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喻的诗句

| 美国项目管理师 |

【www.guakaob.com--美国项目管理师】

运用比喻的诗句篇一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比喻俗称打比方。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系二者的词叫比喻词。比喻在现代汉语里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在诗词中不必纠缠分类,如果要分的话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两类。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有“似”、“是”、“成”、“如”一类的喻词。暗喻只能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没有喻词。

例一: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生烟。

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

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 (明·钱福)

例一中第二联有两个明喻,略去喻词。其它像“婵娟”、“玉笋”、“金莲”均为暗喻。 例二: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例二中首联为明喻,有喻词“如”;其余像“西江梦”、“凤”、“乌哺”、“桂枝”等均为暗喻。

例三: 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袁忠民《鹧鸪天·庐山会议五十周年感赋》)

例三中的“书”、“道”是本体,“千秋药”、“一座山”为喻体,“是”、“成”为比喻词。

一、诗词中用比的主要形式

(一)单喻式。单喻式就是用单一的喻体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这种比喻多数为一句一喻,或者两句一喻。一句一喻的,往往七言前四字为本体,后三字为喻体(见例一第二联);两句一喻的,也往往上句为本体,下句为喻体。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并非绝对如此。有些比喻句为了突出强调喻体,也常常把喻体提到前面。上述是单喻句的常见形式。此外,单喻还有几种变化的形式,主要讲三点:其一是较喻。较喻是用比较的方式构成的比喻。喻体和本体之间是差比关系。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较喻有的不言超过或不及,让读者思而得之,心领神会,例如: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把李白与金陵友人之间的友谊,用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进行形象化的比较,却不言谁长谁短,让读者去体会。其二是曲喻。所谓曲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不是直接相比,其间拐了个弯弯。例如:“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李商隐·《日日》)诗中由心绪到丝绪(弯弯)再到游丝。从而用“游丝百尺长”来比喻“心绪浑无事”的思想境界。其三是互喻。所谓互喻,是回

环往复的连续设喻。使得甲、乙两物缠绕联系互为本、喻体。这种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间必须有一点或数点相似,这相似点在两者之间架起了桥梁,是互喻的客观基础。例如:“雪似古人人似雪”(苏轼·《江神子》)其中“人”和“雪”互为本喻体。古人和雪之间的相似点:高洁而凛然。作者不特意写雪,也不特意写古人,而是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以揭露社会风气的庸俗,从而表现其握瑾怀玉者的孤独感。在新诗中,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街灯和星星相似点是:晶莹、明亮,从而架起了互喻的桥梁。诗人便运用丰富的想象,以互喻为基础,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美的意境。

(二)博喻式。所谓博喻,即喻体不止一个,而是用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侧面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递进。这种比喻可以细致全面地说明本体的各个特点。例如苏轼的七言古诗《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飞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作者用动物、器物虚实相间地七个比喻,描写了百步洪的气势、迅疾以及急流从石缝里迸出来的无数水珠的形象。这是绘景方面的博喻。其二是抒情方面的博喻。例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连用几个比喻,来比譬“与君绝”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不变。其三是状物方面的博喻,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乐曲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描写乐声的清脆圆润和激越高昂,使无形的音乐不仅能闻其声,而且能见其形。此外,有的博喻把壮物和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喻中有喻。例如傅天琳的《我是苹果》:

我是苹果,我是小小的苹果。

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我是叶子和花合唱的歌/我是可以摘来的月亮和星星/我是可以拾得的珍珠和贝壳/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

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这首诗从一个大比喻中化出一连串的比喻,形成博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哺育自己成长的人民的深情。博喻从本质上说是艺术的强调,是为了突出强调艺术形象,使其更能抓住读者的心灵。

(三)全喻式。所谓全喻,就是从全诗的美学结构出发来构建整体意象,借以比喻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全喻诗中的比喻,不是单纯的修辞方式,而是一种写作手法。全喻诗词大多为暗喻,往往表面写的是一种意思,暗含的是另一种意思,而重点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种表现手法,就喻体的对象来看,我试分为四类:

1、以人设喻。用人作为喻体,以对人和事的叙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秦韬玉的《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个未嫁贫女的抑郁惆怅心情,实际是借贫女来喻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此外,象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是写闺意,实际是借以试探征求张水部的意见。无独有偶,张籍以同样的手法写了《酬朱庆余》来答复他: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朱庆余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很美,歌喉又好,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以物设喻。以物设喻就是用某种物体作为喻体。这种比喻或以物喻物,或以物喻人;或以一物设喻,或以数物连类设喻。其中以一物设喻的,例如:

瓶始开时满屋香,盛君坊里尽琼浆。

沾唇几滴心神振,入肚三杯兴趣长。

半世无缘滋肺腑,余生有幸润肝肠。

刘伶一品当深恋,不再频频梦杜康。

(刘广裕·《品<无射斋吟稿>》)

刘老这首诗以酒味的醇厚纯正芳香比喻盛老诗集的韵味悠长,是恰到好处的。以刘伶自喻,用典不露痕迹,耐人寻味。

咏物诗也往往是以一物设喻的,例如《吟筷子》(今人):

苗条淑女自成双,骨健身长素秀妆。

相伴终生甘苦共,贫豪从不怨炎凉。

这首诗就是以筷子的形象美和内在美来比喻某些人的外貌美和品德美。比譬恰切,意味深长。这种咏物诗常常把比和拟揉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此外,有些诗是以数物连类或物物相关设喻。例如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诗中的“碧桃”、“红杏”喻指身处上层,有所凭倚,特承恩宠的人,他们春风得意,平步青云。“芙蓉”属诗人自比,是由“碧桃”、“红杏”连类引发出来。由于芙蓉生在秋江之上,地位低下,“下第”当属必然。诗人虽满腔愤懑,却写得婉转含蓄,应视为比喻的妙用。

3、以境(景)设喻。作者先描写景物作为背景,把人物置于背景之中,构成一种特定的意境作为喻体,借以抒发作者的情志。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图景,以隐喻“永贞改革”失败后的政治气候的恶劣,以及遭贬谪后的境遇。后两句诗人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意志,都寄托在这孤舟独钓的形象里了。此外,毛泽东的《为李进同志题所摄仙人洞照》,更是一首寄情于景,造境寓理,以诗言志的力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中的“暮色”、“劲松”、“乱云”、“险峰”诸意象,既是写景,又是明显的暗喻。“无限风光在险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坚定和自信。

4、以典设喻。用典则是引用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暗喻诗人的某种情意。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借古喻今的范例。词的上片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苟安江南南宋统治者的指责,也寄托了作者想如孙权、刘裕一样挥戈北伐的救国心情。下片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企图轻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也喻示了作者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以廉颇自比,抒发了未能实现抱负的感慨。全词都是借用历史典故来说明现实问题的。

应当说明的,并非所有的全喻诗都有言外之意,有的则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不是构建别有寓意的整体意象,而是借助比喻论事、绘物、评人,直抒胸臆。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句句用比,也可看作全喻诗,但它只是通过垂柳这个特征性的景物,来描绘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赞美大自然的工巧,并无别的寓意。在用比上,有些全喻诗既用暗喻,也有明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如文前例2)。

二、诗词用比的意义和作用

诗论家沈德潜曾说:“事难显陈,理难显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所谓“托物”,就是形象化;“连类”就是比喻。“善用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古今中外的诗人无不是比喻的高手。没有奇妙的比喻,诗歌园圃必然荒芜”(丁芒语)何以言之?

(一)比喻是诗词语言的基础,它跟多种修辞或表现手法是相近、相似甚至是融为一体的。例如,比兴与比喻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很多起兴句可称为“兴而比也”。如“关关睢睢,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比拟是拟中有比,我认为比拟句多为比喻喻体物性人格化或人性物格化。下面试举一个物性人格化的例子: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情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唐·钱玥《未展芭蕉>》) “冷烛”、“绿蜡”、“一缄书札”从外形上比喻“未展芭蕉”;“情”、“藏”、“拆”又把“未展芭蕉”和“东风”拟人化了。这个在春寒料峭中卷缩未展的芭蕉,又暗喻了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环境的束缚,她只能将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内心。因此,这首诗既用了拟人手法,又是一首暗喻诗。

双关中的意义双关和比喻中的暗喻,都是一箭双雕,有的甚至很难区分。表面看来,比喻与夸张毫无联系,实际上两者常常结合运用,融为一体。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李瑛·《一

月的哀思》)就是比喻与夸张的完美结合。综上所述,可见熟练巧妙地运用比喻,往往能成为善于驾驭诗词语言的高手。

(二)诗词用比也是继承和发扬诗词写作的优良传统。众所周知,《诗经》是诗的源头。《诗经》里大量用比,获得显著的艺术效果。如《魏风·硕鼠》比剥削者为鼠。《卫风·硕人》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诗中描写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比喻集中描写了她的美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诗经》大量用比,《楚辞》亦然。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可见《楚辞》吸收了《诗经》的营养,也成为用此创意的典范。它们对历代诗歌创作,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后来的作品,如鲍照《赠傅都曹别》,用“轻鸿”喻傅,“孤雁”自喻,表现他们之间离别思念之情;苏轼的《鹤叹》写鹤之不受呼唤,耻作玩物,其品格之高尚来引以自喻,叹已之不及。这类作品,受《诗经》用比的影响比较明显。至于那些游仙之作,以列仙比世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洞天”的描写:“„„云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借以反衬讽喻社会世俗之黑暗,这类作品,受《楚辞》的影响就更直接了。此外,屈原的《橘颂》则开了用比咏物诗的先河。

(三)巧妙用比,有助于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使其更富于艺术感染力。关于这一点,前文已有所涉及,这里再强调几点:

(1)比喻能赋予抽象事物和道理以生动的形象美。关于赋予抽象事物的形象美,前面多有涉及,这里略而不谈。至于用比说理,《伟人毛泽东》是个以比明理的生动例子:

咏雪诗魂耀宇寰,拨开云雾见青天。

珠峰纵使削千尺,仍是中华第一山。

这首诗后两句别出心裁的比喻,生动确切地说明了毛泽东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仍是主要的、第一位的。诚可谓一比胜千言。另外,有些饱含哲理的诗句,诸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都是分别对某种哲理形象化的比譬。

(2)比喻能赋予诗词内容以丰富的意蕴美。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曾说过:“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这里的“隐”,即意蕴,也就是说有丰富的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而有些深层次意蕴的构建,常常借助于比喻的手法,前文中讲全喻式所举诸例均可说明。这里再补充一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片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面看来,作者是借明月自喻清高,表现作者浪漫而豁达的胸怀。但联系作者的历史背景,细品其喻意,则有深层次的意蕴。“琼楼玉宇”的月宫喻指皇宫。作者此时被排挤出京,想寻找机会重新回京任职,却又担心受不住皇宫中政治斗争的袭击。转而思之,回到皇宫,倒不如在地方自在开心。欲罢不忍,欲进不能,这种矛盾心情,正是借助比喻产生的弦外之音。

运用比喻的诗句篇二
《1试析比喻及其在诗文中的应用》

论文提纲:

试析比喻及其在诗文中的应用

一、绪言:含义+作用+提出问题

二、构成条件

三、基本类型:明,暗,借喻各自在古诗中的运用

四、比喻的灵活运用:博喻,反喻,强喻

五、比喻与其他修辞的不同

比喻VS比拟借喻VS借代

六、结束总结

柳老师,这个提纲不是正规格式的提纲,只是为了全面了解论文内容。论文中有的观点看法只是我自己认为的,并不知道是否具有科学性,只是人说亦云的。最后说声抱歉,因为在忙专升本的事,这么晚才交论文。还有就是祝老师新年愉快,合家欢乐。

试析比喻及其在诗文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之一,由本体,喻体,比喻词构成。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要看它的本体和喻体是不是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按照构成要素的不同,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不同类型。我们要注意区分比喻与比拟,借代与借喻的不同。比喻在古诗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相对于暗喻,诗人更喜欢

明喻和借喻。

主题词:比喻 条件 类型 变体 古诗

正文:

在所有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又叫“譬喻”。在古今中外文学中比喻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从古代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到现代的“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徐志摩《再别康桥》);从鲁迅的“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到列夫'托尔斯泰的“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而在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甚至诗辞典赋等文学体裁中都有比喻的身影。运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是化平淡为生动,二是化深奥为浅显,三是化抽象为具体,四是化冗长为简洁。那么构成比喻的条件是什么,比喻的类型及其与其他修辞的不同之处,比喻在古诗文中的应用又是怎样,本文将简单的探讨一下。

一、构成比喻的条件

比喻有三个构成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其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是词语叫“比喻词”。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二者缺一都不能构成比喻。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应看它是否具备这两个条件,而不能只看是否有比喻词。

以下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却不是比喻句。

1、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例如: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鲁迅《故乡》)

这栋房子就像是楼房。

2、表示猜测;例如:

远远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她好像有心事。

那里好像发生了意外。

3、表示想象;

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名威武的戍关武士。

4、表示举例的引词;

社会主义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5、表证实。

正如他所说的,没办法。

带有比喻词却不是比喻句的情况并非只是以上几种,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归纳。

以下诗句虽没有比喻词,却是比喻句。

1、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

总之,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看它有没有比喻词,而要看它的本体和喻体是不是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

二、基本类型

根据构成要素的不同,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一)明喻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像„„似的”等

我们看明喻在诗中的运用:

1、比喻词是“如”:

(1)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4)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李白《越女词其五》)

(5)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6)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后主《望江南》)

2、比喻词是“似”: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虞美人》)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

(4)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3、比喻词是“犹”: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召公谏厉王弥谤》)

4、比喻词是“若”:

(1)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

由此可见,古诗中明喻运用最多的比喻词是“如”“似”。其实在成语中明喻运用最多的比喻词也是“如”“似”“若”。我们可以看下面的成语:恩重如山,挥汗如雨,归心似箭,流年似水,冷若冰霜,呆若木鸡,门庭若市,口若悬

河等。对于为什么在古诗和成语中都喜用“如”“似”“若”的比喻词,我们不作讨论。

(二)暗喻

暗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

暗喻在古诗中比较少见,我找了下面几处:

1、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虽然暗喻在古诗中不多见,但我们还是要注意暗喻的几种变体。

1、本体和喻体属并列关系

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2、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如:这里是花的海洋。

3、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如:书籍_人类的朋友。

北京_祖国的心脏。

暗喻的变体不只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在学习中要多留心。

(三)借喻

借喻的构成方式是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对于借喻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出现本体,二是不在本句出现本体。

1、不出现本体

运用比喻的诗句篇三
《象征手法与比喻的区别及运用象征手法的诗歌》

象征手法与比喻的区别及运用象征手法的诗歌

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象征”的修辞意义与比喻相近,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比喻相似点更侧重于本体和喻体之间外在的形似,而象征的本体与象征体之间更侧重于诠释人的情感或态度。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就文章构思方面来说的,,它可以拓深拓宽文章的主题、内涵,丰富文章的意蕴,所以它甚至可以用来贯穿全篇文章,当然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一部分来使用;而比喻作为语言修辞格的一种形式,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更艺术化的一种手段,一般一个比喻不会贯穿全文的。

一、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二、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

现代文中的象征手法: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

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运用比喻的诗句篇四
《比喻在古诗词中的作用》

大语文论坛.阅读教学

莪靛不难着潦。范词中这种美豹鑫然西卷,在鲞健了出来.澎袋垒动缝反映了守边将士豹深诱的憨乡之箸名诗人的作品巾是常出现的。“诲境入词”也可以说情。再如-繁曹操、孙权、刘胬。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是范仲淹在词的麓术手法上的一个歼拓。

得三分天地。”(<剔银灯>)中的“笑”这个动词就邋用得上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范调在艺术境界创选十分形象。把他对孙、刘、曹的幂屑、轻蔑的神情准确地土戆戎功之处。瑟蓬{孛淹篷够在饲绺孛剑造基情真境镕琵了出来。我襄l如缨麴考祭,词酶诗化,教文纯豹语羹的艺术境器。怒子他娴熬匏使用谣言的技巧努不帮言。可睽说怒首开予范{孛淹,蕊瑶为苏轼、辛奔痰所继的。他的词作语誊清丽流畅.通俗质朴。音调铿锵,有清承而至光火。

水出芙蓉之美。无刻意雕琢之痕。文学的艺术是语言的范仲i畿词作的清丽流畅,质朴自然,形象嫩动,毫艺术。作品的成败与否。语言起着栩嬲重要的作用。词无花间脂粉气的语言,无疑绦宋词的词坛带来了一股疑萎我至宋。文入靛蘩意遥求藻镶。宠满了华嚣香艳的藜鼹。

词句,这直至来初鹣晏珠才稍有改变。蠢范仲淹词俸的综上分褥.范词中真挚情感酶表露,真实如涎的景语言可以说基本上摆脱了这种浮廉的形式主义的柬物描写,构成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境界”,荐加上他那缚。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旅“无矫柔妆泶之态”的语言.构成了他的作品的艺术氛慕遮》)读来通俗易懂,音节和谐,流畅自然,有着涛的围.为其形织的塑造提供了活动场所。在这样一个凄清耪律美。吴毒银爨豹感染力。

苍骧静甄境氛藿孛。适动羞一令灌体悲愁,控卷难醚,

要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反映攀物的箍貔.语言就饶匿优民.入孤心孤的老者。德、景、入三者合垮一体,

妊须形象、生动、准确。范词的语裔是达到了这一要求景为情生。情景交融。真实而崩然。

的。如。羌管悠悠耩满地”中。悠悠”这个叠音词。就把茺★作崭简介:赵万有,河南省渑池县第二高缎中学管所吹出的如泣如诉、不绝如缕的鬻乐声准确地描绘

教师。

比喻在古诗词寸均作用

阐黎悫

【擒要l比喻是中骘古典诗词中常髓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砰艺术形象的塑造i意境的韶l逵、艺术风格酶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结合作潞分析的基础上.盼比喻在古诗词中的作用作了系统的归蚺论述。

【关键词】古典诗词

比喻修雌手法表达效暴

谤竭剖俸串鬻鬟戆一种竽苓少约挽秀洚诞孛。佟毒毪缝笼罄嚣赛毒。欲毙器壤毙秀予,滚牧演菰法——比喻.往绽和艺术形象的浆新颖贴切的比喻.塑造出许许多多总相室。

造、艺术意境的创造、艺术风格的形的形神具佳的艺术形象来。例如:

——苏轼(饮湖上处睛后雨)

成.乃至艺术效果的产生有着密切(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艾

例(1)中,以物喻物,用“白玉的联系。结合诗调的特点,针对比喻疑瑶台镜.飞柱费云媸。

盘”、。瑶台镜”,来比喻月亮,霹出了在涛词孛懿终焉。现把它撬摇为羰——季-蠹《古臻秀褥>

把胃竞豹姣涪明亮,弱露,“飞在毒下几个方面:

伫)洛辩索震如相闻,一片泳心云端”也形象的把月亮的位鼹给写一、有助于擞造生动形象的麓

在玉壶。

了出来。很好地塑造了满月的情形。术影象

——玉爵龄<芙蓉楼迭肇渐>例(2)中.把品德比瑜为“冰心”,指写诗作面,甏撼对象“写嚣”、写国碧玉牧贱一树高,万条甓1:

品德就缘溅轰中的冰,取冰的透明褥“传裤”这裁癸掇准事物酶黪赢。鳔丝绦。不知细跨谵蓑窭,二霹豢燕

洁净之意,怒象生秀埝绣。搦(3)匐,如果想借助其他的事物来表现。就似剪刀。

用*剪刀”眈喻二月的春风.憔妙健得使用比喻。那么。本体和喻体之间——贺知章‘咏柳>

肖.让人眼前顿时产生这样的溺画:的相似点,就是我们要注意的关键。

(4)水光墩滟晴方好,山色擞臌

春风吹过,仿佛是一把把瓣刀把一

・鹊・

大语文论坛.阅读教学

片片的柳叶给剪了出辫乏.那么均匀,那么终柔。饿(4)句以疆子比嚣潮,树托懑溪溯豹艳磊,突爨了二者皆责在天然的理趣。这些比喻.把本体描摹得形神兼备,生动鲜明,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

:、睫翻造蹬馕豢交歉酶艺术境赛

情景交融是诗词传统的常见抒情手段。这种抒情学段{芏往借助于比喻,成功地完成了艺术境界的创设。铡妇:

《1)溃党铰嚣两鹈和,潭萄无燕

嘲无离别的深挚感情.情融化在月毡之孛。

三。骞蘩手鼯戏含蓄委婉豹慧涞风格

诗词贵在含蓄。诗词含蓄委婉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由题材、主鼷、绫擒、诿言稻表现手法等多种爨豢决定懿。两眈埝豹运零往,疰起蓑一定的作用。它多袭现为或以生活巾彼事喻生活中此辫.或以自然现织比社会现象j或以物比喻人,或以入魄喻物,疆寄托俺誊豹思想感情。从隔有劲予含蓄娄婉风格静形或。例如:

君知妾有夫。赠赍双明珠。感菪缝绋意。糸在红罗禚。妾家高楼连苑题,嶷人我载明免璧。磐君惩心务甚弼,事夫誓死箍生孺。还君磋珠双溜

糖。恨不相逢未嫁时。

冷烛无烟缀蜡干.芳心犹卷怯

豢寒。一缄书筏簸俺事.会被东藏跨嚣看。

——钱羽《未展芭蘸)

这首诗首句从形状、色泽两个方面设喻。然后嘲物及人。仿佛是一位会请棘脉的少女.麦子寒意袭入的繇境的寨缚。疑能暂嚣壹把啻邑豹情怀藏在心底。兰四句又从整体外形上把未展的能蕉也比喻为一本卷起来的书本。鼠为藏有心事,而会被东风羧稔雾荤看。谈罢瑟诗,我们眼麓不由缝会出现鄂耪芭蕉戳鄹擒爨的叶子的模样。它的颜色,它的色泽等等。

再如自居易的《花非花》:

藐襄藐,雾臻雾。夜半寒。天爨

镜来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膏螺。

——剃禹锯《望滑庭》

灞李蠹乘舟赘欲萼耄,怨蠲岸上

蝰歌声。槐花潭永瀑争尺.不及汪论遥我情。

去。来如毒梦凡多时?去稼羲云茏蘸

处。

——枣自<赠汪伦'

(3)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鬻毙容秀,鬟有怒毽惹筑蹇。慑君每

——张籍《节妇吟'

这首诗通篇使用比喻手法。表霸主番是一蓄抒发爨女情事的诗。实质上却是一首政治涛。张籍为拒绝摩师道的勾引而嚣.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再如朱庆徐的《近试上张水部》:

满寡跨褒箨红燕.蘩瓷耋燕雾

诗由一连串的比喻组成.它们环环相扣.如行激浇水。反复以鲜嗍的形象突出一令寒营说骐戆。羰貔“喻意。作者蓟底想摇述行么,裁激着我们的想象.去联想、去猜测。辫外。在诗词中。雒{生运用比喻构成通感。从蕊产生弓1人联想的艺术效果。铡鲤郏±元斡《瞬邻家欢笙》:

风吹声如辑彩霞.不知墙终燕谁家。熏门深锁凭寻处,疑有碧撬午树花。

诗的最詹一句以花为意象攒霹音乐.象廷了璧磐豹瞬媛、热爨鞠欢快,让入产垒联想;又如“荚蓉泣溺香兰笑”(李贺)就是由乐声产生的联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魑从挂名产生的联想。

以主论述.获丢令方蚕蘸述7比喻在诗词中的作用。具体在不阏的诗词作品里.W能不是面面俱到,但从整体的诗词来看.它们又是突错融合,相辅相成的。

★箨毒蓑余:粱悫。广秀貉城爽验高中教师。

织泼楼胃,营满还亏,暂潢还亏。待

得豳斓是几时?

一吕本中《栗桑子・恨君不似>例(1)中第二旬把当时的湖面比

喻懋~蠢寒经努塞豹镧镜。嚣为太麓融落,湖永不反兜.像镜子没磨嚣寸的光泽暗淡的样子。第四句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内银盘里的青螺。这样既把月色下湖光山影的颜色霉褥魏切。叉把壤党凌篷的形获比喻褥恰如其分。全诲纯然写景,描写细致,比喻生动。但送宁静和谐。十分清新的环境融入了坦然淡然的胸体,真可谓情景交融,相得益彰。铡(2)匐阪镌慈浮痰之深来毙骧泛绝送我祷之深,并且不疑。行舟不离潭水。发情萦绕心头。情景相生.互为衬托。例O)N中描写阑人月下恩”君”的情景,她把“君”比作。胃”,对胃努祷.铁”不曩凌”程“寒稼”酶对毙上.殷复倾诉了她愿岛“君”永远团

・64・

舅始。妆罢低声润灾婿.疆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以闺房之事比方科场之事.新娘是诗人自喻,“必婿”喻张籍.“舅魏”唆圭考害。在阂痨熊活豹形象轰l

馘巾.寄托了作者——一个糕试的封

建士子自诩才华而又恐不能及第的心瑷状态。全诗风格器婉、风趣。

霹、有助于产生荸1人联想的艺寨效暴

比喻往往是瓢准了事物之间静相似之处。读者猩黼读诗歌、欣赏诗歌的同时.往往会引起自己的丰富联想.以琢磨何以体现这样的类似之处.透瑟瑾孵沈噙懿轸楚。试举一例:

比喻在古诗词中的作用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梁悫

广西防城实验高中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ZHONGXUE YUWEN2009,""(2)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中国古典诗词中比喻、夸张与"炼"字的运用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5)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颇具艺术魅力,而语言运用中表现出的鲜明、可感、生动的形象性,是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并反复推敲、锤炼的结果.寻求最贴切、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以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达到诗词语言艺术上的炉火纯青.

2.期刊论文 王正良.Wang Zhengliang 从古典诗词中比喻的运用看"异质远距"原则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1,9(2)

本文运用"新批评"派的"异质远距原则"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比喻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3.期刊论文 陶晓跃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 -阅读与鉴赏2009,""(1)

我们在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中,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以往的典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4.期刊论文 唐玉萍.TABG Yu-ping 模因论与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6)

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它像基因一样得到继承,像病毒那样得以传播.文章分析了古典诗词的修辞手法中的模因现象,在对模因论的认识的基础上讨论了比喻模因的仿制.

5.学位论文 秦颖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古典诗词中隐喻的翻译 2006

本文基于认知隐喻学和隐喻翻译理论的成果,尤其是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与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以及它们对隐喻和诗性隐喻本质的解析和对翻译过程的诠释,通过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隐喻,探讨隐喻翻译的原则、策略及意义。

作为2000年来学术领域的常青树,隐喻的研究随着语言学理论及哲学理论的完善经历了漫长而本质的变化过程。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回顾了在西方学术界隐喻从纯粹的修辞工具到认知手段的演变,强调了隐喻和诗性隐喻的认知和概念本质。同时,通过对比的方法,介绍了国内传统的比喻研究及在认知隐喻学理论深刻影响和指导下产生的对隐喻的重新认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翻译理论的指导是本文关注的要点。

由于客观主义长期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隐喻译论追求对等的隐喻翻译以及基于刻板的分类学的隐喻翻译学说;而基于经验主义的认知隐喻学和隐喻翻译理论旨在探究认知和翻译决策过程的潜在机制,进一步探讨如何灵活地运用具体的翻译手段,从而在翻译中达到较好的整体效果。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本文从认知角度对李清照的十一首词作中的隐喻进行了尝试性的分类,并选用《一剪梅》三个不同英文译本的比较分析,证明综合法在隐喻翻译中的效用。

6.期刊论文 刘力军 古诗词中的三类特殊的比喻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9,""(7)

在古典诗词中,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倒喻、博喻等多种形式,倒喻、较喻和博喻是其中特殊的三种.

7.期刊论文 薛吉辰 古诗词中的三类特殊的比喻 -阅读与鉴赏2006,""(7)

在古典诗词中,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倒喻、博喻等多种形式,倒喻、较喻和博喻是其中特殊的三种.

8.期刊论文 邱美琼.胡建次.QIU Mei-qiong.HU Jian-ci 言意关系与古典诗词层味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4(3)

言与意具有非一一对应性,它为古典诗词"味"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古典诗词在言意关系的张力系统中,具体呈现出素美之味、比喻象征美之味、含蓄之味和醇美之味四个层面.

9.期刊论文 魏一媚.WEI Yi-mei 诗言志歌咏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艺术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2)

古典诗词以言志抒情见长,而言志抒情艺术又缤纷繁复.借景抒情、缘情绘景、意象组合、比喻叠加等都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

10.期刊论文 易琳.YI Lin 虚实相生,尽显风流——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7(3)

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包括虚实与情景的关系、虚实与空白的关系、虚实与烘托的关系、虚实与比喻的关系等.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wflsqh),授权号:aabdb4b2-0819-4878-949e-9dfd00ad3785

下载时间:2010年9月26日

运用比喻的诗句篇五
《用比喻描写大好河山的诗句》

用比喻描写大好河山的诗句

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长江: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乱石穿空,惊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苏州、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姑苏城外寒山来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天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下《诗西湖》诗云:“西湖西子比相当,浓抹杭州惠淡妆,惠是苎萝村里质,杭教歌舞帽君王。” 船头研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映山黄帽璃头肪,夹道青烟雀尾炉

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题磻溪垂钓图

【唐】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岳鄂王墓

【元】赵子昂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忆西湖

【明】张煌言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西湖杂诗

【清】黄任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

【清】康有为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

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南游吟草

【现当代】郁达夫

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同。

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题磻溪垂钓图

【唐】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岳鄂王墓

【元】赵子昂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忆西湖

【明】张煌言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西湖杂诗

【清】黄任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

【清】康有为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 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运用比喻的诗句篇六
《比喻修辞在唐诗中的运用》

浅析比喻手法在唐诗中的作用

文学院 0807班 陈泽林 学号:2008101010739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词格”。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运用比喻,可以达到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作用,使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得到增强。

而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巅峰之一的唐诗,通过精炼的语言把深厚的内涵和出神入化的文学技法表现出来,既引人入胜,有震撼人心。唐诗中或咏物,或说理,或抒情。其间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和文字的锤炼,使得诗歌在朗朗上口的同时,又增添了艺术价值。而比喻手法的运用,则是诗人创作所运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说比喻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感和价值。

一、比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表现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通过文字就可以感受到一个活灵活现的世界。

唐诗中有很多咏物咏史的诗歌,这些诗歌的主体是被吟咏的事物或人物。这些主体一般都是客观实体,基本不允许主观臆造。所以,如何能让读者仅仅通过文字便在脑中形成生动的形象,是这一类诗歌体现其价值的关键。只有形成生动的形象,才能更好地开始随后的抒情和说理等情感表达。解决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人们在现实中能感知的、能在头脑中迅速形成印象的事物,把它们融入到诗歌创作中,这样便构成一系列的比喻。

而比喻的成立,要具备“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个要素”。在唐诗中,作者所吟咏的人或物常常离读者较远,而作者通过与之类似的,又能贴近读者的事物进行设喻,马上就让读者想到,作者描绘的这个形象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进而能更好地理解诗文。真正地达到“化平淡为生动”比如下面这首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是贺知章的《咏柳》,即描写春天返青的柳树在风中妖娆柔美的姿态、作者在前两句均采用了只出现喻体的借喻这一词格。将柳树的绿比作玉,将垂下的柳条比作丝带。形象地将刚刚返青不久的柳树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且这两句描写的不是静止的柳树,运用比喻的手段就可以使柳树的形象活起来,即让读者在视觉上感知柳树的绿,又能让读者有触觉上感受到柳枝的轻柔。在最后一句用明喻的手段,既可以简单明了地将看不见的风以具体的形态让读者接受,又可以直接点出咏柳背后的内涵。作者所吟咏的不只是柳树,更使造就柳树形象的春风,是自然。即便是不处在春天里柳树旁的读者,也能在脑中形成那一组形象,更能顺着结尾的比喻,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类似的诗歌还有李贺的《马诗》(其四),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比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要阐释的较深刻、抽象的道理变得更加浅显易懂,具体明确。

在唐诗中,还有一类说理的诗。即在诗中阐释人生的哲理。道理往往都是抽象的,如果以单纯的说教方式来告诉读者,则不免生涩,死板。这样就是诗歌的艺术性和价值打了折扣。同时,有些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通过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要做到浅显易懂。在诗歌的艺术性和说理的明确性、有效性之间,就需要用修辞手法架起一道桥梁。而比喻这种常用的辞格,便在此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使得诗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例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出自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颈联,意在说明新的事物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取代旧的事物,不必为时光流逝和人的老去感到悲哀,要豁达乐观。而这种道理比较深刻,要通过诗人精妙的笔法来实现浅显明了。而作者采用了借喻的手法,在诗中只出现了“沉舟旁的千帆”“病树前的万木”这两个喻体,将这一道理形象地阐释出来。读者在读到这两句话的时候,马上就能在脑中形成千帆过境,万木欣欣的场面,更容易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哲理。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其他诗歌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说是朱斌的《登楼》),虞世南的《蝉》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比喻的运用来阐述人生哲理。

三、比喻的手法往往是和诗人情感相联系的,通过比喻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进而探究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常来讲,比喻的手法加上不同的情感类型和情感色彩,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人们通过一首诗的修辞方法的了解,就能很快地了解作者在作这首诗时的感情态度等心理活动,从而为整首诗奠定感情基调。这样就避免了单纯的抒情造成的矫揉造作。同时,也节约了抒发情感的语言,即用一个比喻句代替了一组抒情的句子,可以达到“化冗长为简洁”。比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最后两句借虽然无限美好灿烂的夕阳却已近黄昏来比喻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老去,表现出对韶华易逝的伤感,而对于不可超越的生命又有着无奈之情。这样,以自然物来比喻人和整个生命过程,从具体的形象过渡到情感的相知,使得读者对于整首诗的鉴赏更为容易,避免了艰深晦涩。同时简单的十个字阐述了深奥的人生道理,也是比喻手法运用所产生的效果。

比喻虽然是一种普通常见的修辞方式,但它所起到的作用是重要的。诗歌的语言本身就是高度锤炼的结果,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是精炼简短的文字更加丰满,表现力得到增强,人们通过对诗中比喻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中的形象,诗中的情感和哲理。比喻为诗歌的艺术魅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因为其价值,使得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以至沿用。

运用比喻的诗句篇七
《比喻在李贺诗歌中的妙用》

比喻在李贺诗歌中的妙用

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进步青年诗人。他的诗歌比喻极为丰富,无

论是写景、抒情、描摹声音、刻划物态,都广泛运用比喻,真是珠

玉璀灿,琳琅满目。

李贺诗歌中的比喻大都涉想奇僻,立意新颖,再加上诗人用来表

现这种想象的语言十分优美,这就形成了李贺用比的第一个显著特

色:浮想联翩,奇丽新巧,富于浪漫主义气息。例如:“端州石工

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杨生丧花紫石砚歌》)把石工比作

“神”,这已经是高度的赞叹,但是,李贺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

用“踏天”比喻石工攀上险峰,站得很高,用“紫云”这一绮丽的

词藻比喻紫色的砚石,用“磨刀割紫云”这一神奇的景象比喻紫色

的砚石,用“磨刀割紫云”这一神奇的景象比喻石工采砚石劳动的

壮观。这些奇想都从“神”的喻体引出,非常生动形象。平凡的采

石砚劳动被描绘得神话般美丽,诗中的浪漫主义气息被渲染得十分

浓厚。从这里可以看出,想象对于比喻是何等重要!再看他的《五

粒小松歌》前两句,“蚊子蛇孙鳞婉蜿,新香几粒洪崖饭”。第一句

写出了小松的形态:满披鳞皮的枝干蜿曲如小蛇;第二句则写出了

小松的品格;从几粒新香四溢的松蕊,联想到它高洁的品格,应该

为自由自在的古仙人洪崖所享用。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富

于浪漫主义气息的比喻,使我们窥见了诗人自己高尚的人格。这说

明,在李贺的诗中,奇特的想象、独创的比喻、浪漫主义的气息是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以诗人自己独特的生活实践与创作实践

作为底蕴,以诗人进步的思想作为灵魂。

形象鲜明,艺术感受真切,是李贺用比的第二个特色。他在取譬

的时候,总是力图从一切感受上去建立形象,往往直接诉诸视觉、

听觉、触角和脑海里的幻觉。因此形象具体,可感性强,给人的印

象深刻,他的咏马名句:“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二十

三首》其四)他不是直说马骨很坚强,也不用“马骨如铜”这样一

般化的比喻,而是从触觉、听觉上去建立形象。“敲瘦骨”“带铜声”

形象多么具体!读者从铮铮然的铜声立即可以联想到这匹马的筋骨

是多么强健!李贺对声音的描摹颇具特色,他的《听颖师弹琴歌》

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

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舂竹?”用一连串形象鲜

明的比喻来形容琴声的凄楚、超逸、清冷、缥缈、激昂、醋畅,可

以说是极尽了琴声抑扬顿挫、高低变化的妙致。因此,可以说,李

贺所以能够把转瞬即逝的琴

声用文字牢牢地钉在纸上,使一捻一拨的妙音。随着连珠缀玉般

的诗句一起深深地印进读者的脑海里,主要得力于形象鲜明具体的

比喻。

百锻为字,千炼成句,镂金雕玉,异常精炼。这是李贺用比的第

三特色,一方面,他大量使用借喻。借喻一般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本体和喻体融合在一起,以“喻体”为主,因此结构紧密,显得异

常精炼。这类例子,如“吴觎道吴刀涩”(〈〈罗浮山人与葛篇〉〉),

都以凝炼警策见长。李贺诗中借喻最多,不胜枚举。另一方面,他

十分注意字句的铣炼,在很多比喻句中,他能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

动词来代替比喻词,不仅使这些诗词所构成的艺术画面十分传神,

而且能把诗句锤炼得奇警挺拨,如精金美玉一般。他的《唐儿歌》

是两个比喻、两重意思。一是以秋水比喻瞳人,形容男孩有着一双

明净可爱的大眼睛;二是以剪秋水比喻眼睛的眨动,进一步写出这

双大眼睛扑闪的神态其中“剪”字下得最为有力。它把两个比喻、

两重意思,都天衣无缝地凝缩在一句诗中,丝毫不露拼凑的痕迹。

李贺用比的第四个特色是语意储蓄、感情深沉。他的《宫娃歌》

是用比喻来写宫女天真烂漫的痴想:“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

撤波去。”它委婉地表达了宫女们内心的复杂感情,含蓄地批判了

封建帝王的荒淫冷酷和宫廷生活的黑暗。在《秦王钦洒》诗中,李

贺写道:“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这后一句是比喻秦

王所向无敌、武力平定天下的。诗中化用了《庄子说剑》的曲故:

“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经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

矣。”由于李贺不是直说“剑决浮云”。就是说,剑光射到天上,天

空自然就呈现出碧色,把“决浮云”这一层意思留给读者去体会,

就显着含蓄有味。李贺把自己的一些思想感情深深地埋藏在一些比

喻里,不肯直接说破,读者如不细读深思,是不易体察的。《勉爱

行二酋送小季之庐山其二》有一个古怪的比喻:“荒沟古水光如刀”。

那李贺为什么要把水光和刀联想在一起呢?初看颇感费解。细绎全

诗才明白,原来当时李贺正处在贫病交加、走投无路之际。小弟因

饥饿而远出谋食,兄弟分手,悲痛欲绝。“荒沟古水”,正是这种凄

凉心情的写照。“光如刀”,反映了诗人在受到生活的无情逼迫时心

如刀绞的特殊感受。在古怪的比喻后面,包藏着无比沉痛的感情。

李贺诗歌中比喻运用如此娴熟,同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用形象

来进行思维的艺术才能分不开的。这正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运用比喻的诗句篇八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亚里斯多德, 修辞手法, 古希腊, 生命力, 哲学家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陈友冰

什么是比喻?朱熹说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诗集传》),俗话说就是打比方。作家在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就叫做比喻。

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甚至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

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在陆游诗中不但有长度:“十丈愁城要解围”(《山园》),还有体积:“闲愁万斛酒不敌”(《草书歌》);甚至还有范围:“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作》);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到处移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李煜词中,愁像春天的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离恨恰

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贺铸《青玉案》则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来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成一种复合比喻。

再如音乐,是种作用于听觉的声音,不可视也不可触,但如何让它可视可可感、可触可摸,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做到了这一点。诗人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音乐轻音和重音的交错弹奏,就不只是听觉,也有视觉;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乐境中流畅和冷涩两种境界,不止是听觉,也有触觉。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夸张李凭弹奏箜篌的感人力量几乎都是采用视觉,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这中间又夹入触觉、

想象和夸张。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也是如此,不止有大量的听觉比喻,也有视觉和触觉,如开篇的一连串比喻就是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2、使具体的形象的变得优美动人

如咏雪,唐朝张打油有首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颇有幽默感,不愧称为“张打油”,此诗的比喻虽然准确,但形象却不够优美,而优美则是比喻的一个要素,例如我们形容夫妻恩爱、朝夕相伴,可将他们比喻成鸳鸯鸟,连理枝,从未有人将他们比喻成血吸虫,因为其形象丑陋又有害人体,但如仅从准确性来说,血吸虫倒是雌雄同体,从不分离的。《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似’;兄女曰‘未若柳絮

因风起。’公大笑乐”。这位得到谢安称赞的兄女即是著名才女谢道蕴。比起谢朗(小名胡儿)的比喻“盐撒空中”,谢道蕴的“柳絮因风起”确实高明得多。试想一下,无数盐粒从空中落下,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而柳絮迎风起舞,则妙曼而美好。岑参的《白雪歌》形容飞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徐陵“三晨喜盈尺,六出儛崇花”,骆宾王《咏雪》:“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张元“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等,这些关于“雪”的比喻除了准确外,或是优美,或是雄奇,都给人美的享受。

3、使情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

诗歌最重要的特征是抒情,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叙事诗也不例外,因此,对诗中吟咏的事物必须动之以情,运用比喻就是使诗歌

运用比喻的诗句篇九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四字词语》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四字词语

骄阳似火 银月如钩 弯月如钩 繁星似锦 寒夜如水 碧空如洗 水平如镜 光阴似箭 岁月如梭 流年似水 度日如年

口若悬河 心如明镜 大智若愚 心静如水 洞若观火 稳如泰山 安如磐石 从善如流 呆若木鸡 胆小如鼠 力大如牛 动如脱兔 静若处子 多如牛毛 淡然如水 骨瘦如柴 声如洪钟 暴跳如雷 视财如命 挥金如土 门庭若市 观者如云 高手如林 对答如流 恩重如山 守口如瓶 铁证如山

浩如烟海 势如破竹 轻如鸿毛 重如泰山

情深似海 柔情似水 冷若冰霜 美女如云 腰若细柳 娥眉如黛 薄如蝉翼

运用比喻的诗句篇十
《特色诗句》

1描写春天的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唐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 咏柳)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 孟浩然 春晓)

2描写夏天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 小池)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 赵师秀 约客)

3描写秋天的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 杜牧 上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王勃 滕王阁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 张继 枫桥夜泊)

4描写冬天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 柳宗元 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 杜甫 绝句)

5描写叶子的佳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 咏柳)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 杜牧 山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 王昌龄 采莲曲)

6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 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 王维 使至塞上)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出塞)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 李贺 马诗)

7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 陶渊明 饮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 孟浩然 过故人庄)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 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

8描写祖国名山的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 李白 独坐敬亭山)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 王湾 次北固山下)

9描写儿童生活的佳句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 村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清 袁牧 所见)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宋 辛弃疾 清平乐 村居)

10描写阁楼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 登鹳雀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1表达爱国情怀的诗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 王昌龄 出塞曲)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 陆游 示儿)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 王昌龄 从军行)

12表达亲情的诗句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 曹植 七步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唐 孟郊 游子吟)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 张籍 秋思)

13表达友情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 白居易 琵琶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 李白 赠汪伦)

14表达别离的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唐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15表达乡情的诗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唐 王维 杂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 贺知章 回乡偶书)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 静夜思)

16表达童趣的诗句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唐 胡令能 小儿垂钓)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17表达珍惜时间的诗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 劝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代 乐府诗集 长歌行)

少年易老难学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 朱熹 偶成)

18 表达哲理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 苏轼 题西林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 观书有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19赞美教师的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 李商隐 无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 春夜喜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

20劝学的诗句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唐 韩愈 劝学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 观书有感)

21 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 杜甫 春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 春夜喜雨)

22有关传统节日的诗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 王安石 元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 杜牧 清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3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 刘禹锡 望洞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 白居易 暮江吟)

24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 李白 秋浦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唐 李白 夜宿山寺)

25 运用对偶手法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 杜甫 登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 杜甫 绝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 王维 山居秋暝)

26 运用反问手法的诗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 曹植 七步诗)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 王翰 凉州词)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 杜甫 赠花卿)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4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