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英雄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鸿门宴英雄篇一
《鸿门宴(谁是真的英雄)》

鸿门宴英雄篇二
《《鸿门宴》课堂实录》

《鸿门宴》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 人们常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鸿门宴上错综复杂的的斗争显示出哪些人的英雄本色呢?(板书“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鸿门宴》3-4节,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师 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生 (大声读课文)

师 请一位同学读第3 节。请一位同学评价读的效果。

生 读音较准确,停顿也较好,不足之处是感情不够。

师 比如刘邦项羽初见面说的第一句话,应该怎么读能读出感情呢?你能读一遍吗? 生 (读刘邦项羽初见面说的第一句话)

师 读这句话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请同学们看课件的一段材料(展示课件材料),这是中华书局1963年版,也是人教版教材采用的版本,和山东人民版的教材相比有一处标点不同。请注意看是哪一处?

生 “令将军与臣有郤”后山东人民版教材是省略号,人教版教材是句号。

师 使用句号和省略号有什么区别呢?

生 省略号说明刘邦话还没有说完,项羽的性格比较急躁。

师 刘邦和项羽的话谁说的声音较大?谁说的语速要快?

生 刘邦应该说得声音低,项羽的话应该声音较大。因为刘邦是来道歉的。

师 哪个字说明时来道歉的?

生 “至鸿门,谢曰”中的“谢”字。

师 所以我们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就可以读出感情。

(二)再读课文,研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师 我们刚才谈到鸿门宴上的斗争错综复杂的,请大家速读两节课文,找出矛盾冲突比较剧烈的地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生 1.范增用眼睛示意,多次举玉玦。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樊哙闯帐。

4.樊哙斥责项羽。

师 有人把这两段文字的矛盾冲突概括为三起,老师用了一个 曲线图来表示矛盾冲突。(展示矛盾冲突变化图)

这些冲突可谓一波三折。同学们以后研究较为复杂的矛盾冲突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是一种常用方法。

(三)三读课文,研究细节描写

师 表现人物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比如动作,语言,神态等等。

请大家再研究课文,思考两节里哪个细节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说说为什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生 1.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心地坦荡,没有城府。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显示出范增的决心,项王的犹豫和妇人之仁

3.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羽不善于用人,内部意见不统一

4.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勇敢坚强,夸张的写法。刘邦善于用人。

5.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和刘邦说法完全相同,说明事前开了会,准备充分。虑事周密。

师 有两个细节是老师研究课文的时候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是“范增数目项王”,目是用眼睛示意,加入我就项王,我想请一位同学用眼睛示意我“杀”刘邦。

生 (眼睛斜视,来示意)

师 通过同学的示意我们就能很好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了。还有一个细节想请一位同学演示。“常以身翼蔽沛公”。什么叫“翼蔽”?

生 像鸟的翅膀一样挡着。

师 胳膊怎么会像翅膀一样呢?

生 上下活动啊.

师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秦汉时期的衣服,比较宽大,抬起来就很像翅膀,也许不需要来回舞动。

(四)四读课文,分析真正的英雄

师 楚汉相争最主要的人物是刘邦项羽。谁是真正的英雄(板书英雄刘邦、项羽),自己找三个以上的句子,分组讨论,找出一个同学,板书在黑板上,讲解三个句子,阐述理由。其他小组也可以就这三个句子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生 刘邦英雄说

1.樊哙-与之同命,说明刘邦善于用人,侧面描写。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说明能言善辩,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3.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军纪严明,理想远大。志向远大。 项羽英雄说

1.项王默然不应。做事光明磊落,耿直正派,不搞阴谋诡计。或者说明他不屑采用这个方法,坚信自己可以战胜刘邦。很自信。(反对意见:优柔寡断,妇人之仁。考虑不周到,不善于用人。缺乏政治头脑。)

2.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英雄惜英雄,光明磊落。

3.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说明项羽重信义。说了就应该做到。不能言而无信。

师 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只要有自己独到的思考,言之有理都是我们应该鼓励的。老师在《济南时报》看到一篇《山东汉写书叫板易中天》文章,(展示课件)

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一书中,刘邦是个“无赖”、“地方小混混”、“愣头青”、“大流氓”、“游手好闲,只知道吃喝嫖赌”、“成天只知道找女人”,是靠“运气好”、“胆子大”才当上皇帝的。

陈瑞红,他写出一部50万字的《大风长歌:发现一个真实的刘邦》,“对他的评价不仅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那种高度,反而把他的形象弄得十分灰暗。这是对真实历史的误读,更是对刘邦这位伟人在天之灵的亵渎。”

两种观点完全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话,老师个人的观点认为项羽是个真正的英雄。

项羽也有很多缺点,比如不善于用人,优柔寡断等等,项羽的悲剧可以说是个性格悲剧。法国哲学家萨特说,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项羽有缺点的性格成就了一个失败的英雄。他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也有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柔情。他做

事光明磊落,活得有尊严;自刎乌江,死得很壮烈。临死前 “天亡我也”一声叹息,司马迁痛惜他“不自责”、“不觉寤”,钱钟书赞赏他的“不服气”、“意未平”。他在天地之间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多少年以后,南宋的词人李清照想起这位英雄,写下一首著名的诗。 让我们齐读这首诗歌。(展示课件李清照《夏日绝句 》)

生 (齐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 课后的作业写一篇小论文,题目就是《项羽——真正的英雄》或者《刘邦——真正的英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到这里。下课。

生 老师再见。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第四教时)

杭尧尧

[教材分析]

《项羽本纪》是《史记》之最为精彩的篇章,而其中的《鸿门宴》一节尤以刻画传神脍炙人口。文章围绕“杀不杀刘邦”这一主线,把刘项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第一场斗争演绎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鸿门宴上项羽该不该杀刘邦?项羽为什么放跑刘邦?项羽是因此丢了天下的吗?只有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并厘清问题才能深入思考、真正读懂历史。

[教学目标]

1) 学习科学、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 锻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提炼观点表述个人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探讨“鸿门赦汉”与刘项成败的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

1、 如何认识鸿门宴在楚汉相争过程中的作用。

2、 讨论课的问题设置与时间控制。

[教学过程]

第四教时

同学们,在前3节课上我们完成了对《鸿门宴》一文的学习,对于本文学习后最大的感受可能莫过于“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是不是错失了杀刘的良机,以致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兵败身死”这个问题了。古往今来,对此也是众说纷纭,专家学者们往往都各执一词。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读两首诗,看看你更赞成谁的观点。

鸿门(唐 胡曾)

项籍鹰扬六合晨,

鸿门开宴贺亡秦。

樽前若取谋臣计,

岂作阴陵失路人?

项羽

〔清〕郑燮

已破章邯势莫当,八千子弟赴咸阳。

新安何苦坑秦卒,霸上焉能杀汉王?

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

唐人胡曾认为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范曾之计是刘胜项败的关键,而郑燮则认为项羽不杀刘邦实不得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鸿门赦汉”是刘项成败的关键吗?

提问:

我们将这个大问题分解成数个小问题。首先,我们先来讨论,怒火中烧已传令军中“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项羽为什么最后竟然放下屠刀,上演了“俎上肯贻天下笑,座中惟觉沛公亲。”(蒋士铨《乌江项王庙》)的一幕,眼睁睁让刘邦脱逃?

回顾课文,完成下表:

人物 项羽 刘邦

形势 兵四十万,鸿门 兵十万,霸上

宴前

(两告两定) 曹无伤告密——怒

范增浇油——定

(主动) 项伯夜告——惧

收买项伯——定

(被动)

宴中

(三起三落) 范增举玦——一起

项庄舞剑——二起

樊哙闯帐——三起 项伯翼蔽——一落

樊哙受赐——二落

沛公逃席——三落

宴后

(两毁两受) 项羽受璧

范增毁璧

(被动) 张良入谢

刘邦诛曹

(主动)

性格特点 自矜功伐,为人不忍 怯而勇,智而诈;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善纳忠言 学生讨论

归纳:

1. 项伯的泄密及倒戈。

2. 刘邦冒险谢罪鸿门所表现的“诚意”和谦恭。

3. 樊哙闯帐痛下说辞。

4. 张良察言观色巧于周旋。

5. 项羽性格中“为人不忍”、“自矜功伐”等弱点。

提问:刘邦、项伯、樊哙说了什么?

提示:关注三个主要人物的说辞。

刘邦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项伯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刘邦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樊哙曰:“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提问:刘邦、项伯、樊哙的说辞究竟为何能打动项羽,他们道出了问题的何种本质呢? 归纳:刘邦杀不得,原因在于:鸿门谢罪,刘邦王关中之约自破;沛公俯首,项羽霸主地位

即立。威胁消弭,仍起杀心,于名于实皆无利。

须知,项羽对刘邦先下咸阳立头功一事始终耿耿于怀。刘邦的重新俯首称臣,就表明了要把名义上受其领有的关中之地拿出来供项羽发落。项羽兵不血刃就得到了他想要得到的东西,如再要对刘邦动武,就显得无理之极,且在政治上得不偿失。现下虚声恫吓可收名实两利,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又何乐而不为呢?

提问:从项羽方来看,杀刘的代价有多大?

讨论

小结:从表面来看,鸿门若杀了刘邦,也就没有后来的楚汉之争,项羽也就不会被逼至八面埋伏、四面楚歌的绝地。

但正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蒯通对于杀他的刘邦所说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邪?”同理,欲为项王所为者也甚众。而由杀刘可能引发关中大,此话绝非危言耸听。须知,秦亡之后,天下的两支精锐为由刘邦和项羽分别统领的楚军。虽然项部更加强大,但刘部也是百战之师,其实力不容低估。若杀了刘邦,其部众群龙无首,进而屈服,关中固然不会乱。一旦刘部不肯就范,以武力相抗,则局面不易收拾。而秦民训练有素,又已归顺了刘邦,刘邦遇害势必使秦人更畏惧项氏的暴虐将加诸己,其将作殊死抗争,亦在情理之中。大乱一起,无论是灭秦宗室还是总揽天下之权,都将成为泡影。这种风险,项羽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尝试。 所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由此考虑杀刘便成了下策而纵刘则是送给项伯的顺水人情的中策了。

提问:从当时的局势看,即便鸿门宴上放过刘邦,项羽还有杀他的机会吗?

补充:

? 前206年12月,刘、项会于鸿门。

? 前205年2月,项羽裂土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封刘邦为汉中王,定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城东)。

? 前205年4月,刘邦合诸侯兵伐项羽至彭城,项羽以3万兵破汉兵56万。5月,刘邦逃至荥阳。

? 前204年4月,项羽围刘邦于荥阳。7月刘邦逃离。

? 前203年9月,刘、项讲和,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

? 前202年10月、11月,用张良、陈平计大败项羽。12月,韩信、彭越来援,项羽兵败垓下。

讨论

小结:若项羽有心杀刘邦,鸿门宴并非唯一的机会。准确地说,从鸿门宴起到分封后诸侯归封,其间长达4一5月之久,关中之地始终受项羽控制,他完全可以在任何时候除掉刘邦。因此,在鸿门宴上,项羽失去的不是诛刘良机,而是失去了诛刘之心。

提问:项羽在鸿门宴后留有后手吗?

项羽对刘邦始终存有戒心,之所以不将其除去,除了刚才我们说的兼收名实二利之因还有也许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项羽自以为已有消除刘邦这个隐患的万全之策——他想通过分封来规划刘邦的未来。早在接受章邯投降时,项羽就封章邯为雍王。雍即秦之代称。项羽此举似乎已在防范可能有人要在他之前入关灭秦。分封时,项羽仍保留章邯的雍王称号,并将旧秦一分为三,分给秦国三降将,以示自己无染指关中之心。这种做法有前例可循:周武王灭殷,即将旧殷之地仍封给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以期以旧人治旧地,起安抚之功。项羽以“巴蜀亦关中地”封刘邦为汉王。此举即虚遵了怀王之约,也照顾到战功及兄弟之约,又将刘邦遣至偏远不致为害,可谓一举三得。项羽的这一举措可以称得起“用心良苦”,且十分恶毒。巴蜀乃旧秦流放犯人及其亲属之地,其开化程度较低,自古以来其被视为化外之地,而为包

鸿门宴英雄篇三
《鸿门宴》

鸿门宴英雄篇四
《《鸿门宴》鉴赏》

《鸿门宴》鉴赏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名著,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其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开创了人物传记这一形式,也即开创了传记文学这一体裁。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不仅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有高度的艺术性。作品充满了激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叙事简练畅达,文笔疏宕而有奇气,情节紧凑,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散文名作, 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极为精彩的一节。司马迁精心择材选料,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 使其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其生动而又惊奇的情节特点,以及它众多人物处在矛盾高峰中间的活跃面貌,一直吸引着人心,脍炙着人口;给人以深刻而又丰盈的思想教育和饱满而又崇高的艺术享受。

相信读过《鸿门宴》的人,都会为作者司马迁的精彩描写所激动。这篇显示刘项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的文章,太史公以他的生花妙笔,生动地描写了集团之间,人物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这些关系,又衍生出一系列动人心魄的情节,在情节中又展现出神彩各异的人物形象。

《鸿门宴》一文,在《项羽本纪》中属第五大段 。但是由于它的精节首尾完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篇章来分析。依照故事情节发展来看,《鸿门宴》全文十五节可以分为三大段。即: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宴前阶级(也就是矛盾斗争的酝酿开端与上升阶段);

二、“剑拔弩张”的宴上阶段(也就是矛盾高潮阶段);

三、“尴尬不安”的收场阶段(也就是矛盾平伏阶段)。

现在让我们逐段简括地分析一下它所蕴寓的基本内容以及人物形象 第一大段包含六个小节。即:

1、总叙刘项双方情势及项羽接到曹无伤密报,决心击溃刘邦;

2、范增说项羽急击刘邦免贻后患;

3、项伯私见张良报信;

4、张良以项伯 语具告刘邦并密商对策;

5、刘邦厚托项伯向项羽说情;

6、项伯说服项羽不击刘邦。

鸿门宴前, 项羽的族叔项伯因为要报达刘邦的谋臣张良的恩情, 欲呼张良与俱去。而张良亦非贪生怕死之辈, 誓与恩主共存亡,于是安排刘邦结识了项伯,并充分利用项伯与项羽的叔侄关系,极力拉拢项伯,让他转达“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虚伪之意。在宴会前, 项伯对项羽进行了劝说,述说沛公为有功之臣,如果攻打他,有违道义,并且正告项羽,要对刘邦因善遇之。

在第二大段中间,这个矛盾重又达到新的高潮。故事情节正式摆开在鸿门一宴的席面之上。正如许多文章所指,一提起鸿门宴来,人们所想到的,并非什么揖让进退彬彬有礼的雍睦局面;相反的却令人想到一种剑拔驽张、钩心斗角、杀机四伏的严重场景。郭嵩焘说:“鸿门一会却处处写得奇绝陡绝,读之令人心摇目眩。”是很正确的。这一大段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人物众多,各具姿态。人物关系也极错综复杂,矛盾显得极其尖锐。本段包含以下五节:

1、刘邦躬诣鸿门来谢项羽;

2、项羽留宴刘邦,范增数促项羽杀刘邦,羽不听;

3、范增令项庄舞剑以图刘邦,项伯阻之;

4、张良招樊哙闯帐;

5、樊哙力说项羽,为刘邦解释开脱。

鸿门宴上,来谢罪的刘邦劈头就表明自己的心迹和立场:“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刘邦的话是这样婉转有致而又妩媚多姿,使项羽几乎完全疏于戒备,而在宴席间,项伯眼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当即拔剑起舞,用身体掩护沛公,使沛公有惊无险。项王听从了项伯善遇之的劝告,并郑重许诺。且樊哙利用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之语, 可谓一下就击中了项羽的软肋。接着又言说沛公无论是破秦还是驻扎咸阳的守关之举都是劳苦功高,项王如果诛杀有功之臣,与暴秦并无区别。樊哙的一番说辞,可谓与之前刘邦对项伯所说之言同出一辙,一下就击中了项羽的软肋,如果在刘邦罪行被洗刷的情况下杀刘, 项羽的举动必将不得人心。

下面是文章的第三大段,也是最后一段。总的看,是属于鸿门宴收场结束阶段。当前的矛盾高潮,虽然宣告结束,但在实质上,尖锐的矛盾仍然存在。不过表现形式有了进一步的变化而已。所以这一宴会场面的收场情况是十分尴尬十分不安与不谐调的。本段分以下四节:

1、刘邦脱席与张、樊计议;

2、刘邦遁归;

3、张良入谢项羽,项方内部愈加分裂;

4、刘邦杀曹无伤,根除内部隐患。

刘邦正式逃遁。他狼狈周章地扔掉车马,和樊哙等四员心腹将领,走僻路抄近道,急急逃回自己的营垒。范增公然斥骂项王:“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密告他的曹无伤,剪除了内部的隐患,加强了内部团结。这和项羽一方的变化动态,适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鸿门宴上,项羽本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掉日后夺他天下的刘邦。但却放走了他,这是建立于项羽的勇气和自信基础上的。他以勇武闯天下,兴于钜鹿之战,在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勋,显赫一时,最终成为一代枭雄,雄霸一方。这种决策显然不是优柔寡断、沽名钓誉的性格所致,亦非他政治头脑简单、胸中全无谋略的结果。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亦充分展现了他的大度仁义、重情重义、 豪放率真、光明磊落,这些都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从写作手法看,司马迁为了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写作时采用了互见法,即把与突出人物某种特色之外的部分不相应的内容,移到人物本传之外的其他人物传记中去写。这样写, 可以在本传中突出人物的某种个性,并且避免叙事的重复,使重点人物的性格多角度地展开,使人物既突出又丰满。在《项羽本纪》中,作者集中了一切有关项羽的重要事件。如钜鹿之战 、鸿门宴、垓下之围等。突出了项羽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形象。为了不损害他的英雄形象,便把他的许多政治上、军事上的错误放在《淮阴侯列传》《高祖本纪》等作品中。太史公在《项羽本纪》中更是对其失败的原因作了全面而精辟的分析: 及羽背关怀楚, 放逐义帝而自立, 怨王侯叛己, 难矣。 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

综上所述,司马迁的《鸿门宴》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进行了慎重的选择和恰当的安排,选择了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典型材料塑造了“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形象,同时,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分析《鸿门宴》,简单地将项羽痛骂一顿,贬之为“头脑简单,只知为义气 而沽名钓誉的匹夫”,而将刘邦歌颂一番,褒之为“善于权变、明于知人的胜利者”, 是与作者之意不相符的。诚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英豪项羽也有其性格上的弱点,但我们不能把他在其他事件中凸显的某些性格弱点强加到《鸿门宴》中的表现上。这既有违太史公写作的初衷( 作者是把项羽作为一个失败了的盖世英雄来加以描写和歌颂的) ,也有失对历史人物在某一历史事件中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鸿门宴英雄篇五
《鸿门宴优秀课件

鸿门宴英雄篇六
《鸿门宴(上课用)》

鸿门宴英雄篇七
《鸿门宴课件

鸿门宴英雄篇八
《鸿门宴完整ppt》

鸿门宴英雄篇九
《鸿门宴知识点》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

二、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 古: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 今:男女结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情况 今:表程度,很、甚

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说来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

1.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急击勿失: 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 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 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 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 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 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7.意

然不自意: 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名词,神态,神情。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 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 介词,因为。

9.举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

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 动词,列举、举出。

10.胜

沛公不胜桮杓: 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胜过、超过。

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 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 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动词,争斗。

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 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 动词,摆、设。

四、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6.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 原义军队,此处义为 军队驻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

沛公欲王关中 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

不可不语 原义言语,此处义为告诉

吾得兄事之 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

道芷阳 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

籍吏民,封府库 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

范曾数目项王 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 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

B.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里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向上

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

C.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

D.形容词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 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

E.使动、意动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百余骑)跟从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使(他)停止下来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使(关中)被攻破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六、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

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七、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八、古代文化常识

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 张良)

九、虚词总结: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现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2.表现润饰关系,即衔接状语。可不译。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3.表现目标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二)何:通“呵”,喝问。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2.表现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现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光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5.【且】

(一)用作连词。

1.妥协关系,尚且,还。

①臣逝世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若】

(一)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萧亚轩演唱会若属:你们这些)

7.【所】

(二)助词

表现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8.【为】

(一)动词。

2.认为,以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联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三)句末语气词,表现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more than one的用法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9.【也】

(一)句末语气词,

⑴表现断定语气。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10.【以】

连词。

表现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动往往是后一动作行动的手腕或方法。可译为"而"或省去。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2023.html

    上一篇:说说语录

    下一篇:诺言失信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