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有感200字

| 美国项目管理师 |

【www.guakaob.com--美国项目管理师】

读目送有感200字篇一
《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目送》,是台湾最犀利的一支笔——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的又一力作,里面囊括了73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友人的牵挂……字里行间充满了柔情,仿佛微风拂面,带给人丝丝暖意,它更像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而唯美。

一直喜欢读龙应台的文字,她有三毛的洒脱,有安妮宝贝的华丽断句。她“横眉冷对千夫指”时,是那般的寒气逼人,让人望而生畏,她“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又那般的温柔细腻。在《目送》里,她让我懂得“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也让人“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没有多少华丽的不可一世的辞藻,也没有太多的美丽修饰,她用最朴实无华的语句娓娓道来,仿佛一位素未谋面,却用灵魂沟通了许多年的老友,细细的品味,你能读出人生中最平凡的幸福,那是来自家人的温暖。

龙应台的文字温润、柔美,她总能触及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让我们尝到了柔情的滋味。《目送》中,《雨儿》的片段让我印象深刻,我总是会不经意的想起。在《雨儿》中,她年迈的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是一个十足的老小孩,因此时常吐字不清,还伴有失忆症,以至于把女儿说成“雨儿”,并且连至亲的女儿都不认识了,刚说过的话也会很快忘记。刚开始,读到文章的前半部分时,我感觉很轻松,一直也没有明白她在讲什么,只觉得文字很是诙谐幽默,但当我读完整篇,我感动了,我读到了龙应台这样一个女儿的心痛和无

奈。回头想想,我们渐渐老去的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变得糊涂,变得不再通情达理,变得像小孩子一样依赖着我们,我们又是怎样做的。我们不断地成长,父母的白发也开始增多,有时也难免多了几分担忧,原来时间的沙漏是如此之快,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了父母的青春年华。这正像龙应台在结尾处写到:“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个中学的女生。”她多么希望母亲依旧年轻,永远不老啊。可是,父母把最美的青春给予了我们,为我们一辈子操劳,此刻,他们早已不再年轻。当儿女渐渐长大,开始离开父母的怀抱,此刻父母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渐行渐远的背影,还告诉我们:不必追。

《目送》饱含深情,无论是里面的景物描写,还是人物的刻画,无一不流露出浓浓的情意。茶余饭后,读着里面的片段,会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几分激情,又或者是,给焦灼的人们带来一丝轻松与惬意。它让我懂得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忘记给父母一句体贴的问候;即使再烦闷,也不要忘记父母的温暖笑容;即使再开怀,也不要忘记和父母也分享一下快乐时光。看着父母渐渐远去的身影,我深深的领悟到,珍惜比什么都重要!

读目送有感200字篇二
《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许利 《目送》是傅老师借给我看的。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散文集,说的是她做母亲和女儿两个角色的感受,当她的孩子小的时候,第一天去幼儿园,一步三回头,舍不得妈妈离开,后来长大了,上学不让妈妈送了,即使搭了妈妈的车,也是耳朵里塞了音乐,顾不得与妈妈交流,再后来要出国了,在机场送别时,连拥抱妈妈都觉得有些多余,走进检票口时的回头张望也就很自然地被省略了。这个时候,龙应台是一个目送者。然后她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被目送的时候,那时她去外地求学,爸爸开了辆破车送她去,在离学校有点路的不起眼的地方就停下了,很抱歉地对她说怕他的破车丢了她的脸,那个时候,龙应台是个被目送的人。后来爸爸生了大病走了,龙应台又成了目送他上路的人。 《目送》有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些人世间的情感常常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感”,而龙应台却将这些“难以言传”写到了极致。

目送——读到时就像是巧克力慢慢在咽喉融化的感觉,可爱的母亲啊,她们的亲情永远是甜腻腻的,可是我们做孩子的,有能读懂多少呢?“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有时我真的觉得我是那个被追的背影,而母亲是那个追的人。有时我真的很想回头看看,可是由于自尊心还是会由背影告诉她不用追,因为自己长大了。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着不同的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总有一天我也会像安德烈一样离开自己的母亲,然后从呆在书房里的小姐变成母亲。我也要像他一样去教母亲做饭吗!我才要……应该一起的。不过时代在改变那个时代和现在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不一样了吧!我的外婆是个总是把新鲜的菜留给我们吃自己吃昨天剩菜的人,妈妈应该是个先把新鲜的菜先吃后吃剩的,而我该是不好吃就不吃的,不想吃就不吃的。

关于“距离”那是个需要时间去跨越的,三百公里的湄公河处那个小国,我们和他们那里的孩子有多远?可不可以测量?几近百分之五十的人不识字,那里的孩子们每天跟着大人在海里打渔,种地,你说那是多少距离?是人的一生还是未来?我不知和他的 “距离”的深层含义,但写的也是父母兄弟姐妹的事儿。 这是后关于三代人的生活,我从龙应台的笔下看到的不止这些,有很多情感是

难以言语的,要自己在生活中体会。其实很多情节很相似,可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你总有些难以释怀,看《目送》后知道自己的真情了。

喜欢龙应台的文字,源自于还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一种浅吟低唱的母性,尽显温柔婉转。却并不妨碍她那种一针见血的穿透心灵之感,彷佛直抵你的心灵深处,将你想了很久很久却难以表达的情感述诸笔端,有了让人想流泪的感动。

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龙应台写尽了五味陈杂。儿子的在成长中慢慢由上小学第一天“小小的手,圈在爸爸、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的依赖,慢慢过渡到十六岁的少年“勉强忍受母亲拥抱的亲情”,再到上大学时“即使就在母亲所任教的大学读书,也不愿意搭母亲的车”。这样的成长过程,那个儿女谁不曾有过?这样的失落与无奈那位母亲不曾有过?但是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又有谁能说得清? 龙应台说清楚了: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兄弟姐妹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龙应台写尽了骨肉深沉。忙碌的生活中,三个人抽出时间漫无目的的一起行走,“我心疼他们眼神中不经意流露的风霜”,那么“他们想必也对我的流离觉得不舍”。这样的默默深情,只有来自于骨肉同胞。虽然在人生的路上,大多时候自己的路还是自己走,但是彼此都能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这就是骨肉相连。于是龙应台告诉我们: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衰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龙应台的母亲像很多老年痴呆的老人一样,会不认得儿女、不认得路、不认得家。但是依然执拗地嚷着自己要回家。于是儿女们明白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 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这样的语言怎能不让我们动容,怎能不让我们对渐渐老去的祖辈、父辈对往事的遍遍唠叨多一份酸涩的理解?

大多数人的一生会怎样度过?我们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林林总总的人群,形形色色的生命,谁能有一个确切的答案?龙应台给出了:今天十二岁的你们,四十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们会发现,在你们五十个人之中,会有两个人患重度忧郁症,两个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个人还在每天为温饱困难挣扎,三分之一得人觉得婚姻不很美满,一个人会因而 ,两个人患了癌症。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这该是一种多么残忍的现实,但是这样的话语,我们老师不会说,家长不会说,人生的悲喜哀乐需要一步步走过,如果一下子懂了,那又怎能称得上是人生呢?又怎能谈的上奋斗与拼搏呢!就因为未来的不可预知,我们才会充满憧憬和向往,然后一步一步向前,毫不畏惧!

人的一生中有些路,没人能陪伴你,需要你自己独自穿行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就像寂寞,有时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但是当觉得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无边无际无着落的寂寞时,你就只能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其实,我们做教师的每天可以看见一些家长目送着自己的孩子上学,而我们每天目送着他们放学。而又有多少孩子家长目送着我们这些班主任,这些教师呢?而他们又是已怎样的眼光看着我们的呢?虽然我们背后没有长眼睛,我们不得而知,可是我们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

读目送有感200字篇三
《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闲暇之余,随手翻开了龙应台的《目送》,第一篇文章让我感触很深,让我遨游在自己思想的海洋里,久久回不过神来。

这篇文章写了其中三个情节:作者送她的孩子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铃声响后,华安背着书包往前走却不断回头看我;华安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作者与他在机场送别,眼看他消失在了海关窗口,却盼不到他的回头一瞥;华安二十一岁时,上的正是作者教课的大学,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作者的车。我也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与孩子一起的这些年,如果说是看着他们成长,倒不如说是与他们一起成长。在孩子什么都不懂的年纪,他们什么事情都会依赖别人,要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哭,而现在,他们渐渐地长大,越来越懂得照顾自己,也慢慢地有看一些自己的想法。我想,会否有那么一天,就像作者的孩子,我的孩子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经验的积累而渐行渐远,心与心的距离越拉越大?

或许就如龙应台所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读目送有感200字篇四
《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在慵懒的冬日下午,沏一壶台湾的高山茶,仿古的书吧里阳光斜拥过来,席地而坐,用心感受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有淡淡的忧愁萦绕。一种书香浸润的温暖和淡定竟如此质感。年过不惑,读书的习惯虽未改变,但借口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如不是办公室“读书月”的强制牵引,和宝岛知名知性女作家龙应台的交流真不知将缘定何时,在世俗和喧嚣中久躏的我被真切平凡的感情融化,久违的感动翩然而至。

人生是落寞的。反复地阅读《目送》,发现人到中年,和文章中的感受如此雷同——“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此时,一幕幕场景掠过脑际:父亲用吉普车送我至校门后迅速的离开,千里迢迢看望时对坐的无语;高我半个头的儿子身背吉它头也不回的身影,和他聊天时反复说我out和啰嗦的尴尬,请他参加亲朋好友聚会生怕拒绝的小心翼翼。但我知道父子之间总有包容,总有相信,总有依赖。读完后终于明白,我的落寞和目送和背影有关,父子之间的视线和凝望总是隔空交会。

人生是纯粹的。纯粹到只为爱的人静静地做一件事。龙应台为失忆的母亲一整天涂指甲油,一遍又一遍地回忆耽溺于美的女

人说的话:“小晶,你要化妆。女人,就是要漂亮。”就像我的母亲,想见我时经常拨通我的电话又挂掉,怕我在开会或有事,接通后总是小声地问打搅我工作没有,而我接听时态度总是生硬;母亲经常做好饭菜静静地等候我们,我们总是不停地挑剔甚至爽约,甚至指责菜弄得太多,说这乡下习惯一定要改,母亲总是笑嘻嘻地答应下次一定改,到了下次还是一满桌子菜。读了《胭脂》我更明白,纯粹的爱应该是相互传递,是一句温暖的问候,是一小时抽空的陪同,是聆听,是肯定,是表达,有些爱你永远不要停,有些事你永远不必等。人生无常,纯粹爱的瞬间刹那,极易稍纵、即逝,我们要握住每一个当下,让瞬间永恒。

人生是美好的。因为人生有《牵挂》。龙应台在飞奔去机场的路上,给朋友丽莎打电话:“准备点吃的给我”,“洗衣机里有洗过的衣服忘了拿出来晾,请马莉处理,冰箱里过了期的东西全部丢掉,都发霉了。”随意的交待透出朋友的真挚。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朋友的牵挂最真最美。牵挂你的人慷慨地赠与你时光与情感,就像我对二三十年的“铁杆”呼来唤去,喝酒、打球、娱乐要他们随时奉陪,甚至承受我八小时以外的糟脾气。也有远方的朋友“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电话,相互鼓励、问候,侃侃而谈,字字珠玑,在述说中成长与提高。我和龙女士有共同的感悟,牵挂你、照顾你的人太多,我们做得太不够。真正的朋友是山、是海、是翱翔的风筝,善待朋友,多予他一份牵挂,人生会更加美好。

人生是有时间的。有时候,我们用眼睛看见的“坏”去量时间:破败的城墙,斑驳的门栓;有时候,我们用细微的“动”去量时间: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涨落;作为我们,都在用人生丈量时间:红颜夫妻变成老夫老媪,纯真的婴孩变成心事重重的中年人。人生对时间的丈量,有的漫长,有的短暂,有的永恒。有的人无所事事,处世忧郁,浮躁空虚,就会度日如年,漫漫人生就会无处搁放。有的人理想坚定,认准目标不放弃,不抛弃,就会感觉时光匆匆和时间的稀缺,感到人生的短暂。在浮躁中保持淡定,在喧嚣中恪守宁静,在冷漠中追求纯真,一刻也会成为永恒。逝水流年,转眼己至中年,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经常告诫自己留住书香、捍卫常识、追求本真、善待人生。但遗憾太多,在时间的河流中冲刷,很多事变得不再相信,但四十岁后,很多的事又相信了。对于行路的我,会用真诚的眼睛一生去寻找相信,因为我知道,人生是有时间的,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冲淡一切,成就一切。

读龙应台女士“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书”。有温馨的震动,有温暖亲情、友情、爱情的冲击,有真、善、美的抚慰,于是2011年的这个冬季,我变得充实而美好。

读目送有感200字篇五
《读《目送》有感》

《目送》读后感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说得令人心酸又无奈。龙应台通过她的人生,深刻地意识到了目送的意义。在她的一生中,曾目送过她的儿子第一次踏进小学校门,她的父亲开着小货车慢慢离去,以及她的父亲留下的最后一个背影„„

在这其中,作者望着她的儿子消失在海关窗口后的那次目送,深深地震撼了我。

幼时的华安,曾是那么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亲上学,在走进校门时不断地回头。那时的他,对母亲敞开心扉,对母亲的依赖占据了他幼小的心灵。可随着他的成长,他渐渐地关闭心灵的大门,尽管母亲对孩子有无限的关爱,可孩子不理睬母亲。随着他头也不回地,毫无留恋地走上飞机,留给母亲的,除了背影,只有无尽的落寞和无奈。

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到这一个阶段,开始对亲人的关心感到不耐烦。在这时候,周围的人或许会痛心,但这是令人无奈的,只能默默地看着自己的背影渐行渐远。

章涵琪

读目送有感200字篇六
《目送 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终于,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之所以用终于,是因为常常读到一半鼻头一酸,难以释己。作者描写的东西,其实都是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东西。生老病死,生死离别,悲欢离合,爱情亲情。这些,又有谁逃得过、没享受过呢。而镜前的我,却还是那个有些青涩的少年。我原以为,自己还小,父母不过才步入中年,离我目送他们离开的日子还有些遥远。

但当外公一次早上买菜,刚出家门,就摔倒在家门的台阶边,血撒台阶。我犹记起,那天放学,台阶上已干的血迹,刚入眼帘,我便知道这是我此生难忘的印记。我急促的按下门铃,期盼着,祈求着,家里不要出事,因为那都是我最爱、最爱我的人。大门咔的开了,我风一般地冲入过道。那短短的过道,我恍如跑了一个世纪,这就是牵挂的力量吗?拉开门,还有什么比我的亲人更重要!我心中只有这一个念头。于是,我便得知了外公的事情。那时候,我才5、6年级吧,生活幸福,虽然外公最后只是有惊无险,但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如此接近生死。

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我想想这件往事,心中便是无尽的后怕。哦,人的生命,如此美丽,也是那么脆弱。若是那一天,我失去了外公。今后,谁为我们买菜,谁为我们这些要上班上学的人办事?小时候,我只记得除了奶奶,最疼我的就是外公。而奶奶住在农村,只有春节时才能见面。于是,外公便是我小时候最重要的人。《目送》里写的,不也一样吗,作者的父母抚养了5个儿女,其中之艰苦我无法体会,我只知道天下父母给儿女的,都是天下最美的东西——爱。其实,我们身边,都是美好的东西,只是享受的太多,是麻木了吗?还是爱这种东西,本身就是润物的春雨,无声,无色,无味呢。 当我们现在畅谈着未来的理想,将来的人生,又有几人会如此在乎自己的亲人,父母。后来,我们终于明白如何去爱,可惜他们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我们是为什么出发。我们之所以要奋斗,要努力,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还有更关键的,就是为了回报那些一直爱着我们的人,无论是父母、亲戚、爱人,爱是没有边界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希望自己,也像作者一样,奋斗了,努力了一辈子,最后留给我们的却是那伤情的目送,那无尽的遗憾。我们欠父母的太多了,要用自己的日子去还,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不经让我想起了westlife的那首歌,“前路崎岖坦途难觅,满是凄凉。我愿像漫天繁星那样,围绕在你的身旁。i will keep you safe,我会一直守护着你。”

可没有本事,没有知识,没有学问,我们靠什么去获得舒适的生活,去还我们的欠父母的债。我们总是在一味的抱怨今天的生活、教育上的弊端,殊不知,我们怎样,我们的国家便怎样,我们如何,中国的明天便如何。所以,我们肩上的担子,其实很重很重,我们是国家的明天,不是只会抱怨的软蛋,我们是父母的未来,不是一个自己都养不活的蛀虫。

我想,这世上,还有什么关系,比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更微妙呢?我们是父母的未来,同时父母又是我们未来的一部分。父母用自己的大半生,供养着我们,我们也要用自己的后半生,去回报他们。而,父母,在我们这个年纪,不会欠我们什么的。即便是,他还是我们的父母,即便是,请相信我,他们无论怎样对你,他们对你的感情中,始终有,爱。

是啊,有的路,只能我们一个人走。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一个人,一个人穿行在无边的世道上,那该多寂寞。若是,世上再无对我的亲情,那便是爱情到来的时候吧。有一天,我们终会为人父母,终会体会到为人父母之艰难。可,我们只能抬头望望天,天上的那朵云,是他们看着我们的眼吗?我们也会像,作者那样,目送着儿子消失在那个拐角吗?

终于,我们,总会长大。总会,面临亲人逝去的瞬间;总会,看淡这些悲欢离合的瞬间。终于,有一天,被目送人换成了我们。只是,这一生,我们来得值得,就好。这就是,人生吧。上半辈子,欠债,下半辈子,还债,又把自己的所有给了孩子,爱人。或许,有人会问,

这一切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似乎,我们终究会成为历史,我们爱的人也会成为历史,爱我们的人似乎也是昙花一现。岁月的风啊,我祈求你慢慢带走那如烟的往事,却永远吹不走那心上的回忆。因为,有回忆,就有爱。我们这一生的意义,不敢说全部,至少,爱,是一部分吧。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也不会惊慌,因为,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上,曾经有,爱过我和我爱过的人。有了这一切,人生还有什么缺憾呢。我们今天所能做的,珍惜罢了。珍惜,我们这三年难得的同学时光,珍惜这三年陪我们走过的老师,珍惜自己身边的亲人。有些事情,属于我,我便要去珍惜;不属于我,我便不去奢望。只是梦,不羁的梦和那不甘的心,驱使着我走上这条漫漫的人生路。

路的前方,是亲人的背影,当我走到他们的位置上时,我的身后也多了一个曾经的我。就像曾经前方的人一样,我用背影告诉他,不必追,只要,你还记得我,足矣。

读目送有感200字篇七
《目送 读后感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第一篇《目送》,让我感触最深: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还告诉了我这样一个道理:家,可以容纳我们任性的海港,可以我们拒绝长大的空间。作为子女,要学会感恩父母,没有父母,我们就没有这么美好的生活,就不可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是啊,就像龙应台所说的一样,没有父母,我们就没有今天这么美好的生活,我们也就不可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去关心我们身变的每一个人。

读目送有感200字篇八
《读目送有感》

生命中,最重要的目送

-读《目送》有感

14级工商一班 邹兴佳 20140322120107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便是吸引我读下去的原因-被这段话所深深地震撼到。仍记得每次同父母吵架吵的不可开交,父亲总会丢下一句,“等你做父母就明白了。”不得不说这句话在大部分程度上的哲理性。总是当我们也为人父母以后,才能真切而深刻地体会父母的心绪。当然,这都是在我换位思考之后得到的结论。毕竟于我现在而言,真的为人父母还尚且有些许距离。

将这段话默默地默默地再于心中咀嚼一次,震撼之后,便是被作者字里行间的心酸的体谅而湿了心灵。儿女终有一日会长大,会独立,会渴求自由,会想要挣脱家的枷锁。做父母的,唯有放手让他们去试,去闯-哪怕受伤,哪怕无望。此所谓,“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在好不容易到了成人之日后,接下来的日子,就连自己的离开家出发也有了充足的理由-“我已成年,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我们背上行囊,无惧艰险,毅然前行。那时感觉,家外面的世界,连空气,都如此清新。

-那么,多年后呢?

龙先生在后文中解答了这一问题。她会为老年痴呆的母亲耐心地解释自己是她女儿,会为了让母亲安心想出盖章的方法,会在打电话时缓缓地与母亲解释,会告诉她:“你是个很伟大的母亲。你的儿子女儿,都是博士,最小的也在读硕士。”当然,这一切刚好是在她为人母后。

那么这里,我想问:何为目送?龙先生取书名为目送又有何意?

其一,正如书开篇所言:是为人母的目送自己的儿子,在成人后的展翅高飞。一层为儿子的优秀自豪,天下万人,唯独我儿:另一层,又为儿子成人具有足够的能力以后不再需要自己这个做母亲的庇护的失落。然后,智慧如龙先生,深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生轨迹。于是,唯有目送。

其二寓意,蕴藏在书的中后篇,其中最集中最深刻地体现在书的最后一章中。先生用了整整一章细细琐碎记录了另一目送:父亲辞世。先生并未用如何浓墨重彩的笔墨进行描绘,只是简单的语言以及平实的行动描写,所用修辞与修饰可谓

寥寥。然而,正是于这简单的日常对话与生活行动中,愈发真实地感受到先生对于父亲辞世浓浓的不舍与悲伤。这是切身体会,亲自目送。

我无法道明这本书相较于其他同类书籍的特色与优势所在。它没有华丽的词藻作为修饰,也没有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它有的,只是心底最真实地情感,所描绘的,也仅是此物罢了。也或许,朴素情感便是其突出的最大法宝吧。

读罢此书,不可否认,激动之情久久回荡胸腔,不可抑制。龙先生用最朴实的笔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种真情。每一种都直抵人心最深处,每一种都牵动人的心绪。于还未为人父母的青年来说,此书必是探明父母心绪的良品。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竟是真的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读目送有感200字篇九
《回望是目送最好的回答—读《目送》有感》

回望是目送最好的回答—读《目送》有感

回望是目送最好的回答—读《目送》有感

是时间教会我们只能目送光阴流逝吗?

是历史告诉我们只能目送历史苍茫吗?

以至于我们只记得目送亲人远去而忘了回望亲情。

在文章里,作者的儿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时间无形的抵挡了母亲的靠近,当作者一寸一寸目送他远行企盼他回头时,他只自顾自的离开了。 在我抱怨作者儿子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周末返校时,总要出现送别的情景,母亲那不厌其烦的嘱咐声总要跟到自己踏上校车台阶的那一刻。每次都是这样,已经和母亲说再见了,她的话还是会铺天盖地的过来。我越嫌她唠叨她越说不停,我走的越远她说的就越大声,"记得每天都要吃维生素片"这是我每次进校车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我有时甚至不懂事的认为母亲的话像‘机关枪’,‘咻咻的扫来’,而我像是‘落荒而逃’。

我突然想起,我从来没有一次回过头,看着她说:“好的,我知道了妈妈。”母亲肯定像作者一般“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和作者一样“一直等待着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而我也和作者的儿子一样一次也没回头,一次也没有。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也丝毫不敢想象母亲那是心中的落寞。只要是对你好的,哪怕重复过千遍万遍的,母亲也还会对你说。你以为她不烦吗?她也会烦。原来不单是离别是需要回望,父母的心思也需要你的回望。

“一件事的毕业是另一件事的开始”,生命也是这样,一个终点联系着另一个起点。或许母亲在嘱咐我的同时脑海里会想起外婆对她离开时的嘱咐,如同我身后的背影一样,母亲的身后也有一个背影。

外婆的突然离世,对母亲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母亲强忍着痛楚准备着外婆的葬礼,而父亲带过的一句话让母亲更加自责:“葬礼是给活人看的,人在的时候不多孝顺一点。现在人没了,做些表面文章有意思吗?”后来闲聊时,母亲常和我提及:年轻时和我一样,想要什么就突然要了。也不管外婆辛苦,然后外婆就大街小巷的去找去买,现在你外婆走了,轮到我遇到你这个“小祖宗”。

我想母亲和外婆也是这样的,在母亲成长的过程中。外婆对母亲如同母亲对我一样百般呵护,但也少不了母亲长大后对她一次又一次的目送,直到母亲目送外婆离开。母亲也有回望,也有感激,只是她总自责说晚了些。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行走时,千万要记得及时回望,及时回应那束渴望的目光。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便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生命的脚步是无法追逐的。但也不能忘记回望啊!对自己来说,那是一种学会感恩的发现,如同朱自清回望,看到自己老父亲翻栏艰辛的背影。不知我们回望,有会发现一个如何艰辛付出的背影。对于父母来说,那一回望。则是内心对自己所付出的肯定,是内心不知名的喜悦与安心吧。

如果说目送是父母眼底止不住的泪珠,那回望就是替他们拭去泪痕的双手;如果说目送是父母心底无声的呜咽,那回望便是使他们释怀的安慰。回望永远是目送最好的回答,感恩永远是亲情的回报。

骆家妮高一

广东深圳罗湖区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一:骆家妮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40600.html