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黄巢诗文篇一
《黄巢诗句赏析及七首古诗》
黄巢诗文篇二
《黄巢诗集》
1、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赏析:据说,这是黄巢8岁的时候搞出来的.他父亲,在院中吟诗到第一句,8岁的黄巢,就接着他父亲的头,脱口而出,诗才敏捷,让其父惊异不已。才那么一点点大的年龄,就考虑到“他年我若为青帝”,应该怎样安排花开的问题了。难怪他后来登高一呼,应着云集,统帅几十万大军了,真是天生的领袖人物。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俗套,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 西风”点明节令 ,逗起下句 ;“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 ,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刚健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 ,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 ;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 ”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 ,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 ,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集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高傲。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鸣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叹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 “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 ,广大民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 ,
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迈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志愿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汇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2、不第后赋菊(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流行最广的一首诗。这不,张艺谋导演就借用了其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其实,他正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为困长安,诗兴大发,借咏叹菊花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此诗妙就妙在,虽是咏菊,但全诗不见一个“菊”字,而且,透过那盛开的黄色菊花,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这首《菊花》诗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 待到秋来九月八 ”,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 ,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 ”,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 ,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 九月八 ”,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象“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中的“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 ;“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而第四句中的“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 满城尽带黄金甲 ”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 ,这些石破天惊 、走雷挟电的诗句,象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唐末黄巢诗作《不第后赋菊》,故事也设定在这个年代。
3、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赏析:与前两首诗相比,这首诗的流传程度就没有那么广了。甚至有很多人怀疑,这首诗究竟是不是黄巢本人的作品?因为,据说黄巢本人后来战死疆场了,但从这首诗来看,他不仅没有战死,后来还削发为僧了。但我宁愿相信这首诗是黄巢本人写的,在我看来,黄巢也好、李自成也好,这些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们还是不要简单地战死疆场为宜。他们若是遁入空门,其人生感触一定非我们寻常人所能及。比如像这首诗的头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马倥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其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尤其是“天津桥上无人识”这一句,生动地描述了英雄迟暮那种无可奈何的苍凉和悲哀,令人叹息!但笔锋一转,“独倚栏干看落晖”一句,又悠然刻画了一种“人生韶华短,江河日月长”的意境,令人回味。
黄巢诗文篇三
《黄巢诗作《咏菊》》
黄巢诗作《咏菊》 黄巢(?—884),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西南)人,出生于盐商家庭,富有财产,本人也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他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也爱读书,参加过进士考试,不中。黄巢不满于唐王朝的腐朽政治,875年响应王仙芝的起义,在冤句率众起义,即黄巢起义。王仙芝被杀后,黄巢继续战斗,号冲天大将军,深得人民群众拥护,880年攻陷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起义失败后,黄巢为叛徒杀害。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杀:凋谢。 香阵:阵阵香气。 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讲解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
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诗评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当年在长安科举考试落榜之后写的《不第后赋菊》。能将花写出这样的霸气,豪杰之诗与文人之诗的区别一目了然。“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 遍身穿就黄金甲。”这是许多年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咏菊诗,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当年黄巢这首诗的影响。诗味上比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淡,而杀气更浓。古人说“文如其人”,在生活中却常常出现文与人风格迥异的情况,不过诗如其人倒是基本不会落空。可能因为好诗往往是思绪一瞬间的自然迸发,来不及作假。 黄巢一生爱菊,其现存可确定的所有诗句均为咏菊之作。宋代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黄巢5岁时,其父与祖父以菊花为题联句。祖父苦思冥想,无以续接,一边的黄巢随口应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其父大惊失色,想要教训他一顿。祖父忙道:“孙子能诗,但不知轻重,可令其再赋一篇。”他应声咏道:“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此即黄巢另一首载入《全唐诗》的七绝《题菊花》。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潮流,对菊花格外青睐,似乎骨子里就有与生俱来的叛逆基因。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黄巢当了皇帝,国号大齐。他终于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理想,可是长安却经历了一场浩劫。黄巢的部队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黄巢在第一次被小股唐军赶出长安之后杀了个回马枪,重新掌握长安控制权的黄巢对于百姓欢迎唐军切齿痛恨,下令屠城。屠城之后,黄巢的部队失去了食品来源。在唐军四面合围下,只得“以人为食”,持续了一年多。 败退出长安后,黄巢一度围困陈州,陈州刺史赵死守不退。黄巢的军队缺粮严重。最后将掳掠到的百姓、战俘、以及战死的士兵尸体,都作为了“军粮”吃了。公元883年6月,黄巢起义惨遭失败。在泰山狼虎谷,黄巢挥剑刎颈自尽。 菊花在无数文人笔下是人格高洁的象征,比如陶渊明田园诗里的菊,黄巢却赋予它气势逼人的杀气。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黄巢的一生也走到了尽头。菊 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以下诗词解释摘自《唐诗鉴赏辞典》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阳节(九月九)赏菊的风俗,相沿既远,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为什麽不用“九月九”而说“九月八”呢?是为了与后面的“杀”、“甲”字叶韵。一个“待”字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待”到那一天会怎麽样呢?作者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接应上句。菊花开时百花已凋零,这本是自然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
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由此可见“满城尽带黄金甲”说的就是,在菊花盛开的秋季,总会有一天带着黄金盔甲的农民起义军,遍布整个长安城。显示出作者天翻地覆、扭转乾坤的壮志胸怀,不愧是揭竿而起的千古豪杰。 不第后咏菊> 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朝的黄巢就是文人杀性的最佳例证,他寒窗苦读,想着在科场一举成名天下闻,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功名与他擦身而过,失望愤怒的他立誓要“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白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咏菊》)他发动起义后攻进长安,见权贵和读书人就杀,以泄他当年落榜之痛。透过历史的镜头,我仿佛看见黄巢在杀着满朝公卿时得意而变态的笑,醉拥美女问公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哈哈……杀!”,我不由心颤,当初学孔夫子仁义道德时是怎么学的?当年应试可谓四书五经仁义道德锦绣文章,现在得意后就杀以泄愤,就为了当年的落榜?杀,泄了他的愤,也塌了他的江山。
黄巢诗文篇四
《黄巢题诗》
黄巢题诗
唐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从而引发了黄巢大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黄巢出生于盐商之家,从小就有大志,他曾写过一首《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吊黄巾甲。”表达了他的胸襟和对现实的不满。后来,他率领义军一度攻进京城长安。但在唐军疯狂反扑下,加上朱温的叛变,起义最终失败,黄巢退到泰山后自杀。公元907年,靠黄巢起义起家的朱温废掉唐朝最后一个皇帝,自立为帝,国号梁。唐朝自此灭亡,中国又进入了封建割据时期。
黄巢诗文篇五
《黄巢的两首咏菊诗》
题菊花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
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菊花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注释】又题作:不第后赋菊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
”,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黄巢诗文篇六
《黄巢》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⑴,我花开后百花杀⑵。 冲天香阵透长安⑶,满城尽带黄金甲⑷。 【注释】 ⑴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⑵杀:凋谢。 ⑶香阵:阵阵香气。 ⑷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译文】 直等到秋高气爽,人们迎来了重阳佳节,菊花啊,要盛开怒放,看百花凋谢,消散了芬芳。菊的香气向云天直冲,弥漫在整个长安城中。秋菊在这里栽遍;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作品鉴赏 唐末诗人林宽有诗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此话不假。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这样一个马上打天下,笔下写壮志的“解诗”英雄。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这就是《不第后赋菊》。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俗套,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这首菊花诗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
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这些石破天惊、走雷挟电的诗句,像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当时,黄巢正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围困长安,此诗借咏菊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此诗妙就妙在,虽是咏菊,但全诗不见一个“菊”字,让人看到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4]作者简介 黄巢雕像[5]黄巢 (?—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县西南)人,出生于盐商家庭,能诗文,精武艺。曾应进士试,不第。公元875年(唐僖宗乾符二年)参加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王牺牲后,被推为王,号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公元880年(广明元年)攻占唐都长安,即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后因内部分裂、大将朱温叛变投敌等原因,起义军屡战失利,于公元884(中和四年)自杀于泰山狼虎谷。《全唐诗》录存其诗三首。
黄巢诗文篇七
《概括黄巢一生的三首诗》
概括黄巢一生的三首诗
最近看国内的媒体大肆宣传张艺谋的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看到这句诗,我忽然想起这首诗的原作者 ——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来了。关于黄巢,史书上各个时期各种舆论工具对他的评价不一,有的人说他是农民起义的英雄、有的人说他是杀人如麻的恶魔,我也不是历史学家,也懒得去研究黄巢的为人处世哲学,我只想从自己的简单视角来理解一下黄巢这个人,那就是:黄巢所遗留下来的三首诗,可以说是高度形像的概括了他的一生。
第一首诗: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据说,写这首诗的时候,黄巢还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那要是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可算得上是一个从小就胸有大志的孩子了。才这么一点点大的年龄,就考虑到“他年我若为青帝”,应该怎样安排桃花盛开的问题了。难怪后来他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统帅几十万大军了,真是天生的领袖人物。
第二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流行最广的一首诗。这不,张艺谋导演就借用了他中间的一句作为影片名。其时,他正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围困长安,诗兴大发,借咏叹菊花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此诗妙就妙在,虽是咏菊,但全诗不见一“菊”字,而且,透过那盛开的黄色菊花,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陷长安的磅礴气势。
第三首诗: 记得当年草上飞, 铁衣着尽着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独倚栏干看落晖。
与前两首诗相比,这首诗的流传程度就没有那么广了。甚至有很多人怀疑,这首诗究竟是不是黄巢本人的作品?因为,据说黄巢本人后来战死疆场了,但从这首诗来看,他不仅没有战死,后来还削发为僧了。但我宁愿相信这首诗是黄巢本人写的,在我看来,黄巢也好、李自成也好,这些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们还是不要简单地战死疆场为宜。他们若是遁入空门,其人生感触一定非我们寻常人所能及。比如像这首诗的头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马空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其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尤其是“天津桥上无人识”这一句,生动地描述了英雄迟暮那种无可奈何的苍凉和悲哀,令人叹息!但笔锋一转,“独倚栏干看落晖”一句,又悠然刻画了一种“人生韶华短,江河日月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三首诗,黄巢的一生跃然纸上。
宋江浔阳楼”所题“反诗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其为《水浒传》中,宋江于江边“浔阳楼”所题“反诗”,含西江月及七言绝句各一首,此诗出自其绝句中: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其中:“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大意如下:要是我宋江投了黑道,哼哼凭我宋江驾驭的能力,黄巢有算得了什么。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从正统的角度来看当然是特大号的反贼了。”
老宋在里面说要等自己牛起来的时候连黄巢都是小KS,所以此词也被后认为“反诗”
此词说明当时宋江潜意识内已有反心,至少一直是把黑道当作可选择的退路。
黄巢诗文篇八
《旧唐书 黄巢》
黄巢,曹州冤句人,本以贩盐为事。乾符中,仍岁凶荒,人饥为盗,河南尤 甚。初,里人王仙芝、尚君长聚盗,起于濮阳,攻剽城邑,陷曹、濮及郓州。先 有谣言云:“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及仙芝盗起,时议畏之。左 金吾卫上将军齐克让为兖州节度使,以本军讨仙芝。仙芝惧,引众历陈、许、襄、 邓,无少长皆虏之,众号三十万。三年七月,陷江陵。十月,又遣将徐君莒陷洪 州。时仙芝表请符节,不允。以神策统军使宋威为荆南节度招讨使,中使杨复光 为监军。复光遣判官吴彦宏谕以朝廷释罪,别加官爵,仙芝乃令尚君长、蔡温球、 楚彦威相次诣阙请罪,且求恩命。时宋威害复光之功,并擒送阙,敕于狗脊岭斩 之。贼怒,悉精锐击官军,威军大败,复光收其余众以统之。朝廷以王铎代为招 讨。五年八月,收复亳州,斩仙芝首献于阙下。
先是,君长弟让以兄奉使见诛,率部众入嵖岈山。黄巢、黄揆昆仲八人,率 盗数千依让。月余,众至数万。陷汝州,虏刺史王鐐,又掠关东。官军加讨,屡 为所败,其众十余万。尚让乃与群盗推巢为王,号冲天大将军,仍署官属,藩镇 不能制。时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兵。僖宗以幼主临朝,号令出于臣下。南衙北 司,迭相矛盾,以至九流浊乱,时多朋党,小人才胜,君子道消,贤豪忌愤,退 之草泽。既一朝有变,天下离心。巢之起也,人士从而附之。或巢驰檄四方,章 奏论列,皆指目朝政之弊,盖士不逞者之辞也。巢徒党既盛,与仙芝为形援。及 仙芝败,东攻亳州不下,乃袭破沂州据之。仙芝余党悉附焉。
时王铎虽衔招讨之权,缓于攻取。时高骈镇淮南,表请招讨贼,许之,议加 都统。巢乃渡淮,伪降于骈。骈遣将张璘率兵受降于天长镇。巢擒璘杀之,因虏 其众。寻南陷湖、湘,遂据交、广。托越州观察使崔璆奏乞天平军节度,朝议不 允。又乞除官,时宰臣郑畋与枢密使杨复恭奏,欲请授同正员将军。卢携驳其议, 请授率府率,如其不受,请以高骈讨之。及巢见诏,大诟执政,又自表乞安南都 护、广州节度,亦不允。然巢以士众乌合,欲据南海之地,永为窠穴,坐邀朝命。 是岁自春及夏,其众大疫,死者十三四。众劝请北归,以图大利。巢不得已, 广明元年,北逾五岭,犯湖、湘、江、浙,进逼广陵,高骈闭门自固,所过镇戍, 望风降贼。九月,渡淮。十一月十七日,陷洛阳,留守刘允章率分司官迎之。继 攻陕、虢,逼潼关,陷华州,留将奋钤守之。河中节度使李都诈进表于贼。朝廷 以田令孜率神策、博野等军十万守潼关。时禁军皆长安富族,世籍两军,丰给厚 赐,高车大马,以事权豪,自少迄长,不知战阵。初闻科集,父子聚哭,惮于出 征。各于两市出值万计,佣雇负贩屠沽及病坊穷人,以为战士,操刀载戟,不知 钅敫锐。复任宦官为将帅,驱以守关。关之左有谷,可通行人,平时捉税,禁人 出入,谓之禁谷。及贼至,官军但守潼关,不防禁谷,以为谷既官禁,贼无得而 逾也。尚让、林言率前锋由禁谷而入,夹攻潼关。官军大溃,博野都径还京师, 燔掠西市。
十二月三日,僖宗夜自开远门出,趋骆谷,诸王官属相次奔命。观军容使田 令孜、王若俦收合禁军扈从。四日,贼至昭应,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在京两班迎 贼灞上。五日,贼陷京师。
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既入春明门,坊 市聚观,尚让慰晓市人曰:“黄王为生灵,不似李家不恤汝辈,但各安家。”巢 贼众竞投物遗人。十三日,贼巢僣位,国号大齐,年称金统,仍御楼宣赦,且陈 符命曰:“唐帝知朕起义,改元广明,以文字言之,唐已无天分矣。‘唐”去 ‘丑’‘口’而安‘黄’,天意令黄在唐下,乃黄家日月也。土德生金,予以金 王,宜改年为金统。”贼搜访旧宰相不获,以前浙东观察使崔璆、杨希古、尚让、
赵章为四相,孟楷、盖洪为左右军中尉,费传古为枢密使,王璠为京兆尹,许建、 朱实、刘塘为军库使,朱温、张言、彭攒、季逵为诸卫大将军、四面游奕使。又 选骁勇形体魁梧者五百人,曰功臣。令其甥林言为军使,比之控鹤。
中和元年二月,尚让寇凤翔,郑畋出师御之,大败贼于龙尾坡,畋乃驰檄告 喻天下藩镇。四月,泾原行军唐弘夫之师屯渭北,河中王重荣之师屯沙苑,易定 王处存之师屯渭桥,鄜延拓拔思恭之师屯武功,凤翔郑畋之师屯盩至。六月,邠 宁朱玫之师屯兴平,忠武之师三千屯武功。是岁诸侯勤王之师,四面俱会。十二 月,宰相王铎率荆、襄之师自行在至,郑畋帐下小校窦玫者,骁勇无敌,每夜率 敢死之士百人,直入京师,放火燔诸门,斩级而还,贼人悚骇。
时京畿百姓皆砦于山谷,累年废耕耘,贼坐空城,赋输无入,谷食腾踊,米 斗三十千。官军皆执山砦百姓,鬻于贼为食,人获数十万。朝士皆往来同、华, 或以卖饼为业,因奔于河中。宰相崔沆、豆卢瓒扈从不及,匿之别墅,所由搜索 严急,乃微行入永宁里张直方之家。朝贵怙直方之豪,多依之。既而或告贼云: “直方谋反,纳亡命。”贼攻其第,直方族诛,沆、瓒数百人皆遇害。自是贼始 酷虐,族灭居人。遣使传命召故相驸马都尉于琮于其第。琮曰:“吾唐室大臣, 不可佐黄家草昧,加之老疾。”贼怒,令诛之。广德公主并贼号咷而谓曰: “予即天子女,不宜复存,可与相公俱死。”是日并遇害。
二年,王处存合忠武之师,败贼将尚让,乘胜入京师,贼遁去。处存不为备, 是夜复为贼寇袭,官军不利。贼怒坊市百姓迎王师,乃下令洗城,丈夫丁壮,杀 戮殆尽,流血成渠。九月,贼将同州刺史朱温降重荣。十一月,李克用率代北之 师,自夏阳渡河,屯沙苑。
三年正月,败黄揆于沙苑,进营乾坑。二月,贼将林言、赵章、尚让率众十 万援华州。克用合河中、易定、忠武之师,战于梁田坡,大败贼军,俘斩数万, 乘胜攻华州,堑栅以环之。克用骑军在渭北,令薛志勤、康君立每夜突入京师, 燔积聚,俘级而旋。黄揆弃华州,官军收城。四月八日,克用合忠武骑将庞从遇 贼于渭南,决战三捷,大败贼军。十日夜,贼巢散走。诘旦,克用由光泰门入, 收京师。巢贼出蓝田、七盘路,东走关东。天下兵马都监押杨复光露布献捷于行 在,陈破贼事状曰:
顷者妖兴雾市,盗啸丛祠,而岳牧藩侯,备盗不谨。谓大同之运,常可容奸; 谓无事之秋,纵其长恶。贼首黄巢,因得充盈窟穴,蔓延萑蒲,驱我蒸黎,徇其 凶逆。展鉏鹤以成锋刃,杀耕牛以恣燔炮,魑魅昼行,虺蜴夜噬。自南海失守, 湖外丧师,养虎灾深,驯枭逆大,物无不害,恶靡不为,豺狼贻朝市之忧,疮磐 及腹心之痛。遂至毒流万姓,盗污两京。衣冠衔涂炭之悲,郡邑起丘墟之叹。万 方共怒,十道齐攻,伏九庙之威灵,殄积年之凶丑。
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神资壮烈,天付机谋,誓立功名,志安家国。至于屯田待 敌,率士当冲,收百姓十万余家,降贼党三万余众。法当持重,功遂晚成,久稽 原野之刑,未快雷霆之怒。自收同、华,逼近京师,夕烽高照于国门,游骑俯临 于灞岸。既知四隅断绝,百计奔冲,如穷鸟触笼,似飞蛾赴烛。
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神传将略,天付忠贞,机谋与武艺皆优,臣节共本心相称。 杀贼无非手刃,入阵率以身先,可谓雄才,得名飞将。自统本军南下,与臣同力 前驱,虽在寝餐,不忘寇孽。
今月八日,遣衙队前锋杨守宗、河中骑将白志迁、横野军使满存、蹑云都将 丁行存、朝邑镇将康师贞、忠武黄头军使庞从等三十都,随李克用自光泰门先入 京师,力摧凶寇。又遣河中将刘让、王环、冀君武、孙珙,忠武将乔从遇,郑滑
将韩从威,荆南将申屠悰,沧州将贾滔,易定将张仲庆,寿州将张行方,天德将 顾彦朗,左神策弩手甄君楚、公孙佐,横冲军使杨守亮,蹑云都将高周彝,忠顺 都将胡真,绛州监军毛宣伯、聂弘裕等七十都继进。贼尚为坚阵,来抗官军。雁 门李克用率励骁雄,整齐金革,叫噪而声将动瓦,喑呜而气欲吞沙,宽列戈矛, 密张罗网。于是麾军背击,分骑横冲,日明而剑跃飞轮,风急而旗开走电。使贼 如浪,便可塞流;使贼如山,亦须折角。蹂践则横尸入地,腾凌则积血成尘,不 烦即墨之牛,若驾昆阳之象。杨守宗等齐驱直入,合势夹攻,从卯至申,群凶大 溃。自望春宫前蹙杀,至昇阳殿下攻围,戈不滥挥,矢无虚发。其贼一时奔走, 南入商山,徒延漏刃之生,伫作饮头之器。
自收平京阙,二面皆立大功;若破敌摧凶,李克用实居其首。其余将佐,同 效驱驰。兼臣所部领万余人,数岁栉风沐雨。既兹平荡,并录以闻。
五月,巢贼先锋将孟楷攻蔡州,节度使秦宗权以兵逆战,为贼所败。攻城急, 宗权乃称臣于贼。遂攻陈、许,营于溵水。陈州刺史赵犨迎战,败贼前锋,生 擒孟楷,斩之。黄巢素宠楷,悲惜之。乃悉众攻陈州,营于城北五里,为宫阙之 制,曰八仙营。于是自唐、邓、许、汝、孟、洛、郑、汴、曹、濮、徐、兖数十 州,毕罹其毒。贼围陈郡百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 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赵犨求援于太原。四年二月,李克用率山西诸军,由蒲、陕济河,会关东诸 侯,赴援陈州。三月,诸侯之师复集。四月,官军败贼于太康,俘斩万计,拔其 四壁。又败贼将黄邺于西华,拔其壁。巢贼大恐,收军营于故阳里,官军进攻之。 五月,大雨震雷,平地水深三尺,坏贼垒,贼自离散,复聚于尉氏,逼中牟。翌 日,营汴水北。是日,复大雨震电,沟塍涨流。贼分寇汴州,李克用自郑州引军 袭击,大败之,获贼将李用、杨景。残众保胙县、冤句,官军追讨,贼无所保。 其将李谠、杨能、霍存、葛从周、张归厚、张归霸各率部下降于大梁,尚让率部 下万人归时溥。贼自相猜间,相杀于营中,所残者千人,中夜遁去。克用追击至 济阴而还。贼散于兖、郓界。黄巢入泰山,徐帅时薄遣将张友与尚让之众掩捕之。 至狼虎谷,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是月贼平。 秦宗权者,许州人,为郡牙将。广明元年十月,巢贼渡淮而北。十一月,忠 武军乱,逐其帅薛能。是月,朝廷授别校周岌为许帅。初军城未变,宗权因调发 至蔡州,闻府军乱,乃阅集蔡州之兵,欲赴难。俄闻府主殂,周岌未至,巢贼充 斥,日寇郡城,宗权乃督励士众,登城拒守。洎岌至,即令典郡事。天子幸蜀, 姑务翦寇,上蔡有劲兵万人,宗权即与监军杨复光同议勤王,出师破贼,以蔡牧 授之,仍置节度之号。
中和三年,巢贼走关东,宗权逆战不利,因与合从为盗。巢贼既诛,宗权复 炽,僣称帝号,补署官吏。遣其将秦彦乱江淮,秦贤乱江南,秦诰陷襄阳,孙儒 陷孟、洛、陕、虢至于长安,张眰陷汝、郑,卢塘攻汴州。贼首皆慓锐惨毒, 所至屠残人物,燔烧郡邑。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 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贼既乏食,啖人为储,军士四出,则盐尸而从。关 东郡邑,多被攻陷。唯赵犨兄弟守陈州,朱温保汴州,城门之外,为贼疆场。汴 帅与兖、郓合势,屡败贼军,凶势日削。
龙纪元年二月,其爱将申丛执宗权,挝折其足,送于汴。朱温出师迎劳,接 之以礼。谓之曰:“下官屡以天子命达于公,如前年中翻然改图,与下官同力勤 王,则岂有今日之事乎?”宗权曰:“仆若不死,公何以兴?天以仆霸公也。” 略无惧色,乃槛送京师。昭宗御延喜楼受俘,京兆尹孙揆以组练砾之,徇于两市。
宗权槛中引颈谓揆曰:“尚书明鉴,宗权岂反者耶!但输忠不效耳。”众大笑。 与妻赵氏俱斩于独柳之下。
史臣曰:我唐之受命也,置器于安,千年惟永,百蛮响化,万国来王。但否 泰之无恒,故夷险之不一。三百算祀,二十帝王。虽时有窃邑叛君之臣。乘危徼 幸之辈,莫不才兴兵革,即就诛夷。其间沸腾,大盗三发,安禄山、朱泚、黄巢 是也。
夫谋危社稷,将害君亲,轘裂潴宫,未塞其罪,故不俟于多谈也。然盗之所 起,必有其来,且无问于天时,宜决之于人事。
禄山母为巫者,身是牙郎,偶缘微立边功,遂至大加宠用,总知马牧,特委 兵权。爱天子之独尊,与国忠之相忌,故不能以义制事,以礼制心,遂称向阙之 兵,以期非望之福,此所以为乱也!
朱泚家本渔阳,性惟凶狡,耳习闻于篡夺,心本之于忠贞。暨弟为乱阶,身 留京邑,小不如意,别怀异图。但乐荒鸡之鸣,唯幸和銮之动,缘幽帅之尝因乱 得,谓神器之可以徼求。
黄巢亹茸微人,萑蒲贱类,因饥馑之岁,蹑王、尚之踪,志在夺攘,谋非远 大。一旦长驱江表,径入关中,见五辂之蒙尘,谓宝命之在我。
必若玄宗采九龄之语,行三令之威,不然使禄山名位不高,委任得所,则群 黎未必陷于涂炭,万乘未必越于岷、峨。
德宗能含垢匿瑕,不佳兵尚勇,不然则取李承之言,不委希烈伐叛,不然则 取公辅之谏,早令朱泚就行,如此则未必有泾原之乱兵,未必有奉天之危急! 僖宗能知人疾苦,惠彼困穷,不然则从郑畋之谋,赦群偷之罪,如此则黄巢 不必能犯顺,銮御未必须省方。
盖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蛇螫不能断腕,蚁穴所以坏堤。后之帝王,足为殷 鉴!
史朝义、秦宗权乘彼乱离,肆行暴虐,虔刘我郡邑,僣窃我衣裳,终虽灭亡, 为害斯甚,兹亦沴气之余也。
赞曰:天地否闭,反逆乱常。禄山犯阙,朱泚称皇。贼巢陵突,群竖披攘。 征其所以,存乎慢藏!
黄巢诗文篇九
《唐宋文学 黄巢 题菊花》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浅析黄巢两首咏菊诗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是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美轮美奂,久而弥笃。而唐诗也像是历史的另一种记载方式一样,用它隽永不息的文字记录着一代天朝由盛到衰的历程,本文就以唐末义军首领黄巢的两首菊花诗为中心浅析属于唐末的一抹独特的诗歌韵味,同时也对黄巢这位历史中备受争议的大将人物的菊花情结作以简单剖析。
一、由人看诗——体会两首咏菊诗的诞生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首惊天动地的菊花诗的作者——黄巢。《新唐书》云:“黄巢一世富于财,善击剑骑射,稍同书记、办给,喜养亡命。”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黄巢,一个黑暗世道的私人武装首领、江湖豪杰的身影。而作为一代义军首领,他所肩负的责任和最终用血汗打下的疆土并没能够抵抗强大历史规律即农民起义往往是在小有成就之后走向衰落,之前陈胜、张角如此,之后的李自成、洪秀全也是如此,黄巢当然也没能幸免。他的人生,因为结局的惨淡而显有人问津,作为历史上的叛军,他曾经的荣耀也不会被赋予历史的浓墨重彩,唯有在《全唐诗》中出现的两首咏菊诗,还用它们铿锵的字句向后人彰显着这位诗人曾经拥有的抱负和风骨。
他的第一首咏菊诗《题菊花》的诞生,多多少少可以看见一个少年才智的影子。南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云:“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巢随口应曰:‘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巢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张端义还对该诗作了评注:“跋扈之意,已见婴孩之时。”诗中“婴孩之时”值得存疑,而那“跋扈之意” 倒真可谓确切无误。少年时的黄巢, 就把这种为内心的“自由”而战斗的“革命的潜能”, 通过对钟爱的菊花的赞赏加以表达。有朝一日要能“为青帝”, 要让菊花与“桃花一处开”, 这种内心的期待, 表达着这个年轻生命浪漫的豪情和气魄。
第二首诗则更加明确的体现了作为诗人的黄巢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和作为唐
末义军首领的黄巢命运最终的归宿。黄巢从小曾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 与所有的书生一样, 他也企图通过科举之路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曾几次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可都名落孙山。唐王朝的科举大权, 在安史兵变后, 就落到了宦官之手。这个生理和人格都不健全的特殊群体, 对于道德文章和人间才情同样缺失与冷漠,渴望进士的年轻人想要金榜题名就有可能付出毁灭自尊、蒙受屈辱的代价。像黄巢这样颇具叛逆性格的人,显然不会因此而附炎趋势、随波逐流。在未能挤进京城,出仕为官的最初构想破灭以后,他写下这样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全唐诗》题为《不第后赋菊》,据称是黄巢在最后一次落第后,在长安城头上写下的。诗中“冲天香阵”、“黄金甲”等意象,洋溢着菊花特有的气息、色彩和风姿,也真诚地袒露了他一以贯之的心迹历程。而字里行间所散发的激情已比《题菊花》更加直接具体,孩时的理想抱负已明确地转化成推翻统治阶层的政治意图。
由这两首咏菊诗不难看出黄巢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绝对堪称另类,其中凸现的意蕴,不是爱国忠君和讥讽时弊,而是不可抑制的反叛、愤怒、仇恨和令人生畏的集权欲望,是推倒现实、重整天下、凌驾万有的雄心壮志。这不仅让我们产生疑问,这样的野心与抱负是如何与一向在中国古诗中代表悠然傲骨的菊花形象产生艺术的火花的呢?
二、由诗看人——品味诗人黄巢的菊花情结
菊花素以特有的品性倍受中国古代的文人青睐,历朝历代中不乏咏菊言志、歌菊抒怀的名篇佳句:晋朝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朝有诗仙李白的“可叹东篱菊,茎疏叶旦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宋代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重阳时节绽放的菊花总是在傲骨之余承载着一丝忧伤,思乡、思人,这也就使大多数的咏菊诗都成为表达诗人的孤高傲世和感时伤怀的寄托。
而作为唐末农民运动的领袖,黄巢的菊花诗则是以英雄诗人的情怀,独树一帜地展示了对菊之风骨的独特感受。从《题菊花》到《不第后赋菊》黄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菊花”情结。他存诗不多,《全唐诗》仅收三首,其中《自题像》一般认为伪托,而其他两首均是咏菊花的,由上文论述可知虽写于不同时期,但
意蕴和主题极其相似。
先看这首《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飒飒西风满院栽”,肃杀之秋,百花红销香断,凋谢殆尽,满院菊花依然笑傲西风,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慨。只是因为生不逢时,“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惟能散发着幽冷暗香,远不如风和日丽下的春花那样浓香馥郁,招惹蜂蝶来采撷芬芳。有人认为,所谓“满院栽”,一反其他文人诗中那种傲世绝俗而又孤独寂寞的菊花形象,这里的菊花是劳苦大众群体形象的象征,表达诗人为解救民生的大众情怀。因此,虽然在冷飒西风里,诗人还是希望它的姿容与芬芳可以充盈世间,为更多人们所关注、所喜爱。然而,细细品来,菊花又何尝不是他个体形象的自喻呢? 不媚世俗的“蕊寒香冷”却遭春风彩蝶的冷遇,只能孤芳自赏,不正是他自己人生命运的形象写照么?黄巢科举进士不成,便走向社会底层,与许多贫苦农民一起,靠贩私盐谋生,并逐渐成为他们中的领袖,也为他后来的造反起义打下了基础。有朝一日,菊花能得以解放,能“报与桃花一处开”,在百花盛开的春天一展芳容,也正是他自己莫大的人生期待。因而,在梦想救赎大众的同时,他也在憧憬着为自己救赎。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灭秦,到洪秀全“太平天国”的“盛世”,千百年的农民运动的历史,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阶级局限和个人局限,伴随他们的往往是起初的迫不得已、曾经的辉煌一时以及最终的沉寂无声,诗中秋菊那种在西风中“蝶难来”的困窘和隐痛,是历史的遗憾,也是历史的必然。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青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大天帝之一,传说其主东方,东方为春天,故又称东方之神和司春之神。“为青帝”,可看作诗人皇权意识和王者之气的形象化表述。在诗人看来,菊花和桃花同属百花之列,理应享受同等待遇。菊花独处深秋,蕊寒香冷,是苍天极大的不公,也是“青帝”极大的不公。而要改变这种社会状况,就必须重构新的“青帝”。他在嗟叹之余,想象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一个公正的“青帝”,要让更多的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这就体现了诗人那种改天换地,主宰乾坤的气概和欲望,也体现了他朴素的人本思想和诗化了的民均理想,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为
青帝”,豪迈又不粗俗,但毕竟是他少年时代的梦想,较之《不第后赋菊》的“百花杀”、“透长安”、“黄金甲”,是有差异的。其一,以司春之神自比,多了些许浪漫,少了杀气,显得温和敦实,不如后者那么尖锐犀利;其二,“为青帝”的浪漫,仍建立在天意和神话般的梦幻之中,似乎是对天祈求,在梦中探寻,而相形之下,无论是占据一方还是统领天下,后者透露的无疑是一种更实际的现世理想,其力量也更震慑民心。
再看后一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就是等到菊花节那一天,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押韵,有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势和霸气。从季节上来看,阴历九月九日重阳,已正是秋深霜下的时候,只有菊花怒放,百花皆零落,可谓“万花纷谢一时稀,天寒唯有傲霜枝”。而这些“傲霜枝”却带给诗人无限希冀与向往。他要等“待”的是改天换地之日,又是如春去秋来那样自然的时序更迭。重阳,是花的节日,也是人的节日,是自然的节气,也蕴含着社会的气数。因而,这里的“待”显得那样深沉殷切。“我花开后百花杀”,一个“杀”字,尽显金刚怒目、咬牙切齿之意,摧枯拉朽、一往无前之势。“我花开”与“百花杀”,形成鲜明对照,强调了菊花的威力,突显出它独占风光的精神品质。作者把菊花尊称为“我花”,也是对唐王朝的蔑视和挑战。唐代崇尚牡丹,视牡丹为国花。黄巢一反传统,对菊花大加赞扬,其叛逆心理溢于言表,也与后来他起义时号称“冲天大将军”一脉相承。显然,诗中的“百花” 是诗人想象中的敌对势力,“我花开后”的结果是“百花杀”。这恐怕不单单是自己英雄气概的张显,更表达了封建社会生活底层的共同民声。东汉末年张角率领黄巾军起义就提出: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由于诗人的偏好,期待菊花可以“满园栽”,同时又期望一花开而可致“百花杀”,这又是何等傲慢又何等自信的心态!相传武则天冬游上苑,曾令花神催开百花,这种可以操纵花开花败的超自然力量也只能传说在皇帝身上,而黄巢诗作敢这般大放厥词,可见其早已与皇天比肩并论。然而较之之前的“蝶难来”的感叹,并进而希望“一处开”的均衡平等的思想,前者显得温婉,而后者则更为豪壮。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极写菊花盛开之景。身披黄金铠甲,抗霜伴寒,傲然怒放,浓郁香气,直冲云天,这形象是何等英武和俊伟!这里塑造的,已经不再是单独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花开满城,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这里的“天”不再是一个自然的概念,还表现了古时至高无上的皇权。尽管诗人也曾相信天命,但因唐朝皇帝自称“受命于天”,他有意反之,不共戴天,是要用自己的气势和力量威慑苍天、威慑皇权。故而当诗人起义独统全军后,便自称黄王,并号“冲天大将军”。于是,所谓的“冲天”之势便由英雄诗意转化为了战斗激情。这“冲”、“透”是用夸张的手法在渲染一种不可一世的气势,与末句用“满”、“尽”营造花开遍地的环境氛围互相辉映。读到这里,眼前不由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满眼望不到边际的黄花簇拥装扮着整个长安城,一阵阵刺鼻的芳香让人沉醉其中;慢慢地,一朵朵黄花渐渐在眼前清晰,那是一位位身披金黄铠甲的起义将士,正豪情冲天地谋划未来。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黄色意象,也耐人寻味。其一,它标志着菊花之色,自然之美;其二,它标志着黄姓,黄巢起义后先后自称“黄王”和“率土大将军”,(古人有“土生金, 色黄”之说),这都与诗人孩时“自然天赐赫黄衣”的表述一样语意双关;其三,它标志着帝王之意,从隋至唐,帝服常为黄色,后遂成定制。从菊花的色彩,到符号意义的姓氏,再到至高无上的皇权,诗中的“黄”字,寄托了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帝王意识与权力欲望——他想攻入长安,他想取代李唐王的极权。“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奇语,又是暗喻,更是畅想。当黄巢攻破长安,建立大齐时,这种奇思异想变为了现实,诗人便也成了英雄。只可惜的是,当黄巢起义军真的占领长安时,并没有给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带来半点芳香,相反,无尽的残杀和掠夺将其变成了人间地狱。
三、菊花泽芳——黄巢咏菊诗对后世的影响
再回到诗歌本身,这两首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均不失为佳作。既写出了菊之形,也写出了菊之神,形神兼备;既写出了菊之香,又写出了菊之色,色味俱全。我们知道,唐末的诗人们大都“躲在阴暗的角落里”低声细语,特别是一次次科考失利、久困举场的时候更是垂头丧气,窃窃私语地哀叹生不逢时;相比于他们而言,黄巢在科举考试失利后写下的此诗,有着唐末诗坛罕
上一篇:逗媳妇的开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