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黄芩篇一
《黄芩》

·211·

黄 芩

Huangqin

RADIX SCUTELLARIAE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

【鉴别】 (1)本品粉末黄色。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梭形,长60~250µm,直径9~33µm,壁厚,孔沟细。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壁较厚或甚厚。木栓细胞棕黄色,多角形。网纹导管多见,直径24~72µm。木纤维多碎断,直径约12µm,有稀疏斜纹孔。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直径2~10µm,脐点明显,复粒由2~3分粒组成。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酸乙酯-甲醇(3:1)的混合溶液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对照品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黄芩苷对照品、黄芩素对照品、汉黄芩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lmg、0.5mg、0.5mg的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各2µl及上述三种对照品溶液各1µ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0:3:1:2)为展开剂,预饱和3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三个相同的暗色斑点。

【检查】 水分不得过12.0%(附录Ⅸ H)。

总灰分 不得过6.0%(附录Ⅸ K)。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附录X A)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40.0%。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磷酸(47:53:0.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在60℃减压干燥4小时的黄芩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60µ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中粉约0.3g,精密称定,加70%乙醇40ml,加热回流3小时,放冷,滤过,滤液置100ml量瓶中,用少量70%乙醇分次洗涤容器和残渣,洗液滤入同一量瓶中,加70%乙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µ1,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9.0%。

【炮制】 黄芩片 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

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照上述〔鉴别〕(1)、(2)项下试验,应显相同的结果;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按干燥品计算,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8.0%。

酒黄芩 取黄芩片,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

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黄棕色,呈放射状纹理,略带焦斑,中心部分有

的呈棕色。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按干燥品计算,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8.0%。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与用量】 3~9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植物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植物的花

枝芩表面观 枝芩断面观

黄芩(枯芩) 黄芩纵切面

黄芩根横切面简图

木栓层由多列木栓细胞组成。外缘常破裂,有石细胞散在。栓内层狭窄,与韧皮部界限不明显。韧皮部宽广,有石细胞和纤维。石细胞多分布于外缘,纤维多分布于内侧。形成层明显。木质部位于中央,老根可见栓化细胞环。薄壁细胞中含有淀粉粒。

黄芩篇二
《黄芩》

黄芩篇三
《黄芩》

黄芩篇四
《黄 芩》

黄 芩--------------------------------------------------------------------------------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根。味苦,性寒。入心、肺、胆、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撒。【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黄酮类,其中以黄芩甙元(Bai- calein)、黄芩甙(Baicalin)为主要有效成分。并含汉黄芩素(Wogonin)、汉黄芩甙(Wogonoside)、和黄芩新素(Neobaicalein)等。  亦含挥发性成分。挥发油中含有多种萜类、酸、酮、酚、内酯、醛、醚等。其中以苯乙酮(Aceto- phenone)、1-苯基-1,3-丁二酮(1-Phenyl-1, 3-butanedion)、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等含量较高。  尚含14种氨基酸,其中脯氨酸(Proline)含量最高,约占80%以及苯甲酸、黄芩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葡萄糖(Glucose)、蔗糖(Sucrose)、淀粉等。药理作用: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 煎剂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感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醇提物对脑膜炎球菌及绿脓杆菌亦有效。曾有报道,黄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的抑制作用较其他多种中草药为强。煎剂作喉头喷雾,对脑膜炎带菌者亦有效。煎剂对小白鼠实验性结核病有效,但对豚鼠则无效。煎剂与浸膏,对堇色毛癣菌、犬小芽孢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等 10 多种皮肤真菌有抗菌效力。体外实验表明:黄芩煎剂与醇提取物能抑制钩端螺旋体,高浓度时有杀灭效果。煎剂与浸剂在试管内对流感病毒 PR8 株与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并能减轻小鼠感染病毒后的肺部损伤和延长存活时间。  有人认为:汉黄芩甙元在试管内对霍乱弧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对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无效。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黄芩素有显著的抗菌作用,而汉黄芩素则抗菌效果不明显。体内试验证明,较高浓度的黄芩甙元能抑制阿米巴原虫的生长。炮制方法不同,黄芩的抗菌作用亦不同:生黄芩、冷浸黄芩对白喉杆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的抑制作用较煮、蒸的黄芩的作用弱;生黄芩、冷浸黄芩、烫黄芩中和白喉毒素的效价,亦比经过蒸、煮的黄芩为低。其原因可能与蒸、煮使酶遭到破坏有关。  2

. 解热作用 多数实验证明:黄芩有解热作用,其有效成分为黄芩甙元,作用稍强于安替匹林。对于伤寒混合菌苗引起的发热兔,口服黄芩煎剂(2g/kg )或注射 6%黄芩浸剂(4~6ml),有解热作用。对用酵母人工发热兔灌服煎剂、静脉或腹腔注射黄芩甙亦有解热效果。  以后有人用伤寒混合菌苗发热兔重复实验,大剂量黄芩水煎剂(比上述报道静脉注射黄芩浸剂之量大4~30倍)口服或肌肉注射均未能证实有解热作用,如静脉注射则有轻微解热作用,此情况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一样,这种观点认为黄芩没有解热作用。黄芩提取物对正常家兔无降温作用。  鉴于上述报道结果不一致,因此黄芩是否有解热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3. 抗变态反应和抗炎作用 黄芩甙、黄芩甙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甙元的磷酸钠盐较硫酸钠盐作用强。黄芩甙元能抑制离体气管及回肠对抗原所产生的过敏性收缩反应(Schultz-Dale 反应),黄芩甙元的抑制作用较强。每天口服黄芩甙 50mg/kg,连续一周,对蛋清致敏豚鼠再次吸入抗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有保护作用,可使其惊厥前时间明显延长。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以及豚鼠和小鼠的被动性全身性变态反应,黄芩甙及黄芩甙元均有抑制作用,甙元较甙作用强。黄芩抗变态反应的机制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ˉ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因而不产生过敏反应。离体豚鼠肠实验表明:黄芩甙元有一定的抗组胺与抗乙酰胆碱作用。这两种成分不影响抗原抗体的结合,但能显著减少致敏豚鼠肺切片与抗原反应时化学介质的释放量。黄芩能抑制抗原与 IgE 结合,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而成为较好的临床抗变态反应剂。  黄芩甙有类似维生素 P 的作用,能抑制黄疸时毛细血管壁的渗透性增高。黄芩甙和黄芩甙元对低气压引起的小白鼠实验性肺出血有防治作用。  4. 保肝、利胆、解痉作用 实验证明:黄芩甙有保肝作用,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黄芩甙在体内可水解析出甙元黄芩素和葡萄糖醛酸,而后者是已知的解毒、保肝药物。黄芩素也有较弱的解毒作用。  黄芩甙、黄芩素及黄芩乙醇浸膏均有利胆作用,能使实验动物胆汁排泄量增加,尤以黄芩素最为明显。而汉黄芩素则无利胆作用。黄芩甙静注使结扎总输胆管的家兔在1~6小时内胆红素(较对照组)增高,但24~48小时后则使之降低。  黄芩酊剂、煎剂对在位狗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煎剂对离体兔小肠运动有

抑制作用。黄芩甙和黄芩素有抗乙酰胆碱作用。酊剂可拮抗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管运动增强现象,切断迷走神经后并不影响其作用,说明平滑肌本身可能也有直接松弛作用。用小白鼠小肠段进行解痉的效价测定,汉黄芩素只有弱的解痉作用,黄芩甙元则无解痉效力。  5. 对血脂及血糖的作用 黄芩及三黄制剂(黄连:黄芩:大黄为 1:1:1)对正常家兔血清中总胆甾醇/总磷脂之比值无影响,但能降低喂饲胆甾醇 7 周后家兔的此种比值,亦能降低切除甲状腺家兔的血清中总胆甾醇/总磷脂之比。黄芩的黄酮类成分对乙醇诱导的高脂血症大鼠,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黄芩甙元和黄芩甙能显著降低大鼠肝组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实验表明:黄芩对大鼠脂肪组织的脂解有抑制作用,其黄酮类成分对肾上腺素能的α-受体,β-受体和多巴胺受体都有效应,汉黄芩甙元和黄芩甙元显著抑制肾上腺素的脂解作用,汉黄芩甙元、黄芩甙元和黄芩甙显著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脂解作用,黄芩甙显著抑制多巴胺的脂解作用。  黄芩能抑制从葡萄糖合成脂肪。能使血糖轻度上升。  6. 降压、利尿、镇静作用 黄芩酊剂、浸剂、煎剂、醇或水提取物、黄芩甙对麻醉犬、猫、兔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灌胃,均能引起降压作用。浸剂、酊剂分别口服,能使正常及慢性肾性高血压犬或神经性高血压犬的血压降低。黄芩的降压原理:①一般认为是直接扩张血管,如用黄芩酊灌流离体兔耳血管、离体兔后肢血管、肾血管均见扩张;②也可能作用于血管感受器,反射地引起降压,如用黄芩酊灌流保留神经的离体兔耳,当灌流量增加时,全身血压也同时略有下降。  水提取物、醇提取物、黄芩甙、黄芩甙元及汉黄芩甙元静脉注射可使麻醉兔尿量增多。黄芩煎剂及浸剂对猫和犬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给犬静脉注射黄芩甙 10~20mg/kg,可见明显的利尿作用。在急性利尿实验中,黄芩甙元作用最强,汉黄芩素次之,黄芩甙较差。正常家兔口服黄芩醇提取物或正常小鼠腹腔注射黄芩甙与黄芩甙元均有利尿作用。  临床和动物实验证明:黄芩有镇静作用,其镇静作用可能与加强皮层抑制过程有关。黄芩甙能抑制小白鼠的自发活动,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黄芩煎剂可使小鼠阳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减慢,建立条件反射所需强化次数增加。这种镇静作用可能是高血压患者服用黄芩制剂后自觉症状显著好转的原因之一。  7. 其他作用 黄芩根茎的酊剂静脉注射,对士的宁中毒的蛙、猫、狗,可消除强直性痉挛的症状,并使动物免于死亡。黄芩甙、葡萄糖

醛酸可降低小鼠士的宁中毒死亡率,前者 10mg 就能提高其半数致死量约 2.5 倍。从测定四氯化碳中毒小鼠的肝糖元含量,以葡萄糖醛酸组含量较高,黄芩甙次之,黄芩甙元最低。  豚鼠离体主动脉、肺动脉,气管及右心房上的实验证实:黄芩甙可竞争性拮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收缩主动脉和肺动脉的作用;拮抗异丙基肾上腺素舒张气管、增加右心房自发频率的作用。  黄芩有抗氧化作用,能显著抑制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其主要成分是黄芩甙、黄芩甙元、汉黄芩甙元-7-糖甙、黄芩新素。黄芩对酶促和非酶促两个途径生成过氧化脂质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临床抗氧化剂。  黄芩能调节cAMP水平,尤其是特异地升高肺和支气管的cAMP水平。黄芩对前列腺素的代谢有较广泛的影响,黄芩水提取物对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临床运用】临床报道:1. 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黄芩500g,甘草250g,加水煎煮2次,得煎液1 500ml;另取生石灰500g,加冷开水5 000ml,搅拌浸泡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 4 000ml。将煎液缓缓加入石灰水中,边加边搅拌,至pH 呈7~8为止。每次20~25ml,日服3次。治疗35例,临床治愈2例,显效16例。对单纯型疗效较好。〔甘肃卫生通讯 1972;(3):34〕  2. 治疗高血压病 将黄芩制成20%的酊剂,每次5~10ml,日服3次。治疗51例,服药前血压均在180/100mmHg(23.94/13.3kPa)以上,服药1~12月后血压下降20/10mmHg(2.66/1.33kPa)以上者占70%以上。一般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或减轻。据观察,本药虽经较长时间服用,仍能发挥继续降压作用。无明显副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6;(1):22〕  3. 治疗肾炎、肾盂肾炎 用黄芩提取物制成5%黄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mg(儿童减半),每日2次。共治20例,治疗期间除配合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药物。结果急性肾炎11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两次以上均正常)6例,好转(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仅有少量红、白细胞)5例;肾盂肾炎9例,治愈、好转(标准同上)各4例,1例用药10天无变化。疗程最长17.5天,最短7天,平均12.5天。治愈病例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平均为9天,尿检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5.6天。黄芩治疗肾病所以奏效,可能与其具有抗菌、降血压、利水等作用有关。〔山东医学 1972;(7 ):16〕  4. 预防猩红热 黄芩9g,水煎分2~3次内服,每日1剂。连服3天。在猩红热流行期间用此方药观察1577例,预防效果较好。〔中草药通讯 1972;(3):35〕  5. 治疗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 用20%黄芩煎剂喉头喷雾,每次2ml(含生药 0.4g)。观察209例,全部有效。〔中医杂志 1960;(6):20〕  6. 治疗急性菌痢 黄芩、诃子等量,以明矾沉淀法提制成粉。每次2g,日服4次,小儿酌减。对症治疗:失水者补液,高热者配合解热剂。治疗100 例,平均2.5天症状消失,3.3天大便镜检正常,4.3天大便培养转阴,5.3天临床治愈。〔新医学 1972;(8):31〕  7.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取黄芩、银花、连翘等量,分别制成黄芩素及银花、连翘浸膏,混合制成片剂,每片重0.5g,相当于生药3.7g。每次10~15片,6小时服1次,小儿酌减。治疗65例,其中一个地区收治59例,治愈58例;另一地区收治6例,失败4例,疗效差异甚大,原因有待研究。有效病例服药后,开始降温时间平均为7.5小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8天,临床症状和体征大多在2~5天内减轻或消失。以对中、轻度病人疗效较好,退热较快;对重度晚期病人退热较慢,疗效较差。服药期间未见严重毒性反应,仅少数病例有轻度恶心、呕吐及腹泻现象,停药后即可消失。〔中草药研究资料 1971;(6):22〕  8. 治疗局部急性炎症 黄芩、黄连、黄柏各 10g,水煎取汁,敷料浸药汁外敷,每次1小时,日 3~4次。治疗手术切口周围炎72例,有效率94%;静脉炎24例,有效率91.6%;乳腺炎28例,有效率64%;其他炎症88例,有效率93%。〔湖北中医杂志 1985;(1):36〕  9. 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 用50%黄芩煎液,1岁以下每天6ml,1岁以上8~10ml,5岁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用此法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气管炎11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者51例,无效12例。体温多在3天内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多为4天。〔江西医药 1961;(11):16〕  10. 治疗小儿菌痢 黄芩、黄连、黄柏等量研末。1岁以内每次用1g,2~3岁用2g,4岁以上用3g。用生理盐水30~40ml 调制后保留灌肠,每日1次,病情严重者每日2次。治疗期间节制饮食。治疗140例,治愈112例(2~68天),无效28例。〔浙江中医杂志 1989;24(3):114〕  11. 治疗麦粒肿 忍冬花20g,黄芩20g(对肾炎及肾功能不全者忍冬花用量不宜过大,慢性胃炎患者慎用黄芩)。水煎分2次内服,每日1剂。治疗 150例,一般服1~2剂即愈,少数服药3剂痊愈。〔山东医药 1989;29(11 ):22〕方剂选用:1. 治疗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每服一钱,茶、酒任下。(《兰室秘藏》小清空膏)  2. 治疗眉眶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浸,炒

黄芩篇五
《黄芩》

黄芩篇六
《黄芩》

黄芩种植技术 一、概述 黄芩,别名条芩,黄金茶。英文名称:RADIXSCUTELLARIAE,为唇形科植物,其根供药用。成分,含黄芩甙,黄芩黄素,汉黄芩素和黄芩新素等到,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病发热,肺炎,咯血,黄疸,肝炎,痢疾,目赤,胎动不安等到症,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草药之一。 二、植物形态 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株高20-50cm,主根呈圆锥状,长约10-30cm,直径约1-2cm,外皮呈黄褐色,内部黄色。茎丛生,基部伏地,稍上升或直立,分枝多而细,株方形,绿色或紫绿色。单叶对生;叶片披针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偏向一侧排列较密;花萼呈筒状外面密生绒毛;花冠呈紫色,二唇形;雄蕊4枚,2强;雌蕊1枚,子房4深裂,子房下具橙色肉质花盘。小坚果4枚,卵形,黑色,表面具瘤,直径约1mm,包围于宿存萼内。花期6-9月,果期7-10月。 三、生物学特性 黄芩喜温和气候,耐寒冷,搞干旱。原野生于山坡,地堰,林缘向阳干燥地方。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质壤土赤优,在丘陵薄地均可种植。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 四、栽培技术 1、整地施肥:选择疏松,肥活,有灌溉条件,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地。每亩施土杂肥2000-2500kg,捣细散于地内。深翻20-24cm,耙细整平,做90cm宽的平畦,开好排水沟。地干时,先向畦内灌水,待水渗下后,表土稍干松时再下种。 2、繁殖方法 (1)用种子繁殖。春播的在“春分”至“清明”之间,夏播的在“夏至”到“立秋”之间。直播。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4cm,开1cm深的沟,将种子拦细沙,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0.5cm,搂平,稍加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切结合。保持畦面湿润,播后约10余天出苗。每亩用种量1.5-2kg。 (2)育亩移栽。“清明”前后,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2cm,开0.5cm深的沟,将种子拌细沙撒放沟内,覆土搂平,稍加镇压,上边盖一层草或麦秸,保持表土湿润。每亩用种子2-3kg左右。移栽:春播的在“立秋”前后移栽,夏播的第二年发芽后移栽。在整好的大田里,按行距24cm,开12-15cm深的沟,按株距12cm放苗,芽头向上,低于地面15cm左右,使根部直立,覆土,压紧,使根与土壤密切接触。栽后浇水,以保证成活。 3、田间管理 (1)幼苗期管理。播种后,保持地面湿润,利于幼苗出土。幼苗出土后,去掉覆盖的杂草,并轻轻地动表土,保持地面疏松,下面湿润,利于根向下伸长,幼苗长到4cm高时浅锄一次,并间去过密的弱苗。育苗田按朱距6cm留苗,只播

的按株距12cm定苗。定苗后有草就锄,旱时浇水,雨季注意防涝,地内不可积水。 (2)移栽后的管理。成活后,注意锄地松土,保持地内清洁。黄芩抗旱力较强。遇严重干旱或追肥后可适当浇水,一般不用常浇水。“立夏”以后,每亩施土杂1000kg加草木灰150kg,混匀后,在行间开浅沟施入,覆土盖平以后经常除草,保持地内无杂草。一般于己于人6月开花,可开到9月,种子成熟期不一致,且随成熟随掉落,如收种子应及时采收,储存备用。如不需收种子,可去掉花蕾,以利根部生长。 五、病虫害防治 根据我区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和观察。目前黄芩发生病虫害的现象不多,一般不需专门防治,只有极个别地块发现有叶枯病的发生。 叶枯病:病源是真菌中的一处半知菌。主要为害叶片。症状是从叶尖或旰缘向内延伸。呈不规则的黑竭色病斑,迅速自上而下蔓延,致使叶片枯死,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冬季处理病残株 ,将感染病菌的病残株连根拨出烧掉,以消来越冬病菌。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1:120波尔多液喷雾,每7-10天喷洒一次,边续2-3次既可治愈。 六、收获加工 播种且一般二年收获,也可当年收获。在“霜降前后,选晴天收刨,刨掉茎叶及泥土,晒干或晾干。在晾过程中,防止水湿雨淋,以免见水变绿,最后变质发黑,影响质量。干后去净根须,即可供药用。每3-4kg鲜根,可加工1kg干货,一般每亩可收获干货200-300kg。干货以条粗、质坚实、内色黄者为佳。黄芩为唇性科植物。别名:黄金条根、山茶根、黄芩茶。具有清热燥热、解毒、止血功能。主治肺热咳嗽、目赤肿痛、吐血、肝炎。主产于我国西北、东北各省。【生长习性】野生于山地阳坡、草坡、林缘、路边等处。喜温暖气候,耐寒,地下根可忍受-30℃低温,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可种植,排水不良的土地,不易种植。怕涝、忌连作。 【繁殖方法】用种子和分根方式繁殖。 1.选地与整地: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宜。每亩施基肥2500千克加过磷酸钙20千克,耕深25-30厘米。耙细整平,作宽1.2米的畦,长短不限。2.种子繁殖①采种。花期长,种子成熟期不一致,有易脱落,故熟后即采,晒干打下种子,去净杂质备用。②浸种。播种前将种子用温水浸泡5-6小时,捞出稍晾即可播种。③播种。分春播和秋播。可以直播和育苗,直播于3月下旬至4月中旬,按行距30-40厘米开沟,沟深0.5-1厘米,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细土,稍镇压后浇水,保

持土壤湿润,在15-18 ℃的温度下,播后15天左右出苗。黄芩种子发芽率60%。亩播种量0.5-1千克。 3.分根繁殖:春季黄芩未萌发新芽之前,将根挖出,切下主根供药用,然后根据根茎块的大小,将母株根茎切成若干块,每块有2-3个芽,按行株距30厘米15厘米挖穴栽种,覆土压实,浇水,10天左右可长出幼苗。此法可缩短生长周期,但比直播的根杈多。 【田间管理】1.间苗:幼苗初齐后,分2次间掉过密和瘦弱的小苗,按行距12-15厘米定苗。2.中耕除草:幼苗出土后,及时松土除草,结合松土向幼苗四周适当培土,1年进行2-3次,没有杂草,有利于植株正常 生长3.追肥:苗高10-15厘米时,追施一次清淡的人畜粪水,助苗生长,提高产量。6月底7月初,每亩追施过磷酸钙20千克加尿素5千克。在行间开沟施下,覆土后浇一遍水4.摘除花蕾:如不收种子则剪去花枝,减少养分的消耗,促使根部生长,提高产量。 【病虫防害】主要病虫有叶枯病,危害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延伸,呈不规则黑褐色病斑,迅速蔓延,致叶片枯死。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喷2-3次。【采收加工】黄芩以根入药。种植2~3年后收获,至秋后茎叶枯黄时将根刨出,去掉茎叶,抖净泥土,晒至半干时撞去外皮,然后晒干或烘干。亩产干货150~200千克。 黄芩种植技术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系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作用,主治发烧,咳嗽,胎动不安等疾病。  一、简要形态特征  株高约30-120厘米。根圆锥形,主根粗壮,外皮暗褐色。茎四棱形,多分枝。  二、生长习性  野生黄芩生于草坡地或荒地上,喜光耐旱,忌潮湿积水环境。以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壤土栽培为佳。忌连作。主产于河北、内蒙古、吉林、河南、山西、甘肃等省区。  三、栽培技术  1、选地:应选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黑沙土种植。深翻地25-30厘米,耕细耙平,整成平畦。  2、播种:A直播:春季在3月中旬,夏播不能晚于6月中旬。播种按行距40-60厘米开浅沟(深1.5厘米)均匀撒籽后覆土埋平,振压。每亩播种1-2公斤。播后条件适宜15天出苗。B育苗移栽:4月播种,次年春季土壤解冻后马上移栽大田地。行株距为30×10厘米。  3、田间管理:当苗高4厘米时,间苗:苗高8厘米时,定苗,株距10厘米,并把缺苗地块补满。每年中耕除草3-4次,中耕宜浅,不能损伤药苗,一般不需浇水。注意施肥

,应以农家肥为主,在冬春后施入。注重防治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枯叶病等。  4、采收加工:黄芩家种生长2-3年采收最佳,其商品条芩质佳,产量也最高,亩产200-300公斤。黄芩晾晒中严防雨淋及受潮,否则会变绿。  四、市场与效益分析  黄芩为大宗常用中药材,需求量大,由于野生资源的减少,近几年才开始大量栽培。由于产种少,发展速度较慢。同时银黄口服液等产品的问世,黄芩的开发利用日益深入,需求量增加,许多地区生长一年就采收,当年亩收入1000-1500元左右。如二年收获,加上种籽收入,平均年亩效益约1000元。

黄芩篇七
《10 黄芩》

中药黄芩研究进展

【摘要】

黄芩( Scutellaria baiealensis Georgi) 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临床上具有抗氧化、抗炎、阻止钙离子通道、抑制醛糖还原酶、抗病毒、抗过敏等药理作用,对免疫、心脑血管、消化、神经等系统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黄芩;有效成分 ;药理作用;临床研究

【正文】

一.黄芩简介:

黄芩( Scutellaria baiealensis Georgi) 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又名山茶根、烂心草、黄金茶、子芩、条芩、枯芩等, 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黄芩在我国几乎每个省区都有分布, 其分布的地理区域为北纬31°30'- 50°00'、东经99°50'-129°29'之间, 最北界达黑龙江省爱辉县, 最南至四川省甘孜县, 东起黑龙江省宁安县, 西到新疆天山山麓。我国主要分布区是在“三北”地区。

黄芩有浸、烫、煮、蒸等炮制方法。过去南方认为“黄芩有小毒,必须用冷水浸泡至色变绿去毒后,再切成饮片,叫淡黄芩”。而北方则认为“黄芩遇冷水变绿影响质量,必须用热水煮后切成饮片,以色黄为佳”。研究表明,黄芩在冷水浸泡过程中,其有效成分黄芩苷可被药材中酶水解成黄芩素,后者不稳定,易氧化成醌类化合物而显绿色。药理学研究也证明,生黄芩、淡黄芩的抑菌活性比烫、煮、蒸的黄芩低。可见用冷水浸泡的方法炮制,使有效成分损失导致抑菌活性降低,而用烫、煮、蒸等方法炮制时,由于高温破坏了酶的活性,使黄芩苷免遭水解,故抑菌活性比较强,且药材软化易切片。因此,认为应以北方的蒸或用沸水略煮的方法进行炮制。[2][1]

黄芩性寒、味苦, 归肺、胆、脾、胃、大肠和小肠经, 具有清热燥湿, 凉血安胎, 止血, 泻火解毒等功效, 用于治疗发热烦渴、肺热咳嗽、泻痢热淋、湿热黄疸、胎动不安和痈肿疮毒等症。《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肺、大肠、膀胱、

胆四经。”有关其用药禁忌《本草经疏》中记载:“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保护神经元细胞、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阻止钙离子通道及细胞凋亡等作用。

二.有效成分:

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酚、醇、有机酸、苷类、萜类、酶及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其最主要的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Baicalin)、汉黄芩苷(Wogonoside)、黄 芩 素(Baicalein)、 汉黄芩素 (Wogonin)。10版药典规定HPLC测定的黄芩干燥品含黄芩苷(C21H18011 )不得少于9.0%,饮片、酒黄芩含黄芩苷(C21H18011 )不得少于8.0%。

a.黄芩苷:

黄芩苷是从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化学式C21H18011,分子量446.35,为一连有葡萄糖醛酸结构的黄酮衍生物,是黄芩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黄芩苷为淡黄色针晶,熔点223一225℃,[a]D21+144.9°(吡啶+水),uvλMeoHmax244nm,278nln,315nm。几乎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乙醇、丙酮,可溶于含水醇和热乙酸。遇三氯化铁显绿色;遇乙酸铅生成橙红色沉淀;溶于碱及氨水中初显黄色,不久则变成黑棕色。

结构如下:

COOH

OH

OH

HO

OH[3]OO

OHO

b.黄芩素:

黄芩素是黄芩苷的苷元,分子式C15H10O5,分子量为270.23,用甲醇重结晶

得到亮黄色针晶,熔点268~272℃,用乙醇重结晶得到黄色针晶,熔点264~265℃。

黄芩素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醋和热的冰醋酸;微溶于氯仿和硝基苯;几乎不溶于水、乙醚、苯等;溶于稀氢氧化钠呈绿棕色,遇浓硫酸呈黄色并显绿色荧光。

结构如下:

三.黄芩的药理研究进展 :

黄芩药理的记载源于《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 恶疮疽蚀火疡。”《珍珠囊》:“凉心,治肺中湿热,泻肺火上逆,„„安胎。”《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咳,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痨、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痨、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 于抗菌消炎和抗感染。

3. 1 抗病毒、抗菌作用

黄芩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菌作用。赵铁华等[4]证明黄芩茎叶活性部位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提示可用于有关细菌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张道广等[5]证明黄芩多糖可在细胞水平抑制病毒增殖等。熊英等证明黄芩苷在体外有较好的抗白念珠菌作用, 陈莉等[7]测定了30 种中药水提物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抑制活性, 结果黄芩的体外抗菌活性最高。

3. 2 抗氧化作用及清除自由基

黄芩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好的抗氧化特性。刘新文等[8]探讨黄芩黄酮防治白内障的作用机理,推断黄芩黄酮可能通过有效清除亚硒酸钠间接产生的[6]

活性氧来防止白内障的发生.

3. 3 保肝作用

罗德生等[9]证明黄芩煎剂有良好的保护CCl4 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李素婷等证明黄芩茎叶总黄酮( SST F) 对小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SST F 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陈忻等[10]证明黄芩苷对卡介苗( BCG) 和脂多糖( LPS) 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这可能与它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3. 4 抗炎抗过敏作用

杨巧芳等[11]发现黄芩对多种炎症模型有效,黄芩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炎症动物模型的表现, 对炎症细胞模型的影响作用不同。王玮等[12]对大鼠气囊滑膜炎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证明黄芩茎叶总黄酮对炎症过程中炎性介质白三烯的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 5 抗肿瘤作用

顾正勤等[13]研究表明黄芩苷能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并明显抑制癌细胞增殖, 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李宏捷等[14]证明黄芩苷对体外培养的人肿瘤细胞和接种的小鼠肿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对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3. 6 其他

庄朋伟等[15]发现黄芩苷作用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并促进其成熟, 可能与黄芩苷调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生长因子分泌, 改善微环境有关。李林等[16]分析黄芩苷( BA) 对小鼠T 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提示黄芩苷有发展成免疫抑制剂的潜力。另外, 中药黄芩还有保护神经元细胞、防辐射、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凝聚等作用。

四.临床应用

4.1 疏肝和胃理脾

王必舜教授治疗脾胃病, 采用疏肝和胃理脾汤。 该方依据中医脾胃肝胆木土相关理论,立论组方, 以小柴胡汤和枳术汤化裁而来, 基本方为柴胡 10 g, 黄芩 10 g, 半夏 10 g , 枳壳 12 g , 白术 12 g, 莱菔子 20 g, 集寒热、 消补、 升降为一体, 旨在和解疏理气机, 临床应用于胃、 十二指肠溃疡、 慢性胃炎、 慢性囊炎、 慢性胰腺炎等引起的胃脘痛证的肝胃不和型、 肝郁脾虚型、肝胃郁热型等, 有卓著疗效[9]。

4.2 黄芩汤的应用

黄芩汤出自汉²张仲景《 伤寒论》 太阳痛篇,由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炙)、 大

枣 12 枚组成,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等; 也可以黄芩汤和 中以理脾胃, 清热以调血,以本方化减治疗胃脘痛、 痹证、 黄疸、 白带、 崩漏等病。也可用此方治温病,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10]。

4.3 祛斑

徐志慧等采用黄芩、 当归、 维甲酸、 维生素E 制备出复方黄芩祛斑霜, 用于治疗黄褐斑, 经临床应用 50 例观察, 祛斑效果满意,作用温和持久[ 11]。

4.4用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张莎莎等采用黄芩、 川芎、 枳壳等制成胆复康胶囊, 多年用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 疗效达97%,缓解了胆囊术后综合征的困扰[ 12]。

4.5用于过敏性鼻炎 关晓华等用黄芩为主的中药制成复方黄芩滴鼻液用于过敏性鼻炎,通过对 27 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观察, 20例有效, 5 例好转, 且无毒副作用,药效高, 安全可靠。又因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 而增加了机体免疫力,使治愈效果增加[13] 。

4.6抗厌氧菌感染 崔乃强等用大黄、 黄芩、 黄连、 木通、 丹参组成厌氧灵,用于腹部外科手术,防治腹腔厌氧菌感染。将 90例外科腹腔内感染病人, 随机分成两组, 并分别于术前 1 d 用药至术后 4 d。结果表明,两组病例中,厌氧菌的检出率合计为 56. 7%,需氧菌的 检出率为 54. 4%; 白细 胞计数氨苄加 灭滴灵组为( 10. 14±2. 84)³10 E9/ L,较厌氧灵( 8. 94±2. 31³) 10 E9/ L 轻度升高,厌氧灵组的排气时间为( 2. 31±0. 53) d, 早于氨苄加灭滴灵组( 3. 07±0. 52) d( P < 0. 01) , 说明厌氧灵防治腹腔内感染有较好效果[14]。

综上所述, 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较多, 但在临床应用上多以复方制剂出现,单药应用未见报道。

结语:黄芩是一种较常用的中药,临床应用广泛,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压、降血脂、抗骨质疏松、抗心律失常等多种药理和保健作用,特别是具有抗自由基及抗癌防癌的作用,目前黄芩的药理作用多局限于黄酮类化合物,因此必须开展黄芩活性成分的综合研究,进一步开展药效学研究,使黄芩活性成分与药效学紧密结合,从而阐明黄芩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为黄芩的现代化研究开辟新的思路,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知道临床合理用药。深化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发黄酮类化合物在抗癌、心血管保护等作为治疗药物和食品保健方面的应用前景,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兰珍,刘勇.黄芩种质资源及培育技术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29(2):138-143.

[2]匡海学.中药化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6.

[3]国家药典委员会.ISBN 978-7-5067-4439-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82-283.

黄芩篇八
《黄芩种植技术》

黄芩种植技术

一、概述

黄芩,别名条芩,黄金茶。英文名称:RADIXSCUTELLARIAE,为唇形科植物,其根供药用。成分,含黄芩甙,黄芩黄素,汉黄芩素和黄芩新素等到,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病发热,肺炎,咯血,黄疸,肝炎,痢疾,目赤,胎动不安等到症,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草药之一。

二、植物形态

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株高20-50cm,主根呈圆锥状,长约10-30cm,直径约1-2cm,外皮呈黄褐色,内部黄色。茎丛生,基部伏地,稍上升或直立,分枝多而细,株方形,绿色或紫绿色。单叶对生;叶片披针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偏向一侧排列较密;花萼呈筒状外面密生绒毛;花冠呈紫色,二唇形;雄蕊4枚,2强;雌蕊1枚,子房4深裂,子房下具橙色肉质花盘。小坚果4枚,卵形,黑色,表面具瘤,直径约1mm,包围于宿存萼内。花期6-9月,果期7-10月。

三、生物学特性

黄芩喜温和气候,耐寒冷,搞干旱。原野生于山坡,地堰,林缘向阳干燥地方。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质壤土赤优,在丘陵薄地均可种植。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

四、栽培技术

1、整地施肥:选择疏松,肥活,有灌溉条件,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地。每亩施土杂肥2000-2500kg,捣细散于地内。深翻20-24cm,耙细整平,做90cm宽的平畦,开好排水沟。地干时,先向畦内灌水,待水渗下后,表土稍干松时再下种。

2、繁殖方法

(1)用种子繁殖。春播的在“春分”至“清明”之间,夏播的在“夏至”到“立秋”之间。直播。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4cm,开1cm深的沟,将种子拦细沙,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0.5cm,搂平,稍加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切结合。保持畦面湿润,播后约10余天出苗。每亩用种量1.5-2kg。

(2)育亩移栽。“清明”前后,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2cm,开0.5cm深的沟,将种子拌细沙撒放沟内,覆土搂平,稍加镇压,上边盖一层草或麦秸,保持表土湿润。每亩用种子2-3kg左右。移栽:

春播的在“立秋”前后移栽,夏播的第二年发芽后移栽。在整好的大田里,按行距24cm,开12-15cm深的沟,按株距12cm放苗,芽头向上,低于地面15cm左右,使根部直立,覆土,压紧,使根与土壤密切接触。栽后浇水,以保证成活。

3、田间管理

(1)幼苗期管理。播种后,保持地面湿润,利于幼苗出土。幼苗出土后,去掉覆盖的杂草,并轻轻地动表土,保持地面疏松,下面湿润,利于根向下伸长,幼苗长到4cm高时浅锄一次,并间去过密的弱苗。育苗田按硃距6cm留苗,只播的按株距12cm定苗。定苗后有草就锄,旱时浇水,雨季注意防涝,地内不可积水。

(2)移栽后的管理。成活后,注意锄地松土,保持地内清洁。黄芩抗旱力较强。遇严重干旱或追肥后可适当浇水,一般不用常浇水。“立夏”以后,每亩施土杂1000kg加草木灰150kg,混匀后,在行间开浅沟施入,覆土盖平以后经常除草,保持地内无杂草。一般于己于人6月开花,可开到9月,种子成熟期不一致,且随成熟随掉落,如收种子应及时采收,储存备用。如不需收种子,可去掉花蕾,以利根部生长。

五、病虫害防治

根据我区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和观察。目前黄芩发生病虫害的现象不多,一般不需专门防治,只有极个别地块发现有叶枯病的发生。

叶枯病:病源是真菌中的一处半知菌。主要为害叶片。症状是从叶尖或旰缘向内延伸。呈不规则的黑竭色病斑,迅速自上而下蔓延,致使叶片枯死,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冬季处理病残株 ,将感染病菌的病残株连根拨出烧掉,以消来越冬病菌。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1:120波尔多液喷雾,每7-10天喷洒一次,边续2-3次既可治愈。

六、收获加工

播种且一般二年收获,也可当年收获。在“霜降前后,选晴天收刨,刨掉茎叶及泥土,晒干或晾干。在晾过程中,防止水湿雨淋,以免见水变绿,最后变质发黑,影响质量。干后去净根须,即可供药用。每3-4kg鲜根,可加工1kg干货,一般每亩可收获干货200-300kg。干货以条粗、质坚实、内色黄者为佳。

黄芩篇九
《中药黄芩》

黄芩篇十
《中药材黄芩的种植技术》

中药材黄芩的种植技术

第一节 生态适应性

黄芩喜生于中高山地或高原草原温凉、半湿润、半干旱环境,喜阳光,抗严寒能力较强,在中心分布区常以优势建群种与一些禾草、蒿类或其它杂草共生。在中温带山地草原常见于海拔600-1500米向阳山坡或高原草原等处,林下阴湿地不多见。适宜野生黄芩生长的气候条件一般为:年太阳总辐射量在110-135千卡/厘米2,一以120千卡/厘米2适宜;年平均气温-4-8℃,最适平均温度为2-4℃,成年植株的底下部在-35℃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40℃以上连续高温天气;年降水量要求比其它中旱生植物略高,约在400-600毫米;土壤要求中性或微酸性,并含有一定腐殖质层,以淡粟钙土和砂质壤土为宜,排水不良、易积水的不宜栽培。人工栽培以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壤土栽培为佳。忌连作。

第二节 繁殖方法

可用播种或分根方法进行繁殖。

一、播种繁殖

种子采集:花期7~9月,果熟期8~10月,待果实成淡棕色时采收,种子成熟期很不一致,且极易脱落,需随熟随收,最后可连果枝剪下,晒干打下种子,去净杂质备用。

贮藏与寿命:1977年收的种子放牛皮纸袋藏于室温,1979年3月测其发芽率为23%,故隔年种子不能用。但据承德李世报道该处黄芩种子贮藏3年,种子发芽率仍 可达70%,可能该地较凉爽所致。 种子萌发:黄芩种子容易萌发,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见表1,种子在15~3O℃下均萌发良好,35℃以上种子萌发较差。生产上分直播和育苗两种,以直播为好,可节省劳力,根条长,杈根少,产量较高。 直播分春播或秋播,春播北方于4月中旬,江、浙于3月下旬;秋播于8月中旬。

表1温度对黄芩种子萌发的影响发芽温度(℃)

一般于3~4月间采用条播法下种,按行距30~40厘米,开0.6~1厘米浅沟,然后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5~6毫米,播完轻轻镇压,每亩地播种量1公斤左右,播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大约15天即可出苗。待幼苗出齐,分2~3次间掉过密和瘦弱的小苗,保持株距8~12厘米。如小面积栽培,为了精耕细作提高产量,也可以采取先在阳畦中播种育苗,当苗高8~12厘米时,再行向本田移栽定植的方法,这样因能提早播种对后期生长发育有利。

二、分根繁殖

黄芩从播种到收获至少需用2~3年的时间,为了缩短栽培年限,可以应用分根繁殖的方法。1983年4月上旬在北京药用植物资源开发

研究所曾挖取3年生黄芩的根茎做了分根繁殖试验,成活率很高,后期生长良好,分根当年就开花结子,种子的成熟度也是正常的。试验的具体做法:在黄芩尚未萌发新芽之前,将其全株挖起。切取主根留供药用,然后依据根茎生长的自然形状用刀劈开,每株根茎分切成若干块,每块都具有几个芽眼,即作繁殖材料,于栽植之前把繁殖材料分别放入50PPm、75PPm、100PPm 三种不同浓度的ABT生根粉溶液(中国林业科学院生产的促进生根剂)中浸泡2小时,经过浸泡处理后,按30X31厘米的行株距分别栽植到试验地里,经处理的黄芩的成活和生长情况(如表2)。

表2应用生根粉处理后黄芩的发芽出苗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处理浓度大小对发芽出苗影响不大,同时未处理的对照区出苗情况反而良好,这说明用分根法繁殖黄芩不采取什么措施完全可以正常发芽出苗。但4月中旬以后气温逐渐升高,中午可达16.5~19.2℃,同时这段时间里华北的降雨量也随之增加,这说明;自然条件适合黄芩的生长发育。凡是经过用生根粉溶液浸泡处理的,其地上部枝茎比较繁茂,地下部分的须根伸展情况也表现良好。可见分根繁殖时,应用促进生根剂处理后再行栽植,是有效果的(表3)。

表3不同处理对黄芩后期生长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应用分根繁殖法栽培黄芩,能够省略播种育苗阶段的时间和劳力,可缩短从种到收的生产周期。老药材产区当地有足够的老苗可供为分根繁殖材料,因地制宜就地繁殖,对扩大栽培面积是极为有利的。

三、扦插繁殖

采用不同部位的茎段作插条及激素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用茎梢作插条成活率最高达95%以上,而且生长最快;用茎基部作插条,成活率很低(10%-30%)。用激素处理可大幅度提高茎中段插条的成活率,其中IAA(吲哚乙酸)100微克/毫升处理3小时的成活率最高,比对照高35.6%。在北京地区最适宜的扦插期是6月中旬前的营养生长期。 从地里剪取茎梢(顶端带芽梢部分)8~10厘米,去掉下半部叶,扦插行株距10厘米×6厘米,搭阴棚,插后浇水保湿,以后根据天气和湿度决定喷水次数和喷水量。不宜过湿,防止插条腐烂。不盖膜较好。(表4)

表4黄芩不同茎段插条成活率比较

第三节 田间管理

无论采用播种或分根繁殖的,在出苗期都应保持土壤湿润,适当松土、除草。育苗移栽的在幼苗长至6~8厘米高时,选择阴天把苗移栽到大田中去,定植行株距25~30×12~15厘米,移栽后及时浇水,分根繁殖时其行株距参照播种定植的标准,于定植后7~10天即能萌芽,结合除草松土可向幼苗四周适当培土,以保持表土疏松,没有杂草,有利植株正常生长。6~7月间为幼苗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根据苗情酌施追肥,通常每亩施用过磷酸钙20公斤,硫酸铵10公斤。当地如没有方便的化肥,亦可追施腐熟稀释的人粪尿300~400公斤。追肥后应随即浇水。

二年生的苗子在4月份开始返青,6~7月抽薹开花。如计划采收种子,于开花之前要多施追肥,促进花朵旺盛,结籽饱满。若不需要采种,则应在抽出花序之前,将花梗剪掉,控制养分消耗,以促使根部生长,增加药材产量。

第四节 病虫害及其防治

一、叶枯病(sclerotium sp.)于高温多雨季节,容易发病,开始从叶尖或叶缘发生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逐渐向内延伸,并使叶干枯,严重时扩散成片。防治方法,秋后清理田园,除净带病的枯枝落叶,消灭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洒1:120波尔多液,或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喷洒2~3次。

二、根腐病栽植2年以上者易发病,往往根部呈现黑褐色病班以致腐烂,全株枯死。防治方法;雨季注意排水,除草、中耕加强苗间通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1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