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美国项目管理师】
赞叹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篇一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唐·王维
★ 海面雷霆聚,江心爆布横。——范仲淹
★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李廊《忆钱塘》 ★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久来。——王在晋《望江台》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涛沙》 ★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潮》
★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七绝·观潮》 ★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北宋·王师道《十七日观潮》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钱塘江潮》 ★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催试官考较戏作》宋·苏轼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屋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风味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一江钱塘两湖酒,三分西子四分妖。
五杯醉卧兰舟上,醒来身后六百桥。
★ 天宝谪仙骑鹤去,诗风大袖月宫寒。
钱塘每度潮汐猛,疑是狂生纵酒澜。
★ 岳王亦遁荒丘冢,瀚海浮舟陌路哀。
山势穷追烟霏尽,悲风怒卷大潮来。
★ 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
赞叹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篇二
《钱塘江大潮》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編制时间: 2013年12月3日 编制:八年级语文教师
《观潮》导学案 NO:28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观潮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
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自主学习】
1、填空:
《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
有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如lǚ( )..
平地 鲸波万rèn(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出没: ....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xkb1.com ...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
(2)以: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
(3)仅: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5)势: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7、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合作探究】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1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课堂练习】阅读下段,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 ”者是也。
11、在文中划线处填入引用的诗句,并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12、从选段来看,作者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13、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14、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写出两句赞叹钱塘大潮的诗句吗?
第二十八课答案:
1、《武林旧事》 周密 公瑾 草窗 南宋 《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韵语》
2、yǐn méng chōng 倏 gě qiú qióng 绮 溯 僦 lìn 履 仞
3、(1)用水淋洗 (2)突然 (3)微,一点 (4)高 (5)满 (6)农历十六 (7)当„„时 (8)踩 (9)被 去,往 (10)刺着文采 (11)逆流迎着潮水 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12)江岸
4、(1)外城 姓 (2)用水淋洗 肥沃 (3)名词,马 动词,骑马 举枪 一种体育器材
5、(1)被 当作,作为 算是 (2)凭借 而,连词 (3)几乎,将近 仅仅 (4)景象 看 (5)气势 阵势 (6)本领 能够 (7)腾起 翻腾
6、(1)被动句 ,其中“为„„所”表被动 (2)判断句 ,“也”表判断 (3)省略句 ,此句承上省略主语“潮”,译时补上 (4)倒装句,“万仞鲸波”是定语后置
7、C
8、(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如履平地 (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9、作者是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这四个方面来写的。作者先由远及近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写出潮水涌动的雄伟壮阔,然后写演兵之威,这是文章最精彩之笔。作者生动的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上,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南宋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作者又写弄潮儿高超的弄潮之技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勇猛;“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间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10、作者在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后,又写了“校阅水军”和“健儿弄潮”的精湛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亲临现场,使中心更加突出。
11、“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首句
12、比喻、夸张,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表现出来。
13、(1)接着就渐渐地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从天上涌了过来。(2)震荡冲激摇动喷射,吞没天空,洗刷太阳。
14、例: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赞叹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篇三
《钱塘江大潮诗句及图片赏析》
《钱塘观潮》 清 汤金钊
一声初转海门雷,万叠真如雪作堆。 盛气已吞文种墓,余波犹上子陵台。 底教金寇全师去,合借钱王射手来。 欲写壮观愁笔弱,银山饱看只空回。
《八月望日登江楼观潮》 元 钱惟善 白马涛头驾素车,至今犹是诧灵胥。 千年元气淋漓后,八月长风震荡初。 顾兔盈虚端不爽,神龙变化竟何如。 须臾落日明江练,东逝滔滔泄尾闾。
《观潮》 宋 齐唐
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平万瓦震,忽如员峤六螯移。 直应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十八日观潮》 宋 陈师道
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 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常共客飘飘。
《钱塘江潮》 唐 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复向平流。 狂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似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向阳候。
《满江红·钱塘观潮》 清 曹溶 浪涌蓬莱,高飞撼、宋家宫阙。 谁荡激,灵胥一怒,惹冠冲发。 点点征帆都卸了,海门急鼓声初发。 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 江妃笑,堆成雪; 鲛人舞,圆如月。
正危楼湍转,晚来愁绝。
城上吴山遮不住,乱涛穿到严滩歇。 是英雄末死报仇心,秋时节。
《钱塘观潮》 元 仇远
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 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 远朝魏阙心犹在,直上严滩势始平。 寄语吴儿休踏浪,天吴罔象正纵横。
《钱塘观潮记》 吴 儆
钱塘江潮,视天下为独大。然至八月既望,观者特盛。弄潮之人,率常先一月,立帜通衢,书其名氏以自表。市井之人相与裒金帛张饮,其至观潮日会江上,视登潮之高下者,次第给与之。潮至海门,与山争势,其声震地。弄潮之人,解衣露体,各执其物,搴旗张盖,吹笛鸣钲,若无所挟持,徒手而附者,以次成列。潮益近,声益震,前驱如山,绝江而上,观者震掉不自禁。弄潮之人,方且贾勇争进。有一跃而登,出乎众人之上者;有随波逐流,与之上下者。潮退策勋。一跃而登,出乎众人之上者,率常醉饱自得,且厚持金帛以归,志气扬扬,市井之人甚宠善之;其随波上下者,亦以次受金帛饮食之赏。有士人者,雅善士,一日移于习俗之所宠,心顾乐之,然畏其徒议己,且一跃而上,方随波上下者,有时而沉溺也,隐其身于众人之后,一能出其首于平波之间,则急引而退,亦预金帛饮食之赏,而终无溺沉不测之患,其乡人号最善弄潮者,久之,海神若怒,曰:“钱塘之潮,天下至大而不可犯者,顾今嗜利之徒,娱弄以徼利,独不污我潮乎 ”乃下令水府惩治禁绝之。前以弄潮致厚利者颇溺死。自是始无敢有弄潮者。
《杭州观潮》 唐 姚合
楼有樟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沉。 鸟惧多遥村,龙惊不敢吟。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赞叹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篇四
《观潮含答案》
《观潮》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观潮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
译。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
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
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
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
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
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
识》《草窗韵语》等。
【自主学习】
1、填空:
《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
有 、 、 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
幕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èn(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出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
为盛( ) .
(2)以: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
(3)仅: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势: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7、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合作探究】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
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1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课堂练习】阅读下段,回答问题。
11、在文中有引用的诗句,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12、从选段来看,作者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13、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14、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写出两句赞叹钱
塘大潮的诗句吗?
第二十八课答案:
1、《武林旧事》 周密 公瑾 草窗 南宋 《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韵语》
2、yǐn méng chōng 倏 gě qiú qióng 绮 溯 僦 lìn 履 仞
3、(1)用水淋洗 (2)突然 (3)微,一点 (4)高 (5)满 (6)农历十六 (7)当„„时 (8)踩 (9)被 去,往 (10)刺着文采 (11)逆流迎着潮水 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12)江岸
4、(1)外城 姓 (2)用水淋洗 肥沃 (3)名词,马 动词,骑马 举枪 一种体育器材
5、(1)被 当作,作为 算是 (2)凭借 而,连词 (3)几乎,将近 仅仅
(4)景象 看 (5)气势 阵势 (6)本领 能够 (7)腾起 翻腾
6、(1)被动句 ,其中“为„„所”表被动 (2)判断句 ,“也”表判断 (3)省略句 ,此句承上省略主语“潮”,译时补上 (4)倒装句,“万仞鲸波”是定语后置
7、C
8、(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如履平地 (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9、作者是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这四个方面来写的。作者先由远及近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写出潮水涌动的雄伟壮阔,然后写演兵之威,这是文章最精彩之笔。作者生动的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上,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南宋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作者又写弄潮儿高超的弄潮之技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勇猛;“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间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10、作者在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后,又写了“校阅水军”和“健儿弄潮”的精湛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亲临现场,使中心更加突出。
11、“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首句
12、比喻、夸张,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表现出来。
13、(1)接着就渐渐地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从天上涌了过来。(2)震荡冲激摇动喷射,吞没天空,洗刷太阳。
14、例: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课堂练习】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 ”者是也。
赞叹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篇五
《1观潮》
1. 观 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引读古诗,解题激奇
1、 音乐声中朗诵《望庐山瀑布》。
2、 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壮丽)
3、 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是那么雄伟、壮丽,让人读来赞叹不已。
4、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宋朝诗人苏轼的写的两句诗。
(1) 课件出示: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2) 谁愿意来朗诵?
(3) 诗句告诉你什么?不妨猜一猜。
5、 这是苏轼欣赏了钱塘江大潮后挥笔写下的赞美诗句。
6、 现代作家赵宗成和朱明元观赏了钱塘江大潮,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观潮”,齐读。
(1)观的意思是„„?(看)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7、 课文中有一句话也表达了和苏轼的诗句一样的意思。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到。
8、 出示句子: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诗句中说的“壮观天下无”就是句子中的„„?(天下奇观)
(1)知道“奇观”是什么意思吗?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2)观潮中的“观”和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3)介绍钱塘江以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课后资料袋)
(4)课文的第2段,也对观潮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请你快速浏览第二段,找出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告诉我们哪些关于观潮的知识?
A、观潮的最佳时间 B、观潮的最佳地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原因是什么?
(3)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检查反馈。
(1)字词检查。
(2)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3)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写法,分别写了“潮来前”(第2段)“潮来时”(第3、4两段)“潮去后”(第5段)的盛况。
三、 学习潮来前的盛况
潮来前,作者从哪些方面写的?(江面景象、江边景象和观潮者)
1、默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潮来前江面的句子。
(1)出示句子: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2)特点:平静有薄雾,静悄悄的。
(3)指导朗读,语气平和舒缓。
2、画出描写江边景象的句子。
出示句子: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理解:屹立
理解:若隐若现
3、此刻,观潮的人们呢?请画出描写观潮者的句子。
(1)出示句子: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2)此刻人们的心情怎样?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焦急、急切、兴奋、激动„„)
(3)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这种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4)强调这些词语,把急切兴奋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去。
(5)讲解“间接描写”。
4、小结:
(1)填空:
宽阔的钱塘江( )在眼前。江面很( ),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 )着一层( )的(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 )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 )。江潮还没有来。江面上很( ),笼罩着一层( ),几座小山在云雾中( )。海塘大堤上( ),大家( ),( )着,( )着。
(2)回顾: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呢?老师考考大家:
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的早晨
观潮的地点——海宁市盐官镇
观潮者的心情——急切地等待
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
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 雾蒙蒙
作者主要抓住什么来写——人动江静
5、齐读第二段。
四、再读词语以巩固
五、写字指导
蒙:中间有两横千万别忘记。
薄:教师示范写一写。
贯:注意上面部分的笔顺
六、作业
生词抄写两次,听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1、 开火车读词语。
2、 齐读。
3、 听写部分词语:蒙蒙、薄雾、横贯、笼罩
二、学习第3、4两段。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钱塘江大潮潮来之前的景象是——平静、雾蒙蒙
那么潮来时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读了课文的3、4两段就会明白了。我们先来研究第一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从远到近)
句子证明: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潮水?(潮水的声音和潮水的样子)
3、默读3、4两段,用横线画出描写潮水声音和样子的词语。
声音的变化:隆隆的雷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震得颤动
样子的变化:一条白线 拉长变粗 横贯江面——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飞奔而来
4、朗读感悟
句子一: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子二: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请一个同学把这些句子读一读。
(1)这两个都是什么句?(比喻句)
(2)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潮水声比喻成闷雷滚动)(把浪潮比喻成战马)(把潮声比喻成山崩地裂的声音)
(3)你感受到到什么?(气势雄伟 声势浩大)
以下为在知道学生朗读时,可以随时点拨的设计,供选择使用。
句子一: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1) 图片欣赏。
(2) 从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白线在不断变化,潮水的特点之一:很长)
(3) 现在,你就是钱塘江边的观潮者,此刻是什么心情?(激动万分)
(4) 来,把这份感情连带潮水的变幻一起读出来!
(5) 如果让你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这条白线,你会把白线比作什么呢?
(6) 宋朝诗人杨万里欣赏了这条白线之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
腰。”来,一起朗诵三编。聪明的你一定读出来了,诗人把白线比作„„?(白玉腰带)
(7) 齐读引用诗句后的文字: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宋朝诗人杨万里欣赏了这条白线之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8)潮水来之前,先听到潮水涌过来的声音——隆隆,闷雷滚动
竖起耳朵听——闷雷滚动的声音
从这样隆隆的声音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这潮水的壮观。因为水势越大,声音肯定越大。
句子之二: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1) 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潮水的壮观?(白浪翻滚、两丈多高、水墙)
知道两丈多高大概有多高吗?一丈是3.3米,两丈是6.6米,两丈多,就接近7米了。相当于三四层楼那么高。
(2)想象一下:三四层楼那么高的白浪横贯江面,飞速翻滚,直扑过来,那将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惊心动魄的画面!气势汹涌的画面!势不可挡的画面!震撼人心的画面!排山倒海的画面!来,把这样壮观的气势读出来!
句子之三: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作者把潮水比喻成什么?(战马)为什么?
(1) 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看到这里,你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2) 潮水和战马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3) 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们也能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
(4) 指名读,齐读。
(5) 下面请女同学读第三自然段,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看谁读得更好?(生分男、女
齐读)
(6) 女同学的声音清脆悦耳,男同学的声音抑扬顿挫,都读得很好。
5、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组潮水的图片,一边看,一边想: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潮水?
(奇特、雄伟、壮观)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一点都不假,真是名不虚传。
6、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学生填写两个自然段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句) 出示练习:
(括号里填: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
思考:“午后一点左右”、“顿时”、“过了一会儿”,这些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是说潮水是由远到近的词。
三、学习第五段
1、导语:第五段写了潮去后的景象。
2、谁来读读描写大潮去后的景象?
3、这种景象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气势磅礴)
4、哪些词语写出了这种气势?(奔腾、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5、齐读。
6、小结:潮头虽然西去,可是余波依旧气势雄伟,由此可见钱塘江大潮的壮观。钱塘江大潮真是天下奇观,名不虚传啊!
全文贯穿着一个“奇”字来写,奇在什么地方呢?奇在声音巨大,奇在样子多变、气势非凡。
奇在特殊的地理位置,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影响,这是地理因素。奇在引力作用,八月十八,太阳、月亮、地球三球的引力对涨潮的影响最大,奇在时间因素,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内容总结: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叙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写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
浪静
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 写法总结:(具体请看课件演示)
四、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2、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答出,师马上把词贴在黑板上)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
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小结:反应可真快!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3、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出示电脑上的习题————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在电脑上完成,指名回答,集体反馈)
答案: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或者人声鼎沸),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还可以这样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小结: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潮来时和潮去时的壮观景象,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一用。
板书设计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观潮 潮来时 远——声如闷雷 一条白线
近——白浪翻滚 白色水墙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特点:雄伟、壮观 、奇特 瞬息万变 气势雄伟
天下奇观,名不虚传!
赞叹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篇六
《观潮》
课题:28、观潮(总1课时)
活动策划人: 余赛云 备课组长: 审核领导: 一、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
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
的景观。
二、 活动目标
1、 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 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方”“倏尔”“文”“江干”等词含义。
4、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5、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6、 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三、活动导学
活动1:【自主学习】
填空:
1、《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
代)文学家。著有 、 、 等。
2、 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
一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罗qǐ( ) ...
鲸波万rèn( )
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如lǚ( )平地
(8)如履平地 履: .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
出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
(2)以
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
(3)仅
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1) 观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2) 势
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
(3) 能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4) 腾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7、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活动2:全班讨论交流质疑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
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
潮”的?
1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活动3:精读精练
阅读下段,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 ”者是也。
11、在文中划线处填入引用的诗句,并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12、从选段来看,作者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
么效果?
13、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14、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
写出两句赞叹钱塘大潮的诗句吗?
活动4:检测反馈 15、.默写填空。(8分)
(1)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_。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
(3)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______;既而渐近,_________________。
(4)《归园田居》(其三)的主旨句是: 。
(5)《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民热情好客的诗句是: 。
16、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17、写出下列古汉语所指代的内容。
鸿雁 巾帼 桑梓 社稷 轩辕 汗青
24、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 )借东风——巧用天时
(2)( )借荆州——有借无还
(3)( )进曹营——一言不发
(4)( )上梁山——官逼民反
(5)( )打宋江——过后赔礼
(6)( )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五、布置作业
(一)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赞叹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篇七
《《观潮》学生用稿》
《观潮》教学稿
主备人:杨光树 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课前预习】
1、填空:
《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有 、 、 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èn( )
3、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几天而来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并有乘骑令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就赁看幕,岁西堤不容间也。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要求:在书上划分节奏,标上生字读音。 2.教师范读,确定朗读的节奏,找同学朗读,并做点评。 三、疏通文意,感知课文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自既望„„为盛。既望: 为: (2)方其远处海门。方:
(3)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4)震撼激射: (5)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6)每岁京尹„„。岁: (7)艨艟数百。艨艟: (8)既而尽„„五阵之势。尽: 五阵之势; (9)于水面者 于: (10)如履平地
(11)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12)人物略不相睹 人物; 略; (13)为火所焚 为„„所:14)善泅者: (15)披发文身:文: (16)以此夸能: (17)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18)珠翠罗绮溢目 溢:
(19)随波而逝 为: 逝: (20)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出没: (21)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22)就赁看幕 就赁: (23)虽席地不容„„ 虽: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以: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3)仅: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势: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4、“之”和“而”用法归纳
之:浙江之潮 处处志之 闻之,欣然规往
何陋之有 无案牍之劳形
而: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随波而逝 而旗尾略不沾湿 出淤泥而不染 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4、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大声如雷霆,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3)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5)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6)而就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五、小组翻译全文,点名翻译,其他同学点评。 六、合作探究
〈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你想用哪些词语分别这些方面的特点?
七、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学生分组研读课文,理解四幅画面的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勾画出自己特别喜欢的画面,并大声朗读,读出韵味。
2、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幅画面,为什么?(提示:可以从修辞方法、描写角度、表达效果等方面,扣住文中的某个词或某句话来赏析。) 例如: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八、课堂练习 阅读下段,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 ”者是也。
1、在文中划线处填入引用的诗句,并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2、从选段来看,作者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3、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4、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写出两句赞叹钱塘大潮的诗句吗?
5、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6、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二 鹊 救 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卵将雏。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儿扬去。未几,一鹳(ɡuàn)①横空而来,“咯咯”有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③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一种较凶猛的鸟。②匝:圈。③盖:原来是。
【文言知识】说“集”。“集”是个多义词。上文“集古木上”中的“集”,解释为“栖”、“躲”,句意为喜鹊栖在古树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悲鸣不已.( )②顷之..( ) ③若相语.状( ) ④“咯咯”作.声( ) ⑤遂.俯冲鹊巢( )
2.“二鹊亦尾后”的“尾其后”,应解释为。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鹊巢其上 ②似允所请
4.成语“声嘶力竭”中的“嘶”,解释为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赞叹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篇八
《观潮 学案》
28、《观潮》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4、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周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难点: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寄语:大胆地迈出第一步,我就离成功不远了,我一定行!!!)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完成以下几个小任务。
1、介绍作者: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背景资料: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周密的《观潮》记叙的正是这一盛况。 举世闻名的钱塘奇观--海宁潮将要申报“世界遗产”。这是继温州雁荡山、江南水乡古镇西塘、乌镇、南浔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后,浙江省申报“世界遗产”的又一举措。 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涌潮”的钱塘江潮,从海宁角度观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题目解说:《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是作者在宋亡之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往事之作。此书写得详细生动,寄托着作者的故国之思。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2、【自主学习】
①、填空:
《观潮》选自________,作者____,字___,号_____,___(朝代)文学家。著有____、____、_____等。
②、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èn( )
③、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④、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 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⑤、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2)以
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3)仅
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4)观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势
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⑥、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⑦、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二)【细读课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2、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3、最后一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三)【精读课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精读精练】
阅读下两段,回答问题。
(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 ”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
1、在文中划线处填入引用的诗句,并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2、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3、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写出两句赞叹钱塘大潮的诗句吗?
4、第一段首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5、第二段文字主要写_____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6、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_________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____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
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_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2、概括两段内容。
3、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4、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四)【拓展提高】————联系实际,感悟人生,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寄语:学为我用,提升自我!!!)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要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然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屹立( ) 大堤( ) 踮着脚( ) ...
2、本文按照_____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涌潮景象,为了突出潮水的汹涌,分别从____和_____两个角度,抓住潮水的颜色和样子描写,把潮水写得逼真、奇特
3、下列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B.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C.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D.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三、同步达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快乐!!!)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
雷霆( ) 艨艟数百( ) 如履平地( ) 罗绮( ) 僦赁看幕( ) 万仞........( )
2、《观潮》选自《 》,作者_____,____ 代湖州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四、布置作业————知识迁移(教师寄语:学为我用,提升自我!!!)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赞叹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篇九
《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1单元(赵芳)》
主备人:赵芳 授课人: 备课组长(二次备课)签字: 授课时间
主备人:赵芳 授课人: 备课组长(二次备课)签字: 授课时间
主备人:赵芳 授课人: 备课组长(二次备课)签字: 授课时间
主备人:赵芳 授课人: 备课组长(二次备课)签字: 授课时间
主备人:赵芳 授课人: 备课组长(二次备课)签字: 授课时间
赞叹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篇十
《观潮导学案29》
主备人:付娟 课型:导学课 时间: 姓名: 课题:28、《观潮》课时:2课时 审核人:内容导航:2分钟 【学习目标 】
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学习方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观潮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一、自主学习(温馨提示:我自学,我快乐!自学过后要接受教师小检测,加油!必胜!)10分钟 1、填空:《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有 、 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èn(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出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二、合作探究:(我探究,我收获!温馨提示:先看问题再读文本,省时高效!可以深情朗读,边读边圈点、记录,限时15分钟)
1、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2、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3、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三、展示交流、归纳总结并板书(10分钟)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四、【课堂达标】8分钟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2、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写出两句赞叹钱塘大潮的诗句吗?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