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步 周密阅读答案

| 美国项目管理师 |

【www.guakaob.com--美国项目管理师】

野步 周密阅读答案篇一
《周密《野步》赵翼《野步》比较阅读及答案》

周密《野步》赵翼《野步》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 步 野 步

(宋)周密 (清)赵翼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4.(1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各2分,共4)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飞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表现出来;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手法对了1分,分析3分)

野步 周密阅读答案篇二
《野 步 周密》

野 步 周密

麦垄(lǒng)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zào)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1] 野 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此诗的大意是: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根肥水,让人察觉到了勃勃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间。

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美。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

“翠”字点出麦色,也带出季节。“斜”字描摹动态,又照应“风来”,点出春风徐徐吹拂,麦陇泛起绿波的生动图景。三、四两句,诗人带着欣羡的主观感情色彩,他赋予笔下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其实,岂止是蝴蝶“烂醉”,诗人也已陶然醉矣。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心态。

另一版《野步》[1]

那可恨的秋风,真是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马上把枫叶变红,而且也把人的头发变白了。呈现是一个感时伤秋的野步者形象,秋的到来,秋的萧条枯索,引起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

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周密

(1232-约1298

)南宋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德祐间曾任义乌(今属浙江)令等职。宋亡隐居不仕。其词讲求格律,风格在姜夔

、吴文英两家之间,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也曾写过一些慨叹宋室覆亡之作。并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杂钞》、《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数十种。编有《绝妙好词》。词集名《苹洲渔笛谱》、《草窗词》。存词150余首。[2]

赵翼

(1727年~1814年1月10日)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此曲乃游子怀乡之作,极写接到家信后内心悲愁。以景写情,物我交融,细腻动人“雁啼”一联,堪称妙对。 很简单也很短的一首散曲,却是我十分喜欢的一首。作者张可久虽然有点名气,但是历来评价不是很高,艺术成就也不算很大,长期为吏,时隐时官,作品多描写隐居和游荡江湖的生活。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其曲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常熔铸诗词名句,借以入于典雅。

【年代】:元

【作者】:张可久——《清江引·秋怀》[双调]

编辑本段原文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张可久(1270?—1349?)名小山,一云名伯远,字可久,庆元(今浙江鄞县)人。

《录鬼簿》言其曾“以路史转道领官”,又曾任桐庐典史。至元初,年七十余,还作过昆山幕僚。一生不得志,浪迹江湖,足迹遍及湘、赣、闽、皖、苏、浙等地,晚年居杭州。专写散曲,小令尤著,与乔吉齐名,李开先称“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乔梦符小令》)。朱权称其曲“如瑶天笙鹤,清而且丽,华而不艳”,誉为“不羁之材”,“词林之宗匠”(《太和正音谱》)。

编辑本段作者散曲集

散曲集有《小山乐府》。现存小令855首、套数九套。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清江引:曲牌名。

红叶天:秋天。红叶,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黄花地:菊花满地。

“芭蕉”句:刘光祖《昭君怨》:“疏雨听芭蕉,梦魂遥。”

编辑本段诗词赏析

应该说这个概括在这首短小精悍的曲里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至于熔铸名句这点,恐怕元曲三百首里没有多少非香艳的题材的作品能跳出唐宋的成就。 原曲赏析

回到曲上,“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看似简单,实则也简单明了,直奔主题,唯一比较特别之处是以西风送信,这个并不是很多见,古人一般是鱼传尺素,雁寄归思,青鸟传音,西风送信便是把西风拟人,赋予看似凛冽的西风一点人情味;问我归期未,平实却亲切,仿佛正面对面问话一般。又令我想起“道是归期未有期”这种情怀,有点淡淡哀愁。可见,这两句应该没有经过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读来也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一句其实颇为经典,既充分体现张可久“清丽派”的作风,又充分体现曲在营造意境上对诗词手法的传承,强调了一种有构图讲究的图画般的美感。我本人不太欣赏元曲,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用词比较俗而

直白,不太讲究意境的营造,题材不够广,因袭唐宋过多这些问题。而这一句却能够从人的多种感官角度把一种写来写去的思乡情怀具体化,形象化,把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里,虽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又因作者能对颜色、声音、炼字、音韵都做出很好地把握,使得此曲经得起反复的品读。“红叶”“黄花”秋意尽显,颜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脑海中立即出现相似的画面;“啼”“醉”可以说是有炼字的功夫在内的,雁啼虽不同于杜鹃啼,但只要说到啼声,总是会有些感情在其中,无非雁就是像“我”一样,呼唤着同伴南迁,顺便一提,张可久是浙江人,也就是南方人,那么北雁南飞对于他的意义就更为具体了,而这啼声中,也夹杂着一些复杂的情绪,也许隐含了悲伤、急切、思念、担忧等等,醉,作者认为黄花遍地的景色醉人,但有道是景不醉人人自醉,能够归乡的喜悦心情才真正让作者沉醉其中;芭蕉雨声秋梦里,芭蕉在古代是有特定所指的意象,一般指代愁思、闺思、乡怀、悲凉,而雨打芭蕉一般是指愁上加愁,不可排解。李清照就常用芭蕉的意象。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发愁,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说到音韵,元曲有些特点,我不是懂得太细,仅从押韵这方面来说,不看曲有没有固定韵位,应该是没有的,“里”“未”“地”“里”都是有押韵的,故而朗读起来,此曲也是琅琅上口,音韵和谐的。

当一句话,一首曲有一种让人在相似的情形下想起的力量时,已经可以算是成功的作品。正如每逢秋夜下雨时,我都会想到“芭蕉雨声秋梦里”以及另一些无名氏的作品“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把几种意境重叠在一起,然后整理起自己种种的愁绪。

总结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野步 周密阅读答案篇三
《野步 周密》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

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

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

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

叶白人头。

2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

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3分)

答案: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4分,各3分)

22、赵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

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赏析要点: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

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答出任意两点可得3分)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赏析】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

再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根肥水,让人察觉倒了勃勃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字,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间。

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

野步 周密阅读答案篇四
《共同野步》

共同野步

作者:陈道香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03期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中国文化精髓所在,那么光彩夺目,在生活中,它的出现让人的精神远离了纷扰,在心中留下自己的神秘花园。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它的名称是古代诗词鉴赏,它的分值为6分,这是在考查学生能力的6分,是拉开距离的6分。在一类生的自选模块考试中,它的分值是10分,占总分的六分之一。而这类题目之所以将之定位为考查学生能力、拉开考生距离的问题,是因为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中的宝贵精华,需要学生自己体会、琢磨,才能把外在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文化韵味。

对中国古诗词进行鉴赏是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能力,更是沉静心灵、提升自己文化素养的途径。在备课时,便在心里打起了“算盘”,在1B模块的教学中,将“自主尝试”与之结合,会是一个比较“融洽的组合”。参加自选模块学习的学生有19人参加学习,汇集了文理科班的精英,而他们对古诗词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积淀,但是往往在练习的过程中却很少会选择语文这门科目,并对自己缺少应有的信心。“算盘”拨定——教学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通过与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通过比较各自的答案,老师的点拨,达到形成自己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方面的完整知识体系,并对学生的答题模式进行规范。用心体会中国古代诗歌当中的精华。

在课堂内容正式开始之前,我对四个班学生的座位进行调整,把不同水平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内,最后形成了4+4+5+6这样四个小组。第一步先明确我对学生在自选模块练习中大家的选择的了解,得出第一个结论,大家不愿选语文,尖端地引出我的想法——选语文得7分并非难事,要给自己信心。我们来一次实地演练,这次必须选语文,我们一起来尝试,自我评定,共同学习。

两首《野步》诗(野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是整堂课讨论的中心,第一颗“珠子”拨出:完成第一小题: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每个学生的答案都不相同,三分钟时间小组内讨论:由一位代表读出他们的心声。四个小组展示了自己的答案——(其中二例)周诗:闲适,无忧无虑,心情愉快轻松自在,视野开阔,心境旷达深远。赵诗:内心凄凉、悲伤,年老体衰、心事重重,感慨世事。第一首诗:悠闲、怡然自得陶醉于春天美景的一位野步者。第二首诗:深秋,郁闷、忧愁拄着拐杖。学生在听的时候面带微笑,仔细听着,发现大家的答案非常相似。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再重新整理答案。

1分钟的思考后,我读出了参考答案,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大家立即得出了共同的结论:我们最后那1分钟将重要的信息汇总在

一起的答案最为合适,因为各个小组之前的答案是得分点的分散展示。有学生自语到:下次想全面些,我也可以的。

第二颗“珠”拨出:对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形象,作为老师将知识点拿出来让他们得以巩固, 形象第一人称,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 形象第三人称,如柳宗元的《江雪》 清高孤傲者、精神面貌

第三颗“珠”拨出,第二题:赵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动作快的同学已经完成,但是因为上一题知道自己考虑不足,所以想试着和同桌讨论,我打断了他们,提示道:现在时机未到,只有在充分的独立思考之后的交流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所以不许偷偷讨论。终于时机成熟,现在开始讨论,示例展示:托物言志,借“秋风”这个意象,描写“红了枫叶,白了人头”来表达诗人面对美好风景却内心沉郁,对现实社会不满,有对自己年华老去无尽感慨。红与白的颜色对比,能给人以清晰鲜明的画面感,突出年老体衰的形象。拟人手法,将秋风人格化。

思考之后,学生认为答题不足之处,还需分点去答。比较学习时间到,我将参考答案分点读出: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的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有一组的学生,反思后得出结论,我们这几个点都想到了,但是没有展开,没有把诗句中生动的部分进行深度挖掘,有待提高。我整理道:“我们心中早就有了完成这类题目的思路,但是很少把自己的体会仔细地描绘出来,最重要的是你缺少的便是你应该将你读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学生将第五颗“珠”拨出,进一“位”,答题规范:①分点答题,点后有自己的理解和例证;②就诗论诗;③积累鉴赏术语,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让自己技高一筹! 窗外,春天的芽吐在枝头,新的气息,需要我们去野步,我们在共同野步,在美妙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或怡然自得,或垂首顿足,感慨一番,每读一句,每走一步,一起欣赏其中的美景。每拨出一颗珠子,便领略一处新绿,最后,学生拨出的珠子,使我们的步调达到一致,相视而笑,身在教室里,我们盘算着,我们欣赏着,心已经随两位诗人品味了两种不同的景色,从野草花到了木棉裘,经春历秋,感受两位诗人的精神状态、内心世界,让我们的心共同野步!

(作者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菁才中学)

野步 周密阅读答案篇五
《高中语文古诗阅读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素梅 王冕

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进行简要分析。(2)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的神采。冰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诗人既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又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2)描绘闲花野草,主要是为了对比和衬托梅花的形象及精神风貌。“闲花野草”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请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气氛静谧。(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头两联写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半山园主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王孙】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做简要的分析。

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 密 野步 (清)赵翼

麦陇风来翠浪斜, 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 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野步者形象?

(2)比较两诗结尾二句,说说两者写作手法有着什么样的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1)周诗描绘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之中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描绘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仗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周诗写闲适的蝴蝶陶醉于东风野花之中,表现自己的惬意之情;赵诗埋怨秋风使万物包括人老去,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5.阅读下面两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1)请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1)前一首抒发了对王朝兴废的悲哀之情。诗歌连用“南朝旧曲„“司马泪痕”两个典故,抒发了深切的王朝兴亡之悲;;后一首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

情。诗人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用“何日是归年”.

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2)都是以乐景衬悲情。前一首用采莲人的欢歌反衬抒情主人公(或自己)的孤独悲哀之情;后一首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神子 谢逸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1)词中“ ”一句化用了杜牧的诗句“ , ”; 另一句“野渡舟横”化用了唐朝诗人 的诗句“ ”。

(2)词的末尾三句用“只有”二字陡转,回到眼前,表达了什么意思?这三句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为望月抒情,但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析。

答: (1)杏花村馆酒旗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韦应物 野渡无人舟自横。(2)往事虽然美好,但已成过去,现在人隔千里关山,只有皎洁的月光,照着你也照着我。苏词以旷达的态度,自我安慰并安慰对方,带有祝愿的意味,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谢词侧重诉说离情,表达了人不能相见,徒然共照同一月亮的惆怅、无奈的心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l4~16题。

霜天晓角 陈继儒①

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②。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③

1.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素梅 王冕

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进行简要分析。(2)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的神采。冰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诗人既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又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2)描绘闲花野草,主要是为了对比和衬托梅花的形象及精神风貌。“闲花野草”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请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气氛静谧。(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头两联写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半山园主人安静悠闲的生

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王孙】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做简要的分析。

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 密 野步 (清)赵翼

麦陇风来翠浪斜, 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 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野步者形象?

(2)比较两诗结尾二句,说说两者写作手法有着什么样的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1)周诗描绘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之中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描绘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仗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周诗写闲适的蝴蝶陶醉于东风野花之中,表现自己的惬意之情;赵诗埋怨秋风使万物包括人老去,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5.阅读下面两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 王恽

野步 周密阅读答案篇六
《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惠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2014.7)

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

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甄选/箴言 聒噪/恬淡 结实/结构 弹劾/弹丸 ........

*B.掠影/虐待 舐犊/胼胝 稽查/稽首 解救/解差 ........

C.缄默/信笺 谄媚/胡诌 屏障/屏除 大度/忖度 ........

D.羁绊/亟待 校正/比较 装载/记载 畜牧/牲畜 ........

【lüè/nüè,shì/zhī,jī/qǐ,jiě/jiè。(A甄/箴:zhēn;C缄/笺:jiān;D校/较:jiào。)】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吴天明是许多第五代导演的伯乐。在任西影厂厂长期间,他大胆启用张艺谋、周晓文等一批有艺术潜..

质的新人,为他们提供独立拍片的平台。

B.气管黏膜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关卡,这道关卡被破坏后,有害颗粒物就会进入和伤害肺部,导致人体.

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患病。

*C.只要算盘还在使用,珠算就不会仅仅是一种遗产,而是一种可与现代数字技术相提并论、相互补充的实用技术,它还会因可持续发展而“永葆青春”。 ....

D.中国的口头文学非常博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陈陈相因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传统的道德准则与价值....

观,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丰富的生产经验。

【A启用,开始使用。与语境不符。应使用有“提拔、任用”之意的“起用”。B此处应用“并”。D陈陈相因,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含贬义,与语境不符。可改为“口口相传”)】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一名女乘客晕倒在公交车内,司机当机立断,和4名热心乘客一起将患者送到医院,患者很快转危为安,司机和乘客的爱心之举赢来了网友一片点赞。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侃”是特有的北京人的休闲方式,也是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谈成的。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B.结构混乱,“寻找解决„„破解之道”杂糅。应为“寻找解决„„的办法”或者“寻找„„破解之道”。

C.语序不当:“特有的”放在“北京人”后面。D.“减弱”与“风险系数”不搭配,应改成“降低”等词。)】

4.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机也更明确

②学前教育重要的是让儿童积累感性的经验,丰富处理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智能上的提高

③才有利于提高智能,也有助于进入小学后系统地学习其他知识

④因为学龄前的儿童并未发展出足够的抽象性、概念性思维

⑤所以只有从游戏的亲身体验中获取渗透性、经验性的知识和技能

⑥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在游戏中积累零散经验越丰富,在上小学后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A.①④⑥⑤②③ *B.②⑥①④⑤③ C.④⑥②①⑤③ D.⑥⑤④③②①

【此话题为学前教育,所以相比较而言,②比较适合作为开头句,④⑤构成因果关系,⑤③中“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甘霖亭记 韩日缵

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

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戚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

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膳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

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

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霑足者。三农.

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

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

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

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参考译文】

甘霖亭是为纪念前太守荆公求雨而建的。荆公任惠州太守的第二年,是壬戌年,从夏季的五月到秋季的七月没有下雨,田地都龟裂了,郡里的人悲伤地说:“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获?”一个月不下雨称作“干旱”,两个月不下雨称作“亢旱”,三个月不下雨称作“枯槁”,枯槁就会没有年成,没有年成老百姓就没办法生活。太守荆公眉头紧锁说:“上天是愿意让百姓生活繁衍的,不是上天抛弃了老百姓,应该是太守不勤

政爱民,实际上是上天抛弃太守啊!”

于是太守思过自责,裁减扰民的政务,禁止酷刑,迁移市场。减少膳食,穿粗布衣服。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群神吁请。他的心里内疚,他的言辞伤感,他的脚又青又肿,他的身形面容显得憔悴。像这样整日施行,没有下雨;施行了十天,没有下雨。仍然施行不停止,这才凉风渐起乌云密布,雨挟风势下得又大又多,从原野到耕地,全都下了齐脚深的雨水。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郡人平越太守张孟奇写了《甘霖之歌》,有文才的士绅们都来唱和。

没过多久,荆公由于朝廷考核优等当上了考功令,郡里的人悲伤地说:“百姓没有年成,依靠荆公才有了年成,百姓们盼望荆公就像盼望好的年成,为什么要夺走我们的父母官?”众人群聚奔走于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希望荆公能留下来。备办了三个月的粮食,前往朝廷申诉请求归还自己的好太守,不被允许。荆公离开的时候,一天就聚集了万余人,让公车停下来不能出发,两岸的老百姓互相挽着哭泣送到了百里之外。当时我陪同各位士绅在州府中为荆公饯行,挥泪告别。有首诗说:“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里的人们于是聚集工匠计算准备物料,在江边建造了甘霖亭。亭子建成,几十位父老到我家里请求说:“采伐石料修建亭子用来纪念太守的恩泽,很快就要建成了。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我说:“荆

野步 周密阅读答案篇七
《周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以“野步”二字为题,“野步”是什么意思?全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答:

(2)这首诗第一句中的“翠”“斜”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字的妙处何在?三、 四

两句,作者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写蝴蝶?请简析之。

答: 答案:(1)“野步”,意即郊野散步。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3

分)

(2)“翠”字点出麦色,也带出季节。“斜”字描摹动态,又照应“风来”,点出春风徐

徐吹拂,麦陇泛起绿波的生动图景。三、四两句,诗人带着欣羡的主观感情色彩,他赋予笔

下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沉

醉花丛,流连不去。“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

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其实,岂止是蝴蝶

“烂醉”,诗人也已陶然醉矣。(5分)(意思同即可)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

(2) 赵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

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

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赏析要点: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

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

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

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

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野步 周密阅读答案篇八
《2015届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惠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2014.7)

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甄选/箴言 聒噪/恬淡 结实/结构 弹劾/弹丸 ........

*B.掠影/虐待 舐犊/胼胝 稽查/稽首 解救/解差 ........

C.缄默/信笺 谄媚/胡诌 屏障/屏除 大度/忖度 ........

D.羁绊/亟待 校正/比较 装载/记载 畜牧/牲畜 ........

【B lüè/nüè,shì/zhī,jī/qǐ,jiě/jiè。(A甄/箴:zhēn;C缄/笺:jiān;D校/较:jiào。)】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吴天明是许多第五代导演的伯乐。在任西影厂厂长期间,他大胆启用张艺谋、周晓文..

等一批有艺术潜质的新人,为他们提供独立拍片的平台。

B.气管黏膜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关卡,这道关卡被破坏后,有害颗粒物就会进入和伤害.肺部,导致人体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患病。

*C.只要算盘还在使用,珠算就不会仅仅是一种遗产,而是一种可与现代数字技术相提并论、相互补充的实用技术,它还会因可持续发展而“永葆青春”。 ....

D.中国的口头文学非常博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陈陈相因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传统....

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丰富的生产经验。

【A启用,开始使用。与语境不符。应使用有“提拔、任用”之意的“起用”。B此处应用“并”。D陈陈相因,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含贬义,与语境不符。可改为“口口相传”)】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一名女乘客晕倒在公交车内,司机当机立断,和4名热心乘客一起将患者送到医院,患者很快转危为安,司机和乘客的爱心之举赢来了网友一片点赞。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侃”是特有的北京人的休闲方式,也是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

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谈成的。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B.结构混乱,“寻找解决„„破解之道”杂糅。应为“寻找解决„„的办法”或者“寻找„„破解之道”。C.语序不当:“特有的”放在“北京人”后面。D.“减弱”与“风险系数”不搭配,应改成“降低”等词。)】

4.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机也更明确

②学前教育重要的是让儿童积累感性的经验,丰富处理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智能上的提高

③才有利于提高智能,也有助于进入小学后系统地学习其他知识

④因为学龄前的儿童并未发展出足够的抽象性、概念性思维

⑤所以只有从游戏的亲身体验中获取渗透性、经验性的知识和技能

⑥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在游戏中积累零散经验越丰富,在上小学后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A.①④⑥⑤②③ *B.②⑥①④⑤③ C.④⑥②①⑤③ D.⑥⑤④③②①

【此话题为学前教育,所以相比较而言,②比较适合作为开头句,④⑤构成因果关系,⑤③中“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甘霖亭记 韩日缵

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

田畴龟坼,郡之人戚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

不雨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

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膳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

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霑足者。三农慰望,百..

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

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

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

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参考译文】

甘霖亭是为纪念前太守荆公求雨而建的。荆公任惠州太守的第二年,是壬戌年,从夏季的五月到秋季的七月没有下雨,田地都龟裂了,郡里的人悲伤地说:“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获?”一个月不下雨称作“干旱”,两个月不下雨称作“亢旱”,三个月不下雨称作“枯槁”,枯槁就会没有年成,没有年成老百姓就没办法生活。太守荆公眉头紧锁说:“上天是愿意让百姓生活繁衍的,不是上天抛弃了老百姓,应该是太守不勤政爱民,实际上是上天抛弃太守啊!”

于是太守思过自责,裁减扰民的政务,禁止酷刑,迁移市场。减少膳食,穿粗布衣服。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群神吁请。他的心里内疚,他的言辞伤感,他的脚又青又肿,他的身形面容显得憔悴。像这样整日施行,没有下雨;施行了十天,没有下雨。仍然施行不停止,这才凉风渐起乌云密布,雨挟风势下得又大又多,从原野到耕地,全都下了齐脚深的雨水。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郡人平越太守张孟奇写了《甘霖之歌》,有文才的士绅们都来唱和。

没过多久,荆公由于朝廷考核优等当上了考功令,郡里的人悲伤地说:“百姓没有年成,依靠荆公才有了年成,百姓们盼望荆公就像盼望好的年成,为什么要夺走我们的父母官?”众人群聚奔走于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希望荆公能留下来。备办了三个月的粮食,前往朝廷申诉请求归还自己的好太守,不被允许。荆公离开的时候,一天就聚集了万余人,让公车停下来不能出发,两岸的老百姓互相挽着哭泣送到了百里之外。当时我陪同各位士绅在州府中为荆公饯行,挥泪告别。有首诗说:“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里的人们于是聚集工匠计算准备物料,在江边建造了甘霖亭。亭子建成,几十位父老到我家里请求说:“采伐石料修建亭子用来纪念太守的恩泽,很快就要建成了。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我说:“荆公为我们的百姓求来好雨,洒落在每户人家,润泽在每个人的心里,他求雨不只是一天,这是他的精诚所聚结,向天叩请而天应答了他,惠泽了百姓而百姓也感激他。”父老们在亭下徘徊,早晚一定前往祝祷。

荆公的名字叫做之琦,是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科进士。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再月不雨谓之亢 再:二,两个 .

*B.无岁是无民也 岁:岁月 .

C.行之不辍 辍:停止 .

D.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 造:前往 .

【年成,收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 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

B.荆公守惠之明年 不日成之矣 ..

C.太守其不勤民 其形容憔悴。 ..

*D.自原野达于畎亩 渗漉于闾阎 ..

【“到”。(A.表提顿/定语后置的标志。B.结构助词,的/代亭子。C.表测度/他的。)】

7.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

B.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

C.在惠州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和向朝廷申诉下,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

*D.亭子建成,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韩日缵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

【根据倒数第二段可以分析推断出。(A.甘霖亭是为纪念荆公求雨所建。B.当地的士绅唱和张孟奇写的歌,不是“都说写得好”。C.没有“暂时留下来”。)】

9.(10分)(1)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3分)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

②(4分)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

(2)请指出百姓尊敬爱戴荆太守的两个事例(可摘录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3分)

【(1)①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关注点:“仰荣”“格于天”、句子大意。②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关注点:“兹”“复”“勒诸石”、句子大意。

(2)①荆公求雨得雨,百姓欢欣感激,平越守作歌,士绅唱和。②荆公要调任,百姓向朝廷请求留任。③荆公离开之日,百姓齐聚挥泪送别。④荆公走后,百姓建造甘霖亭纪念。(答出1点得1分,2点得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请你简析依据。(3分)

(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句中“羡”字用得好,请作分析。(4分)

【(1)春季。(1分)“东风”习惯上指春风;(1分)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1分)(2)“羡”字领起了后两句,对(“无事”“烂醉”)的蝴蝶的羡慕(1分)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自在(1分)、被大自然美景陶醉的心情(1分),移情于物,景中含情(1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__?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3)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4)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每一横线1分,凡错、漏、多字的,该横线不得分。任选3题,多答则按前3题计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12—13题为选择题。(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华教与中国传统信仰

郭沂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信仰为宗教,故其终极价值是宗教性的和非理性的,如西方文明中的基督教、伊斯兰文明中的伊斯兰教等;而中国人的信仰则宗教、人文并行,故其终极价值为宗教性和人文性并行,非理性与理性齐驱,而尤以人文信仰或理性信仰为主。我归之于五个部分:华教、儒家、道家、佛教和文学艺术,其中华教和佛教属宗教信仰,儒家、道家和文学艺术属人文信仰。这五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何谓华教?有学者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除了道教和佛教外,还有另一种更重要的宗教。它不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宗教,而且一直高居国教的地位,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宗教情怀的正宗大教。如果说道教和佛教是一种团体性宗教,只为部分中国人所信仰,那么这种宗教则是一种全民宗教,为中华民族几乎所有成员所信仰。因此,我依照犹太教、印度教等以民族名称命名的先例,称之为“华教”。

华教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上天崇拜。“天”不仅是自然之天、宗教之天,也是义理之天。它是信仰和理性的统一体。第二,祖先崇拜、民族始祖崇拜与圣贤崇拜。祖先是我们生命所由来。民族始祖崇拜由祖先崇拜衍化而来,民族祖先就像家族祖先保佑其家族成员一样会保佑民族。圣贤崇拜的对象是往圣先贤。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祖先,故圣贤崇拜仍可看作祖先崇拜的进一步衍化。第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社稷崇拜。这些都可归为自然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的对象是作为民族祖先的动物和植物,而社稷崇拜的对象则为土神和谷神。至于日月、风雨、雷电、山川、树木等,都可成为自然崇拜的对象。它们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理基础,也是人们的精神寄托。第四,巫术、卜筮和方术。第五,郊社制度、宗庙制度以及其他祭祀制度。第六,经典。华教的经典为孔子编订的六经。《庄子•天下》曾说古之道术“在于《诗》《书》《礼》《乐》者”。这里的“古之道术”实际上就是中国原生态的宗教母体。从《天下》的描述看,六经为华教之载体。第七,社会习俗和传统节日。这是上述种种宗教崇拜的表现形式,蕴涵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华教的至上神是天,而只有皇帝才可称为“天子”,有权力祭祀上天,所以皇帝不但是最高的政治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权威。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华教又衍化出许多自成一体的宗教形式。可以说,中国本土宗教多与华教存在血缘关系,属华教支裔,应归为华教家族,其中最突出的是儒教和道教,但更多地被当今学者称为“民间宗教”。

在这里,我们需要厘清“儒教”这个概念。“儒学”和“儒教”这两个概念并行不悖,“儒教”不能代替或涵盖“儒学”,因为儒教和儒学有各自的界限,二者的关系犹如道教和道家的关系,即儒学是一种学术体系,而儒教是一种宗教。就像佛教有庙宇、道教有道观一样,儒教也有宗教场所孔庙(文庙)。

儒教和道教一方面孕育于华教,另一方面又分别是儒学和道家的宗教化,所以有两个源头。因此,既可以归之于华教系统,又可以归之于儒家或道家系统。

儒、释、道是中国人的信仰系统。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已经为华教、儒家、道家和佛教所浸润,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信仰系统的表现形式,所以也起到了信仰的作用。当遇到挫折时,人们去拜神,但中国古代的许多士大夫却去读《庄子》、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

野步 周密阅读答案篇九
《2015届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2》

惠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2014.7.1)

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甄选/箴言 聒噪/恬淡 结实/结构 弹劾/弹丸 ........

*B.掠影/虐待 舐犊/胼胝 稽查/稽首 解救/解差 ........

C.缄默/信笺 谄媚/胡诌 屏障/屏除 大度/忖度 ........

D.羁绊/亟待 校正/比较 装载/记载 畜牧/牲畜 ........

【lüè/nüè,shì/zhī,jī/qǐ,jiě/jiè。解差,押解人犯的差役。(A甄/箴:zhēn;结实 jiēshi C缄/笺:jiān;胡诌 húzhōu 屏除bǐng chú D校/较:jiào。装载 zhuāngzài记载 jìzǎi)】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吴天明是许多第五代导演的伯乐。在任西影厂厂长期间,他大胆启用张艺谋、周晓文..

等一批有艺术潜质的新人,为他们提供独立拍片的平台。

B.气管黏膜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关卡,这道关卡被破坏后,有害颗粒物就会进入和伤害.肺部,导致人体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患病。 *C.只要算盘还在使用,珠算就不会仅仅是一种遗产,而是一种可与现代数字技术相提并论、相互补充的实用技术,它还会因可持续发展而“永葆青春”。 ....

D.中国的口头文学非常博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陈陈相因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传统....

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丰富的生产经验。

【A启用,开始使用。与语境不符。应使用有“提拔、任用”之意的“起用”。B此处应用“并”。D陈陈相因,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含贬义,与语境不符。可改为“口口相传”)】 永葆青春,长久的保持年轻。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一名女乘客晕倒在公交车内,司机当机立断,和4名热心乘客一起将患者送到医院,患者很快转危为安,司机和乘客的爱心之举赢来了网友一片点赞。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侃”是特有的北京人的休闲方式,也是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谈成的。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B.结构混乱,“寻找解决„„破解之道”杂糅。应为“寻找解决„„的办法”或者“寻找„„破解之道”。C.语序不当:“特有的”放在“北京人”后面。D.“减弱”与“风险系

数”不搭配,应改成“降低”等词。)】

4.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机也更明确

②学前教育重要的是让儿童积累感性的经验,丰富处理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智能上的提高

③才有利于提高智能,也有助于进入小学后系统地学习其他知识

④因为学龄前的儿童并未发展出足够的抽象性、概念性思维

⑤所以只有从游戏的亲身体验中获取渗透性、经验性的知识和技能

⑥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在游戏中积累零散经验越丰富,在上小学后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A.①④⑥⑤②③ *B.②⑥①④⑤③ C.④⑥②①⑤③ D.⑥⑤④③②①

【此话题为学前教育,所以相比较而言,②比较适合作为开头句,④⑤构成因果关系,⑤③中“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甘霖亭记 韩日缵zuǎn(继承)

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

田畴龟坼,郡之人戚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

不雨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

太守其(应该)不勤民,实弃守也!” .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膳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

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霑足者。三农慰望,百..

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

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

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

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纪雨,记载求雨。 疻zhǐ,因殴打而形成的皮肤青肿的伤。祁祁,盛貌。

徙市,古礼,天子诸侯丧,庶人不外出求觅财利,以示忧戚,因移市于巷中以供其急需,谓之徙市。郑玄 注:“徙市者,庶人之丧礼。今徙市,是忧戚於旱若丧。

绅衿shēn jīn,绅,绅士,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衿,青衿,生员所服,指生员。泛指地方上体面的人。

【参考译文】

甘霖亭是为纪念前太守荆公求雨而建的。荆公任惠州太守的第二年,是壬戌年,从夏季的五月到秋季的七月没有下雨,田地都龟裂了,郡里的人悲伤地说:“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获?”一个月不下雨称作“干旱”,两个月不下雨称作“亢旱”,三个月不下雨称作“枯槁”,枯槁就会没有年成,没有年成老百姓就没办法生活。太守荆公眉头紧锁说:“上天是愿意让百姓生活繁衍的,不是上天抛弃了老百姓,应该是太守不勤政爱民,实际上是上天抛弃太守啊!” 于是太守思过自责,裁减扰民的政务,禁止酷刑,迁移市场。减少膳食,穿粗布衣服。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群神吁请。他的心里内疚,他的言辞伤感,他的脚又青又肿,他的身形面容显得憔悴。像这样整日施行,没有下雨;施行了十天,没有下雨。仍然施行不停止,这才凉风渐起乌云密布,雨挟风势下得又大又多,从原野到耕地,全都下了齐脚深的雨水。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郡人平越太守张孟奇写了《甘霖之歌》,有文才的士绅们都来唱和。

没过多久,荆公由于朝廷考核优等当上了考功令,郡里的人悲伤地说:“百姓没有年成,依靠荆公才有了年成,百姓们盼望荆公就像盼望好的年成,为什么要夺走我们的父母官?”众人群聚奔走于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希望荆公能留下来。备办了三个月的粮食,前往朝廷申诉请求归还自己的好太守,不被允许。荆公离开的时候,一天就聚集了万余人,让公车停下来不能出发,两岸的老百姓互相挽着哭泣送到了百里之外。当时我陪同各位士绅在州府中为荆公饯行,挥泪告别。有首诗说:“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里的人们于是聚集工匠计算准备物料,在江边建造了甘霖亭。亭子建成,几十位父老到我家里请求说:“采伐石料修建亭子用来纪念太守的恩泽,很快就要建成了。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我说:“荆公为我们的百姓求来好雨,洒落在每户人家,润泽在每个人的心里,他求雨不只是一天,这是他的精诚所聚结,向天叩请而天应答了他,惠泽了百姓而百姓也感激他。”父老们在亭下徘徊,早晚一定前往祝祷。

荆公的名字叫做之琦,是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科进士。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再月不雨谓之亢 再:二,两个 .

*B.无岁是无民也 岁:岁月 .

C.行之不辍 辍:停止 .

D.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 造:前往 .

【年成,收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 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

B.荆公守惠之明年 不日成之矣 ..

C.太守其不勤民 其形容憔悴。 ..

*D.自原野达于畎亩 渗漉于闾阎 ..

【“到”。(A.表提顿/定语后置的标志。B.结构助词,的/代亭子。C.表测度/他的。)】

7.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

B.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

C.在惠州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和向朝廷申诉下,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 *D.亭子建成,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韩日缵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

【根据倒数第二段可以分析推断出。(A.甘霖亭是为纪念荆公求雨所建。B.当地的士绅唱和张孟奇写的歌,不是“都说写得好”。C.没有“暂时留下来”。)】

9.(10分)(1)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3分)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

②(4分)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

(2)请指出百姓尊敬爱戴荆太守的两个事例(可摘录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3分)

【(1)

①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关注点:“仰荣”“格于天”、句子大意。

②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关注点:“兹”“复”“勒诸石”、句子大意。

(2)

①荆公求雨得雨,百姓欢欣感激,平越守作歌,士绅唱和。

②荆公要调任,百姓向朝廷请求留任。

③荆公离开之日,百姓齐聚挥泪送别。④荆公走后,百姓建造甘霖亭纪念。(答出1点得1分,2点得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请你简析依据。(3分)

(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句中“羡”字用得好,请作分析。(4分)

【(1)春季。(1分)“东风”习惯上指春风;(1分)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1分)

(2)“羡”字领起了后两句,对(“无事”“烂醉”)的蝴蝶的羡慕(1分)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自在(1分)、被大自然美景陶醉的心情(1分),移情于物,景中含情(1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__?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3)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4)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每一横线1分,凡错、漏、多字的,该横线不得分。任选3题,多答则按前3题计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12—13题为选择题。(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华教与中国传统信仰

郭沂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信仰为宗教,故其终极价值是宗教性的和非理性的,如西方文明中的基督教、伊斯兰文明中的伊斯兰教等;而中国人的信仰则宗教、人文并行,故其终极价值为宗教性和人文性并行,非理性与理性齐驱,而尤以人文信仰或理性信仰为主。我归之于五个部分:华教、儒家、道家、佛教和文学艺术,其中华教和佛教属宗教信仰,儒家、道家和文学艺术属人文信仰。这五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何谓华教?有学者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除了道教和佛教外,还有另一种更重要的宗教。它不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宗教,而且一直高居国教的地位,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宗教情怀的正宗大教。如果说道教和佛教是一种团体性宗教,只为部分中国人所信仰,那么这种宗教则是一种全民宗教,为中华民族几乎所有成员所信仰。因此,我依照犹太教、印度教等以民族名称命名的先例,称之为“华教”。

华教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上天崇拜。“天”不仅是自然之天、宗教之天,也是义理之天。它是信仰和理性的统一体。第二,祖先崇拜、民族始祖崇拜与圣贤崇拜。祖先是我们生命所由来。民族始祖崇拜由祖先崇拜衍化而来,民族祖先就像家族祖先保佑其家族成员一样会保佑民族。圣贤崇拜的对象是往圣先贤。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祖先,故圣贤崇拜仍可看作祖先崇拜的进一步衍化。第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社稷崇拜。这些都可归为自然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的对象是作为民族祖先的动物和植物,而社稷崇拜的对象则为土神和谷神。至于日月、风雨、雷电、山川、树木等,都可成为自然崇拜的对象。它们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理基础,也是人们的精神寄托。第四,巫术、卜筮和方术。第五,郊社制度、宗庙制度以及其他祭祀制度。第六,经典。华教的经典为孔子编订的六经。《庄子•天下》曾说古之道术“在于《诗》《书》《礼》《乐》者”。这里的“古之道术”实际上就是中国原生态的宗教母体。从《天下》的描述看,六经为华教之载体。第七,社会习俗和传统节日。这是上述种种宗教崇拜的表现形式,蕴涵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华教的至上神是天,而只有皇帝才可称为“天子”,有权力祭祀上天,所以皇帝不但是最高的政治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权威。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华教又衍化出许多自成一体的宗教形式。可以说,中国本土宗教多与华教存在血缘关系,属华教支裔,应归为华教家族,其中最突出的是儒教和道教,但更多地被当今学者称为“民间宗教”。

在这里,我们需要厘清“儒教”这个概念。“儒学”和“儒教”这两个概念并行不悖,“儒教”不能代替或涵盖“儒学”,因为儒教和儒学有各自的界限,二者的关系犹如道教和道家的关系,即儒学是一种学术体系,而儒教是一种宗教。就像佛教有庙宇、道教有道观一样,儒教也有宗教场所孔庙(文庙)。

儒教和道教一方面孕育于华教,另一方面又分别是儒学和道家的宗教化,所以有两个源头。因此,既可以归之于华教系统,又可以归之于儒家或道家系统。

儒、释、道是中国人的信仰系统。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已经为华教、儒家、道家和佛教所浸润,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信仰系统的表现形式,所以也起到了信仰的作用。当遇到挫折时,人们去拜神,但中国古代的许多士大夫却去读《庄子》、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

野步 周密阅读答案篇十
《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惠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2014.7)

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甄选/箴言 聒噪/恬淡 结实/结构 弹劾/弹丸 ........

B.掠影/虐待 舐犊/胼胝 稽查/稽首 解救/解差 ........

C.缄默/信笺 谄媚/胡诌 屏障/屏除 大度/忖度 ........

D.羁绊/亟待 校正/比较 装载/记载 畜牧/牲畜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吴天明是许多第五代导演的伯乐。在任西影厂厂长期间,他大胆启用张艺谋、周晓文等..

一批有艺术潜质的新人,为他们提供独立拍片的平台。

B.气管黏膜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关卡,这道关卡被破坏后,有害颗粒物就会进入和伤害肺.部,导致人体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患病。

C.只要算盘还在使用,珠算就不会仅仅是一种遗产,而是一种可与现代数字技术相提并论、相互补充的实用技术,它还会因可持续发展而“永葆青春”。 ....

D.中国的口头文学非常博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陈陈相因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传统的....

道德准则与价值观,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丰富的生产经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一名女乘客晕倒在公交车内,司机当机立断,和4名热心乘客一起将患者送到医院,患者很快转危为安,司机和乘客的爱心之举赢来了网友一片点赞。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侃”是特有的北京人的休闲方式,也是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谈成的。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4.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机也更明确

②学前教育重要的是让儿童积累感性的经验,丰富处理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智能上的提高 ③才有利于提高智能,也有助于进入小学后系统地学习其他知识

④因为学龄前的儿童并未发展出足够的抽象性、概念性思维

⑤所以只有从游戏的亲身体验中获取渗透性、经验性的知识和技能

⑥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在游戏中积累零散经验越丰富,在上小学后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A.①④⑥⑤②③ B.②⑥①④⑤③ C.④⑥②①⑤③ D.⑥⑤④③②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甘霖亭记 韩日缵

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

龟坼,郡之人戚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

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

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膳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霑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

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

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

“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

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再月不雨谓之亢 再:二,两个 .

B.无岁是无民也 岁:岁月 .

C.行之不辍 辍:停止 .

D.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 造:前往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 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

B.荆公守惠之明年 不日成之矣 ..

C.太守其不勤民 其形容憔悴。 ..

D.自原野达于畎亩 渗漉于闾阎 ..

7.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

B.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

C.在惠州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和向朝廷申诉下,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

D.亭子建成,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韩日缵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

9.(10分)(1)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3分)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

②(4分)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

(2)请指出百姓尊敬爱戴荆太守的两个事例(可摘录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请你简析依据。(3分)

(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句中“羡”字用得好,请作分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__?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12—13题为选择题。(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华教与中国传统信仰

郭沂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信仰为宗教,故其终极价值是宗教性的和非理性的,如西方文明中的基督教、伊斯兰文明中的伊斯兰教等;而中国人的信仰则宗教、人文并行,故其终极价值为宗教性和人文性并行,非理性与理性齐驱,而尤以人文信仰或理性信仰为主。我归之于五个部分:华教、儒家、道家、佛教和文学艺术,其中华教和佛教属宗教信仰,儒家、道家和文学艺术属人文信仰。这五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何谓华教?有学者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除了道教和佛教外,还有另一种更重要的宗教。它不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宗教,而且一直高居国教的地位,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宗教情怀的正宗大教。如果说道教和佛教是一种团体性宗教,只为部分中国人所信仰,那么这种宗教则是一种全民宗教,为中华民族几乎所有成员所信仰。因此,我依照犹太教、印度教等以民族名称命名的先例,称之为“华教”。

华教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上天崇拜。“天”不仅是自然之天、宗教之天,也是义理之天。它是信仰和理性的统一体。第二,祖先崇拜、民族始祖崇拜与圣贤崇拜。祖先是我们生命所由来。民族始祖崇拜由祖先崇拜衍化而来,民族祖先就像家族祖先保佑其家族成员一样会保佑民族。圣贤崇拜的对象是往圣先贤。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祖先,故圣贤崇拜仍可看作祖先崇拜的进一步衍化。第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社稷崇拜。这些都可归为自然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的对象是作为民族祖先的动物和植物,而社稷崇拜的对象则为土神和谷神。至于日月、风雨、雷电、山川、树木等,都可成为自然崇拜的对象。它们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理基础,也是人们的精神寄托。第四,巫术、卜筮和方术。第五,郊社制度、宗庙制度以及其他祭祀制度。第六,经典。华教的经典为孔子编订的六经。《庄子•天下》曾说

古之道术“在于《诗》《书》《礼》《乐》者”。这里的“古之道术”实际上就是中国原生态的宗教母体。从《天下》的描述看,六经为华教之载体。第七,社会习俗和传统节日。这是上述种种宗教崇拜的表现形式,蕴涵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华教的至上神是天,而只有皇帝才可称为“天子”,有权力祭祀上天,所以皇帝不但是最高的政治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权威。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华教又衍化出许多自成一体的宗教形式。可以说,中国本土宗教多与华教存在血缘关系,属华教支裔,应归为华教家族,其中最突出的是儒教和道教,但更多地被当今学者称为“民间宗教”。

在这里,我们需要厘清“儒教”这个概念。“儒学”和“儒教”这两个概念并行不悖,“儒教”不能代替或涵盖“儒学”,因为儒教和儒学有各自的界限,二者的关系犹如道教和道家的关系,即儒学是一种学术体系,而儒教是一种宗教。就像佛教有庙宇、道教有道观一样,儒教也有宗教场所孔庙(文庙)。

儒教和道教一方面孕育于华教,另一方面又分别是儒学和道家的宗教化,所以有两个源头。因此,既可以归之于华教系统,又可以归之于儒家或道家系统。

儒、释、道是中国人的信仰系统。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已经为华教、儒家、道家和佛教所浸润,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信仰系统的表现形式,所以也起到了信仰的作用。当遇到挫折时,人们去拜神,但中国古代的许多士大夫却去读《庄子》、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和欣赏书画、古玩等艺术品,从中获得精神寄托,这样文学艺术也可以归到信仰里边了。

宗教信仰和人文信仰相辅相成。一方面二者相互学习,相互渗透。中国的宗教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中国的人文主义则是一种宗教人文主义。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和人文信仰分别成为不同人群的主要信仰形式。以士大夫为代表的社会上层多倾向于人文信仰,而以百姓为主体的社会下层更青睐宗教信仰。

12.下列关于“华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5分)

A.华教即中华民族的宗教,如同印度教、犹太教一样以民族命名,是与其他民族宗教并列的主体宗教。

B.华教、道教、佛教为几乎所有中国人所信仰,是一直高居于国教地位的全民族性的宗教体系。

C.华教中的自然神灵崇拜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社稷崇拜,祖先崇拜衍化出圣贤崇拜、民族始祖崇拜。

D.华教以天为至上神,以孔子编订的六经为载体,以社会习俗和传统节日等为表现形式。 E.华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人文信仰,两种信仰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13.根据本文的内容,下列分析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多数民族信仰宗教,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人文,因此,中国传统信仰的地位高于其他民族信仰的地位。

B.儒教是一种脱胎于华教的宗教体系,儒教又孕育了儒学这种学术体系,因此,儒学包含于儒教的范畴之中。

C.无论是华教、佛教,还是儒家、道家和文学艺术,都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

D.因为中国古代的许多士大夫常从文学艺术作品中获得精神寄托,所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也可以归入信仰之中。

14.根据文章内容,请简述“儒学”与“华教”的关系。(4分)

15.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信仰“宗教性和人文性并行”?请作简析。(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再忆萧珊

巴金

⑴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⑵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⑶这一夜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 ⑷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耳朵倒叫得更响了。„„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蕴珍。”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⑸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

⑹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地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

⑺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⑻我用铺盖蒙住脸。我真想大叫两声。我快要给憋死了。“我到哪里去找她?!”我连声追问自己。于是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⑼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

⑽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车子的驶近,等待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后来,“文革”收场,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

⑾怎么我今天还做这样的梦?怎么我现在还甩不掉那种种精神的枷锁„„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境。我应当振作起来,即使是最后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⑿„„闹钟响了。听见铃声,我疲倦地睁大眼睛,应当起床了。床头小柜上的闹钟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按照冬季的作息时间:六点半起身。儿子帮忙我穿好衣服,扶我下床。他不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4072.html

    上一篇:鼓的成语

    下一篇:骂人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