何的感情。接着作者又说:

“每一颗珠泪

都会长成一颗地球,对,印有你形象的世界。”

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作者对离别时的眼泪持“不必要”的态度。后面又有:

“直到你的泪水与我的混合,淹没了

这世界——以源自你的、我的天穹,如此融化的洪波。”

则延用前面的比喻:一颗泪珠可以刻下整个世界,而我们彼此在离别之际的悲伤哭泣只会使这世界被淹没,更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哭泣的观点。

第三段则是对整首诗作做一最后的升华,我认为本段诗的最关键的地方在最后一句,这里继续沿用上面“世界是一滴泪珠”的感受,让世界变得“小”了起来,使人有一种“天涯若比邻”的感觉。

“既然你与我呼吸着彼此的气息

那么谁叹息最多,就最残酷,就加速对方的死。”

这两句对前面离别时不必哭也不该哭的观点做了总结,在离别的悲伤之中透出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备注:老师您好,说真话这首诗其实有些地方还是没读太懂,又很难找到关于它的资料,所以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写。要是理解不正确的还请老师见谅。

赠别现代诗篇七
《赠别诗复习教案》

《峡口送友人》赏析: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附:司空曙,字文明(一作初),广平人。登进士第,从韦皋于剑南。贞元中,为水部郎中,终虞部郎中,诗格清华,为大历十才子之一。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一片冰心在玉壶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赠别诗教案

教材分析:赠友送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分析、对情感的把握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

一、知识目标

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

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二、能力目标 :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味这千古之“伤”——

二.探究研讨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这类诗的一般写法是: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㈠鉴赏角度探究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几首经典赠别诗,而后完成练习,体味其中所抒发的情感并思考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这种情感的。(出示诗歌及习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题:临别依依,要说的很多,但只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说说“一杯酒”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解析:依依惜别之情;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对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劝君”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延宕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赠别(其一)杜 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问题:(1)离别时明明多情,偏偏从“无情”着笔,且加一“总”字加强了语气,说说“无情”当怎样理解?(2分)(2)蜡烛本是有烛芯的,且燃烧时有烛泪,说说这些特点是怎样与本诗情感结合起来的。(4分)

解析①因感情太深,使诗人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好像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②物之所以有情,是因为诗人情感的投射。蜡烛有芯,但在诗人眼里,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有泪,但在诗人眼中,那是为男女主人离别而流的伤心之泪。

谢 亭 送 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著名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问题:⑴“红叶青山”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谈你的理解。⑵根据末联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解析:①“红叶青山”景色艳丽,这是借美好的春色来反衬别离之悲,从而使离别愈见其悲。(点明反衬手法1分,阐述2分)②末联景色凄暗迷茫(1分),表达了作者萧瑟凄清的情怀(2分)。

赏析:诗借景抒情,手法上用反衬。“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点明送别。“红叶青山水急流”,画面感强,色彩明丽,洒脱飞动。这句看似与离别不协调,实际上是反衬。景色越美,越显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日暮„„西楼”一来写友人已远去,诗人谢亭暂憩,不觉已是黄昏。二来写酒醒有特别之处。大多数写送别都直接借酒写意,将离愁别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于分别之时。而此诗却却写别后的感受。酒醒之后,独留谢亭,友人已去,天空暮色苍茫,满楼风雨凄迷,一腔孤寂。三来极写景物的凄黯迷茫,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小结】赠别诗的鉴赏方法:领会点睛之句,注意所托之物,体会景物特点

㈡内容主题探究

师:再读下面几首赠别诗,先写出每首赠别诗所表达的情感,然后试总结咏物诗的常见主题:

⒈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孤蓬:飞蓬,枯后根易折,随风飞转,诗里借喻远行的朋友。②班马:离群之马。)

问题:(1)第三联既有景又有情,其中的情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2)诗中流露出诗人什么样情感?

解析: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夕阳徐徐落下,似乎不忍与大地分离,隐喻诗人对朋友难舍之情。而在这红日夕照的背景下送别,又特别另人感到难舍难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全诗最传神的动作是“看”字,分手后,离人登舟而去,他却频频回首来看,别离时刻的千种相思,万般离愁,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更何况每一次回首都让离人肝肠寸断。想看不忍看,明知伤心又不得不看的矛盾心情,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诗歌末句的“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劝慰,让我们不难想象诗人如何强抑自己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经无以复加了。

⒉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过渡: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之情。如果说爱情是缠绵悱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也许相见就意味着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史的盘中。

离别是一种痛,痛得令人肝肠寸断,我想问一句,难道离别只有涟涟的泪水和无尽的哀伤吗?不。通过我们课上的学习和课下的阅读积累,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诗人敢于跳出送别诗伤感的通套,他们的诗别开天地,或对美景加以赞扬或对友人寄以祝福,清新秀丽,为送别诗添上了明快积极的一笔!

别 董 大(其一)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①高适写此诗应在得意的浪游时期,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其当时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②董大,可能是唐玄宗

时代著名琴客,是一位音乐圣手。)

问题(1)前两句景物特点是__渲染离别的__。(2)(2)说说后两句诗中所蕴含情感。(4分)

解析:①苍凉,悲壮。②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对自己的希望和慰藉。

赏析:唐人送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留恋低徊的作品固然感人,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以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

《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曛,,曛黄,指夕阳西沉时景色。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似有壮士啸响于耳侧。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诗歌语言质朴无华,却如一轮灿阳喷薄而出,情感炽热,让人荡气回肠。恰如诗家所谓“为壮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赏析: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二句中“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又为迷蒙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颈联奇峰突起铸就千古名句:“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心心相印,就算远在天涯,相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交流也如同近邻一般。”诗句意境开阔,音调爽朗,一洗悲酸之态。尾联以劝慰作结。歧路,岔路也,古人送别常在岔路口处分手,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无为,不要的意思。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小儿女那样情意绵绵。

⒊借送别言志。这类诗以送别为题,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多含身世之感。

过渡: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情。离别的感情,往往会激发人们更多的感触,而这感触又往往与身世际遇有关。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其中以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最有名气。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

赏析: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入”字描摹出夜雨悄然而至的动态。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因离情满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自可想见。)清晨,天色已亮辛渐将登舟北归。使人遥望江北远山,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问题:⑴三、四句壮阔明朗的画面展示出诗人 ,以“小谢”自比流露出诗人 。

⑵七、八句表现了诗人 。⑶“抽刀断水”这一细节显示出诗人 的要求。

解析①豪迈开阔的胸襟,自信。②对高洁理想境界和追求。③摆脱精神苦闷。

小结:刚才同学们讲伤别、喜别,都是离人一时心情的起伏。而如果一首诗,既包含了心潮的起落,又展示出长久以来多舛命运的感情积淀,那么它所表达的离情别绪就必然更加震人心魄,这就是我们组讲解的送别诗,它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分析这样的诗歌,不能不把特定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来看,像李白,他豪迈的语言归结于他豪迈的性格,悲伤的格调则归结于长期不平的际遇。

⒋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别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⒌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这类诗内涵丰富,表意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师:多少人鲜活的生命历程构成了一部浩瀚的送别诗史。诗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却是诗歌的全部。当离人的眼泪化成钻石,当离别的悲歌化为永恒的乐章,让我们期待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小结: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将送别诗按主题划分为五大类,并不是说要把所有送别诗歌的内容生硬分离归入其中,我们应该知道,许多送别诗歌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其内容和情感的复杂与多元性为后世文学创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它,还需要欣赏者细细体会。

㈢表达技巧、答题模式探究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⒈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⒉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⒊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⒋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⒌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在对这类诗歌进行鉴赏时,可遵循这样的答题模式:什么景——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烘托什么情感。

三.方法点拨

㈠从主题入手,体会诗中所抒之情(情感本质)。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领悟作者所抒何情。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刘长卿《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可以这样问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概括即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

㈢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诗人在使用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纯熟的技艺。

㈣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2007年·江苏卷)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甲集,是中年时的作品。那时他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赠别现代诗篇八
《唐代赠别诗之我见》

唐代赠别诗之我见

众所周知,唐代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峰。唐代诗歌的创作方式多样,题材丰富,给后世的诗歌创造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其中,赠别诗是唐诗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取的了很高的成就,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初唐四杰等著名诗人都有很优秀的赠别诗作,在唐诗的华丽篇章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送别诗产生的背景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

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但因

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2、赠别诗的情感类型

1)惜别之情

送别中有些常用的象征意象:如柳树,春草,征帆,酒。。。。。。。因为,此类诗若单就怨别着眼,伤之太露,通常必须透过景物的描绘,来烘托离别的气氛,或以景寄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莫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把送别的时间,地点都说得很清楚。而其“杨柳”自来便是依依不舍得离别象征。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汉代,在长安的灞桥送行时,常须折“柳”送别,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王维这首作品情景俱佳,难怪传诵人口。他的另一篇《山中送别》亦是情意绵绵:

山中相送罢,日暮倚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壮别之情 此类赠别诗的最大特点是气势雄浑,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送别之人的美好祝福和劝慰。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只活了二十六岁,但这首诗所表达的理性与智慧,实在超出了他的年纪。试想:离别是多么令人“黯然销魂”之事,他却能跳脱常人送别时的悲酸情态,安慰朋友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学那小儿女的样子,流泪满巾。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来面对离别,又充分显露对朋友的真挚情谊。

又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诗作《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

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3、唐代赠别诗的艺术特色

1)动人的情致

诗歌既要有健康开朗的格调 ,以构成感人的情调;又要有美好的情趣,以形成动人的情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之所以被《诗薮》评为唐绝句之冠,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抒写了朋友之间至真至纯、至深至厚的友情;而这种真挚深厚的友情又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能深深地动人情愫。

2)清新深婉的美感

诗歌应该具有艺术美,一篇诗作没有审美意义,也就丧失了艺术价值。唐代送别诗之所以具有珍贵艺术价值和迷人的文学魅力,其重要原因还在于它独具清新深婉的美感,给欣赏者以独特的美感享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送别佳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

际流。”诗的起句点出送别的故人、送别故人的地点以及故人前行的方向;次句明白交代出好友“西辞”前往的目的地,并且点明了时节;

三、四两句着重抒写送别故人的情景,向读者展开一幅空阔的水天相接的自然景象,并于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空阔景象中寄寓着深厚的眷恋之情,于广阔邈远的境界之中蕴含着悠悠不尽的怀想思致。诗人将送别朋友的惜别心情和对友人无限眷恋情意,巧妙地熔铸在如画一般的形象之中,我们不但可以从诗中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这些图景中,领略到自然景象的辽阔壮美,还能够体味感悟到浓深厚悠远博大宽广的情感美。

总之,唐代送别诗一洗以往送别诗悲苦哀伤的常态和缠绵悱恻的儿女之情,开创了古代送别诗的新境界。它们以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独标高格,体现出超凡脱俗的高远志趣和开朗胸襟;它们以鲜明的艺术个性和迷人的文学魅力独冠诗史,成为唐代诗苑中一朵鲜艳绚丽的奇葩,让观赏者流连缱绻,沉醉不知归去。

赠别现代诗篇九
《7.赠别诗词鉴赏要诀》

赠别诗词鉴赏要诀

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开篇的一组排比句,说的正是赠别诗词的不同立意。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冷朝阳的《送红线》(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还有风格有之迥异的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硬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李白的诗境界阔大,爽朗高远,全诗一气流转,把别情写得豁达大度,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而许浑、冷朝阳的诗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

蹉跎。)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意,更是对魏万的勉励。王安石《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则抒写了兄妹之情,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我们可以用刘长卿的《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从“诗言志”出发,可见他们的主旨基本相同;再从谴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区别其不同。然后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不同的是这一联诗的牢骚似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蕴藉,更为优柔舒缓。”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

受到浓郁的情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诗人以景喻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我们可以用刘长卿《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

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的概括即可。其答案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例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

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诗人在使用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个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作者纯熟的技艺。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可以用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答题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求异。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答案:“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发展。”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

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可以用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来出这样一道题:“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妙在哪里?”回答前就应该运用“有包孕的片刻”这一理论进行思考,然后作出如下的回答:“„携手‟ 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先看一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长者,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比,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虽不及李白,却也给人以崭新的形象,使诗句情景交融,意韵悠长,堪称一绝。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165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